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弈教学设计

学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7 09:21:34

学弈教学设计

学弈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博弈论 中小学教师 激励机制

1.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1.1参与方假设

在博弈论的概念中,参与方即博弈方。在中小学校中,主要是指具有判断以及决策能力的一方,通常包括从事行政管理职能的高层领导和从事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教师,他们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群体,拥有自身的职权范围,并且互不干涉,成为理性的参与者,这两个参与方的存在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1.2策略集假设

策略集是针对博弈方而言的,具体是指博弈方在决策时的可选择范围。高层领导的选择方案是激励和不激励,即通过调整一定的激励制度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学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展开。教师的选择方案是努力和不努力,即是否对高层领导的制度决策进行执行,即应用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1.3得益假设

在本文中,得益假设指的是高层领导和教师各自的独立收益,即在相应的岗位上,通过对事物的决策和执行,为学校创造一定的利益,以此来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高层领导和教师在实现利益前,通常会有多种选择,并组成一定的选择体系,不同的选择体系对应于各自的价值,即他们所得的净收益。

2.现行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失衡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都将物质奖励作为激励教师的主要机制,而忽视了在精神激励方面的机制设计。学校是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追求物质奖励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个体在群体中的学术地位以及教学层次。对于学校的决策,教师有两个选择,即努力或者是不努力。随着教师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物质奖励就不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原有激励机制不改变的前提下教师就会产生不满的心理,而对学校管理层的决策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

2.2激励支付与努力付出评价失衡

在目前的中小学中,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制度是不完善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可操作性指标的评价。如学校将教师发表的论文数以及科研项目的结题数来作为其业绩的评价指标;二是非可操作性指标的评价。即教学质量的评价。尽管不同学校之间的评价制度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是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的。于是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教师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但是,从学校的整体利益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角度分析,却是最差的策略,即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发生了冲突。

2.3激励支付与努力付出程度失衡

博弈均衡是指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一种状态。任何一方都不想偏离各自的不合作策略。学校对于教师的支付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是职称为主式。即按照教师职称的高低来决定工资额度的多少,而与教师平时的努力程度无关。这会打击那些刚刚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二是平均方法制。一些中小学为了缓和教师之间的物质冲突,采用平均主义的模式,这更加没法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这两种方法都不会形成教师与管理层之间的博弈均,如果管理层不及时改变原有的激励机制,必然导致教师队伍出现不稳定的状况,教师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选择离开教师队伍或者在工作中磨洋工。

3.中小学教师有效激励机制的设计

3.1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机制

学校的管理制度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其一是舆论引导制度。即通过媒体的力量来达到宣传的目的,使得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所担任的角色的重要性,不仅是学校利益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利益的创造者。其二是情感关怀制度。学校应该在遵循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体现对教师的情感关怀,满足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实现每一位教师的价值,能够让教师找到在学校的一种归属感和被需要感,从情感上首先建立和学校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三是期望激励制度。学校应该适应教师的需要,给予他们一个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平台,并且将他们的继续教育纳入制度化轨道。

3.2适时激励与定期激励相结合的教、研业绩激励机制

该激励制度的具体公式为:教学奖励金额=适时奖励金额+定期奖励金额=平时教学质量等级*每一等级对应奖励的金额+期末根据不同职称级别应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情况给予的教学奖励,结合本公式,需要指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是面向学生的,学生的感受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意见;第二,学生在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价时,应该实行无记名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会出现反复的,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层适时针对教师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激励机制的设计不能单纯依赖已有的制度,而是要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完善相关的制度,这是一个长期动态博弈的过程。

3.3竞争上岗与末位惩戒相结合的竞争激励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职能,学校应该建立竞争上岗与末位惩戒相结合的竞争激励机制。实践证明,激励成本越大,教师的努力的概率就越小,盲目增加成本只会导致事倍功半,教师将利用学校制度的漏洞来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学校应该实施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并存的机制。此外,还需要执行教学管理上的末位惩戒机制。对教师每一学年的系统评价成绩进行统计,主要包括教学质量、上课认真程度、与学生的互动性以及关心学生、与学生的距离等。

4.小结

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甚而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科学设计中小学教师的激励机制愈加凸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针对目前学校在激励机制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学校管理层应该抛弃僵化的思想,根据教师队伍出现的不同情况动态地设计构建出不同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涌金;白瑞;试析激励理论在中小学教师激励工作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2]阳霞;周文峰;;基于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的中小学教师激励模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12期

学弈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博弈论;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74-02

一、引言

博弈论英文全称为Game Theory,意为游戏理论。博弈论最初应用在竞争与对抗性的活动中,强调策略思维改变人们的行为进而达到个人效用或者集体效用最大化。最早的应用为解决对弈问题,如各种、赌注等胜负决策。在博弈论中,博弈的三要素为:局中人、博弈规则、收益。一个博弈活动的开始,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有了参与主体,就要按照一定的博弈规则进行“游戏”。在博弈游戏中,每个局中人都要本着一定的原则做出策略进而行动,任何行动都导致一定的后果即收益。不同的策略会影响人们的行动,而不同的行动对应的最终收益不同。因此,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利益,局中人要充分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策略,而做出合适自己的应对策略。在博弈中,行动方的收益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完全取决于局中所选择的策略。从某种方面来看,博弈论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推理性的科学,在实践应用中可以指导人们的言行,有一定的预测性和解释性。博弈论发展成为一门正式的科学始于1944年诺依曼的经典著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标志着博弈理论的诞生。该书第一次把博弈的经验行为和认知上升到理论知识的高度,建立了完整的博弈理论体系定理定义。继诺依曼之后,又先后出现了诸如纳什、泽尔藤、海萨尼、塔克、克雷普斯和威尔逊等一大批优秀的经济学家和数学家,创立了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美信息动态等一系列经典博弈理论。博弈论应用的范围很广,几乎应用到经济学所涵盖的所有领域,如国际贸易、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行为、组织经济学等。博弈理论可以指导人们的言行,使人们可以在有限的策略中寻找最佳的优选策略从而达到个人或者集体效用的最大化。从经验利益和应用效能的角度来说,掌握博弈论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博弈论在经济类课程的重要性凸显。其作为一门学科进入我国高校课程教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学对象以经济类研究生为主。博弈论进入我国本科教学较晚,而对于管理类本科生的博弈论教学尚处于发展阶段。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数学功底较为薄弱,因此管理类本科的博弈论教学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校管理类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博弈理论必然会在本科经济管理类教学中普及,并得到快速发展。而管理类本科教学的特点是经济理论研究能与管理实践有效结合,学生能轻松掌握并在管理实践中合理运用。博弈理论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大到政治、军事、经济、谈判;小到日常的工作、学习、社交。可以说,博弈思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博弈论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得高校大学生有必要掌握这种理论方法,并逐渐形成良好的策略思维。

二、管理类博弈论课案例教学

博弈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功底如基础运筹学、决策科学等。一般来说,博弈论的教学重点在经济类的研究生层面。讲授博弈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这些学生在将来可以利用博弈理论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可以说,博弈论是一种经济工具与方法,能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及现象。但是对于管理类本科生而言,由于其经济专业知识及数学专业知识较为薄弱,处于基础的了解层次。因此,用传统的研究生的授课方法讲解博弈理论,对于管理类本科学生是不合适的。为了增加博弈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针对管理类学生特点进行博弈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研究。

1.了解博弈论定理定义的数学证明。博弈论的本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模式上要摒弃形式化的教学方法。博弈理论的证明是非常烦琐的,需要很多数学专业知识,涉及到概率论、优化方法等,这些内容对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管理类本科博弈论教学中,以了解定理定义为主,淡化数学证明,重点在于理论的阐述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知道经典的博弈定理,掌握的层度在了解层面,而不需要对定理定义加以数学证明。如果过度地强调数学公式体系,反而会抵消学生学习博弈论的积极性,给学生造成一种畏惧感而不利于本科博弈论的教学。淡化数学证明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对博弈论有着较熟的掌握,对教师的数学素质要求较高。然而,淡化并不等于完全不讲解。因此,在备课环节教学需要自己对定理定义有着很好的归纳和总结,经过自己的信息加工构造出简单易懂的证明框架。在教学环节,给学生展示简明的数学理论框架及逻辑思维图示。这里最常用的是逻辑分析图和流程图。通过图形示例分解数学问题,达到由难变易的目的。这样使冗繁的数学证明变得清晰明了,易于掌握。

2.增加实用案例应用突出案例教学。在管理本科博弈论的教学中,以教材的经典案例为主,同时也要注意增加一些实际案例。在教学安排上,除了理论授课外还要注重讨论环节,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活学活用所学到的博弈理论知识。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能从现实问题抽象出博弈问题,进行案例创新。在自创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能从实践的角度深入理解博弈理论,深刻地领会博弈思维、博弈三要素在行为决策的重要性。如大多数教科书上都会出现“智猪模型”,以猪圈里的大猪和小猪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如何智斗对方采取策略吃到更多饲料的问题。该模型是博弈论中经典的合作博弈模型,几乎出现在每一本博弈论的教材上。在课堂讲授“智猪模型”,引入博弈故事,并分析合作策略,给出最优均衡解。此外,在模型讲解之外要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身边遇到的类似“智猪模型”的例子。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就能联想到垄断竞争市场上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合作博弈的关系问题。大企业类似于模型中的“大猪”,而小企业类似“小猪”。大企业制定方针政策,打广告扩大产品的宣传力度,目的在于增加产品销售量,提升企业利润。而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搞研发及销售策略,因此对于小企业来说“搭顺风车”是其最优的策略。而大企业不可能完全杜绝小企业的“搭车”行为,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对于大企业的均衡策略为适当降低产品价格,从价格优势入手占有一定客观的市场份额。

3.开创实验课程撰写实验报告。开创博弈论实验课可以提高管理类本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增强课堂互动效果,针对非合作博弈模型设计竞价模拟实验。充分考虑到我国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特点为文科学生感性思维、发散思维较显著。利用学生这一感性特点,积极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事物,并经过自己的逻辑思维的加工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展示在课堂上。例如在讲解非合作博弈中的拍卖竞价模型,如果单纯讲理论模型难懂的数学证明与符号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对于学生来说,拍卖既熟悉又陌生。拍卖场景出现在各大影视作品中,甚至在身边的网络B2B的电子商务环境。但是真正参与到现实拍卖的学生少之又少。由于学生对拍卖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是熟悉的事物,因此引入拍卖实验到博弈论的实验课堂就很合理。通过拍卖实验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快速地熟悉拍卖的机理,拍卖集中的设立及运行。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传统的讲授式的课堂走出来,变得主动而有参与性。具体操作为第一步:将学生分组,每组成员分工制定相应的拍卖物品、拍卖规则、物品底价、标价涨幅价等。第二步:角色划分。根据拍卖需要,学生在实验中扮演不同角色如拍卖师、竞价者、组织者、记录员等。角色划分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竞价各个环节的博弈决策和行为。第三步:竞价环节。拍卖模拟正式开始,在此环节中学生针对拍卖物品进行模拟竞价。对于实验中产生的行为偏离及误差,教师要及时做记录,观察学生的策略结果和均衡状态。实验的最后,总结实验数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讨论分析竞价的均衡结果,撰写分析报告。

三、结语

博弈论是一门应用数学逻辑方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学科。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校本科博弈论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本文针对我国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特点,分析了我国博弈论本科教学的特点,提出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管理类的本科学生学习博弈论应以掌握其思维方式、博弈模型为重点,突出案例教学及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增案例的讨论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博弈理论。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博弈理论,通过参与模拟实验使学生对博弈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目的在于降低博弈理论的学习门槛,让更多非数学专业、非经济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的入门学习博弈理论,有利于博弈理论与思想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曹国正.博弈圣经[M].新加坡希望出版社,2008.

[2]Avinash K.Dixit,Barry J.Nalebuff,Thinking Strategically[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王则柯.博弈论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学弈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博弈论 公选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98-02

作为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课程之一,博弈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1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两位博弈论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Alvin E. Roth)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伊德・沙普利(Lloyd S. Shapley)之后,大学生对博弈论知识的需求高涨,高校亟需加强博弈论公选课建设。

1 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目标

通识教育理念的启蒙者之一,哈佛大学前校长劳威尔曾说过:“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对什么事物都懂一点,但对个别事物懂得很多。”所以,博弈论公选课必须为广大本科生提供一个培养兴趣、扩大视野的平台。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目标力求符合“以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基本要求,并涵盖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目标:(1)使学生了解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内容,领会博弈论的核心思想,掌握博弈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明确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人或其他生命体的相互决策与行为结果的理论;(2)培养学生从博弈的视角应用基本方法认识现实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并加以解释的能力;(3)培养学生以博弈的思想感知社会并进行科学、理性分析的素养。

2 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情景、困难和问题

课程情景不仅是施展教学的外在环境,也蕴含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在动因。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教学情景,认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的教学关注阶段论分析

富勒(Fuller,F.)的教学关注阶段论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四个阶段:(1)任教前关注阶段;(2)早期关注生存阶段;(3)关注教学情景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早期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教学经验寥寥,主要关注自我表现和是否胜任教师角色。关注教学情景阶段的教师具有一定但不充足的教学经验,主要关注在当前的教学情景限制下如何正常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运用一些教学技能和手段。处于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素质与情感需要,希望通过教学更好地充实学生的知识容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价值实现和长期发展。

笔者目前正从早期关注生存阶段向关注教学情景阶段过渡,一方面存在关注自我表现、在乎教学评价的倾向;另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教学热情,愿意参与教学交流、尝试教学改革,因而需要尽快将关注点从角色胜任和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上。

2.2 学生的群体特征分析

博弈论公选课面对多个年级数十个业的学生,他们学习目的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认知平台和知识接受能力差异很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有很大差别。

学生也有一些共性。学生目前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普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行尝试的勇气,具有自我评价和调整的主客观条件、不拘一格的活跃思想和富于追求的想象力。虽然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观察、分析、思考等方面的经验,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模仿、接近和趋向于教师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然倾向。另外,尽管价值取向多元化,但社会现实使他们大都受到实用化和功利化影响。

2.3 课程内容特点分析

博弈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提炼个体最优决策问题后,利用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再运用数学工具对其进行研究,所以课程讲授与学习离不开数学工具和经济学基础,这对公选课的学生有较大难度。

不过,博弈论也另具特色优势。由于博弈论的应用范围已经涉及了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和一些自然科学,所以课程讲授有非常多的切入点,主题选取有广阔的时空范围。

3 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基于前述关于教师、学生和课程内容特点的分析,特别是考虑到公选课的客观条件,博弈论教学改革应努力体现“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对什么事务都懂一点”的通识选修课特点,重视课程教学的“优质性与趣味性”,为学生带去认知的契机和不断求知的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博弈论公选课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课程情景中的有利条件,摒弃各方面的不利因素。考虑到博弈论理论知识的结构、特点和方法特征,顾及到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目的和需求,照顾到学生差异化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充分发挥博弈论“声名显赫”、应用广泛和素材丰富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主题选取上力求鲜明、思考空间大又易于接受,在内容选取上力求重点突出、少而精且密切联系实际,在体系安排上力求主次合理搭配、模块宜少不宜多、层次宜松不宜紧,在讲授上力求重思辨推理轻计算推理,尽量避免数学推导。

3.1 抓住学生共性,力求课程内容贴近现实

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意愿强烈,在分析热点问题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认知共性。因而应抓住这一共性,迎合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实用化和功利化取向。西南五省大旱是2010年初举国关注的重大事件。鉴于此,笔者特意引导学生对大河流域的水储蓄问题进行了建模和博弈分析,分析时运用的劣势策略削去法正是当堂讲授的求解纳什均衡的主要方法。通过调整模型参数,笔者揭示了一个重要原理:改变博弈参与人的成本收益可以改变博弈的均衡结果。学生普遍认为对西南五省大旱的建模分析是非常成功的,除了帮助他们掌握了劣势策略削去法和博弈理论的应用原理以外,还令他们读到了从新闻报道中无法直接读到的深层次内容,激发了他们长期学习的兴趣!

3.2 增强主题的典型性和知识模块的简洁性,避免课程容量受限的弊端

围绕经典问题选择主题有利于组织素材;“自成模块,减少关联”地安排知识模块有利于照顾学生间差异;少而精地选择课程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多角度地反复讲解有利于降低知识门槛。例如,笔者以多数学生熟知的“囚徒困境”作为第一主题;以试验性强、易于展开的“理性基础和有限理性”作为第二主题;以现实性突出的“重复动态博弈”作为第三主题。由于“囚徒困境”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密不可分,所以第一主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博弈问题的趣味性和深刻性,又能激发他们对该主题的进一步思考,使他们认识到“理性人假设”过于理想、超越现实,从而部分地为第二和第三主题做好铺垫。

3.3 重视案例,尤其重视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中广泛使用、成绩斐然的教学方法。在博弈论公选课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重大理论贡献大都有高度精炼、趣味性强的案例可循。选取这些案例,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把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下面以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应用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及其优点。

“公地悲剧”是非常重要的、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意义的博弈案例,它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笔者设计了两部分内容:(1)经典的“公地悲剧”;(2)奥斯特罗姆针对小水域事务做出的开创性研究。第(1)部分侧重于对经典问题的博弈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地悲剧”是个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的充满现实意义的大问题。随后,既可以通过讨论私有化和政府管制这两种对策的得失,引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也可以进入第(2)部分,介绍奥斯特罗姆创建的公共治理理论,指出她为“公地悲剧”的解决找到了一条新路:介于私有化和政府管制之间的中间道路。接着启发学生:对大水域问题的研究至今几乎仍是空白,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此类问题。再者,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可不可以“中国化”?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创新的问题。奥斯特罗姆从近千个案例中创建公共治理理论,那么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好的公共治理机制吗?相比而言,如果只要求学生找一个适用公共治理理论的中国案例就会效果平平。

3.4 重视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等两方面。博弈论高度凝炼的案例和理性的推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多名学生在学习了“金砖问题”后,主动拓展了问题背后的推理机制,自主学习了“黑帽红帽问题”;当学习了“蜈蚣博弈”和有限理性概念后,有学生自学掌握了有限理性“阶”的概念,并了解到大部分人具有二阶或三阶的有限理性。

博弈论公选课对培养创新能力也具有一定优势。创新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复杂能力,包含质疑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跳跃思维能力和学科交叉能力等五方面。这些方面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笔者认为,培养创新能力须从整体上把握,从多个层面潜移默化,不能割裂的进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重大贡献中肯定蕴含着重要的创新元素,所以必须把这些重大贡献呈现给学生;交叉学科和前沿学术成果中也肯定蕴含着创新元素,所以必须把这些学术成果充实到教学中,从而利用学生模仿、接近和趋向于“创新”的自然倾向,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4 结语

由于博弈论公选课在讲授时可以较多的联系时事,而且同学们也很喜欢这种方式,所以这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计划有一定出入。另外,前述学生差异性导致的问题也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执行。笔者认为在这类结合时事多、应用性强的课程的教学计划设定中,要充分重视灵活性,适当增加机动性内容。

综上所见,虽然课程情景复杂,但是博弈论公选课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明确目标、认清问题、大胆谨慎地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积累改革经验,就能探索出符合博弈论公选课建设规律的教改之路。

参考文献

[1] 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裘松良.转型期高校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郭元婕.教师质量:美国教师的下一个重心[N].中国教育报,2007-03-12.

学弈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博弈论;财经类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85-02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决策主体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博弈论的研究对象是当一个主体,比如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1]

在经济学文献中对博弈论最早的研究是古诺(1838)、伯川德(1883)和埃奇沃斯(1925)关于垄断定价和生产的论文,但是这些都被视为特例而没有改变经济学家思考大多数问题的方法。约翰・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在他们1944年著名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中引进了博弈理论的思想,书中提出大部分经济问题都应该被当作是博弈进行分析。[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博弈论发展和研究的重要阶段。纳什在1950年明确提出了“纳什均衡”这一基本概念,解释了博弈论和经济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到20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包括纳什和夏普利分别提出的“讨价还价”模型以及吉利斯和夏普利提出的合作博弈中的“核”的概念。泽尔腾于1965年将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到动态博弈,提出了“精炼纳什均衡”的概念;海萨尼于1967年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论,并提出了“贝叶斯纳什均衡”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博弈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等。

由于博弈论在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博弈论》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必修课。我校也开设了《博弈论》课程。然而,由于博弈论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而且作为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对数学基础的要求较高,因此有必要对《博弈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博弈论课程的教学特点

1.数学描述比较抽象。博弈论的标准表达是函数形式和集合形式的表达。博弈论作为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和数学的结合非常紧密,需要比较严谨的数学表达和数学证明。例如,20世纪50年代纳什在证明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时就使用了泛函分析中的不动点定理。学习博弈论,通常需要具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泛函分析等数学基础。[3]

2.教学过程通常浅入深出。由于博弈论的概念和定理均采用严谨的数学表达形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从简单直观的例子出发,引出博弈的抽象数学模型。简单直观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博弈的思想,但随着讲授内容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到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再到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最后到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的概念得越来越复杂,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也越来越困难。

3.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使得博弈论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商业、政治、外交等。在微观研究领域,交易机制的设计涉及博弈论;在中观研究领域,劳动力经济学和金融理论中都有关于企业要素投入品市场的博弈论模型。最后,从宏观的角度看,国际经济学中有关于国家间的相互竞争(或互相串谋)选择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的模型;宏观经济学中也有货币当局和工资、价格制定者(厂商等微观单位)间的战略相互影响,最终决定了货币政策效果的模型。[4]

二、博弈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足够的案例支撑。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案例的趣味性、贴近现实生活的程度、学生参与案例的程度、与知识点的结合程度等。虽然博弈论的教材中提供了一定量的案例,但仍显得不够丰富。特别是对于财经类学校的本科生而言,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将其与自己对经济社会活动的观察和认识相融合,以提高分析经济社会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丰富的案例是非常有必要的。

2.偏重于理论教学。以往的博弈论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方法,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而且老师的讲课内容也只是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因此,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怎样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并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考核形式单一。目前的考核形式仅限于笔试的方式,比较单一。由于博弈论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的笔试并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们对博弈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有的老师采取让学生做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情况进行打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选取的论文的难易程度很难掌控。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丰富考核形式并且让考核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

三、完善博弈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1.采用案例教学法。由于博弈论的数学描述通常比较抽象,老师通过分析案例来说明博弈论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各种应用,既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又可以帮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首先,要尽量选择简单的案例,使学生更加容易明白博弈的规则;其次,要注意选择契合现实生活的案例,有的案例不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较为困难;再次,要注意案例选择要尽量的多源化,由于博弈论在各个领域包括商业、政治、外交等均有应用,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要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应尽量选择不同领域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博弈论的应用。

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传统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我们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设计丰富多彩的博弈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小组内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博弈参与者,他们之间进行竞争、讨价还价或者合作。博弈实验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6]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由于博弈论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仅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博弈论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笔试的基础上丰富考核形式。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博弈问题进行建模分析,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并整理成小论文的形式上交。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课堂汇报过程中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分数奖励,提出的问题质量越高,分数的奖励越大,被提问的学生回答地越好,课堂汇报这部分的分数也将越高。这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认真地进行建模分析,认真地准备课堂汇报,也将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汇报中。[5]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将借助于博弈论进行分析。因此,财经类院校的本科生学习博弈论,掌握其思维方式和思想及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博弈论课程的特点,然后指出了目前博弈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文将为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博弈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2]朱・弗登博格,让・梯若尔.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浦徐进.本科博弈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运用[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372-375.

[4]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学弈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财经类研究生;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在线博弈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51-02

一、我国财经类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的现状概述

通过比较分析二十余所财经类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发现,我国财经类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情况。总体而言,理论类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90%以上,实验类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0%不到,少数财经高校甚至尚未设置实验类学分。在实验类学分中,又基本上以社会实践、学术报告、专业实习、教学实践等“实践环节”替代,达不到规范化和系统性的实验效果。以实践应用性最强的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为例,目前仅有中央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少数几所财经类高校开设了“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化实验”这类独立实验选修课程,其他如计量经济学实验则在理论课内占极少课时。从有关专家对近几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来看,大多数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研究方法运用的正确性、数据处理的严谨性等存在诸多问题,这表明目前我国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明显不足,“眼高手低”的症状比较突出。

二、我国财经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是在课余时间以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方式来替代实验课程学习的,即采取的是以“课题替代实验”的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这当然对研究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课题中某一环节的运用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其不足,主要是受课题的级别、性质、方向、内容、分工等的限制,使研究生难以比较系统地把握研究的创新点、研究方法和操作技能,当其独立从事研究工作后的系统创新能力特别是综合动手能力就缺乏后劲。例如,目前一些毕业于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取得了不少高水平学术成果,但在实际参加工作后由于失去了导师及其课题的支持,很难持续取得较好的学术成果,这与“课题替代实验”模式不无关系。

此外,研究生参与课题特别是参与高水平课题的机会受到所选导师、所学专业与从事的研究方向等的限制,通常成为一种稀有的私有产权资源,仅有部分研究生拥有这种机会,还有相当部分的研究生缺乏这种机会,他们就得不到实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锻炼。即使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实施了导师必须持有在研课题才能带研究生的制度,但仍然是在课题“私有制”框架下对研究生进行培育的,导师主持的课题的性质、级别、数量与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良莠不齐。

根据笔者参加的校外实地调研来看,少数财经类高校开设的“会计信息化实验”等研究生独立实验课程,但仍限于本科阶段所采用的手工或电算化平台,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是“单打独斗”、“互不往来”的静态孤立式学习。这样的实验课程与教学体系很难在多问题、多情境、多主体、动态性的环境下适应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并且与导师课题的价值性、实战性研究脱节,收效甚微,不少研究生是在为凑齐学分而学习。

事实上,理论教学是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和前提,但实验教学是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作为当前流行研究范式的背景下,由规范定性理论提出任何创新观点、假说或命题,就需要借助科学的实证定量方法来检验,就需要研究生具备创新性的实验动手能力。开发整合当前信息技术前沿的在线博弈实验平台与高水平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在线博弈财经实验课程体系,是培育财经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探索,对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生在线博弈实验教育体系的构建框架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开发独立的财经类综合实验课程以培育和提高研究生的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可以构建一个在线博弈实验平台,在实验课程中整合集成高水平的课程项目内容,实现特色实验平台、高水平科研项目与研究方法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让财经专业研究生具备正确的创新方向、科学的创新方法与严谨的研究态度,能够从实验中的多重博弈、数据规律分析等行动中发现创新点并按科学的研究方法完成学术论文,提高研究水平。侧重以培育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动手能力为目标、开发整合课题项目资源的在线博弈财经实验课程体系,通过对实验目标、内容、平台、方法等方面的有机结合研究,为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实验创新能力和丰富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主要框架与步骤如下:

(一)进行大样本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

需要以所在大学的财经类专业(含经济学、管理类、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掌握所在学校财经类专业研究生实验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对实验能力的需求,明确在线博弈实验课程体系需要解决哪几个主要维度的实验能力培育问题,由此确定在线博弈综合实验课程开发的创新重点、设计原则、主要内容和关键方法等。

(二)设计一个研究生实验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

该框架是以上述调研结果的主要维度为基础进行分析而设计的,应当具体化为培养方案、培养计划、授课计划、实验项目卡片等外在载体。

(三)将课题科学有机地融入到理论框架中去

可以选择所在高校或大学城的财经类专业的高水平课题或其子课题片段为素材融合到在线博弈综合实验课程中去。以高水平课题为对象的,能够保障实验课程的综合性、实战性、严谨性、创新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等,提升财经类专业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够公平地让广大研究生享用课题资源。

(四)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大力探索动态博弈实验教学方法

学弈教学设计范文6

(一)研究生培养基础条件。首先,从师资队伍方面来看(如表1),内蒙古大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与奋斗,造就了一支治学严谨、品德高尚、专业水平较高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123人、硕士生导师523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导师队伍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50岁以下的导师占导师总数的55%,有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548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加强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人才高地,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485人(含外聘导师80人),其士生导师38人、硕士生导师480人。内蒙古农业大学大力引进人才,鼓励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2012年学校共有研究生导师402人,其士生导师101人、硕士生导师402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目前共有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及兼职导师389人(其中兼职导师135人)。内蒙古医科大学随着学科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2005年开始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七个学科专业合作,先后有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421人。内蒙古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其师资队伍中研究生导师101人。其次,从专业学位学科建设上分析(如表1),内蒙古大学拥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翻译硕士等在内的9个专业学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招录有教育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等在内的8个专业学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有工程硕士,其中包含15个领域,此外还有工商管理硕士等在内的4个专业学位;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以农业推广硕士所占比例最大,还包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等6个专业硕士学位;内蒙古科技大学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包含9个学位授权领域;内蒙古医科大学有2个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医学硕士和公共卫生硕士;内蒙古财经大学拥有1个工商管理硕士的专业学位。

(二)研究生生源状况。生源状况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发展和提高的前提条件,选拔合格的生源是教育过程的第一关口。内蒙古作为欠发达民族自治地区,地处边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对落后,因此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先天不足。内蒙古大学作为1978年确定的88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区内唯一的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地吸纳方面在区内是最广泛的院校,包含北京、天津、安徽、海南、河北、山西、山东等众多省市的学生,在区内是学生报考最受欢迎的院校,在校研究生近6000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生源中,2012年来自“985”、“211”院校学生62人,约占录取总数的6%,其他高校学生982人,约占录取总人数的94%;录取考生中应届生比重超过一半,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和非第一志愿人数基本持平。内蒙古工业大学在2012年研究生招录中,全日制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373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39人,两者基本平衡;内蒙古工业大学在硕士招生中本校学生录取人数占到一半以上,“近亲繁殖”现象十分严重。内蒙古农业大学在2012年招收全日制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495人,其中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54人,招收的学生中全日制本科学历占99.8%,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来自“211”以上重点院校学生比例为4.7%,招收人数较多的是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生源中,第一志愿录取率14.7%,调剂录取生占总数的83.5%,第一志愿报考人数较少,绝大多数生源需要调剂,来自重点院校的调剂生更是少之又少。内蒙古医科大学2012年研究生来源层次主要来自全日制本科院校,共计417人,来源地区涉及国内24个省市自治区。内蒙古财经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工商管理硕士,2012年报考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87%,生源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主要来自全日制本科学生。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近年来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呈现越发繁荣的景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相对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由于本地区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导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受到很大的影响和限制。

二、内蒙古自治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的战略和安全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对边疆地区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以及教育部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做出的战略调整,区内高等教育特别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区内的经济、教育基础相对其他省市比较薄弱,造成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地区竞争优势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教育部近年来鼓励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适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结构,内蒙古自治区在大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由于地区优势不明显,造成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招生生源受到局限,内蒙古自治区总体研究生教育在全国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相对其他发达省市,如江苏省教育事业统计报表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招收各类专业学位硕士生约1.16万人,在校生数约2.51万人[2]。由此可见,从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内蒙古自治区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地区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二)学科建设不完善,研究经费投入少。由表1可以看出,区内的专业学位学科建设数量少,从已有的学科结构可以看出,由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能源行业优势,理学、工学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研究生人数最多的学科,然而其他学科的建设还不完善,如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专业学位学科建设的压力仍然很大。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和经费是研究生培养的保障和依托,研究经费方面,国家虽然对边疆地区的教育投入在逐年加大,但研究生经费的投入要考虑多方面的指标,由于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在全国评价中整体上相对落后、科研项目权威性带头人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经费投入力度明显比较低。

(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权责划分不合理。目前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高校、社会中介机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是政府直接领导、控制的从上至下直接建立起来的单一的政府行政型评价模式[3]。在进行教育质量评价的过程中,政府通常扮演的是组织者和主导者的角色,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位类别,政府在教育质量评价中的过度干预,势必造成评价的不合理。高校为了追求评价结果,只是针对评价指标体系来被动地应付政府评价,有的甚至存在造假等不良行为,评价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政府强制导向。社会中介机构在目前的评价中处于尴尬的境地,由于缺乏合法化的地位、评价权威性和认同感的质疑,造成其作为评价主体之一的疲软无力。目前评价主体一般都包括以上三个评价主体,但从“学生中心论”角度出发,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主体中缺少了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参与,其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缺少了学生的评价力量。

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

主体研究引入博弈论的必要性博弈论(GameTheory),又称策论学、对策学,是专门研究解决各决策主体相互冲突与合作问题的决策或策略,而且各主体都能取得满意结果的一门学科。更简单地说,博弈论是专门研究在某种规则下,各决策主体相互冲突与合作,使得各主体利益达到均衡的决策问题。博弈论认为各博弈者在决定采取行动时,不仅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最终选择最佳行动计划,寻求收益的最大化。博弈论将重点放在博弈的均衡上,可以使博弈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4]1-6。博弈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博弈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图1),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博弈类型。以参与人之间是否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来划分,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关注效率、公平、公正的集体主义,即收益分配问题;非合作博弈,不存在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或规定,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强调个人主义追求个人最优,是策略选择的问题。根据事前不确定性(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支付函数),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充分了解和掌握称为完全信息博弈;反之,则称为不完全信息博弈。依据参与决策时序差异,可以分为动态博弈和静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尽管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者不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动态博弈指双方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行动者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根据全体参与人的支付总和是否为零,可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零和博弈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如政治选举、等;非零和博弈十分复杂,目前还未形成适合于此类博弈的公认理论。在现实的应用中,经济学家们所谈的博弈论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的核心问题是策略选择,研究参与者如何在利益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做出最有利的选择,由于合作博弈论比非合作博弈论复杂,在理论上的成熟度远远不如非合作博弈论。非合作博弈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一般认为,博弈论属于数学领域,但同时它也属于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用数学语言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目前,博弈论被广泛应用到了科学领域,并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博弈论是经济学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一个新视角引入到区内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研究中,体现了教育质量评价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博弈涉及至少两个独立的局中人,每个局中人通过采取行动,努力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从实践上看,教育质量评价活动不应单单是一个主体实施或主导的单向活动,而应在各个评价主体之间通过博弈达到互动合作共赢。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之间应是融合、互动的关系。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历史来看,教育质量评价中由于各评价主体掌握的权力强弱不同、占有信息资源的不同等,导致权力强大的主体在博弈中通过制定有利于自身竞争的博弈规则,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获得有利于自身的博弈结果,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权力弱小的主体只能处于被支配的位置。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政府凭借垄断占有的权力制高点,在博弈中通过控制信息或制定有利于政府自身的博弈规则(如评价标准的制定),采取自上而下的、压制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从而政府在评价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高校在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博弈中受政府政策指引进行评价,处于被支配地位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和应付;社会中介机构在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博弈过程中跟高校的地位类似,更多的是提供参考性意见;学生在评价主体博弈中权力受到忽视,力量弱小只能听从安排,实际作用不明显。随着教育质量评价的不断发展,各方评价主体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在博弈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教育质量评价中不断地角逐。政府希望在规划内的教育经费投入下,高校培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型的人才,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高校则借助教育质量评价,以提高本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办学口碑,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得到政府教育投入拨款,以及学生学费的利益及社会目标;社会中介机构具有半官方的性质,接受政府的委托对高校进行评价,其目标更多的是为政府利益服务;学生在现今的教育质量评价中实质作用几乎为零,学生在评价中的目标则是在缴纳学费以后,通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收获相应的知识、锻炼自身的能力,使获得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符合,在社会工作竞争中获得优势。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博弈中,各博弈主体按一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博弈,运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着斗争和冲突,权力被重新分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某个时期评价主体之间达到了权力均衡,又为下一次彼此之间的博弈提供了前提。可见,在区内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体系中引入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形成一个政府、高校、社会中介机构、学生四元主体的评价模型,构建适合区内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情况的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博弈策略十分必要。

四、构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博弈的策略探析

构建研究生教育评价主体权力博弈的均衡策略,需要根据博弈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的责任,重新分配各利益主体的权力,实现各评价主体权力的相互制约与互动[5]2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是复杂多变量的系统,由于区内各评价主体拥有的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尽相同以及各自利益诉求的不同,导致各评价主体在现实中处于博弈的失衡状态。尝试从政府、高校、社会中介机构、学生四个主体出发构建内蒙古自治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四方评价主体必须调整各自的权责,在教育质量评价的过程中权力相互制约、协调,形成权力均衡的博弈状态。

(一)政府评价转型。实现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之间的合理化博弈,需要各相关评价主体不断调整博弈策略。政府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中的作用应该做出调整,在原有的主导强制地位上让权。政府让权有三种形式:权力下放、权力分散、权力委托。具体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中央政府教育部门向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合理下放权力;政府与高校合理分权,让高校拥有一定的办学自和管理自由权;政府要向体制外放权,即要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社会中介组织真正地加入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政府根据区内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地域情况和办学特点,适度放权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政府,防止出现过度干预、强制行为的出现,在职能上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指导,评价结果影响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投入,高校应在评价中积极主动,展现出可以使政府强制力弱化的能力,从而政府既能节省人力财力在评价中的消耗,更能在财政上加大对高校的投入。政府方面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从“直接控制”转为“宏观指导”,变“直接评价”为“间接参与”,从而完成由“管制型政府评价”到“服务型政府评价”的蜕变。

(二)高校自我主体评价建设。高校这一主体的自我评价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评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外部评价的基础,而且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评估主体的培养单位,其主要评估职能应该是对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和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益进行评估[6],防止高校进行教育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单纯的利益驱使。区内高校要积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体系,从单纯为政府评价提供材料者,转化为各授权点、专业、学科的自我评价者,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评价提出的要求,并自愿接受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和学生的有效监督。按照发展特点和培养目标认真自评,自主选择评价机构参与评价,并在合理的条件下,成立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组织,积极与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合作,认真听取学生意见,掌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真实教育质量的第一手资料,参与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打破政府在评价标准方面具有隐性博弈优势的局面。同时鉴于目前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来临的启示,以及各评价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和评价时间不及时等因素的考量,高校可以尝试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信息库,定期更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情况,形成各评价主体在信息方面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沟通。高校在评价过程中应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校内师生共同参与,针对不同类型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自下而上部署评价策略,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和公正。只有给自我评价以足够的重视,才会使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实现评价的目的[7]28。

(三)社会中介机构评价专业性提高。社会中介机构的评价在教育质量评价中主要起到监督评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作用。社会中介机构要走专业化之路,形成评价口碑得到其他三方评价主体的认可,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博弈中明确评价权力与社会责任对等。高校评价既要接受政府的引导、调节,又要在评价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自主性,因此,沟通政府与高校、高校与学生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社会中介机构主要面临合法地位得不到承认、评价结果的权威性遭受质疑,针对这样的情况,社会中介机构的评价首先要具有专业性的价值,在内蒙古自治区内的教育质量评价中形成品牌,树立良好的口碑效应,弱化其半政府行政色彩,客观公正,达到真正科学、可靠、权威,在与其他三方评价主体博弈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评价对象来制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其评价结果具有实效性。

学弈教学设计范文7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中山 528404)

摘要:企业和学校都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因此寻求双方的合作并不难,真正的困难是要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实现学校和企业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加以研究发现,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仅需要政府介入,建立以合作利益为驱动的激励机制,宣传校企合作的长期收益,建立监督和惩罚机制,而且需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法规制度建设,利用多样化的手段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博弈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5-0009-04

作者简介:易晨希(1989—),女,硕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经济机制设计。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政府有效介入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JA120081,项目负责人:吴建新)

一、问题的提出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整合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政府进行有效介入和规范化管理,在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学生顶岗实习、科技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和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参与者,都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对于企业而言,可借助校企合作寻找所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掌握岗位需要的应用技能,缩短学生走向就业岗位角色转换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质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学校而言,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是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外在动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必然要通过参与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增强学校的竞争优势。基于以上分析,对于学校和企业而言,都有合作的动机,由此可见,要寻求双方的合作并不难,真正的困难是要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学校和企业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

二、博弈论视角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分析

博弈论是研究两个以上决策者的策略相互作用的理论,一个博弈的规则可称为一个机制,因此,研究博弈能否被决策者用于有益于社会的行为的机制设计,是博弈论的一个分支。在一个博弈过程中,通常有两个或以上的决策者,每个决策者都有选择的权利;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每个人都会尝试用推理的方法选择策略,即决策者是理性的,并且每个决策者都互相知道对方是理性的;决策者的策略是相互影响的,他们的利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策略选择,还取决于其他决策者的策略选择。因此,每个决策者都需要首先了解其他决策者的策略选择,然后在考虑到其他决策者的策略选择的前提下,再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由此可见,博弈论包括决策者、策略和支付三个基本要素。如果把校企合作看成一个博弈问题,那么校企合作的决策者就是学校和企业,他们双方都各自有两个策略可以选择,即合作或不合作,选择合作或不合作策略,会得到各自的收益,即各自得到一笔支付。

博弈论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非合作博弈理论和博弈理论两大分支。研究校企合作双方在什么情况下会合作,即研究校企合作机制,是非合作博弈的研究内容,而假定校企合作双方在达成合作的前提下研究收益如何分配,是合作博弈的研究内容。笔者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校企合作双方在何种机制的驱动下能建立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将运用非合作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三、一次性静态博弈分析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次性静态博弈。一次性静态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学校和企业只有一次策略选择的机会,并且他们在选择自己的策略时,都不知道对方的策略选择;学校和企业都会出自个人理性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任何一方的违约和欺骗行为都不会受到惩罚。

如果学校和企业选择合作,那么,双方都可以获得收益R;如果一方合作,另一方不合作,那么合作一方得到的收益是S,不合作一方得到的收益是T;如果双方选择不合作,那么双方的收益是P。假定T>R>P>S>0,2R>T+S,2R>2P,则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一次性静态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先考虑学校的选择,学校在选择前,首先会考虑企业的选择,然后在考虑企业策略选择的前提下,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所以,学校是这样思考的:根据已知的支付矩阵表1,如果企业选择合作,那么学校可以选择合作或不合作,学校选择合作时的收益是R,选择不合作时的收益是T,T>R,所以学校选择不合作;如果企业选择不合作,那么学校可以选择合作或者不合作,学校选择合作时的收益是S,选择不合作时收益是P,P>S,所以学校选择不合作。由此可见,无论企业选择合作还是不合作,学校都会选择不合作,不合作是对学校的最有利的策略,因为选择不合作时学校的收益比选择合作时的收益要大。

按照以上的思路,企业也会先考虑学校的策略选择,然后在考虑学校策略选择的前提下,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所以,企业是这样思考的:根据已知支付矩阵表1,如果学校选择合作,那么企业可以选择合作或不合作,企业选择合作的收益是R,选择不合作的收益是T,T>R,所以企业选择不合作;如果学校选择不合作,那么企业可以选择合作或不合作,企业选择合作的收益是S,选择不合作收益是P,P>S,所以企业选择不合作。由此可见,无论学校选择合作还是不合作,企业都会选择不合作,不合作是对企业的最有利的策略,因为选择不合作时企业的收益比选择合作时的收益要大。

于是,学校和企业博弈的结果是,双方都会选择不合作策略,所以,一次性静态博弈的结果是:(不合作,不合作)。而我们回过头来会发现,如果学校和企业双方都选择合作策略(合作,合作)时,无论是单方还是双方,其总体收益都是最大的,因为R>P。之所以双方都选择不合作,是因为在进行策略选择时,大家都是从自我利益出发,独立做出决策,没有互通信息,所以每一方都担心对方选择不合作而自己选择合作时利益受损,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最后选择不合作。

所以,一次性静态博弈反映出一个深刻的问题,从学校或企业单方面出发所选择的各自最优策略(不合作,不合作)的结果却不如(合作,合作),也就是从单方面出发所选择的最优策略,从整体上看却是最差的结局。

正是因为(合作,合作)的策略组合优于(不合作,不合作)策略组合,因此,只有学校和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才可以避免双方采取不合作策略所造成的两败俱伤。正因为如此,在实际上,学校和企业经常会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共谋整体利益最大化,且每个成员都有好处。但是我们会发现,如果在一次性静态博弈中,没有任何惩罚机制去制约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合作)策略组合前提下,如果有一方偷偷地采取不合作策略,则对于偷偷采取不合作策略的参与者而言,(合作,不合作)策略或者(不合作,合作)策略往往要优于(合作,合作)策略,因为对于不合作的参与者而言,R>P。这意味着,在学校和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后,每一方都有强烈的利己动机去偷偷地背离合作协议,以获得自身的更大利益。由于每一个达成合作协议的一方都会这么想和这么行动,所以最后的结局是(合作,合作)的策略组合会让位于(不合作,不合作)的策略组合,也就是最后双方博弈的结果是学校和企业都选择不合作策略。正因为如此,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不稳定的,而且当对违约的一方缺乏必要的惩罚手段时,校企合作就更加不稳定。

四、重复博弈分析

现在,我们来分析重复博弈的情况下校企合作的稳定性。重复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一开始双方都是合作的,如果有一方放弃合作协议选择不合作的策略,则另一方就会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惩罚背弃合作协议的一方,并且会将这种“以牙还牙”的策略在重复博弈的过程中一直进行下去。下面我们继续用表1来分析校企双方在重复博弈中的策略选择。如果学校和企业选择合作,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则各方获得的收益皆是R+R+R…。但是,如果有一方在长期合作的过程中背弃合作协议,选择不合作,则其获得的一次性好处是T,显然T是大于R的。由于在重复博弈中对方选择“以牙还牙”的报复策略,则背弃合作的一方在以后所有的重复博弈中,获得的收益只能是P+P+P…,显然双方都不合作时所获得的收益P是小于双方合作时获得的收益R的。这样一来,如果有一方选择背弃合作,则双方的收益都会减少,因此,在重复博弈中,为了不受到惩罚,理性的决策者都会遵守合作协议,都不会为了短期的一次性好处而放弃长期的合作关系。在现实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不是一次性的,或者他们都不知道双方日后是否会再有合作,由于“以牙还牙”机制的存在,彼此会为了避免获得一次性的好处而受到对方的惩罚,将校企合作关系维持下去,从而获得长期的利益。

五、校企合作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介入并建立以合作利益为驱动的激励机制,宣传校企合作的长期收益。从以上的博弈分析可以发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一方会出于机会主义的考虑,为了短期利益选择背弃长期的合作协议。在现实中,学校和企业往往会因为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合作,这就需要政府为校企合作营造舆论氛围,通过行业协会向企业积极宣传校企合作所能带来的长期利益,对企业渗透校企合作的意识观念。同时,政府应积极运用经济性奖励手段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企业作为一个以追逐盈利为目标的社会组织,是否能获得收益是其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因此,政府应运用多样化的奖励方式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寻找学校、企业和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共同利益。国外不乏这样的先例。例如,英国有专项的校企合作拨款和基金;澳大利亚对接收实习生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并给予接收实习生的企业经费补贴;德国还对优秀的企业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我国也可以采取精神性与物质性相结合的激励方式,推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长期有效地进行。

其次,要建立校企合作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在一次性静态博弈中,由于缺乏校企合作惩罚机制,违约成本为零,使得合作一方会为了私利而不选择校企合作;而在重复博弈中,校企合作双方由于可采取“以牙还牙”的惩罚机制,提高了违约成本,使得他们都不会为了一次性的收益而放弃长远合作。在现实的校企合作中,由于职责不清,缺乏监督和惩罚机制,当一方缺乏社会责任感不积极实施校企合作时,校企合作往往会流于形式。要使校企合作落地,除了学校和企业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外,还需要建立监督机构,约束校企双方的行为。监督机构的成员可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代表组成,负责定期监督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职责履行情况,并根据校企合作的法规制度规定,对不配合校企合作的一方实施惩罚。如此一来,提高了违约成本,对违约行为实施惩罚,才更有利于约束双方的行为,而学校和企业也会为了维护自己在业内的声誉,避免受到惩罚,而将校企合作关系维持下去。

再次,要推进校企合作法规制度建设。在校企合作中,往往会出现学校一头热的情况,而企业由于对自身的职责认识不足,在校企合作中往往比较被动,这使得校企双方很难进行深度合作。面对这样的校企合作困境,归根到底,政府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法规制度的建设,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避免出现因职责不明晰所导致的合作效率低的困境。在法规制度建设方面,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职业教育方面提出要加快职业教育建设,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表明国家对加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视。但我国对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义务的界定仍需完善,虽然在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指出学校和企业都有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但对于具体要承担何种职责则界定不清。

在职业教育法规建设方面,我国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以德国为例,德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提供者的义务。例如,按照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形式有计划地系统安排并实施职业教育;亲自进行或明确委托实训教师进行教育;免费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用品;督促受教育者去职业学校学习;致力于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等等。由此可见,我国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仅需要政府介入建立以合作利益为驱动的激励机制,宣传校企合作的长期收益,建立监督和惩罚机制,还需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法规制度建设,利用多样化的手段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张建春,殷志扬,程培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基于CNKI(2000—2011)收录文献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3(2):100-102.

[2]赵爱芹.校企合作、工作结合“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5):80-82.

[3]万伟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构建研究——基于政府作用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3(4):72-76.

[4]肯·宾默尔.博弈论教程[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24.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0-250.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3:266.

[7]胡爱玲.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27-28.

学弈教学设计范文8

【关键词】高等数学;博弈;教育理论

教育“博弈论”也即“游戏理论”,旨在通过不同的策略或计谋,让参与者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赢了还想多赢,输了还想赚回来,永远没有休止的那一刻,这就是游戏和博弈的魅力.同样这种博弈游戏策略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也有着同样的应用前景.对于高等数学教学来说,由于课程知识和体系的抽象性和高难度性,很多学生对高等数学并不感兴趣或者认为这么高深理论的知识并没有多大的用处.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高等数学课堂的效率和水平,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的环节.

一、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对老师讲授的内容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掌握.而教师则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讲授的内容或者是教科书的内容简单地给学生讲一遍,然后是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老师的授课过程中注重课时安排,但对于课堂效果情况,则较少顾及,教师甚至对学生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开小差”等情况听之任之,不及时加以制止.学生们则充分掌握了老师的授课规律,不认真听课,考试时应付了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益于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2.教师教学责任的博弈分析

通常情况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的敬业精神、知识水平、道德情操、课时准备等因素往往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必须认真做好教学内容组织、课堂秩序维护、授课技巧把握等.这中间的任何环节都必须准确无误地做到.此外,教师的形象也必须准确把握好,做到课堂内外的表现如一.否则学生们会受到教师方面因素的影响.

3.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与配合的博弈分析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因素,但是学生的认识和配合也非常重要,学生对课堂效果情况负有直接的责任.准确地说,教学效果是老师与学生密切配合的产物.教学课堂的成功与否应该说与学生而不是老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认为学生不接受或不认可其教学投入,则会以减少投入来对抗学生,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同时学生们的情绪对教师的授课过程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们的言行举止会左右教师的精神状态.因此,成功的课堂效果需要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教师也要努力做好课堂秩序的维护,学生也应积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教师.

4.学校学习环境的博弈分析

对于学校来说,高等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是一门公共基础性学科,但由于内容抽象、理论较深,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就需要加快学校氛围环境的建设.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应致力于学习环境和氛围的维护,营造深厚的学习科研氛围,开展各种学科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个人特点的机会和条件.

二、高等数学教学过程实现良性博弈的对策分析

1.重视师生关系的维护和情感互动

根据之前的分析,教与学的博弈结果主要有两种:高效率的教学和低效率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老师是双方互动的.但总的来说,教师还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对教学效果负有直接的责任.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搭建师生互动良好平台,在教与学间建立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好角色定位,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达到师生关系的合理化,提升课堂效果.

2.创新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导入

创新教学方法就是要建立适应学生学习特点,又能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和条件.如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实验观察引入法、讨论分析法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进而培养科学的素质.如在高等数学授课时,由于部分学生高等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在定理推导过程中,可以先从定理产生的社会背景、演绎过程、社会意义等方面入手,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学生,再就定理的推导和演变过程进行重点讨论和讲解.同时,对于定理的证明还可以启发学生不拘泥于定理的推导过程和证明过程.重点通过发散思维加大对定理的讨论力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教学模式和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知识最大限度地传播给学生,启发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通过捕捉信息以及获得的资源或学习渠道,教师在这方面占有的优势正在弱化;相反,由于网络学习的便利性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放式学习正在逐步得到不断的推广.老师的最大优势在于经验和方法,这是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对学生最有用的.然而,当前的学习渠道和模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课堂,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不断淡化.这对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可以将教学过程进行适当延伸,发挥教学效果的最大功用,教师的职能才能不断得到加大.

三、结束语

高等数学博弈理论是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关键点.虽然博弈理论在目前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用并不广泛,但有着广泛的前景和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洁.高等数学第一堂课的博弈\[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35-136.

\[2\]杨玲.博弈论中的数学思想与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56-56.

学弈教学设计范文9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论政府经济政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评说中国经济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贡献及其启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与马克思经济学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与启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教育背景对我国经济学教研改革的启示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和中国的剩女问题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述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2012诺贝尔经济学奖:稳定匹配理论与市场设计实践 正确看待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统计研究 也谈诺贝尔经济学奖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中)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上)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贡献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述评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搜寻与匹配理论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论评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二、 获奖者的学术成就及其政策含义

1. 罗斯的研究成果与学术成就

罗斯主要在博弈论、市场设计和实验经济学等领域进行研究。在市场设计、实验经济学、匹配理论、博弈论等方面,罗斯发表了大量文章和著作,并在博弈论、市场设计和实验经济学领域做出显著贡献。

罗斯的主要著作有:《交易的不言自明模型》(1979),这是有关经济和数学体系的学术讲稿,由美国Springer Verlag出版社出版;《交易的博弈理论模型》(1985),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经济学的实验室实验:六个观点》(1987),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2008年被译为中文后出版发行;《沙普利估值:向罗伊德・S・沙普利致敬》(1988),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与索托・马约尔 (M. Sotomayor)合著《匹配的两面:博弈理论模拟和分析的研究》(1990),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卡格尔 (J. H. Kagel)合编《实验经济学手册》(1995),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与霍姆斯特罗姆 (Bengt Holmstrom)和米尔格罗姆(Paul Milgrom)合编《鲍勃・威尔逊的传统博弈论》(2001)百度百科:“埃尔文・罗斯”,http:///view/9447421.htm。。

罗斯最为著名的设计是“全国住院医生配对程序”,通过这一程序,每年美国约有 20000 名医生找到了心仪的医院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他还帮助设计了纽约高中配对系统,每年有大约 9 万名高中生通过这一系统择校。具体说来,罗斯是利用博弈论的数学工具来改进和修补运转不佳、支离破碎的庞大体系。在过去20年里,他成功地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市场设计(market design)。他完成的项目包括:肾脏捐赠匹配网络、纽约市高中入学系统,以及医学院毕业生住院培训分配系统等。迄今为止,罗斯解决过的最棘手的现实难题,是纽约市高中的匹配系统。一般来说,许多美国孩子都是就近入学,但在纽约之类的大城市中,八年级学生却有着数量惊人的选择。该市共有8万名八年级学生、700所高中,从理论上讲,每位学生都可任选其中的一所学校就读。不过,对于生活在贫民区、邻近学校很糟糕的孩子们来说,选择合适的学校就显得异常重要。在一位哈佛大学研究生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的帮助下,罗斯利用某种递延接受算法(deferred-acceptance algorithm)重新设计了该系统。罗斯设计的新系统投入使用后,学生的参与率从66% 跃升至93%。利用该算法的其他版本,他还参与设计了波士顿公立学校的匹配系统以及医学院毕业生的住院培训分配系统。

此外,在运筹学领域,罗斯专门研究博弈论,即分析那些最终结果取决于多人行动的情境。

2. 沙普利的研究成果与学术成就

沙普利的主要论文有:《n人博弈的价值》(1953);“随机博弈”(1953),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第39卷;与马丁・舒贝克合作“评估委员会制度中权力分配的一种方法”(1954),发表于《美国政治科学评论》第48卷;与大卫・盖尔合写“高校招生与婚姻稳定性”(1962),发表于《美国数学月刊》第69卷;“简单博弈论:概要的描述性理论”(1962),发表于《行为科学》第7卷;与马丁・舒贝克合写“市场博弈论”(1969),发表于《经济理论》第1卷;“效用比较与博弈论”(1969),发表于《La Decision》;“凸博弈的核心”(1971),发表于《博弈论》第1卷;与马丁・舒贝克合作“指派博弈I:核心”(1971),发表于《国际博弈》第1卷;与普拉迪・普杜贝合著“数学性质的班茨哈夫权力指数”(1979),发表于《数学运筹学》第4卷;与罗伯特・奥曼合著“长期竞争:一个博弈论的分析”(1994),被收入《博弈论论文集:纪念迈克尔・马斯勒》之中;与X. Hu“组织中的授权分布”(2003),发表于《博弈与经济行为》第45卷。

除“沙普利值”以外,沙普利对随机博弈、邦达尔瓦-沙普利定理、沙普利-舒贝克权力指数、盖尔-沙普利算法、潜在博弈概念、奥曼-沙普利定价、海萨尼-沙普利解、沙普利-福克曼定理等理论或者学说的提出也大大提升了他的名望。沙普利和R. N. 斯诺(R. N. Snow)、塞缪尔・卡林(Samuel Karlin)关于矩阵博弈的早期工作,对于矩阵博弈理论的研究达到非常完整的程度,至今仍是此领域内无人超越的经典。此外,沙普利对于效用理论的发展是杰出的,他给出了冯・诺伊曼-摩根斯坦稳定集合存在性的解决方法,为后来人们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他与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在非原子博弈(non-atomic games)和长期竞争(long-term competition)的研究对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沙普利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很多以他以及合作者名字命名的经典经济学名词和理论。

1.Bondareva-Shapley theorem

这一定理是由邦达尔瓦(Olga Bondareva)和沙普利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在博弈论中,邦达尔瓦-沙普利定理(Bondareva-Shapley theorem,简称 B-S定理)描述了合作博弈有非空核心(core)的一种必要且充分条件。特别是,当博弈是平衡的(balanced)的时候,博弈的核心是非空腹的。这个定理预示着市场博弈和凸博弈有非空核心。

2.Gale-Shapley algorithm

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里,稳定匹配问题(the stable marriage problem,简称SMP) 是在给定每个元素偏好的条件下,在两个元素集合间寻找稳定匹配的问题。“匹配”就是指从一个集合的元素到另一个集合元素的映射。“稳定”的含义是指两个集合中的某些元素不会对另一集合中除了和自己配对外的元素感兴趣的状态。1962年,大卫・盖尔(David Gale)和沙普利证明了对于任何数目相等的男性和女性集合,总有办法解决SMP问题,使得所有婚姻都是稳定的。盖尔-沙普利算法(the Gale-Shapley algorithm,简称GS算法)就是具体解决SMP问题的方法,它包含多几轮考量,这种方法能确保匹配是稳定的。这些方法同时也限制了市场主体操纵匹配过程的动机。举例来说,首先,每个男子按先后顺序列出自己的中意女子,然后向首选的女子求婚。接下来,同时被很多人求婚的女子会拒绝自己最不中意的男子,但并不做出最终决定。在此之后,遭到拒绝的男子按照自己的喜好顺序继续求婚,当然,有的可能会再次遭到拒绝,如此重复进行下去,直到不再有男子被拒,或是再没有被拒的男子想向其他女子求婚。此时,便由女子接受自己最喜欢的追求者。首轮中由于未列出足够选项以至于未成功匹配的男子,在第2轮中会得到仍然单身的女子列表,然后再次进行选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需要进行第3轮的匹配。

沙普利的其他重要贡献还包括:沙普利-舒贝克权利指数(the Shapley-Shubik power index),奥曼-沙普利定价(Aumann-Shapley pricing),海萨尼-沙普利解(the Harsanyi-Shapley solution),以及沙普利-福克曼定理[1]341(the Shapley-Folkman theorem)等。

沙普利使用合作博弈的方法来研究和比对不同的匹配方法。关键问题在于保证一个配对是稳定的;所谓稳定,指的是不存在这样两个市场主体,他们都更中意于彼此、胜过他们当前的另一半。沙普利和他的同事找到的这个叫做GS算法(Gale-Shapley algorithm)的方法能确保匹配是稳定的。这些方法同时也限制了市场主体操纵匹配过程的动机。沙普利设计的方法能够系统性地对两个市场主体其中一方有利。

3. 获奖者学术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指出,沙普利采用合作博弈理论和比较不同匹配的方法进行研究,确保配置的稳定性,并在匹配过程中限制变量的影响,从而保证匹配的双方不会被对方干扰。沙普利和其研究团队的成果展现了一种特定方法的设计如何系统地有益于市场中的一方或另一方。而罗斯发现,沙普利的理论能够阐明一些重要市场在实践中的运作机制。通过一系列实验,他发现“稳定”是了解特定市场机制成功的关键因素。此外,他还重新设计了现有的体系以匹配医生和医院、学生和学校、患者和志愿者。这些新的发展都基于沙普利的匹配稳定理论,罗斯还就涉及道德限制和特定情况的方面进行了修正。

“沙普利值”提出了一个好的方法和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如何根据边际贡献进行分配。这种方法是由沙普利在1951年首创的,对于一个参与者而言,不确定结局(如“”、“抽彩”等)的值是以其效用大小对预期结局的评价:这是他期望获得的先验测度(这是“效用理论”的主题)。类似的方式,人们感兴趣评价一种对策,即,测量该对策中每个局中人的值。由于“沙普利值”强烈的直观吸引力及数学上的易处理,它已成为很多研究的应用的焦点,尤其是在大型经济模型中。交换经济模型已成为许多经济理论研究的焦点。主要解答的概念是竞争均衡,其中价格以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方式确定。通过允许每个联盟能自由地相互交换所拥有的商品而获得的合作对策,被称为市场对策。人们可以求得相应于市场对策的价值。在一个大型交换经济中(交易者单个地是无关紧要的),所有价值配置具有竞争性;因而,若效用是光滑的,那么,所有竞争的配置也是价值的配置。这一值得注意的结果包括两个很不相同的方面:其一,产生于供给和需求的竞争价格;其二是经济行为的边际贡献。“沙普利值”在经济理论上的其他应用包括税收模型,其中,政治权力结构建立在交换经济或生产经济的基础之上。此外,确定“沙普利值”的那些公理可以方便地转换为适合于解决诸如以一种“公平”的方式考察配置联合成本的问题。[1]341-343

罗斯意识到了沙普利的理论计算结果可以让实践中重要市场的运作方式变得更清晰。在一系列的经验性研究中,罗斯和他的同事展示,为了理解某个特定市场制度为何成功,研究其稳定性是关键。罗斯后来成功地通过系统性的实验室实验支持了这个结论。罗斯在匹配理论和GS算法的基础上,亲身参与了诸多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比如纽约市学生入学问题,医学院学生分配问题以及肾脏移植的匹配问题等。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选择了罗斯和沙普利来看,我们可以判断瑞典皇家科学院规避了近年来宏观领域的一些热门话题,比如财政政策、紧缩措施和刺激政策。尽管两位研究者的研究是各自独立完成的,但沙普利的基本理论与罗斯的实证实验相互结合,各类实验和实际设计产生了一个研究和改善众多市场性能的研究领域。因此,2012年的经济学奖实际上授予的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工程案例。

三、 获奖反映了经济学的发展进程

以及本阶段经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的相关规定,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颁发给单个人,也可以最多由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获奖者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作的贡献。

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经济学顶尖荣誉”,[2]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学的发展进程以及本阶段经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但是它并不能概括经济学的全貌;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但不能决定经济走向或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获奖者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但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诺贝尔经济学奖。随着中国经济学研究走向国际化,以及中国经济正处于国际化的进程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诺奖得主及其学术成就,因为获奖者观察问题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和启示。

2012年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因在稳定配置和市场设计实践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当下全球的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变幻莫测,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走向如何?人们期待着能够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发展。稳定配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最佳状态,也是人们所期待的一个目标。而通过市场设计是实现这种状态的一种手段或者方法,它是人们对经济均衡的一种构想。

2012年两位诺奖得主的研究成果,不管是市场设计还是稳定资源配置,都和博弈论有关。市场设计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假设人们的行为是按照博弈论所描述的方式,并且按照社会选择理论对各种情形都设定一个社会目标,那么市场机制设计就要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均衡解最接近那个预设的社会目标。配置理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在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后做出的选择。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3]

博弈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市场设计和实验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匹配问题和对策问题,是一种微观行为。一旦资源配置不合理,将会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小至家庭分工会用到博弈,大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也常有博弈。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企业管理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员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企业老板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两者之间如何达到均衡呢?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博弈需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求均衡解。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励员工最大化自己的聪明才智来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从而实现共赢;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奖惩分明的制度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的经营效率。

经济学作为经世济民的学科,应该密切关注现实,但是我们不能过多地拘泥于现实经济现象,毕竟这些现象用一种经济学理论是无法解释的,我们不能奢望经济学家在某一个领域的突破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的确,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仅可以为我们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而且能够为经济学研究在方法、手段、分析工具等方面提供最有价值的理论模型,同时还能激励人们不断创新,加深人们对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系统本身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学弈教学设计范文10

关键词:博弈论;纳什均衡;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08-02

一、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指导缺位。高校学生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最根本的单位,学生希望通过班级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可以学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知识内容。但是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满意班级的工作和活动,究其根源,这与班级的管理人即班主任和班干部有着相当大的关系。目前高校的班主任一般是专业的教师或者高年级学长,他们本身工作或学习任务繁重,很难要求他们全身心去投入班级的管理;而对班干部而言,这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个人成长环境不同,而管理者本身的知识结构、管理经验等客观限制因素又制约着其管理能力的发挥,这样一来就很难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学生成长,对班级管理也带来一定偏差。

2.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管理机制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制约和推动班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前许多高校的班级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对科学、规范的管理监督激励制度。由于班级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体系,班级成员的意志和热情被日益消磨,造成管理松散、人浮于事的现象,导致班级缺乏凝聚力和活力,班级工作很难正常开展,优秀的班级文化也就无从积累、沉淀、传承,班级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只能是无源之水。

3.班级活动内容单一。在我们的班级进行集体建设时,应该注重各种活动的开展,形式要多种多样、灵活多变,让学生多多参与进来,让其感受到活动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强班集体的建设。班级活动也是学校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高校班级成员的联系没有中学时代那么紧密,大班教学、流动教室、琳琅满目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对班级活动报以忽略态度。日渐稀少的参与者使得班级活动内容趋向单一,只有班会和少许的一些文娱活动。

二、基于博弈论的模型构建与分析

解决上述高校班级管理问题的关键其实还是在于如何管理,从博弈视域的角度分析,就是管理者应当思索如何运用何种管理方法,采取何种管理模式,以实现博弈过程均衡、优良的发展,这也正是通往高校班级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必然道路。

在高校班级管理博弈中,管理人与班级成员的博弈路径可分析如下:管理人选择督导,班级成员选择努力,则班级收益为A-B3-C1,班级成员收益为C+C1-B1;管理人选择督导,班级成员选择不努力,则班级收益为A-B3+C2,班级成员收益为C-C2-B2;管理人选择不督导,班级成员选择努力,则班级收益为A,班级成员收益为C-B1;管理人选择不督导,班级成员选择不努力,则班级收益为A,班级成员收益为C-B2。

在实际的博弈行为中,无论是班级成员还是管理人员均会选择利己的行为方式,因而这个状态会出现经常性的波动。而只要这个状态稍稍不均衡,必然会导致班级成员和管理人员不相等的收益,反过来又会促进他们的行为选择。其实,只要管理人员的督导行为的概率不低于(B1-B2)/(C1+C2),那么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但是实际中管理人员不可能做到时刻督导,而班级成员就有机会逃避努力,因此,只有尽量提高督导的概率,才能促成其努力的行为,此时Y将趋向于1。

三、高校班级管理的有效对策

1.改变管理思路,调整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模式的改变无异于一场革命。博弈论观点认为,管理革命获得的目标成果就是提高管理收益。从前文博弈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可知,管理人要想获得良好收益,那就必须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班级管理过程环境复杂多变,具有动态性,必然会要求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变更,而这正是博弈论中提到的“依情景而动”。班级管理活动的动态性最主要体现于其培养目标的动态性,它应该是因情况差异而时刻处在变化之中的,因为班级管理的最大任务就是以高质量的服务来满足班级成员的需求。此外,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当坚持“宏观引导,微观搞活”的管理原则。总体上充分信任班级成员,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培养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细节上通过开展班级活动,以加强学生对班级的凝聚力,真正意义上做到把班级成员努力行为的思想意识由外在的要求变为内在的需求。

2.完善管理机制,有奖有罚。从博弈论角度出发,通过否认成员个人理性以解决班级理性与班级成员理性相互冲突的方法并不适宜。切实有效的措施应是设计一种合理的机制,真正做到在满足成员理性的前提下实现班级整体理性。一种机制安排如能产生效力,那么它必定是一种纳什均衡,也就是要构成一种最佳反应,这种反应指的是“该策略带给采用它的博弈方的利益或期望利益,大于或至少不小于其他任何策略能够带来的利益。”对班级管理而言,在制度建设中,要适当引入奖惩机制。班级管理人应以公正、公开、公平为原则认真贯彻奖惩机制,进而放手让学生干部来完成对班级的有序、高效管理,从而实现班级的自主运转。即使遇到一些需要管理者当面裁决定夺的事务也能够做到处处有章可循,这其中无不体现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文明准则,既减少了工作量,又节约了管理成本。工作中,管理者可对表现出众的成员及时进行奖励和指导,有效地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相互之间的竞争意识;对表现较差的成员则应及时给予处罚,减少心理学研究中的“破窗效应”现象,做到奖惩分明。

3.注重团队合作。双赢的基础是合作,而不是对抗。社会凝聚力理论认为“个人的集合是否能形成一个团队,在某种程度上要看他们在结合后的需要是否得到相互满足”。根据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团体内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这些目标经常相互冲突,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各种各样的目标整合成一个可行的行动计划。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当团队中的冲突是建设性的时候反倒会增强团队的创造性”。因此管理人之间或成员之间以及管理人和成员之间,如果做到团结一致或者是将冲突转化为建设性冲突时,就会达到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效果。因此,在高校班级管理的这一博弈过程中,鼓励团队合作,借此凝聚力,可有效地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信任与信息沟通是合作的基石,管理人之间及管理人与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本无屏障,如果彼此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与沟通,相互设防猜疑,那么合作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所以,班级管理人不仅要以诚待人,而且要构建管理人之间以及管理人与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并确保沟通的顺畅,打破“各自为战”的分裂局面,求取双赢的效果。在实践工作中,鉴于信任是以情感认同为基础,可以考虑借用微博等现代化手段,在团队成员之间构成超越时空的联系网络,由情感交流而至生活经验交流再到专业学习交流,从而克服沟通交流运行的时、空障碍,实现合作目标要求。

4.构建导师――学生联盟,促进领军人才培养。由于年龄与经验等客观因素制约,大学生知识储备和视野相当有限,要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水平,就需要专业性的指导。聘请专业指导老师需要付出成本(指导老师补贴等物质成本,管理者耗费的时间、精力),这看来似乎有悖于博弈原则,但班级管理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过程,管理人所追求的是长期性的效益最大化,而非短时成效。有了导师的专业指导,高校班级很快就会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班级管理活动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高校学生班级大多数配备了班主任,但班主任与班级成员所需求的导师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高校仍需加强班级导师队伍建设,更好的促进班级领军人才培养。由此,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可以构建导师―学生联盟,使得师生之间能够形成同盟关系。比如学生作为助手加入导师的课题研究队伍或者导师的教学过程或者社会实践调查团队中,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学术调研等途径,实现学生领军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促进班级管理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社教.法治博弈分析导论[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谢识予.纳什均衡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陈一星.团队建设研究:以大学生为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M].第2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涂志勇.博弈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张红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利益诉求与博弈行为分析[J].江苏高教,2009,(6):109-111.

[7]张宝君.学生管理的多重博弈困境与对策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0,(Z1):40-42.

[8]龙春阳.和谐高等教育:从“纳什均衡”到“帕累托最优”――基于多重博弈的维度[J].江苏高教,2011,(2):11-14.

学弈教学设计范文11

论文摘要:论文基于信息经济学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中的信号博弈和贝叶斯均衡原理,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博弈过程。

一、前言

1996年詹姆士·莫里斯和威廉姆·维克瑞,2001年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因为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激起不少学者进一步关注信息经济学的兴趣,但是因为很多人不太了解信息经济学的内涵,而视其为高深莫测的理论。其实信息经济学原理非常简单,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善于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事情就会发现信息经济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像笔者所在的高校,许多事情和现象,比如招生、教学、评职称、就业等均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些事情都可以用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广阔且发育较成熟的市场。这个市场为了迎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获取充分信息的需要,通常要制定各种政策、规章并通过提高交易成本来减少和消除彼此的信息不对称。本文用博弈论(game theory)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博弈分析。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这里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机构或者群体,如本文涉及到的高校毕业生、接收单位。

根据博弈论中局中人的概念,即博弈过程中能够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的个人或者组织,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博弈中。有两个局中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本文在研究中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

二、高校毕业生及其就业市场的特征

高校毕业生虽然不是物质意义上的产品,但它也具有产品的一般属性。

(1)普遍具有知识并且素质差异较大。高校毕业生从参加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学校、专业。经历或专科、或本科、或专科一本科、或专科一本科~研究生、或本科研究生等阶段的系统教育,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到毕业答辩,在这个知识资本原始积累的复杂过程中,毕业生身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城市文化氛围中,会涌现出多种多样的教育效果。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接受同样教育历程的两个孪生仔,也会出现不同的教育结果。这就是毕业生品格和素质的差异性,这种个体的差异性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简单地将毕业生划分为质量好和质量差两类。一般来说,重点大学和名牌专业的毕业生要较普通院校和一般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博士生要较硕士生、硕士生要较本科生、本科生要较大专生具有更高的素质和能力,比如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意识、视野、体能等方面均有较高指标(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并不排除那些虽未经较高层次教育仍然具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影响毕业生档次的因素很多,包括毕业生本身的素质、高校的教育水平、专业选择、市场需求、用人单位的人才观等等。如果再加上毕业生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性格、谈吐、外观等其他一些非质量因素,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产品可谓琳琅满目、良莠不齐。

(2)高校毕业生质量鉴定难以一概而论,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接受实践的考验。普通的毕业生和优秀的毕业生,一般人很难识别出来,更何况市场需求呈现多样性。单从毕业生的求职简历和面试来判断。也需要不同用人单位按照不同的需求,安排训练有素和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人员才能精确地鉴别出某个毕业生的品质、拟给予的岗位和待遇。要考察毕业生的来源、学校、专业、课程成绩、鉴定、实践经历、品行、特长等等方面,要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心理、态度,还要和同类别的毕业生进行比较并分出优劣。必要的时候。还要组织考试和答辩甚至提前进入岗位实习一段时间,要承担“坏人在一定时期内会做好事扮演好人角色”的风险。这无疑在劳动力成本上加大了对毕业生做出正确判断的难度。

(3)判别用人单位的质量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难度较大。高校毕业生长期处于象牙塔,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在学期间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业上,与外界企事业单位的接触有限。即使是身处信息时代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也较少自发地参与社会实践,一些实践机会多由导师或师兄师姐引荐。再加上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毕业生大多还处于被动等待分配的局面,虽然国家在高校扩招后不断推出就业新政策、社会不断推出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高校近年来也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就业信息网。但这些资源往往只有毕业生和家长特别关注,对于那些还没有把就业列入议事日程的在校生来说很多情况下只是过眼云烟,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另外,目前媒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报道,往往更多地渲染就业的难度。并没有对学生择业进行正确引导,也没有非常有效地提供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信息,流于表面,缺乏分析。因此,毕业生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对招聘单位的资质、信誉、待遇、市场潜力、专业需求程度等信息缺乏了解,往往单凭用人单位的地域、规模、声誉、是否外资等进行选择。择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忽视专业的对口以及社会的真正需求,难免造成就业市场的人才浪费和社会需求的供给不足。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博弈

因为有了上述3个外生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天生地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就存在以下3种博弈。

1.毕业生之间的博弈

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品学兼优、质量好的毕业生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会想法设法把一切能够传递自己是优秀毕业生信号的信息,比如英语级别证书、计算机能力证书、专业成绩、实践经历、获奖证明等收集整理并呈现给用人单位,以证明自己优于其他毕业生。而品学一般、质量差的毕业生也会积极准备,并以降低待遇标准等形式获取用人单位的注意。有时候。个别毕业生甚至以制造假文凭、假证书等拙劣手段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当然这样做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在市场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质量好、质量差的毕业生展开一场无形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往往是质量好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用人单位希望将他们吸纳门下,加盟组织建设,创造财富,他们优先选择质量高的接收单位;而质量差的毕业生不会受到企事业单位的看好,在受到冷落的情况下,他们大多为了尽快有个安身之处常常被动与接收单位签订协议。另外,质量好的毕业生属于精英阶层,数量有限,在人才市场上属于稀缺资源,因而身价较高,多数从事白领工作;而质量差的毕业生大量随处可见,与接收单位的协议成交价格较低,一般安排从事一些基层具体工作,即充当蓝领阶层。

2.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不仅毕业生因质量参差不齐而处于博弈中,用人单位也因有好赖之分而不断展开博弈。那些具有地域优势、待遇丰厚、声誉良好、个人发展前景看好的单位,比如处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跨国公司、外资企业,他们会有意识地在市场上向毕业生展示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优质的内部管理流程和自由宽松的个人发展空间等因素,以战胜竞争对手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它们往往有更多的机会优先选择到重点大学名牌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而经营状况不佳、效益较低、地处边远山区的中小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在博弈中往往只能接收到质量较差的毕业生。

3.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

毕业生(局中人B)是否愿意选择到用人单位(局中人D)服务,用人单位是否愿意接收毕业生。这是毕业生就业市场普遍存在的针对双方利益得失的选择和博弈问题。这是一个动态博弈,由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事先并不完全得知双方的确切利益需求,因此,这又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问题。在动态博弈中,局中人的行动有先有后,后行动者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为来获得有关先行动者的信息,从而修正有关自己对先行动者的判断。此时的博弈很简单,局中人D既不知道局中人B的真实类型,也不知道B所属类型的概率分布。他只是对这一概率分布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即有自己的信念。博弈开始后。D将根据他所观察到的B的行为来修正自己的信念,并根据这种不断变化的信念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对应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是精炼贝叶斯均衡,这个概念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贝叶斯均衡的结合。这一分析方法中所用的贝叶斯法则是概率统计中应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对有关概率分布的主观判断进行修正的标准方法。用贝叶斯的分析思路量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如下:

毕业生申请加盟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不知毕业生质量高还是质量低,但用人单位知道如果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当用人单位采取行动集C=(c)时,毕业生反应为集合E=(e)的概率为2O%;如果毕业生是低质量类型,当用人单位采取行动集C时,毕业生反应为集合E=(e)的概率为100%。这些行动集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概率是一种主观判断。

博弈开始,用人单位根据现有的一切信息认为毕业生是高质量的概率是7O%,因此用人单位估计自己采取行动集C时,毕业生采取E的概率为

0.7x0.2十(1-0.7)xl=0.44

0.44是用人单位给定毕业生所属类型的先验概率下,毕业生可能采取E的概率。

当毕业生确实进行E时,使用贝叶斯法则,根据毕业生采取E的这一行为,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的概率变为

0.7(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的先验概率)x0.2(高质量类型毕业生采取E的概率)/0.44=0.32

根据这一新的概率,用人单位估计自己采取C时毕业生采取E的概率为

0.32x0.2+(1-0.32)×1=0.744

如果用人单位再一次采取C,毕业生又采取了E,则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是高质量类型的概率变为

0.32×0.2/0.744=0,086

这样,用人单位一次一次采取E,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判断逐步发生变化,越来越倾向于毕业生是低质量类型。毕业生就这样通过自己的行为把自己暂时托付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在与毕业生的博弈中看清了毕业生的质量优劣(毕业生选择用人单位的博弈与此相同)。

学弈教学设计范文12

[关键词]博弈论;囚徒困境;幼儿园课程改革;小学化。

一、博弈论与“囚徒困境”。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是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对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1]博弈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行动者或参与者如何选择策略或如何做出行动的决定。理性的人是对现实的人的基本假设,即假定参与者会努力使自己的目标最大化。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两个共同作案偷窃的小偷被带进警察局单独关押,如果一方与警方合作,招认并供出自己与对方以前所做违法之事,而对方不招认,招认方将不受重刑,无罪释放,另一方则会被判重刑10年;如果双方都与警方合作,共同招认,各判刑5年;若双方均不承认有罪,警察又找不到其他证明他们以前违法的证据,则只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惩戒,各判刑3个月。在此假设前提下,这两个小偷如何做出选择呢?显然,其中一方的任何选择都要考虑另一方的选择,两个囚徒之间由此构成了博弈。在此囚徒困境中,由于双方都不知道对方会做何选择,所以存在一个惟一的均衡点,即两个囚犯均选择“招认”,这对双方来说是所获刑期最少且相对稳定的均衡结果。

均衡(equilibrium)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博弈均衡,就是得到稳定的博弈结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幽默地说过:你可以将一只鹦鹉训练成为经济学家,他所需要学习的只有两个词:供给和需求。博弈论专家坎多瑞(kandori)引申说:要成为现代经济学家,这只鹦鹉必须再多学一个词———“纳什均衡”。[2]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博弈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在此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理论上很好地反映了博弈问题的根本特征,能够解释多种社会现象的内在根源。本文即拟用此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剖析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并探讨摆脱困境的最优策略。

二、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逐步从“文本式理论”转向“行动式实践”。国家对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实施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3]到目前为止,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制约,改革仍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小学化”的倾向依旧盛行。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园将小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4]幼儿教育“小学化”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不仅会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而且与社会要求和小学教育脱节,会对幼儿一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正是以此为靶标,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核心理念。然而,现实生活中“小学化”统领的“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与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实践中,在以行为目标为导向的量化评价中,接受新理念教育的幼儿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具体科目学习,特别在一些小学招收新生时的“入学测试”中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关,这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与他们希望孩子一入学便“鹤立鸡群”的心理预期也是背道而驰的。这使得家长成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最有力和最顽固的支持者。

(二)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形成。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理念与教师以往根深蒂固的教学行为、教学信条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若采用新的方式,需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因教学态度、任务、行为的不协调而面临生存状态的焦虑,而幼儿园课程改革可能带来的新利益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使得幼儿园和教师最自然的选择必然是“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

“小学化”正是应试教育的“先锋”,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从来都没有消停过,“小学化”倾向自然不可能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被顺利清除。

因此,幼儿园和教师、家长均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敷衍,不断回到“小学化”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应景式”的教育凭借人们对它的“前理解”,以“柠檬商品”的身份粉墨登场,忽视了幼儿教育的生成品性,然而幼儿园课程改革毕竟是国家和社会所期望的,由此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了博弈的“囚徒困境”。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囚徒困境”。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博弈的主体有很多,为方便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诠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处境,本文将选取典型的幼儿园之间的博弈来分析,先设立如下假设条件:一是某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完全相同的两所幼儿园a和b,两所幼儿园都很理性,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依据,且都面临着是否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选择;二是当地一流的初等教育学校稀缺;三是这些小学招收幼儿均以入学成绩为参考;四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为幼儿的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是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与其日后的中考、高考成绩成正比。

1.社会评价决定幼儿园课程改革难以走出“囚徒困境”。

如果明确幼儿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幼儿园课程改革确实有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幼儿园的领导是教育主管部门任命的,幼儿园服从上级要求也切实推行了课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评价(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对该园幼儿入小学的表现打分)将决定幼儿园的效用。如表1所示,若a、b两园都推行课程改革,均将获得10个单位的效用;反之都仍旧“小学化”,均将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两个效用的差距说明推进课改比“小学化”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那么选择课改的幼儿园虽然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但其幼儿的入学成绩或在小学的适应表现相比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的幼儿就有可能大打折扣,此时社会评价实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的效用就会比两校同时进行“小学化”的时候还要低一些,因而该园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而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相比之下会获得额外的效用,共计12个单位。

表1从社会评价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可见,在上述博弈中存在着“囚徒困境”的难题。a、b两园都在努力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本来两园都推行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用的最优资源配置方式,但是这种决策不满足纳什均衡的要求,致使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成为这一“囚徒困境”博弈的均衡结果,即在社会评价的压力之下两园最终都会选择依旧推行“小学化”。

2.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均衡结果。

在生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增强幼儿园的影响力、扩大生源和树立品牌是幼儿园的基本效用,这都将取决于该园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如表2所示,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进行课改的只能获得2个单位的效用,而“小学化”的效用则是8个单位,这种情况实际反映了如果a(b)严格推进课程改革,而b(a)却依旧按照“小学化”的模式运作,那么后者幼儿的小学表现将大大高于前者,其效用也将高于前者;若a、b两园都不推进课改,或表面扬新课改之名,行应试之实,则两者均获5个单位的效用;若两园都推进课改,幼儿的适应表现和效用水平均将低于两园同时推进“小学化”时的情况,都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但由于两者获得的效用水平相同,因此幼儿园课改并未改变两园的相对效用水平,其结果仍是1:1。可见,这一博弈的均衡解就是a、b两园同时选择“小学化”,各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这也就是说,a、b两园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都将选择“小学化”而非课程改革。

表2从幼儿的小学适应表现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走出“囚徒困境”的最优策略。

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的“囚徒困境”是由我国幼儿教育体制下的博弈均衡决定的,其博弈结构规定了如下收益:若幼儿适应小学、入学成绩好,幼儿园就能获得荣誉,得到更多的办学资源和经费;对教师就意味着奖金的提升;符合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要求,与家长希望孩子日后进入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期望成正比。摆脱这种困境的惟一方法由此是改变目前幼儿教育的博弈结构,从原点推翻“囚徒困境”成立的条件,使其博弈的纳什均衡点能够设为课程改革而不再是“小学化”,为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

(一)以幼儿为本,推行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中国应试教育考试制度决定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长期存在,再加上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需要改革的实际是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博弈规则,重构一个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博弈均衡。目前,我国不少省份都制定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有助于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与手段。例如,上海市一直在推进幼儿园新课改,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相适应,符合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学前教育纲要》的基本精神,较好地解决了将中国国情、地方特色和世界先进理念相结合的问题。在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强调以儿童的经验为切入点编制课程、实现课程“园本化”的基础上,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课改理念要点,其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又是课改操作的重点。为促使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他们引入了“诊断性个案评价”“教师档案袋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教师与幼儿园更加注重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走出幼儿园“小学化”的囚徒困境的可行途径,有利于改变课改困境的博弈结构。

(二)建立多元化的“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

作为一种非合作博弈,幼儿园课改博弈结构的改变还需要第三方即政府的介入。政府是制度的决定者与执行者。制度在协调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更好地预测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在此,可借鉴曼瑟尔·奥尔森设计的“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理论。

曼瑟尔·奥尔森认为,激励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是因为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要区别对待,实现赏罚分明。这样既可以通过惩罚那些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也可以通过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工作的人来进行诱导。“制度激励”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实施“监督”和“分级制裁”是必须的,其目的是使准自愿遵从者确信其他人也遵从规则。[5]在克服“小学化”倾向过程中,政府可运用“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如资源的优先配置使用、荣誉、加分和奖金等)奖励那些积极进行课改的幼儿园和个人,也可制定幼儿园新课程评估制度、督导制度等使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相一致的规章制度,对违背者予以惩罚,对积极遵守者予以奖励,以此改变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博弈结构,使幼儿园课程改革成为新的纳什均衡点,最终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博弈论视野中的素质教育。辽宁大学学报,2007(,9)。

[2]潘天群。博弈生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1.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