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地幼儿园

大地幼儿园

时间:2023-05-30 10:35:28

大地幼儿园

大地幼儿园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7/08-0033-05

2012年是台湾地区的幼教改革年。在经过7年的实证研究后,台湾地区教育事务主管部门于2012年10月出台了所谓的“《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这是继1987年以来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标志着台湾地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有了新的依据和发展方向。《大纲》体现了全人教育观念,并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文化期待,以崭新的视角划分出幼儿学习的六大领域,明确了幼儿应该发展的六大能力以及教保人员的实施通则,在较高层面规划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蓝图。本文拟通过对《大纲》架构的分析,梳理《大纲》的内涵和精神,认识《大纲》的特色,以为促进大陆地区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一、《大纲》概述

长期以来,台湾地区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幼稚园和托儿所负责,两者设立的法令依据、主管机构、属性地位、招收对象、教保标准以及教保内容不尽相同,这样的幼托分离导致各类幼教机构的师资水平、设备条件、保教质量良莠不齐,幼儿教育的公平性也大打折扣。因此,台湾地区幼教界纷纷呼吁幼托整合。2011年,台湾地区通过了所谓的“《幼儿教育及照顾法》”,幼稚园和托儿所成为历史名词,取而代之的是幼儿园。为配合该政策第十二条对幼儿园教保内容的规定,2012年10月,台湾地区教育事务主管部门出台了《大纲》,指明了台湾地区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教保服务人员应该为2~6岁幼儿提供的教育内容、教育实施原则等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设计。

《大纲》立基于“仁”的教育观,承续孝悌仁爱、爱人爱己、关怀环境、面对挑战、践行文化的素养教育观念,旨在培养奠定终身学习基础的未来社会公民。《大纲》由总纲和六大领域组成,总纲包括宗旨、幼儿园教保服务的意义和范围、总目标、基本理念、课程大纲架构和实施通则等六项内容。六大领域是依据幼儿的需求及社会文化的期待而拟定的,包括身体动作与健康、认知、语文、社、情绪和美感,并要求加以统整,从而培养幼儿以下六种能力:觉知辨识、表达沟通、关怀合作、推理赏析、想象创造与自主管理。〔1〕为帮助教保人员实现上述目标,《大纲》分别对六大领域的领域目标、领域内涵、实施通则和名词解释进行了全面的罗列和详细的说明。其中,领域内涵由课程目标和各年龄段学习指标构成;课程目标以领域目标为依据,结合幼儿的领域能力和学习面向制定;各年龄段的学习指标则是基于实证研究和相关研究资料制定,年龄段分为2~3岁、3~4岁、4~5岁及5~6岁。《大纲》的整体架构见下图。

二、《大纲》特色

(一)注重幼儿的社会文化互动

社会文化是指同一社群的人们所依循的一套生活准则,通常以该社群强调的价值与信念为依托,并以活动的方式持续往下一代传递,在世代交替的历程中持续被保留。〔2〕《大纲》建立在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基础之上,强调互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幼儿的社会文化互动成为《大纲》的一个引人关注点。

《大纲》在“总目标”“幼儿教保服务的意义和范围”中多次提及社会文化,如总目标第八条指出“建构幼儿文化认同”,在“幼儿保教的意义和范围”中要求“幼儿园应支持幼儿学习在社会文化情境中生活”,“教保服务人员可提供各种社会文化活动,让幼儿有机会从自己的文化出发,进而包容、尊重及体认各种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3〕幸曼玲在谈到《大纲》的理论基础时明确指出,课程要达到以下五个目的:一是要让幼儿接触与觉察社会文化的内涵,因此反对教师抽象的知识灌输;二是让幼儿了解生活环境中重要文化资产的由来与文化的意义,而不是刻板地将文化强加给幼儿;三是让幼儿探索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容和价值,培养幼儿认同自己文化并尊重他人文化的态度;四是提高幼儿对在地环境和在地文化的认同感,使幼儿有意愿参加本社群和其他社群的文化活动;五是培养幼儿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尊重态度,理解其他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丰富幼儿的文化经验。〔4〕此外,《大纲》每个领域的“实施通则”均不同程度地要求教保服务人员将社会文化活动纳入课程的规划中,并建议内容包括孝悌仁爱的价值观、节日活动以及各地独特的文化素材及资产。〔5〕社会文化资源可来源于家庭、幼儿园和社区。

《大纲》倡导将社会文化纳入课程规划,尽可能为幼儿提供与社会文化交流碰撞的机会,这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社群的情感与认同,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扩大幼儿的学习视野,同时也是促进文化传承、繁荣和创新的有效措施。此外,通过社会文化互动,还可以培养幼儿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的态度,增强幼儿的反偏见意识,树立各种文化平等的观念。

(二)培养幼儿六大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各国各地区的课程政策都将能力的培养视为课程改革的核心。能力是指个体基于生活环境的需求,激发出个体对社会心智运作机制的认知,获得相应的技能、情意等行动先决条件,包括知识、能力与态度,借此展现主体能动性,并能成功应对生活情境中复杂任务要求的一种整体行动。〔6〕

培养幼儿六大能力是《大纲》的又一个亮点。首先,《大纲》六大领域的划分突破了过去强调分科教学的弊病,按幼儿的能力发展领域重新进行了划分,包括身体动作与健康、认知、语文、社会、情绪和美感,这种划分方式暗示幼儿先天具有发展的潜能,肯定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其次,《大纲》强调要以统整的方式实施这六大领域的教学,最终培养幼儿的六种能力:(1)觉知辨识,即运用感官,知觉自己及生活环境的信息,并理解信息及其相互关系。(2)表达沟通,即运用各种符号表达个人的感受,并倾听和分享不同的见解与信息。(3)关怀合作,即愿意关心与接纳自己、他人、环境和文化,并愿意与他人协商,建立共识,解决问题。(4)推理赏析,即运用旧经验和已有知识,分析、整合及预测信息,并以喜爱的心情欣赏自己和他人的表现。(5)想象创造,即以创新的精神和多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环境中人事物的感受。(6)自主管理,即根据规范觉察与调整自己的行动。〔7〕最后,领域能力在每一个领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综观整个《大纲》的架构,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领域都列出了相应的能力,如认知领域的能力为“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社会领域的能力为“探索与觉察”“协商与调整”“爱护与尊重”。〔8〕

可见,无论是《大纲》的核心目标还是各I域的目标,能力的培养都是主轴,也是教保活动的最终归宿。这不仅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潮流和趋势,也体现了新时期儿童观的重大改变,幼儿的主体性、潜能挖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强调教保人员的反思

倡导教保人员的反思是为了推广《大纲》的贯彻实施而提出来的。《大纲》颁布以前,台湾地区一直将1987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作为幼儿园课程规划的依据,但教育事务主管部门并未统一规定幼稚园必须教授什么课程内容。因此,各园所根据自身的需求,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模式,如单元教学课程、蒙台梭利课程、华德福课程、光谱课程和方案课程等。对已经习惯各类课程模式的广大教师来说,突然要适应《大纲》的课程要求难免会产生诸多压力,如无法理解部分学习指标的内涵,课程目标与学习指标之间有认识上的落差以及对统整性课程设计感到困难等。〔9〕

为提高《大纲》的实践效果,确保新一轮课程改革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大纲》强调教保人员无论是在实施活动的前期、中期还是后期都要及时反思。因此,《大纲》在每个领域的“实施原则”部分都专门罗列了“教保人员的省思”,明确教保人员在该领域应该反思的主要内容、反思的注意事项以及反思的建议。其中,反思内容主要通过举例,帮助提高教保人员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注意事项中要求教保人员的反思建立在对幼儿平时生活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切实反映幼儿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和发展特征;建议部分要求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与班级的其他人员协同合作;反思并非流于形式,而是要对反思内容进行吸收和内化,并作为后续教保活动的借鉴;反思应综合运用教学日记、收集作品、观察记录等手段;反思应始终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全过程。

通过《大纲》规定的“教保人员的省思”中的内容,教保人员能够把握某一领域实施的方向,切实反思领域目标和学习指标的达成情况,领域内容的选择、所采用的方法、教学事件的处理等是否适宜,反思所实施的教保活动是否与幼儿的发展相符,是否关注到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如何才能促进幼儿本领域的发展等。经过积极主动的反思,教保人员不仅能够顺利开展某一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还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大纲》的认识和体会,内化《大纲》的内涵、基本理念与精神,同时为以后的《大纲》修改提供意见,从而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四)关注课程设计的统整性

《大纲》追求统整性,关注课程的统整设计。统整性是指在儿童经验范围内提供一个经过精心组织的主题或概念,让儿童探索、解释并开展涉及多学科目标的学习活动。毕纳认为,课程的整合包括经验的整合、社会的整合和知识的整合三个方面。其中,经验的整合关注幼儿的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社会的整合关注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重大议题,并通过讨论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知识的整合是针对分科课程的弊端提出来的,强调在应对真实情景中的问题时,能够调动所有知识解决问题。〔10〕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统整性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靠某一项或某几项能力就能解决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应该为统整性的世界服务。台湾地区近年来的课程与教学偏重分科和知识取向。因此,《大纲》从幼儿的全面发展出发,要求对教保内容进行统整。在《大纲》的“基本理念”“实施通则”部分强调课程设计应该是统整不分科的,如“基本理念”中强调六大领域的实施“需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统整方式实施”“各领域的学习彼此关联,相互统整”“各领域的能力彼此串联,环环相扣”;在“实施通则”也提到“根据课程目标,编拟教保活动课程计划,以统整方式实施”。〔11〕此外,为帮助教保人员理解和设计统整性课程,相关专业人员在宣讲《大纲》时还归纳出统整性课程设计的六个步骤:(1)依据情境选择主题。(2)头脑风暴产生各种想法。(3)使用网络图组织想法。(4)设计可能的活动。(5)整合可能的活动和界定学习方向。(6)对照概念和学习指标。〔12〕

可见,统整性的课程设计既要求统整幼儿的新经验和旧经验,也要求统整六大领域和六大能力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还要求统整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将那些看似分离但却彼此相关的要素加以有机整合。当然,《大纲》中的六大领域并没有以统整的方式加以介绍,而是单独成章,但这并不能否认《大纲》的统整性。之所以各领域单独成章,是为了保证各领域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统整不分科”依然是《大纲》的特色。

三、《大纲》对促进大陆地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大纲》为台湾地区的幼儿教育改革翻开了新的一页,重新构建了幼儿教育的图景,强调幼儿具有的独特性和学习潜能,也肯定支持性环境在挖掘幼儿潜能中的重要价值。《大纲》对促进大陆地区幼儿园课程改革具有如下几点启示。

(一)丰富幼儿的社会文化经验

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淀。在信息化社会,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幼儿园里的多元文化现象也十分普遍,如幼儿的发型、肤色、穿着打扮、不同民族的节日庆典等。《大纲》以建构论为基础,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除了“社会领域”集中关注社会文化外,在宗旨、教保服务的意义、总目标、实施通则等部分反复强调社会文化的价值,建议幼儿园充分与社区、家庭互动,挖掘适合本地幼儿的社会文化资源,并使其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

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幼儿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生活的家庭和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即使有部分幼儿园开发了本地资源,也往往停留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层面,文化资源的价值并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教保人员应提高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把文化资源纳入幼儿园课程,为幼儿的发展服务,这不仅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有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而且可以扩大幼儿的文化视野,加深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二)聚焦幼儿的能力培养

《大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觉知辨识、表达沟通、关怀合作、推理赏析、想象创造和自主管理六种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大纲》摒弃了以往分科教学的领域划分模式,而从幼儿全人发展的角度将保教内容分为六大领域,而且每一个领域都归纳和阐述了相应的能力。可见,能力的培养是《大纲》关注的焦点。

由于受各种社会利益的动,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的眼光常常投向看得见的读写算知识,教师的专业性经常受制于家长的非专业性,导致幼儿会说不会做,问题解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应为幼儿的长远发展着想,在传授必要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幼儿的知识运用能力,让幼儿在学会做事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并学会将积累的经验重新加以组合和创新,以应对新的问题情境。只有反复地将积累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幼儿的能力才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进而能应对复杂多元的社会问题。

(三) 注重教师的反思

课程改革要想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检讨与反思。由于教保人员适应了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面对《大纲》中的新理念,教保人员既受以往经验的限制,也尚未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大纲》面前手足无措,压力较大,进而影响课程改革的质量。为提高《大纲》的实践效果,《大纲》在每个领域的“实施通则”部分都关注教师的反思,并罗列了一些反思的条目和建议,以帮助教保人员尽快适应新大纲,掌握新大纲的实质和精神。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反思的价值是被公认的。然而,大陆地区部分教师平时的反思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大多流于形式,或是停留于文本,没有真正地应用于课程实践。将反思写入课程纲要中,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反思的作用是为教师的下一次教学提供依据,而不是只求纸上功夫。

(四) 提升课程统整质量

幼儿的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对世间万物的观察都是整体性的,还无法进行客观性和系统性分析,因此,幼儿阶段适合采用统整性的课程设计。《大纲》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统整影响幼儿发展的诸多因素,包括六大学习领域、六大能力以及幼儿的三大生活场所。此外,为将统整性课程落到实处,帮助幼儿获得整体性经验,《大纲》还对统整的价值、概念以及统整性课程设计的步骤进行了规范,以期为一线教保人员提供指导。

重视课程设计的统整性,意在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统整各个领域的内容,打破知识教学的桎梏,同时关注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协调发展。然而,实践中的课程统整并不乐观,如统整的内涵没有被深刻理解;统整不够全面;在很多农村幼儿园,分科教学仍然大行其道,等等。因此,幼教界应该加强对统整性课程设计的宣传、培训和指导,让教师领会统整性课程设计的内涵,积累统整性课程设计的经验,做到将幼儿的各项学习内容加以有机统整,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2〕〔3〕〔5〕〔7〕〔8〕〔11〕台湾地区教育事务主管部门.“《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M〕.台北:台湾地区教育事务主管部门,2013.

〔4〕陈淑琦,钟雅惠.浅谈幼儿园在地文化课程设计〔J〕.国教新知,2012,(4):42.

〔6〕卢美贵,黄月美.以民间童年意象为架构之幼儿核心素养研究〔J〕.幼儿教保研究期刊,2012,(8):4.

〔9〕陈美娟.幼儿园实施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之语文领域课程研究〔D〕.台中:台中教育大学,2014.

大地幼儿园范文2

(赤峰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幼儿园环境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两所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对这两所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目前两所幼儿园环境创设所存在的一些共同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环境创设;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50-03

1 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按其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所有室内外房舍、活动设施与教学设备,包括门厅、活动室、绿地以及其他相关设施等.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也是一种气氛,对建立一个自由、和谐的师幼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2 两所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

本文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A幼儿园(以下简称A幼儿园)和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B幼儿园(以下简称B幼儿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和访谈,收集了第一手材料,并进行整理归纳,得出目前笔者所研究的两所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

2.1 户外空间环境

2.1.1 幼儿园园门及围墙环境创设

A幼儿园园门和围墙布置上样式较简单,无法体现A幼儿园自己的园舍特点和教育特色.B幼儿园是不锈钢的电子门,围墙较多的空余空间,缺少合理的布置.总体来说,两所幼儿园的园门和围墙的空余空间较多,需要教师的重视,从而积极利用空间,对幼儿园空间进行整体的创设.两所幼儿园都较难体现幼儿园的审美标准与文化内涵.两所幼儿园都需要重视空余空间的利用,创造自己的园舍特色,创设丰富、优美、富有教育性的幼儿园大环境,真正做到让幼儿园变成了幼儿向往的乐园.让幼儿感受到环境带给他们的快乐,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够热爱幼儿园.

2.1.2 户外游戏场地环境创设

A幼儿园在户外游戏场地上有个面积很大很宽敞的操场,只设置了玩沙区域,忽视了戏水区、种植区、饲养区建设,忽视了幼儿好动的天性.应该创设合理的区域供幼儿玩耍、探索与发现,例如种植饲养区设置,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劳动,体验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的全过程,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及其特点.提供幼儿与这些自然资源亲密接触的机会,不仅满足了幼儿学习知识的需求,同时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促进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B幼儿园,户外面积十分空旷,运动场地也十分宽敞.但操场上的花草树木很少,绿化面积小.幼儿锻炼身体的体育设施有限,可供师生选择得游戏活动不多,从户外场地来看,两所幼儿园的空余场地面积大,缺少体育区、戏水玩沙区和种植区设置,缺少可供幼儿户外活动的娱乐设施,不利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以及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1.3 幼儿园园区绿化面积

良好的绿化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两所幼儿园在园区都种植了大树,但为数不多,缺少其他花草的点缀.观察发现两所幼儿园户外场地都比较空旷,可以进行更好的绿化建设以及合理的规划,充分利用空余的土地种植花草树木,结合大自然资源,营造清新绿色优美的幼儿园.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开发.让幼儿园环境创设能够体现出绿色幼儿园的理念.例如可以在户外空地上种植多种常青树和藤本植物,利用园墙进行立体绿化,让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变成一个舒适惬意的小花园.可以在园区小路铺设鹅卵石小道,用小石头拼接的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这样幼儿可以在高低起伏的小道上活动,一边玩耍一边认识几何图形,增长知识.春天来了,百花盛开,幼儿可以在花园里尽情玩耍.

2.2 室内空间环境

2.2.1 幼儿园活动室环境创设

两所幼儿园都有较大的教室,都有部分墙壁仍然是空余的.教师忽视了空间的充分利用,只设置了美工区、装扮区和积木区.应该创设更多丰富的区角.农村幼儿园的幼儿在教室里,更多的时间是用来上课或者是看电视.很少去活动区进行活动.这样环境创设的局限性,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也不利于农村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幼儿园应该设置丰富活动室,可供开展音乐、舞蹈、体育、游戏以及幼儿创意作品的陈列区等等.在教室里设置丰富的活动区角,例如美工区、装扮区、积木区、私密区、益智区等.幼儿通过自己主动参与活动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能力创造条件.能够愉快地与同伴一起学习玩耍.分享快乐,增进友谊,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造性.

2.2.2 幼儿园生活区的环境创设

两所幼儿园都设置有专门的卧室、卫生间,卧室的墙壁色彩柔和.但是生活区的布置较为简单,除了墙壁上粘贴了很多的米黄色小星星,小月亮,和粉色的小娃娃图片.淡蓝色的窗帘和被子.缺少其他布置.应该让幼儿的生活区变成小娃娃的家一样,温馨、舒适.可以在卫生间墙壁上粘贴了小动物形象图案,提醒幼儿排队上厕所、饭前便后勤洗手、节约用水等,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2.2.3 幼儿园室内墙面环境创设

幼儿园墙面有着可爱的数字彩绘,在环境中蕴含着知识,显现环境的教育性.丰富的彩纸粘贴和教师制作的悬挂物装饰,但有部分墙面是仍然是以粉色和干净的白色为主.空余面积较大,缺少合理创设.通过走访发现,两所幼儿园墙面的装饰作品大部分都是由教师自己完成的,幼儿和家长参与较少.

2.2.4 幼儿园公共环境创设

两所幼儿园在走廊、过道、楼梯处也悬挂了很多丰富的装饰物以及精美的作品.例如:塑料花卉、彩纸花、彩布制作的小动物等.但是通过走访、观察发现,绝大部分布置依然都是由教师完成的.由于部分家长平时工作繁忙,很少参与到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中,多数由爷爷奶奶代替父母去参加活动.幼儿和家长一起创作的作品很少.物品的摆设多数是起到装饰作用,虽然精致美观,但是有些作品悬挂较高,幼儿无法触及,较难与之发生互动,忽视了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幼儿的参与性原则.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空间设置了幼儿作品的展示区、各类展示橱窗、展示栏.

3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不足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这两所幼儿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户外游戏设施的缺失

通过表2可以得知,两所幼儿园的户外游戏设施相对比较少,A幼儿园只有两种幼儿户外游戏设施,B幼儿园只有一种户外游戏设施,且这些游戏设施都只能是起到锻炼幼儿大肌肉的所用,种类较少,功能比较单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的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有限,幼儿园财力物力有限,导致两所幼儿园基础游戏休闲设施的比较单一.

此外,本人通过与幼儿园教师的访谈发现,不少入园儿童的爸爸妈妈在外工作,多数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或者寄托在亲戚家里.由于教育观念的限制,很多家长并不注重幼儿园的硬件措施如何,简单地认为,只要孩子能顺利上幼儿园,就满足了孩子学前教育的要求.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忽视了幼儿园教育应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一宗旨,应该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3.2 忽视对幼儿活动区的设置

近年来,活动区已经成为我国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以及动手能力.但在这两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际工作中,教师对活动区的理解比较片面,在幼儿园活动区更多是成为摆设,未能充分发挥各区的功能.有的活动区设置简陋,常常就是一块空地而已,虽然活动区空间的占地面积很大,却随意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品种单一,浪费了空间和时间.对幼儿的成长难以起到任何实质性作用.那么对于幼儿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元素,是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的活动环境,而不应该提供一个劣质的活动环境,这是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

3.3 忽视幼儿园空余空间的布置以及幼儿的参与性

表1、表2的观察内容显示,这两所幼儿园普遍占地面积都比较大,空余的空间很多,但教师却忽视了对其空余空间的布置.没有充分利用园舍优势,利用资源.例如幼儿园的过道、走廊都有不少空余面积,可以充分合理的进行环境创设,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活动环境,凸显幼儿园的自己特色文化.

当然,两所幼儿园教师因为工作任务繁重、在具体布置环境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主要考虑到自己教学的方便,忽视了幼儿参与这一原则,更多的是根据自己主观想法和自己的感觉去创设环境,较少倾听孩子们的建议,也很少顾及孩子们的感受,有时更是忽视了幼儿的身体年龄规律与心理健康.很多材料、物品的投入,与幼儿的身心、年龄不符,违背了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

3.4 忽视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

精神环境创设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部分,作为教师要做孩子的好妈妈、好朋友,让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信任的,教师是他们亲密的伙伴.

但是在对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两所幼儿园中部分教师认为环境创设是自己的事情,很少给幼儿自己动手去创设的机会,很难在幼儿园的墙壁上或者是地面上看到儿童绘画或涂鸦.

究其原因,教师环境创设的理念还存在一定偏差,导致一些教师仅仅充当“保姆”的角色.很少能做到教师成为幼儿的教育者、朋友、游戏伙伴.幼儿园孩子正处于天真活泼的年纪,求知欲望强、天真、活泼.所以创设具有幼儿气质的精神环境内容十分必要.

4 改善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

幼儿的世界应该是美丽的,这种“美”应该基于教育价值而存在,体现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相辅相成.幼儿园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合理、丰富的活动环境,建设有农村特色的幼儿园,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成为现在农村幼儿园教学的重点内容.

4.1 加大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

幼儿园需要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完善幼儿园室外休闲设施.提供足够的游戏设施供孩子户外游戏,强身健体.喜欢玩耍是每个儿童的天性,更是这个年纪儿童的共同特性.幼儿每天需要在户外活动时间2—3个小时,积极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在幼儿园教育目标中,将幼儿的体育教育放到了第一个层面上.所以,幼儿园必须配备适合大、中、小班幼儿的游戏设施.这些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园只能有了这些玩具设施,才能让幼儿园有生气和趣味性,而对于幼儿来说,重要的教学方法应该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成长、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设施不仅是孩子的玩具,更是激发儿童天性的工具.其次,大型户外游戏设施,必须保证其安全性.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

4.2 更新教师和家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理念、注重幼儿自主性

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幼儿园是一所优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工作重点和中心.幼儿园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可以在空余的墙壁上涂鸦、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特色装饰.在课余时间带领幼儿游戏、散步时带领幼儿认识各种动物,将知识融入到环境中,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开阔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由于很多现任教师都没有学习过相关理论知识,在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上面存在着不足.他们对环境创设的概念比较模糊,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加大对现任教师的培训力度,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积极招收优秀教师,以及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重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重要性,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幼儿、教师一起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尊重、理解、支持幼儿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幼儿园环境创设都是让幼儿被动去适应环境.环境创设更像是一种任务,教师布置环境时,更多考虑的是完成工作任务,忽视幼儿的自主性.那么我们需要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就应该让幼儿参与其中.比如,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利用一次性纸杯动手制作小风铃、废旧光盘制作的五彩鱼,让幼儿发挥自主性去布置幼儿园.充分尊重幼儿,创造机会促使幼儿参与其中.让幼儿做环境的小主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动手创新能力,也美化了幼儿园.

4.3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创设空间环境

这两所都体现出室内面积较大,空余的墙壁较多,很多空余的面积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浪费了幼儿园宝贵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和幼儿一起动手去创设.例如:可以用旧布条编织成“垂帘”,把教室一角隔离出来,布置成孩子们的“悄悄话小天地”.阳光充足安静的角落,可以设置成图书角,摆设启蒙读物,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热爱读书.“大自然中的一切物种,都是幼儿最喜爱的,这种自然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有着无法被替代的作用.不管人造环境是多么的优秀,都比不上自然环境对幼儿成长带来的巨大作用.”那么幼儿园的户外空旷的场地周围可以多种植花草树木,设置秋千供幼儿娱乐嬉戏、摆放座椅供幼儿在户外休息.还可以创设饲养区、饲养小动物等,在户外的篱笆上,种上牵牛花,夏天打开窗户,就能看到美丽的花丛,让人十分舒畅.有充足的沙子和水资源的幼儿园,可以设置戏水玩沙区,解放幼儿天性,让幼儿亲密接触大自然.

4.4 重视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

没有一个轻松、理解、温暖和充满爱的环境,容易导致幼儿的心理发展遭遇障碍,同时还容易引发幼儿的心理疾病.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游戏中,积极建立同伴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友爱、帮助、积极良好的氛围并且注重师幼良好关系的建立.应该积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温暖、安全、和谐的环境,让幼儿园中的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系和爱护以及平等的对待与尊重.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应是民主的、平等的、友爱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沟通与交流,了解幼儿的需要、向幼儿传递信任、尊重和爱的信息,让幼儿在快乐、轻松、安全,充满爱的环境中发散思维、创造力、想象力,培养良好性格以及良好社会性,激发幼儿求知探索欲望.以一颗耐心、爱心和热心和幼儿相处和学习,让每个幼儿在幼儿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枫.幼儿园环境教育创设和玩教具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赵宇.浅谈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内涵[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董红.学前课程研究[J].教育研究,2009(4).

〔4〕周娥.学周刊[J].教育导刊,2014(4).

大地幼儿园范文3

【关键词】民办幼儿园;保障机制;运行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3-0018-04

有调查显示,我国中部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以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66.67%),以公办幼儿园(11.83%)和公办性质幼儿园(12.9%)为补充。〔1〕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的典型代表,为此,本研究对河南省民办幼儿园的运行保障机制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民办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依照经济发展水平面向河南省各地区的民办幼儿园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4份,回收有效率为91.3%,所调查的民办幼儿园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政府保障机制:制度体系的不够完善导致政策绦械牟恍同

研究者将河南省有关鼓励和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政策进行了梳理,从中抽取出12条主要的扶持举措。在这些扶持举措中,奖励经费、教职工培训补助、教师培训、业务指导的力度较大,而对幼儿园的减免租金、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派驻公办教师等的力度较小。将其与已落实到位的政策进行对比发现,教师培训这一举措执行力度最大,其他方面的扶持举措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详见图1。

研究者认为,虽然政府关于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以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要对象,但现有制度的保障性并不强,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也不清晰,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因此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加之学前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客观存在的壁垒以及经费投入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在执行相关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过程中出现“乏力”现象。

(二)经费保障机制:经费支持的不足导致资源分配结构的失衡

本调查显示,83%的民办幼儿园并没有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从园所等级来看,政府对优质园的经费支持大于对合格园的经费支持。从城乡园所来看,政府对城市民办幼儿园的经费支持大于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经费支持。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地区民办幼儿园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最多,中等地区民办幼儿园次之,欠发达地区民办幼儿园最少,详见表2。

目前,河南省各地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无法拿出较多的教育经费来支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不用说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了。而且,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区县采取倾斜式的教育经费分配体制,即对公办幼儿园、示范幼儿园作重点资助,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供一般性支持,对于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幼儿园给予补偿性支持,对一般民办幼儿园几乎没有支持。久而久之,导致了不同等级民办幼儿园形成“马太效应”:优质民办幼儿园借助政府提供的帮助与扶持,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保教服务,在幼教市场中获得长足发展;合格民办幼儿园尤其是小规模的民办幼儿园只能迎合家长需求,提供相应的保教服务,易偏离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

(三)教师质量保障机制:存在教师准入机制的“无为管理”“无能为力”以及教师权益保障的“有为不足”问题

1.教师准入机制的“无为管理”与“无能为力”

如图2所示,55.1%的城市民办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持有率达80%以上, 26.2%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持有率达80%以上。方差分析发现,城乡民办幼儿园在教师资格证持有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

“无为管理”体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不参与民办幼儿园教师聘用的任何环节,也不会对民办幼儿园聘用的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尽管《河南省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民办幼儿园的举办者递交教师资格的相关证明,但政府部门重在审查教师的资格证,并未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师德修养等进行审核。

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对民办幼儿园降低教师准入资格的做法表现出“无能为力”。很多民办幼儿园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降低教师入职标准。若政府部门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准入制度进行严格审查,多数民办幼儿园将面临更加艰难的生存处境,甚至面临“倒闭”风险,由此可能导致“入园难”的问题更加严重。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限制,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民办幼儿园的师资问题,不得不屈从民办幼儿园,降低教师入职标准。

2.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的“有为不足”

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的权利和利益。〔2〕在本研究所调查的274所民办幼儿园中,38.5%的民办幼儿园表示在园教师可以参加职称评定,61.5%的民办幼儿园表示在园教师不能申请职称评定。在可以参加教师职称评定的105所民办幼儿园中,有74所民办幼儿园认为教龄是幼儿园教师参与职称评定时要予以考虑的主要条件,其次为教师的学历和教研成果。22所民办幼儿园将职务作为幼儿园教师参与职称评定的主要条件。这种“论资排辈”的职称评定制度一方面会阻碍新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加大优秀教师的流失。

(四)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存在治理结构不平衡问题

在本研究所调查的274所民办幼儿园中,87.1%的幼儿园表示幼儿园有质量督导与评估工作要求。其中,3.3%的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评估参与人员由幼教行政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幼教专家组成,2.5%的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评估参与人员由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幼教教研人员、幼儿园管理者组成,39.4%的民办幼儿园完全由幼儿园管理者自我进行教育质量评估。

由此可知,目前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治理中呈现出“一强一弱一边缘”态势。“一强”是指在教育质量保障中,市场的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一弱”是指政府在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保障中作用较弱,“一边缘”是指民办幼儿园在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出现边缘化倾向。这使得市场的作用被放大,民办幼儿园逐渐将专业自让位于市场选择,从而导致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低下。

三、促进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有关民办幼儿园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机制的法制建设

目前,尽管河南省各级政府在促进民办幼儿园发展方面做了诸多努力,然而本调查发现,民办幼儿园的多项优惠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研究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民办幼儿园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认同,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因此,政府加强有关民办幼儿园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机制的法制建设,建立督导检查与问责机制,将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管与政策落实纳入到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通过法规规章形式保障民办幼儿园的权利与义务。

(二)对民办幼儿园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应遵循适宜性与效益优化原则,以保持区域内学前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有效提升区域内学前教育质量。首先,应协调好民办幼儿园各个办学层次的比例。地方政府应以鼓励中等规模民办幼儿园发展为主,扶持小规模民办幼儿园,限制高档次、高收费民办幼儿园。一般来说,中等规模的民办幼儿园收费合理、生存与市场适应能力较强,是多数家长的选择,理应成为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主流;高档次、高收费的民办幼儿园资金投入较多、经营风险较大,且家长及社会对这类民办幼儿园的需求有限,政府应根据区域内的教育需求和居民消费能力进行适当调控。小规模民办幼儿园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和低收入家庭的首选,也是农村学前教育的主流形式,政府要加强对这类幼儿园的扶持,帮助其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

其次,应协调好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比例。在“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与“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国家政策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应采用渐进式方式,控制好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比例及其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避免采用方式过度发展公办幼儿园,排挤民办幼儿园。在幼儿园过于集中的地区,政府应控制民办幼儿园数量的发展,以提升民办幼儿园的质量为工作重心。在幼儿园较匮乏的地区,政府应努力协调好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比例,给予民办幼儿园一定的政策倾斜。

(三)减少行政干预,以师资管理为重

首先,省级政府应联合地方政府建立幼儿园教师信息库,对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其次,地方政府应采用逐步推进方式将民办幼儿园的师资招聘纳入到事业单位招聘计划。最后,地方政府应逐步打破原先按照幼儿园性质与等级分配教师职称比例、评优评先的壁垒,尝试建立以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专业发展水平等为标准的职称比例分配、评优评先等评价体系,促进幼儿园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民办幼儿园自身建设

首先,民办幼儿园应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在现实中,许多民办幼儿园将发展寄希望于政府,希望政府能多扶持,少干预。但是,在市场竞争机制条件下,政府的权利与义务是有限的。因此,民办幼儿园管理者应以政府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为幼儿园生存的依据,以市场为依托,加强“内功修炼”。

其次,民办幼儿园应遵循教育规律,努力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尽管民办幼儿园的投资者会将幼儿园作为一个投资项目加以经营,但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中,产品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冯婉桢,2015)。民办幼儿园应重视自己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最后,创新师资管理模式。民办幼儿园可以借鉴优质幼儿园的师资管理模式,如需要管理模式、赏识管理模式、阳光管理模式、成功管理模式等(皮军功,2008),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强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参考文献:

大地幼儿园范文4

[关键词]农村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合作;发展;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6-0010-05

据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民办幼儿园75426所,在园幼儿775.6万人,分别占我国民办教育机构总数的81%和民办教育机构在读学生总数的34%。由此可见,民办幼儿园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民办幼儿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截至2005年年底全市登记注册的民办幼儿园共有300余所,其中240多所是农村民办幼儿园。农村民办幼儿园的迅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相关研究显示,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办学门槛低、观念陈旧、小学化和成人化倾向严重、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西北农村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解决西北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民办幼儿园自身都做了很多努力,其中甘肃省临夏市所采取的公办幼儿园和农村民办幼儿园合作发展的尝试就是其中的典范。本文通过介绍与分析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发展的经验及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西北农村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合作背景

临夏市地处西北地区较贫困的甘肃省中部,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临夏市只有4所幼儿园,均为公办性质。入托成了群众的大难题,幼儿园对招生人数有限制,所以每到幼儿园招生的日子就出现凌晨排队报名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入托走后门的情况。”(摘自临夏市学前教育干部访谈记录)自上世纪90年代《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颁布后,临夏市教育部门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政策,放宽办园条件,积极鼓励个体和集体开办幼儿园。近二十年来,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长,目前全市共有公办幼儿园5所,民办幼儿园31所,其中农村民办幼儿园14所。据统计,2005年年底,全市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90%,其中城市幼儿入园率为95.5%,农村幼儿入园率为75.5%。远远超出了甘肃省幼儿入园率33%的平均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起点低,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观念陈旧甚至错误,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成人化、小学化,等等。较之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而言,公办幼儿园办园资金相对充裕,园所设施较为完善,管理水平相对较高,教师队伍相对成熟和稳定,教育理念也能及时更新。因此,如何利用公办幼儿园的发展优势带动农村民办幼儿园及当地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002年临夏市承接了由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和新西兰政府合作的“促进贫困地区早期教育发展”项目的试点工作,推广“整体性发展”的早期教育模式(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合作的教育模式)。该项目的试点单位涵盖了城乡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这使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合作发展成为必然。公办幼儿园能够发挥辐射、带头作用,民办幼儿园可以和公办幼儿园共享资源,降低教师培训成本,得到及时的办学指导,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现状

(一)合作目的

临夏市公办幼儿园与农村民办幼儿园通过合作架起了沟通、融合、资源共享的桥梁,临夏市教育管理部门也实现了整合现有幼儿教育资源,协调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关系的目标。这种合作对进一步拓展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空间,提升其办园质量有很大帮助。临夏市教育局认为,合作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当地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合作内容与形式

在临夏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下,各公办幼儿园与农村民办幼儿园,尤其是问题较多的农村民办幼儿园开展了“互访”和“结对子”活动,其合作内容与形式如下。

第一,参观学习优秀园所。公办幼儿园邀请农村民办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参观园所,使他们切身感受公办幼儿园的教育环境;组织半日观摩活动,现场体验公办幼儿园规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座谈、讨论等活动交流教育思想和办园理念。

第二,送“助”上门。公办幼儿园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农村民办幼儿园园长;每年定期组织公办幼儿园骨干教师送“教”上门;帮助农村民办幼儿园创设环境,制作教具和学具;指导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备课,并为其示范教学;协助召开家长会,开展“乡村亲子运动会”“家长半日参与”等长期对口帮扶活动。这几种合作不但规范了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促使农村幼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并改进教育方式。

第三,开展各种评比活动。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下,临夏市农村民办园与公办园共同开展了优质课评选、自制教具展评、教师技能技巧培训等活动。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开阔了参赛教师的眼界,提高了其素质和业务能力,还让更多的教师通过观摩比赛获得了专业学习的机会。

此外,临夏市教育行政部门还定期组织公办幼儿园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召开研讨会、讲评观摩课等,从各方面提高公办幼儿园教师的业务能力,再让这些骨干教师对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进行二次培训。

(三)通过合作取得经验

如前所述,临夏市公办幼儿园与农村民办幼儿园合作的内容及形式较为丰富,切实促进了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合作实践,临夏市在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上积累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

1、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临夏市教育行政部门把促进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作为重要工作之一,本着“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为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由于临夏市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很多农村民办幼儿园的规模无法达到审批要求,临夏市教育行政部门果断制定了“先发展、后规范”的政

策,这大大鼓励了群众的办学积极性,为许多规模较小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提供了生存机会。临夏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先发展、后规范”政策的过程中将该政策调整为“边发展、边规范”,以尽量避免农村民办幼儿园出现低水平、低起点的重复建设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管理、指导和服务,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2006年2月,临夏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适用于本市行政管辖区域内所有招收1~6岁儿童的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意见》(临市教发2006[22]号)和《关于加强学前班管理工作的意见》(临市教发2006[23]号),印发了《临夏市幼儿教师“十一五”继续教育培训方案》,培训对象面向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力图建构与本市幼教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的幼儿园教师培训格局。

2、完善的管理职能为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提供了沃土

临夏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1987年,市里就成立了以市分管领导和市教育局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幼儿教育领导小组,把幼儿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幼儿教育的重大问题。市教育局设立幼教室,具体管理全市幼儿教育工作,将幼儿园真正纳入了教育管理之列。同时将位于市中心的某小学改建,成立了学前教育中心,该中心不仅是一所公办示范性幼儿园,而且集“保育教育示范中心、信息资料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教改教研中心”于一体,承担全市幼儿教育活动示范、指导及教师培训等任务。

临夏市在加强对幼儿园管理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管理民办幼儿园,使民办幼儿园摆脱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盲目发展局面。早在1996年5月,市教育局就抽调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对全市22所公办、民办幼儿园进行分类评估。2000~2006年,不定期组织举办“临夏市民办幼儿园教师岗位技能培训班”。民办幼儿园教师参加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经考试后取得《专业合格证书》。临夏市较为完善的幼儿教育机构管理职能为民办幼儿园的规范、发展提供了保障。正如一位民办幼儿园园长在访谈中所说:“以前我们有啥(问题)也不知道该问谁,没人管(民办幼儿园),现在(合作开展后)我们就知道(有问题)问谁了……”在规范、促进幼儿教育机构发展的同时,健全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保证了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合作进程,为两者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与监管。

3、丰富的教师培训为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夯实了基础

教师是影响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工资收入、社会保障、职称评定、进修培训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高素质教师短缺是制约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主要障碍。临夏市多年的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发展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培训是农村民办幼儿园解决高素质教师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临夏市主要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幼儿园教师,每年选派各类幼儿园的优秀园长、骨干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并邀请幼教专家到临夏市讲课,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在选派参训教师时,临夏市尤其重视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在政策上对其有一定倾斜。在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师培训的同时,临夏市还十分重视外部力量,适时把握机会,为幼儿园教师创造培训机会。实践证明,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培训满足了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2年,“新西兰-中国促进贫困地区早期教育发展”合作项目在临夏市实施。临夏市抓住机遇,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幼儿园教师、家长和管理人员培训活动。项目实施四年中,每年教师受训率在100%以上,家长受训率60%以上。大面积、多形式、多层次的师资培训活动使大量幼儿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城乡幼儿园教师、家长了解并接纳了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培训,幼教工作者普遍加深了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整个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路径:只有大量农村幼儿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当地的幼儿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整体发展。农村幼儿不仅需要受教育的机会,更需要配置合理的教育资源。通过培训,很多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产生了向公办幼儿园教师学习的动力。对公办幼儿园教师而言,与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一起参加培训,能深刻意识和体会到自身掌握的优秀教育资源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帮助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责任意识。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合作发展因此具备了良好的合作者心理基础。

三、对合作的反思与建议

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合作快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促进民办幼儿园发展快捷、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在西北地区目前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分属不同部门注册、教育部门普遍对民办幼儿园缺乏有效管理的状况下,这种有创见性的尝试为推动西北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这种合作行为只是实践层面上的一种“朴素”合作,合作双方都尚未充分认识到现有合作的深层意义,这种主要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关于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的反思

1、合作双方缺乏合作的深层动机,难以确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合作过程表明,双方最重要的合作动机来源于外在行政压力,而不是自发和自觉行为。在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发展初期,行政力量推动是必要的,但如果行政力量成为双方合作的唯一动力,那么这种合作关系不仅是不稳定的,而且有时会成为合作双方的负担,导致合作流于形式,引发合作者的消极抵触甚至是对抗情绪。对临夏市公办幼儿园而言,它们在与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合作中总是扮演无私奉献者的角色,这种“无偿献血”活动往往很难带给自己实际利益,相反,可能还会“有培养未来强大竞争对手的隐患”,因此,面对合作,公办幼儿园有时不免顾虑重重。对农村民办幼儿园而言,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现有的合作是以假设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状态不合理为前提的,这种假设的前提有可能忽视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现状中的合理因素,有时会使农村民办幼儿园在合作中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影响合作效果。

2、合作双方地位不平等,“经验主义”易造成农村民办幼儿园“水土不服”

在临夏市农村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的合作中,公办幼儿园掌握着办学的“经验”,常常处于指导者的位置,而农村民办幼儿园则往往“扮演”学习者、受训者,合作双方地位不平等显而易见。

这种不平等的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不少弊端,如可能导致公办幼儿园怎么说,农村民办幼儿园就怎么做,忽视农村民办幼儿园自身特点,一味把公办幼儿园的办学模式移植到农村民办幼儿园身上,造成后者对前者经验移植的“水土不服”等现象。

此外,很多农村民办幼儿园对于公办幼儿园的指导和帮助并不能积极地消化接受。比如,我们看到在公办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帮助下,很多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制作了大量玩教具,这本来是很有益的经验传递,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在合作中制作的玩教具很多成为展品被锁在展厅里,自制玩教具使用率很低。出现这种现象与公办幼儿园在合作指导过程中缺乏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特点、现状、发展立场的了解与思考密切相关。一所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告诉我们,他们的自制玩具材料(易拉罐、一次性纸杯等)是公办幼儿园教师们从城里带来的,有些是现买的。可见,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对于自制玩教具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还有待统一和深化。

(二)关于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的几点建议

1、积极引导合作双方建立平等互惠的合作关系

合作行为是合作双方为了谋取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协同互助活动,平等是双方建立稳定、持久合作关系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改变以满足公办幼儿园发展需要为主,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需要为辅的工作方式,不仅要对两类幼儿园做到一视同仁,还要在此基础上给农村民办幼儿园更多的政策支持,这样才能逐渐扭转以往双方合作不平等的局面。其次,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下发文件,组织公办幼儿园和农村民办幼儿园园长及教师统一学习了解双方合作的重大意义,促使双方自发自愿进行合作,使合作活动制度化、持久化。

2、公办幼儿园应端正合作态度,努力避免“完成任务”式的思想偏差

公办幼儿园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成为过去,不少农村民办幼儿园有很强的竞争实力,双方可以成为很好的互相学习型合作伙伴,双方可以通过合作互惠互利,得到更好的发展。

端正合作态度,首先应改变公办幼儿园传统指导的“输血”模式,避免简单粗暴的经验移植和照搬照抄,做到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立足农村民办幼儿园现状,协助其发掘办学优势与特色,建立“造血”机制。公办幼儿园的参与、帮扶要适应农村民办幼儿园自身发展的“游戏规则”;自觉了解农村幼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满足和实现农村特有的幼儿教育需求;立足于农村幼儿教育现有的经验水平和条件,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合理培训教师,稳定教师队伍,而不是一味对农村民办幼儿园提要求,挑毛病。另外,逐步拓宽合作领域也是公办幼儿园与农村民办幼儿园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议双方的合作关系可以逐渐从培训师资的分享型合作向资源共享型合作、教学科研互助型合作转变。

大地幼儿园范文5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教育管理;策略

随着社会需求对幼儿园教育水平的要求提升,幼儿园的教育管理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加强,但是在农村幼儿园,由于配套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很有限,因此幼儿园需要通过加强对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来弥补现有的不足,提高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质量。

一、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应做好领导角色

首先,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应当纵观全局,做好幼儿园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把握好幼儿园今后发展的方向,完善幼儿园内的各种规章制度,督促和监督教师尽职尽责地完成对儿童的教育。其次,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还应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水平。再次,作为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思想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创新,学习先进的优秀教育模式和理念,这样教育才能在改革中不断发展。最后,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二、深化农村幼儿园的课程改革

(一)选择适合的教育模式

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管理,首先应当做到深化课程改革。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通过已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配套设施选择最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同时,农村幼儿园的教师不要一味盲目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幼儿,要根据经验在和幼儿的接触了解中不断探求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多让幼儿站上讲台讲故事,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锻炼自己。

(二)选择适合的教材

农村幼儿园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实地需求,选择最适合幼儿的教材,因为地域差异和教育水平差异,很多教材虽然好,但并不适合所有的幼儿园,因此,教材的选择对于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质量影响重大。选择最适合幼儿的教材,可以让幼儿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做到因材施教、因地施教,从而加强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提升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质量。例如,农村幼儿园可以自行印制乡土教材供幼儿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学习文化知识,还能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21世纪的今天,科技飞速发展,各种新兴的教学方法涌现出来。但是,农村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配套设施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幼儿开展活动的所有需求,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无法在短期内得到适应,对此,农村幼儿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克服困难,选择最适合幼儿园使用的教学方法。例如,自制玩教具,孩子体会乡土玩教具带来的乐趣;开辟种植园,让幼儿参与劳动,学会观察,体验自然生活,学会分享与合作。

三、邀请专家到农村幼儿园指导

农村幼儿园应当邀请教育专家来园实地考察,指导和帮助农村幼儿园的教育建设,帮助找出幼儿园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合理的有效意见和建议,传递给农村幼儿园与时代相适应的先进教育理念。帮助农村幼儿园弥补现有的教育方面的不足,让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更加完善,更加适合幼儿,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质量。

四、加强农村幼儿园的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农村幼儿园的教学配套设施相比于城市里的幼儿园要差一些,可以运作的经费也相对较少。对此,农村幼儿园应当合理地利用有限的经费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园增添必要的教学设施,不断优化教学资源,以提升幼儿园的保教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为孩子创造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改善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之根本。比如,建造音体室、区角活动室、阅览室、美术室等,让孩子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意识,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全面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幼儿园的课程水平将影响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幼儿园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已经众所周知。农村幼儿园在配套教学设施的建设和师资力量上都不及城市里的幼儿园,因此农村幼儿园教育管理策略更值得注重和思考。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努力提升农村幼儿园的课程水平,才能使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大地幼儿园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91-03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中指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从今年开始,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

要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农村学前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学前教育。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反映了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及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力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着比一般省区更多的矛盾和问题。本研究选择广西的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从幼儿园的数量、师资资源、园舍面积、教学资源及教育经费5个方面分析乡镇幼儿园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村幼儿园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建议,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幼儿园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

二、乡镇幼儿园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的性质以民办园为主,覆盖面较小,不能满足农村家庭的需求

从调研的情况看,乡镇的学前教育主要教育机构是小学附属学前班,独立建制的幼儿园很少。在A县幼儿适龄(3-5岁)人口为10189人,毛入园率达到50%,现有公办幼儿园3所(县机关幼儿园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2所),3所公办幼儿园招收的人数占全县适龄儿童的8.5%;B县幼儿适龄(3-5岁)人口为4716人,毛入园率达到57.1%。现有公办幼儿园10所(县机关幼儿园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9所),10所公办幼儿园招收的人数占全县适龄儿童的23.1%。

可见在县乡一级,幼儿园的数量很少,根本不能满足农村家庭的需求,在为数不多的幼儿园中又以民办幼儿园为主。A县仍有77.8%的乡镇没有设立中心幼儿园。因此,县乡各级政府要努力扩大公办幼儿园的规模与数量,办好乡镇中心园,以此作为辐射,带动农村幼儿园的发展。鼓励中心村独立办园,邻近村联合办园或村小学设幼儿班。鼓励学校和公民自办园,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园率。

(二)师资资源的配置状况不容乐观,其他工作人员配置不达标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幼儿园办园基本条件》规定(以下简称《基本条件》)的要求:农村幼儿园每班配置专职教师1.5-2人,保育员1人;小班人数为25-30人,中班人数为30-35,大班人数为35-40人;3个班以下设园长1人,4-9个班设2人,10-12个班设3人;3-6个班配1名医务人员,6-12个班配2名。其他人员按实际需要专门配备,不得由幼儿园其他人员兼任。

调研中的几所乡镇中心园均做到每班2个教师的配置,但每个班的人数都偏多,大班最多人数达47人,中班最多达44人,小班最多46人,显然人数超编现象很严重。师资不足是引起班级人数超编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的幼儿园中,每个幼儿园均有园长与炊事员各1人,但所有幼儿园都没有保育员和保健医生。

保育员与保健医生这两个重要的职能人员缺失,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因为调查的幼儿园均为政府主办的乡镇中心园,这些园都无法保证按要求配置保育员与保健医生,更不用说乡镇民办园与其他形式的幼教机构。这说明农村幼儿园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首先牺牲掉的是幼儿的保育与卫生健康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管理人员在“保”与“教”理念上仍是重“教”轻“保”。

(三)教师学历基本达标,但多数为转岗教师,不具备幼儿教师的资质

根据《教师法》的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申请人补修相应层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教育教学理论课程和试讲合格,方可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

调查的幼儿园中,除1名教师外,所有教师的学历都在中专以上,近半数教师拥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达到获取教师资格的学历要求。但由于大部分教师是转岗过来的,拥有教师资格,但并不具备幼儿教师资质,这需要乡镇的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为转岗教师创造条件,鼓励与督促未获得幼儿教师资格的教师尽快申请幼儿教师资格。

(四)园舍与绿化面积不达标,需要进一步改善

根据《基本条件》的规定:规模为25人以下(含25人)的幼儿园用地面积为450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积为18平方米;规模为6个班以内(含6个班)的幼儿园用地面积为2700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积为15平方米;规模为9个班(含9个班)以内的园用地面积3780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积为14平方米;规模为12个班(含12个班)的园用地面积4680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积为13平方米。此外,要求幼儿园具有与幼儿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其中户外活动场地面积不低于生均3平方米,绿化面积不低于生均2平方米。

调查的几所幼儿园中,生均用地面积和绿化面积均达不到要求,特别是生均用地面积离标准差距很大。生均用地面积距标准最多差了9.2个平方米,最低也差4.2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距标准最多差1.8个平方米,最低也差0.2个平方米。生均户外场地面积有半数幼儿园能达标。

乡镇中心园的生均用地面积不达标,这说明政府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一方面,国家对学前教育没有像对九年义务教育达标检查那样有完善的督导制度;另一方面,也没有把它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乡镇中心园的用地面积达不到标准也就不足为奇。生均户外场地面积达标或接近标准,说明农村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建设是有优势的,比城市幼儿园有更大的扩展空间。但令人疑惑的是生均绿化面积却都不达标,按理说农村绿化条件比城市有利,在户外场地中布置更多的绿化面积是不困难的,显然是管理者思想意识跟不上。

(五)教学资源简陋单一,不能满足师生需要

根据《基本条件》的规定:幼儿园各类玩具应种类齐全,数量丰富,基本保证幼儿的活动需要,且摆放合理,便于幼儿取放,并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自制玩具材料、设备。有基本满足幼儿活动需要的大中小型体育活动器械。适合各年龄段的幼儿读物生均不少于5册,种类是儿童数的1/5,并适时更新。配备供教育、教研使用的教师各类参考资料,幼教刊物、教师用书人均5册以上。每班配有风琴或电子琴,有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或VCD机。6个班以上幼儿园还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并能充分利用。

从调查的几所幼儿园看,各种大中小型体育活动器械几乎没有,玩具数量少,种类单一,而且多是成品玩具,自制玩具少,特别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自制玩具材料、设备几乎没有。这是因为农村幼儿教师较少有机会外出观摩学习,在如何投放自制玩具材料上没有感性认识,不知道怎么做。

幼儿读物数量达不到基本要求,教师使用的各类参考资料、幼教杂志虽然总数不多,但因幼儿园教师人数不多,所以基本上可以达到人均5册以上。调查的11所幼儿园里,每班均配有风琴、电视机和VCD机,各园都有1-2台电脑,1-2台打印机,但调查的幼儿园中均没有多媒体设备及多功能教室。

总体来说,农村幼儿园教学资源简陋单一,城乡差异非常大。这说明多年来政府对农村幼儿园的投入很少,靠幼儿园自身的能力去大量增加教学资源是有困难的。

(六)教育经费严重匮乏,多数幼儿园靠低廉收费艰难运转

调查中,我们发现国家对乡镇中心园没有固定的财政投入,幼儿园的公费投入仅限于一些项目的支持,例如改扩建等。除此之外,幼儿园的经费主要有两块:一块是保教费,一块是伙食费。保教费由县物价局核准,经费全部存放在县政府资金托管中心,幼儿园每年做预算,在经费总额中使用,不能超支。每个乡镇中心园的保教费额度不同,大约是60-100元之间。伙食费由幼儿园收取,全部用于伙食开销,不能赢利,每学期由县审计局下来审计,若有赢利将被处以罚款。幼儿园除少量在编教师的工资由国家财政支付外,所有的开销由幼儿园自理,自理经费主要来源于保教费。

三、促进农村幼儿园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建议

(一)切实落实各级政府举办学前教育的主导责任

学前教育应该与义务教育一样,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做好农村学前教育必须建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省级统筹”指省政府统筹制定全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设立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扶持农村及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以县为主,县乡共管”指县级政府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责任者,负责制定县(区)域内学前教育发展计划,调控幼儿园布局,安排并落实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举办县直公办幼儿园,支持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并对中心幼儿园实行与农村中小学一样的统一建制与管理;审批、管理本辖区内的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统一管理园长和教师,研究解决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等问题。乡(镇)政府所承担的职责是筹措经费,提供场所设施,建乡镇中心幼儿园,支持村幼儿园(班)和幼儿教育活动场所的设立,努力改善办园(班)条件;落实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协助管理乡镇和所辖村的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只有加大省、县政府的管理职责,规范各级政府的管理责任,才能确保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使用。

(二)改善教师待遇,稳定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影响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儿师资队伍的问题。数量上,教师严重不足;质量上,学历低,业务素质差,再加上工作量大,待遇低,工作不稳定,严重影响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努力改善教师待遇,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保障制度。

1.保证幼儿教师的基本待遇。建立幼儿教师工资保障和收入增长机制,由县(区)或乡镇统筹,保证公办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保证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达到当地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以上。

2.健全幼儿教师培训保障制度。在职培训是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培训保障制度,把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中。划拨专项资金对在岗学前教育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为其提供在职学习的机会,改变在岗教师职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偏低的现状。培训途径可以多样化,一方面可以组织省级示范园的优秀教师送教下乡,为农村幼儿教师免费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中幼儿教师参加由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一些高质量的培训,培训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加强培训管理,严格考核制度,提高培训质量。

3.加强转岗教师的培训与管理。从乡镇中心园的调研中发现,每个幼儿园都有中小学转岗教师,他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具有教师资格。同时他们有编制,由财政统发工资,这部分转岗教师有利于缓解当前幼儿园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但由于学前教育远比中小学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要复杂,在教师“小转幼”的过程中,要避免简单化操作和“甩包袱”的现象。即把一些年龄偏大、教学能力偏低或者职业道德不佳的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降低幼儿园的师资队伍水平。

要让转岗教师尽快胜任幼教岗位,培训是重点。转岗教师培训要按照新任教师培训要求。培训的内容可以侧重“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与评价”、“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五大领域的学习目标与指导”、“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若干课程模块。培训的方法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多种方式,培训建立参训学员个人成长记录袋,实行全程考核,跟踪回访,对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三)调整财政投入政策,建立新的农村幼儿园投入机制

1.政府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中央财政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平衡地区之间与城乡之间幼儿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同时也引导各地方投入相应比例的配套经费,带动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实现地方区域内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分布。中央财政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普及学前教育和维护教育公平方面,而地方政府经费可致力于当地乡镇学前教育服务设施的改善与幼师队伍的建设。

各级地方政府也可以设立幼儿教育财政经费,支持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科学测算出乡镇幼儿教育生均最低成本,根据各级政府的实际财力,确定省、县、乡镇政府的投入比例和最低数额,确保幼儿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基础弱的贫困县乡镇幼儿教育,保证贫困的乡镇农村幼儿园经费有保障。

2.规范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随着国家对幼儿园建设力度的加大,专项经费的支持也在不断增多。但如何监管合理使用这些经费尤为重要。即钱如何用在“刀刃上”,如何最大效益地使用,这都必须有一套制度来规范。因此,各级政府应尽快出台管理办法,规范经费的使用。省级人民政府规划各项经费的适用范围,比如哪项经费是用于幼儿园设施改造和玩具教具、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添置;哪项经费是用于幼儿园教师培训;哪项经费可用于幼儿园日常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的开支等。市级人民政府也应相应出台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措施,县级人民政府出台经费具体实施的管理细则。只有各级政府发挥各自的职能,规划、督促与管理好经费的合理使用,才能保证经费使用的最大效益,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四)整合幼教资源,建立县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1.建立乡级幼儿教育资源中心。把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成农村幼儿教育资源中心,政府提供资金,提高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质量,并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辐射农村其他学前教育机构。同时,教育资源中心深入各村举办亲子活动、家长讲座,向家长宣传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2.逐步完善幼教机构教学设施。利用小学合并后遗留下来的一些公共资产,帮助农村幼教机构获得一些必备的基础设施,如儿童桌椅、卫生设施、体育活动设施等,对幼儿园进行一些必要的维修和保护,包括周边环境、教室通风及采光条件的改善。

大地幼儿园范文7

润通国际幼儿园成为示范园反映了凭祥市在推进学前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自2010年6月被确定为广西县域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试点以来,凭祥市把握机遇,制订规划,创新举措,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入园难,入好园更难”的学前教育的发展难题。

让孩子“好入园”

2011年,凭祥市适龄入园幼儿有4 544人,而公办幼儿园仅有540个学位,大量幼儿的涌入,致使公办幼儿园生源爆满、班额过大。挤不进公办幼儿园的群众只好选择小规模、低层次的民办幼儿园,幼儿的入园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特别在农村,许多孩子在上小学前都没有读过幼儿园或者学前班。凭祥市教育局局长郑锦说:“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抓住机遇,沿着‘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了学前教育普及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凭祥教育局多次召开学前教育专题研讨会。通过组织专家论证,该市制定了《凭祥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2011-2013)》《凭祥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凭祥市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为全市学前教育的发展确定了目标和方向。与此同时,该市建立了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学前教育发展。

首先,加大对公办幼儿园的财政经费投入。2011年,凭祥市对公办幼儿园总投入563.45万元,比2010年增长337.2%;2012年投入1364.3万元,比2011年多投入800.85万元,同比增长142%。2011年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20元/年,2012年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21元/年。这些经费由地方财政及时拨付到位,实现了逐年增长。

其次,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财政扶持力度。该市计划出台《凭祥市农村民办幼儿园奖励办法》,对按规定举办农村幼儿园的实行专项奖励,按在园幼儿人数每年每人600元的标准计算奖励经费,并实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57万元,市级财政配套奖补15万元。

再次,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通过发放资助金和减免学费的方式,解决家庭困难儿童入园问题。资助金发放向农村边境线贫困儿童倾斜,2012年该市受资助的贫困儿童达680人。

凭祥市认真落实《凭祥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等规划任务,因地制宜,合理布点,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幼儿园,“盘活”教育资源,有效解决了全市幼儿园数量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针对边境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凭祥市规划利用24所小学的富余校舍,分批改建为村级小学附属幼儿园或附属幼儿班,以满足边境农村地区孩子入园需求。第一批建设的白马小学、油隘小学、板任小学、浦门小学等8所附属幼儿园(班)目前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卡凤小学附属幼儿园就是利用该小学富余校舍改建而成的。该园实行“公建民营”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模式,由政府投资建设,由凭祥市教育局监管,由市区具有办园经验和实力的金太阳幼儿园管理。说起“公建民营”政策,金太阳幼儿园兼卡凤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曾桂珍赞不绝口:“这项政策非常好!因为免租金,又有政府补贴,每一学年家长只需交一千多元,这一千多元包含了孩子吃饭在内的所有费用。政府信任我们,将孩子交给我们,我们会竭尽全力,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

“公建民营”的幼儿园实行统一管理、师调配、统一课程设置、统一考核要求、统一收支审核、统一后勤服务的“六统一”管理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为满足城镇化的需要,凭祥市规划改建凭祥市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第一幼儿园),迁建凭祥市希望幼儿园(以下简称希望幼儿园),新建凭祥市第二幼儿园、上石镇中心幼儿园、夏石镇中心幼儿园、友谊镇中心幼儿园和凭祥镇中心幼儿园。上石镇中心幼儿园已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招生;夏石镇中心幼儿园、友谊镇中心幼儿园、凭祥镇中心幼儿园目前正在筹备招投标工作。

如今,不包含在建项目,凭祥市共有42所幼儿园,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所、民办幼儿园38所,还附设了10个农村小学学前班。凭祥市教育局副局长蓝文辉说:“我市已经初步实现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基本满足了幼儿入园需求。”2012年,凭祥市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108.59%,比2011年提升3.77%,入园率位于崇左市之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9.64%,已提前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70%的目标。

让孩子“入好园”

凭祥市教育局副局长蓝文辉告诉记者:“我市对不经教育局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进行查处,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姑息,非法办园查处率达到100%。”对于学前教育,凭祥市不仅抓“普及”,还抓“提高”。该市采取多种措施,从管理机制、办园条件、教师素质等方面狠下工夫,不断激发幼儿园办园活力,凸显各园的教育特色。

在健全学前教育管理机制方面,凭祥市规范管理,不断推进依法治园。该市制定了《凭祥市公办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细则)》《凭祥市民办幼儿园设置标准》等规章,对民办幼儿园的设立、评估、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该市推行幼儿园等级管理,将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按照五个等级标准进行管理,指导各类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该市还完善民办幼儿园批管合一制度,严格执行民办幼儿园准入制度,加强幼儿园的督导监管,严厉查处各种非法办园行为。每年8月,该市对全市民办幼儿园进行年检。年检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限期内整改仍不合要求的,予以取消办学资格。目前,凭祥市的民办幼儿园已全部经过教育部门评估,民办幼儿园发展态势良好。

一系列强有力的监管举措,促使凭祥市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迅速提高。希望幼儿园园长梁燕告诉记者,希望幼儿园不仅更换了户外大、中型玩具及全园幼儿的课桌椅、床铺,还给每个班级配备了电视电脑一体机、电子琴、收录机、空调、幼儿读物、桌面玩具等。

而第一幼儿园则在寝室配备了空调,每班还配有一体机、VCD、录音机、实物投影仪等电教仪器,户外全部铺设了彩色塑胶安全地垫。据了解,凭祥市目前已投入100万元为幼儿园配备“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入近300万元为第一幼儿园、希望幼儿园、上石镇中心幼儿园添置幼儿生活设施、电教设备等,极大地改善了这些幼儿园的办园条件。

“政府面向全市为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将27名优秀教师分配到我园。”希望幼儿园园长梁燕对记者说。为了增强公办幼儿园的师资力量,缓解公办幼儿园的师资压力,2012年,凭祥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招聘80名幼儿教师分配给公办幼儿园。该市按照《凭祥市招聘幼儿园教职工方案》的招聘条件择优录取,录用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大部分被录取的教师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不少教师在原工作岗位上曾获得市级、自治区级甚至部级的业务奖励。

除了招聘新教师,凭祥市还强化对幼儿教师的培训,以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2011年以来,凭祥市多次选派教师到江苏、山东、上海、南宁等地的幼儿园跟班学习,学习人次达120人次以上。2012年,凭祥市专门举办了3期“民办幼儿园骨干教师专业知识培训班”,免费培训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教师380人次。2011年至2012年,参加培训的教师达950人次,培训覆盖率达100%。

“我市努力使各幼儿园‘园园有特色,园园有亮点’,让孩子们无论进入哪一所幼儿园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蓝文辉副局长说。凭祥市各幼儿园以深挖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树立教育品牌等方式提炼教育特色。例如第一幼儿园与越南谅山幼儿园结成国际友好姐妹园,两所幼儿园通过互访、交流等方式,相互交流经验,实地体验彼此不同的教育氛围;希望幼儿园注重幼儿的阅读与美术教育,开办了“幼儿主题式教学课程”“幼儿分享阅读”“幼儿英语”为主的重点课程;金太阳幼儿园形成了艺术教学、养成教育的教育特色……

凭祥市不遗余力地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规范幼儿园管理,加强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提炼幼儿园办园特色,努力使幼儿园成为孩子们向往的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形成“凭祥模式”

郑锦局长告诉记者:“在探索中,我们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应边境特点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带动,以村级幼儿园为主体,公办民办并举”,推动了凭祥市学前教育的全面、优质、科学发展。

第一幼儿园、希望幼儿园发挥崇左市示范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帮扶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民办幼儿园向优质园、示范园方向发展。作为崇左市第一所示范园,第一幼儿园承担了学前教育教师市级教研活动和新到岗教师的岗前培训活动,平时还经常接待本市同行、邻近市县同行及越南同行来园参观学习。希望幼儿园则成为集教学示范、师资培训、家长培训为一体的交流中心,充分发挥了示范园的带头作用。在这些示范园的带领下,凭祥市不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不断提升,如润通国际幼儿园现在已晋升为示范幼儿园。

在“凭祥模式”的带动下,凭祥市学前教育的发展形势喜人,目前已实现了“6个率先”:一是率先推进了农村幼儿园建设。例如上石镇中心幼儿园成为崇左市第1所新建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卡凤幼儿园等8所村级幼儿园成为崇左市第一批农村幼儿园,为促进凭祥市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化、规范化、均衡化和优质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二是率先推行了“公建民营”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模式,解决了近700名偏远山区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三是率先创新了学前教育保教人员补充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招聘幼儿教师和后勤工作人员。四是率先创新了经费投入机制,保障资金拨付到位,并实现了资金投入逐年增长。五是率先实现了幼儿园等级管理全覆盖。现在,凭祥市拥有3所崇左市示范幼儿园,4所(丽景幼儿园、子欣幼儿园、金太阳幼儿园、金童幼儿园)崇左市一级幼儿园,10所崇左市二级幼儿园,10所崇左市三级幼儿园,成为崇左市示范性幼儿园、一级幼儿园最多的县级市。六是率先实现了幼儿毛入园率达标。

大地幼儿园范文8

【要害词】优质幼儿园;幼儿园课程文化建造;幼儿文化

近年来,在学前教导改革过程中,幼儿园课程作为实现幼儿园教导目标的核心手段,在教导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课程文化作为影响优质幼儿园建造的要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幼儿园课程文化与优质幼儿园

幼儿园课程文化是利用幼儿园主体性文化资源以实现其特有的教导目的,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各种育人性资源的总和。幼儿园课程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文化在幼儿园教导领域中的一种创生。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幼儿园独特的底蕴和品质,是幼儿园的精神内核,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机构的标志。根据文化基本构成的普遍观点,幼儿园课程文化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课程物质文化主要是指课程付诸实施的客观物质条件,如园内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环境设施等。课程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级教导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课程教学规范和指导标准等,旨在为幼儿园课程的科学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执行规范。课程行为文化包括幼儿园中以教导、保育为中央的各种行为和业余生活方式。课程精神文化则是指幼儿园的历史传统和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幼儿园课程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群体文化整体,进而营造出幼儿园独有的育人氛围。

优质幼儿园是以先进的学前教导理念为指导的,具有独特的文化模式、经营特点和个性特征的学前教导机构。幼儿在优质幼儿园中能获得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优质教导。优质幼儿园具有独特性。每所幼儿园都有活动室、运动场、自然角、教玩具以及花圃、道路等独特的教学、生活及环境设施,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设施既体现了幼儿园独有的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幼儿园的课程物质文化,并影响着教职工和幼儿的思想、观念与行为。

优质性是优质幼儿园的重要内涵,是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高水平要求。优质性体现在园风、班风、教风、学风、人际交往、对外关系等幼儿园的群体行为和个体活动之中,反映了幼儿园的课程行为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优质幼儿园的建构必须以课程行为文化为核心,并用课程制度文化来予以保证。优质幼儿园应在各级教导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课程教学规范和标准的指导下,构建幼儿园课程制度文化。

文化的本质作用在于以人文精神教化大众。幼儿园的优质办园特色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长期地显示、保持和发展,并在园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优质幼儿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园风貌是幼儿园文化的本质,是幼儿园的历史传统和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信念的反映,其核心在于形成稳定的课程精神文化。

综上所述,优质幼儿园独特、优质、稳定的内涵实际上是对幼儿园课程文化建造的要求,即优质幼儿园的建构应以建造幼儿园课程文化为发展重点。

二、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造

幼儿园课程文化建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建造适合优质幼儿园发展的课程文化,需要在认真审视社会大环境及幼儿园内部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幼儿园教导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价值观和教导理念的变革为核心,以幼儿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即幼儿的社会化和文化化为落脚点,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因事制宜。

1.构建园本课程文化

园本课程文化是幼儿园的立园之本,是幼儿园形成自身办园特色的基石,是幼儿园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建造和积淀所形成的内化的、独特的、稳定的办学特征、品质和风貌。归根结底,园本课程文化是幼儿园在教导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风格。

文化的发展以继承性,即以文化的过去状态和随后状态的联系为前提。〔1〕每一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课程开发、活动实施、幼儿成长记录与评价的课程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幼儿园在建造优质课程文化时,首先要认清本园的课程文化实际,了解本园的历史文化,审视本园的课程历史,在继承、利用已经积累的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分析和创造性地改造这些文化,以形成符合优质幼儿园需要的课程文化。其次,幼儿园要结合本园的当下文化,创新园本课程文化。幼儿园的当下文化融合了自身历史文化、周围文化资源和当代学前教导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个性化特征。幼儿园课程文化作为优质幼儿园的核心,始终受到教导任务变化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制约,基础教导改革、学前教导改革以及家长对幼儿培养的要求均会在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实施上有所反映。幼儿园治理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随时根据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幼儿园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以及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不断调动、充实与完善园本课程文化。

2.统整幼儿园课程文化资源

目前,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幼儿园均以一套教材作为幼儿园教导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托,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忽略了对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以及社区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幼儿是一个个正在成长的、有诸多发展需要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幼儿园教材只是课程文化的一个载体。优质幼儿园要进一步拓展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依托优质文化资源,丰富教材的文化意蕴,从而体现优质幼儿园的优质性。

优质幼儿园的课程文化不应也不能脱离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特质,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当地健康的民俗文化为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创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前教导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引导幼儿了解书法、绘画、建筑、文学作品等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文化品性和心理素质。优质幼儿园具有极强的区域性,其课程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总是与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无法脱离民俗文化的影响。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游戏等民俗文化往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充分利用健康的民俗文化,这是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造的内核之一。

课程文化是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创新,是世界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综合体现,是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本土认同和适应。优质幼儿园同样需要面对课程文化本土化的问题,需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课程实践以及瑞吉欧课程、蒙台梭利教学、多元智能理论等国外优秀学前教导理念进行提炼与转化,使其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多种感官学习的可能性。优质幼儿园的治理者要表现出一定的课程文化理性,在真实的布满实践智慧的课程情境中去思索和判定,不唯上,不唯外,具有冷静的辨别与选择能力。〔2〕详细而言,在设计幼儿园教导活动和选择教材内容时,幼儿园治理者应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应鼓励教师编写、采用和实施乡土教材、地方教材等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教材,有效实现幼儿园课程体系对世界先进文化、本民族和本地区优秀文化的接纳与融合。

课程文化统整不是各类优质文化的拼盘式的简朴叠加,而是要在统整优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园本文化认同,内化为优质幼儿园自身的课程文化体系。

3.培育幼儿园课程文化的领导者与实践者

长期以来,部分学前教导工作者肤浅地将课程文化视为幼儿园教材等实在的形态,不善于从文化层面提升和推进课程建造,处于一种课程文化无意识状态。优质幼儿园的课程文化建造应从观念形态上还原课程的文化主体地位,将课程自身视作一种文化形态,即课程文化。这样,课程就不再是一种无自主性文化品质的文化传承工具,而是一种具有自律、自主及自为性文化品质的建构性文化。〔3〕从文化学视角,对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实践进行深入观察与思索,在各自独特的文化层面上沟通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努力培育出一支极具文化敏感性、洞察力与创新精神的文化建造队伍,尤其是发挥园长的文化领导作用与教师的实践作用,这是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造的任务之一。

大地幼儿园范文9

黄志斌:对幼儿园实行督导评估制度是国家对幼儿教育加强宏观调控、保证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得以落实的重要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第24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纲要》)第三章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幼儿园数量多、分布广,社会力量办园占大多数;而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配备较少,政府对幼儿园的管理处于一种较为松散的状态。同时,由于没有固定的课程、统一的教材,也没有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导致了幼儿园在某种程度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迎合家长盲目要求来争取生源的现状,淡化了幼儿教育的本质。因此,对幼儿园实施督导评估尤为迫切与重要。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于20世纪90年代创建了“等级幼儿园”的督导评估模式。

陈海玉:督导评估制度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管理科学的必然,意义也很重大。

现代管理分为决策、执行、控制三个部分,监督是控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基于教育中儿童成长过程的不可逆性以及教育成果显现的长期性,督导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幼儿园督导评估为例,其作用显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督促幼儿园贯彻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强化依法管理意识,促进办园行为的规范化;二是有利于指导幼儿园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保教质量;三是有利于引导幼儿园树立内涵发展、自主发展的意识,整体提升办园水平,促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四是有利于营造幼儿教育事业的有序化、规范化、公平竞争的良性发展环境;五是有利于引导社会、家长用正确标准评价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关心和支持幼教事业发展。

刘景容:广东省一级幼儿园的评估始于1995年。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导室将《广东省幼儿园等级评估方案》修订成《广东省幼儿园督导评估方案》,几字之差,意义何在?

陈海玉:《方案》的修改和广东省幼教事业及督导评估制度的发展相关联。

一是幼儿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构建的是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的网络管理机制。[2003]13号文《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第15条指出“形成以省、地、县、乡各级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覆盖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指导和服务网络”;第16条指出“定期对示范性幼儿园进行指导、评估和审验,确保其发挥示范作用”。粤教督[2003]13号文中也指出,“省一级幼儿园作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建设。二是幼儿园督导评估是以评估促进幼儿园的整体发展,是过程和手段,而非终极目的。评估中既有自评也有他评,他评是以自评为基础,而有效的自评更能推动幼儿园的发展。因此,2008年出台的《幼儿园督导评估方案》,首先是幼儿园的自评蓝本,其次是幼儿园发展指引,对区一级、市一级、省一级呈现阶梯性标准。

刘景容:现在的幼儿园评估是自愿申报的,接受评估的幼儿园是少数,而且往往是代表着当地学前教育最好的那一小部分,这能反映出面上的问题吗?

黄志斌:评估为政府提供幼儿教育决策与调控的依据,有利于形成系统、完整的宏观管理机制。

自《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评估实际上已不再只是少数幼儿园参与的等级评估,规范化幼儿园的评估应是面向所有幼儿园的。评估过程可以做到对幼儿园的资金投入、保教环境、管理水平、队伍状况、办园规模、过程与结果、主办单位和幼儿园工作的效益等,进行全面、客观、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评估反馈的信息与社会发展趋势,对幼儿园的管理进行调控,完善政策,改善管理状况。

评估运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发展性教育评估思想,对幼儿园的建设、保育教育的质量、办园效益等实施动态性监测和评估。评估过程坚持科学性、客观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规范了办园行为,且能督促、指导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履行发展幼儿教育的职责,使评估与行政管理紧密结合,真正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的管理机制。

陈海玉:受评估的幼儿园可以侧面反映一些面上共性的问题。

从接受评估的幼儿园的总体评价、得分、甚至迎评工作等等是可以从一些侧面反映出当地幼教水平的。政府的重视程度,管理水平的差异,教师发展的差异,教育理念的认识、理解、贯彻、落实等方面都会有所体现。比如影响到幼教行业整体发展的一些困境问题,包括:

幼儿园教师收入过低。受评园中,公办园中的非在编教师或其他性质办园的教师收入较低,吸引不到优秀人才加入到幼教队伍中来。幼儿园的发展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幼儿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新进幼儿教师的质素却不容乐观,成为制约幼儿园发展的瓶颈。

办园的规划性和系统性不足。园长们对幼儿园的长期发展缺乏理性思考,在发展战略和策略上也成为空白。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流派众多,观点不尽一致,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幼儿园的课程、教学易跟风、变化快、不深入,有时还自相矛盾,教师们为此也感到迷茫和困惑。在这样的前提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显得被动和随机,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刘景容:幼儿园申报评估的外在动因包括公办幼儿园可以提高收费、民办幼儿园为了赢得社会认可度等,但在不同地域申报的积极程度却不一样,原因何在?

黄志斌:主要是认识不足的问题。

评估既然是国家制度,理应任何一所幼儿园在开办一定的年限后,就要接受评估。民办幼儿园尤其需要评估,因为其办园过程资金的投入、办园经验的积累等从某种意义来讲已不再只是主办者所有。因此,民办幼儿园举办一段时间后,就应该进行评估,让主管行政部门了解其办园状况,接受监督。

幼儿园等级评估是综合性评估。评估方案设定办园条件与幼儿园管理两个一级指标,主要是为了对幼儿园进行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两方面的评价,既要看到客观条件所具备的程度,更要看到通过主观努力所提高的幅度;还要对不同地区、不同办园类型、不同收费标准的幼儿园,分层次、分类型给予评估。同时,幼儿园等级评估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幼儿园创建等级必须先行自评,发挥幼儿园的主体作用。对照评估方案指标对幼儿园规划、目标的达成度、办园效益等进行自查,总结、提炼经验,形成自评报告;找出差距,提出改进的措施与方案,认真整改,以内驱力促可持续发展。对外,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社会的监督、评价,取信家长、社会,借此获得发展的内外动力,使幼儿园走上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轨道。

陈海玉:一是理解不到位,二是说明幼教行业本身发展的起点较低,三是各地学前教育的发展阶段、发展理念不尽相同。

评估的根本追求是质量,保教质量的提升是实现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幼儿园的评估是过程性的,即体现在迎评过程中对幼儿园发展的总结、提炼、反思和整改。幼儿园在迎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软硬件一起抓,请专家培训、指导,给教师更多学习机会。园长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理顺办园思路和发展策略,在原有的经验型管理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尽管从评估的分数结果显示有的幼儿园在管理、师资、教学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从幼儿园个体的纵向对比来看,办园质量和办园水平在原有的水平上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在评估过程中,借用幼教评估专家的“脑力”诊断、把脉,都成为幼儿园新一轮成长的重要来源和保障。

由于有些地域幼儿园起点较低、经费也不充裕,省一级、市一级、区一级是要分别在不同范围内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标准相对较高,经费投入也较大,所以会有畏难情绪。

有些地域仍处在幼儿园的初期发展阶段,还在提升入园率,有些地域开始追求“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这些因素在各地申报省一级幼儿园评估的数量上也会有所体现。

刘景容:也就是说必须认识到督导评估对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幼儿园才可能真正主动积极申报评估。那么,广东省幼儿园督导评估的程序是怎样的?幼儿园在迎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黄志斌:坚持执行督导评估制度的流程,积极引导依法办园、依法治教。

广东省幼儿园督导评估的程序是:申报视导开评公示评估审批公示通报。即:⑴建立等级逐级申报制度。幼儿园通过上等级学习评估方案,了解、掌握要求,对照指标确立目标,全员动员、积极参与创建工作。⑵实行视导制度。对每所申报的幼儿园按申报等级由区、市、省督导部门牵头,会同教育行政、卫生保健等部门进行视导、诊断、交流,指导幼儿园自查、自评、整改;为幼儿园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幼儿园提高标准的到达度。⑶加强综合评估制度。幼儿园创建时机成熟,才派出评估队伍进行他评。⑷完善公示制度。开评前与评估通过所申报的等级后,都须向社会公示。⑸实行评估结果使用制度。评估结果与收费(或与奖励)挂钩。

督导评估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是以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评估方案把“幼儿教育是养成教育”“幼儿教育是环境教育”“整日生活都是课程”“游戏为主要活动”“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等《纲要》蕴含的先进理念与要求转化为指标,引导幼儿园以《纲要》的内涵和要求构建园本课程,把《纲要》的精神转化为教育观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

刘景容:可以说迎接督导评估是幼儿园的一个中长期计划,需要几年的时间准备,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且广东省的幼儿园督导评估不是一评定终身,而是实施四年一复评的动态管理机制,这更决定了幼儿园的评估应以自评为主,以评估标准规范和引领日常工作,形成常态。也只有这样,督导评估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陈海玉:深化幼儿园评估,使评估制度更有效推动幼教事业的发展。

幼儿园评估是指引和监督幼儿园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国家对幼儿园宏观调控的有效方式。建议在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评估的过程中,一是建立注重软件建设的过程评估模式,引导强化丰富保教内涵和提升保教质量;二是建立幼儿园等级能上能下机制,能有效地对实力不足或明显退步的幼儿园起到制约作用;三是形成幼儿园评估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和公示制度,加大幼儿园评估的公信力,使幼儿园评估制度更有效推动幼教事业的发展。

大地幼儿园范文10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划纲要》和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及市政府《关于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办园体制改革,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

1.深化办园体制改革。到年,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快构建以区级实验幼儿园为示范,以街道(开发区、管理区)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公办和集体办幼儿园为主体,多种办园形式并存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2.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9%以上。到年,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100%。0至3岁婴幼儿教育得到重视和加强。

3.加快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年,街道(开发区、管理区)中心幼儿园全部通过省级认定,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社区按有关标准全部配套建成幼儿园;到年,全区幼儿园全部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标准;到年,全区公办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分别占幼儿园总数、在园幼儿总数的80%以上。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园长、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年实现全员持证上岗;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二、强化政府职责,理顺学前教育办园体制

5.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承担学前教育投入、建设、监管和保障公平等职责,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区级实验幼儿园由区政府举办,今年,在城区建成1处达到省级示范园标准的公办实验幼儿园;每个街道(开发区、管理区)按照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建设好1处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成为由街道(开发区、管理区)筹资举办、教育部门主管、人社部门核定、公益性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到年全部通过省级认定。街道(开发区、管理区)中心幼儿园要积极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对本辖区内的幼儿园实行一体化管理。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和其它资源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通过中心幼儿园设立分园、行政村独立或联合办园以及社会力量办园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积极支持街道社区和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

6.科学制定城乡住宅区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要按照《市市区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将农村社区和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在城区,居民住宅小区按照《省城市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确定的“原则上每5000人口的住宅小区应配建1所规模为6-8个班的幼儿园;每10000人口的住宅小区应配建1所规模为12-15个班的幼儿园”的标准进行建设。在农村,按照“一社区(村)一园”的原则,每个农村社区配套建设1处标准化幼儿园;原则上服务人口3000人以上、服务半径在1.5公里以内设一所幼儿园。

年5月底前,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内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并明确每年的建设实施任务,报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农村社区和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成后,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区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幼儿园建设用地一经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擅自变更用途。

7.加快城市住宅小区幼儿园配套建设。在编制、审批新区开发、住宅小区建设规划或旧城区改造方案时,各有关部门必须按照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预留充足的幼儿园建设用地,抓好幼儿园的配套规划与新建、改扩建工作,做到与新区开发、住宅小区建设或旧城区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不予组织综合竣工验收,小区不能投入使用。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

未配套建设幼儿园的区域,由规划和国土资源等部门按照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统筹安排幼儿园建设用地。已规划未建设幼儿园的,要通过新建、改建、异地补建或上交差价等方式予以纠正。对擅自以转让、出租等方式改变已建成幼儿园使用功能的,权属单位要尽快恢复幼儿园使用功能。

8.加强农村社区幼儿园配套建设。在农村,建立和完善区、街、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区政府负责农村社区幼儿园配套建设的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布局规划及资金补助、规费减免、优先安排建园用地等扶持政策;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是农村社区幼儿园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统筹各方力量进行配套建设。

9.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发放教育券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采取出租或转让闲置校舍(园舍)、选派公办幼儿教师、拨付公用经费等措施对民办幼儿园予以扶持。对新、改、扩建的民办幼儿园,参照中小学校建设的有关规定以及相关法规给予优惠和支持。农村社区和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原则上以公办和集体办幼儿园为主,也可采取合作办园、委托办园等形式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等方面与公办和集体办幼儿园享受同等待遇。

10.建立完善幼儿园投入机制。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幼儿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做到不断增长,切实改善办园条件。加快实施幼儿园建设工程,新增幼儿园以政府举办为主,对民办幼儿园通过资金补助、规费减免等政策予以积极支持。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确保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金等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学前教育,确保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在未来三年有明显提高。尽快研究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在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公用经费补充、师资培训、扶持贫困和奖励先进等方面要加大投入。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公办和集体办幼儿园按类别执行统一的收费标准;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由举办者根据办园成本自行确定,经教育部门审核后报区物价部门备案。各级各类幼儿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收费,不得向入园的幼儿家长收取赞助费、建园费、入园押金、被褥押金等费用,更不得利用幼儿正常在园时间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实验班等“特色教育”为由,另外收取其它费用。幼儿园收费要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办园所需,任何部门、单位不得统筹、截留、挤占和挪用。幼儿园的公用事业费(水、电、供热、房租等费用)按中小学的标准收缴。

三、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学前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11.严格落实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对各种类型的幼儿园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区教育局负责各类幼儿园的审批注册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举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必须经所在街办(开发区、管理区管委会)同意后,然后报教育局审批,取得办园资格和社会力量办学资格后方可举办。完善幼儿园年检制度,将师资配备、持证上岗、学历达标、继续教育、工资待遇、安全卫生等内容一并纳入幼儿园年检范围。不具备办园条件、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要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幼儿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督促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制定学前教育质量监控系统,开展学前教育专项督导。

12.切实保障幼儿入园。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要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园”的原则,合理确定公办和集体办幼儿园的服务范围,确保适龄儿童公平、顺利入园,接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按照市财政局和市教育局《关于对我市低保家庭儿童、孤残儿童实施免费入园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对就近入园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低保家庭子女和孤残儿童全部免除保教和管理费用。所需费用,由各级财政列支。着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园。着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采用生均拨款等方式,逐步实施学前免费教育。

13.全面加强保育教育工作。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科学设置幼儿园课程,积极倡导开展以游戏为主的主题教育。大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完善家园共育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学前教育阶段“亲子共成长”工程的实施。严格规范办园行为,杜绝保姆化、小学化、学科化和成人化倾向,禁止在幼儿园从事违背教育规律或以营利为目的的实验和活动。开展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深化园本教研。推行幼儿园园务公开制度;加大幼儿园办园行为督查力度。

四、稳定师资队伍,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和地位待遇

14.严格执行幼儿园教职工资格标准。实行园长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到年,幼儿园园长必须取得园长任职资格证书,幼儿教师全部达到国家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按照学前教育机构配置标准,将公办幼儿园教师纳入编制管理。落实幼儿园教师职务岗位设置和评聘标准,逐步实现职称与工资相挂钩;完善幼儿教师人才市场,建立合理流动机制,稳定幼教师资队伍。

15.加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把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幼儿教师、园长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制度。年前完成对所有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年底,街道(开发区、管理区)中心幼儿园、农村社区和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的园长全部由区教育局统一选派公办教师担任,集体办幼儿园由区教育局派驻公办幼儿教师。逐步增加农村社区和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中公办幼儿教师的比例,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大幅度提高公办幼儿教师的比例。由区教育局向辖区内的民办幼儿园统一选派公办幼儿教师。

16.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建立幼儿教师权益保护长效机制,公办幼儿教师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城乡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幼儿园聘用教职工必须依法全部签订聘用合同,并依法为非公办幼儿教师缴纳社会保险。

五、加强考核评价,建立普及学前教育的工作推进机制

17.强化政府责任。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要切实承担起普及学前教育的责任。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切实承担起对学前教育进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等职责。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要结合全区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结合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确定发展目标,分解年度任务,落实经费投入,健全工作机制,以街道(开发区、管理区)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于年5月10日前报区政府备案。

18.明确部门职责。充实、调整全区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落实部门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教育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做好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负责幼儿园审批注册和日常监管工作。发改部门要落实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政策措施,优化配置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财政部门要落实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完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编制部门要根据省定标准尽快核定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人社部门要加大幼儿园教师补充力度,确保满足学前教育需求,依法落实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险。物价部门要合理确定各类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加强对各类幼儿园收费的监管,严厉查处幼儿园乱收费行为。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要落实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社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和建设。公安、卫生、综治、安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卫生、饮食保健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等方面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民政、工商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

大地幼儿园范文11

兴市学前教育发展工作总结汇报材料

近十年来,由于政府重视,浙江省绍兴市形成了以公办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私人办园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园格局。目前,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已达96%。全市113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中心幼儿园,其中70%以上的幼儿园已达到市级乡镇示范幼儿园标准。全市有专任幼儿园教师5660人,学历合格率达96.1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30.49%,同时涌现出一批省、市、县名优教师。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一、政府重视,上下联动,保证幼儿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1.健全管理网络为保证幼儿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1996年,市政府编委办批准设立绍兴市幼儿教育办公室,后因机构改革一度被取消。国务院办公厅([]13号)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下发后,市教育局及时恢复了幼教办公室,现有1个行政、2个事业编制。同时市政府下发了()11号文件,要求各县(市、区)设立相应的幼教管理机构。不到半年时间,下属六县(市、区)都相应成立了幼儿教育办公室,全市各级幼教办主任均有明确的职级。目前,全市已有幼教专职干部和教研员22人。全市幼教工作管理网络延伸到乡镇(街道),构建起行政和业务两个管理体系。在行政管理上,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均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中心学校、中心幼儿园和镇文卫办负责人等为成员的幼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业务辅导上,市、县(市、区)幼教办都配备专职幼教教研员,中心幼儿园或中心学校配备专职分管全乡镇幼儿教育的干部和教研员。全市建立了由教育局主管,民政、财政、发计、卫生等部门及乡镇(街道)上下衔接、互相配合的管理体系。管理网络的健全,保证了幼教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提供政策保障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义务教育相比是弱势教育,要改变这种局面,政府重视是关键。我们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既当好参谋,又做好实施工作,力求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幼儿教育。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市政府针对每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每隔2~3年就出台一个关于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特别是[]13号文件下发后,市政府于2月就下发了《关于加强绍兴市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绍政发[]11号),提出了我市幼儿教育的发展总目标是:初步构建0~6岁幼儿教育体系,全面启动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争取经过5~7年的努力,高质量高标准地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随后,各县(市、区)也相应下发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的文件,提出了各地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订了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

3.各方齐抓共管幼儿教育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争取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特别要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我们对阻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棘手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从不回避。如:针对个别县以幼儿园改制为名,截留幼教经费挪作他用的问题;针对个别乡镇中心幼儿园被拍卖后,未按照国家和市政府要求及时收回的问题;针对一些小区配套幼儿园难以落实“交钥匙”工程的问题;针对民办幼儿园收费票据不规范等问题,我们主动争取人大、政协的支持,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上半年,绍兴市政协由副主席带队对全市各县(市、区)幼教管理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对个别县存在的问题当场提出整改意见。督查组还以提案的形式将这些问题提交给绍兴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触动了各级政府,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人大代表、政协

委员的积极建言献策,一些阻碍幼教事业发展的不良倾向得到有效的遏制。另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3号文件精神,我市建立了幼儿教育督导制度,把幼儿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列入年度督导评估内容,并将督导评估结果通过媒体或通过下发督导评估通报予以公布,有力地促进了各级政府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如全市的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工作,由各县(市、区)分管县(市、区)长亲自挂帅,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听取督导组反馈意见,并当场对整改意见作出批示,使变相拍卖幼儿园和截留幼教经费等不正确的做法得到制止和纠正,及时收回了8所被拍卖的幼儿园,重新落实幼教专项经费250多万元。

二、抓住机遇,以评促建,促进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市虽然已普及幼儿教育,但农村幼儿园(班)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从基础教育内部结构来看,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不相适应;从幼教自身发展来看,城乡之间、镇村之间、园园之间发展不平衡。我们认为要使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要提升农村幼儿教育的水平,促进城乡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均衡发展。为此,我们创设载体,激活机制,示范引导,以评促建,努力促进幼儿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1.创设载体一是借“普九”东风,改善办园条件。1996年绍兴市就提出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极大地调动了乡镇政府办学的热情,第一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展开。我们抓住这个机遇,把小学办学点撤并后空置的较好校舍改建成幼儿园,使不少幼儿园搬出了危房、老庙宇,改善了园舍条件。二是以“创强”为抓手,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档次。1998年绍兴市开展创建省教育强镇活动,利用这一契机,我们要求凡申报省教育强镇的乡镇必须创建一所达到市级农村示范幼儿园标准的中心幼儿园。这一措施极大地激发乡镇政府创办中心幼儿园的热情。如诸暨市31个乡镇1996年只有一所镇中心幼儿园,到底,所有乡镇均建起了中心幼儿园,投资200万元以上的中心幼儿园就达18所,总共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到底,绍兴全市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达100%,其中市级示范幼儿园占总数的70%。三是以创建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为载体,启动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绍兴市召开了农村幼儿园建设工作研讨会,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对首批市农村合格幼儿园进行命名挂牌。同时启动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创建活动。《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标准》的20条指标中,涉及幼儿教育的就有4条。其中有杜绝无证办园(所)、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养老保险问题、要求80%幼儿园达到绍兴市农村合格幼儿园标准等。

2.构建框架国务院办公厅[]13号文件下发后,绍兴市政府在随即下发的相应文件中明确提出:“镇(乡)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办好一所以政府投入为主、独立设置的中心幼儿园。”为此,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积极构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新框架。一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目前我市乡镇中心幼儿园已全部由当地政府投入为主举办,主要有两种投入模式:一种是基础设施建设由乡镇政府投入,部分教师由教育部门公派;另一种是随着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落实,由县、镇两级政府共同投入,凡乡镇政府建中心幼儿园,县教育局补贴建园费40%~60%,贫困山区予以重点扶植。二是创建中心村幼儿园。根据自然村的分布情况,凡在村庄相对集中的片、村,采取联合办园的方法建中心村幼儿园,要求规模在三个班以上,活动室、午睡室基本配套,有足够的户外活动场地等。中心村幼儿园的建设采取多渠道投入模式,有各自然村集体联合建园、利用小学办学点撤并后空置的较好校舍改建、乡贤捐资、个私投入等模式。中心村幼儿园园长一律由县(市、区)教育局公派。绍兴市农村合格幼儿园评估重点主要放在这一类幼儿园。三是村办幼儿班或教学点。凡小村庄或山区村办的幼儿班,均作为中心村幼儿园的教学点。对偏僻小村庄的散居儿童,我们采取“幼教大篷车”形式,送教下乡,每周2~3次.我们拟经过3~5年时间的努力,基本完成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工作,彻底扭转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较落后的现象。

3.示范辐射为充分利用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积极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我们采取多种形式搭建各类幼儿园相互交流的平台。一是“名园”带“民园”。设立教学辅导站,由省级示范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辅导一批民办幼儿园!帮助提高保教质量。二是“名园”办“民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凭借示范园的师资和管理经验办好民办分园。三是城乡“姐妹园”结对。城区幼儿园通过送教下乡、全天候开放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乡镇幼儿园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四是“上挂”和“下派”。每年从乡镇中心幼儿园和中心村幼儿园抽调园长和骨干教师到城区公办幼儿园挂职、任教,从城区幼儿园抽调公办教师下派到乡镇中心园任教任职,此举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促进了城乡幼儿园教师的交流。

三、强化管理,重在建设,夯实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1.全面整顿,改善环境近几年,我们对幼儿园的管理做到堵疏结合,在大规模新建、改建、规范幼儿园的同时,依法加大对非法和不规范办园行为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取缔无证办园。一是部门联动。教育部门联合公安、物价、建设、交通、消防、卫生等部门,对幼儿园周边环境、园舍设施、电线电路、食品卫生和接送车问题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检查,保证幼儿的安全。二是依靠乡镇。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充分依靠乡镇政府,组织力量对托幼园所进行清理整顿。三是严肃执法。对于个别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整改不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幼儿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行政处罚。如诸暨市教育局专门成立法制科,对全市范围内的非法幼儿园进行行政执法。有的没收违法所得,有的请求人民法院强制关闭,对违法情节严重的责任人刑事拘留。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市共取缔和撤并低、散、小幼儿园300多所。

2.实施“交钥匙”工程根据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旧城改造、新区建设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其房产属国有资产,由市国资局行使资产管理职能,市教育局行使行业主管职能。此项工程的实施有效遏制了小区配套幼儿园国有资产的流失,仅绍兴市区就有20所配套幼儿园全部移交教育局办学.此举不仅节约了教育资金近5000万元,还大大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教育局接管小区配套幼儿园以后,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承办:一是教育部门

直接举办。即由教育局选派园长、教师,保证办园经费,或扩大名园办学规模,由名园举办分园;二是实行国有民办。即由教育局选派园长、教师,办园经费采取自收自支办法,不足部门由教育局补贴;三是民办。即由教育局招聘园长,由园长自行招聘教师,实行自收自支。3.坚决刹住“拍卖风”,一些县(市、区)借改制之名拍卖幼儿园,切断公办幼儿园经费。有一个县将一所投入上千万元的镇中心幼儿园拍卖掉,不少乡镇也想仿效。我们敏感地意识到,改制、拍卖风一旦蔓延,多年的努力将前功尽弃。为此,市教育局紧急发文,规定:凡乡镇中心幼儿园改制必须由县教育局批准,否则公办教师全部撤回,不再给补贴经费;已经拍卖、出售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必须收回。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利用省、市示范幼儿园复查机会抓突破。如上虞市一所被拍卖的镇中心幼儿园,原是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我们利用示范复查的机会,五次和镇政府协商,历时一年终于将该幼儿园顺利收回。这所龙头幼儿园的收回,使其他几所被拍卖幼儿园的收回问题也迎刃而解。二是取消其市级农村示范幼儿园资格。个别幼儿园被拍卖后无法收回,已难以发挥示范作用,我们就取消其市级农村示范幼儿园的资格,并要求乡镇政府用拍卖所得的经费重新建造中心幼儿园。目前,全市被拍卖的幼儿园已基本收回。

另外,我们还积极开展幼儿园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我市财政实际,政府难以包揽幼儿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应该由政府、社会和受益者(家长)共同来承担。为此,我们在市区慎重地开展了幼儿园“国有民办”的改制试点,在借鉴山东青岛市及全国其他一些地方的经验、做法后,我们制定了详尽的实施方案,以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幼儿园发展,二是有利于保护教师的切身利益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三是有利于社会和群众)为前提。目前,这些幼儿园运作正常,不仅教师的收入提高了,而且办园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大地幼儿园范文12

【关键词】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幼儿教育;对策研究

2004年,浙江省在全国第一个宣布普及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教育,标志着浙江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民、普及、大众的基础教育发展新时期。综观整个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就区域性来看,薄弱环节在农村;就教育阶段来看,薄弱环节在幼儿教育。因而,农村幼儿教育成为浙江省15年普及教育的一个关注点。

乡镇中心幼儿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起着示范辐射作用,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可以带动农村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为此,我们聚焦乡镇中心幼儿园,试图通过专题调研,廓清全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作深度剖析,并从成功的案例中提炼出有政策意义的制度规范。

一、浙江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现状

1.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十五”期间,浙江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平均建园率达到77%以上(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乡镇中心幼儿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较好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6个市来看,虽然乡镇中心幼儿园仅占农村幼儿园总数的18.8%,但由于规模相对较大,因此,在园幼儿数要占到44%。显然,如果能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好,那么整体提升农村幼儿教育水平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从表1还可以看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市情况比较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已在95%以上,而温州、金华、衢州等市则相对较低,尤其是丽水市,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尚不到 40%。

2.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水平总体较低

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可以用示范园的情况来衡量,从调查中可以看到,这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浙江省已建的114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中,省市示范幼儿园只有361所,占31.6%。浙江省教育厅2004年统计数据表明,全省有省示范幼儿园188所,到2005年年底乡镇中心幼儿园仅有26所省示范幼儿园,占13.8%。由此可见,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在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是当前农村幼教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体制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农村幼儿教育的改革,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园体制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急剧下降,民办幼儿园大量兴办(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全省114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属于公办性质的仅有145所,占12.7%;而纯民办的就有342所(缺衢州的数据),约占30%,如果加上民办公助的,这个比率就更大了。

应该看到,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体制的多元化对推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乡镇中心幼儿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处于特殊地位,即要承担示范辐射作用,而民办乡镇幼儿园往往难以发挥这种作用,这就给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带来困难。

二、制约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各地的情况分析,影响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一些乡镇政府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行为不力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乡镇政府对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迟缓,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滞后,与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极不协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没有将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纳入事业发展规划。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凡是那些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迟缓的地方,几乎都没有幼儿教育发展的规划与年度工作目标。由于缺少对乡镇中心幼儿园乃至整个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因此在一些地方,乡镇中心幼儿园有名无实,幼儿园的布点极不合理,有些地方一个村有多个幼儿园,有些地方几个村也没有一个幼儿园,基本上呈现为“散、小、乱”的格局。

其次,乡镇中心幼儿园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教学设施缺乏。为了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以形成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无疑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思路。但是,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由于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套用企业改制的做法,将幼儿园推向市场,减少或停止投入。结果,使得乡镇中心幼儿园乃至整个农村幼儿教育陷入困境。有些乡镇政府借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名,盲目将公办幼儿园“卖掉”,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且使本来已经发展起来的幼儿教育事业受到破坏。

再次,民办幼儿园缺乏“准入”规范。由于对幼儿教育的放任,在一些地方,办幼儿园无须审批,不论条件如何,谁都可以办幼儿园,导致自行办园现象突出,出现了一大批庭院式幼儿园。这些幼儿园不仅谈不上教育质量,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安全、卫生隐患。

第四,幼儿教育观念落后。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其目的是让儿童在充满童趣的环境中通过游戏、合作、交往,学会基本的生活习惯,初步认识社会、自然,为今后进入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但是,一些乡镇中心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口味,提前进行识字、计算教学,小学化倾向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保教质量无保证。也有一部分幼儿园只是管管孩子,忽略了启蒙教育对儿童今后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乡镇政府对幼儿教育整体上不够重视,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自然也就难以摆上议事日程,因而导致规划问题、经费问题、教师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且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

2.体制不一,多头管理而主体缺失

目前,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体制各不相同,有公办的、乡镇或村集体办的,也有股份制的、个体办的等。

体制不一,导致产生许多问题。例如,一所个体举办的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了扩大自己的生源,很难设想它会去真心实意地指导其他村办幼儿园。又如,一些幼儿园属于租赁性质,如富阳大源镇中心幼儿园每年要向村里上缴10万元(2004年实际上缴6万元),试想,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去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再如,有的村集体办幼儿园虽然变为乡镇中心幼儿园了,但关系没有理顺,导致现在处于两头不管的局面。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农村幼儿教育,乡镇政府、县妇联、教育、卫生等部门谁都管,但谁都没有真正管,到有问题时又是找谁谁都不管。近年来,明确将幼儿教育收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后情况虽有所好转,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忽视,导致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不高(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的情况稍好于一般农村幼儿园)。不少农村幼儿园教师是初中毕业程度,学历不合格,专业化水平低,许多在岗教师没有资格证书。但是,由于体制问题,农村幼儿园教师(包括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并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就使得农村幼儿园教师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普遍很低,难以留住人才,提高保教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四、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成功案例剖析

自幼儿教育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之后,各地教育部门纷纷统筹规划,明确目标,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促使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可以说近五年是浙江省幼儿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其中不乏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成功典型。下面,我们对湖州的安吉县、杭州的西湖区、绍兴的诸暨市、嘉兴的平湖市在解决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剖析,为行政决策提供思路。

1.安吉经验:镇村一体化管理,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发展

安吉县是一个山区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80%以上的幼儿在农村。近五年来,安吉县幼儿教育超常规发展,提前实现了高标准普及幼儿教育的目标,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2.6%,2000年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达到100%,2005年规范办园率达到100%。 安吉县的经验是: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发展。

首先,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安吉县针对农村幼儿教育管理混乱、软弱的状况,建立了“一乡镇一中心辐射行政村”的管理模式,理顺农村幼教管理体制,将农村幼儿园的管理从妇联、小学、村委会分离出来,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体,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每个乡镇注册一所中心幼儿园,各村幼儿园(班)作为其教学点。全乡镇幼儿教育由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幼教经费统筹统支,教师统一调配,行政和业务统一管理。同时,明确乡镇政府为中心幼儿园的办园投入主体,各村为教学点的投入主体。

其次,以制度规范幼教经费使用。为确保幼教经费专款专用,制定了《安吉县幼儿园(班)财务管理办法》。全县各乡镇均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单位单独设立账户,分村记账,全乡镇统筹统支,实行中心幼儿园园长或幼教负责人“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并单设出纳,各村教学点设报账员。中心幼儿园每学年主动接受县教育局的经费监督和抽查,并将各教学点经费收支情况向村民委员会通报,全县幼儿园使用专用票据亮证收费。

第三,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作用。为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广大农村幼儿园的业务指导作用,建立了以3所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16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示范园每年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幼儿园担任园长和保教主任。对个别散居在深山里、无法受到正规早期教育的儿童,组织“幼教大篷车”,开展定时、定点一日幼儿园和不定点入户指导及城乡联谊等非正规教育活动。

2.西湖区经验:从规范化建设入手,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园水平

西湖区的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农村适龄幼儿的学前三年入园率由1998年的75%提高到2003年的100%。近年来又狠抓农村幼儿教育规范化建设,使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并且全部建成杭州市农村示范性幼儿园。西湖区的经验是:加强制度建设,使乡镇中心幼儿园走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之路,从而整体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水平。

一是通过撤扩并,走规模办园之路。西湖区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村村联合,即将那些规模小、条件差的村级幼儿园合并,各乡镇通过大规模的布局调整,解决布点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为了调动积极性,区教育局对按布点规划实施建设改造的乡镇或幼儿园给予30%的经费资助。

二是对未经审批的幼儿园加强引导和管理。区里出台了《西湖区对未经审批的托幼机构实行备案制管理的实施意见》,对非法托幼机构实施“堵疏结合”、强化管理的政策,引导其规范办学。对未正式审批的幼儿园每年督查两次,对幼儿园的园舍设备、园务管理、卫生保健、安全工作和保教质量等方面加以规范和指导,幼儿园及时进行整改。区里还出台了《西湖区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园基本条件》,要求学前教育机构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申报、整改,依法办学,正式申办办园许可证和收费许可证等,变无序为有序,变非法为合法,并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对一些具有一定办学条件又暂时达不到审批标准的学前教育机构,积极加以引导和管理,对其招生、财务、安全和教师业务培训等加以规范、指导,引导其逐步向合法办园过渡。对明显不具备办园条件又拒不整改,对幼儿的安全和教育构成严重危害的非法学前教育机构,通过合法程序令其停办。

三是通过城乡挂钩结对,提高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水平。根据本区内幼儿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特点,让城区的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与乡镇中心幼儿园挂钩结对,通过签订《城乡幼儿园挂钩结对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落实双方的工作职责,开展一系列教育帮扶活动,促进城乡幼教一体化,大大提高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学水平。目前,西湖区内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先后都被认定为杭州市农村示范性幼儿园。

3.平湖经验:走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之路,加快农村幼儿教育发展

平湖市地处杭嘉湖平原,“十五”期间,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学前三年入园率从2000年的70%提高到2005年的94%,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达到90%,规范办园率达到90%,幼儿园教师学历合格率从2000年的36%提高到2004年的95%。平湖市的经验是:通过乡镇中心幼儿园实行公办的方式,来加快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第一,坚持乡镇中心幼儿园由政府办园为主的管理体制。平湖市政府强调,幼儿教育是义务教育之基础,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是乡镇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乡镇中心幼儿园是体现政府办学的窗口,承担着对村级幼儿园、学前班的管理和指导职能。因此,乡镇政府决不能通过出卖或转让幼儿园来推卸责任,必须坚持乡镇中心幼儿园由政府办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这一思路,平湖市1个港区、6个乡镇、3个街道的中心幼儿园都由政府举办。自2000年以来,教育局根据全市农村教育“一镇(乡)四校”布局,调整规划,积极协调指导每个乡镇建设好一所标准化的中心幼儿园,让广大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幼儿教育”。到目前为止,平湖市全市有8个乡镇(街道)幼儿园已达到嘉兴市乡镇达标中心幼儿园以上标准,到2006年可达到100%。

第二,充分发挥中心幼儿园的指导辐射作用。在明确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管理体制后,平湖市组织中心幼儿园对所辖的村级幼儿园的园舍、布局、师资、经费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按照乡镇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各自的职责狠抓落实。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实行全乡镇(街道)幼儿教育六个统一的管理:即经费统一管理,教师统一调配,教师工资统一发放,教师工作统一考核,教玩具统一配置,办园质量统一评估。为了加强农村幼儿教育,平湖市还采取了三个结合,即将村办幼儿园的网点布局与改造破旧园舍结合起来,与行政村撤并工作结合起来,与推进村级幼儿园办学体制多元化改革结合起来。对于村级幼儿园的改造,采取了在乡镇政府统一布局下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新建的村级幼儿园必须达到3个班以上的规模,要有活动室、午睡室、盥洗室、教师办公室,室外配有大型玩具。2000年以来,平湖市村级幼儿园(学前班)的网点已从284处减少到110处,园舍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农民群众对孩子上不上幼儿园无所谓的旧观念也得到改变。村级幼儿园的调整为提高农村适龄幼儿入园率、加快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诸暨经验:重心下移,通过改造中心村幼儿园推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十五”期间,诸暨市幼儿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从1992年的5所幼儿园及657个学前班发展到现在的303所幼儿园,2003年被命名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市)。2004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已达95%以上。

近两年来,诸暨市把幼儿教育的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幼儿园建设上,加大了中心村幼儿园的建设力度,狠抓“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到2001年,28个乡镇全部建有中心幼儿园;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都按规范化标准建设,合格率达到100%。2004年,已有2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成为绍兴市农村示范性幼儿园。诸暨市的经验是:在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基础上,适时推出“中心村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形成农村幼儿教育层层推进,向纵深发展的深层机制。

一是适时将工作中心下移到中心村幼儿园建设上。在完成了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与改造以后,及时将重心下移,从村级幼儿园的网点布局不合理、园舍设施条件相对落后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抓好农村幼儿园的网点调整工作,积极创办中心村幼儿园”的工作目标,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中心村幼儿园建设上来,大力进行村级幼儿园的网点调整和园舍改造。

二是制定并启动村级幼儿园网点调整规划与建设工程。村级幼儿园的园舍大多为原有村校遗留下来的旧校舍或村集体旧房、村民住宅,条件较差。教育局要求各乡镇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幼儿园网点调整规划,由此启动了村级幼儿园网点调整和建设的工程。2003年,绍兴市政府根据省政府实现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的思路,提出了争创教育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并把中心村幼儿园建设及学前三年入园率作为必备指标。仅2003年至2004年,诸暨市共撤并了57所条件差、规模小的村级幼儿教学点,新建或改建38所中心村幼儿园,基本实现了幼儿教育从城区、集镇向广大农村地区的延伸、扩展。

五、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推进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经过前五年的发展,浙江的学前教育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依靠机制构建和制度建设。

1.制定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的浙江省地方性法规

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和目标,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使浙江省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法律保障。

地方性法规的内容应包括:

(1)明确各级政府对当地幼儿园建设与发展负有首要责任。学前教育是国家学校教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学前教育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前提,也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国民教育体系的首先条件。尤其在2004年浙江省宣布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之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更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政府首先要从认识上实现从“九年义务教育”到“十五年普及教育”的转轨,要像抓九年义务教育那样落实学前教育的发展。县(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教育局负责制定本地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依法将学前教育纳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统筹规划,明确目标。各级政府要协同有关部门努力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包括资金筹措、土地租用、人事编制等等,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2)理顺和完善农村幼儿教育管理体制。乡镇中心幼儿园是由乡镇人民政府主办的独立、全民教育事业法人单位,力求采用公办体制,即统筹统支;或实行国有民办体制,即幼儿园园舍为国家所有,办学经费以自筹为主,乡镇政府每年给予一定办园经费补助。乡镇中心幼儿园实行分级办园、分级管理,各乡镇政府要研究制定加快本乡镇幼儿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规划和目标,提高幼儿园布点的合理性,要把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列入乡镇政府工作实绩进行考核。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农村学前教育的核心机构,负责管理和指导全乡镇的幼儿园。在乡镇政府办好中心幼儿园的同时,村级幼儿园可实行多元办学,并接受乡镇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政村、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幼儿园,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民办幼儿园的开办、停办,必须由举办单位提出申请,报县(区)教育局审批。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未经登记注册和教育局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或停办幼儿园。登记注册一年后可通过办园水平的年检,正式申办办园许可证和收费许可证。

(3)明确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投入体制。县或区政府财政支出教育经费中应列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投入。各乡镇政府对乡镇中心幼儿园每年要有专项经费,用于园舍新建或改造以及添置设施和玩具。乡镇中心幼儿园要依法规范经费管理,确保幼教经费专款专用。

(4)明确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资格和使用”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要求全体幼儿园教师与园长必须达到幼师以上学历,并持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方能上岗。各乡镇要首先为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解决公办教师编制,与中心小学校长享受同级待遇。同时,努力落实非公办教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解决这些教师的后顾之忧,并逐步推行与落实继续教育制度。

有必要强调,由于地方性法规的出台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法规尚未颁布之前,各地政府应先行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上述问题,为形成正式的法律文本奠定基础。

2.以布局调整为抓手,构建农村幼儿教育督导机制

一要抓住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推进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县政府将幼儿园布局规划纳入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规划之中,乡镇政府将幼儿园布局规划纳入全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规划之中,并优先考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以对教育强县和教育强(乡)镇的督导为契机,加大政府和民间资本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新建或发展高标准、高规格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带动整个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要开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学水平的等级评估,依据等级亮证收费,促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要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级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或幼教办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各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进行评估。

3.加强对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质量监控,促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

首先, 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体制可以也应该多元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及其教育职能部门可以对非公办幼儿园不管。政府必须组织专家定期对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保教质量等进行检查评估,加强监控,使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能遵循教育规律,切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其次,要加强对乡镇中心幼儿园内部管理的指导,使乡镇中心幼儿园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依法治园。

第三,要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落实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解决好大病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做好幼教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的选拔和聘任,必须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协商任命;开展以园本培训为平台的继续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形式,不断提高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的业务素养和科研能力。

A Policy Study to Enhance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kindergarten System in Town,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WANG Jianmin

(Zheji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Hangzhou,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