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地的孩子

大地的孩子

时间:2023-05-30 10:35:56

大地的孩子

大地的孩子范文1

一天,我正在沙坑区的滑梯下陪班里的孩子们堆沙堆,突然感觉有些水滴到了脸上,下意识地在脸上一抹:“难道是要下雨了?”

我抬头往上一看,发现竟然是一个小男孩脱了裤子,站在小木屋的栏杆边对着滑梯撒尿!

我站起身,有些严肃地对他说:“你需要下来,去旁边的尿桶撒尿!”可是这个小男孩毫不理会。见他没有行动,我打算爬上滑梯叫他下来,他却提上裤子和我玩起了捉迷藏:“哈哈哈,来抓我呀!”

这个小男孩叫佳豪,已经5岁了,刚转学过来半个月。之后,我接连观察这个孩子好几天,发现他不管什么场合,只要想撒尿了就直接脱掉裤子就地解决,即便离尿桶特别近,他也丝毫没有到尿桶撒尿的意思!我严肃地提醒他好几次,甚至追着他跑,可是丝毫不起作用。

我还对班里的其他孩子做了个小调查,问他们佳豪平时在班里的表现。有孩子向我反映,有一次上手工课时,他看到佳豪没和老师打招呼,就蹲在椅子上撒尿,连裤子都没脱,裤子都湿了一大片,之后还若无其事地坐下来继续上课!还有个孩子跟我说了一件更严重的事:在一节游戏课上,佳豪直接脱了裤子,蹲在原地上大号!

气急败坏的妈妈

看到佳豪的情况,我本想联系他的父母做一次家访,可是没想到,佳豪的妈妈先一步找到了我。我把她带到我的办公室,刚坐下,佳豪妈就开始抱怨。

“大李老师,你说我家孩子怎么办?都快上小学了,上厕所竟然还是问题,我得追着他跑纠正他的坏习惯,可是没用啊!”

“那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追着孩子跑呢?”

“那还能怎么办,我稍不注意,他就在家里随地大小便,我根本收拾不过来啊,天天两只眼睛都得盯着他,生怕他再给我添麻烦!”佳豪妈明显又急又气!

我问她:“你在他3岁之前,有教过他上厕所吗?”

佳豪妈回答说:“没有刻意地教过他,但是我会定时抱他去卫生间的马桶解决。这难道不是在教他上厕所吗?”

我从她的话中捕捉到了两个字―“定时”,于是我问佳豪妈:“怎么,难道孩子上厕所的时间还是固定的吗?”

佳豪妈回答说:“是啊,每两个小时带他去一次卫生间。”

“为什么是两个小时一次呢?”

佳豪妈说:“这孩子从小就比较好动,做事情也不专注,为了培养他的专注力,我让他看书还有玩玩具的时候,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就想让他专注手头的事情。”

“那他如果在看书的时候想上厕所怎么办?”

“如果是小号,我会让他再忍一下。要不然,他一会儿喝点儿水,一会儿上个厕所,哪还有心思看书?再有一两年,他就要上小学了,总这么坐不住可不行,上课的时候总上厕所会招老师烦的。”

“那家里有他专用的小马桶吗?”

“啊呀,家里卫生间小,也没地方摆他的尿桶。他想上厕所,都是我和他爸爸抱他在成人的马桶上解决,只要抱稳一点儿就行。”

通过和佳豪妈的对话,我终于明白佳豪随地大小便的问题出在了哪里。佳豪妈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强行规定孩子上厕所的频率和时间,但对于只有5岁的佳豪来说,是没办法这么严格地控制自己的生理需求的。自己的需求在妈妈那里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拒绝,他的心里就会有强烈的抵触,之后再想解决生理问题的时候,就不再通知家长,而是自我就地解决。其次,家里没有准备方便小孩子上厕所的尿桶,而是和大人共用,不仅不卫生,还会让佳豪对去卫生间大小便这件事没有认同感。最后,他在家里上卫生间的时候,父母在旁边扶着他;而在幼儿园,父母都不在他身边的情况下,他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大小便的问题,只能选择让自己更舒适方便的方式―就地解决。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和佳豪妈沟通后,佳豪妈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大李老师,那你说这孩子怎么办,他这个坏习惯就是改不了!”

“其实你自己也说了,你发现问题后会追着他跑,你这种焦虑情绪会影响到孩子,让他做事情缺乏耐心。而且,你的反复强调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反而强化了孩子对卫生问题的错误认知!”

佳豪妈终于松了口气,她的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反而弄巧成拙。只有慢慢抽离淡化,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耐心决定成败

“那我能做些什么,怎么个淡化法?”

“先做一件事,就是把你平时最常对他说的话写下来。”

佳豪妈一边回忆一边写,表情一直都很焦虑。我看了一眼她写的内容,大多是催促指责的话:“佳豪!你怎么还不去洗澡!佳豪不能抠鼻子!佳豪你怎么又随地大小便!”

我看她写好了,就把笔拿过来,在纸上改了几个字:“佳豪,你需要去洗澡了!佳豪请把手拿出来!佳豪请尿在厕所里!”

我把我改好的内容给佳豪妈看,“你看,改了几个字,表达的效果会完全不一样,语气更加平和且坚定,你可以试试看!”

“如果他又跑了怎么办,他要是不听怎么办?”

看来,佳豪妈怀疑这么做是否有效。我建议她,在佳豪跑掉时,把他拉回来,并蹲下身,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上面的那些话。如果他不听,就多一点儿耐心,循序渐进,并在他做得好时给予表扬。“佳豪你今天在厕所尿尿了,太棒了,记一个小红星!”

另外,孩子在家里要有自己的专属马桶,就像吃饭时要有自己的餐具一样,这样做会增加仪式感,让孩子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产生一种认同,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遵守规则。孩子只有将一件事形成自主意识时,才会主动去做,成人能引领孩子的就是主动性。

孩子的习惯是需要一点点纠正的,父母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表达给孩子的不再是焦虑的情绪,而是信任和鼓励。他慢慢放松后,对父母强调的事情不再有抵触和逆反的情绪,慢慢地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改变大作战

下午,佳豪妈接儿子回家,佳豪一路走一路抠鼻子。佳豪妈压着怒气,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平和地说:“佳豪,请把手拿出来!”可是佳豪不理会。

“佳豪,请把手拿出来!”妈妈又说了一次,可是佳豪依旧不理会!

“佳豪,需要我帮你拿出来吗?”佳豪这才看了一眼妈妈。

“是你自己拿出来,还是我帮你拿出来?”

佳豪拿出手后,妈妈迅速地握住了他的手腕,对他说:“佳豪,我们需要去洗手了。”佳豪扭着小身子,表示不愿意。“你的手不干净,我们需要去洗手,为了你的健康着想!”佳豪无奈,只能任由妈妈带着去洗手。

洗着洗着,佳豪想上厕所了,立马就要脱裤子。佳豪妈见状,握住他的手要带他去卫生间。

“我憋不住了!”佳豪抗议说。“我知道你可以的,我们找厕所解决!”谁知,才走了几步,佳豪就拉下了裤子撒尿。佳豪妈怒气上涌,想一巴掌扇上去,可是想到我的话,就强迫自己停下来。佳豪妈做了个深呼吸,走到佳豪面前,语气平静地说:“佳豪,这是公共场所,你刚才的行为给别人走路造成了麻烦,所以我们需要把这里收拾干净!”

这时,佳豪妈从附近的洗漱间找到一把拖布,要求佳豪把地上的尿拖干净。佳豪并不情愿,还开始耍赖:“妈妈帮我拖!”

“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需要自己把这里弄干净!”佳豪只好勉强地拖地,拖着拖着,他觉得很无趣,手下的动作有些敷衍。佳豪妈握住他的手帮他拖几下,端正了他的态度后,便放手让佳豪完成他的任务。

在佳豪把地面收拾干净后,佳豪妈对他说:“宝贝,你把地拖干净了,真棒!妈妈要给你一个奖励!”“什么奖励?”“让你变成卫生小战士的装备!”

大地的孩子范文2

妈妈,别哭,

我到天堂去了,

天堂的路虽然黑,

但我不怕,

一路上,

我有好多同伴相陪。

天堂的路虽然远,

但我不怕,

因为从小到大,

妈妈都告诉我要坚强。

妈妈,别哭,

每晚,

我悄悄来的您的窗前,

看着您泪流满面的脸庞,

我的心紧紧地揪在了一起,

好痛,好痛……

妈妈,别哭,

看着您一天天消瘦下来的身体,

我的心好疼,好疼……

妈妈,

我知道您在思念我。

妈妈,

我好想您,

我想再躺在您的怀里撒娇,

我想吃您做的饭,

好香,好香……

妈妈,别哭,

今生能做您的孩子,

我感到特别幸福。

来生,

我还要做您的宝贝。

妈妈,我走了,

天堂的钟声已敲响,

在催促我回去,

妈妈,不要让我为您担心,

大地的孩子范文3

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家长在和人交往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朋友生病了,家长的一个电话问候;当朋友遇到困难,家长的慷慨相助等等,都将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

提供主动交往的渠道

如果孩子很害羞,可先试着让他和最熟悉的亲戚朋友打招呼,直到他渐渐变得大方些。在和陌生的小朋友一起嬉戏、玩耍时,可让孩子主动和对方打招呼,问好,询问对方的姓名等。

培养交往技巧

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培养良好的行为,要让孩子明白美好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合作、谅解等良好行为上的,小气、霸道、任性是不受小朋友欢迎的。

给孩子阅读书籍

找些有关社会交往的书籍,读给孩子听,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和他交流书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结交新朋友,建立友谊的,根据孩子的自身性格特点,从中有针对性地引导。

给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

经常邀请孩子的同伴到家中做客,这样孩子就会有更多和同伴熟悉、交往的空间,在从中学习解决游戏、玩耍可能带来的纠纷,也体会到和同伴相处的乐趣,更乐于交往。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要让孩子感到疲惫而发生摩擦。

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让孩子学会与别的小朋友分享,使他明白受欢迎的孩子总是愿意与他人一起分享。家长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把孩子最珍爱的物品暂时收拾起来,留一些孩子不是很在意的东西与小伙伴分享,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喜悦后,就会慢慢变得大方。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一些孩子不愿意主动结交朋友,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和同伴熟悉、友好相处,而另外一些孩子天生喜欢结伴,喜欢和一大堆朋友玩。无论他选择什么方式,只要孩子愿意、喜欢就可以了,家长只要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指导,过多的的介入会使孩子害羞、拘泥,妨碍他们更好地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一、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每个孩子对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特别是小班孩子,来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时常表现的很紧张、胆怯,不能主动与小伙伴或是老师多交流,也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非常依恋亲人。为了避免孩子哭哭啼啼、不愿意尝试在新的环境中生活,我们必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并和孩子一起进行游戏、谈心、说悄悄话等,也有利于小班孩子交往能力的提高。

比如,刚入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所限,他们想交朋友,却不知道如何交往,希望与人友好相处,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友好相处,交往技能方法缺乏,交往能力提高受到阻碍。因而在孩子园往往出现抢玩具、打人,不合群,自我封闭等等现象。这时,作为家长也不应该责备自己的孩子‘怎么那么胆小’、‘没出息’、‘在哭在叫,把你丢在这里’等一些刺激较强的语句,而应当采取积极的评价给予孩子更大的勇气和自信或是给孩子营造一种支持性的气氛帮助孩子,缓解心中的忐忑、焦虑;而作为孩子园的老师,更是要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在集体生活中所带来的快乐以及和同伴交往的乐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法着手:

1、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对于大方、有礼貌的孩子给予及时地表扬,并且要在集体面前夸一夸,让其他孩子也明白原来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2、在日常活动中多鼓励孩子与同伴进行交往,而且对于有进步的孩子教师应抓好时机,让孩子多开口讲述。这样也避免盲目地玩而不知道自己的交往过程。

3、开展互动性、合作、交往技能较强的各项活动:孩子园组织的亲子活动、游园活动;在游戏中多让孩子表演节目;教师也可有意识地为孩子交往创造机会,从中也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

二、不放弃、积极创造与集体交往的机会。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是要做到“眼明口快”,才能及时地捕捉到孩子的每一个亮点,也才能更好地为每个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记得在我们班里,有一个语言表达能力特不好的男孩子,平时也不爱多说话,总喜欢独自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每次老师问他或是和他讲话的时候,也不爱多理人,经常是一个字、两个字地简单表达,这让孩子在各方面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和他说话比较累人,但是我们也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地关注,给予更多地关怀。比如利用个别交谈、游戏、日常活动等有意识地引导下,在每一次能听到孩子开口说话时,我都会鼓励他。有一次,孩子在课堂上能清晰、大胆地回答我的问题,而不是简短地几个字来说的时候,我是那么地吃惊和快乐。

这一刻,我也在集体面前表扬了他,孩子也是特别地有自信。之后,我也是对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进行及时地表扬,同时也为他创造了与同伴交流的机会,慢慢地,孩子能主动与我交谈,也非常愿意和同伴游戏。可能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不放弃,坚持做好孩子们的倾听者、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给孩子创造更多地表现机会,让孩子成为我们的伙伴甚至是自己的宝宝,这样也对孩子的交往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提高。

三、利用孩子模仿的特点,培养交往能力。

模仿,对于小班孩子是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更是要做好表率:热情接待客人并且能有礼貌地交谈。而且为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能有礼貌地打招呼、能和小伙伴愉快地玩;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而且也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了礼貌待人。同时在孩子园中,可以通过游戏“娃娃家”“理发店”“便利超市”中的人物对话、表情,让孩子的交往能力得到很好地发展。

四、为孩子提供自由交往的空间。

孩子虽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也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的好朋友。这时,作为孩子的家长不应该有太大顾虑,如:担心自己的孩子交上不懂事顽皮的孩子,怕带坏自己的孩子;深怕孩子吃亏,受欺负等;这样一味地去阻拦、干涉、保护,孩子就很难有自己的交往方式和选择的权利,而且慢慢地就会有依赖感。为了让孩子能真正地体会到交友的快乐,不妨换换另一种方法――放手。孩子很小,但是他们很懂事。只要能给予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孩子一定可以做的很完美。如:说脏话、打招呼、排队、抢东西等,事先让孩子自己去判断,之后在和他分析,告诉孩子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不对,这样在孩子经过这件事情之后,不仅能加深孩子的印象,而且效果也比较地乐观,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交往的技巧。

 

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有哪些相关文章:

1.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2.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3.怎么样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地的孩子范文4

安全感—— 孩子自信的金钥匙

案例: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害怕与小朋友交往,不愿意到幼儿园,经常要大人陪着,离开大人就哭闹。

诊断:安全感缺乏

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很多,如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被遗弃和无价值感的心理;父母对孩子溺爱与过度的大包大揽,容易给孩子造成一种“我不能,我不行”的心理定势;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当着孩子吵架,会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创伤性事件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阴影;对孩子过多的指责与约束,让孩子缺少自信。

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呢?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永远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作为父母,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给孩子必要的支持与力量,并完全地接纳孩子。我们要让孩子形成这样的信念:哪怕是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不喜欢的只是孩子错误的行为,父母还是爱孩子的;无论父母在不在孩子身边,父母总是爱孩子的,父母的心总是和孩子在一起。

要求孩子独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培养孩子自信和独立的心理品质。同时,保护孩子难得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允许孩子犯错误,对孩子正确的行为不吝表扬与鼓励。

和谐的家庭环境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家庭难免有矛盾,有时父母的矛盾已经消除,却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温馨的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与依靠,所以父母之间有矛盾时,切忌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爱心与分享—— 孩子受人欢迎的法宝

案例:我的孩子总是和小伙伴搞不好关系,他的玩具也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玩。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同他玩了。看着孩子一个人在边上孤独地玩耍,我真的很心疼。

诊断:缺乏分享和团队精神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父母宠爱着,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三姑六姨等宠爱着,无形之中孩子养成了任性、娇纵、霸气等性格。在与小伙伴一起玩耍时,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知谦让、也不知道关心他人,小气、冷漠、自私自利。没有感恩之心,认为别人对他的关爱理所当然,而他对周围的事情却漠不关心,缺少爱心。

我们应如何打造一个受欢迎的孩子呢?

不过分宠爱孩子。我们可以给孩子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利于他健康成长,但并不需要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要学会延迟满足孩子,让孩子凭努力得到自己需要的奖励。

让孩子学会为家庭成员服务。父母可以给孩子很多的关怀与爱护,但不要把孩子当做家庭的中心,不能让孩子只知道享受,也要知道给予和分享,要求孩子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从中得到分享的快乐。

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爱心。对家庭成员中的每一个人,乃至小猫小狗,都要有关爱之心,让孩子懂得爱是付出,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需要爱和关心。

坚强与乐观—— 阳光宝贝的四叶草

案例:我的孩子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第一反应是哭鼻子,然后就是找妈妈解决,而不会自己想办法。

诊断:个性懦弱,不够坚强

孩子慢慢长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而这些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问题,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很多孩子第一选择会是逃避问题,习惯性地把问题交给父母来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养成懦弱的个性,对自己也会缺乏信心。

打造阳光宝贝

狠得下心让孩子独立地面对问题,经历挫折。每一个孩子,都是在错误与挫折中得到锻炼与成长的,父母不要对孩子面临的问题大包大揽,充当救火队员,而应该是鼓励和陪伴孩子去战胜困难与挫折。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树立榜样,在潜意识中让孩子变得更坚强。很多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父母可以讲述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战胜挫折,乐观向上的故事;也可以利用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用比赛或积分的方式,去激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培养孩子坚强的个性。

除此以外,管理情绪的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等等,都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正能量。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只有父母给予和培养孩子足够多的正能量,才能更顺利地实现孩子和父母的分离。

大地的孩子范文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每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主动地发展,是幼教工作者的责任。我们以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对如何在健康教育中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利用与孩子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孩子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如在小班健康活动《聪明的小兔子》中,提供孩子喜欢的颜色鲜艳的蘑菇、萝卜、青菜等,供孩子们学习向前双脚直线行进跳,老师还有意种了两棵“树”,老师身上贴了兔饰做妈妈,孩子们身上贴了兔饰做小兔宝宝,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快乐,大大激发了孩子们探究双脚行进跳的方法,在孩子们自主探究向前行进跳后,老师再总结提炼正确的方法,并加以巩固和练习。通过创设对孩子们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可有效激发孩子的探究动机和探究兴趣,启发引导探究学习。

二、引导发现,注重自主探究的过程

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进孩子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让孩子自主探究,不仅是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孩子为主体的反映。如果我们能为孩子营造积极、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则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出来。如平时最常见的小体操圈,老师可利用它设计健康活动《圈圈变变变》,在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圈的玩法,并引导、提炼体操圈的多种玩法,孩子们在多种玩法中提炼出几种有特色的玩法。并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再次探究、尝试,从中既让孩子们玩出体操圈的新花样,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又发展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动作协调发展、同伴间友好合作等能力。

三、积极鼓励,寻求自主探究的方式

1.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营造宽松、自由、理解、尊重、支持的氛围,使孩子获得安全感,情绪稳定、主动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教师是孩子们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良好学习环境的指导者和纠正孩子错误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应遵循孩子的生理、心理规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思维能动性为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设计和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建立一种互相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师幼关系。以教师创造性地教激励孩子创造性地学,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培养孩子的挑战精神,提高孩子创造性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和适应未来的能力。

2.增强自主探究的动力

我们应注重培养孩子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鼓励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在活动《舞动的小脚丫》中,在孩子自主探究、发现各种跳的方法后,给孩子们每人提供一张纸,让他们把跳的动作以舞步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孩子们边跳边画,从孩子们的特点、兴趣出发,适时提供孩子积极参与的简单易行、动静交替的环节,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动力,每个孩子都在自主探究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

3.激发自主探究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能使孩子拥有新的、更深层的理解,让孩子们在不同程度上实现进一步的共同进步,现时增强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有意识地给孩子们提供机会,提供合作学习时间和空间,激发自主探究的合作意识。如在健康教学活动《圈圈变变变》中,老师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合作玩圈的环节,孩子们自由组合、结伴玩圈,三三两两地玩起了圈,老师适时指导。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玩出的花样可真多,有风车、火车、水池中冲米、神舟六号、汽车、奥运会五色环等。不仅孩子的动作得到了协调发展,体能得到了提高,合作、谦让等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巩固。

4.提高自主探究的实效

根据孩子实际,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探究性和发现能力。如在健康教学活动《身体运动》中,设计让孩子讨论如何才能让身体向前移动的环节,通过讨论交流,让孩子发现问题,谁的方法可行,谁的方法不可取,让孩子们探究、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这样的讨论、交流与探究可使孩子得出正确答案,且答案很多,使孩子主体参与落到实处,大大提高活动实效。

四、放手实践,品味自主探究的成败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孩子的表现会让我们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孩子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如在健康教学活动《和纸玩游戏》中,让孩子先探究各种纸的撕法,通过活动,孩子们发现纸不是那么容易撕成玩揪尾巴的用纸(较长而细),孩子们遭到了失败,老师面对孩子的失败要有耐心和等待,让孩子们发现、寻找各种纸的撕法。通过几次尝试,孩子们终于发现因为提供的各种纸的材料不同,纸的撕法有易有难,有的纸可以一下子就撕成玩揪尾巴的用纸,而有的纸则要有折痕再撕,有的纸则要慢慢地撕,有的纸要用力地撕,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探索中经历失败、挑战、体验、成功。孩子们在挫败中获得成功,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增长孩子对自主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五、张扬个性,体现自主探究的创新

幼儿教师要不断拓宽孩子的视野,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如在健康教学活动《玩报纸》中,让孩子们自主探究练习,如何使身体带着报纸走而不使报纸掉到地上,通过探究,发现报纸与身体贴得越近越易成功,且与报纸的大小有关,人在行走时速度太慢会影响活动效果等。老师要经常鼓励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不但要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还应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如在健康教学活动《我和球儿做朋友》中,在老师让孩子们探究球的各种玩法后,强调拍球的正确动作,让孩子练习。但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发现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喜欢玩球,且玩的方法也比女孩子多,男孩子玩球更有“野性”,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适时调整活动方案,让孩子们进一步探究球的玩法及运球的方法,让男孩子的个性更张扬,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实践,活动气氛很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幼教专业理论,用当今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锐意进取,积极构建以孩子为主体、有利于孩子主动发展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不断探索适合孩子全面发展的健康教学组织策略,让孩子真正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大地的孩子范文6

深刻。

一、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孩子健康的个性是孩子优秀的基点。孩子性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家庭成员地位平等、相互尊重、作风民主、生活健康、宽松和谐、追求进步的家庭环境。我所结识的一位师长每谈起孩子时都很是骄傲,大儿子大学毕业已就业,小儿子正在读大学。他告诉我,这缘于他们夫妻俩对待本职工作十分认真、团结邻里、无不良生活情趣,他们夫妻三十几年来从来没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和争吵过。他拿出给上大三孩子的信读给我听,通篇透露的是父子间更像是朋友间对人生的探讨,对事业的追求。听完能体会出他们父子间那种默契、那种信任、那种只有父子间才能悟出来的无言的大爱,也难怪三年来父子之间每月一封信从未间断。是啊!做父母的可谓用心良苦,上例中父母在一直坚守着孩子,不难想象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孩子不优秀都很难。

二、勤于和孩子沟通、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教育如治水,宜疏不宜堵。”常听不少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像话,好好地同他讲道理,他却不以为

然……”细细想来,这种情况普遍存在,这主要是有些父母平素不注重和孩子交流,缺乏对孩子个性的了解和起码的尊重。我认识一位家长,他说:“父母是好听众,孩子才爱给你谈,你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田。”每周他都会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进行谈心,内容涉及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即使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他也从来没有大声训斥过孩子,他更多的是去引导,告诉孩子怎样才是正确的。如孩子成绩下滑了,他则和孩子一道分析下滑的种种原因;孩子和同学闹矛盾了,他则教孩子如何进行人际交往,教孩子要学会尊重他人,孩子现在读高中,但他和孩子的交流一直都没中断过,孩子一直在进步。是的,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父母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时时引导孩子,就可以使孩子在成长中少走许多弯路,进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三、学会鼓励孩子,增强孩子自信,相信孩子能做到最好的

自己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相信我们每位家长在孩子幼儿时都采用过。

每次考试完后,有些家长来到学校不是唉声叹气,便是劈头盖脸地责怪孩子,其实作为家长,你完全可以“厚颜”尽可能表扬自己的孩子。你可以在孩子众多缺点里努力寻找孩子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优点并作强化鼓励,孩子就会树立起自信心,一定会力图表现得比过去更好。如孩子整体成绩下降了,你可以寻找孩子在某一科的哪怕是些微的进步,孩子的名次退后了,你可以让孩子看到他的分数比以前高了。行为学家研究表明,对人最好是只奖不惩,虽然赏与罚有时可以相辅相成,但奖励的方法对行为的影响更大。切记:孩子就是在你的鼓励中不断进步的。

四、讲究教育的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要持之以恒

“人无完人。”孩子身上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对孩子身上的缺点,做父母的当然应当及时纠正,但须注意教育方式。如果一味地批评,特别是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就会大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但如果能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从正面引导孩子修正自己的不足,就能收到既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又保护孩子自尊心的理想效果。如一个孩子迷恋上网络游戏,每天早晨从家里出发便直奔网吧,估摸快到上课时间了才到校。家长知道后并没有极力训斥孩子,而是说:“孩子,你爱玩游戏,但还没严重到旷课去玩的地步,说明你还有一定的自制力,能管得住自己,爸爸相信你会做得更好。”此后,每天早上家长“陪同”孩子到校,两三个月从未间断过,家长也从来没有对人说过是为了监管孩子,最终帮助孩子改掉了迷恋网络游戏的坏毛病。

五、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学会感恩,使之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我们的家长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甚至包办孩子的一切,孰不知这样会使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不健康个性,使孩子不懂“尊重”“感恩”,孩子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有位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家长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让孩子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是的,只有让孩子干自己应该干的事,他才会在干事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尊重和感恩意识,这种意识也才会慢慢地迁移到学习中去,这样,孩子会产生一股向上的内驱力,促使孩子一步步走向

大地的孩子范文7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一个10岁的小女孩提出自己去上书法课。妈妈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怕孩子在路上出安全问题。妈妈坚持送孩子,孩子坚持自己去,最后孩子要挟妈妈:“如果你执意去送,我就不去上书法课了!”妈妈也和孩子较上劲了:“必须去!”并且强拉硬扯地把孩子拉上车。小女孩又哭又闹,虽然最后妈妈胜利了,但是却破坏了孩子学习书法的好心情。我们大人有时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喜欢和孩子较劲,其实和孩子较劲是没有格局的做法。

孩子提出自己去上书法课,说明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意识,这可是一个锻炼孩子的好机会啊!但是这位妈妈过度的保护,失去了锻炼孩子的一个契机。如果换了我,我会这样做,答应孩子的要求。如果对孩子的安全担心,就远远地跟在孩子的后面,放鹰。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又能保护孩子的安全。和孩子较劲不仅两败俱伤,还破坏了孩子美好的感觉,得不偿失。

我在书店碰到过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小男孩正在投入地看一本书,妈妈对他说:“我的手机忘在车里了,你出去,把我的手机拿过来。”小男孩不耐烦地说:“你自己忘的,你自己拿去啊!”妈妈接着就气急败坏地说:“你这个没良心的,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给我拿个手机还不应该吗?真是个不知好歹的东西。快去,你如果不去,你要的那双鞋我就不给你买了!”孩子也急了:“不买就不买,我就是不去!”最后妈妈打了孩子一下,气冲冲地自己拿去了。

孩子正在专注地看书,妈妈突然让他到车里去拿手机,孩子内心肯定很烦,所以拒绝妈妈是很正常的事。我们大人也有这样的感觉,当你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突然被打扰,就会有一种莫名的不愉快的情绪产生。这个时候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情绪,作为大人就要有所察觉,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而不是固执己见,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这位妈妈还犯了一个错误――付出不起,付出是要回报的,并且还要挟孩子,这对孩子的心理伤害特别大。中国家庭教育研究院詹惠元院长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一颗富贵的心,富贵的心就是付出得不到回报没有不平衡感,富贵的心就是具有成人之美、辅人之志的胸怀。”这位家长如此与孩子斤斤计较,孩子长大了估计也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不会有太大的胸怀和人生格局。

和孩子较劲往往会把孩子推向毁灭的深渊。我给大家讲两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一个小男孩期中考试成绩下滑,家长把原因归结为孩子玩电脑游戏,所以爸爸把孩子痛打一顿,并且把电脑给停了。孩子不服,就用绝食对抗。爸爸铁了心和孩子较劲,并对孩子说饿死拉倒,结果这个孩子特别失望,最后喝了农药,幸亏抢救及时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孩子绝望的时候,真的会用生命来抗争,一些孩子自杀的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案例二:一位爸爸回到家,看见女儿正在玩手机,于是就气不打一处来:“光知道玩手机,我在外面累死累活容易吗?你能不能给弟弟妹妹做个好榜样,你这样下去,就把你弟弟妹妹带坏了,你知道吗?”小女孩反驳道:“我怎么光玩手机了?我学习的时候你没看见,我学习的时候你不在家。”爸爸被小女孩的话气得失去了理智,夺过手机重重地摔在地上……小女孩看了一眼摔坏的手机,甩门就走。爸爸追上去来了一句:“你有本事永远别回来!”小女孩真的就没回家。前三天还坚持上课,晚上住在同学家,但是爸爸没去学校找过她。第四天,小女孩就没来学校。最后找到她的时候,已经晚了,她已经学坏了。这个小女孩成绩很好,在班里还是前十名,就因为爸爸和孩子赌气,毁了孩子的前程。

父母和孩子较劲,孩子内心有情绪或有恐惧,这就不利于启动孩子的慧心,导致孩子对自己负责的心启蒙较晚。将来孩子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孩子长大了,会继承家长较劲的性格。和别人打交道,也是喜欢较劲,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很容易和别人发生矛盾。第二种情况就是自卑懦弱。如果在和家长的较量过程中,孩子总是输,这个孩子内心就会很自卑,就会养成残缺的人格。人格出了问题直接影响孩子今后各方面的发展。

家长和孩子产生分歧时,怎么办?我的建议:对话大于对抗,通过对话找到双方心里都能接受的那点。

一次,我太太吃晚饭前看了会电视,吃饭时忘记关了。电视正好播的是女儿爱看的小品节目,所以女儿提出边看电视边吃饭的要求。怕影响吃饭,我太太当时表情就变了,刚要阻止,我对太太摆摆手,指了指我,意思是交给我来处理。

我就问女儿:“你喜欢小品吗?”

女儿说:“是的,爸爸。我元旦联欢会还想在班里表演一个小品节目呢!”

我很专注地回应:“是吗?你能做到看电视不耽误吃饭吗?”

女儿认真地说:“当然能做到。”

我充满信任地说:“既然你能做到,那就边吃边看吧!”

她真的看电视没耽误吃饭,大约用了20分钟,吃完饭就去写作业了。

孩子的目的是看小品,我们的目的是不能耽误吃饭,这么一沟通,双方都达到了自己的意愿,这就叫双赢。既没放纵孩子的想法,又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所以,教育孩子不是“你输我赢”的过程,而是“你我都能赢”的过程。

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儿子想在背上纹一个老鹰,现在正处于僵持阶段,让我想想办法,怎么解决这个难题。我和这个孩子是这样沟通的:“纹身是一种艺术,我不反对纹身。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有纹身的想法,但是我爸爸对我管教很严格,所以我没敢纹身。现在想想,真感谢爸爸的严厉,更庆幸我当时的理智,因为我现在的这个职业不适合纹身,因为我是教师。中国还是比较讲究传统的国度,有很多职业对纹身是设限制的,比如军人是绝对禁止的,教师、公务员也是不适合纹身的。如果你现在真想纹身,我建议你在手臂上纹,并且纹较小的图案,纹得不要太深。因为现在的激光技术能把它处理掉,但是要半年的时间。或者你将来纹身,如果你的职业不受纹身的限制,你可以大胆地去纹。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建议,选择权在你手里。”

与孩子沟通一定要尊重孩子,并让孩子从内心感觉到你真的是对他好。强势和咄咄逼人的语气只会让孩子反感。由于我们的对话是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所以这个孩子听了我的话之后说:“我想当兵,如果不能参军,我再考虑纹身吧。”这么一沟通,孩子很坦然地接受了我的建议。有时候,你越反对,越和孩子对抗,越和孩子较劲,孩子可能就越走向反面,就会事与愿违。

很多时候,我们都站在孩子奇妙世界的门外,用我们的眼光去评判孩子的世界,却从不曾走进孩子的世界。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座美丽的花园,我们只有用心修炼,用我们的耐心、爱心、真心去打磨一把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他们才不会在失望中一次次地关闭心门。

大地的孩子范文8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对父母来说,有些会在感觉上难以接受,因此往往会在无意中将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否定孩子的个性。于是,孩子因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会遭到否定,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受到父母的重视,有时因不能讨得父母的喜欢,就会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

父母不能将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更不能将自己的人生意向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按自己的生活轨迹度过自己的人生,帮助孩子获得生活的力量,这就是育儿。育儿,最根本的是必须帮助孩子自我成长,引导孩子自立。为此,相信孩子自己内在的成长力量,细心观察,保持从容的姿态,这是很重要的。

2.不要为生活琐事唠唠叨叨

所谓教养,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克制。幼儿的行为不是靠自己而是靠父母的要求来调节的,比如在洁白的墙上乱涂蜡色,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尽兴的,但遭到父母的训斥,孩子便不得不学会用父母的目光审视自己的行为。为一些琐事念叨个没完,就是强迫孩子时刻克制自己,于是孩子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自发性受到压制,感觉到有个目光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自己的行动。孩子幼小时只能表面上表示顺从,但据精神分析学分析,孩子的心灵深处会郁积着反抗和憎恨的情绪。

除了绝对不能让步的大事情一定要强求孩子之外,对细小的事情,父母应该网开一面,相信孩子。

3.不要做使孩子丧失信心的事

孩子不愿意因父母的言行不当而使自己失去信心。说孩子“不行”,或一副唉声叹气的模样,逼孩子做难以胜任的事,稍不留意,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感到自己什么也学不会。

礼貌修养的教育,一般称之为“做规矩”。这种“做规矩”往往会使孩子感到自己软弱无能,失去自信。孩子一旦感到不服气,“规矩”就很难“做”,所以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动辄训斥、惩罚孩子,向孩子显示父母绝对的权威,这会使孩子无法摆脱软弱的阴影。被“规矩”束缚住的孩子总觉得父母是全能的,甚至就连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对父母哪怕细微地感到不满,都会产生罪恶感。

因此,培养孩子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决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使孩子丧失自信。

4.不要将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较

孩子不喜欢父母将自己和别的孩子相比。这并不是害怕自己比其他孩子差,即使自己更优越,孩子也不喜欢。亲子关系是一种其他人不能替代的关系。那种不能替代的实际感觉,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意味着自己不管怎么样,都不会遭到父母的抛弃。一旦和其他孩子相比较,那种“不能代替”的实际感觉就会受到威胁,说明父母把自己放在和其他孩子同等的位置上来看,孩子因此会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担心自己如果不优秀,父母就不会接受自己。

要求父母不把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相比,在现实生活中是勉为其难的,但至少应该注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做那样的对比。

5.孩子有孩子特有的言行轨迹

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感觉方法和伦理、价值观,所以孩子即使说着和大人同样的话,其含意也和大人大不一样。可是,父母往往按大人的感觉方法和伦理、价值观来解释孩子的行动,认为让孩子尽早地懂些世故,这就是培养孩子。于是,孩子不能以实际感觉来理解父母的话,便认定自己的感觉和思考都是毫无价值的,或者对父母的话难以理解时就会觉得自己很无能,便一味地否定自己。

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世界。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中欢畅地成长,这样成人的世界才会稳固地发达起来。要尊重孩子独特的感受。那个世界,并不是以父母的价值观或信念所能要求的。

6.接受孩子的撒娇不能等同于溺爱

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但有的父母为了不溺爱孩子,就连孩子的撒娇也被禁止了。对孩子来说,母亲是一座可以包容一切的可靠的城堡,孩子在那里培养着健康的自立精神。孩子靠的就是“撒娇”来确认父母的“包容”。不许孩子撒娇,就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

溺爱和允许孩子撒娇的区别在于:所谓的溺爱,就是放弃在家庭内最基本的“规矩”,放弃包括亲子关系以外的社会性“规矩”;与此相反,允许孩子撒娇,主要就是在亲子之间接受身体和精神上的亲密或依存行为。父母不应该溺爱孩子,但可以让孩子撒撒娇。

7.为孩子操劳不能埋怨

大地的孩子范文9

那年他们去福利院献爱心,孩子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他们。那双眼睛深深地触动了他们,纯真、清澈、明亮、无邪,他们想到了许多词来形容这双眼睛,最终,他们商定好要抱养他。院长好心地提议说,你们最好别急着办手续,先让他和你们生活一段时间,如果觉得合适了,再办。院长人很好,她不想让他们为难,也不想让孩子受伤,她知道,他们还没有孩子。

他们同意了院长的提议,在院长办公室填写了一张表,然后领着孩子走出福利院。

孩子很乖,走在他们中间,一只小手分别拉着他们,乍一看,很像温馨的一家三口。他打趣地问孩子:“听人家说,从福利院走出来的孩子都会哭鼻子,你怎么没有哭啊?”她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孩子却像没听见似的,依然随着他们向前走着,只是拉着他们的小手在轻轻地颤抖着,颤得他们的心也一颤一颤的。

他们先领着孩子到了商场,给孩子买了好多衣服,还有玩具。每拿起一件玩具,他都会讨好似的问孩子:“这件可好玩了,喜欢吗?”孩子却抿着嘴巴,一句话也不说。当他们的购物车里渐渐满了的时候,孩子却在一个货架前停住了,目光盯着上面的彩笔,许久都没有挪开。他们很理解地从货架上拿起一盒,递给了孩子。孩子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用小手轻轻地抚摸着色彩鲜艳的包装盒子,他们吃惊地发现,竟然有大颗的泪珠从孩子的眼中溢出。

她俯下身,轻轻替孩子擦去泪水,柔声说:“孩子,等这盒彩笔用完了,阿姨再给你买。”孩子并没有说话,而是高兴地点了点头。

他们的家因孩子的到来而变得与平日不一样起来。他们第一次认真地打扫了房间,把客厅桌子上杂乱不堪的东西也收拾了起来;她第一次下了厨房,动手烧了几个还算可口的饭菜。吃饭时,孩子依然不说话,一双小手夹着筷子小心翼翼地在碗里扒着饭。看孩子的模样,应该是吃得很香。福利院的生活条件怎能与他们家相比呢?

他们在旁边的小房间里把孩子安顿下来,很快,孩子发出了细微而均匀的呼吸声。看着孩子甜美的小脸,长长的睫毛一颤一颤,他轻声地问她:“这孩子,该不是不会说话吧?”她也有些担心,但还是故作镇定地说:“别胡说,孩子小,刚到咱们家,怎么会话语一连串儿呢。”

过了几天,他们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孩子在去幼儿园前,推掉了她准备塞进书包的饮料,而是把那盒彩笔装了进去。中午时,她接到了幼儿园老师的电话:“你们家孩子很聪明,画的画蛮像那么回事儿,但有一点儿我不得不告诉您,他好像很固执。我让他在画上涂上红色,可他偏偏用绿色,怎么劝说都不改。”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接着说,“不过,您放心,我们会在园里多劝他改正的,希望你们家长在家里也多劝说他。”

放下电话,她隐隐有些担心,难道真的像人家说的,福利院的孩子心理上都有问题?下班后,她去接孩子。到家后,她问孩子:“老师说今天你画画了,能让阿姨看看吗?”孩子点点头,从书包里取出一张小小的画纸。画上是一家三口正在红红的草地上走着,头顶则是一轮绿色的大太阳。

她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柔声问孩子:“孩子,你画的是我们吗?”孩子又点了点头。她接着问:“那你告诉阿姨,你为什么要用绿色画太阳呢?”

孩子愣住了,拿过画纸看了看,使劲儿地摇着头。

“孩子,幼儿园老师告诉阿姨了,阿姨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但要尊重事实,以后用红色画太阳,行吗?”

可孩子还是固执地摇着头。无论怎么劝说,孩子总是摇头,哪怕是眼里溢出大颗的泪珠。

吃饭的时候他回来了,趁孩子在餐桌前等待的空隙,她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他也沉默了。过了许久,他提议说:“给院长打个电话吧,问问孩子是不是有毛病。”她思索片刻,轻轻地点了点头。

她是在孩子睡后给院长打的电话,她委婉地说了自己的问题,院长并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很着急地问:“孩子是不是惹你们了?”“没有,只是他很固执。”然后,她说了在幼儿园里画绿太阳的事儿。最后,她说:“不管我怎么劝说,他都不愿意改。”院长的声音却变得平静起来:“孩子他很好,很懂事,只是他是个色盲患者。”

听到这里,她愣住了,没想到,在他们原本正确的色彩里,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正确色彩。

大地的孩子范文10

上大学也是要吃饭的,基本的生存能力一定要有。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孩子参与生活中的小事情,其实就是实践,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老师讲的内容在生活中试一试。所以,让孩子参与生活,值得一试。

参与买菜。买菜,不是单纯的问问菜多少钱一斤。而是,在买菜的过程中让孩子和陌生的卖菜人交流一下,说说话,锻炼孩子的胆量和语言组织能力;挑拣蔬菜水果,对比一下蔬菜水果好与不好;顺便算一算买一斤菜需要多少钱,找零多少,巩固一下下数学的心算能力。与实践相结合,一次买菜,锻炼一次,几次下来,孩子就会大胆地和人交流,还可以讨价还价。有的家长说,孩子胆小,不敢和大人说话,不敢和小朋友玩,不敢这不敢那,那就试试买菜吧,相信孩子会有进步的。

在菜市场买菜,可以顺便给爷爷奶奶买一些蛋糕之类的零食,可以让孩子给爷爷奶奶选一些,适合老人吃的软一些的食物。有一次,小民在吃棒棒糖,爷爷说,可以给我一点吗?小民摇摇头:不行,你没有牙齿,咬不动。我正想批评一下小民没有礼貌,没想到,孩子却说:让妈妈给爷爷买蛋糕,就咬动了。孩子的心像水晶一样透明,没有一点瑕疵,没有我们大人想的那么多,孩子喜欢观察,喜欢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这就是孩子的可爱之处。

参与洗衣服。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上高中了,袜子、内裤都没让孩子碰过,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就行了。

真的行了吗?爸爸妈妈老了呢?

那孩子长大了就会了,再说不是还有洗衣机吗?

是的,有洗衣机,那孩子也要会按按钮吧,那停电了呢?那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呢?

洗衣服其实不算累,大件孩子洗不了,袜子是可以试试的。小民妈妈洗衣服,给孩子准备一个小盆,放上两只袜子,一小块肥皂。3岁的小民,洗袜子很开心,把袜子当小船,当小鱼,边搓边出泡泡,“妈妈,快看,袜子小鱼吐泡泡了”多么有创意的说法。抹了一遍又一遍肥皂,“妈妈,快看,肥皂洗小了”是的,孩子喜欢观察,在生活中。

在孩子洗袜子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个搓板,搓板超级好玩,可以架在盆上当桥,可以把袜子放在上面搓一搓,用孩子的话说“给袜子洗白白”。袜子洗的白不白不要紧,主要是孩子玩得很开心。一双袜子,半个小时,满地水,湿湿的袖子,泡白的小手,孩子满意的笑……

用洗衣机洗衣服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参与放洗衣粉,放好之后看看水在洗衣机里是怎样转动的,洗衣机上的时间标志可以让孩子认一认,5表示5分钟,10表示10分钟,数字很快就记住了,这要比上课学的快。其实生活真的很有意思。

参与做饭。做饭?烫到孩子怎么办?是的,做饭有一定的危险性,妈妈做饭,孩子可以帮忙,拿三五个鸡蛋,看孩子怎么拿?一次性小手拿不了。小民是这样做的:先把一个鸡蛋放地上,然后第二个第三个,最后小民把地上的鸡蛋左手拿一个,第二个抱在怀里,第三个右手拿着给妈妈。当然,是妈妈好好的鼓励一下,吃饭的时候,小民说:“爸爸,我拿的鸡蛋,尝尝吧,可好吃了。”爸爸尝了尝,味道不错,孩子很开心,小民找到了生活的快乐。

妈妈做饭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看看什么是水开了冒泡了,讲一讲冒泡了不能碰,烫手的。妈妈可以拿着孩子的小手在锅附近感受一下热的温度,这要比告诉孩子10次不要碰热水来的真实且效果好。孩子想按按抽油烟机也是可以的,这个时候一定告诉孩子煤气的危险性,不能随便玩煤气灶和火。

还可以让孩子常尝尝调味品,醋、酱油、盐、糖、花椒、香油什么味道,让孩子自己说一说,一遍过后孩子就什么都记住了。在厨房里,还有一件好玩的事情就是比一比蔬菜水果的大小,孩子拿一拿、摸一摸、闻一闻也是不错的。

做好饭之后,可以让孩子帮忙拿碗筷,摆一摆,数数几口人,拿几套碗筷,数学里的对应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生活其实很好玩!

参与打扫卫生。打扫卫生,简单的拖地扫地,3岁以上的孩子拿拖把和扫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小民拿拖把,学者妈妈的样子左拖拖右拖拖,沙发底下拖一拖,一会儿就累得冒汗儿了。“妈妈,好累!”“妈妈每天拖地也是这样累呀!”“妈妈,我给你说个秘密。”趴在妈妈耳朵旁“妈妈辛苦了,妈妈我爱你……”孩子的话让妈妈感动不已,孩子懂事了,在生活中……

扫地也很有意思,小民和妈妈一人一个扫把,妈妈扫好了,小民看见地上脏了就拿着扫把,把妈妈扫好的垃圾推呀推,推到沙发底下,“妈妈,扫干净了,我棒吧!”妈妈及时鼓励,然后说,我们一起把沙发底下的垃圾扫出来吧,妈妈孩子一起合作,开心多快乐。

在家吃晚饭。孩子可以帮忙打扫,收拾一下桌子。小民学妈妈的样子,一只手拿垃圾桶放到桌子边附近,一只手用抹布把饭桌上的垃圾扫到垃圾桶里。扫干净桌子上的垃圾,把垃圾桶和抹布放回原来的位置,然后爬到桌子上大跳“我是妈妈小帮手”,帮妈妈干活真的很开心,生活真快乐……

参与逛街。妈妈试衣服,孩子在旁边审美,跟妈妈学的有耐性。妈妈去试衣间试衣服,一定带上孩子,保护好孩子很重。陪妈妈逛街,妈妈要告诉孩子,“宝贝,一定看好妈妈,要不然妈妈就被陌生人带走了。”这样,孩子就会紧紧抓住妈妈的手。

在逛商场的时候,告诉孩子什么是安全出口,什么是紧急按钮,发生危险时不能坐电梯,走楼梯靠右走,和妈妈走散了找谁帮忙。这些生活小常识是孩子必备的,家长也不要忘了告诉孩子妈妈的手机号码,以备不时之需。在商场发生火灾或地震该怎么办?应该告诉孩子一些简单的保护自己的方法。

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了,就会保护其他人,孩子就学会了如何帮助别人,帮助了别人自己就会获得快乐。

大地的孩子范文11

问题一:你会夸奖孩子吗

到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孩子打扮得像可爱的洋娃娃,甜甜地问候你:“阿姨好!”“叔叔好!”你会怎样反应呢?

――“遇到这种情况,我肯定会夸奖孩子几句。比如说夸孩子长得漂亮啦、穿得好看啦、等等吧,这都是放在嘴边的话,很容易的。”冬冬妈的回答几乎不假思索。

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做。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做法:夸孩子漂亮的同时也不露声色地奉承了孩子的家长,大人孩子都喜上眉梢、甜在心头。原本极其复杂的社交礼仪以孩子为媒介就自自然然、大大方方、高高兴兴地完成了。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的夸奖真的好吗?

其实,像冬冬妈这样夸孩子漂亮,并不足称道。因为:

第一,漂亮也好、帅气也罢,都是天生的,与孩子的行为和努力无关。孩子会以为:大家喜欢我,这是因为我很漂亮;只要我漂亮,大家就会喜欢我。所以这样的夸奖等于鼓励孩子不劳而获。孩子会以漂亮为资本,产生强烈的优越感,而妨碍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大人经常夸孩子漂亮,孩子便会把“漂亮”作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该清纯透明的眼睛变得“以貌取人”。带着这样一副骄傲的姿态与人交往,孩子怎么会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呢?凭着这样一套“外表至上”的参照系,又怎能培养出爱学习勤动脑的进取精神呢?

夸奖孩子的关键是――

夸奖孩子的具体行为和付出的努力。比如夸孩子“你真懂礼貌”、“你真会动脑筋”、“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就比夸“你真漂亮”、“你真聪明”要好得多。

问题二:你会安慰孩子吗

你正坐在小区花园的石凳上享受和煦的阳光,孩子们在草坪上快活地追逐嬉戏。突然,你的孩子哭着跑来了,说:“妈妈(爸爸),冉冉把我摔倒了,呜……”看着伤心的孩子,你会怎么说?

――“小孩子一起玩的时候,磕磕碰碰都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一般不会去找人家的孩子兴师问罪。这个时候我会告诉我的孩子:人家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碰了你一下,没有关系的。”楠楠的爸爸很大度地说。

这样的安慰能奏效吗?

“礼让三分”、“以和为贵”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与人相处之道,所以在处理孩子们之间的小冲突时,很多父母都会力图让事情平息下来,并有意无意地把这种“忍”、“让”的思想灌输给孩子。因此,“他不是故意的”就成了劝解、安慰孩子时的习惯用语。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安全基地”的作用,当孩子受到委屈、伤害时,他会本能地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庇护。此时父母有效的安慰,会让孩子得到加油充电,精神饱满地回到伙伴中去。而一句轻描淡写的“他不是故意的”显然不是有效的安慰方式。它表面上能平息孩子之间的争端,但实际上,孩子内心的委屈没有得到真正的疏解,反倒可能越劝越气,甚至把怨气转移,对着父母发脾气。因为:

此时,这句话不能与孩子的心情形成共鸣,阻塞了孩子强烈的倾诉愿望,就好像孩子带着一颗受伤的心急匆匆赶到“医院”,而“医生”却将“医院”的大门砰然关闭一样。

无形中把责任归咎到孩子身上。孩子会觉得:“他不是故意的,那就是我不对了,我摔倒是不对的,我哭鼻子是不对的,我来告状也是不对的……可我并不觉得我有什么不对啊!为什么你们不能站在我这一边呢?为什么你们不相信我呢?你们到底是谁的爸爸妈妈呢?”这就难怪孩子会冲着父母发脾气了。

这样的安慰会使亲子间的亲密度大打折扣,因为在孩子眼里父母是不可依靠、不可信赖的;而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因为父母的反应让他觉得:胜利总是别人的,只有错误才是自己的。

这样安慰才有效――

最大的窍门是“开口有共鸣”。第一句话很重要,应给孩子被理解和接纳的感觉。这样,孩子就能敞开心扉,如实告诉你整个经过,倾听你对事件的分析,接受你给他的建议。下面一段对话也许会对您有所启发。

妈妈:“妈妈知道你一定很难过,其实看到你这么伤心妈妈也很难过。你能告诉妈妈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孩子:“冉冉在往前跑,另一个小朋友在追他,他就抓住我想往我后面躲,可是转身的时候我就被冉冉给弄倒了。”

妈妈:“原来是冉冉想拿你当挡箭牌啊,他用力太猛了,结果就把你给摔倒了是不是?”

孩子:“对。”

妈妈:“那你觉得冉冉是故意想把你摔倒的吗?”

孩子:“嗯,不是。”

妈妈:“冉冉不是故意的,那你能不能原谅他呢?”

孩子:“能。”

妈妈:“那你去跟冉冉握握手,告诉他以后玩的时候要小心,然后还做好朋友好吗?”

孩子点点头,又高兴地玩去了。

您瞧,掌握了“开口有共鸣”这个窍门,安慰孩子就变得简单有效多了!

问题三:你会批评孩子吗

星期天,家里来了几位客人,你忙前忙后地招呼着让座、倒茶、削水果,而小家伙也兴奋得忘乎所以,只见他一会儿爬上沙发,一会儿又跳下地板,一会儿从卧室里拿来他的小毛巾被裹在身上扮鬼脸,一会儿又拖出刚刚收拾好的玩具箱“呼啦”一下全倒在地上……遇到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办呢?

――“我的孩子就是这样,一有客人来就兴奋地不得了,会当着客人的面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我通常是要批评他几句的,不然会让人感觉我的孩子很没教养,我们也很没面子。有时候为了避免尴尬,我也会向人家解释一下:这孩子就是这样人来疯、不听话。”雯雯妈快言快语,深有体会。

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而在客人面前说孩子的“坏话”,这样做对吗?

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一天天长大,自尊心越来越强,经常被父母当众批评、揭短的孩子,会变得易怒、不友好、难接近,尤其容易顶撞家长,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不融洽。

“偷听”来的消极暗示。就像人们通常认为背后评价比当面评价更可信一样,孩子更在乎“偷听”来的信息。当你在朋友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也许孩子表面上并不在意,可实际上他正竖起耳朵仔细地听呢,所以这一消极暗示更易被孩子所接受:妈妈认为我不是好孩子,我就不好给她看!慢慢地,他会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这样就陷入了越不听话越批评,越批评越不听话的恶性循环。

批评孩子有“十字要诀”:

忌当众揭丑,忌反复唠叨。

大地的孩子范文12

中国人之间并不流行亲密的社交礼仪,拥抱、亲吻这种法式热情,成年人做起来其实蛮尴尬的。

但当面对的是小孩子的时候,似乎就不会了。亲亲、抱抱、摸一摸,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都被视作最自然的表达亲昵的举动,充满着长辈的善意。

有些孩子表现出不情愿,爸妈就会在旁边洗脑,“阿姨喜欢你呀”、“叔叔是跟你玩呢”。

向孩子索取亲密,也许真的是长辈在示好;但很少有人会有这个意识:无论哪种形式的亲密接触,作为被亲密的孩子,都应该享有“一票否决权”。

给孩子拒绝亲密的权力,不光是帮大人学会尊重孩子,也不仅仅是帮助孩子理解界限,它还是为了我们时刻呼吁却又时时忽略的――安全。

今天,你为着各种礼仪情感上的考虑,强迫孩子与人拥抱、亲吻,明天,就有可能让他们遭受难以言说的身体伤害,却不知如何保护自己。

因为,无视孩子的意愿,强迫他与人拥抱亲吻,便是在告诉孩子4件不正确的事―― 1.你的身体并不由你做主

这句残酷的话,任哪个父母也不会说出口;但是他们的行动,却正在忠实地践行“你的身体我做主”。

轻度行为:“宝宝,跟阿姨打个招呼!” 抓起孩子的手,故作欢快地挥舞。

中度行为:“来来来,跟小姐姐拉拉手,抱一抱!” 推着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亲近。

重度行为:“让阿姨抱一个吧!”“亲亲奶奶吧!” 把孩子搡到别人的手中或者怀中。

心里的好意,言语的轻松,都掩盖不了这样一个现实:孩子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一次次被无情侵犯。

长此以往会怎样?孩子也许会认为,当大人想做身体接触时,尽管我不愿意,但他们是好意呀,所以也只能由着他们了。

要不了多久,最坏的结果就可能降临:当某些真正不怀好意的身体接触发生时,孩子已经不再有足够的意识去拒绝。 合适的做法:

1. 当孩子表现出抗拒时,停下来,用言语再次征询孩子的意见,给他一定的时间考虑再做出决定,并尊重孩子这个决定。

2. 如果真的想给孩子示范拥抱和亲吻的社交礼仪,不必直接让孩子上,完全可以先由大人做出示范。如果你自己会觉得不好意思,那请问为什么要求孩子这么做呢?

3. 如果真的觉得拥抱亲吻是很招人喜欢的社交方式,很想让孩子学会,可以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进行教学活动。平时多用拥抱和亲吻的方式表达爱意――下班回来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睡觉之前给孩子一个甜甜的晚安吻,孩子一定能够学会的。完全没有必要让他在社交场合直接学习演练,谁说孩子小就不会觉得尴尬? 2.和认识的人有身体接触是安全的、舒服的

孩子被要求和别人拥抱,但是表现出不愿意,父母在旁边说:“没事没事,这是妈妈的同事呀。”

依然是出于好意,实际上却是在告诉孩子:眼前这个人是好人,原因是爸爸妈妈认识他,所以不用怕。

你说不用怕就不用怕吗?你说没什么就真的没什么?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到不舒服了呀,他也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了。这个时候大人还是坚持用这样的言语告诉他“你不用怕,让这个人抱抱你亲亲你,没有关系的!”这霸道、这逻辑有多可怕,你真的无感?

《中国儿童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13~2015年间,内地媒体共报道了968宗儿童案件。在2014年曝光的503起儿童案中,熟人犯罪442起,占87.87%(未提及双方关系的案例未统计)。在2015年曝光的340起案件中,熟人犯罪240起,占70%。

记着这句话吧!对你的孩子来说,一个人安全不安全,跟你认不认识他没有必然联系。

我们不大需要每天耳提面命地教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陌生人都是有危险的”,因为人对于陌生事物(人)的警惕是天生的,会天然地在不熟悉的事物(人)面前小心行事;倒是相较于他们,熟人更值得警惕。上面一系列数据都显示,80%的都发生在熟人之间。所以绝对不能让孩子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因为这人是爸妈认识的,所以跟他接触是安全的。 合适的做法:

1. 带孩子和别人见面时,先把其他人介绍给孩子认识,给他一定的时间去观察和熟悉这些陌生人。

2. 正常自然地进行大人间的交谈,不要强迫孩子用身体接触来表达喜爱;感情到了,孩子自然会想要抱抱了,他们都是那么的擅长表达感情!

3. 无论如何,孩子依然有一票否决权,“妈妈认识这个人”只是大人提供给孩子的信息,不能成为要求他们“接受身体接触”的理由。 3.你感受到的危险和不安是可以忽略的

大人的世界太复杂,孩子不可能理解其中的弯弯绕绕;但他们对于危险、对于不适,则敏锐得像一头小兽。保证自己处于绝对安全的境地是本能,你看哪个孩子到了新的环境,不是先小心观察、再采取行动呢?

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得知,当孩子面对一个高大魁梧的陌生人张开双臂求抱索吻时,心里是何等茫然或恐惧或一地鸡皮疙瘩,但孩子总会以某些方式表达出来:拒绝、挣扎、哭闹、面无表情、掉头就跑……他们明明白白地让大人知道:我不舒服!我不愿意!

如果这时我们再强迫,就等于在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你的那些感受,不算什么!

不管别人有没有恶意,只要自己感到不舒服了,就完全可以表达出来,任何情况下都不嫌夸张,任何情况下都不用不好意思――这些,本来就是孩子的权力啊! 合适的做法:

1. 当孩子表达出抗拒之后,停下一切身体接触,明确询问孩子的感受,确认感受后让孩子决定是否拥抱或亲吻。

2. 社交场合中没有这么便利,孩子拒绝的一瞬间,或许难以进行理想化的对话。那么考验父母的时候到了:根据对孩子平时性格的了解,大多数情况下大人应该都能判断出孩子是否感到不安和恐惧,然后做出尊重孩子情绪的选择。回家之后再找合适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回顾当时的情况,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 4.你需要用身体取悦别人

所有人社交的初衷都是为了高兴,带孩子参加聚会确实能很好地活跃气氛。但是,如果认为只有抱一抱、亲一亲才是孩子建立与他人联结的方式,那就过于狭隘了。

孩子有太多方式表达热情喜悦,创造力远超大人想象。一味强调甚至强迫孩子,见面要挥手、要拥抱、甚至要亲吻,反倒是极大地限制了孩子的社交方式,也让大人的行为在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你不抱抱亲亲的话,别人就不喜欢你了。 合适的做法:

1. 如果孩子对常规的问候方式有抵触,停止强迫他的行为。用这样的举动给孩子打气:你无需强迫自己,取悦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