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

时间:2023-05-30 10:35:16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1

《俄罗斯报》记者切尔卡希在伦敦大街上乘坐一辆出租车,发现司机的相貌很有特点:一脸又浓又密的黑络腮胡子。最让记者吃惊的是车上挂的卡尔·马克思的小幅画像,镶在精致的铜框里。记者问道:"你是马克思主义者?"司机没有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递过一张名片。记者看到安东尼·马克思的名字,于是问道:"你们同姓?"司机笑着说:"您不觉得我们长得很像吗?"记者仔细端详起来,他与无产阶级学说奠基人的相貌的确有相似之处。司机淡淡地说:"他是我的高祖。他的女儿是我的曾祖母……"

记者提问:"您从他那里继承了什么?"

安东尼笑着摸了摸大胡子说:"就继承了这个。"他拿出一本夹有许多书签的《资本论》。

记者边翻书边问:"你还记得对马克思的一个调查表吗?在回答'您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的问题时,他说是'读书',大概您也喜欢读书吧?"

他回答道:"不太喜欢。我喜欢收拾园子和汽车。我们俩只一点一样,那就是爱喝啤酒。"

12、:永远的儿子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过赫赫战功的元帅,解放后不久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和外交部长,工作十分繁忙。1962年,他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见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来洗呀,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来,抢着去洗。急忙拦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呀!"说完,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13、关爱得到尊重

懂得关爱别人的人是受世人尊敬的。以前有个加拿大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不小心使两块铀移动了,并且相互冲了过去。若这两块铀相接触,其威力不亚于一颗小原子弹的爆炸。就在这危急的时刻,科学家用自己的双手,硬是把这两块铀掰开了。一次危机渡过了,可这位科学家也因受到太多辐射,而不幸以身殉职。政府为了表彰其伟大的博爱精神,而授予了他"用手分开原子弹的人"的称号。他用他伟大的爱,无私地关爱别人,关爱全人类,他赢得了人们对他永恒的敬佩和赞叹。

14、蚂蚁的启示

蚂蚁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团结就是力量,永不气馁等。这里我也来讲一个关于蚂蚁的故事:两只蚂蚁想到墙那边去找食物,一只蚂蚁顺着墙往上爬,刚爬到一半就掉下来了,如此反复了几次。另一只蚂蚁看到这种情况,就绕过墙到了另一边,等到第一只蚂蚁爬过墙时,那只蚂蚁已将食物吃完了。第一只蚂蚁秉着那永不气馁、永不放弃的"美德"让自己失去了食物。这种事不仅发生在头脑简单的蚁国,在我们发达的人类社会里也屡见不鲜:一些作家一味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结果让自己以后的作品与以前的作品一个风格,毫无创新,毫无新意。这难道不是一种不放弃的悲哀D愫蒙以说放弃就是新的突破,是超越自我的前提。轻言放弃是弱者,不言放弃是愚者,懂得如何放弃才是智者。

15、诺基亚的成功

一个企业置身商界犹如一个人置身社会,其生命的旅途中,形形的诱惑是很多的,也是容易走上歧途的,可贵的是世界名牌企业一旦认准了属于自己的一点之后,不仅能抗拒诱惑,而且为了将全部力量集中在这一点上,敢于舍弃其他的一切,最典型的例子是诺基亚。1990年的诺基亚,因产业领域过宽而濒于破产,后来老总决定只认准一点--手机,将其他产业全部舍弃(包括卖掉一个年利润800万美元的制药厂),5年后它便东山再起了。

16、梅兰芳的艺德美

1952年梅兰芳在武汉大舞台上演《凤还巢》。王琴生先生在前台楼上观摩梅大师的演出。本来那句原板"何况那朱千岁甚是不端"一向都是满堂彩,但这一天却无彩声。王先生很奇怪,仔细琢磨,原来梅大师每次唱到这句时,都是脸朝外,手势也冲外指;而这一天,他一边唱,脸一边朝着端坐台中间的老旦偏过去了,彩声也就没有了。在吃夜宵时,王先生直率地提了意见。次日,梅大师就改了过来,果然又赢得了满堂彩。梅先生待人至诚,互勉互励。在演出过程中,同台演员如不慎出点差错,他从来不发脾气训人,而是救场如救火,尽力设法圆场,下台后还关照几句,安慰一下。1952年在青岛演《龙凤呈祥》时,扮小太监的演员第一次与梅大师同台,特别紧张,脱口而出,竟把未婚的孙尚香叫成"娘娘",引起倒好。梅大师温和地安慰他:"别难过!下次再演,还是由你来扮小太监,就不会念错了!"

17、废墟上的玫瑰

二战结束不久,有人在德国城市的一片废墟中看到了窗台上盛开的玫瑰花,从玫瑰花中看到了这个民族极高的人文素养,由此预言,这个民族必然能够浴火重生。

18、一个调查数据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世界21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每周307分钟,而其他国家孩子学数学的时间仅为217分钟。同时,中国学生回家后每周还要在数学上花4个小时,而其他国家孩子在家学数学的时间每周不到1小时。

19、来自民众的道德压力

前几年曾到澳大利亚。在参观"袖珍企鹅回家"这一自然景观时,管理员事前已一再强调,为了不影响小企鹅夜晚的生活习性,照相时不要用闪光灯。可偏偏就有个人探出身子,闪光灯一亮抢拍镜头。

顿时群情激愤。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只见有游客走过来,眼瞪得圆圆的,脸涨得红红的,边比划边说,请那位不自觉者拿走闪光灯。顿时,那个持"闪光灯"的人被弄得灰溜溜的,赶忙收起了相机。一个健康的良好的环境是需要众人出来维护的,而这种来自民众的强大的道德压力是我们所欠缺的。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2

【技法指导】

同类叠加

所谓同类叠加是指考生在阐释某一话题时,从经典和时事两个角度选取同类素材,即要么同时选正面素材叠加,要么同时选反面素材叠加。请看《心甘情愿》一文片段――

2014年6月,在《儒藏》“精华编”出版会上,带病参会的国学大师汤一介虽然声音细如蚊吟,却掷地有声:“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儒藏》编好,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地收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之后一百年内不会有人超越。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心甘情愿为《儒藏》编纂工程竭尽全力。”一句“我就心甘情愿”,让汤老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甘做“文化复兴的追梦人”。

同样一句“心甘情愿”,成就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充实与幸福,成就了欧阳修于深山与民同乐的高洁情怀,成就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襟……

这段文字,作者选取的都是正面素材,详写了汤一介这个时事素材,略写了陶渊明、欧阳修等历史经典素材,用此法同类叠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正反对比

所谓正反对比是指将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正反并用,这样既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请看《非宁静无以致远》一文片段――

当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发行时,当韩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当当时明月的著作爆棚时,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

与他们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我们又凭什么藐视一切?我们又怎能不屑那一颗宁静之心?

短短一段文字,作者选取了郭敬明作品颓废等四则时事素材和周汝昌等三则经典素材,正反对比,既丰富又论证有力。

【同类主题素材备考仓库】

经典素材:庄子,以他淡泊的心摒除着来自外界的是非曲直,甘愿做一棵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耕种渔猎,潜心思考写作,那是一种心灵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出世的宁静;竹林七贤,隐身修篁,借酒狂歌,粪土王侯,那是狷介的宁静……

时事素材:雷楚年,这个在汶川大地震中勇敢营救出7名同学的少年,曾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因此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还被免试招进重点中学读书。6年后,雷楚年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14年11月3日,雷楚年因涉嫌诈骗21人共46.3万元以及伪造机关文件及印章等多项罪名被提起公诉。雷楚年的老师说他成名后“走到哪儿都是英雄”,经常逃课,不爱读书,常与社会上的人来往,花钱大手大脚,最终迷失了自己。

【适用话题】

抵制诱惑、追求心灵的宁静、抉择……

一“线”穿“珠”

所谓“一线穿珠”就是考生选取经典素材时只选取名言警句,选取时事素材时只选事实素材,以经典素材为“线”将时事素材之“珠”串起来。请看《投入让生命更精彩》一文片段――

投入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周月华,她没有高贵的气质,也没有美丽的容颜,但她绝对是世间开得最灿烂的花朵!只因她以惊人的毅力和全身心的投入,用执着诠释了伟大。投入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忘我。林德俊,疾病缠身,心念事业,他用投入绽放出生命的华光;剧痛难忍,坚持工作,他用坚毅刻画出英雄的伟岸。投入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定。黄旭华,在国与家、忠与孝之间,他选择了为国奉献,甘愿隐姓埋名30年,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诗篇。

考生在选取经典素材时只选取了3则名言,但这3则名言却诠释了3则时事素材的内涵,以经典之“线”串起了时事之“珠”。

【同类主题素材备考仓库】

经典素材: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马克・吐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时事素材:风靡全球的音乐剧《悲惨世界》被成功地搬上了北京四中的舞台。剧中28名演员全部是本校学生,39首英文歌曲也被演绎得原汁原味。而导演该音乐剧的刘坤只有13岁,才上初一。音乐老师感叹刘坤聪明,当天就背下别人十天才能背下的曲子,她不知道,其实这是因为刘坤一晚上要背200遍。刘坤经常被邀请到国外学习和演出,多数人有这样的机会一定要到迪斯尼过过瘾,但刘坤却一直在认认真真地看各种歌剧音乐剧。现在刘坤已经数不清自己看了多少场现场版的《悲惨世界》了,观看DVD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最终,一场有“百老汇”专业风范的《悲惨世界》在中国的中学舞台上诞生了。

【适用话题】

专注、积累、坚持、量变与质变……

借“尸”还“魂”

“尸”为经典素材,“魂”为时事素材。所谓借“尸”还“魂”就是考生选取历史名人或历史典故等经典素材,通过故事新编的形式让其“穿越”到现代,以古人之目打量当下,巧妙地反映现实。请看《哭泣的坡》一文片段――

话说一日,苏轼突然来到人间横店,一位编剧大步迎前:“唉呀呀――这不是东坡先生吗?久仰久仰!我们正满世界找您呢!”说着,编剧毕恭毕敬地把居士请进内室嘘寒问暖一番。主人撩开话题:“为落实‘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八字方针,我们正准备拍摄一部电视剧《新东坡传奇》,想聘请您当艺术顾问,这不,剧本都写好了,请指正。”居士随手翻开剧本目录:“坡少林寺月夜偷师”“坡武当山奇遇张三丰 ”“坡感天动地神奇婚恋”……一向安之若素的居士不禁眉头紧蹙,气息急促;一旁的主人则眉飞色舞,烟圈吐得正圆。翻开“神奇婚恋”一章,写的是――坡与苏小妹原是同父异母的兄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因秦少游介入,加之碍于礼教,坡与苏小妹的感情无疾而终,为弥补哥哥的失落,苏小妹引见李师师与之相见……

不等看完,居士就大汗淋漓,继之拍案而起,说:“一派胡言!”那编剧一看慌了,连声说:“先生息怒!时代不同了,不这样拍就没有收视率,这样处理其实不为过,你不知道,唐僧早已妻妾成群,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原来是因有婚外恋,您的同行李清照也……”

作者反弹琵琶,借苏轼人间重游的尴尬遭遇,讽刺了现代人将文化信仰之根丢失,被金钱戕害的现实。借经典素材之“口”发出时事素材之“音”,巧妙地抨击了现实。

【同类主题素材备考仓库】

经典素材:孔子、孟子、屈原、西施、关羽、孙悟空、唐僧……

时事素材:新版《葫芦娃》被网友直呼“毁三观”;《抗日奇侠》将武侠剧与抗日剧生硬结合不伦不类……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3

关键词:经典阅读 兴趣 情境

一、新课标下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在信息社会可供阅读的材料众多,形式多样,从传统的纸质文本到新兴的电子文档,从经典作品到层出不穷的网络文学,种种不同的文本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作为成长于信息年代的高中生在阅读方面同样有着多样化的选择空间。

二、经典作品的意义

经典作品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中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流传于各个时代。经典作品中所讨论的问题、叙述的世界、塑造的人物形象、传递的精神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人性中共通的东西,有很大的阐释空间。以流传数千年的《论语》为例,里面所探讨的为人处世之道,如反省意识、安平乐道精神等在现在仍被不断地阐述。因此在阅读世界里,当各种吸引眼球而毫无实质性的内容,甚至是加重社会风气的堕落的阅读材料堆积时,更加需要强调回归经典,通过阅读经典培养文学素养。这也是以阐述经典作品的百家讲坛能够引起轰动的原因所在。

三、高中生经典阅读现状堪忧

原本阅读经典文本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教材及配套练习中都包含了大量的经典著作,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温习,经典的阐释、阅读应该占了学生语文学习相当大的部分。然而,从现状看,高中生对经典的阅读却难以让人满意。首先是缺乏兴趣或兴趣不浓厚,很多高中生只是被动地阅读作品,不理解也不去思考教材选择该作品的意义。其次是缺乏对经典作品的分析、阐释能力。第三,高中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大多止于教材,作品教材之外的延伸阅读很少。因此,某种程度上说很多高中生并未真正进入经典的阅读世界。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如何燃点经典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呢?

四、点燃经典阅读兴趣的途径

1.转变观念,由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理念上,要求语文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提升为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经典作品的建构,一步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2.回归文本,诵读经典

诵读是经典阐释的第一步,通过诵读,切身体会作品语言的感染力,调动学生投入其中。现在很多人阐述经典受到大众文化、舆论的影响,在没有阅读作品的情况下,先入为主地有了一个固定的观点、看法,有时会听到学生说某部作品没什么好看的,不就是写什么什么之类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与学生争论孰是孰非,而是要引导学生先读再探讨。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指的是创造跟教学内容相关的,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想象力的教学环境。情境的创造需要将经典作品原本抽象的文字叙述转为学生可观、可感、可看,甚至可触动的情景,“复活”作品,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参与的兴趣。

4.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

高效的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离不开提问,在问题中催生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习《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简要地介绍林黛玉进贾府的背景,让学生对《红楼梦》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设置问题,林黛玉第一次来到贾家,她可能会遇到谁?林黛玉是以怎样的心态来到贾家的?她如何观察里面的每个人?为什么会这样的观察等。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阅读、思考。

5.小组活动,探究经典世界

在具体阅读或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观点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展开友好的辩论、对话,小组成员需要互相合作,组织材料,阐述观点。通过活动的方式,学生畅所欲言地讨论对经典作品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沉浸在经典的世界里。

四、总结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因为经典作品供阐释的空间较大,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学生阅读能力可在经典阅读中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师需要切实转变观念,通过各种方式点燃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代玲.论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7).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4

一、背诵能力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

如今的高考语文试卷十分重视背诵能力的考查,只不过考查的形式分为直接考查和间接考查。例如字音和字形辨析,就是直接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又如成语辨析,成语的运用基本上也是对成语含义的识记和常见用法的识记。最后是名句填空,这更是对学生背诵能力的考查。

除此之外,其他的考查都间接地检验了学生的背诵能力。例如病句辨析,除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感外,还考查了对六种常见病句类型的识记;语言运用题尽管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但是最基本的能力考查仍是背诵能力。比如仿写,如果没有平时积累的素材,即使题目读得再明白,也无从下笔。

文言文阅读中,关于实词和虚词的考查,如果学生平时没有牢固记忆实词和虚词的常见义项和用法,那么在考试中根本无法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和举一反三。文言翻译题中考查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也是建立在背诵基础上的知识迁移。古典诗词鉴赏中对于常见的表现手法以及诗词中常见的情感都要靠背诵识记,只有在牢靠的背诵基础上才能做到理解并灵活运用。现代文阅读是整卷中考查理解能力最明显的一项,但仍然离不开背诵,阅读题型中涉及的常见表现手法肯定需要牢记,常见的答题模式以及阅读时的一些鉴赏思维模式都需要平时扎实的背诵积累。最后是作文,作文要想写好,不是简单地知道一些写作技巧就行的,最关键的是要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而这些更离不开学生平时的背功。

二、背诵是语文学习的起点

小学语文学习最初是从背诵开始的,从最初的字、词、句到段和篇,小学生就是在一遍遍的背诵中逐渐对语言文字有进一步的感知和理解的。但是到了初中和高中,我们的语文学习却渐渐远离了背诵,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不断的讲解和引导、是教师语重心长的叮嘱:“学语文一定要理解,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否则你的语文成绩一定无法提高。”再加上本来背诵就是很枯燥的事情,致使学生谈“背”色变,甚至以“背”为耻。我认为,背诵应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技能,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只有背诵才能规范学生的语言,使其把握那些经典范文的思想精髓,才能领会语文作为文学艺术的魅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背诵的重要性。

三、背诵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很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就是很难和教师所讲的知识达成共鸣。之所以不能形成共鸣,主要就是学生平时背诵积累的语文知识太少了。很多时候,学生对于一些知识仅仅知道一些皮毛,不求甚解,因为语文知识不同于理化知识,不懂就意味着不会解题。很多学生不能很准确地牢记这些知识,当教师讲到这些知识的时候,他们因为没有充分的储备而不能和教师产生知识共鸣。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失去兴趣。

如果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能做到对要掌握的知识烂熟于心,那么就会和教师产生知识的共鸣,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背诵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达思维的前提是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丰富的知识积累主要靠的就是背诵。一个人知识积累得越多,其思维面就越宽,思维的复杂度就越高,思维能力也就相应越强。

四、背诵能够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现在很多学生特别害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缺乏大量的素材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素材,其实就是对材料的整理加工,并最终熟记于心。一旦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进而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加强背诵就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

五、背诵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整合。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文化素养。背诵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大量的背诵能够培养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前提。另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文字素材以及丰富的阅读技巧、方法和阅读经验基础之上的,而所有的这些必须要靠背诵牢记于心。一个人只有储备的知识多了,然后才能被灵活运用。

目前,在语文学习中加强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空泛的分析和学生的题海练习,而是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学生阅读并背诵经典的过程,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背诵,对文本就有一个感性的积累,远远超过教师肢解的分析。通过大量的背诵积累,这些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就会渗透到学生的血液、心灵之中,滋养他们,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下深厚的底子。

背诵既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能力。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淡化背诵,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把高考规定考查的篇目背会就行。而且现在更加功利,对于高考要求背诵的篇目也采取“投机取巧”的办法,只画经典名句背诵,把经典的篇目全肢解掉了,学生很难通过整篇诵读经典去感受其思想的精髓。试问,长此以往,学生怎么可能有经典文化的积累?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现在高中语文课本对于选用的经典诗、词、文,也只是要求有选择地背诵。我认为,这些导向都是不对的,学生不仅要背诵古典诗文,还要背诵现代文中的经典句、段甚至全篇。教师还要有相应的检查手段。总之,我们应让背诵成为语文学习的常态。

参考资料: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材积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71-02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作文素材的积累成为了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突破点。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在作文素材积累中的教学策略,大致如下:

1.回归课本

课本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所选录的文章都必定经过多方面的挑选和考量,具有情感思想与写作技巧的双重价值。因此,在写作素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教材,回归到最原始的教学资料中,善用所学,推陈出新。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论据的选择十分重要。典型性的论据材料可以成为论点强有力的支撑,使得整篇文章有理有据,逻辑严密,从容不迫。而素材则理所应当是论据的主体部分,学生以素材为基础,从立论的角度对素材进行针对性的阐述和论证,为论点提供无可辩论的支撑。因此,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素材的选择其首要性不在于是否新颖独特,而在于是否足够典型,是否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对于同样的素材,不同的切入角度,不同的分析论证,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而课本作为精心编排出来的文本,其内在素材价值自然十分丰富。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素材记录,而忽视了教材文本的开发。对于高中生而言,对于教材文本的阅读必然是花费时间最多,也是学习精力投入最多的部分。因此,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从教材文本中汲取素材的养分。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教材不仅仅是语文教材,甚至是物理教材、数学教材等。在其它科目的教材中也有许多值得借鉴、参考、积累的素材,只是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跳脱出学科范畴的束缚来进行深入挖掘。往往从课本、教材中所提取出来的常见的素材更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在写作过程中予以灵活的运用,能够产生较为良好的写作效果。

比如说,笔者在对曹操的《观沧海》进行教学时,诗人在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技巧、意境与思想固然是教学的主体成分,其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与精神也是学生经典素材积累的原材料。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纵然生命的长度不能延伸,也不能向命运屈服,要不断的拓宽生命的宽度。

2.持之以恒

只有量变的不断积累才能够最终实现质变的飞跃。写作本身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过程,是需要学生不断持之以恒的积累才能提高写作能力。而素材作为写作过程中的基石,更应该在日积月累中不断的坚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素材仓库,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丰富的素材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许多典型的论证依据、古诗词、典故等,从而增加整篇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

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素材积累习惯,在平时的日常阅读活动中将好的素材进行摘抄或者记录,以不断对自我进行充实和积累。我们能够在不断的积累中拥有越来越多可以运用的写作素材,好比一位厨师拥有了丰富的食材一样,食材种类越丰富也就意味着可以做出越碓椒岣幻牢兜牟似罚写作也可以越来越得心应手文采斐然。当然,这也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是需要在长期的积累中才能得到微小的改变和进步。比如说,在关于叛逆精神的素材积累中,学生不断的积累并持之以恒,搜集到了许多素材。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雷雨》中的蘩漪,以及《简爱》中的简爱姑娘、《飘》中的主人公斯佳丽、《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安娜等等,都是具有典型的叛逆精神的素材。

3.分类整合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体系的整合和优化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在素材积累中,也是一样。将种类丰富的素材以不同的主体、内容来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对于提高学生对于素材的利用率有重要意义。学生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所积累的素材越多,也就代表着素材的种类和内容越来越繁杂,散乱。学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难以及时有效的将有价值的素材抽取出来,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于素材资源的整合也是素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至于如何进行整合优化,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水平进行选择。如,可以根据素材的来源进行分类,中国素材和外国素材,古代素材和现代素材,教材素材和课外素材等;或者从素材的主旨思想和内涵入手,如动物的素材,名人的素材,植物的素材,名川大山的素材等。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如天真烂漫的苏轼,临死不忘报国的陆游,"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文天祥,等都是属于历史名人类素材。

结语:作文作为体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方式,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曾有人笑称高中生对于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可以从写作素材入手,以丰富的素材为写作水平的提高积攒养分。

参考文献: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6

关键词:国学;语文教材;文化传统;教育价值

【中国分类号】G43

一、国学概念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随着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炸开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大门开始,欧美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当时国人称西方文化为“西学”,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便被称为“国学”。最近这几年,“国学”一词经常在一些报纸、杂志、电视等各媒体中会见到,各种各样的国学院、国学研究所、国学堂相继出现。国学热的出现和升温,说明我们国人对国学的博大精深以及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国学的定义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国学的经世致用,一种是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虽然他们对国学的认知并不一致,但是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一致的。国学,顾名思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在民族文化中具有一种潜在的情感色彩和价值评价,是与民族的、国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国学的根本要义是对古人思维成果和高尚精神的再现,经学以及诸子百家之学皆归于其中。“国学”记录以往,开启后来,丰富中华文化。“国学”的核心问题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二、国学在语文教科书的地位、意义及作用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程的物质载体,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语文教材选文的文化传承功能做过较为深入思考的有很多作家与学者,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从文言作品学习的角度来思考该功能的。他强调文言作品的学习:“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称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语文教材,特别是当中经典的选文,应该肩负起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

1、国学在语文中可以给学生传递一种文化价值观

国学经典凝聚着古人思想、生活、语言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国学经典中包含的道理,是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这就是我们的学生在朗读、背诵国学经典时,收获到的不只是对其外在语言、表现形式的学习和把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国学经典的语言表述,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对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的价值判断基础。

2、国学在语文中可以培养学生鉴赏、借鉴能力

从国学经典教材中学习领会到内在思想蕴涵、艺术韵味和逻辑欣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可以拓展学生的辨别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艺术思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地指导作用。借鉴能力是语文能力中一种较高的能力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对已学知识或技能的转化和吸收。借鉴能力具有模仿的性质,但又有较高价值的创新,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面,也是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之一。

3、国学在语文中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充实写作素材

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文化、历史、天文、地理、古今人物等常识,应有尽有,当中诸多知识和道理的组合都是条理有序,义理、典故穿插出现,使人读起来饶有兴味。并且这些都富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所关注的都是苍生百姓、社稷江山等重大社会人生问题,其境界之大,视野之开阔,关注之深切,都是非常值得今天学生阅读的。这些国学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有些典故还可以在写作中应用和体现。

由此可见,国学内容在语文教科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意义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国学在语文教科书的体现

现在的中学生名著读的越来越少,人文教育严重缺乏。一个学生自小学到高中,接受十二年的语文系统学习,却没有学会读书。据调查,有相当的学生不读文学名著,只看教科书和参考书。经典文化是人文素养的主要来源,最近几年的中学语文课本增加了不少文学名篇和古文阅读篇目,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途径。尤其在古诗文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在古诗文方面已有较好的体现。但是从教科书选文的总体上看,台湾语文课本国学内容更为丰富。大陆语文教材范文选编要求“文质兼美”,概念比较笼统,台湾国文教材范文选编提出的“语文训练、精神陶冶、文艺欣赏兼具”则紧贴“培养语文能力、增进文化常识、提高思想水平”的教学任务,让教材、教学和任务构成完备的体系。所入选的范文以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为文化背景,囊括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文学、艺术、自然、科技等。其编排和选文,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国文学习,充分发挥了作为“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的功能。

四、国学的教育价值

语文课程,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学的根本要义是对古人高尚精神的再现,我们要通过国学教育来传播国学,通过教育来复兴国学。国学内容不仅体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其文学和文化的成分,更是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厚资源,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此外,还具有众多的当代教育价值,最为显著的,是它对中华的认识价值、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以及人格精神的培育价值。

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蒙养教材,四书五经,管子、老子和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这些人留下的典籍,还有儒、墨、道、法四家的若干基本观点等等。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尤其四书五经,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国学基本知识。所有的这些当时都是为了学习为人和处事的。全部“四书”给了我们进德、修业和修己的功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李荣胜.国学是什么[M].华夏出版社,2011

[2]蔡富清编选:《朱自清选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3]曾睿.国学经典对当今教育的作用[J].教研视点2006,5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7

我们为何青睐“艺考”

3月15日,北京电影学院在网上公布了2012年本科招生各专业方向考试合格考生榜单。作为最受关注的艺考学校,这所学校的专业考试每年都会成为艺术考试的焦点。今年更是出现了1.8万人报考的“盛况”。这无疑使人感受到了艺考的灼热程度。据了解,近年来,高等艺术专业考试持续升温,艺术专业招考比例超过了百里挑一。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艺考?这些人当中,确实具有从小热爱并决心从事艺术行业的,也有文化成绩平平以至于临时抱佛脚把艺术考试作为大学敲门砖的,而且后者占有很大比例。在准备参加“艺考”的学生中,不少人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在高考前临时“改行”学艺,把艺考当作进入大学的“捷径”。在一些高考声乐、器乐、表演、绘画辅导班中,以前没有任何表演、音乐、美术基础,只是为了参加“艺考”而突击学习的人很多。

随着参加艺术考试考生队伍的不断壮大,“艺考”之路已越走越窄。由于竞争激烈,艺术专业录取率大幅下降。像北京电影学院,今年报考者有1.8万人,只录取450人,远低于一般文、理科专业的录取率。全国参加艺术考试的学生,每年以30%以上的比例增长,而录取率仅百分之一左右,这就注定了大部分学生当“陪考”的命运。艺考从“高考捷径”变成了另一座“独木桥”。

【素材分析】

就在人们感叹高考大军一天天萎缩的同时,这高考大军的一个分支—“艺考”部队却在日益发展壮大。这支壮大的队伍可分为两类:一是愿意投身艺术的,一是以此为高考敲门砖的。其实即便真正“热爱艺术”,也要分清是愿意为艺术而献身,还是被艺术界的一些“明星”获得的名利所引诱。倘若是后者,这艺考终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敲门砖”而已。参加“艺考”的学生逐年增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艺考”工具化、功利化。工具化、功利化的考试不是对艺术的向往,而是对艺术的亵渎。

【速用片断1】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艺术考试热持续高温,“艺考”的虚火越烧越旺,这引起了教育界和艺术界有识之士的担忧。因为众多考生“赴汤蹈火”,其动力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看中了艺术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好处,想借此先跨进大学的门槛,为将来挣得一个饭碗。

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艺术教育的普及本是件好事,但家长的急功近利和培训班的推波助澜却使艺术教育应试化倾向愈来愈明显。其实,艺术考试本是为了发现具有艺术天赋或能力的人加以培养,不是为了造就大批的“艺考者”。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在公众场合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轻易选择艺考,这是一场以生命作为成本的残酷游戏。”当投入与得到不成比例或悬殊太大时,家长和考生需要理性地思考一下:这样的高投入到底值不值得?

【速用片断2】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如今,很多少男少女都向往着一夜成名的传奇,期待那些发生在普通草根、邻家男孩女孩身上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奇迹有一天也能在自己身上演绎,这样的明星梦使得他们“奋不顾身”。不少业内人士每年总要给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泼冷水”,除了提醒他们“艺考”并非成名的捷径,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明星们其实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辛酸苦痛,在成名之前他们的付出和投入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如果只是为了名利而来,艺术之路就一定行之不远。那些没有艺术才能,而本身又抱有功利目的的考生不要报考艺术院校,因为艺术本身是很纯粹的东西。没有一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纵然进得了艺术院校的大门,也难以叩开艺术殿堂的大门。

【素材示例二】

“学雷锋热”引爆潮流

“学习雷锋,好榜样……”随着轻扬的歌声,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开始了。3月5日,北京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也加入了学雷锋的行列,开展了“忆雷锋事迹,扬北京精神,做文明市民”的主题活动,志愿者在街道工委等部门的带领下,用实际行动向雷锋精神致敬。

学院路街道宣传部、团工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此次活动。主办科室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北京精神”纳入其中,赋予了学雷锋活动新的含义。活动中,雷锋格言被制作成红色的宣传展板,格外醒目。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公共文明引导员和大学生们组成的学雷锋志愿者队伍,为过往行人发放“北京精神”宣传册和纪念品,同时开展了量血压、理发、计生咨询、养老助残、修理自行车、交通协管等义务活动。不少志愿者表示:“我们不只是今天才学习雷锋,平常也送服务上门。”社区合唱队的20多名队员带领全体人员合唱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走向复兴》等歌曲。雄壮而令人振奋的歌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聚集到现场。大家都被现场热烈气氛和大伙儿助人为乐的热情所感染着。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都引爆了学雷锋的热潮。像河南“编外雷锋团”、长沙“雷锋超市”等都坚持50年学雷锋不走样,这些感人的事迹被报道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素材分析】

人是具有从众心理的一种社会的动物,当冷漠成为一股潮流,“见义不为”就会像传染病一样伤及每一个原本健康的肌体;当热情成为一种时尚,“助人为乐”就会成为荡漾在我们生活中的主旋律。请看每年的三月,当那些有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像一支曲子的引子奏响之后,总会有更多自发、自愿的公民加入到这支交响乐队中来。这说明了雷锋精神不过时,也说明需要有人来引导我们社会的潮流。以雷锋为榜样塑造人的品质和形象,引导年轻人做好人做好事在今天特别重要,特别有意义。惟愿学雷锋常态化,而不仅仅只是一时的风景。

【速用片断1】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当前学雷锋的主体—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年代距离雷锋时代已较为久远,若一味强调雷锋形象的“高大全”而忽视他作为普通青年的青春气息,则不利于学雷锋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深入开展。所以应该通过文学、影视作品等手段发掘其形象中的时代特征,帮助人们认识一位走下神坛的“青年朋友”。而雷锋确实也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时尚、有很强亲和力的可爱的青年。他的一些生活情趣和爱好,与时下青少年一代的气质有着本质的相似性。

还原雷锋的真实面貌就是要告诉大家,雷锋首先是我们身边的一员,是一个普通青年、一个时尚青年、一个文艺青年,他可以是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是我,然后才是一个优秀青年。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优秀而忽视了他生活中普通的一面,从而拉近这位“道德偶像”与青少年以及更多人的距离,发挥“其人可亲,其言可信”的榜样力量。

【速用片断2】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2011年小悦悦事件把道德滑坡的“传言”演绎得淋漓尽致,今年恰逢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雷锋精神”被再次高调提出,成为影响国人的道德力量与精神楷模,雷锋无私奉献的利他主义精神是与我们时代呼吁的主旋律相契合的。为此,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弘扬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规定以后每个周六为“学雷锋志愿活动日”。

典型教育法一直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榜样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而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常态化的活动究竟是否能有效地贯彻实施或者说如何能避免其流于形式化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学习雷锋到底是在培养道德自觉还是要制度约束,如果学习雷锋这种道德领域的问题被行政制度绑架,是否会产生人们皆“被雷锋”的嫌疑呢?

【素材示例三】

当翻拍经典成为习惯

近年来,翻拍经典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像《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茶馆》等一批传统名著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拍,一些红色经典如《永不消逝的电波》《洪湖赤卫队》《江姐》《山间铃响马帮来》也纷纷“推陈出新”。一时间,经典翻拍剧几乎占据了荧屏的大半江山。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开拍的电视剧中超过50%是各类翻拍剧。似乎,中国的电视剧近两年“没什么新鲜玩意儿”,只是在讲昨天的故事。

表面上看,经典剧有群众基础,有品牌效应,投资不会少,收视不会差。所以影视公司跑马圈地,纷纷傍上各类经典剧。可每一部翻拍剧无一例外都会引起大量争议。观众不满,觉得导演乱改经典。经典翻拍完,观众开始拍砖了。导演委屈,觉得观众是鸡蛋里挑骨头。制片方说,时代在进步,观众的口味不该停滞在20年前,应该与时俱进。观众却强调,不是我们陈腐怀旧,是你们做出来的东西太差了,让我们不得不怀念当初的经典。

影视剧只是文化产业中的一类商品,片商要做的就是尽力规避风险,寻求最高利润。从这个角度来说,片商们一窝蜂傍上经典剧也无可厚非。但是影视剧又不只是商品,它还是一种文化产品,在商品之外还应具有文化的灵魂。少了这灵魂,文化便没有人“闻”了。

【素材分析】

经典可以翻拍,因为一部文艺作品完全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那些经典的影视作品也完全可以进行艺术再创作,推陈出新。翻拍经典必须创新,但这种创新应当有一条底线—即对原著的尊重。为了提升影视剧的收视率而刻意添加低级庸俗的枝节,甚至对名著进行曲解乃至篡改实在是对名著的一种不尊重,甚至是一种戏弄。这样的翻拍,只能让观众误解了原著,客观上造成了对经典名著的歪曲,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本着尊重原著的态度,应当成为翻拍名著的影视编导们恪守的准则。

【速用片断1】

材料新鲜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电影资深研究专家黄会林认为,名著改编始终是需要的,正如莎士比亚戏剧不断被重排一样,它是一个时代艺术传承和创造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重拍或改编必须遵守一些准则,尤其不要去歪曲和篡改。“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有规则和道理的,如《西游记》本身虽然也是对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某种创造性演绎,但它的细节早就经过读者和时间的千锤百炼,它是符合逻辑也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标准的。”

黄会林说,在改编名著或翻拍经典的同时,尤其要对搞笑、消解、歪曲、混搭等所谓现代元素保持高度的警惕,对名著一定要强调“尊重”,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创作者只有心怀敬畏,才可能塑造经典。翻拍经典,切勿把经典“拍翻”。

【速用片断2】

材料丰富

当年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拍得很好,剧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已被定格成一种经典,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如今的翻拍剧脱离原著,故事情节夸张、雷人,让人很难接受。经典作品的高度包括剧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线索、想象力和叙事方式,已深入一代人的心中,它们是永远不可企及、不可超越的,经典不可复制。很多翻拍的名著好像仅仅是在娱乐观众,吸引眼球。譬如一些翻拍的名著中,感情戏以及女性服饰、造型,看了直让人摇头惊呼“少儿不宜”。剧中人物的对白也越来越现代,原著已经被改编得面目全非,观众是云里雾里—“经典”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速用片断3】

见解新颖

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经典。而我们这个时代,缺失的就是真正的经典,我们呼唤真正原创经典的出现。文艺工作者不应该满足于甚至沉湎于所谓的翻拍、重拍,而应该不断地去创作、去创新,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创作出真正的经典。尽管经典不断被翻拍,但是,经典已经不是以往的经典了,经典离我们其实很遥远。我们的剧作人员应该有勇气去创作经典,不断将经典奉献给观众,而不是在寻找中重复炒作。时代需要经典,观众需要经典。

经典应该是一种能够唤起受众记忆、引起受众讨论、激发受众想象、承载受众争鸣、让人感受到振奋和励志、最终得到力量和精神愉悦的作品。现实生活中题材很多,文艺创作完全可以从现实出发,不断创新,推出新的经典。

【素材示例四】

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所运用的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的一种特殊语言符号,它来源于现实社会,又影响着现实社会。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正在迅速发展。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和流行文化的关注,“给力”、“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伤不起”、“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神马都是浮云”、“非常艰难的决定”、“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网络热词一波一波不断涌现出来,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了现实语境中。

网络流行语何以层出不穷?相关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语言内容形式的新异性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构成为流行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现实舆论压抑的情况下,转而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客观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流行语的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会有老的网络流行语逐渐衰亡,又会有新的网络流行语不断出现,这是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那些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网络语,可能会进入词典。

【素材分析】

既然我们已经创造出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宽松、人人有发言权而又不容易被盯梢的网络,那我们就得接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长出的良莠不齐的植物和妍媸并存的花朵。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而这个虚拟的世界实际上乃是对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折射,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更集中、更直观的表达。网络流行语亦如是。它是现实生活的浓缩,是现实话语的再创作,是人们喜怒哀乐的曲折表达。每一句网络流行语都可以找到它的背景,就像每一个成语都可以找到它的典故,但网络流行语却是层出不穷、此消彼长扑面而来又悄然而去的。

【速用片断1】

语言生动,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生活需要调剂品,而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恰恰给生活增添了许多的酸甜苦辣。

“寂寞党”无疑是生活的烦恼者。一碗面,他们尝出了寂寞;一包烟,他们抽出了寂寞;一首诗,他们更念出了寂寞……这一切无疑都是寂寞惹的祸。但这祸从口出,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用宣传,不用包装,轻轻一点,寂寞的朋友便蜂拥而至。他们给自己平淡生活找到了寂寞这个苦闷的源头。幡动是因风动还是心动,人们似乎已经看不清了。一句“哥X的不是X,是寂寞”就囊括了一切。是寂寞融入了生活,还是生活中融入了寂寞?

【速用片断2】

见解新颖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8

关键词:典范英语;语感;阅读教学;素质提高

英语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英语学习要“以积累为本”。语感是在长期的听、说、读、写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能力,语感强的人能在特定环境中直接迅速地对语言进行整体感知和把握。阅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直接和基本的方法。通过正确的朗读方法和阅读量的日积月累,就会产生语感。有了良好的语感,能使学生跨越语法困难的障碍对阅读内容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有助于初中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典范英语》为语感阅读研究的教材

英语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注重情感体验,积累较丰富的语言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英语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能在理解、欣赏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典范英语》语感阅读不仅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显示出了阅读经典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只学课本远远不够,应大量接触《典范英语》这种真实自然的原文材料,这是学好英语的有效途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刘润清教授认为:“《典范英语》是英国学生学习母语的材料,语言地道极了,内容非常有趣,十分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是我国中小学生学英语难得的好材料。”这套教材内容难易适中、原汁原味,充满了人文性和教育性,打破了过去一些教材生硬、机械地向学生灌输语法、句型知识的套路,真正根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和阅读兴趣进行设计,使阅读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起了本质联系。一个故事,就是一堂生动的好课、一段情感的体悟、一场文化的畅游、一次人性的思虑、一幅生活画卷的阅读。通过故事阅读,学生能领悟到异域的文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语感阅读,学生可以逐步养成对世界上其它文化的理解、尊重。

二、在语感阅读中学生素质提高的过程

我校初一1,3,5,7四个班级开展典范英语6A的学习。下面从学校规划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介绍学校语感阅读教学与学生素质提高探索的具体情况。

1.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学校利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会、学生会议进行动员,在实验材料、家庭听读监督、典范学习氛围等方面先取得家长的支持。保证听读和朗读的时间,能够听懂并理解故事的内容;能够有感情地、绘声绘色地朗读;课上能够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课后能够完成与故事相关的写作任务。

2.专家指导集体研讨

北京外国语大学课题组赵玉柱教授多次来学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他去年听了几位教师的《典范英语》研讨课并作了精彩点评与专题报告。学校管理层也十分重视《典范英语》对外语教学的推动作用。全体教师围绕着《典范英语》课的具体教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达成了许多共识,制订出学校的典范英语新的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和考核方案等。现在学校的《典范英语》教学有了质的飞跃,教师形成了良好的研讨氛围,在同课异构设计中互相学习和帮助。《典范英语》课内课外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每周一节的典范课成为了学生的期待,教师也有了教学的愉悦和成就感。

3.师生努力共同提升

(1)课前

《典范英语》故事的篇幅每周利用早读和一个课时进行学习。家长监督,每周至少读3次。

(2)课上

教师课上会对每个故事作品的背景知识、文化差异、人物性格等方面作介绍或分析,通过不同的课堂活动检查学生的语感阅读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少学生积极争当小主持人,在学生主持下,朗读、复述、表演、辩论等活动的效果甚好,因为学生之间交流,没有心理负担,不怕犯错误。而且每周一节的典范课成为他们的期待,复述、表演、主持及写作都成为他们喜爱的活动,学习热情高涨,成绩也自然得到提升。

三、《典范英语》语感阅读研究成效

首先,学校《典范英语》语感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典范英语》语感阅读校本模式形成

经过几年努力,学校研究制订了《典范英语》课程计划和考核方案,编制了《典范英语》口试和笔试的期中、期末试题,同时积累了大量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内容的教案、学案、背景文字、影像、PPT资料等等。

2.学生乐于《典范英语》阅读的浸润

学生也由无所谓变成了积极参与各种典范活动,课堂活动积极性颇高,师生活动越来越默契,语感阅读教学又让他们在考试中遇到的材料与典范阅读相关,阅读的自觉性、主动性也空前高涨,具体体现在:(1)学生成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尽管典范英语语感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每周要三天早起进行晨读,但是经过努力,他们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上课表演绘声绘色。英语考试成绩明显优于非典范英语班。(2)教师发展:在对典范英语语感阅读教学的初步尝试与探索中,没有现成的方法可借鉴,因此在每一节课上完总有收获的喜悦和或多或少的失落,既有灵感的进发也有困惑。四、未来《典范英语》语感阅读研究中的困惑和应对策略

学校在研究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以下问题:

1.一些家长对典范英语不支持,无法监督孩子完成事先阅读任务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对策只能是教师更多的付出与努力,尽量鼓励学生多读多练,并与家长多沟通,尽可能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如何培养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9

【关键词】素材;狭小;应对措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可是,综观现在的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犯难,无话可说,难以下笔,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生活过于单调,生活空间过于狭窄,不能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一、影响写作素材狭小的因素

(一)家长束缚太多

由于现在的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百般呵护,视为掌上明珠,生怕受到一点点的伤害。孩子自由生活空间在不断地变小,与外界隔阂与日俱增,他们的灵性在没有新鲜事物的刺激下慢慢地枯萎了,童真、童趣、童心悄然无声地远走,甚至泯灭。没有自由空间,没有生活来源,习作素材哪里来?学生又如何能写好作文?

(二)学业负担太大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这么一句“至理名言”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高悬在家长的头上,于是,孩子成了灌输各种知识与才艺的容器。他们整天都在应付成堆的作业与各种补习班,自由的生活空间被挤占殆尽。没有自由空间,没有思考时间,没有独特体验,学生又怎么能写好作文?

(三)素材意识太差

语文新课标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由于家长束缚太多,也由于学业压力太大,孩子的心显得浮躁不安,不能静下心来观察生活,不能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也就不会有意识地去丰富自己的见闻,更谈不上有个人的独特感受。因此,在习作素材意识太差的情况下,纵使有好的习作素材摆在面前,但由于走马观花,雾里看花,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也就失之交臂了。没有了习作素材,没有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写出好的作文来吗?

(四)写作毅力太弱

写作是一件辛苦的脑力劳动,没有一定的毅力是不行的。当今的学生写作文要么是从作文书上抄,从网上下载;要么就是闭门造车,无病;要么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想想看,纵使学生有生活空间,有习作素材,但没有写出好文章的毅力,就像一个心不在焉的厨子,又怎能烹调出美味佳肴?

语文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就给了我们启发:语文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在生活、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指导,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勤于练笔。这样一来,借助身边的感性素材就能解决学生的习作之源,使他们在习作过程中变得有话可说,下笔千言了。

二、解决写作素材狭小的应对措施

(一)校园素材,营造习作氛围

中国古代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促进作用。当小学生置身于浓厚的习作氛围,感受校园处处皆学问,时时有素材,能把许多新鲜又富有活力的写作素材随手可拈时,他们就会产生“我也要写”的强烈欲望和冲动。

(二)书香素材,开发习作源泉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学校应打造书香校园,要求各班都建设图书角,供孩子们自由阅读,图书馆与阅览室全天候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摘录、积累;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书,读古今中外的书,读名作名篇;开展向他人推荐好书的活动。如此,学生们潜移默化,在作文里就能引经据典。另外,学校还应将“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文化作品,旨在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乐趣中,最大限度地从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教室素材,丰富习作积累

利用教室这个学习的主阵地,为学生构建习作大环境。笔者所在学校“黑板一角”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班充分利用黑板左右角上不常用的一块,开辟出“自留地” ,每天由一学生收集佳词妙句写在黑板上,其余学生作好摘录。或者由学生根据生活所思、课堂所得、读书所感创造出自己的名言。这些各具特色的栏目,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也让学生在走进教室的一瞬间,在抬眼望的一刹那,就能与名家进行思想交流,与美文妙句相互交会,感受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写作时,自然就会有素材了。

(四)生活素材,挖掘习作趣味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10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经典素材

1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 《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3 《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 《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5 《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 千古奇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佳作链接

看着你在宫中自在逍遥,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人们忘记了你郁郁不得志的过往,传诵着你的名作,铭记着你的功德。因为,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曾激励多少仁人志士,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权贵的无限蔑视。仰望诗仙,一股傲然之气油然而生。人生能够这样走一回,也就无怨无悔。人们佩服你,铭记你,理所当然!――2005年四川考生《烟随风逝名随史流》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月之德,与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一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2006年湖南考生《谈意气》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

经典素材

1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3 《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4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佳作链接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005年四川考生《那阵风吹过》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经典素材

1 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 王安石《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 《人民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5 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6 威震江东,历一代兴亡,自有光辉标吏册;歌传垓下,定千秋功罪,莫将成败论英雄。

佳作链接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当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地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而去的乌鸦,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地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2001年河北考生《题乌江亭》

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虞姬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成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

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

――2004年河南考生《英雄》

屈原――虽九咒其犹未悔

经典素材

1 《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 《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 《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5 《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6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佳作链接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黄昏中,一位衣冠不整的老人踏着最后一缕夕阳,缓缓走来。一个足以彪炳千古的名字――屈原!有如白玉一般纯洁心灵的你,与黑暗腐朽的现实格格不入。于是,你选择了逃避,远离这个纷杂的世界。身为“三间大夫”的你做出了这样一种惊世骇俗的选择。似乎是匪夷所思,但这一切都是必然的。历史把你安排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就已注定你与这个世界的水火不容,而你又无力改变它,你只有离开。于是,汨罗江畔的纵身一跃,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令人痛心惋惜的一幕。

――2005年河南考生《岁月的脚步》

司马迁――著成信史照尘寰

经典素材

1 《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 《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佳作链接

泪已尽,心已碎,本以为你引刀自决:身已残,心已钝,本以为你引药自戕;朋友弃,亲人离,本以为你悲赴黄泉。而你却活下来,坚强如山,意志如铁,在那个信奉“士可杀不可辱”的时代,在那个推崇“名节重似命”的时代。

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亲的临终之嘱;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氏失明而有《国语》,你想起了百炼成钢;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你想起花香自苦寒;韩非囚秦而作《说难》《孤愤》,你想起了英志尚未竟。

――2005年安徽考生《月亮的正面和反面》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这一奇耻大辱后,正是因为有了信念、毅力和追求的支撑,才使他完成了《史记》这一历史巨著。

――2006年湖北考生《把握三角形的支撑》

王昭君――独留青冢向黄昏

经典素材

1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 李白《王昭君(其一)》:“生乏黄金枉

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3 王安石《明妃曲》:“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4 “青冢”墓碑: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5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佳作链接

也许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我可以不再以青灯为伴,不再与孤独为伍,不用再面对伪善,不必再独忍忧伤。在那里,辽阔的天地可以任我驰骋,淳朴的民风可以给我慰藉。我有豪爽的单于丈夫,还会有可爱的儿女,天伦之乐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远处,似乎传来了牧人粗犷的牧歌。我笑了,是由心底涌起的喜悦。

――2004年陕西考生《昭君行》

拨开纷繁的是非,透过你耀眼的光环,我看见你的宁静,你的淡泊,你的坚贞不渝,你的忠于心灵。当华美的叶片都落尽,你白杨一般屹立的身影,清晰而美好。那一瞬,我忽然理解了你的选择,确在情理之中。

马蹄扬起细小的沙尘,折射着皎皎月光,折射出一个安宁而美好的未来。

――2005年安徽考生《昭君出塞》

杜甫――天下寒士俱欢颜

经典素材

1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3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佳作链接

看着你在成都郊外过着悠闲的日子,人们惊诧于你的轻松。你忘记了自己的不得志,却依然记得黎民百姓的日子。因此,你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心胸何等博大,爱民何等情深!你忧国忧民的情感,你宽广无边的胸襟,让后来人铭记于心。你的佳作,流传百世。“诗圣”之称,你当之无愧。――2005年四川考生《烟随风逝名随史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是太“入”了,忧国忧民、感时伤世,少陵的叹息绵长幽邈、一刻不散。“花近高楼”,他的心被伤了;登楼望远,他的忧思又在心头回旋。一个诗人小小的心胸怎容得下这么沉重的叹息!杜甫若懂得适时而“出”,诗中当更添洒脱吧。

――2005年湖北考生《钓罢归来不系船》

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

经典素材

1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 《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 《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 《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佳作链接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而过。

――2004年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读惯了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婉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那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是不是如羽调商声转成黄钟大吕般出人意料呢?追本溯源,却是那离乱之世,家国之恨,才使这位柔肠百转的女词人对着滚滚湘江、一弯残月,把浅唱低吟换成仰天长啸。意外吗?不,这种变化是同情理紧密相合的。意外,是飘荡在情理玉颜上的一层薄纱,揭开了它隐隐约约的掩盖,情理便露出了最意味深长的微笑。――2005年河北考生《意外花开在情理枝头》

综合素材――大珠小殊落玉盘

佳作链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喃喃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2000年陕西考生《冷香飞上语文》

到底什么是人的魂?说白了,就是人的某种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元帅的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的魂;“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杜甫的魂。

――2006年四川考生《问灵魂》

高考作文与经典素材对接,可使文章立意高远,尽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现其个性的气质才华。正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言:与巨匠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你们将触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会了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这是燃烧的大海,你不能隔岸观火,你必定要把自己也烧了进去,把你的心交出来。”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11

1中学物理教材中典型人文教育素材类型

中学物理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贯穿在每一章节之中,内容丰富博大、形式多姿多彩,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家小传

教材中对物理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家都有简单介绍.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库”中有更详细的关于物理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小传及其主要成果等介绍.

2)名句箴言

物理是从哲学中剥离出来的,反过来物理学又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的发展也取决于物理学对世界的认识,物理学家也是哲学家,教材中展示了他们许多流传百世的至理名言,细细分析琢磨这些话,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3)精美图片

新教材每一章、每一页都有紧扣教材核心内容的一张精美图片,这些图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渗透了德育教育、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学习兴趣、审美能力.如“动量”一章第1页的导弹发射图片,“机械波”一章第1页水面上水波的图片等,不胜枚举.

4)生活小常识

每一节开始前都列举了实际生活或科学实验中的典型事例.如电梯上下的感觉,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熟鸡蛋去皮前为什么要在冷水中浸泡,冬天不穿白、夏天不穿黑有什么道理,冷冻的豆腐为什么多孔等.

2用好教材中典型人文教育素材必须把握的几个前提

1)教师对待人文教育素材的态度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人文素材的挖掘和重视远远不够,主要原因:a)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低;b)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职业乐趣;c)各种考试、评比,按学生成绩排名,使教师职业压力大,教师没有精力做;d)整个教育的人文教育气息不浓,教师没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2)用好教材中典型人文教育素材需要做好的几个工作

a)物理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人文修养

作为教师,应把教育当成事业而不是职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精心做学问.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长远发展着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深刻认识这些作用,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应用这些素材,灵活地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b)应把这部分内容充分“备”进教案

讲一堂好课的前提是备一份好的教案.课堂教学应该是严肃严谨的,有些课堂看起来好像是随意自然的,但实际上,高水平的老师要能充分备课,善于学习,这样才能驾驭课堂,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c)课堂中要恰当捕捉时机以画龙点睛的方式把这部分内容“点”出来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12

[关键词] 医学类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108-02

大学语文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主干课程,其重要性是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语文的地位、作用与意义并未真正得到体现。相反,大学语文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地位更为尴尬,处境愈加困难。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应及时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凸显专业特色,使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针对学生所学专业需要来选择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大学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 教材的选择应体现专业特色

教材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主体,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物质基础,语文教材的编选情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选择适合学生专业需要的语文教材,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主要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当前还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材。许多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仍旧采用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针对性不强,忽略了高职高专医学生自身的特点,超越了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教育规律及人才培养目标来说,这样的教材并不完全适用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

笔者认为,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既要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又要体现出医学专业特点。因为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针对性强,毕业生将来需要从事的是服务于人的健康与生命的工作,他们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自身具备丰富的内涵和人文素养。所以应该选择融人文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教材。目前针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不多,有孙洁和范清涓分别主编的《大学语文》,这两部教材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共性是在内容上都选取一定数量的中外医学典章,不同处是孙洁主编的大学语文还介绍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既考虑到医学生的医学文化素养,又兼顾到医学生以后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基本能力的实用性文章。笔者在教学中选用了孙洁的《大学语文》,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这部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体现专业特点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社区服务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了解专业,针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和实际需要,与专业相结合,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

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这个特殊的职业不仅要求他们有较高的文化道德修养,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语文能力。在培养目标中必须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以便适应其岗位工作需要。教学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优势。即一方面通过古今中外优秀作家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作为一个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语文的“听、说、读、写”提高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三 教学内容设计要突出专业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如临床医学生以后从事临床工作,进行病情诊断、处方与病历书写等工作,良好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职业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学中应把文学欣赏、医学典章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讲解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鲜活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意志,以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还可通过对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分析,使医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锻炼形象思维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再如护理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和护理文书的写作能力,是其最重要的职业语文能力,在语言沟通能力中,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被认为是重要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护理专业的语文课教学中,结合护士职业的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审美能力。一方面,通过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探讨作品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蕴,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品格得到完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口语训练、实用文书写作的教学,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水平。而相对中医药类专业而言,学生要具备扎实的古代文化与语言文字功底,这是中医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必须以古代文化与语言文字,尤其是医古文作为教学重点,加强对中医药传统经典医学文献及传统中国文化的学习与理解,从中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医药学成就,学习前辈献身医药事业的精神,提高医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感悟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到作为一个中医人才做到“博极医源”“古今贯通”的重要性。

四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专业特点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改进教学效果。当前的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一般3年,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学生学习负担重,所以要学生通学语文教材不太可能。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法、提高学生兴趣,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如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将大学语文分解为文学欣赏、医古文、语文基础知识等部分,开设一定学时的专题讲座由学生自行选修,既减轻了医学生课程任务,又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也可采取研讨评论的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教授为主,容易形成学生思维定势。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其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古代儒家经典名篇,可引导学生深层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领悟一种灵动圆通、磅礴大气的思维方式,以便他们在今后生活中能够灵活智慧地思考各种问题,从而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学习屈原、司马迁、陶渊明、陆游等人的诗文,就可让学生积极研究讨论,学会换位思考,领悟古人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宁静淡泊、舍生取义等优良品格,引发他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等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追问。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未来从医生涯的职业道德基础。

除此之外,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中,多媒体设备已经广泛采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增加课堂容量,还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医古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课件简单介绍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李时珍等人物经典著作及其创作过程,可以借助影视、古代名医视频了解他们的典型事迹和传奇故事,使古代名医的高尚人格、奉献精神、杰出贡献以及精湛医术铭刻在学生心地上,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医学生应具有的医学道德和专业技能。教无定法,适合各种学生特点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法,在教学中要灵活应用多种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努力实现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五 考核方式要突出职业能力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仅仅靠一纸试卷并不能检测出学生学习的质量。笔者认为,医学类高职高专对学生的考评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以适应将来的工作为目标,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首先,考试内容方面。侧重于“实用型”“能力型”。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加强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考核,如学生平时在口语训练课上的一系列活动,根据其表现都要计入平时成绩,最后按一定的比例纳入期末成绩的考核中,力求真实公正。另外还要检测学生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如考试命题主要采用开放性的命题,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考试形式方面可以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如理论知识可采取闭卷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考题不局限于课本,可延伸至课外。实践部分采取开卷方式,主要以阅读赏析、作品评析、写作为主,内容开放,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同专业命题不一,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辨析、大胆创新。考核形式由单一的知识检测转化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这种重视语文能力的考核正好符合医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的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朝芳.古代诗歌教学与传统人文精神的渗透[D].河北师范大学,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