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

时间:2023-05-30 10:26:05

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动漫 手机动漫

引言

2006年4月,国务院转发财政部等十部委《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5到10年使我国动漫产业的创作开发和生产能力跻身世界动漫大国和强国行列。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资金也开始试投入到动漫产业中来,2006、2007两年漫画和动画生产大幅提升。尽管当前动漫产业还面临诸多困难,但发展前景诱人。

1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而数字杂志等,以网络为基本传播载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交互性的特点。本质上就是网络游戏,是动漫产品在媒体行业的应用。相对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我国在新媒体形式创新上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语音合成、中文检索等核心技术也保持着世界领先的水平。从2005年开始,一轮以多媒体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浪潮迅速掀起。数字杂志等新媒体形式竞相登场,各种资本纷纷借道新媒体涌入传媒市场,传统媒体也纷纷调整发展重心、改变发展模式。并初步形成了从技术支撑、内容创作到发行推广的完整的产业雏形。

2 新媒体的特点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它自己的特点。

(1)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3)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

3 新媒体动漫形式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继承了原有媒体的特性,将文字、图画、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有机合成,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信息刺激方式同时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神经。新媒体的出现,使漫画传播如虎添翼。传播更广。

(1)网络动漫现状

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初,在我国84万个各类网站中,动漫网站约有1.5万个,占全部网站的1.8%。这一数字比2006年初同期相比增加了4000余个,增长率约为36%。动漫网页总数达到5700万个。增长率约为50%。2006年网络动漫市场规模突破1000万元,增长率约为25%。而2007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2500万元。增长率约为150%。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网络动漫产业即将步入爆发期。

然而,在网络动漫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起步较早、初具规模的动漫网站仍存在内容严重同质化、原创内容少、交互性差、技术偏落后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中国大多数动漫网站目前知名度较低,访问量较小,社会影响较小。对网民的吸引力不强。

动漫网站上信息来源不正规、标识不规范现象较普遍。调查显示。大部分动漫网站以日本动漫作品资源为主,且大多没有取得授权,多处在灰色地带。网站的动漫信息则依靠转载国内媒体信息。此外也有部分信息译自国外媒体,总体上动漫网站原创内容在信息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小。

我国动漫网站多数由个人和非营利性机构主办,普遍经费匮乏,在技术应用和内容表现形式上有欠缺,这与内容加工、技术制作、信息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关。

但不可否认的是,动漫产业受到空前的关注。网络漫画凭借自身覆盖范围广、传播能力强和技术产品优的特点,逐步进入风险投资商的视线。在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网络漫画的快速发展,为动漫产业的崛起带来新机会。

(2)手机动漫

从全球来看,手机动漫、手机游戏等无线娱乐业务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并已成为3G业务中被人们普遍看好的热点业务。以日本为例,目前日本手机动漫用户已经占手机用户总数的30%左右。在韩国、日本,包括游戏、MTV、卡拉OK甚至下载《蜡笔小新》动画集等内容的手机动漫类业务风行一时。当前,虽然国内3G商用还未启动,但移动运营商已经涉足手机动漫市场,未来市场前景看好。

所谓手机动漫,是指采用交互式矢量图形技术制作多媒体动画内容,并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下载、播放、转发等功能的一种服务,能提供动画屏保、来电动画、动漫乐园、疯狂GAME、闪卡SHOW、卡拉OK、火爆MV、影视瞬间、动感资讯、明星风采等丰富应用。

手机动漫的优势就在于其目前采取的技术实现方式主要是基于交互式矢量图形技术的手机FLASH动漫产品。在技术上,移动运营商已经做到了与互联网相同的播放效果。借助于FLASH软件技术,人们不仅可以在线观看FLASH动漫作品。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FLASH动漫,这进一步加速了FLASH动漫的流行。尤其是可以和各地电影制作与发行公司合作,将优质的电影、电视转为简短的FLASH动漫,必将引起用户的极大兴趣。

手机动漫业务的推出和发展,将加速传统动漫产业与手机新媒体的结合,形成新的动漫产业价值链和新的产业群,使参与其中的各方实现多赢。并开辟动漫产业新的发展空间。

第2篇

关键词:碎片化困境;广告设计;发展;研究分析

现代新媒体技术形态的良好有序发展,深刻转变了我国产业的业务活动组织运作方式,诱导了我国现代媒体产业在基础性业务发展路径层面的全新变革。近几年,对新媒体事业领域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分析工作,成为我国现代传播学研究工作领域的主流话题。新媒体技术在我国现代广告设计和广告传播事业领域的引入运用,逐渐成为一定历史时期内我国广告传媒产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趋势。从宏观性学理分析的角度展开阐释,我国现代媒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碎片化困境,在一定程度也揭示和彰显了我国现代广告媒体产业在具体的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需要引起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人员的广泛密切关注,并且组织开展系统、全面、有效的研究分析。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碎片化困境中广告设计的发展展开简要阐释。

1信息碎片化语境的基础理论概述

从现代学术研究活动的具体发展演进路径角度展开研究分析,“碎片化”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历史时期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论述语境之中。遵照世界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学者詹姆逊阐释的相关观点,后现代主义世界文化的主要特征,在于分散化和碎片化,在各类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缺乏连贯性和密切性的实践历史背景之下,通常会诱导现代文化要素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切实感知到一种较为鲜明的拼贴感和生硬感。近几年来,伴随全世界范围内基础性文化理论研究分析工作的系统深入组织开展,“碎片化”概念逐步被引入以社会学、传播学、广告学为代表的多元化学术研究事业领域之中,对于显著提升当前历史发展背景之下基础文化传播实践活动语境描述工作结果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助力我国现代文化研究实践工作顺利获取最佳的预期效果,发挥了不容忽视的支持和保障作用。遵照著名学者约翰•拉文阐释的相关观点,“碎片化”是现有的一切具体表现类型的媒体传播技术形态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实践趋向。而从历史演化路径过程的角度分析,现代媒体传媒事业领域“碎片化”语境的产生和发展演化,本身与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成熟具备密切的彼此关联的特征。数字媒体形态是我国现有的信息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媒体传播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组织开展过程中的主要形态和表现形式。在类型多样的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的实践背景之下,我国传统媒体事业发展模式背景之下的基础社会形态表现特征发生了明显且深刻的演化变革,在碎片化阅读模式、碎片化人际交往模式、碎片化营销业务模式、碎片化媒体传播模式、碎片化信息形态,以及碎片化服务模式等多种多样的碎片化现象的大量持续涌现的实践背景之下,我国当代民众的日常化生活实践体验过程,也相应地展现出了鲜明的碎片化基础特征。

2碎片化发展背景之下广告传播产业的基本现状分析

在传统广告业务的经营发展模式遭遇到碎片化媒体发展业务模式的深刻影响、冲击的背景之下,类型多样的传统媒体形式在现代媒体事业发展版图中的主导性和控制性地位逐渐弱化,需要现有的类型多样的传统媒体组织,借由择取和运用形态各异的业务组织开展模式,以不断适应和满足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对各类媒体产业形势提出的具体实践要求,继而确保传统媒体产业主体在全新的历史实践发展背景之下,依然能够保持和拥有良好且稳定的经营发展状态控制目标。随着现代传播活动的碎片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显著,我国传统广告媒介传播模式的市场控制能力呈现出了表征鲜明的逐渐弱化趋势,因而诱导基于新媒体应用技术发展背景之下形成的碎片化广告传播宣传模式,获取了广泛且充分的应用发展空间。类型多样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的形成和广泛运用,使得APP软件启动界面和弹窗推送界面逐步成为新媒体技术发展背景下,我国广告传播实践活动中达到传播目的的主要渠道,对我国现代广告设计与传播产业的综合性经营发展路径,造成了明显且深刻的历史性影响和冲击。

3碎片化发展趋势背景下广告产业的经营发展趋势分析

在现有的历史性实践发展背景之下,新媒体应用技术的良好稳定发展尽管诱导我国现代广告设计与广告传输事业领域展示出了鲜明的碎片化发展趋势,同时诱导我国现代媒体广告传输实践活动的综合效率得到明显的改善、提升。在我国现代媒体传输产业组织开展日常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在碎片化特征明显的实践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各广告产业经营主体,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改良、优化企业内部目前运用的广告设计业务活动组织开展模式。要借由对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图文设计模拟技术的运用,不断突破传统广告宣传作品设计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平面设计局限性思维,要在不断改善提升广告设计作品在具体呈现过程中的动态性和生动性特征的实践背景下,切实保障和支持广告设计艺术作品在具体的媒介传输呈现过程中,能较为顺利地获取预期效果。在新媒体技术发展成熟和碎片化媒介传输模式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广告设计和广告企业主体,应当在具体开展广告设计作品的市场投放过程中,积极选取和运用类型多样的技术性实践渠道,在不断提升广告设计作品市场投放活动渠道多元性和针对性的背景下,支持我国现代广告企业在实际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能较为顺利地获取最优化的经济收益。

4结语

针对碎片化困境中广告设计的发展论题,本文选取信息碎片化语境的基础理论概述、碎片化发展背景之下广告传播产业的基本现状分析,以及碎片化发展趋势背景下广告产业的经营发展趋势分析,针对这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人员构筑和提供经验性参考条件。在新媒体产业碎片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直接影响干预条件下,切实做好我国广告产业企业主体的经营战略调整优化工作,对于保障和支持我国广告产业企业组织实现良好优质的经营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咏梅.高校广告设计教育如何促进中国广告设计业的发展[J].职业圈,2007(10):192-193.

[2]陈娅鹏.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平面广告设计的交互关系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9):223-224.

[3]劳秀霞,李旭龙.协同创新视角下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150-151.

[4]赵丽丽.中国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论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31-232.

[5]佘莉.论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34-36.

第3篇

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战略丛书”是“211”二期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子项目之一“中国传媒集团的基本态势与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近年来在传媒集团经营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丛书共5本:《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中国省级卫视发展战略》、《中国报业发展战略》、《中国出版业发展战略》、《现代传媒集团成长理论与策略》。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世纪出版集团发行中心发行,目前已出版发行前两本,即将出版后3本。

此科研项目“中国传媒集团的基本态势与发展战略”的负责人为黄芝晓、张骏德、刘海贵三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加丛书编著的人员为教授、博士与研究生。从2002年初至今,历经4年多的艰苦调研与分析讨论,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发展战略总是一个机构、一个行业或一个单位进一步改变现状、力求完善壮大的全局性长远性的计划、运筹与谋略。对于中国大众传播业的发展战略来说也是如此。本丛书在论述一系列有关中国大众传播业的全局性长远性的计划、运筹与谋略时,有一些理论的创新点,值得学界、业界关注与进一步探讨。

朱金玉、巢立明博士著《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从中国电视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中国广播电视核心竞争力研究两大方面,来探讨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战略。本书上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视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全球化浪潮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为背景,结合我国电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力图为我国电视业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理论框架,并使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下编“中国广播电视核心竞争力研究”属于战略发展与管理研究,是对新世纪广播电视产业开发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与对策及应用的描述和分析。目前关于传媒,特别是广播电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熊忠辉博士著《中国省级卫视发展战略》的主要学术价值在于较全面论述了我国省级卫视扩张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我国学术界虽然对省级卫视的市场化经营、广告整合联播、跨区域经营等重要问题都有热烈探讨,但研究都倾向于微观与中观的层面。对于一些更高级更宏观层面的问题,如省级卫视扩张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省级卫视间的非均衡等障碍的跨越的认识、省级卫视扩张发展所需要的宏观支持、省级卫视扩张发展的战略和策略等问题,则缺乏系统的论述与深入的分析。《中国省级卫视发展研究》正是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作者为了掌握省级卫视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实地调研,先后去了“七省一市”(贵州、安徽、湖南、海南、辽宁、广东、江苏以及上海东方卫视等)的电视台,进行实地考察与专家访谈,还对陕西电视台去函调查。

由刘海贵教授领衔、钟瑛教授与徐玲英、伍静、任俊英等研究生参加编著的《中国报业发展战略》,对中国报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其研究领域之广、资料之全、分析之系统还是罕见的。其内容涉及中国报业发展总体格局与趋势、报业产业化的经济学分析、中国报业产业化的历史沿革及其国际背景、报业资本运营的创新策略、报业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与报业业务发展创新策略,最后还论述了全球化与网络化背景下的中国报业发展战略。这是“211”二期(十五规划)“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子项目“中国传媒业基本态势与发展战略”中最有学术价值、创新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的部分。

李双龙博士著《中国出版业发展战略》,论述世界主要国家出版业发展概况,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中国出版业集团现状分析,中国出版业集团发展战略决策等。作者是在日本东京大学第一位获得传播学博士的中国学者,对日本报刊业情况十分熟悉,最近正在做上海与东京出版业比较研究,相信这对中国出版业集团发展战略决策大有帮助。

朱春阳博士著《现代传媒集团成长理论与策略》,以产品创新作为传媒成长战略的考察点,包括单位传媒产品创新战略、创新传媒产品入市战略和传媒产品群的创新战略三部分。在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面探讨了传媒产品创新作为传媒成长战略的焦点问题。本书以传媒产品创新作为传媒现实成长方式,从战略角度考察传媒创新的成长过程,对传媒产品价值生成、创新效度评估、入市战略和多元产品创新规划等传媒创新成长核心环节进行研究,力图建构起系统、科学的传媒产品创新成长的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体系。

当然,中国大众传媒的体制深化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中国大众传媒的规模化发展也在进行之中,许多问题只能窥见大体的发展趋势,总结并下结论为时尚早,一切要由今后的大众传媒的实践来检验。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与硕士生)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 特点 运营 风险

新媒体就是指的通过不同的新技术以及新渠道,来向不同的客户提供种类不同的紫云娱乐服务的新兴媒体形态。笔者对新媒体的界定如下,即通^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例如互联网、卫星等,通过各种不同的移动电子设备,来向众多客户提供各种不同的信息咨询和娱乐服务等等。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产生的因素

1.人类的需求

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无论是什么事物,最终产生的根源都是人类对此的一种迫切需求,新媒体自然也如此。从传统媒体环境来看,人们的价格观、表达方式方面,一般都会妥协,这样一来,个体的需求就特别容易被忽视,新媒体的产生这便是一个根本的动力。

2.时代的发展

时代的不断发展才造就了各种新事物的产生,对新媒体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数字化虚拟网络交互平台的建立,使得广大受众交流更为快捷、方便、随意。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人同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任何的羁绊。

3.可以进行共享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比较,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海量资讯的这种共享性。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新媒体受到了受众的欢迎,并且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样以来更大的信息便从不同渠道、视角来进行汇集,信息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大。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形象地将传统媒体比喻成专卖店,无疑新媒体便是销售产品更为方便的超市。从广大受众的角度进行分析,他们也不再像原来那种局限在传统媒体的束缚之中,而是个人完成对信息的分析及判断。在这个基础之上,作为受众,则又可以对自身所获取的各种咨询来进行释放,继而由他人来选择。

4.凸显个性

新媒体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所独具的这种个性化,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相同的资讯平台上对所有人进行信息传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本存在于语言、国家等方面的束缚正在慢慢地趋于淡化,对于广大受众来说,话语权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新媒体在刚刚开始之初,也会出现一些由于流行而被炒作的话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审美的不断提高,对于那些不真实的信息肯定会摒弃掉,将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

(二)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从最早出现发展到现在,网络电视的兴起,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新媒体目前正以一种独特的特点深受受众欢迎和喜爱,新媒体通常具有下述几个特点:这是一种具有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是双方进行相互互动的接受方式。

(三)新媒体运营概述

新媒体运营是指,品牌的推广就是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来进行的,对产品的营销;策划一些在传播速度上比较快且优质的各类线上活动。

表2:新媒体运营解析

二、新媒体运营中的风险

(一)宏观市场方面

新媒体产业被冠以了一个新字,但是其依然是需要以实体经济来作为依托的,毋庸置疑,与传统媒体比较,它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产业,当然与实体经济的兴衰具有非常密切的来年系。如果实体经济逐渐衰退,那么其消费需求自然也就降低。另外,可以看到,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为了能够进一步减少成本,企业便要对各项光靠开支进行降低,那么以广告作为主要盈利模式的新媒体自然要面对利益的损失。

(二)市场盈利方面

对新媒体的盈利风险来进行分析之后会发现,其最为主要的表现就是盈利模式的这种不确定性,这也是其所遇到的最大的一个障碍。从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来看,仅仅户外电视平台无论是收费细则亦或是盈利渠道呈现出一种比较明细的态势。新媒体最为主要的的盈利方式就是依靠广告来获取利润,毫无疑问,这种盈利模式是非常单一的,导致其运营风险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增加,根本无法使其自身的发展变得长久,也就无法获取到更大的利益。

(三)行业垄断方面

我国新媒体的产业链分工粗糙,使其发展存在比较多的风险因素。另外,新媒体细分行业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垄断严重。由于这些行业具有垄断地位,因此其可以在新媒体行业逐渐增大自身的利润获取,电信运营就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例子,互联网、终端厂商都在其麾下,这对于那些中小企业而言所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

(四)技术方面

新媒体产业要想在社会的进步中不断发展,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新媒体对于技术是具有较大的依赖性的,因此自然就要面临各种技术风险所带来的冲击。对当前的现实进行分析后会发现,技术风险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方面、开发新技术方面所面对的成本较高等。

(五)资本方面

新媒体的出现,是一个崭新行业的诞生,自然也面临着阶段的新投资机会,对其的投资是很大的热门。但是由于大家的意向相同,竞争自然也就激烈异常。如果竞争一旦进入到白热化状态,那么投资是否能够最终产生相应也未可知。特别容易出现投入虽然较高,但是汇报较低的情况。所以对于新媒体产业而言,对于当前的形势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对风险的规避有利。

三、应对风险管理的举措

(一)明确新媒体企业的发展定位

首先,作为新媒体企业,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心中明晰,因为该产业内容丰富,市场环境不同,因此,作为企业来说绝对不能够蜂拥而上,而是应该静下心来,对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进行认真分析,合理定位,这样一来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规避各种风险,尽量地保证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不会遭受任何损失。

(二)关注新媒体的市场发展

对众多的新媒体企业进行分析后会发现,其大小分化的特点非常突出,业务也开始逐渐全面覆盖。特别是对于一些垄断企业来说,他们正通过业务的不断延伸,使其自身的地位更为牢固。再看看众多的中小新媒体企业,毋庸置疑,他们在创新上具有某一方面的因素,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发展的道路上s具有较多不确定因素。他们大多数的业务模式都相对单一,很难为企业谋取到更大的利益。企业之所以要进行风险投资,就是为了能够使得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之中,对未来的市场在定位上必须要精准,其次对于所出现的每一个机会都要切实进行把握。

(三)注重商业运营模式

任何企业要想取得发展,最为重要的便是运营模式。对媒体行业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过去那种仅仅以广告为主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式,如果作为媒体还仅仅停留在通过大量广告来进行盈利的话,那么所面对的便是被社会淘汰。因此,对众多的新媒体企业来说,首先要做的一点便是必须要开发那些具有明显的、比较独特的新产品。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市场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掌控,使其产品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还要不断提高盈利以及对于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四)加强新媒体盈利模式的探究

作为企业,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盈利是其最为根本的目的,从这个额角度进行分析,要想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盈利模式的优劣至关重要。目前对于新媒体而言,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广告。毋庸置疑,这是一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对于众多新媒体企业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风投介入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将自身的关注焦点要放置在无限增值服务、合作分成等相关的盈利方式方面。

(五)制定相应的退出机制

无论做什么,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既要想到有利的一面,同时自然也要考虑产生问题的一面。基于此,风险投资在进驻新媒体行业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好退出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无疑可以有效地使得企业规避风险,继而使其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结语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通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以其不可阻挡之势迅速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久的将来,新媒体产业的数量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大量增加,这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是新媒体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当然,看任何事情都应该两方面来看待,对于新媒体而言,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挑战。比如,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必须要对这些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够采取有的放矢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使得新媒体能够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若曦.新媒体运营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5,(04).

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广电网络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在当今之所以如此重要,并不在于庞大数据的本身,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因此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广电行业来说也是如此。广电行业掌握了大量的客户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解读并利用起来,从而实现增值和优化,是广电行业掌握大数据的意义所在。

传统的决策方式是从企业到客户的顺序,现在则需要改变这种传统思维,做逆向决策。换句话说,广电网络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决策方式――通过大数据获取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用户的需求去策划内容,调整运营。目前随着内容碎片化,媒体分众化趋势更加显著,消费个性化的同时,更需要利用好数据分析,感知用户需求、传递更多有效信息给制作团队。

一、大数据时代广电网络发展面临的问题

媒体行业的发展历史很长,但是,只有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以后,才使得媒体行业的发展变得迅速起来。以前的传统媒体主要是电视、报纸、杂志、书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这些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虽然有促进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冲击。互联网新媒体虽然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却不仅迅速蚕食媒体市场,还改变了用户的行为习惯,使得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1.大量用户流失,用户老龄化严重

截至2016年6月,中国互网用户数量达7.1亿,51.7%的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6.56亿。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可知,超过一半的国人获取资讯的方式已经从传统媒体转变为新媒体。尤其是作为我国主流受众的80、90后,是网络技术发展得到普及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更倾向于从移动端获取资讯,几乎不看电视,传统广电媒体成了中老年和儿童的专用品。并且,从现在的趋势来看,中老年用户甚至也在不断学习使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渐降低。广电媒体行业在媒体市场竞争中不仅要面临新兴媒体行业的市场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受众老龄化的现实,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管理制度制约了广电网络的发展

由于传统媒体属于我国体制内企业,因此国家对于传统媒体的管理一直较为宽泛,对于互联网企业则相对严格,这样来看传统媒体有运营优势。但是这种运营优势和国有属性,恰恰使得传统媒体在经营上存在惰性,与现有的资讯传播速度之间产生巨大冲突。同时,传统媒体还存在属地制度问题。由于属地制度的存在,跨区合作很难进行,资源难以集中优化。因此,传统媒体一方面难以自我发展,另一方面难以与新媒体融合。

二、大数据在广电网络发展措施分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创新才是新的生产力,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价值。中国发展到今天,速度之快,让世人震惊。但发展快不代表不存在问题,反而快速地发展容易遗留更多问题。中国的广播电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遇到面临这么多挑战,广播电视在未来要想走出困境,实现大发展,必须有所创新和发展。

1.创建全媒体化的生产线

在海量数据的背后,隐藏着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发掘海量数据背后的有价值的信息,找到更符合用户兴趣和习惯的产品和服务,并对产品和服务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这就是“大数据”的价值。

传统媒体必须做出改变,改变组织构架,改变各分公司单打独斗的现状,统一管理,不断学习制播新技能,利用大数据找到符合用户兴趣和习惯的产品和服务,不断生产创造受众需要的节目产品。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交媒体和数字移动市场的兴起对媒体的影响,推出新闻客户端和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创办互联网媒体,实现全媒体的传播机制。利用“大数据”与用户进行交互式交流,获取用户兴趣与习惯,根据其需要创造产品,贴近市场,使其在融媒体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活力、更好地发展。

2.推进互动平台覆盖

广电互动电视平台是典型的“大数据”系统。互动平台利用双向网络,每天产生、传输和存储海量数据所以,利用互动平台一方面采集更广泛更多样的数据,另一方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让广电网络的业务经营更具有竞争力。

3.科技创新,转型升级

在速度和互动性上,传统的广电网络很难超越新媒体。那么广电网络就必须不断创新,创造新的技术,新的利润创造点。

一是升级技术支撑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展开大数据、云技术和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面对更广泛更年轻化的受众群的内容制播平台建设,升级技术体系。利用自身拥有的大数据,对海量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以云服务的形式向受众提供个性化产品节目。同时要鼓励分割的分公司之间的联动合作,利用自己网络广泛的优势。

二是创建全方位传播体系。一方面做好自己的传统业务,另外一方面也不能落后于新媒体,积极加入到新媒体竞争中。新媒体可以入侵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也可以入侵新媒体。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最新鲜的资讯快速、便捷的通过电脑端和移动端提供给用户。结合自建系统和搭载受众广泛的大平台以及和互联网合作的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以大数据分析业务模式为支撑、以智能终端为呈现载体的多内容多业务多功能混合传播形态。

第6篇

手机,原本只是一种人们在移动中进行人际传播的通讯工具,又称为行动电话、移动电话。目前已经经历了3代的发展,全球共有20亿人使用手机。截至2006年7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4.32亿。虽然发明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上网、阅读新闻、收发Email、游戏娱乐、订购商品与服务,等等。手机已不仅仅是现代通信业的代表,并且越来越成为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而且手机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迷你型电脑。

目前,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手机正在从人际传播向大众传播发展。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除了具体网络传播的各种优势外,还具有携带方便的特点,是能随时随地使用的新媒体。手机作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在中国,许多人误以为手机短信(SMS)就是手机媒体,并称手机短信为“第五媒体”。其实,手机短信只是手机媒体在现阶段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但不是全部,也不代表手机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果说过去的10多年中,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那么今后10年,手机也会改变生活。然而,国内外对手机媒体的研究者与研究成果却屈指可数,与手机媒体巨大的用户群、无穷的发展潜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于是,就有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的《手机媒体概论》。

《手机媒体概论》的内容十分丰富,结构完整合理。包括:手机的诞生与发展、手机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手机媒体的概念;对手机媒体的先行者日本的I―mode的发展模式作了深入的分析;作者指出3G使手机媒体走向成熟;作者分析研究了手机媒体中的人际传播――短信;手机媒体中的大众传播,包括手机报纸、手机出版、手机电视。

作者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对手机媒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手机媒体的特征、手机用户行为特征。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案例分析了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手机信息传播、手机媒体的管理。

观点新颖,紧跟世界前沿

纵观全书,前瞻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匡文波一直以来致力于新媒体研究,曾经在日本电通株式会社做过研修,在美国硅谷做过高级访问学者,在国外收集了大量的一线资料,对手机媒体在发达国家的应用情况非常熟悉。在此基础上,匡文波还对手机媒体的发展前景作了合理的预测。比如,《手机媒体概论》一书独辟一节,对I―mode模式作了详细解析。I―mode是世界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之一。I―mode在日本的迅速普及,使得手机-上网成为时尚。作者在书中首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I mode的技术性特点、优势及其业务模式,接着对其在日本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I-mode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四大因素:内容优势――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听音乐等服务,还与百余家银行合作,使用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购买股票、转账等;标准优势――I―mode使用的是Compact HTML语言作为网页编程语言,这和普通网页中使用的文本语言类似,这使得开发商在创造内容时变得很容易;良性循环的经营模式――I―mode的资费标准符合用户的心理承受额度,并且它将收取的服务费与提供服务的ICP进行利润分成,促进了信息源的发展;I―mode手机灵巧并且使用方式简单。但是,作者也指出了I―mode的局限性,并且指出手机媒体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将是3G。

着眼国内手机媒体的发展

尽管对发达国家的手机媒体做了详细的分析,但是本书的立足点依然是在国内。作者做了大量的本土实证研究。由于《手机媒体概论》是中国第一部手机媒体研究的专著,所以需要到一线进行实证研究。比如作者对中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作了案例分析,采访了《中国妇女报・彩信版》的牵头人《中国妇女报》总编辑卢小飞以及相关的人员,向读者介绍了《彩信版》的诞生过程、产业链各方的配合以及一份手机报纸产生所要经过的工作流程等,并对《彩信版》的制约因素如3G带来的竞争、个性化互动性不足、资费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若仅仅停留于将手机报作为传统纸媒体的延伸,那是比较短视的行为。目前各种形式的手机报只是一个阶段性、过渡性的产物,只是手机报的一种初始形态,绝非最终形态,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推出能够听的报纸,这是在手机报范围之内的延伸。

多元视角的辩证统一

手机媒体是新媒体的新成员,几乎每个问题、甚至是一些基本的问题都存在争议。例如,手机媒体的概念界定目前就十分混乱,一些人由于对国外手机媒体的发展一无所知,甚至将手机短信与手机媒体划等号。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深知熟虑的观点,多元视角的辩证统一。例如,作者将手机媒体定义为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指出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也只能成为信息海量的网络媒体新的组成部分,才能有生命力,否则它将面临信息贫乏的难题。

此外,由于手机媒体方兴未艾,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传统媒体已经窥到其潜力,所以纸质媒体如书籍、报刊杂志等以及电视媒体,都纷纷掀起了与手机媒体的联姻。在《手机媒体概论》的第三章“纸质媒体与手机媒体的握手”和第四章“手机多媒体传播:手机电视”中,作者对这种传统媒体与手机媒体的联合进行多角度的条分缕析,揭示了传统媒体与手机媒体双方的优劣势以及融合后的新发展。多媒体融合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手机电视,传统的电视产业的收入具有二重性――电视观众的收视费和广告收入,其中绝大部分电视台是靠广告收入盈利,观众是免费或者以较低的收视费观看电视节目,因而对广告的容忍程度也较高。但是,手机是一种私人性较强的媒体,在手机电视上播放广告,是否会对观众造成“时间掠夺”效应,引起观众的反感?但是如果不在手机电视上播放广告,就必须以较高的收视费来进行补偿,观众是否乐意支付高额收视费?作者的视角没有停留在表层,而是深入地探讨了融合后所产生的新的产业链以及盈利模式的创新等。并且对现阶段依附在手机媒体的传统媒体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在“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中,作者分析了手机广告、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卫星定位系统等等手机的新商机。

留下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手机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媒体,正迅速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传播格局,重塑人们传播信息的习惯。但是,作者也批判性的看到,手机作为新生事物,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产生的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书中,作者剖析了手机媒体在虚假与不良信息的传播、信息垃圾泛滥;侵犯个人隐私;信息安全隐患等方面的缺陷,并运用比较法,通过韩国、美国、日本等手机实名制的经验探讨了手机管制的相关问题,颇为让人深思。手机媒体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为手机媒体的研究者、教育者、从业人员留下了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第7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电视新闻编辑;职业能力全

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推动着传统主流新闻媒体的变革,并形成了新的传播业态。在此背景下,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纷纷转型升级,以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业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拾传播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这势必对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以生产出具有深度、符合受众需求和全媒体发展要求的电视新闻产品。

一、全媒体时代重构电视新闻编辑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优化电视新闻内容的需要

全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而丰富,信息量庞大,受众不知如何选择信息[1]。在此环境中,电视新闻编辑若能依据电视新闻作品,深度挖掘新闻内容,向受众提供贴近其生活和工作的信息内容,则能够有效地吸引受众注意力和抓住其眼球,进而能够提高电视新闻媒介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当然,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注重新闻信息的挑选工作,客观而真实地去表征新闻事件,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打造具有深度、温度和情感的电视新闻产品。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电视新闻编辑理念较为滞后,尤其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许多电视新闻编辑面对此变化显得无所适从,产生急躁和焦虑的心理,在新闻产品生产中出现了一味迎合受众“口味”的现象,新闻产品内容肤浅,新闻时效性相对较差。电视新闻媒体若要更好地适应全媒体发展环境,电视新闻编辑就要创新思维,深度挖掘新闻产品内容,从中提炼出具有深度的高价值新闻产品,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以优质新闻内容来增强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和公信力[2]。此外,传统电视新闻比较注重新闻内容的规范性,内容结构较为复杂,在新闻价值信息呈现过程中,受众很难一下捕捉到信息价值,电视新闻画面选择缺乏新意,容易使受众产生视觉疲劳。而重构电视新闻编辑职业能力,则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新闻结构及编辑工作模式。当然,这会给电视编辑的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其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及思维模式,应用创新思维去选择新闻主题,策划、挖掘和分析新闻内容,要求电视新闻编辑重构职业能力,打造出时效性强、有深度、有温度和有情感的电视新闻内容,以增强电视新闻的产品吸引力和产品竞争力。

(二)利于丰富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和满足受众需求

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电视新闻媒体发展带来极大冲击,同时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短视频、图片等信息呈现形式成为受众的重要阅读及观看选择。相关调查表明,超过40%的受众对短视频新闻和图片新闻较为关注,43%的受众对新闻标题较为关注,但真正关注新闻内容的受众不足20%。由此可见,受众收看新闻的重点已经发生巨大转变。电视新闻编辑应依据受众需求和兴趣的转变去选择和挖掘新闻内容呈现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优势去丰富电视新闻的表现方式,关注受众真实的阅读感受[3]。这就需要重构电视新闻编辑职业能力,使其适应当前媒体发展的新业态。从受众需求角度看,新媒体及其呈现的内容更符合受众阅读心理及习惯,更易受到青睐。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技术下的新闻信息内容更加碎片化,这正好迎合了受众阅读时间碎片化的特征。同时,传统电视新闻媒体注重的是受众的直观阅读感受,受众的阅读受到时空限制,无法满足受众随时随地收看新闻信息的需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发展,新闻信息载体及传播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新媒体技术更好地满足了受众阅读的客观需求,获得了高速发展。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应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创作出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及感受。而重构电视新闻编辑职业能力,使其具备较高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则能够进一步丰富电视新闻内容的表现形式,强化受众的阅读感受,从而推动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

二、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职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挖掘和分析社会问题能力不足。传统新闻编辑工作中,新闻和采编是统一的。为实现新闻量产,如今的新闻采编与编辑工作相互独立,从而造成电视新闻质量下滑。加之新媒体的影响,一些新闻编辑为追求数量直接采用网络现有数据分析新闻内容,未能做到深度挖掘,从而限制了新闻编辑看待问题的深度及视野。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电视新闻编辑需要现场实地采访、调研,全面了解事件真相,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在编辑中对事件进展进行客观描述。然而,实际工作并非如此,有些新闻内容的主观性较强,事件重要信息不明确,甚至出现扭曲事实真相的新闻内容,极大地损害了电视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限于传统编辑工作模式的束缚,部分编辑仍沿用传统新闻视角看待社会问题和新闻事件,未能透彻而深刻地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是当前电视新闻媒体普遍存在的弊病。同时,全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电视新闻等主流媒体为了适应时展,也会不断地更新和引进各种新媒体技术。可以说,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发展的设备要求更高。然而,当前许多新闻媒体的设备不完善,新闻产品制作技术相对滞后,造成许多采访内容的质量欠佳。加之缺乏相关技术软件,许多新闻编辑工作难以有效深度挖掘和分析,仍采用传统的编辑生产方法,导致新闻生产效率低下。新媒体环境下,各种现代技术设备及软件设施的完善能够生动地展现在新闻内容上。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掌握新媒体技术,具备良好的新技术应用能力也至关重要,这就要其不断地学习各种新媒体技术和软硬件的应用,以推动新媒体技术创新和新闻编辑职业能力的重构。

三、全媒体时代重构电视新闻编辑职业能力的建议

(一)转变思维提升业务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电视新闻编辑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中,主流媒体若要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保持及增强其舆论引导力与公信力,新闻编辑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媒体市场环境,若想站稳脚跟,电视新闻编辑就必须创新,提升自身业务创新能力。全媒体时代,微信、APP平台、微博等平台的广泛发展,不但要求新闻内容的创新,还要求新闻表现方式、传播手段及载体的持续创新,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适应新业态的发展环境。为此,电视新闻编辑要以及新闻发展规律深度分析新闻业务,新闻编辑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自身业务能力,使之成为专家型和全媒型的新闻工作者。同时,电视新闻编辑也要深入了解受众,强化与受众的互动沟通及交流,及时掌握其信息需求,并针对此需求调整新闻编辑工作。电视新闻编辑在创新过程中,要贴近受众生活,关注民生,从民众生活中挖掘新闻素材,以便于编辑过程中能够有理有据、有迹可循,并能灵活运用各种编辑手段。此外,电视新闻编辑也要不断学习,强化自身知识素养,掌握各领域的知识,以便于捕捉社会发展变化及新趋势,且利用社会生活实践来分析整理自身知识结构,为更好地选择新闻信息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从而实现编辑内容的高质量创新。

(二)增强知识技能,提高电视编辑能力及效率

全媒体时代,新技术推动着媒体业的不断变革。掌握新技术是提高电视新闻编辑能力的基本保障,这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职业能力之一。新媒体技术使新闻业摆脱了传统媒介生产及传播的各种束缚,不管是信息获取还是信息推送,新媒体技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了便捷而通畅的平台。电视新闻编辑应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共享性及开放性,及时有效地获取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且快速整理。当然,这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具备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和丰富的理论素养,使其在敏锐地捕捉有价值的社会信息时能够快速地生产和传播此信息。新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时效性,同新媒体相比,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时效性相对较差,但电视新闻媒体的质量比较高。为此,电视新闻编辑要掌握新媒体应用技术,提高电视新闻编辑效率,确保电视新闻时效性的同时,严格审核新闻信息内容,确保电视新闻的严谨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增强电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总之,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职业能力呈现新特征,电视新闻编辑要具备创新思维,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知识、理论储备,切实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素养,更好地适应全媒体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崔善义,丁宝龙.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编辑工作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19):161-162.

[2]薛芬.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定位与发展研究[N].山西经济日报,2020-10-01(003).

第8篇

关键词 独立科技媒体;盈利模式;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003-02

随着“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口号的提出,独立科技媒体作为报道创业、投资以及互联网资讯,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提供服务的平台,在近五年来得到飞速的发展。盈利模式是推动互联网产业变革的核心,对独立科技媒体的盈利模式及其核心竞争力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互联网产业和新媒体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2006年,学者钟瑛从门户网站的竞争、垂直网站的定位、电信运营商的转型、媒体网站的回归4个方面对互联网竞争格局进行剖析。2013年,郭涛对当下科技博客用户飞涨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科技媒体凭借快速精准的行业消息和产品信息的,以及为创业者提供相关资讯和平台服务等功能积累了大量用户的结论。2015年,曹继东提出“互联网+科技”自媒体创新与盈利模式是文化、科技、创意、资本、技术、版权或知识产权融合汇聚形成的新兴经济模式。上述研究系统地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独立科技媒体公司发展进程。

1 独立科技媒体现有盈利模式分析

独立科技媒体公司的盈利根本而言利用的是信息的传播,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独立科技媒体发挥平台优势,连接用户与企业,从而实现资源互通。

1.1 广告投放

新闻传播媒介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内容吸引流量、流量吸引广告商、广告商投放广告带来广告费收入。科技媒体公司的主站、微信平台、App均设有专门的广告报道板块,提供新科技产品以及企业介绍,进行软件、高科技产品的推广,公司从中收取广告费用。

1.2 创新投融资方式

大多数独立科技媒体公司的业务核心聚焦在创业服务领域,通过自身资源与平台,与其他投资机构进行合作,为处于发展初期的项目进行众筹,同时向融资成功的项目收取平台服务费。36氪股权投资平台自上线以来,已帮助超过50家创业公司成功进行了融资。对于成功通过筛选的公司,36氪采用“领投+跟投”的融资模式。由专业的投资人、投资团队作为“领投人”进行项目股权认购,其他投资者作为“跟投人”进行跟投,36氪对融资公司收取平台费用。极客公园开展“极客加速计划”,投资者在平台注册为投资人后进行投资。股权融资项目融资成功且目标投资人被选择为股权融资项目的投资人后,指定专业人士或机构与目标投资人共同成立有限合伙企业,做为持有创业公司股权的直接股东,以目标投资人从项目方获得的投资收益的15%作为平台服务费用。

1.3 开展相关延展服务

独立科技媒体公司在注重线上内容报道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相关延活动,并从中收取费用。常见的延展服务多为开通VIP用户服务,为VIP用户提供更专业、更前沿的咨询报道。科技媒体公司也举办在线课程、线下活动,通过收取课程费、门票费的方式获得收益。

目前,36氪已开启收费服务项目“开氪”;极客公园除每年举办GIF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奇点创新者峰会等线下活动并收取门票费用外,还参与其他企业活动策划,收取相关费用;钛媒体在微信、客户端平台创立“钛空仓”板块,提供购物服务。

2 独立科技媒体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信息时代,进入新市场的障碍逐渐减少。科技媒体必须在与科技爱好者以及创业者的不断交互中证明自身价值,否则就会被市场抛弃。

1)面临竞争者的威胁,由于创新力不足,众多竞争者为了抢占风口,借助知识溢出效应争相模仿,从而面临因产品同质化而赚不到利润的困难。高质量的内容可以成为科技媒体发展的助力,但并不能成为其取胜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创新力(比如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技术壁垒是目前构建独立科技媒体盈利模式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2)满足创业者的需求,在创业资源整合方面,科技媒体向创业者提供孵化器、投融资平台、线下活动、付费网课、产品报道和产品开发这六类资源。在场地资源的提供上,政府扶持的孵化平台更有优势;在科技资源的提供上,科技媒体难以与科技公司提供的资源相抗衡;在管理资源的提供上,科技媒体的知识积累不足;提供给创业者的资源限于交流平台和品牌宣传服务。

3)投资人的视角,当科技媒体出现对项目信息报道不实或是审核不严格的情况时,若投资人根据“虚假信息”决策投资,科技媒体公司就会面临信誉危机。由于网络股权众筹平台相对于传统经济市场入门门槛低,具有快速获利的潜力,也可能会因一些投机取巧、盲目趋利者的行为引发市场秩序混乱。

3 完善独立科技媒体盈利模式政策建议

独立科技媒体要想打破资源的制约,避免信誉危机,应当注重人才和知识管理,与其他企业战略联盟以及明确公司定位。

1)资源整合,积累“智慧资本”。科技媒体可以与高校或研究所合作,帮助新创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提供给新创企业与企业产品相关的科技成果或者提供丰富的管理经验。科技媒体在搭建产学研科技资源平台上取得先占优势,可以提高科技媒体的知名度以及对初创企业入驻的吸引力。当科技媒体积累足够多的企业信息,可将这些信息整合管理形成“智慧资本”。

2)战略联盟,竞争与合作。科技媒体战略联盟与否,要考虑联盟后对自身竞争力(新的产品/服眨┑挠跋欤自身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来支撑自己发展这些竞争力,以及达成联盟对市场风险是否起到规避作用。科技媒体公司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其在专业化和协作分工上得以深化,从而在现有市场/产品上处于有利位置,成为领导市场发展的前沿,最终使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

3)明确定位,言出要必行。科技媒体公司应当明确公司定位,建立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业务流程。科技媒体公司多大程度上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也将在多大程度上决定公司的道德准则,决定公司的声誉,决定对其受众的尊重。科技媒体都会提出自己企业的概念以获得人们认可,不过,每一个价值观的目标可能对其他价值观的实现产生影响,科技媒体公司需要一个公正的评判标准来平衡各个价值取向从而持正直公立。因此,科技媒体公司明确的自我定位,采用主动、自觉的方法将这些冲突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钟瑛.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竞争格局[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4):38-42,94.

[2]麻晓蓉.从公众理解科学看媒体科技传播的社会责任[J].科技传播,2009(1):7-8,10.

[4]曲宝玉.TMT时代的新媒体策略――中国日报新媒体实践与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1(7):84-87.

[5]郭涛.科技博客走热 盈利前景待观望[N].中国文化报,2013-11-15(006).

[6]李玮.加强互动,互惠双赢――浅谈科技媒体与创新企业深度合作模式[J].科技传播,2014(2):35,7.

第9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大数据是在云计算、互联网之后IT行业的又一次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由此进入大数据时代,受众的各种信息会在媒体所触及的各个角落被记录存储在大数据网络平台上。整合营销传播是企业通过借助广告等各种传播方式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种方式。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营销传播环境、传播模式、传播汇率进行变革的产物。文章从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展开论述,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构建和发展的有力契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数据时代下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1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论述

“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是以广告、公关等传播方式作为企业信息传递的渠道,达到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目标,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种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彻底地改变了营销传播环境,营销传播模式和传播规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衍生出了“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新媒体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互动性强、精准度高、可测性稳定,这些优势对信息实现双向传播和互动功能有很大的帮助,也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传播模式的生成。因此,新媒体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营销传播渠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新媒体互动性强的优势,新媒体传播策略应该采取数据为导向的消费者信息细分的策略,要求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个体信息,建立数据库,实施“信息密集型”消费者传播策略,这种传播方式就是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下能够实现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模式构建,通过运用大数据信息和针对个人的传播策略实现广大消费者建立稳定的长期互利的关系。目前,淘宝、京东商城等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应用的就是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对于一些普通的传统型企业,尤其是一些传统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对互动式整合营销模式的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认识不足,营销人员缺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对数据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的认识和操作能力不够,导致企业对消费者的数据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十分薄弱,不能对营销效果进行全程检测,这些都是阻碍企业实施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主要因素,但大数据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

2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企业实施互动式整合营

销传播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大数据是继云计算、互联网之后IT产业的又一项技术变革,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是当前信息科技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但目前我国“大数据”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概念,但对其容量大、种类多、速度快、价值密度低这四项显著的特征有着一致的认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管理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科学性。企业实施营销管理是一种通过对目标市场的确立,用创造、交付和传播优质的产品附加价值来赢得顾客的青睐和购买行为的艺术。营销管理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在于对消费者和企业发展数据的严谨记录、搜集、整理和分析,并以此建立并存储营销数据库。大数据中海量的数据让这种定量分析结果更为精准,让企业营销与真实的市场发展需求动向无限接近。大数据时信息传播渠道呈现平台化和受众碎片化,传统的消费者研究方法在大数据时代下已经不能再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了,因此在营销体系中,传统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再及时、准确地获取到受众心理、媒体传播效果、营销效果评估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大数据时代对消费者群体进行了新一轮的重聚和再细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新媒体平台中存储的消费者的各种信息进行洞察和分析,营销体系从媒体、消费者、企业营销战略、营销效果评估等众多层面进行整合重构:首先,数据是媒体的核心资产,地位十分重要。消费者的行为在媒体所能接触到的各个环节中被有效地记录、检测下来,并对这些行为数据进行了分析整体和挖掘,企业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有效地掌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为企业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帮助企业精准地向消费者群体投放广告信息,并能及时、准确地评估营销效果,不断改进营销过程。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过程具有跨媒体、跨渠道、跨终端整合,线上线下相互协同,营销过程可度量等优势和特点。其次,专业的海量数据服务商大量涌现,这一类型的企业主要的经营业务是数据计算、数据存储、数据分析,为经济市场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服务,为企业的信息传播提供了专业的依托平台。大数据时代营销体系的变革和重构,为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动力。首先,整合营销过程不断进行变革,企业营销以数据为核心对信息传递的媒体、渠道和终端等进行了整合,更加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能根据大数据存储的信息进行消费者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分析,并实施全程检测和反馈,这为整合营销传播的互动性特征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技术基础,使得企业的营销策略更精准,更具科学性。其次,整合营销产业链体系也进行了重构,新兴起的数据服务上、信息技术服务商等企业在企业互动式整合营销模式的运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让一些没有独立构建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体系的企业,也能通过向数据服务商购买数据服务等形式,用可控的成本构建属于企业自身的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体系,从而提升企业的营销能力。

3大数据时代下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挖掘和处理,根据信息内容科学的制定决策模式,用决策模型来指导营销实践,推进企业的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向科学性、定量化分析方向发展。大数据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大数据营销信息和信息技术体系;二是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战略体系。大数据营销信息和信息技术体系是互动式整合营销模式的基础部分,大数据营销信息和信息技术体系运行的核心是根据存储的信息为企业构建大数据营销信息平台,大数据营销信息平台的构建必须包括消费者的个体信息、社会信息等不同层次的营销数据。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发展战略体系是借助不同的传播媒体、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信息传递的终端来构建营销渠道和媒体矩阵,以实现企业进行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强调消费者是企业发展的导向,要将消费者反馈的信息与产品经营的各个环节联动,企业营销信息平台获取、挖掘的信息应该与ERP等信息系统进行及时有效的对接,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中的各类数据信息产生联动,才能对产业生产结构进行整合,共同促进企业生产管理向前发展,及时、全面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提高企业管理的敏捷性。大数据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1大数据营销信息平台建设大数据营销信息平台获取营销数据的两个途径分别是自行采集数据来建立营销数据体系、向第三方海量数据服务商采购数据。大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挖掘等各项工作都会牵扯到复杂的信息技术,但一般的企业并不具备这些信息技术能力,因此,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会选取专业的第三方大数据采购技术服务。3.2消费者洞察与细分企业在运营中会广泛借助大数据营销信息平台,通过统计学、数据挖掘等多种方式,对营销数据展开分析、挖掘工作,从这些数据中探寻消费者在这一时期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心理等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特征。与传统的营销数据收集、分析方式相比,大数据营销信息平台更及时、更全面、更科学、更深层次地分析出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行为和特征等,精准的预测和定位消费者在当下或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消费倾向。进而根据消费倾向将消费者群体细致地划分为有意义、相似、可识别、可实施精准营销传播群体,构建消费者细分模块。3.3制定并实施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细分模块,制定相应的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实施精准营销。互动式整合营销策略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细分模块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体。一般企业最常用的几种传播媒体有微信、微博等互动式新媒体;论坛、网站、互联网等网络媒体;电话、短信等通信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应该充分角逐各种媒体资源,整合媒体传播优势,发挥新媒体的有利的传播特点,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进行最合理的互动传播,推进企业营销实施精准营销。根据目标消费群体反馈的有关媒介使用频率等数据对媒体资源及时地进行再调整。3.4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效果监测、评估和反馈机制构建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检测机制,根据不同的传播媒介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指标体系,追踪和分析最近一段时间的传播效果,对这一段时间的营销效果进行评估。评估营销效果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品牌评估法和口碑传播评估法。另外,还需要注重将营销效果评估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并及时在大数据营销平台内进行更新,及时改进和完善消费者洞察结果,提升营销传播技术,在营销传播实施过程能及时调整传播方式和传播技巧,提升营销效果,整合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

4结论

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等IT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人们对社会数据信息的采集能力在迅速增长,大数据的应用领域也一直在拓展。大数据时代让企业的竞争核心从资源转变成了数据,营销也成为一项基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而非创意的一项企业管理系统工程,被企业和学术研究领域高度重视。文章所阐述的大数据时代下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体系的构想,能够有效地指导和推进我国企业构建和实施互动式整合营销模式。同时,为企业在运营发展中重视将营销信息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联动的重视提出了警醒。希望通过本文对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在大数据时代下的使用策略分析,为企业借助大数据信息平台建立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体系提供帮助,提升企业的营销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刘英贵,李海峰.新媒体传播中精准广告的营销方式研究[J].当代传播,2013(4).

第10篇

作者:邵培仁 刘强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本书冠以“跨世纪传播学丛书”,是第一本关于媒介经济管理方面的论著,确切讲是一部教材。作者用学者的视角,综合运用管理学、市场学、经济学的知识对媒介经营管理进行了系统论述。它以学科的界定、职能的确立为开篇,相继阐述了媒介产品、市场、营销,以及人力开发,财务管理和相关媒介运营流程。管理学和经济学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它们的精华被作者有机地结合到中国特色的时空环境中,并在媒介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传统上,我们更强调媒介产品的喉舌作用和社会效益,并把这些效果的好坏作为媒介产品使用价值高低的唯一评判标准。其实,媒介产品与一般商品一样,有着共同之处。比如,报业的营销使用了大量的企业惯用手法,报纸价格战从2元到1元、5角、2角,甚至1角;报纸版面战从4版到8版、16版、24版、36版,而价格不变,其弥漫的硝烟不亚于彩电大战。这一事实也说明媒介已经意识到需要仰仗市场而生存,意识到经营管理团队的重要性,以前比较次要的经营广告部门和人才被推向了市场的前沿。本书正是基于这种需求而著。

作为学者和教师,作者对每一章节都进行了详细的引证、分析,并结合案例具体介绍了每一种媒介产品的不同运营模式,以至于洋洋48万字,近500页,带有明显的学院派特点。对于不断变化的媒介生存环境,书本并非实战演练,只是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媒介运做程序。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本可读之书。

《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

作者:胡太春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唐太宗时的诤臣魏征说:以史为鉴,知兴衰。作为新闻领域中佼佼者的新闻史学就是如此。关于媒介经营管理史的论述以前散见于新闻史的教材论著中,是胡太春先生的这部专题填补了媒介经营管理史研究的空白。报业在媒介家族中历史最长,发展最成熟,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它的经营管理对其他媒介具有普适性。该书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报业为线索,勾画了200余年中国报业经营管理的历史长卷,反映了中国报业的经营管理由原始状态走向科学管理的历程。对于无产阶级的报业和资产阶级的报业,除去性质和目的的差异,在经营管理上是可以借鉴的。书中对《京报》、《新民丛报》、《申报》、《大公报》、《世界日报》、《红色中华报》、《解放日报》以及台港澳地区30余家报纸进行了个案分析,他们的股份制经营、市场运作、人才理念以及印刷发行的具体操作都有很强的资料性,对今天的报业,以至媒介业有借鉴意义。

作者的治学态度很严谨,书中资料的可信度很高。而且,鲜明的阶级观点在字里行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知识经济环境和WTO的要求下,我们决不能因为阶级观点的差异而放弃对西方媒介经营管理经验的借鉴,不可故步自封。从事精英行业要做智者。

《新闻事业经营管理》

主编:吴文虎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本书系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作者从学者的角度,将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新闻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综合透视了我国新闻媒介企业化管理和集约化、规模化的特点和规律。其实,就媒介经营来讲,它同一般商品经营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许多成功的媒介经营案例,无非就是把商品经营的精妙之处嫁接到媒介经营中来。只不过媒介生产的是新闻产品,比如报纸不符合主管部门的要求,完全可以作为伪劣产品来处理。所不同的是该产品的处罚由意识形态部门,如宣传部和新闻出版局,而非技术监督或是工商管理部门负责。书中重点讲了媒介产品与市场营销、广告经营管理、媒介的生产、技术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和公共关系,并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北京、广东的媒介发展趋势为例,对媒介产业化、集团化,媒介管理机构和体制改革进行了论述。作为教材,该书还尝试确立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的学科地位和原则职能。

它的优点是文字简约,详略得当,屏弃、突破了传统教材的那种事无巨细的解释,删掉了多余信息,重点介绍了媒介经营的宏观层面。作为学者而非业者,这就是高明之处。该书阅读起来耗时不多,适合学生入门和时间宝贵的业内人士的初步学习。每章前的内容提要,就像报纸头版的导读,使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取舍,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但该书对媒介经营技术论及较少,使想进一步提高的业者找不到解渴的梅林。

《媒介管理研究》

作者:胡正荣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在媒介经济专著许多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如曹鹏博士的报业集团研究,刘宏博士的传媒市场对策研究,胡太春博士的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研究,以及本书。这些博士在该领域往往站位较高,其专著具有很强的前沿性。由此,也说明媒介经济正受到学术前沿的高度关注,它的发展将后劲十足。

该书的副题是:广播电视管理创新体系。也就是说,它锁定的读者对象的兴奋点是广播电视。作者从现代管理理论和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建立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创新体系,并对广播电视存在的外部环境,如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媒介市场、资源和受众,内部环境,如结构作业系统、管理心理系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广播电视管理创新体系模式。

《传媒产业经营实务》

主编:周鸿铎

新华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传媒产业经营实务,顾名思义是从传媒产业的微观层面研究媒介,研究印刷媒介产业、广播产业、电视产业、邮电产业如何做大影响力经济的经营之道。上面提及的诸多媒介产业虽为同宗,但其经营之道各有奥妙,而本书的亮点更多地表现在电视业经营上,显示出作者对电视业经营的娴熟有加。

除对不同媒介产业的性质、经营、结构、发展进行了分析预测外,重头戏体现在电视产业经营上,其内容和篇幅占据了半壁江山。从电视节目的特点机会、竞争范围、成本制作,电视节目市场经营、构成及营销,电视广告经营,电视剧经营及电视网络、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所以,名副其实地讲,本书主要关注的是电视业的经营之道,电视业者是它的最直接受益人。

《中国传媒的市场对策》

作者:刘宏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双重属性是传媒的内在规定性,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表现强弱不一样罢了。今天,中国传媒的经济属性正脱去隐者的外衣,在经济舞台上闪亮登场,而且出手不凡。君不见媒介业24小时不停地征战,白天报业战成都,晚间电视战长沙。这些竞夺就是媒介取得了政治属性对自己的理解,而积极寻找市场发展对策的过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政治属性(或称社会代言人、社会守望者、舆论引导者)和经济属性必须寻找一个平衡点,才会生存,也只有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媒介本身才能健康成长。如果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就有可能造成蹩脚的媒介。现在无论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媒介本身对这双重性都有了共识,但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作者以双重性为核心,从东西方对比研究入手,在理论上探讨了传媒双重性的表现形式,以及传媒双重性在中国的表现,传媒产业化、传媒集团化和政府宏观调控同传媒双重性的关系。

本书的核心问题是围绕传媒双重性,研究在中国如何实现双重性的良性互动,寻找切合中国环境的媒体发展之路。作者认为,即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传媒政治角色的双赢策略是中国传媒市场发展壮大的根本选择。总的来说,这些论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经济基础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

主编:黄升民 丁俊杰

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发展媒介集团已成为共识,但如何打造却值得研究。基于媒介之间的不同特点,对媒介集团的研究分为两派,一是以报刊出版集团为主,一是以广播电视为主。几乎所有的媒介经济教材和论著当中均有关于媒介集团的章节,但关于媒介集团的专著却少之又少。本书的编者都是广电界的知名学者,基本上反映了广电集团化领域中的最新成就。该书分为五篇:现状篇对中国广电媒介生存现状进行了分析;启示篇以BBC、NHK和美国时代华纳为个案剖析了海外媒介集团的发展脉络以及对我们的启示;探索篇围绕广州广电的资源规模使用、湖南广电的资本运作、上海广电的效益管理揭示了中国广电集团化的探索过程;战略篇提出了中国广电集团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梳理出进行集团化的核心思路,以及两种集团化操作模式;相关研究篇以关注媒介生存为主题分析了新技术新环境下的媒介发展趋势。在媒介经济的书籍中,该书仅从版式大小、字数和页码上都可以称为重量级,价格也不菲,但对于研究、关注媒介集团化的业界和学界人士来说,读后却能受益。从市场角度讲,它锁定的就是这些专业人士。而且,该书的资料性也不容忽视。

《报业中国》

作者:孙燕君

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报业中国》,中国报业,确实好大气的名字。作者以记者的眼光鸟瞰了当代中国报业的现状和趋势。在这样一个快速整合的时代,报业也是战火不断,烽烟频传。为了攻城掠地,报人们赤膊上阵,对工商业的市场营销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赔钱杀出一条血路。书中透出的“血腥味”,证明了报业对市场的强烈依存度,同时也表明,报业需要一流的团队,不仅有优秀的编辑记者,还要有卓越的经营家。本书以大特写的笔法再现了“广州报业的三国演义”、“京城报业的群英会战”、“成都报业的春秋五霸”

第11篇

关键词 跨媒介;文化管理;广电总局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082-01

在当今媒体多元化和跨媒介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政府作为文化的监管者这一主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下,政府如何管理以及怎样管理成为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于文化传媒产业的管理模式有自身的独特性,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本文将以广电总局为例,就我国以政府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特别是传媒产业在管理模式和内容方面进行探微,并分析广电总局在管理上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比和借鉴外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为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管理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1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开展,互联网深入全球各个角落,标志着信息化时代的诞生。多媒体标志着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新大众媒介的诞生。中国也抓住了这一机遇,和众多发达国家一起进入了全球化的新媒介时代。与发达国家大众媒介研究较早、文化传媒产业成熟的情况不同,当时中国的大众传媒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与市场系统,基础较为薄弱。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文化产业逐渐发展成熟,而多种媒介的交叉与融合更是推动了跨媒介时代的到来。在当今媒体多元化和跨媒介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政府作为文化的监管者这一主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下,政府如何管理以及怎样管理成为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中国的学者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关注并引入文化产业管理理念和方法的。

2 研究方法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展开了对新闻传媒方面的比较研究,这方面较早的著作主要有:1994年由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淘涵主编的《比较新闻学》;1994年9月出版,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樊凡教授编写的《中西新闻比较论》;由江西财经大学刘夏塘教授主编的《比较新闻学》;由童兵主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的成果:《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我国学术界在研究广电总局的管理模式时,惯用的方法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制度进行对比,如《制度设计和财源:英、日、美、公共电视要素分析》(苏华)、《欧美传媒产业规制及模式》(董静,李本乾)、《传媒、政府、政党――对近现代欧美国家传媒与政府关系之演进的历史考察》(唐娟)、《国外传媒产业放松管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常永新)、《公众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赵月枝)等。这些专著在研究中都大量的使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大量的借鉴了国外的文化产业管理经验。整体而言,当时传媒产业管理的比较研究在我国才刚刚展开,研究时间不长,研究成果较少,且没有组建专门的研究队伍,人员零散,资金投入较为缺乏,并且研究成果对管理实践的影响力不足。

3 研究现状

崔保国在《大部制整合与大传媒时代的到来》中提出了“大部制”的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场政府机构改革运动在西方国家普遍展开,掀起了“大部制”的潮流,大部制属于一种高效的政府组织样式也影响到了中国的政府构建。国务院在改革方案中,提出了组建广电总局,将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两个领域进行整合,广电总局将统一负责新闻、出版、电视、电影和广播等多个行业,之前文化产业各领域条块分割的格局将得到彻底改变。

在《我国新闻出版与广电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2013年“署局合并”之透视》一文中,吴锋、屠忠俊对我国近年来文化传媒领域的管理变革进行了概括。他们指出,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新闻媒体的管理组织结构经历了11次大的调整,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49到1974是“勘探阶段”;从1949年到1974年为探索阶段; 1975年到21世纪初是规范化建设阶段;将2013年“署局合并”作为转折点,文化传媒产业的行政机构进入了“大部制”改革的新阶段。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国家都在对文化产业进行管制,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同西方学术界相比,我国系统地对以政府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笔者在经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进行了解之后发现,国内外现有的关于政府与传媒产业关系的著作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如何有效地对文化传媒产业进行监督;2)政府如何处理好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即政府管理与媒体自治之间的职能划分;3)分析国外政府对于文化传媒行业的监管模式与简单评析;4)具体研究国外某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管理。

关于广电总局成立带来的积极影响,目前我国学者广泛认同,广电总局在促进三网融合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王效杰司长在接受采访时对“三网融合”的概念提出了界定: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下一代演进过程中,技术功能一致化,业务范围相同化,网络互相联通、资源实现共享。广电总局自合并之后,打破了行业间的壁垒,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流通,加快了三网融合进程。

4 尚存的问题

文化传媒产业属于意识形态类的产业,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学术界在有关的理论框架层面已经取得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但纵观既有文献,研究较为片面的状况依旧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具体表现为:一、研究主要侧重于微观层面,对于宏观体制改革涉及较少。当前的学术研究主要多聚焦于某个行业或集团的发展,如在新闻出版领域,广受关注的“转企改制”以及在广播电视领域着重研究的“事业体制与产业化分离”,而宏观角度的文化体制改革等议题的相关研究则很少涉及,研究层面较为狭窄,缺乏深度。二是在新闻出版范围的改革探究多,广电系统的改革探究少。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任务中,仅新闻出版领域所占的比例就达到三分之二,已积累了较多成果,管理者推进改革的积极性较高,宏观体制改革逐步进入较深层次;而广电系统的体制改革则相对滞后,研究基础较薄弱。

参考文献

[1]汤书昆,孙文彬.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述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2).

[2]崔保国.大部制整合与大传媒时代的到来[J].当代传播,2013(2).

[3]李红祥.英美传媒监管模式变革的动因考察[J].传媒观察,2011(3).

第12篇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媒体转型;数据新闻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008-02

大数据时代,传统报业转型势在必行,关键问题是转向何方以及如何转,新媒体无疑是大方向。从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近年来传统媒体纷纷开展媒体融合、搭建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平台、采用多维度、全方位的数据新闻的报道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逐步走向新媒体和媒体融合。然而,庞大的资金投入、资源的缺陷以及能力的局限,使得大数据时代下任何一家传统媒体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数据化和对数据的重视、处理,决定传统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高度。

1大数据时代传统报业转型的机遇

环顾当今的世界,大数据已然成为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社会资源和竞争力,获取和运用大数据的必要性对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政府部门在社会中的地位要强得多,可作为的范围要广得多,尤其是拥有公共数据资源的数量更要大得多,但是其对外开放的程度却很低。因此,只要政府下定决心放开对数据的垄断与监控,实施开放式的数据战略,取得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更加显著。而对于媒体来说,在这个由开放的公共数据和自身拥有的数据资源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新的产业链中,它们将占据重要的地位。

法国数字集团总经理Frédéric Filloux认为,其他行业得到有效利用的大数据同样适用于数字媒体产业,现实中传统媒体的忽视与不作为导致大量读者群自身形成的大数据价值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因此,使用行为数据可以增强新闻服务对读者的吸引力,从而带给媒体运营者更大的利益。

在十几年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变革中,无论是从报纸电子化到办公自动化还是从多媒体到媒体整合,传统媒体也在不断积累其自身拥有的媒体资产,包括海量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以及历史数据库、待编稿件库、图片数据库、社交网络、其他通讯社稿件等多种形式的数据资料。同时,开放的互联网全媒体平台所聚集的各种用户群体的社交信息,也为传统媒体提供庞大的数据背景。这些海量的数据可以说是传统媒体在大数据时代的主要优势之一。

在数据技术方面,数据挖掘技术和云计算能以较低的成本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例如,云计算的开发和广泛使用使普通中小企业使用大数据的门槛大大降低,同时也使得以前因高昂的收集和处理成本而放弃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及信息的局面焕然一新。尤其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由于多媒体采编技术的使用,以及高分辨率和清晰度的音频、视频格式的更新,在大数据相应技术的支持下,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在单次采访或新闻节目中获取和处理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在新闻生产的流程中,几乎所有的新数据和老数据都有可能派上用场,并发挥价值。

在信息本身的数量与质量方面,传统媒体在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越来越多,拥有的非结构化的数据也越来越多。而一旦掌握与大数据相关的处理工具和技术,传统媒体就能够对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深加工和重新组合,在增强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做好信息集成服务工作,满足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种群体、对信息的需要。

在新闻传播效果上,媒体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方式,对受众的需求和行为习惯等相关信息进行,可以改变刻板印象的形成,促进新闻报道框架结构更合理的运用;同时也有利于更清晰地理解议程设置与受众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关系,这些都无疑对媒体提升传播效果和传播价值的目标大有裨益。

2大数据时代传统报业转型的挑战

2.1针对数据本身面临的挑战

虽然,大数据的特征之一是海量数据,但这并不代表大数据就等同于海量的数据。大数据包含信息又不局限于信息,而是社会个人和社会群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所产生的巨量数据群。因此,对于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而言,对数据的分析挖掘应用实属不易。媒体在信息时代想要提高竞争力,势必面临着这样几个难以逃避的问题:能不能成功构建大数据平台,能不能顺利采集和分析大数据,能不能有创意地对大数据进行有价值的挖掘应用。

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挑战中,一个主要的部分就是缺乏数据加工能力。在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服务器集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导致数据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将日益集中于提供硬件与软件服务的供应商手中,这也使得技术对媒体发展的制约显得愈加明显。

此外,包括舆情分析、情感分析、受众偏好等与社会学、传播学有关的大数据问题,我国理论界才刚刚开始研究。目前社会中用于新闻实践的大数据研究工具还不成熟,探索分析媒体运营的环境并不良好,大量的壁垒与隔阂仍然存在于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整合中。然而只有跨领域、跨学科、全面综合的数据分析才有可能引发真正的知识和理论的形成,进而创造价值,这正是当今大数据时代中国传统媒体所缺乏的。

2.2针对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有理由相信,大数据时代的产生与发展不会使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消失,但新闻工作者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需要进行相应的换代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工作者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转型挑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新闻。传统媒体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和专业队伍,充分分析利用大数据资源,善于从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冰山一角挖掘出隐藏的新闻价值,从海量信息中寻找、加工、整合新闻信息,担当好“把关人”“数据分析者”的角色;

2)如何将数据可视化。如何解决数字抽象枯燥不易理解的难题,用数据讲故事,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善于从数据中挖掘新闻,还要善于用数据讲故事,运用文本解释数据集、静态或交互式的可视化数据、视频作品等文本信息,以全息化的视觉呈现方式传递信息;

3)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要求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在拥有“新闻鼻”、“新闻眼”的同时,更要有敏锐的数字感知能力,能够洞悉并验证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大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数据获取程序是否科学、数据是否具有典型性和可比性、以及数据能否可视化等。新闻工作者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数据技术的使用方法,准确地处理各种数据资料,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价值。

3 以大数据为支点,推动传统媒体全面转型

3.1树立以大数据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以大数据的视野和观念主动融入这个时代,顺应潮流,建立起有特色的新理念和新平台,将是其走向现代传媒的新起点。

回顾过去20年,互联网技术逐步改变了传播业生态格局,对传统媒体形成强烈的冲击。而传统媒体面对新技术包括大数据还存在一下误区:一是漠不关心,错失良机;二是略有耳闻,但没有付诸行动,直至地盘被蚕食;三是有认识但又比较盲目,缺乏脚踏实地的实施步骤。传统媒体需要理性面对大数据带来的影响,承认差距并梳理不上落下的功课,同时避免盲目,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做好顶层设计和路径比较,将大数据提升到战略高度,视为其生存发展的基点。

3.2建立与数据化运作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提升对数据的分析和展示能力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大数据本质上是“一场管理革命”。要真正发挥大数据向传统媒体转型的引爆和支撑作用,必须改变管理理念和模式,建立一系列与之适配的管理体制、机制。

首先是组织架构。传统媒体要改变技术与采编、经营、管理相对分离的架构,建立符合互联网逻辑的产品经理负责制和项目负责制,建立专门的机构和系列规章制度,引导全员围绕大数据行事。

其次是让技术基因渗透到整个生产过程。传统媒体一直以内容基因为发展要素,技术部门更多承担辅助角色,这也造成了管理层对最前沿的技术缺乏了解,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大数据时代,流程中的技术基因决定了流程运转的合理性和成本。

再次,传统媒体要通过内部培训、多岗位锻炼等途径来挖掘人才,培养同时兼备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人才。

最后,要引导和强化采编、经营者和技术开发者、设计者的合作。大数据时代,整体作战、团队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3.3呼吁全社会共同丰富和开放数据

借助于互联网、云计算和新媒体,今天的时代已是一个大数据产生并逐步公开于社会的时代,丰富的数据背景是所有大数据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我国拥有的数字化的数据资源远远低于欧美,国内公共部门和制造业的大数据资源积累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公共信息资源披露和共享方面,很多政府官员有各种顾虑,有的甚至把数据视为部门财产而拒绝向公众公开。即使就已有有限的数据资源来说,还存在标准化、准确化、完整性低,有很多“信息孤岛”、利用价值不高的情况,这大大降低了数据的价值。传统媒体拥有一定的社会话语权,应该在这方面带头呼吁全社会来共同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数据共享生态系统,以包容的心态开放数据、拥抱数据创新。

参考文献

[1]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新闻记者,2013(6).

[2]吴文平.以大数据为支点,推动传统报业转型的思考.新闻实践,2013(10).

[3]辜晓进.颠覆报纸出版流程全面体现“数字优先”――《金融时报》近期的变化具有革命性意义.新闻实践,2013(10).

[4]汤景泰.大数据时代的传媒转型:观念与策略.新闻与写作,2013(9).

[5]官建文,刘扬,刘振兴.大数据时代对传媒业意味着什么?.新闻战线,2013(2).

[6]黄春平,余宗蔚.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内容的监管难题与解决路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7]文卫华,李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以英国“卫报”为例.现代传播,2013(5).

[8]彭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新闻界,2012(8).

[9]徐艳.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发展的SWOT分析.青年记者,2013(7).

[10]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