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波的诗

金波的诗

时间:2023-05-30 10:26:05

第1篇

尽管李金发效法波德莱尔,大力营造“颓废”的诗歌意境,但是,文学上任何程度的影响所造成的相似都不能达至如出一辙,差异总是必然的。李金发与波德莱尔之间也如此,由于两人所处的境遇不同,两种不同的存在条件造就了两人诗歌之间巨大的差异,即使是两人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看似相同的颓废色彩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从两位诗人的创作立场和创作心境来具体分析这种差异。

一、创作立场

波德莱尔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土生土长的,他接受的是本土的文化和学识,接触的是他一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环境,他是在本土文化环境和底蕴上进行创作的本土诗人。李金发则是远离故土留学欧洲,在西方文化氛围中写出他的主要诗作的。作为一个来自落后、动荡的国家的异乡客,李金发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对自己国家和西方的对比感受,对异国他乡的生存体验进行表达的异域诗人。两人之间存在本土和非本土、被认可身份和不被认可身份的差异,对同一文化语境和生存环境的不同感受及认识必然会导致这两位中西诗人在创作立场上产生差异。

虽然波德莱尔与李金发都曾被自己的民族视为最颓废的诗人,吸毒、饮酒、追求、梦幻死亡等等都是两人诗作中不容否认的细节,但表面看似相同的“颓废”却丝毫掩盖不了两位诗人迥异的诗旨。透过诗句中“颓废”的镜像,我们可以感到波德莱尔凛然不可犯的决心:“拒绝把生活空虚的理想化,拒绝浮面的欢娱与自足。他要返回到存在的本质层次,以艺术家的身份去面对真正的命运。如果生命是包孕了那样多大伤痛、大恐惧、大欲望,那么,以强力挖掘进去,看个底细,尝个透彻。所以诗到了他手里,不再是浪漫式的幻想和怨叹、战栗、悔恨、共鸣,用凝聚的形式再造出来。……他穿过继父的封闭自满,看出整个社会的虚伪与丑恶;穿过社会,他更质问生命存在本身。”对波德莱尔来说,“巴黎的生活的不是表面的五光十色的豪华场面,而是底层的充斥着罪犯和的阴暗的迷宫,那里盛开着‘恶之花’”。目睹破碎的现实,波德莱尔忧郁,但由于时代的制约,他不可能救治社会的疾病,也就无法摆脱自身的忧郁,于是他便借“颓废”的诗作来进行揭露和批判。他追求始终“从恶中发掘出美”的理想:尽管身处黑夜之中,但他拒斥黑暗的诱惑;尽管被恶所羁绊,但他顽强地走向善。可以说,波德莱尔是站在高昂的主体立场上去处理自己本土的表现对象的。因而,在创作诗歌时,“颓废”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颓废”只是他探求历程的一个中点站,是他对抗丑陋现实的有力武器。

而李金发作为一个外来者,与所处社会的微妙关系,与异国他乡不同文化氛围的冲突碰撞让他敏感和痛苦;“无根的异乡人”的尴尬境地,总是令他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屡屡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一个年轻人正常的生活要求,诸如爱情的欢愉、青春的激情和事业的成就等,都无法在现实中获取。举步维艰的异域生活境遇使诗人的灵魂发生了扭曲,自我生命价值受到了质疑,个体丰富的情感世界不得不一再幽闭。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总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坚实的立足之地,他感到生命存在的根基是如此虚浮,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也只能是“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间”(《弃妇》)。“流浪汉”、“旅居者”的身份认同,加剧了他与周围人的紧张关系,诗人处处遭逢的是无法融入人群的落寞:“夜色笼罩全城,/惟不能笼罩我的心。”(《心》)法、德的留学生活,让李金发染上了“恐衰老之世纪亦不能答”的忧郁。于是,他效法波德莱尔,借“颓废”的诗歌排解忧郁:从《琴的哀》、《寒夜之幻觉》、《悲》到《沉寂》、《幽怨》、《哀吟》等等,李金发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领域,搜寻许多肃杀惨淡的生命信息。他的诗里回荡着哀鸣的声音,氤氲着死亡的气息,更充满着人生与爱情的怅惘之情。但是,透过李金发的“颓废”诗句的幕帘,我们寻不到波氏那种对“恶”强烈憎恨,对“美”不懈追求的精神!我们看不见波氏那种不失希望的丑恶和绝望!我们感受到的是异乡生活给李金发带来的苦涩和溃伤,体会到他对于“生命欲揶揄”的情感倾向。

显然,在李金发这里,“颓废”不再是波德莱尔对抗丑恶现实的利剑,而成了逃避丑陋现实的盾牌。因为,异域的生存感受让李金发产生了不同于波德莱尔的创作立场:他不能如波氏那样以高昂的主体去处理自己本土的表现对象,而只能从客体的心境出发,直写异域的生存体验。

下面是波德莱尔和李金发同样以“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两首诗,读者很容易就能接受到两位诗人于诗歌中折射出不同心情不同感受的信息:

我曾在令人心旷神怡的柱廊下久久伫立,

太阳从大海上向柱廊射来无数道光辉,

那高大的支柱,笔直而雄武,

在苍茫暮色中使柱廊与玄武岩的山洞十分相似。

大海的波涛,使天空的倒影摇曳,

又郑重而神秘地使一片波澜

那华丽的乐章具有无限魅力的和弦

与映入我眼帘的夕阳的色彩融为一体。

这时,我就体验到终于获得安宁的精神上的满足,

就陶醉在满目斜晖、茫茫大海、浩浩长空

与赤身露体而香气袭人的奴隶的怀抱中,

他们清凉的棕榈叶遮住我的头颅,

他们操心的偏偏只是追根究底,

只是探索那害得我受尽折磨的痛苦的奥秘。

――波德莱尔《往昔的生活》

在波德莱尔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以往生活的观点:“往昔的”生活尽管有阴霾,有“害得我受尽折磨的痛苦”,但被眼前的美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的柱廊”、光芒万丈的“太阳”、波涛汹涌的“大海”等所整合,“我”从而“体验到终于获得安宁的精神上的满足”。尽管作者描写的是灰色的生活,我们还是不难看出作者的希望洋溢在字里行间。作者用他“从恶中挖掘出的美”为“那害得我受尽折磨的痛苦”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亮色。

再看李金发的《生活》一诗:

抱头爱去,她原是先代之女神,

残弃盲目?我们唯一之崇拜者,

锐敏之眼睛,环视一切

沉寂,奔腾与荒榛之藏所。

君不见高邱之坟冢的安排?

无数蝼蚁之宫室,

在你耳朵之左右,

沙石亦遂销磨了。

皮肤上老母所爱之油腻,

日落时秋虫之鸣声,

如摇篮里襁褓之母的安慰,

吁,这你仅能记忆之可爱。

我见惯了无牙之颚,无色之颧,

一切生命流里之威严,

有时为草虫掩蔽,捣碎,

终于眼球不能如意流转了。

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风华正茂的李金发当时本应是意气风发的,他笔下的生活本该是色彩明亮情调高昂的。然而,我们在他的诗中却读不到鲜活的生命信息,相反,“荒榛、坟冢、蝼蚁、无牙之颚、无色之颧”等阴冷恐怖之物在诗句中俯拾皆是。诗句传达的关于生命的死寂与窒闷之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心中积压的浓郁的凄苦、悲凉和哀怨,体会到丑恶事物未能被美的理想成功整合的恐怖与狰狞。

二、创作心境

尽管波德莱尔和李金发的诗歌都充满颓废、忧郁的色彩,但两人从本质上对所要表现的忧郁和颓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表现方式。相对李金发的颓废绝望而言,波德莱尔认为忧郁是“动人的”,绝望是“高贵的”。他说:“诗的本质不过是,也仅仅是人类对一种最高的美的向往。这种本质表现在热情之中,这种热情是完全独立于激情的,是一种心灵的迷醉,也是完全独立于真实的,是理性的材料。因为激情是一种自然之物,甚至过于自然,不能不给纯粹美的领域带来一种刺人的,不和谐的色调,它太亲切、太猛烈、不能不败坏居住在诗的超自然领域中的纯粹的愿望,动人的忧郁和高贵的绝望。”本雅明指出:波德莱尔的诗歌中时时显露出“英雄”的气息,因为他“是按着英雄的形象来塑造艺术家形象的”。就是说,在波德莱尔的诗里,抒情主人公常常是高昂的、不卑不亢的形象,即便许多“丑”的事物进入他的诗歌,也能够幻化为“美”的艺术表达,给人以健康向上的感召,指引人们更从容地面对生活。而李金发即使写一些普通平常的题材,也特意渲染其狰狞的一面,如《故乡》:“狼儿跑进内堂,/与野狗争宿所了;/瘦虎狠狠地向着他们!”《故事》:“我的哀戚向四处逃窜了。”《黄昏》:“你不见有点东西,/正在哀死吗?”《使命》:“生命/叩了门儿,/要我们去齐演/这悲剧。”字里行间吐露的都是他对人生的悲观理解,他的抒情主人公,都显露出一种病态的哀弱和卑微的征象。

其实,这样的差异正是源于波德莱尔与李金发的创作心境的不同:前者的创作大多是处于庄严的理性的宏大的思考,而后者的诗歌则是出于个人的冷冽的感性的宣泄。

波德莱尔是站在发达资本主义的文化语境下进行创作的,所以具有西方文化传统中一贯的反叛意识。他的文学创作虽然带有颓废色彩,但是自始至终体现出社会批判的价值定位,他喜欢发掘恶中之美对现实进行揭露,“他的美不表现为欢乐和愉快,而表现为忧郁、不幸和反抗,这正说明他的诗根植于闲事的生活之中,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的烙印,这种忧郁、不幸和反抗正是他从现实的丑恶中发掘出来的美。可以说,波德莱尔强调‘特殊美’和‘发掘恶之美’,这一思想和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波德莱尔写“恶”写“颓废”,多半是出于匡正时弊的心境。他病态的眼光中满怀的是高远的理想和善良的心愿,旨在对社会进行彻底的反思批判和道德重建。我们很容易从他的诗歌中感受到他力求匡正时弊的心境:

给读者

罪孽、吝啬、谬误以及愚蠢

纷纷占据我们的灵魂,折磨我们的身体,

我们饲养我们可爱的悔恨,

犹如乞丐养活它们身上的虱子。

我们的罪孽顽固不化,而懊悔却可耻;

我们为自己大方的交出供词,

且快活地返回泥泞道路,

深信可以用廉价的眼泪洗涤污点。

在恶的枕头上,正是三倍大撒旦

长期地摇睡我们中魔的精神,

而我们意志的珍贵的金属

全被这个高明的化学家汽化了。

是恶魔握住牵动我们的丝线!

从讨厌的物品中,我们寻找诱惑力;

每天,我们朝地狱迈下一步,

无所畏惧的穿过发出恶臭底阍暗

就像赤贫的浪荡子,亲咬着

老娼妓受尽凌迟的,

我们一路窃取秘密的欢乐,

还用力压榨如一只干瘪的橘子。

拥挤蠕动如同千万条蛔虫,

一群恶魔在我们脑袋大吃大喝,

我们――呼吸、死亡――隐形的河流――

就以低沉的滑进我们的肺内。

如果强歼,毒药、匕首,纵火,

还不能以有趣的图案来装饰,

我们可悲的命运的平凡画布,

那只怪,唉!我们的心灵不够豪放。

但是在豺狼、虎豹、猎犬、猿猴蛇蝎兀鹰,

以及

吼叫、咆哮、狂吠、爬行的怪物中,

我们的恶德的龌龊的动物园里。

有一头兽,更丑、更凶、、更卑劣!

虽然它不会 神气活现的大声嚷叫,

它却极愿将地球揉成碎片

且在一次哈欠中咽下世界;

那是“厌烦”!――满眼是无意的泪珠,

它边抽水烟筒,边梦想断头台。

读者,你认得它,那头棘手怪物,

――假惺惺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弟兄!

在这篇《给读者》里,“波德莱尔仿佛拿着一柄锐利的手术刀,直剖现代的人心,或者说自认文明人的内心。愚蠢、谬误、罪孽、吝啬均为都会生活的产物人性的劣根,会造成如此情况,因为我们每个人心都不够豁达、开阔、豪放”。从诗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诗人对时局咬牙切齿的痛恨以及声色俱厉的批判。

李金发却不同,当他远渡重洋来到陌生的国度里,不被人理解和尊重的残酷现实,爱情和生活的诸多不如意,都使得他的创作成为了个体情感记录、心灵悲鸣的有效手段。他本人也毫不掩饰这样的创作心境,他曾说:“我的诗是个人灵感的纪录表,是个人陶醉后引吭的高歌……”可以说,李金发的诗是个人的感情宣泄,在他的笔下,人生的命运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满贮着哀伤与悲苦。

弃 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间,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激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诗句写了一个弃妇的痛苦与悲哀,诗人代她向社会的歧视与压力倾吐了自己的痛苦与幽怨之情。“作者在自己创作的最初动因里,已经将弃妇的意象赋予了自身命运不幸与悲苦的感慨的内涵。作者是在个人的人生存在意义上思考着不公平的世界带给自身生命的痛苦悲哀和孤独的。诗歌以‘弃妇’作喻,写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羞恶痛楚和生存的举步维艰。”李金发实际上是通过对弃妇孤寂、哀吟、悲凉的心灵世界的形象写照,来象征自己充满了悲苦、孤寂的人生命运,表达自己失意落泊甚至有些绝望的情怀,从而体现着诗歌境界与诗人心境的高度统一。

也许,正是举步维艰的异域生活让李金发陷入了过分的自我观照,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波德莱尔笔下的憎恶城市物质生活的激愤批判,到李金发的手里就变成了感受生活的孤寂沉思,本土文化的反思转化为异国情调的诅咒了”。

第2篇

摘 要:作为象征主义领袖之一的马拉美,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卞之琳才把他部分的诗作译介到中国,我国的学者并不认同象征主义的创作原则与马拉美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虽然提出了新颖和富有创造性的理论,但他却没有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全部实现自己的理论,而他的理论的真正实践者是马拉美,魏尔伦和兰波等人。瓦雷里就曾说过:“马拉美在诗的完美和纯正方面发扬了波德莱尔。”当时影响全面认识马拉美的原因,一方面是他的诗作留下来的很少,被译介到中国来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是受时代、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马拉美;原因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发展的过程中明显的打上了西方象征主义思潮的烙印,我国学者在早期的研究中格外关注早期法国象征主义的鼻祖波德莱尔对我国现代主义诗学的建构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然而,相对于波德莱尔,有关马拉美与我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比较研究较少,那么在东西方诗学的融合中,马拉美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的讨论。

马拉美作为象征派的领袖,与维尔伦、兰波并列为象征主义文学的三大诗人。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é,1842-1898),生于巴黎,父亲在登记局工作,五岁丧母,父亲再婚,不久,妹妹和父亲又先后去世。这些不幸似乎说明他为什么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渴望摆脱现实世界,探求另一世界的思想。

成年后,历经坎坷,生活贫困。他是一位深居简出的职员,曾创编辑过一种时装杂志。性格怪癖,早年在波德莱尔的影响下写诗,中年时创作有两篇长诗,广为流传的诗篇不多,却形成自己一种独特的诗风。

一、马拉美的纯诗理论

在中国“五四”后文人们眼中,马拉美被视为纯诗建构的鼻祖之一,茅盾和郑振铎于1924年提出:法国19世纪后半为象征主义大盛时期……鲍特莱尔(波德莱尔)和佛冷(兰波)是“开道者”,“创设者”是玛拉末(马拉美)。

马拉美认为:诗歌应该摆脱功利性、实指性和目的性,成为脱离外部世界的自足的艺术形式,诗歌展现的应是纯净的艺术境界。由此他提出了“纯诗论”。纯诗论以追求诗歌的音乐化为核心,他把创作出纯音乐化的诗和建立纯诗理论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耗尽心血。

诗歌音乐化是马拉美毕生追求的理想,也是他的诗论中最核心的部分。他说,诗是音乐和韵文的结合,音乐与文字两种象征交织在一起,诗歌语言便会变成魔法,变成建筑他理想的艺术宫殿的“不可触摸的石头。”也就是说,诗歌的音乐化能使诗歌语言摆脱叙事状物的非诗意功能,使其充分审美化,从而完美地发挥诱发和暗示功能,直接表现心灵与事物的“纯粹本质”。

以上论述大致可以当作马拉美给纯诗下的定义:“它释放出我们称之为灵魂的那种飘逸散漫的东西,那种除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音乐性之外别无所求的东西,使它超越一切尘土以及其它实际的禁锢,超越诗集本身,超越诗文本身。”马拉美主张诗歌应该发自诗人的灵魂也指向读者的灵魂,因为“每个灵魂都是一首乐曲”,因此,诗歌既要排斥客观的拟景状物,也要拒绝主观的抒情达意,纯诗应该与音乐一样,只应是整体性的韵律、纯音乐的意境,而不应该有字面的确切意义,即他所说的“诗篇在一片空白中寂然无声”。

故而马拉美在诗歌创作中十分注重诗歌的音乐美,追求富于律动动感的语言,表现诗人内心对外界声音、光亮、运动等所获得的交感和印象。重视音乐在诗中的作用,把颜色与音乐放在文字中,使文字变成乐曲的音符,创造出一种音画的效果。例如,《太息》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渴求自然,以此来逃避现代文明的约束的意境。从整体上来说,这首诗给人一种光影交织、波光潋滟的感觉。使人们似乎也看到了诗歌借以渲染意境、情绪的各种情景――秋天的天空、忧郁的花园、喷泉、池塘、昏黄的阳光、飘落的枯叶。更使人们在听音乐的同时,对诗歌中充满直觉、推想、暗示的象征天地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二、中国象征派诗人对于马拉美的接受

中国的象征派诗人可以说是在西方象征主义影响下产生的,中国的象征诗可以说是西方象征诗的模仿和移植,但就具体接受的哪个诗人的影响最大,这就不好一概而论。从整体上来看就前期象征主义而言,“五四”诗人较多的受波德莱尔、瓦雷里的影响,马拉美、兰波都是处于边缘化的诗人。但每个诗人又不只是手一个外国诗人的影响,往往是从多者中汲取精华,形成自己一种独特的风格。

象征派的创始人李金发曾在法国学习绘画和雕塑,他深受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迷恋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兰等象征主义大师的诗句。他的诗歌曾直接得益于法国象征主义,在创作道路上更是一起步就追随法国象征派诗人的足迹。

李金发说他因为“受鲍(波)特莱尔与魏尔仑的影响而作诗”,他说“我的名誉老师是魏尔仑”。但仔细阅读李金发的诗给人的印象完全是另一码事,他无论从气质上还是从情调上或遣词造句上都更接近马拉美。李金发在马拉美的译后记中写道:.“他爵诗是朦胧徜仿,字句是奇特的,声调是燎亮的,非有根本训练的人实不易了解而赞叹的,当时有Catulle Mendes批评他诗的一文很能阐发其精粹,中间一段是:他的诗是如此其显明地朦胧,那里的意境是美丽的语言之印象,同时庄严而空泛。如果我真明白了他所常说的意思,我可断言他是能用人所不能预知的意想的,无无聊的语言,甚至有反常的字句,他有其特殊的色彩及声调,或片刻不能申说的想象,他是以记取预言不可记忆的感情,抑未来的情操的”。

这可以看做是李金发对马拉美的诗的认识与感受,也可以看做是李金发自己诗歌创作的经验之谈。李金发在美学的追求上,在词语的创造上,在对心灵感受的描摹上都受到马拉美的明显影响。他接受马拉美主张的诗即用象征手法“一点一点地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的艺术原则。他喜欢用一些朦胧的意象和语言来暗示,即如朱自清先生所说:“虽用文字,却朦胧了文字的意义,用暗示来表现情调。”象征诗由于其暗示性,适用表达多层主题和复杂感情,适于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在使用中与视角变换,变形,虚实结合等手法交错起来,构成了诗的朦胧美。

三、马拉美未在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五四”之后的中国诗界,当论及法国象征主义时,文评界所注重参照的标尺性人物往往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和瓦雷里等人,马拉美所占据的地位值得我们别样地关注,他的文学地位和在现代文论中的重要性绝对不输于同辈的巨人们,但是中国的新诗人们对他的注意力又总是颇有保留,满足于在提到波德莱尔、兰波或是魏尔伦时将其一带而过,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马拉美在五四后中国诗界的接受遭遇搁戟,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诗歌数目,马拉美的诗歌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被译成汉语的更是罕见,故而中国文人很少能读到马拉美的诗。第二,时代原因,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中,中国的知识分子致力于写作唤起民众觉醒的启蒙文学,故而马拉美诗歌所体现的非理性、非现实主义精神并不能满足知识分子的需求。第三,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崇尚:“文以载道,文以言志”,文学更多注重社会功利,当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不能立竿见影地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不能与人民大众直接交流时,便纷纷抛弃了他们原以为能根治社会弊端的良方,转而寻找更直接的办法。(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恒.马拉美与“五四”后的中国新诗[D].武汉:武汉大学.

第3篇

这其中,一个有趣的人物,显然更值得被拿来当做考据。他便是号称“流浪诗人”的兰州人黄怒波。最近他的一句口头禅便是“最近这个钱荒是咋回事?你有啥内幕消息没?”

大多数听说过黄怒波的人,多数是从当年砸下两亿美元买冰岛时听说到的这个名字。而此前,即便是他登顶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后,在顶峰上朗诵自己的诗作《卓奥友颂》,成为世界上在海拔最高的地方朗诵诗歌的人。也没人知道这个叫骆英的诗人是谁,可见在当下的中国,钱比诗歌要有力的多。

买地上市雄心不减

熟悉黄怒波的人都知道,这个“老北大”始终在为他的旅游地产和度假产业的上市梦而焦心着。因为这个一向揣有文人情怀的商人,对股权交易有着天然的抵触。否则其麾下的中坤集团,也不会在上市之路上走了六年之久,还会被反复否定,没有结果。不过近期看他频频在媒体上高调放话、表决心,言必称上市之路早已铺平。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坤集团早早从传统的住宅业转向旅游地产,很明显是歪打正着,巧妙地躲避了当前政府对住宅业调控的打压。黄怒波后面的路,除了加大投资、积极推进板块上市外,他更应该注重财务收支平衡,稳扎稳打,因此看似五五对开的结果,其实对黄怒波更有利。

黄怒波似乎还是更习惯在媒体上以诗人身份抛头露面,那样令他自然而然的披覆上一层先天的人文外衣。而且钱和地位都已经摆在那里了,福布斯、慈善榜单之上,说不说的,别人都能看见,但诗人的头衔却不是谁都能想有就有的。两岁时父亲监内自杀,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之后痴迷于登山,直面死亡,黄怒波太有理由将商场上的一切,看的透彻。而这些,都掩盖在其温文儒雅的商人外表之下。即便是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里,他也显得远不如马云等人高调。

至于黄怒波的诗到底如何,也许法国现任总统奥朗德的态度足以说明一些问题。在今年初夏,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由46多名企业家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在法国得到了最高首脑的会见。法国24小时节目统计过,这46名中国企业家去年的营业总额超过两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440亿欧元。这一庞大数字足以令奥朗德喜笑颜开,甚至对其中某一位BOSS的诗集感兴趣也不算意外。在现场,黄怒波把自己的诗集当做礼物,送给了法国总统,奥朗德拿到后饶有兴趣地翻开目录,说回去后一定会认真看下这一首关于性的,引发所有人的笑声。

这对于黄怒波来说当然只是一个插曲,出于对生活方式和对语言的尊重,这位体格壮硕的中部城市汉子,从不使用微博或者微信。他认为诗歌是一种可以长久留存于世的真挚载体,这要远比金钱交易与权力地位,更令人心安理得。在最近出席的一次活动上,黄怒波更说出了令众人错愕惊人之语:“商业很脏,诗歌很干净”。显然,这个文艺商人从未想过要收敛自己张力十足的个性。

没有人会否认,中国目前的地产板块,完全仰仗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以及中央宏观调控的力度,在如此夹缝中,如何觅得生存空间才是最为要紧的事情。所以眼下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钱荒”,无疑对每一个地产商的现金流都是最直接的捶打。黄怒波既然身在其中,也免不了为这个恼人的问题烦心。早先去冰岛买地的项目,被《纽约时报》的纽约版用头条的位置给予了报道,黄怒波对外界所投来的质疑态度,报以惊人的坦诚。“冰岛如果再过十年,冰要化了,航道通了,冰岛的地会是全世界最贵的地,为什么?它是到欧洲的一个大的中转站,港口,我现在拿那么便宜的钱弄下来,过十年它可能升100倍,它一定,所以这个民企是一个企业家,他会考虑十年、二十年的事儿,国企他不考虑,所以这是一个战略考虑,你做不好大不了就几千万美金嘛,我原来一无所有,大不了也就这几千万美金就没了,但是过十年发展了呢?冰化是个趋势,航道一通了,是个深水港欧洲的,这个地是不是上升百倍、1000倍?”可见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弱点,因为这是一个诗人的特质。

英国媒体称,中国富豪黄怒波和冰岛官员的关系比较密切。他的好友、冰岛驻华高级外交官巴杜尔森曾在2011年的一个公开场合谈论到,冰岛和中方正在讨论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间设立新航线,缩短中国与北大西洋沿岸国家距离的可能性。此言被一些西方分析人士看作是中国积极发展商业贸易的一个例子。

冰岛驻华大使克里斯丁·阿纳多提尔女士对黄怒波的买地计划表示支持。不过冰岛内政部长奥格姆杜尔·乔纳森称,目前中坤集团的买地计划还没有被批准,政府正在审查投资的相关规则,这一规则对外国人拥有冰岛土地做出了限制。

诗人气场压进法国

黄怒波极易对媒体讲述自己身为一个诗人的哲思,这与马云那种故作玄妙,事事必有天机的行事作风大相径庭。因为外界必须学着去适应一个诗人的逻辑,我们会习惯性的对他那神经刀一般的语言,望文生义,字斟句酌。因为我们已经习惯这样对待马云、柳传志,对待冯仑,在很多人看来,他们就是神。而黄怒波从未想过朝这个方向,踏出去一步。

给黄怒波做过专访的几个记者,私下里都有过一致的看法,项目上的事情两句话就能给你绕进去,绝不往深里聊。但一说到诗歌和登山,那便是一片漫无止境的开阔地,没有人知道他能聊到什么时候才算尽兴。因为在黄怒波看来,心有灵犀的队友、安营扎寨的过程、山下的文化风貌,以及沿途的艰险和山上的组织管理以及运输修路,这一切都太有魅力。

在中坤集团的官方网站上,一段字体硕大的“中坤自戒”赫然中列,除了企业介绍和资讯之外,更多的位置让给了黄怒波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诗歌会,以及对他诗作进行研讨的会议报到。黄怒波的角色比例,在此可见一斑。

当然,换一种角度去想,不论是登山还是作诗,或许这都可以被当做替企业转移舆论压力的一种途径。专注于文化领域和精英圈子的各种活动,更能为自己的商品项目带来不可多得的便利契机。在其企业官网的项目介绍里,中坤旅游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A级景区、山体资源、国际牧场、原生态草原、葡萄酒庄、户外运动基地、有机农场等稀缺的、世界级并具有高度公众认可度的旅游度假资源。”显然,黄怒波本人的秉性,对公司的项目规划起到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作用。

资本的反作用力

对黄怒波本人来说,眼下最要紧的事情,自然是找准如何面对电商时代到来的应对之策,并且开发出出新的商业地产模式。这将会是在项目减持、平衡债务和解决现金流之后,更为意义深远的长期规划。此前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黄怒波曾表示“旅游地产会有一个黄金时代,下决心将中坤的旅游板块整合上市,看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好孩子。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把中坤公众化,解决掉公司治理问题,才能长远发展,让跟着的团队有所回报,共享成果。”可见,他完全自己的企业今后会在哪个地方发力,才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而从上半年黄怒波对外表现出的态度来看,他更像是一个被夹在政策与市场中间的困兽。他曾经毫无避讳的谈起过,中国企业家做企业,碰政治必死无疑。在他看来,在中国的“政企关系就应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在黄怒波看来,“企业要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企业员工的努力,周边环境、政府部门是缺一不可的。中国民营经济的三十年的发展地中国的各级政府在这里面是做了很大的贡献的。”源于此,他对君子之交的理解便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透明的,一个是相溶。淡,是透明的,水是清和的东西,企业和政府之间应该是清和的关系。”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黄怒波本人对商政的谨慎态度,那不妨从税收这一最能体现企业家意向和路线上,感察一番。在今年上半年于昆明召开的一次年会上,黄怒波掷地有声的发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明白无误的表示“中国收房产税本身有不合理的一面。”在对极度敏感的房价问题上,黄怒波的声音更加格外坚硬。“有这么多的措施,我觉得今年的房价不应该再那么涨了。北京好多房子都要限房价了你卖,尽管这些很荒谬,因为这是觉得你想象不出来的。你就好好回到市场的一些手段,不总结调控,调控了九年、十年了,每调一次涨一次,要总结它的原因没解决掉。”

也许再过十年,冰岛买地的事情烟消云散、珠峰登顶也不再新鲜,出版诗集也难再激发世人对了解一个企业家的兴趣。黄怒波,却依然是那个黄怒波。他依然会是那个,站在黄河边之上,面对狂怒的奔流,毅然将自己名字改掉的十七岁少年,就如他自己所言,区区几千万美金又如何?最初的他,还不是分文没有便出来闯荡。再大的失败风险,和登山途中,对山神的恐惧与敬畏相比起来,又能算得上什么?

插排:

地产大佬的私密爱好

潘石屹:皈依以色列巴哈伊教。

冯仑:读透《金瓶梅》,自编黄段子

史玉柱:打网络游戏。

第4篇

    全波,闻名儿童文学作家。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四十余年来出版有诗集《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夜》、《我们去看海》;童话集《小树叶童话》、《影子人》、《眼睛树》等多部;作品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1992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由他作词的歌曲《海鸥》广为传唱,六十年代由他作词的歌曲《小红花》、《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在老师身边》更是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而经久不衰。

    他的诗歌被誉为“美的向导,爱的使者”,真挚地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金波说,是父母将他引进少年儿童文学这个艺术的殿堂的。

    母亲:开启了一个通往未来文学艺术殿堂的心灵

    金波的母亲没有多深的文化,但她却懂得人生的快乐原则。无论生活负担多么繁重,无论家务多么繁琐,她都以愉快的心情来对待。她一有空闲,就喜欢用浓郁的河北乡音给金波如痴如醉地唱童谣。每当这时,顽皮的金波也会摇头晃脑,和母亲一起或者对唱,或者独唱,或者联唱,经常是娘儿俩乐作一团。随着童谣那鲜明的节奏,金波进入了一个布满韵律的世界,这个韵律的世界布满了无限的爱,布满了无限的美……

    金波永无不会忘记读第一本书的情景,母亲为他唱诵一本旧杂志上的童谣,金波立即沉浸在音乐之中,那独特的美妙的感觉,使他终生受益。金波在母亲的影响下开始学会感受语言的艺术的魅力。他的儿童文学创作就是从那些具有歌唱性的童谣开始的。现在,金波也经常是为保留着童年的这些记忆和感觉而拿起笔。

    学会了童谣,母亲还教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边唱童谣边玩游戏。游戏所带来的开怀大笑不仅培养了金波的幽默、乐观气质,而且还让金波知道了童谣的节奏和韵律可以协调动作,可以让他越玩越兴奋,越玩越上瘾。在这种童谣游戏的影响下,金波开始对韵律节奏变得敏  感起来,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歌词创作奠定了丰厚的原始基础。

    金波的母亲虽然不懂得什么“创造性”等教育的大道理,但她却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她认准了:“游戏是儿童最大的精神享受,玩具是儿童最忠实的伙伴。”所以当金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或者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玩具时,她总是以鼓励的眼神,微笑的目光看着他们,尽管那些游戏让他们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尽管那些泥塑的、木雕的、纸折的玩具都非常简陋。

    金波母亲教育孩子从来不讲什么大道理,从来不训斥孩子,而是往往用一句不经意的话,给孩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的金波穿衣服从不在意,刚穿上身,转眼工夫弄得又脏又皱,母亲见了既没打他又没骂他。而是说了一句:“看,这衣服像从眼药瓶里掏出来的!”。形容衣服皱皱巴巴,用了这么一句生动的话,让金波大笑了很久,因为在他为数不多的玩具里,就有一个小小的眼药瓶,那是一个比他的小拇指还细还短的玻璃瓶。从此,金波记住了这句话,同时也记住了穿衣服要注重整洁、要爱惜。还有一次,老师留作业是背会课文,让家长听。开始金波没专心背,等母亲来检查时,他只能背下开头的一段,下面的就结结巴巴地背不出了。母亲没有斥责他,只是拿起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意思哪,就让背。”说完,她就非凡自得地背起来:“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看着母亲连那么难背的古文都能背下来,金波很受鼓舞,以后碰到难背的课文,他就用母亲的话激励自己。

    母亲说话,从不咬文嚼字,却让金波铭记在心。小时候,母亲听说的许多话,对金波来说都像箴言警句一般,影响着他的人生。如“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处好了,就像一家人;处不好,低头不见抬头见,多别扭!”、“家宽不如心宽。”、“人不能太贪,不能‘登鼻子上脸’!”等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她的人生态度。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总是以平和的心对待生活,对待亲朋,对待晚辈。在教育孩子做人上,她的这些俗语、谚语总是脱口而出,用得巧妙,用得自然,让人听了,经久不忘。每当想起母亲,金波总有一种春晖寸草的感戴心情。每当提起笔时,母亲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他的眼前,母亲的这些言传身教,使金波从小就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母亲的这些言传身教,也经常使他感悟到天理良知,并跳进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又给更多的人以教益。

    父亲:成就了一个儿童文学作家

    回忆起父亲,金波说让他终生受益且永远感激父亲的是两件事。一是父亲教给了他成为一个文学作家的“窍门”;二是父亲的豁达终于成全了他专业的选择。从这一角度讲,父亲成就了金波这样一个闻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父亲在家中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上小学后,刚熟悉了一些字的金波就开始翻看爸爸的书,可是他的大部分书金波不感爱好,只有两本书吸引了他,一本是掉了封面的《诗歌季刊》,一本是冰心的《寄小读者》。这两本书伴随着金波度过了小学时代,前一本书,金波保存至今,后一本由于翻看得太破了,又买了一本新的。还有一本绿色的硬皮笔记本,给了金波很大的启发,那是父亲上中学时写的诗歌和散文,由于字迹潦草,金波要像爸爸那样预备一个本子写下自己的“作品”。金波说,父亲的绿色硬皮笔记本启发他找到了做一个文学家的“窍门”,使他迈开了实现作家梦的第一步。

第5篇

1、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

2、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3、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

4、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

5、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6、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7、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9、玄关评兔角,玉器琢鸡冠。傲野高难狎,融怡美不殚。冀迎新渥泽,遽逐逝波澜。

10、玉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1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2、天公娇子性通灵,风沙磨砺俏玉容。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13、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诗家体固多,文章有正脉。

1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15、金炉香动螭头暗,玉佩声来雉尾高。

16、玉器七千陈湛露,翠蛾三百舞灵风。

17、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8、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19、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20、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21、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22、缅思冰雪容,重想金玉玉器。可但发其蒙,端能病斯愈。

23、良人玉勒乘骢马,待女金盘脍鲤鱼。

24、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

25、小序见卖玉器者。或人欲买。疑其是珉。不肯成市。聊作此诗。

26、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作诗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第6篇

黄怒波疯了?!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冰岛还很陌生。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是这样描述黄怒波购买的那片冰岛土地:这里是一片高原,有的不过是火山岩和荒草,风儿呼啸而过。去年冬天的残雪,像一片片脏兮兮的补丁点缀着周围的群山,随着短暂而凉爽的夏季即将让位于秋天,它们正迎候新雪的覆盖。

在外界看来,这是作为诗人的黄怒波做了一件浪漫之举。许多人怀疑,这位前官员是不是中国在冰岛战略利益的“特洛伊木马”?一些冰岛民众也问:为什么这个中国商人花费900万美元购买了冰岛东北部的一块荒凉之地?今后,他还将投入1亿美元甚至更多资金,在这里修建一座豪华酒店、高尔夫球场。难道这位中国商人真的“疯了”吗?

当然,黄怒波不是疯子,他也很少恼怒,几乎每天脸上都挂满笑容。在日常生活中,黄怒波喜欢别人称他为诗人,偶尔做一些浪漫的事情。但在商业投资和决策时,他经常会展现理性的一面。在公开场合,黄怒波是这样解释他在冰岛购地的理由:这是为布局全球资源战略的一部分,冰岛是北欧度假板块的重要基地,他希望未来在全世界的度假板块上争取到发言权。

将成“殉道者”?

事实上,黄怒波冰岛买地事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

对此,国泰君安证券有限公司宏观经济研究员薛鹤翔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当前全球发达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美国评级历史上首遭下调、欧债危机风起云涌、而新兴市场在经历2008年次贷危机后迅速反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呈现了不同的增长态势。本轮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的本质是发达国家因老龄化、福利社会等原因储蓄率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中国等新兴市场则持续积累资本,从中国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就是从国际资本流动这一视角可以观察到,全球近20年来储蓄的分布极度不均衡(即所谓的Global Imbalance)。

“在这场债务危机中,目前我们所能观察到的解决方案无非是两个,一是发达国家实施严厉的财政紧缩以控制债务和赤字的扩张;二是新兴市场资金的继续流入,从而把危机再往后拖延。第一种方案有利于中期债务稳定,但福利国家与民主政治使得财政紧缩极难执行,第二种方案的看点则在于西方世界愿意拿出什么样的资产以供出售。”

薛鹤翔进一步说,中国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过去到现在一直是以美国国债为主。美国国债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并不具备对实物资产的支配权和使用权,只有金融上的固定收益权,而其收益率实际上掌握在美联储手中,美元的贬值令中国的外汇储备蒙受损失。并且中国政府难以找到除美国国债外的更多出路,从而难以分散风险,完善资产配置。表面上看,美国国债是世界上最开放最自由最有市场广度和深度的金融资产,但实际上表现出中国政府外汇管理上的无奈,对于西方世界的优质资产,欧美国家往往以政治安全角度封杀外汇资金对这些资产的投向。

由此,站在这样一个开放全球宏观经济学的大背景下,再来看黄怒波的冰岛购地风波。北京中坤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在海外拿地,仍然受到欧美发达国家媒体从政治安全角度的揣测,但这种干涉与揣测小于中国政府的投资资金行为。中坤冰岛购地,是丰富中国的外汇储备投向的一种方式,至于该地块用作什么、能否盈利,则是企业需要考虑的行为。因此,中国外汇管理政策的转变、即藏汇于民的转变,实际上有利于中国外汇储备资金投向的多样化。这是乐观积极的一面。

但是,在国内仍有不少学者不看好黄怒波的该投资行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旅游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晓鸣就是其中之一。“目前黄怒波是第一个‘吃大闸蟹’的商人,虽然这是全球经济的大势所趋,但他将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成为‘殉道者’。说得好听一点,他就是一个开路者。”顾晓呜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从积极的一面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家将会把投资目标转移到欧洲市场,但必须有先尝者为此“埋单”交“学费”。

顾晓鸣解释,在欧洲搞旅游业,并非易事,需要对当地的政策和国情进行详细考察和调研,再加上建设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再说,旅游业是一个系统产业,由于中国与冰岛两国存在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因素,如此大手笔地开发显得过于轻率。顾晓鸣调侃地说,“中国房产开发商的钱多,来得快,去得快。如果在冰岛项目建设过程中,他的资金出现短缺怎么办?这些都是问题。”

“黄怒波们”出现了

黄怒波的一掷千金,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大环境密不可分。

今年9月14日,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开幕。国务院总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的致辞。表示,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债务危机、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中国多次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

“欧洲当然需要和欢迎中国接下来的投资。”在达沃斯论坛上,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对提出的对欧洲予以投资援助的说法表示赞同。他认为,欧元体系无法按现在的状况生存,需要大幅度改革。要解决欧洲现有的困境,必须要解决欧洲银行和增长的问题。

而当“黄怒波们”真的来了,欧洲人却产生了意见分歧。冰岛的一些政界人士表示了担忧,包括负责审批此项交易的部长,但冰岛总统奥拉维尔・拉格纳-格里姆松(Olafur RagnarGrims son)始终力挺黄怒波。“当冰岛淹没本国的山谷,为西方的铝业公司供应水电时,没人谈到地缘政治上的影响。而当一位中国诗人想修建一座酒店时,人人却都像疯了一样。”他如是说。

当人们像疯子一样质疑黄怒波,他却显得很轻松。这笔初期投资就达900万美元的钱,黄怒波拿出来似乎很轻松,犹如孩子在海边堆沙滩城堡一般随意和快乐。而他的这笔投资缘由听上去也充满了诗意。

在生活中,黄怒波是一位感性的诗人,他起有一个很好听的笔名:骆英。还出版了《不要再爱我》等诗集。“诗歌是让我们在物欲的时代变得高尚一些的词语方式”――在骆英官方网站上,他的这段文字透露出诗人的忧伤和情怀。丝毫看不出,这位忧伤的诗人竟是在《福布斯》的中国富豪榜上、资产净值达到8.9亿美元,排名第16l位的大富豪。

1956出生在兰州的黄怒波,人如其名,他的人生似乎注定不平静,年幼时遭遇意外、失去了父母;29岁就成为干部局的一名处长,仕途被一致看好,但他却毅然放弃高官厚禄,下海

经商。经过努力,1977年黄怒波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冰岛购地之举起缘他大学时代的一段美好记忆。

黄怒波说,他当年在北京大学与一位冰岛留学生同住一间宿舍,就与这个国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去年因赞助一个诗歌节首次造访冰岛,他深深爱上了那里。“我觉得那里太美了,我就喜欢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在大众眼里,黄怒波喜欢登山、爱好诗歌,当然也非常擅长做房产生意。黄怒波是在房地产市场起家的,他在全国各地拥有多处休闲和旅游资产。“中坤”以往是开发住宅项目,数年前开始转型旅游地产,还进军了商业地产,建造购物中心。

不可否认,黄怒波是一位典型的试图把触角伸到海外的中国企业家,目前这个群体正不断壮大。在他之前,中国的温州炒房团就已经是海外投资的中国“先遣队”。中国商人的投资目标市场逐步转移到意大利、北欧市场。比如,从非洲农田和智利铁矿石,到法国酒庄和瑞典汽车公司,中国投资者正在全球各地大肆购买土地和资源。

当然,在一片质疑声中,仍不乏赞同者。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张泓铭表示,“我还未深入研究,但并不反对。”而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谈儒勇则站在中庸的立场上。他认为,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黄怒波也不例外。但相对于中国房产投资建设项目来说,北欧的土地开发相对更加严格,所以前景难料。

资金将流向欧洲市场

黄怒波冰岛买地能走多远?短期来看冰岛当地的法律法规将是关键;长期来看中坤对该地块的开发、运营和管理则是另一关键,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黄怒波冰岛购地能否最终获得收益,是一个长期问题。

薛鹤翔分析,中国的外汇资产必须丰富和多样化,不论该外汇资产在政府手中还是居民手中。但从概率上讲,黄怒波选择冰岛的成功率比起成熟欧美市场要高得多。另一方面,中国广阔市场同样是冰岛所需要的,这方面双方存在互相的利益诉求。

第7篇

近代以来,波兰是备受欺凌的弱国,但在这片被苦难洗礼的土地上,滋生出最繁茂的诗歌之花,米沃什、赫伯特、鲁热维奇、辛波斯卡均是其中佼佼者,把他们放在世界诗歌的版图上也毫不逊色。苦难不必然催生杰出诗篇,但优秀的诗篇总是善于从苦难中汲取养分,至少波兰这几位杰出诗人,都在高贵的意图和冷静的形式间取得某种平衡。其中米沃什、赫伯特对现实的介入更直接些,调门也更高些,这也导致他们和波兰当时的政权形成正面冲突成为流亡诗人。

辛波斯卡是女性,并且以巨蟹座(她生于1923年7月2日)特有的隐逸作风,常年生活在波兰南部的古城克拉科夫。她是体制内的诗人,从1953年到1981年一直担任克拉科夫《文学生活》编委。但她并不胆小怕事――1966年因为不满统一工人党开除“修正主义”哲学家科拉柯夫斯基(《马克思主义主流》的作者)而退党,这使她在杂志社被降级一等,成为普通的书评撰稿人。这种内在的正义感,使她的诗必然地会涉足社会现实题材。但她在国内的处境,又使她不可能像米沃什、赫伯特那样采用率直的方式,这反而使其“政治诗”别具一种曲径通幽的魅力。在她的诗中,休想找到那种掷地有声的呐喊,有的只是冷静、超然又余音缭绕的智者声音。

在《时代的孩子们》一诗中,辛波斯卡描绘出一个泛政治化的时代: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接受了政治的遗传,/你的皮肤带有政治的色调,你的眼睛具有政治的眼光。

综观辛波斯卡全部诗作,浸染其间的主要视角正是“政治的眼光”。她和另一些杰出的女诗人――诸如索德格朗、茨维塔耶娃、阿赫玛托娃――不同,个人情感经历并不构成其诗篇的主线或骨架。爱情诗在她的全部诗作中比例较小,而且也并非情感浓烈,更像是局外人对爱情故事的冷静观察、描摹,其中的思辨意味减弱了情感强度,但诗篇本身因意义的增值而更具魅力。《金婚纪念日》《一见钟情》《告别风景》诸篇即属此列。

辛波斯卡的“政治眼光”,在1952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存活的理由》中即显露端倪,里面有诸如《列宁》《欢呼建设社会主义城市》这样以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响应政府号召之作。辛波斯卡后来对这部处女诗集显然有无尽的失望和厌憎――在1970年出版的全集中,未收录其中任何一首诗。但就如镜子里翻转的图像一样能指涉自身,辛波斯卡政治的眼光已在她的处女诗集中诞生,尽管当时尚没有调整好眼光的焦距。

1957年出版的第三部诗集《呼唤雪人》对辛波斯卡至关重要,这是她第一部成熟的诗集,至此她已完全抛开官方鼓吹的政治主题,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其诗作开始触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独辟蹊径的方式。诗作《再一次》堪称其日后所有政治性诗作的样本――题材本身的重大,以及涉及方式的巧妙和轻逸,完美地在诗句中融合。这首诗处理的是纳粹将犹太人运送到死亡集中营的史实,但是写法很巧妙,用典型的犹太人的名字,在密封的箱型车里的困境吟诵出犹太人所受的苦难:

纳坦这个名字用拳头击打墙壁,/伊萨克这个名字,疯了,高声歌唱,/萨拉这个名字大叫要水喝因为/亚伦这个名字快渴死了。

移动时别跳,大卫这个名字。/你是一个注定失败的名字,/无人取用,无家可归,过于沉重致使大地无法承载。

1986年出版的诗集《桥上的人们》是辛波斯卡政治性最强的诗集,《酷刑》《对色情文学的看法》《世纪末》等诗作都是力道十足的政治诗篇,其中《希特勒的第一张照片》尤为出色――实际上是对希特勒一张幼年时代照片的观感:

、襁褓、围嘴、铃铛,/一个小男孩,赞美天主,敲门,他很健康。/长得像他的父母,像篮子里的小猫,/像所有别的家庭相册上的男孩。

希特勒年幼时可爱的形象和他日后的恶魔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给人强烈震撼,而诗的最末两句也很精彩:历史课老师正摆弄他的衣领,/接着便在练习本上瞌睡。好像是历史老师的一时疏忽,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而让一个赞美天主的小男孩演变成恶魔。

在一个泛政治化的充斥着谎言和罪恶的时代,对诗人的伦理要求几乎无法避免,辛波斯卡无所畏惧地顺应这一要求。但在这层政治底色上,她总能为这些沉甸甸的题材找到美妙而又轻灵的形式,让恶在轻声的女性的斥责中更加无地自容。正如那首被广为传诵的名诗《在一颗小星星底下》所言:噢,言语,别怪我借用了沉重的字眼,/又劳心费神地使它们看似轻松。辛波斯卡谙熟这世间的悖论:思辨减弱了情绪化,但却加大了情感的强度;思辨也减弱了对恶的斥责,但却让恶更加无处躲藏。

第8篇

   读了《泰戈尔诗选》,仿佛带我们走近了泰戈尔。他的内心是那般深邃,那般细腻;一首首诗篇或小巧玲珑,或灿烂恢宏。泰戈尔用他的哲学和精神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

   泰戈尔是一位爱国者、哲人和诗人,他的诗中洋溢着对祖国的热恋;对妇女的同情;对孩子的喜爱。有强烈的爱就有强烈的恨,当他所爱的一切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就会发出强烈的怒吼,他的爱和恨像波浪一样荡漾开来,遍及全世界。

   在诗人的笔下,我们感悟着飞鸟的快乐、黄叶的轻盈、流水的灵动、月儿的美好、游鱼的沉默、兽类的喧嚣。自然是如此的美好;生命是如此的美好,这样的美好在诗人的笔下是永恒的!

   泰戈尔留给我们人类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一份让所有人都感动的情怀!印度人说他是诞生在歌鸟之巢中的孩子,他的戏剧、小说、散文……都散发着浓郁的诗歌气息,他的人民喜爱他写的那些自然而真挚的诗歌。农民、渔夫以及一切劳动者,在田间、海上或其他劳动的场所,和着劳动的节奏,唱着泰戈尔的诗歌,抒发着心中的欢乐和忧愁。

   泰戈尔是印度人民最崇拜最热爱的诗人。为深入研究印度自己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他深入民间,聆听神话、歌谣、民间故事,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绝妙的诗歌。

   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这位伟大的印度诗人是怎样的热爱自己有着悠久而优秀文化的国家;热爱这国家里爱和平、爱民主的劳动人民;热爱这国家的雄伟美丽的山川。从这些诗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提灯顶罐、纱巾飘扬的印度妇女;田间、路边汗水流淌的印度工人和农民;园中、渡口弹琴吹笛的印度音乐家;海边、岸上和波涛一同跳跃、喧笑的印度孩子;热带地方的迅雷急雨、丛树繁花……我们似乎听到那密集的雨点,闻到那浓郁的花香。

   泰戈尔的诗,没有普希金的雄伟壮阔,没有海涅的甜蜜梦幻,没有拜伦的气悍心魂,也没有雪莱的浪漫如风。他的诗是优美的画,无声无息。他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广阔,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境界。作为诗人,同时又是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的泰戈尔,他的每一首诗,都闪耀着炽热的精神火花,照亮读者的心,让世俗世界中奔波于功利、名望,甚至被嫉妒与金钱附身了的人们,心臻得以超脱和净化。“光风霁月”,“金刚怒目”,泰戈尔的诗篇如春潮泻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虽然,诗人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痛楚,但他的哲学和思想是光辉的、快乐的、博爱的。品茗泰戈尔的诗,走近泰戈尔,我们会更聪慧,心里也暖洋洋的。读完《泰戈尔诗选》,你将受益匪浅!

   2022年《泰戈尔诗选》中学生读书笔记

   泰戈尔留给我们人类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一份让所有人都感动的情怀!印度人说他是诞生在歌鸟之巢中的孩子,他的戏剧、小说、散文……都散发着浓郁的诗歌气息,他的人民喜爱他写的那些自然而真挚的诗歌。农民、渔夫以及一切劳动者,在田间、海上或其他劳动的场所,和着劳动的节奏,唱着泰戈尔的诗歌,抒发着心中的欢乐和忧愁。泰戈尔是印度人民最崇拜最热爱的诗人。为深入研究印度自己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他深入民间,聆听神话、歌谣、民间故事,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绝妙的诗歌。

   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这位伟大的印度诗人是怎样的热爱自己有着悠久而优秀文化的国家;热爱这国家里爱和平、爱民主的劳动人民;热爱这国家的雄伟美丽的山川。

   一切,尽在心灵的那一片天空。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里,没有任何刻意的描画,没有任何虚假的掩饰,没有任何欺世之谈,它,只是诚诚恳恳的记录下了冰心奶奶心灵的真实话语,无隐无形中,却发现,原来心里的实话,与现实,是多么多么的遥远,但,却是那么那么的精彩。

   从这些诗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提灯顶罐、纱巾飘扬的印度妇女;田间、路边汗水流淌的印度工人和农民;园中、渡口弹琴吹笛的印度音乐家;海边、岸上和波涛一同跳跃、喧笑的印度孩子;热带地方的迅雷急雨、丛树繁花……我们似乎听到那密集的雨点,闻到那浓郁的花香。

   泰戈尔的诗,没有普希金的雄伟壮阔,没有海涅的甜蜜梦幻,没有拜伦的气悍心魂,也没有雪莱的浪漫如风。他的诗是优美的画,无声无息,水乳交融。他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广阔,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境界。作为诗人,同时又是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的泰戈尔,他的每一首诗,都闪耀着炽热的精神火花,照亮读者的心,让世俗世界中奔波于功利、名望,甚至被嫉妒与金钱附身了的人们,心臻得以超脱和净化。“光风霁月”,“金刚怒目”,泰戈尔的诗篇如春潮泻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022年《泰戈尔诗选》中学生读书笔记

   泰戈尔是印度人民最崇敬最爱戴的诗人,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师,他积极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者分割孟加拉国的民族运动,又是位不折不扣的爱国志士。

   读泰戈尔的仿佛聆听天簌,那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清丽的语言和奇妙的意象令人肃然起敬,产生共鸣,不知不觉便进入了另一个静谧又神奇的世界。

第9篇

2013年12月,周晓波在查处六盘水市规划局原局长王诗煌案件时,由于当事人王诗煌在交待受贿事实后突然翻供,整个办案陷入困境。

当时他们接到群众举报之后,经过初步调查,发现王诗煌确实有存在经济问题的可能,之后便快速确定侦查方案。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周晓波将团队分为几组,细查王诗煌的社会关系、工作情况、经济情况等等,发现了一些不寻常之处。

周晓波决定请王诗煌过来“喝茶”。经过几个小时的谈话,王诗煌交代了自己受贿的事实。周晓波跟同事当时都松了一口气。但让周晓波没有想到的是,谈话结束第二天,由于之前的证据并非“铁证”,王诗煌突然翻供,通过新的说辞,使得之前的证据难以支撑,整个案件陷入僵局。

“大家好几个月的辛苦将付之东流。”周晓波说道:“更重要的是,这样无法给老百姓一个交待,老百姓都盯着这个案子。”

尽管案件陷入僵局,周晓波并没有气馁。“我们以他之前交待的受贿情况为线索,进行深入调查。”经过一个月的明察暗访,周晓波和同事最终找到了新的有力证据,查实了王诗煌受贿20余万元。

“周晓波从来不怕得罪人,因为他心里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局’。大家都爱跟着他干事。他爱较真,敢于亮剑。”同事赵龙如此评价。

2014年,周晓波在主办查处水城县交通局局长陈幼学受贿案时,周晓波根据线索顺藤摸瓜,深挖细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违法违纪系列案件浮出水面,涉案金额达2129万元,移送司法机关15人。

周晓波不爱看电影、不喜欢唱歌, 90%的时间都在工作,工作之余就是回家“溜”一趟,待不上多久就回单位继续办下一个案件。遇到亲戚、朋友打听案件进展情况时,他总是统一回复,“还在查,还在查”。

“我们的压力不仅来自于老百姓的监督,更多的是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周晓波一字一顿的说道。

“你觉得他的可爱之处在哪里?”

“可爱?别逗了,他一点都不可爱,就是个爱工作的‘拼命三郎’。”同事罗跃笑着说。(责任编辑/蒋叶俊)

【人物档案】

岗位:六盘水市纪委常委

兴趣爱好:工作

第10篇

2012年8月,一本名为《万物静默如谜》的诗集悄悄出版,印数为一万五千册。随后的三个月中,这本书奇迹般地一再加印,前一次加印的书还未入库,又一次加印的通知已经传来。其间,网上开始火热流传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维斯拉瓦・辛波斯卡的诗歌,《一见钟情》《金婚纪念日》《在一颗小星星下》等诗篇在网络上频频出现,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与此书相关的讯息。

2013年1月,《万物静默如谜》总印数达到十万册,并荣获“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等诸多殊荣。对于一本诗集而言,我们此前从未想象到,它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会受到如此多的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不过,细细想来,辛波斯卡和她的诗歌理应得到此般青睐。作为20世纪波兰文坛独树一帜的诗人,她给人的感觉是柔弱而不乏张力的――她以柔弱的姿态写尽了对生活和这世界最大限度的爱。她的写作与宏大的主题叙事无缘,而是专注于细微、平实的日常生活和世界。在199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中,她在演说中提到,诗人的作品、灵感诞生于对这世界持续的“我不知道”的态度――这里头有一些谦逊的意思,但实际上,这里的“我不知道”更应理解为她对这世界的观察方式和对诗歌艺术的深刻思考。她说,“在诗歌语言中,每一个词语都被权衡,绝无寻常或正常之物。没有一块石头或一朵石头之上的云是寻常的。没有一个白昼和白昼之后的夜晚是寻常的。总之,没有一个存在,没有任何人的存在是寻常的。”辛波斯卡终其一生都以这样的姿态写作,并将其视为一直可以拥有的工作和生活。其好友、另一位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的诗句“我不想成为上帝或英雄。只想成为一棵树,为岁月而生长,不伤害任何人”恰好可以概括她这寂寞而充实的一生。

也因此,她的诗歌总是闪耀着日常生活的画面,却又带着深刻的自省和隽永诗意。她多从生活中的物事出发,以冷静但不疏远的笔调加以描摹。她最受欢迎的那首《一见钟情》,即是从生活中一次次片刻的观察经验写起,“一片树叶/从一人的肩上飘至另一人的肩上。/一件东西掉了,又被捡起。/谁知道呢,也许是那只球,消失于/儿时的灌木丛?/门把上,门铃上,/一人先前的触痕被另一人的/覆盖。/他们寄存的箱子并排在一起。/有一个晚上,也许,他们做着相同的梦,/到了早上,却不再清晰。”但辛波斯卡并不止于物事描摹,她更是从物事写出了自己的思考――偶然的机遇对命运施加的影响――“一个开始/仅仅是续篇,/事件之书/总是从中途开启。”这首诗激发了米创作《向左走,向右走》,同时也是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喜爱并推崇的一首,与电影《红》所表达的意念非常相近。

此次出版《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缘起于2013年年初。辛波斯卡一生诗作并不多,但每首都或优美,或精到。而《万物静默如谜》中仅收录了75首,实际上,她还有大量的精美诗作,譬如《告别风景》《无从馈赠》《我致力于创造一个世界》等。为此,我们决定再行出版一本辛波斯卡诗集,为喜爱她的读者“抹去”遗憾。《我曾这样寂寞生活》共收录诗作98首,其中84首为此前未曾译出的“新作”。

翻译方面,我们特别邀请了80后代表诗人胡桑作为本书的译者。他不仅在写诗方面有一定建树,译诗方面同样造诣不浅,曾翻译过米沃什、博尔赫斯、布罗茨基、奥登等诗人的作品,译文准确,语句优美,他所翻译的一些经典诗篇在网上有着非常好的口碑和传播力。目前他暂居德国,为波恩大学访问学者。在外期间,因非常喜爱辛波斯卡其人及诗,曾专门去波兰造访辛波斯卡故居,并在当时写下了本书的序文《碎语、奇迹市场或希望》。

在编辑体例上,这本书与《万物静默如谜》有所区别。后者是按照作品收录的不同诗集和出版年份顺序来进行编排,而《我曾这样寂寞生活》则将这些作品重新打乱,按照主题进行归类,全书一共分为七辑,分别是“在黄昏,我们点起灯”“世间的每一个人和我”“一粒沙看世界”“灵魂朴素,如梅子的核”“别的房间,别的声音”“有些事发生时那么寂静”“最远处的灯已点亮”。从字面上便可大致看出每一辑的特点,如“一粒沙看世界”多写如水、植物、洋葱、云等物。这样划分编排后,整本书的节奏得到了适当的调剂,诗歌与诗歌之间有了一些“相映成趣”的呼应,读者读完一首,进入下一首时,内心里无需那么多的“跨越”或“坠落”。

此外,在设计上,我们本想沿袭《万物》的基调,以静默之态来呈现。为此,我们和设计师一块儿商量讨论,前后一共制作了八个方案,最终又将这些方案全部否决。这中间,我们越来越觉得,灰调的色彩设计实际上并未很好地帮助传达书名中的“寂寞”之意,反倒是一朵鲜艳傲人的玫瑰,顾自盛开,更能呈现一种孤独、寂寞之态。沿着这个想法,我们找来三大本厚厚的植物图典,挑选了一大堆花儿,与设计师商量之下,最终定下了现在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在图书内页中插入了一些好看的花儿插画,放在各个篇章页和全书的头尾,装饰精美,但不与诗歌相抵:他们之间存在着空隙,因为辛波斯卡每一朵诗歌之花都需要顾自呼吸,寂寞生长。

第11篇

他那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身份。而对于黄怒波本人而言,他则是一个诗人浪漫情怀和企业家冒险精神的共同获利者,因为,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他这一路都在进行着富有诗意的拓荒,

至于冰岛,也只是这其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第一眼,黄怒波的办公室与其他企业家并无二致,宽敞、通透,宽大办公桌、高背老板椅、整面墙的书柜和一圈会客用沙发。

仔细看,办公室里竟然有几个猫窝,那几只被黄怒波称为“大妞”“二妞”的家伙平日里就在这间办公室里悠闲地出出进进,偶尔闹脾气,还会拿那一圈用来会客的沙发出气,它们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走出“老板办公室”,沿着一旁的楼梯拾阶而上,那里,还有两只在大大铁笼里的树干上窜上窜下的猴子,如果你在喂它们花生时有一次欺骗的行为,它们就不会再信任你。铁笼的一旁还有一只兔子和两只站在木桩上的鹦鹉,据说,除了黄怒波本人外,没有人敢接近它们。

至于在哪里可以找到黄怒波,答案是“老板办公室”外的那个可以被称作门厅的空间里。那里摆放着一张长条形的会议桌,黄怒波就坐在那张会议桌的一头,他不是偶尔坐在那里,而是一直坐在那里,至于原因,他曾经回答过一次,答案似乎是“坐在这儿骂人比较方便”。

为何会让自己的办公环境显得如此独特,或许,“他是一个诗人”会是一个很好的解读,但这个答案并不完整,毕竟在当下,大部分诗人依旧过着精神富有而物质贫乏的生活。

完整的答案是―他是一个在2011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以65.2亿元人民币身家排名第129位的诗人。财富是资本、是基石,而诗人则是情怀、是梦想,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那个因为在2011年想要买下占冰岛国土面积0.3%的土地但无奈生出波澜的人才会是黄怒波,而不是别人。但这一次,也不过是他以企业家的身份多次进行诗人般浪漫主义拓荒中的一次。

这个诗人,有匪气

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同事曾经这样形容黄怒波:“在他眼里,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对此,黄怒波本人并不反对,“这一点没变过,只要这个人欺骗人,就会被划成坏人,对坏人,我一点儿都不会妥协。”

在曾经的一次采访中,他还说过,自己就是喜欢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如果一件事做得人多了,他就会再去寻找一片没有太多人尝试的荒地进行全新的拓荒。而在拓荒的过程中,“任性,很情绪化,今天突然心情不好了,这个事就这么处理了,突然心情好了又拿回来了。”黄怒波自嘲说。

以上这些如果需要总结,黄怒波也有现成的答案,那就是一种诗人思维。

这种诗人思维最为人所知的第一次发作是与体制的告别。四岁时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并自杀身亡,十年后母亲意外去世成为孤儿,背着反革命遗孤的身份就连诗歌第一次发表也得被抠掉名字才可以张榜公布,在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进入,十年之后已经是正处级、部党委委员―你很难想象一个拥有这样经历的人会对似乎唾手可得的无量仕途说不,但黄怒波说了,而且说得非常决绝。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我没有任何彷徨,从来没有,因为我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再回那个体制中,因为我不喜欢那样的生活,而且我已经做过了,我不希望简单以一个公务员的身份度过一生,即便做个局长、副部长又能怎样?那不是我的人生。”向往自由,是诗人们的共性,黄怒波把这种特性形容为狼性、或者匪气,但他的描述依然是诗意的,“我做任何事情不会先想我到彼岸会怎么样,我先判断我在此岸还能不能呆了,如果真的不想呆了,我就到彼岸去,至于彼岸是死是活我不知道,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离开体制的他干过打印,卖过玩具娃娃,后来搞起了建筑,改造办公楼、去宜昌盖住宅、到山西盖宾馆,直到1997年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同学李明一起合作开发了都市网景楼盘,赚到了5000万的第一桶金。此时,黄怒波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中坤投资集团。

随后,便是同样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万通董事长冯仑所描述的“野蛮生长”―一边是自己在富豪排行榜上的名次不断攀升,一边是越来越多的淘金者进入房地产行业企图一夜暴富,于是,黄怒波的诗人思维又有了广为人知的第二次发作。2004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处在一个癫狂的上升期,但黄怒波的决定依旧是―撤,有人质疑,黄怒波反质疑道:“市场上总有比你更鲁莽的、比你更有钱的、比你更不要命的,为何要跟他们抢那些有限的资源呢?”而此时,这位诗人已经为自己打造了一片尚没有太多人开垦的秘密田园诗。

一切都源于一次陪朋友去参观考察的经历,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皖南古朴村落宏村一下子便击中了黄怒波那根擅于发现美并被感动的是诗人神经,于是便开始了一场名为“旅游地产”的拓荒。修路、建宾馆、对古村落进行整体改造,一边保护一边开发,到2003年时,宏村的门票收入已经突破3000万元,而最初的投资只有400万,这也更加坚定了黄怒波转向旅游地产的决心。“当年十几万一亩拿的地,现在都是200多万。这种资产增值速度,哪个住宅开发商比得上?”

尽管投身旅游地产有源自诗人感性的因素,但真正落实到实践,靠的还是商人的理性。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开荒,从宏村到喀什到京郊的爨底下再到云南普洱,黄怒波看中的都是当地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低廉的开发成本,“我不会去开发杭州、苏州、石家庄,而之所以选择冰岛而不是法国,也是这个原因。”

找到合适的商机,以低成本进入,并期待在日后获得高回报,说到底,这都是一次彻底的商业行为,但主导这种商业行为的却依旧是黄怒波的诗人思维。从当初坐在炕上、吃着一条鱼、想象着要把宏村打造成自己的香格里拉到如今在脑海中勾勒未来属于云南普洱的模样,黄怒波说,在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梦想,“通常,我都会先设想这个地方会在我的打造下变得多么美,然后我才回去做,我实在无法想象那些做PE、炒股、拿钱赚钱的人整天过得有多无趣,而属于我的,则是去实践一个一个的梦中桃花源。”

冰岛的双重愤怒

采访黄怒波的当天,尽管他依旧保持着财经记者圈中颇有口碑的绅士和随和,但实际上,他正在生气。惹怒他的是一位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记者,而令他生气的原因则是这位记者再一次将冰岛买地被拒与黄怒波曾经的体制内身份做了政治上的映射,而这种被黄怒波称为“后冷战思维”问题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如今走向海外的最大阻力之一。

其实,在冰岛之前,黄怒波早就开始了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拓荒,吉尔吉斯斯坦和日本都曾是他的目标,但最终的结果都没有成功。

2005年,在新疆喀什投资的黄怒波曾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在与新疆接壤的吉尔吉斯斯坦的一个被俄罗斯废弃的实验基地―伊塞克湖上,做一个夏威夷观光艇式的游艇项目,然后在中亚版块形成一个特色的度假区,但是当地动荡的政局和官场潜规则最终令黄怒波选择了放弃。随后便是日本,热爱北海道文化的他怀着一种天真的想法计划去那里投资一个度假基地,但最终击退他的是日本人的保守,以及对中国投资者的对抗情绪。

“你看我们民营企业多不容易,想走出去,只能一个一个地试错,从错误的选择中获得经验。”黄怒波笑着“诉苦”,而那些从错误中得来的经验便是政局动荡的地方不能去,两国民族纠纷太多的地方也不能去,思想保守、有敌对情绪的地方更不能去。至今,他在海外投资获得成功经验最多的地方就是美国,原因很简单,“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有非常自由和多元的移民文化,只要你不去碰他所谓的国家军事机密,他都会给外来投资者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

拿着过去一次次试错后得来的经验,再加上冰岛政府方面的主动邀请,黄怒波原本认为此次冰岛买地之旅会比较顺利,他的计划是以880万美元(约56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购买占冰岛国土面积近0.3%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以发展旅游业,修建包括酒店、高尔夫球场和跑马场在内的度假设施,为此他将陆续投入共2亿美元的资金。冰岛总统的力挺再加上民意调查的高支持率,特别是冰岛极少拒绝外国人购地申请的纪录都让黄怒波觉得这次投资十拿九稳。但是,2011年11月底,冰岛内务部长乔纳森通过法新社对外宣布:“我们不可能同意这家中国公司购买土地。”言辞坚决。

一时间,黄怒波被推上了舆论的顶峰,成了即便在海外也登上了头版头条的人物,而他本人的状态,则很容易描述,只有两个字―愤怒。

让他愤怒的有两点,一点是自己的好心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又不是我自己主动要去的,最初是他们在请我,而且总统见我,总理见我,都说挺好,我是好心,但最后却落了这么一个结果,还扯上了我的国家,说中国人什么都买。”而第二点则和采访当天被《华尔街日报》的记者激怒的原因一样,“这次投资被拒绝的真正原因是冰岛内部不同党派间的斗争,这和我的党员身份和过去的背景没有任何关系,可是,仍然有很多人在兴风作浪,横生事端。”

不过很快,第一种愤怒就得到了平复―冰岛方面,在政府拒绝批准中坤购买冰岛土地特别申请之后,冰岛工业旅游部长正式来函表示购地一事可以重新谈。而国内方面,无论是对黄怒波本人和中坤的影响力,还是希望尝试海外投资的中国民营企业,都是一个巨大的促进,“至少现在全世界人都知道我了,”黄怒波笑着说。

但第二种愤怒仍在继续,只是,在愤怒的同时,黄怒波也进行了自省。“海外市场对中国的民营企业还是不了解,不放心,当然我们也有很多问题,一些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很多素质比较低,在海外不遵守规则,因为他在中国不守规则惯了,以为什么都能搞定,但如果在美国投资,当地法律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诚信原则,而好多中国的民营企业败就败在了这里。”

尽管,如今的黄怒波仍不知道冰岛买地一事还有多少“起死回生”的可能性,但这件事在他心里已经有了结论―“这绝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触动了世界的神经,也向世界发出了一个信号,中国的民营企业来了,未来,这一定是全世界经济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所有人都要学会适应以及应对。”

山告诉你,没什么了不起

见到黄怒波是2011年最后一天的早上9点30分,此时,距离他来到办公室已经有两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中,他处理了一批文件还开了一个会。既然是一整年的最后一天,话题就自然少不了对过去这一年的总结。

除了冰岛,黄怒波的2011还有一个关键词―登山。在这一年,他在2009年失败之后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7+2”的梦想(即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并到达南北两极)。“其实,真正让我自豪的并不是登顶成功,而是经历了失败之后的再次挑战,2009年,我在8700米的地方放弃了,因为同去的山友牺牲,但当时我就发誓我还要回来。”“我不会愤世嫉俗,不会抱怨,因为我是一个登山的人,山教育了我。”“登山的人会吃很多苦、看到很多死亡,那时候,你就会觉得山下的人真傻,天天就为这蝇头小利你争我斗。山会告诉你,你没什么了不起,你能活着回来,就会学会平庸,人也变得踏实。”

但是,征服的同时也是放弃。基于自己一贯的拓荒精神和诗人思维,黄怒波在征服了这个世界上最难征服的所有高山后,做出的选择仍是放弃。不过,他接下来的拓荒之旅听上去也还算不错:“从2012年开始,我打算在十到十五年内把全世界走完,写游记,写乞丐、出租车司机、流浪者、总理,也挺好玩。”

至于诗歌,尽管曾经也有他决定放弃的报道,但只有见到黄怒波,你才会知道―无论热爱挑战和拓荒的他去到多远的地方,诗歌都会是他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因为尽管身为2011年的风云人物,但在这一年中,最令他感动的评价却来自一个11岁的孩子,这个还没上初中的学生在翻看父亲拿回的黄怒波的诗集《7+2》后,问他爸爸:“这是谁写的?写得真好!”

还有,在整个元旦假期中,黄怒波会躲起来用笔一笔一划地去完成他的博士论文,没错儿,他至今都不会用电脑也不用电脑,因为潜意识中的逃避,“我是一个写诗的人,我实在没法想象我用电脑敲诗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这是我不愿意接受的。”

爱诗歌 与他人无关

{F=FAMOUS 黄=黄怒波}

F:因为你本身的诗人身份,中坤也会经常被和诗歌联系在一起,在你看来,你热爱的诗歌对你从事的事业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黄:它让我相信梦想,并且去追求美的东西,因为诗歌会告诉人们生活当中,美到底是什么东西。但这只是我自己的部分,和整个中坤没有太大关系,我也不会要求我的员工都要热爱诗歌。只是因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都是教父制,创业者的个人文化印记也会被烙在企业上,但这也是无法避免的。

F:你提到了教父制,至于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黄:当然这本身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它会由于一些个人的决定而导致企业出现一些毁灭性的错误。所以,创业者个人色彩太重的企业始终要走出这一步,要走不出去企业就危险了。但至于怎么走出去,我认为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法选择也没法预测,只要我们还没有退出,最好的选择就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

F:对于未来,你有什么打算?

黄:对于我现在所做的事情,我不会放弃。我有一个十年目标,就是做到拥有400万平方米的商业地产持有和旅游地产持有。未来十年,我还想打造自己的度假品牌,当然还会做许多过去没有尝试过的东西,比如葡萄酒庄的概念、比如高端餐饮,总之,一点点慢慢做,但都是实实在在能够留得下来的东西。

F:就现在来说,你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努力打造完美的度假地点,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假期,那么你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假期是什么样的?

黄:我每天都是假期,不需要用于修复心灵的假期,因为我本身处于一个精神和身体完全放松的自由状态。而且我还有诗歌,我的精神世界很丰富。

第12篇

这是一首写在蓝天白云间的诗。它时而豪迈,时而幽婉;时而昂扬,时而凄美;时而悲壮,时而苍凉,它以其优雅的韵律向人们传递着一种美好,一份崇高――这便是我听了由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南昌市委宣传部联合录制的广播连续剧《笑傲云天》后的总体感受。

《笑傲云天》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某部跳伞队的故事。该剧成功地塑造了三位青年军人形象:女主人公莫若雨和她的两位男战友雷泽平、江波。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军人的风采。

我之所以称此剧为一首诗,是因为它全篇充盈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诗意的语言、诗意的细节俯拾皆是;诗意的情境、诗意的情愫无处不在。

诗意的语言。“我放眼望去,太阳在我的头顶,白云在我的脚下,在无边无际的蓝色之中,我背着太阳、踩着白云在飞……只觉得肢体如云一般轻盈,心如天一样纯净。”这是女主人公若雨第一次跳伞的内心独白,这诗的语言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美丽的天使在天空翱翔,一个纯洁的精灵在宇宙间舞蹈。

诗意的细节。雷泽平爱吹口琴。他被调离跳伞队时,若雨和江波在清潭边为他送行。一曲口琴演奏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如泣如诉,充满着对朋友的依恋和离别的幽怨。而后来,当江波在一次试飞中牺牲、已身为其妻的若雨悲痛欲绝时,雷泽平从远方打来电话,话筒里又传来这首熟悉的口琴曲,它传递的则是对烈士的深深怀念和对亡友之妻的深情抚慰。

诗意的情境。编导将若雨与江波的婚礼安排在一次夜空演习时举行。皓月当空,繁星璀璨,一对新人在夜空比翼双飞。优美的画外音伴之以轻柔的音乐为听众营造出一个童话般的浪漫境界。

诗意的情愫。本剧写的一女二男在情感上实际是一种“三角”关系,但编导没有将这种“三角”关系庸俗化、恶俗化。恰恰相反,他们的这种“三角”堪称“银三角”、“金三角”。如:内心深爱若雨的雷泽平当得知若雨选择了江波时立刻将曾经的暗恋作为一个永久的秘密深藏心底,且默默地为他俩祝福。江波牺牲后,被调回跳伞队的他面对昔日的梦中情人没有一点儿“幸灾乐祸”、“趁人之危”,而是以朋友的关爱之情、兄长的呵护之情帮助她走出感情的困惑、事业的彷徨。

《笑傲云天》,这是一首格调昂扬、情趣高雅、意味隽永的诗。它能荡涤你的精神尘埃,匡正你的价值取向,点燃你的生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