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首都经济贸易

首都经济贸易

时间:2023-05-30 10:17:24

首都经济贸易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1

学校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含∶保险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劳动关系、法律经济学、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增长经济学18个二级学科/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劳动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统计学一级学科及企业管理、会计学二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近年来,我校为树立研究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理想,培养其科学探索和学术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博士生质量培养体系建设,建立了研究生培养项目资助体系,并制定了配套的激励机制。其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新人计划”,为优秀博士生提供不少于6.8万元科研资助,鼓励其发表高水平论文,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科技创新(博士项目)提供0.5万元经费,资助博士生团队进行初期科研探索;此外,学校还设置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高水平论文给予奖励,举办数学建模大赛、哈博(经管)论坛等活动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同时,为提高博士生国际学术竞争力和国际交往能力,我校专门设立了“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项目”,大力资助博士研究生赴国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师从一流导师开展科研合作;另外,依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博士研究生还可申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资助标准可登录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查看。

为鼓励优秀博士生脱颖而出,我校设立了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凡选择脱产攻读我校博士学位的非定向考生均可享受。其中,新生奖学金覆盖率达到100%,奖学金1.8万元;老生奖学金覆盖率达到100%,奖学金1.5万元。同时,符合条件的博士生(含新生)还可申请每年3万元的国家奖学金。此外,我校还设立为研究生“三助”岗位,为研究生提供最低每月700元的岗位资助。每名研究生每年还可领取1.2万元的国家助学金。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在相关专业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1、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高的个人素质,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2、考生必须具备下列学历、学位条件之一:

(1)已获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获得硕士学历和学位);

(3)其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人员(须在资审前获得硕士学位);

(4)我校不接收以本科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3、在境外获得的学历、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否则报名无效。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体检要求。

5、有两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不含所报考导师)。

6、本校教师报考须持人事处批准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职工在职攻读学位申请表》,并将原件提交研招办,否则报名无效。外校在职、在读人员报考须持原单位同意报考证明。

三、招生专业及人数

2016年我校拟招收博士研究生70名(硕博连读和“申请-审核”制研究生已录取53名),统一考试招生专业方向及导师、招生计划见附表1(表中数据以教育部正式下达指标为准)。

四、招生类型、修业年限及学费

1、非定向就业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一般不超过六年。学费10000元/人/年,享受国家规定的补助和学校的奖助政策。入学时须将人事档案转至学校,毕业时可就业派遣。

2、定向就业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一般不超过六年。学费为10000元/人/年,不享受国家规定的补助和学校的奖助政策。学生入学时不将人事档案转至学校,毕业时不进行就业派遣。

五、报名

报考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一律实行网上报名和考前现场资格审查,所有报名考试相关招生信息均在我校研招网(yjs.cueb.edu.cn/yz/),考生随时登录网站查询相关信息。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认真准备网报材料和资格审查材料,并按规定时间进行网上报名和参加考前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一经查出将被取消录取资格,责任自负。

1、2016年1月5日—3月11日考生网上报名。

(1)网上提交信息

考生初次登录“博士在线报名系统”时,请登陆yjszs.cueb.edu.cn/xscx/ 网址,点击“博士报名”注册姓名、身份证号和密码(请务必保存好密码)。

用户注册完毕,凭身份证号和密码登录,按系统提示如实录入个人报考信息,并网上提交本人近期免冠电子照片;

(2)下载并打印相关表格

考生填报无误后,点击“提交”按钮,下载并打印PDF文件,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此表格系存档使用,请务必如实填写);

2、提交材料

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务必于2016年3月11日(以当地邮戳为准)之前提交以下材料:

(1)自行下载打印有照片并经本人签字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

(2)本人有效身份证复印件;

(3)硕士阶段成绩单(须加盖公章);

(4)最后学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5)两位所申请专业领域内教授(或同级别职称)的《专家推荐书》,密封后提交;

(6)本校教职工报考我校博士生,需提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职工在职攻读学位申请表》原件。

(7)报考“定向就业”的考生提交“定向就业类别考生单位同意报考证明”

注意:按教育部有关要求,不论录取与否,考生提交的报名材料一律不予退还。

3、 交纳报考费

(1)标准:200元/人。

(2)交费方式:网上缴费

(3)交费截止时间:2016年 3月11日

4、准考证打印

网报结束后,考生可登录博士在线报名系统(时间待定)yjszs.cueb.edu.cn/xscx/下载打印博士生准考证。

六、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将于2016年3月25日在校本部启铸恭温楼E210进行。届时如发现提供虚假信息者,将取消考试及录取资格;未参加资格审查的考生将取消考试资格。

1、基本材料

(1)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护照、现役军人证件)原件;

(2)准考证;

(3)硕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原件;

(4)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学生证原件。

2、考生必须确保自己的报名信息真实有效,如因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材料导致资格审查不合格、取消考试资格以及取消录取资格等一切后果,考生责任自负。

3、资格审查确认无误后,我校研招办在准考证上加盖公章,作为考生准考凭证。未加盖研招办公章的准考证一律无效。

七、考试

1、考试方式

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初试采取笔试形式,复试由专业复试和综合面试组成。专业复试和综合面试时间另定。

(1)初试。

第一阶段考试拟定时间:2016年3月26日。考试科目为:外国语和专业基础课(具体内容见附表2)。

我校将根据第一阶段的考试成绩,划定进入第二阶段考核的资格线,只有达到资格线的考生方可进入第二阶段考核,请考生考后及时关注我校研究生院主页相关通知。

第二阶段考试时间:拟定2016年4月份,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考试科目为专业课。

(2)复试。实行差额复试,根据考生提供的材料,进行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跨专业学科加试随复试一同进行。

2、考试地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本部(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21号),请在考试前三天登陆我校研招网,查看具体考场安排。

3、考试科目相关说明

(1)外国语为英语或日语,其中数量经济学仅限英语;

(2)跨专业考生不再加试两门专业课。

八、其他事项

1、凡不能脱离原工作岗位、不能将档案转至我校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定向就业博士生;对于脱离原工作岗位并将档案转至我校的考生,录取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生,如录取后,档案不能迁入我校,录取类别须转为定向就业,并按相关规定执行。

2、考生与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及工作单位之间的各类责任关系,由考生本人与之协商处理,与招生单位无关。

3、录取考生于2016年秋季入学,报到时须携带本人录取通知书。应届硕士研究生考取我校博士研究生若未能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则取消录取资格。

4、有关报名、资格审查、初试、复试及录取的相关事项将随时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布,我校不再向考生寄发书面通知,请考生及时登陆网站查询。

5、材料邮寄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21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启铸恭温楼E210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100070

注意:由于一些快递不能保证考生材料送至研招办,为防止材料丢失,请考生一律使用顺丰快递邮寄材料。

九、联系方式

研招办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21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启铸恭温楼E210研究生部招生与考试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70

联系电话:010-83951759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2

日前,中央纪委委员、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会长贺邦靖应邀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部长论坛发表题为“资产评估与市场经济”的专题报告。贺会长围绕“资产评估与市场经济”的天然密切关系,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辅之以生动的案例,介绍了资产评估业的起源与发展趋势,阐述了资产评估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展望了评估行业发展的目标和蓝图。贺会长充满感染力的语言、睿智而精辟的见解,赢得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

贺会长指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规律是价值规律,资产评估是一种价值发现和价值实现的手段。这种价值发现和价值实现必须经过严谨、科学地评定、估算,由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的专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作程序作出专业判断。因此,资产评估是一项服务于市场经济的专业性很强的高智力中介服务工作。

贺会长说,市场经济催生了资产评估行业,资产评估业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成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国际资本流动、海外投资、企业跨国并购、跨国经营等活动日趋活跃,资产评估业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评估业务由单纯的不动产评估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二是评估由单纯咨询性质向咨询和鉴证并存方向发展;三是政府越来越重视发挥资产评估的作用。

在报告中,贺会长回顾了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历程,阐述了资产评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用二十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历史,创造了评估史上的“中国速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体制日益完善、评估队伍不断扩大、评估准则体系日渐完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行业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既有力地推动了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又积极为非公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对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支持;有力地支持了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知识产权、文化、林权等体制改革;同时既在防治腐败、建设诚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积极为国家政治、社会、外交等工作大局提供相关服务。

贺会长还介绍了中评协四代会上提出的行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即“努力把中国评估行业办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职业尊严、深受社会尊重、享有国际声望、无愧于时代的中介服务行业。”并再次强调,我国评估行业发展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中的作用,促进评估行业科学发展;紧紧抓住传统市场、新兴市场、潜在市场,开拓行业的发展空间;努力推进行业优质发展、协会优质管理、机构优质服务、评估师优质执业,提升行业社会公信力;切实加强法制准则、管理体系、人才队伍、诚信道德、行业文化五项建设,全面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贺会长指出,资产评估作为高智力型专业服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决定行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行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提出了人才是行业第一资源的理念,制定了行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明确了行业人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特别是在高端人才、国际化人才、后备人才培养,以及远程网络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行业培养、储备了一批优秀人才。

贺会长还介绍了评估行业人才培养和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情况,并对首经贸的学子寄予厚望。希望学习资产评估专业的同学珍惜机遇,学习好评估理论和评估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成为理论基础扎实、业务知识全面、视野开阔的人才。没有选择评估专业的同学,学习掌握一些评估知识,对于以后从事经济管理、财务管理、财经金融等方面的工作也会有所帮助。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萍、培训总监赵金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王稼琼、财政税务学院党总支书记姚东旭、学术委员会主席赵仑等参加报告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师生共30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

来源:中国资产评估 2012年7期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3

关键词:国际贸易;发展困境;对策;外贸企业

一、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

1.国际贸易趋向高端化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国际贸易始,我国信息化技术也正式起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逐步发展,科学技术研究飞速进步,我国顺利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更多活力。目前,国家间交往越来越频繁,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走向了高端化。首先,在国际贸易中,高新技术占据的比重逐渐提高。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从90年代开始,我国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产品逐渐受到国际社会民众普遍关注,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总量、出口量都呈现出了明显的持续上涨趋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国际贸易结构逐渐趋向高端化。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关键要素的进步,进一步优化了国际贸易的内部结构,促使国际贸易中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逐渐下降,新型技术产品、制造业产品比重不断提高。

2.利益格局发生变化

当前,国际贸易主要包含两个交易主体,一个是发达国家,另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且两个交易主体间的经济发展实力呈现出悬殊差异,促使整个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格局趋向两极化。据相关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当前,在国家贸易的整体利益分配格局中,发达国家约占80%以上的利润,特别是位居领头地位的美国,其拥有的国际贸易利润就达到了利润总量的1/3以上。这种利益分配失衡局面,导致发展中国家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的同时又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严峻的考验。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更具利润分配优势。

二、国际贸易发展遭遇的困境

1.粗放型经济无法满足新时代要求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开放范围越来越广,这使得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迅速加快,国际贸易规模上升到一个空前高度,国家整体外贸水平持续上升。从形式上看,我国国际贸易已取得非凡成就。但若将已取得的成就进行细化就会发现,当前,我国所达到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还远远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距离新时代要求还差一大截。这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速度慢,国际贸易量多质低,导致我国国际贸易结构始终无法优化,外贸产品质量难以有效提升。纵观当前,我国粗放型经济下的进出口产品层次依旧保持低水平,创新力强、自主知识产权到位的高端经济产品少,且产品几乎不具备品牌优势。

2.外贸经济环境越来越不理想

国际贸易是我国贸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纵观当前,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主体主要是中小外贸企业。然而,我国政府部门等职能机构却未给中小外贸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便利条件,促使中小企业在积极开展国际贸易过程中频频遭遇困境。如我国出台的一些行政管理条例严格限定了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规模;税收政策明显偏向大型外贸企业,导致中小企业频频受挫。如我国中小企业需比“一般纳税人”缴纳更多的税收额;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未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威胁进行适当的法律保护,如我国出台的《企业法》、《公司法》等法案制定的条例过于笼统,且在细化条例中,满足中小企业特殊性要求、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保障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合法权益的法案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理想。与此同时,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过分聚焦大型企业与国有企业,甚至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资金筹集政策,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等多方面特权优惠政策来鼓励这些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导致国际贸易发展资源配置出现不合理局面,整体外贸经济环境越来越不理想。

3.国际贸易的风险程度不断加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国际贸易涉及范围逐渐扩大,国际贸易深化程度显著提高。尽管我国国际贸易受此影响获得了更多向前发展的机遇,但同时,我国国际贸易各主体需承担的贸易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首先,我国主要向其他国家输出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小,而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量则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际贸易产品层次低,产品技术含量小,企业难以取得较大利润,外贸各主体极容易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被剔除。其次,由于我国出口其他国家的产品比重越来越大,引起其他国家的防范,导致我国国际贸易风险加大。如近年来,俄罗斯等国家多次对我国出口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使我国出口产品品牌、出口企业信用在无形中受到打击,客户忠诚度显著降低,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逐渐降低,加之各国为保护本国消费增加了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使得我国国际贸易风险被迫逐渐加大。

4.本币升值势头持续向上攀升

从国家保护本国国际交易的角度来看,若本国币值减小,则国际购买本国国际贸易产品的费用降低,各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加大,本国国际贸易产品将以量取胜,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相反,若本国币值提高,他国购买本国出口的产品就需花费更多的费用,顾客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量将骤减,本国国际经济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有可能直接拖延本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近年来,我国向国际社会输出的产品越来越多,国际客户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利益空间,以至于这些国家开始寻求多种借口或手段,如“砍断”我国境外进口商的资金链、恶意拖欠我国贷款、实现大幅度的贸易保护等来逼迫我国人民币升值,促使我国人民币升值势头持续向上攀升。尽管2015年我国曾多次对人民币实行贬值,但外部驱动人民币升值风险依旧存在。

三、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

1.转变我国现行的国际贸易增长方式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易浪费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不适应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这也意味着我国必须要进一步转变当前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式与增长方式,全面推进我国国际贸易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对此,可逐渐在国际贸易中贯彻落实集约型经济。集约型经济是一种追求产品高附加值,增加贸易利润的增长方式。而要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实行集约型经济,首先要细化市场,鼓励不同市场积极进行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其次,进一步落实品牌战略,加强出口产品的品牌宣传,向国际客户宣扬出口产品的优势之处,增强国际客户的购买欲望;最后,不断优化我国国际贸易产品格局,尽可能加大高端产品的出口比例,降低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真正以产品质量取胜国际市场。

2.持续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向前发展

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不断国际社会如何变化,国际贸易结构如何调整,都必须要将国际贸易的重点放在推动国际贸易经济向前发展上。尤其是在我国高度强调落实“稳定压倒一切”现实方针下,必须要严格遵守原有的发展方针与原则。否则,若经济发展出现不稳定现象,我国社会将陷入一个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而要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向前发展,首先要不断调整我国现行的国际贸易经济体制,优化并落实税收政策,适度强化政府对国际贸易的政策等支持;其次,要构建与完善为我国国际贸易服务的各个信息服务机构。因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对信息资源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若能构建与完善信息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快速获取对称性信息,将有利于我国国际贸易取得更大市场优势,同时,信息服务机构的建立与完善,还可有效扶持我国中小企业等外贸主体不断向前发展,为我国经济经济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进而增强我国国际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3.强化国际贸易的法律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速度加快,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与完善,都让我国逐渐意识到了完全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性。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法律法律主要聚焦国内经济贸易,而在国际贸易方面却还未出台系统化的法律法规,这也使得我国国际贸易过程缺乏法律保障,贸易风险层出不穷。对此,我国有必要强化国际贸易的法律体系建设。首先,立法机构要积极了解国际贸易标准,并将部分国际贸易标准引入我国国际贸易规范与法律体系中,防止我国国际贸易在出现纠纷时处于劣势;积极研读我国现行的国际贸易法律与国际贸易协定、条约,并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国际贸易法律体系,进而增强法律保护的可行性;最后,组建专家团研究应对其他国家的反倾销控诉,尽可能从法律的角度规避他国对我国实行的不正当反倾销活动。

4.改变收付货币方式并丰富避险工具

对于专门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外贸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是其业务发展不可避免的潜在风险。不少外贸企业也对此感到非常焦虑。但事实上,人民币升值风险并不是不可避免的。首先,外贸企业可适当地更改现行的货币收付方式。如当前,美国依旧是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伙伴,虽然美国为规避债台高筑风险有使美元持续走弱趋势,但基于美国金融霸权地位,美元贬值不易。因此,我国外贸企业可采取收美元等升值空间大的货币、付人民币等升值风险大的货币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确保企业发展利润与行业利润;其次,我国外贸企业可适当丰富自身的避险工具,防止汇率风险冲击。如目前,我国大部分国际贸易都是无法实现立即支付与收取的,交易存在一定的时间汇率风险。此时,我国外贸企业可与他国企业、消费者签订远期合同,灵活使用买卖外汇期货等方式来套期保值,以防范交易时间内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并由此保障我国国际贸易利益,推动我国国际贸易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四、结语

国际贸易是利益与风险并存的经济活动。要想取得国际贸易的最大化利益,首先要了解国际贸易发展困境,剖析风险聚焦点,并针对发展困境采取合理的应对举措,全力消除国际贸易发展风险,保障国际贸易稳定发展,进而保证国家国际贸易经济权益。这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期望本文研究能够为同行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参考文献: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4

巴拉圭总统卢戈、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巴西总统卢拉和乌拉圭总统巴斯克斯以及南共市联系国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和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出席了会议。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派代表列席了会议。

谴责军事,维护民主体制

南共市轮值国主席、巴拉圭总统卢戈强调,洪都拉斯是在本地区民主体制上“划开了一条流血的伤口”。巴西总统卢拉赞扬了国际社会在恢复洪都拉斯民主体制上所作出的努力。他表示,南共市不能“容忍”洪都拉斯的行径,这是“民主的倒退”,在要求米切莱蒂将政权交还塞拉亚总统的问题上“不能让步”。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也表示,南共市应做出“坚决”和“明确”的决议,要求洪都拉斯当局让塞拉亚总统回国重新执政。她还强调,南共市应加强团结,巩固拉美民主体制,不能让洪都拉斯“合法化”,否则就是对美洲国家组织民主和南共市民主条款发出了“死亡通知书”。

深化经济一体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各国领导人还强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时,南共市应加强和深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实现对外贸易的“市场多元化”,协调各国社会政策,加强在社会领域的合作。

南共市成员国和联系国的代表23日还分别举行了南共市理事会和南共市经济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出席南共市理事会的各国外交部长纷纷表示,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南美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挠了地区一体化进程。自去年以来,阿根廷和巴西相继采取了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引发两国贸易争端升级,而且使贸易保护措施蔓延到其他南共市国家。会议审议通过了南共市成员国采用本地货币结算贸易的协定,认为这将有利于各成员国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会议在反对贸易保护、建立共同海关法典、取消双重征税、制定海关收入分配法、南共市议会的组成等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解决贸易摩擦

今年上半年,南共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冲击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各国普遍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公共投资,扩大信贷发放,对企业实行减免税收优惠等措施,通过刺激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减轻股市动荡、信贷短缺和生产下降对本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保持社会的稳定。南共市经济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认为,“南共市正在走出危机”。

但是,南共市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保护措施。在这次南共市首脑会议上,各国首脑对解决这些贸易摩擦表示了积极的态度。巴西和阿根廷两国总统商定近期召开部长级会议,专门讨论解决两国的贸易争端,两国还将在近期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促进两国的贸易往来。这次南共市首脑会议还批准了用本国货币结算双边贸易的协定。这表明,在巴西和阿根廷采取本国货币替代美元结算双边贸易之后,巴拉圭和乌拉圭也将于明年加入这一体系。今年下半年南共市的轮值国主席、乌拉圭总统瓦斯巴斯在会议结束时表示,南共市将在解决内部贸易摩擦上“取得进展”,体现出南共市成员国“互帮、互助和互补”的精神。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5

关键词:中美经贸摩擦;原因;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

(一)国外因素

1.政治因素。由于中美两国在传统文化以及意识形态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中美贸易往往会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两国贸易经常被作为国家政治斗争的筹码,由于贸易政策的制定者会把整体利益放在高于社会福利的地位上,所以即使自由贸易能够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是仍旧会通过保护贸易的实施来保证国内集团的利益,美国作为这种做法的典型主要表现为将贸易问题政治化,首先是人权方面,美国政府实行人权—贸易—安全三位一体的战略,并对刻意中伤,从而达到使用政治力量影响经济行为的目的;其次是单边主义作风,这是美国在贸易中霸权主义的体现,主要表现为美国在某些情况下将国内法律凌驾于与贸易相关的国际法之上,并且通过贸易壁垒评估报告指责别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这都是政治方面引发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

2.经济因素。中美贸易逆差这一经济因素是造成中美经贸摩擦不断的主要原因,中美贸易逆差会使美国不可避免的采取国内贸易保护策略,并且会造就“中国”等意识的产生。其实本身中美贸易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中国需要美国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而美国需要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由于美国对中国采取了歧视性政策,并限制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使本可以形成的良好的双向贸易流动变成了失衡的双向贸易流动甚至单向贸易流动,在美国的这些贸易政策下,中美贸易必然会出现逆差,而这种逆差的出现又会加速中美贸易摩擦的增多与升级,势必会对两国的经贸交流造成不利的影响。

除了政治因素以及经济因素外,世界贸易组织的摩擦处理机制存在问题也是使中美贸易长期存在摩擦的重要原因,而摩擦处理机制中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摩擦审理程序冗长、制裁的有效性有待加强以及补偿欠缺实际意义三个方面,这就为问题的存在为美国经常性的引起贸易摩擦提供了条件。

(二)国内因素

我国面临中美经贸摩擦的自身原因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对与美国的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过大、出口商品结构有待提高、出口市场分布过于集中、外贸企业缺乏自律意识导致出口秩序不理想、应对中美摩擦的战略能力不足等。这些影响因素的出现使我国在与美国的贸易博弈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所以对于这些因素的解决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从这些问题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我国在避免因为自身因素引起中美贸易摩擦的改革需要面临的众多的方面,这也就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会在较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而这也突出了我国必须通过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的紧迫性。

二、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分析

(一)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各国产业机构的升级调整使对外贸易中的传统摩擦逐渐向制度摩擦转变,而美国与我国无论在经济制度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与分歧,而这种差别与分歧也已经成为了引发中美经贸摩擦的主要导火索。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人民币升值以及市场开放等问题上向我国施加了很大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制度的独立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乃至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两国贸易取得更大发展

首先,中美经贸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对两国正常的双边贸易关系产生了制约的作用。如以我国的纺织业为例,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盛行“中国纺织品”,而在这种不客观、不科学的论调下美国对我国纺织品入口进行了限额来对本国行业进行保护,事实上美国纺织业大量的失业主要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技术的革新增加了生产效率,二是全球生产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次中美的经贸摩擦影响我国对外出口能力的发展。中美经贸摩擦会影响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的出口能力。美国对本国新兴产业的保护以及美国对我国在对外贸易上采取的一系列歧视性政策会影响我国的投资环境,从而使外商对在中国的投资方面没有信心。

三、缓解中美经贸摩擦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

针对我国当前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被动地位,政府应当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首先应重视对制度的创新与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不仅应建立起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要针对美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内的产业发展情况来建立起法律防范体系,在加快发展与建设的标准化基础上能够有效面对贸易壁垒;其次我国要通过提高市场环境效率并吸引外国投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再次要建立起摩擦解决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建立起国内救济以及双边救济等多层次的贸易救济机制,同时要重视建立起针对美国的产业预警机制与快速反应机制,并要通过建立贸易申诉中心来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

(二)行业协会方面

不断对我国行业协会做出改革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能够在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帮助企业解决贸易摩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我国的行会发展应当加强与各个企业间的利益联系,鼓励改变“官办”协会的局面来给与行业协会发展更多的动力,从而在人才选用、运行规则、规范管理等方面都取得更好的发展;其次要强调行会的服务职能。切实做到为企业提供价格协调、信息咨询、产品标准化建设等重要内容。在行会的发展中,无论是运行模式还是行会规定以及管理办法都要向国际靠拢,通过对国际市场运行规则的掌握与政府一道在面对中美经贸摩擦中起到协商问题、解决争端以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与利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6

关键词: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已经向世贸组织报告的区域贸易安排已达293个?其中,在关贸总协定近50年历程中,共有124个自由贸易区(fta);而1995年wto成立后,新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就达169个?作为世界三大经济重心之一的东亚地区,其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势头如何,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的可行性,以及东亚自由贸易区未来应选择何种发展途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正向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

目前,东亚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正向着金融货币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建设两个方向展开?现实地看,东亚国家已经或者计划签订的贸易协议大部分是自由贸易区协议?如中国已经与东盟达成协议,计划在2010年之前与东盟发达成员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到2015年之前与东盟不发达成员国也建立自由贸易区?日韩同东盟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在进行中?韩国与日本的协定也已经在讨论中,并且双方同意于2005年底完成协议?另外,还有区内的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也逐渐加入到双边或者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中(见下表)?相比之下,在整个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速度却是迟缓的,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因素太多?因此,一般认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循序渐进?

二、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全球化以及应对来自其他区域集团的压力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外在动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兴起?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区经济集团已成为一大趋势,尤其是自由贸易区已蔚然成风,不仅被称为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西欧?北美建立了自己的区域经济集团,拉美洲也在大搞自由贸易区,东亚却迟迟未能建立这样的组织,这使东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没有一个有形的实际载体而缺乏实在感?随着欧盟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北美自由区向美洲自由贸易区扩展,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对于大多数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大量出口ict产品依赖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东亚地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东亚地区迫切需要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增强其整体实力来与迅猛发展的欧美特别是美洲区域经济集团相抗衡?

2.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apec?wto在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受挫促使了内在需求的提升?1997年,从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当时正处于巅峰时期的东亚地区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危机迅速波及其他东亚国家,给东亚各国和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日本更是从那次危机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至今经济仍不见起色?而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apec,所奉行的是开放的区域主义,所达成的任何协议对于成员国没有约束性,加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成员之间在贸易自由化速度?范围上存在分歧,发达国家成员之间在农产品市场开放等因素上造成的差异,都使得apec在推动贸易自由化方面困难重重,至今效果仍不显着?

wto虽长期致力于推进全球性自由贸易的发展,但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千差万别,有着各自利益的一百几十个国家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显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1992年12月举行的“千年回合”wto西雅图部长级会议的失败,多哈会议上各国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以及wto中仍是少数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使得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仍是一场十分艰难的磋商?

3.东亚自身发展需要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根本内因?东亚地区经济相互依存在加深,过去对区域外经济过度依赖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改变?有数据表明,东亚各国和地区对区内其他成员的贸易依赖度均已超过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度,达到总贸易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各成员间已出现越来越多的产业内贸易?区内贸易的不断加深,使各成员在建立自由贸易区方面的共识不断增强,甚至对建立自由贸易区一向谨慎的中国和对东亚地区不甚重视的日本一改过去的态度,转而积极参与支持建立自由贸易区?东亚成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关税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韩国?东盟的一些成员国

关税水平低于10%,中国总体关税水平也从过去35%下降到目前13%左右,日本关税更是不到5%,这都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创造了条件?

4.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现状来看,建立自由贸易区已具备了较好的实践基础?首先,近年来在东亚各国政府及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东亚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在实现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自由化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并呈现良好态势,表现在东亚区域内的投资和贸易不断发展,区域内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以及东亚各国经济合作领域的不断深入等方面,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机制有了很大发展,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1980年东亚各国间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只有25%,1992年上升到45%,2000年跃升为60%?东亚区域内的投资也有大幅度增长,从1990年起,东亚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相互投资已超过境外对该地区的投资1996年东盟七国及日韩港台地区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占当年中国协议利用外资总额的75.5%?另一方面,东亚区域内产业分工逐渐向水平加垂直的复合型产业分工转变,产业内贸易不断增长?1990—1998年,东亚地区中间产品,如部件和原料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制成品贸易,域内制成品贸易额总体上升了92%,这同时意味着东亚产业结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其次,为推动本国及地区经济发展,东亚各国开展经济合作实践的程度不断加深,各种次区域?小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发展迅速,加强了区域内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探讨,并签订了一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如东盟不仅自身迈出了自由贸易区的步伐,而且也成了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在1995年东盟曼谷首脑会议上,东盟首先提出与中日韩三国举行会晤的设想?东盟成员国还单独与东盟以外国家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如泰国已开始探讨与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此外,东盟还在安全?经济等领域积极推动更广泛的地区合作?再次,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机制有了很大发展?在当前“10+3”框架下,东亚国家的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央行行长定期举行会晤,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金融合作为先导,推动各个领域合作的全面展开?1999年,马尼拉会议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进一步确定了经济?社会?政治和安全等8个重点合作领域,同年又成立了东亚展望小组?2001年文莱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东亚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财长会议上,各方缔结了有关维持金融稳定的“清迈协定”,创设了当出现流动性危机或金融危机出现阻止投机风波的基金,标志着东亚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整个世界开始向三大板块格局转变?

三、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东亚各国相互不信任和争夺经济合作领导权的斗争是困难之一?东亚地区历史上只有过“华夷秩序”?“大东亚共荣圈”?“冷战秩序”等不平等的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对立分裂的国际秩序,从未在整个东亚地区形成过平等的多边合作?这份历史遗产留下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至今尚未彻底清除,这种负面影响又与某些现实因素相结合,阻碍了东亚各国建立起充分的信任,特别是在东亚两个最大的国家——中国和日本之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东亚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于东亚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堪与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德轴心”相提并论?中国和日本的政治?经济实力决定了缺少其中任何一方的东亚区域合作都不完整,其作用也将大打折扣?两国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陷入低谷以来就再也没有真正修复?问题的症结在于双方在安全上互相不信任的警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持续低迷和其寻求政治强国的愿望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固有的安全感被激活了,国内的极右势力有所抬头,大力鼓吹“中国威胁论”?而日本在诸多问题上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都造成了中国对日本的不信任?美国的态度不容忽视?美国虽不是东亚国家,但依靠它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综合国力,在东亚的驻军?盟国以及它对东亚巨大的经济影响,取得了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美国的态度也将对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这都给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不小的困难?

其次,东亚各国自身的内部关系难以协调?第一,东亚各国对合作的范围?领域?做法的意见不一,在考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让问题上,可调和的空间相对较小;同时,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各成员为了自身利益,都会提出保护部分产业部门的要求,这无疑会影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第二,东亚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说还不是一个内需主导型的市场,各国

大部分都采取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对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有较大的依赖?尽管目前东亚内贸有所增长,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服务内需,而是服务于区外市场或提高对区外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东亚地区仍存在着一些热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趋向激化,从而妨碍东亚地区经济合作?

最后,亚洲金融危机后,通过结构重组和体制改革,东亚经济逐步走上复苏之路,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泰国危机后不良债务进一步增加,马来西亚股价恢复水平最低,说明市场信任度不高;印尼金融机构重组和不良债务处理进展缓慢,其政局动荡是经济恢复的重要不利影响;日本经济虽止住跌势,但经济恢复乏力?同时,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也会对东亚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这些不利因素会延缓东亚经济的复苏,各成员国因国内因素的压力必将延缓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两种模式

正是受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整个东亚地区在短期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很多经济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向自由贸易区过渡的途径?我们认为,目前东亚整体建立自由贸易区存在以下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

其一,三个“10+1”合一,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所谓三个“10+1”,是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和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三个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发展最快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在2001年“10+3”领导人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倡议在10年内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领导人的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方面的积极响应?2002年5月,第一次中国——东盟谈判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这表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作正式开始?

中国与东盟拟建自由贸易区使日本?韩国受到震动,因而日本积极谋求在中国前面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日本和东盟10国领导人在2002年1月签署了《日本和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表示为了实现东盟和日本的合作伙伴关系,各种合作包括一个可能的自由贸易区应该在10年内尽可能快地完成?同时,韩国也积极地与东盟保持各种联系,正在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这样三个东亚大国都参加了自由贸易区安排,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并最终建立东亚整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

其二,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二为一,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东北亚地区是东亚地区经济最发达的部分,三个主要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互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密切的经济联系为三国间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日韩的政府间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1999年在日本的提议下,中日韩开始了在“10+3”框架内的3国政府首脑年度会晤机制,在这种会晤机制的推动下,三国目前已经启动了经济研究机构的合作,成立了三方信息技术工作组?可以说,东北亚区域合作是东亚地区合作基础最好?合作前景最为广阔?最容易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地区,它完全有条件成为整个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中日韩合作的发展再加上东盟自由贸易区一体化的深化,东亚地区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最终形成整体的自由贸易区?

以上两种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途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同时存在于东亚地区经济贸易的合作进程中,且相互促进?在第一种途径中,随着中日韩分别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经验的逐渐累积,会为它们之间的整合提供借鉴意义?同样在第二种途径中,中日韩和东盟内部合作的加强也会对前者即3个“10+1”的谈判产生有益的影响?

综上所述,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建立的途径选择必须考虑到合作各方的利益,并尽量调和各种矛盾与摩擦?我们认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可以在现有东亚各类合作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推动,由不同国家和区域间的自由贸易区相互交叉与整合,进而最终统一为东亚自由贸易区?

参考文献:

[1] 蔡鹏鸿.试论东亚峰会:制度安排?进程与问题[j].国际观察,2005,(3).

[2] 季玲.东亚合作新局面——第八次10+3领导人会议后东亚合作形势评析[j].外交学院学报,2005,(2).

[3] 赵怀普.欧洲一体化对东亚合作的若干启示[j].外交学院学报,2005,(2).

[4] 包霞琴.东亚合作与中日关系[j].日本研究,2005,(2).

[5] 翟崑.东亚合作的未来(续)[j].世界知识,2005,(22).

[6] 吴绮敏.“10+x”:东亚合作热潮再起——首届东亚峰会侧记[j].人民论坛,2006,(3).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7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正向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

目前,东亚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正向着金融货币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建设两个方向展开。现实地看,东亚国家已经或者计划签订的贸易协议大部分是自由贸易区协议。如中国已经与东盟达成协议,计划在2010年之前与东盟发达成员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到2015年之前与东盟不发达成员国也建立自由贸易区。日韩同东盟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在进行中。韩国与日本的协定也已经在讨论中,并且双方同意于2005年底完成协议。另外,还有区内的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也逐渐加入到双边或者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中(见下表)。相比之下,在整个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速度却是迟缓的,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因素太多。因此,一般认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循序渐进。

二、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全球化以及应对来自其他区域集团的压力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外在动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兴起。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区经济集团已成为一大趋势,尤其是自由贸易区已蔚然成风,不仅被称为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西欧、北美建立了自己的区域经济集团,拉美洲也在大搞自由贸易区,东亚却迟迟未能建立这样的组织,这使东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没有一个有形的实际载体而缺乏实在感。随着欧盟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北美自由区向美洲自由贸易区扩展,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对于大多数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大量出口ICT产品依赖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东亚地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东亚地区迫切需要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增强其整体实力来与迅猛发展的欧美特别是美洲区域经济集团相抗衡。

2.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APEC、WTO在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受挫促使了内在需求的提升。1997年,从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当时正处于巅峰时期的东亚地区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危机迅速波及其他东亚国家,给东亚各国和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日本更是从那次危机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至今经济仍不见起色。而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APEC,所奉行的是开放的区域主义,所达成的任何协议对于成员国没有约束性,加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成员之间在贸易自由化速度、范围上存在分歧,发达国家成员之间在农产品市场开放等因素上造成的差异,都使得APEC在推动贸易自由化方面困难重重,至今效果仍不显著。

WTO虽长期致力于推进全球性自由贸易的发展,但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千差万别,有着各自利益的一百几十个国家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显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1992年12月举行的“千年回合”WTO西雅图部长级会议的失败,多哈会议上各国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以及WTO中仍是少数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使得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仍是一场十分艰难的磋商。

3.东亚自身发展需要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根本内因。东亚地区经济相互依存在加深,过去对区域外经济过度依赖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改变。有数据表明,东亚各国和地区对区内其他成员的贸易依赖度均已超过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度,达到总贸易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各成员间已出现越来越多的产业内贸易。区内贸易的不断加深,使各成员在建立自由贸易区方面的共识不断增强,甚至对建立自由贸易区一向谨慎的中国和对东亚地区不甚重视的日本一改过去的态度,转而积极参与支持建立自由贸易区。东亚成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关税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韩国、东盟的一些成员国关税水平低于10%,中国总体关税水平也从过去35%下降到目前13%左右,日本关税更是不到5%,这都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创造了条件。

4.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现状来看,建立自由贸易区已具备了较好的实践基础。首先,近年来在东亚各国政府及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东亚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在实现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自由化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并呈现良好态势,表现在东亚区域内的投资和贸易不断发展,区域内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以及东亚各国经济合作领域的不断深入等方面,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机制有了很大发展,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1980年东亚各国间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只有25%,1992年上升到45%,2000年跃升为60%。东亚区域内的投资也有大幅度增长,从1990年起,东亚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相互投资已超过境外对该地区的投资1996年东盟七国及日韩港台地区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占当年中国协议利用外资总额的75.5%。另一方面,东亚区域内产业分工逐渐向水平加垂直的复合型产业分工转变,产业内贸易不断增长。1990—1998年,东亚地区中间产品,如部件和原料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制成品贸易,域内制成品贸易额总体上升了92%,这同时意味着东亚产业结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其次,为推动本国及地区经济发展,东亚各国开展经济合作实践的程度不断加深,各种次区域、小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发展迅速,加强了区域内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探讨,并签订了一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如东盟不仅自身迈出了自由贸易区的步伐,而且也成了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在1995年东盟曼谷首脑会议上,东盟首先提出与中日韩三国举行会晤的设想。东盟成员国还单独与东盟以外国家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如泰国已开始探讨与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此外,东盟还在安全、经济等领域积极推动更广泛的地区合作。再次,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机制有了很大发展。在当前“10+3”框架下,东亚国家的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央行行长定期举行会晤,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金融合作为先导,推动各个领域合作的全面展开。1999年,马尼拉会议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进一步确定了经济、社会、政治和安全等8个重点合作领域,同年又成立了东亚展望小组。2001年文莱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东亚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财长会议上,各方缔结了有关维持金融稳定的“清迈协定”,创设了当出现流动性危机或金融危机出现阻止投机风波的基金,标志着东亚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整个世界开始向三大板块格局转变。

三、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东亚各国相互不信任和争夺经济合作领导权的斗争是困难之一。东亚地区历史上只有过“华夷秩序”、“大东亚共荣圈”、“冷战秩序”等不平等的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对立分裂的国际秩序,从未在整个东亚地区形成过平等的多边合作。这份历史遗产留下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至今尚未彻底清除,这种负面影响又与某些现实因素相结合,阻碍了东亚各国建立起充分的信任,特别是在东亚两个最大的国家——中国和日本之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东亚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于东亚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堪与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德轴心”相提并论。中国和日本的政治、经济实力决定了缺少其中任何一方的东亚区域合作都不完整,其作用也将大打折扣。两国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陷入低谷以来就再也没有真正修复。问题的症结在于双方在安全上互相不信任的警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持续低迷和其寻求政治强国的愿望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固有的安全感被激活了,国内的极右势力有所抬头,大力鼓吹“中国”。而日本在诸多问题上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都造成了中国对日本的不信

任。美国的态度不容忽视。美国虽不是东亚国家,但依靠它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综合国力,在东亚的驻军、盟国以及它对东亚巨大的经济影响,取得了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美国的态度也将对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这都给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不小的困难。

其次,东亚各国自身的内部关系难以协调。第一,东亚各国对合作的范围、领域、做法的意见不一,在考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让问题上,可调和的空间相对较小;同时,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各成员为了自身利益,都会提出保护部分产业部门的要求,这无疑会影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第二,东亚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说还不是一个内需主导型的市场,各国大部分都采取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对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有较大的依赖。尽管目前东亚内贸有所增长,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服务内需,而是服务于区外市场或提高对区外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东亚地区仍存在着一些热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趋向激化,从而妨碍东亚地区经济合作。

最后,亚洲金融危机后,通过结构重组和体制改革,东亚经济逐步走上复苏之路,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泰国危机后不良债务进一步增加,马来西亚股价恢复水平最低,说明市场信任度不高;印尼金融机构重组和不良债务处理进展缓慢,其政局动荡是经济恢复的重要不利影响;日本经济虽止住跌势,但经济恢复乏力。同时,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也会对东亚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这些不利因素会延缓东亚经济的复苏,各成员国因国内因素的压力必将延缓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两种模式

正是受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整个东亚地区在短期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很多经济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向自由贸易区过渡的途径。我们认为,目前东亚整体建立自由贸易区存在以下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

其一,三个“10+1”合一,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所谓三个“10+1”,是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和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三个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发展最快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在2001年“10+3”领导人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倡议在10年内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领导人的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方面的积极响应。2002年5月,第一次中国——东盟谈判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这表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作正式开始。

中国与东盟拟建自由贸易区使日本、韩国受到震动,因而日本积极谋求在中国前面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日本和东盟10国领导人在2002年1月签署了《日本和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表示为了实现东盟和日本的合作伙伴关系,各种合作包括一个可能的自由贸易区应该在10年内尽可能快地完成。同时,韩国也积极地与东盟保持各种联系,正在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这样三个东亚大国都参加了自由贸易区安排,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并最终建立东亚整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

其二,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二为一,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东北亚地区是东亚地区经济最发达的部分,三个主要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互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密切的经济联系为三国间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日韩的政府间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1999年在日本的提议下,中日韩开始了在“10+3”框架内的3国政府首脑年度会晤机制,在这种会晤机制的推动下,三国目前已经启动了经济研究机构的合作,成立了三方信息技术工作组。可以说,东北亚区域合作是东亚地区合作基础最好、合作前景最为广阔、最容易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地区,它完全有条件成为整个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中日韩合作的发展再加上东盟自由贸易区一体化的深化,东亚地区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最终形成整体的自由贸易区。

以上两种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途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同时存在于东亚地区经济贸易的合作进程中,且相互促进。在第一种途径中,随着中日韩分别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经验的逐渐累积,会为它们之间的整合提供借鉴意义。同样在第二种途径中,中日韩和东盟内部合作的加强也会对前者即3个“10+1”的谈判产生有益的影响。

综上所述,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建立的途径选择必须考虑到合作各方的利益,并尽量调和各种矛盾与摩擦。我们认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可以在现有东亚各类合作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推动,由不同国家和区域间的自由贸易区相互交叉与整合,进而最终统一为东亚自由贸易区。

参考文献:

[1]蔡鹏鸿.试论东亚峰会:制度安排、进程与问题[J].国际观察,2005,(3).

[2]季玲.东亚合作新局面——第八次10+3领导人会议后东亚合作形势评析[J].外交学院学报,2005,(2).

[3]赵怀普.欧洲一体化对东亚合作的若干启示[J].外交学院学报,2005,(2).

[4]包霞琴.东亚合作与中日关系[J].日本研究,2005,(2).

[5]翟崑.东亚合作的未来(续)[J].世界知识,2005,(22).

[6]吴绮敏.“10+X”:东亚合作热潮再起——首届东亚峰会侧记[J].人民论坛,2006,(3).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8

一、金融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显著特点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中心发生变化。中国之所以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实施的中心。原因有两个:一是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致使世界经济陷入低迷,而中国实力却不断增强,自然中国也就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2008年中国GDP为300670亿元,比去年增长9.0%,进出口贸易额为25616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7.8%,利用外资924亿美元,提高23.6%。二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产品遍布世界,因此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贸易保护案例必然会有所增多。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爆发。这场危机虽然从美国开始爆发,但范围极广席卷全球。首先是与美国经济的紧密联系极为紧密的欧洲、日本被卷入。其次像中国、印度等新兴的经济体国家,也由于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在这种国际经济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广泛开始兴起,各国纷纷出台相关的保护措施。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范围不断扩大。这场金融危机具有典型的“蝴蝶效应”,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很快将亚非拉的很多国家都卷入进来。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美欧为首的发达国家率先出台保护贸易的措施,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开始升温,这些保护措施的“跟风”现象和报复行为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席卷全球。

二、金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速减缓和环境恶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给我经济发展带来了极端影响。从我国的外贸贸易的统计数据来看,从2008年11月份进出口总额出现了自入世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此后进出口总额也不断下滑,且下滑的趋势不断加剧。

(二)多国政府提高了对华进口的门槛。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阿根廷增加了自动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和非自动进口许可证制度的名单。与此相应,印度也欲对中国产品设限。如果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也加紧对中国出口品实行贸易壁垒,那么中国出口贸易将遭遇更为严重的冲击。

(三)人民币汇率再次成为焦点。从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内经济持续衰退,失业率不断上升,财政赤字严重高涨等现象。美国政府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转而攻击人民币汇率制度,借以转移国内民众对其经济日益低迷的不满情绪。使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人民币汇率问题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将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攻击的对象。

(四)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不断增加。进一步增多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品也将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针对我国出口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不断增多。中国的出口品将遭遇全球的围堵,必将损害“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严重阻碍中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一)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应积极参与该框架下多边贸易谈判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订与修订。同时,利用有利的多边贸易规则规避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和贸易摩擦,努力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增长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二)建立并完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进口贸易管理机制。我国应努力督促国内企业加快国际认证工作和相应技术标准的实施,进一步将国内有关贸易规则和标准与国际接轨。对破坏我国环境和资源的进口贸易利用强制手段进行限制。通过对涉及安全、卫生和健康的进口制定严格的标准等方式,来规范进口贸易的市场准入制度,从而实现同发达国家在贸易纠纷处理上的平等地位。

(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以规避贸易壁垒。很多国际贸易壁垒都是针对我国出口品档次不高、技术含量较低提出的。我国政府应认识到这一问题,积极倡导企业树立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加大科技投入和教育扶持,提升基础研究、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加快企业实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增强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创建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政府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监测,建立对出口贸易跟踪机制。帮助企业全面认识和理解各国的技术、环境保护等标准,防止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并在遭遇到反倾销调查时,鼓励企业积极应对,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寻求外交途径解决贸易争端。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国际争端日益频繁的形式下,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不断提高的局面下,也要努力通过外交途径寻求解决贸易争端的突破点。使外交成为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有力的手段。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9

的发展。

中国国际贸易与FDI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促进了各个国家经济贸易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时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中国国际贸易与FDI关系问题收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国际贸易和FDI进行了概述,然后以实证分析中国国际贸易与FDI关系,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并加以总结。

一、国际贸易的概述

国际贸易又叫做世界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指的是各个国家或地区间劳务和商品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劳务和商品的国际转移,是世界各国基于国际分工而形成彼此关联的形式,反映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关系。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国际贸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可以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可以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按生产国和消费国可以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按贸易内容可以分为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一般贸易和商品贸易,按贸易参加国数量可以分为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1]。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有以下特点:首先,国际贸易涉及交易双方所在国的在政策、法律、社会习俗、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冲突和差异,比国内贸易涉及的问题要复杂。其次,国际贸易存在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大,运输距离远和履行时间长的特点,因此,交易双方要承担比国内贸易还要大的风险。第三,国际贸易易受交易双方所在国的经济、政治、国际局势和双边关系变动的影响。最后,国际贸易不仅涉及到交易双方,还涉及到运输、海关、商检、银行、保险等部门的配合、协作,过程比国内贸易复杂。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关键因素,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国际贸易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一,国际贸易进入高速增长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国际贸易格局未改变,而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第三,多边贸易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成为发展的主旋律;第四,国际贸易的结构越来越高级,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第五,贸易投资的一体化趋势较为明显,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角;第六,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化的竞争日益激烈,随之而产生的对策不断翻新。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有助于科学决策,还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上加入到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FDI的概述

FDI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缩写,指的是一国的投资者把资本或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国家的生产和经营,掌控一定的经营管理权,为获取利润和珍贵生产要素而进行的投资活动。现代资本国际化的表现形式是FDI,FDI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跨国公司。

对FDI本质的探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坚持“经营资源”,特别是无形资产。例如,原正行:FDI指的是企业特殊的经营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国际转移;小岛清:FDI的核心是经营管理上的技术性专门知识;部分学者坚持“控制权”,例如,洛赫德、肯伍德:FDI指的是一国公司在其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者获得该国企业的控制权[2]。相关国际机构、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例如,WTO、联合国跨国公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资司、美国商务部等,认为国际间接投资与FDI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取得企业的控制权,由于FDI的无形资产处于核心地位,货币资本处于次要地位,所以只能直接投资,FDI不仅具有直接经营管理权,而且其目标在于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因此,部分学者认为:FDI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企业通过垄断优势的国际转移,获得部分甚至是全部外国企业的控制权,进而实现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高度统一的长期投资行为。

三、中国国际贸易与FDI关系的实证分析

Grange最先提出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即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因果检验概念和理论,如果对第一个变量加入相关信息,就能对第二个变量更好地进行预测,那么,第一个变量就是第二个变量的原因。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则二者之间为反馈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被广泛应用经济领域,许多学者依据此理论来验证经济学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VAR模型中,Xt和Yt均为平稳序列,Xt-j和Yt-j均为Xt和Yt的滞后项,εt和ηt是均值为零的白噪声序列。根据以上的定义,如果bj不都为零,那么,Xt为Yt的格兰杰原因,相应地,如果cj不都为零,那么Yt为Xt的格兰杰原因。在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时,首先,应确保Xt和Yt均为平稳序列,其次,对于bj或cj二者不都为零时,应利用Wald test对系数均为零的原假设进行检验[3]。

根据近十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的图表显示,2004年以来,出口总额总是高于进口总额,说明近十年中国为贸易顺差,而且距离在不断拉大,仅有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时贸易顺差才减少。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这三个指标总体持平,前四年处于增长状态,而2009年有所下滑了,在2010年又重新回到上升趋势。在前两年,FDI的增长速度低于进出口总额的,而在接下来的八年间,FDI的增长速度与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持平。

为了使实证结果更加真实可靠,本文选取了我国23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在对数据进行筛选时,首先排除了进出口总额小于50000万元的省,然后又排除了FDI小于100万元的省,经过两轮筛选,剩下的省市为研究的样本。另外,为了避免价格因素的干扰,利用价格指数调整获得实际值,依据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FDI进行调整,依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进出口贸易额进行调整,以此来获得价格指数的实际值,并分别用FDI、IM和EX来表示[4]。

从三个变量的统计结果来看,各个省市的进口贸易额的中位数和平均值都小于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的标准差小于出口贸易额的标准差,而FDI的标准差小于进出口贸易的标准差。样本选取了我国23个省近十年的数据,因此,共有230个观测点[5]。首先,需要对三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对于面板数据来说,由于每个省包含十个观测点,运用一般单位根可能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因此,应选择Im,Pesaran and Shin单位根进行检验[6]。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FDI、EX和IM均具有不平稳性特点,而经过一阶差分后,FDI、EX和IM都是平稳的。由此看来,在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时需要使用一阶差分数值,结果解释为进出口贸易额增量和FDI增量之间的关系。

由于FDI、EX和IM三个变量均为I(1),三者之间的线性回归为伪回归,但若三者之间回归出的误差项为I(0),就会出现长期稳定关系,即三种之间互为协整关系。通过Engle-Granger两步法检验得到的协整关系显示,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均不能被拒绝,FDI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即彼此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与Pfaffermayr的研究结论相似[7]。

由于FDI、EX和IM均为I(1),其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分别用D(FDI),D(EX)和D(IM)来表示,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三个变量检验。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会遇到首先遇到对滞后阶数进行选择的问题,不同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观点和结论有所差异,而信息准则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可[8]。信息准则包括施瓦茨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和赤池信息准则等几种表达方式。解决问题不如避免出现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展示不同滞后期结果的迂回方式来避免选择最佳滞后期。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可知,滞后阶数的差异对结果影响不大,不同的假设被拒绝时都有显著性的差距。检验结果表明,D(FDI)是D(EX)的格兰杰原因,D(EX)是D(FDI)的格兰杰原因,FDI与出口贸易额之间具有互补关系。未被拒绝的假设表明,D(IM)不是D(FDI)的格兰杰原因,D(EX)不是D(IM)的格兰杰原因,D(IM)不是D(EX)的格兰杰原因,D(FDI)不是D(IM)的格兰杰原因,FDI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也具有互补关系,但这种互补关系较为隐晦[9]。

四、政策建议

我国近十年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额出现波动趋势的原因如下:首先,我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方便其他国家在中国投资建厂,这种投资不仅可以带动商品和设备的进口,而且外商直接投资生产的成品和半成品多数会以出口的形式回流到他国。其次,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一部分行业由进口行业向出口行业的转变。由于中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他国的投资,使中国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逐渐由进口行业转化为出口行业。最后,在政府导向作用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引领下,大部分外商投资转化为出口行业[10]。

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国际贸易的增长多表现为粗放型。因此,在未来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应有选择性地招商引资,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中国应完善投资环境、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企业配套能力,以此来吸引高技术水平的外来投资,减少污染程度较高行业的直接投资。国家还应严格限制投资产业,鼓励高新科技产业的直接投资,并且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此外,国家不能依赖于组装和加工等低层次贸易,而应培养专业化人才,掌握先进的技术,对企业员工各层次人才进行科学配置,加强对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学习。

综上所述,我国近十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额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彼此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双向关系具有互补性,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额之间还可能存在不明显的正向关系。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欧阳予,宫蕾.中国外贸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1982―2011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4,08(02):37-41.

[2]秦芳.国际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0):50-53.

[3]赵彬.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路径的比较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4]张诗雯. FDI、城市化与出口贸易――基于金砖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02(09):28-33.

[5]张昆.FDI对中美和中欧贸易顺差影响效应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6]李珊珊,罗良文.FDI行业结构对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指数因素分解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12,05(23):855-863.

[7]李华敏.金融发展视角下FDI溢出效应对贸易增长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8]邢震.高技术产业出口与FDI关系的协整分析――基于台州市1993―200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01(29):56-61.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10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已经向世贸组织报告的区域贸易安排已达293个。其中,在关贸总协定近50年历程中,共有124个自由贸易区(FTA);而1995年WTO成立后,新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就达169个。作为世界三大经济重心之一的东亚地区,其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势头如何,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的可行性,以及东亚自由贸易区未来应选择何种发展途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正向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 目前,东亚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正向着金融货币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建设两个方向展开。现实地看,东亚国家已经或者计划签订的贸易协议大部分是自由贸易区协议。如中国已经与东盟达成协议,计划在2010年之前与东盟发达成员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到2015年之前与东盟不发达成员国也建立自由贸易区。日韩同东盟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在进行中。韩国与日本的协定也已经在讨论中,并且双方同意于2005年底完成协议。另外,还有区内的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也逐渐加入到双边或者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中(见下表)。相比之下,在整个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速度却是迟缓的,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因素太多。因此,一般认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循序渐进。 二、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全球化以及应对来自其他区域集团的压力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外在动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兴起。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区经济集团已成为一大趋势,尤其是自由贸易区已蔚然成风,不仅被称为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西欧、北美建立了自己的区域经济集团,拉美洲也在大搞自由贸易区,东亚却迟迟未能建立这样的组织,这使东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没有一个有形的实际载体而缺乏实在感。随着欧盟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北美自由区向美洲自由贸易区扩展,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对于大多数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大量出口ICT产品依赖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东亚地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东亚地区迫切需要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增强其整体实力来与迅猛发展的欧美特别是美洲区域经济集团相抗衡。 2.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和APEC、WTO在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受挫促使了内在需求的提升。1997年,从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当时正处于巅峰时期的东亚地区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危机迅速波及其他东亚国家,给东亚各国和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日本更是从那次危机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至今经济仍不见起色。而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APEC,所奉行的是开放的区域主义,所达成的任何协议对于成员国没有约束性,加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成员之间在贸易自由化速度、范围上存在分歧,发达国家成员之间在农产品市场开放等因素上造成的差异,都使得APEC在推动贸易自由化方面困难重重,至今效果仍不显著。 WTO虽长期致力于推进全球性自由贸易的发展,但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千差万别,有着各自利益的一百几十个国家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显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1992年12月举行的“千年回合”WTO西雅图部长级会议的失败,多哈会议上各国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以及WTO中仍是少数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使得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仍是一场十分艰难的磋商。 3.东亚自身发展需要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根本内因。东亚地区经济相互依存在加深,过去对区域外经济过度依赖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改变。有数据表明,东亚各国和地区对区内其他成员的贸易依赖度均已超过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度,达到总贸易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各成员间已出 现越来越多的产业内贸易。区内贸易的不断加深,使各成员在建立自由贸易区方面的共识不断增强,甚至对建立自由贸易区一向谨慎的中国和对东亚地区不甚重视的日本一改过去的态度,转而积极参与支持建立自由贸易区。东亚成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关税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韩国、东盟的一些成员国关税水平低于10%,中国总体关税水平也从过去35%下降到目前13%左右,日本关税更是不到5%,这都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创造了条件。 4.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现状来看,建立自由贸易区已具备了较好的实践基础。首先,近年来在东亚各国政府及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东亚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在实现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自由化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并呈现良好态势,表现在东亚区域内的投资和贸易不断发展,区域内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以及东亚各国经济合作领域的不断深入等方面,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机制有了很大发展,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1980年东亚各国间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只有25%,1992年上升到45%,2000年跃升为60%。东亚区域内的投资也有大幅度增长,从1990年起,东亚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相互投资已超过境外对该地区的投资1996年东盟七国及日韩港台地区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占当年中国协议利用外资总额的75.5%。另一方面,东亚区域内产业分工逐渐向水平加垂直的复合型产业分工转变,产业内贸易不断增长。1990—1998年,东亚地区中间产品,如部件和原料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制成品贸易,域内制成品贸易额总体上升了92%,这同时意味着东亚产业结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其次,为推动本国及地区经济发展,东亚各国开展经济合作实践的程度不断加深,各种次区域、小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发展迅速,加强了区域内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探讨,并签订了一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如东盟不仅自身迈出了自由贸易区的步伐,而且也成了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在1995年东盟曼谷首脑会议上,东盟首先提出与中日韩三国举行会晤的设想。东盟成员国还单独与东盟以外国家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如泰国已开始探讨与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此外,东盟还在安全、经济等领域积极推动更广泛的地区合作。再次,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机制有了很大发展。在当前“10+3”框架下,东亚国家的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央行行长定期举行会晤,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金融合作为先导,推动各个领域合作的全面展开。1999年,马尼拉会议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进一步确定了经济、社会、政治和安全等8个重点合作领域,同年又成立了东亚展望小组。2001年文莱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东亚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财长会议上,各方缔结了有关维持金融稳定的“清迈协定”,创设了当出现流动性危机或金融危机出现阻止投机风波的基金,标志着东亚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整个世界开始向三大板块格局转变。 三、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东亚各国相互不信任和争夺经济合作领导权的斗争是困难之一。东亚地区历史上只有过“华夷秩序”、“大东亚共荣圈”、“冷战秩序”等不平等的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对立分裂的国际秩序,从未在整个东亚地区形成过平等的多边合作。这份历史遗产留下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至今尚未彻底清除,这种负面影响又与某些现实因素相结合,阻碍了东亚各国建立起充分的信任,特别是在东亚两个最大的国家——中国和日本之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东亚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于东亚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堪与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德轴心”相提并论。中国和日本的政治、经济实力决定了缺少其中任何一方的东亚区域合作都不完整,其作用也将大打折扣。 ;两国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陷入低谷以来就再也没有真正修复。问题的症结在于双方在安全上互相不信任的警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持续低迷和其寻求政治强国的愿望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固有的安全感被激活了,国内的极右势力有所抬头,大力鼓吹“中国威胁论”。而日本在诸多问题上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都造成了中国对日本的不信任。美国的态度不容忽视。美国虽不是东亚国家,但依靠它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综合国力,在东亚的驻军、盟国以及它对东亚巨大的经济影响,取得了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美国的态度也将对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这都给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不小的困难。 其次,东亚各国自身的内部关系难以协调。第一,东亚各国对合作的范围、领域、做法的意见不一,在考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让问题上,可调和的空间相对较小;同时,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各成员为了自身利益,都会提出保护部分产业部门的要求,这无疑会影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第二,东亚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说还不是一个内需主导型的市场,各国大部分都采取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对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有较大的依赖。尽管目前东亚内贸有所增长,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服务内需,而是服务于区外市场或提高对区外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东亚地区仍存在着一些热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趋向激化,从而妨碍东亚地区经济合作。 最后,亚洲金融危机后,通过结构重组和体制改革,东亚经济逐步走上复苏之路,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泰国危机后不良债务进一步增加,马来西亚股价恢复水平最低,说明市场信任度不高;印尼金融机构重组和不良债务处理进展缓慢,其政局动荡是经济恢复的重要不利影响;日本经济虽止住跌势,但经济恢复乏力。同时,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也会对东亚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这些不利因素会延缓东亚经济的复苏,各成员国因国内因素的压力必将延缓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两种模式 正是受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整个东亚地区在短期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很多经济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向自由贸易区过渡的途径。我们认为,目前东亚整体建立自由贸易区存在以下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 其一,三个“10+1”合一,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所谓三个“10+1”,是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和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三个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发展最快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在2001年“10+3”领导人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倡议在10年内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领导人的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方面的积极响应。2002年5月,第一次中国——东盟谈判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这表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作正式开始。 中国与东盟拟建自由贸易区使日本、韩国受到震动,因而日本积极谋求在中国前面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日本和东盟10国领导人在2002年1月签署了《日本和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表示为了实现东盟和日本的合作伙伴关系,各种合作包括一个可能的自由贸易区应该在10年内尽可能快地完成。同时,韩国也积极地与东盟保持各种联系,正在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这样三个东亚大国都参加了自由贸易区安排,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并最终建立东亚整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 其二,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二为一,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东北亚地区是东亚地区经济最发达的部分,三个主要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互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密切的经济联系为三国间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日韩的政府间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1999年在日本的提议下,中日韩开始了在“10 +3”框架内的3国政府首脑年度会晤机制,在这种会晤机制的推动下,三国目前已经启动了经济研究机构的合作,成立了三方信息技术工作组。可以说,东北亚区域合作是东亚地区合作基础最好、合作前景最为广阔、最容易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地区,它完全有条件成为整个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中日韩合作的发展再加上东盟自由贸易区一体化的深化,东亚地区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最终形成整体的自由贸易区。 以上两种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途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同时存在于东亚地区经济贸易的合作进程中,且相互促进。在第一种途径中,随着中日韩分别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经验的逐渐累积,会为它们之间的整合提供借鉴意义。同样在第二种途径中,中日韩和东盟内部合作的加强也会对前者即3个“10+1”的谈判产生有益的影响。 综上所述,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建立的途径选择必须考虑到合作各方的利益,并尽量调和各种矛盾与摩擦。我们认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可以在现有东亚各类合作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推动,由不同国家和区域间的自由贸易区相互交叉与整合,进而最终统一为东亚自由贸易区。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11

关键词:引力模型 区域经济一体化 贸易潜力 测度

一、模型构建

引力模型最初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与预测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方式,基于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假说。基于这一理论,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该模型引入自己的研究领域,而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丁伯根(1962)和波诺恩(1963),其基本模型为:

Yij=A(GiGj)/Dij(1)

其中,Yij为双边贸易量,即两个国家或地区间进出口额之和;Gi为i国GDP;Gj为j国GDP;Dij为两国间距离;A为比例常数。

贸易引力模型被提出后,经济学家根据研究对象在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不断引入新的解释变量。新变量主要分为影响贸易额的内生变量和虚拟变量两类,前者如经济体人口规模等、后者如经济体间是否签署了区域贸易安排(RTA)等。其中比较经典的包括关注产品互补性的赫尔普曼(1987)和迪尔多夫(1995)模型、考虑是否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Chan-Hyun(2001)模型、以及考虑贸易国是否有陆地相连的弗兰克尔(1997)模型等。

为考察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潜力,本文采用黄卫平等(2009)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方法,在原有的GDP、空间距离(D)这两个解释变量的基础上引入国土面积(A)、人口数量(P)和区域贸易安排(RTA)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国土面积是考虑将其作为空间距离在国内的延伸,以检验贸易伙伴国家空间距离的大小是否会对中国与其贸易额产生显著影响。引入人口因素是考虑在不产生多重共线性的前提下考察贸易伙伴消费需求规模对中国与其贸易量的影响。引入区域贸易安排是为了分析中国与上述贸易伙伴已有RTA对双边贸易量的影响。理论上讲,GDP、人口数量和RTA这三个变量对双边贸易量的影响应该为积极的,故其系数取正值;而国土面积和空间距离则与其相反,应取负值。最终,经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表达如下:

lnYci=β0+β1ln(GcGi)+β2lnDci+β3lnPi+β4lnAci+β5(RTA)+μci(2)

其中,Yci代表中国与潜在一体化贸易伙伴i国间的贸易额;Gc为中国GDP;Gi为i国GDP; Dci为中国与i国间距离; Pi为i国总人口; Ai为i国总面积;RTA为虚拟变量,存在则赋值1,否则为0;μci为随机差。

二、样本与数据

基于天然贸易伙伴的假设,本文认为中国最应该从现有主要贸易伙伴间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伙伴。由此本文测算了2007—2011年中国与前60位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中国当年总贸易额的比例,结果分别为92.2%、91.9%、91.4%、91.6%和91.5%,可见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能够代表中国整体的贸易情况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本文综合2007—2011年中国前60名贸易伙伴的情况, 以备选国家或地区是否曾至少两次位列中国60大贸易伙伴为条件,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在不影响整体预测结果的前提下,最终筛选出59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2010年中国与这59个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占中国当年总进出口额的85.8%, 基本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

数据来源方面,本文拟采用2010年中国与这59个贸易伙伴的贸易截面数据作为实证检验的样本数据。其中,中国和这59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额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中国与上述贸易伙伴2010年的GDP、人口数量、国土面积等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国与上述贸易国间距离通过地理软件Google Earth测量得到。中国对外签署区域贸易安排情况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公布资料。

三、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2010年中国与上述59个最重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截面数据作为实证检验的样本数据,通过计量软件Eviews 6.0对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式(2)进行回归分析,首次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LNAi、LNPi都不显著,即在中国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国家面积和人口这两个变量并不是显著变量,因此在模型中需要剔除Pi为i国总人口、 Ai为i国总面积两个自变量,然后再对新的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由上述回归结果可知,保留的解释变量都较为显著,拟合结果较好。由此,以GDP、空间距离和RTA为解释变量的贸易引力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的双边贸易情况,从而得出最终的贸易引力方程如下:

lnYci= -3.6201+1.4312ln(GcGi)-

0.5999lnDci+0.6321(RTA) (3)

四、模型预测及含义

依据最终回归模型式(3)预测中国与上述贸易伙伴2011年贸易量,得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回归模型预测贸易量,然后取该预测值与中国和这些贸易伙伴的实际贸易量的比值,从而得出上述经济体对于中国的贸易潜力值,该值越大说明两国间的贸易潜力越大,反之亦然。中国与59个贸易伙伴的贸易潜力值见表3。

五、结论及建议

第一,与中国贸易潜力巨大的经济伙伴主要为欧洲的挪威、奥地利、爱尔兰等发达经济体,并且其中的多数为欧盟成员,从而说明欧盟及其成员国应该成为中国下一步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优先谈判对象。巴基斯坦、新西兰、秘鲁等已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与中国贸易潜力仍然很大,应该在现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第二,阿尔及利亚、哥伦比亚、尼日利亚等资源禀赋好、能源储备丰富的国家与中国贸易潜力巨大,双方间的经济合作不仅可以扩大双边贸易量,并且可以成为中国保障战略能源安全和多渠道能源供应网络的最优选择。因此,中国应争取早日将与它们组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设想变为现实。

第三,与其他经济体相比,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与中国的贸易潜力偏低,这一方面说明最近几年来双边贸易已取得大幅增长,也印证了中国与上述经济体的合作已遭遇巨大的瓶颈,急切需要制度合作的创新。因此,对于这些国家,一方面双方应保持现有的积极因素,努力培养其他有利的贸易因素; 另一方面,中国应致力于通过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来提升双边合作力度与品质。

参考文献:

[1]Pentti, Poynohen.A Tentative Model for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J].Weltwirtsch-

afliches Archives, Vol.90,1963:93—100.

[2]Helpman,E. Imperfect Competi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 Evidence from fourteen Industrial Countries[J]. Journal of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y, MIT Press, Cambridge, MA,1987:62—81.

[3]Deardorff,V. Alan. Determinants of Bilateral Trade: Does Gravity Work in a Neoclassic World.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s Research,Working Paper,1995.

[4]Chan-Hyun. Gravity Model Analysis of Korea’s Trade Patterns and the Effects of a Regional.

首都经济贸易范文12

【关键词】巴厘一揽子协定;自由贸易区;贸易便利化;TPP

一、“巴厘一揽子协定”的主要内容

世界贸易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于2013年底达成的“巴厘一揽子协定”,实现了世贸组织成立18年来多边谈判的零突破,也是多哈回合谈判12年来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协定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促进贸易便利化,简化通关手续、降低通关费用;二是农业议题,保护发展中国家为确保粮食安全而采取的低价储粮计划不受挑战、规定关税配额持续利用率较低时进口国采取措施取消进口限制,以及改善最不发达国家棉花出口市场准入等;三是针对最不发达国家的进出口优惠条款。

二、“巴厘一揽子协定”的重大意义

第一,对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而言,协定将减少全球贸易障碍,加快货物通关速度,建立并完善全球性的贸易规则,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WTO、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及经合组织的研究报告预估,协定将为全球经济带来1万亿美元的潜在效益,新增2100万份就业,其中发展中成员将增加1800万份就业。

第二,对于WTO而言,协定保住了世贸组织作为全球首要多边贸易谈判机制的地位,避免了WTO边缘化和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各成员国为重振世贸组织,动用政治资本达成协定,表明各国认为更加完善的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仍具有合法的领导地位,重拾了对WTO的信心。

第三,对于美国而言,协定达成将使美国重新重视WTO。美国主导的新兴贸易规则的影响力仍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TPP、TTIP等组织的谈判仍有众多难关及后续工作需要攻破。美国制定的新贸易规则也需要WTO这种更加开放、参与度更高的平台来倡导和推行。

第四,对于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协定使得他们有意重返WTO。首先,农业和发展议题将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及最贫穷国家的出口能力。其次,各国认为参与数量繁多的双边FTA谈判投入产出比低,贸易规则的复杂性导致的“意大利面碗”效应也降低了FTA利用率,海关监管及企业的成本也随之提高。再次,美国主导的新型贸易规则中贸易转移效应显著、原产地规则使优惠关税受限以及环境、劳工标准、知识产权等新规定都会使新兴经济体被排除在外,他们自然有意重新回到多边轨道上来。

三、“巴厘一揽子协定”的局限性

第一,不同成员的根本性利益不一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甚至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利益均有不同。发达国家要“自由”,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双方都希望对方对于经济复苏和增长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美国还提出环境产品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汇率失衡等新议题,而这些在协定中并没有涉及。

第二,协定的突破点有限。巴厘岛谈判期间农业议题中海关合作、报关行、装船前检验等问题、使谈判中断的粮食安全问题、古巴等国家禁运问题的后续计划及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准入、知识产权问题等均没有被纳入“巴厘一揽子协定”中。

第三,实施贸易便利化措施存在不确定性。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预计,贸易便利化措施将减少发达国家10%、发展中国家15%的贸易成本。相关研究表明,贸易便利化措施生效可减少中国13.2%的国际贸易成本。依据出口额计算,中国每年将增长2800亿美元。但是短期内要想达到新贸易通关标准对欠发达国家来说绝非易事。

四、结论

“巴厘一揽子协定”能够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便利,但是众多局限性也让我们看到目标的达成并非易事。一个以WTO为代表的相对低标准的协定和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高标准新兴贸易规则并存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协定的新特征。美欧等大国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将决定着全球FTA的发展态势。新兴经济体虽有意重返WTO,但现阶段仍会密切关注美欧FTA的动态并积极参与或构建自身的自贸区网络。目前来看,这种态势仍不会减弱。

参考文献:

[1]Joshua Meltzer. The 2013 WTO Bali Ministerial: Prospects and New Horizons. Brookings.2013.12.25

[2].TTIP and TPP: The Catalyst for the WTO’s Deal in Bali?. Atlantic Council. 2013.12.11

[3]肖志国.后WTO时代中国外贸转型升级[N].国际金融报,2013.12.16

[4]WTO成果反映国际贸易规则新变化.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CEEM(世界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实验室)讨论稿,2013.12.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