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黑道王朝

黑道王朝

时间:2023-05-30 10:16:13

黑道王朝范文1

〔关键词〕哲学 古代色彩 审美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如果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那么色彩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精神内涵影响外在表现,外在表现则折射着精神内涵。特别是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更体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文关怀。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色彩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对色彩的影响

1、 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起源。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主流哲学思想,有其特有的发展过程。阴阳和五行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易经》和《尚书》这两部著作之中,书中具体阐述了什么是阴阳五行以及阴阳五行的作用及意义。总的说来,阴阳五行学说发生于上古三代,发展于春秋战国,成熟于秦汉时期,最后与儒家思想相结合,被道家思想所吸收,形成了调阴阳、顺四时、序五行的社会主流思想并被封建王朝所利用以维护其统治。与阴阳五行相对应的是五色(青赤黄白黑),因此中华文化特有的五色观也随之形成。而五色观一经形成就迅速植根于宫廷和民间,深深地影响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色彩观。五色观源于五行学说,那么就注定要和地区方位附会在一起。《周礼》有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因此,在古代的色彩观中,自然地就将红、黄、青、白、黑五色定为正色,也叫上色,并分别配以五行为代表,即土黄、金白、木青、火赤、水黑。

2、 五行学说影响下的五色美学。前文提到,在中国古代的色彩文化中五色^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五色观的形成又深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和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上古三代萌芽到春秋战国发展再到秦汉兴替确立,五色观的最终形成标志着古代中国的色彩观和审美意识已经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转变为独立的审美体系。当时人们不光追求色彩的美艳,并且还用色彩去标明不同的等级制度,创造出独特的色彩美学。例如五色观,纯度明朗、简单清晰,对当时的社会秩序进行了简洁地装饰和统一,这在当时全世界的色彩发展史上也是相当先进的。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宗教礼仪和等级制度相当严苛的情况下,色彩作为标明尊卑的一种特殊形式成为君王“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

3、五行学说对帝王服饰色彩的影响。既然色彩作为标明尊卑的一种特殊形式成为君王“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因此帝王的服饰色彩和臣民的服饰色彩自然会严格区分开来,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是秦朝的秦始皇,秦始皇也是有史可考第一位运用五行学说进行制度设计和执政的帝王。拒《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天下,推算出金木水火土五德循环往复、相生相克的原理,而秦朝是接替周王朝统一的国家,周朝是火德,那么秦朝就一定是胜过火德的水德,而与水相对应的颜色是黑色,因此秦朝尚黑。而到了汉朝时期,认为从崇尚水德的秦朝手中接过了天下,因此汉朝就应该是土克水的土德,与土相对应的是黄色,所以汉朝皇帝的服饰从秦朝时的黑色改为了黄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起伏,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四分五裂,因此社会的主流色彩也在不断变化更替,这一时期也是历史上的服饰色彩大杂烩时期。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隋朝灭北周,统一全国,北周为木德,崇尚青色,因此隋朝就是火德,尚赤色;土克火,所以接替隋朝的唐朝为土德,服饰为黄色。五代时期,后梁灭唐,土生金,因此服色为赤色;后唐自认为唐朝正统的继承者,因此服饰色彩仍为黄色;后晋金德,服饰尚白;后汉水德,服饰尚黑;后周木德,服饰尚青。后周禅让政权于北宋,木生火,因此北宋为火德,服饰色彩为赤色,南宋只是地域南迁,但还是北宋政权的继承,服饰色彩依然为赤色。金灭宋,土克火,因此金为土德,服饰色彩为黄色。宋朝以后,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而少数民族对原属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五行思想并不了解,因此,元朝没有自己固定统一的服饰色彩。明朝洪武三年,礼部官员提出应效法古代应用五行学说制定官服颜色,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黄,而明朝继承于汉唐,以火德王天下,应为赤色,朱元璋对这一说法表示认可。按照五行学说,清朝应为水德,崇尚黑色,但清朝也是由关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对于五行学说也并不买账,因此,五行相生相克的色彩观没能得到满清帝王的认可,所以,五行学说的色彩观在官方思想学说上基本上就已经寿终正寝了。

二、儒家思想对色彩文化的影响

1、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学派,其思想几乎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但是在儒家思想的发轫之际,特别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并无主从之分。甚至到了秦朝还遭到了灭顶之灾,那就是所谓的“焚书坑儒”,传至汉朝,儒家思想才算彻底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在华夏大地上扎了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了官方经学,直至清末。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华文化的很多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影响。

2、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色彩观。孔夫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其所处的春秋时代正是周王朝走向衰落,华夏大地四分五裂、礼坏乐崩的时代。因此,为了调和社会矛盾、维护旧的社会制度,孔子提出了“仁”的观念,即以仁的观念来对待一切、继承一切,提倡对君王的“忠恕”和为臣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治,重视伦理道德。因此,儒家的色彩观也就是“仁”思想的色彩观。儒家的色彩分类标准则是“礼”的思想,是从“礼”的标准将色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例如:青、赤、黄、白、黑就是“上色”,而其他颜色就是“间色”,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色彩上的规矩,即使贵为天子,登朝上殿,车马旗饰也不可混淆颠倒。这一切条条总总,都是儒家思想“敬天事祖,慎终追远”思想的直接体现。

三、道家思想对色彩文化的影响

1、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有史可查的道家传世经典有《黄帝四经》、《杂黄帝》、《伊尹》、《太公》、《辛甲》、《管子》等,可见,道家思想起源于黄帝、神农的上古时代,与儒家思想起源于周文化不同的是,道家学者多出于宋、楚、秦、齐等国,也足见道家思想和夏、商文化有直接关系。至春秋末年,老子《道德经》问世,标志着中国道家思想正式形成。

2、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色彩观。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在思想和政治主张上都不同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中心主题就是天道自然,因此,政治方面主张“无为而治”,伦理方面主张“绝仁弃义”,思想方面则突出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思想。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则完全和儒家思想相对立,儒家思想充分肯定了礼乐的作用以及文化艺术的社会r值,道家思想却否定艺术,主张“淡泊无为”。在色彩文化方面,道家思想提出了“无色而五色成焉”的理论,“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主张无色才是最美之色。但是,道家也有自己所崇尚的颜色,那就是黑色。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是黑,幽冥之色也”。天色为玄,而“天道”又是道家思想的中心内涵,有产生万物的功能,天之玄色自然也有派生一切色彩的功能。因此,道家思想认为黑色为上色中的上色,为众色之首,并选取黑色为道家的代表颜色,所以现如今道家的建筑服饰也多以黑色为主。道家思想独特的以黑为主的色彩观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色彩美学,特别是绘画领域,奠定了黑色在国画中的地位。对后世色彩文化也有很深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能够涉及和渗透到包括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其思想为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带来了多元丰富的形式内容。特别是在对色彩的理解和表达上,虽然各种思想对于色彩的理解不同,认识不一,但却都以传统文化的形式被保存和延续了下来,穿越各个历史朝代,经历上千年,根深蒂固、延绵不息,为中国现代色彩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根源与创作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原始装饰艺术中的生命意识探微[J].装饰,2003,12(2):74

[2]邓莉文.“大象无形”美学观下的艺术表现[J].装饰,2003,(8):61

[3]张雨祺.从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看中国古代的色彩美学[J].艺术科技,2014,(8):292

黑道王朝范文2

额济纳绿洲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腹地,黑河之水缔造了这一片死域之中的动人。那条发源于祁连山东麓的内陆河,一路出青海,北经甘肃直接进入内蒙古的额济纳绿洲(古称居延绿洲),最后注入到居延海中。黑河古称弱水,“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段《西游记》中的叙述,表明居延绿洲是唐三藏赴印度取经途经之路。靠着这条河流形成了古居延绿洲,河两岸建有如黑城绿城等城堡塞障。

于一片苍茫流沙之中,有座黑魆魆的孤城独立,仿佛一只孤舟抛锚于诡异而死寂般的戈壁沙海之中。与黄色沙丘等齐掩埋大半的城墙、城外左侧沙丘之畔的两座黄沙半掩的佛塔,据说是西夏王朝的遗物。佛塔最里面是空心的,一般用于存放各类高级佛事用品,安放圆寂大师佛骨舍利,也存放佛经书籍或者高僧衣物及寺院珍宝等等。

骁勇强悍、性情刚烈、快意恩仇的西夏党项人笃信佛陀。他们把对神佛的崇拜、生活的憧憬、轮回的祈盼砌进佛寺和佛塔之中,祈祷佛祖永远护佑多灾多难的党项子民人丁兴旺六畜繁盛。这两座残存的佛塔外表早已是斑驳陆离,一处墙皮外层已经脱落了下来,露出来佛塔里层包裹着的青砖。这些古塔记录着党项先民的虔诚与智慧,也记录着外国探险家们大肆盗取西夏文物的丑恶行径。这座文化艺术考古宝库其研究价值仅次于敦煌,它是承载着西夏党项文明和蒙古文明的第二藏宝地,而现在却是满目疮痍。

汉书中记载的居延郡当属此地,自然这座古城应该是从汉代开始被建筑使用,西夏时期大加兴建而称黑水城,也是西夏十二军司之一的黑山威福军司的治所。元代,忽必烈在此设置亦集乃路以控西北诸国,千百年时光的刻刀并没有让这个祖父辈的古城土崩瓦解。

古城南北不足500米,东西也仅有400余米,城墙高约5米,宽约3米,一色的夯土建筑。仿佛是百岁高龄的老人,虽然历尽沧桑衰老不堪,但却不失积淀百年之风度,继续着凛凛然不可侵犯的雄姿。四面城墙兀然而立,四个城门口都有瓮城拱卫,城墙外侧的马面、敌台仍旧恪尽职守,夯筑的经纬线横平竖直历历在目,苍黄的夯土在漫天飞沙和碎石的煎熬下斑驳不堪。西城墙和北城墙已为黄沙掩埋,城中再也看不到鳞次栉比的楼宇殿阁、整齐有序的房屋建筑和宽阔笔直的街道,只剩下断垣残壁狼藉一片。四个城门已全为堆土封死。只是西城墙靠中部城墙根处,一个高2米多宽约1.5米直通城外的大洞赫然眼前,据说这是守卫城池的将军最后突围而走的掘城处。

黑城蒙名译为哈喇浩特。曾于十三世纪纵横欧亚营建了3800万平方公里国土大蒙古帝国的铁骑,到了十四世纪后期渐渐失去了锐利的锋芒,曾经辉煌一百多年的蒙元王朝,在各种矛盾和斗争的冲击下烽烟四起;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迅速崛起,成为了蒙元王朝的掘墓人。明朝大将冯胜率军元王朝的余威,势如破竹,一鼓作气打通河西走廊进入居延绿洲,然而却在黑城之下碰了一个硬硬的大钉子。传说,北元王朝当年守卫黑城的是智勇双全的哈喇巴特尔将军。黑城四门封闭戒备森严,冯胜攻城两年全无效果。后有谋士献策采取绝水之法截断上流的水源,将黑河改道他去。数月之后城中断水,挖井至80丈不见黄泉。无水的煎熬迅速击垮了守军的意志,城内军民渴死无数,最后哈喇将军将财宝埋入干涸的深井,将一双儿女推下去陪葬,自己带着残存的将士,从西城墙挖洞开穴冲出城去,后在明军的追击下全军覆灭,哈喇将军也自刎身亡。这是一个真实的悲剧故事,它折射出元末明初两大军事集团矛盾冲突的尖锐和征战杀戮的残酷。

一堵堵居民房屋的残墙,东一截西一段孤独而立,只有两处砖筑佛塔和清真寺侥幸有残址留存,还有楼宇下垫脚柱石依然守候在故地,尽心陪护着这个佛教和伊斯兰教的拜祭圣地。蒙元王朝对臣民信仰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自成吉思汗起到大元王朝结束,萨满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和天主教等等和平共处,政府充分尊重臣民信仰自由,所以出现佛教和伊斯兰教遗迹共存的状况。

这座城市是沿黑水故道的岸边而建,在秦汉之前就曾有古老的匈奴居延部落在这块绿洲生息繁衍,汉武帝夺取了该地筑城建塞并作为北击匈奴的前沿阵地。后来数百年间几经易手,这里成了西夏国的黑水军城,而蒙古人第六次征伐西夏攻占了该城,直至明朝冯胜率军与蒙古军队在城下鏖战之后注定了黑城的毁弃命运,这样的结果让许多人面对遗址都黯然神伤。

现在,两汉文明早已遥不可及,西夏党项人早已杳无踪迹,而北元王朝哈喇将军也已如风远去,黑城已作为历史遗址见证着千百年来的世事沧桑。

离开黑城旧址,前面有一片人称怪树林的枯死胡杨林,就是当年哈喇将军突破敌围之后全部战死之地。但见横躺竖卧于大漠深处的千奇百怪的胡杨,或挺立不倒或横陈斜出或枝杈倒悬,虬枝苍苍筋伤累累。那些枯枝狰狞可怖百臂乱舞,又如壮士高举双手向长生天祈祷与亲人诀别,这就是黑城著名的魔鬼域怪树林。

黑道王朝范文3

“柳轻轻者无云,乃尔无泪可流”他坐在床上,默默地看着天发呆,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有人知道,他的爱情,没了…。——题记

他就是魔翼王子,没人知道,他的达琦公主什么时候回来,也许,永远回不来了把。魔翼王子在经历了与海盗王者比拼时,看到达琦公主为他挡了海盗王者一下,再也起不来,从此,他就总是坐在床上发呆,不知道为什么,别人都认为他傻了,可只有一个人认为,他还很清醒,那就是他的妹妹——魔琦公主。

魔翼王子和魔琦公主是黑暗王国的王子和公主,他们的父亲——黑暗王者是一个好人,别人总认为这个黑暗王者是个坏人,他不语,小翼(魔翼王子,以后作文小琦就是魔琦公主)问他为什么不告诉别人他是好人,他说“:别人误会就误会吧,自己要知道自己是好人,就可以了。”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那一年,黑暗王者去世了,黑暗王国归当时非常年幼的小翼管,有一个可恶的大臣——他就是在我的作品《赛尔号历险记》中的海盗的原型,也就是黑暗王者,他见黑暗王者去世了,于是就打起了小翼的主意了,他们会怎么样呢?一切还是未知…

未完待续,请看下集:小翼,小琦遇见木戒子(赛尔号中草系族长)。

黑道王朝范文4

论文关键词:诗仙李白向谁“留别”?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看似一首游仙诗,而实际上则是他人生失意时的“发奋之作”。“梦游”是欲通过一个离异变幻的极乐世界来表达诗人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诗中对神仙般美境的描绘旨在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面对黑暗腐朽的世俗社会,面对仕道受到严重的受挫,面对命运遭到沉重的打击,深受“道”文化熏染的李白便滋生了“归去”之意。因此这首诗也是一份告别书,那么这时的李白是在向谁“留别”呢?我以为主要有:

一)别东鲁诸公。

本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所作的。他离开长安后寄家东鲁(今山东),带着种种复杂的心情,曾北上蓟门,南下吴越,长达近十年的漫游生活。梦游天姥山是他由东鲁南游吴越的其中一站,在出行之前写下这首诗以向东鲁诸位朋友告别,因此,本诗的题目又叫《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姥山位于现在浙江省新昌东面。然而,如果仅仅只把李白将要“留别”的对象理解释义为东鲁诸公的话,那么就未免显得有些浅陋。根据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并不难推断出还有别的。

二)别黑暗官场。

李白在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学士之前就看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腐败。“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开始了他的干谒生活与漫游生活。当干谒失败后,大约于开元二十四五年前后,再西入长安求仕人文历史论文,结果是令他大所失望。他在帝京看到的是官场的黑暗和腐朽,心中充满着惜慨和不平。如其诗歌《古风》第八及《行路难》: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古风》其八)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粟。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意。(《行路难》)

深受“道”文化影响的李白所独特的高尚清白的人格显然是容纳不下这种污垢和腐朽的,所以李白当时就有了远离黑暗官场的意愿。后来,当得诏进京并受到唐玄宗的宠爱时,尽管只让他做了一个闲职词臣,然而他却显得异常的积极主动,这凸显了他人生观中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一面。用他自己的话说“幸陪鵉驾出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是何其的威风啊!只是好景犹如昙花一现,仕途再造挫败。而且原因为奸邪谄媚的小人进谗言所致,于是他毅然下定决心永别奸佞,永别黑暗官场,回归山水。

三)别君王朝廷。

李白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伟大的事业抱负心,有着强烈的“济天下”“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是一个功名心极强的人。只是他看不起儒生,又不愿意走科举入世之路,更不愿从军边塞,而希望“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在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归隐江湖。当他走干谒道路时,便上书裴长史,韩朝宗,以求荐用。在京城长安做玄宗词臣时,他便“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不知者”。可惜最终结果还是被朝中权贵所馋毁,并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离开京都长安。值得以“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而自我安慰。他认为:一方面,作为一国之君的玄宗皇帝,根本不真正具有辨别真假忠奸的能力,更不用说能够了解和满足他的心愿,不是一代明君。另一方面,朝廷中奸臣当道,陷害忠良,比如高力士等诸种货色,他们是瞒上欺下的“小人”臣相。李白和他这些小人们势不两立人文历史论文,水火不相容。再者,朝中正直的人也只是苟且偷生,没有能扛起维护正义的大旗。当李白受到陷害时也没有一个忠心耿耿的贤臣出来为之主持公道。李白算是看透了朝中的一切,朝廷容不下他的存在,他也并不适合于呆在朝中,朝廷令他大失所望。所以他选择了别离君王和朝廷,回归田园。

四)别世俗社会。

李白出生川蜀,这是“道”文化氛围十分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至大。他说: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他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他炼丹服食,是非常认真的,充满着对于神仙境界的幻想。当仕途失意的时候,便进一步走向道教。“道”信仰给了他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其不少诗歌都表现出了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意自然,融入自然,内心深处藏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在李白思想中,根底就有受“道”文化影响的归隐的倾向,“道”应该才是他归去的根源。而当时李白仕途又极为不顺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因此他想立即远离世俗社会,走进理想化的仙境。

黑道王朝范文5

当我将《水浒传》全看完时;

却并不是百感交集的情绪,而是迷迷茫茫地了无头绪。

也许是对最后结局的恍惚,仿佛这不是原本应该有的。

我再看看那些醒目的字眼,悲壮的场面又再脑海上演。

恍然才知道这原就是结局,心不知怎么地随泪水伤心——题记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它主要讲述了一百零八个好汉因为各种原因陆续上了梁山泊并且不断壮大,渐渐成为当时朝廷的一大心病,在朝廷几次攻打未果后,接受了招安,并帮助朝廷征辽、平王庆、灭田虎、除方腊,最后仅剩二十余人。但由于朝廷的四大奸臣嫉妒其功劳,部分剩下受封赏的好汉被害得丢官或被害死,最后只得剩下寥寥无几。

《水浒传》描绘的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大义凛然的及时雨宋江、耐不住性子的急先锋索超、性烈如火的黑旋风李逵、贪图女色的矮脚虎王英、深明仗义的小旋风柴进、热情豪爽的花和尚鲁智深……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虽性格各异,却也为乱世之中的“知己”。志同道合的他们终究汇聚于梁山泊上开始了他们的对抗当时腐败黑暗的朝廷的起义。屡战屡败的朝廷被迫向梁山好汉们抛出“橄榄枝”———招安。其实这正是梁上好汉们的众望所归。尤其是宋江,这更是他最为希望看到的结果,毕竟为官比为贼要好名声啊!然而!这却让他们走向了“不归路”。他们帮朝廷扫除了障碍,让王朝得以巩固,得到的回报却是战死沙场、颠沛流离、惨遭谋害。原本在梁山春风得意的好汉们如今的晚景凄凉。不由得让人心中唏嘘不已———身处乱世的他们,原本可成为乱世中的英雄,可惜最后一步走错了。其实是“造化弄人”啊!他们原本为落草为寇,身为“义盗”的他们最令当时朝廷“黑暗的昏庸者”所恐惧。当他们的实力渐渐减弱、分散时,在原本是“敌营”的朝廷中里必然有诸多“仇家”虎视眈眈,这般情况下怎能有好的结果呢?这便是他们的可悲之处———“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全书最令我感伤之处在于“宋江与李逵饮毒酒一事”。当中兄弟们纷纷离世,自己与李逵即将不久于人世时,脑子里浮现出一个又一个昔日的美好时光时,宋江似乎也才知道自己恐怕做错路,投错主了。当如此悲壮的场面在上演时,我想恐怕愤慨之意最深的并非是我,而是此书的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毕竟宋江这等英雄们落得如此下场,真叫人抱打不平啊!其实这样的悲剧也可反衬出当时朝廷的黑暗,世道的混乱。我想当作者写完这本书时,恐怕会感慨万千。即为宋江等人之死惋惜,也为如此乱世唏嘘。作者此番也必会想到当世,何谓乱世又何谓安世?自己身处的朝代可否为清明之朝?当世可否为太平之世?自己的晚景是否也会凄凉?种种疑问油然而生。

其实不然,当我看完此书时,些许茫然后,也概叹今朝的中国虽不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清明,但也可谓为太平之世,身处之中还算幸福。这不由得想到前阵子重庆打黑除恶专项整治斗争,想到了前不久被处死的文强。文强等人这般“重臣”也会因贪黑腐败而“落马”。可见当今我们的“朝廷”是不会有“烂根基”的,中国的共产党总体作风清明廉洁,不会有《水浒传》的悲剧再上演了。同时,作为未来中国的接班人的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创建祖国的美好未来。

我只希望《水浒传》永远只是传说,而不是现实!

厦门市诗坂中学初三:月台离别

黑道王朝范文6

倾城没有转过身来,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这要问你。你不想死的话,就快点破除这个结界。否则,我就只能杀了你,来解除这个空间的封印了。

什么封印?无欢的脸在瞬间变得煞白。

倾城猛地回过头来,她望着无欢惨白的脸,突然恍然大悟般地转过身去。

然后,悠扬的琴声从对面遥远的金顶上传来。琴声中,是低沉的,带着浓重的磁性的声音在吟诵着诗篇。

无欢突然站起来,他朝着光明说,这不可能,我明明把你关在……

光明没有看他,他说,你以为,凭你的那几根破锁链,凭那个水牢,就可以锁住我光明么?

无欢握紧了拳头,他说,难道你败在我手上,被擒住,都是装出来的?

无欢贴在鸟笼的壁上,英俊的脸上弥漫着愤怒的表情,他冲着光明吼,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光明继续弹着琴,头也没有抬,只是低声地回答着,和你们一样,我也希望成为天下之王。

倾城朝前走了两步,她的声音依然冷静而且遥远,她问光明,你为何一直到现在才动手?你不是最有机会杀王么?为什么要等到现在?

光明摇着头,口中是响亮的“啧啧”的声音,他抬起头,望着倾城,说,如果我不等到现在,又怎么能消灭掉极乐宫的主人北公爵无欢呢?又怎么能知道谁才是神秘莫测的千羽楼的主人白翼呢?

光明在外面弹着琴,像是对笼中的一切不闻不问,半晌,他才说,不要浪费力气了。在这个“禁神之阵”里,所有的咒术能量都是只进不出。所以,只有我对你们出手,你们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

倾城咬着牙,沉默着。

然后,她说,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在你的计划之中的,对吧。

光明笑了笑,没有回答。

倾城说,我派鹦鹉去帮助蛮人叛乱,你明知道是有人故意调你离开王城,可是,你却依然去了,因为你知道,在你离开王城的时候,一定会有人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下手的。

光明点点头,微笑着说,继续说。

倾城说,所以,苍鹭也是你杀的?

光明说,是的,她以为她的阵法无人可破,可是,她却忘记了,我光明征战天下,靠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阵法,论起来,我算是她的阵法祖师了。

倾城说,然后,你故意丢下我而去,让我再一次重新感受到男人不可相信,于是促成我决定重新回去杀了无欢,夺取王位。

光明,是的,就像你需要借无欢的手来杀掉王一样,我也必须借你的手,来杀掉这个拥有王位继承权利的人。

无欢像是想到了什么一样突然笑了,他说,光明,你的死期到了!然后,他突然竖起手指,念动了咒语!

满天像是坠落下无数的白色的流星!九十九道光芒从天空不断地坠落下来。带着模糊的拖长的光芒。

光明像是没有看见一样,依然继续抚着他的古琴,而无欢的脸因为兴奋而放着光。

可是,那些白色光芒,在坠地的瞬间,却接二连三不断地发出“啪啪”的沉闷的声音,像是骨头从高空摔落地面发出的骨肉碎裂的声响。当九十九道光芒全部落到地面的时候。无欢看到地上躺着的九十九具穿着白色动术长袍的尸体。

无欢说,你!

光明轻轻弹着琴,他说,没错,都是我杀的。而且易如反掌。

说完,他用力在琴上一划,一道尖锐的弦音破空而出,所有的动术师的尸体上“哗”地爆开一道一尺长的刀锋砍过一样的裂口,可是,因为都是已经死亡的尸体,已经没有鲜血可流,所以,只有伤口处朝外翻出来的白色的肌肉。

乌鸦跪下去捂住了嘴。

倾城说,卑鄙。

光明站起来,收起琴,他盯着倾城,说,卑鄙……你和我不是一样么?

光明的身影已经消失在了视线的范围内。

整个王城留下寂静的琴音,似乎还回荡在空旷的夜色里。

倾城回忆着刚刚光明离开前的最后一句话,“你不是和我一样么”,心里像是被千万把刀来回缓慢地切割着。她抬起头,看着浩瀚的月色,喃喃自语地说,难道真的我也和他一样卑鄙么……

无欢走过来,望着她,说,你不是。我救你出去。就算死,你也只能死在我的手里,你是我的,我不允许别人杀了你。

倾城望着眼前像是年少的男孩似的无欢,眼里是闪动的亮光。她笑了,然后摇了摇头。她说,你不明白的。你不知道无极的可怕。

无欢转过身,什么都没说。

换日(3)

光明斜倚在金顶之上。

他看着脚下广场中被黑色大雾交错分割成的巨大的迷宫发出了得意的笑容。

他知道他们看不见他,可是,他却可以看得见他们。

无欢控制着光亮,小心地照顾着众人躲避着不断变换着方向和位置的迷宫之墙。

他说,我们可以朝前走,因为前面……

话音突然诡异地消失在空气里。无欢觉得奇怪,又说了几句话,可是,自己的声音就像是被巨大的海绵完全吸收了一般没有任何声响。

无欢突然才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安静地过了头,他用力地踏了几下地,可是,地面没有任何的声音。整个黑暗的世界寂静一片,他转过头来,刚刚想对倾城说话,可是他却睁大了眼睛,张着口,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倾城望着眼前突然露出像是看见鬼魂般恐惧的表情的无欢,张开口想要问他到底怎么了,可是,一开口,发现自己说的话竟然完全没有声音,她再朝无欢的脸上看去,看见无欢的瞳孔剧烈地收缩着——

无欢和昆仑两个人挡在倾城和孔雀前面,可是,他们的心脏也剧烈地跳动着。面对着缓慢朝他们爬过来的千万只巨大的黑色蜈蚣样的无脚之虫,他们也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光明似乎很满意这样的死亡速度。

月光从天空上照射下来,金顶一片明晃晃的金色。

可是,如此透彻的光芒,却无法洞穿那些浓厚的黑雾。

光明换了换手的方向。

“水门,艮七位,巽五位,鬼影千军阵。”

“灵”在遥远的地方,像光明的影子般重复着。

“确认。水门,艮七位,巽五位,鬼影千军阵。”

倾城跌坐在地上。

眼泪一滴一滴地打在地面上。

她低声说着,不用逃了。出不去的。除非光明解除这个阵法,否则,没有人可以出去的。

昆仑站在王妃身后,他看着她绝望的表情,心里如同刀割般难过。他刚想走上去,就听到无欢说,你不能死。我不准你死。有我在你就不会死。

倾城的眼泪依然没有停。

无欢和昆仑,两个天下最好的动术师,带着倾城飞快地像是疾光一样朝前掠过。

可是,后面千军万马的鬼影夹杂着无数刀光剑影,却越来越近,昆仑和无欢的动术像是没有作用。

无欢年轻而结实的躯体上,是一条又一条像是薄如蝉翼的细长刀口,一条又一条,布满了整个胸膛和四肢。

然后,突然喷薄而出的鲜血像是汹涌的岩浆一样,朝着外面喷射而出。

倾城脸上是一层无欢的薄薄的热血。有微热的感觉,像是站在巨大的瀑布面前,脸上溅到的湿湿的水雾。

无欢突然跪了下去,他嘴角一股血吐了出来。

倾城慢慢跪下去,看着他,脸上已经没有了表情,像是面对死亡已经麻木了。

无欢用力地笑了笑,他说,倾城,你记得小时候……有一个男孩子,骗你说只要答应做他的奴隶,就……给你馒头吗?

倾城突然想起来,望着眼前的无欢,她哽咽着说,难道你……你是……

无欢又笑了,依然是一副少年般得意的样子,他说,没错。那个讨厌的小鬼,就是我。

无欢眼中的光芒慢慢地暗下去,他突然头朝地面上倒去,倾城赶忙跑过去扶着他垂下来的头。

无欢的声音越来越小,他有点沮丧地说,我说过,一定要让你当我的奴隶,所以,我从小时候起,就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让你做我的女人……可是,后来……我知道你成了王妃,我好难过……那一年我十九岁,我对父王发脾气,说一辈子不娶女人……呵呵,还被父王关了十天的禁闭……所以,我想要证明,无极胡说八道……可惜,我……我……”

倾城闭上眼。

怀抱中的无欢双眼却再也无法闭上了。他没有安详地死去,他甚至没有说完他想要说的话。

倾城抱着无欢,心中却像是被大水冲洗过一样清澈。

她轻轻地放下无欢,转过身,望着昆仑说。

昆仑,谢谢你救我,我欠你很多,可是,却把你拉进这地狱一样的阵法里。现在,我救你出去。

昆仑吃惊地望着她,说,你怎么救?

倾城突然举起手,无数银白色的丝线朝着昆仑喷射而去,一瞬间,像是一个蚕茧一样将昆仑包裹得无法动弹。然后,她轻轻地勾了勾手指,昆仑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朝着倾城扯了过去。

没有看清楚,昆仑就和倾城背对背地绑在了一起。

昆仑突然明白了倾城想要做什么,他大声吼着,说,不行,你放我下来!你快点放我下来!

倾城的声音没有任何感情,听不出悲痛,也听不出绝望,像是死水一样,没有任何的波澜,她说,你不要动了,我欠你很多,我要全部还给你,我不能让你因为我而死在这里。

说完,她突然念动咒术,她和昆仑被一阵白光所笼罩,然后,她突然双手像是翅膀般展开,千羽之衣突然绽放让人无法睁眼的光芒,然后,她像是一团白色的飓风般朝着尽头的黑色浓雾之墙冲过去!

“昆仑,你记住,当我撞进黑雾的时候,你趁着那些黑雾吞噬我的时候,赶快冲出去!”

耳边的风怒吼着,翻卷着,将羽毛吹得四散飞扬。

“你不要停下来管我,你要一直朝外面,用力地出去!”

捆绑着自己的银丝越来越紧,昆仑用力地挣扎,可是却没有任何的用处。

“这是唯一的机会!你不要浪费我用生命换来的生机!”

昆仑的热泪流淌下来,胸口处一股巨大的悲痛涌向喉咙,他怒吼着,哭喊着说,“我不要!我不要你死啊!”

“我求求你!你停下来啊!”

“我不要活!要死一起死!”

“我不要啊!”

在脚上突然传来被什么东西咬噬的剧痛时,他突然看到了光,然后,他突然被巨大的力量抛了出去。

尾声

他睁开眼睛。

眼前已经没有了黑色的大雾。

周围的巨大的宫殿重新在夜色中显现出轮廓。无数的宫灯重新散发出温暖的光芒。

昆仑躺在地上,当他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他看到夜空中,像是下起雪一般地,缓缓飘落下无数的白色的羽毛。

漫天漫地的,白色的羽毛。

他伸出手接住了一根,然后看到了羽毛上凝固的鲜血。

他的泪无声地流下来。

他回过头去,看到了身后的大将军,光明。

漫长的黑夜快要结束了。

可是,在黎明到来之前,月光和星光都全部消失,天地间只剩下浓重的黑暗。

光明到死的那一刻,都无法相信昆仑能够杀了他。

因为他没有想到,无欢死前,会把自己全身的动术,都转移到了昆仑身上。

飞鸟。雾气。光线。目光。

光明看着在日光中,像是神一样朝自己走来的昆仑,一瞬间消失了所有的思想。

目光中,只是他伸向自己的手。

缓慢地,轻柔地,插进了自己的胸膛。

然后,像是探寻宝物般地,握住了心脏。

光明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在昆仑的手中跳动着,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般,充满了生命力。

而在下一个瞬间,突然一阵用力的握紧,光明只觉得一片黑暗突然向自己笼罩而来。

而那一瞬间,时间也重新流动了。

光明缓慢地张开口,他说,原来,无极真的无法改变……我错了……

他哽咽着,念动着那首他一直喜欢着的诗。

天下风云入昆仑

几世人生几世尘

红日银月流星动

日昼……

可是,他念不完最后的五个字,这五个字,成为了他永远没有完成的愿望,“光明满乾坤”。

一整个王宫的前庭,到处都是尸体的碎片。

那是被黑雾吞噬撕碎了的一千个咒术师,还有无欢,还有……倾城。

黑道王朝范文7

[关键词]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28-04

一、黄金家族——察合台汗国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不再如唐宋以前那么单纯,而是变得复杂多变,也不再那么友好和宽容,而更多地伴随着悲壮和角逐。以中华文明为线索看,唐宋以前世界文明都处于起步阶段,相互之间学习借鉴愿望强烈,因此更容易交流。唐宋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都走上了一条自我强大的道路,几种文化都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当这套文化体系成熟以后,不同文化形成自我个性,都在竭力地自我保护,相互之间的交流反而不容易了。唐宋以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融合经历着撕裂和再造的过程,东察合台汗国,这个在蒙古草原帝国羽卵下生存的帝国,在文化的激荡中,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成吉思汗西征后,为了进行统治,将所占领的地域封赐诸子,建立了集亲缘和军功为一体的统治帝国。在横跨欧亚的内陆腹地形成了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其中,长子术赤的封地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1236~1240年,术赤第二子拔都征服了乌拉尔河以西伏尔加河流域钦察、不里阿耳等部族,并征服了罗斯,迫使罗斯各公国称藩纳贡。这就是钦察汗国,后来被兴起的罗斯公国所灭。拔都的13个兄弟都有世袭封地,但由于各自封地内社会成分复杂,最后都被突厥人同化。成吉思汗次子的封地为畏兀儿人居住的南疆以西直至阿姆河之间的地区,活动中心在今新疆霍城西,其汗帐设在阿力麻里地区的忽牙思(今巩乃斯),称为察合台汗国。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受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活动中心在今新疆额敏县,称为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封地在中亚和西域丝绸之路沿线,呈一南一北分布态势,从而控制了丝绸之路。后来,窝阔台继承了成吉思汗王位。伊儿汗国是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的,东滨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山,南至波斯湾。其国既为欧、亚两洲文化荟萃之地,又是重要交通枢纽。居民民族成分复杂,主要讲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部分崇奉基督教。1388年,该国为帖木儿帝国所灭。

在受封的汗国中,察合台和窝阔台两大汗国与丝绸之路关系最为密切,从商贸到军事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元朝统治者深知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绿洲地带城镇和中亚农业定居区域,直接派官员进行军政管辖。沿丝绸之路的城镇应是从高吕良几儿地到阿姆河沿岸诸城镇,包括和州、别失八里、忽炭(今和田)、可失哈耳(今喀什噶尔)、阿力麻里(今伊犁)海押立、撤麻马干和不花剌等。这样,西域和中亚的丝绸之路处于元帝国和分封汗王们的双重管辖之下。

这些分封的汗国有裁决域内政事的权力,与大汗即成吉思汗及其后继任者都保持宗属关系,各汗国首领的承嗣由大汗委派任命,边藩诸王奉大汗为宗王,大汗视边藩诸王为藩臣。元朝建立以后,这种宗亲关系渐渐淡化,汗国与中央的关系由原来的宗亲关系变成臣属关系,以后庞大的蒙古帝国无力统治其遥远藩属,各汗国的独立性增强。

元朝中期以后,察合台汗国势力增强,成为四大汗国中封地最广、部族最庞杂、实力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汗国。就连与察合台汗国分距丝绸之路南北两端曾盛极一时的窝阔台汗国最终也被其吞并。记载察合台汗王的史书《拉失德史》描写道:“察合台本人似乎是一个公正而精力充沛的统治者……他总是受父亲勇武精神的鼓舞,成功地把境内自古罕见的种族繁多的人民治理得秩序井然。”他尊奉成吉思汗制定的法令,承认自己的汗国是蒙古大汗的属国,接受大汗的控制,是属于蒙古汗国的一部分。

元朝后期,皇室内讧,无力西顾,中央政府和分封在遥远地方的诸宗藩关系开始疏远,各汗国走上了一条适合各自发展的道路。察合台汗国因地处商贸要道、物产丰富,称雄天山南北。察合台汗国的强盛以及在天山南北的影响使得该地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趋同。其创立者察合台在位16年,于1241年去世。之后,因中亚等地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诸蒙古部落的日益伊斯兰化和皇族内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察台台汗国由鼎盛走向衰落。

察合台汗国衰落的原因主要为内部接连不断的权力纷争以及频繁残酷的部族争斗。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察合台汗国汗权落入大臣巴鲁剌氏部异密手中,从此汗权旁落,察合台汗国元气渐伤。异密,阿拉伯语意为“掌权者”、“统帅”等。以后继立的察合台汗国诸汗俱成为巴鲁剌氏部异密的傀儡。大权旁落的察合台汗国并没有停止内部斗争,各派势力经过残酷的较量,最后形成了以沿丝绸之路为界限的东、西两部分:西部完全归巴鲁剌氏部异密掌管,是为西察合台汗国,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包括中亚河中地区的广大绿洲城镇,后来发展成帖木儿帝国;东部归都格拉特部异密掌控,范围包括额尔齐斯河和阿尔泰山以西、以南地域,以及天山南北地区,贵族们扶立察合台汗后裔秃黑鲁帖木儿为汗,称东察合台汗国。绝大部分维吾尔人民生活在东察合台汗国的势力范围之内。从丝绸之路走向看,东察合台汗国占据西域和中亚丝绸之路西段,而西察合台汗国占据中亚丝绸之路东段。东察合台汗国从秃黑鲁帖木尔元至正八年(1348)即位至明正德八年(1513),即赛依德汗定都叶尔羌的前一年,共历时166年,这是察合台历史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东察合台政权在伊斯兰史书里记作“蒙兀儿斯坦”,汉文资料则记作“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或“亦力把里”(今新疆伊宁),学术界一般将其统称为东察合台汗国。

二、伊斯兰教化的东察合台汗国

东察合台汗国的建立不仅使天山南北地区免于政治动乱,而且由于都格拉特部异密遵从蒙古传统,扶立黄金家族后代为汗,进而获得蒙古诸部的拥戴,使其迅速崛起于西域。秃黑鲁帖木儿在位时,巩固内部统治,积极扩充实力,力图征服河中地区,重新恢复察合台汗国。为此,他除了强迫下属交纳地租赋税以增强军事实力外,还在前来传教的沙黑·扎马鲁丁及其子额什丁毛拉的劝解感召下,亲率16万部属皈依伊斯兰教。军事力量的增强和的一体化加强了汗国的实力,至正二十年至二十一年(1360~1361),秃黑鲁帖木儿率兵两次西征,占据了中亚要城撒马尔罕,并将阿富汗、兴都库什山等纳入其疆域。《拉失德史》称,河中地区都被其收入版图,那里所有的王公贵族都效忠于他。征服河中诸城后,秃黑鲁帖木儿汗委派长子也里牙思·火者驻守撤马尔罕城,监理当地事务,他本人则返回到首府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西北30公里),不久病逝于此地。至今,他的陵墓还保留在今天的霍城县境内。

秃黑鲁帖木儿汗在位时期,无疑是东察合台汗国最为强盛的阶段。他实现了统一察合台汗国的愿望,并且建立起一个东连哈密、西至撤马尔罕、北抵瓦剌、南接于阗的容纳众多民族、部落的庞大汗国。但这个汗国却是个松散的部族联合体,王族和权势贵族的权力之争仍然在持续,因此,难以形成坚定的凝聚力。

作为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东察合台汗国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文化属于中原文化的范围。与中原争锋实现自我是其愿望,故而,对中原王朝有一定的向心力。明清之际,其奉中原王朝为正朔,自称用臣,联系较为紧密。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是新疆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重新组合、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天山北部游牧地区的封建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大量的流徙为生的游牧民族定居下来从事农业垦种和商业活动。同时,由于各种文化的汇聚,社会分化日益加剧,尤其随着伊斯兰教独立地位之确立,和卓干政,传统宗法封建制与神权日趋汇合,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皆呈现多元色彩,这些为清代新疆许多地区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奠定了基础。

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是中亚及新疆各少数民族孕育和形成时期。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经过这一时期各种文化激荡和民族大融合,逐步形成、发展为近代民族。新疆各民族形成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东察合台汗国时期又是新疆诸民族共奉伊斯兰教的转折期。随着占统治地位的大批蒙古贵族皈依伊斯兰教和本土化,公元11~12世纪传入天山南部的伊斯兰教,历经几个世纪的传播和渗透,终于在16世纪中叶以后成为除北疆少部分蒙古族外的新疆各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蒙古民族的伊斯兰教化对后来新疆社会以及诸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深远而持久。

东察合台汗国从1348年秃黑鲁帖木儿于即位至1513年,即赛依德汗建立叶尔羌汗国的前一年为止,汗国境内天山以南的大部分蒙古人由游牧生活过渡到定居的农业生活,并开始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最后融合到畏兀儿人中。天山以北的一些蒙古部族改信伊斯兰教,但却保持了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此时,新疆本土民族畏兀儿族形成了两个民族文化区域——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区和以吐鲁番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区。

秃黑鲁帖木儿于1363年去世,他的葬礼按伊斯兰教礼俗进行,并修建麻扎表示纪念。秃黑鲁帖木儿麻扎现位于伊犁地区霍城县西北40公里处的大麻扎乡,西面即是阿力麻里古城(东察合台汗国的都城)。麻扎高耸壮观,墙壁用彩色玻璃砖砌成的各种几何形纹饰图案装饰,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东察合台汗国立国30余年后,与西察合台汗国的交战以及内部王权和贵族权力之争使其政局更加动荡。1389年,秃黑鲁帖木儿的幼子黑的儿火者即汗位,迁都帐至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汗国渐衰,许多割据政权蜂起。1418年,黑的儿火者之孙歪思汗又把国都迁到亦力把里(今新疆伊宁)。在明朝史籍中,东察合台汗国也被称为“别失八里国”或者“亦力把里国”。汗王黑的儿火者派使者赴明廷,受到明太祖的盛情接待和赏赐,明太祖也派使者回访。从此,东察合台汗国与明廷之间使者往来不断,民间贸易亦十分频繁。

洪武二十四年(1391),黑的儿火者汗派遣使臣千户哈马力等至明朝贡马和方物,从而开两地间交往联系之先河。但是,由于受到西察合台汗国的军事压力,以及内部都格拉特部异密贵族的威胁,黑的儿火者汗只能加强和西察合台汗国帖木儿的政治关系,将其女儿嫁于帖木儿为妻,还为帖木儿王朝的东征活动准备粮草。期间,伴随着伊斯兰教在汗国内部的进一步传播,黑的儿火者也积极推动伊斯兰教的传播,用军事手段强力传播伊斯兰教,他以“圣战”的名义向东部信仰佛教的吐鲁番一带扩充势力,将伊斯兰教推广到这一地区。l405年,黑的儿火者战死于对吐鲁番的“圣战”中。1414年,明朝出使西域的使者陈诚路经吐鲁番地区,还拜谒了他的陵墓。

在伊斯兰教化的蒙古裔多位汗王的推行下,西域各地佛教势力严重削弱,至公元15世纪初,当明朝使臣陈诚途经吐鲁番时,见“僧堂佛寺过半,今皆零落”,佛教庙宇“梵宫零落留金像,神道荒凉卧古碑”。在突厥化的蒙古贵族武力推动下,到公元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吐鲁番、哈密等地各民族基本皈依了伊斯兰教。

明朝时期,东察合台汗国的疆域东起哈密与明朝相接,西抵巴尔喀什至费尔干纳,北自额尔齐斯河,南到喀喇昆仑山,境内主要居民为蒙古部族、蒙兀儿、哈萨克、柯尔克孜等部族。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南为维吾尔聚居区,生产以农业为主;天山以北以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为主,为游牧经济。他们都信奉伊斯兰教。

15世纪末,东察合台汗国四分五裂,割据政权互相征战厮杀,局势混乱,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到1514年,东察合台汗国后裔赛依德统一了新疆南部地区,在南疆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县)正式称汗,建立了叶尔羌汗国。赛依德汗登上汗位后,励精图治,废除苛政,发展生产,施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措施,政权局势趋于稳定。赛依德是虔诚的穆斯林,虽然他是蒙古人后裔,但已经完全突厥化,他在位期间,在叶尔羌汗国内大力推行伊斯兰教。他热衷于“圣战”,以武力推行伊斯兰教,吐鲁番、哈密等地信仰佛教的维吾尔人于16世纪也都改信伊斯兰教。在其大力推行下,伊斯兰教成为南疆维吾尔全民族的信仰。叶尔羌汗国从1514年建立,历经6代11位汗主政,到1680年被准噶尔部所灭。有些史家将东察合台汗国以及叶尔羌汗国统称为东察合台汗国,在此我们沿用这一观点。

清朝建立之初,同当时控制天山南北各地军政事务的东察合台汗国建立联系,分裂割据的各政权有的表示臣服,建立了朝贡关系和通商交往,有的没有建立联系,甚至不服从清政权。1680年,东察合台汗国内乱,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和卓,意为圣裔,中亚和西域伊斯兰教对后裔的专称)引导活动在阿尔泰山一带的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南下,东察合台汗国。天山南北各地从此皆处在准噶尔部统治之下。

准噶尔控制东察合台汗国后,实力大增,将西域和中亚据为己有,其首领噶尔丹同清朝分庭抗礼,清朝多次派兵讨伐。噶尔丹以后,准噶尔控制的卫拉特部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各部贵族企图掌控卫拉特蒙古,成为盟主。卫拉特蒙古辉特部贵族阿睦尔撒纳,这位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从1755年清廷攻占伊犁后,意欲要挟清廷封其为卫拉特四部总汗,清廷诏其赴京,行至中途,借口暂回,逃到塔尔巴哈台。回去后,与沙俄密谋,寻求支持,又收集残部,自立为汗,于1757年被清廷击败。至此,清廷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在天山北部以及伊犁河谷的势力。1758年,在南疆活动的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小和卓(大和卓波罗泥都、小和卓霍集占)叛乱。清朝举兵于第二年攻克天山南麓诸城,一举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南疆东察合台汗国被收复,完成了天山南北各地之统一。至此,东察合台汗国的各个割据势力及其北部的准噶尔汗国一同被清朝收复,西域和中亚丝绸之路的历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1759年后,清政府改称西域为“新疆”或“西域新疆”,开始在新疆各地设置官府,行使中央政府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权。1762年,设伊犁将军,驻地在惠远城,分设都统、参赞、办事、领队大臣管理全疆各地军务。新疆与内地的军政体制基本一致,中国的统一局面开始形成,丝绸之路上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和安定。

东察合台汗国及其后期的叶尔羌汗国与明朝商贸往来非常频繁,据文献记载,这些察合台后人自称臣属,朝贡不断。明朝中央政府建立了哈密卫,以统辖当地军政事宜,维护中西商贸通道之安全。东察合台后裔在西域和中亚等地的实际统治以及其与中亚等民族的融合为后来清代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

东察合台汗国是蒙古人与西域和中亚各民族融合的结果,在面临伊斯兰教快速东传的时期,他们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广伊斯兰教,使得伊斯兰教在天山北部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蒙古贵族集团的伊斯兰化极大地促进了伊斯兰教在西域各地各民族间的传播,共同的也使已经信仰了伊斯兰教的西域民族接受了蒙古人的统治。

三、察合台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是丝绸之路上的悲壮剧目

察合台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谱写了一曲丝绸之路上的悲壮画卷,这是文化的挣扎和交锋,最终成为历史的精彩,供后人瞻仰。这两个王国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了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所认可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察合台文化。尤其是东察合台汗国的文化异彩纷呈,保留了许多古代民族的文明精华,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众多优秀文化中的一支。因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蒙古诸部的伊斯兰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重要表现。从黄河流域以北的北方草原兴起的蒙古人在西征中,在西域和中亚丝绸之路上建立了不同的部落政权,这些政权又与来自中亚的其他民族融合而形成新的民族文化,终归成为中华文明的部分。

占据着丝绸之路要道的察合台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是联系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他们在丝绸之路上谱写了历史篇章。蒙古人将丝绸之路称为“金路”,亦即这条道路如黄金般珍贵。各个部族、政权都认识到这条道路的重要性,因而都想控制这条道路。当他们无法独自控制的时候,就竭尽全力保持其畅通。在各个政权的争斗中,控制这条道路并保证其畅通是他们的共同愿望。据文献记载,此时途经“金路”与中原王朝遣使通贡,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西域诸“地面”、“王国”竟多达100余个。陈诚、李退等明朝使节,帖木儿王朝使团书记官画师火者和出使帖木儿王朝的西班牙公使克拉维约等人均在其行纪中描述和记录了这一时期东西方之间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盛况,其记录真实地再现和反映了丝绸之路后期发展对各种文化的影响。这都与察合台王国和东察合台王国有关。

察合台王国和东察合台王国是丝绸之路各个文化长河交流中的一处胜景。

[参考文献]

[1]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新疆教委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委会编.新疆地方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

[3]田卫疆.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4]赵汝清.从亚洲腹地到欧洲——丝路西段历史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5]陈训明.俄国贵族与蒙古家臣[J].俄罗斯研究,2007,(4).

[6]《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准噶尔史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黑道王朝范文8

大家在观看古装电影或电视剧时,不知道在心中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皇帝那家伙为什么总要穿明黄色的衣服?为什么古代的普通干部群众只要穿了和皇帝衣服颜色相近的黄色衣服,就是犯上,就算僭越,就要治罪?为什么皇帝赐给谁穿上件黄马褂,那个人就可以横行霸道,搞得别人不敢惹他?

这,就要说到和土地相关的颜色迷信。

中国古代的颜色迷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浓厚的神秘主义意味,它和中国古人的宇宙观念和五行学说有密切关系。日月运行、四时变化等,都对颜色迷信产生了强有力的作用。在古代,虽然限于条件,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比现在的人落后太多,但是他们对于天地自然的想象力却一点也不比现在的人缺乏,因此创造出“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的物质组成这世界的五行学说,并将这五行对应“东、西、南、北、中”五方,根据中华大地上土地的颜色,对应出五种颜色,即北方属水,土为黑色;西方属金,土为白色(西部地区有白化土);东方属木,土为青色;南方属火,土为红色;中央属土,土为黄色。后来的君王建社稷坛时,也是根据这个学说,今天北京的中山公园里的五色土,就是清王朝“左祖右社”建制中的“右社”。

但是这只介绍了土地和颜色的关系,中华大地上各种颜色的土壤分布是有这个特点,但这和颜色迷信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有!

《尚书・大传》中讲:“土者,万物所滋生也。”就是说,土是世上万物生存的凭借和根本。《管子・水地》也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四时之物无土不成,所以“五行”对应“五方”时,将“土”放在正中。除此之外,还有先民们对土地的崇拜,也逐渐使黄色成为地位尊贵的颜色。但这还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在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图谱中,那位被称为“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被放在中央,就是祭祀的中心位置,配享祭祀的神就是土地神后土。

为什么这样排?先民中那许许多多的神人英雄如伏羲、如炎帝神农等,就不该在这个位置吗?这里面有讲究,当然,首先是轩辕黄帝开辟中华农耕文明、制衣冠、造文字等许多伟大功绩奠定的尊崇基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因为他崇尚“土德”,当时他所管理的地区的土壤为黄色,所以他崇尚黄色。

后来,这种讲究就逐渐时兴起来,大禹喜欢青色,商汤喜欢白色,周文王喜欢红色。红色是“火德”,秦始皇认为自己取代了周王朝,就是战胜了“火”,只有“水”能胜“火”,水是黑色,所以秦人以黑色服饰为尊贵。到了汉朝,按这个理论推下去,汉既然取代了秦,应该是“土”胜“水”,服饰颜色应当以黄为贵,但是开始却糊涂混乱,竟然是外边黑色里边红色,莫名其妙,没过几年,到汉文帝时就确定下来,正式以黄色为西汉王朝的国祚之色。其后,各代王朝都有自己的崇尚之色,而用颜色区别社会等级已经是一种常用手段,但是却不够严格,如果仅从穿衣看,经常有尊卑难分的混乱现象,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可不愿意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到了唐朝,由于封建制度日趋成熟,对颜色的运用有了严格的等级规定,皇帝以黄袍为常服,禁止一般官员和老百姓穿黄色衣服。黄袍从此成为皇帝专服,禁止一般官员和老百姓穿黄色衣服。黄袍从此成为皇帝专服,而黄色也就成为中国历代皇帝的专用色。赵匡胤陈桥兵变,把黄袍朝身上一披,就意味着做了皇帝。

颜色迷信当然还有很多,但追根究底,这种迷信主要来源于对土地的崇拜。

黑道王朝范文9

今天的语文课上,王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贴鼻子。

首先,王老师把一幅图挂在了后黑板上。奥,原来是个小丑。我心想:咦?这个小丑怎么长得这么怪?不光没有鼻子,耳朵也一只朝上,一直朝下,腮帮子像被谁揪了一下似的,向下垂着,头上还戴着一顶特大号的帽子,真滑稽!

正在大家对着那幅画哈哈大笑的时候,王老师微笑着开口了:“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贴鼻子”,你们先拿着小丑的鼻子,蒙上眼睛,然后在原地转三个圈,从何佳今的桌子前面往后黑板走,最后把鼻子贴到小丑的脸上去。看看谁能贴得最正!”

王老师让王睿蒙第一个上去贴。她摸摸索索地走到黑板前,迟迟疑疑地把小丑的鼻子贴了上去。嗨!不光没贴正,那鼻子离小丑的脸简直还有十万八千里嘛!同学们一个个也都笑得前仰后合。我边笑边想:这个游戏太简单了,不就是直直地往前走,到了黑板,把鼻子贴上去就行了嘛。但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接下来的几个同学要么把鼻子贴到脸外面,要么就是贴歪了,更可笑的是有的同学把鼻子贴到了眼睛或嘴巴上。教室里不时地响起一阵阵的大笑声……

我正跃跃欲试呢,刚好轮到我了,我兴奋地跑了上去。眼睛被蒙上的一刹那,我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接着我又连转了三个圈,这时,我已经完全没有方向感了——我晕了!我只能小心地直直地向前走,两只手伸到前面探摸着,终于摸到墙了!我顾不得多想,一下就把鼻子贴了上去。后来一看,虽然贴得离鼻子的位置很近,但还是不正。

上完这节课,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随随便便地就嘲笑别人,因为有些事情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如果不亲身体验,是发现不了其中的难处的。

朝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四年级:管荫尘

黑道王朝范文10

第七章:玄武的重生

“现在玄武晶石也没了,你们还不受死!”黑暗之王对铁蛋他们说,“看来我们就要栽在他手上了。”虎生说道,“不会的。”阿探在旁边给大家打气,黑暗之王朝他们走去,突然,他吐出了一口鲜血,“可恶的玄武,想和我同归于尽。”黑暗之王指着铁蛋他们,“你们等着,我总会回来的!”说完,黑暗之王飞走了,大地又重新合并,人们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中。

“为什么,玄武,你为什么要救我们?”牡丹对着地上的零零星星的碎片说,“现在玄武也牺牲了,我们几个根本不是黑暗之王的对手啊。”铁蛋说罢,长长地叹了口气。

在失望中他们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我要走了。”阿探说完,朝县城走去。铁蛋一下子瘫倒在地,“铁蛋,你没事吧,快醒醒!”虎生扶起铁蛋,“没事,我只是头昏。”铁蛋站起来,“我要回家了。”铁蛋超自己家中走去,“你们不要跟着我了。”铁蛋转过身对虎生说,虎生和牡丹停下了脚步。

已是夕阳西下,却有着那么多的忧伤,原来那个团结互助的团体,仿佛已经四分五裂,消失在远方。

黑道王朝范文11

寒风青衣雪中行

如真言者所说,下雪了……

真言者说,十二月的大雪,会为寒青雪而来,当雪停止,寒便是平安……镇十分沉寂,听不见仍何声音,唯有大雪的呼啸声。

镇上的每一个人,都在祈祷,寒清早便走了。镇上的居民听真言者说王要屠城,就是这个小镇,十年的安静就要被打破。

真言者说王是御驾亲征,带领大批朝廷高手。小镇不足千人,几十年前是光明王朝的勇士或者将领。王此行就是为此。如今改朝换代,太阳部落灭掉了光明,这杀死余下的人会是迟早的事。

寒说他会去抵挡王的大军。雪停止,就是寒杀死王。寒一人只身前往,勇士守护着小镇,宁静,浸透危机,天,唱着圣战的歌。

寒走在路上,雪落在他的肩上,头上,他背后封裹的剑上。他的头发挡住了眼睛,显得如此深邃,如此黑暗。他身披一件黑灰色的袍子,寒风吹得头发飘舞,他的围巾是灰色的,遮住了嘴,他把自己的面孔罩的严严实实,却难掩饰他眼中的杀气,还有那份刚毅。头发挡住的黑色下,那双眼睛,注视着前方,它穿过了层层白雪,在缥缈中,他看见了远处王大军的影子??一排皇上的士兵。

……

“你来了。”大军后面是白茫茫,却从远处传来一个刚强有力的声音,是王,太阳王朝的皇帝。

“是的,王莫非认识我?”

“十年前,就是你带领士兵斩杀朕的军队,朕在你手上损失了不下万人。那次圣战,朕虽然击败了光明,却败给你,寒,是吗?”

“王,十年后才来扫除光明的人,莫非是要我老去?”那双眼睛依然目视着前方,声音传到大军的背后。

“寒将军。”王道。

“皇帝陛下,请您唤我寒便是。”寒说道,“寒就是寒,已经不是将军,光明的将军。”

“寒,此行你只身一人,是草率还是自信?当然,朕知道你不是那种无备而行之人,但是,一人来阻挡太阳的大军,你高估了自己。”王说道,“你也低估了朕。”

“皇帝陛下,十年过去,光明的后人并没有做什么事,特别是对付太阳,难道十年的时间还不能证明,寒不想与皇帝陛下战,希望皇帝陛下回师,莫要打扰光明的清静。”寒说道,神情似乎是凝固了,“王认为有这个必要为光明而开发圣战。”

“寒,你懦弱了吗?想阻止朕而过那种太平无事的日子?”王道,声音有一份得意之喜,“你让朕失望,十年前的霸气已不复存在?”

“王,阻止战争不代表懦弱。”寒答道,声音甚是坚定。

“当然,雪停不了,你此行必死。

“王……十年前,光明王曾经告诉我,他有遗嗣,你知道了……”寒说道,“引发这场圣战无非是想杀死遗嗣,是么?”

“虽然十年,朕的太阳王朝已经稳固,但你让朕感到有一丝恐惧。”王道。

“王,我知道……雪会停。”寒声音中有丝忧郁,“王,你是寒尊敬的人之一。十年的时间,我想到了很多,的确,光明王曾经告诉我有这么一天,他看到太阳王旗会来到这里,去光明王旗争斗,两种强大部落的力量交织,我知道,他推算过未来,就是如今,他看到了光明的两条路,一条是平安地生活,一条是与您战斗,重新让光明王朝崛起,让光明的后嗣领导着而再次征服!光明王他看见烈火四处蔓延,光明的大旗在士兵头上疯狂的舞动,鲜血蔓延,闪烁着圣战的光辉。”

“他预料到谁会胜利?”王显得有些好奇。

“光明……”寒一丝不苟地说出了,他眼中的刚毅之光看照着处在远方皑皑白雪中王的身上。

沉寂,雪再次呼啸它的声音,沉寂中两种力量在交织。

终于,再次浮现出太阳王的声音:“你想告诉朕什么?是让朕知难而退还是让我快速的灭掉光明部落。”

“不,陛下,我没有任何意思,一切的决定都在你手中。我只是说出光明王大人的寓言,一切都在您手中。”

“那么朕问你,如果今天朕回师,让你的小镇保持往日的平静,你愿意吗?”

“曾经愿意,但如今不会,十年前我选择了第一条路,但现在,我会选择第二条。”

黑道王朝范文12

历史上的摩尼教即明教,也叫未尼教、明尊教、是波斯人摩尼在公元3世纪所创立,当时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起来。摩尼教教义的核心,是说在世界的一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着,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在光明王国里,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洁净,摩尼教经典《下部赞》“叹明界文”说: 光明普遍皆清净,常乐寂灭无动诅; 彼受欢乐无烦恼,若言有苦无是处。 常受快乐光明中,若言有病无是处。 如有得住彼国者,究竟普会无忧愁。 处所庄严皆清净,诸恶不净彼元无; 快乐充遍常宽泰,言有相陵无是处。 光明王国的统治者,波斯称为察宛(意为永恒),东土称为明父、大明尊。黑暗王国到处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由黑暗魔王统治,住着五类魔,整天沉溺在青欲和争吵之中。光明和黑暗数次大战,黑暗魔王使恶魔生下了人类的祖先。因为人类是黑暗之魔的子孙,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来拯救人类的灵魂。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译为“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当时因为处于秘密状态,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等。 明教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和中国本上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下层人民和江湖对抗朝廷的秘密斗争形式,由于明教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极为诡秘,有时也为江湖“白道”所误解,比一般的江湖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反抗朝廷也更坚决,在历史上几次掀起大的波澜。第一次是北宋未年,方腊利用摩尼教组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震动东南半壁河山。第二次是南宋以后,明教和白莲教相联结,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红中军,多白莲教徒,首领韩林儿又称“小明王”,这个“明”又与明教有关。后来的明大祖朱元璋,当时也是白莲教和明教中人。只是他。取得大权以后,因为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逐渐与两教不大和睦。等到他当上皇帝,便采纳李善长的建议,下诏严禁白莲社、明尊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礼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明教却逐渐衰落了。在武侠小说中,由于金庸的武侠名著《倚天屠龙记》写到明教,使明教蜚声一时,成为侠的文化形式中秘密教派的一个典型。 金庸笔下的明教,先是被人称为“魔教”,因为他们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不免诡秘,江湖中人对其知之甚少,故视之为“魔”;因为他们的志向是在行善去恶,拯救世人,坚决对抗朝廷,和一般江湖门派梦寐以求的首先是称雄江湖、对朝廷主要是不合作的态度不同,他们的志趣、行为自然与一般江湖有异,故被视之为“魔”;又因他们久受压抑,行事不免乖张,气氛不免神秘,与一般江湖格格不入,甚至多造杀孽、多有得罪,故被视之为“魔”;再加上朝廷和有些坏人从中挑唆、破坏;再加上教内高手如云,惹得江湖中人心中嫉妒(如峨眉灭绝师大使有此嫌疑)等等;他们的名声便完全被江湖中人传坏了。所以,明教随即遭到了江湖六大“名门正派”——少林、武当、峨眉、华山、昆仑、崆峒的围攻。直到这时,明教总坛光明顶高手尽皆遭成昆暗算负伤,无力抵抗,面临毁灭之时,人们才逐渐开始认识到明教的真面目。金庸在这里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 当此之际,明教和天鹰教教众俱知今日大数己尽,众教徒一齐挣扎爬起,除了身受重伤无法动弹者之外,各人盘膝而坐,双手十指张开,举在胸前,作火焰飞腾之状,跟着杨逍念诵明教的经文:“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明教自杨逍、韦一笑、说不得诸人以下,天鹰教自李天垣以下,直至厨工仗役,个个神态庄严,丝毫不以身死教灭为惧。 空智大师合十道:“善哉!善哉!” 俞莲舟心道:“这几句经文,想是他魔教教众每当身死之前所诵的了。他们不念自己身死,却在怜悯众人多忧多患,那实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当年创设明教之人,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只可惜传到后世,反而变成了为非作歹的渊蔽。” 这样,金庸笔下的明教,既有明显的魔性,行为、信仰都与中原武林各大门派的华夏中心传统意识大为不同,在各派的围剿中不免出手狠辣,行事乖张诡秘,多造杀孽;同时他们也有明显的合理性,比如对理想世界光明前景的追求,抗元的坚决性,自身求生存、求发展的权利等。或者说,所谓“魔性”,只是因为个另!丧,乙病狂、处,乙积虑的人,才引起一场江湖武林中的浩劫。在许多武侠小说里,这种“魔性”在魔教里似乎代代相传,这其实也是片面的看法,张无忌作了明教教主,仍是性情中人;光明左、右使杨逍、范遥,岂不正意味着自由、逍遥?“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含义和倾向,这形成了历史与小说相结合的神秘教派的复杂性。 顺便再说到金庸所写明教的组织机构,也深受秘密教派的启发。总教中神的象征是一位圣处女,中土明教教首为教主,他必须学会独门心法乾坤大挪移,也只有他才可以学这套武功。协助教主的是光明左使杨逍、光明右使范遥,再往下是四**王“紫白金青”:紫衫龙王黛绮丝、白眉鹰王殷天正、金毛狮王谢逊。青翼蝠王韦一笑;再下有五散人。总坛的武装为五行旗使率领的五行旗,各地有分坛。像这种组织形式,便跟八卦教等武场秘密教派很相似。 最后,我们说完了秘密教派的风雨历程,无论是文场或武场教门,还是明教一类的形式,宋代以来,秘密教派在中国农民中很有市场,尤其是在北方。固定于一处的,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散布各地的,形成了相互呼应纵横天下的格局。是江湖上的“立强于世”者。 秘密教派大多数被朝廷列为“邪教”;在老老实实的顺民心中,则是极其神秘的“魔教”;在所谓“名门正派”的眼里,他们是“外道”,因为他们要宣扬现在世界的苦难,要拯救众生,不免以武犯禁,不免人在江湖,于是有血火刀光,“走不尽天涯路,在风云之中你追我逐”;他们也曾有一番轰烈的抱负,于是“每个人也自称英雄”。苍茫大地,演出着一幕幕惊心动魄而身不由己的江湖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