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夏天的古诗

夏天的古诗

时间:2023-05-30 10:09:15

夏天的古诗

第1篇

长长的夏天,炎热的六月,大自然在这个季节赐予了我们什么神奇的礼物呢?有黄澄澄的梅子,还有胖乎乎的杏儿和色彩斑斓的蝴蝶儿。而夏天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花,恐怕是在一大片翠绿荷叶衬托下,那无比妖娆的荷花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优美的咏叹荷花的句子吗?

【名作共赏】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篱落:篱笆。 蛱蝶:蝴蝶的一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诗意素描】

画面一:树上的梅子黄澄澄,杏儿个个都很大,田野中麦花白如雪,菜花却稀少起来。长长的夏天,篱笆前见不到一个人影,只有蜻蜓和蝴蝶儿在那儿飞来飞去。

画面二: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写作借鉴】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中的动静结合和对比。 1.动静结合:前两句写梅、杏、麦花、菜花,都是植物,是静景,且富于色泽美。最后一句写蜻蜓、蛱蝶,是昆虫,是动景,又见流动美。

2.对比、对偶的妙用:前两句写“梅子金黄”而“麦花雪白”,“杏子”正肥而“菜花”又稀,像民歌一样,语言浅近,似无意为之,却非常有画面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色彩对比。诗的三、四句,作者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鲜艳的画面:翠绿的荷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两句诗也成为赞美荷花的千古名句。

【类句撷英】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唐〕李昂《夏日联句》

第2篇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第3篇

关键词: 《闲吟集》 秋萤 汉诗 和歌

《闲吟集》是日本室町时代的歌谣集,其中收录了室町时代的“小歌”(流行歌谣)、“猿乐”、“田乐”等311首。《闲吟集》采用了日本古代常见的敕撰和歌集(由天皇下令编写的和歌集)的题材,即前后分别附有“真名序”和“假名序”。所谓“真名序”即用汉字写成的序文,而“假名序”则是用假名写成的序文。《闲吟集》的假名序文结尾处有这样一句:“命にまかせ、しも秋のにらひて、月をしるべにす事しかり。(试译为:时与秋萤互语,时与明月为伴,任命而作此处)”此句中的“秋の(秋萤)”自古以来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为了解释此处“秋萤”的合理性,一些注释书甚至把“萤”解释为“蛩(蟋蟀)”的别字,例如朝日古典全书中注释为“は蛩のりか(“萤”大概是“蛩”的笔误)”。也有一些注释书例如《日本古典文学全集》、《大系》和《新大系》等中虽然保留了原作的“秋萤”,但都对此加上了特别注释,认为是中国汉诗中的题材,在和歌中只是一个特例。由此可见,“秋萤”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个极其生疏甚至颇有抵触感的词汇。那么“萤”在日本文学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日本文学中“和歌・散文”与汉诗文是相互独立的两大文学派系,因此下文将分别进行论述。

一、和歌和散文文学中的“萤”

“萤”在日本古典文学里并不是一个极其稀少的景物,在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和历史记录《日本书纪》中可以找到歌咏“萤”的例子,而到了平安时代(710―794)“萤”已经作为普遍的吟咏对象备受歌人的青睐。但是日本的和歌作品和散文文学中”萤”又名“夏虫”,都是作为夏天的代表性景物被歌咏的①,而歌咏“萤”的和歌一般都被归类为四季中的夏季歌。此外,和歌中引用的“萤”,多用于比喻因恋爱而产生的思念之火。例如:

暮るより露とみだれて夏草の茂みにしけくとぶ哉(新拾和歌集1749)

试译为:日暮露水影零乱,夏草深处萤火飞

夕さればよりけに燃ゆれども光ねばや人のつれなき(古今集562)

试译为:恋情燃心胜夕萤,隐隐无光人不知

当然,在一些和歌中也可以看到“秋天”与“萤”的搭配,例如:

小筱原しのに乱れてぶ今いく夜とか秋を待らん(拾集・3・夏歌)

试译为:小筱原上乱飞舞,今夜萤火待秋来

秋ちかし居まてとやゆくへの水に影のみだるる(雅和歌集・4・夏歌)

试译为:秋近萤火冲云霄,空留孤影乱泽沼

ゆくの上までいぬべくは秋吹くと雁に告げこせ(後撰和歌集・5・秋上)

试译为:萤火云中飞,告雁秋风起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3首和歌除了《后撰和歌集》在原业平的歌之外,其余两首均收录在夏季的类别中,而且都是通过“萤”来表达“秋已近”、“盼秋”的心情。而在原业平的这首和歌同时在《伊势物语》和《古今和歌六贴》中出现过,仔细分析会发现,歌中的“萤火虫”其实依然是夏季的代表,萤火虫的高飞代表着夏季的远离,而大雁才是秋天的使者。因此,这首和歌虽然被收录在秋季类别之中,但其本质与其余两首相同,都是表达对即将到来的秋天的等待和盼望,并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秋季的题材。

那么日本古典和歌作品中究竟有没有把“萤”作为纯粹的秋季题材来吟咏的例子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

置く露に朽ちゆく野の草のや秋のとなりわたるらむ

试译为:露落田野边,腐草化为萤

秋来れば深山里こそわびしけれ夜はをともしびにして

试译为:秋到深山里,寂夜萤为烛

这两首和歌都是贞亲王家哥合(作歌比赛)中的和歌,歌中已经不再是晚夏的景致了,而完全是秋天的情景。对于这两首日本和歌中极为罕见的将“萤”作为秋天代表景物的和歌,著名文学理论家渡边秀夫作了如下解释:“(这是)为了对当时非常贫乏的歌题进行补充,急切地引入汉诗题材的一种尝试。因此,这里遵照中国诗文的一般惯例,(萤火虫)是作为秋季题材登场的。”②具体而言,这两首和歌不论季节感还是题材都和中国诗文极其类似。前者是在“季夏之月、腐草为萤、飞虫萤火也”(《礼记・月令》)和「立秋、腐草化为萤(初学记・萤所引)的基础上创作的,而后者则引入了中国诗文中常见的“萤火=灯”即“车胤聚萤”的典故,以此来凸显秋天的寂寥。

因此“秋萤”绝不是日本式的歌题,而是中国文学中广泛使用的词语。从六朝古诗到唐诗,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萤”完全是一种秋天的常见景物,大多和秋夜、秋月、秋草、大雁等一起组合吟咏,来表达秋天的寂寥、孤独和荒凉等特征。歌咏“萤”的诗歌不胜枚举,单从《全唐诗》中找出包含“秋萤”这一固定词组的诗歌来看的话,例如:

鬼火穿空院,秋萤入素帷。(于鹄・哭凌霄山光上人)

残秋萤出尽,独夜雁来新。(周贺・旅情)

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贾岛・泥阳宫)

风池宿鸟喧朱阁,雨砌秋萤拂画梁。(许浑・出永通门经李氏庄)

秋萤一点雨中飞,独立黄昏思所知。(李咸用・秋夕书怀寄所知)

汉陵秦苑遥苍苍,陈根腐叶秋萤光。(刘禹锡・秋萤引)

当然,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也并非完全没有例外,如上文引用的“季夏之月、腐草为萤、飞虫萤火也”(《礼记・月令》),以及“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元稹・夜坐)。作为夏天最后一个月份的“季夏”,以及“秋已近”提示句中表达的是夏末秋初之际的景致。上文中所引的《续拾遗集》《风雅和歌集》以及《后撰和歌集》中的和歌均承袭了上述诗文的视角,即把“萤”作为夏秋之交的景物来表达秋之将近。只不过不同的是,日本的和歌作品中大都把此类歌谣归类为夏季类别,努力与恋歌中歌咏的“萤”在季节感上保持一致。

二、日本汉诗文中的“萤”

除了和歌和散文文学,汉文学在日本文学历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那么日本的汉诗中的“萤”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呢?众所周知,日本的汉诗在题材和作法上都受到了中国汉诗文的很大影响。而对日本汉诗中的“萤”进行考察后会发现,日本汉诗中虽然从中国汉诗中汲取了视点和作法,但把“萤”作为夏天的题材来吟咏的倾向性却越来越强。例如《千载佳句》基本上是把“萤”作为秋天的题材来处理的,不过其中有两首诗文却归类为夏季诗。而《和汉朗咏集》之后的汉诗集无一例外地都把“萤”收录到了夏季题材中。但是,虽然在季节分类中与中国诗文不同,不过日本关于“萤”的汉诗却在内容上和题材上表现了与中国诗文的一致性。例如《菅家文草?菅家后草》中的诗文:

悲栽冢上新生树,哭放头旧聚萤 86

一不用满金,况复萤光草迳深 95

君政万机此一,飞龙不忘始萤 382

秋天未雪地无萤,灯灭抛书暗零 509

这几首诗文均包含了“车胤聚萤”的典故,且多表现的是秋天的景物。但是其中并没有出现“秋萤”这一字眼。“秋萤”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汇是到了后期的五山文学才出现的,例如:

秋萤何意照鳏床(幻云诗稿)

山莫丛丛绿,好化秋萤照夜书(云诗稿)

不知朝日出,弧光淡々似秋萤(翰林五集・雪)

上述几首诗文或是把“萤”作为秋季题材来表达秋天的寂寥,或是引用中国诗文典故把“萤”作为勤学苦读的象征,在内容上无疑与中国的诗歌更为接近,而与以恋歌为主的和歌区分开来。

由此可见,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和歌与文学作品均把“萤”作为夏季的代表景物,用以表现男女之间的恋爱之心。而汉诗文虽然在季节上也与和歌保持一致,但在内容和题材方面却深受中国诗文的影响,多倾向于景物描写,大多与恋爱无缘。并且后期在日本汉诗文中甚至出现了“秋萤”一词,足见受中国文学影响之深。

三、《闲吟集》中“秋萤”

那么《闲吟集》序文中的“秋萤”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的质疑呢?原因恐怕与“秋萤”在文中的位置有关。如本文开篇所述,《闲吟集》采取了敕撰和歌集的文体模式,即前后各附有以假名写成的假名序文和以汉字写成的真名序文。一般认为,假名序文与和歌、散文等同属一系,是真正意义上的日本本土文学;而真名序文与汉文学同属一系,是深受中国文学影响的文学作品。根据这一区分,出现在假名序文中的“秋萤”就难免显得格格不入。毕竟在日本的和歌与散文文学中,“萤”多是代表夏天的景物。

《闲吟集》虽然同是附有假名序文和真名序文,但是与真名序相比,假名序在篇幅上要短得多,同时其内容也和汉诗文有着很深的联系。如序文中有如下语句:“毛三百余篇になずらへ、数を同じくして吟集とす。(试译为:效仿毛诗三百篇作闲吟集,篇数亦相同)”其中的“毛诗三百篇”即中国的《诗经》,说明作者在创作时有意模仿了《诗经》。此外,假名序文开篇写道:“富士の望をたよりに庵をびて、十余の雪をにむ。(试译为:在远望富士山之处结下草庵,窗上积十余载白雪)”同时与结尾处的「秋萤首尾呼应,暗含了“孙康映雪,车胤聚萤”的典故。

由此可见,《闲吟集》中的假名序虽然与和歌、散文等相同均以假名写成,但在内容方面却和中国汉诗文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在写作是有意地模仿和利用了中国文学的诸多元素。因此可以说《闲吟集》的假名序文并不是纯粹的假名文学,而是汉诗文式的序文。而如果从汉诗文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此处的“秋萤”就不难理解了。

注释:

①张龙妹等编.《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中“”词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64.

②渡边秀夫著.《歌の森》.大修馆书店,1995:50.

参考文献:

[1]张龙妹等.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刘德润等.日本古典文学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第4篇

女:沿着经典诗文的流淌脉络,聆听历代先贤留下的永恒声音,那里饱含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男:触摸天下苍生创造的优秀文化,那里写满了中华文明的优美与高雅,雄浑与放达。

女:走进书里去,让知识的浪花澎湃你少年的胸怀。

男:从书里走出来,让智慧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路标。

女:我们信念坚定,“最是书香能致远”。

男:我们步履坚实,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女:大手与小手相牵,穿越华夏文明;我们把握的是般若之智。

男:梦想辉煌,采日月精华,集天地灵气;我们将翱翔宇宙之内,纵横四海之外。

合: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女:古诗文诵读大赛汇报演出现在开始。

男:请欣赏……

二、中间串词

男:轻叩古典诗文的大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五彩纷呈的世界。

女:“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今天就让我们漫游在古诗文的长河中,去感受诗歌的

合:博大精深!

男:春天,生机盎然,杨柳依依。

女:夏天,生机勃勃,葵花朵朵

男:秋天,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女:冬天“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女:如果说唐诗宋词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男:那诗中的春夏秋冬更是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财富。

女:那就让我们一同领略古诗中春夏秋冬的绚丽多彩。

男: 让我们洗去一身的疲惫,带着一颗平静的心去细细品味声音的精彩,静静聆听朗诵的魅力摘下所有的面具,感受文字的鲜活跳跃与五千年文化凝练的精华。让我们共同传承民族智慧,让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田。让心灵穿越时空,在诗韵美文里再一次升华!用心灵呼唤美丽,这美丽又回到我们的心灵。用声音诠释生活,这生活一定会因了你的魅力而更加美丽。

女: 让我们把这穿透千古凝玉的声音守在心田,让记忆的帆涨满辽阔的海风,让美丽的梦境跌落凡间。让你的声音,我的感动,连同这风花雪月的浪漫都凝聚在这一片蓝天里! 请欣赏《风花雪月》。

男: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情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弦。李白送浩然,王维送元二。乘舟欲行,桃花潭水。远芳古道,萋萋别情,真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成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容,这些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的千古绝唱,总能在我们的心窝引动更多的抑郁和柔情。 请听《道不尽的离别情》。

古诗文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的历史中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特别是其中的名胜古迹诗文,更是我们千年的绝唱。 下面请欣赏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三、结束语

男:古诗是一扇神秘的门,他垂青于每一位敲门者。他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一座掘不尽的矿。女:古诗是一扇清新的窗,她激励着每一个寻梦者。她推启的心窗外,是一片看不够的景,一腔抒不倦的情。男:优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

女:自由的精神,高尚的情操。

男:读诗吧!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女:读诗吧!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

合:读诗吧!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

男:智慧充盈,笑迎黄河东入海,我们声音浑厚而有力。

第5篇

古诗中的四季

古诗——文学中一朵永开不败的花,一块五彩缤纷的瑰宝,诗的洒脱,飘逸,豪放,婉约……是文学的精华。

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一年四季在诗人笔下,是那么美丽。

春天绚丽多姿,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侍桃花始盛开。”的晚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春雨;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光明媚;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春。早春、晚春、春雨……构成了这五彩缤纷的春天。

夏天炙热而又不失清凉,夏蝉在歌唱“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夏雨又在舞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夏天的荷花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虽然夏有“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的酷热,但也有“在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的清凉。夏蝉、夏雨、荷花……构成了这炙热而又不失清凉的夏天。

秋,虽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但也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惨;有杜甫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秋;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旷达。各种各样景色构成了秋天的美丽。

冬,是雪的天下,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有谢道韫,为之吟诵的“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的感慨;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放。美景、孤寂、豪放……构成了这如诗如画的冬天。

春的多彩、夏的缤纷、秋的伤感、冬的含蓄,在诗人笔下,一年四季,姿态万千,我们何不乘着知识的翅膀,在诗海中,寻求一片广阔的天地,去体验诗的奥秘呢?

第6篇

陶冶情操化暑气

美的诗篇如甘泉,可净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并从中有所感悟。一首好诗,可令人沉醉于美的意境和美的享受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忘却酷暑逼人的烦恼。用心把燥热挡在身外。

我读到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绝句,生动逼真地描写了人们对凉风习习的夏日之夜的企盼:“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飘吹我裳。”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季日长夜短。睡眠不足。入夜开轩,晨起关闭,外避暑气,内保清凉。确是富有科学道理的消暑妙法。

宋代人陆游喜欢独自来到碧波荡漾的莲花池边。在轻风吹拂的柳树下支床消暑。“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暑夏之夜,拄杖追凉来到桥南,此时明月清风,星河半落。夜凉袭人,十分爽快惬意。

绿树葱茏。万木荫蓊的山中也是一个天然的空调世界。唐人姚合的五言绝句写出了身居林木掩映的高楼消暑的妙趣:“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阴中。”高楼树荫生风,大山湖水吸热,真是夏天避暑的妙境!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独坐广庭,心静生凉。不啻一剂消暑妙方!

清风扑面凉意生

几首古诗。几杯凉荼,细品慢吟。独具情趣。让人沉浸于清爽的世界里。“夕阳场圃树荫凉。麦豉瓜姜豆粥香。人坐晚餐牛吃草。蚊烟影里说家常。”子彦的这首《夏夕》诗,俨然一幅恬淡的江南风情水墨画。吟罢心清神怡!

“葵扇摇风绕树行。晚凉新浴葛衣轻。一溪流水随荫绿,人立平桥话月明。”清代洞庭诗人袁景澜《夏日村居》组诗中的一首,读着此诗,似感清风拂面,凉意顿生。

“消夏湾头云水深。浣纱人去剩飞禽。石公石姥常相对。坐话沧桑阅古今。”一对老夫妻在乡间的林边赏乌、溪头私语,心情多么悠然自在,精神多么愉悦爽快,毫无“苦夏”之忧!

宋代诗人杨万里则喜欢在月夜的庭院中闲步纳凉。清风频吹,星河半落,自然静中生凉,酷热渐消。有他的《夏夜追凉》为证:“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坡突出体现“静”在消暑中的特殊作用:“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功。空故纳万景。”(《送参寥师》)

陆游的诗就告诉人们面对酷暑不要恐慌,要宁神静气,心静自然凉:“竹梢露滴惊戏梦,荷盖风翻送早凉。暑用酒逃犹有待,热凭静性更无方。”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来无质堆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赏画吟诗,消暑纳凉!

第7篇

关键词:小学低段 古诗词 意会阅读 模糊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54-01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诵读古诗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学习目标。在小学低年级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刚刚接触到文字的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蕴藏着的美,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无疑是对低年级语文教师的一项严峻“挑战”。

陶渊明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废寝忘食”,为什么不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加以借鉴和学习呢?古人讲究“不求甚解”,是为了保全文章的整体美、韵律美。所以古诗词的学习完全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笔者想,在低段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如果也能多几次“不求甚解”,多留给学生反复吟诵的时间,也许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

1 立足全诗,欣赏意境,整体意会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它亲切可感。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意会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诗意解释出来,这种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并非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览无余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

语言意会法。 教师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既能把学生的思绪从春天过渡到夏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夏天的记忆。利用以往夏天的趣事为依托,奠定起夏日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夏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绘画意会法。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感受诗的意境。如教《所见》这首诗时,画面以诗的内容为背景,一片森林浓荫覆地,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得,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乐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及山歌的回荡后,后面插入一段知了叫声,这样就有助于帮助学生进入小诗所设的情景,使学生在领会诗的意境时,不知不觉中完成由学生到牧童的角色换位。

又如在教学《草》时,笔者采用全诗配画的方法,让学生给每一句诗配上一幅画,使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学生也在配画过程中直观地理解诗意。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

想象意会法。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吟诵意会法。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渗透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吟诵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感情地反复吟诵,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出诗的真味。曾听过一位教师教学《村居》,没有复杂的教学设计,只准备了一首美如春花的古典音乐,创设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互读、男女生对读、配图诵读。以读代讲,不但省去了烦琐的分析,而且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吟诵时间。学生在轻轻的音乐声中,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中感受着文字的美。在古诗教学中提倡“意会阅读”――“不求甚解”,其实是将更多的阅读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欣赏,享受古诗文的优美韵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理解去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 淡化讲解,模糊解读,朦胧才美

第8篇

[关键词]诗经;乐;四始

一、诗与乐的关系

《隋书经籍志》云:“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者也。故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上古人淳俗朴,情志未惑。其后君尊于上,臣卑于下,面称为谄,日谏为谤,故诵讥恶,以讽刺之。初但歌咏而已,后之君子,因被管弦,以存劝戒。”凡古诗必歌,用歌唱的形式将自己所想表达出来,即为乐趣所在,所以《孔子诗论》中才有“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一说。《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所以古代才有四处采集诗歌的官员,是帝王了解各国风俗、认清自身的得失的一种途径。

从诗的产生原因中可以看出诗的产生与乐相随。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交际频繁,期间的外交家常常引用诗歌用来加强外交辞令,更加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是因为诗歌言语的生动含蓄,使之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从而导致了诗脱离乐的存在形式,进而诗歌逐渐独立的被人们所使用。

乐在先秦时期也是六经之一,但是由于乐的传承主要是靠乐官传授,是不需要通过书写下来教授的,正是由于乐的传承的特殊形式,记载诗谱的乐经在西汉时期不见踪迹,只保留了乐理以及乐理思想于其他文献之中。

因此可以说,乐经的消失有两个原因,一为乐自身传授的形式,二为诗经可以脱离乐而存在。

二、从“诗”到“诗经”与今本《诗经》

经纬,先经线后纬线,经是根本,所以从“诗”到“诗经”的转变,说明诗经的成为了一个经典,也成为了古人必修的课程。

《诗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是周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夏、殷已上,诗多不存。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刘克笃前烈,太王肇基王迹,文王光昭前续,武王克平殷乱,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诵美盛德,踵武相继,幽、厉板荡,怨刺并兴。其后王泽竭而诗亡,鲁太师挚次而录之。孔子删诗,上采商,下取鲁,凡三百篇。至秦,独以为讽诵,不灭。”直到西汉初期,儒学渐渐兴起,传授《诗经》的各种学派也相继而起。“汉初,有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终于后汉,三家并立。汉初,又有赵人毛苌善《诗》,自云子夏所传,作《诂训传》,是为《毛诗》古学,而未得立。后汉有九江谢曼卿,善《毛诗》,又为之训。东海卫敬仲,受学于曼卿。先儒相承,谓之毛诗”。三家诗都采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所写,属今文经学派,金文学派在两汉时期盛极一时,居于主导的地位,立于学官,但是三家诗并没有共同遵守传授的书籍,到东汉时还在写章句。与三家诗对立的就是古文经学派,毛诗学派,用篆文书写,这种古文经在民间广泛传布。《经典释文》说:“《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在人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今所遵用。”

上述所说“又有赵人毛苌善《诗》,自云子夏所传,作《诂训传》”与《经典释文》等书籍中记载有出入。《经典释文》说:“《毛诗》者,出自毛公,河间献王好之,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王大毛公,毛公为《诗训诂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小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以不在汉朝,故不列于学。”清《四库提要》云:“《汉书艺文志》,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然但称毛公不著其名。《后汉书?儒林传》始云赵人毛苌传诗,隋志载毛诗二十卷,汉河间太守毛苌传。然据郑玄《诗谱》、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则作传者乃毛亨,非毛苌也。”

三“四始”

毛诗大序中四始的顺序与论诗中的顺序是不同的。《毛诗大序》说:“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竹书第五简云:“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氏(是)也。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孔子曰:“《颂》,平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申而绎,其思深而远,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小雅》,德】也,多言难而怨对者也,衰矣,小矣。《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欲焉,大敛财焉。其言文,其声善。”孔子划分四始以德的大小为依据,颂、雅、风依次从平德、盛德、小德到无德。平者,正也,而平正之德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堪称德的最高境界。而《诗经》所言则从颂开始,说明,在教授诗经过程中,孔子注重循序渐进的方法,这也给我们今天的教授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魏眨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陆德明,经典诗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第9篇

关键词:交游活动 夏完淳 文学创作 影响

夏完淳虽然只活了十七岁,但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他都占有一席之地。其父夏允彝非常重视对夏完淳的教育,经常把儿子带在身边,使得夏完淳自幼就有机会和四方贤士接触。广泛的交游活动丰富了夏完淳的阅历,发散了他的思维,同时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为清晰呈现交游活动对夏完淳文学创作的影响。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夏完淳与以张溥为代表的复社,夏完淳与以陈子龙为代表的几社,夏完淳与“云间词派”。事实上,不少人身兼复社与几社成员双重身份,而几社和“云间词派”在人员构成上也多互相交叉。笔者这样划分只基于方便叙述且各自侧重于夏完淳创作的某个方面。

一、夏完淳与以张溥为代表的复社――早期拟古风格的形成

复社是明末张溥、张采等人发起组织的文人社团,规模达两千余人。就其性质而言,它既是一个政治性团体,又是一个文学性团体。陈子龙、夏允彝、徐F、侯峒曾、徐孚远、钱睢⒄琶堋⑸勖贩业雀瓷绯稍痹谖难上也是主宰风气的人物。

1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与同乡张采齐名。号称“娄东二张”。张溥是夏允彝的要好朋友,也是夏完淳的老师,非常喜爱夏完淳。夏完淳在明崇祯十四年(即张溥过世后)(1641)作《招魂并序》:“五龄侍函丈,摘疑赐问,音徽宛存”,“云沉沉而欲泣,天淡淡而生悲”,可见师生之情很深。

2 徐F,号勿斋,苏州长洲人。得知苏州不守,整理衣冠,向北叩首,于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十一日投水死,“始知风雅儒,大勇甘沟壑”。

3 侯峒曾,字豫瞻,号广成,嘉定县人。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清军南下苏州,侯峒曾率领众人死守,知道形势不支,于是正衣冠,自沉而死,“孤城战苦时,日落鼓声死”,年五十五。侯峒曾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有《甲申除夕感怀二首》,清顺治二年(1645)除夕夏完淳作《除夕追和广成先生韵》:“山河风景忆前年,泪尽鲛人百斛泉。”另有《与李舒章求宽侯氏书》。

4 徐孚远,字圈公,号复斋,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徐孚远曾与夏允彝、陈子龙谈志向,慨然说道:“百折不回死而后已。”夏允彝说:“吾仅安于无用,守其不夺。”陈子龙说:“吾无阈公之才,而志则过于彝仲,成败则不计也。”

5 钱梅,字彦林,浙江嘉善人。据《绍兴府志》记载,夏完淳随父亲赴长乐县任的时候,路过嘉善,叩见丈人钱梅。夏完淳问:“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钱钏担骸拔业乃重所学,和你父亲差不多。”清顺洽四年(1647)秋间夏完淳在南京狱中作《柬半存先生》,诗末有“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相勉,同时夏完淳有《西华门与同难诸公待鞫》相赠。

6 张密,字子退,为陈子龙内弟。终身高隐。张密也是有志之士,夏完淳引为知己,以“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相慰勉。

7 邵梅芬,字景说,金山卫学诸生,青浦人。清顺治二年(1645),邵梅芬在家杜门不出,“寡欲弃尘物,幽椟抗云表”。后因病去世。

乙酉(1645)国难后夏完淳曾作《舟中忆景说寄张子退》、《偶念三秋旧集忆景说兼越行诸子》。

复社成员在文学方面受前后七子复古主义影响颇深,但由于他们身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代,又积极参加实际的政治斗争,因此,在创作中大都能注重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有别于前后七子的专意“模古”,涌现出一批颇有成就的文学家。

夏完淳幼年的基础训练大都以拟古为题,这是他前期创作的主体,如《江妃赋》、《寒灯赋》、《湘巫赋》等。而《艳歌行》、《十索诗》、《五杂组》、《秦女卷衣》、《陇头吟》等则是根据古乐府题名而作。此外,如《李都尉从军》、《陈思王赠友》、《刘文学感遇》、《嵇叔夜言志》、《阮嗣宗咏怀》等几十篇古诗,则都摹拟汉、魏、六朝古诗。这些摹拟之作,是他在乙酉国变前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思想上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在手法、选词方面也没有什么新意,甚至有些重复,但这使幼年的夏完淳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对各种典故的熟知,对古代文风的梳理,等等。都为他以后的创作奠了基。

二、夏完淳与以陈子龙为代表的几社――易代之际的风格转变

几社,是复社中的一个地方性小组织。明崇祯二年(1629),几社先是成立于松江,稍后与其他许多地方文社一样,并入复社。据学者考证指出,复社实际上是一个松散型组织,几社除了在研习制艺举业的基本职能方面与复社保持基本一致外,又保持着自己的办社宗旨和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几社中最负盛名的当数陈子龙、夏允彝、李雯、徐孚远、彭宾、周立勋,即所谓“云间六子”者,而最有诗名的则首推陈子龙、李雯、宋徵舆三人。夏完淳与他们及几社其他成员如顾开雍、杜登春等也都有诗作往来。

1 陈子龙,字卧子、人中、懋中,号大樽、轶符,后易姓李,别号于陵孟公、颍川明逸,明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当时一谈到文章,都盛称复社与几社,一谈到几社。一定首推夏允彝和陈子龙,而陈子龙的文名更盛。

陈子龙既是夏完淳父亲的挚友,又是夏完淳的师长。据《陈子龙年谱》,陈子龙在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始交同郡夏彝仲”,即引为知己,两人过从甚密。陈子龙的《报夏考功书》,将一腔心里话诉与友人,是陈子龙文中最为感人的篇章。夏完淳和陈子龙接触的较早记载应该是明崇祯九年(1636);陈子龙在《题钱仲子神童赋后》后记道:“夏完淳者,彝仲子也,年六岁能熟经史,操笔论古人得失颇有端委。予时过从彝仲游,好与论难,始以为戏弄,既而爽然自失矣。”明崇祯十五年(1642),夏完淳十二岁,一天陈子龙来,夏允彝让夏完淳接待。见案头摆有《世说》,陈子龙问:“诸葛靓逃于厕中,终不见晋世祖,而嵇绍竟死荡阴之役,何以忠孝殊途。”夏完淳拱手回答:“此时当计出处。苟忆顾日影而弹琴,自当与诸葛为侣。”陈子龙感叹:“君言先得吾心者。”夏完淳才得以拜陈子龙为师。明崇祯十七年(1644),夏完淳编录《云间三子合稿》,收陈子龙、李雯、宋辕文诗之合集,共九卷。各卷之首,均署“陈子龙卧子”、“李雯舒章”、“宋征舆辕文”、“同撰”、“门人夏完淳存古编录”。门人,即是对陈子龙而言。对此,有夏完淳《读陈轶符李舒章宋辕文合稿》为鉴。清顺治三年(1646),吴易再起于湖中,陈子龙、夏完淳曾先后在军中,事败后,又曾同渡吴淞江(即吴江),“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据《陈子龙年谱》,清顺治三年(1646),“往来禾郡、武塘间,所与往来者,武塘则……夏 存古”,夏完淳有《从陈轶符年丈游细林山馆》可证。乙酉国难后的屡次起义,师生都一起参加。清顺治四年(1647)七月被押解的途中夏完淳作《细林野哭》,在夏集中当推佳作,是他在松江被捕后,经过细林山时所作,“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2 宋徵舆,字辕文,华亭人,以文章风雅著称。清顺治四年(1647)七月,夏完淳被执押解途中过常州作《昆陵遇辕文》,当时宋徵舆新成清朝进士,“宋生裘马客,慷慨故人心”,夏完淳讽刺他为“裘马客”,并慨叹“风尘非昔友,湖海变知音”。有《读陈轶符李舒章宋辕文合稿》为证。

3 李雯,字舒章,明诸生,与陈子龙、夏允彝齐名。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陷北京、李逢申遇难后,道路传闻李雯降清,夏完淳不太确定,于是作《怀李舒章六首》,语重心长,以“丈夫明大节,敦信义岂渝!”相勉。清顺治三年(1646)人日夏完淳作《人日怀舒章》:“伤心子山去,何日少卿归?”因为已确定李雯仕清,但仍希望他能悔悟。嘉定之役,侯峒曾和两个儿子玄演、玄洁殉难,然而清廷还不放过侯家。当时李雯为清弘文院中书,夏完淳作《与李舒章求宽侯氏书》为侯家谋缓解。此外还有《读陈轶符李舒章宋辕文合稿》。

4 顾开雍,字伟南,娄县人,诸生。清顺治二年(1645)秋间,顾开雍去浙江,夏完淳作《送伟南南行兼讯王蚧右》:“吴淞江上浪花白,故人分手泪沾臆。”清顺治三年(1646),因他久客不归,夏完淳作《简顾伟南》:“楚客天涯久不归,平津东阁有光辉。”夏完淳另有《偶念三秋旧集忆景说兼越行诸子》,诸子也兼有伟南。

5 杜登春,字九高,娄县人,青浦籍,麟征子。杜登春少时与夏存古等均有“圣童”之称。夏、杜两家为世交。杜麟征托孤于夏允彝,夏允彝让杜登春和夏完淳一起在家塾学习,并把女儿惠吉嫁给杜登春弟容三。夏完淳被缚押往南京时,遇杜杜登春,杜为其出资送别,夏完淳也以遗孤托付。清顺治四年(1647)七月夏完淳被押解途中作《虎丘遇九高》:“竹马交情十七年,漂流湖海竟谁怜!知心独吊要离墓,亡命难寻少伯船。”杜登春所著《社事本末》、《童心犯难集》及《江东耆旧传》,《社事本末》和《童心犯难集》均记夏完淳事迹。

几社具有浓厚的文学氛围,几社也旨在“心古人之心,学古人之学”。几社的经世倾向也十分突出。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几社中不少人物自觉承担起救亡重任,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对夏完淳影响很大。他是明末文学成就较为突出的作家,在文学主张上,他注重复古,但他并不主张泥古不化,而是推重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其早期的作品都是拟古之作,但都能够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写出一些关怀民生疾苦的诗歌,如《卖儿行》、《小车行》等。而他最有价值的作品则是明亡前后他投身抗清斗争时所写的诗歌。国破家亡的现实,使他的诗风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悲歌慷慨。雄浑深沉。

陈子龙“强调‘感时托讽之心,援故证今之法’,即在创作心理与创作方法上都是尚今和写实”,在思想路线上,“乘于时而动,遇于事而发”。同样,夏完淳的创作态度也是崇尚写实求真,正如他在《续幸存录》自序中所说的:“次先忠惠遗行之后,继以此编。不敢苟,不敢私,不敢以己意曲直”,又谓:“失之诬,失之枉,我知免矣。”

夏完淳的政论都较公允,一针见血,如《大哀赋》中评明末之失政有“罪莫甚于赵高,害莫深夫褒姒”,即指魏忠贤与客氏而言。描写南明福王荒淫误国一段,笔锋犀利无比:“而乃东昏侯之失德,苍梧王之不君”,“先见乎玉杯象箸,后征夫酒池肉林”,揭露朱由菘君臣之祸国殃民。他主要从明王朝统治者自身找原因,认为福王的行径比历史上任何一位亡国之君的失德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南明王朝的覆灭是必然的。在《续幸存录》中,夏完淳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三、夏完淳与“云间词派”――明确词体的审美特征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县的古称,又名华亭。云间词派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最大流派,在词人群体、词学思想上都有其整体的建构。云间词派以陈子龙为首,宋徵璧、李雯、宋徵舆等均为干将。有词籍著录的云间派词人除上文已述的陈子龙、宋徵璧、李雯、宋徵舆外,还有吴易、蒋平阶与夏完淳交往甚密。

1 吴易,字日生,吴江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夏完淳“遵父遗命,尽以家产饷军”,入吴易军为参谋,“佐威虏以于征,从长兴而再起”,“既充下乘,聊托中涓!草檄则远愧孔璋,入幕则深惭仲宣”,在《大哀赋》中自述在吴易军中参与筹画。夏完淳入幕之初有诗《军宴》、《鱼服》,屯兵湖中的闲暇时作有《同友人过东道院》、《鹑衣》。清顺治三年(1646)四月初,夏完淳随军参加攻克海盐的战役。吴易六月中旬被清军杀于草桥门,年仅三十五岁。夏完淳获知噩耗,作诗:“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由于遗骸未归,夏完淳与知心密友筑衣冠冢以纪念。清顺治四年(1647)七月夏完淳被押解途中过吴江悼吴易而作《吴江野哭》中叙及此事,“筑公虚冢青松路”。

夏完淳与吴易情谊极深,从“感激当年授命时,哭公清夜畏人知。空闻蔡琰犹堪赎,便作侯芭不敢辞”,“江上非无吊屈人,座中犹是悲田客”可知。吴易就义数月后的风雪之夜,夏完淳作《哭吴都督》六首:“湖海门生谊,荆榛国士恩。滔滔江水阔,万里独招魂。”直把吴易当作自己的老师。清顺治四年(1647)作《绝句口号八首》:“可怜屈宋师门谊,空白招魂吊汨罗”,与《大哀赋》“招魂而湘江有泪”前后相合,用《屈原贾生列传》贾谊过湘水投书吊屈原的事来哀悼吴易。

2 蒋平阶,原名雯阶,嘉善籍,诸生。蒋平阶小时侯曾跟随陈子龙。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闽中立国。秋冬问,蒋平阶赴福建拥隆武,夏完淳作诗《蒋生南行歌》送他。此外有《偶念三秋旧集忆景说兼越行诸子》、《送驭闽蒋大南行》。

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词人,注意诗与词的区别,对词体审美特征的认识很深刻。在这样的宗旨之下,夏完淳的词作中香软的主题常见,占了很大部分。如《前调》:“剪剪猩狨试晚霞,斜风轻送七香车,倚栏低弹鬓云斜”㈣,《忆王孙》“珠帘斜卷翠鬟垂,晓月重楼人未归,细按红牙懒画眉”酬,其它还有许多如《浣溪纱》、《喜迁莺-暮雨南怀》、《喜迁莺・秋恨》、《前调・秋恨》、《卜算子・断肠》等。他同时把自己的家国之思寄托在词作之中,“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无限伤心,吊亡国云山故道”、“禁三千白发,镜华虚照”、“想当时罗绮少年场,生春草”。

综观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交游是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创作生涯则因此而得到极大的发展,其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也在交游中不断得以深化和成熟。同时夏完淳所留下的作品也记录着明清易代之际的不同文人的不同风貌,对研究这段历史有着佐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白坚.夏完淳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57页.

[2]同上,1991,第117页.

[3]同上,1991。第98页.

[4]侯峒曾.侯忠节公全集・卷十五・文十一・祭夏瑗公母顾太孺人文(十八卷).铅印本.

[5]杨开第修.姚光发等纂.重修华亭县志.见于《中国方志丛书》45,据清光绪四年刊本影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1174页。

[6]白坚.夏完淳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300页.

[7]同上,1991,第131页.

[8][明]陈子龙编.[清]王;云续编.裕公自着年谱.清嘉庆八年刻本,第503页.

[9][明]陈子龙.题钱仲子神童赋后.续修四库全书.第1387册,卷十六,第179页.

[10]李延罡.南吴旧话.夏节愍全集・附录.

[11][明]夏完淳编.云间三子新诗合稿.民国二年(1913)赵诒琛等刻,峭帆楼丛书本.

[12]白坚.夏完淳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215页.

[13]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4]陈子龙.易论.裕公全集(卷三).

[15]白坚.夏完淳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422-423页.

[16]同上,1991,第1-28页.

[17]同上,1991,第244页.

[18]同上,1991,第221页.

[19]同上,1991,第357页.

[20]同上,1991,第356页.

[21]同上,1991,第358页.

第10篇

关键词: 《华夏集》 庞德 译者的显性 意象

1.引言

1915年,诗人兼译者的庞德出版了一本名为《华夏集》的英译汉语古诗集。该诗集中庞德不妄加评论的诗歌风格,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练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融化在诗行中的诗歌创作翻译理念得到诠释。

2.异化理论中译者的显性

为了提高译者的地位,保留源语语言的精华,韦努蒂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通常是语言和文化异化的中介让目的语读者通过译文了解源语语言文化知识。韦努蒂认为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应该采用抵抗翻译方式解决。抵抗这一术语是韦努蒂用来指文学文本的翻译策略,能在译文中保持源语文化、语言的特点的翻译策略,同时也能不同程度地在译文中体现出译者的存在,从而提高译者的地位。这种翻译策略挑战了英美翻译界根深蒂固“透明”的翻译要求。

3.《华夏集》意象翻译中译者的显性

《华夏集》中的Sepe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和老朋友分别的诗歌,全诗包含32个字,精练的语言以意象的形式交代了老朋友离别的时间地点与去向,以及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庞德翻译的Sepe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中,他创造性地把“故人”翻译成了Kon-jin。然而费诺罗萨在手稿上的“故人”下方标注了“an old acquaintance”。许多评论者都认为庞德是为了让读者了解kon-jin的意境,因为这个词听起来比较有诗意而且能使他们想到远东的朋友。同样,译文中的“ko-kaku-ro”和“Kiang”达到了相似的效果。庞德之所以将这两个地点名词以其日语读音翻译成英语,是因为他想直接把原诗的意象直接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诗中“烟花”指的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柳絮飘飘,如梦如幻,说明孟浩然离去的时间,而庞德直接采取逐字翻译的方法,将其翻译成smoke-flower,这个富含意象的词语为目的语读者还原了一幅春天的美丽景色。“Lone sail”表现出孟浩然孤独的远行,“blots”形象地表达了友人已经远去,在碧空里只能看到一个点,诗人能看到的只是流入天际滚滚的江水。这首离别诗全诗没有一个关于分别的词,但目的语读者可以从庞德译诗中的意象得到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对老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更重要的是,庞德借这首诗歌的翻译达到了将中国古诗的写作手法传达给西方读者,改革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矫揉造作、无病的写诗风格,借意象的景色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的目的,同时在译文中让读者感受译者的存在,提高译者的地位。

《华夏集》中李白的《古风·胡关绕风沙》和《古风·代马不思越》两首诗歌的译文中尽可能地借异化翻译策略为手段宣扬意象主义的手段,体现出译者的显性。《古风·胡关绕风沙》这首诗的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翻译中,“Bones white with a thousand frosts,high heaps,covered with trees and grass.”庞德忽略了源语和目的语语法规则,将几个充满意象的词汇串联在一起直观地为读者呈现出来。上句直接点出了沙漠中白骨累累,而下句则暗含沙漠中太多的白骨堆由于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堆积起来。从原文和译文中的对比不难看出,庞德并没有过多地改写原诗,而是将诗歌直接从中文译为英语,保留了原文的语法特点,显示出了原文的异域风情。这一点尤为体现在“荒城空大漠”的译文“desolate castle,the sky,the wild desert”中,费诺罗萨的译文和注解都非常清楚:

?摇?摇?摇?摇荒?摇?摇?摇城?摇?摇?摇空?摇?摇?摇大 ?摇漠

注解:desolate castle sky large desert

译文: I see a ruined fortress in a most blank desert.

英语读者在初次阅读此句翻译时便知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英语句子。尽管费诺罗萨在手稿中的串解添加了原文所没有的主语及深层次的含义,[1]P223但是从译文中可以看出庞德并没有遵照费诺罗萨的手稿将此句按照正确的中文语法翻译成英语,而是创造性地将这“荒城空大漠”这句诗分割成三个不同的意象并置在一起。庞德除去了三个词之间显示其语法关系的连接性词语,将凸显出来的三个独立的视觉意象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2]P46许多评论家指出,庞德这样异化性的翻译并非不理解原文而是有意而为之,其目的就是要将译文最大限度地向原文靠近,让目的语读者接近原文作者,使之领略汉语诗歌所带来的与目的语主流文化风格迥异的异域文本。叶维廉认为庞德采用这种翻译方式是为了达到艺术效果。[3]P195

4.《华夏集》诗句翻译中译者的显性

庞德《华夏集》中句子的翻译策略是一个亮点。在翻译《华夏集》时,庞德采用了抵抗翻译策略。为了挑战当时的诗歌创作的潮流,庞德将中国古典诗歌和美国现代诗歌结合在一起。有时,他甚至将其诗学原则运用在翻译中。许多译者提倡以翻译要以忠实作为首要原则,译者必须遵守目标语的语言结构。然而,作为诗人兼译者,庞德认为传统的英美诗歌“掩盖其缺点,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4]P187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特点,而首当其冲的是诗歌中的对照手法。庞德青睐中国古典诗歌的原因之一是被诗人不加任何评论直接呈现出自己的感情,而这种创作方式在19世纪的英美文坛中较为少见。

《华夏集》中的第二首诗歌是古诗二十九首之二,这首诗歌的翻译完全体现出庞德译诗中出现效仿中国古典诗歌句法的特点。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首先,在翻译这首诗歌时,庞德同目的语诗人一样采取了意识流的翻译手法。首先呈现给读者女主人公现在的状态,随着诗歌情节的发展,读者渐渐了解了她的命运。此外,译诗中的7个句子中的5句庞德均以And开头,让目的语读者更清楚接下来的诗句都是这位美人及其所处的环境。通过模仿中国古典诗歌写作的译法,庞德认为诗人可以更直接地将其所经历、所看见的呈现给读者。

《华夏集》译文中保留下来的这些中文语法特点,特别是动词在译文中的灵活运用可称为庞德翻译的一大特色。费诺罗萨曾表示,在翻译过程中,特别将中文翻译成英语时,我们必须保留原文的精髓,使用一些独特而有效的动词而非形容词、名词或者不及物动词。[5]P15-16

在费诺罗萨的影响下,庞德在翻译中使用的动词非常生动并且具有暗示性。这首译诗中的另一个源语特点就是英文叠词。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叠词是指词和词连起来的用法。这首诗歌的翻译中,庞德继续沿用了源语的叠词特色,增添了译诗的意蕴,使之更具节奏感,让目的语读者也感受到了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庞德把诗歌第一句“青青河畔草”中的前两个叠词“青青”翻译成了“blue”,显而易见青草的颜色是绿色,应该翻译成“green”。但是庞德独具匠心地将“blue”代替了“green”。一方面,费诺罗萨在手稿中同样将青青翻译成“blue”,另一方面,庞德之所以坚持“blue”,是因为该词英语中也表示抑郁不快乐,庞德意在诗歌的开篇就让目的语读者通过“blue”领会这位女子的忧郁。诗歌的第四行的“皎皎”在费诺罗萨的笔记中译为“white,brilliant and luminous”,然而庞德却将其翻译为“white”。这是因为首先 “white”一词比“brilliant and luminous”更具体,庞德更倾向具体化而非抽象化。其次,苍白的脸色告诉读者女主人公孤单隐居的生活。庞德把第六行的“纤纤”两字分解开来,句子开头庞德将第一个“纤”翻译成“slender”,展现出一个柔弱女子的形象。而第二个“纤”则用来修饰这位柔弱女子的纤纤玉手。庞德在这首诗歌中有意将第五句和第六句诗歌空了一行。叶维廉认为这行空白是为了帮助达到诗歌特殊的目的。[6]P148诗歌前半部分为目的语读者再现了源语诗歌中河岸边一位年轻孤单的女性纤纤素手打开窗户,她形单影只;而诗歌的第二部分则表现出在女主人公嫁给一位浪子后孤单的生活。庞德用第五句和第六句之间的空行将整首诗连接起来。祝朝伟指出这个空行是庞德诗歌翻译中一个出乎意料的改变,使诗歌中的两个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让目的语读者体会到言有限而意无尽的文学效果。

5.结语

通过呈现源语富有内涵的意象词汇和模仿中国古典诗句的翻译方法,庞德在将中国古典诗歌引入西方文学界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华夏集》自出版以来一直吸引着很多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庞德的诗学观念是如何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与此同时,译者的地位也在译文中得到了彰显。

参考文献:

[1]赵毅衡.诗神远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孙媛.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46.

[3]Yip,William.Ezra Pound’s Cathay.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

[4]Nolde,John. Ezra Pound and China. Orono: University of Maine,1979.

第11篇

从学前班我就和经典诗文亲密接触后,就密不可分了。

在大李老师的倡导下,我们从学前班起就开始熟读经典诗文《论语》、《弟子规》、《笠翁对韵》。这些经典诗文每天我们都要用手指着读和背诵,这让我认识了好多繁体字和多音字;还知道了中国人从古时起,就有和好的美德和卫生习惯。《弟子规》里教会我要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爱护幼小……“便溺回?净手”就是告诉我们上完厕所和吃饭前都要洗手。

一年级我顺利的进入了学校的“经典诵读班”。通过《元日》、《春日》、《春晓》等描写春天的古诗;夏天的《小池》;秋天的《》;冬天的《松》和《梅花》……让我知道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景还可以这样描写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我看的古诗文也越来越多,对他们的认识和了解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周老师的严厉教导下,每天我都必需背一首《读读写写》上的古诗。有时背不出来,就会的到她的耐心教导,知道我背出来为止。慢慢地我对这些古诗有了感觉,在周老师的帮助下,我也象古人一样学会了作诗:

《 痴书 》

书 丛 堆 室 似 孔 家,

阅 遍 书 海 废 寝 室。

不 是 玩 中 偏 爱 书,

做 尽 此 事 便 无 事!

怎么样?还写的不错吧?这都要感谢伴我成长的“经典诗文” 。“经典诗文”你教会我做人的道理;“经典诗文”你告诉我美丽景物的描写方式;“经典诗文”你就像我的指南针,指引我学习的方向。“经典诗文”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伴随,我才会这么快乐的成长!

第12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欲

1.妙语激欲

审美心境是指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契机,古诗词审美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尽量让学生带着与诗词相应的情绪色彩进入诗词的鉴赏和学习,设计一段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是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审美欲望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可以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在夏天的夜晚你们是否有在院中乘凉或外出散步的习惯?在那星辰满天的仲夏之夜,有明月与清风相伴,树上的知了与田里的青蛙竞相奏乐,静谧的乡村弥漫着阵阵稻花的清香,似有若无,不绝如缕,这也许就是我们曾经历过的某个美丽的夏夜。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笔下的夏夜。”这样的导语为学生描述了一幅美丽的仲夏夜图景,能很快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借助多媒体,调动审美欲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综合在一起,称为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主体通过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如对事物的色彩、线条、声音、质地的感官印象,从而获得美感的过程。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像资料,巧用这些资料能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刺激,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欲望。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前,可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优美清新的山水画,同时播放一段抒情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山中秋景的幽静和空灵之美。这样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提供直接而鲜明的形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相应的课堂氛围。

二、反复吟咏,感受音乐美

我国古典诗词在声律上大都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它们形式固定、格律严格、节奏感强,是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针对古诗词的这一特点,精心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首先要提醒学生注意要停顿的地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凄凉落寞的感彩,指导学生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作品所蕴涵的孤独苍凉的情感和意境。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吟诵训练中掌握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吟诵中融入自己对诗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以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三、点拨揣摩,品味遣词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大都具有概括凝练、含蓄生动的特点。古人为把诗的语句提炼得更加精确传神、形象生动,可谓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如传世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正是诗人用语凝练、生动的典范。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作品中的语言,认真体会古典诗词的遣词之美。

四、挖掘内涵,体验情感美

1.感悟思想,理解作品内在情感。

诗歌的思想和感情是密不可分的,情理结合,理在情中。在鉴赏古诗词时,必须深入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情感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表现了感人至深的母子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怀想;“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抒写了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指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

2.把握表现手法,体验作品情感美。

寄情于景、状物言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情达意之法。诗人或状物移情,或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索诗人表情达意的具体方法,深入体会作品情感。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在萧索的秋季,独自登上高台,视野之中一片凄凉,肃杀苍凉的秋景引发诗人对盛衰无常和身世飘零的感慨。教师在讲授这首诗歌时,要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借景言情的表现手法,深入体会诗歌感情。

五、展开想象,领略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