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越王勾践的故事

越王勾践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10:08:34

越王勾践的故事

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1

春秋末期,吴国(今江苏南部)的越国(今浙江北部)互相接壤,互相仇怨,经常打仗。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打败越兵,越王勾践只剩下五千多兵,被围困在会嵇山。勾践对三军命令说:“凡是我的父老兄弟及国君的同姓同宗,有能帮助我想法打退吴国军队的人,我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随后派大夫文种到越国求和,吴王夫差终于把军队撤走了。

为了报仇复国,勾践对本国的人民说:“我不知道我国的力量不足,去和大国结下冤仇,因此害得老百姓们牺牲在荒郊野外,这是我的罪过啊,请让我改过。”于是,他埋葬在战争中牺牲的勇士,慰问那些受伤的兵士,抚养那些幸存的人,安慰那些有丧事的人家,废除那些百姓不满意的规定。他忍受了奇耻大辱,亲自去侍候吴王夫差,并派三百个士人到吴国当差,他亲自在马前给夫差开道。骄横贪婪的吴王夫差信以为真,允许越国作为吴国的属国而存在。

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忍辱负重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终于以弱胜强,实现了复国的心愿。这个故事被后人引以教训,并被作为题材编成各种戏剧(如《卧薪尝胆》,《胆剑篇》等),在人民中间演唱,流传,给人们以巨大的教育力量。

勾践报仇雪耻的故事选自《国语》。《国语。》是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史料,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实。

它具体深刻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外交上的种种情况,歌颂了符合人民愿望的英雄人物,鞭挞了那些残暴荒淫,卑鄙无耻的反动统治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爱憎。

剧作家曹禺的着名历史剧《胆剑篇》,也是我国春秋末期吴越战争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题材,成功塑造了古代英雄人物勾践的形象,歌颂了勾践坚韧不屈,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精神。

城北中学初二:cape

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2

1965年12月,湖北省江陵县望山的一座楚国贵族墓出土了一柄精美绝伦的绝世宝剑。据说,当这把历经千年的古剑被人们从黑色漆木的剑鞘中拔出时,依然寒光耀目。考古队员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21层白纸划破。

这柄古剑长55.6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剑身饰满黑色菱形暗纹,纹饰华美。剑格镶嵌有蓝色琉璃和绿松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状,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古剑工艺之精良,绝非当时楚国铸造技术所能成就。那么,这把寒光闪闪、刃薄锋利的古剑到底是谁的呢?

打开问号的“钥匙”很快找到了,在一面剑格处,铭有两行鸟篆文,共8个字。这种古文字又称“鸟虫文”,是篆书的变体,没有扎实的文化功底根本甭想解读。考古工作者初步解读出剑铭中的6个字为“越王”、“自乍(作)用剑”。

照此推理,此剑定为越王所有。但越国自公元前510年称王起,至公元前334年被楚国所灭,先后有9位越王。这柄古剑又该是哪一位越王所“自乍”呢?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交流、切磋研讨,意向终于趋于一致,公认铭文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一对仇敌之刃

1983年11月23日,离勾践剑出土地仅两千米的江陵县马山五号墓同样出土了一件绝世青铜矛。这把青铜矛长29.5厘米,矛身饰有黑色“米”字几何花纹,线条平滑,锋刃锐利。矛峰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设有放血槽,放血槽后端各铸有一个兽头。

这一件绝世神兵利器究竟属于何人呢?考古工作者同样在矛身上发现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这次解读毫不费劲,“吴王夫差,自乍(作)用(最后一字尚未定论)。”专家考证,此矛为吴王夫差所有。

熟悉历史的人大都知道,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那可是一对冤家对头。对于吴王夫差来说,勾践与他有着杀父之仇。当年,夫差的父亲攻打越国被勾践率兵击败,死于回国途中。夫差继位后,牢记父亲遗训,立志向勾践复仇,厉兵秣马,终于在3年后击败了越国,迫使勾践来吴国当人质。

对于越王勾践来说,夫差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耻辱。勾践在吴国当人质的时候,夫差让他住在坟地边,干喂马的工作。夫差生病时,勾践忍辱负重,甚至“尝粪问疾”,好不容易才取得夫差的信任,两年后被夫差批准回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在20多年后灭掉了吴国。

从史实上不难看出,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如此互相憎恨的人,他们心爱的兵器怎么会埋葬得如此相近呢?

千古之谜,至今仍在求解中

如今,在湖北省博物馆展览室,越王勾践剑对面四步远的地方,陈列的便是吴王夫差矛。这两柄来自远古的世界级兵器珍品,依稀照耀着当年的吴越勇士,在他们主人死后,平静地同室相处了。

有些考古学家和史学家认为,当年勾践灭吴后,将夫差的矛作为战利品缴获。而后,楚国兴兵灭越,遂将勾践剑、夫差矛一并收至囊中。后来,楚王将这两件宝贝分别赐予了两位重臣。

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3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1

  这几天我在读《成语故事》这本书,读着读着,不知不觉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

  这本书又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有巧夺天工的神话故事;富含真理的寓言故事。这是一本蕴含了许多成语的﹑充满知识的书。

  这里面有大义灭亲﹑画饼充饥﹑井底之蛙﹑黔驴技穷﹑卧薪尝胆等等。我最喜欢其中的卧薪尝胆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先苦后甜。

  这个故事讲得是吴越两国在春秋末期为争取天下霸权,在夫椒激战,越军大败,越王勾践被俘,吴王夫差认为要完成霸业,必须要宽宏大量。就没杀越王勾践。没想到几十年后,越往东山再起,逼死了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后来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越王勾践是多么忍辱负重、老谋深算的一个人啊!勾践为了打败吴王夫差,睡在柴草当中,吃粗茶淡饭;为了打败吴王夫差吃饭睡觉都要舔尝苦胆;为了打败吴王夫差和战士们同睡同起;为了打败吴王,他放下身段,不耻下问。功夫不负有心人。越王勾践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要忍辱负重、不耻下问。

  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书启示了我:人生就像大海,困难、挫折与艰辛,不过是海岸上泛起的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有很深的感受,中华成语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思想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生动形象、意境深奥的效果,这也是其他语言文字难以比拟的地方所在。

  我从“不自量力”的成语中学到了:要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我从“大公无私”中学到了:要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才能受人爱戴。

  我从“悬梁刺股”中学到了“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大器之材。感受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一个成语故事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个哲理。我要以史为鉴,学习古人的智慧,时时反省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这个故事主要讲: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公。叶公非常喜欢龙,又因为他生活在富贵家庭中,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里的柱子上、被子上、枕头上……家里上上下下的东西,都刺有龙的图案。一转眼,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里,叶公一家平平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可是,叶公一家并不知道: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公一家既然这么喜欢我,那见到真龙……岂不是更喜欢了吗?好!就这么决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见一见那个名叫叶公的人!第二天,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透过窗户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叶公,叶公也被这如此巨大的呼吸声吵醒了,一看,两眼直冒金心,吓晕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某样东西,所以小朋友千万不要学叶公哦!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4   最近,我读了许多书,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成语故事》。在这本书里,写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为人处世的、坚强意志的、求学求知的等等,这本书还图文并茂,每个成语既有出处、解释和例句,又有精彩的故事,十分有趣。

  在这本书里有100个故事,让我最喜欢的是妄自菲薄和目无全牛。妄自菲薄,是讲形容过于小看自己。讲的是在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帮助刘备打天下,建立政权,刘备死后,刘禅即位,可刘禅没有治国的才能,也胸无大志。而诸葛亮写了《前出师表》,在其中写到了蜀国文武官员为蜀国拼命效死,而刘禅也应该发愤图强,振奋精神,万万不可以小看自己。这让我知道了,我们要正确地看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4

读《上下五千年》有感

中华民族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由衷的骄傲。所以,我在周末里读了一本人人皆知的一本书——《上下五千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世事沧桑,朝代更替,从远古的传说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从十六国至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止,英雄豪杰辈。

五千年的故事有许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屈原沉江、西门豹治邺、孟母三迁、卧薪尝胆、秦灭六国,四面楚歌……一些发人深省的故事。

其中,我最敬佩勾践那忍辱负重,不拘小节、有男子气概的风范。勾践被吴王打败之后,只好忍辱求和,到吴国服役三年。

后来,勾践帮吴王差夫治好了病,夫差一高兴,就把勾践放了回去,勾践一回去,不忘报仇雪恨,每天自食其力,吃着苦胆,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越国复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持不懈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气累,我们要学习勾践,他那种精神。

而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任何一个小故事都能使我懂得一个道理,做人的道理,不光懂得这些,还知道了一些有意义的历史故事,而这些故事,而又会影响一些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所以这本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5

以前总是认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个好国王,吴王夫差整天只知道贪图美色,寻欢作乐是个昏君。可是,我看了《争霸传奇》这个故事后,让我改变了对这两个人的看法。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好的,说明他意志坚强。可是在他打吴国时,却让士兵用箭射死了他的亲妹妹。打败吴国后,文种知道他在吴国受辱的许多事,找了个借口将这位对他忠心耿耿的大夫给杀了。他儿子因为看不贯人们残杀决定当老百姓,也差点被勾践杀了。他夫人怕吴王的悲剧重演,便巴西施带出宫,勾践就把和他一起在吴国受苦的夫人打入冷宫。

吴王夫差虽然总是寻欢作乐,但是当他知道范篥背叛他时,他还念着范篥曾经救过他,没有杀他。吴王夫差至少赏罚分明。

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6

面对体弱多病的父母,面对家徒四壁的砖木结构瓦房,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17岁的崇州女孩余平拒绝住在温暖宽敞的房间,毅然住进了臭烘烘、阴暗潮湿、弥漫着猪尿味道的猪圈房里,而且这一住就接近14年。在崇州锦江乡鱼塘村10组,这个名叫余平的17岁的女孩子长年累月住在猪圈房里,2006年中考考了519分(总分600分)的高分。

这是一条有意思的新闻。有意思就在于住猪圈可以励志,可以考高分。有意思还在于这个名叫余平的女孩最欣赏的人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虽然有论者称“这条新闻也太假了吧!”但我觉得还是可以从教育的角度来议一议。

作为励志的典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但这是一个极端的典型,一般人只知道卧薪尝胆可以发奋励志,但未必知道这故事中包含了太多的消极的乃至反动的因素,是不宜让积极健康向上的青少年学习的。比如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为了复仇可以忍辱负重,乃至人格变态。如勾践为了讨好吴王夫差,把自己心爱的女人西施送给了吴王,为了取得吴王的信任,他甚至去尝吴王的粪便。这些做法,今天的人们想起来都觉得恶心,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却把这故事当成了发奋励志的典型来教育后人。

难道为了达到目的,就可以这样糟践自己到如此地步?这种极端的人格变态心理在今天哪里还有丝毫的正面价值?宣扬这种极端的教育事实上是宣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而这种极端教育不知戕害了多少人!整个封建社会的换代史就是一部杀戮史,为了江山,父母兄弟都要杀掉,哪管亲情与人伦!为了皇帝的宝座,多少潜在的帝王卧薪尝胆,而一旦得志又滥杀功臣!司马迁把帝王励志后的行为总结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灭了吴的勾践不是几乎滥杀了身边所有知情人吗?只有范蠡明智辞官,躲过了一劫。

这种极端教育在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如“头悬梁,锥刺股”,说的是战国时的苏秦为了发奋励志,把自己的头发吊在屋梁上、拿针锥刺自己的大腿。这种自残似的学习方法,我不知道今天的青少年有什么可以值得学习的。凡是经过这种自残手段励志而达到目的的,他的人格很难说是健全而正常的,他多半会变本加厉,会不择手段来补偿自己曾失去的一切。为什么历代的经过磨难的统治者都是那么冷酷无情,从他们的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中可以找到答案。

为什么传统文化会把卧薪尝胆这一类极端励志故事作为教育的范本?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作为正统,儒家文化宣扬“学而优则士”,只有经过残酷的励志学习才可以脱颖而出,才能做大官,实现自己济世的愿望。

但这种极端的励志教育在今天看来是有害的。极端艰苦的环境,固然可以使人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但过于艰苦的环境,又可以使人极度自卑,从而心理变态。一个不远的例子就是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正因为他的家庭的极端贫穷而导致他的极度自卑,心理扭曲变态杀人。

住了十几年猪圈房的女孩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女孩了。她的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即使她最欣赏勾践的卧薪尝胆,但经过住猪圈励志锻炼后的她还能以正常心态来回报这个社会吗?她恐怕也会产生勾践那样的报复心理!

传统文化的极端“励志”教育是戕害人的精神毒药。因极端励志教育思想而住进猪圈的女孩是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她事实上是传统极端教育思想的受害者。所谓“卧薪尝胆”、所谓“头悬梁,锥刺股”,这一类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极端教育观念不知害了多少人。

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抛弃传统的极端教育思想,回归人性化的寓教于乐的教育中来吧!

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7

这段话,主要描述历史上著名的齐相管仲。齐国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管仲的“富国强兵”政策密切相关。但是,富国与富民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货殖列传》在讲述了管仲之后,便开始讲范蠡:“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又名计倪、计研、计砚,但他原姓“辛”,为何后人都以“计”作为他的姓?估计与史书记载他“尤善计算”有关。从计然在历史上的评价看,还可以说他“擅长为国家经济发展制定计划”。关于计然,史书有不同的说法。他是晋国流亡的贵族,博学而无所不通,才冠当世。一说他不愿自荐于诸侯,因而不为世人所知。另一说他在越王勾践手下当了谋士。后一种说法有点不太可信。

越王勾践会稽山战败是公元前494年。范蠡与勾践一起入吴为奴,返回越国是公元前490年,此时范蠡已46岁。史书记载计然生于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94年,享年56岁。因此,越王勾践会稽山战败并开始重用范蠡、文种时,正是计然去世的那一年。当然,这并不排除计然此前曾经给越王勾践出谋划策,也不排除临终前最后一次给勾践制定计谋。而东汉史书《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说,“勾践十年”,也就是公元前487年,勾践召集群臣开会,“计倪年少官卑,列坐于后”。在越王勾践面前发言还要举手,显然更不可信。因为,那一年计然已经去世3年了。比较可信的是,计然酷爱山水,到了越国与范蠡相识。范蠡惊奇才,拜其为师。计然比范蠡年长14岁,便将自己的治国、商业理念传授于范蠡。也许,勾践见过计然,但是,计然是贵族,有傲气,未必肯在勾践手下做事。

顺便说一下范蠡与西施。越王勾践将西施送给吴王夫差是哪一年,历史记载并不清晰。反复考证后猜测,应该是在勾践自吴国返回之后,即公元前490年之后。史书记载,定此计谋后找到西施,光教习歌舞、步履、礼仪就花了3年时间。有人认为伍子胥之死与越国奸细的挑拨与谗言有关。伍子胥死于公元前484年。因此,西施到达吴国的时间应在公元前490至前484年之间。取其中间,假设西施于公元前487年到达吴国,此时西施年龄18岁,那么,到范蠡离开越国“泛舟五湖”时(公元前468年),范蠡68岁,西施37岁。因此,大多数历史学家对于范蠡与西施“驾扁舟、入太湖”都表示存疑,实则就是不可信。

太史公的《史记·货殖列传》继而写到:“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也就是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后,至少已63岁的范蠡说:计然制定了7条策略,我只用了其中5条便灭掉了吴国,可见其有效。我要将这些策略用于发家。《货殖列传》描述范蠡最后20年的经商写道:“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事实上,范蠡离开越国之后的经历并没有清晰、详细的记载。司马迁在这里所记,只是一个大概。传说范蠡最初是泛舟太湖,从现代的历史遗迹中,似乎也有印证。江苏省无锡市在太湖岸边,无锡有一深入市内的内湖,叫做蠡湖。蠡湖是无锡主要风景区之一,著名的蠡园就在其旁。它们都与范蠡有关。其实无锡还有许多与范蠡有关的遗迹。传说范蠡离开越国,最初就在蠡湖旁住下。

传说范蠡写了一本《养鱼经》,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养鱼教材,其地位与伯乐的《相马经》、宁戚的《相牛经》相当。人们认为,范蠡的这本《养鱼经》就是他在蠡湖居住时期写的,而且是他在此地养鱼的经验总结。这个传说有可信的一面。《养鱼经》所记载的主要是养鲤鱼。鲤鱼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饲养的家鱼。中国早在殷商时期便开始在池塘饲养鲤鱼。《诗经》记载周文王也曾凿池养鲤。而且,鲤鱼地位较高,西周时期周宣王曾在庆功宴上用鲤鱼宴请诸侯;鲁昭公曾经将鲤鱼赏赐孔子,孔子因此将自已的儿子取名为孔鲤;孟子说的“鱼与熊掌”,其中的鱼就是鲤鱼。池塘养鲤鱼到汉代已极其盛行。《养鱼经》记述的养鲤鱼的方法大都被后世继承。其所描述的养鱼规模很大,一个池塘中收获的鲤鱼可达7万条,大的鱼体长达3尺。因此,《养鱼经》可视为那一时期人工养殖鲤鱼的技术经验总结。不管此书是范蠡所著还是后世托名,这本书对于中国古代淡水养鱼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范蠡也的确有可能曾经靠养殖鲤鱼而生财。这一生财的实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传统农业之外,靠高附加值的副业,靠专业知识而致富。

《养鱼经》说:“畜鱼三年,其利可以至千万,越国当盈。”似乎是指范蠡在越国时就把人工饲养鲤鱼当成国家经济的命脉之一。如此说来,他离开越国后著书立说、总结经验,自己也靠养殖鲤鱼发财,倒也顺理成章。

范蠡后来离开太湖地区到达齐国,司马迁清楚地记载他改名为“鸱夷子皮”。这名字本意是指牛皮做的酒囊。范蠡以此为名,可能只是类似“王麻子剪刀”、“狗不理包子”之类的商号,也可能是指他做过酒具或酒类生意。但是,一般认为范蠡在齐国做的主要是畜牧养殖的生意,这与他在太湖养殖鲤鱼类似。作为商人,号称“商圣”,范蠡发财靠的反正不是农业,当然这并不排除他会做农产品的生意。传说齐国曾经想聘范蠡为宰相,此说臆想成分较大。范蠡在齐国期间,大致相当在齐平公、齐宣公时期。自齐平公的哥哥齐简公起,齐国田氏便开始专权。直到范蠡死后60多年,齐康公被放逐,田氏终于成为齐侯,姜姓齐国由此成为田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从田氏专权到田氏代齐,约100年。期间,齐国宰相之位一直在田氏家族手中,很难想象篡权的田氏会找一个外邦人来当宰相。当然,基于范蠡曾经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经历,齐国正统姜子牙的后代姜姓一系试图找范蠡为宰相,也有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很小,甚至对范蠡很危险。因此,范蠡离开齐国时散尽家财,也可看成是自保。

史书记载范蠡后来到了“陶”,陶朱公一名由此而来。陶即现在的定陶。此名始于秦代,位于山东西南,现属山东菏泽地区。有人说范蠡来到定陶,做起了陶器生意,再次发财。此说属谬误。陶原为曹国国都。公元前487年,曹国被宋国所灭。此时正是范蠡辅佐勾践卧薪尝胆时期。范蠡离开越国时,灭掉曹国的宋景公刚去世,继位的宋后昭公在位60多年。范蠡去世前后,楚惠王曾想攻打宋国,鲁班为其制造了攻城的云梯,但是被墨子阻止,史称“墨子救宋”。因此,范蠡在陶时期,这个地方应属于宋国。而且,范蠡在陶所做生意并不是陶器。由陶朱公则联想为陶器,属于望文生义。按司马迁《货殖列传》的说法,范蠡在陶所做生意,应该是各种物资的贸易。

综合来看,范蠡的生意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诚信,口碑好,他被称为“商圣”,誉为“儒商”的始祖,原因或在于此。

二是熟练掌握市场规律,懂得物资稀为贵、物资多便贱的道理,因而及时掌握商业情报,及时应对市场变化。

三是惯于逆向操作,这一点颇为类似当今股市大亨巴菲特,即众人追逐时赶紧脱手,众人抛弃时赶紧备货。他主张旱时备船、涝时备车,算是当今商业打节令性时间差的鼻祖。

四是看重“流水”,不主张囤积居奇。这一点可能与他懂得养鱼有关。“流水”快,每次赚得少一点,但可避免资金积压,加快周转,这是当今商人的重要法则之一。中国商家以“流水”为赚钱的象征物,应该源自范蠡。

五是注重人才,也就是说他并非事必躬亲、事事亲力亲为,而是寻找合适的能人去做,这与当今职业经理人的概念非常一致。

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8

自强不息是指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永远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对个人而言,自强不息、勤奋进取是必要的道德规范,在个人生活方面强调人格独立,不可夺志;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这句话表达了奋斗拼搏精神,对外来侵略决不屈服,对不良势力决不妥协,在困难面前决不止步。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强不息精神作了诠释。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他提出自强的人应战胜自己的弱点、缺点,应有恒久的志向,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斗志,取得成功。《淮南子》说“由此观之,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

《淮南子》认为不自强就不能成就一番事业。曾国藩说“做人之道,以刚介为自立之基,以敬恕为养性之本。”曾国藩认为“刚介”自强是一个人立身的根基。

厚德载物是指道德修养深厚,心怀博大,能容万物,与万物共生、共长、共存、从万物中吸取营养,成就人的品性和事业。中国古代思想家也对厚德载物精神作了诠释。孟子说:“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通过自己宽容的德性之心,合理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使别人诚服,由内及外,内圣而王。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使儒、道、释三家彼此相容,这种现象只有中国才有,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不断,中国则无。

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安书》中,一连列举了7个故事,激励人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文王拘而演《周易》。”周代的开国君主文王在商纣王朝为西伯侯时,曾被纣王囚禁于狱中,文王利用这段时间,将八卦重选组合,变成六十四卦,形成流传至今、影响极为深广的《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名丘,字仲尼)游说一生而未能打开局面建功立业,在外无立足之地,于穷困潦倒之中又回到故乡鲁国,静下心来修定鲁国史书,这就是著名的《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楚国的大夫屈原向楚怀王进谏,怀王不纳忠言,反而将他革职流放到湖北、湖南一带,屈原悲愤满怀,在流放途中写出了千古传唱的《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编写史书《国语》时,已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在仕魏时不幸遭到陷害,受了“膑刑”(剜去膝盖骨),后来用计逃往齐国,在齐魏之战中,他与齐相田忌用“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马陵道,声名大著。他的兵书《孙膑兵法》是流传下来的古代最早的著名兵书之一。“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秦国丞相吕不韦(相传是秦王政之父)在秦王政上台后,被免去丞相之职,并迁徙到蜀都。吕不韦与他的门客作有《吕氏春秋》一书,其中有“八览”,故又称《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战国时代的思想家之一韩非子,在秦国遭到陷害下狱,又被毒酒所害。身后留有《韩非子》一书,《说难》、《孤愤》是其中的两篇。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对自强不息精神进一步诠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是指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史记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如今越王勾践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正是由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多次受强敌所侵,从汉代匈奴人、元代蒙古人、清代满族人、直到近代英国人、现代日本军国主义,然而每次到关键时刻,由于民族文化精神所形成的强大动力,才使这些强敌最终不是被同化,就是被瓦解。元代的蒙古人、清代的满族人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匈奴人与汉人经过几百年的对恃最终瓦解,英国人长期占据的香港又回归祖国,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促使国共两党的合作,最终也不得不在投降书上签字。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是当代中国企业最为珍贵的文化精神遗产。企业经营如在市场经济中航行中的一叶小舟,在向其目标前进的途中,随时有可能受到惊涛骇浪的袭击,不可避免地要处于逆境,当代企业家要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自己,不怕失败,顽强拼搏。

改革开放初期,经过,我国的国情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然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长存,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有许多企业家与命运抗争,赤手空拳,白手起家,这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

我国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也充分映证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营经济常被称为“草根经济”,无人管、无人理,却能到处生根发芽。建国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大陆民营非公经济基本上“绝种”了,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冬去春来,那些埋在土壤里的草根就会冒芽吐绿;自枯自荣,哪里有土壤,草根就会坚强地走向哪里,带来一片生机。草根的生命力极其旺盛,一旦扎根,草根就可以茁壮成长。草根有着顽强的特质,草根就是最本土的力量。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迅速燎原,以江浙兵团、广东兵团为首的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

当代中国许多民营企业家早期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史。江浙一带的“草根”企业家便是明证。

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在于其处于顺境时如何飞黄腾达,而在于处于逆境时如何坚韧不拔。每一个企业在经过一个高速成长期之后,就会面临成长后带来的危机,有时是长期的行业不景气甚至是衰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快速成长的阶段。但随着各行各业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衰退期转化,中国企业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困难。当代中国企业家不仅需要白手起家,而且还需要在挫折中奋进的精神。

企业经营是对生产要素投入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最优效率。企业家对资源要素整合的过程,就是一个载物的过程。企业经营如何载物呢?民族精神告诉我们要以德载物,企业经营如何做到以德载物呢?

首先要修炼自己的品质,人品修炼即“修身。”《大学》把“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强调从自我做起,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人云:“为官先为人”,“吾日三省吾身。”企业经营者经常对照这一标准,反省自己。

其次要坚持商德操守,为商以德。经济与道德相统一,经济与正义相统一,为富而仁。

再次是要严于律已。古人一再强调,为人善者必须严于律己。孔子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恕矣。”近代康有为认为“责己厚,则人信其公,责人薄,则人服其宽。”严于律己,不仅有利于讲团结,就是有了矛盾也容易解决。

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9

当我重展书卷,再次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之时,我顿时恍然大悟,“中国的历史所有的不仅仅只有军、政、文、词,更有各大战事共同的战略重点——策划。”

当炎黄两帝分立两邦之时起,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战争”。不论是为了实现民族统一、全国统一,还是为了一雪丧权辱国之耻,甚至是老百姓腐败政府,无不使用这种血肉横飞、残忍无情的行为。可以说,从夏朝建立以来,战争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侵略扩张、解决问题的一种必要方式。但最重要的,却不是战争的胜负成败,而是战前的策划与过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一时期的中国,百家争鸣,群雄争霸。战争年代就此来临,大国吞小国,小国寻谋士,谋士拜大国。这已经成为了春秋战国千古不变的定律。在这个国际性食物链中,最弱小的一环——谋士,却是最关键的一节。

不论是傲慢强大的秦、晋、楚、宋、齐,还是后起之秀的魏、韩、赵、燕。都因谋臣为其效力,而日渐壮大。越国大夫范蠡。当越王勾践要先发制吴时,范蠡竭力劝阻。可勾践不听,才招致大败。而勾践被吴王围困之时,范蠡定计使勾践得救,并同勾践卧薪尝胆,深谋二十余载,最终灭吴,越王才得以称霸。后又有兵家孙膑向田忌献赛马之策,与国王和诸公子赌以千金。结果三战两胜。由此而得重用,率齐军威慑天下。随后还有西汉的曲逆侯陈平,曾经是策士,“起为策士,辅成帝国”。三国时期的一代圣贤——卧龙诸葛亮,与刘备共商天下大事,定以三分天下之良策。后来的“空城计”、“七擒六纵”、“智夺瓦口隘”、“智取定军山”等,都是策划高手的杰作。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如同郭隗也是一个策士,他引用千金市骨这个典故,为燕王献计“厚币而招贤”。燕王依其言,在易水之旁,筑起高台,积黄金于台上,以奉四方贤士,号为“招贤台”。后人因此用“千金市骨”来比喻求才若渴。秦攻赵,赵派平原军从门下选二十随从赴楚求援,但选来选去差一人,此时有一个叫毛遂之人以囊锥为喻,说如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等不到今天。果然,在楚国谈判时,毛遂威言而加,才华毕露,“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还有一位最年轻的策士,“十二拜上卿”的甘罗,小小年纪出使赵国,赵王嘲笑他,他则说:“秦王用人,各因其任。年长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事,臣年最幼,故为使于赵耳。”

至今为止,各种谋士以各种方式把自己的名字载入史册。古人因此而云:“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齐。”

当我合书而思时,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恐怖的力量。中华历史拥有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面或者是几面,而是多样性的。很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没有去关注过,因而也很少获得更大的收益。事实上,人们很少注意到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这致使我们对过去历史学习的方方面面难以扩大、深入。而不光是历史,就连我们现在生活的各方各面,我们也未能看透,更导致了许多机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过。因而,对于过去与现在乃至将来,我们所该考虑的事情与问题,不能仅仅是单一的一面,而必须是多样性的,要有更深入、广阔的见解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10

小学生阅读文章,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 由不会读上升到会读,由不理解上升到理解,经历由语言形式到 思想内容,进而到思想感情,最后发展为语言表达形式。依据小 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大体可以把阅读教学 概括为四个环节来进行,从而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发 展学生思维能力。

一、揭题审题,激发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教师要着力设 计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激活课堂,为学生走进文本打 下基础。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中的《卧薪尝胆》一课, 教师板书课题后简介故事,并引导学生审题,设置疑问,“薪” 指什么?“胆”指什么?谁“卧薪尝胆”?让学生通过理解问题, 唤起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特性,安排学生多读课文(通过默读、轻读、朗读等多种形式进行阅读课文)。第一遍读课 文,划出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讨论 解决(只要求学生弄清一些生僻的或易于理解的字词);再读课文, 根据提示划分段落,找出段落中能概括段意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接着读课文,要求学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找出重点段,能口 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相机指导学生写好生 字。在指导学生带着审题时留下的问题自读《卧薪尝胆》时,我 提出自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的字型;②边读边想你读 懂了哪些词语;③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什么时间?在什么地 方?发生了什么事?)。读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心得、归纳总结。 接着指名朗读课文,帮助正音,如尝(cháng 不读 chán),扫除读 通障碍。最后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春秋时越王 勾践曾被吴王夫差在会嵇山打败,万般无奈下屈膝求和。后来, 他为了使自己不因为生活安乐而忘记耻辱,夜间睡在柴草上,在 自己的住处悬挂苦胆,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尝尝那胆的苦味, 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引领学生 理清课文层次(吴越争胜――战败求和――受辱――卧薪尝胆――转败为胜),通过探询知道第三、四自然段――卧薪尝胆是课 文的重点,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内涵。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品出重点语句揭示的内涵,品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 的内在联系,品出课文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揭示中心思想的。在指导精读感悟《卧薪尝胆》一文时,我相机以“越王勾践卧薪尝 胆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这一问题切入,引发学生图文结合、品 读深究,感悟越王勾践整整三年“受尽了屈辱”,想象勾践作为 国王以前会过着怎样的生活?这样的对比,使勾践在心中埋下了 报仇雪恨的种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第四自然段从“总写――分 述”,具体介绍了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时刻提醒(白天、晚上、 饭前)“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体会文章末尾“终于”(“转弱为 强,灭掉了吴国”)一词运用的精妙,领悟越王勾践“败不馁, 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励志图强”的精神。

四、探究特色,引领拓展延伸。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着眼于语言的内涵,而内涵 是属于能力方面的。学生阅读文本之后,认识了多少,理解到什么程度,就是阅读能力的体现。教师应着眼于文本的整体, 引导学生深入到语言的内核,探究文本的写作特色,启迪学生 心灵,指导学生模仿文本去表情达意。《卧薪尝胆》一文叙述精 当,概括力强,细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最能吸引读者的是细 节描写,是越王勾践的一举一动丰富了他自身的形象,尤其是 回国后作为一国之王仍卧薪尝胆,这一举动震撼人心,同时也 道出了文章的灵魂。教学全文后,我让学生重读全文,找出文 中细节描写的地方,引领学生探究这样写的妙处。当学生品出 其中味道时,我及时引导他们讲述“生活中哪些情景让你们难 忘?”学生从积累库中筛选出需要的材料时,我再引导其抓住 细节把难忘的情景写具体。就这篇课文而言,“学以致用”这一 目的在水到渠成时便得以落实。

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11

世界的历史文卷中,中华民族必定被其列于首位。只要对历史略知皮毛的人都会知道,中国拥有着长达五千年历史文化,二十余个朝代。他们所代表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象、尊严与威严!各朝各代的文化教育,各国各军的你征我伐,都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主要旋律。可以说在所有人的眼中都只有传奇战事、诸侯形式与琴棋书画、兵书诗词,其余的东西完全被忽视与人们的视野之外。而更重要是人们因此对问题思考的多样性、深度也都受到了更大的限制,使自己的生活、处事都面临着不尽的麻烦。

当我重展书卷,再次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之时,我顿时恍然大悟,“中国的历史所有的不仅仅只有军、政、文、词,更有各大战事共同的战略重点——策划。”

当炎黄两帝分立两邦之时起,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战争”。不论是为了实现民族统一、全国统一,还是为了一雪丧权辱国之耻,甚至是老百姓腐败政府,无不使用这种血肉横飞、残忍无情的行为。可以说,从夏朝建立以来,战争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侵略扩张、解决问题的一种必要方式。但最重要的,却不是战争的胜负成败,而是战前的策划与过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一时期的中国,百家争鸣,群雄争霸。战争年代就此来临,大国吞小国,小国寻谋士,谋士拜大国。这已经成为了春秋战国千古不变的定律。在这个国际性食物链中,最弱小的一环——谋士.

不论是傲慢强大的秦、晋、楚、宋、齐,还是后起之秀的魏、韩、赵、燕。都因谋臣为其效力,而日渐壮大。当越王勾践要先发制吴时,范蠡竭力劝阻。可勾践不听,才招致大败。而勾践被吴王围困之时,范蠡定计使勾践得救,并同勾践卧薪尝胆,深谋二十余载,最终灭吴,越王才得以称霸。后又有兵家孙膑向田忌献赛马之策,与国王和诸公子赌以千金。结果三战两胜。由此而得重用,率齐军威慑天下。随后还有西汉的曲逆侯陈平,曾经是策士,“起为策士,辅成帝国”。三国时期的一代圣贤——卧龙诸葛亮,与刘备共商天下大事,定以三分天下之良策。后来的“空城计”、“七擒六纵”、“智夺瓦口隘”、“智取定军山”等,都是策划高手的杰作。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如同郭隗也是一个策士,他引用千金市骨这个典故,为燕王献计“厚币而招贤”。燕王依其言,在易水之旁,筑起高台,积黄金于台上,以奉四方贤士,号为“招贤台”。后人因此用“千金市骨”来比喻求才若渴。秦攻赵,赵派平原军从门下选二十随从赴楚求援,但选来选去差一人,此时有一个叫毛遂之人以囊锥为喻,说如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等不到今天。果然,在楚国谈判时,毛遂威言而加,才华毕露,“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还有一位最年轻的策士,“十二拜上卿”的甘罗,小小年纪出使赵国,赵王嘲笑他,他则说:“秦王用人,各因其任。年长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事,臣年最幼,故为使于赵耳。”

至今为止,各种谋士以各种方式把自己的名字载入史册。古人因此而云:“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齐。”

当我合书而思时,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恐怖的力量。中华历史拥有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面或者是几面,而是多样性的。很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没有去关注过,因而也很少获得更大的收益。事实上,人们很少注意到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这致使我们对过去历史学习的方方面面难以扩大、深入。而不光是历史,就连我们现在生活的各方各面,我们也未能看透,更导致了许多机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过。因而,对于过去与现在乃至将来,我们所该考虑的事情与问题,不能仅仅是单一的一面,而必须是多样性的,要有更深入、广阔的见解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越王勾践的故事范文12

1、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

2、典故: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