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鹬蚌相争续写

鹬蚌相争续写

时间:2023-05-30 10:00:00

第1篇

续写《鹬蚌相争》 辽宁省阜新市 铁路小学四年三班 金兰 河滩上 ,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被装在渔篓里的鹬和蚌还在争吵,鹬说:“你这个该死的东西,为什么要夹我的嘴?害得我被捉进来?”蚌听了,生气地说:“你这个贪吃的东西,要不是你啄我,我会夹你吗?你还有脸来说我,你的脸皮可真厚呀!”

过了一会儿,渔翁到了家,他把渔篓放进了厨房,心想:“今天我可真幸运,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一只鹬和一只蚌。可是蚌的壳坚硬无比,我得先磨刀。”于是,渔翁开始磨刀。鹬和蚌听到了磨刀声,也不理会,继续争吵,甚至骂了起来。

这时,渔翁磨好刀,走进厨房,见它们俩还在吵驾,便喜笑颜开地说:“从今以后你们再也不用争吵了。”说完,就把它们全给杀了,煮熟了,美美地吃了一顿。

指导教师:尹老师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

第2篇

河滩上, 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在渔篓里的鹬气呼呼地说:“你这个该死的小东西,要不是你突然夹住我的嘴,我能这样吗?”蚌一听,气冲冲地说:“你想吃我,我夹你,这也是自我保护啊!”说完,蚌就更加使劲地夹住鹬的嘴。 就在这时候,渔翁到家了,渔翁高高兴兴地把渔篓往地下一放,然后把锅打开,倒了一些水,又把火烧上了。干完这些事,渔翁自言自语地说:“蚌的壳太硬了,一定要用刀才能劈开,可我家的刀不快呀!”渔翁四下一看,见有一块石头,于是渔翁便在上面磨起刀来。 渔篓里的鹬和蚌听到了磨刀声,“刷”地一下,脸色突然变白了。这时鹬说:“咱们不能再争吵了,一定要团结合作逃出去。”这时蚌把嘴张开,鹬把嘴拿了出来。

鹬说:“这样吧,你再夹住我的嘴,我用全身的力气往渔篓的盖上一甩,把盖撞开,就行了,而且你的壳还硬,没问题的。”蚌一听,连声说:“好招、好招。” 蚌把嘴一张,鹬又把嘴放了进去,鹬使劲一甩,就把渔篓盖撞开了,鹬和蚌都出来了。渔翁一看,赶紧拿起刀跑了过去,可已经来不及了,鹬带着蚌早已经飞上了蓝天,回到它们的老家去了。

从此它们俩成了好朋友,再也不争吵了。

From then on, they became good friends and never quarreled again.

第3篇

河滩上, 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在渔篓里的鹬气呼呼地说:“你这个该死的小东西,要不是你突然夹住我的嘴,我能这样吗?”蚌一听,气冲冲地说:“你想吃我,我夹你,这也是自我保护啊!”说完,蚌就更加使劲地夹住鹬的嘴。 就在这时候,渔翁到家了,渔翁高高兴兴地把渔篓往地下一放,然后把锅打开,倒了一些水,又把火烧上了。干完这些事,渔翁自言自语地说:“蚌的壳太硬了,一定要用刀才能劈开,可我家的刀不快呀!”渔翁四下一看,见有一块石头,于是渔翁便在上面磨起刀来。 渔篓里的鹬和蚌听到了磨刀声,“刷”地一下,脸色突然变白了。这时鹬说:“咱们不能再争吵了,一定要团结合作逃出去。”这时蚌把嘴张开,鹬把嘴拿了出来。

鹬说:“这样吧,你再夹住我的嘴,我用全身的力气往渔篓的盖上一甩,把盖撞开,就行了,而且你的壳还硬,没问题的。”蚌一听,连声说:“好招、好招。” 蚌把嘴一张,鹬又把嘴放了进去,鹬使劲一甩,就把渔篓盖撞开了,鹬和蚌都出来了。渔翁一看,赶紧拿起刀跑了过去,可已经来不及了,鹬带着蚌早已经飞上了蓝天,回到它们的老家去了。

从此它们俩成了好朋友,再也不争吵了。

From then on, they became good friends and never quarreled again.

第4篇

自从鹬和蚌被渔夫捉住后都懊恼不已,它们都想逃走,可怎知道呀,每一次都被渔夫一一化解。

渔夫回到家,把蚌放在一个靠门的盆中,然后又把鹬关在一个靠窗的铁笼子当中,就到里屋去了。

渔夫刚一走,蚌就爬了出来,鹬看此情景后心想:这可不行,如果让蚌爬走了,那我不就死定了吗?想到这里,它立刻发出了尖利的叫声,渔夫立刻走了出来,把蚌抓了回去。蚌狠狠地瞪了鹬一眼,鹬却在那里暗自偷笑。

渔夫又走进里屋去了,鹬立刻用它那坚硬的喙啄开了锁,像胜利者似的看了看蚌,便向窗口飞了过去。蚌可不能这么轻易就让它飞走,便发出了巨大的响声,渔夫又出来把鹬捉了回来,并在笼子上又加了一条铁链。

两人谁也没能脱身,便就这么僵持着。鹬突然发话了:“我觉得咱们谁都没跑得了,是因为我们在互相的牵制着。”“对,我也这么想。”蚌回答说:“要不,咱们一块跑出去吧?”“好啊!”鹬对蚌的提议表示赞同。蚌爬出盆,咬开了鹬笼子上的铁链,鹬啄开了锁,用它的爪子抓住了蚌,两个小动物一起从窗口飞了出去……

从此,世上再也没有发生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笑话了。

第5篇

河滩上, 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在渔篓里的鹬气呼呼地说:“你这个该死的小东西,要不是你突然夹住我的嘴,我能这样吗?”蚌一听,气冲冲地说:“你想吃我,我夹你,这也是自我保护啊!”说完,蚌就更加使劲地夹住鹬的嘴。 就在这时候,渔翁到家了,渔翁高高兴兴地把渔篓往地下一放,然后把锅打开,倒了一些水,又把火烧上了。干完这些事,渔翁自言自语地说:“蚌的壳太硬了,一定要用刀才能劈开,可我家的刀不快呀!”渔翁四下一看,见有一块石头,于是渔翁便在上面磨起刀来。 渔篓里的鹬和蚌听到了磨刀声,“刷”地一下,脸色突然变白了。这时鹬说:“咱们不能再争吵了,一定要团结合作逃出去。”这时蚌把嘴张开,鹬把嘴拿了出来。

鹬说:“这样吧,你再夹住我的嘴,我用全身的力气往渔篓的盖上一甩,把盖撞开,就行了,而且你的壳还硬,没问题的。”蚌一听,连声说:“好招、好招。” 蚌把嘴一张,鹬又把嘴放了进去,鹬使劲一甩,就把渔篓盖撞开了,鹬和蚌都出来了。渔翁一看,赶紧拿起刀跑了过去,可已经来不及了,鹬带着蚌早已经飞上了蓝天,回到它们的老家去了。

从此它们俩成了好朋友,再也不争吵了。

From then on, they became good friends and never quarreled again.

第6篇

材料:

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鹬一下子捉住了它的肉,蚌立刻闭壳夹住了它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蚌说:“(我怎能放你)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趁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续写:

渔夫回家后,先憋了一口气再一使劲才把鹬和蚌分开,高高兴兴地把鹬和蚌放在桌子上,接着转身就去做别的事了。过了一会儿,鹬红着脸开口了:“对不起,蚌兄弟,我不应该那么固执。”蚌也不好意思的说:“其实我也有错,我不应该不把壳张开,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也就不会被捉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蚌和鹬一起说。突然鹬对蚌说:“趁现在渔夫出去了,我们逃吧!”“逃?门是锁着的,我们又不是人,怎么出去?”蚌说。“没事的,我有长嘴和大大的爪子,能打开的。”“真的?”蚌半信半疑的问。“嗯!相信我!”鹬充满自信的说。

于是,鹬和蚌就蹑手蹑脚地来到大门前,鹬先用嘴使劲地敲打着锁条,用脚瞪着门,一使劲,就把锁条给拉开了,蚌看到这一幕后,惊呆了,它想不到自己的天敌能有这么灵巧的嘴和脚。打开门以后,鹬对蚌说:“好了现在我们可以走了!”“好,真是太谢谢你了!”蚌感动的说。

当渔夫回家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蚌和鹬逃走了!而此时的两个敌人,不,现在应该说是好朋友了!它们呢?则是逍遥自在,快乐无比!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做事一定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记住,即使再不好的敌人,只要好好的相处,最终都会成为好朋友的!

第7篇

1.学会本课的3个一类字,认识1个二类字。

2.了解4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知道这4个成语的内在含义。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四个成语,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完璧归赵、狐假虎威),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四个成语。

二、认读成语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领读。(声音洪亮)

3.齐读。

三、讲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1.根据预习情况,请学生讲成语故事,任选一个成语即可,其他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

2.根据所讲故事,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1)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盗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谁能说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区别。

4.课件出示填空题。

(1)我们做事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 )啊!

(5)我等妈妈出去了,偷偷地开了电脑来玩,没想到( ),爸爸却提前回来了,抓了我个现形。

四、自主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矛、盾、掩、盗”。书写、扩词。学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测。

2.指导书写“矛、盾”,让同学们讲一讲哪个字容易写错,强调“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五、课后练习

1.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2.成语扩展。

(1)阅读课后的成语,想一想这样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师带来了哪些成语朋友。

课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语: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毛遂自荐 孟光举案

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颠倒黑白 颠来倒去 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鸡鸣狗盗 狗急跳墙

六、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横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 (长矛) 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 (盾牌) 渔翁得利。

掩耳盗铃 (掩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八个成语组成,其中有两个八字的成语,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语。个别成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的课前预习,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本课的成语故事,所以在课上讲成语故事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回答问题而失落、生气。当其他学生讲成语故事的时候,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会补充。通过成语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2.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本课的生字学习是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通过借助书中拼音、字典、工具书来自主完成。这节课一共需要学习四个生字,“矛、盾、掩、盗”。字的音、形、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师只需要课堂检测就可以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多讲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比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讲解,多做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别,以便正确使用。

3.课外拓展,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兴趣。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拓展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比如带有人物的成语、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兴趣盎然。同时,有些学生还可以列举出其他这样的成语,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84-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字词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实施引导式教学模式,通过合理灵活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引导式教学模式以及读写集合模式来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

一、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两个部分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是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小学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教学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读语文教材内容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通过写作训练方式能够强化学生的语年级阅读教学时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就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是由于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写作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又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基础就是进行阅读,只有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运用写作技巧来展现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分层,并且概括段落的大概涵义。在写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罗列提纲来进行文章写作,保证文章段落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二、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实施策略

1、有感而发,读后感写作。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文章或书籍后,内心产生了波澜和触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要将内心的感触记录下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情绪。在阅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感和情绪的变化,有阅读后可以进行适量引导,让学生自行写作读后感。例如在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教师引读、学生试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在完成课文相关背景介绍以及内容的讲解后,可以分组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并且在课后写下读后感,说说自己通过这篇课文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认识。课文中叶挺、蓝蒂裕对祖国深沉的爱让人动容,而学生在平时阅读过程中必然也会涉及到其他有关爱国主义题材的文中,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写作,通过读写结合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2、根据课文,进行仿写。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应该满足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教材中课文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感悟。这一教学目标的实质就是让阅读教学作为写作教学的基础和铺垫。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作者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手法进行摹仿,有目的进行仿写。例如在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三峡之秋》教学时,当学生完成三峡之秋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顺序描写了三峡之秋景色的特点,并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表现手法体现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迷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描写一处景物,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来对景物一天的变化进行描写,并且通过景物歌颂美好的生活或难忘的人或事。

3、生活体验,书写日记

日记是学生累积写作经验的重要途径。学生撰写日记最大的问题就大于日记内容的选择。日记不能是简单的罗列发生的事或见到的人,而是应该建立在感情和情绪基础上的。此通过阅读来增强生活体验,能够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仔细观察生活,从而实现读写结合。从生活中来理解阅读和写作,感受阅读与写作带来的美妙体验,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西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黄山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得当的形容词、动词等。例如文中:“挺秀”、“弯曲”、“枝干蟠曲”等。这些都是描写黄山上奇特松树的词汇。教师可以在课外布置家庭作业,和家长去游览一处景点学生在游览景点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以及景色的优美,然后写日记来记录自身的真实感受。从教材课文阅读――生活体验――日记书写,这一过程就是读写结合的有效运用,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

4、想象外延,进行续写。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能够根据课文性质适当的将课文情节外延,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开展续写。例如在西师语文五年级上册寓言故事《鹬蚌相争》一文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的基础中,明白了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道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章得利。教学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鹬蚌的故事进行续写,想像鹬蚌下次相遇时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学生合理的想象所开展的续写能够充分体现其真实的情感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大大提高其写作兴趣。

5、贴近生活,寻找教材。

教师在进行教材课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的课文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例如在学习西师二年级上册《春节,你不要走》一文中,学生体会到了春节带来的欢乐和彻底的放松。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春节中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人和事。通过仔细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素材。

第9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角色,这些角色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起到了很大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事实上都是在与这些角色进行精神的交流。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者往往只重视教材中的那些正面角色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而忽略了反面角色。其实,反面角色的存在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此,如何让反面角色起良好的教育作用值得研究。

一、探究“反角儿”的存在意义

反面角色的存在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如果能够以这种假恶丑作为教学的抓手,加以合理的引导,对其进行揭露、讽刺和否定,就可以弘扬真善美,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面对文学作品中的“反角儿”,他们有时不能够迅速、准确地区分、鉴别,甚至会出现模仿的现象,这样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也会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因此,引导学生对反面人物形象进行准确的评价,对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

二、理清“反角儿”的类型

为非作歹。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存在着一些“坏人”,他们的共同点是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但最后都被英雄打败。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洪教头、《日月潭的传说》的恶龙、《哪吒闹海》中的东海龙王父子,都是些横行霸道、为非作歹的“反角儿”。

贪婪奸诈。“狐狸”这个形象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一提到狐狸,大家都会想到“贪婪奸诈”等词。《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蝉和狐狸》里的狐狸无不体现出贪婪奸诈的特点。通过奸诈的方法欺骗其他的小动物,从中得利,算是个典型的“反角儿”。

愚蠢懒惰。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蚂蚁和蝈蝈》里的蝈蝈是“懒惰”的代表形象,与勤劳的蚂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鹬蚌相争》中的鹬蚌、《揠苗助长》中宋国的农夫则都是“愚蠢”的形象。通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愚蠢故事,告诉了学生应该怎么智慧地处理问题。

三、开发“反角儿”的正面教育作用

对于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反角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持有正确的审美态度,去引领学生借助一些恰当、合适的方法解读课本中的“反角儿”,开发出“反角儿”身上的正面教育作用。

讨论、辩论。教材中的“反角儿”有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认知冲突。这个时候,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思维的碰撞一定能擦出火花。针对特别的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全面地认识“反角儿”。

例如:《蚂蚁和蝈蝈》一文,学生读完夏天的课文内容后我组织话题讨论:“你觉得蚂蚁和蝈蝈不同的做法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学生议论纷纷。接着,教学冬天的课文内容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对后来的结局更加期待,对文章主旨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刻。

表演、朗读。当出现反面角色的课文时,分角色朗读是一种很有效,也很常用的教学方式。辅以表演,则更有利于体验文中的情感。

例如:《嫦娥奔月》一课的教学,我便让学生表演了嫦娥智斗篷蒙的一段情节,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烈,爱憎分明地享受这样的分角色表演,更好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续写、改写。文中的“反角儿”一般具有鲜明的特点与个性,而这种特点与个性一定是以故事和情节作为背景而表现出来的,抓住反面角色的形象特点,进行再创作,都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中,小红马形象就是个“反角儿”,可它仅在文章开头出现,文末,我便组织学生进行续写,“如果小骆驼又一次遇到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学生的思绪飞扬,在他们的笔下,他俩成为了朋友。这样,就让反面角色的转变显现出了正面的效应。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Pay Close Attention to ClassroomEffective Generation

RevealTeaching Infinite Glamour

HUANG Guirong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of Suxian District, Chenzhou, Hu'nan 423000)

AbstractUnder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default" and "generation" is many teachers, care and often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how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default" and "generation", this paper from four aspects discussed.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preset;generation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新课堂的“开放性”常常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风云变幻的态势。教师精心预设的课堂教学计划常常会因为一些无法预约的课堂“意外”而衍生出枝蔓来,使教学经常性的存在某种偏轨,这种“偏轨”其实就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也是学生对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份,教师若能敏感地从这些无法预约的课堂“意外”中捕捉其中的有价值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有智慧的教学策略,淡化预设,重构教学方案,使之生成较之“知识”更具再生力的教学资源,那就真正体现了“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教学原则,从而实现教学的终极目标,让语文课堂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活力来。

1 淡化预设,促进生成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灵敏,遇事善于分析,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这种主动积极的求索、创新精神,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修养,而且要有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和圆满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时时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的展开,在引领学生个性化感悟文本内容的时候,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摆在教师面前,面对这些“意外”,我们不应该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和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使书本知识更深化。听过一位教师教学《鹬蚌相争》,当教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到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体会文章内容和感受个性对话的时候,有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为什么鹬被蚌夹住了嘴巴还能说话呢?同样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不放也还能说话呢?”问题一出,教室里先是安静,接着就是一片哗然。这篇课文很多老师教过数遍,可这样的问题老师自己或许也未曾想过。这位老师并没有简单的直接回答学生的疑惑,而是先肯定了这位学生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接着以学生即兴生成的这个问题为生长点,要求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并要求学生参阅课前发下的这则寓言的古文。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确定集体给语文教材编辑部写信,提出修改建议。很显然,这一大段教学环节是教师视教情和学情随机生成的。抛弃原先预设的方案,是因为教师敏感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富探究价值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这一资源鼓励学生向权威(教材)挑战,可以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在这种充满探究意趣的平等对话中,教学内容已超越文本而生成更为深刻的内含了。

2 善待错误,引导生成

学生从自身经验去解读课文,建构认知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和深入,容易产生种种曲解和误解。这些曲解和误解,有时也有较大的教学价值。请看一段课堂实例:

师:我们学完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读完后,说说你心中对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的看法。

生:我非常憎恨唐僧,因为他好坏不分,把孙悟空赶走了。

生:我非常憎恨白骨精,因为她害得孙悟空被师傅骂。

生:我非常敬佩孙悟空,因为他虽然被师傅骂,但仍旧一次次打白骨精救师傅。

生:(大声地)我非常敬佩白骨精,因为她一次次失败,没有被困难吓倒,继续努力,不泄气。

(一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感悟,让同学和老师为之一振。)

师:(微微一笑)哦!一次一次的努力,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

生:(不好意思)当然是干坏事了。

师:(笑)干了坏事不泄气,那坏事岂不是越干越多了?

(全场笑,该生也笑,不过摸摸自己的头似有所悟。)

(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17页)

课标新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视学生的认识偏差。案例中白骨精的狡猾嬗变,是“奸诈”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学生错误地把这种“狡猾”的行为视为是一种“聪明”是一种可学的精神,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及时加以引导、点拨,那么我们的学生又怎能去识别生活中的假、冒、骗的行为呢?该案例中教师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以阅读理解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平等介入,用一句诙谐的语言,轻轻一点,把学生认识的差异及时生成为语文育人功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调整学生的体验,在交流、对话、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借机施教,放大生成

课堂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的场所,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会提出很多超越文本知识体系范畴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刁钻”和“另类”,却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而可以开发成难得的教学资源。

其实事情完全不是这位老师所言。新课程倡导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和多元感受。关键要看老师能否依照课改精神,又是否具有教育机智和学科智慧,能极时地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资源,有效地利用、引导,来借“机”施教。当然这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高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足够的人文积淀、对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以及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社会文化内涵及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等等储备,才能高屋建瓴地把这一问题极时生成为宝贵的课堂资源来更深入的探究,从而使“静态”文本在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成熟的探导中创造性的延伸拓展,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很多时候,孩子们一个“天外飞星”式的提问,一个出其不意的答案,可以让我们收获到未曾预约的精彩。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做这样的天才,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善于引导,灵活把握善变的课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促进课堂生成的本领,使朴实的语文课堂因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而彰显无穷的教学魅力。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学科教师专业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批准号为XJK08JJZB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11篇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老师们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课堂中的声音多起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多起来了,课堂上学习变得更加热闹。但是用审视的目光去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会发现不和谐的音符。语文课渐渐变得臃肿了,音乐、图画、多媒体、表演等各种喧嚣的教学形式名堂很多,花样百出;同时,因为教师不得要领,曲解了新课程的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忽略了质量,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减肥瘦身”,重新回归“婀娜多姿”的体态。

一、“瘦身”——呈现简约的美

1.“瘦”目标——身轻如燕

语文教师心中要有目标,即我的课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弄清楚了教学目标,然后再去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这样的目标。要让语文课恢复“苗条身材”,摆在第一位的是制定简明扼要的课堂教学目标。

(1)找准起点。

新课标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苏教版重视的写字教学,从第一学段中的“写字姿势正确”“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目标是入门级的写字,涵括写字的姿势和简单要求;第二学段上升为“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熟练书写”,为写字教学指明了方向;第三学段则是“有一定的速度”“体会汉字的优美”,到了欣赏、评价写字的初步境界。只有当我们对这些阶段目标了如指掌才能百战不殆,无往不胜,设计的教学目标既能到位又能贴近学生的水平。

(2)学会取舍,目标清晰。

各个学段目标还需要细化到每一个课文。其实仔细研读课文教材,你会发现每个课文都有很多个的教学目标。比如中年级的《恐龙》,既要让学生学会生字词,学会朗读;要激发学生认识恐龙、走近恐龙的兴趣;还不能简单地沦为介绍恐龙的种类和变迁,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作者写这类科普文的写作技巧等等。从字词到句篇,从理解词语的意思到纵观全篇的布局,到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写作方法等等。短短的一节课能盛放这么多的教学目标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不能。那我们如何取舍呢?其实就是围绕刚才所谈到的找准起点,在文本的最高价值和学生的水平之间找一个最佳契合点,化繁为简,将教学目标定的专一一些,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项知识或者技能或者情感体验等等。

2.“瘦”内容——拨冗留精

课文仅仅是个范例,是承载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媒介。教师在反复推敲之后,削除课文的枝枝蔓蔓,一路“披荆斩棘”直奔目标。如中年级的《剪枝的学问》一课,在学生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好奇——半信半疑——惊喜之后问学生:种桃剪枝是个什么学问?课文为什么给我们讲种桃树要剪枝的学问呢?

出乎预料的问题立刻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感悟课文的价值:学习的不仅仅是种桃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从文中悟得人生的道理:有舍有得,舍方能得。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尝试着从更深的层面去审视课文,既欣赏课文的精妙,又能从另一个视角来欣赏课文,领悟到不同的道理。

3.“瘦”手段,返璞归真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充斥着我们有限的课堂时间。必须承认的是,有些多媒体的运用是能恰到好处,能让语文课堂上无法亲身经历、体验的事物成为眼前景,给朴实无华的语文课锦上添花。但是正因为快捷方便,声“色”俱全,能很快吸引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目光,所以教师们千方百计地想在课堂上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用高科技的手段展示课堂。笔者认为,只有大部分学生都无法亲身体验的事物使用多媒体呈现时才能起到这种效果,其他的多媒体的运用反而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影像所吸引,离开课堂教学的正确轨道。所以,语文课还是要返璞归真,少用多媒体,能不用就不用。

二、“健身”——铺展厚实之美

“瘦”到弱不禁风也不美。删繁就简的语文课设计也不能过于单一、肤浅。减去无效的教学行为,我们应该让语文课中该充实的地方充实起来。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运用语言。那么我们的课文是供我们学习的文本,让我们学生在理解品悟文本之后学会像课文那样地运用语言文字。

1.训练整合,丰盈课堂

线索形的语文教学设计显得层次清楚、有章可循,可也容易陷入目标单一的泥潭,把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如此训练学生仍然不得学习之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选择训练的点要是整合的一个点,把听说读写都融入进去,这个点就充实了,丰满了,训练的是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如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我们可围绕让学生明白故事的寓意、仿写对话为教学目标,设计整合训练的板块:默写几个词语;学习复述这个寓言故事;领悟渔翁的喜笑颜开是因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捉到两个;想象续编故事。这样的板块整合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第一部分的“词语默写”,分别是张开壳晒太阳;啄肉;相持;喜笑颜开。简简单单的默写词语,其实蕴藏着几个用意:会认真倾听,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寻找课文的

关键词 语,有了这几个

关键词 语就能概括故事的梗概。接着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词语学会复述寓言故事,在不断练习复述的过程中内化文本语言,习得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最后学着文中的对话方式续编鹬蚌相争故事后续。这样的整合板块设计既能条理清晰,又能在该着力的地方充分施展“手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聚焦表达,课堂轻盈

语文学习不光是要读懂作者的文字,还要弄清楚作者表达方式的特色。这些隐藏在文章中的学习价值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去取舍。如《赶海》这一课,它的写法很有特点,如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用相同的一首歌词,既能表达作者赶海时的愉快心情,又能使文章浑然一体,洋溢着浓浓的热爱大海、热爱生活之情。紧接着,笔者让学生根据老师出的“童年趣事”的作文题目,来写一个首尾呼应的开头和结尾。学生既得意又得言。

3.时间充裕,表达充分

课堂练笔是一种能快速学习写作文的捷径。为了避免出现小练笔只是个“花架子”——只看学生手不停挥,不注重学生写的质量。因此,我们要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整经历仿写的过程,在不断地、反复地练笔过程中领悟表达的魅力,学会正确表达。

第12篇

一、围绕课题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的窗户。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课题质疑,往往能一下子就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样,一方面激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其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如在教学《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然后提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一学生说:“鹬蚌为什么相争?”我表示肯定:“这是事情的起因,首先应该搞清楚。”又一学生问:“它们是怎样相争的?”我边点头边说:“这是文章最精彩,最值得我们讨论的地方,你问得真好!”还有学生问:它们相争的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一提出,实际上梳理出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此时学生带着这三个有价值的问题走进文本,提高了学生自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文章结构上质疑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显现了文章的脉络。从另一角度上说,文章结构出人意料的安排也是作者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作者的“别有用心”。别出心裁的安排结构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读者有不可思议的收获。因此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上质疑是很有必要的。

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在理清文章脉络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找出联系很密切的自然段,学生很容易将前三个自然段放在一起。我再继续引导,有没有发现这几个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一学生很快向我发问:“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第三自然段又说‘这是两棵樟树’,作者为什么不在第一节自然段直接交代庭院里有两棵樟树,而偏在第三自然段‘画蛇添足’呢?”这是个多么会学习、善思考的孩子啊!在课文第三自然段单独指出“这是两棵樟树”是作者巧妙的安排,目的在于突出这是“樟树”,而非其他的树,也就是为了强调这篇文章主要是借赞美樟树来赞美宋庆龄的。这样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特点的思索,不仅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内涵,还为其习作提供了借鉴,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三、巧设矛盾质疑

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因素,精心设置矛盾,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让学生产生一种“疑惑”的心理境界,促使学生质疑。

在教学《狼和鹿》这课时,我首先展示鹿和狼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它们的印象。接着设置矛盾悬念:本文作者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接着自然进入“导出末端,设置悬念”的环节。出示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并找出人们形容狼和鹿的两个关键词――“功臣”和“祸首”。接着在理解这两个词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学生在矛盾的情绪和迫切知道真相的需要支配下,将积极主动地联系上下文深入探讨,研究根本所在。

四、抓住重复语句质疑

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深沉。在这样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一种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

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以它为引子展开教学。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问学生:“你们发现了吗,这篇课文反复出现了一个什么句子?请找一找,画一画,看看这句话共反复出现了几次?”学生交流后,继续引导质疑:“面对这反复出现的话语,你有什么疑问吗?”一学生的疑问:“文中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样的句子?”还有一学生问:“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后一个学生的疑问正是我所要借以切入的点,我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疑问潜心会文,自读自悟,用自己的心力去发现文本的蕴蓄,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五、在空白处质疑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本留有足够的空间,存在着没有写明的部分,那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空白,引领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思考、想象,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