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五个太阳

五个太阳

时间:2023-05-30 09:59:03

五个太阳范文1

关键词:苗族太阳历;彝族十月太阳历;华夏十二月太阳历;阴阳五行;中医文化;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2―0095―07

一、阴阳五行真的是“玄学”吗?

20世纪20年代,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学术争论,这就是“科玄之争”。科,科学也。玄,玄学也。孰为科学?孰为玄学?当时给出的答案是:西方文化为科学,中华文化为玄学。玄学玄在何处?玄在阴阳五行的不可重复,不可实证上。不可重复,不可实证,所以是玄学。

辩论的双方,均为关心中华民族命运的一流学者。争论的是文化,心忧的是天下。“中华民族有病!”是双方的共同认识。“拯救中华民族!”是双方的共同目的。“如何拯救?”双方则开出了不同的“药方”。西化派主张抛弃中华文化,进行“全盘西化”;本土派则主张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信守中华文化。

“科玄之争”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被众多研究者忽略了,这就是:文化本土派,也视阴阳五行为玄学。肯定中华文化,否定阴阳五行,这是本土派的一大特征。请看以下例证:

1.梁启超先生批阴阳批五行。梁先生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一文中说:“阴阳五行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梁启超先生认为,以五行学说“支配关乎病人生死的医学,是学术界的耻辱”。

“科玄之争”中,梁先生是坚定的本土派。“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清华大学这两条校训,就是梁先生从《周易》中摘录出来的。《周易》的基础在阴阳,但这并不影响梁启超先生批阴阳。

2.章太炎先生批五行。1926年,章太炎先生在《医界春秋》发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一文,主张废除五行。章先生认为五行学说为愚学而非哲学,他说:“五行之论亦与哲学何与?此乃汉代纬候之谈,可以为愚,不可以为哲也。”文章引起了争论,章先生又撰文反驳:“今即不言五行,亦何损于中医之实耶?夫中医不可废也。”

众所周知,章太炎先生是国学大师。国学大师章先生只反五行不反阴阳。阴阳与五行,在章先生这里,是分割而论的。

3.严复先生批五行。严复在讲演中说:“中国隆古之人,已分一切物为五行也。五行曰金、木、水、火、土。意欲以此尽物。则试问空气应归何类?或曰空气动则为风,应作属木。《易・巽》为木,而亦为风。则吾实不解气之与木,有何相类之处?矿质金石相伴,血肉鱼骨,自为一部。凡此皆将何属……中国人不通物理,五行实为厉阶。”

严先生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是《天演论》的翻译者,他对中华民族由先进到落后的看法是:祖先开其头,子孙没有续其尾。严复先生临终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是:“中国必不亡,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严复先生在《天演论・译序》中高度赞扬《易》,认为欧洲学术基础的“名、数、质、力”,中华先贤在《易》里已全部解决。高度赞扬《易》的严复先生,反五行不反阴阳。阴阳五行,严复先生也是分割而论的。

4.梁漱溟批阴阳批五行。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这样说:“中国人无论讲什么总喜欢拿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去说。医家对于病理药性的说明,尤其是这样。这种说法又是玄学的味道。他拿金木水火土来与五脏相配属,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据灵枢素问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方,青黄赤白黑五色,酸甘苦辣咸五味,宫商角徵羽五音,以及什么五声、五谷、五数、五畜等相配合。虽看着是谈资文料,实际似乎用不着,而不料也竟自拿来用。譬如这个人面色白润就说他肺经没有病,因为肺属金,金应当是白色,现在肺现他的本色就无病。又姜若炮黑了用,就说可以入肾,因为肾属水其色黑。诸如此类,很多很多。这种奇妙的推理,异样的逻辑,西方绝对不能容,中国偏行之千多年!”

梁漱溟先生,儒学大师,佛教徒,儒家文化的坚定信守者,梁先生既否定阴阳又否定五行。

5.余云岫先生批阴阳批五行。与前几位大师相比,留日归来的余云岫先生属于后生,但余先生在“理论”与“实际”两个层面上对中医文化的破坏,其作用远远超越了大师级所有先生。

理论层面上,余云岫先生彻底否定阴阳五行,彻底否定中医经典《黄帝内经》。1916年,余先生著《灵枢商兑》一书批《黄帝内经》,批判其“一无明确之实验,二无巩固之证据”。他批评阴阳学说:“彼所谓阴阳者,神秘不可思议。”他批评五行学说:“至于五行之说,尤属不根。其在印度、欧西则分四行,曰地、曰水、曰风、曰火。中夏则别为五行,曰金、曰木、曰水、曰火、曰土,是东西已不相同,孰得其真?已不可辨。”余云岫先生坚信,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础是虚妄的,能击破它,中医学整个体系也便崩溃。

实际层面上,余云岫先生于1929年推出了“废除中医”案。在当时,这一提案震惊了全国中医界。余云岫先生属于西化派,他是从根本上全面否定中医文化的第一人。

否定五行、否定阴阳的学者、大师们,忘记了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历史事实:先秦诸子百家,子子论阴阳,家家论五行。老子以阴阳论物理,孔子以阴阳五行论人礼,管子以阴阳五行论政理,孙子以阴阳五行论兵法,庄子以阴阳五行论自然哲理,《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论宇宙演化之理,论养生论病理……

老子、孔子、管子、庄子、孙子,都是光照千秋的人物,他们会以玄虚之理为立论的依据吗?

但是,在老子、孔子、管子、庄子、孙子这里,也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缺陷,这就是:他们并没有清晰地介绍阴阳五行的出处与来源。

阴阳五行,真的是不可重复、不可实证的玄学吗?真的是毫无价值的迷信吗?阴阳五行,可以分割而论吗?所有这些,在中华大地上,过去是问题,至今仍然是问题。

回顾先秦无处不在的阴阳五行,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看法:只要找出阴阳五行的准确出处,千年的疑难一定会得出清晰而明确的答案。

二、太阳历与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究竟源于何处呢?经过十多年的追溯,笔者追溯出的答案是:阴阳五行源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具体的源头在太阳历。太阳历中的阴阳五行,是那样的精美精致,是那样的规律永恒。请看以下证据:

1.苗族太阳历论阴阳。苗族文化中的阴阳,源于天文历法,具体源于太阳。

善于种植稻谷的苗族同胞,保存、运用了一种十二月太阳历,今天称之为“苗族古历”。苗族古历中有两个重要的节日――冬至与夏至。冬至与夏至,在苗族文化中还有两个雅称,叫做“阳旦”与“阴旦”。冬至称阳旦,夏至称阴旦。旦,有初生之义。阳旦,阳气初生;阴旦,阴气初生。阳旦,是阳气初生的第一天。阴旦,是阴气初生的第一天。阳旦阴旦,与太阳相关,与太阳、地球的不同对应关系相关。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冬至阳旦;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夏至阴旦。

为何以冬至夏至论阴阳?因为冬至以后天气一天天变暖变热,夏至以后天气一天天变凉变寒。寒阴而暑阳,阴阳抽象于太阳回归年中的一寒一暑。

冬至夏至,阴旦阳旦,年年重复,千古不易,万古不变。重复的根源,在于太阳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的无限循环。与太阳相关的阴阳,是可以重复的。“阴阳不可重复”的疑难,在此可以得到清晰的解答。

立竿测影下的冬至,这一天中午,日影最长。立竿测影下的夏至,这一天中午,日影最短。阴旦阳旦,是可以测量,可以定量的。“阴阳不可定量”的疑难,在此可以得到清晰的解答。

苗族太阳历中的阴阳,由太阳所决定。由太阳决定的阴阳,可以重复,可以定量,没有丝毫的玄虚。“冬至阳旦,夏至阴旦”,苗族古历中的这八个字,足可以让所有以阴阳为玄学的文化批判,化为荒唐。

苗族文化保存了多种史前历法,这里有阴阳有五行,有天干有地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全部出于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所表达的是时间中的节令,空间中的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表中里“立体方位”,以及四面八方“平面方位”。

2.蚩尤五行历论五行。《管子・五行》篇记载了一种黄帝时代的“五行历”。五行即五季,五季命名为金木水火土。一季一行,一行统领72天。其顺序依次是:木行72天,火行72天,土行72天,金行72天,水行72天。72天×5=360天,五行共360天。治理天下的君王,按照五行顺序政令。政令有两大基本内容:在每一行的72天里,“应该干什么”与“不应该干什么”。例如在木行的72天里“禁民斩木”,因为这一时间段是草木生发的时间段。例如在水行的72天里“令民出猎”,因为在这一时间段禽兽最肥,而且还不是繁殖季节。

五行历,就是把人的生活生产之序与太阳之序连接在了一起。五行历,就是将太阳法则引入人则――生活之序与生产之序。

黄帝时代的五行历,是蚩尤制定的。这一历史事实,《管子・五行》篇的记载是:“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时……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中的蚩尤与黄帝是合作关系,这一点有异于《史记・五帝纪》。

72天这一数据,在《黄帝内经》、《冠子》、《淮南子》中均有出现,由此可见五行历影响的广泛。

五行历中的五行,有着严格的规定性。这里的五行,与玄学无关,与迷信无关。

3.华夏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周髀算经》记载了太阳历、太阴历以及太阳历、太阴历合二而一的阴阳合历这三种历。本文这里,关注的重点是十二月太阳历。

与苗族古历一样,十二月太阳历是以冬至夏至论阴阳的,冬至论阳,夏至论阴。十二月太阳历的冬至夏至,一对应于后天八卦中的坎离两卦,二对应于十二支中的子午两支,三对应于气候中的寒暑。《周髀算经・天文历法》原文:“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故曰暑。”《周髀算经》以太阳历论寒暑,以寒暑论阴阳。寒暑即阴阳,阴阳即寒暑,寒阴而暑阳。

将阴阳对应十二支中的子午两支,是《周髀算经》的一大贡献。子午两支在空间的连线是子午线,子午两支在时间的两点是阴阳转换点。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阴阳转换点。中午子夜,是一天中的阴阳转换点。冬至夏至、中午子夜,均可以用子午两支来表达。子午两支界定出阴阳转换点,一具有千古不易、万古不易的永恒性,二具有千古不易、万古不易的规律性,三具有就在你我身边的常青性。

在众多经典中,唯有《周髀算经》记载了冬至夏至的日影长度:冬至,日影长1丈3尺5寸;夏至,日影长1尺6寸。冬至夏至的定量,实际上也是阴阳起点的定量。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而不论五行。

4.彝族十月太阳历论阴阳五行。笔者在追溯中发现,能够完美完整解释阴阳五行的,中华大地上只有彝族文化。彝族同胞保留了一种汉族已经失传了的十月太阳历。这种十月太阳历中出现了阴阳五行,出现了天干地支,出现了文学名著中广泛出现的数字“72”与“36”,在十月太阳历这里,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一系列“有其然,无所以然”的问题,均可以找到答案。本文讨论的问题在阴阳五行,其他暂不讨论。

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十月太阳历一年分前后两截,前一截为阳,后一截为阴。两截之分以冬至夏至为界:冬至到夏至,为前一截;夏至到冬至,为后一截。如果说苗族古历的阴旦阳旦,量化出的是南北回归线上的两个点,那么,彝族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两截,量化出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两条线。点,既是空间点,也是时间点。线,既是空间线,也是时间线。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既可以在空间中验证,也可以在时间中验证。

十月太阳历中的五行。太阳回归年分五季,五季称五行。一季一行,五季五行。与春夏秋冬命名四时一样,彝族先贤以金木水火土命名五行。五行一行一季72天,五行360天。十月太阳历中的五行,是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去尾数,然后一分为五的结果:

(365-5)÷5=72(天)

(366-6)÷5=72(天)

中华先贤立竿测影,将太阳之动量化在了这样四个数字里:365、366、1461、365.25。竿下测量,太阳之动四年之中有三年的回归周期(从日影最长点回归到日影最长点)为365天,有一年为366天,四年总的回归周期为1461天,四年平均数为1461÷4=365.25天。这四个数字,是中华先贤对太阳之动量化的共同认识。因为,这四个数字是在苗族太阳历、华夏太阳历、彝族太阳历中共同出现的。

360÷5=72(天),尾数的5―6天如何安排?彝族先贤安排用于过大小两个年节。冬至为大年,夏至为小年。365天的回归年为平年,平年过大年,节日用3天,小年用2天。366天的回归年为闰年,闰年的大年节、小年节均用3天。年节所用的时间,不计入五行中的任何一行。

五行有一定的顺序:以木为始,以水为终。一行接一行,循环不休。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行生一行,接连不断,循环不休,如环无端。五行在平面时状如圆环,运动状态是周而复始、原始反终。

“有五行”与“为什么有五行”,或者说“有五行”与“五行从何处来”,这两个问题,彝族十月太阳历解释得清晰而准确。

据彝族典籍《土鲁窦吉》(宇宙生化)介绍,十月太阳历是用“鲁素”表达的。鲁素音近洛书,汉语译为龙书,图形完全相同于汉族洛书。龙书的其然与所以然,彝族文化用天文历法作出了解答。

阴阳五行,在十月太阳历中是一个体系,不可分割而论。

从先后顺序上看,十月太阳历在先,十二月太阳历在后。十月太阳历论阴阳五行,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论六气六律,后者是进步但仍然保留了五行结构。《黄帝内经》在夏季之末又分出了一个长夏,在四时之末又化出了最后18天,就是在十二月太阳历中对五行结构的保留。

空间的东西南北中五方,人体中的五脏,音律中的五音,色味中的五色五味,五谷的区别,乃至孙悟空的72变、梁山好汉的72天罡,其根源全部与五行相关。流不会告别源,枝叶不会告别根本;一源而百流,一树开百花;这两点,是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永不退色、永葆青春、永放光芒的奥秘。

三、与阴阳五行相关的天文

阴阳五行之理,是太阳之理;阴阳五行之数,是太阳之数。阴阳五行这一千古疑难,放在天文中来认识,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变成一个轻松的常识。

1.两条空间天文线。赤道南北平行着两条与太阳相关的空间线,这就是南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的空间方位是南纬23°26′,北回归线的空间方位是北纬23°26′,太阳就循环在这两条天文线之间。往返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此处敬请谨记,站在地球看太阳,如同乘坐车船看青山。认识这两条天文线,对于认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非常重要,因为一系列基础性问题的解答,均与这两条天文线有关。

其一,阴阳学说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即是太阳回归年的一阴一阳。南来为阳,北往为阴。彝族文化中的阴阳,母源在此。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阳旦;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阴旦。苗族文化中的阴阳,母源在此。

其二,四时划分源于此。南北回归线之间,又出现了赤道线。“赤道”之名,虽然出于《汉书・天文志》,实际上《周髀算经》界定出的中衡线,就是赤道线。太阳,循环往返于两线(南北回归线),相交于三线(南北回归线加赤道线),三线上有四个交点,四个交点区分出春夏秋冬。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冬至;相交于北回归线,夏至;南来相交于赤道,春分;北往相交于赤道,秋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相交点,被《黄帝内经》界定为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点。冬至阳气升,夏至阴气降,春分阳气出,秋分阳气入。升于黄泉之下,降于九天之上,出于地上,入于地下,一年之中阴阳(寒暑)二气的转换,被三线四点界定得完美而精致。

四时的精确划分,晚于五行。

其三,五行学说源于此,天干地支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去尾数)一分为五,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一行72天,一行两个月,五行十个月。十个月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十天干源于此。

一月36天,36天分三旬,一旬12天。12天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来表达。十二地支源于此。

一行72天,一月36天。文学家广泛运用的72与36这两个数,源于十月太阳历。

其四,八节划分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一分为八,即是八节: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其五,十二月划分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一分为十二,此处即十二月的母源。

其六,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日影会发生由长而短、由短而长的变化,按照日影长而短、短而长的变化,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两条回归线之间距离一分为二十四的结果。

其七,六气的划分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一分为十二即是十二个月。彝族典籍《宇宙人文论》称十二月为阴阳十二气。以冬至点为界,十一月阳一气、十二月阳二气、正月阳三气、二月阳四气、三月阳五气、四月阳六气;以夏至点为界,五月阴一气、六月阴二气、七月阴三气、八月阴四气、九月阴五气、十月阴六气。

其八,十二律的发现源于此。天籁之音源于天地之合。太阳南来由冬至点到夏至,这里可以划分出六个月,太阳北往由夏至点到冬至,这里可以划分出六个月。在十二个月中,天籁之音、地籁之音会有十二种变化。中华先贤从十二种变化抽象出了十二律。《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同和,就和在太阳与地球的不同对应关系上。

其九,十二经络的根源源于此。创造《黄帝内经》的中华先贤,以十二月、十二律为依据,论出了十二经络。十二月属于时间,时间是无形的;十二律,属于音乐,音乐有声而无形。以无形的时间为依据,以有声无形的音乐为依据,中华先贤论证出了无形之经络。

一个太阳,两条天文线,中华先贤以此为基准,先后制定出了十月太阳历与十二月太阳历。从十月太阳历中,中华先贤抽象出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从十二月太阳历中,中华先贤划分出了四时、八节、十二月、二十四节气。所有这些,全部是指导生产生活的依据。所有这些,全部是《黄帝内经》论证问题(养生与治病)的依据。

其十,时空一体的时空观源于此。两条天文线的南北位置是固定的,两条天文线之间的间距是一定的。间距,属于空间;太阳在间距之间的往返,需要时间;空间与时间,在两条回归线这里融合在了一起。《后汉书・律历下》:“在天成度,在历成日。”太阳在天运行,以度计算;历中记载,以日计算。日行一度,历中一日。度属于空间;日属于时间。空间与时间的融合,形成了时空一体的时空观。时间与空间,构成了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理论基础。

2.两个永恒的时令点。岁首起点在冬至,转折点在夏至。起点与转折点,是太阳南来北往所决定的。点,确定在两条回归线上。点,可以进行三方面的严格定量:一,空间日影长度上的严格定量;二,日出方位上的严格定量,冬至日出东南方,夏至日出东北方;三,历中天数(时间)上的严格定量。

岁的起点与转折点,解答了文化中一系列基础问题:

其一,阴阳发生的解答。前有论述,此处不赘。

其二,阴阳转换的解答。冬至阴极,阴极生阳。夏至阳极,阳极生阴。

其三,奇偶之数的解答。冬至夏至,确定在文字之前。文字之前的冬至夏至,是用奇数一与九表达的。只有知道一与九在天文历法中的地位,才能知道针经《灵枢》之纲纪为何在于一与九。

其四,生死两极的解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枯与荣,既是原上草的生死两极,也是万物生长与收藏的生死两极。万物的生死两极,在冬至夏至,在阴旦阳旦。

其五,升降两极的解答。冬至一阳升,夏至一阴降。升,升于黄泉之下;降,降于九天之上。《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牛顿万有引力,解答升降之降,但没有解答升降之升。一阴一阳,合理地解答了自然界的升与降。从升降两极这里,稍微向前跨一步,就是现代物理学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的解答。

其六,寒暑两极的解答。冬至,寒;夏至,暑。冬至夏至、阳旦阴旦解答了寒暑两极。寒与暑,属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背后的决定因素在太阳。太阳,在两线之间的变化,决定着天气变化。正常是天气,异常是天灾。从寒暑两极这里,稍微向前跨一步,西方文化不能解答的天灾规律问题,可以清晰地得到解答。

其七,循环两极的解答。太阳揭示出的天体运动,是螺旋式循环运动。这里不存在牛顿力学所描述的平面、直线、匀速运动,这里的运动是圆周、曲线、不匀速运动。

循环的轨迹是一个椭圆,与开普勒发现的天文椭圆一样。椭圆上有两个焦点,开普勒只发现了一个焦点,这就是太阳。中华先贤发现两个,一个是太阳,一个是太阴。从循环两极这里,稍微向前跨一步,就是现代物理学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的解答。

其八,成语来源的解答。源头文化出现的众多的、具有永恒性、常青性的成语,大都与太阳相关,大都与太阳月亮相关。

《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日影长短的变化,可以以“损”、“益”二字论之。这一论断告诉后人,“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至理名言,与太阳相关,与冬至夏至相关。

《礼记・孔子闲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吕氏春秋・去私》:“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这两个论断告诉后人,“无私”之品德,与天地相关,与日月相关。

《冠子・王第》:“天者诚其日德也。日诚出诚入,南北有极。”这一论断告诉后人,人文中的“诚信”之“诚”与太阳相关。《冠子・泰鸿》:“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这一论断告诉后人,人文中的“诚信”之“信”与太阳相关。

其九,黄钟大吕的解答。《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阴六吕阳六律,在冬至夏至这里,中华先贤发现并区分出了黄钟大吕之声。

四、从太阳与地球的对应关系上看阴阳

1.从地球公转角度上看阴阳。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即是一个太阳回归年。黄道(实际上是地球公转之道)是一个椭圆。椭圆一分为二,一半时间逐渐接近太阳,一半时间逐渐远离太阳,这里形成了自然之寒暑,中华先贤从这里抽象出了与太阳相关的一阴一阳。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两截,两截分阴阳,符合地球公转周期中远日与近日的基本规律。苗族太阳历的阴旦阳旦,符合一年之中日影变化的长短两极,实际上也是符合地球公转周期中远日与近日的两个基本点。

太阳历中的阴阳,一符合地球公转周期,二符合地球公转轨迹,三符合地球公转规律。太阳历中的阴阳,是周岁之阴阳。周岁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生死。

以太阳论阴阳,精密而准确者,在中华大地上,当推苗族文化与彝族文化。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是自然之阴阳。十月太阳历中的五行,则是人为的划分。

2.从地球自转角度上看阴阳。公转之外还有自转。地球自转一周,有日往月来之变。日往月来,即一昼一夜,中华先贤从这里抽象出了阴阳合历中的阴阳。

华夏文化论阴阳,是以日月而论。《周易・系辞上》:“阴阳之义配日月。”《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昼者阳,夜者阴。”又:“阴阳之数,日月之法。”《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日为阳,月为阴。”以日月论出的阴阳,是周日之阴阳。周日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动静。

以日月论阴阳,精密而准确者,在中华大地上,当推华夏文化。

3.自转、公转中的倾斜。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有一个反复性倾斜,倾斜有两个极限。两个极限一在南回归线,一在北回归线。两条线决定了距离太阳的近与远。离太阳的远近,决定了自然而然的一寒一暑。一寒一暑即自然而然的一阴一阳。

4.简要述评。地球公转周期,具有严密的时间性。地球公转轨迹,具有严密的空间性。严密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可以通过精密的数学来界定。从这一点上说,阴阳五行既是一个严密的时空体系,也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在《周易》、《尚书》、《黄帝内经》以及诸子百家这里,严密的时空体系、数理体系化为可以论证一切问题的、形而上的哲学体系。

一切从时空中来,所以时空可以论一切。阴阳五行可以论证一切的奥秘,就在这里。

五、永恒的思路,常青的方法

以太阳论之,先论出了十月太阳历,后论出了十二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是中华文化的成熟点,因为这里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发源地,这里是奇偶之数、直角三角形的发源地。十二月太阳历,是中华文化的精美点,因为这里是阴阳十二律、阴阳十二经络的发源地。太阳历之外还有月亮太阴历,还有北斗历。以太阳论之,以月亮论之,以北斗论之,最终是以天文论之,这是中华先贤书外创造的基本思路。以阴阳论之,以五行论之,以天干地支论之,以时间空间论之,终极的论证方式是以道论之,这是中华先贤书内论证问题的基本方法。中华先贤的思路,是永恒的思路。中华先贤的方法,是常青的方法。请看以下两方面的实例:

例一,在远古、中古、先秦时期的中华大地上,道是论证一切问题的基本依据。人理、物理、医理、音律、养生之理,无一不是以道论之。这里产生了河图洛书,太极八卦,这里产生了统帅群经的《周易》,这里产生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论网罟论弓矢论舟车论臼杵,论茶论剑论兵法,论琴棋书画,论解牛之理,无一不是以道论之。这里产生了一项项技术,这里产生了一件件器具。与太阳相关的成果,时至今日,在中华大地上,仍然光彩夺目。

例二,源于太阳历的十二平均律,被当今世界所采用。阴阳太极图,会出现在美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惠勒演讲集的第一页。脱胎于表达十月太阳历(洛书)的四阶幻方图,作为代表地球人智慧的标志,会刻在美国发射的太空探测器上。与太阳相关的成果,时至今日,在美国在西方,仍然光彩夺目。

以道论之,永恒的思路,常青的方法。何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界定很多人知道。何谓阴阳?“阴阳之义配日月。”“道之在天者,日也。”日月可以论道,太阳单独可以论道,这一界定很多人不知道。

书中的道理在书外,阴阳的道理在日月,首先在太阳。从根本上说,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是以太阳为根文化的。太阳崇拜与太阳研究,产生了节日节令,产生了阴阳五行,继而产生了伟大的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完全可以这样说,只要天上的太阳还在,只要天上的日月还在,中华先贤的思路与方法就不会过时。同理,只要天上的太阳还在,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就仍然会光芒万丈。问题是,先贤的后人完全忘记了太阳,完全忘记了日月,完全忘记了以道论之的思路与方法。试想,假如永恒的思路、常青的方法得以延续,世界的东方又会怎么样呢?会不会出现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吴心源.苗族古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土鲁窦吉[M].王子国译.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3](西汉)张苍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百子全书[M].彭文辑.湖南:岳麓书社,1993.

[5](东汉)班固.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6](南朝)范晔.后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7]曹东义.永远的大道国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五个太阳范文2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 太极图说; 五行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ive-element” theory in Taiji Tu and Taiji Tu Shuo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setting forth opinions on the issue of the author of Taiji Tu. At first, departing from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the “five-element” theory in Taiji Tu and Taiji Tu Shuo,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five-element” thoughts of the two books are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transmitting systems. Secondly, by deeply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five-element” thoughts, the paper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by this contradiction, we may preliminarily judge that these two books were absolutely not written by the same author.

Key words: ZHOU Dun-yi; Taiji Tu; Taiji Tu Shuo

《太极图》是否出于周敦颐之手?这个问题讨论了近千年,至今未有定论。似乎论战双方都没有提出一锤定音的证据。不但认为其本源出自道教者的所谓“真脏实据”每每令人怀疑,而且认为《太极图》系出自周敦颐本人之手者的证据同样不能让人信服。前人多已指出,周的好友潘兴嗣所做的《濂溪先生墓志铭》更应该是被读为“……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而不是“……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即它恰好说明周只是写了《太极图易说》(即《太极图说》)、《易通》(即《通书》)两书,而不是像朱熹、李申先生所说的那样是《太极图》、《易说》、《易通》三书。同时,《宋史·道学传》则更为明确的说:“千有余年,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春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1]显然,这些证据都倾向于认为《太极图》是为周敦颐之外的人所做。那么,到底《太极图》是否出于周敦颐之手?本文拟从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不同表达这一内证入手,为解决《太极图》的渊源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认为“《太极图》乃周敦颐自己的作品”,那也就认定了《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出自一人之手,则它们两者之间就不会有思想表达上的矛盾之处:“度正把图与说视为一体,传图者必传说,决不可能前人创图,后人作说……这个意见,是可取的。因为《周氏太极图》的意义并不在于那几个圈,而在于那些圈所表达的内容。”[2](第14页)。但事实上,虽然《太极图》和《太极图说》都涉及到了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但在这同一个问题上它们的表述却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显然,这是我们推断《太极图》作者问题的一个真正的突破点。

最早提出《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在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上有很大差异的是朱熹的弟子胡广仲,他在给朱熹的信中首次提及:“《太极图》旧本,极蒙垂视,然其意终未能晓……及五行相生先后次序,皆所未明。”[3](卷二,第15—16页)。朱的回信对胡的其它疑问都有明确回答,但对其改动旧图的五行问题却只字未提,颇为耐人寻味。其实《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在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上的不同始终是困绕朱熹的难题,乃至于朱熹不得不绞尽脑汁的通过对朱震在其《汉上易传》所录之“旧本《太极图》”(见附图一)的改动来调和这些矛盾,而他这一改动的目的无非是要使新图能够迁就和迎合《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从而弥合二者之间的原有矛盾。

要找出《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在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上的差异,不妨先从旧本《太极图》说起。本文同意毛奇龄的观点,以为朱震在其《汉上易传》所录之“旧本《太极图》”(见附图一)最接近周敦颐所传之原图,而经过朱熹改定的通行本《太极图》(见附图二)则融进了朱熹的个人思想,不能代表《太极图》的原貌。这是因为,尽管朱熹一再声明他在对“旧本《太极图》”的改动时都“皆有据依”(同上),但朱熹显然对旧本《太极图》的改动根本没有任何的直接证据。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改动并没有任何版本上的依据,而且还因为旧本《太极图》所表述的“五行”理论从本身来说是自足的、没有改动的必要。他关于旧本《太极图》“阴静”图先于“阳动”图的序列是不合理的观点(同上),就只是其基于儒家立场的一家之言,其立论的前提是《太极图》一定代表儒家的立场(这无形中是在承认《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本人所作)。事实上,这一立论前提恰恰有待证明。相反,该图与道家(包括玄学在内)静体动用的基本思想的一致性却是一个明显的事实。由于并没有任何有力证据表明朱熹对《太极图》的改定确实忠实于原图的基本思想,本文仍以旧本《太极图》作为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理论异同的底本。同时,本文也力图指出朱熹对旧本《太极图》的改动仍然没有彻底的弥合《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在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上的差异,反而制造出了一些新的矛盾。

旧本《太极图》的第二、三层图专论“五行”,而要准确把握该图的“五行”思想,需要确立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该图的第三层图所表达的思想只是对其第二层图蕴涵思想的具体展开,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我们把握《太极图》所表达“五行”思想的基本立足点。在该图的第二层图中(被后人称为水火匡廓图),其左半部的阳抱阴(为二)的半环与右半部的阴抱阳(也为二)半环再加上中间的虚无圈子这五者共成一个整体,而这正是第三层图中“五行”的雏形。显然,该图中的上述五者之间是彼此共在的关系,一损俱损,一存俱存。尽管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同层次上两两之间的相互蕴涵、相互转化的关系:就每一半图而言,生者为母,成者为子,母子之间又总是在此消彼长,相互转化;而在整体上左右两半环又形成了更高层次上的此消彼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乃至于循环无端。进而,在作为这层图进一步展开的第三层图中,上一层图中左半部的阳抱阴在此图中演化为火与木的相互蕴涵与转化的关系;而上一层图中右半部的阴抱阳在此图中则演化为金与水的相互蕴涵与转化的关系;上一层图中心的虚无圈子则对应着第三层图中居无定位,寄体于另外四者之中的土。因此,在第三层图中,在整体上,同作为母的木与金和同作为子的火与水分别两两对待;而在各自的一侧,则是母子之间(木与火、金与水)的各自蕴涵,各自相互转化;而土则把它们相互联系为一个整体。应该说,《太极图》对“五行”思想的表述还是相当清楚的。至少有一点很明显,该图的“五行”之间不能被理解为是从此到彼的单线传承关系。该图以连线的形式把木火金水都与中央土直接连成一个整体是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因为在这里,土本身就只是一个虚位,它就寄身在其它四者中。

可是,作为对《太极图》的解说,《太极图说》中论“五行”的内容则为:“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 ,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同上,卷一,第 2页)在这段文字中,“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这句话颇值得注意,也是明显与《太极图》本身有矛盾的所在。这句话讲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认五行之间存在着合顺序的单线流变关系,一是在强调这种五行流变与四时更替有内在的联系。这种把五行顺次流变与四时更替相联系的做法其实还是渊源有自的。据白奚先生考证,早在稷下学派兴起时就已有了“五行说同四时教令的阴阳学说的结合”的说法[4](第257—268页) ,见《管子》的《幼官》(即《玄宫》)、《四时》、《五行》、《轻重己》诸篇。该理论后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的发展,直至《春秋繁露》、《白虎通义》乃趋于定型。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木火土金水的顺次流变所体现出的生长化收藏的属性来对应春夏秋冬时间上的自然流变节律,进而把这种顺序绝对化。为了处理四季与五行之间不搭配的矛盾,它又认为“土”为“五行之主”而“兼有四时”,不主一季(五行与四时搭配问题的具体演变过程非常的复杂,也始终是困绕前人的难题。本文只取《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的说法为定论)。以图表示,则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东南中西北,仁礼信义智(在这里,五德与五行的对应排序有多种说法,本文只取为后世所接受的《白虎通义》中的说法)和春夏(季夏)秋冬。至此,该理论在经过反复的变动中已经相当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人确实真诚地以为,五行与四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以上理论是说明五行与四时相配合的唯一“合理”的固定模式。然而,《太极图说》以此理论作为对《太极图》中“五行”思想的解说却显然是不成功的:原图中“五行”所“展现出”的顺序却是水火木金土(诚如上文所反复指出的,这一“顺序”,本来也并不表示五者之间一种单线式的先后顺序),这应该是说:该图中水火、火木、金木、土水之间都两两相克,难说是“顺布”。当然,它们在整体上也绝不存在与“四时行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恰如冯友兰先生所指出的:“不过照数目的次序,每年的四季,应该先冬(水),次夏(火),次春(木),次秋(金)。为什么五行的次序与四时的次序不合?关于这点,他们没有解释。”[5](第312页)事实上,并不是他们没有解释,而是这种五行理论本身就与四时流变无关。在《太极图说》之前也没有人将该五行模式与四时更替进行比附。

显然,旧本《太极图》所要表达的思想原本就与“五气顺布,四时行焉”的说法无关,《太极图说》以“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来解说《太极图》中的“五行”思想似乎是关公战秦琼,不着边际。这一矛盾提示我们,《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不会出于同一个人之手。

其实,五行思想源远流长,它的具体流变也相当复杂。在五行思想的发展中,始终有两种五行思想系统各自在独立流传而并行不悖:其一注重揭示五行之间以时间为主线的生克流变关系,它可以和四时更替结合在一起;其二则注重揭示五行在整体上的对待关系,不能和四时更替相结合,而后者正是旧本《太极图》所要表述的“五行”理论。该五行理论以《尚书·洪范》中的五行序列为依托,在今本《易传》中,它以“大衍数”的形式出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易传》中并没有这一段,证明它是晚出的),在两汉之际渐渐形成。《汉书·五行志》有:“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宣元之后,刘向治谷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仲舒错,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其春秋意亦已乖矣。言五行传,又颇不同。”[6](第463页)。这一说法抛开其中可能有的今古文学派之争不谈,表明在汉代确实存在两种各自独立的五行理论。继而,《汉书·五行志》就引述过这种附在“左传说”之后的“五行说”:“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而阴阳易位”(同上,第464页)。这最后一句是说,以上的“五行”生数与五相和变成了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以上的“五行”生数与“五行”成数配合,其阴阳属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该理论中间经过《太玄》的发展,在《周易参同契》中有了成熟的应用。该“五行”理论在后来又发展为突出强调五行之间在数上的结构性与一体性的“河图”、“洛书”模式五行理论,广为道教,风水、相术等理论所借用,却基本上总是游离在儒学以尊德性为本质的正统理论之外,以至于清代学者如黄宗羲、胡渭等人始终视之为异端,想要把它排斥出儒学的正统传承之外。

那么,以上所提到的两种“五行”理论是不是可以合二为一呢?也就是说,《太极图》是否想要在图中把这两种“五行”理论结合在一起呢?诚如前人的一致看法,两种理论一个重在强调五行之间超时间性的,结构上的对待关系、共在关系,而非五行之间“各主一季”、由此到彼的单线传递关系;一个则重在强调历时性的,由此到彼的流行关系。初看二者颇有一言体,一言用的味道,似乎有二者可以结合的理论基础。但事实上,在朱熹之前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尝试,尤其没有想到要把它们结合在同一幅图里。基于它们各自流变顺序和所对应方位上的对立,在不改变各自所对应的图的模式的前提下,二者起码在以图的表达形式上是无法调和的。这也是朱熹不得不去改动旧本《太极图》来弥合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

在宋刻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中收有署名为前人的《五行说》,其中就提出了这两种“五行”理论的比较:“五行之序,以质之所生而言……则阴阳之气各盛,相交相抟凝而成质;以气之行而言,则一阴一阳往来相代,木火金水云者,各几其中而分老少耳,故其序各由少而老,土则分旺四季而位居中者也。此五之序若参差而造化所以为发育之具,实并行而不相悖。盖质则阴阳交错,凝合而成;气则阴阳两端循环而已。质曰水火木金,盖以阴阳相间而言,犹曰东西南北,所谓对代(待)者也;气曰木火金水,盖以阴阳相因而言,犹曰东南西北,所谓流行者也。质所一定而不易,气则变化而无穷,所谓易也。”[3](卷三,第81页)。这里,作者只是在泛泛的比较两种“五行”理论的不同,但他并没有提出要在图上将二者结合起来,而朱熹则是明显的借鉴了此说,要把它们融合在同一幅图里。他在对经过他改动过的新图进行解释时说:“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形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阴也,火金阳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同上,卷一,第28页)无疑是这一努力的最好体现。当然,前提是他必须要对旧本《太极图》做出改动,从而使新图能更好的迁就于《太极图说》对“五行”理论的表述。

我们说,朱熹对旧本《太极图》的改动是不成功的。且不说原图的作者是否真的就有这样的想法,即使是在经过朱熹改定后的通行本《太极图》中(显然,朱熹对第三层图的改定如把原图中由水经土到木的连线改为绕土而过的直线,就是要努力体现出该图木火土金水单线的五行流变顺序),我们也只能看到一个非常曲折而非“顺布”的五行流变顺序。看得出,虽然朱熹努力想在改定后的新图中体现出《太极图》与《春秋繁露》相一致的五行和四时对应的五行流变顺序。但他仅仅通过改定原图中五行之间连线来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努力却并不成功。经过朱熹的改定,固然可以体现出“五行”之间单线的流变关系,但是为原图所强调的以土为中心,“五行”之间浑然一体所谓“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的两相对待而又整体统一的思想(在原图,这一思想是通过中央土与其它四者之间分别直接的以线相贯通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却被破坏了,这也导致了太极图第二层图与第三层图在表达内容上的割裂。此诚所谓得之于此而失之于彼。至少给人的感觉是朱熹是在把两套原本无关的五行理论生硬的扭合在一起。

由上可见,在对五行理论的表达上,《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不同的,这充分说明,《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不会是由同一个人所做。前人认为《太极图》出于陈抟而非周敦颐的说法可能是有道理的。

附图一 朱震《汉上易传》所录之“旧本《太极图》”(略)

附图二 经朱熹改定后的通行本《太极图》(略)

参考文献

 [1](元)脱脱.宋史:第36册[M].北京:中华书局.

[2]李申.易图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周敦颐.元公周先生濂溪集[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4]白奚. 稷下学研究[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

五个太阳范文3

如果说2010年是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处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一年;那么,2011年则是国家“十二五”开年破局之年,为此,国家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产业。在近期召开的201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上,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思路时明确表示,未来5年太阳能产业有望成为我国新兴能源支柱产业。2010年中国太阳能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能源局负责人表示,在新能源领域太阳能光热产业做出的贡献非常大。下阶段,国家将通过继续推广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稳步启动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加强行业规划和准入管理等措施,努力将其培养成我国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和新兴能源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拥有近8亿潜在太阳能客户,市场空间依然巨大,太阳能用户依然居于世界之首,关键在于如何市场拓展与破局。

【现 状】:

由于太阳能行业门槛低、利润大,且在产业发展之初国家政策相对较松,导致一些非太阳能企业跨领域模仿生产,并有大量作坊式的太阳能企业混入市场,加上三轮太阳能下乡的冲力,直接带来近几年太阳能企业的几何式增长。但2010年,太阳能市场开始出现初期疲软现象,部分中小太阳能企业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先后转行、停产。据调查2010年下半年市场总量已下降2/5,70%的企业处于半停工状态。2010年12月,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出现40.7%的“罢工”现象,完全暴露出行业弊病,太阳能市场呈现严重软榻状态。太阳能市场疲惫是品牌缺失、劣质低价等诸多问题所带来的危机的集中爆发,市场随着企业、消费者、天气等外界因素发生伸缩,总量不会变化。

目前我国太阳能除北京、山东、浙江、江苏生产基地外,逐渐形成了中部以河南、湖北为代表的产业基地、东北以沈阳为代表的产业基地,并形成了产业链和物流链。这无疑迫使小企业、家庭作坊式生产进行转型发展,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大,洗牌便成为自然而然的现象,面对很多大型企业纷纷开始了异地建厂扩大产能,如桑乐9大基地、太阳雨5大基地等举措,使得整个生产结构和市场布局发生了变化。从2008年第一次太阳能下乡带来近2000家企业的增加,到2010年春季“倒春寒”带来的1000家企业的急剧锐减,足以证明太阳能产业在快速的规范化进程中,同时在“十二五”初年太阳能企业及产品市场破局也迫在眉睫。

【破 局】:

一、抢滩登陆解析“政策优势”

在2010年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农业部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基础较好、成绩突出、发展目标明确、管理体制健全的108个县(市)开展“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并对示范县建设予以支持。其中,太阳能热水及太阳能采暖是重点项目这是太阳能企业的利好机会。

在2011年,“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七个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推动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在示范城市推广太阳能热利用,用项目推动产业发展。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在“十二五”规划中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技进步、扩大应用领域、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市场范围”,提高太阳能热利用在新能源应用中的比例据统计,全国共有20个省(市、区)和80多个城市出台了太阳能强制安装政策和优惠政策,要求新建建筑有条件的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企业还可根据“百城阳光计划”的实施。在全国600个地级以上城市选取100个城市,通过科普引导和政策鼓励等综合举措,建立太阳能热应用的示范市,使“百城”的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30%。继续抓住 “夸父阳光计划”的历史机遇——重点支持高精尖核心技术攻关,为太阳能产业的持续领先发展做实基础。

二、布局规划采用“战略眼光”

随着我国中西部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市场的崛起,大型骨干企业正在进行新的生产战略布局,创建新生产基地,合理组织物流,降低成本。新的制造基地主要分布在华中、冀豫、东北、西部,形成新的四大基地。要推动中国太阳能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必须在产品格局上适应国际需求,推动中国目前太阳能热利用产品从单一的热水器产品向多元化热能产品转变,加大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锅炉等中高温热利用领域的投入和精力,以挖掘太阳能产业的深度利用,求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光热中高温技术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拓展了太阳能光热的应用领域,力诺瑞特今年将推动太阳能锅炉进入国内市场,这将有望为整个行业撬动近万亿元的市场蛋糕。四季沐歌深谙此道,并在行业内率先垂范,按照河南及洛阳市的规划,2016年至2020年洛阳将形成销售收入达2500亿元的“中国节能洛阳装备”示范基地。洛阳基地建设是四季沐歌“北斗星计划”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在“北斗星计划”中,四季沐歌将以北京为中心,连接沈阳、兖州、连云港、洛阳构建五大生产基地,并与西南、华南两个生产基地的筹建相互呼应,实现对基地周围市场的半径辐射,从而完成全国战略的深度布局。

力诺瑞特在市场布局上,将在2011-2015年,形成以亚洲为中心、覆盖全球的国际市场格局,实现“在中国,力诺瑞特引领行业,在世界,力诺瑞特代表中国”的梦想。

三、技术升级依赖“科技进步”

当前除了得到政府扶持力度之外,国内太阳能企业不应闭门造车,在日益开放的市场面前,应加大多种合作模式,例如校企结合的模式,推动太阳能产业核心技术的升级。同时,善于借助外脑,追踪、引进世界先进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做到“国际核心技术为我所用”,从而提升国内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水平,奠定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2010年很多企业投巨资进行技术改造,使得低温热水应用系统向高效、全天侯、辅助能源、智能化控制系统发展。平板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镀膜工艺和生产装备开发等方面有了新突破。此外,中高温技术研发在我国取得了突破,比如力诺瑞特中温集热产品温度可达150℃,皇明研发出了集热温度128℃的产品;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我们已经开发出400-450度、4米长的高温集热管。这些技术为开拓太阳能采暖、太阳能空调、海水淡化、工农业生产应用等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装备升级改造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皇明、桑乐、太阳雨等企业装备了数码冲床、自动化生产线,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真空管生产实现连续镀膜、排气、自动拉尾等工艺。力诺瑞特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秉承稳健发展的战略,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产品渠道推广,在新品方面,仅力诺瑞特开发推出的太阳能空调、太阳能锅炉等中高温产品,就撬动了国内上万亿的市场容量,力争在五年之中完成从居民生活用水到工业热能利用的产业升级。

四、开发推广多重 “技术渠道”

太阳能产品成熟的关键是多渠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同时也是太阳能差异化的重要步骤。太阳能企业还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拓展以下技术渠道:1、开发和推广太阳能低温热水集成技术,包括高效集热、贮热技术,机电一体化和运行技术,辅助能源技术,与建筑结合技术,控制技术等;2、开发高效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技术;3、开发推广分体式承压太阳能热水系统,开发推广分体式二次回路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新型承压式太阳能热水系统;4、开发推广太阳能热水采暖及辅助能源匹配技术;5、开发太阳能中高温集热技术;6、开发推广太阳房、太阳灶等技术和产品,开发推广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技术;7、开发太阳能热利用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技术,开发空气集热器,推广太阳能干燥技术及海水淡化、工业用热水等技术;8、太阳能空调及热发电技术研发,目前热发电的关键技术集热管和集热器已取得重大进展。

五、城乡结合推动 “营销服务”

“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市场仍然需要进一步进行城乡市场结合挖潜和深耕,以推动营销网络及服务的建设与进步。太阳能行业需要培育专业化配套企业群,培育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关键配套、配件专业化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设计、安装、维护能力的太阳能工程公司。建设和完善符合太阳能产业特点的营销服务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营销、专卖店、大商场等多种形式,它必须坚持商业化、规范化和企业化运营,诚信服务。

五个太阳范文4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

a textual research on zhou dun-yi's original tai ji diagram

abstract: taking the two words of “dong yang” (moving yang) in zhou dun-yi’s tai ji diagram illustrated by zhu zhe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comparing it with yang jia's liu jing diagram, diagrams of zhouyi illustrated in dao zang (library of works concerning daoism), and that transformed by zhu xi, as well as with reference to certain narrations in zhou dun?yi’s tai ji tu yi shuo and yi tong, this paper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state of zhou’s tai ji diagram. the author holds that, to discriminate zhou’s tai ji diagram, we should take approach to it from its evolutions, and then further restore it to its original state, and finally search for its origi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zhou dun-yi regards tai ji as a qi and asserts tai ji can produce yin and yang through motionlessness and moving, while zhu xi considers tai ji as an idea and “idea could not be able to move or keep still by itself”, and moving and stillness are caused by yin-yang itself.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idea, zhu xi intentionally transformed zhou' tai ji diagram illustrated by yang jia. and thus through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views on tai ji, we could discrimin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ransformed diagrams, to respectively analyze the thoughts of idea.

key words: zhou dun-yi; tai ji diagram; tai ji tu shuo

本文所用《周氏太极图》一名,是就北宋周敦实(后为避英宗讳改名曰敦颐)所著《太极图易说》中的《太极图》而言。因周敦颐历来被称为“理学开山”,所以当今多数学者皆谓《周氏太极图》的源流问题,是当前宋明理学研究的一大课题。所谓“源流”问题应该分作“来源”与“流变”两个问题。就《周氏太极图》的流变而言,有朱熹改造之图;有见于《正统道藏·周易图》之图;有见于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之图;有见于朱震《汉上易传卦图》之图。究竟《周氏太极图》的原貌是何等样子?这是我们应该结合周敦颐《太极图易说》与《易通》二书中的文字予以考证明白的问题。显然,只有把《周氏太极图》的原图考辨明白,方能进入考证其“来源”及分辨其属性等课题。

? 在我国历史上,虽北宋与南宋皆是赵家的天下,然于儒道门户之争的程度却有所不同。唐代帝王奉老子李聃为祖宗,并以考《老子》取仕。延续至北宋时期的儒者们似乎并不讳言《老子》、《庄子》等道教典籍中的概念和命题。即便是北宋五子也是如此:如邵雍曰:“老子,知《易》之体者也。”“无极之前阴含阳,有象之后阳分阴。”“《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观物外篇》)周敦颐曰:“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本无极”、“无极之真。”(《太极图易说》)二程曰:“庄生形容道体之语,尽有好处。老氏谷神不死一章,最佳。”“《老子》言甚杂,如《阴符经》却不杂,然皆窥测天道之未尽者也。”“老子曰无为,又曰无为而无不为,当有为而以无为为之。”“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不一则二三矣。” (《二程遗书》)然而,时至南宋偏安一隅道教空前发展之际,儒道间的门户则进一步趋向分明。以“鹅湖之辩”陆九渊执“无极”概念出于老庄而批评朱熹为例,则知此时儒道间的门户之见已深。正因为如此,朱熹为建立其理学系统的需要,就必然要对有着道家思想渊源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和《太极图》等进行改造。以《周氏太极图》为例,如果我们把经过朱熹改造后的图当作周敦颐原图而去考证其渊源,就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非常有必要把周敦颐《太极图》的原貌弄清楚。下面就试为考辨之。

一、《周氏太极图》的流变?

二程虽曾受业于周敦颐,并得《周氏太极图》之传,然而他们却不轻易把《周氏太极图》公诸于世。直到南宋初期,朱震向朝廷进献其易学著作时,方在其《周易图》(后人更名曰《汉上易传卦图》)中列有《周氏太极图》(见图一)。(略,请参见原文)

? 《通志堂经解》本与《四库全书本》所列《周氏太极图》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二图第二层图式下方皆是“动阳”二字(自右向左读,与“万物化生”同),只是前图“动阳”二字之外加一椭圆形圈。又二图皆为四层图式,上一为“易有太极”(“自无极而为太极”),二层黑白相间图式为“是生两仪”(“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三层五行“分土王四季”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图式为“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四层“万物化生”图式为“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八卦相错为六十四卦,“二气交感,化生万物”)。通观此《太极图易说》中之插图,是为解释《易传·系辞》“易有太极”一节之义而画。观其图之四层模式,是遵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而来(正如同邵雍“老子,知易之体者也”之见)。上一为“道生一”,二层为“一生二”,三层为“二生三”,四层为“三生万物”。“动阳”二字标于二层图下之“子”位(即邵雍所谓之“天根”处),是遵循古人“阳生于子”之说,“阳”之生不是“阳”本身之动(所谓“阳动”),而是《太极图易说》中所谓“太极动而生阳”,所以“动阳”二字就是“太极动而生阳”的缩写。上方“阴静”二字却与古人“阴生于午”之说有所不合,亦与《太极图易说》中所谓“动极而静,静极而生阴”说不合,这就是我们要于下面讨论明白的问题。

? 《道藏·周易图》中所列《周氏太极图》(见图二)(略,请参见原文),则是采自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

这一图式有所流变地方是:外加椭圆型圈的“动阳”二字变作“阳动”,并且加画到三层图式“火”与“水”连线的中央位置。其模式仍然是四层,体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

朱熹改造的《周子太极图》,今见于明代曹端《太极图说述解》一书(见图三)(略,请参见原文)。

这一图式有所流变的地方是:把“阳动”二字去掉外面的椭圆型圈,从“子”位移至图左,“阴静”二字从“午”位移至图右,以弧型线把三层图式之“火”连至二层图之黑半圈,以弧型线把三层图式之“水”连至二层图之白半圈;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图式与“五行”(四象)图式断开;把“五行”图式中的“水”过中“土”与“木”相连,改变作“水”绕过中“土”直接与“木”相连,与“五行”相生“水生木”之义有合。观其图式虽然仍有四层,但而却是“两仪”与“四象”为一体。显然,此图演变之本是依据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中所列的《周氏太极图》。

二 、《周氏太极图》的内涵

通观北宋时期的易学著作,一般皆遵循汉儒之说,把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当作四象,而且多数人视“太极”为一气。无人以“黑白之位”替代卦爻的原本符号而作易图,更无人以阴阳爻画的组合为“四象”。至于以黑白图画表示“阴阳”,本朱熹说则有杨时(龟山先生,二程弟子)“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朱子语类》),而《周氏太极图》第二层图式中的黑白弧型半圈,就是以之表示太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的本意,表示太极“是生两仪”(还没有到“四象生八卦”的地步,所以不能看作是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周敦颐《太极图易说》是为了解释《易传·系辞》“易有太极”一节之义而作,其解释文字当然要围绕“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一段文字而展开。

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有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有”。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一气分而阴阳判。”(《观物外篇》),刘牧曰:“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数钩隐图》)也是以“太极”为一气之有。周敦颐曰:“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也是以“太极”为一气之有。有动有静之“太极”当然不是一理(理不会自动静),必然是一气。既然“太极”有动静,因动静而生阴生阳,则“动静”就不是指阴阳的动静而言。《易通》曰:“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所生阴阳亦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其《太极图》第二层图式就是表达这一层意思。如果把“太极动而生阳”、“静极而生阴”的意思表达在图中,“太极动而生阳”就可缩略为“动阳”;太极“静极而生阴”就可缩略为“静阴”,这就与周子《太极图易说》文字有合。把“动阳”二字标于图下“子”位,“静阴”二字标于图上“午”位,方与汉儒“阳生于子,阴生于午”之说有合,亦与周子“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说有合。既曰“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意,如此方与《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几者动之微”、“知几其神乎”之义有合,亦既是周子所谓“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之意。邵雍“无极之前”与“有象之后”说亦是强调太极动之微生阳似有而未有之际,此所谓之“几”(动之微)即在“子位”,“太极动而生阳”,似动而未动之间,则生“微阳”,如此则知其所谓“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亦是指“太极”之动态而言,并非指“阳”之“微动”。阴阳为形而下者,是“太极”所生之两仪(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以物言之则为天地。其动静是“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的物态,与“太极”之“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神态截然不同。

?既然《周氏太极图》第二层图式是用来表达“是生两仪”之义,也就是要用以表达太极生两仪之“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之义。标以“动阳”与“静阴”就是用来表达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神”态,绝非用“阳动”与“阴静”的“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之义去表达太极生两仪的“物”态。这里的根本区别是:所谓的“动静”究竟是谁在“动静”?周子的本意毫无疑问的是在说“太极”本身的“动静”。既言“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则阴阳为太极动静之产物,就勿须用“阳动”与“阴静”之赘言。

?周子《太极图易说》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四象为“阳变阴和”的产物(独阳不生,寡阴不成),合之为“一阴阳”,并非“阳动阴静”的产物,合之为“一阴一阳”。分阴分阳为两仪,合之为“一太极”,并非“阳动阴静”为两仪,合之为无动静之“一理”。

?周子《太极图易说》曰:“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五行象五气,木为春气,火为夏气,金为秋气,水为冬气,土为中和之气。周子所言“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即是表达汉儒所言“分土王四季”或“播五行于四时”之意。“无极之真”指“太极”一气言,“二五之精”指火二与木三为一五、水一与金四为一五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指乾坤各三索而生六子,即指“四象生八卦”而言。四象与八卦是“二生三”之结果(与邵雍视八卦为“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之意同)。

?周子《太极图易说》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四象与八卦皆是二气交感的产物,八卦相错而得六十四卦以象万物。此既是“三生万物”之结果。

?我国古代的宇宙论是自组织运动论(非他组织运动论),其说之“生生”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非阴阳“加一倍法”的量变过程。道生天地(太极生两仪),天地生万物(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错生六十四卦),是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仅仅是一阴一阳“加一倍”的组合,那就是终究不离抽象的阴阳概念,不会有从神态到物态的突变。当然更不会是“太极一理”的“理一分殊”。一理分为二理,二理分为四理,四理分为八理,无论如何分,终究是“理”而已。既然北宋的儒者以太极为一气,天地为两仪,五行之水火木金为四象(象四季),则其说就不是仅有数量变化的阴阳“加一倍法”。即便是周子也不例外,其《太极图易说》的文字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周氏太极图”应指周子所画本图而言,既然有《太极图易说》的文字,则这些文字就必然是为解释《太极图》而写。《周氏太极图》的内涵应该与周子《太极图易说》的文字契合,这就是我们要考证其原图真貌的理由。明了周子建图立说的内涵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讨论《周氏太极图》原图究竟是个什么面貌这一问题了。

三、《周氏太极图》的原貌

“证有易而证无难”这句话,是被多数学者认同的一句名言。我们以周子《太极图易说》与《易通》中的文字来考证《周氏太极图》的本来面目,这是一个“证有”的问题。然而,是否证得“容易”,则需要用结果来说明问题。

毫无疑问,朱熹改造之《周子太极图》是“流变”最大的图式,而杨甲《六经图》所列《周氏太极图》,虽图说与朱震《周易图》所说同,然其图式又与朱震所列有所不同,是自朱震所列图与图说中演变而出。依其顺序,朱震所列周子《太极图》当为最接近周子《太极图》本来面目之图。然而,我们从朱震所列周子《太极图》中又看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子位的“动阳”与午位的“阴静”相互矛盾。既有矛盾,就说明周子《太极图》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演变。那么周子《太极图》的原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上述的意见中试着画出来(见图四)(略,请参见原文)。

? 此图上一象“易有太极”,无论说“自无极而为太极”或说“无极而生太极”、“无极而太极”,皆体现汉儒“夫有形生于无形”(《易纬·乾凿度》)之说。

? 此图“动阳”二字标于子位,周子“太极动而生阳”、“静无而动有”、“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动而无动”、“非不动”诸说,皆因此而得通解;此图“静阴”二字标于午位,周子太极“静极而生阴”、“静无而动有”、“静动而无静”、“非不静”诸说,皆因此而得通解。如此标注甚合于汉儒“建子阳生,建午阴生”(《京氏易传》)之说。

? 此图五行图式中以中土分别与火、木、水、金相连,则体现“分土王四季”、“播五行于四时”之义,并非体现五行相生。火二与木三为一五,水一与金四为一五,连至下一,体现“二五之精”为“阴阳一太极”之义,并非体现“三五”。?

此图“四象”(两仪生四象)与“八卦”(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为一层图式,则体现“二生三”之义。周敦颐既然使用出于《老子》中的“无极”概念,则其《太极图》图式就很可能本当时的通说,以《易传·系辞》“易有太极”一节为“《易》之体”,而其所画图的模式,就遵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以四层图式表达之。当然,万物皆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象,其四层图式皆为“一太极”,所以其四层图式当“会四于一”而看。“易有太极”一节所言是“生生之谓易”,是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正是反映了这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讳言老庄概念和命题的周子,采用这一模式建图,自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据此而言周敦颐此图有道家渊源,似要展开讨论。这一问题涉要及《易传》的文字是否有道家色彩的问题,还须进一步讨论《系辞》“易有太极”一节是否为“《易》之体”、其模式是否为自量变而质变的问题。如果不能全面否定《易传》的道家色彩,那么言周敦颐此图模式有道家渊源,也是对的。如果坚持“一分为二”的量变模式,无论以太极为一气或一理,皆与“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说相悖。“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易纬·乾凿度》),对此,古人笃信这是孔圣人之言并引以为说。?

四、结 语

五个太阳范文5

姥姥家里有一大盆五颜六色的太阳花,有红的、黄的、粉的、蓝的……,真美丽啊!我每次去姥姥家都不忘给它们浇水。

太阳花只有见到阳光时才开花,当太阳从东边徐徐升起时,太阳花们就争先恐后地张开它们的笑脸。微风吹过,太阳花摇头晃脑,似乎在向我点头呢!傍晚时,太阳落下了山坡,太阳花就慢慢地收起了它们的花瓣,好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太阳花的生命十分旺盛。有一次,姥姥出远门去了老家一趟,待了一个星期才回来,在这期间,姥姥非常担心家里阳台上的花花草草会枯萎死掉,结果她回到家一看,其它的植物都奄奄一息,唯有太阳花还在茂盛地开着

太阳花虽然没有玫瑰的高贵,菊花的芬芳,百合的高雅,但是太阳花却毫不娇贵,不管在哪,不管什么环境,它都顽强地生活着。它吸取的很少却付出的很多,它将祖国大地装扮得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我爱太阳花!

五年级:耿欣悦

五个太阳范文6

    太极针法是韩国的李炳幸继承四象医学理论而创立的,是以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和十二经络的原穴为主,运用于诊断四象体质与临床治疗方面的针法。太极针法是在有些与朝医学有关的针法中,最符合与朝医四象医学理论,但是还存在着须要补充和进一步完善的部分。下面探讨太极针法的取穴基本原理和临床研究。

1 太极针法的鉴别四象体质取穴原理

    李济马在《东医寿世保元·四端论》中说明了在五脏中心脏的地位。“五脏之心,中央之太极也。五脏之肺脾肝肾,四维之四象也。李济马认为心是人体的主宰,人所生的基本条件,故在五行中配属于中央之土。李炳幸着眼此处,故取心经的肘关节以下的五输穴,配合肺脾肝肾四脏,进一步将四象体质配属于五行的属性,将太极针法运用于鉴别体质。太极针法鉴别体质的原理是《东医寿世保元》里四象人脏腑大小的特性与五行理论相结合,故因太阳人是肺大肝小,即太阳人属五行中金;因太阴人是肝大肺小,即太阴人属五行中木;因少阳人是脾大肾小,即少阳人属五行中火;因少阴人是肾大脾小,即少阴人属五行中水。此具体运用原理是采用五输血的相克原理和泻大脏器补小脏器的原理。根据五输穴的五行理论,选择可抑制大脏器的五行属性的相克穴。即太阳人体质是本来金气太过,故在心经的五输穴中取少府(柴火穴),应用补法调节气血;太阴人体质是本来木气太过,故在心经的五输穴中取灵道(经金穴),应用补法调节气血;少阳人体质是本来火气太过,故在心经的五输穴中取少海(合水穴),应用补法调节气血;少阴人体质是本来水气太过,故在心经的五输穴中取神门(输土穴),应用补法调节气血。金春玉等通过朝医辨象的现代研究指出,太阴人补少府、太阴人补灵道、少阳人补少海、少阴人补神门,采取迎随补泻手法,若辨象有误时会出现晕针、不适等现象。

2 太极针法的具体临床应用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记载了有关十二经络的原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此说明十二原穴,是五脏T受全身三百六十五节气味的部位,所以五脏有病,就会反应到十二原穴,而十二原入也各有所属的内脏,明白了原穴的性质,观察它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五脏的病变情况,故五脏有病,应取十二原穴。《东医寿世保元·少阴人泛论》中记载了有关运用原穴的具体医案“尝见少阴人中气病,舌卷不语。有医针合谷,而其效如神。其他诸病之药不能速效者,针能速效者有之。此指出原著并未明确指出选穴原理,故只使后世推测其具体运用原理。合谷穴是足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按朝医四象理论大肠属于肾之党与,故李济马取合谷穴治疗少阴人的不语症。通过解释《灵枢》和《东医寿世保元》记载的内容,李炳幸选取各个四象大小脏器的原穴运用于治疗疾病。太极针法的临床治疗取穴方法是根据四象体质脏腑大小取穴,如太阳人补太冲(肝经的原穴)、泻太渊(肺经的原穴),太阴人补太渊、泻太冲,少阳人补太溪(肾经的原穴)、泻太白(脾经的原穴),少阴人补太白、泻合谷(大肠经的原穴)。但是由于肾经不能运用泻法的原则,故少阴人没有直接泻大脏器的肾脏,选取肾之党与大肠的原穴。故李炳幸的太极针法是吸收《内经》的五输穴理论基础上,继承四象医学理论的体质针法。

2.2太极针法的临床研究

    李炳幸1974年通过以报告论文形式创立了太极针法,故其历史不长,而且当时发表的临床适应症只有少阳人9例。李炳幸提出的少阳人的临床适应症是包括中风手足不举、耳鸣、头腹痛和手足麻痹、咳呢、胃癌、眼昏、疲劳、筋肉痛、腰痛等,取手少阴经的少海穴(合水穴)运用补法有效。Kim Jae-Kyu等研究报告为了扩大太极针法的临床治疗范围,将太极针法适用于心因性疾患,血液循环障碍,难治性疾患包括手颤症、摇头症等。此研究结果表明对心因性疾患和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率比较高,但指出错误辨象造成减少治疗率,强调朝医辨象的重要性。许成豪等通过研究采用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失眠症,观察失眠症患者共460例,按照朝医四象理论分为四个体质运用太极针法的取穴方法对比采用辨证针灸方法适用于治疗失眠症。此具体选取主治穴位是根据太极针法的取穴原理心经的五输穴和十二经络的原穴,即太阳人补太冲和少府、泻太渊,太阴人补太渊和灵道、泻太冲,少阳人补太溪和少海、泻太白,少阴人补足三里和神门、泻合谷,此研究结果表明太极针法对失眠症疗效较好。纪玉堂等观察太极针治疗少阴人失眠症,按照《朝医学诊断标准》,对少阴人体质失眠患者51例,选取补双侧神门、太白、足三里、三阴交,泻双侧合谷的治疗方法,结果表明太极针对少阴人失眠症疗效明确。金春玉等通过朝医辨象的现代研究,介绍太极针法应用于鉴别四象体质的方法之一,可以提高朝医辨象的准确性而使朝医辨象法弥补缺陷。通过以上的太极针法的研究,由于太极针法的历史不久,对太极针法的临床研究少见,而且临床上太极针法的适用范还处在尚未搞清楚的阶段。为了太极针法的发展,须要与朝医辨象的研究相结合进行双方向研究,也要研究有关文献和临床应用方面。

五个太阳范文7

关键词:阳曲方言;归属;分歧

一、阳曲的地理位置

阳曲所辖范围,东西界于东经112°12′-113°09′,南北界于北纬37°56′-38°09′,阳曲县属于山西省太原市,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扼晋要冲,太原门户。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东临盂县,西连静乐县,古交市,南抵太原市,北接忻州市,东北与定襄县交界,东南入寿阳县毗连。

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中不难看出,阳曲位于太原市和忻州市的交界位置上,而且,在历史上阳曲也先后分别被忻州和太原管辖过。(1950年属忻县专署,1958年属太原市,至今。)

二、阳曲方言归属意见之分歧

正是由于阳曲“不南不北”,恰好处于太原和忻州的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先后被忻州与太原管辖就决定了阳曲方言就归属上存在着分歧,一方面,阳曲的南面是太原,在方言分区上属于并州片;而阳曲的北面是忻州,在方言分区上属于五台片。而正好位于中间位置的阳曲到底是应该属于并州片,还是偏于忻州,属于五台片,这就成为其归属分歧争论的一个焦点。就1991年孟庆海编写的《阳曲方言志》来看,他把阳曲方言归在了并州片的晋阳小片;但从乔全生2008年《晋方言语音史研究》中的晋方言分片示意图来看又明显是把阳曲方言归在了五台片,而在同书中的第248页中又明确标记“阳曲(并州片)”。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也将阳曲划分在了并州片。目前,由于专门研究阳曲方言研究甚少,直至今日,研究过的也就只有孟庆海一人,阳曲方言的归属问题也就一直被搁置下来,无人提及、问津。所以,截止目前为止,阳曲方言到底是应该归入并州片还是五台片似乎仍无定论。

三、阳曲方言归属研究之意义

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难以断定的归属性,决定了搞清楚阳曲方言的归属就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对阳曲方言自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不管阳曲方言是属于并州片还是五台片,都一定有其方言所特有的共性,这对阳曲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的定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另一方面,对其所属的并州片或是五台片而言,清楚它的归属,也将会对这两个片区的方言研究提供一定的便利,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逐步拓展,进而推及整个方言区的方言特点;

此外,可以完善方言分区,因为之所以阳曲方言的归属存在分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绝不仅仅单纯由地理位置造成,在其方言的某些特性方面一定也是造成分歧之关键,所以其归属的定论要想达成,必将引起一场不小的争论,这对我们长久以来,方言的发展,尤其是方言分区的完善定有不小的价值与意义。

四、阳曲方言未来的发展

我们知道,就行政区划而言,阳曲县目前归属于太原市,而且,还被山西省划定为是太原的经济转型区,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来自于省会城市――太原的吸引力,绝对不容小觑。这种吸引力,忻州是绝对无法比拟的。加之,越来越多的县城居民迁居太原生活、工作、学习,耳濡目染,方言也必将一步步的向并州片靠拢。所以,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阳曲方言也必将会逐步丧失它与五台片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共同之处,而与并州片方言越靠越近。

换句话说,随着世纪的更替,时代的发展,阳曲方言的归属问题也就不再是个问题,因为它终将向着那个发展更快,对它更具吸引力的片区飞奔而去!

参考文献:

[1]孟庆海.阳曲方言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五个太阳范文8

一、《易》经哪些方面指导着太极拳,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最为重要:

1、阴阳学说

《易》经中,虽没有说出阴阳,但其卦画阳爻“一”与阴爻“――”,组成了八经卦与64卦,处处表现了阴阳,所以庄子说“《易》以道阴阳”。《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学说成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黄帝内经中有详尽的论述。太极拳也接受了(易)经中关于阴阳的指导。王公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指出欲避双重之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武公禹襄说:“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郝师少如更具体说明“太极拳是以内形为阴,外形为阳;精神为阴,气势为阳;刚为阴,柔为阳;静为阴(静是指运动时的一种心静神舒的状态,非静止之意),动为阳;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在前者为阳,在后者为阴”。总之,太极拳不论在行工走架时,还是在打手(推手)与散打时,都离不开阴阳虚实之转换变化。

2、太极图的圆形和八卦的环状结构

在后世学者的研究下,《易》经又增添了太极图和八卦的环形结构,并将五行生克学说贯穿其中,使《易》经更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

太极图是一个包含阴鱼和阳鱼的圆形图(见图1),它形象地表示了阴阳学说的内容。阴阳均处圆形之中,它打破了外加于《易》的天圆地方的思想,恢复《易》的原貌,实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望研究《易》经的学者也关注此点。

下面看先天八卦的环形结构。从五行生克来分析,先天八卦之环形表现了以五行相克为主导的变化结构(图2)。从离火开始,离火克兑金、乾金,两金克巽木、震木,两木克坤土、艮土,两土克坎水,至此为一循环。将其顺序以一曲线条表示,则得出一个分为两半的图形,左为上阳鱼,右下为阴鱼,恰似一个太极图形,可见它是先天太极图。

再以五行生克规律来分析后天八卦,后天八卦表现了以五行相生为主导的变化结构(图3)。从震木开始,木生离火,火生坤土、艮土,两土生兑金、乾金,两金生坎水,至此为一相生循环。将其顺序用一曲线表示,也得出一个分两半的图形。此图形内左上半为阴鱼,右下半为阳鱼,两鱼并头而卧,俨若夫妇,一派春光融融,衍生万物的大自然景象(见图3),其太极图我名之曰后天太极图(见图4)。

从太极拳图的圆形和先天、后天八卦的环形结构,无可避免地影响太极拳对圆(曲)的引进。圆(曲)为阴,竖为阳。太极拳是“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蓄劲如张弓”,“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郝公少如说:“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谓,圆则活,方则滞。要踏进圆活的境地,则必须掌握‘气势’和“八面支撑”。圆(曲)有外形之圆,更要修炼气势之圆,达到气势之圆,才能真正做到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圆主防,圆之膨胀,圆之变直,亦主攻。

这里,简单叙一下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我们认为是和一种学术问题,但是商周之际,却成了政治问题,武王伐纣其罪名之一,便是纣不尊崇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出现,说明人类参与和干预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在北京人时代,距今约50-60万年前,人类开始会使用火,还会使用简单粗糙的石器和骨器。这时期自然生态的变化,不是五行而是四行,因为还没有出现金。只有到了青铜器时代,约处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即在我国的夏、商、西周、春秋这几个朝代,及以后铁器出现的时期,这时自然生态的变化,有金(铜器、铁器)的参与了。金的参与,便是人类进入了五行之中,进入了对大自然平衡的干预时代。没有金的出现,人无法干预大自然,仅有石器、木器、土器影响不了大自然的变化。人只有将金造成威力强大的兵器,锋利无比的刀斧,灵敏高效的工具,人才能影响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因为有了用金属制成的刀斧、工具和兵器,人才能大片地斫伐森林,大面积地移山填海,大规模地捕杀其它凶猛的动物。金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文明、欢乐、进步,但也带来了战争、屠杀,环境污染,自然生态平衡的失调。后世一些悲天悯人之士,幻想跳出三界之外,摆脱于五行之中,其结果正象孙悟空跳不出如来老佛的手掌心一样。人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五行规律,自学地维护大自然的最佳生态平衡,不要因为自私、愚昧而毁损地球,才是造福子孙之道。

对应后天八卦的环形结构和五行学说,太极拳创立了十三势。“十三势者宁朋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也。宁朋捋挤按,即坎寓震兑四正方也;采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3、《易》经尊崇“中”字

如一卦之中的中位,如六二、九五,最受尊崇。易学家刘大钧说:“若进一步研究这些称‘中’的卦爻,我们发现它们都是吉卦、吉爻”。誉吉卦的多用中字。如“龙,德而正中者也”、“刚健中正”、“君子黄中通理”、“位乎天地,以正中也”。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特别重视“中正安舒”。王公宗岳说:“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武公禹襄说:“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武谚有“低头哈腰,拳艺不高”和“打死也不后仰”的说法。太极大家陈公长兴有“牌位”先生雅称。这些都在说明了太极拳身躯中正的重要性。

二、古医经《气》的学说影响了太极拳

《易》经、《老子》都谈到了气,唯古医经如《内经》、《难经》、《灵枢经》等对“气”的论述却极为丰富具体。古医经对人之养生、长寿、五脏、六俯、疾病、经络及气等都有精要的论述,并指导今天的中医医疗,某些地方现代人不但没有超越,甚至还大有不解之处。其中气的学说,受到了太极拳的推崇、学习和吸收。

《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基叶枯矣。”《灵枢》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张景岳在《类经》中对经气作了一个描述,说:“真气即元气也。气在天者,受之子鼻而喉主之。气在水谷者,入于口而咽主之。然钟子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气,成于己生之后者,曰后天之气。气在阳分,即阳气;在阴分,即阴气;气在表曰卫气,气在里曰营气;在脾曰充气;在胃曰胃气;在上焦曰宗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曰元阴、元阳之气”。气的名称虽多,来源则相同,但以真元之气最为重要。

太极武术家。都讲气的作用与运用。王公宗岳讲“气沉丹田”,十三式行功歌诀说:“气遍身躯不稍痴。”武公禹襄说:“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说明气可以受心意指挥,气还能敛入骨里。

现代有许多武术家,只承认空气和肌肉,不承认另外有一个什么气,什么“意到、气到、力到”。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是否气为一种经络活动之感觉,或肌肉运动之感觉,或其它什么。总之,不能为了泼脏水把孩子也泼了。

三、老子的伟大学说,诞生了大极拳

老子的伟大学说,影响了孙子兵法的诞生,也影响了太极拳的诞生,可谓是一文一武,成为我国人民永远的财富。孝子之于太极拳是师徒关系,太极拳之于孙子兵法,是师兄弟关系。孙子兵法是大师哥。

老子的观点和被儒家改造了的《易》经是针锋相对的,各有不同的见解。《易》经已成为儒家的工具和武器,到汉朝时,被尊为群经之首。老子学说与儒家学说是不相一致的。这里我不是评论两家学说谁高谁低,而是我认为各有侧重。

第一,关于道。两家都谈道,都有变道与常道(恒,不变)。但《易》讲变道多,如《易系辞》说:“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而老子多讲常道,不变之道,说:“道可道,非常道也。”所谓“天长地久”、“复命日常”、“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都为自然之常道。

第二,关于阴阳。纯粹之《易》,所说之阴阳是平等的。而儒家讲阴阳则分了等级,成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定矣。”以天高、乾阳为贵,以地卑、坤阴为贱,把乾阳配为贵人君子,把坤阴配成为女子与小人。成为阳贵于阴,阳统帅阴。而老子是主张阴统帅阳,阴更是高贵的,他说:“牝恒以静胜牡”、“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之至坚”。即阴能胜阳,柔能克刚,下能称王,弱能胜强,小能制大,静以制动。老子主张守阴守雌,守柔守弱,守下守黑,崇尚柔弱者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守慈守俭而不敢为天下先。这些都是先哲创造太极拳的指导思想,所以说,老子的学说诞生了太极拳,当然也接受了其他传统文化的哺育。按照太极拳理论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后发先至的提法与做法,就是直接受到了老子学说的指导与启发。

老子学说与儒《易》之区别,先谈以上两点,其他更多的就不谈了。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在此思想的启发下,太极拳也接受了兵家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因此太极拳是要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李公亦畲更指出:“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要求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还有太极拳奉行“引进落空合即出”之术;这也符合老子以奇用兵的思想。太极拳之“空”是陷阱之“空”,与老子之空是不同的。老子之“空”是无之以为用,是有用的“空间”,是兼收并蓄的空间,是大公无私的空间,是包容天下万物的空间,用现代话以房为例说,只能是与一个大的展览馆相似罢了。儒家的“空”;是一个住家居室的“空”,赶走别人,自己独住。而佛家的“空”是炉鼎之空,是化去一切有形有象之物,特别化去妄念之“空”。同是讲“空”,各家含意不同,学太极拳的朋友们,要理清这一关系

四、太极拳本身也有自己的规律

李公亦畲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李公盛赞太极拳“备极精巧”、“神乎技矣”,自谓“甘余年来,仅得皮毛”。可见太极拳之博大精深!

太极拳不知诞生了多少年,它成长壮大,也具有自己发展的规律。

第一、无形指导有形,无象指导有象,所谓“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武公禹襄更指出:“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先在心,后在身”。

第二、内重意、气、神,外示柔、缓、曲的训练方法。特别是在行工走架时,在外形上与外家拳的刚猛、剽疾形象,完全相反。走架的整个基调而言,太极拳的架子是一个柔软蓄劲为主的架子,外表上完全看不出有发劲的样子。太极拳的创始人,聪慧绝伦,将发劲动作完全隐藏起来。而外家拳行工走架时则如金刚怒目,吼声连连,出拳带风,杀气腾腾,完全露出一副凶猛的样子。太极拳走架缓慢,出拳不直,拳也不紧握,全身松柔,一副友好锻炼身体养生的样子。哪知太极拳是按老子的观点守阴守雌,守柔守弱,守蓄守吸,而内藏雷露万钧之势,毫不外露。太极拳象平静的山洞,中间蹲着猛虎;象波浪不兴的深潭,内里藏有蚊龙。

第三、太极拳在战略上是以大制小,以强制弱;在战术上以小制大,以弱制强。因为不是大兵团作战,太极拳是单个作战,所以出现了不同的战略战术。

太极拳创造者是十分高明的。太极拳是在战略上以大巧制小巧制大力,以大力制小力,在战术上则以小巧制大力。简言之,太极拳在战略上以大制小,以强制弱,在战术上以小制大,以弱制强。

先哲哪些地方讲太极拳是以大吃小的?

1、武公禹襄所言的四字秘诀敷、盖、对、吞,其一往无前,气势磅礴,完全是以气势压人,以大气势压小气势,没有半分“舍己从人”的意思。

2、李公禹亦畲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所谓一身之劲在于整,用整劲打局部劲,是以大吃小,有了整劲也才能“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

3、武公禹襄说:“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不是要争先,以快制慢吗!

4、李公亦畲也说:“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骨里。”“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不也是要争先,以快制慢吗!学者最喜“力从人借”一词。试问无有高功大巧,岂能从人借力;一个没有还贷能力的穷光蛋能向银行贷款吗?

如果以巧制大力,彼大力者与你一样有巧呢,你看会鹿死谁手?

所以总体而言,也即是战略上而言,太极拳是以大制小的。

太极拳又有哪些以小巧制大力呢?其特点是以下一些:

1、螺旋劲。内外家都有螺旋劲,太极拳讲得多一点,特别陈派太极又讲得更多一点。这种力发自丹田,布于周身,无孔不入,不管对方大力小力,通通照吃不误。

2、抽丝劲。“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有了抽丝劲,宁朋捋、挤、按等才能成为劲、化劲、发劲,也才有螺旋劲。这些巧劲才能制大而无巧之劲。

3、用意不用力之妙法。此法确能在用意时,可用小力打大力,一点不用力是不行的。如果彼大力者也会用意,结果必定是谁先用,谁胜利。

4、“舍己从人”之术。从人则活,可以回避大力,但“从人仍是由己”。自己必须保有抽丝劲,必须保持气势不散,即是手、步可以从人,立身中正不得散乱。吴派太极太长于此术了。

至于还有应用阴阳虚实,折叠之术等就不多说了。

五个太阳范文9

因为没有生活目标,李成就过得很低调,和尚还晓得要撞一天钟,李成却只管自己糊个囫囵饱。

一个人的日子好打发,不用牵挂别人,当然了,李成这样的光棍汉也没别人来牵挂他。

没有生活目标并不等于没有生活习惯,在乡下时,李成喜欢猫着腰偎着草堆晒太阳,很惬意地眯上眼,任太阳暖暖地滑上滑下,最终沉沉地滑入梦乡,连梦里都一片金黄。

想到太阳,李成抬起头,太阳温暖地挂在天上,好一个暖冬啊,李成不自觉地猫了一下腰,四处巡视一遍,却没找到一个可以偎着的地方,城市是拒绝草堆的,城市有草,但草比人金贵,最起码比李成金贵。

好多草坪上都插有牌子,践踏草坪,罚款五十,李成心说,我睡在地上谁践踏都行,我只要五元。

可没人践踏他,他身上的脏衣服人家避都避不及呢。

草民李成这会儿就想找个可以偎着的地方猫着腰晒晒太阳。

大商场门口一般都向阳,有的门口还铺有地毯,偎在那儿肯定舒服得不行。可李成不敢去偎一下,门口保安只要一脚就会把他踢个狗吃屎的。

李成就猫着腰转悠,往容易晒着太阳的地方转悠。终于,李成欣喜停住了脚步,李成发现楼顶可以晒太阳。因为有人在楼顶上拍打着棉絮,棉絮在太阳照耀下喧软起来。

李成终于成功地爬上了一个只有三层建筑的楼顶,顶楼的晒台很大,李成在向阳的一面靠栏杆偎下,两只脚还骄傲地伸向栏杆外面,垂在空中。带着十二分的满足,李成嘴角爬满笑意地进入了梦乡,梦里是一片金黄啊。李成梦见自己变成地毯被铺在城市的广场上,凡是有人从身上走过,都会自觉地放下五元钱。

五元钱,一天的伙食费呢,李成的涎水都从梦里流了出来。李成是被一阵刺耳的喇叭声给吵醒的,李成翻了个身,准备继续晒太阳。

可地下的人群却沸腾起来,李成清清白白听见有人在喊:跳呀,快跳啊!

跳,跳什么啊!李成缩回脚,手抱着栏杆战战兢兢探出头,就见一大帮人在楼下挥着手臂,还有人用照像机冲自己“咔嚓咔嚓”拍个不停。

李成几时受过这样的尊崇啊,有人给他免费拍照呢。李成就向几个举着照像机的人挥了挥手,以示谢意。

这时,大喇叭声音再次响了,李成清清楚楚听人在喊:同志,有什么想不开的可以找政府,相信党和政府会给你妥善解决的,千万不要采取跳楼这种过激行为!

李成这才发现,喊话的居然是个警察,李成心说我晒太阳晒得舒服极了,跳楼,蠢猪才跳楼呢!

李成忍不住就哈哈大笑起来,李成的嗓门粗,又居高临下,下面的人全听见了!准是个疯子!有人猜测。不疯也受过刺激!有人嘀咕。

一个干部模样的中年人冲喊话的警察挥挥手,不耐烦地说,跟个疯子喊什么话,他懂道理就不会去跳楼自杀。快去准备救生网兜,他往哪跳就往哪接,才三楼,千万别搞成残废,那得拖累多少人啊!

网兜很快铺开了,一二十人帮忙牵扯着。李成看见一群人牵个大网兜在下面晃来晃去,李成说,晃什么,天上又没掉馅饼下来。

李成还是抬头看了看天,没馅饼,就太阳悬着,不过已移了方向,这个地方晒太阳是不合适了,得转一下位置。李成就收回脚,顺着栏杆移动,往向阳的位置移动。

快,快,目标转移了方向!有人惊呼。看来他是铁了心寻死呢!有人嚷嚷。网兜移动起来,成群的人涌动起来。李成晒不成太阳了,李成探出头骂,你们他妈的烦不烦啊,让我静静猫会腰晒会太阳!

看着目标探出头,地上的人又兴奋起来,要跳了,就要跳了,他在歇斯底里的发泄呢!李成忽然不骂了,李成清楚地看见一个人在掏手绢擦眼镜时带出了一张五元的钞票,李成的眼神特好。

五元,一天的伙食费呢!李成脑袋一热,晒会太阳还能白捡五元钞票,多么幸福的时刻啊,五元钱,只要弯一下腰!

李成刚潜意识地一弯腰,整个人就头重脚轻栽了下来,李成的姿势很特别,手努力向下探着,像飞机失事样倒栽葱地俯冲下来。

有这么跳楼的吗,别人都头上脚下的呢,120急救车上的医生很疑惑。

五个太阳范文10

关键词:经络生理,五运六气,标本中气

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积累经验,并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直到今天,经络学说仍然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经络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运行全身气血的通路,联络着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灵枢・本脏》记载:“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1.从本气论各经气血多少

中医临床认为,“治病必求于本”。这里的“本”是指阴阳。同样,在解释各经气血的多少的时候我们同样要求之于“本”。中医阴阳学说采用二分法划分出事物: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而简单的一分为二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古人们又根据阴阳的衍化之理,把阴阳细分为三阴三阳,分别对应到手足和脏腑,形成了十二经脉学说。三阴三阳主要是用来表达阴阳之气的多寡或者盛衰,根据内经理论对应到自然界化生万物的本源则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即可以用六气来解释经络气血多少。气为阳,血为阴;卫为阳,营为阴。黄元御《四圣心源》指出:“经有十二,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者为主,故十二经统于六气。”[2]十二经脉气血的多少也即为六气化生的阴阳偏性。

2.从《河图》数理论各经气血多少

前面谈到从六气阴阳论述各经气血的多少,再究其根本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参天两地而倚数”;《内经》也提出:“此人之常数也”。阴阳五行也是源于数。本文试以《河图》为例,从数解释各经气血多少[3-4]。

《河图》中既有天地之数、五行之数、万物生成之数,也蕴含着大衍之数、天地交合之数、六甲纳音之数与九宫数学。“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5]其中,一三五七九五用白点表示,二四六八十用黑点表示。白点与黑点分别代表了阳与阴,天数与地数。即生数为一二三四五,成数为二四六八十;天数为一三五七九,地数为二四六八十。

2.1《河图》之四方

北方是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阳为一,阴为六,六为阴数之极,阴多阳少,对应至气血即为血多气少,所以太阳寒水为多血少气之经。

南方是两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运行之数有五:金木水火土,而阴阳化生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以六气合五行,因此,火对应的是“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两者。地二为阴,天七为阳,阳盛而阴微,所以少阴、少阳皆为多气少血。简单来说,水为阴,火为阳,太阳经阴盛多血少气,少阴与少阳少阳多气少血。

东方是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天三生木,地八成之”。阳为三,阴为八,所以厥阴经多血少气[6-7]。

西方是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其中,四为生数为地数,九为成数为天数。在《易经》中,九为阳极之数,阳明经阳为九,当为多气之经。地四生金,在五行衍化中,即为土为金之母,金由地阴湿土滋长而成,阴必不少。又在《河图》所蕴含的小衍之数的数理中,一二三四五为生数,为衍母。其中一三五参天,二四两地。六气从其生数而出,阳明燥金的地四之数阴气偏盛,阳明血也应偏多。因此,阳明当为多气多血之经。

2.2《河图》之中央

根据《河图》我们可以看到,中央为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即所谓“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通过研究河图,我们不难发现,万物生存之数:一六同宗,二七为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它们的差值均为五,即为土生之本数。所以木火金水四行的生成中皆有土的存在,土是木火金水的母气。扬雄《太玄经》云:“五五为土,五在地十之中,与《内经》土常以生相合”。换言之,“地十生成”中的“十”为土的生数五另加了土的生成之数五,为重复,所以土应该是:生数为五,成数为五,即“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土的生数成数皆为五[8],其中即有天气之阳,又有地质之阴,化生万物。所以太阴经的气血多少难以定论。根据阴阳体质,中医将人分为三类:阴脏人、阳脏人和平脏人。平脏人阴阳平衡,气血匀调;阴脏人则阴盛阳虚,为多血少气;阳脏人则阳盛阴衰,为多气少血[8]。

3.结语

在探讨中医基础理论时,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很注重阴阳的制约平衡。人体脏腑经络都是表里相合,阴阳相应的。经脉之间虽然有气血多少的差异,但是通过表里相合的关系,也趋于平衡协调。太阳经多血少气,少阴经则多气少血;少阳经多气少血,厥阴经则多血少气。凡阳经有余的则阴经不足,阳经不足的则阴经有余。唯其中阳明经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多气多血,太阴经尚未定论。

参考文献:

[1] 张介宾. 类经[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 黄元御. 四圣心源[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0-27.

[3] 郝文轩. 论阳明多气多血及其临床意义[J]. 吉林中医药,1983(04):3-4.

[4] 刘力红. 思考中医[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1-450.

[5] 吕英.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

[6] 崔岚. 浅谈太阴经气血之多少[J]. 国医论坛,1990(02):23-24.

五个太阳范文11

午后。顶烈日拜访老师。老师在门口迎接。认识两年,见第一面。老师是梅花拳传承人。

梅花拳古称梅拳,是中国较为古老的传统拳种之一。《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

梅花拳有五式:一式为大式,形为丹凤朝阳;二式为顺式,行若大鹏展翅;三式为拗式,看似二郎担山;四式为小式,就如猕猴攀枝;五式为败式,状如霸王卸甲。

梅花拳入门训练一般先教授五式,待掌握五式的基本要领后,开始桩步行步结合的架子训练。五式由大顺拗小败组成,对应金木水火土,把“败”作为基本式子之一在传统武术中不恐多见。步伐由摆撤扎三法组成,为进退攻守的基本步伐。梅花拳的桩步转换和行步符合拳理但没有定规,通俗讲,没有固定套路。演练时,一式变二式,二式变三式,三式变四式,四式变五式,循环无端,变化无常。“神”的训练贯穿始终。梅花拳适合群练,在梅花拳的基本功架子中常有对练和站大圈的习惯,从练拳之初就开始训练密切观察四周,培养”敌微动我先动”、”后发先至”、“东来顺他向西行”技击思维。

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中有“桩步五势”和“行步”。练拳时“桩步五势”要站桩,要静止不动:“行步”是不断变化的动作要迅速轻灵,这一动一静两种极端的情况要在一个拳路中交替出现,这真是一种奇特的练法。

老师谈起《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据,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老师进一步解释,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动为阳,静为阴。“桩步、五势”中的“大,顺,拗,小,败”五热又与“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对应。五势之变化“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按五行相生相之理不断变化衍生”。其余如“刚柔”,“起落”,“进退”皆可谓阴阳。梅花拳“架子”的结构和变化,正是一幅“太极图”的景象。梅花拳若要练好,就必须在练“架子”时“动静”要互根;“刚柔”要相济;“起落”“进退”要灵利。这也就是“阴阳不测之谓神”使拳法出神入化变化莫测的道理。

老师的功课,是不论阴晴雨雪,每日三趟梅花功。一趟下来,快时四十分钟,慢时九十分钟。老师说,梅花拳不拉一千趟架子下来,入门都不算。不停重复修习,才有得到智慧的可能。智慧产生在修习之中。

梅花功的要诀在于一动一静,阴阳之道。老师称天地日月是最好的老师。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谓之为大自由。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谁都认为自然是好的。但是,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自然,不十分了解将自然变为不自然的最初的原因。所以不论在练“架子”或“成拳”中都要一气贯串,一气呵成,不散不乱,内外一体。自始至终都要练形,练气,练神。先要“形气合一”再“神气合一”达“精气神一体”即“浑元一气”。梅花拳拳法中也把人体看做一个小天地,本“天人合一”之理。

老师说起昨日农历十六,天上月满,功也随之走到月窟。天上一轮明月,心中也是明月一轮。老师谈到人由生到死的这一生,与一年的春夏秋冬,与一个月中月亮的圆缺,与一天的白天黑夜,与拳的一动一静,与一呼一吸,本质上是遵循一个规律,不只是一日一夜。

老师说起他的师父的拳,以“空”、“无相”、“无执”为最高原则和目标。开始时,他是跟着师父的路走。而后来,开始理解阴阳。慢慢地,阴阳之理显示得越来越清晰。到最后,发现易理才是统御万事万物最根本的理。这个理,你一旦见到了,就不会对它视而不见。

老师说,正如朱熹说的:“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实际上若细心观察,在梅花拳的“架子”中两手的动作都在空间全方位上划出了一个个的太极图。

老谈起自己的拳法,脸上有坚毅的神情。笃定地朝着一个目标,一个永不可抵达的目标精进。做一件事,付出应有的劳作,至于收成有无,并非个人能够掌控。老师形容平静之下,有一团小火始终燃烧。老师身板俱正,走路如风。

五个太阳范文12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历时十四年(1406~1420年),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是我国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规划严整和辉煌壮丽的宫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风水术的影响,无不深深地打上了风水文化的烙印。

要讲故宫的风水,必须从北京的龙脉说起。北京的龙脉起自昆仑山,经蜿蜒逶迤太行山从西南向东北延伸至重峦叠嶂的燕山山脉,又向东行至天寿山,好像“万马自天奔腾而来”,龙脉便凝结于天寿山。建造宫殿时,因北京城里没有山,明人则在宫殿以北建造一座山,名曰万岁山,就是今天的景山,就好像玄武坐镇一样,成为故宫的靠山。环绕在故宫的护城河是一条保卫故宫安全的“人造河”。风水学认为山是实气,水是虚气,山高大可以界水,水深宽可以聚气。故宫内金水河之水从护城河西北角(天门)引入,弯弯曲曲地流经武英殿、太和殿、文渊阁、南三所、东化门等重要建筑和宫门前,既将“生气”导入,又形成风水学中的“水抱”之势。金水河全长两千多米,到东南角(地户)又流入护城河,在好几处建筑前形成“临水”的风水环境。

中国古代都市规划建设重视整体平面布局,以建筑群巧妙联接、组合为特征,其指导思想就是风水的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布局就是阴阳对称平衡观念的反映。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前门、正阳门、天安门等,建筑轴线长十五里,为世界之最,体现出依照洛书的方位常数十五之数建造的依据。以中轴线为标准分左分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理念,而且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更出现了现在建筑里所谓的“对称美”。

在皇宫中轴线的正中位置上,是皇宫内最大最重要的前朝三大殿,故宫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被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太和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属阳。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 形的三台上,中国文化阴阳五行中“土”居中,所以故宫的设计者将故宫最重要的部分用汉白玉砌成了“土”形三台。

“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共十五宫,合于紫微垣十五星之数。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六根盘龙柱,象征天上河神星之数。

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内庭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的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的和合状态。

故宫在色彩上反映出“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木,属春,为皇子居东部。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文渊阁用黑瓦、黑墙,属水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为六间,体现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种树木,意为南方属火,不宜加木,因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木结构的防灾。

在数理上,故宫也合易理。皇帝用房,阔九间,深五间,合九五之数。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门钉,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增饰九个,九龙壁由270块组成,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故宫房间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尊”之意。在建筑细部装饰上,故宫处处合风水布局。高低错落,钩心斗角,化解风水煞气多取太极化解法。中梁柱之间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画,多以S形曲线表现太极的阴阳分界线,是太极图形象的抽象简化,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风水观念。故宫是宇宙象征主义的代表作,是风水文化天地人合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