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雨的古诗

雨的古诗

时间:2023-05-30 09:58:01

雨的古诗

雨的古诗范文1

雨意象思想感情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诗人、词人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观察,具有了饱满的生命力,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那一首首诗词在雨的滋润下越发清新透亮。本文将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希望之雨、朦胧之雨等几类,并就其各自蕴含的深刻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一、希望之雨

写景即是写情。诗人、词人借雨抒情。雨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感情后带有丰富的思想韵味。根据雨下的节令可分为春雨、秋雨等,春雨便是希望之雨。俗话说: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及时的、温润的,带给人希望的。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的滋润使草木开始生发,万物充满生机。在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灌溉技术却并不十分发达的年代,人们靠天吃饭,春雨贵如油。可以想象农家人见到春雨落地时的喜悦心情。

春雨对农作物有好处,给大地带来生气,对人类和社会是有益的。所以,重视文学的教化和功用的儒家便借春雨这一含义引伸出它的教化之意,说明良好的政策和品德就像春风化雨那样滋养人们的心灵,让人也像春天的草木那样成长得更好,传播了正能量。就像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诗就有这样一层和风细雨的含义。再看苏轼的《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春雨洗净了道路的尘土,也涤荡了诗人使人心灵上的尘埃,赋予春雨积极的意义。

二、朦胧之雨

江南烟雨、杏花微雨都会营造出朦胧优雅的意境。如宋代词人王淇的《望江南》:“江南水,江路转平沙。雨霁高烟收素练,风晴细浪吐寒花。迢递送星槎。”还有苏轼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山水在薄纱一般的烟雨笼罩下显得影影绰绰,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氤氲了诗人的思绪。

细雨展现的思绪也是浓淡相宜的,没有太强烈的情绪起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等诗句都表达诗人若有若无的情思,或是淡淡的喜悦,或是淡淡的哀愁,符合中国人中和含蓄的审美标准。细雨观景,景物显得更加别致,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微雨绵密就像剪不断的思绪。

三、悲愁之雨

秋天草木凋零,天气转冷。“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的寒凉会带给人萧瑟的感觉,所以秋雨多表示悲愁之意。秋天叶离树,花离枝,秋雨中也常有离别的故事,愁是离人心上秋。柳永的《雨霖铃》便是如此:“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暮雨、夜雨和晚春的雨也常表现悲愁意境。如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暮色昏暗,再加上子规的啼叫声让此时的雨变的苍凉,如苏轼《浣溪沙》:“潇潇暮雨子规啼”。夜雨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晚春的雨如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些都写出了悲愁的意味。

四、禅意之雨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主导宗派,“禅”在佛教指静思。在静思中,可以领悟真谛,破除烦恼,寻得自在。诗佛王维曾写过《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中的雨有空灵之美,雨有了禅意的跳动。

松涛听风,竹林听雨,晶莹的雨滴滴在碧绿的竹叶上,景物显得格外青翠空明。以动衬托外部环境的安静,内心的宁静,更显得诗人心境通透,与万物合而为一。如宋人方岳的《听雨》:“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颇有庄周梦蝶的意味。伴着雨声入梦,梦和现实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外部的雨声丝毫没影响诗人,反而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宁谧。

五、人生之雨

豁达莫如坡。他的《定风波》这样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可以摧花折枝,词人便借雨来比喻人生路上的挫折。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宽阔的胸襟:不为外界风雨所动,泰然自若的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蒋捷的《虞美人》全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伴着雨的淅淅沥沥不断变化。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多,词人不复年少时的轻狂,饱尝人生百味后听雨的心情也随之改变。认识到悲欢离合的无常,最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再也不能引起词人过多的情绪起伏,就像词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逐渐趋于平和。

《红楼梦》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手写的《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林黛玉寄人篱下,阴秽的贾府如何安放她自纯净的灵魂?秋雨给她风霜刀剑一样的生活增添了凄凉,她就像被秋雨打落的一片漂泊无依的落叶。

雨的古诗范文2

雨·杜甫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谁,凭栏远眺,锦官城内繁花似锦,好雨啊好雨,是你昨夜踏着轻快的步伐,唤醒了沉睡一冬的生灵么?

是的,春风和着细雨,对杨柳耳语一阵,杨柳就抽出了嫩芽;轻轻抚着小草嫩嫩的发梢,小草就轻轻地抽出了身子,抖一抖泥土,绿得那么羞涩;轻吻着花儿的脸,花儿的脸就红了。

这一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这一切都细细无声。

雨·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是谁,仰卧在潮湿冰冷的土炕上,身上搭着一条破败的棉絮,老朽之年,尚有一股豪气,为国家愿意付出一切。

那场雨,成就了他的梦,风雨交加,雷声轰鸣。睡眼朦胧中,仿佛回到了沙场,金戈铁马驰骋杀敌,冰冷的雨中仿佛带着敌人温热的血。他从梦中醒来才发现,雨还是雨,梦还是梦。

于是,他又翻过身去,在梦中继续他的金戈铁马。那场雨见证了一颗炽热的心。

“我(雨)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雨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文人墨客的心田。

走进古诗中的雨,欣赏雨的诗情画意。

雨的古诗范文3

1、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____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志南《绝句》。

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来源:文章屋网 )

雨的古诗范文4

1. 诵读是根本。古诗文字少而意深,单音节词多而韵味长,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达到辨音识字、明义晓理、积累语言的目的。其次,教诵读是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感、韵律性决定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其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才能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三学段都明确地提出了诵读要求,我以为诵读必须贯穿古诗学习的全过程:一是要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二是读出节奏,读出停顿、韵脚,读得有板有眼;三是读出内容,通过读的轻重缓急,来表现诗句想要凸显的意思;四是读入画面,通过诵读在脑海里映现诗句所描绘的或静止、或流动的画面,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五是读出情感,通过对诗人的生平、背景的了解,明白借物抒情还是托物言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诗人的情感在诵读中流淌。诵读的过程就是对诗意加深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2. 疏言是基础。所谓“疏言”就是疏通句子大意。小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主要在于特殊的诗歌语言、生疏的字词、古今词语差异。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调”“补”等方法,理清一般的句子顺序;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特点,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可借助图片、简笔画或提供关键的字词意思,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大意。如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只要提供“翻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等词的意思,学生就能互相启发,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3. 意境是重点。对小学生来说,感悟诗的意境,就是读诗的过程中,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宋朝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诗与画具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时,可以这样设计:

师:诗写的是夏天的暴雨,如果让你画一幅夏日西湖骤雨图,你觉得好不好画,为什么?

生:一首诗画一幅画,很难画出来,这一首诗是流动的画。

师:如果一个场景是一幅画,你眼前出现了哪几幅画面?从这首诗中找答案。

生:可以分为雨前、雨中、雨止、雨后几幅画面。

生: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画面是乌云滚滚;雨中是“白雨跳珠乱入船”,画面是大雨倾盆;雨止是“卷地风来忽吹散”,画面是风来雨住;雨后是“望湖楼下水如天”,画面是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生:前三幅是动态的画,最后一幅是静态的画。

4. 情感是提升。诗人写诗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要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就要“知人论世”,就要了解诗人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只有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在读懂作品之后,反过来又进一步认识作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反映自然界风雨变幻莫测、但这个变化和诗人个人的坎坷经历、官场无常是有一定联系的,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补充诗人的背景资料,如一位老师这样教学:

师:诗人写景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高兴,因为诗人用“珍珠”来形容雨点。

生:苏轼是书画家,一生爱墨。所以,从“墨”字也可以看出他喜欢、很欣赏这场暴风雨。

师:其实,当时的苏轼正遇到人生中的暴风雨。他本来是为皇帝起草文件的大臣,因为某种原因,他被贬到杭州做地方官,但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的呢?

生:苏轼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

师:这场“暴风雨”把他的忧愁冲得一干二净了,“卷地风来忽吹散”。哦,原来“我”的人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5. 表达是目标。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教学古诗,首先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欣赏恰到好处的神来之笔。在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品析“翻墨”“跳珠”“乱”“卷”等词的妙用,鉴赏诗人在写雨来之前、雨到之时、风来雨止、雨过天晴时用词的精巧。体会“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景象及“未”“乱”“忽”表达的迅捷。其次,学古诗词的目的,是以古诗词的言语去影响学生的言语,提升学生的言语品位和能力,运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1)有一个炒股的人,昨天用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形容股市行情;今天,他又用了“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你知道这个股市涨跌是个什么行情呢?(2)你的同学今天考试考得不理想,你准备用今天学的一句诗来劝劝他,你会怎么劝呢?

二、小学古诗怎么教?

1. 古诗教学要深入浅出。深入浅出,简言之就是教师钻研得深,而呈现给学生的却是浅显易懂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将文本读厚了,钻研深入了,文本把握才能深刻,目标确定才能有深意,互动话题才能有深度。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教师首先需要深入把握古诗的规律性知识。例如这首诗的平仄、停顿、韵脚,诗句的起承转合在朗诵、表达意境方面的作用。其次是要深入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醉”书是被美景陶醉,还是酒后迷醉?作者想借雨景抒的是什么情。第三是关于这首诗的妙处赏析,字词的妙用,修辞的妙用,对这场雨的“大”“快”“急”的特点描写,以及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的画面构成,需要老师去阅读关于这首诗的鉴赏类资料。浅出指的是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线索分明,学生学的时候心中十分明白,感觉学起来很简单。例如在教平仄时,老师和学生练习对读,先是学生读前四个字:黑云翻墨――师:未/遮山,读完整首诗,教师告诉学生“诗讲究平仄,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发音要长,仄声发音要短。”第二次反过来。前四个字老师来读,后三个字学生读。对于平仄的知识,现在的学生是没有基础的,可以通过模仿、试读、配合读,学生就兴致盎然了。

雨的古诗范文5

古典诗歌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的话道出了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

吟读古诗,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新、白居易的平易通俗、王维的诗情画意;吟读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让我们可以聆听教诲,受到启发;吟读古诗,如同徜徉在花海,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过年时,我们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我们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我们吟:明月几时有;思念时,我们吟:每逢佳节倍思亲;送别时,我们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我们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感叹时,我们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越时,我们吟:凭栏处,潇潇雨歇……下面,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去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它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古典文化洗礼。

【活动内容】

一、分门别类话古诗

(一)自然界的颜色丰富多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称。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很多同学家里都养过小动物,小动物既可爱又好玩,在古诗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四)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含有地名的诗句。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今位于重庆市奉节县)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今陕西省一带)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今江苏省苏州)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成语出自古诗

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

3.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

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

三、醉月赏花唱古诗

请你来点歌,男女生各选唱两首,看谁唱得好。

歌曲1:但愿人长久(王菲)

歌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

歌曲2:相见时难别亦难(徐小凤)

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歌曲3:满江红(张明敏)

歌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四、灵活巧妙用古诗

下面是一位同学巧用古诗写的作文片段,请结合语境补写诗句。

(1)有幸去杭州,正赶上江南的雨季,阴雨绵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提起了我的兴致,竟决意去冒雨游西湖。

(参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今年的中秋节不比往年,我是“_________________”了,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点儿也不错的。

(参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跟踪训练】

一、全班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抽签背诵相关主题,每小组背出相关主题的2首诗,就可获得基本分100分。

1.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

2.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

3.含(写)月的诗词。

4.描写离别情愁、相思苦的诗词。

5.描写边塞生活的诗词。

二、各组每轮派一人参加抢答诗歌,答题者不能重复,答对得一分,答错不得分。

(一)猜一猜

1.唐朝虞世南有首咏物诗:“的历流光小,飘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请问此诗所写何物?

2.表达不断进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你记得有几首?

(二)悟一悟

3.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顺手,诚如杜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师节,你和同学去看望小学老师,买了一张贺卡,要在上面写上赞美的话。你可以用哪些诗句来表达你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呢?

三、默写古诗。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

2.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

3.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

4.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

5.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

6.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

7.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雨的古诗范文6

翻开戴望舒的《雨巷》,总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扑面而来,那朦胧的雨、凄迷的雨、飘忽的雨,在书页间翻飞着、飘洒着、氤氲着……仿佛掠过八十年的岁月风尘,依然淋在你的身上,洒在你的心尖。

在中国诗里,雨总是如此多情,它是诗人涂抹自己浓烈感彩的一种符号。荣格说,“雨”是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原始意象。是啊,雨在诗中最能燃起轻愁,尤其这江南小巷畔的暮春之雨。戴望舒《雨巷》中雨的底蕴的确是丰富、复杂、斑驳和陆离的。

一、暗示一种情绪

“哀怨渐生小巷里,苦闷总在雨声中”,雨一旦入诗,它往往是人生失意及其所伴生的忧郁伤感情怀的心灵寄托。白乐天在《长恨歌》中不是写道“玉容寂寞泪阑千,梨花一枝春带雨”吗?你瞧瞧,因了梨花带雨的比喻,在朦胧婉约的古典意境中,连杨玉环的忧郁和感伤也显得如此美丽,魅力无穷。再看戴望舒的《雨巷》,―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把作者凄迷、怅惘的心情,传达得淋漓尽致,而其妙意,全出自此“巷”中的“雨”意,可谓摄人魂魄!这正应了一句古诗:“江山惨淡真如画,烟雨空自一奇”。这种带有朦胧婉约意韵的艺术空间的造成,正与中国传统美学的雾中看花的审美习惯相吻合。宗白华先生说:“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的条件,一片烟雨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雨的意象在其中所起到的媒介、点化和濡染的作用,委实不可小觑。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古至今的诗人们,总是“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丛篁听雨声”,“檐前偏爱枕边听”了。在这里,迷烟雨,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图画,而画中隐隐传来的雨声更是动人的天籁。同时,它也恰恰是人们丰富而多情的心灵的对象化,是其生活理想、憧憬与追求的生动而形象的写照。唯其如此,诗歌中的雨的意象,才能带有明丽清秀、洁净晶莹、形神兼备的古典美学风韵。雨的意象,透过诗作定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所汇聚的即是诗人波澜壮阔、斑驳绚丽的情感世界,而且正是它,赋予了《雨巷》中雨的意象以眩目的美丽光环。

二、提供一种背景

雨意愈是凄凉,它所反映的诗人愈是郁闷。雨,成为诗人情感活动的“场”,并构成抒情背景。这背景愈是萧索凄凉,它所反映的诗人的悲哀沉痛愈是深刻和细微。于是在这一意义上,诗人笔下的雨的冷暖常常不是或不只是温度意义上的感觉,而是或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表现。古典诗词中常常写到“寒雨”“冷雨”“凉雨”,往往喻示着诗人内心的压抑与悲凉、矛盾与痛苦。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凄风苦雨”一旦与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它就成为一种悲凉无奈的标签。雨水中汇聚了诗人的泪水,雨声在倾诉着诗人的哀愁。在哀愁的诗人看来,雨水仿佛是天的泪水,而泪水长流恰如雨水滂沱。因此,有“天人同泣”、“雨泪同滴”的说法。这样一来,“愁―雨―泣”便构成了传统文学中雨的意象的典型抒情形式与审美内涵。戴望舒的“愁”是什么呢?联系写作背景,可以是理想幻灭的阵痛(当时大革命失败),可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苦闷(这里“占娘”可能真是作者暗恋的某个红颜),也可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美好的东西总让人有距离感、无力追逐感)。而这种阵痛、苦闷、惆怅,完全通过雨的描写来表现,增添了一种迷幻和忧郁的色彩。此外,“雨”还给诗中“丁香姑娘”设置一个梦幻般的背景。“楚雨含情皆有托”,作为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雨”淅淅沥沥地不知打湿了多少诗歌啊!

三、衬托一个人物

我印象里的雨,总是和江南的女子联系在一起的。滴水的飞檐,涟漪阵阵的河道,长着青苔的石桥,婉约油亮的青石板小巷子,随着“笃笃”扣击路面的音律,走过一位娉娉婷婷的江南女子,她必定是撑一把古朴的油纸伞,而那素净的伞架必定是竹子做的,朴素的伞面也必定带着怀古情节,她轻握着它,在细若琴弦的雨中渐近或渐远,青丝和肩头不经意间被雨水濡湿了,心灵却因为这份濡湿而温润鲜活起来。这温和的江南雨已成了诗人心头的揉弦。没有什么比雨更能让“丁香姑娘”显得“哀怨又彷徨”了,也没有什么比雨更能让“这女郎”染上“丁香一样的颜色”,着上“丁香一样的芬芳”,带上“丁香一样的忧愁”。贾宝玉曾言,女儿是水做的。雨也即是水,让”丁香姑娘”穿雨而行,岂不更能勾勒出她“冷漠、凄清、惆怅”的艺术形象?面对《雨巷》,读者脑里总会浮起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在风雨中独步、彷徨。雨洒在她瘦弱的身上,雨老是停不下来,像忧伤、像幸福笼罩着心灵。雨,既润泽了诗人的彩笔,又潮湿了读者的思绪。雨滴在雨巷中,也滴在诗人的心湖,溅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那波动的只是哀怨吗?雨巷中的雨幕,围起一片朦胧,很多东西,你很难看得清楚。

和着雨声,重读望舒先生的《雨巷》,那是别样的温婉、深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思念可以是悱恻缠绵,也可以像雨一样瓢泼。静静地徘徊、徜徉在望舒先生编织的如雨丝般的轻愁中,想那时,真需要一个丁香一样的女子,踩着细雨的韵律,翩翩地从雨中走来,舔噬自己心灵深处的寂寞与忧伤。

安徽省东至县第一中学(247201)

雨的古诗范文7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

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新安江,又称徽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境内,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后为钱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正源。干流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

新安江水力资源较为丰富,流域内有丰乐、新安江两座水库。解放前其航运由屯溪直达杭州,解放后水库截断航线,航运几乎停顿。

新安江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沿江有白沙大桥、朱池、落凤山、千岛湖、梅城、刘长卿别墅、双塔凌云、新安江水库等胜迹。新安江作为部级风景名胜区向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

望湖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位于断桥东少年宫广场西侧,傍湖而建。又名看经楼、先得楼。登临眺望,一湖胜景皆来眼底。宋代王安石、苏轼等人,都曾有诗咏望湖楼,或咏楼上观景的感受,其中苏轼的《望湖楼醉书》最有名,望湖楼也因此而名重天下。望湖楼青瓦屋面,朱色单檐双层歇山顶,整个建筑宏丽古雅。登楼凭栏,取山形,临碧波,借摩崖,一湖胜景皆来眼底,

“天容水色绿净,楼阁镜中悬“,确为西湖名楼,让人流连忘返。

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背景: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宿建德江。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

2.指名读,正音。

3.自由读古诗。(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师:平时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打上小问号。开始吧!(自学)

3.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尝试理解诗意。(学生汇报。)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

7.讨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教师板书,齐读。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诗人孑然独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不免顿生愁绪,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和思乡之愁。

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然而,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五、全诗回读,情感回顾

让我们再读读古诗,体会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孟浩然的其他诗作,互相传诵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倾盆,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这就是夏天的阵雨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古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

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

(一)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指跳动的水珠。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

4.比赛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

(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题。(教师强调读准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如何理解诗题?(这首诗是在望湖楼酒醉之后所作。)

这个“醉”有似醉非醉之意。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咬文嚼字,感悟诗境美

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思考: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有什么好处?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师: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喻,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仗:“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四、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课件出示)教师指导朗读。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齐读古诗。(注意朗读节奏)

3.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词人简介。(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的哪首词?(《清平乐·村居》)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

3.上节课我们跟随苏轼去西湖游玩了一番,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辛弃疾去欣赏黄沙岭的风光吧。(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齐读。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

3.自由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词句。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重点词语意思)

(2)指名说句子意思。(课件出示句子意思)

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它会说些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四、感悟词情

1.思考,指名回答: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2.指导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情感。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2)按照停顿和重音的提示,指名读,尝试背诵,师生评议。

五、总结拓展

1.多么迷人的景色啊,齐读。(配乐师生合作串读)

2.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他词。

3.把这幅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填空。

1.“移舟泊烟渚”的“移舟”的意思是

,“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日暮客愁新”中的“客”是指

,勾起愁思不用“生”而用“新”,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练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骤雨初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分别是:

。 在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

3.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哪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这是辛弃疾在被贬官之后写下的。虽然正在经受坎坷,但作者仍能体会到乡村之乐,体现出了作者的豁达、乐观的心胸。你见过美丽的乡村景色吗,在那样的景色里,你会想些什么,你最想说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参考答案:

一、1.划船靠岸

停船夜宿

2.“客”是诗人自指,“新”有增添的意思,愁上加愁。3.示例:这句意思是说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水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时着急的样子,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二、1.云黑 雨跳 风吹

2.黑云翻滚、大雨倾盆、风吹云散、水天相接

匆来匆去。

3.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喜悦心情。

三、略

【教学板书】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移、泊、旷、低、近

孤寂、愁闷、思乡、旅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未遮山

雨中:跳珠乱入船

雨后:景色水如天

句句写景

句句含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关心人民生活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宿建德江》时,我把读准字音、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忧愁孤独的心情作为教学重难点。我力求通过图片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对诗的意境心领神会。

雨的古诗范文8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尽量避免释词上的失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诗诗义。古诗释词失误的原因何在呢?我以为这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

一、以今律古

我们阅读古诗,往往容易把两个意思相关、连在一起使用而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双音词的单音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如《蚕妇》中的“城市”便是一例。这儿的“城”与“市”本是两个单音词。“城”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城市,所不同的是古代的城周围有城墙,城墙开有若干城门供人出入。“市”原指市场,后来亦用作动词,指贸易活动。“入城市”就是进城做买卖,即将缫出的新丝带到城里去卖,同时又以卖得的钱买回一些必需的日用品。由此看来,古诗中的“城”“市”与今天的“城市”虽然字面相同,而意思却有很大差别。

一些古诗中的词流传至今,其原来的意思有的消失了,有的发生了变化。我们若仍用今义去理解,就会造成误读。如“怜”本有两个意思。《说文》:“怜,哀也。”(也就是怜悯的意思)《尔雅·释诂》:“怜,爱也。”这两个意思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后。后来,“怜悯”的意思保存下来,而“爱”的意思却消失了。我们若以今义去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怜”,那就难以说得通了。

此类例子还有不少。如将“最是橙黄橘绿时”中的“最”误释为程度副词,将“儿童急走追黄蝶”和“快走踏清秋”中的“走”误释为“行走”,等等。

二、望文生训

对于古诗中的一些词语,不是认真地去推求其真正的含义,而是根据字面作出附会的解释,也是造成误释的常见原因。如将《望湖楼醉书》中的“白雨”解作“白茫茫的大雨”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最近在一本刊物中还看到有人将“白雨”理解为“白亮亮的大雨点”,可见此类误释比较普遍。其实,“白雨”之“白”并非指颜色。白雨是指夏天的太阳雨,这种雨来得快,下不长,雨区小,下雨时还出太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便是这种雨的生动写照。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云:“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这分明写的是一边落雨,一边出太阳,可知“白雨”就是指的太阳雨。直到今天,广东、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还称太阳雨为“白雨”。

又如王维《杂诗》中的“来日”,人们往往从字面上理解为“来的那天”。其实“来日”是唐宋诗中的一个常用词,意思是往日,过去的日子。李白《来日大难》诗:“来日一身,携粮负薪。道长食尽,苦口焦唇。今日醉饱,乐过千春。”诗中以“来日”与“今日”相对举,可知“来日”就是“往日”的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即持此说:“来日,犹云往日也。……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言往日绮窗前之梅花,而今开未也。”

三、主观臆测

作为语言结构单位的词,其基本含义应当是带有规定性的,是约定俗成的,是不能妄加揣测的;否则,便可能出错。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的“白屋”,有人便认为“此处的‘白’主要指颜色,和上句的‘苍’相对。若将‘白屋’理解为‘盖满白雪的茅草屋’(或房屋),似乎更为确切些”。

众所周知,“白屋”是古代诗文中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是指贫苦人家居住的茅草屋,压根儿就与下雪无关。这首诗虽然写到了“风雪”,而且完全有可能“白屋”上面是盖满白雪的,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认为“盖满白雪”是“白屋”这个概念应有的内涵。

又如,将《小池》一诗中的“小荷”误释为池塘,也是因主观臆测造成的。

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一个词只有一个意义的很少;相反,一词多义的现象倒是相当普遍的。如果我们只知道一个词的基本意思,却不了解其引申或通假的意思,就有可能造成误释。如《早春》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的“处”,有的人不了解它可以指时间,仍胶柱鼓瑟地解作“地方”,结果放到诗句里怎么也说不通。

诚然,在一般情况下“处”是方位名词,作地方、处所解,但在诗词曲中也有用它来表示时间的,即作“……的时候”“……之际”解。如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前曰“何时”,后面的“处”自应指时间,而且“月人斜窗晓寺钟”也分明是回答“思君”的时间。又如《汉宫秋》:“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处”与“时”为互文,其表示时间的意思就更为显豁。“处”为什么可以用来指时间呢?有人引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中的话来解释:“律诗须谐平仄,词曲并严上去,声韵所限,下字易窘,斯字义宽假之处,当亦愈多。”我以为用此说来解释这个问题实在有点儿牵强,哪里能为了平仄、叶韵连字义也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呢?

其实,“处”字的此种用法早就存在于古白话中,在一些古代白话作品中此种用例俯拾皆是。如《水浒传》第二回:“正没理会处,只见远远的林子里闪出一道灯光来。”《西游记》第三四回:“拖出来看处,原来是个九尾狐狸。”其中的“处”都只能解作时候。众所周知,诗词曲每每吸收民间口语成分,“处”字的这种用法极有可能是诗人创作时撷取民间口语成分所致。

找到了古诗释词失误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

首先,我们必须有历史的观念,知道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古今的词义也是有变化的。词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词所代表的事物、现象本身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循着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点,往往将某个词拿来指称与原义有某种联系的新事物或新认识;等等。这种变化大小不等。变化大的,令人看不出其间的联系;变化小的,又令人不易觉察其间的细微差别。例如,“红”在上古只是指浅红、粉红,直到中古仍偶用此义。如《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就是浅红色的杏花。至于大红则称为“赤”,如“赤日”“赤旗”,等等。明乎此,我们就能历史地看待古诗中的词语,不致犯“以今律古”的错误。

其次,对于一些疑难词,我们应仔细地了解其词义发展变化的轨迹,弄清它们在每个历史时期的确切含义,切不可囫囵吞枣,满足于差不多。

词义的发展变化总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说,词的概念如果发生了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它只能转化为邻近的或与原义有关的概念,而不能任意转换。这种转化叫做引申。引申是从本义衍生出的新义,新旧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予以说明的。如“瑟瑟”本是一种珠宝的名称,因其颜色晶莹碧绿,故又用它来表示碧绿色。“半江瑟瑟半江红”就是用的引申义。此外,古代使用汉字还有所谓“通假”现象,即用音同或音近字来代替本字。

古人读书读得多,所谓“涵泳其中”,故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能够心领神会,对于汉字使用中的通假现象也非常熟悉。我们今天没有可能像古人那样博览群籍,这就必须靠勤查各种工具书来弥补。《辞源》是一部内容比较充实的古汉语辞典,对于词的解释一般都能按本义、引申、通假的顺序罗列义项。我们只要仔细加以寻绎、推究,就能够弄清词义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弄清通假字的本字,以求得对古诗词义的准确理解。又如《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部分,也都颇有实用价值,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方面的许多疑难。

“教参”经过多次修订,其中对古诗词义的说解也大都允当、准确。虽然仍有个别地方语焉不详或值得商榷,但从整体上来看,对于我们理解古诗词义还是很有用处的。

如果通过查阅工具书、“教参”仍不能解决问题,那就要联系这个词的语言环境,多角度地予以考核、推求,尤其要注意查找书证,让证据来说话。如前面提到的“小荷”,作池塘解对不对呢?我们可以先作这样的推想:“小荷”是个偏正词组,“小”修饰、限制“荷”,“荷”是中心词。然而“荷”本指植物,怎么能解作池塘呢?我们推测,“小荷”很有可能是指幼嫩的荷叶,因为幼嫩的荷叶包卷成梭状,两头有“尖尖角”;嫩荷叶起初隐没在池水下,后来才渐渐地“露”出水面。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推测,要想证实这个推测,还需要找出可信的证据。与杨万里同时代的诗人范成大有诗云:“小荷拳拳可鲊”,意思是:幼嫩的荷叶包卷着,用它来裹鱼鲊倒挺合适。有了这个例证,小荷是指幼嫩荷叶的推测便得到了证实。因而这个结论也就比较令人信服。

除了从同时代的作品中寻找例证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异文、互文等来确定词义。如“最是橙黄橘绿时”,其中的“最”不是程度副词,而是时间副词,当“正”“恰”讲,“最是”意即“正是”。何以见得呢?如杨万里《和陈蹇叔郎中乙巳上元晴和》:“十里沙河人最闹,三千世界月方中”,诗中的“最”与“方”互文见义。“方”是时间副词,当“正在”讲,可知“最”也应当是时间副词。《冬景》一诗的另一种版本此句即作“正是橙黄橘绿时”,从不同版本的“异文”也可看出“最”与“正”是同义的。

雨的古诗范文9

关键词: 怀乡诗 意象 涵义 形成过程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词藻。诗人往往要借助这些惯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和词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了解这些代表意象的常见涵义及形成过程,对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常见反映羁旅怀乡主题的意象如下。

一、月

月亮是独特的,原因在于它的浪漫传说与永恒。不管时空的流转,古今共一轮圆月。因为“隔千里兮共明月”,常借“明月千里寄相思”,所以月常寄托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尤其在一个人静静的对月、赏月的时候,最容易触发乡愁。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唐代李益的《从军北征》:“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杜甫的《月夜亿舍弟》:“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浓浓的乡情凝结在月亮之上。

二、青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青山因其地理自然特点,能够寄托诗人思乡之情。雄浑沉稳的青山给游子的视觉冲击非常强烈,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诗人经常通过登高或者远眺的方式抒怀,所以当游子远眺青山时会想到山脉连接的那一段自己遥远的家乡。而“青”也包含着万古长青之意。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青山深隐旷达、山色亘古不改,万古长存。王昌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另外,诗人的小我境界是怀乡,大我境界是思念故土、或者思念故国。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阻隔了作者眺望故国的视线,同时也是触动诗人愁绪的意象。

三、风雨(或者风)

风雨这一自然现象进入诗人的思维情感世界之后便不再是自然界的物象,它成了点染诗人情感的意象。而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都浸渍着离愁别绪,所以诗人通过感受风雨的凉意,来表达内心的离愁别绪。因为风雨给诗人的冲击力之大,所以该意象就成了触发乡情的载体。另一个原因是,风雨过后是一片惨景,落花、落叶等更让诗人伤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西风成了断肠人的思想载体。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风声吹起了诗人的羁旅乡愁。白居易的《阴雨》:“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雨滴打在诗人心中,便是浓的化不开乡愁。

四、鸿雁(飞鸟)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而且它能穿越广阔的南北距离,所以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归巢之鸟,衬托自己有家不能回的苦闷。张乔《江上送友人南游》:“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借鸿雁传达辗转流离的离愁别绪。

五、船

船象征游子的漂泊,所以是羁旅怀乡诗的常见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杨花、柳絮、孤云、浮云、沙鸥等。而一叶扁舟,天水茫茫,愈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船中的旅客不禁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像这样的意象还有很多,本文只是从常见常用的意象中选取了几个加以分析。另外,意象也有时代特点,不同时代诗人们所选的意象也不尽相同,这一点我们也要了解。

参考文献:

雨的古诗范文10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雨的古诗范文11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雨的古诗范文12

[关键词]雨巷 四美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这首诗之所以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在于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四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形式的音乐美和新颖的象征美。

一、意境的朦胧美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以下意象。

第一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

第二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这里的雨巷,既可实指雨巷,江南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我们也可以把雨巷虚化,这是一条追求之路吗?前面是什么地方?它通向康庄大道还是通向死胡同?人生之路不也这样?

第三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漾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因为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在李Z和李商隐的诗中都有丁香这种意象,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乌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摊破浣溪沙》)李商隐诗中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句子。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不论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是姑娘。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缥缈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二、情感的含蓄美

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含蓄,使人难以明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情绪呢?从诗中我们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但这种情感的含蓄美更能激起人们探究的兴趣,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这首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现实生活中完全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多情的少年,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邂逅一位美丽的少女,这少女是那样地孤傲、高洁而忧郁,她令少年怦然心动,念念不忘,“辗转反侧,寤寐思服”,于是诗情喷发,有了诗中这样莫名的忧愁与惆怅:也有人把“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憧憬什么,追求什么,有时说不清楚,道不明白。心理上陷入一种苦闷彷徨、孤独无助的境地。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这首诗也许就是诗人在这样特定心理状态下发出的感叹,留下的思想印痕。还有读者联系特定的政治背景,把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得更“实”一些。这首诗写成于1927年夏天,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非常黑暗,戴望舒作为一位曾经追随过革命而世界观又尚未根本转变的知识分子,内心难免痛苦失望有幻灭感,思想上消沉,行动上彷徨。时代和个人的忧愁交织在一起,他写出《雨巷》这样的诗,也就顺理成章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雨巷》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在特定年代里的思想与情绪。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都源于这首诗情感的含蓄美。

三、形式的音乐美

这首诗在形式上给人印象最突出的是它的音乐美。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分明,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美化了声律,增强了诗歌的抒彩。全诗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而句中韵(ang韵)的运用,是戴望舒新诗写作中的一大创造。如开头和结尾的两节中,“彷徨”“长”“望”“香”“样”,都是同一韵母ang的字,而且又恰恰和韵脚“长”“巷”“娘”韵母相同,这些字被有意识地安排在诗行内部,构成句中韵,在诗中不断出现,一再重复,并与句尾韵相呼应,形成了鲜明的音乐效果。

四、新颖的象征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