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小孩

教育小孩

时间:2023-05-30 09:48:15

教育小孩

第1篇

【关键词】孩子教育;健康发展;未来

【中图分类号】G56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135-01

孩子小的时候,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很多时候,家长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不仅不生气,反而觉的有趣。有人提醒,他们会说:“没关系,他们还小,还不到教育的时候”。殊不知,长此以往,孩子的习惯却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等到想教育的时候,却是已悔之晚矣。因而,孩子的教育应从小时抓起。

小宋是我班上一个聪明活泼的男生,不过习惯很差,厌学,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乱花钱。初一学生了,不会收拾自己的课桌和床铺,东西乱丢。双休日不回家,呆在网吧里。他妈妈一见到我就叹气:“唉,这个伢儿,小时候,我和他爸爸把他看娇了,没管他,现在管不好了。你讲他一句,他顶你十句。头晕!”是啊,孩子小时候没好好教,娇惯他,溺爱他,放任他,这样孩子慢慢地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在父母看起来还觉得很可爱,等他稍长大后言行越来越不像话了,父母才想到要好好教育孩子了,恕我直言,这的确有点迟了。现在很多家庭都存在这个问题。像这样父母都管不了的孩子学校老师往往也很难教。陶行知先生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父母教育孩子宜早不宜迟,在孩子一岁左右咿呀学语时就应该有计划地实施家庭教育了。趁早实施家庭教育,意义是很明显的。

一、趁早实施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一块玉石,如果事先巧妙设计,然后精雕细琢,就可以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当初胡乱雕刻成不算成功的东西,要想重新把它雕琢成精美的艺术品就很困难了。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孩子小时候天真烂漫,刚接触生活,好奇,可塑性极强,父母在那时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孩子心地善良,尊重他人,认真做事,是比较容易取得好效果的。许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扔垃圾,他视若无睹;孩子不吃饭,他围追堵截;孩子使小性子,他手忙脚乱。如此下去,孩子连起码的是非观都没有了,如何培养好的习惯?如果孩子小时候没有受到父母良好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十二、三岁,各种坏习惯养成了,再教育他改过来,那是相当困难的。“积习难返”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二、趁早实施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决定人生,健康的心理带来幸福的人生。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不积极主动的实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更是不闻不管,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大了,他的各种心理问题形成了,自私、乖戾、孤僻、冷漠,用消极眼光看待一切事物,以仇视的心理对待所有人,父母再想矫正,虽然不能说一点效果也没有,但还是迟了。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只要孩子吃的好,穿的暖,就好了,殊不知,孩子心理的冷暖更为重要。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父母的良好引导,需要时时关注。在孩子幼小时就积极实施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让孩子具有爱心,学会与人合作,宽容他人,乐观向上,坚强勇敢地面对挫折,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发现孩子的不良心理及时疏导和矫正。这样,孩子的心理就会健康成长,时时充满阳光。

三、趁早实施家庭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现在有不少家庭亲子之间关系很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是孩子的习惯差,心理扭曲,品行不良,父母急于矫正,在多次劝说孩子不听的情况下,往往采取过激措施,又骂又打,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封闭心理,亲子之间根本没有了共同的话题,家庭教育已经很难开展下去了。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小时就注意施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父母也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优化家庭教育行为,尊重孩子,鼓励为主,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多和孩子沟通,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和谐的,而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阳光雨露。

四、趁早实施家庭教育,有利于亲子共同成长

如果孩子小时候父母不积极施以教育,待孩子大了,问题多了,家长焦头烂额,病急乱投医,粗暴的对待孩子,或者干脆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任其破罐子破摔,这样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孩子,家长也根本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家长,其家庭教育必然归于失败。反之,父母在孩子幼小时就积极探索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并付诸实践,不断优化自己的家庭教育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在不断进步,不断成熟,父母也会不断完善自我形象,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子经验,从而实现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长。

第2篇

习惯关系到人的一生,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为孩子的一生奠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是幼儿园和小学。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注重培养幼儿各种良好的习惯。

入冬以来,天气渐渐变冷,早晨孩子们入园迟到现象比较严重,经过和家长交流得知,多数幼儿不愿早起床,导致上学迟到,针对这一现象,我时时鼓励幼儿,要做一个不怕冷、坚强勇敢的好孩子,时常表扬早到园的幼儿,但经过几天的观察,效果不是很好。我在琢磨怎样才能让孩子高高兴兴的早来园,不迟到。

我们康成幼儿园把每周的周一第一节课定为谈话课,我把谈话内容的重点基本都放在养成教育方面。针对上述幼儿迟到现象,我想了一个办法。试行之后,果然效果很好,在一次周一谈话课上,我先把幼儿园下发的幼儿成长足迹表格收齐后并进行比赛,全画笑脸的幼儿我大力表扬并予以奖励。并给这些小朋友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小天使”,接着我说:“以后我们班谁不迟到,天天早来园,各方面表现好谁就是小天使!”顿时,孩子们非常兴奋,“我要当小天使,我也要当小天使······”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样子,我心里很高兴。看来给孩子们适宜的起个雅号,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接着我又说:“如果谁赖在被窝不愿起床,上学迟到了,我们一起给他起个名字好不好?”顿时孩子们议论纷纷,忽然荆荷清小朋友举起了手,我问她:“荆荷清,你给迟到的小朋友起了个什么好听的名字?”“老师,我们叫他小懒猪好不好?”“那你为什么叫他小懒猪呢?”“因为小猪光知道睡懒觉。”“小朋友,你们说这个名字好不好?”孩子们齐声说:“好!”“那咱们说好了,如果谁因为睡懒觉上学迟到了,我们一起叫他小懒猪。”看着孩子们对起这些“雅号”很感兴趣,

我们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谈话,如:谁不会自己穿衣服,我们叫他“小笨熊”;谁破坏墙饰、乱扔纸屑、不讲卫生,我们叫他“垃圾大王”;谁要买路边摊的垃圾食品吃,我们叫他“小馋猫”······反之,我们叫他“小天使”、“小精灵”、“环保小卫士”······没想到这一节课谈论效果真不错,一向迟到的荆赢、田育嘉、岳圆等小朋友便早早来到幼儿园,再有个别小朋友迟到了,孩子们齐喊他“小懒猪”,羞得他再也不敢迟到了!从此以后迟到现象解决了,孩子们也都自己学会穿衣服,不再乱扔垃圾,不乱要买东西吃了。我们室内外的卫生也有明显改善。家长们看到孩子的变化后和我交流,也赞扬这个办法好,我还收到岳圆的妈妈写来的感谢信。信中说“岳圆回家说了老师和小朋友起雅号的事情,令我们家长很开心,帮我们解决了一些大难题,例如:起床、穿衣、洗刷、乱要东西······非常感谢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看来还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养成教育的学问很多,必要时适宜的送孩子们一些“雅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信你也试试看,以后我还要摸索、探讨更好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让他渗透于孩子们的生活中,全面提高孩子,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第3篇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思想,它是相对模式化和统一化教育而言的,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渐的发展和成熟,主要的内容是创设各种最有利幼儿发展的条件,注意到幼儿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幼儿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科学地运用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局限于方法的束缚,注重实际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幼儿教育中,幼儿个性化发展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幼儿教育中的个别化教学问题。

1幼儿个别化教育的现状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和成长的最初阶段,对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在幼儿阶段就提供良好的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幼儿的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情况很不乐观。一直以来,家长和老师都是用传统狭隘的教育观念去衡量和教导孩子,很多幼儿园长期以来都是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教科书和内容,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比如,一个班美术的教学内容是教孩子学习蜡笔绘画,其他的班级也都要教孩子绘画,最后的美术评价标准都是蜡笔绘画。这样根本没有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可能有的幼儿不擅长蜡笔绘画,反而用彩笔画得会更好,但教师一味地要求孩子们学习一样的内容,就使幼儿教育走向了僵化,过于强调了统一,实行“一刀切”的教育,忽视了幼儿发展的个性化差别,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2掌握幼儿的特点是开展个别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进行个别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幼儿的特点。在幼儿园,大部分教师都能很好地完成对孩子的一般性教育,但在对孩子进行个别教育、对每个孩子的潜力进行培养时却很难进行有效的教育,很多教师都感到无从下手,这里就需要教师对孩子的各自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在全面掌握孩子的特点之后才能进行个别教育,教师在了解幼儿的特点时,重点要了解幼儿的性格、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教师在了解幼儿时,首先要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因为只有知道幼儿平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如:幼儿喜欢什么都争第一,特别是在喝水、吃饭以及上厕所时,常常争抢着第一个跑出教室、争着排在队伍的第一个……经常会出现你拥我抢的混乱情况。我园大一班有个叫杜凯的小朋友,每到洗手的时候,特别喜欢争抢着第一个去洗手。有一次在他推开别的小朋友准备第一个洗手时,老师走过去对他说:“只有谦让的孩子,才是老师最喜欢的,这才是最乖的,应该排好队,按顺序洗手,不能挤别人。”老师说完这些话后,那个孩子就主动走到了队伍后面,然后笑着对老师说“:老师,我现在做的对吧!”老师当时就对这孩子的行为给予了表扬,并让大家都学习这种行为。从这以后,孩子们在活动时都礼貌了很多,互相谦让,不再互相拥挤。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幼儿们的表现肯定有所不同,总有做得慢、快、好、差的,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地掌握幼儿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个别教育。

3幼儿个性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幼儿个性化教育的工作中,采取班级集体教育和多元分组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是最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存在的弊端提出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幼儿个体发展不平衡实际情况,保证个体在较小的教学单位“组”之中可以获得均衡或者更浅谈幼儿教育中的个别化教学研究青海华(南宁市西乡塘区教育局广西•南宁530001)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1)36-0080-02教研多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便于教师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幼儿的个性潜能。很多人认为分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个别教育形式。而多元分组教育进一步发展了分组教育这种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强调了分组教育的“元”分组特征和原则。详细来说,这里的“元”指的是多纬度、多因素和多时空。多因素分组原则,指的是开展分组性的教育活动,要结合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来开展和组织。比如要考虑幼儿在认知方面(认知水平、认知结构、认知方式等)、生理方面(身高、体重等)以及情感方面(情感特点、主体状态等)的因素,科学地进行组合分组。设置不同发展水平的组别(发展水平相近或相异的),开展不同教育指向,从而产生不同的教育效应。这样去实施分组教育,才能实现最初的个别化教学目标,这才是最为科学的教学形式。对幼儿的分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随着教学内容(强度、难度)以及幼儿发展情况经常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的群体适应性水平,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使幼儿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4幼儿个性化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4.1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开展个性化幼儿教育的前提就是尊重幼儿的个性。要想真正地让幼儿得到发展,就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和情感,同时也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这些个性。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幼儿,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有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我园中二班有个孩子叫明明,平时十分调皮。经常会有幼儿来告他的状。“老师,明明把我的玩具抢走了。“”老师,明明打我了。”等等,因为这些事情,老师批评和教育了明明很多次,都没有什么效果。有一次上课时,明明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看书,刚开始时关系还很融洽,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把旁边小朋友的书拿了过去,当时老师想知道他拿小朋友的书干什么,并没有立即责备他。而是走到明明旁边观察明明,并随意地问他:“你在干什么呢?”而明明却说:“她的书皮坏了,我想给她修修。”老师感到十分庆幸,没有先入为主,像以前那样去批评他。如果我们缺乏尊重孩子的思想,在批评他时,一定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老师当时立即对他的做法进行了鼓励,并教育他以后帮助别的小朋友时要和他们说清楚。幼儿教师在教育孩子时,必须尊重幼儿,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再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孩子才能真正地有所进步和提高。

4.2根据幼儿年龄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小班阶段。刚刚入学的幼儿自理能力还比较差,要加强对幼儿个人习惯、餐饮和午睡以及参与活动等方面加强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进行先期观察和测试,根据幼儿的不同状况对幼儿进行多元分组。可以采取不同标准来进行分组,包括:异质分组、同质分组、混合分组等。教学中主要应该采取混合分组的形式,重点是改善幼儿的独立性水平和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中班阶段。教师应该设计丰富多彩的不同干预度的选择性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干预较多的幼儿舞蹈表演和故事会,以及干预度较少的幼儿绘画作品展览和手工作品展览等,通过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这样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让幼儿的音乐、美术和动手能力得到发展,特别是可以激活幼儿感兴趣的对象,帮助幼儿培养个别化的爱好。大班阶段。个别化的教育应该以“表达与表现”为重点。即在群体环境(年龄不同的孩子、同龄孩子、家长)尽量对幼儿的独创性进行激发。在日常活动中,利用各种机会和不同时间,为充分幼儿表现创设良好的情境。例如:每月一次的大带小活动、说新闻活动、小小故事会(表演会、音乐会)、与其他幼儿园的联谊活动、时装表演、帮助完成教学准备等,调动所有的幼儿都积极地参与,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教师要对教学进行调整,教育方式采用设计、配置、创设、指导、评价等,让幼儿在一个“充分自由”的教育情境中展示与发展自己的独创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4.3要注意整体和谐发展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合的过程。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使习惯与生活统一,使心理与生理发展统一,使能力与认识发展统一。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大教育思想,贯穿教育的始终。例如,组织孩子玩各种游戏时,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和动手操作力。在生成活动中,个别化教学的渗透可以帮助教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为提炼共性特征提供依据。这样,教师就对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促使幼儿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介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不同层次的幼儿。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要多对其进行鼓励,适当帮助,让孩子有所进步,增加自信。对于那些具有一定能力的孩子,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和探索,要给予恰当和适时的帮助和指导,不能是简单的代替包办。由于幼儿的年龄都比较小,教师在实行幼儿个性化教育时,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帮助。需要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相应材料,也要加强家庭教育和引导。如果教师和家庭,都不能为幼儿的成长提供足够的实际需要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促进幼儿的个性成长提供便利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自信心

自信是学习、工作动力,自信的人敢于展示自我,向他人表白自己的思维,获得成功的机会也会多些。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体育知识,对学生个性发展,自信心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培养自信心:

一 、回归课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无论是自学、合作、探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说话要响亮,静悄悄的说,沉默不言只能封闭思维。久而久之大脑反应迟钝。时常和几位友人相聚,有小有作为的单位领导,也有事业有成的个企人事,或多或少提到关于说话声音。只有大声说话别人才认为你底气足,无论是见到自己的领导还是外来宾客,即使是同事之间,说话不能蚊蝇之声,让别人听不清道不明,你是不会有所作为的。

1、回答问题要大声。在课堂上,有时让学生自我介绍,说出自己的姓名,此时旁边的学生会抢着代劳,我严厉禁止,必须自己说,声音不响重来一遍,时间一长,只要我问到学生问题,马上大声告之,不仅男生如此,女生亦然。这样的介绍是基础,课堂上回答教师提问,也这样训练,不管你会还是不会,大声说没有错。回答错了也不会受批评,不说或声音低才是错。

2、让学生有说话的权利。既然把课堂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应当有平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对于体育课上的活动,如游戏方式、活动分组,征询学生的意见,他们小组成员先讨论,再组间交流,最后集中。教师按他们的想法来上课。起初,教学中会有一部分的时间消耗在讨论交流上。但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注意,参与活动的兴趣就会提高,锻炼效果会增强,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种讨论,交流,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不能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课上我时常参加学生组间交流,鼓励那些内向的学生多发言,要求小组成员每人必须发言,并把上课积极发言作为学生课堂表现考核项目之一。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交流思想的速度变快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也增强了。

教师不能再搞一言堂了,做平等用的首席,起到引领,合作的作用。不能有权威的架势,学会自我剖析,肯定学生的优点。当前社会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迅猛,可谓一天不学就会落后,很多新事物,新名词,赶潮流的事情学生知道教师不一定知道,高科技的产品,学生能操作,教师不一定能。教师要勇于面对现实,虚心学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哺教育。

二、让每个孩子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孩子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对不同孩子要区别对待。举个例子,如从高处往下跳如果以120厘米的高度来要求能力较弱的孩子,就有可能使他们遭遇失败,失去信心。如果教师同时安排100厘米、80厘米、60厘米等不同的高度,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并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因此根据现代孩子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提高要求,让孩子面临挑战,在不断战胜挑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每一个新高度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次挑战;每战胜一次挑战,孩子就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从成功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渐渐产生信心,逐步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

三、让孩子有主动探索的机会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当活动器具展示在孩子面前时,教师应让孩子自己想出玩的办法,如“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可以怎么玩,想的办法越多越好”、“除了这样玩,还可以怎样玩”等等。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一次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自己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四、多鼓励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孩子尝试做一件事没有成功,这并不表示这个孩子无能,只不过是他还没有掌握技巧而已。如果我们指责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并放弃努力。而在鼓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会懂得接受挫折和失败,他们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继续努力。鼓励孩子最重要的是:一不要讽刺他们,以免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二不要过分赞扬他们,以免使他们产生骄傲情绪。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鼓励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鼓励的目的是让孩子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由此发现自己的能力。如“继续下去,你会成功的”、“我相信你的妈妈看到了一定会为你高兴的”等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同时教师也应该告诉孩子,只要他们肯尝试、肯努力,就会感到乐趣无穷。

五、正确评价孩子的表现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主要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向孩子传递赞许和反对的信息,而孩子则通过心理体验来接受教师的意图,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用言语形式对孩子进行评价时应做到:

1、有丰富的评价语。如果孩子的动作做得很好,而教师只用“好”或“不错”来评价,孩子会感到不满意。教师应预测孩子的需要和情境的性质,做出适当的表扬,使表扬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当孩子的动作完成得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你做得很漂亮”、“这就是老师喜欢的”、“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等。请孩子示范时,教师可以说“大家来看×××的表演”、“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等。事实上,教师可以用无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师和孩子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树立。

2、用肯定性语词代替否定性语词。肯定性语词能明显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否定性语词只告诉孩子不应该怎么做,却无法表达应该怎么做。孩子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用“勇敢些”、“放松些”就比用“不要胆小”、“不要紧张”更带有激励作用。用“你应该再努力些”、“我已经看到你在进步”、“我希望你做得更好些”比用“你不要偷懒”、“你的进步不快”、“你让我失望了”等更能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胆小 成因 表扬

中图分类号:G6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36-01

每年新生入园,都是老师最繁忙的一天,周围都是孩子,围着自己转,哭着喊着要回家,我们总是不停地抱这个,安慰那个,还要帮着擦鼻涕,孩子在教室里哭,家长们在外面不肯离去,也在默默流眼泪。大多家长在第一天对我们说的话就是“我们家孩子胆小,从小就没离开我们身边过,希望老师多多照看。” 家长嘴里念叨的“胆小”,实际上是包含了孩子不合群、孤僻的性格。“胆小孤僻”的孩子往往自己给自己圈定了一个生活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他很少有朋友,因为他不善于和人交往。对此,父母和老师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孩子胆小,而去训斥孩子,强迫孩子去玩,强迫孩子去学。 应该分析原因,慢慢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 不良环境造成“胆小”的孩子

在幼儿园里,总有几个特别沉默的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小椅子上的,爱哭泣,不爱说话。这与我们的家庭教育不当有密切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们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时刻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些父母的关系不和睦,经常吵架,甚至打架,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会变得恐慌,很不安,父母又不和他们沟通,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

如:我们班有一位插班的孩子,第一天是妈妈送来的,他一直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小声的说道:“我不要上学,我害怕,我要和妈妈在一起”。看到这种情况,我们班三位老师对他又哄又抱,终于他留了下来,可是他却一直眼睛里含着泪,不愿意和朋友、也不与老师交流,甚至眼神都不敢直视。一直到午睡之后,他安静的睡着了,可是没有多久,突然一声哭泣声响起,原来是这位插班的孩子,我走到他床边,看见他闭着眼睛,我轻轻拍了拍他,希望他可以继续睡觉,可是他却一直哭泣,我问道:“怎么啦,宝宝?”他唏嘘着没有声音,我继续拍着他说“没事,继续睡觉吧,老师在这里陪着你。”可能被我感染了,他小声的说:“我的爸爸一直打我的妈妈,我害怕。”我一时不知他所说的是梦,还是事实,只能安慰他说:“不会的,爸爸很爱妈妈,他不会打妈妈的,你乖乖的睡觉好吗?”在一段时间之后,他又沉沉的睡过去了。放学时,我与他的妈妈讲了这件事情,他的妈妈含着泪说出了家里的事情。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我觉得做家长的应该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家庭的溺爱。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全家几个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为孩子买这个,买那个,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什么。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起居生活一律包办到底,吃饭喂他吃,衣服帮着穿、脱,上厕所陪着上,不也让孩子与其他幼儿接触,一起玩乐,怕孩子收到别人的欺负,这样使得孩子很怕生,胆子越来越小,怕与人接触,不愿意与人交往。

如: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非常的胆小,刚来上幼儿园时,每天都是哭着走进幼儿园的,手里还一直抱这一个洋娃娃,无论怎么安慰,都没用。而她平时也不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交流,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玩自己的洋娃娃。一天早上,她走了进来,脸上的泪还没干,我笑眯眯的和她说:“早上好。”她的表情看上去很平淡,眼睛很惶恐,显得十分紧张,我又和她说了声:“早上好,我们一起去做游戏,好吗?”她看了一下我,点了点头,于是我就帮她搬了个小椅子,找了个地方去玩,但是她坐下来之后,还是只玩自己的洋娃娃。睡觉时,看见她眼睛闭上了,可是眼泪还是在不断地涌出来,虽然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哭着喊着要回家,哭得很凶,但心里还是很想家的,手一直抓着洋娃娃,抓得很紧。在几天的观察中,发现这个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吃饭时自己都不会拿勺子,需要老师喂,吃得很慢,有几次还小便在身上,原来在家时,都是奶奶叫着去才去上厕所的,所有事情都是奶奶包办的。后来从她的家长中才得知孩子经常是奶奶的带的,奶奶十分溺爱,一切事情都是她包办的,孩子和奶奶平时一直呆在家里,所以孩子才会变成这样,越来越胆小,很难融入集体生活中。

有些父母只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希望孩子能够有所出息,孩子在上幼儿园就给他们报这个班,报那个班的,使得孩子在儿童阶段只围绕着学习转,体验不到儿童意义上的快乐童年生活。这样做,对幼儿心身的健康的成长十分不利,可能从小就埋下性格缺陷的种子。我觉得根据孩子的兴趣稍微报个班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报很多班,让孩子一下子学很多东西,会造成孩子的压力,有一种厌烦的心理,到后来一样也学不成不就适得其反了嘛。部分粗暴的家长稍不满意就向孩子施暴,孩子情绪总在烦恼中,无形的压力越来越大,情感收到压抑。胆小的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同伴和教师面前不敢说话,与他认为能干的孩子产生对立情绪,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2 创设环境改变“胆小”的孩子

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是一个独立的、完善的、成长着的、拥有极大发展潜能的主体,当幼儿的言行不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时,如果教师总能以否定的态度对待幼儿,其结果只会加重幼儿的胆怯心理。因此,我们教师在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在听教师上课时,经常可见这样的现象:活跃孩子倍受关注,表演、游戏、提问轮到一次又一次,而孤僻的孩子无人问津,但越是这样就越是导致孤僻幼儿更加胆小孤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关注特殊儿童的发展,把机会更多地留给他们。耐心引导孩子,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并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如在游戏活动时,请这部分的孩子扮演角色,与其他孩子交流,解决问题等。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不忽视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地在众人面前予以表扬,孩子的自信心一点点增强时,就会变得开朗、大方,渴望交往。

总之,教师与家长需共同努力,关心帮助胆小幼儿,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竭力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颖.幼儿健康教学研究[M].台北:文景出版社,1987.

第6篇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讲述人:北京某知名小学刘老师

我是四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小真是我班里的学生。这孩子善良、老实、本分,什么都不爱争,和谁的关系都好,但有一点,学习上不求上进,考试最后一名他从来都不着急。当别的同学都做作业的时候,他就坐在那里看着老师发呆,催促几遍才动一下,所以总是做不完作业。其实这孩子并不笨,如果他想算,算术算得特别快。为了激励他的上进心,我可没少下功夫。“五一”节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次拓展活动。有一项活动需要攀一个20米高的悬崖,这是孩子们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当大家都既紧张又兴奋地跃跃欲试时,他却大煞风景地问:“老师,什么时候吃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每天的上午10点和下午4点以后,当别的孩子正在忘我地投入活动时,小真总是不适时地问出这个问题,并且还不是一遍,似乎对吃饭的兴趣盖过了对所有活动的兴趣。

每次活动后,我们请每一位同学谈感想,这次攀岩也不例外。大家很兴奋地踊跃发言,有的说:“以前从来不想的事,自己居然做到了,非常自豪。”有的说:“在攀岩过程中,虽然手和腿被岩石划破了,但是很有成就感,以后会终身难忘。”有的说:“攀岩让自己战胜了恐惧,今后遇到困难再也不怕了。”但是,小真却不思考,也不发言,没有情绪的变化,老师引导他:“如果不去,你会不会后悔?”别的同学都大声地说:“会!”但小真满不在乎地摇摇头说:“不后悔。”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去有不去的好处,可以在家睡觉、吃东西,就不会被划破腿了。”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总的来说,这孩子除了对吃还有兴趣之外,其他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任各科老师怎么引导,就是没一点儿变化。没有上进心,他干什么都不怕是最后一个,并且还非常坦然。一次,我在班上让大家写下自己将来的理想,同学们都写了,并且踌躇满志地说了出来,但是小真什么都没有写。老师动员了半天,他也没写,只说像现在这样很好,说话的语气像一个退休多年、安于现状的“小老头”。

我与他的父母接触过,了解到他们都有不错的职业和收入,虽然父母比较忙,但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4个人在家里全天候照顾他。我曾经和他的父母谈过他的问题,他们也很着急,但对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当然一个孩子太争强好胜了不好,但是小真这样像与事无争的“小老头”也对成长不利。我们都很犯愁该怎么教育他呢?

第二节课:实案分析

通过深入了解小真的成长环境发现,问题的根源出在他的家庭上。小真的表现是典型的“隔辈教育综合征”――从小和祖辈在一起的孩子身上的特征。小真从小就生活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4个大人的包围中,但老人由于不懂儿童教育,只满足于对孩子在生活方面照顾得无微不至,而无视孩子智力的开发、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

他们不由自主地替小真做事、思考、做决定,小真只需要坐等享受,省略了思考及争取的过程。小真的世界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隔两三个小时,估计小真快饿了,老人已经准备好了各种水果、零食。所以,他不仅不需要动手做什么,而且不需要动脑筋想。更让他惬意的是,由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熟知他的脾气,不需要他说什么,就会马上猜到他的需要,所以小真连说话都省了。因此,10岁的小真,虽然已上四年级,但是最惧怕写字、课堂发言,他的语言都是简短的几个字。

过度的溺爱造成小真怕苦怕累的习性;包办孩子一切的事情,又使小真养成懒惰的习惯;代替孩子做主、缺少与孩子交流又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老人退休后过于淡薄的心态更使小真对一切新鲜事物丧失了探究、追求的兴趣,一味地满足于现状。可以说,长期与4位老人共同生活,使小真成为一个身懒――懒得活动和锻炼、手懒――懒得干活和写字、脑懒――懒得思考和幻想、嘴懒――懒得说话和交流、心懒――懒得努力和竞争的“小老人”。就这样,童年的小真人未长大,心已老了。

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心、好奇心是儿童非常重要的一项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孩子智力因素的发展,制约着孩子主动思索的能力、自信心、想象力、创造力,最终决定他学业、将来事业的成就和生活幸福的指数。通过对l15名市级竞赛获奖学生调查发现:他们中智力超群者不多,家庭物质文化条件不是普遍优越;但是大多数人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意志坚强,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而小真就是因为长期生活在老人的包围中,这些积极的人格没养成,却养成了消极的人格。许多案例和统计数据表明,由隔辈带大的孩子绝大多数存在着心理、行为习惯问题,并且影响孩子的一生,一般表现为:

心理老化:对该感兴趣的事物提不起兴趣,远离社会、落后于时代,没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性格退缩:由于生活圈子狭小,缺乏与他人的交流,致使孩子出现交流障碍,不能融入集体,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很容易停留在幼稚阶段;

心理脆弱:失去独立思考与活动机会,缺乏自立、自信,性格倾向于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经受挫折;

智力降低:决定孩子智力的因素有遗传、营养、早期教育(主要是0~3岁)、成长环境等,由于许多老人不懂得早期教育,致使孩子的智力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长大后的智力水平与应达到的智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和事业。许多老人把孩子放在电视机前由“电视保姆”看管,孩子不可避免地患上了注意力分散、缺乏耐心、思维迟钝、思维不连贯等毛病。

身体虚弱:老人本身活动量少,对孩子强调保护而忽视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许多和老人长大的孩子身体虚弱、肥胖、耐力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容易过早患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老年疾病。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家里有老人愿意帮助带孩子是好事,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但是,父母不能因此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老人。如果您家里有一个可以帮助你照看孩子的老人,应该怎么办呢?

策略一,衡量老人是否适合教育孩子。

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具备教育孩子的素质,看看他老人家是否符合以下条件:

身心健康:情绪稳定,无偏执、固执等人格偏差。

愿意承担:愿意承担才会有耐心,而不情愿、被迫承担这份责任的老人会心生怨气,缺乏耐心和爱心,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习惯良好:卫生习惯好,无烟、酒、毒品、麻将、赌博、游戏等不良嗜好。

知识全面:了解营养、护理、早期教育、儿童生理和心理等常识。

心态年轻:性格开朗,乐于交往,跟上时代变化,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认识世界和社会,放手让孩子与他人交往。

善于学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善于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新知识,掌握教育技巧。

宽严适度:对孩子既慈爱宽容,善于引导;又不纵容溺爱,能严格要求。

观察沟通:善于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主动与孩子父母沟通、改善教育方法。

策略二,动员老人改变教育方式

当然,事实上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老人并不多,年轻的父母就要动员老人做适当的改变,对老人进行家庭教育的“再教育”。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乌鸦反哺”式的文化时代,即年轻一代拥有的知识比年长的一代更多,老人要不时地从年轻人那里学习新的知识,才有可能不落后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为了不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如此。

策略三,父母自己带孩子

如果老人既不符合上述标准,又不愿意或不能改变,奉劝年轻的父母就不要心存侥幸或懒惰,宁可自己辛苦一些,也要给孩子正常的启蒙教育,以免错失教育的关键期,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家庭作业

像小真一样已经产生不良后果的孩子家长,需要花费比正常教育多几倍的工夫去对孩子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

让孩子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情一定不能由家长代劳,改变他“手懒”的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做主,大人不应代替孩子做决定,改变孩子“心懒”的习惯。

引导孩子动脑思考。大人不要时时代替孩子思考,而应营造情境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学习、探索的愿望,改变遇到问题等待答案的“脑懒”习惯。

宽松的环境、热情的鼓励与严格的规则相结合。宽松的环境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探索欲;热情的鼓励可以使孩子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知道什么应该做;而严格的规则和界限则可使孩子知道什么不能做。

(责任编辑/王小艾)

第7篇

        第一步:扶端态度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人生。”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发展。不同的人因态度不同而赢得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人,或许因为对同一件事态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人生结果。近几年,我在小学教学中摸爬滚打,带了好几届小学生,我总感觉到,一个孩子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直接影响他的学习效果。因此,我认为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入学第一步最应重视的还是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让孩子在踏入校门的第一天就明确“我是小学生,我的首要任务是重视学习、好好学习、踏踏实实的学习。”  核心论文发表网

        第二步:扶好习惯 

        一年级儿童经过学龄前的教育,认识、情感以及意志方面都有明显发展,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我新接一个一年级班级,担任语文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这是怎样的一个班级呢?这个班由33位活泼可爱的孩子构成。在入学初,这个班由一位远道而来的外省支教老师带,由于支教者的工作任务繁杂,时常外出到处巡讲、做示范课、作报告,她落下孩子们很多课。慢慢地,这个班级就“沦落”为“车轮战”的实验阵地:落下的功课由平行级的语文老师们抽空替补。啥时有空就给他们上一节课,没空孩子们就自行其事。就这样,这班孩子养成了散漫、无纪律意识的坏习惯。至于教学中听、说、读、写这些颇具细节性,又极其重要的学习习惯就更是一塌糊涂。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给他们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上课铃声响后,我满面笑容、满怀激情地踏上了讲台,师生问好,自我简介,互动游戏,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多么自然的师生初见!多么愉快的教学体验!我真高兴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能领着一群小鸟在知识的天空里自由翱翔……然而,在板书结束回眸的一瞬间我惊懵了、惊哑了。我的学生,可爱的“小鸟们”,在课堂中有随意走动,扔垃圾的、同桌两人嬉戏的、钻在桌下玩闹的……那一刻我脑中闪现过两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形态各异。”“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核心论文发表网

        后来的两年中,为了给这班孩子补课(重点是培养习惯)我费尽了心思,但效果甚微。  

他们的坏习惯已经形成了“习惯”,太难矫正。家长们都说:“哎!孩子输给了习惯!”

      我现在所在的学校“会宁如东友好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成立于2008年9月;这也是一所在会宁县算作先进的学校,教学设备在当地领先,教师也是在全县范围内考试选拔而来的佼佼者,个个年轻有为。学校成立之初,招收的840名学生都是从其他几所学校“刷”来的。这个“刷”字的内涵是:学习成绩太差、整体水平也差、行为习惯更差。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批学生——“刷”给我们的“邋遢”群体。年轻的老师们看着这样一个集体,抱怨过、失落过、挫败过。后来,经过总结和实践,我们终于发现,要想改写这个“邋遢”的印迹,就必须从“根”修正,抓习惯、抓基础。于是老师们更像是保姆一样,抓着孩子们一步步规范行为习惯。在一次次统考中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小,让兄弟学校对我们都刮目相看。社会上呼声一片:“会宁如东友好小学拯救了一大批‘邋遢’的学生!”  核心论文发表网

        这些教训是深刻的,在实践中我更深地明白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我更想诚恳地提醒同行们、家长们: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提出要求,正确对待学习习惯;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多花心思,多找技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核心论文发表网 

        第三步:扶正方法 

        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不一样的,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到底怎样学习我们没有定论,但我们能抓住一个原则:适合自己的、有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就是好方法。这就是俗语所云“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今年,我从事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老师们都知道,三年级时学生习作的最开端,也是最难点。怎样让孩子对写作文入门呢?我们课本中有几篇关于写景、写动物的名篇。如《小镇的早晨》、《海底世界》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围绕这些特点来详细描写的;《一只小鸟》叙写了人与事物之间的一些小故事;《翠鸟》则是通过写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来向读者介绍这种鸟类的。在学习了这些文章后,我们进行了大量的习作练习。 

第8篇

各位家长: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首先,我对各位家长在百忙中准时来参加家长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开家长会不是告状会,更不是责罚会,开会的目的是老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下面我把自己半学期以来的班级工作和一些做法和想法向大家汇报。

一、班级的基本情况

我班50名学生中,29名男生,21名女生。说实在,我还是挺喜欢我们班的。因为我们班没有特别调皮的学生,也没有品德不好的学生,在半学期里,大部分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总体来说,学生还是比较听话的。开学到现在,已形成了一种比较团结、健康、各级参与活动的班级氛围。这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比刚开学时有进步。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做事不严谨。有很多学生仅仅就是为了应付作业。这也是造成他们粗心的一个原因。每一次测验,都会有部分学生因为粗心而失分。另外,有些学生不爱举手发言,其实回答问题是锻炼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的最好机会。

2、书写不端正。这也是让我们三位老师很头痛的问题,作业量不多,但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总是写得马马虎虎。

3、没有很顽皮的学生,但部分学生上课不能控制好自己,开小差或不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自律方面仍有待加强。

4、有些学生常常忘记带作业回校,造成了不能按时交作业。

三、简单说说语文学科的情况。我们学生对语文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兴趣,在积累运用方面学生还是掌握得比较好,问题比较大的是作文。学生看书少,所以一写起来就无话可说。因为学生怕写,所以写日记时,就会马虎应付。希望家长能从书写入手,如果有你们的督促,学生在写日记和书写方面,一定会有提高的。

四、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要教育好孩子,那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在这儿,我希望能和家长配合,一起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及时检查孩子的作业,从书写入手,监督孩子的认真完成作来。签名与否不重要,但是,希望家长每天能抽时间看看孩子的作业,一方面,能够体现你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与用心,另一方面,不会让孩子有偷偷不做作业的机会,或不认真书写的机会。而每天每科都会有作业的。

2、定时与老师联系,沟通孩子的情况,以便及时根据情况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健康地成长。你们来接孩子的时候,如果时间充许,可以上来课室看看,与老师谈谈,打电话也可以。每一次家长来电,我都觉得很开心,因为这是我们沟通与相互了解的一次机会。如果家长有什么意见与建议,我希望大家能直接告诉我,一方面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当中的一些误会。

3、督促孩子做好上学的准备,开学到现在,都会有学生不记得带作业回来的现象。很容易造成有些学生就穿空子,不做作业,就以此为理由。

4、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学校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希望家长也能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上学,放学的交通安全,在学校不打架。特别是双休的时间里,不要让孩子三五成群地外出,这样的现象,六年级会较常见。别外,学校也严禁到网吧打游戏,请家长也多上心。

5、多鼓励孩子多看课外书。看书对一个人的发展很有帮助,大多成功的人士都喜欢阅读,都很博学,所以要提高孩子的素质,就要多看书,我在学校很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挤时间给学生看课外书,让他们在家里带书回来看,希望家长们能鼓励孩子多看书,为他们购买一些有益的书籍。

6、限制好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看看电视是有益的,但我了解到的是,很多学生在家沉迷电视,为了看电视就不学习,或者看完电视才学习,那很浪费时间,周末看看电视,平时看看新闻,还是可以的。拿看电视的时间来看看课外书会有更好的效果。

7、注意孩子的思想变化,现在的孩子比较早熟,从港台的电视剧或网上获得很多成年人的思想,他们小,不懂得分辨,所以很容易会早恋,我在班上也就这个问题谈了很多次,学生也接受。当然我班的学生还是比较单纯的,就因为这样,所以家长要更注意在思想上的教育,让这样好的风气继续下去。

8、善于与孩子沟通,别动不动就骂,这样,孩子就不敢和你说真心话了。做错事,是要批评的,但在生活中,更多的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如果孩子比较听话,学习成绩不理想,就要多鼓励,如果是学习成绩不错,就应该在鼓励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要有更高的目标。

9、现在生活好了,孩子手头上都会有些钱,我希望家长不要给太多钱孩子,他们的自制力是不强的,很容易乱花钱。另外太过庞着孩子,溺爱孩子,他就会随心所俗,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最终还是会害了他们。就等于一个小树苗,浇太多的水,下太多的肥料,照样会枯萎。

第9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目前,不少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和进行心理咨询的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但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的应是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各科教学为主要载体,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将心理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呢?

一、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1. 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教材中《守信》一文中宋庆龄严格遵守自己的诺言;《不瞒真情》一文中老舍诚实,不隐瞒真情;《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中桑兰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一次著名的冲刺》一文中派特利不屈不挠地坚持跑完全程……这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记叙了体操选手桑兰在比赛时发生意外后,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拼搏,顽强的毅力,微笑着面对伤痛,学了课文后,可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桑兰微笑面对人生,与病魔顽强搏斗的人生态度。同时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渗透。

2. 在情感中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升华。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屏弃传统课堂上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要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不同的形式,充分尊重孩子们丰富的个性情感需求,让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在自己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去体验,去领悟,并从中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让老师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培养者。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写的是毛泽东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住在瑞金城外的一个小村子里,看见村子里没有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很不方便,便带领战士们为村里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的旁边立了一块石碑来纪念毛主席的一个小故事。课文的重难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对石碑上刻的两行文字的理解,来体会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师通过写字、刻石碑等这些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愉快地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区别了“牌子”与“石碑”,“竖”与“立”,“写”与“刻”的不同含义。并轻松地突破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明白了乡亲们这么做是为了表达他们对毛主席的深深怀念之情,灵魂得到了启迪,思想得到了升华。

二、 发挥写作优势,优化学生心灵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无需太多的加工润色,更无需这样或那样的删改,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来面目。从他们的作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这样把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不就可以起到教、育两不误的作用吗?

1. 形式多样。教师在命题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化大题为小题,化远题为近题,化深题为浅题,在形式上做到自由活泼、灵活多样:a. 多题选择。在统一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例如,让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可以给他们出一系列题目:《这件事教育了我》《班级里的新鲜事》《我真高兴》《后悔》等,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有时还可从不同方面选择若干题目,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题目完成。b. 半命题。如《我渴望 》《假如我是 》……这样的命题可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留有个人自由选择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c. 自由命题。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提出作文的范围和要求,然后由学生自由命题。这样能使学生的选材范围更加宽广,也极容易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2. 贴近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圣明的国文老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断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叫学生搔头挠肋,叹息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此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对学生来说,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事,不仅容易,而且有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 重视想象。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还处于爱幻想的年龄,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是他们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爱幻想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积极表露自己的内心想法。如《假如我是男生(女生)》《十年以后》《我想有根魔法棒》等,这类题目趣味性强,想像空间大,能诱发学生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能力。从教学实践看,这类习作也是学生最有兴趣,而且完成质量较高的。其实,有时学生的想像并不是天马行空地乱想,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折射。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有心人,从学生的想象中获得他们的真实想法。

第10篇

可以按照以下方法:

1、言传身教,父母也应该孝敬长辈,不要和长辈顶撞。

2、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一下问题,理解包容他们。

4、互相尊重,作为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轻易对孩子发脾气。

5、多陪伴孩子,让他们有一个温暖和谐的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小学生 自我意识 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248-01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承担着对子女的养育以及教育的功能。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自我意识不仅包括自我认识,同时也包括自我体验,而且还包括自我调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评价以及孩子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有着积极地作用。

1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自我意识

1.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孩子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家庭教育。

1.2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发展,其发展的状态是由低到高的一个发展过程。小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萌芽于成长阶段,如果小学生不能够正确的树立自我意识,也不能够做到客观的评价自己,对其以后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能够提高其认知能力,而且还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时还可以促进人的意识的发展,达到一个自省的目的。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是想相当重要的,有利于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积极地作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家庭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2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1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与约束。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同时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以及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会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不高。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是发挥一定的作用的。

2.2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不仅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包括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的去评级孩子,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同时也不能够进行高标准地批评孩子。家长对孩子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中得到肯定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进一步的努力中,去改善自己的缺点,从而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应该是具体的评价,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一个良好的度,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并且为以后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奠定一定的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的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即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闪光点,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发现在记载一段时期内的不足与缺点,提高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2.3 小学生自信心方面

自信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史相当重要的。也可以说,自信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状态。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才去的是鼓励性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这个孩子的自信发展也会与别人有所不同,很明显,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有自信的。因此,也可以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采取的方式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孩子自信心水平的提高以及孩子自信心的发展都相当的重要。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老师批评孩子,对孩子实行的不是温情教育,总是认为孩子有很多的毛病,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显得不自信,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提高以及孩子成就感的缺失。因此可以得出,父母在实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该对孩子尽可能的鼓励,鼓励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较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3 结语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大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会影响到小学生对自己的正确的、客观的评价,而且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文章从另、两个方面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的分析与研究,对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更好地符合孩子发展的家庭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深刻的意义,同时也给许多的家长带来诸多的思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小先.父母教育观念、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刘继军.小学生自我教育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家庭教育

近几年很多小学生家长都忽视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教育,他们认为,对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跟家庭教育无关,完全将其寄托于学校,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低,对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认知程度不深,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作用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行为直接或者间接的都能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成员的组成,成员之间的知识水平,教育方法,以及经济条件都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因素,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忽视。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一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地位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举足轻重,父母作为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小学生的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的行为习惯,以及对小学生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一)家庭教育决定小学生行为取向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对于孩子的培养首先要有共同的理念,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父母与孩子的性格,态度定位等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一旦运用不当将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及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做到求同存异,避免暴力教育,保证小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要注重与孩子的互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认识到,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有时候家长也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增加互动性,这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时也被孩子影响着。家庭教育应该及时认识到这点,避免在教育中采取专权专制的教育行为,进而限制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教育方式决定了小学生的行为模式

在各种教育因素中,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方式。父母通过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通过具体的教育教育模式传达具有父母自身特点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甚至道德规范,将家庭环境演变成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第一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具有重要的责任,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是第一环境的主题。

二、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使家庭教育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教育要求,在基于每个家庭各自的特点的基础上,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量力而行,循序u进

家庭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不能急于求是,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小学生成长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父母不能忽视任何一个阶段的特点,根据这些个特点对小学生进行合适的家庭教育,不能盲目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家庭教育最难的就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父母往往没有太多的经历研究孩子的性格、爱好、价值取向等,因此在这方面很难做到。为了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成员要拿出时间,认真对待,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特点,有针对性的确定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以及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家庭教育活动。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启发性的教育和指导,注重采用激励机制,使小学生建立起自信心。逐渐养成自主创造能力,推动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加强家庭教育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措施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家庭可以独立完成的责任,它是靠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家庭教育,是不能忽视的要素,良好的家庭环境,适当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加速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小时候受到榜样的影响,印象会极为深刻,甚至会终生难忘。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榜样。父母是孩子的师表,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观的教材,父母以身作则的示范,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也能像春风润物一样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应时刻检点自己,以自己良好的首先行为,为子女的品德修养做出示范。

(二)适当表扬和奖励

在表扬和奖励中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是非感,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的加深。但要慎用金钱,更不能让孩子小小的年纪,纯净的心灵过早地染上铜臭气。

(三)多和孩子沟通

沟通交流的时机应该是恰当的,交谈的话题应该是有益的、孩子是感兴趣的。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使孩子受到教诲和启迪。单纯的家长讲、孩子听,没有反馈切磋,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至于家长借交谈对孩子进行挖苦训斥,抓住一件小事唠叨不休,使孩子反感生厌,则更是不可取的了。

(四)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高,学习的任务也就重起来了,压力就不用说了。于是她就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针对这种情况,要适当的进行心理疏导。我们常教育她,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要快乐地学、用心的做,还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每当遇到孩子不开心,我总是要想方设法找出她心里的“疙瘩”,让她转忧为喜。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一定要把它当作一门课程来和孩子一起研究、学习。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林华.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9):126-127

[2]陶蓉芳.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快乐徜徉[J].考试周刊,2011(9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