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展经济发展

会展经济发展

时间:2023-05-30 09:37:55

会展经济发展

会展经济发展范文1

2.东兴休闲养生旅游浅探袁珈玲,罗杰文,文国荣,陈耿

3.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的制度供求分析周超

4."十二五"时期广西转方式调结构的若干思考彭新永,昌盛,张卫华

5.转变招商引资项目开发观念和方式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以福建省龙岩市为例郭田滨

6."环三发展"与"数字福建"对接的思考王晋强

7.江都服务经济现状与推进跨越发展的对策思考朱先往

8.提升财政干部能力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以铜陵市为例李长源

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贵港内河航运事业李立振

10.货币虚拟化进程的历史考证乔臣,QIAOCheng

11.国内外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葛晋,赵丽娅

12.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创业环境对策分析周劲波,徐路

13.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完善路径探析乃东燕

14.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岳洁萍

15."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王慈航

16.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探讨郭泉良

17.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人口发展问题研究——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覃双顶,农专文,王文震

18.关于做好邮政企业档案工作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 何燕宁

19.民主的掣肘——波普政治民主学说解析夏金华,XIAJinhua

20.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作用途径模式研究曾盛

21.从治理到乡村治理:乡村治理理论的提出、内涵及模式苏敬媛

22.论新闻媒体监督在行政问责中的问题与对策钟银意

23.企业社会责任的政治学分析李春梅,徐会

24.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困境及原因探析蓝强

25.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范式解析赵媛媛,ZHAOYuanyuan

26.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主体道德要求李仁东

27.科学发展观的行政法哲学思考覃铧莹

28.我国破产重整制度的缺陷对司法公正价值的影响及其矫正谢玲,XIELing

29.水资源安全预警法律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姚金海

30.浅析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严倩

31.我国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与对策研究陈昊

32.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贾宾

33.浅析用工单位在劳务派遣中的法律风险胡朝晖

34.潇贺古道区域古代居民变迁原因考韦浩明,WEIHaoming

35.新启蒙运动中的思想自由、理性和新文化建设朱理峰

36.论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话语权的维护赵业丽

37.浅论学习借鉴丰田企业文化的误区与启示孙仲杰,张才国

38.梁启超《战国载记》试析王锐

39.从《还乡》人物身上看哈代的宿命论刘玉倩

40.广西对外电视传播的机遇与挑战——试论创建"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黄艳

41.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下的发展性评价秦进东,张亿全,QINJindong,ZHANGYiquan

42.当代"市场社会"中人文教育的危机及出路探讨黎珏辰

43.UNESCO开放教育资源白皮书《前行之路》述评张浩,张海震

44.当代中国大学使命的迷失与回归王前强

45.干部教育培训中要加强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贺蕊玲

46.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教育的思考朱懿

47.网络文化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负面影响朱庆好

48.经济与社会发展 论高校德育与心理陶虹,莫锋

49.浅论企业教育的微观作用和宏观意义权守荣

50.优化"精神食粮":创建高校和谐的网络文化空间郑楚云,马列,李远登

51.学习型组织理论在高校新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杨维莉HtTp://

52.法学教育的面相与转向——以两所大学的本科毕业论文为对比观察贾媛媛,JIAYuanyuan

53.论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禹芳琴

54.论授课方式的一种改革:以朗读授课提纲代替板书陈强

55.以体验教学为主轴思考社区工作课程徐莉

56.浅析大学公共课程中的职业观教育——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刘寿堂

57.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创建办学特色的探索——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覃雯

58.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多样化与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思考任善于

1.中国转型发展的基本问题、突破口和成本化解载体——发展成本化解理论再探曾永寿,ZENGYongshou

2.马克思生产价格规律新论朱解放

3.浅析利用BOT融资方式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李德正

4.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运作模式研究朱荣

5.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政府管理创新沈建新,安增军

6.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题陆汉民

7.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研究黄少娜

8.从绩效考核转向绩效管理经济与社会发展 王文菁

9.税费改革中政府机构富余人员安置的绩效评估体系研究赵和楠,李乐

10.管理会计在现代商业银行中的运用潘森森

11.矿产地质资料的价值和管理对策研究祝君

12.湘南开发中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机制研究唐中明,何湘波,扈兵,TANGZhongming,HEXiangbo,HUBing

13.盐城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李菊英

14.深圳市房地产市场2010年上半年走势分析周禾

15.论广西在环北部湾经济圈中的机遇张君

16.广西中小城市实施"体育经营城市"战略的可行性研究——以玉林市为例林敬华

17.对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制度探索滕明兰

18.创建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的构想——基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下李红波

19.五菱动力公司的组织运作图绘制与分析应用刘刚

20.鲍曼的全球化思想探析任东景,RENGDongjing

21.论海德格尔的时间孙业成

22.论儒家和谐社会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理念的内在逻辑及演进沈春梅

23.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阈中的共产主义及其价值向度查芳灵

24.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价值及其实现尹易雯,YINYiwen

25.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马艳青

26.河南省农村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创新研究郝宏杰

27.当前西方的主要特点、原因及启示梁惟,覃静

28.广西贺州党校部门"三校联办"对党员干部培训的启示谢统真

29.论旅游违约民事责任徐祖林,XUZulin

30.水权运营及水事法律体系的构建姚金海

31.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研究阮丽娟,袁晓文

32.西方行政裁量法治实践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兼论中国学者认知行政裁量的三种模式梁芷铭

33.经济与社会发展 公共权力的法律约束探讨刘翠萍

3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洗钱犯罪风险分析黎宜春

会展经济发展范文2

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属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其利润率大约20%至25%以上。发展区域会展经济不仅可以给城市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和创造相关收入,对相关产业具有强劲的辐射力和拉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如树立企业形象、展示产品品牌,促进沟通与交流。这些社会效益有的是立竿见影的,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地发挥其作用,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正因如此,在我国经济规模日益庞大的今天,区域会展经济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而且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区域会展经济以平均20%的速度递增,行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专业场馆建设日臻完善,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闪亮的增长点。各省市政府对会展业十分重视,纷纷推出各种措施给予大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主办展览资格的公司已达230多家,近十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达三百四十多亿美元,内贸交易一百二十多亿元人民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大连为例,该市通过服装博览会,不仅每年实现直接经济收入6亿元人民币以上,还带动了1300多个服装厂家的生产,年出口值达46亿美元;2002年上海举办了262个展览,直接收入18亿元,成交额550亿元,会展业产生的相关经济带动效益超过200亿元,观众总数近500万人次,其中近一成为境外观众。根据专家估计,到2010年全国展览市场收入将达到130亿元,社会效益近1000亿元。国内、国际两个庞大的市场和中外企业对展览的需求,以及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辐射力,决定中国展览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我国会展业的起步较晚,与会展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种种问题,必须加以改进。如不改进,将影响我国区域会展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甚至最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问题一,展览场馆面积小,条件落后,管理落后且功能单一,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国外展览场馆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汉诺威博览会期间,火车可以直通会场,从机场到会场有直升机提供交通服务,只需8分钟。从市中心到博览会场可乘地铁,只需5分钟,开车的观众通过电子导向系统直接开往有5万个位置的停车场。博览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而我国虽然各个城市都有展览馆,但大多缺乏长远规划,面积小,布局分散,条件落后,功能单一且管理和服务水平低,不仅给会展商布展带来不便,也使得观众疲于奔波,人气受到制约。而一些城市借办展览会之机,大兴土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像某地举办的洽谈会是每举办一次,便要换一个新场馆,以至于场馆林立。

问题二,会展主题不明确,展会过多过滥,或展题虽明确,但区域性同题材展会过多,重复办展现象严重且办展水平还不高。

一些城市一味地为了获得短期利益,日日有展,甚至一日多展,许多展览和会议即无特色,又无实质内容,会展主题缺乏明确定位,降低了对商家的吸引力,使得参展商感到收效不明显,对展会失去信任,区域内会展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势必影响到城市声誉和地方效益。有的会展虽然展题明确,但是区域同题材展会太多,且时间相隔较近,往往使厂商产生信息错觉,无所适从,而失去吸引力,给地方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资源浪费。另外,在观众质量层次和办展人员素质方面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办展水平。许多办展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缺乏专业培训。随着展览业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展览业人才竞争的问题日益突出,没有一流人才,没有一大批展览精英或一大批展览高级人才群体,中国的展览业要赶超世界级水平是不可能的。

问题三,尚未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与分工协作体系,配套服务水平还普遍较低。

为展览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相对滞后,制约了展览规模经济的发挥,同一批人员既是展览组织者,又是展览管理者,也是展览项目的实施者,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的发挥。同时,为展览提供辅助服务的行业如展览信息,展览咨询,评估,设计装潢等行业也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与发展,许多会展组织者没有实力却又想全权承揽参展商的一切活动项目,获取最大经济利益,最终导致精力分散和服务效率降低,既影响了会展活动的质量,又制约了会展规模经济的形成。

问题四,缺乏行业规则和一些法规制度的约束,从而使会展活动失去真正意义和作用影响了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目前的中国展览市场,有不少展会是以政府为主体举办的。这类展会是政府的“形象工程”,企业本来无意参加,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过场还是要走。这就导致有些展览会泡沫太多,成交量很大,但实际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却又低得惊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人情协议”,偏离了办展览会的初衷,使得企业界人士对会展经济产生了奇妙的又爱又恨的感情。因而,许多厂长经理们说,他们要那些真正能帮助企业发展的会展,恨那些只顾敛财,对企业界无任何帮助的会展,如有的洽谈会,将企业早就与外商签好的合作协议,拿到洽谈会,再装模作样地签一次。

诚然,以上问题的存在是我国会展经济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是展览业市场竞争必然出现的现象,但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对区域经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方面,实际上是我国各地会展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研究和制定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对策,才能明确我国会展业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努力方向。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切实增强我国会展业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各地方应加强对会展经济的研究

会展业应该与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群特点相匹配。近年来,一些城市在“会展经济热”刺激下,不顾地理环境和相关条件,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斥巨资兴建“大型”会展场馆,场馆建成后却收效甚微。更有甚者,某地一个县级市居然也建起了近万米的展览馆。其实,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及会展业发展现状并不一致,全国难有统一模式,各地政府和企业应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研究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会展资源,研究如何优化会展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精心培育,扬长避短,统筹规划,与周边地区形成互补,避免区域内的重复展览,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区经济支柱。

二、制定地方法规,成立行业协会,规范市场运作

政府不但要从展览业中退出来,更要制定并完善有关的地方法规,明确会展市场的主办主体的资质条件,对展会的质量和展览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认证,使会展活动也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尽早成立地方性的行业管理自律性组织,避免多头办展,重复办展,恶性竞争的现象出现,避免展览资源的分散浪费,行业秩序的混乱无序。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覆盖整个区域或全国的信息网络,实现会展业资源共享,自我监督和良性发展。总之,通过法规的监管和自律完善,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展览环境和竞争秩序,在操作上力争尽快实现规范化并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

三、合理定位,扩大经营规模,走市场之路

各地方应客观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并尽快形成一套合理的会展业利益共享机制,转变经营观念,提升经营服务理念,不断提高会展活动的配套服务水平。成立展览公司,走产业化之路,靠市场竞争发展壮大,并在竞争中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建展览集团,实现资本扩张,提高企业组织规模,增加竞争力。

四、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和其他行业不同,展览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外语要好,信息要通,还要具有国际展览市场的开拓和应变能力,吸引专业观众、承办研讨会的组织能力,以及与海关等10多个部门的协调能力。没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展览人才,国内展览会就难以做大做强。对此,本人认为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走出去,如把人才送到展览强国进行培训并在外国展览跨国公司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回来工作。请进来,即邀请国际展览界高才进来讲课培训,还可请这些人在国内展览企业内担任要职,带来会展业经营和运作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展览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各地方还要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加强对会展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对高素质专业策划、管理人才的培养,塑造一支熟悉展览业务,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

五、发挥自身优势,创特色品牌展

会展经济发展范文3

关键词:会展经济;城市经济;会展行业;互动效应;影响

1新时期下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会展经济作为经济活动内容,是经济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对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曾经提出,会展经济未来主要将会展业作为中心,但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依托其他相关的产业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会展经济具有相对广阔的外延性,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会展活动、产品交易及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可以视为会展经济的组成部分。会展经济主要通过会展业链条的方式推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以带动区域和国家经济进步。会展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个领域、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的结果会反馈出会展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对区域经济的调节。现阶段,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各个地区的会展业在组织和规划过程中,更加重视布局的合理性,在完善会展经济管理和发展制度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扩大了品牌发展优势。在全球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即是危机又是机遇,纵观2021年全球会展行业,中国办展数量及面积成为全球首位,超过会展起源的欧洲及长居会展行业第一的德国。在2020年疫情如此反复的情况下,国内高效率的疫情防控措施为展会行业打开窗口,成功成为全球唯一能够正常举办展会的国家,如此机会更是中国会展行业引领全球会展行业的契机。中国会展行业多元发展,形成了“线下+线上”独特且给展会带来新增涨的模式,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为展会行业赋能。疫情对会展业的积极方面体现在以下几点:(1)促进会展业的不断革新。在全球疫情常态化大背景下,线下展会较难开展,而展会有逐渐向线上发展的趋势,即“云展会”,线上展会是疫情下展会发展的创新途径,能够弥补疫情带来的损失,不断推动会展业态的创新。未来展会模式=线下展+线上展,线上线下联动成为未来展会活动发展的重要趋势。(2)提升会展企业管理水平。疫情对会展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故企业应该及时调整管理模式、梳理服务流程、完善经营机制,做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准备。(3)促使参展企业提高企业品牌。受疫情影响,市场出现新需求,同时供给量激增。各个会展企业品牌之间存在巨大的竞争力,所以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会展企业就应紧跟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身企业品牌。(4)打造会展新品牌。在全球疫情常态化大背景下,会展业出现新的需求,会展新题材也因此产生,对于会展业的发展而言,要能结合行业需求对自身进行调整,筹划新展会,打造新的会展品牌。(5)政府政策支持。疫情全球化和抗疫常态化对会展行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也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会展业的发展,不断推动政产学研的合作,为会展业的发展提出解决之策。

2我国城市会展的发展趋势

2.1会展集聚化

现阶段,城市会展在发展过程中,集聚化的发展特征非常明显,我国大部分会展的专业场馆集中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带,并形成了会展经济产业聚集带,经济发达地带会展收入能够占据全国会展收入的85%以上,由此可见会展集聚化的发展趋势。会展业集聚化对推动产业规模、质量、水平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增强会展业的创新活力,在经济发展高潮中,赢得发展先机。

2.2会展都市圈化

会展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较为强烈的相互合作的要求,即会展业与各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协同发展,因此要注重合作共赢。在经济振兴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在紧贴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立足产业,并将会展产业链条进行拓宽延伸,以服务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这是会展经济发展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在立足产业的基础上,实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推动会展都市圈的发展,并引发产业集聚效应,最终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

2.3会展品牌化

会展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着重点是要形成一种品牌效应,即品牌经济,会展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树立会展品牌,打造会展品牌,并宣传会展品牌,才能加速会展行业的发展,形成品牌化。现阶段,我国的知名品牌展会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攀升,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等。虽然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仍旧存在盲目竞争、忽略品牌定位、盲目攀比等问题,在未来会展品牌化的发展中,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抓住发展实质、加强自我发展培育、强化品牌战略意识、科学规划场馆等,并积极培养具有专业展览知识的综合人才,对城市特色进行定位,不断推动会展的品牌化发展。

3城市经济催生会展行业

会展行业能够将城市的独特魅力进行展现,展览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同时城市在不断发展中,规模的扩大、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功能的增强等都会直接影响会展业的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职能和产业结构逐渐转向服务业,而服务业的健康、良性、稳定发展,为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会展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意向更强,而会展行业可以为行业交流、信息交流、技术交流等提供平台,会展业作为集多项功能为一体的行业,其发展越来越迅速,会展业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下催生而出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会展经济的发展质量。在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依托城市发展,并对城市的基础建设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城市必须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工具、丰富的旅游资源等。同时,只有城市中具备以上基本要求,才能更好地发展城市会展,并不断完善优化会展服务体系、市场体系,落实扶持政策、要素供给、人才支撑等,提升会展经济水平。国际会展发达城市无一不具备上述要求,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德国的法兰克福、中国的上海、法国的巴黎等。

4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

新时期下,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效应非常明显,两者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

4.1城市经济对会展经济的影响

城市经济具体的内容即能够将城市的主体特征及相关功能进行展示的产业活动,而会展经济在城市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现代化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兴起的。当前,各个地区城市内部的功能性与职能性特征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部分地区城市的职能和产业结构已经从原本的工业制造领域进入了现代化的信息服务领域。各类新兴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会展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2会展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4.2.1会展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带动效应会展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产业广泛,如会展旅游业、会展餐饮业等,不断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会展业的外向性和关联性特征非常明显。会展业自身发展中所涉及的产业领域众多:在会展场馆建设中涉及房地产行业和建筑行业;在会展活动中涉及商品和劳务及刺激的消费需求;在会展举办过程中,涉及酒店业、餐饮业、零售业等;在会展举办时,还需要城市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支持。总之,在城市中举办会展活动,对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城市中举办会展活动,对区域中的各产业都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据相关研究学者统计测算,会展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的直接比例关系为1:6,而间接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9,由此可见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强大带动效应。4.2.2会展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会展业能够很好地连接第二和第三产业,而这种连接更多体现在供需平衡、带动新产业、劳动投资等方面。从第二产业的发展角度而言,会展业处在产业链的末端,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减少商品的流通,促进信息的互通交流。从第三产业的发展角度而言,会展业处在产业链的上游,是商品、资本、信息的集聚地,并高效整合了相关产业,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不断推动各相关产业向着知识密集、劳动密集的方向迈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城市中举办的专业会展活动,一般都是城市中的优势产业,而城市优势产业与城市会展相结合,实现了两者良性的互动循环,为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2.3会展业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在城市举办会展活动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服务行业众多,会展的举办对会展场所、交通、信息网、酒店和旅游等服务设施都有一定的要求。城市为了取得会展的主办权,会积极进行市场运作及对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进行建设和完善,从而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由此城市的竞争力也会不断提高,最终实现会展业与城市经济两者的双赢发展。4.2.4会展业能提高城市形象城市中举办的各类会展活动,尤其是高层次、国际性、大规模的活动,是一种宣传城市形象、突出特色产业、体现科技水平、体现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的重要方式,能够加强域外城市和国家对该城市的全面认识,对该城市形象和地位的提高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城市地位和知名度的提高,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无形资源,在城市经济的加速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5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的发展过程中,会展经济对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断探究以会展经济为基础,深度剖析会展经济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不断强化产业之间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具有城市特色的会展品牌,以推动经济的蓬勃和健康发展。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在优化发展会展经济的基础上,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兰馨.杭州会展产业园探索城市经济升级路径[N].中国贸易报,2022-01-18(5).

[2]邱湘琪.基于会展经济与城市品牌联动效应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3):19-21.

[3]岳辉.“双循环”背景下天津会展经济加速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21,9(6):27-33.

[4]兰馨.会展业竞争力城市:新经济下,谁主沉浮?[N].中国贸易报,2021-10-26(5).

[5]覃燕妮,肖创权.党媒传播要为城市会展经济助力:从2020长江·三峡建筑产业博览会得出的启示[J].中国地市报人,2021(10):32-35.

[6]邢应利.一线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策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智能城市,2021,7(18):1-4.

[7]董丹申,汤贤豪,李宁,等.城市纽带,会展公园:超大型会展经济综合体设计分析[J].城市建筑,2021,18(25):132-134.

[8]刘宇.智慧会展发展的双向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1(15):6-8.

[9]张鲁.基于科技创新的会展经济持续竞争优势构建研究[J].商展经济,2021(15):12-14.

[10]汪晶晶.展览业与城市发展耦合协调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

[11]倪姣,孙维筠.长三角城市群会展经济发展评估与影响力格局演化特征分析[J].市场周刊,2021,34(5):66-69+114.

[12]侯晓斌.打造城市经济助推器加快发展山西会展业[N].山西经济日报,2021-03-08(8).

[13]徐嘉成,何源.中国“会展旅游”研究现状和热点分析: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2000—2018)[J].中国商论,2020(23):50-53.

[14]AuraFu.主动作为、精准服务:安全稳妥推动城市会展经济再启航[J].中国会展,2020(21):106-107.

会展经济发展范文4

下面,根据地委委员会议研究的意见,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客观总结成绩,正视存在问题,进一步保持更好更快发展的势头和局面

2008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坚持“生态立区、工业富区、项目兴区、打造园区、富民强区”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三大主题,立足优势上项目,凝心聚力谋发展,创新机制抓落实,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劲势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9.7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创“两危”以来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1亿元,增长32.5%,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亿元,分别增长39.2%和34%,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6亿元,增长25.6%,投资规模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生态建设再创新成就。主动调减活立木产量72.81万立方米,减幅达34%,直接减少森林资源消耗107.84万立方米。投入1亿元用于营造林等生态建设,重点完成矿区治理1602公顷,退耕还林2.9万亩,火烧区植被恢复3.99万亩。查处各类资源林政案件171起,挽回经济损失381.4万元。森林防火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林地过火率仅为0.04‰,远低于省下达的1‰指标。全面完成了以煤代木工程,彻底停止了樟子松采伐。经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所抽查的塔河林业局实现了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我区还被环境保护部正式命名为部级生态示范区。

二是接续产业实现新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收入4.9亿元,接待游客67.5万人次,分别增长94.7%和128.6%。重点新建和改扩建林木精深加工项目13个,林产工业实现产值12.87亿元,增长23.1%。规模以上矿产开发企业实现产值5.9亿元,增长46.1%。“北奇神”和“丽雪”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北极蓝莓成为我区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绿色食品实现产值8.5亿元,增长8.5%。兴安北药业实现产值3.1亿元,增长21.8%。畜牧业实现产值4.6亿元,增长9.8%。在接续产业的有力拉动下,二产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是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年开工项目47个,完成投资10.2亿元。云南冶金有色金属开发、辽宁虹京钼业钒钛磁铁采选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对俄经贸合作园区成为全省近五年来唯一享受省级开发区优惠政策的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47亿元,落实入园项目20个,到位资金8.45亿元,有11个项目进入生产或试生产阶段。漠河机场在全省同期批准建设的四个支线机场中率先通航,创造了我国首家在寒地连续冻土带上建设民用机场的奇迹。漠河县至北极村输变电工程全面竣工,北极村结束了五十多年不通国电的历史。加卧、漠洛公路建设进展顺利,黑呼公路建成通车。

四是发展环境得以新优化。全面开展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撤销行政许可110项,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28起,34人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加大了行政问责力度,对政令失畅、行为失范的227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责处理。扎实推进了“平安兴安”创建工作,公众安全感达到94.1%,连续四年被省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区。全区共发生各类事故136起,下降32%,被省政府评为安全生产优秀单位。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协调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5.97亿元。组织开展了案件专项治理和“奥运”维稳百日攻坚专项行动,越级访、非正常访件次分别下降了52%和64%。特别是久拖不决的岭南林地案件得到了彻底解决。

五是体制创新又有新进展。积极推进林场改革,撤并了5个林场、贮木场和经营所,搬迁居民824户、2566人。启动了以十八站林业局为试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讨论通过了试点总体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对地区林科所、农科所、农机研究所进行了资源整合,组建了*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对北奇神集团丽雪公司实行了租赁经营,年收租金2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BF]24.3亿元、税收2.4亿元,分别增长30.6%、47.2%。

六是经贸合作收获新成果。重点推进对俄森林资源开发,在俄新租赁林地15.36万公顷,取得595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开采权,生产商品材50万立方米,阿玛扎尔40万吨纸浆项目进展顺利。先后深入南方发达地区和内蒙古开展学习考察、宣传推介、招商引资活动,共签约项目33个,签约额44亿元。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3亿元,增长51%。实际利用外资700万美元,增长3.8倍,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742万美元,增长35.2%。

七是百姓生活得到新改善。多方筹措资金4915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解欠任务。一次性安置混岗职工3.68万人,使这一历史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60元提高到195元,累计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6090.8万元,增加2149.8万元。在我省率先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费,地区技工学校晋升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2%,位居全省之首。启动了2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试点工程,有2085户、6672人喜迁新居。“家庭致富”工程成效显著,12789户家庭户均增收3133元。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1.02亿元,16个省级试点村全部通过验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11元,分别增长8.4%和12.1%。

八是文明创建富有新成效。开展了弘扬*精神、“感动兴安”人物评选等文明创建活动,西林吉等8个单位跨入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行列,我区被省命名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图强林业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十八站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我区成为全省首家“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音乐风光片、“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形象宣传语在中央电视台黄金强档播出,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成功举办招商引资宣传推介会15场,进一步提升了*的外在影响力。

九是党的建设推出新举措。大力实施干部素质能力升级工程,累计培训县处级干部1895人次、科级干部12842人次。采取即时推荐和“推、述、测”方式推荐考察拟提职干部,深入开展了“四型”堡垒创建、“三级联带”和科学发展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全区共立案251件,结案252件,处分违纪党员干部311人,挽回经济损失152.2万元。与此同时,人大、政协、统战及群团组织围绕地委、行署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值得认真借鉴和继续发扬:一是抓发展必须明晰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区情、林情,提出了“生态立区、工业富区、项目兴区、打造园区、富民强区”的工作思路,使“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发展战略落实到了可操作层面,更加具体化,更有针对性。要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一思路不动摇,真正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二是抓发展必须加快项目建设。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就是增后劲,就是保生态。近三年全区经济增速不断加快,财政收入连创新高,生态建设持续改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我们抓住了项目建设这个核心。要全力实施项目兴区战略,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以项目建设的新突破,推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三是抓发展必须完善落实机制。创新机制抓落实是加快发展的关键。我们通过建立督办检查、专项推进、行政问责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调动了全区上下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一本经念到底,一件事抓出头,说出的话就要落到实处,定下的事就要取得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各项事业推向新阶段、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四是抓发展必须切实关注民生。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连续三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林区百姓。要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好事,办实事,进一步激发职工群众的创业热情。五是抓发展必须形成工作合力。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创造力。我们始终做到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步调一致,党政同心,合力共事,才开创了当前想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生动局面。要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形成识大体、顾大局、谋大事、创大业的强大合力。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每一项措施的落实,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地委、人大、行署、政协、林管局五大班子的精诚团结,离不开各县区局、地林直部门的积极工作,离不开中省直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更离不开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艰苦创业。在此,我代表地委、行署、林管局对大家一年来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一些领导干部拘泥于旧思维,习惯于老教条,缺乏敢想善闯的劲头,遇到具体问题和矛盾时不敢直接面对,怕承担发展风险,怕丧失既得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加快发展。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较为单一,接续产业发展仍处于培育阶段,缺少能够提升产业层次的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缺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三是项目储备质量不高,一些项目前期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研究不细,致使投资回报率、目标市场定位、可利用原料底数等不清不实,影响了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果。四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够,“坐商”意识还很强,缺乏科学有效的营销规划和策略,没有形成稳定、健全的营销网络。五是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一些部门权力意识浓、服务意识差,始终不愿简政放权,乱执法、乱检查、乱罚款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六是工作作风尚需进一步转变,主动抓落实、创新抓落实、敢于抓落实的意识不强,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牢固树立停不得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得的责任感,敢于正视存在的问题,鼓足战胜困难的勇气,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站在更高的层面,瞄准更高的目标,谋划新发展,再铸新辉煌;一定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意识,以更加务实的措施、更加有效的手段、更加管用的办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正确分析形势,积极应对挑战,进一步坚定更好更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009年是我区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年,我们既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也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是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我区加快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正从沿海向内地,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企业向其他企业扩散,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增速回落,钢铁、水泥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下跌,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随着金融危机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对我省乃至我区的影响开始显现并呈加深态势。从去年9月份开始,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下降,全年GDP增速由前三季度的12.2%回落到11.8%。12月份,我区经济材销量同比减少了1.5万立方米,平均售价每立方米下降了77.45元,影响销售收入1997万元;铁粉、铅锌、煤炭等矿产品价格大幅下滑,林产工业产品销售不畅,积压严重。尤其是一些招商引资企业信心不足,开始等待观望,部分投产项目难以尽快达产,在建项目也放慢了建设速度。这对于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消费和出口能力相对较弱、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木材支撑和投资拉动的我区来说,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明显增大,今年上半年将是我区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段。同时,从去年到南方发达地区和内蒙古学习考察情况来看,无论是思想解放的程度,还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如果再不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就会在大发展、快发展的道路上越落越远。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

二是把握危机中蕴藏的有利因素,我区加快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多。这次金融危机虽然来势凶猛,影响巨大,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会有所变化,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我区加快发展的前景依然看好。为应对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拿出4万亿资金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当前,我区重点推进的机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营造林、森林防火等生态建设项目和棚户区改造、城镇给排水等民生项目,都属于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这为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快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前段时间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已有总投资13.4亿元的89个项目得到国家的批复,有总投资127亿元的5个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库,*将迎来项目建设的黄金期。尤其是我区经济外向度低,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尽管在危机中受到了冲击,但影响有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又离不开木材、煤炭、铅锌等林木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支撑,从宏观经济走势上来看,这些产业都是要大力加强的产业,其中一些物资价格下跌是暂时的。据专家预测,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深入实施,基本建设的全面启动,木材销售形势将会在下半年逐步趋于好转,危机不可能动摇我区加快发展的基础。同时,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改善我区的投融资环境,使项目建设获得更多的贷款支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肯定地讲,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我们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只要认识到位,思路正确,措施得力,就一定能够推动新一轮的大发展、快发展。

三是回顾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我区加快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强。进入“*”以来,我区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与“*”期末相比,不仅GDP增速提高了5.6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翻了一番,经济实力持续攀升,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也不断提高;而且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近三年投资规模就达到了“*”总投入的95.8%,漠河机场建成通航,全区高等级公路达到1307公里,区域电网成功并入国网,最大限度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尤其我们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不断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企业教师、林业公检法人员工资相继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为林业企业职工增发岗位补贴,全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比2005年增长了93.3%,林区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求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信心和热情持续高涨。更为重要的是,近两年我们切实加大了项目建设的力度,一批亿元以上产业大项目相继落地并开工建设,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充足,潜力巨大。林区发展的实践证明,*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跃上了一个更高更快的发展平台,进入了一个迅速崛起、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充足保障。

四是展望宏观经济政策走向,我区加快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好。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主题。党的*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重点生态安全保障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继实施“天保”工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相关政策后,党中央、国务院又做出继续实施“天保”工程的决定,尤其是我区“天保”工程首期各项补助标准偏低问题已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并责成国家发改委拿出具体意见,将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加强区域内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下一个“天保”工程实施期,我区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将会大大超过首期。而且国家林业局明确提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能够倾斜的政策全部倾斜到位,能够支持的项目全部支持到位,创造更加有利于资源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好环境。省委省政府也把打造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着力建设的“经济区”之一,这将使我区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尽快形成以生态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林区大有希望。综上所述,无论是危机当中所蕴含的发展机遇,还是我区业已形成的良好基础,或是国家越来越强大的政策支持,都为我们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保障。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更好更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勇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把应对危机作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持续力的机遇,作为加快接续产业发展、增强发展竞争力的机遇,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发展凝聚力的机遇,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困难中大干,在挑战中奋进,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推动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更好发展、更快发展。

三、突出发展主题,抓住发展重点,进一步明确更好更快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009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更是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的关键之年。今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三中全会、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总体要求不动摇,全力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富区、项目兴区、打造园区、富民强区”的工作思路,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抢抓机遇,主动化解危机,继续强化生态保护,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精心培育接续产业,不断扩大改革开放,高度关注社会民生,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繁荣生态文化,确保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今年确定12%的增速,既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底线指标,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保指标,但要实现再造两个*的战略构想,要求我们必须争取经济增速达到或超过15%。今年经济增速要必保12%,力争15%,尽管完成难度很大,但为了今后的大发展、快发展,我们必须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去抓、作为一场硬仗去打,能用多大劲就用多大劲,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进一步细化目标,落实责任,用真功夫,下狠茬子,花大气力,始终坚持把保增速作为保增长的关键,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全力做好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切实保护森林资源,着力打造生态功能区。我们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不动摇,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头等大事、硬性任务,采取更加管用的办法,全力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一要重点强化资源管理。严控“三总量”,突出抓好采伐限额和伐区作业管理,凡是超限额、超计划采伐的,无论涉及到谁,一律严肃查处。组织安排好阿木尔林业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准确掌握消长变化。进一步抓好樟子松停采工作,调减活立木产量65.51万立方米。重点加强烧死木生产监管,严禁借生产烧死木之机采伐活立木。依法强化征占用林地管理,项目建设占用林地必须提前做好报批工作。进一步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争取年内新增各类保护区面积35万公顷。抓住国家林业局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机遇,力争将我区湿地纳入首批试点范围。深入开展“兴安一号”等专项行动,坚决打击破坏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巩固木材加工企业清理整合、以煤代木、殡葬改革、砂金禁采成果,坚决防止反弹。二要深入推进森林经营。以国家启动100个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和中幼林抚育、珍稀树种培育为契机,加快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继续投入不低于9000万元的营林直接生产费用,重点抓好10.4万亩火烧区植被恢复更新、2.1万亩退耕还林和42万亩天然中幼林抚育。进一步强化营林工程化管理,鼓励、引导防火专业队伍和家庭承包户组建专业公司,参与营林工程项目建设。继续探索“远封近包”、“林农联户管护”和“管、育、用”一体化森林经营新机制,为林权制度改革积累经验。适度引进、试种珍稀外来树种,鼓励家庭个人营造沙棘、樱桃和沙果等经济林,不断丰富树种结构。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重点完成1.4万亩城乡村屯绿化任务,努力建设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林场)、森林村屯、森林校园。三要全力抓好森林防火。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建队原则,重点加快直属专业森林消防队建设,确保在2月底前全部上岗到位。全面完成呼中、新林、加林局等3个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防范能力。认真落实“四个联防”、靠前布防、关口前移、重兵投入等有效措施,力争全年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林地过火率控制在0.5‰以内。

(二)积极培育接续产业,加快基地建设进程。着力培育和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不仅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扩内需、保增长”最现实、最有效的措施,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机遇,强力推进“五大基地”建设。一要加快林木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原木不出区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年底前必须实现可加工利用原木不出区。全力做好13户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其它保留的加工企业达产达效工作,采取地县两级领导包保责任制等方式,力争达产率达到80%以上。补充完善林产工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林产工业布局,重点加强县区局及加工企业之间的协作,形成上下游产品相互配套和衔接的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林木剩余物,加快推进高科技生物质能源转化项目建设,力争5月末试生产,年底前要在3~5个林业局推广。充分发挥落叶松研发中心和林业产业协会作用,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大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提高林木产品市场销售份额。力争林产工业实现产值16.7亿元,增长30%。二要加快有色金属冶炼及能源转化基地建设。重点加大矿产资源勘察力度,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在我区开展的航空物探测量等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地勘单位和企业进行矿产资源勘察,对有实力、讲诚信的地质勘察单位,要像对待招商引资企业一样给予重点倾斜,尽快摸清我区矿产资源底数。继续加大矿产项目的开发力度,大力扶持已引进的矿产开发企业,加快推动新林塔源铅锌矿、呼玛北西里铁矿及漠河砂宝斯岩金等矿产开发,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力抓好煤炭生产,整合煤炭资源,强化经营管理,全年原煤产量必保突破400万吨。力争矿产开发业实现产值6.1亿元,增长45.2%。三要加快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建设。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把“神州北极旅游度假区”作为龙头景区之一予以重点建设,我们要抢抓这一有利机遇,以漠河为龙头,加快重点景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高标准建设北极村、观音山等一批标志性景点,力争年内将北极村晋升为4A级旅游景区,万亩种子园、大乌苏鹿苑、图强博物馆等建设成为3A级景区。继续办好北极光节、冰雪拉力赛等重大节庆赛事活动,筹备好黑龙江国际养生度假节、*国际生态文明论坛和*国际蓝莓节。以“旅游优质服务主题年”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评选诚信旅游企业、十佳导游员和行业服务标兵活动,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力争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实现收入10亿元,分别增长100%和107%。四要加快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以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食用菌生产、野生浆果加工以及有机食品种植等基地建设,集中打造以北奇神绿色产业集团为核心的绿色食品产业龙头,力争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4亿元,增长28.7%。以蓝莓产业项目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抓好野生蓝莓移植和美国蓝莓引种基地建设,积极开发以蓝莓为原料的提取物、保健品等系列产品,力争北药产值实现4.4亿元,增长10%。以标准化养殖和精深加工为重点,运用市场机制,推进特色养殖产业化发展,力争畜牧业实现产值5.1亿元,增长11.6%。五要加快对俄经济贸易合作基地建设。对俄经济贸易合作园区是我们发展对俄经贸合作的平台,也是省委省政府建设沿边开放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紧紧抓住享受省级开发区优惠政策这一机遇,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和开行贷款支持。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建设理念,科学编制园区总体发展规划,提高园区对项目发展的集聚和平台效应。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辐射和转移的契机,重点引进一批规模大、产业链长、税收贡献突出的大项目落户园区。对重点推进的大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或参资入股,稳定外来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政策预期,力争今年入园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产率分别达到80%、70%和50%以上。

(三)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在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必须把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的突破口,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布局,集中全区财力、人力和物力,重点打造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从今年起,我们规划三年内重点推进10个产业项目、10个基础设施项目和10个民生项目的“三个十”工程,计划总投资268.5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达19个。对这些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列出推进时间表,明确实施责任人,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一要全力抓好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中电投与电力总公司、古莲河及鸥浦煤矿资产重组,确保120万吨甲醇项目8月前开工建设。积极做好辽宁虹京钼业1.5万吨钒钛冶炼项目前期工作,力争5月底前开工建设。全力协调解决云南冶金塔源铅锌矿采矿权办理及2万吨铅锌冶炼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年内正式投产。加快推进呼玛河梯级开发项目,力争年内完成三间房40万千瓦水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塔林西10万千瓦水电站项目争取9月底前开工。努力抓好古莲河煤矿扩能改造、煤矸石电厂扩建及新林中兴矿业金属冶炼等项目,确保在7月底前开工建设。继续推进新林、韩家园鹿产业龙头企业改造、超越700吨野生浆果加工等项目建设,促其尽快达产达效。二要积极抓好基础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加格达奇机场建设,尽快做好相关手续报批,年内必保开工建设,力争2010年建成通航。重点推进通省公路、漠河机场至北极村高速公路项目,4月底前必保完成前期工作,并尽快组织施工。认真抓好全长346公里的十八站至三十二站段黑洛沿边公路项目建设,确保按时开工。加快推进古莲至洛古河铁路一期工程、富西铁路改造及呼中至阿木尔、加格达奇至呼玛等公路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年内开工建设。切实做好漠河国际会议中心一期工程项目建设,加格达奇金马饭店及地区广播电视中心要确保年内竣工交付使用。进一步加大洛古河大桥项目向上争取力度,促成两国政府年内签署建桥协议。同时,积极推进*综合物流园、金马物流中心和山特产品冷链物流等5个物流项目建设,初步构建起优势特色产品集约化、高效化的物流配送体系。三要突出抓好民生项目建设。着力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力度,重点为职工群众办好10件实事。全力抓好5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项目,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力争当年开工当年交付使用。切实抓好2.6万平方米的地区文体中心项目,5月底前必保开工建设。重点推进加区甘河橡胶坝、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争取10月底前竣工。积极推进寒温带植物园项目,争取上半年完成前期工作,年内开工建设。全力抓好地区医院、地区高级中学改扩建项目,确保5月底前开工建设。加快塔河给排水,呼中、松岭集中供热工程项目建设进程,确保给排水工程12月底前交付使用,供热工程5月底前开工。抢抓国家继续加大西部开发政策支持的机遇,落实无电村屯电网改造投资计划,争取年内开工建设。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抢抓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和推进林业改革的政策机遇,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机制不新、体制不活、开放度不高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要积极推进林业体制改革。重点抓好十八站林业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4月底前完成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剥离林业局生产经营机构、组建各类专业公司等项改革任务,逐步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事分开和森林资源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彻底实现职能调整到位、机关瘦身到位、公司组建运营到位、竞争上岗到位、全员合同到位、身份置换到位、分配制度到位,推动各专业公司在3月底前必须走向市场,实现生产经营市场化。加快其他林业局改革进程,重新核定机构和人员编制,9月末前必须精简到位,为下步全面推开综合配套改革创造条件。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重点抓好新林林业局林场转型试点,10月末前完成转型试点年度任务,推动林场由木材生产向生态保护、由企业经营向和谐发展转变。积极探索林管局机关机构改革途径,推进机构精简和人员分流。同时,加快推进北奇神集团、商贸总公司等直属企业改革步伐,确保年底前改革到位。二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切实加强预算管理,重点“保增长、保项目、保民生”,大幅压缩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弹性支出,严格控制公费出国考察学习,力争管理费用压缩5%。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建设项目的监管,突出资金使用、项目招投标等关键环节,加大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力度,确保投资发挥应有效益。继续加强计划管理,所有投资项目必须经行署林管局批准,否则均视为违纪项目。全力抓好木材销售,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鼓励企业采取直销、底价竞拍等销售手段,林管局将在销售费用上给予支持。进一步巩固管理年活动成果,重点抓好开源节流、节本增效,力争全年实现增收节支1亿元。三要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切实抓好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储备质量,真正经得住商家论证和市场考验。加强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的经贸合作,集中全力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继续推行地级领导督办大项目推进责任制,重点落实好去年招商活动签约的33个项目,确保签约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达产。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对已引进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制定更加优惠的安商、扶商、稳商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坚定信心,支持企业继续投资,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亿元,增长40.8%。四要切实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的机遇,加快推进漠河、呼玛两个口岸和洛古河临时过货通道建设,加强与俄方的协调联系,力争口岸尽快通关。进一步拓展国际领域林业生产合作,重点抓好境外采伐项目建设和生产转型,加快推进阿玛扎尔40万吨纸浆项目建设,确保完成50万立方米商品材生产和3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任务。加大对重点外贸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尽快出台相关奖励办法、补助措施和优惠政策,使其享受与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待遇。组织企业开展采标认证及业务培训,不断增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力争年底出口超百万美元的企业达到4家以上。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2005万美元,增长15%。五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力度,突出抓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努力改善发展环境,使其成为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力量。进一步落实地县两级领导包扶非公有制企业大户制度,对包扶效果要定期进行通报。继续加大非公有制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和民营科技企业创建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力做好与金融机构对接服务工作,提高企业信誉等级,扩大非公有制企业融资规模。加快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引导企业推广新技术、应用新工艺、培育新品牌。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0.3亿元、税收3亿元,均增长25%以上。

(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和谐林区建设。保增长,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保民生。今年,不管经济发展多么困难,资金状况多么紧张,都必须保证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都必须保证社会事业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一要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按照省级试点村建设标准,集中使用资金,突出抓好10个“整村推进”试点村建设,及时启动第二批省级试点村建设工程。重点加强农村道路、住房、饮水、新型能源及文化娱乐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着力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耕地向大户集中,基地向能手集中,加快农村城镇化、产业化进程。深入开展林农共建,不断完善推进落实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林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力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实施职业学院优秀毕业生村官计划,提高农民致富本领,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二要稳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积极与南京林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职业学院、技工学校的作用,采取委托培训、定向培养、联合办班等形式,为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充分运用就业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实施“技能振兴五项计划”,加大职业培训力度,逐步提升技能人才素质。进一步建立健全培养、引进、使用人才机制,落实好人才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待遇,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服务林区发展的人才队伍。三要大力发展科教卫生事业。切实加大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项目研究力度,集中力量对六大产业、五大基地建设中的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力争把10所学校建设成为省级标准化学校。继续实施“教育惠民”工程,落实好各项助学政策和资金,全部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住宿费。按照新医改方案要求,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力争年内有新突破。投资720万元,全面完成漠河、塔河2个县级和北极、翠岗等14个乡镇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四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组织实施“利民就业行动”,落实好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扩大本地就业规模,确保全年新增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以一次性安置人员、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为重点,深入开展“五险扩面工程”,做到应保尽保。重点推进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年内参险人员不低于7万人。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在条件成熟的县区建设2个以上农村标准化社区。大力实施居家养老工程,健全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新建一所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农村福利家园。进一步强化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切实加强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专项救助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着力发展林区生态文化,切实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要切实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抓好资源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充分挖掘资源的生态、旅游和教育等方面的价值,增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林区开发建设45周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迎庆活动,集中宣传我区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政绩观。切实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着力推介纯自然的原生态文化、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进一步提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要努力抓好生态文化产品挖掘和创作。切实抓好鄂族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包装,精心打造鄂伦春原生态风情歌舞,重点建设好漠河鄂伦春民族博物馆,积极开发非物质生态文化和历史人文生态文化。以抓好迟子建文学创作室和创作基地建设为契机,普查、收集、整理我区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挖掘一批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生态文化产品。成立生态文化创作协会,邀请部级或省级文化名人到*观光采风,创作一批紧扣时代主题,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生态文化艺术精品。三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抓好*日报社体制改革,组建*报业集团,实行经营集团化、管理企业化、服务市场化、办报社会化。认真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等六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纪念品、工艺绘画雕刻、艺术歌舞演出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提高生态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四要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城镇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程度。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旅游地区建设,重点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干净整洁的城乡环境。扎实推进窗口行业单位文明创建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行业规章制度,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七)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全面提高发展能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一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组织到位、宣传到位、措施到位,保证学习实践活动3月份顺利开展。善于借鉴和汲取第一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搭建实践平台。切实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应对金融危机结合起来,与推动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摆花架子,不走过场,确保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二要全面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大科学发展型领导班子创建力度,健全完善领导班子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资源保护、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业绩考核,切实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公信力。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区局党委工作机制的意见》,不断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以实绩论英雄,凭德才用干部,真正使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置、不干事的有危机。三要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基层党建责任制,认真实施好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双向”述职制度。深入推进“六个好”企业党组织创建活动,落实和完善地县两级领导干部国有企业党建联系点制度,积极研究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采取属业、属地等灵活的管理方式,加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力度。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加强对新一届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培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八)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环境。认真汲取“*、*”案件教训,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促进干部健康成长。一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强化党政“一把手”反腐倡廉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的表率作用,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对不正之风要敢于纠正,对违纪违法要敢于查处。继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机制,细化工作责任和目标要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对未按规定履行责任制的,严肃追究责任。二要重点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坚持依法用权、规范用权、公正用权,突出抓好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管理,确保权力在哪里、监督就在哪里,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坚决防止任何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坚持集体讨论、集体决定。严厉查处领导干部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一经发现,无论涉及到谁,都要坚决查处。三要切实增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认真查摆整改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筑牢各级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打破逢年过节送礼的“潜规则”,自觉抵制人情风、送礼风,始终保持头脑冷静、心灵洁净、手脚干净。突出管好家属、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严禁以任何名义谋私利、搞特权。

四、把握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进一步加大解放思想、优化环境、争取政策等项工作的力度。

一要继续解放思想,着力推动发展。实践证明,解放思想的空间有多大,更好更快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推动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进步。要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科学研究新情况,灵活解决新问题,在项目建设、环境改善、机构改革等重点工作上,敢于越雷池,勇于闯。要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一种敢闯敢干的劲头、一种攻坚克难的勇气,摒弃制约加快发展的传统观念,打破束缚加快发展的条条框框,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要着力改变主观方面的“不适应”,破除客观方面的“不符合”,有效解决不想解放思想、不敢解放思想、不会解放思想的问题。要把能否推动经济社会的快发展、大发展作为衡量思想解放的唯一标准,作为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尺度,对敢想敢为、善闯会干的干部大胆使用,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干部坚决不用。

二要积极争取政策,全力增速发展。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家政策支持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主动地研究政策,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资金投向,全力以赴加大政策争取的力度和强度。要重点筛选一批既符合国家投资政策,又符合我区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尽快编制好项目规划,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要建立完善土地、环保、金融等部门项目会商机制,对重点项目集中会商,一次办结,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两个渠道,对确定争取的项目,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做到不厌其烦地跑、竭尽全力去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要建立奖惩机制,对行动迅速、攻坚克难、争取政策有功的予以重奖、破格使用,对推诿扯皮、失时误事、影响政策争取的坚决实施行政问责。

三要不断优化环境,切实促进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吸引资金、项目、人才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依托。要敢于打破常规,在重大项目的服务上勇于创造,善于变通,能办的立即办,难办的想招办。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淡化权力,做到能减的必须减到位,能放的必须放到位。要切实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步伐,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所有审批事项都要进入中心,确保10月底前投入使用。要加大破坏发展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弄权勒卡、、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无论涉及到谁,都要一律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决不姑息迁就。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探索建立“预警、监督、评估和追究”为一体的长效机制,全力营造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商务成本最低的发展环境。

四要努力维护稳定,更好保障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坚实基础。要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认真对待群众来信来访,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应该解决的必须尽快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要排出时间表,对屡次或反复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的,要严肃追究单位领导责任。要继续推进“平安兴安”建设,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公共突发事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交通运输、木材生产、矿产开发和城镇消防等重点领域整改力度,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突出抓好学校、旅游区等重点区域食品安全,谨防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

五要重点强化落实,全面加快发展。积极主动、富有创造地抓好落实,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思路不清、定位不准的问题,而是抓落实的主动性不强、措施不硬、力度不够。要把工作着力点用在抓机遇、求发展、谋振兴上,用在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上,真正形成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良好作风。要将督查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对列入重点督查的工作,凡是没有按期完成的,一律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要继续将暗访引入督查工作,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大家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要切实加大行政问责力度,抓住不落实的事,盯住不落实的人,找出不落实的原因,追究不落实的责任,全力营造用心想事、激情干事、合力成事的良好氛围。

会展经济发展范文5

近年来,察右中旗历届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审视旗情,调整发展思路,把握战略机遇,全力推进三化进程,着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三大基地,马铃薯、红(胡)萝卜、乳业、肉羊、饲草饲料五大农牧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绿色能源、重化工、矿业开发、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四大支柱产业迅速兴起,以改造旧城、开发新区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总量进一步扩大,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流域治理等工程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连续几年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5年―2009年,GDP总量从11.8亿元增长到23.5亿元,年均增长18.7%;人均GDP从5560元增长到15600元,年均增长29.4%;财政收入从6860万元增长到1.05亿元,年均增长1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7020元增长到11680元,年均增长13.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434元增长到2568元,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94亿元增长到5.4亿元,年均增长16.4%。

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多年来,察右中旗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牢固坚持“强二、优一、兴三”的发展思路,巩固优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以三次产业的协调带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时的59.3:24.1:16.6演进为目前的36.2:30.5:33.3,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一)以开发风能资源为主导,新型工业快速崛起。察右中旗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点,形成了绿色能源、化工、矿产开发加工和农畜产品加工四大工业支柱产业。积极响应乌兰察布市提出的打造“风电之都”、“空中三峡”的战略目标,风电装机总量从2004年的6.85万千瓦增加到2010年初的108.5万千瓦,成为全国第一个风电单场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的旗县,装机规模占据了乌兰察布市风电产业的半壁江山、内蒙古自治区风电产业的五分之一,形成了“中国风电看内蒙,内蒙风电看中旗”的格局。以兰丰、磊丰公司为代表的重化工企业和矿产开发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两大工业园区“五通一平”工作基本完成,水泥粉磨、金精粉冶炼、亚麻酸、金属氧化球团烧结等一批项目正在陆续落地。

(二)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现代农牧业成效显著。马铃薯、乳业、肉羊、红萝卜为主的蔬菜、饲草饲料五大特色产业迅速崛起。2010年新上各类喷灌40台(套),总数累计达到256台(套),新增喷灌面积1.93万亩,喷灌面积累计达到9.48万亩;新建马铃薯膜下滴灌2.6万亩、红萝卜软管微喷5000亩、马铃薯旱地覆膜13.5万亩;新建日光温室84座、蔬菜标准园2300亩。

加大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红萝卜产业由小变大。基本形成了约100公里长的设施农业种植长廊,约30公里长的以马铃薯为主的喷灌圈种植长廊,约30公里长的旱作覆膜、膜下滴灌马铃薯种植长廊,约30公里长的以红(胡)萝卜软管微喷、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种植长廊。察右中旗种植的红萝卜注册了“草原参”牌商标,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成为清华大学蔬菜专供基地,。

畜牧业由弱到强,重点培育了乳业、肉羊两大畜牧业产业。在原有12个肉羊养殖小区、5个奶牛养殖小区的基础上,今年新建7处奶牛养殖小区(养殖场、合作社)、8处肉羊养殖合作社和5处生猪养殖场(合作社)。

(三)以打造草原文化旅游为重点,第三产业方兴未艾。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挖掘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察右中旗全力打造草原文化旅游品牌,辉腾锡勒旅游区由最初单纯的高山草甸草原旅游发展成为融文化、生态、民俗风情、特色餐饮和现代风电风光为一体的区域性草原文化旅游中心。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相关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着力提升城镇品位,改善城乡生产居住环境,生态中旗彰显魅力

多年来,察右中旗紧紧围绕完善城镇功能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两大目标,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科布尔镇为中心,以其他小集镇为依托,以商品集散地为纽带,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8.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0.4亿元,年均增长25.6%。2010年围绕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在察右中旗召开的有利契机,认真开展“城镇建设扩张年”活动。已完成投资4.9亿元,“山、水、路、桥、楼”五位齐抓,“绿化、美化、净化、硬化、亮化”五化并进,切实打造“重点突出、亮点纷呈”的城镇建设新局面。

全年新增投资的45.7%用于文化场所、体育场馆、公园道路、河道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品位不断提升。新建占地3.5万平方米的察哈尔文化广场,集演艺、休闲、娱乐于一身,是举办各种大型文艺活动的理想场所。投资3000万元的文化中心大楼,集图书阅览、文物博览、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阵地。建筑面积2634平方米的体育馆设有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活动室、观众看台等场所,结束了察右中旗没有室内体育馆的历史。

二是生态和基础建设成效显著。连续几年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实现了苏木乡镇柏油路全线贯通,行政村砂石路全面完成。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彻底完成了无电村的上电任务。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步伐,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增强农牧业抗旱能力,近4年来共解决了162个自然村、5.5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持续推进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行禁牧舍饲、季节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生态环境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治理”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林草覆盖率由2005年的16%提高到现在的21%。2010年5月,察右中旗由环境保护部等五部委组成的中国绿色名县推介委员会评为“中国绿色名旗”。

三、坚持开放带动战略,强化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更具活力

项目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察右中旗立足工业经济总量小、项目落地慢、发展水平低,带动能力弱的实际,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一是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准确把握国家扶持发展的政策导向和产业市场发展趋势,从项目编制、筛选、跑办、建设入手,密切与区、市有关部门的联系,动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力量,闻风而动追项目,不遗余力跑项目,千方百计上项目。同时有针对性地挖掘、储备一批市场潜力大、吸引投资强,产业链条长的项目,建成动态的项目库。

二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在精心准备招商项目的同时,积极参加区、市组织的重大招商活动,多走出去加大察右中旗优势资源、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和优惠政策的宣传推介,多请进来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中旗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强化项目管理。继续建立重大项目旗级领导跟踪落实责任制,形成旗级领导挂靠负责、部门领导协调管理、项目法人组织实施的项目工作格局。对申报争取的项目指定专人负责跟踪;对洽谈的项目坚持定人、定时、定责,抓好落实;对落地项目抓好管理和协调服务,确保项目尽快建设、尽快竣工、尽快见效。

四是优化投资环境。察右中旗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强化责任考核,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项目信息定期通报、限时办结、服务质量评价等12项制度。2010年,内蒙古送变电公司60万千瓦风电项目、华电2万千瓦光伏能源开发项目、北京亿力新能源公司金属构件制造项目、香港冠能公司贵金属精矿及尾矿综合利用项目等4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协议;煤田开发、LED显示屏元件、变压器等电器生产、彩钢生产、红萝卜浓缩榨汁、牛羊肉深加工等项目正在积极引进中。截至目前,全年累计协议合同项目35个,协议资金596亿元,已到位资金15.5亿元。

四、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谐社会更加巩固

察右中旗从2007年开始每年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重点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等热点问题,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通过开发公益型岗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切实解决好城镇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抓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四项保险”的扩面参保和基金征缴,使广大居民和城镇参保职工享受更多的实惠。全力以赴解决贫困村及贫困户、下岗企业职工、受灾户、“三无”人员和残疾人生产生活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困难群众增收,不仅给予资金、物质上帮助,还突出抓好科技扶贫、技能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引导困难群众增强战胜贫困的意识和能力,找到致富门路,彻底摆脱贫困;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认真实施好校安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合医疗制度,加大医疗救助补助力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化、数字化工程,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进一步做好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畅通渠道,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有效预防和控制越级上访及发生;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广泛开展“平安中旗”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应急能力,努力创造平安和谐的发展环境。

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努力打造诚信中旗

会展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青岛市;节会经济;旅游业。

节会经济定义为包括各类节日庆典活动、传统习俗活动、专业学术会议、各种形式展会、各类大型赛事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经济形式,它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节会经济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众所周知,旅游业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节会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产业。

一、青岛市节会经济发展优势

1、青岛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咽喉部位,地处经济发达的环渤海经济区,它是我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目前青岛市拥有完整的海陆空交通运输体系。其中青岛港港口吞吐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三位。同时青岛市拥有胶济铁路、蓝烟铁路等铁路客运干线和G22、G20、G18、G15等高速公路路网,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中国最长海底隧道,陆路交通十分发达。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则为青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青岛市是我国著名旅游度假城市,也是我国著名休闲疗养城市

青岛市作为我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作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市拥有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内外交融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等旅游资源。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市的城市印迹,每每都让无数的游客流连忘返。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有数千万游客前来青岛观光游玩,这必将极大的促进青岛市节会经济发展。

3、青岛市节会场馆优良,配套设施完善

山东省最大的会展场馆一一青岛市国际会展中心,座落于青岛市崂山区,会展总面积超过十万平方米。山东省最大的节庆场馆一一青岛市国际啤酒城,同样座落于青岛市崂山区,园区总面积也超过了十万平方米。同时,青岛市配套有二百多家星级酒店,数十家五星级酒店。预计到2014年,星级酒店数量将达到三百余家。良好的节会场馆加上先进的配套设施,为青岛市节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后勤保障。

4、青岛市品牌企业众多,品牌效应凸显

经过青岛市政府的正确引导,青岛市人民的不断努力,青岛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企业,其中青岛市家电企业代表海尔、海信、澳柯玛己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青岛市其它行业代表青啤、双星、青岛港也逐渐地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崭露头角。依托品牌企业品牌效应,青岛市形成了环球帆船赛、国际啤酒节、国际海洋节、国际服装节、糖球会、萝卜会、元宵山会、环球小姐选拔赛等著名节会。

5、青岛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青岛发展节会经济的关键因素

青岛市以1991年举办青岛市国际啤酒节为标志开始发展节会经济,2001年青岛市确定了节会经济发展战略,要求“以展会商、以展扬名、以展聚财、以展兴市”,随后现代化的多功能的青岛市国际会展中心竣工并且投入使用。2004年青岛市提出了节会经济发展目标,要求 “立足山东、面向日韩、辐射环黄渤海地区、建设东北亚地区的节庆会展名城”,随后青岛市国际会展中心三期完工,进一步扩大了节会商参与规模。

二、青岛市节会经济发展不足

1、节会市场起点较低

青岛市虽然具有发展国际节会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但与之相应的节会行业协会建设跟不上节会发展速度,组织开发定位偏低,组织宣传力度不够,近几年来青岛市举办或者承办的节会活动国际知名度较低,影响范围较小。

2、节会公司多而杂乱

节会经济发展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有高质量节会公司作为保证。青岛市的节会公司发展参差不齐。据2012年最新统计显示,青岛市虽然拥有几十家节会公司,但是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使得节会无法实现预期经济效益,影响了各方参节和参展的积极性。

3、节会人才少而缺乏

节会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节会人才的竞争。随着节会层次的不断升级和节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节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正在不断提高。作为我国新兴的节会发展城市,青岛市在旅游业的核心人才方面缺口更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节会经济的整体效益。

三、青岛市节会经济发展建议

1、发挥资源优势,争创品牌节会

品牌支持是节会经济做大做强的根本保证。青岛市可以积极借鉴节会经济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具有青岛市特色的节会做好、做大、做强,采取各种营销策略,积极推向国际市场,形成国际知名品牌,从而吸引更多的节会商,为节会经济发展提供潜在客源市场,也为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2、加大宣传力度

一个节会成功与否,除需要具有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之外,还需要大力进行宣传。这就如同商品售卖一样,只有质量好、消费者信得过的商品,加上正确的营销策略,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青岛市在节会经济市场拓展中,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提高节会的知名度。

3、大力培养节会专业人才

节会经济需要专业性很强的各类人才。因此,青岛市应该抓住2014年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契机,积极与驻青高校开展合作,培养节会经济所需的人才,或者对于引进优秀节会人才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只有综合运用以上措施,才能使得节会人才满足青岛市节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成立专业节会协会,协调节会经济发展

节会协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可以作为联系政府和节会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可以作为节会商参与节会的一个中介机构。因此青岛市应当尽快成立专业节会行业协会,促进节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5、与周边城市形成大节会联合群体

青岛市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青岛市可以与山东半岛其它城市相互联合,通过区域辐射效应,形成节会经济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联合群体,从而实现节会经济与旅游产业的双赢目标。(作者单位:青岛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

参考文献

[1] 徐帆.《中国旅游市场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78

[2]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4

[3] 梁留科.《旅游的理论及其案例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1):116

会展经济发展范文7

关键词: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构建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1.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由于社会生产的剩余产品数量极少,根本满足不了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那些拥有经济特权和政治特权的剥削者就要侵吞被剥削者的生活必需品,相互争夺剩余产品。而被剥削阶级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就要与剩余产品的占有者展开殊死的斗争,于是社会处在严重的对抗和冲突之中。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有着坚实的经济社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基本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只有进一步发展,增大生产力总量,才能给解决矛盾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然也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因为不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我们就不可能持续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可能为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不协调、不和谐问题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这就决定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不会安定。就会像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通过暴力对抗的形式来实现对存量的重新划分,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显然,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社会的秩序才可能稳定。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快速发展的数字指标掩盖了一些不容小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影响着社会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如局部地区形成的以GDP为中心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导致大量资源被掠夺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的有序、稳定与和谐为人的生活劳动与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上取得的成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着力于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诉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

因此要想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经济社会不和谐问题,想方设法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地享受发展的成果,愉快地创造和生活,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说没有社会的和谐,谈不上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也正是由于我们发展很快,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时空的急剧压缩也使我们在发展中积累下来了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经济发展和谐入手,要协调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得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进程要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会展经济发展范文8

一、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同志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揭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办法。同志在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就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不断发展生产力。同志强调:“继续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解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要靠发展。”他告诫大家: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会挨打。同志还指出,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较快的、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速度。发展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必须坚持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发展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在同志的经济建设思想指导下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年翻两番的目标,十几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先进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在生产力中,人又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同志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他强调: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志的这些重要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坚持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坚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进现代化事业。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造福于广大人民。

抓住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观全局,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发展必须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在党的十六大上他又强调,本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繁荣;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实现这一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证明,这些要求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愿望,凝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加快发展生产力,要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同志指出:“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重要论述,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把握时代前进的要求,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是开创性的,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对经济体制改革走什么路的问题,曾经有过几种不同的认识,如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等。**年6月,同志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改革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二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同志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必须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同志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实践证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快速发展,对繁荣经济、扩大就业、增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对传统分配方式的重大突破。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最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实行按要素分配,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同志强调:“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时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必须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同时,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

坚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同志指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发挥市场作用,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经济活力。同时要看到,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调控。同志强调:“微观经济越放开,市场化的进程越快,要求宏观调控越有力和灵活有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志形象地说:“‘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经济特区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年,同志在对国外经济开发区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的说明,直接推动了兴办经济特区的工作。1994年,他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进一步指出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在党的十五大上,他强调,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走出去”既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年,同志在会见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代表时提出,在努力扩大商品出口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和部署如何“走出去”搞经济技术合作。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谈判过程中,同志阐明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则。遵照这些指导原则,我们始终掌握了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主动权,于**年12月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促进了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在同志关于“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不断完善。目前,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三位,利用外资额累计超过8000亿美元,对外投资额累计超过600亿美元。

三、必须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

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我们讲发展,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同志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在这13年中,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揽全局,把握形势,作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和发展农业、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形势需要实行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既抑制通货膨胀又防止通货紧缩。由于自然、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曾长期受周期性波动的困扰,而每一次大的波动,都对国民经济带来损害,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受到挫伤。针对这种情况,同志指出:“要加快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在经济工作的实践中,他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显示出驾驭宏观经济的高超的能力、水平和艺术,正确地把握了宏观调控的时机、方向、重点和力度。1993年5月,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志在写给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信中指出,要抓紧时机解决。否则,解决问题的重要时机就会稍纵即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倘若问题积累势必酿成大祸。**年12月,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波,涉及世界许多地区。我们要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13年间,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及时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等政策,先是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其后又有效地克服了通货紧缩的趋势,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妥善地保护、引导和发挥了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的航船始终平稳地行驶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幅明显缩小,再也没有出现大起大伏的现象,开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局面。

把“三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尤其要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因为我们有十三亿人口,如果粮食发生了问题,世界上谁也救不了我们。同志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还要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同时,要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发挥好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在资源环境等方面付出了很大代价。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同志指出:“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个重要论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提高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996年,同志在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同志首先提出并始终关心和推动解决的重大问题。世纪之交,他指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同志要求,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这是落实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重大举措,对于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999年至2002年,同志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进西部大开发。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开发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三峡枢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源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有序推进,科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特色产业正在形成,西部地区各族人民得到了实惠。实施西部大开发,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迈出重大步伐,对形成东中西部地区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市场疲软,出口负增长,经济发展速度下滑。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作出了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这不仅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指导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方针。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重要时期,具有市场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扩大内需,要积极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优化经济比例关系,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加强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打破,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和完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建设都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此,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目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同志先后到祖国大江南北调查研究,召开了一系列地区、部门和企业负责同志座谈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提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需要处理好的“十二大关系”,体现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等思想方法。这是对同志、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的领导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

会展经济发展范文9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当前要集中解决好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根本任务。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同志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同志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现在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更加具有紧迫性。”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很薄弱的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其它任何国家更需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而言,地处世界屋脊,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十分特殊,不仅是我国、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我国及至东半球气候的“调节区”和“启动器”,全球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虽然广裹无垠,但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6%以上,在全区总面积中约有一半属荒漠、石山或永久性冰山,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大部分地区虽位于亚热带区域,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绝大部分地区干早少雨,高寒缺氧,大气氧气低于平原地区的75%,生物生存环境十分脆弱,单位面积生物量很低。总土地中草原约占54%,森林约占10.5%,湿地约占3.1%,冰川约占2.1%,这些生态环境由于受高寒、干旱等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脆弱,一旦过度开发或遭受破坏很难恢复,加上绝大部分群众缺乏生态环境意识,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刀耕火种毁坏大片的原始森林,造成泥石流和局部地区崩塌;大肆挖掘干旱地区的灌林作为薪材,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无节制的狩猎致使许多珍稀动物濒危,超限采挖使许多珍贵药材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的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虽然也提倡讨一划生育,但人口出生率仍继续上升,人口年均增长率在2%以上,高于全国人口年均增长率。由于历史和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脱贫致富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而且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农牧区巧岁及巧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比例高达54.24%,未上过学的农牧区人口占52.96%,而小学文化程度就占34.58%。的农牧业职业教育水平低,许多农牧区未能升人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缺乏应有的农牧业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既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又不能回乡务农或无任何一技之长的低素质农村人口。人口的科技素质不高,致使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很低,经济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靠天种地、放牧。因此,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同志还指出:“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和基本内容,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也难以长期持续发展。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不注意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发展是不能持续的。因此,我们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在规划和实施经济发展时,必须充分估量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使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为了切实做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一是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政策,严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严格审批建设用地,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面积基本稳定。二是要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所有建设项目都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实施经济布局、城市和乡村建设时,要按照环境保护规划进行,力求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要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整治,严格实施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三是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要动员全民植树种草,千方百计地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要有效地保护和利用矿产资源,坚决制止乱采滥挖的现象。对过度开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要搞好水土保护工作,防止荒漠化。四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方面的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我们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加强环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要加强执法力度,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要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加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树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观念,为环境执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的资源丰富而独特,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加快优势资源的开发,是振兴经济的关键所在。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开发缓慢,丰富的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的资源优势和内地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充分发挥气候独特,生物多样性优势,积极推进高原生物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二是发挥好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亚,把建成国际精品旅游圣地;三是大力发展藏药业,把藏药传统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工艺结合起来,把藏药业做大做强,使成为全国的藏医藏药科研、生产中心;四是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文章,大力拓展啤酒、矿泉水市场,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系列绿色饮料产品;五是重点开发有市场需求的矿产资源,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使的矿产业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才能使的各项事业得到快速持续发展。

(三)提倡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社会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作为生产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因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和力量;人作为消费者,又会消耗很多资料,人口多消耗也多,就会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因此,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持二者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首先,要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切实控制人口数量。在重视物质生产的同时,也要重视人口再生产,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严格控制多胎生育,控制人口数量。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性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普及有关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干部和群众的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把计划生育指标同经济增长指标一起纳人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中,形成一个人人重视计划生育,人人为控制人口增长做出贡献的新局面。

其次,要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科学技术与教育水平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没有较高水平的科技和教育的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很难实现。要继续实施“科教兴藏”的战略,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转道上来。发展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加强科学技术的引进,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向生产力的转化。生产力水平低,一旦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就能够实现发展层次上的跨越。根据科研力量薄弱的情况,应广泛应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围绕发展特色经济,调整经济结构这一主线,积极引进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特色资源和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加大科技创新、推广、普及力度,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再次,发展科技,要以教育为本。根据教育的总体水平不高、人口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采取国家扶持、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办好教育,加大义务教育的力度,加快扫除青壮年文盲。高度重视农牧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实施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在大力兴办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会展经济发展范文10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业经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现下达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的要求,发愤图强,当好追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壮大园区经济,实现产业集聚,使园区成为提高全市工业集聚水平的着力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优化投资环境,营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一流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积极创新招商形式,着力引进大企业大财团,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二、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扩大有效需求。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公路、电网、小水电、水利、环保、工业园区、教育和中心镇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投资持续增长。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积极开拓城乡市场,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壮大外源型经济。

三、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环境创新。以发展大旅游为动力,促进第三产业大发展。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把发展县域经济当作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各县要积极应对激励型财政机制,做大财政“蛋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后劲增强。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加快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管理体制。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确保粮食安全。

六、切实关心群众生活,确保民心稳定和社会稳定。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责任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高度关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提高就业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体系。以提高农民现金收入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为重点,积极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坚决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

七、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根本,推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公共卫生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扎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专项计划由市发展计划局根据需要另行下达。

会展经济发展范文11

这次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是省委、省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最近,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和《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这标志着我省实施“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战略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对于规划的落实问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李建国书记、姜大明省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今天我们这次会议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研究如何落实好鲁南经济带规划及发展措施,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尽快把鲁南建设成为鲁苏豫皖边界区域新的经济隆起带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和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以说,这次会议就是一次抓落实的会议。

刚才,费云良同志就鲁南经济带规划编制和政策意见的制定情况作了说明,归纳得很好;鲁南五市的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对落实规划和政策谈了很好的意见。总的看,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开得很好。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有三点感受比较深:一是鲁南五市对鲁南经济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思路进一步明确。大家都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同一个区域之中来认识和定位,按照李建国书记去年在临沂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不争谁是“中心”,多找共同点,努力实现共同发展。二是各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突出了自身发展的特色。三是求真务实的作风得到进一步发扬。大家边制订规划,边抓好调研,边抓好落实,可以说,规划制订的过程,也是行动的过程,是促进发展、见到成效的过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把规划实施下去,就一定会收到明显成效。

下面,我就抓好规划实施、落实扶持政策、推动鲁南经济带又好又快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

鲁南经济带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宏观发展氛围很好。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指明了我们今后的前进方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当前,我省各级各部门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很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社会更加和谐,这为我们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当前,国内板块经济日趋活跃,一体化进程迅猛发展。从我省看,南面,长三角辐射带动范围不断扩大,淮海经济区发展步入快车道,苏北地区正在加速崛起。北面,“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日新月异,京津冀的区域合作日益紧密,环渤海经济圈逐步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西面,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和中原的发展热潮越来越引人注目。特别是近几年,苏豫皖三省出台扶持政策,边界经济发展迅猛。江苏提出“举全省之力支持苏北发展”,对苏北实行政策倾斜,发展势头逼人。应该看到,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很强,市场一体化的问题,就是看谁能够把市场资源、优势发掘出来,为我所用,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对鲁南经济带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鲁南经济带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突出,人民勤劳朴实,干部队伍也是好的,通过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市场资源优势利用起来,就能迎接挑战,壮大自身实力,实现新的发展。

三是鲁南经济带发展方向、任务、目标明确,政策要求具体,发展条件是成熟的。省委、省政府把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制定出来,目标方向已经很清楚。特别是李建国书记在去年临沂会议上讲了9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在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支持发展的政策,鲁南经济带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鲁南各市县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上来,正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增强机遇意识,抢抓机遇,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现在,鲁南经济带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政策措施都已明确,下一步关键是抓好落实。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作为我省整体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鲁南经济带发展规划不同于以往的规划,它是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出来的,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落实这个规划的时候,也必须有一个创新的理念,这样才能使这个规划得到更好的实施。也就是说,规划是科学的,方法也必须是科学的。如果我们落实规划的理念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那就不能真正地落实好这个规划,因此,一定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来保证规划的实施。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九次党代会的要求,加快实施工作指导的转变,在工作方法和发展思路上,都要按照这个要求来考虑如何使这一规划能够落到实处。在方法问题上,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把长远问题与当前问题有机结合好。不能用发展战略来替代当前的具体工作,而应该是在当前工作实施过程中,体现战略思想。我过去曾说过一句话,作为市县要少谈战略,多谈战术。因为大的战略问题是中央在具体制定。作为省这么一个大的行政区域,也要注意战略的研究问题,所以省委提出了“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这是非常正确的。到了市一级,战略问题要研究,但更要重视战术问题,立足本地实际把中央和省的战略部署实现好,在实现好上下功夫,处理好当前和长远问题。二是创新思路。通过学书记最近一系列的重要讲话,我们都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总书记在的讲话中,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要求创新,要求用创新的思想、创新的理念来研究工作。李建国书记在省委常委会上反复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创新理念、创新思路这一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历史阶段,如果我不能用新的思想、新的工作方式方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就解决不了我们面临的种种复杂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创新思想、创新思路,这一点在落实规划中必须充分体现出来。三是突出点面结合的工作方法。要从点和面的结合上,来认识规划,实施规划。鲁南经济带,相对于“一体两翼”来说是一个点的问题,但对鲁南五市来说,又是面的问题。具体到一个市,它在鲁南经济带的规划中也是一个点的问题,就是这么个关系。所以我们在落实、思考和推进的时候,一定要正确地把握好点面有机结合的问题。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鲁南经济带发展的硬环境。鲁南经济带的区位优势能否发挥好,能否实现我们所提出的目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立足当前,分步实施。

我要强调的是,首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一定要考虑到它的整体性。也就是说,基础设施建设论证,除了它自身的特点以外,一定要用整体的思想来认识、衡量它是否科学、正确。比如,高速公路、水路、港口、铁路、航空,从每一种交通运输形式自身来论证,它的规划建设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这几种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起,使它们能够有机地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证建设,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正像有的同志说的,靠我们一个市还做不到这一点。因此,就需要省里来统一总体考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百年大计,不是小事情,如果论证不科学,影响太大,对不起父老乡亲。而且现在我们都在强调关注民生,凡是重大基础设施,都是公共设施,主要是政府投资的事。从统计数据看,目前的总投资中,政府投资占了47%,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这么大的投资量,如果我们搞不好,今天我们干了认为是政绩,明天很可能就是问题工程,那样我们就无法交待。因此,在基础设施论证上,一定要坚持整体论证,把资源有机整合起来,统盘考虑。

其次,对已论证好的项目,当务之急是要组织好实施。特别是对以港口、沿河为载体的公路、铁路及航空一些确定的配套项目,要一一研究好实施。目前有几个方面需要重点把握好。一是要论证好水资源的问题。一定要把水系的利用纳入总体规划和布局。现在我们单一讲客水不行,单一讲是地下水不行,单一讲地表水也不行,应该把水的这几种形态作一为一个体系来研究,组织好相关项目的实施,这样会使基础设施建设得更好。对鲁南经济带来说,水利是个优势,但如果处理不好,一旦出了问题,也是灾害,历史上这方面的教训是有的。因此一定要把水系规划论证好,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把相关项目实施好,趋利避害。二是突出日照港的规划建设。要充分认识日照港在鲁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照港作为鲁南地区的直接出海口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处在国家重点开发的沿海主轴线和新亚欧大陆桥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港阔水深、交通方便,具有优良的建港条件和广阔的陆域腹地。要按照“多功能建设,综合性发展,全方位服务,集团化经营”的思路,以深水泊位、集装箱泊位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日照港口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促进现代化、新型大港的形成,使其成为带动鲁南乃至整个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窗口,成为陆桥经济带名副其实的东方桥头堡。在日照港的规划建设中,首先要抓好日照港和青岛港的整合。对此省委九届三次全会、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抓好落实,要研究如何来整合,如何加快整合的步伐。这项工作以省交通厅为主,用市场的办法、市场机制来推进。同时,要抓好日照港经济区的建设问题。日照市、临沂市要加强这方面的规划论证,要注重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研究如何促进临港经济区的发展,要与五市的联动发展一起进行考虑。三是要完善运河经济带发展规划。从现场考察看,运河经济带目前发挥的效果非常明显。运河的文章做好了,对我们实现交通的科学合理布局,降低物流成本,节约土地,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枣庄和济宁两市应该加强对运河经济带的研究,合力推进,形成以运河为载体和特色的整体优势。

(三)产业发展的重点要落实。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必须有一大批产业项目为支撑。鲁南经济带规划确定了六大支柱产业,在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中,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一是要处理、把握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可能有的同志认为,我们那里还欠发达,不搞工业不行。我认为,工业是要搞的,问题是怎么搞工业,是不是我们都去抓汽车项目,都去抓钢铁项目,都去抓煤化工项目?那是叫抓工业。现在,我们发挥地方优势,把鲁南的农产品加工上升到食品工业,这也是抓工业。现代食品工业中的高新技术含量是很高的,可以走向与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这不是抓工业吗?规划确定的6大产业体现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布局中一定要统筹安排,不能单一地只盯着一个项目。还有的同志认为,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大的工业,就没有税收。对此我也很理解,我认为这个观念不错,但不全面,理念不先进。因为现在抓地方税收,已不仅仅靠工业项目,服务业项目会产生更大的地方税收。比如,金融业,**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地方税收92.1亿元,占全省地方税收的17%,济南、青岛、烟台、临沂、淄博市分别实现20.25亿元、17.47亿元、6.51亿元、6.08亿元、5.82亿元。这说明,增加地方税收,不能单纯强调发展工业,三次产业都要抓,更要重视服务业形成的税收。还有的同志说,服务业必须是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搞,我在全省服务业发展会议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三次产业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三次产业的关系。鲁南的山青水秀是有特色的。三次产业协调好了,规划目标实现了,经济实力提高了,人民富裕了,环境优美了,才能真正体现鲁南的特色。

二是围绕六大产业,做大做强骨干企业。骨干企业不在于多,而在于它的带动力。它要能形成一个产业链,拉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鲁南的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潜力巨大。要进一步突出区域特色,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要集中力量培植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国际化,完善农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组织模式,围绕粮油、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等的生产、加工、销售,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鲁南再一个明显的优势是能源和煤化工业。鲁南地区煤炭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是国家规划的七大煤化工产业区之一,拥有国家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工程研究中心,煤炭间接液化、新型水煤浆气化、洁净煤气发电与甲醇联产等一批关键技术及新型水煤浆气化炉等核心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资源勘探开发,优化生产布局,着力延伸煤炭工业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要围绕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规划建设一批能源和煤化工项目,完善产业配套,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区域集成优势,努力将鲁南打造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在服务业发展方面,无论是传统服务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鲁南经济带有其独特优势。鲁南各市县要按照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要求,在强化资金投入、人才队伍、体制机制“三大支撑”,打造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三大载体”建设上出实招、用实劲,力争走在全省前列。要重点做好现代物流和“鲁南旅游”这两篇大文章,继续完善物流设施,提高服务水平,集中打造四大物流中心。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做好旅游景点线路的对接延伸,强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开发一体化。

三是充分发挥园区平台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园区经济具有产业集中、设施共享、产业配套、信息灵通的特殊优势,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以规划建设现代化园区为目标,依托鲁南地区国家和省两级开发区,集中抓好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做大做强园区经济。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发展配套企业,提高产业聚集度,提升园区竞争力。要注重培植专业特色园区。推广“一区多园”、主导产业带动开发建设模式,按照产业方向、投资国别设立区内专业园,提高产业聚集度,形成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配套、集群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要努力促进东西部园区互动发展,通过利益共享、财税支持、用地倾斜等措施,深化延伸东西“联动园区”合作领域和内容,促进经贸合作和产业配套联动,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园区资源配置。

四是加大投资力度,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在现阶段,投资仍然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在当前从紧的货币政策条件下,要研究如何保证资金来源、投资方向、投资速度、投资效率,把这四个问题协调好。要转变招商理念,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把过去那些不科学、不完善的做法摒弃掉,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认识和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比如,大家现在开始注意通过金融融资、资本市场融资和发放债券融资,来实现结构调整,这也是招商引资。要依据规划确定的建设三大经济区、六大产业基地的目标任务,搞好重大项目的规划论证。在重大项目布点上,要发挥政府的导向、协调和推动作用,综合考虑各地基础设施、资源、人才、技术和产业配套情况,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布局。

(四)突出抓好政策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包括10个方面44条,大家一定要很好地学习领会。李建国书记、姜大明省长工作务实精神很强,对政策研究得非常细。这些政策分三大类,资金类是19项,每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比如,人才的问题,从2008年起3年内,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资助鲁南地区引进发展急需人才。但在资金的使用上,不搞平均主义,主要根据人才的项目来安排,你有人才培养项目,就给你资金支持。这一点说明,即使人才培养的资金省里都给各市考虑到了。再如,财政政策,将**年已到期的30个欠发达县上缴省级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部分全额返还政策,允许鲁南地区从2008年起继续执行3年,并将范围扩大到区内所有的财政困难县,而且明确返还资金由各地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还有矿产资源补偿费返还比例,增长了10个百分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都有明显增加。这些政策体现了李建国书记提出的“我省对鲁南支持力度总体不低于江苏对苏北支持水平”的总体要求,体现了“管用”的原则,体现了中央的各项政策要求,也体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可以说,在我省现有财政体制和财力状况条件下,这个政策省里是尽最大努力了,省直各有关部门也作了很大努力。鲁南各市县一定要加强对这些政策的研究分析,潜心研究好用好这44条政策,把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在政策落实方面,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必须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强化竞争意识,依靠市场机制、市场运作、市场的方法,建立依靠市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使财政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新农合,从中央政府到省政府都很明确,就是要逐步达到80元,最终达到100元,这是我们今后两年的目标。但是,许多省把商业保险和新农合结合起来,也就是在补偿上,就不仅是政府那一块钱,还有商业保险这一块钱,这样农民会得到更大实惠。我举这个例子是说,我们办新农合,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这是政府行为,应该做。但政府行为如果能跟市场结合起来,加强行业管理,那会办得更好,这里面关键是个机制的问题,要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在政策的落实中一定要用这个理念来指导工作。

二是努力扩大融资渠道。要用好融资渠道,鲁南经济带的发展问题,说到家,还是需要资金的问题。鲁南经济带各市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快培育和建立金融、保险、证券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合力打造鲁南金融板块。要打破地域限制,鼓励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省内农村银行类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国内外商业银行参股或控股鲁南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到鲁南地区设置分支机构,支持合格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鲁南地方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投资。要抓住当前国内资本市场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鼓励支持鲁南地区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争取更多的企业被批准发行企业债券,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要积极利用债券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公益事业债券,还有保险业。这是经济发展的要素,我们把这些问题研究透了,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要害。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发展关键靠人才。要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优化用人政策,优化用人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到鲁南工作。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省里确定今后三年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鲁南引进高层次人才。要大力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建立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靠事业吸引人才,靠诚意留住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特别要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形成市场意识强、品牌意识浓、应变能力强、诚信度高的企业家群体。

四是重视解决民生问题。要高度关注物价过快上涨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特别是重视解决好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支农、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优先保障民生事业的发展,要在鲁南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加快鲁南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鲁南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从组织领导、协调机制、政策支持、工作部署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要形成主动配合意识。鲁南经济带区域内各市县,要树立区域发展意识、共同发展意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市场壁垒,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建立既分工明确又相互依存的区域性市场体系,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合理流动。

二是要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为了推进“一体两翼”战略,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全面落实各区域规划和发展政策,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成立省统筹区域发展协调机构,与省发展改革委合署办公,并落实专门人员。主要职责是,落实和推进省委、省政府“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牵头编制并协调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研究提出搞好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建议,协调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快全省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鲁南经济带各市县也要落实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区域内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要抓紧建立鲁南经济带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并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调研,沟通信息,探讨合作。首先要形成统一的信息沟通网络,在交通、旅游方面要逐步形成“一卡通”。要形成会议制度,比如半年一次市长联席会议,轮流召开,在一些重大问题形成磋商制度。

会展经济发展范文12

就目前来讲,社会经济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社会格局下,经济逐步向全球化迈进,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越来越密切,在此基础上,民商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各项法律法规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以便提高立法质量。从《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以及《物权法》等一系列民商法在进行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出社会经济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在价值体系上的发展与变化

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如此之快,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使的社会中各种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由此,民商法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得以诠释,其作用越来越明显。

与此同时,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进步,民商法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以便更加有效的解决社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和新冲突,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对民商法产生了诸多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一)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民商法价值的影响

对于社会经济来讲,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民商法的价值产生的严重的影响,科学有效地经济发展离不开安全的生产和效益的提高。对于传统的民商法范畴来讲,它的安全价值主要体现在从属性地位,在社会经济中,民商法在不断的演变和调整,在安全价值上产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过程中信用安全、信息安全、交付安全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信息安全对交易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在现金交易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什么信息安全问题,对于非同时交易而言,通过货币的形式进行面对面交易更具有安全性。在传统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欺诈性问题,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可以通过预期违约,还可以通过不安抗辩权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对于传统交易来讲,不仅仅是交易安全得到了保障,而且信用安全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其原因为,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对于双方来讲,都有一定的了解基础,所以,在信用上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

由此可知,对于传统的民商法调整来讲,其安全价值并没有成为重要调整对象。对于网络技术虚拟环境中,必须通过信息的传递方可实现交流价值,因此,信息的安全程度就取决于网络的安全性能,在网络不断开放的过程中,各种虚拟技术的不断加入,给网络带来了诸多不安全因素。在网络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民商法在调整的过程中,对于安全的要求逐渐提高,所以,安全性在民法中的基础性价值地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民商法价值体系的调整和构建

对于民商法价值体系来讲,一般包括平等、效益、自由、公平和安全等一系列内容,对于民商法来讲,其制定与调整的根本目的就为自由;对于平等来讲,不是单纯的体现在目标意义上,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工具性价值更为显著;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平等的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安全来讲,其在民商法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价值,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的价值也就越来越重要;对于效益来讲,它同样属于基础性价值范畴,在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传统的民商法来讲,其安全和效益在价值体系中的实现和发挥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和效益在价值体系中实现和发挥的矛盾得以平衡,进而促进了两者科学平衡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在基本原则上的发展与变化

在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也发生的相应的变化,其变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安全价值和效益矫正越来越显著。

(一)在意思自治原则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商法的意思自治原则有所变化,与以往相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民商法其范围不但得到了扩大,在内容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充实,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中,对于发生的民商事行为,当事人可以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按照自身的意愿来实现相应的行为,如此以来,充分展现了意思自治原则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二)在平等中立原则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所谓民商法的平等中立原则就是在这个信息时代,民商法要求在交易的过程中,每一个主体在参与民商事行为中需要对有关条件要保持相应的中立,绝不能出现偏爱现象,更不能出现维护行为,无论是在相关技术方面,还是在有关交易平台上,都要保持绝对的中立。对于平等中立原则来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全球化的综合性产物。下面我们就以电子商务法为例,简单说明一下平等中立所表现的几方面的内容:其一,在技术方面的平等。其平等主要体现在加密上,无论什么样的密钥和加密方法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从而避免了各种歧视问题的发生。其二,在交易介质上的平等。这种平等主要表现在通信上,无论是有线传播,还是无线传导等,都是平等对待。其三,在实施上的平等,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来讲,不能单纯依靠电子商务法的实施来维护经济的发展,还要平等对待其它民商法的实施;与此同时,在民商法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我国电子商务,还是国际电子商务都要平等的对待,不能出现任何偏爱行为。其四,在保护上的平等。对于电子商务法来讲,无论是对营者,还是对消费者,都要采取必要平等的保护。

(三)在安全原则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对于安全原则来讲,它是全部民商事行为中将安全设置为最基础的立法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对安全的各种要求。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原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理解上,还是在范畴上都展现的更加深刻和广阔。对于民商法来讲,安全原则不是单纯的实施目的,而是在民商法制定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当今社会是经济和信息同步发展的时代,高速快捷的发展必须要以安全为基础方可实现,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安全问题最为重要。对于安全原则来讲,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类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其一,对于网络来讲,在物理设置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信息很容易被泄露或丢失;其二,在一些恶意散发病毒的攻击或非法侵入下,已经存储过的信息或者正在传播的信息都会无原无故的被修改。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形势下立法过程中,网络物理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应不断加强设置,以便网络物理安全的实现。

(四)在效益原则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立法和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在一定程度上,法律是一种上层建筑,必然会受到相应的经济基础影响,进而展现出不同阶段不同统治者的利益诉求。对于我国来讲,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主人便是广大的劳动人民,那么,在制定各项法律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人民的权利保护和价值的体现。就目前来讲,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如此之快,民商法从效益视角出发,必然要求民商事活动中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真正体现出民商法在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效益和价值观念。

三、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在范畴和制度上的发展与变化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促使民商法的改变,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便民商法科学有效的解决,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所产生的新问题新冲突。对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讲,它所影响的不仅仅体现在价值体系和基本原则上,它对民商法的范畴和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传统民商事在权利范围内进行了一定的拓展

对于民商事法律体系来讲,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内容和法律事实所展现的基础条件。社会在发展,促使民商事法律体系范围不断的拓展:首先,体现在信息库的专用权上。当前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化时代,更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所以,信息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民商事活动的主要内容,就目前来讲,绝大多数的民商事活动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提供和开发上。所以,在民商事立法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赋予在信息库开发和投资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民商事权利,以便有效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进而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信息专用权的尽美尽善。其次,体现在网络用户对信息数据的控制权上,在此方面主要体现在作品和网络信息上,例如录音、录像等一系列方面。在进行立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作品和网络信息的有效保护,进而加强权利人行使和保护自身的民商事权利。

(二)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传统民商法调整对象进行了有效扩大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民商法与以往相比在调整对象上进行了不断的扩大,特别是在网络发展过程中,建立的许多新信息关系,都陆续被纳入到民商法调整范围内。对于网络来讲,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此以来,为信息的有效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互联网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信息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改善,信息价值得到了不断的升华,进而上升为具有现实意义的主体。在此基础上,信息自身就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在民商法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在民商法立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信息的重视程度,以便民商法更好的调解社会新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