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险的意义

探险的意义

时间:2023-05-30 09:27:51

探险的意义

探险的意义范文1

“探险”是一项有意的活动,但有许多人将探险与冒险混为一谈,他们认为探险与冒险都有着巨大的风险,若不小心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我认为探险与冒险是截然不同,冒险指的是不顾生命的去做某种活动,但探险指的是去某一个没有人或很少人去过的地方,到那个地方考察自然界的情况。冒险不是探险,但探险往往需要不怕死亡的冒险,因为没有去过或很少人去的地方是非常危险的,你不知道那里的环境,气温变化,所以探险必须要有敢于冒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探险是有意义的,探险不是冒险,在冒险中不仅你不会得到任何知识和奥秘,并且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但在探险中能发现许多奥秘,就算在进行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也是死得其所,死的有价值、有意义。例如南极考察,去南极意味着死亡,南极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九十摄氏度,但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等人勇敢的走向那片土地,并且有人安全回来,这一壮举激励了后者,让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南极,现在也许在南极还有探险者在寻找着岩石,研究者南极的气温是否与全球气温的变化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北路的中国队员刘连满等人为我们更好地开发地球新能源,为社会作贡献,冒着生命危险向顶峰攀去。

探险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有挑战性,大自然还有许多不为我们人类所知的秘密,等我们开发。

安徽合肥蜀山区合肥市第六十中学初一:卞显乐

探险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日益增大,使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其作用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对银行而言,风险是可能对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而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调节和驾驭的能力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并非是要消除风险,而是通过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分析预测和周密思考,以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银行的附加价值。

商业银行的风险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信贷风险,信贷资产是银行业的主要资产,在当前实行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它是银行业最大的盈利项目,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二是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而引发的种种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价格风险。三是经营风险,主要是由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尽管有所加强,但受利益驱动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影响,经营规模和经营管理控制能力不相匹配。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以及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比如业务人员操作失误、银行内外勾结、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失灵、系统漏洞、外部欺诈、突发外部事件等。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银行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评估、计量和报告总体风险,推动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最大程度地防范和化解可预见的风险。具体而言,其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能够客观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充分性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其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银行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银行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内部审计师不仅要识别相关的风险,而且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一是评价银行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否是在分析组织和行业发展情况和趋势、银行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来制定;二是看分解到各部门的目标是否对战略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持,是否与整体目标保持一致;三是评价员工是否确知已建立的工作目标(或业务管理目标);四是管理层是否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该机制至少包括机构、人员、政策和程序以及支持系统。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否准确,是否已对面临的风险进行恰当分类;五是是否已识别出各类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因素,并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计量,分析控制措施是否完善,是否可以使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六是风险监控是否持续得到执行,监控报告制度是否合理,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充分、及时。

(二)能够综合分析和计量风险的恰当性

内部审计对现代内部控制的焦点不仅在于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充分性,而且在于强调风险分析和计量。风险分析和计量是内部审计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确定。定量分析方法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通用的公式为:风险值=风险影响X风险概率。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缺少实施先进风险计量方法的必要支撑,但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采用更为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如允许银行通过内部评级确定风险函数计量加权风险资产;运用金融工程技术转化基础工具计量市场风险;运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和风险模型计量操作风险等。内部审计可以借鉴新资本协议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计量和解析。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取时,应采取定性评价。定性评价的复杂性在于很多情况下需要主管判断不同结果的可能性,不同背景、不同经验、不同性格和不同职位的人对风险判断都可能不同,如银行在计量未决诉讼预计负债时,其金额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合理而恰当的估计。

(三)能够发挥风险反馈的预警性

内部审计在银行管理控制系统中发挥反馈作用,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起预警功能。内部审计在检查内部控制程序的合理性以及执行情况和控制效果,特别在关注高风险领域和内控不健全区域的潜在威胁时,是通过风险反馈进行持续监督与评价,确保目标与预算如期完成的。一方面,内部审计要与相关部门进行风险管理沟通,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对重大的审计发现按清晰传递的线路进行报告,传递给内部相关人员和其他有关方面,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对监督检查结果的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报告,使风险及时得到控制和防范;另一方面,以风险为核心及出发点的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能从组织的利益和实际出发,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作为管理层改进风险管理的参考意见,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建议反馈,提高组织的整体管理效率。

三、加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审计理念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银行各级管理层应深刻理解银行所处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风险的含义,把风险作为重要的决策变量,始终把风险意识贯穿于经营的全过程。内部审计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存在风险的领域就是内部审计的重点,风险评估已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内部审计已扩展至通过战略层面参与公司价值创造。内部审计工作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和事中审计、从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从现场审计向远程审计和非现场审计方向发展。内部审计除了要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要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分析、确认、揭示和防范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的目标应从传统的“查错纠弊”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效益审计应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

(二)将风险管理融人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因此内部审计程序与机构的风险管理之间应该协调一致,使这两项工作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首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在对可能影响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按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优先顺序,制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项目。

其次,确定审计范围和编制审计方案时,通过风险因素分析来确定审计业务工作范围,如重要的会计凭证、重大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及交易授权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价内控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环节;在选择技术与方法时,应能反映出风险的重大性与发生的可能性。再次,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最后,追踪审计时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最严重的潜在的问题上,将风险确定为决定追踪审计范围的重要因素,风险越大,追踪审计的范围就越广。

(三)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动态管理评价模式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利用网络信息收集风险数据开展动态评估的评价模式,为银行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机构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对日常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进行分工,收集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收集有助于进行风险评估的银行内部控制状况资料,建立数据库,利用一定的指标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准确地确定审计监控的重点和范围,为各级经营决策者和审计部门全面、连续、及时地监控和评价业务发展情况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数据库的优点是把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发挥预警作用,同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以便及早发现存在的风险并及时进行解决,达到控制风险和防范风险的目的。

探险的意义范文3

在我们这个年龄,充满了青春与活力,充满了激情与张扬,充满了天真与可爱,充满了对探险的追求与希望!

——题记

十五岁的花季,充满了好奇,所以无时不刻会对自己的好奇物去探险,去追求。从小,我这个小顽皮就没有停过探险的脚步,因而让我发现了蚂蚁搬家的奥妙。蜜蜂采蜜的神奇。

探险,无不是我的梦想与追求,探险是每个人的所有,我因探险而成长,我因探险而活跃,探险激发了我的活力和激情,让我在这个十五岁的花季朝着太阳前进。

像斯科特一行人和刘连满等人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和使命,去探险,去追求,甚至于放弃生命,也要去探险,冒险。使自己的生命有意义。

探险,无不是像一种挑战人类极限的游戏,去发现伟大秘密的根据,探险会使人类发现的更多,使人生充满意义。我对探险充满无尽的好奇和追求,探险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我活着而真正意义。若人没有探险的心,那他将会被社会遗弃,在时代上停留。

在我们这个年龄,十五岁的花季,充满了好奇,充满了追求。探险,伴我成长,我爱探险,爱探险的激情与活力!

——后记

河北邯郸大名县第一中学初一:狗尾巴草的誓言

探险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流浪;寻找;现代主义小说

“流浪”是世界文学的一个永恒的母题,由此衍生出了无数的优秀文学作品。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是其中一个。

在西方文学中,“流浪”主题常常和“探险”主题相联系,产生另一类小说变体――“探险”小说,比较经典的有《金银岛》《鲁滨孙漂流记》等。早期此类小说虽然也记述主人公的流浪生涯,但重点却是借叙述者的眼光来发现世界。作者往往通过一个亲历者的眼睛去观察、了解世界。十五六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上升,地理大发现的产生,大量殖民地的开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外部世界,表现了人类渴望征服自然的信念。正像有人注意到的那样:“地理意识在西方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理探险是西方近代文化的标志。”[1]它和西方文化中的求实用、重功利的现世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对于探险者本人来说,此类小说往往塑造的是一个“行动的”英雄,表现的是人类的独立意识。这样看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产生无疑渊源由此。神秘的密西西比河、沿途居民的奇风异俗等内容也许是读者在未开卷之前所期待的,这些也是长期的“流浪―探险”小说所培养的逐渐固定的阅读期待!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谈到另一部伟大的“流浪”小说《唐•吉诃德》时说:

“一切统治着宇宙、为其划定各种价值秩序、区分善与恶、为每件事物赋予意义的上帝,渐渐离开了他的位置。此时,唐•吉诃德从家中出来,发现世界已经变得认不出来了。在最高审判缺席的情况下,世界突然显得具有某种可怕的暧昧性;惟一的、神圣的真理被分解为人类分享的成百上千个相对的真理。就这样,现代世界诞生了,作为它的映象和表现模式的小说,也随之诞生。”[2]

昆德拉把上帝的缺席、真理的散失作为现代世界诞生的标志,并以此断言了“现代”小说的诞生。

同样,对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的现代读者来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恐怕要令怀有“探险”期待的读者失望了。对这部书,海明威曾评论到:“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3]他对此书不吝词语的推崇,或者包含有这样的判断:它开启了一个寻求真理的时代。我们显然不能以单纯的“流浪―探险”小说来片面解读它。从表面看,这部小说以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经历为线索,串联起了一系列的人物和故事,客观上反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纷繁复杂的社会:有黑奴问题(人权问题)、人性问题(善与恶)等,还有属于社会的其他的问题,但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人”自身的困惑和迷惘,是真理散失之后对真理的追求,是对“自我”存在的观照。这种观照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重要方面。“从人类意识最初萌芽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4]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真正意义的“现代”小说。“流浪―探险”模式因此在现代又衍生出一个“寻找”的模式(“寻宝”小说的变体):寻找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这部小说以外在的历险来表现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探求。整部小说,表现了人类为了寻找精神家园而进行的不懈追求。哈克在河流上漂流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精神家园的寻找过程。从哈克逃离父亲开始,到最后哈克继续自己的漂流结束,其基本模式就是“寻找”。对家园的追寻正是“现代”小说的基本精神特质。陆地象征了“家园”,河流象征了人类漂泊无定的命运。哈克从河流的上游一路漂来,经过一个个的村镇,一件件事情,认识到了家园的虚┩――家园并不存在(虽然在哈克的世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积极的因素)。陆地上的荒诞事件:道格拉斯寡妇不厌其烦的教育,家族的连环仇杀,骗子大行其道,白人对黑人的压迫等证明的是世界的整体性荒诞。所以哈克不得不一次次回到河流上,也只有在河流上,哈克才感到了安全。相对于陆地的“恐怖”“荒唐”经历,小说以哈克的口气抒情般地写到河流:“ 两三个昼夜过去了;我想不如说是流过去了,它们那么宁静、平安、甜美地滑了过去。(十九章)”对河流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河流给了他无穷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无疑是陆地所不能给予的。陆地对于哈克来说,意味着限制和束缚,对于黑人吉姆来说,甚至是恐怖的地狱。但是,河流并不是永恒的伊甸,它只是哈克暂时的避难之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视野的开阔,关于“自然”探险的小说对读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小,而许多“探险”主题更多涉及对人类自我创造的社会的认识:之所以仍然是“探险”,表明了人类对异化问题的警惕,对异化的本能的反抗,内在的,还包含有对理想社会寻找的意图,因此,“流浪―探险”是和“流浪―寻找”分不开的。

现代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城堡》就是以“流├恕寻找”为模式的。这部小说的主题正像他的格言所说的那样:“目标是有的,但是没有路,我们称之为路的,其实只是彷徨。”卡夫卡从抽象的意义上说明了人的孤独与恐惧以及人生的荒谬,这正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精神实质。主人公K对进入城堡之路的探寻,既是对已经变异了的社会的探险,又是对人生之路的追寻。

有学者指出,所谓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实质是指,“‘上帝死了’之后,因为落入了现代性的孤独而有了对文学的现代主义的理解,中国的文学家则是在‘圣人死了’之后、因为落入现代的孤独而有了对文学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解。”[5]

当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流浪―探险”模式表现“上帝死了”之后、人类的精神困境之时,中国优秀的小说家表现的也是自己的信仰失却之后的生存的尴尬。但是,由于中西作家精神、文化背景的差异,“流浪―探险”小说模式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

中国人长期存在的自我中心观念影响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探求,相比于西方,“流浪―探险”类小说在我国并不发达。但我国一向不缺乏“记游”的文学作品,所以“流浪”在我国是以“记游”的方式出现的。由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早期“此类作品中的‘自我’在作品中都不是那么浪漫主义地突出”。但是研究者发现,“在明末的小品文和清代的小说中,又逐渐产生了另一种倾向,即普实克称之为‘主观性和个人性’探索自我的倾向。”[6]71这种倾向和西方近现代对自我的探索是一致的。

在近代的奇书《老残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漫游者的形象“老残”,小说通过老残来带领读者游历四海,观察社会,批判社会。许多人因此把《老残游记》视为“谴责”小说,这是比较笼统的。实际上,作者是抱着美好的想象去揭露当时的现实的。小说第一章写“蓬莱阁”,蓬莱,是中国文化中对仙境的想象。这正表明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念。刘鹗的时代,虽然封建社会日趋衰微,但士人并未完全失却信心。同样,《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目睹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他像老残一样,仍然对社会怀有温情的想象:在哈克和吉姆的交往中,不时有人性的闪光,“正义”“忠诚”“友谊”等无处不在。在“国王”和“公爵”冒充威尔克斯先生诈骗钱财的时候,全村人对他深信不疑,只有一个罗宾逊医生指出了他们的真实面俊―“罗宾逊医生代表的是人类的理性因素,这是马克•吐温越来越强烈认同的一个因素。”[7]在故事结束的时候,沃森小姐良心发现,给黑人吉姆以自由。“逃亡”失去动力,哈克继续流浪,故事戛然结束。也许有论者认为,这样的结尾表明作家社会批判意识不够彻底。试想作家生活的时代尽管有各种问题,但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时期,怀有美好的想象也属正常。所以,鲜明的现代主义的主题不是一开始就在中西小说中自然地出现的,它必然要经过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要经历认识深化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矛盾的进一步暴露,理性因素与正面价值在此类小说中就愈发稀薄了。20世纪初,是中国“圣人死了”以后,新的信仰还没有建立的时代,一代知识分子苦苦求索救国道路而不得。所以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在中西文化的合力影响下,出现了“流浪―寻找”这一变体。哈克在大河上的游历具有明确的目标,一是逃离社会对自己的束缚(教化),二是帮助黑人吉姆逃亡。它内在地是关于个人“自由”的言说。现代中国的一些“流浪”小说,人物的旅行更像是没有目标的漫游,他们的毫无目标的漫游其实是面对残破的国家无计可施的绝望情绪的外化。郁达夫的小说就是如此。它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流浪”为叙述模式的,如《南迁》《中途》等。李欧梵评论说:“郁达夫的旅行却只是在偶然地、无益地寻求着这意义,而且往往是在途中停止于无意义之中,相比之下,郁达夫的独行旅客是真正孤独的,他浮沉于一个他所不能理解的紊乱的世界之中。”[6]75鲁迅的经典小说《故乡》也是“流浪”模式,钱理群先生以“离去―归来―离去”模式[8]分析这篇小说,剖析了一代知识分子彷徨苦闷的生存现实。这个模式其实就是“流浪―寻找”模式的不同的表述:知识分子辗转漂泊无非是要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真理”。但是,过去士人所信奉的“圣人圣言”已经不再,而新的流行的种种“主义”也殊可怀疑,留在心头的只有迷惘与彷徨了!鲁迅之所以是伟大的作家,甚至是伟大的思想家,在于他已经看到了新价值理想的虚妄,但并不因此而菲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种反抗绝望的精神特质固然令人崇敬,但他不得不独自承担这沉甸甸的重量,承担这“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王晓明语)

“流浪”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模式,它表征了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由它衍生的小说话题是说不尽的。我们从哈克的流浪谈到了余华小说中“我”的旅行,其目的无非是要在社会变动的背景下,揭示出“自我”主题的历程。早期的“自我”中的理性的存在,到后来小说中自我的迷失;西方现代小说对“形而上”的追求到中国作家对社会一以贯之的责任感,巨大鸿沟的背后是历史和文化所造成的内在差异。

[参考文献]

[1] 王晓伦.地理探险、地理学与西方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

[2] [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7.

[3] 宁倩.美国文学名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06.

[4]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6.

[5] 王富仁.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A].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版)[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259.

[6]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北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7] Alexander J Butrym.《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及相关作┢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193.

[8]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2.

探险的意义范文5

冒险不等于探险

我今天在网上看完《会唱歌的土豆》这本书,我心里激动万分,真希望能随着古丽娜他们一块去探险,走过辽阔的草原,穿越纵横险峻的天山,经历古堡之夜的阴冷,毒蝎叮咬的痛苦,悬崖余生的后怕,遭遇狼群的惊险……当他们终于发现土豆会唱歌的奥秘时,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真为他们高兴,同时深深地佩服他们的探险精神。

是啊,大自然有多少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古今中外,许多伟人都具有探险精神:李时珍走遍名山大川,尝遍百草,写出了《本草纲目》;徐霞客游遍大江南北,考察河流山川,写出了《徐霞客游记》;郑和七下西洋,为中外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一生奉献给了全人类,他们的也就是探险的一生,这种勇于探险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吗?当我兴冲冲的把想法告诉爸爸时,他却不完全同意我的看法,他说,探险与冒险只是一线之隔。我陷入了沉思,试想:如果阿墩摔下悬崖,如果丹丹中毒身亡,如果他们走不出迷谷……只要其中一个实现,那就是不可弥补的悲剧,将给家庭带来多大的痛苦啊!这次探险就毫无意义,就是最大的冒险了!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不能盲目模仿,不能走过头,否则就会走向反面,人是要有一点探险精神,探险不一定要冒险,应在大人的带领下进行科学的考察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敢于解决问题,勤动脑经,其实也是一种探险精神。

没想到看了这本书能懂得这么多的道理,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名人的话:“只有勇于探险的人,才能攀上科学的高峰,莽撞和冒险对科学是毫无意义的。”让我们学习书中古丽娜他们的勤于思考,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探险精神,但不能盲目模仿,我们做事要有目标,有计划,争做新世纪的好少年。

探险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自助游 户外探险 法律困境 对策

一、自助游的概念

自助游是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它是指在没有导游及领队的情况下,由自己安排旅游行程、旅游天数、自行处理旅途中食、衣、住、行等杂项,独力进行与完成所想要的旅游活动。自助游的概念最早来源于60年代的背包客,其最根本的精神就是提倡自由和自力的旅行方式,抛开旅行社这一类的组织或外界的帮助,自助旅行。

二、我国自助游发展现状

我国自助游发展速度快,形式多而新颖,在旅游市场占有很大比重。近年来,散客市场占据着国内旅游市场的极大份额,但是目前中国自助旅游市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仍很难用量化指标来描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自助旅游正在快速增长。

但是,与自助游快速发展不协调的是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使得我国自助游难以健康发展,自助游客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自助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尤其是户外探险类自助游更是受到旅游爱好者推崇,但是在法律规范方面却遭遇了极大的尴尬。相关的法律空白难以保障自助游客的合法权益,严重地影响了自助游的健康发展。

三、户外探险类自助游面临的两大法律困境

1.户外探险类自助游的准入制度缺失

(1)“驴头”的准入资格缺失

所谓“驴头”,是指户外探险类自助游的发起者,或是户外探险类自助游客推选出来的领队人。 “驴头”的旅游经验能力及资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户外探险类自助游的质量和安全。但是,在现阶段,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担当“驴头”的职务,法律界或是旅游界都没有一套成文的规定。反之,只要你有热情,有兴趣,有信心,便可以成为“驴头”。 “驴头”的准入资格缺失直接影响到自助游客的生命健康安全,这是值得注意的。

(2)网络相关信息的准入及传播制度缺失

不少网站看到自助游的火热,专门开设了“自助游吧”,“自助游论坛”等。网络的便利的确使得天南地北的自助游爱好者简易地分享到自助游的相关信息。但是,也正是由于网络的便利使得自助游相关信息的传播逃开了监管。信息泛滥,真假难辩。无疑,自助游网络相关信息准入及传播是否受到监督将直接影响到自助游客的选择,也间接对自助游客的安全出行构成了威胁。

(3)目的地准入规定缺失

户外一族们追求冒险刺激和随心所欲,他们攀珠峰走北极,上天入地。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他们向往的乐园。在这方面,我国尚未对户外探险类自助游目的地进行相关限制,也即是说,由于法律限制的空白,加之户外一族的探险好奇心里,危险的地方往往受到青睐。可以看到,对户外探险目的地缺乏准入监管,增加了对自助游控制的难度,更为户外一族添加了不可预测的危险。

2.户外探险类自助游客的权利与义务模糊不清

(1)“驴头”权利与义务尚未明确

“驴头”的权利与义务的界定,对自助游事故中的责任认定有着直接的重要的联系。在通常的户外探险类活动中,是为了管理方便,通常是约定由“驴头”负责管理相关事宜,诸如管理费用、联系车辆、安排食物等。但是,由于“驴头”的权利与义务不能明确,加之,“驴头”往往无法证明自己的行为不具有营利性,所以在自助游的事故责任认定中,“驴头”处于不利位置。

(2)“驴友”之间互助义务性质尚未明确

自助游客之间的互助义务性质没有明确是自助游难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西南宁7・9自助游事件的判决结果出来之后,引发广泛争议的便是“驴友”的互助义务是一种道德义务还是一种法律义务?如果只是一种道德义务,那么面对危险即便是“驴友”对同伴见死不救,也只能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如果是一种法律义务,“同行驴友”将应承担法律责任。显然,对于户外探险类自助游客互助义务性质的认定有利于自助游事故责任的认定。

四、解决户外探险类自助游两大法律困境的对策

1.户外探险类自助游准入制度的相关对策

(1)建立一种类似领队或导游的资格认证制度

鉴于导游的重要性,国家对导游的资格认定也是十分严格。这无论对旅客的安全,或对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道理,为了保护自助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为促进自助游的健康良性发展,同时也鉴于户外探险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对于“驴头”的资格认定问题,必须建立一种类似领队或导游的资格认证制度加以解决。比如,发起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这里所说的资质包括对目的地的了解,对气候的把握,对活动过程综合因素的把握,最重要的是对户外探险类自助游的危机处理能力。具备以上资质的可经相关部门认定,给予类似领队或导游的资格认证。

(2)建立完善实用的网上旅游信息中心,加强对网络相关信息的监督

网络信息的泛滥影响着自助游客的正确选择,对自助游的健康发展也存在巨大影响。对此,必须建立完善实用的网上旅游信息中心,加强对网络相关信息的监督。首先,自助游网络的栏目应该针对性强,内容更新及时,提供准确实用的旅游信息; 其次,网络的速度和安全性要有所保障,提供的业务要全面; 最后,对于缺乏资格认定的网站取消其自助游的相关板块。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自助游信息服务网络,用权威引导自助游客的正确选择。

(3)划分户外探险类自助游准入区域和禁入区域

我们可以理解户外一族们追求冒险刺激和随心所欲的心理,但是,为保证自助游客的生命健康安全,有必要让国家对户外探险类自助游目的地进行准入区域和禁入区域的划分,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准入区域的相关配套设施以及救援设施进行完善。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自助游的健康发展,而且将大大降低旅游者在自助游过程中的危险系数。

2.解决户外探险类自助游客权利与义务界定不清晰问题的相关对策

(1)以“非营利性组织者、负责人或者领队人”身份确定其权利以及义务

笔者认为,对于“驴头”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可以考虑以“非营利性组织者、负责人或者领队人”身份确定其权利义务。这样认定的初衷,一方面是对通常自助游活动中 “驴头”性质的肯定,因为在通常的自助游中,“驴头”只不过是一个活动的发起人,一个受到推选的领队人而已。而另一方面,对“驴头”以“非营利性组织者、负责人或者领队人”身份确定其权利以及义务,可以避免在事故责任认定中损害到其合法权益,或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至于“驴头”的具体权利与义务,笔者在这里不加赘述。

(2)认定户外探险类自助游客互助义务性质为法律义务

按照一般理解,在“驴友”的松散组织中,大家都是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外,大家明知户外探险类自助游是有风险的,而自愿参加就属于“自甘冒险行为”,责任应该由自己承担。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也即是说,“驴友”的互助应该是一种法律义务而不是一种道德义务。这种法律义务不是来自双方的约定。那么这种义务的根据又是什么呢?是“先行行为”。

关于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某人驱车去某地,中途看见在路边看到一个因种种原因而受伤倒地的人,此时车主并没有救助的义务,可以不管不问,可以视而不见。但如果车主出于同情将伤者救助到自己车上,那么他就有妥善照顾伤者的义务,此后,如果在送治中途将该人抛弃,则要承担侵权责任。“驴友”的发帖组织者以及同行者,互相妥善照顾是先行行为下的一种义务。如同“同舟共济”只是一种道德义务,但如果你邀人上“舟”的话,则相“济”就变成了一种法律义务。

五、结语

如我们所见,户外探险类自助游的蓬勃发展给我们的旅游业、服务业乃至制造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但是,我们却不能仅陶醉于商业层面的收获。因为,自助游领域的法律空白必须引起我们对法制建设滞后性的思考。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我们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自助游相关法制建设的滞后性确实为我们的依法治国进程敲响了警钟。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自助游客,乃至我们的公民的合法权益,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5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N].中国旅游报.2006~05~12

[2]万清:自助游身亡引发法律困局[J].政府法制.2007.(04)

[3]王鑫曲艺何菲:法院判决组织者存在过错部分担责

rmfyb.省略/public/detail.php?id=103541,2006~12~06

[4]廖巍罗一新:关于加强我国自助旅游安全管理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6.(7)

[5]许成磊:先行行为可以为犯罪行为[J].法商研究.2005.(04)

[6]魏干臧爱存:论先行行为[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02)

[7]孟亚生:好意同乘的法律难题[J].记者观察(下半月).2006.(06)

[8]徐涤宇:合同效力正当性的解释模式及其重建[J].法商研究.2005.(03)

[9]王昆欣:我国地方旅游法规的比较研究[J].旅游调研.2003.(8)

[10]王文玉李建伟:中国自助旅游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J].经济论坛.2005.(24)

探险的意义范文7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头颈肿瘤外科;风险事件;临床应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7.088

Observation on application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surgical nursing YU Shou-yan. Department of Moxibustion and Physiotherapy, Shandong Province Zaozhuang C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Zaozhuang 277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pplication effect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surgical nursing. Methods A total of 1.5 head and neck cancer surgica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83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82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surgery, and the research group also received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risk event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risk events (1.2%)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5.9%),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Head and neck cancer surgery; Risk ev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o理风险管理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具有前瞻性的护理管理模式, 主要是指医院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护理风险的控制和消除, 从而降低护理风险对患者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给患者带来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损失[1]。护理风险管理包括护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护理风险处理以及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4个阶段[2]。头颈肿瘤外科属于比较特殊的科室, 易发生风险事件,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6年3~12月头颈肿瘤外科收治的83例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3~12月头颈肿瘤外科收治的165例患者, 其中男75例, 女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83例)与对照组(82例)。其中, 研究组男38例, 女45例, 年龄15~78岁, 平均年龄(46.5±10.6)岁。对照组男37例, 女45例, 年龄17~81岁, 平均年龄(49.0±10.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头颈肿瘤外科常规护理管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2. 1 加强风险识别和防范措施 根据头颈肿瘤外科的临床特点进行风险识别, 通过全面系统的培训, 加强护理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 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科室内成立风险控制小组, 并明确责任人和每一位护理人员的管理职责, 小组人员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并集思广益, 探讨并提出防范措施。

1. 2. 2 完善护理管理流程和风险监控 分析现有护理工作流程中存在的不足, 合理分配护理人员的工作, 尽量避免因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进度等原因引发风险事件。确保每一位患者都有责任护士, 保证每一项护理工作有质量、有效率的落实。护理管理者应定期监督护理管理工作落实情况, 尤其是对于病情较重的危重患者, 科室内定期召开由患者及家属参加的沟通交流会, 向患者及家属征求意见, 共同研究制定护理风险管理方案。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选取的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通过参考相关文献[3]统一制定调查问卷, 共包括护士护理技巧、护士服务态度和医院环境等内容15个条目, 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其中≥90分为十分满意, 76~89分

为满意, ≤75分为不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例数/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1.2%)低于对照组(1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十分满意53例、

满意29例、不满意1例, 满意度为98.8%;对照组患者十分满意25例、满意40例、不满意17例, 满意度为79.3%;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头颈部肿瘤外科因其患者数量多, 所患疾病特殊等原因, 使风险事件极易发生。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 患者因为受到外界的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直接导致死亡或者重伤的恶性事件[4-9]。护理风险管理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具有前瞻性的护理管理模式, 主要是指医院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护理风险的控制和消除, 从而降低护理风险对患者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给患者带来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损失[10-12]。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护理风险处理以及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4个阶段达到对护理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 从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保护患者安全,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13-15]。

本文结果显示, 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1.2%)低于对照组(1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综上所述, 在头颈肿瘤外科临床护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 并且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对促进头颈肿瘤外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以及维护护患之间的关系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古楠.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 23(4):1964-1965.

[2] 陈其英. 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当代医药论丛, 2014(13):73.

[3] 刘晓兰.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2):245-246.

[4] 张巧蓉. 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当代医学, 2015(19):112-113.

[5] 李素芳.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2):222-223.

[6] 胡海琴, 黄静.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大家健康旬刊, 2016, 10(10):242-243.

[7] 李惟颖. 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医药与保健, 2015(4):186-187.

[8] 毕小琴. 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0(2):173-175.

[9] 刘莉. 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卫生产业, 2015, 12(1):93-94.

[10] 陈其凤. 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母婴世界, 2016, 7(8):127.

[11] 米也赛尔・肉孜, 阿衣乔丽盼・阿布力孜.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医药, 2015(20):00083.

[12] 阮家梅.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世界临床医学, 2015(10):219.

[13] 张永兰. 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18):112.

[14] 郭柳波. 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49例中的应用.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5):134-135.

探险的意义范文8

【教学目标】理解为什么要关注民生;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尝试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去探究社会问题;养成关心社会,理性思考的良好素养。

【教学重难点】关注民生的重要性;社会保障制度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探究思维的培养。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法。

【设计思路】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物理课、数学课等理科课堂教学能够牢牢牵住学生的注意力,而相对来说文科课堂教学就很难做到,后来我发现这与理科课堂教学注重探究活动有很大关系。本课我就试着采用探究方式,用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图片与贫困地区的生活图片作对比,把课堂和生活衔接起来,用强烈的对比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揭开课堂探究的序幕。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体到全体,由浅入深,从分析一个案例(“井底人”王秀青)人手,引导学生循着“现象(是什么)一原因(为什么)一对策(怎么办)”的思路尝试思考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善心,涵养理性。

【教学过程】

呈现一组对比图片:从衣、食、住、行、学五个方面把贫困地区和本地、本校学生进行对比。

师:从刚才的对比图片,我们看到了——

生:差距(有的答:贫富差距)。

师: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差距,探究如何缩小差距,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一、感受差距

师:我们怎么来探究一个社会问题?可以从现象人手。先来看一个“井底人”的社会现象。

呈现井底人王秀青的文字和图片材料,播放视频剪辑。

问:看了“井底人”王秀青的经历,你有何感受?

生1:觉得他很不容易,很同情他。

生2:他住在那么差的环境,又吃不好,还要擦车挣钱,很可怜,我们应该去帮助他。

生3:我很佩服他,他那么辛苦地工作,还住在井底,就是为了省钱给他的子女上学,他是个好父亲。

生4:我觉得他很勤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又觉得他很可怜……”

生5:我一开始很震惊,觉得竟然还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然后想想还蛮难过的……

师:这几位同学说出了我们共同的感受。我想起了屈原的一句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过渡: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也多次引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那么为什么要关注民生呢?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关注民生?

角度:党和国家的角度;公民和社会的角度。

小组讨论之后请代表发言。

生1:从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关注民生可以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好了,国家就会更加富裕,国家在国际上就会更加强大。

师:嗯,关注民生有利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这正是我们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事业。

生2: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贫困的人和贫困的地区,关注民生,大家都来帮助他们,可以使那些贫困人口和地区致富。

师:是的,关注民生还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地区差距。

生3:关注民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

师:应该做的事情,那是一种义务,什么义务呢?道德义务还是法律义务?

生3:道德义务。

师:非常好,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良心驱使我们去关注民生,去扶贫济困,这是我们的内心的声音,是我们良心的呼唤,是我们的道德义务。

生4:只有关注民生,让人们都过上好的生活,大家才会更加支持党的领导,更加热爱祖国。

师:说得很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体现了党的执政理想和执政能力,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归纳:党和国家的角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公民和社会的角度:扶贫济困、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每个青年应有的道德风尚。

讲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二、研究差距

小组讨论:从个案人手,分析导致王秀青生存现状的可能因素。

生1:我们认为导致他生存现状的个人因素是:他年纪大了,腿也不太好,干不了重活,文化水平也不高,又没有技术,找不到好工作,挣钱就少了。

生2:他生了三个孩子,没有计划生育,家庭负担重。

生3:社会比较忽略他,没有及时帮助他。没有给他交社保。

生4:他没有正式的工作,就没有五险一金,生活就没有保障。

生5:他出身太穷,如果他出生在有钱人家,就不会这样了。

生6:他们家在农村,来到城里打工,房价太高,他又买不起房子。

师:看来,造成王秀青这样的生存现状,既与社会环境有关,又与他自身和家庭有关。

归纳:(第129页)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原因,由于职业岗位、文化水平、技术能力的差异等因素,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收入悬殊、先富后富的差别。

三、应对差距

小组讨论:从个案人手,想办法帮助王秀青。

学生针对原因提出对策。

归纳:授人以鱼——捐款捐物、提供免费食宿。

授人以渔——提供就业机会、资助子女上学。

引证材料:王秀青全新的生活(文字、图片)。

过渡:王秀青的生活问题解决了。可是中国像王秀青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材料:中国科学院最新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按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

过渡:要解决这么多人的民生问题,光靠一些热心人、热心组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从制度和战略的层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学生找到并读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问:你们家参加了哪些社会保险?

生1:五险一金。

生2:三险一金。

师:“五险”指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前三种保险是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后两种是企业承担的。这些都是社会保险。

生3:我爸爸妈妈还有重大疾病保险。

师:这属于商业保险,是自己出钱跟保险公司购买的。

生4:我在学校里交的保险,小学的时候我阑尾炎开刀,报销了很多钱。

师:学生平安保险,也是一种对未成年人比较有保障的商业保险。

呈现一组图片材料,简单介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内容。

过渡:我们每个人都会老,都会生病,都有可能会遇到天灾人祸,都有可能遇到生活上的困境,这时社会保障制度就为我们提供了最起码的保护,让我们能继续生存下去。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切身关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132页第一段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使贫困人口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能够使人们在遭遇失业、重大疾病时得到基本的经济保障。因此,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是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重要措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和谐的大局。”

四、缩小差距

过渡: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是基本的保障,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还有发展问题呢?先来看看我国的收入差距地图。

上图:呈现人均收入差距地图(东西部差距明显)

下图:呈现西部大开发范围图(强调五个民族自治区)

1.小组讨论:结合图片,说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生1:可以增加西部(人民)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师:很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发展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增加西部人民收入。

生2:提高西部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民族团结。

师:非常好,西部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我国五大民族自治区就位于西部,所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民族团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3:大家都有工作有钱了,抢劫什么的就少了。

师:嗯,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3:可以减少贫困人口,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师:对,还有利于共同富裕。

生4:如果西部和东部一样发达的话,有利于从整体上发展我国经济,使国家繁荣富强。

师:西部大开发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归纳:(第132页)从2000年起,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

2.呈现西部大开发的工程、成就(图片和视频,视频来源:四川新闻)。

这些成就也启示我们,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关键是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五、课堂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民生艰难,知道了社会保障制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生2:知道了王秀青的故事,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

生3:社会保障制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教师小结:

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我们先从案例人手,感受差距,感叹民生多艰,道德感和责任感驱使我们关注民生,去研究差距,进而积极应对差距,缩小差距,从制度和战略层面去寻找解决民生问题,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途径和措施。我们重点了解了社会保障制度,它的内容、核心和意义,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六、更多的问题

1.如何进行社会问题的探究?

结合板书讲解:关注社会,敏锐捕捉现象,多角度寻找原因,对症下药,探讨对策,实施对策后又会有新的现象产生。希望同学们关心社会,细心观察,理性思考,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2.社会上还存在哪些民生问题?

3.我国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了哪些努力?

4.民生问题是我国社会独有的问题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问题探究,化虚为实

杜威认为,青少年态度和倾向的发展,不能通过信仰、情感和知识的直接传递而发生,必须通过参与某种共同的活动才能发展,而且活动的效果与个体参与活动的程度息息相关。在我校课题“初中生主动参与式学习方式的生本研究”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往的教学过程显示,由于本课教材内容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其观点相对来说比较“大”、“虚”,即使教师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并不高。我要找到一个“抓手”,一个能够打开学生思维大门,并且随着思考的深入继续保持探究兴趣的“锚”。为此,我没有按照教材原有的结构按部就班地教学,而是创造性地整合教材内容,提炼教材中的重要观点,用对时事案例“井底人”现象的探究来体现教材观点,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最终在共同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收获技能,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构思有方,材料丰富,思路清晰,引导得当,最后这节课呈现出来效果比较好,学生上课很投入,参与程度非常高,课堂教学更加充实、鲜活、深刻。

二、真实呈现,正向引导

有教师评课指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案例选取的一般原则是正面为主,本课所选择的“井底人”案例有待商榷。对于这个案例的选择,我是深思熟虑过的。

其一,真实性和时代性对于联接课堂和生活,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现思品学科特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的品质。“井底人”现象被报道出来的时间与本课的教学进度巧合,其反映的问题与本课教学内容巧合,该现象又引起了比较广泛的社会讨论,自然进入了我选取备课素材的视野。

其二,有问题才有探究的必要,课堂探究的案例不能过于简单化,否则难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个案例有一定的复杂性,主人公王秀青是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他的生活状态既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也与他个人的能力和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在课堂所使用的图片和视频中,王秀青虽然贫困,但并不消极,画面也没有什么刺激性。因此,我认为这个案例并不能算是一个绝对负面的案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复杂的,我们所在的中国是复杂的,我们所探究的问题也不会是简单的。

其三,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正向引导,在设计时,我着重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在寻找导致王秀青生活现状的可能因素时引导学生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角度来思考,以避免思维片面所带来的观点偏激;二是设计了“你们家参加了哪些社会保险?”、“民生问题是我国社会独有的问题吗?”、“谁该为我们的人生负责?”等问题,用于补充和完善主探究问题。

其四,从学生的生成来看,本课案例的选取和探究活动的设计,是适当的、有效的。

三、巧妙预设,注重生成

对课堂探究过程的预设,我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设计思路。在探究“井底人”王秀青个案的层面,从“你有何感受一为他找原因一怎么帮助他”环环相扣;在探究社会贫富差距的层面,从“王秀青贫困(感受、原因、对策)一民生问题(重要性、原因、对策)”由点及面;在反思整节课探究过程的层面,从“民生问题我们是这样探究的一其他社会问题我们怎么探究”延伸发散,归纳出个案分析法和“现象(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对策(怎么办)”的一般探究方法。与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特点相适应的是,我在强调理性思考的同时,也突出了情感的推动作用。如“看了‘井底人’王秀青的经历,你有何感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情理交融的同时也使话题得以自然递进。

如果说设计思路是骨架,那么事实材料就是血肉。理清设计思路以后,我收集了大量类型多样的事实材料,包括“井底人”的各种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图文资料;有关西部大开发背景和成就的图文资料、新闻报道等等,再对资料进行精心的筛选、分类、概括、剪辑,有的用于课堂呈现,有的仅仅作为背景知识。这样,我上课的时候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本课在预设的时候就为学生的生成创造了广阔的空间。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个案到一般,符合学生的思维进程;对问题的回答不设界线,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先思考后发言,先发言后归纳;留有弹性,设计“更多的问题”板块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拥有关注社会的心灵,擦亮发现问题的眼睛,锻炼善于思考的头脑,生出实践行动的勇气。稍感遗憾的是,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一节课的完整性,有些问题的讨论难以充分展开。

总体来看,本课对思想品德课堂探究式学习作了有效的探索,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有所创新,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但仍存在不足,表现为对有些问题的分析还比较表面,推理的逻辑还不够严密,课堂讨论还不够充分,语言的组织还要更加精进。

探险的意义范文9

【关键词】 保险价值 定值保险 超额定值 显著超额

一、基本案情简介及争议焦点归纳

原告某旅游船有限公司自2003年起一直在被告某保险公司处对其所有的船舶进行投保,约定的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均为2200万元。后其船舶在航行过程中不慎触礁,造成全损,产生纠纷。原告认为该合同是一份足额定值保险合同,要求被告依照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支付2200万元保险金。经过法院评估,保险船舶发生事故当日,其出险时实际价值为1305万元。被告的抗辩:保单中载明的保险金额远远超出了保险船舶的实际价值,该合同是一份超额保险合同,其超过保险船舶实际价值的部分无效,保险金额最多只能以其出险当时的实际价值为限。

一审法院判决支持原告诉讼请求。判决理由主要是,本案属于定值保险合同。保险事故发生后,被告保险公司应该按照之前约定的保险金额进行理赔。

二审法院则认为,保单中载明的保险金额远远超出了保险船舶的实际价值,该合同是一份超额保险合同,超过保险实际价值的部分应该认定无效,保险人应该在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范围内予以赔偿。

二、对法院裁判的分析及问题的引出

我国新保险法第55条第一款明确规定,“投保人和保险人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并在合同中载明的,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以约定的保险价值为赔偿计算标准。”如按照这条规定,显然应该支持一审判决。然而,二审法院的审判理由中引用认定此项合同为“超额保险合同”似乎也能找到法律依据,即本条第3款同时规定,“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部分无效,保险人应当退还相应的保险费。”本案中也的确存在保险金额超过标的物的实际价值,那么是否可以以此认定此保险合同为“超额保险合同”呢?

很显然,一二审法院做出不同判决的原因在于一二审法院对保险价值的理解不同,一审法院认为保险价值在定值保险合同中是指合同约定的价值;而二审法院则认为,保险价值是指保险标的物在出现时的实际市场价,因此才会有“约定的保险金额超出保险价值,为产额保险合同”的论断。那么,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保险价值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超额保险合同又是什么涵义?再次,对于二审法院的第二项判决理由,依据“损失补偿”原则,不应对约定保险价值超出实际保险价值的进行保护,这种说法又该如何看待?是不是仅仅说第55条第一款“定值保险合同是损失补偿原则的例外”?

三、损失补偿原则――保险价值认定的逻辑起点

我国《保险法》中对保险价值并没有明确定义。财产保险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弥补损害,而损害的计算范围就在于保险利益的价值,即保险标的物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损失补偿原则是保险价值认定的逻辑起点。投保人所获得的补偿不得超过标的物的价值,否则就会使保险带有的性质。因此,可以将保险价值定义为保险利益的价值。中国保监会认为,“保险价值是经保险合同当事人约定并记载于保险合同中的保险标的的价值,或者保险事故发生时标的物的实际价值。”笔者认为,既然损失补偿原则是认定保险价值的逻辑起点,那么保险价值的认定应该以损失补偿原则为基础,保险价值的意义在于从法律上为保险人的损害赔偿划定一个范围,避免投保人获得不当的利益,体现了保险法的损失补偿原则。

定值保险合同是指,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约定并在合同中载明了保险价值的保险合同,否则按照标的物实际价值计算的为不定值保险合同。从本案保险合同的内容来看,合同明确规定了船舶的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为2200万元,属于定值保险合同,其保险价值的确定应该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来认定。必须提出的是,对于这种认定定值保险合同的方式,理论界仍有异议,樊启荣教授就主张不能仅仅以保险合同对保险利益的约定这一形式要件为由来简单判定该合同就属于定值保险合同。那么樊启荣教授的认定方式是怎样的呢,在此暂且搁置不谈,后文将有论述。现在先讨论下一个问题,本案合同是否属于超额保险合同。

四、超额保险合同与超值保险合同的区分――保险价值贯穿其中

学理上超额保险合同的划分依据是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关系,即如果保险金额高于保险价值,则属于超额保险合同。由此可见,超额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超过的是保险价值而非实际价值。具体就本案而言,合同明文规定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都是2200万元,本案合同属于足额保险合同,而非超额保险合同。二审法院认为本案属于超额保险合同是混淆了保险价值与实际价值,其判决理由是不成立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本案中约定的保险保险价值2200万元高于出险时标的物的实际价值1305万元究竟如何定性?

本案中所谓的“数额超过”实际上指的是约定的保险价值高于出险时标的物的实际价值,这种情况在学理上称作“超值保险合同”。“超额定值是就保险价值与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约定的保险价值高于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的属超额定值。”

我国对于超额定值的问题没有作出规定,仅从第55条第一款可以看出似乎法律默认了超值保险合同的存在。为什么法律允许约定的保险价值超出实际保险价值这种现象的存在?这种现象明显是违背保险法损害补偿的原则的。立法者在牺牲了损害赔偿的公平价值的背后考虑的另一种价值是什么呢?

五、对超额定值的必要规制

英国学者约翰斯蒂尔认为,“可以把损失补偿原则视为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在被保险人遭受损失后,保险人对其进行补偿,以使其恢复到损失前所处的状态。”损失补偿原则是由保险的经济补偿性质决定的,是财产性保险的基本原则。承接上文,法律之所以允许约定保险价值,目的是为了避免当事人在出险时对保险金额进行再次确定,简化保险事故发生时理赔的手续,以此提高理赔的效率。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是否有必要对这种突破进行风险控制?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允许过分突破损失补偿原则,则会引起保险法根基动摇,如果容忍约定的保险价值明显超出实际价值,则就可能导致出事后投保人得到比实际损失多得多的赔偿,则有使投保人发生行为之虞,与财产保险的宗旨完全背离。对超额定值的限制从大的方面主要有两种解决的模式。

1、将超额定值限制在“一般超出”的范围内

国外立法已有规定,如德国保险法第57条但书有对约定的保险价值不得有显著超过实际价值的限制。日本也持这种观点。这一观点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也得到了认可,《北京高法保险纠纷指导意见》第19条明确规定:“定值保险合同在出险时除非约定的保险价值与保险标的物的实际价值存在比较明显的背离,一般不应再对保险标的进行鉴定、评估。”对此条文作反对解释,即如果约定的保险价值与保险标的物实际价值相差过远的话,就有必要对保险标的物进行评估了。学界对这种过分超出的行为称为“不当超值保险”。

2、对定值保险的认定应探求真意

英国和美国基本采取这一做法。英国法认为,对于超额定值保险,应该探求当事人的真意,如果投保人投保时是基于错误、欺诈、表意不真实而确定的保险价值,则可以援引瑕疵意思表示理论,认为定值保险合同可撤销。而美国的思路是,保险人在投保人超额投保时应该对标的物的状况进行审查,审查后如果同意承保,那么在理赔时就不得再以保险价值超过实际价值为由要求减少赔偿金额。

国内值得注意的是樊启荣教授的观点,樊启荣教授认为,既然定值保险合同是为了考虑保险标的物事后难以估价,或估价成本过高,那么在认定是否是定值保险合同时应该考虑订立合同时是否出于标的物无法鉴价的考虑。即判断是否属于定值保险时,要看是否出于标的物无法鉴价的考虑这一实质要件。我国台湾地区即采此种标准。

3、我国应在法律中区分“一般超额”和“显著超额”,“显著超额”无效

笔者认为,若对这两种思路作进一步分析,则不难发现,其实德日是一种事前控制,注重订立合同时的意思表示,英美及樊教授的观点是一种事后控制,注重对数额进行限制,使其不偏离保险标的物的实际价值。笔者以为,事后控制的方式更为合理,我国应该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在法律中对超额定值区分“显著超出”和“一般超出”,显著超出的部分无效。理由如下。

其一,回到定值保险合同的立法意旨,正是为了理赔效率而对损失补偿原则的适度牺牲,而商法相比民法的一大特点就是更重效率,这通过商事外观主义原则实现,通过合同的形式认定合同的类型正是外观主义的体现,相反假如象樊教授那般回到探求订约真意,然后对保险合同做出认定,继而在商谈理赔事宜恰恰是不效率的,不仅有违定值保险的立法旨意,而且有违商法的发展趋势。

其二,对超额定值的唯一顾虑就是约定的金额过分超出,有违损失补偿原则,而事后限额的方式足以解决这一问题,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其三,探求订约时真意的办法存在操作上的困难,无异于刻舟求剑。且不说订约时的真意难以准确探究,更何况当事人订立定值保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或为标的物难以估价,或为估价困难,或者可以估价但仅仅为了效率考虑而定值,不一而足,而樊教授仅仅将能否定值作为认定真意的实质要件显然无异于刻舟求剑。

具体到本案中,约定的保险价值为2200万元,实际价值为1305万元,是否属于“不当超值保险”?一般认为,两者之间相差895万元,已经属于“显著超出”的标准,法院为了维护损害补偿原则应该认定超过的895万元无效,保险公司应该在1305万元的范围内对原告进行赔偿。依照这种观点,二审法院的判决结果是正确的,但是判决理由错误,其将超额保险和超值保险混为一谈,是不正确的。

六、结语

我国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虽然有巨大的完善之功,但同样有无暇兼顾之过,诚如上文所分析的,其对于保险价值仍未给出定义,对于定值保险和损失补偿原则之间的关系未作探讨,没有对超值保险的情形作进一步区分并进行限制,也就容忍了“不当超值保险”的存在等,这些都是下一步我国立法有待完善之处,也是今后立法和法律解释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卫红:定值保险中约定保险价值的法律规制探析[J].法律适用,2009(10).

[2] 周玉华:最新保险法释义与适用[M].法律出版社,2009.

[3] 张兰:定值保险研究[J].载法制与社会,2007(9).

探险的意义范文10

[关键词]信任 电子商务信任 信任相关方

[分类号]G加3

1、引言

信任缺乏是阻碍网络消费者在线交易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关研究均发现,消费者信任是在线购物的重要前因变量,消费者对网络卖家的信任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其购买意愿,只有消费者能够放心地在网络上交易时,电子商务被广泛认可的潜在发展前景才能实现。一些学者对信任的作用、性质和类型,特别是对信任产生的人格、人际关系、文化因素以及制度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并且形成了较多共识。

近十几年,大多数研究者对电子商务信任的考察基本上都是借鉴人际关系信任、组织信任、战略联盟信任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的关于信任研究的成熟理论,并将其应用到电子商务信任研究中,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①信任前因研究,即探索并验证影响信任的具体变量,这类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②关于相关机制的理论研究,即从理论角度探讨信任的形成机制;③信任模型研究,主要就信任的影响因素、信任的具体维度、信任的结果变量三者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目前电子商务信任研究主要围绕上述三类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电子商务是随着Intemet技术产生的新型商务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将电子商务信任置于网络虚拟环境下,结合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加以研究。电子商务信任内涵和传统信任有何区别?电子商务信任相关方在信任关系中的作用和传统领域有何不同?电子商务信任的形成有哪些特点?这些基本问题都亟待进行深入探讨。对电子商务信任内涵和特性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其区别于传统领域信任的一些独特规律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对电子商务信任的特殊性与电子商务信任的形成机制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指导业界制定恰当的消费者信任提升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信任的内涵

鉴于信任在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重要性,相关研究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主题,不同学者从各自角度对信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各自视角和侧重点不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信任尚未形成一个统一定义。Mayer等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导致信任概念难以统一的主要原因在于:定义它的困难性;信任混同于其前因和结果;没有清楚地理解信任和风险的关系;将各个层次的信任分析相}昆同;没有从施信者和受信者双方考虑。尽管如此,信任的内涵在学者们的不断讨论中逐渐趋于清晰。

Mayer等在总结前人关于信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于组织间信任的集成模型。他们认为,信任是“预料对方会履行一个特定的、对于己方重要的行为而愿意将己方置于相对弱势状态,不论自己是否有能力去监督或控制另一方。”持相似观点有Rousseau等人,他们认为“信任是个体基于对他人意图和行为的积极预期,愿意向他人暴露自己的弱点、接受可能伤害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他有代表性的观点,还包括Morgan、McAllister、McKnight等人把信任定义为信任方对被信任方能力、诚实和善意等方面的信心,强调的是信任方对被信任方的能力、诚实和善意等特征的积极信念,这些特征既反映了认知的成份,也反映了感情的成份。以Ganesan等人为代表的定义,把信任看成是信任方依赖于被信任方的意愿。虽然这些定义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研究者都将风险、积极的期望和愿意接受可能的伤害作为定义信任的关键要素。

综上所述,信任是指在有风险的环境下,一方依据另一方的可信性特征和己方可承受的风险而做出的心理决策结果,在心理上保持持续稳定地相信、依赖对方的意愿和态度,直到有与期望相左的结果发生,这种信任意愿才会重新修正。信任的内涵涵盖三个最基本的方面:风险及其程度、施信方与受信方、信任的形成机制。

·信任是伴随着风险的,没有风险和不确定性就不需要信任。信任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风险,国内学者郑也夫在《信任论》中也陈述了相似的观点。他指出所谓信任,通常是指社会信任。它包含三种性质:①时间差,即有诺言在先兑现诺言在后,之间需要有个时间差。而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场完成的交易等行为,就不存在信任问题。②不确定性,即诺言兑现或行为发生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其间存在一定的风险。确定要发生的行为过程中也不存在信任问题。③当事者没有客观的根据可以绝对相信。可以看出,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信任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

·信任关系涉及施信方(trustor)和受信方(trus-tee)双方。信任关系的确立离不开施信方和被信任方(受信方),不是单方面决定的。Mayer等的信任定义强调了施信方甘愿承担风险的意愿,这是从施信方的角度强调信任需要克服风险。Morgan等强调了对受信方的信任特征的积极信念,指出信任是理性的,施信方的积极预期是以受信方值得信任的特征为依据的。信任关系的建立是信任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受信方要有值得信任的特征,其次是施信方的心理决策,以受信方值得信任的特征作为理性判断的依据,对受信方产生积极预期,同时结合自己可以承受的风险作出决策,采取信任受信方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

·信任的形成机制。目前关于信任形成机制研究的视角主要分为三类:基于过程、基于特征和基于制度。无论哪种产生机制,信任的产生都是施信方心理决策的结果,决策的最重要依据是受信方表现出的可信性特征,信任态度的强化和改变取决于预期结果是否和预计相符,如果结果和预期相符信任会得到强化,如果结果与预期相左信任会削弱甚至终结。

电子商务信任是信任由一般到特殊的延伸,电子商务中的信任问题和传统领域的信任问题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传统领域的信任研究成果为电子商务信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电子商务信任研究有借鉴意义。同时,电子商务信任由于处于一种特定的虚拟网络环境,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鉴于此,本文选择与信任内涵核心相关的风险、信任相关方关系和信任形成三维视角,对电子商务信任特性进行分析。

3、三维视角下的电子商务信任特性

探险的意义范文11

2015年9月7日,翟墨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这段话,代表着2015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完美收官。今年4月20日,翟墨带领一支由东南卫视号和沣沅弘号组成的船队,从中国福建平潭起航,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这项总航程3.5万海里的新挑战,先后经过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在顺利通过亚丁湾和红海海域后,船队成功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在意大利米兰举行归航仪式后,继续航行至土耳其。

翟墨,这个有着古铜色皮肤、扎着一把马鬃毛般的乌黑长发的高大男人,艺术气息和硬汉气质,看似矛盾的两种元素,在他身上相安无事地存在着。他画油画,画出的大海不是蔚蓝色的,而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他航海探险15年,曾自驾帆船经55个昼夜走遍中国沿海之西沙、南沙海域,2007~2009年,他实现了更为壮阔的夙愿,完成中国人首次单人帆船环球航海的壮举。

海上丝绸之路,相对于陆地丝绸之路被人们了解得较少,也因不易实现而令人望而却步。翟墨自动担当起中国海洋公益形象大使的责任,为了此次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一直学习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知识和沿途海域水文特征,还准备了适合远洋的帆船。可能相对于之前的单人环球航海,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探险意味轻了很多,更多的是文化外交的层面。翟墨说:“丝绸之路,从来就不是一个人、一群人的行走,而是国家与国家的交往。”这是中国首次以帆船航海为媒介,通过在停靠港口城市举办中国画展、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展、中国影像展、中国茶艺展等艺术交流活动,以图文资料、纪录影片、艺术作品多种形式展现中国文明之美。

连续几个月的航海,让翟墨和他的船队每天都在晨曦中醒来,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正如俄国诗人莱蒙托夫(Lermontov)在诗中所写: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户外探险:请您谈谈对于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认识和理解。

翟墨:作为古代中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早在中国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到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中国的丝绸、陶瓷、香料、茶叶等物由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波斯湾、红海,运往阿拉伯世界及亚非其他国家,而香料、毛织品、象牙等物产则从海外带到中国,官方使节的往来,促进了宗教、音乐艺术的传播、异域物种的扩散,等等。

元朝时马可・波罗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又由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港返回意大利,他的游记深刻影响了中世纪还在蒙昧时代的欧洲对东方的向往。海上丝绸之路对西欧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产生了直接促进影响。

“一带一路”是主席提出的战略构想,是为加强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友好交往、文化交流和经贸发展,携手共建21世纪新丝绸之路,让我感觉有幸参与其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户外探险:“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是怎么走的?经过了哪些国家和地区?停靠港有哪些城市?

翟墨:航线设计为:中国福建―台湾海峡―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意大利―希腊―土耳其。途中停靠新加坡(新加坡)、马来西亚(马六甲)、斯里兰卡(科伦坡)、埃及(苏伊士)、马耳他(瓦莱塔)、意大利(西西里)等国家城市港口。

户外探险:这一路上给您印象深刻的城市或地区有哪些?有什么吸引您的地方?

翟墨:一个是地中海心脏的马耳他,这个国家的人民非常友善和好客,当地政府机构以国礼仪式迎接了我的船队,那壮观的水柱、古老的礼炮和圣殿骑士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一个是欧洲国家的宗教文化,那种文艺复兴时期留下来的壮丽的教堂建筑和神秘的宗教艺术,非常震撼。

户外探险:相比您之前的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难度怎么样?

翟墨:单人环球的时候我是一个人,无所畏惧。但这次我是一个团队,海上随时都有突发风险。比如海盗威胁和恶劣天气等因素,所以航海安全始终是我每天必须考量的第一件大事,这也是作为一个船长的最大责任。

户外探险:这次您不是单人单帆了,而是率众出海,来介绍一下您的船队吧。

翟墨:我的船队是由两条船组成,我的船员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水手,比如有俄罗斯的、美国的、荷兰的等,他们都是有多年远洋航海经验的水手,和他们一起出海,在航海技术上我很放心。

户外探险:这个季节的天气、风向风力、海浪等情况对于航行的影响怎么样?

翟墨:这个季节的天气整体来说还算比较有利于航海,虽然在印度洋遭遇过强对流天气,很多时候都逆风逆流航行,浪高七八米,风力五十余节,但我们都挺过来了。

户外探险:在航行中和登岸时应该有过糟糕的事情发生吧?请您举两个例子。

翟墨:一个是在印度洋遭遇海盗的追击,当海盗看到我们的船员人数比他们还多,就知难而退了。另一个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我们被军方限制在船上好几天不能自由出行,只为当地政府组织的一个庆祝活动。

户外探险:海上航行的悠闲时光(如果有悠闲可言的话),您和队员是如何度过的?

翟墨:我的船员除了是专业水手外,还多才多艺,没事的时候我们会潜水、海钓、游泳比赛,另外会吹口琴、弹吉他、绘画创作、写航海日志等,总之不会让时光空过。

户外探险:每次登陆靠岸时,您最期待的事情是什么?

翟墨:最期待是三个“大”―洗个大澡、大吃一顿、大睡一觉。

户外探险:一路上是否配合“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举办了相关的活动?

翟墨:这次航行的主题就是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所有的活动都是配合这个主题,我们每到一个国家都会举办海上丝路文化经贸交流活动。

户外探险:您觉得对于大众“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您个人的意义又是什么?

翟墨:大众意义是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国策,通过在途经国家举办文化经贸交流活动来宣传美丽中国,增进相互了解,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我个人而言这是我航海生涯的又一次壮举,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航海精神。

户外探险:您此次率领船队持续在外航行四个多月,归航时您是什么心情?

翟墨:很欣慰顺利到达终点站意大利,我们在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举行了归航仪式。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举办归航仪式,是想通过世博会中国馆的平台,将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现中国人扬帆远航的进取精神,表达与欧亚人民共享丝绸之路的美好前景的愿望。返航阶段我们还经过了希腊、土耳其,接受沿途国家航海界的邀请,进行帆船技术交流和民间文化探访。其实,归航并不代表着“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结束,它的影响还在延续着、辐射着。

户外探险:此次活动得到不少官方和民间的支持,您对于我们中国的帆船航海事业有什么样的期许?

翟墨: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未来全民大航海的那一天一定会实现!

探险的意义范文12

David Hempleman-Adams在1997年完成了北极点的探索之后,成为了Explorers Grand Slam第一人。Explorers Grand Slam,意为探险大满贯,这个字面意思也充分说明了这项计划的顶级含义和艰难程度。在中国,Explorers Grand Slam被翻译为7+2计划,它简洁地表明了计划的任务――即攀登7大洲的最高峰和抵达地球南北两极。正如英文意义一样,这个计划代表了一个探险家的最高成就,不但是世界顶级的探险活动,同时也是人类超越自身极限,体现世界文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的活动。

从夏木尼到最高峰

人类最初的探险活动大概就是涉足未知地域的徒步与登山活动,经过漫长时期的发展,现代登山运动在二百年前诞生于欧洲阿尔卑斯山脚下。

1760年,德・索修尔在阿尔卑斯山下的夏木尼村贴了一张告示。告示是这样写的:“为探明勃朗峰顶上的情况,谁要是能登上它的顶峰,或找到登上顶峰的道路,将以重金奖赏。”26年后,索修尔在Paccard医生的帮助下终于亲自登上海拔4807米的勃朗峰。索修尔的行动揭开了现代登山运动的序幕。从此以后,阿尔卑斯山脉很长时期成为欧洲登山者的天堂,锻炼了很多早期的登山家也使登山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随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到了19世纪末期,欧洲的登山者开始关注喜玛拉雅山脉那些高耸入云的高峰。1852年,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在印度平原上测的珠峰的海拔高度为8840米,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之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的这一目标甚至上升到国家荣誉。当然,珠峰的攀登一开始就极为不顺,1933年前的数次攀登都以失败告终,伤亡可谓惨重。二战之后,登山运动开始复苏,首攀世界最高峰的竞争悄然在英、法、瑞士等国登山队中展开。

1953年5月26日,英国攀登突击组在汉特率领下,登到了珠峰海拔8350米的高度,但是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严重的高山反应使原为六人的突击组不断减员。到了5月28日晚,仅有新西兰的埃德蒙特・希拉里和印度籍的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表示还可以继续攀登。在极限的情况下,希拉里和丹增以坚强的毅力向上攀登着,直到希拉里突然发现在他们周围已经找不到更高的地方了,两人才意识到他们已完成了多少人多少年来为之奋斗的目标。

截至2007年6月,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人次已经超过3000人。攀登世界最高峰已经由国家荣誉转变为自我梦想的实现和对自身极限挑战的考验。随着登山运动的发展和商业专业探险公司的出现,众多业余登山爱好者也加入攀登珠峰的行列中,希望能实现个人极限的突破与挑战。

当世界最高峰的攀登已经不再满足探险者的要求时,Explorers Grand Slam应运而生。已经说不清是谁首先提出7+2的概念了,但这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在世界探险家的心中,又树立起一座雄伟的“高峰”,攀登这座“高峰”需要用探险家数年甚至一生的时间来完成,完成它,需要完美的意志力与运气的结合,是登山探险家的最高目标和荣誉。

鲜花与荆棘

世界登山探险的历史从来都是一条充满鲜花与荆棘之路,在登山家成功的花环背后,一直有死亡阴影相伴左右。

不可否认的是,登山探险运动充满危险性,高海拔的攀登活动实际是在挑战人类的生理极限。在极高海拔的环境中,由于含氧量的减少,人体血氧含量降低,会发生高原反应,严重的高山反应会诱发高山肺水肿和高山脑水肿,抢救不及时会直接导致登山者的死亡。除了高山病的威胁,高海拔极度的严寒气候和雪盲也对攀登者造成极大困扰。

1924年,英国第三支珠穆朗玛登山队出发,他们意欲一举拿下珠峰。这支登山队的突击队长由玛洛里担任。玛洛里为解决运输和确定登顶人选问题,曾两次上下于北坳和8000米之间,最后他选择了体力好的欧文作为他的突击登顶伙伴。他们在到达海拔8500米的高度时,氧气装置失灵。在这种不利情况下,他们决定继续向上前进。凭着良好的体质和坚强的毅力,他们上到了海拔8620米的高度,但从这以后就再也没有音讯了。玛洛里和欧文成为珠峰攀登史上第一批牺牲者。他们的死在英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为了悼念这两位为登山运动做出巨大贡献的登山家,英国当局为他们举行了具有国葬规模的葬礼,这在国际登山史上还是第一次。

最直接的一组统计数据是,截至2004年年底,珠峰登顶为2249人次,遇难186人,登顶死亡率为8.27%。

除了登山运动,徒步征服南北极点的活动也经历过悲壮的探索过程。1910年6月1日,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向南极点发起冲刺。当时,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两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想争取“国家荣誉”。结果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4日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抵达,比阿蒙森队晚了一个多月。不幸的是,在返程途中,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斯科特队供给不足,饥寒交迫。他们在严寒中苦苦拼搏了两个多月,终因体力不支而全军覆没于皑皑冰雪中。直至今天,斯科特仍被英国人称为20世纪初探险时代的伟大英雄。

在7+2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探险家需要面对的问题缤纷复杂,往往是必须经过漫长时间的物资准备与体能准备,不但要具备过硬的登山技术还要积累应对严寒气候的极地经验,丰富的地理气候知识也是探险家必备的条件,除此之外,时机的把握,计划的周密性都起着关乎成败的因素。正因艰巨如此,7+2计划的完成才被国际探险界视为探险家的第一等荣誉,尊为人类挑战自身极限的伟大尝试。

从生命赌注到顶级旅行

探险者提出“7+2”这一概念的含义在于,这九个点代表的是地球上各个坐标系的极点,是全部的极限点的概念,代表着极限探险的最高境界。

攀登高峰、探险极地属于极限运动,需要参与者有长期的技术、体能训练,伴随的是非人力所控的极度高风险意外情况。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伴随人们休闲方式的转变,对自我认知的深度提升,尝试安全无风险的探险旅行变的越来越流行起来,成为各国精英阶层喜爱的运动休闲方式。著名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即把每届的MBA毕业庆典以攀登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方式作为作为庆祝传统。

基于上述因素,为了给业余登山探险爱好者提供更多技术、设备及安全支持,商业登山探险开始崭露头角,商业登山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过去只能由专业运动员才能完成的极限攀登,现在普通人也有机会尝试,因为商业登山降低了攀登的专业门槛,把更多有一定经济实力又渴望征服高峰的普通山友吸引到了这个“勇敢者的游戏”当中。

从1979年就开始从事攀登珠峰商业运营的布赖斯说:“在过去几年,整个探险旅游业发展迅猛。人们希望早上滑雪,下午跳伞,第二天潜水,后天去攀登珠峰。这种巨大的需求推动了协助登山服务的蓬勃发展。”

无论是攀登高峰还是探索极地,对于渴望实现全球极限旅行的人们来说,在专业公司的协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抵达目的地,是一件值得一生自豪和纪念的事情。目前,国内著名专业旅行机构“零公里”旅行俱乐部率先注册“环球7+2”顶级旅行品牌,其目标是把以前用生命赌注的冒险行为转变为世界级环球旅行方式,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