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

时间:2023-05-30 09:26:44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范文1

关键词: 真情实感 关注生活 再现场景 写出波澜 突出特征

真情实感,从字面意义讲,“真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抒发的真挚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实感”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及真切体验。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季羡林先生说:“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文章的精神在于真实。”陶行知先生说得更是直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都强调了真情实感的重要性。

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即使文辞优美,题材新颖,结构严谨,也难以让人感动。我们回顾一下学过的课文:《风筝》写出了作者回忆起二十年前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那一幕时内心的沉重,深刻反省,表现了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春》通过对春天五幅图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凡是好的文章,都有真情实感。

文章的灵魂就在于“真实”,那么,什么才是“真实”?它有这么几个层面:

1.真实地再现生活。把你的所见所闻如实地记录下来,不夸大,不修饰,不走样,从而真实地反映生活。这是真实的第一个层面。

2.真实地反映生活。讲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文章可不可以虚构?当然可以,如小说、童话等都是创作出来的作品。童话就是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编出故事,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比如:《皇帝的新装》,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符合生活的逻辑,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这就是作文真实的第二个层面:符合生活的逻辑(真实地反映生活)。

3.真实地写出个性。也就是说,你所写的人和事,必须符合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符合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等个性特征。

那么怎么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一、关注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也是感情的源泉。写作要认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现生活底蕴,唯有描写真实的人生,抒写真挚的感情,才能使文章有可信度,从而赋予文章一种特殊的感染力,甚至冲击力。在学生的平时作文中,甚至在中考作文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说假话,说空话,要么拾钱包交还失主,要么冒险救火抢救集体财物,要么教师冒雨来给我补课,要么妈妈深夜冒雨背我上医院,有的甚至不惜将自己写成是父母双亡的孤儿……诸多编造的故事,自己没有亲身的体验,即使故事很离奇很典型,也难以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关注生活,就是要注重观察。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哪怕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写得真,写得实。生活中处处有文章。

关注生活,还要学会认真品味生活。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空乏,概括叙述较多,文章中常出现这样的语句:某老师对同学非常关心,她总是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在她的教导下,我们在不断地健康成长。这段文字虽写出了某老师的好品德,也写出了老师的工作成绩,还表达了对老师的赞扬之情。但是老师是如何关心、如何教育学生的只是停留在这简单的交代上,没有进一步描写具体内容。这样的介绍就显得苍白无力,要抒发感情也缺乏基础。关注生活,就要把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关心学校和社区的发展变化,关心家庭和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就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累写作素材。生活中有笑容,也会有泪水;有欢乐,也会有伤心,把现实生活中那些苦辣酸甜通过品味、整理写进作文里,内容自然就丰富了,文章内容丰富了,自然就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写自己最熟悉的素材

作文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这是作文选材最起码的常识,也是作文能否表达真情实感的重要因素。因为熟悉是产生真情实感的基础。

1.写自己最熟悉的,要能再现生动的生活场景。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我”思念蔡老师以至于“梦中寻师”,这一节写得特别感人,因为那是“我”经历的最难以忘怀的事。梦中寻师生活场景的再现使作者抒发的对蔡老师的热爱之情达到了顶点。一年中考,一农村女孩写家境贫寒“最需要钱”,父亲工作无定难以挣钱养家,母亲生病无钱住院治疗,自己和弟弟面临辍学。接着记叙了一段现实生活场景:(为了节约用电)早晨,只要天见鱼肚白,妈妈就不让我们在家里看书,硬是叫我们到窗前或屋外去看;下午放学到家,我刚想玩会儿,妈妈就会说:“丫头呀,你不能趁亮写会儿作业吗?”晚上,妈妈更是实行“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的政策,弄得别人都说我家晚上“黑灯瞎火,伸手不见五指”。这一现实生活场景的描述是该考生渴望家庭生活好起来这一情感的最有力的支撑。

2.写自己最熟悉的,要能写出具有艺术魅力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能给人难以忘怀的印象,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了这么一个细节: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没有空洞的议论,没有做作的抒情,这一细节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情和情的交融,很好地表达了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思想感情。描写细节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描写的细节要能经得起推敲,不能虚构,不能凭空杜撰。再则细节描写要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中心。如果细节描写游离于文章的中心之外,即使描写得再逼真再生动,仍旧是文章的败笔。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范文2

《祖父》节选自萧红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她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小说。小说描绘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北方偏僻的一个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

《祖父》是《呼兰河传》中相对独立的一章,文章塑造了宽厚仁慈的祖父和自由快乐的我两个典型形象,展现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作者对这段生活的眷恋与怀念之情。小说艺术风格独特,可引导学生多加体会。但由于是节选,并不能代表整部小说思想内容,所以,教学中,可以此文为引子,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在细节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我”与“祖父”的人物形象,体会祖孙间的亲密情感。

3.学习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4.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独特的艺术风格。

5.调动学生对童年独特的感受,并学会在生活细节中感受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可落实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方面。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本文为引子,阅读原著,了解小说原著的深刻思想内容上。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文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童真、童趣的理解还比较真切,能比较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赏析、品味、探究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小说学习的基本方法、读书和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流程分为如下几步: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作品

1.本课可以由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导入。《呼兰河传》虽是小说,但与《朝花夕拾》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而且鲁迅还是萧红精神上的导师,那么两部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此处可以设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请学生交流作家生平经历、作品资料。由于是自传性质的小说,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她童年的经历。萧红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她的童年也是极其不幸的,唯一能疼她、爱她的人就是祖父,所以《祖父》这篇文章,是这部小说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把让自己所思,或是产生联想、共鸣的地方做好批注,读完之后,交流阅读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表述:“从文中某个人、某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读到或感受到的内容或者本文最精彩的是什么。”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在交流中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研读文章,分析人物

在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从小说的细节描写入手,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的阅读思考空间:在这篇文章中塑造得最好,或者是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作者怎样刻画的这一人物,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意义?

明确: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会把目光聚集在“我”和“祖父”身上。指导学生学会从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行为细节中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明确文中塑造了一位温和宽厚、慈爱风趣、童心未泯的祖父形象(板书)和一个天真可爱,自由快乐的孩子形象,作者着力刻画这两个人物,既体现了祖孙两人亲密的情感,又展示这段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画面。

这个环节,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刻画中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四)品读文章,把握情感

1.祖父和我,组成了童年生活中充满温情的画面,而且这幅画面还有一个的背景,就是美丽的后花园。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部分,细细品读,感受一下,用一个形容词填写,并在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可在文中自主发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后园、一个色彩斑斓的后园、一个自由自在的后园、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后园等等。但一定要在文章的字词句中找出依据。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揣摩语言。要提醒同学们关注文中的形容词、关注比喻、拟人修辞的运用,关注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

在赏析文章的环节,同时给予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阅读文学作品,其实是对作品文字本身的细细品味、鉴赏、联想,而学生往往习惯于形象化的事物,在读书的时候,只习惯于抓情节、找结局,对文字本身的理解与想象,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理解力在退化。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揣摩积累语言,学会圈点勾画,学会赏析文章。

2.赏析之后,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小说中作者要用这么多抒情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景物呢?

明确: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对后园美景的描写,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快乐、自由的心情。也许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一样,普通的园子,但在童年的“我”眼中,却是多姿多彩,充满情趣的。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后园,还是我和祖父的精神乐园,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是历尽人生磨难,且身染重疾,孤身在外,对祖父的刻画、对景物的描写,对童年并不太多的温馨画面的回忆,也许是在寂寞的人生中对自己心灵的一点慰藉,流露了作者对这段生活的眷恋与怀念之情。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五)深入探究、延伸阅读

探究的问题――关于文章的艺术风格。可以这样设置问题:这篇文章的题材是小说,但它与我们所熟悉的小说形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发现,这篇文章艺术风格独特之处在于: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没有明确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多是片段式的叙述;甚至在原著中都没有明确的主人公;文中大段的景物描写,更像是抒情散文的风格。而且在原著中,这些特点更加明显。

(六)延伸阅读

分析到此处,老师可以由此文延伸到《呼兰河传》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上的介绍上,指导学生延伸阅读。。

萧红的《呼兰河传》写于1940年,这不仅是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也是作者人生的最后时期。此时的萧红,经历了生活、情感的种种磨难,且身染重疾,孤身在香港,是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下的这部小说。两年后,31岁的萧红就永远离开了人世。与《朝花夕拾》不同的是,它并不侧重描述童年的美好回忆,而是以童年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家乡人和事为描述对象,揭露他们生活的麻木迟钝。从小说深层次意义上讲,《呼兰河传》是一步挖掘民族劣根性的小说,这一点颇有鲁迅的风格。

在延伸阅读的环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或朗读《呼兰河传》中的片段、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对作品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范文3

大凡优秀的作品,其人物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奕奕传神,让读者仿佛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景之所以意境鲜明、立体形象,让人如临其境印象深刻,其情之所以能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灵,都是与一系列细节描写息息相关的。成功的细节可以极大地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写作技巧,甚至可说记叙文若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简而言之,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等细微情节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细节描写不仅可提高学生作文的表现能力,而且能够提高文章的可读性。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细节描写呢?

一、让学生知道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细节描写能够将描写的内容清晰的呈现给读者,能够将最真实的感情传递给读者,对于叙述性的作文,对人物、环境的描述,进行细节描写能够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主题。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文章就会平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而对于议论性的作文,进行细节描写能够有效地了解真相,深化主题,而且也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一项重要方法。倘若文章中未具备细节描写就会缺乏生动的情节,若对人物的描写缺乏鲜明性,就会导致材料缺乏真实性,不利于丰富文章的情感,甚至还会影响到文章主题的表达。因此,在作文的写作中,进行适当的细节描写是很有必要的,不但能够深化文章的主体,而且能够促使文章的形象更加生动,丰富文章的内涵。细节虽小却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课上出示有细节描写和没有细节描写的文章片段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细节描写可以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的作用,让学生知道细节描写是塑造形象以及反映生活的一项重要手法。只有知道了细节描写的重要,学生才会在写作中有目的的进行细节描写。

二、认真观察生活,真实再现生活

细节来自生活,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真实是细节描写的基础。因此,细节描写成功的第一步是真实。这个“真实”,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一定是会有的事实。要想确保细节的真实性,具备敏锐的目光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古人为了将虎画得生动形象,不怕任何危险来到了险地中,同时在周围的树上搭帐篷,以便更好地观察老虎;再如有的人为了能够将牛画的生动形象,于是决定将自己打扮成为牛来到牛群中进行观察。文与画的成功道理是相似的,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因为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只有平时认真观察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细微感人之处,写作时才能写好细节。有人说,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用能超过一大篇笼统的叙述。这话是有道理的。生活总是由一个个平凡小事组成的,人们的性格大都体现细微末节之中,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观察细节,写活细节。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自然界的一水一土、一草一木、一景一情,邻居朋友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兄弟姐妹的生活习惯……由群体到个体或由个体到群体,由静态到动态或由动态到静态,都是观察的对象。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够将描写的内容清晰的呈现给读者,才能够将最真实的感情传递给读者。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利普一家人在海边栈桥散步的目的不是为了散步而是为了迎接于勒,这一描写细节正是得力于作者平时对生活的大量观察。

三、抓住典型细节突出主题

一枝一叶总关情。典型的细节能够更好地深化人物的典型性格,刻画典型的细节,能够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题。特别是一件事记人时,要把典型事例写得详细一些,才能使文章生动。正如作家刘真所说:“作品中的细节就像活人身上的细胞,是艺术作品当中的灵魂。所谓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它的细节部分决定的。”例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因中举而喜极至疯,文中对胡屠户打范进嘴巴细节进行描写的时候,就具备很大的典型性,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就很好地呈现出了胡屠户庸俗势利、凶暴粗鄙的性格。再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范文4

语文教材的人文趋向,使语文学习走向对人类情感、思想的体验和关怀为主的终极目标。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在于单纯的文字表象,而是深层次的内在文学蕴味。由此使得学语文走入了“赏’’语文的境界。领略到文章深厚、广博的意趣,自然不愁其对语文的热爱。佛学中对教义的通释讲究一个“悟”。不防说,我们对文章的欣赏也讲究一个“悟”。并且在上世纪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完形——顿悟说,就指出学习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的顿悟,强调观察、顿悟、理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只是这种“悟”是对语言的敏感,对作品意境、情感、思想的关注与共鸣,瑞士心理学家皮 亚杰认为中学生此时已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尽管他们的人生经验还不丰富,但有了这个能力基础,教师便可借助一定的辅助方式来培养他们对文章的一种“悟性”。如果我们把欣赏文章中需要的“悟性”与学生欣赏中出现的对文章不知所云的“失语状态"比作天堑,那么不防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组成者之一的多媒体比作桥梁,使“天堑变通途”。 这个培养学生拥有“悟性”的过程,就是通过闻一知十的知识迁移,从事物之间的关系联系加以推广、补充、联结为一个整体,也就是由表及里,由构建意象到领略意境的过程。美国心理学著名教授加德纳认为人有七种智力:语言符号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能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挖掘学生于语文修养有利的语言符号智力,视觉空闻智力,音乐节奏能力。因为在文章欣赏中最需要调动的就是视察搜集、语言敏感、恩维跳跃等因素.这样多媒体为此提供了物质基础,它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突破教学中单一呆板局面,直观、生动形象地表现一些故事情节、情境,人物内心世界,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书——人——书的欣赏过程,即把文章中“虚”的境界呈现为眼前的“实”,通过“实”获得的表层意象“刺激"深层的人的审美活动,逐步进入意境氛围,进入有此感悟的境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则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完成:其一:培养学生“增加表象积累’’的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利用幻灯、投影、CAI课件呈现背景材料,利用录音、录像等设备,播放标准课文朗读。如《天上的街市》一文先用标准配乐朗诵把学生思维引入宁静氛围中,然后结合诗意点拔相继展示作者肖像和有动感的天空星星闪烁,夜市街灯,通过这些“刺激"(表象积累过程)调动学生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语言符号三种综合智力;促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这样一个意象:一个消瘦的背影(作者背影)伫立于窗前,眺望远闪烁的街灯和天幕闪烁的星空。随着这个意象的建立,伴随音乐,画面文字的再次出现,学生渐入诗作营造的安宁、平和、静谧的款款意境中。其二:培养学生表面观察,深入思考的方法。如要感悟《故乡》中作者对闰土深切的悲悯可充分借助画面提供的闰土外貌形象:阴沉老屋背影,身穿破旧灰暗薄夹袄的愁容满面,木讷的肖像;同时配之以低沉,哀婉的“我’’的独自。另外在训练学生由观察人的表象体察到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时,可利用重组性知识迁移,借助多媒体手段,调整各成分问的关系或建立所的联系,从而构成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感恬。比如用多媒体先展示:阳光照射林荫小道的背景,一个高大的身影从远处走来,接着展示此人物面部不同豪情(神态)的特写境头,使学生结合自己不同的人生体验或对社会不同的关注重点,产生不同的感悟:1、高大健壮的身体,丰华正茂充满自信的内心;2、高大瘦削的身体,饱经风霜,愁苦不堪的内心;高大壮实的身体,平淡呆滞,麻木的内心……,其三:在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之时,教师更要借助多媒体设置情景进行“激感’’。“看图想像’’、“情节补充一、“自编童话"、“想象未来”的训练.如运用C砧课件授完《狼》一文后,可补充“夕阳下,屠户面对毙倒在地的狼凝神静思譬的画面,要学生补充屠户杀死狼之后的情节,是弃之不理,还是挑回村去,挑回去后,村民有何反应。这样利于学生开拓思维,发挥想象,通过对文章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寻求不同的结局,烙上自己的欣赏观点的印记,让学生自然进入觉悟的境界。同时可展示几副相关连的画面,训练学生自编童话的能力,“赏”本身就带有吸收和摒弃的过程,在自编过程中不同的故事表现不同的欣赏的过程。

这三个环节是共同作用,相辅相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成功地实施,则能水到渠成地使学生拥有一定的悟性,一定的对文章境界的感悟。这样才能在有情趣的欣赏中提高对文章信息敏感力,产生思想共鸣,体味文章妙趣,提高文学素养,从而逐渐提高欣赏能力。如此在多媒体的媒介作用下,师生便易共入佳境,共享美趣。语文课堂也必将其乐陶陶、意融融。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范文5

如果有了知识,我们失去了没有它反倒能够享受的宁静,有了知识,我们的生活状态还不如皮朗故事里的猪,那要知识作何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现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 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 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 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 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 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 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四)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

(五)抒情方式/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

(六)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列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七)描写①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生动想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 确传神,形象鲜明)。

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 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

②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 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注: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 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 景;对比。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③场景描写: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 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④白描: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 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

(八)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 句、长短句等

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如平时自然、华美绚丽等

语体: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

情感: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或含蓄、或直露、或 奔放、或细腻等

(九)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平实自然:(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亲切自然。

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具有感染 力。

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 象为具体。

幽默讽刺:(幽默:语言风趣、诙谐;讽刺: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 用反语):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

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 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

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有说服力。

(十)句式鉴赏按句式整齐与否分:

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 义鲜明。

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按句子长短分:

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

(十一)取材(选材)构思的特点详略得当: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细致描述,与主题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的粗 略描述。

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

点面结合: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

典型/新颖:典型: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推陈出新。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 映衬。

(十二)现代文的分类按内容与文体分,可分为5类。

行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透过事物的表 象把握深刻意蕴)

①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 卒章显志

状物:物——人——理 篇末点题

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题 事物的特征。

类比(相似)——正衬 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

对比(相反)——反衬 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

这类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

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

渲染主题活动的氛围

②写人叙事散文

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③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这类散文要: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主旨一 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弄 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 的人生哲理。

④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内容:批判当代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特征: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

情感:通过对过去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当代物质社会 的忧虑与思考。

主旨:希望人们能够给反思。

⑤托物言志散文(象征)

这类散文要:关注事物的特点、特质;关注相关事物(正衬或反衬);关 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关注引申部分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

(十三)标题的作用(内容、结构、形式)标题的内容作用:点明中心事件、主体情感、主旨;点明话题、事件、背 景

标题的结构作用:行文线索(蓄势、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

标题的形式: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 目、新颖、设置悬念等

(十四)文章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

以人(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以物(事物的得失)为线索

以事(事件的前因后果)为线索

以理(所要阐述的道理)为线索

以情感(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线索。

线索的作用:贯穿/组织全文

(十五)文中关键句段的赏析1、起始句/段(位于文章开头或段落首句)对下文或全文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先言他人、他物、他事,以此引出所写之主 体人、物、事)

③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

④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

⑤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设置悬 念,引发思考

⑥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⑦总领全文

2、过渡句/段(在文章中间或段落中间)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内容上:点明中心(主旨)

3、结尾句/段(在文章或段落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标题),前后呼应

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题旨;深化中心(主题)

如果结尾句委婉含蓄,则其作用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 主题;强化坐作者感

(十六)引用的作用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

增强文章文化底蕴,增强感染力 点明题意,文题对应

(十七)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式:包括分——总;总——分——总式

递进式:逐层深入形成递进

并列式:分几方面介绍,形成平列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范文6

一、抒情必真,朴实自然

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以为辞藻华丽就能吸人眼球,获得高分。但优秀文章不只是优美词句、华丽辞藻的铺陈堆砌,还需真情实感的抒发,有思想情感,才能做到文质兼美。文章如若包含真挚的感情,即便是朴实的语言,也可以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印象深刻。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这样的文章是可以让人为之动容的。所以,在作文评价标准中,“感情真挚,感受独特”应该是重要的一项。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要过分追求文采,要认识到“文以情为贵,以真为贵”,做到“真诚表达,真情动人”。正如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所说:“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1找准动情点

清朝袁枚指出:提笔先须问心情。在作文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探寻情感点,先感动自己,倘若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如何去感动读者?所以,面对某个作文题目时,需要思考“动情点”,比如写至亲之情、凄苦之情、离别之情、悔恨之情等等,需要激活自己头脑中储备的相关材料,调出最具震撼力、最感人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篇章。如若尽是空洞叙说,是无法引起阅卷教师共鸣的,分数自然也不会高。

2充实内容,显露真情

写文章绝非空喊口号,需要将抽象的、无法触摸的情感巧妙转变成可感而具体之事,以充实的内容显露实意与真情。如捕捉细节,于细微处见真情,使文章生动起来,牵动人心。所谓细节描写,即把握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细微的典型情节,进行细致而生动的描绘。一个场景、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动作等,均能够变为作文细节,使文章看起来更真实,更具感染力,达到“一目传神”、“一瞬传情”之效。

例如,《背影》一文,朱自清截取了父亲背影的细节,好似一杯清茶,细细品茗,蕴涵绵绵情思,让人回味无穷,能使人感悟到那深深的父爱。可见,情之所至,才能感人至深。

二、化诗入文,增情添韵

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作文过程中,如果能够在保持真情实感的同时,再合理运用蕴涵情感的诗词或名言名句,既可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又可以给文章注入活水,激活语言表达,使文章增辉添色,更充满文化底蕴,更富有情韵。所以,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化诗入文,使习作充满诗情画意,情深而意浓。

1抓住“化诗入文”的方法

第一,直接引用诗歌,画龙点睛。第二,诗句后带上相关解说或阐述,如初中生习作《母爱无言》:母爱是那慈母手中的线,纤细微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母爱更像一场春雨,润物无声……母爱无言,因为母爱不图回报。第三,化用古诗文名句,如乐观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或者用自己话语写出诗词意境,如《初三的滋味》:“夜里秉烛看书,梦中亦在解题,六十分遭老师骂,五十分挨父母打。我心乱如麻,时间流逝飞快,作业如山心惊。了却初三中考事,赢得日后轻松身,可怜初三生”。该学生化用了《破阵子》的韵致,灵巧地道出了初三学习生活之无奈,使整篇文章看起来更诙谐有趣。

2把握诗歌运用的时机

第一,古诗文名为标题,耀人眼目。第二,古诗句作题记,巧妙导引全篇。第三,名句巧开篇,达到“先声夺人”、震撼人心的效果。第四,用诗句来辅助议论,有理有据,强化表达效果。第五,写景时穿插有关诗句,优化意境。第六,抒情时,引入相关诗句,丰富情感表达等等。如某学生以《但愿人长久》为标题,以诗词开篇:“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夜晚,一个人孤独寂寞之时,总爱仰望星空,回忆往事。……于是,脑海中总能浮现出‘露从今夜白,今日故乡明’等诗句”。而后陈述了相关经历,最后呼应结篇:“繁华的城市,一人独自走在异乡悠长的街道,下着绵绵细雨,轻唱着苏轼的《水调歌头》”。这样,巧妙的“化诗入文”,可以给文章增情添韵,使之诗意盎然。

三、妙用道具,增添情味

在戏剧舞台上,虽然道具是静态的,没有任何台词,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些道具绝非无关紧要的点缀物、装饰物,就好像俄国戏剧家、小说家契河夫所说的那样:“如果第一幕里您在墙上挂了一管枪,那么在最后一幕就得开枪,要不然就不必挂在那儿”。道具是沟通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能够使人物性格更好地展现出来,让人物形象更饱满,有个性。同样,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不少文章以物品(道具)为线索,或者用物品来充当文章结构的引线或者暗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借助相关道具来勾勒人物鲜明性格,传达有关情感信息,使人从中窥视到人物的心理动态等。

例如,《孔乙己》一文,细细品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所设的道具:一块粉板,也就是古时候店家用以记账的记事牌,相当于现在的“备忘录”。这一道具虽然毫不起眼,却在文中多次出现,它给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呈现作了注释,可谓是悲剧的见证物。

再如,《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查问木雕”(爸妈因羚羊木雕而伤害了“我”的心)―插叙“赠送木雕”(叙述我与万芳的真挚友谊)―“强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衬爸妈)―“取回木雕”(“我”讨回羚羊木雕过程以及痛苦之情)。借用木雕,文本结构更紧凑,更加浑然一体。同时,从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的不同话语中,还体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范文7

关键词:叙事时间;时距;频率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80-02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在其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部公认的经典小说以多重叙事角度和情节结构闻名,作家对小说文本的无限可能性进行了前卫性的实验。多年来,学者们运用神话原型解读法,新批评主义解读法,结构与后结构主义解读法等批评方法对文本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 “《八月之光》尽管是福克纳作品中最常被评论、被用作教材的作品之一,然而对其众多的读者来说,它仍然是最令人困惑的、最难纳入无论是加以理性的思辨或美学的透视的小说之一。因此,它还是一部远未读懂的小说。”[1]31福克纳以晦涩的语言,支离破碎的情节结构以及交错的时空转换著称,他永远不会让读者顺着一条连贯的线索俯瞰故事全貌。故事中时间肆意跳跃,过去现在纵横交错,情节发展经常停滞不前,前后割裂甚至突然后退。《八月之光》正是打破了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传统写作模式,让读者在零织的时间片段中眼花缭乱甚至一度迷失方向,然而一旦把握了小说的脉络,从这貌似被任意转换与破坏的时间隧道中抽离出来时,读者就会幡然醒悟,继而体会到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怎样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喧嚣却真实的现实世界。

一、《八月之光》中的故事时间

我们知道叙事时间涉及两个层面的时间概念,即“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前者是指所述事件发生所需要的实际时间,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体验,首先是用于描述、衡量时间的方式,如钟表时间、年历等等;其次时间总是按照钟表时间顺序缓缓流淌。而后者是指用于叙述事件的时间,与前者不同的是,小说家为了建构情节、揭示题旨等动机,常常在话语层次上“任意”拨动、调整时间。有时候,小说家甚至可以像放映DVD一样,将故事时间暂停在某个时刻[2]112。福克纳正是打破了钟表滴答之声不可逆转的规定性,在《八月之光》的故事里,通过控制、安排话语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对这种规定性的叛逆与想象,达到了不可言喻的审美效果。《八月之光》的故事发生在八月中旬,前后历时仅为10天左右:周五——莉娜行进在路上(第一章);晚上克里斯默斯杀死伯顿,放火烧了房子之后开始逃亡生涯(第十二章)。周六——莉娜到达杰弗生镇后遇见拜伦·邦奇(第一章);布朗指证杀人犯为克里斯默斯(第十三章)。周三——莉娜接近产期,在拜伦帮助下住进小木屋(第十三章)。周六——克里斯默斯在摩兹镇被捕(第十五章)。周一——克里斯默斯被私刑处死(第十九章);莉娜孩子诞生(第十七章);布朗逃跑(第十八章)。周二——莉娜再次踏上旅途。

整个故事横向展开的现在时间虽然仅为10天,纵向延伸的过去时间却展现了几个主人公甚至是其父辈祖辈的一生。按照文本顺序,依次为莉娜前二十年在家乡的生活(第一章);克里斯默斯在刨木厂四年的经历(第二章);海托华在杰弗生镇二十几年的生活(第三章);克里斯默斯幼时在孤儿院的生活,少年时期被麦克伊琴收养的经历以及十八岁以后的流浪生涯(第六、七、八、九、十章);伯顿家族的历史(第十一章);海因斯夫妇在摩兹镇三十年的生活(第十五章);海因斯夫妇揭开克里斯默斯的身世之谜(第十六章);海托华回忆自己的一生(第二十章)。随着情节的展开,过去与现在紧密交织,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有机整体。

二、《八月之光》中的倒叙与预叙

然而我们可以看出,文中的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并不能时时相符,经常出现超前或者滞后,有时甚至是停顿。例如整本小说共二十一章,其中就有至少五章的章首没有任何时间标志,情节与前文毫无干系,甚至只用第三人称“他”指代前文从没出现过的人物,致使读者已经建立的时间架构一时错乱,阅读体验受挫。第六章开始时作者这样描写:“记忆里沉淀的必早于知晓的记忆,比能回忆的长远,甚至比记忆所想象的更久远……在这条寂静空荡的走廊里,在正午之后的清净时刻,他像一个影子在那晃动;五岁了,个子还那么瘦小,不做声不出气的,跟影子一般无二。”[3]83前文第五章讲述的是克里斯默斯案发前在街上游荡的心路历程,故事时间停留在周五晚上十二点整,他终于下定了决心朝伯顿的房间走去,甚至没想“就要出事了,我就要肇事了”。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以及读者的阅读期待,下文理应表述凶杀案的整个过程,然而作者却随手一拨,将故事世界的钟表停摆,让时间又急速倒回到某人“沉淀在比知晓的记忆更早的记忆”中,读者只能暂时放弃对按照已然架构起来的时间顺序继续发展的期待,跟随作者一起来探索这个男孩五岁时的记忆,这时的话语时间明显落后于故事时间,因为形成了“追溯过去”也就是所谓“倒叙”。“事件时间早于叙述时间,叙述从现在开始回忆过去,则为倒叙(analepsis)。”[2]116有趣的是当读者带着重新建立的阅读期待进入第六章时,却一直无法明确这个“他”到底是谁,直到本章结束,才由麦克伊琴不经意的一问,使读者得到了答案—“我不姓麦克伊琴,克里斯默斯才是我的姓。”这令读者顿时有了恍然大悟的畅快,也令克里斯默斯这个带有异教徒意味的名字深深刻进读者心里,在后文中自然而然地将名字与克里斯默斯的反宗教联系在一起。由于倒叙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与心理时间相结合,人物通过回忆的方式叙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使我们能够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等。所以我们很容易就切身感受到小克里斯默斯在被女营养师抓到后的恐惧和得知被麦克伊琴收养后内心的反叛。书中以倒叙的叙事时间模式展开情节的例子还有很多,第二十章“他还能记起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神学院、初到杰弗生镇得情形,那时渐淡的铜黄色阳光几乎可以听见,像喇叭声逐渐低沉下去落入寂静与等待的间歇,随后又立即从间歇中传出。”[3]331与倒叙相对的,如果事件还没有发生,叙述者就预先叙述事件及其发生过程,则构成“预叙”[2]116。所谓预叙也就是话语时间较之于故事时间超前了,有时候这种叙事时间模式会起到相当于预言的作用,如第八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乔将从这副姿态获得他自己的一项举止,但不是现在。那是后来的事……接受这一切是以后的事,将会随着他由愤恨到轻信的整个变化出现……他像匹小公马带着又疑又喜的惊奇,跳蹦在一片隐蔽的栖息着一群疲倦而又在行的母马的牧场上,而他到时候也成了无数众多、无名无姓的男人中间的一个牺牲品。”[3]124这时的克里斯默斯刚刚认识他的初恋情人博比,还没开始交往,然而话语时间却在这时超过了故事时间做出了类似于暗示或者预告的描写,达到了情节前后的完整性,也体现了在看似凌乱和片段性的时间背后作者对故事早已胸有成竹的掌控力以及精巧的构思。

三、《八月之光》中的时距与频率

话语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除了存在超前与滞后的关系之外,还存在着时距和频率的关系。话语时间与故事时间的距离叫做时距,即事件或故事实际延续的时间和叙述它们的文本长度之间关系,实际上是一种速度关系。如果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即为“概述”。作品第十章中,克里斯默斯被博比抛弃时是十八岁,他到达杰弗生镇时是三十三岁,这期间十五年的时光只用了两页纸的篇幅,叙述时间远远短于故事时间。作者只是寥寥几笔概括了克里斯默斯十几年在外漂泊流浪的生活,使得情节得以延续,也让读者了解了他那些年的境况,对作品得以更好地理解,又不会因为某种没必要的事无巨细的描写方式而产生厌烦的情绪。相反的,第九章中克里斯默斯在晚上从家里逃出去参加舞会,又在舞场将养父麦克伊琴砸死的情节仅仅几个小时的故事时间,却占据了整整十六页的篇幅,中间穿插的描写一度使故事时间停止,这种好似将故事置于放大镜下,不错过任何细节的叙述方式令一场发生在舞场的暴力事件精彩绝伦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克里斯默斯暴虐易怒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这两种叙述速度一快一慢,一紧一松交替在文中出现,使得整部作品极具节奏感与音乐性。与叙述节奏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叙述频率,即一个事件出现在故事中的次数与该事件出现在文本中的叙述次数之间的关系[2]124。在《八月之光》中较为典型的频率是重复叙述——讲述数次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在第五章中,曾多次出现“是的,因为她开始为我祈祷”这样的语句,克里斯默斯不断地向自己重复着这句话,同时作者也在用这句话不断地提示读者,“她为我祈祷”是件极其重大的事件,重大到克里斯默斯就是不断思索着这件事而走向了杀人的道路,这也许是个原因,也许是个导火索,虽然情节发展的空白使读者暂时还没有头绪,但由于事件的不断重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当第十二章再次出现多次重复的“她想祈祷,但又不知道该如何祷告”时,读者很容易就能动地填补了情节的空白,更好地理解了作品。

综上所述,如果能正确的把握《八月之光》中的叙事时间,即话语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拨开作品纷繁复杂,时空交错的迷雾,不至让散落于作品各个角落的时间碎片扰乱我们的思辨,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作品中的节奏与美感。

参考文献:

[1]迈克尔·米尔格特.是小说而非轶事[C]//新论《八月之光》文选.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87.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范文8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和大家分享的语文考试答题技巧方法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方法一

写作手法26个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

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一、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常见答案

(一)开头的作用:

吸引读者:

(1)巧设悬念

(2)使用修辞(使文章文字生动)

(3)充满生活情趣

2.总领全文

3.奠定感情基调

4.于后文发生某种关系:(1)对比关系(2)铺垫、伏笔关系

(3)呼应关系(4)欲扬先抑

(二)结尾的作用:

1.中心类:(1)点明中心(2)深化主题(3)拓展主题

2.于前文发生某种关系:(1)对比(2)呼应

3.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

4.委婉含蓄,意味悠长

二、关于总喻和分喻的思维方式(用于带有较复杂比喻修辞的句子理解题)

思考步骤:1.明确陈述主体(基石)

2.分清本体喻体(重点)

3.理清比喻内容(保障)

三、关于三种人称各自的好处问题

第一人称:(我):

1.使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

2.便于作者表达自己较复杂情感

(我们):

1.说理性有号召力

2.抒情性有感染力

第二人称:(你,你们):

1.赞美性质:亲切感

2.批评性质:

(1)人:质问之势-气势强烈-表达情感

(2)非人:拟人化—同上

第三人称:(他,他们):客观真实

四、常用的表现手法(手法;写法;写作方法;艺术手法……)

对比;象征;衬托;比喻;幽默;讽刺;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托物言志;

五、文章多主题多情感时概括作者情感宜用划线摘句法(常见于写景抒情散文)

1.划出中心句

2.划出具有感情色彩的词

3.分析词句所蕴含的情感,结合全文整理答案

六、文章谋篇布局的常见类型

1.一波三折(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2.欲扬先抑(突出重点)

3.结尾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思考)

4.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5.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结构严密)

6.某种时空关系

7.某种对比关系

注:文章的结构特征是无穷的,掌握谋篇布局既是谈结构特征这一本质即可。

七、句子赏析要点

1.解析修辞

2.描写角度:

(1)远近、高低、大小对比

(2)虚实结合

(3)视、听、嗅分层次

3.选材特征:

(1)小事

(2)细节

(3)某一方面

八、文章选材特点常见答案

1.以小见大(易为读者接受)常见于记叙文和小说

2.多用古代故事,典故,寓言,诗词(增强文章文化底蕴)常见于议论文和杂文

3.选材角度宽泛(是文章丰富生动)常见于散文

九、文章语言特点常见答案

1.生动形象(修辞多,语言华丽,多见散文)

2.平实(多见小说,记叙文,哲理性散文)

3.幽默

十、关于双层含义的问题

1.浅层和深层

浅层一般与文章内容有关;深层一般与文章中心有关

浅层一般是物质性的;深层一般是精神性的

2.虚写与实写:梦;现实幻想;现实想象;眼前

3.角色主体不同造成的含义不同

十一、逐层深入的集中常见类型

1.逻辑性深入:分类无限,重在掌握什么是逻辑性。

2.情感的深入:夸大化;深入化。

3.从感性到理性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方法二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法的作用。

1、读出描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情景,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 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1、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①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 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 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③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①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②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③“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④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⑤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①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②……描写了(或刻画了)……

③……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 ①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②……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①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②……,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①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②……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①以“物”为线索;②以“事”;③以“人”;④以“时间”;⑤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①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②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范文9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教学时要把握住小说的三要素进行教学。我通常采用“整体感知―赏析―创造”的模式进行小说教学。

一、整体感知:

1、复述故事情节

在学生速读课文后,找一名学生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对他复述的内容进行补充,完成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把握。也可以同桌为一小组互相复述,推举一至两名同学在班里复述,全班评价复述效果。复述故事情节,即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快速搜寻信息的能力。

2、概括故事情节

在复述故事情节后,要让学生根据人物加事件其它要素根据需要适当增减的方法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赏析

1、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因此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至关重要。要先让学生知道设题角度:(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别人的描述、作者的议论。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让学生在读文中划出刻画人物形象时所用的描写方法的句子。 (2)结合划出具体的句子完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人物是怎样一个人?从全文看人物是怎样一个人?引导学生比较这三个问题的答题思路。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在这一环节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2、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要让学生知道设题角度: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要让学生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3、赏析小说的主题

选入教材中的文章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4、赏析小说艺术特色

(1) 赏析一:题目

设题角度:文章题目有何含义?分析文章题目的妙处等。有的题目反映了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有的题目有双重含义,既有表面含义,又有象征含义,如《爸爸的花落了》。

(2)赏析二:人称

设题角度: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

(3)赏析三:结构

设题角度:指出某一段落问其在结构方面有何作用。解题指导: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

(4)赏析四:表现手法

设题角度:文章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衬托或烘托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对比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方。

(5)赏析五: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

(6)赏析六:语言特色

小说的语言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幽默,机智;有的暗含讽刺;有的凝练,隽永;有的委婉含蓄。常用鉴赏术语,如:意境,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主线(索),脉络清晰,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说服力,感染力,生动具体,细致入微,极富新意,形象化,漫画式,人物性格(广义) ,典型环境,文眼,文章基调凝重悲凉,激昂明快等等。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范文10

小说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种形式,文学色彩十分浓郁,它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被人们喜爱。可是,对于广大同学来说,由于小说的技法比较多,很多时候很多同学不太容易把握它的主题。这导致同学们做这类题得分不高。其实,小说题虽然有些难,但是任何人出题都离不开三个方面:内容、主旨和艺术手法。只要我们弄清了这三个方面,那么所有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一、明确内容

内容,是任何文章都具备的一个因素,小说也不例外。所以,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一定要会用自己的话总结和归纳出来,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明确了内容,其他的问题也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离不开内容,有很多题都与内容有关。因此,在阅读文章之后,一定要将主要的情节经过复述出来,这对理解其他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都学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个作品读了之后,如果能够将内容概括出来,那么自然就会思路清晰,之后出现的与之相关的问题,自然也就很容易地得到解决。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林冲被发配沧州,然后去看管草料场,最后是雪夜复仇。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弄清了这些,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林冲的情感变化了。

在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问题都与内容有关,例如2016年高考全国2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塾师老汪》的第二题: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对于这样的一道题,我们如果没有明确文章的内容,那么就很难回答,因为这个人物形象是在具体的事件中体现的。要想概括出“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必须要找出相关的具体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就是小说的内容。因此,我们在阅读完文章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文章的内容。

二、把握主旨

众所周知,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这一概念明确指出了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也就是说,小说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最终目的是表现主题。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关键。

把握主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操作:一是通过剖析人物形象来概括主旨,二是通过剖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来概括主旨。例如,鲁迅《祝福》主要是通过刻画祥林嫂的形象,展示她的遭遇,进而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再如,2016年高考全国2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塾师老汪》的选择题: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对于这个题,如果同学不理解文章的主旨,那么肯定是答不对的。其实,只要略微联系到小说的主旨,那么这个观点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因为它与文章的主旨不一致。因此,同学们在阅读文章之后,一定要能领悟出小说的主旨。

三、掌握技法

小说之所以不好理解,就是因为它的技法比较深,由于大量手法的使用,导致理解的时候存在困难。因此,同学们在阅读完文章之后,一定要将文章所使用的手法列举出来,这样对解答后面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赏析作品艺术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的必考内容。《考试说明》对此分别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中作了说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小说的艺术技巧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考小说命题有向此方向发展的趋势。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这些大致体现在写人手法、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和语言艺术等四个方面。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两条线索,一个是明线,一个是暗线。明线是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暗线是反动统治者实施陷害林冲的诡计。双线是矛盾斗争关系,暗线推动主线发展,鲜明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弄清楚这一点,就能够很好地把握主题。例如,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马兰花李德霞》第二题: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如果我们在阅读完文章后能够对小说的艺术手法有一个定位,那么自然就能够回答好这个问题了。

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小说,高考无非重点考查内容、主旨和艺术这三个方面。如果看了文章之后,就匆匆地做题,效果肯定不会很好。如果在阅读之后,我们能够将这三方面进行梳理后再做题,那么考查的那些问题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范文11

《背影》表达了作者至情至真的父子之爱。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水平不仅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而且其情感因素对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引导、激励和强化的作用。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四、导入环节

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海洋天堂》的有关片段,让学生体会海洋天堂,一个永远有自由、有父亲、有依靠的地方,那是内心最后的归宿,最舒适的栖息港湾。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所以,借助有关的影视片段,顺利地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

板书:父爱。

五、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六、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

(2)在这几次背影的描述中,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3)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从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外,还用什么描写方法表达这种关爱?父亲这些朴实而简洁的语言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当学生能够真正读懂文章中几次“背影”中蕴含的意义时,学生也就能够感受到文章包含的那份人间至情。)

2.感受父爱深情,学会感恩

给父亲写一段话,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

(设计意图:网络上前段时间爆出一项调查:父亲节前夕,淘宝网了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数据显示,同为节日,父亲节却没有情人节那般喧嚣,没有母亲节那般温暖,更没有儿童节那般欢快,与关键词“爸爸”相关的宝贝仅32万件,中国父亲遭遇尴尬父亲节。算下来爸爸的淘宝待遇仅为孩子的1/30,不足妈妈的1/8,情侣的1/20。从这则信息来看,人们对父亲节不是太重视。所以,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给父亲写上一段话,并交给父亲,使学生真正懂得感恩,真正明白父爱无言。)

七、课堂结尾

以刘和刚的“父亲”为结尾曲,让学生在MV中感受父亲的默默付出。

八、教学反思

关于情人节的文章范文12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清朝袁枚曾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大家都喜欢奇势迭出的文章。所以记叙文使用插叙尤为重要。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构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突破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烦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注意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在平常的写作中,有几种情况可以运用插叙的写作方法呢?有两种,一种情况是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事线索,插入另一个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用以丰富故事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如《祝福》这篇课文就运用了插叙。鲁迅回忆过去、追忆往事,帮助读者弄清祥林嫂的身份背景、性格特征,为后文交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好了铺垫。

另一种情况是在作者叙述主要故事情节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一段对有关往事的追溯和回忆,以帮助展开主要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插叙结束后,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主要情节或事件。《羚羊木雕》一文,便是这种情况。文中万方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是上星期的事,送羚羊木雕,是昨天的事。逼“我”要回木雕,是今天的事。作者从妈妈的追问“那只羚羊木雕哪儿去啦”写起,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和妈妈的争辩结束,便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木雕的事情,这一插叙,交代了“我”和万方深厚的友谊,使文章的情节更紧凑,中心思想表现得更为深刻。

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也是如此,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作者时而写眼前事,时而回忆往事,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当然,作者每次回忆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中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父亲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时间交错而不凌乱,使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综上所述,记叙文中合理的插叙不会使文章趋于平淡,而会使文章曲折有情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文章增光添彩。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准确恰当地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