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时间:2023-05-30 09:26:31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范文1

关键词:商业化背景 小说创作 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渐确立,市场经济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逐渐增大。在这样的商业化背景下,小说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正如肖向东所认为的,“商业化背景下小说的创作具有积极作用,对促进小说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再如葛红兵认为的,“没有商业化的背景,小说就不可能找到它的读者,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社会商业化的提高,随着小说创作和出版市场化的程度的提高,丰富了小说的发展,商业化对小说起到了促进作用的。” 但商业化背景对小说创作的负面影响也较大,如知名学者汪涌豪所说的:“经过商业化冲击的文学放弃了崇高和责任,是背离文学的。” 商业化背景对中国小说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究竟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是否有利?目前已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商业化背景对小说创作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商业化背景对小说创作的积极作用

在商业化背景下,小说创作发生了悄然的改变,相当程度上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而小说创作的商业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说的发展,它丰富了小说的认识范畴,从长远来看,商业化背景下的小说创作会更加有利于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它对小说创作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推动了小说创作的发展。商业化背景下,由于市场运作方式进入到小说生产领域,同时形成了对小说创作起明显制约作用的读者消费市场,所以相应产生了适应于这种运作方式及消费市场的小说作品。例如,商场上的瞬息万变,一起一落,能够使作家从商业的角度来观察和体验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让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实际,丰富小说的内容,增加小说的审美趣味,从而促进小说的发展,著名作家余秋雨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二是充分扩展了小说创作的张力。商业化背景下作家的创作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通过作家自身对小说内容、形式等各方面的调控,来寻求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各个方面的审美需要,充分扩展了小说创作的张力;三是促使小说创作多元化发展,达到文艺繁荣。商业化背景下的小说创作能够根据市场的价值规律来进行多元化的创作,使小说创作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实现价值,从而能够促进小说家更加努力地创作出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品,使小说创作大发展大繁荣,例如流行性的当代小说、电视剧的大量兴起就是很好的例子;四是商业化背景可以增加作家的收入,从而提高作家的创作热情。例如,我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最开始就是通过小说创作来获取一些经济利益以帮助自己度过生活中的难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的动力的。

二、商业化背景对小说创作的消极影响

随着商业化浪潮的翻滚,激起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渴求,人们开始一切为了“钱”,同样,读者对小说的审美观念也发生着悄然改变。商业化背景对小说创作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倾向于经济利益。由于读者的审美观念受到冲击,在商业化背景下小说创作开始向一个极端道路走下去,那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创作。为了赢得短期的经济利益,小说创作抛弃了原有的崇高和责任意识,追求金钱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流。比如许多小说创作者为了达到更高的经济收入,想方设法力争使自己的作品进入畅销书排行榜。这都是商业化背景下小说创作者追求利益的结果。二是小说对拜金主义、商业原则等各方面的认同和屈服,从而致使一部分的小说家开始放弃了自己应有的使命感、责任感、人格精神,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和信念危机。三是由于现今对小说的优劣区分完全取决于是否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致使一些格调不高的庸俗小说由于发行量大、利润大、经济效益好而大行其道。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商业化背景下,小说创作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和休闲娱乐等特征。一般来讲,小说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具有提高大众思想境界和把握知识的作用,它不仅仅只有娱乐休闲的功能,也不只是小说家们获取利益的手段。因此,小说创作者即小说家们要十分警惕商业化给小说创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多注意发挥商业化背景对小说创作的积极作用,正确处理好小说的社会效果、审美效应和经济效益三者的关系,调整好创作心态,以创作出既有经济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的独特性的小说。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张颐武.市场化时代:文学的困境与可能性[J].大家.2003(3)

[2]杨烽.论当前文学商业化的倾向[J].江汉论坛.1993(02)

[3]肖向东.文学商业化思潮浅议.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05).

[4]周溶泉.论当今文学的俗化与商品化.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

[5]陈元龙,赵淑珍.媚俗:文学创作的一个误区.人文杂志,1999,(02).

[6]马英群.浅谈商业化背景下的小说创作[J].安徽文学.2009(5)

创作背景范文2

所谓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描绘生活图景和表现思想情感有效融合形成的艺术境界。工笔画创作意境,是指工笔画形成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个性特征,需要创作者有丰富艺术内涵和文化品位,也需要观赏者有一定审美水平。这样才能产生情景交融意象相通的效果。工笔画创作需要继承传统,更需要开拓发展,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工笔画创作意境需要遵循其发展规律,从追求形似、注重细节、虚实结合等不同角度入手,展现现代工笔画独特审美境界和情感外化特征。

一、追求形似,展现工笔画独特审美境界

在绘画艺术中,创造形神俱佳艺术意境应该是大家的共同追求。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这是工笔画创作意境的必由之路。追求形似应该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但这种追求并非是简单的仿生描摹,而是借助文化背景因素,用细致、工整、严谨的线条展示物象的形,在形似的基础上营造神似,并以形神结合的方式,为观赏者创造“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独特审美境界。工笔画离不开写意、传神、气韵等审美原则,这与现代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形成高度契合。追求形似要找准切入点,特别是对现代文化背景要素的把握,应该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点。青年工笔画画家李科宏创作的工笔画,大多以花鸟为刻画对象,他的画作中不仅有古典情致,也包含丰富的现代风情,其笔触细腻,纹理清晰,宛如闺秀。如《花香蝶舞》这幅工笔画,自然气息特别浓郁,画面典雅精致,花瓣生动,风格雅致。特别是花与碟的结合,让人浮想联翩,含苞花蕾和飞舞蝴蝶将会上演怎样的“蝶恋花”呢?画面背景和画面色彩都追求一种淡雅之风,相比传统工笔画的暖色张扬气质有了明显不同。这也是现代人思想意识追求的着眼点。

二、注重细节,反映工笔画精致深邃意境

细节决定成败,工笔画创作也是如此。工笔画讲究用笔的精细化,特别是对人物、自然物象的细微特征刻画,每一笔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细心揣摩,抓住最能表现物象特征的关节点,对细节进行准确把握,才能呈现画龙点睛的效果。现代社会生活元素异常丰富,也为工笔画创作意境带来崭新视野。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做好观察,针对细节作出精心设计,利用细节反映社会文化特质。对人物性格、自然景物、事件发展和社会环境进行格式化刻画,不放过任何细微的特征变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形成意境创作的最佳切入点。当代著名工笔画画家张桂枝,其工笔画形神俱佳,追求主观精神。特别是注重细节刻画,甚至达到“尽其精微”的程度,欣赏张桂枝老师的工笔画,可以让人由内向外产生神往。其花鸟工笔画创作,呈现的是天趣和人性的自然融合,在画面细微之处,都能够让我们读出精美、神韵、诗情来。如《梨花情》这幅工笔画,纷繁的梨花,或初绽、或怒放、或含苞,每一朵花、每一个花瓣,都安排得错落有致、精细逼真,透出纯洁的美,枝叶轻盈,自然、和谐;枝条上的小鸟在窃窃私语,情意正浓。从细节之处,处处都彰显现代文化气息,反映工笔画精致深邃意境,给人祥和、静谧的感觉。

三、虚实结合,彰显工笔画情感外化特征

虚实结合是中国工笔画创作的重要手段和技巧,所谓的“虚”,并非是指空和无,而是在画外的无形的“意”,让这些无形的因素与创作者和观赏者形成心灵的共鸣,这样的虚就是虚而不虚了。工笔画中的“实”,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自然进行的描绘,而是将作者情感融入到画作之中,赋予在所有物象之内,并给观赏者形成情感冲击,让画外形、画外音构建工笔画神奇意境,带领观赏者走进工笔画空灵、丰美、优雅的高调之中,感受工笔画意境的神奇,为净化观赏者心灵创作优良环境。现代文化背景下工笔画创作,不仅要关注工笔画的传承问题,也要考虑外来画技的介入和影响,只有不断吸收、整合、归结、优化各种文化精髓因素,才能形成崭新的中国工笔画创作画风。如著名工笔画画家王庆升的作品《雨后》,画面呈现的是一朵盛开的荷花,周围是七倒八歪的荷叶,作者刻意凸显荷花的独立不群,又配以诸多陪衬,那雨滴似有似无,那水面似动似静,给人带来无限遐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工笔画的精神情感因素极力放大了,我们看到的是荷花的纯洁、坚毅、独立等性格。这也与现代人追求个性独立有众多相似之处,自然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作者:包晓棠 单位:苏州大学

创作背景范文3

【关键词】文化自信;音乐创作;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认可的一个表现。鸦片战争之后外国文化开始进入中国,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一些西方国家在租借地内进行文化殖民。由于当时列强在我国拥有特权,所以社会上层人士不得不主动学习外国文化。清朝灭亡之后,有极端知识分子甚至曾一度想要废掉汉字改用罗马文字,其实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不自信。民国期间随着我国与国外联系越发密切,学习外语甚至成了社会上层的一种标配,对于中国流传了5000年的传统文化则表现出了相对冷淡的态度。改革开放后,随着一些外国的音乐流入,嘻哈风、皮克风和重金属风的音乐开始流行于一些沿海城市,这种新元素的出现对中国的传统音乐造成了很大冲击。此后,没有创造出大量能够风靡全国的传统音乐,正是因为当时音乐界对于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一、国内音乐创作的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摇滚成为中国最流行的一种音乐时尚,直到现在中国乐坛上所流行的音乐也是充满了西洋乐的因素。真正依托中国文化所创作的音乐少之又少。而且中国传统音乐欣赏范围基本上保留在了白发一族,年轻人中根本无法形成流行风潮。如此现象并非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魅力,而是当时人们受到了这些外来音乐因素的影响冲击过大,传统音乐极易被忽略。后来也形成了一些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创造出来的流行经典,比如说周杰伦的《台》《兰亭序》等曲子。虽然背景音乐的演奏用到了西洋乐器,但曲子是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所打造出来的,歌词体现着一种古文之美,充满中国特色。不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相应的文化自信,导致当时中国人基于中国文化所创作出来的经典曲子缺乏原创性,比如,一些比较流行的中国古典音乐作品,虽然听起来大气磅礴,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但是其作曲却非国人原创。并非是中国的作曲者写不出这样气势磅礴的曲子,一方面因为西洋音乐元素的流行,导致中国的作曲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忽略。另外一方面因为中国的音乐消费者更加偏向于西方的现代音乐。在利益的引导之下,很多作家已经忽略了对于传统音乐的创作。党的十以来,我国各方面各领域都已经加大了文化自信建设工作,所以近些年来包含中国本土文化元素的音乐也开始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一些民谣的创作。这些民谣虽然没有包含中国古风的韵味之美,但大多都是以当地的民风民俗为创作背景写出来的曲子和歌词。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民谣,就算不听歌词简单地听一下背景音乐,就可以听出无限的韵味,比如曾火爆一时的《南山南》。

二、文化自信背景下音乐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市场消费热度不高。年轻人是现在我国音乐市场上的消费主力军,这批人的音乐审美已经受到了固有流行音乐影响,对于一些新的音乐的接受度并不是很高。近些年,网络上也流传了一些非常唯美的古风歌曲,但这些古风歌曲也都是将中外音乐元素进行结合之后所创作出来的,综合水平普遍都不高。这些作品虽然文字写得充满凄美之感,但并不能勾勒出意境,有的纯粹为了押韵。还有一些歌曲虽然看起来是基于传统文化创作,实际上都是一些流行音乐元素加上极具传统民族特点的唱腔罢了。另外一种就是利用中国传统的民谣或者说戏腔唱腔去创作一些作品。最典型的就是李玉刚。李玉刚的作品确实有点“中西结合,中方为主”的音乐作风,其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少,但真正被广泛流传并且达到一定播放量的并不是很多,一些网络歌手所创作的曲子面临的也是同一个情况。所以现在并不是没有符合民族文化特征的音乐,而是这些音乐根本没有办法被普遍消费。(二)中国民族文化沉淀已久,不好驾驭。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文化沉淀也比较丰厚,基于民族文化创作音乐的时候非常难以驾驭。与之相对比,在20世纪改革开放之后外国简单粗暴的流行音乐传入中国之后之所以会流行,就是因为这些曲子在创作的时候并不需要像传统民族曲子一样太过于精推细敲,流行音乐更多的是追求各种乐器混合而成的一种劲爆感。毕竟现在大家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只有这种劲爆的音乐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创作一般都是以丝竹管弦为基础,这些乐器与西洋乐器相比表现得更加温和。虽然无法创造出流行音乐的躁动之感,但若是将曲谱谱写到位的话,弹出来的乐曲还是非常有感觉的。比如现存的一些民族名曲《十面埋伏》《云宫迅音》《高山流水》《茉莉花》等。虽然有些传统乐器无法像西洋乐器一样发出令人振奋的音符,但这些乐器所能表现出来的意境却是流行音乐达不到的。想要谱写出一首让人听着很悦耳的曲子不难,但是要想让人感觉到一种特定的意境是非常困难的。比如阿炳老师的《二泉映月》,只是通过一把简单的二胡就让人感受到了天桥街头那种落魄之感。

三、基于文化自信大背景下的音乐创作实践

(一)从教育入手,加大重视。传统音乐因为学习起来比较复杂而且很难取得成就,因此传统音乐整体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因此目前一些学校的高端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西方音乐以及中国当下比较流行的音乐创作。如果想让中国现在的音乐市场多出一些民族性的音乐,那么这些高校在进行培训的时候就应该重视民族传统音乐方面的教育。首先学校方面要做到文化自信,在给学生进行教育培训的时候也要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的观念,不要一味地去偏向于西方乐曲和当下的流行音乐。同样也应该重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培训,发扬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除了音乐专业之外,学校也可以适当地开办一些传统民乐的兴趣小组,招纳对于传统民乐有兴趣的同学。学校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专业的老师对这些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培训,并且尝试带领他们去创作一些音乐。因为音乐的创作并非是音乐专业的专利,只要是灵感来了,谁都可能写出好曲子。除了高端教育之外,一些中小学里面也可以适量地设置一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课程,在这些课程里面也可以适当地包含一些有关于音乐欣赏的部分,引导年轻一代人去欣赏这些民族文化。(二)学会加入新元素创新。音乐市场确实流行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比如网络歌曲《化鹤归》《扶摇》《我的一个道姑朋友》等。虽然这些曲子并非出自大家之手,但这些歌曲从作词到背景音乐都是充满了中国韵味之美。这些歌曲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听众认可,但由于曲子太过于缓和,不太适合如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因此社会的普遍接受度不高。创立这些包含民族文化特点的曲子时,若适当地加入一些流行的元素,所取得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最典型的就有《生僻字》。虽然这首歌的曲子属于流行音乐的范畴,但是本身主体也表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完全可以作为以后基于民族文化自信下进行音乐创作的一个案例参考。

四、总结

作曲家和歌手在创作的时候在追求自己灵感的同时,也在追求作品所能取得的市场价值。虽然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流行音乐歌词单调,曲子并没有什么创新之感,但却能在一段时间内火爆网络,创作者也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市场回报。创作这些民族音乐的特点就是困难大,但获得市场回报率并不是很高。不过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一些经典的民族音乐开始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不过与流行音乐相比,这些富有民族化特征的音乐所占领的市场份额并不多,需要更多的创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银平.文化自信——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2016-08/05.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创作背景范文4

关 键 词 :古希腊 罗马文明 古典风格 启蒙运动 慢乐章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1756—1791),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莫扎特则以纯正的心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向世人奉献了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

音乐艺术绝不是原野上一朵独自开放、孤芳自赏的野玫瑰。为了更深地理解、把握莫扎特的音乐,我们有必要揭示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种种背景。

一、时代背景

莫扎特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正是非洲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因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数量有限,且由于杀戮已濒于被灭绝的地步,所以那里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和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迫切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奴隶劳动,为的是向欧洲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奴隶贸易的规模直接影响到欧洲国家的兴衰。欧洲几乎所有在海上从事贸易活动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都在非洲大陆参加了奴隶的贩运这项“贩卖人类血肉”的罪恶勾当。WWW.133229.COM其残忍性,不亚于20世纪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18世纪中叶欧洲国家之间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爆发那年,莫扎特刚好出生。开战的原因是普奥争雄与英法争霸。童年莫扎特巡回演出开始于1762年,正是欧洲战争此起彼伏的混乱时期。

18世纪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面纱再度被揭开,特别是在被埋没多年的庞贝及赫库兰姆两座古城的重新发现和挖掘,掀起一股埋没和遗失已久的古典思潮,形成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浪潮,这股新浪潮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风格。莫扎特正好生逢“开明专制”的盛世,开明的君主约瑟夫二世(1741—1790),于1765年继任“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皇帝推崇伏尔泰等启蒙学者的学说,推行改革,在奥地利历史上开始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商品生产。生活在政治上一个比较宽松、比较自由的时期,莫扎特才得以创作了大量古典风格的音乐,激发了18世纪欧洲对古典风格的热烈崇拜。

莫扎特音乐艺术的根,正如近代欧洲文明的根一样,必须到古希腊、罗马去寻找。莫扎特音乐艺术的古典风格源自新古典主义浪潮的影响,犹如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风格一样,不仅崇高、庄严、静穆,且华贵、典雅。莫扎特在乐曲中营造出一种心旷神怡的优美氛围,靠直觉来表述自己内心对阳光、月光和星光下的世界人生的种种印象,具有对称美和稳定的和谐美。

二、思想文化背景

18世纪的欧洲,同时也是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是一种将思想与信仰根植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研究的运动;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及其支持者们相信理性及对知识的追求,将带领人性进入真正快乐的源头。在这种启蒙运动精神的推动下(在这个运动中,对任何问题都鼓励质疑和提出问题),欧洲开始尝试完成全球地图。

在莫扎特的年代,短暂且卓越的探险热潮,正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下的产物。詹姆斯·库克船长沿东澳大利亚征服南太平洋的探险航行,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最大一次扩展了欧洲的地理知识体系,奠定了填补航海图上最后一大块土地的基础。而一个18世纪的浪子——贾科莫·卡萨诺瓦轻浮、放荡的一生恰恰是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对立的最佳写照。他从18岁起(1743年),一直到1784年退休,都在欧洲骗吃骗喝,专门喜欢与国王、贵族、名人等高层次人士往来,还赢得世纪最伟大情圣之一的名声,这也是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真实生活的生动写照。

莫扎特音乐的本质和灵魂也是启蒙。简单易懂的莫扎特音乐语言发展,亦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密切联系。莫扎特应用简单易懂的音乐语言符号,采用奏鸣曲曲式,运用不同主调之间对立与平衡的全新表现技巧,在短短的29个春秋寒暑一共创作了626首曲子。这是上帝专门派来赐给人类的如珠似玉的旋律。

三、生理和心理背景

1.对疾病的沉思

莫扎特自六岁起,直到临终,他都是一个疾病缠身的人。也许,没有疾病的痛苦,就不会有深沉的音乐产生。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生涯都是在疾病缠身的煎熬和拼搏中度过的。若从医学角度看,他的不少乐曲在某种程度上实在是一位患者主诉病历的档案。当然,莫扎特很少公开抱怨自己的恶劣健康状况,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着。疾病所造成的痛苦并没有把他推向颓废的泥潭,走向厌世和悲观主义,相反倒促使、刺激他跑到音乐艺术世界去寻找出路,用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的语言诉说其生存状态,描述其人生的根本处境,从而得到解脱。

在《d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第175号)中,活跃、开朗,有朝气的第一乐章是他对生命的一首赞歌,而在慢乐章的展开部出现了沉思的段落,这是他祈求上帝使他正确对待疾病的一段内心独白。该曲创作于1773年,莫扎特17岁,正好抱着有病的身子走向自己的青年时代。如此孱弱的躯体,却有如此旺盛的艺术创造力!真是不可思议。

2.对死亡的默念

对死亡的默念,有一种乡愁伴随,这是莫扎特的许多慢乐章的主题。他把死亡看成是生命的最后归宿,正是死亡刺激了他去紧迫地、频繁地思考生的意义。

在人对生的渴望和死亡之间,存在着永恒的冲突。莫扎特用作曲,用钢琴和小提琴做武器,同死的绝望感进行抗挣。他的最后三首弦乐四重奏便是莫扎特晚期同死的绝望感进行抗挣的“战利品”:《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75号),创作年代是1789年夏天;《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89号),创作年代是1790年冬;《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0号),创作年代是1790年冬。

联想起贝多芬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它的主题思想正是贝多芬对“恒久的孤独生存”的有力对抗和报复。这两位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在行将就木的日子都用了弦乐四重奏来抗击心中的死的绝望感,真是意味深长。

艺术就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魅力:即使是痛苦、悲哀和绝望,一旦经过艺术处理,也会升华为审美对象。

3.做一个自由作曲家的“烦”

身为一名音乐神童,莫扎特曾与欧洲贵族交往密切,他认为自己与任何贵族是平等的(正如他在歌剧中所体现的)。但莫扎特仍隶属于萨尔兹堡的统治者——施拉腾巴哈大主教及他的继承人——科洛里多伯爵。他在这样的从属地位上,常感到局促不安;他容忍不了主仆关系中雇主科洛里多的专横和压制,在经过几次意见纷争以后,终于在1781年(25岁)挣脱了依附关系而走上自由作曲家的道路。他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境,总在为找寻宫廷里的一个职位而劳碌奔波。不幸的是,当时的观念是贵族赞助者均视作曲家为仆役,莫扎特历经坎坷,仍负债累累;英年早逝,劳生一梦。

莫扎特性格中有内向的一面,他善于把同世界的矛盾、冲突掩盖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将做一个自由人的种种“烦”转化为旋律。他的四首圆号协奏曲是他对“烦”的狠狠报复,因为他觉得用圆号来“笑”劳生一梦是很过瘾、很解恨的一件事,他企图通过圆号那响彻云霄的号声来缓解其内心的“烦”,宣泄出同世界抗争的愤懑。

莫扎特的音乐越往后,越到他的晚期,他反抗世界、自我挣扎的成分越多,乐曲境界就越高,震撼人心灵的力量也越大。到了临死前的三四年,莫扎特的乐曲中透出的人同世界相抗争的“力”就越大。

人类的精神和文明只有发展到了欧洲的18世纪,才能孕育出莫扎特音乐语言符号系统。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使18世纪的欧洲为之发狂,则是莫扎特的伟大功绩。

参考文献 :

[1]侯康为.从古典的角度思虑自然——莫扎特自然主义与人文思想的来源.齐鲁艺苑.1999(1)p45-49

[2]金予湘.关于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及其作品演奏技巧.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p74-76

[3]戴起源.对悲剧性艺术风格作品的演绎探寻——兼谈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的创作与美学意蕴.艺术教育.2006(5)p89-91

[4]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5]莫扎特.莫扎特书信集.钱仁康编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创作背景范文5

关键词 合作创新;starlogo;仿真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211-02

0 引言

在当今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合作逐渐成为高校、企业和个人青睐的一种方式,凭借个人力量无法完成的任务往往通过合作能够很好地完成。研究表明,进行有效地合作是企业和高校获得隐性知识,从而进行技术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企业在异质性资源基础上参与合作进行创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能够产生新的核心能力,且合作创新能够实现双赢的效果。合作双方进行资源和能力的组合,会带来技术和知识的大力发展,提升知识创新的效率,而且合作还具有协同优势,不同知识领域的结合常常能够产生全新的技术。

1 Starlogo软件介绍

StarLogo是由麻省理工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开发的一个可编程的建模环境,用于研究分散系统的运行机制。在分散系统中,纵使每一个个体都按照一定的独立规则进行运转,整体却呈现出有序模式,与知识的自组织有很强的相似性,其中的例子有市场经济、交通运输、鸟群及蚁群等。StarLogo软件采用的是基于主体的建模方法,在软件中有三种不同的角色:海龟、点和观察者。用户在其中对这些角色进行一定的编程处理,以构建这些角色的规则,从而形成相应的复杂系统,以模拟现实世界的各种复杂现象。StarLogo允许用户对海龟和点进行编程,如同写程序一样赋予它们不同的行为规则,使得海龟及其所处的环境都有其独立的变化方式。基于此,用户就可以通过此软件来描述主体以及主体与环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过程,并在软件运行时直观地显现出来。

本文运用StarLogo软件对不同知识背景人群合作创新的仿真进行模拟研究,以探求其与相同知识背景人群合作创新的差异。

2 问题描述

假设有两种人群,分别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设为A和B。在限定的环境下,两两相遇会产生创新,创新分为小范围创新和大范围创新两种。以starlogo为基础构建创新模型,通过一定的行为规则进行约束,进行模拟实验。

3 模型构建

笔者将拥有A知识背景的人群用红色标识,拥有B知识背景的人群用黄色标识,黑色部分为空白知识,蓝色代表小范围创新,大范围创新用白色标识。在实验一的环境中,假设初始只有一个拥有A知识背景的人,上限为4人,在一定的行为规则下进行实验;在实验二中,假设初始拥有A知识背景和B知识背景的人各有一人,上线均为2人,在一定的行为规则下进行实验。

实验一:单知识背景人群创新模型

主体 颜色 初始值 上限 行为规则 含义

A知识背景人群 红色 1 4 遇黑色则涂红;

遇红色则涂蓝,

当红色主体未超过4时,再复制一个自己;

遇蓝色且该位置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海龟,

则涂白。 遇空白则写A知识;

遇A知识则产生

小范围创新且介绍一个

A知识背景的人加入;

遇小范围创新知识

且有其他用户参与,

则产生大范围创新知识。

实验二:双知识背景人群合作创新模型

主体 颜色 初始值 上限 行为规则 含义

A知识背景人群 红色 1 2 遇黑色则涂红;

遇黄色则涂白;

遇红色则涂蓝,

当红色主体未超过2时,

再复制一个自己;

遇蓝色且该位置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海龟,

则涂白。 遇空白则写A知识;遇B知识则产生大范围创新知识;遇A知识则产生小范围创新,且介绍一个A知识背景的人加入;遇小范围创新知识且有其他用户参与,则产生大范围创新知识。

B知识背景人群 黄色 1 2 遇黑色则涂黄;

遇红色则涂白;

遇黄色则涂蓝,

当黄色主体未超过2时,再复制一个自己;

遇蓝色且该位置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海龟,

则涂白。 遇空白则写B知识;遇A知识则产生大范围创新知识;遇B知识则产生小范围创新,且介绍一个B知识背景的人加入;遇小范围创新知识且有其他用户参与,则产生大范围创新知识。

4 仿真模拟结果及分析

(a)实验一 (b)实验二

图1 实验进行180次后效果图

(a)实验一

(b)实验二

图2 实验进行180次后统计结果图

从图1可以看出,在单知识背景人群创新模型中,产生大量小范围创新(蓝色),但大范围创新却非常少,在实验运行了180次之后,绝大部分区域变成蓝色,表明在单知识背景下,相同知识背景的人碰到一起,产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极容易产生新的想法,但这些新的思想很难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演变成更大范围的创新,从而停留在小范围创新上;

与此不同的是,在双知识背景人群合作创新模型中,小范围创新和大范围创新几乎同步产生,数量也不相上下,可见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群进行交流和碰撞,更容易产生新的思想,这些新的思想突破彼此专业领域的限制,在知识的交叉融合中发展地更好。

图2为知识随时间变化的统计分析图,可以看到,在单知识背景环境下,在单知识逐渐减少时,小范围创新呈对数形式增长,有逐渐放缓之势,然而大范围创新则增长平缓,几乎维持不变;在双知识背景环境中,值得一提的是,小范围创新和大范围创新几乎同步增长,不相上下,说明在此环境中,创新大量繁殖,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群结合会带来创新的显著增加。

5 结论

从以上的模拟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群结合相比相同知识背景的人群结合,更容易产生创新,且此种创新范围更大,能带来更好的效用。在现实工作中,若是相同知识背景的人总是呆在一起,很难进行创造,然而一旦有了外界的影响,介入了新鲜的力量,创新便会变得更加容易,能带来更好的效用。故无论是高校、科研机构还是企业,都不能固步自封,要勇于接受新鲜力量,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军杰,李新功,李超.不同合作创新模式与隐性知识转移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12):1914-1919.

[2]张辅松.企业合作创新模式探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6):55-57.

[3]http://education.mit.edu/starlogo/.

创作背景范文6

关键词:李曾伯;中秋词;特点

李曾伯(1198―1268),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出身世宦之家,乃丞相李邦彦四世孙。宋室南渡后寓居嘉兴,曾官濠州通判、淮东、淮西制置使,素知兵。著有《可斋类稿》五十四卷。《四库总目》说他“能以事功显,由著作郎两分漕节,七开大阃,通知兵事,所至皆有实绩。后官至观文殿学士,为南渡以后名臣。……其人其文,并为当时所重”。

一、李曾伯中秋词的内容

李曾伯存词202首,题材以祝寿词和送别词为主,其中中秋词17首,约占其词作总数的十分之一,数量可观。他一生仕宦几遍天下,常年在两淮、广西、四川、京湖等地任职,远离乡土,抵御外寇,故其中秋词中绝少有对亲人欢聚的刻画,而代以更多的诗酒唱和、望月怀远及壮志不酬的描写。另外其六十岁自寿之作《贺新郎》有句曰“西风又近中秋候”,据此可知其生日当略前于中秋。因此可斋词对于“中秋”和“月”有无限的眷恋和深情,其词中数首“玩月”、“赏月”、“叹月”之作,都感情沉挚。

李曾伯中秋词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既有初入仕途时的意气风华、积极乐观,如“便好乘风,为持玉斧,修取山河如一”(《喜迁莺》),也有垂老之年的失路悲叹、孤寂落寞,如“似讶经年间阔,类笑衰翁潦倒,岁岁客他州”(《水调歌头》);既有对宦海浮沉的解嘲,如“堪叹平生辙迹。算纷纷、为谁驱役。兔蟾应笑,蝇蜗累我,中年虚历”(《水龙吟》),亦有对山河破碎的悲痛,如“桂影飘摇,桐阴立尽,多少征人霜满头。……斗杓矗处中州。还有解闻鸡起舞不”(《沁园春》);既有对儒家积极用世态度的继承,如“风露下,明作哲,圣之清。纷纷浮世代谢,燕客与鸿宾”(《水调歌头》),也有对释家思想的发挥,如“而今老去,何忧何乐,不空不色”(《水龙吟》)。

二、军旅生涯背景下的中秋词创作

李曾伯一生转战各地指挥作战,积极抵抗蒙古军队的入侵;他在任上多次修复城池,如泰州、寿春、泗州、郢州、襄阳等,并领导了南宋后期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襄阳之捷,后又两次任职地远荒僻的广西,其中秋词多是在这些政治军事活动的环境和背景下创作的。

端平二年(1235)秋,时年三十八岁的李曾伯护军过颍、寿,度淮点军,以抗击蒙军进攻,《喜迁莺・乙未中秋同诸北客玩月于颍州之南楼》作于是年。因当时李曾伯正当而立之年,初入仕途,意欲有所为,所以这首《喜迁莺》的基调十分积极乐观,也是可斋中秋词中所仅有的。之后随着涉世日深,转战四方,艰难抗敌及数受弹劾,使得其词的基调日见深沉。淳v二年(1242)春,蒙古乃马真皇后始称制,继续进攻两淮地区,两淮战事紧张。直至淳v六年(1246),宋军与蒙军数次交战,互有伤亡胜败,但最终蒙军攻陷寿春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淳v二年至四年,上命李曾伯担任两淮制置使。《水调歌头・甲辰中秋和傅山父韵》、《水调歌头・幕府有和,再用韵》、《水调歌头・再和》三首词作作于淳v四年中秋,李曾伯时年四十七岁。

淳v六年丙午(1246),闰四月三日,李曾伯以台谏论,落职奉祠,寻罢祠禄。淳v七年丁未(1247),中秋居家,有中秋词《水龙吟・丁未约诸叔父玩月,期而不至,时适台论》、《水龙吟・和韵》、《水龙吟・和韵》。自淳v九年(1249)至宝v二年(1254),李曾伯继任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京湖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职。此期有《水调歌头・辛亥中秋和陈次贾,用坡仙韵》、《临江仙・甲寅中秋和刘舍人赏月》、《水龙吟・甲寅中秋》、《水调歌头・再赋》、《沁园春・中秋约僚佐观击圆,登怀远,用前韵》。宝v三年(1255),时年五十八岁的李曾伯进司重庆,中秋作《一剪梅・乙卯中秋》。宝v五年(1257)正月,时年六十岁的李曾伯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十一月兼节制广南,十二月任湖南安抚使兼广南制置使,移司静江府。《水调歌头・长沙中秋约客赏月》、《水调歌头・自和》、《水调歌头・幕府诸公有和,再用韵谢之》三首作于是年中秋。

三、李曾伯中秋词与苏、辛中秋词之比较

中秋词的创作,自北宋渐趋兴盛。其中苏轼和辛弃疾的中秋词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有苏轼《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论断。李曾伯亦受到他们的影响,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

(一)李曾伯中秋词与苏轼中秋词比较

苏轼存有四首中秋词,其中《念奴娇》词作于词人贬官黄州其间,时年47岁。处于逆境而善于自我解脱,“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排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表现出一种旷达、疏脱、浪漫的情怀。《西江月》表现出对人生如梦的世事无常的哀叹,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其中《水调歌头》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其时苏轼四十一岁,身在密州,之前因与当权变法者王安石等人的政见不合而自求外放,辗转多地为官。本词通过望月怀人,表达人生如梦之感喟。“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实。挥洒自如,不假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尘凡。”苏轼借由眼前之景抒发一种超迈的宇宙意识,超越时空的领悟与关照,感叹人生之短暂、宇宙之永恒。

李曾伯《水调歌头》作于五十四岁,时任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其年四月二十七日,曾伯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收复襄樊两城。其年十一月,宋理宗御笔批曰:“襄阳要区,积年未曾经理,海关忧顾。李曾伯受任边阃,抗志远图,俾襄、樊二城一日复旧,计虑密而用力多矣。且按兵殴敌,观听无哗,缮城峙粮,规略素定。必耕屯之并举,与守备以俱全。载嘉忠勤,宜示褒劝。”由此可见,作为将领,李曾伯治军有方,为抗敌做了诸多有益的准备。

作于是年的《水调歌头》步苏轼韵,词之上片亦是从眼前之景起句,写天心月满的净阔之景,进而赞月之高洁,纵然世间百态炎凉,万古千秋仍不改其本色,其中亦包含着对世事瞬息万变、污秽不堪的悲鸣。下片词人同情嫦娥独居孤眠,继而发出“古今遗恨,不能长似此宵圆”的感叹,接着笔锋一转,又回归眼前,身在竹溪茅舍,有秋风清露,可谓赏心、乐事、良辰、美景皆全,还有什么可伤感的呢?整首词虽不及苏轼词的低徊婉转,但词人从眼前景色升华到现世世情,又从天上感叹回归到自身境况,亦有一波三折的悠长韵味。结合当时词人所处的政治军事环境,也不难看出其作战得胜时的乐观心态。

(二)李曾伯中秋词与辛弃疾中秋词比较

李曾伯与辛弃疾同是南宋爱国将领,戎马一生,驱敌卫国。在词作方面,李曾伯可谓辛派后劲,在遣词造句、语言风格方面更多受到稼轩词的影响。辛弃疾词集中现存五首中秋词,风格丰富多彩。

首先,他们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词风,也有婉约之作。如李曾伯五十八岁作于重庆的《一剪梅・乙卯中秋》词与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同样的中秋夜雨,同一词牌,两首词作无论在孤寂落寞的情感表达,还是想念远方友朋的今昔对比上,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婉约有致。虽然稼轩词最后说“杯且从容,歌且从容”,那也是强自为欢,反而更添凄凉。

其次,可斋词对稼轩词比兴手法有所继承。如辛弃疾《太常引》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词人用“斫桂”暗指扫除奸人当道。另外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更是通篇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可斋词中多处借用此种象征手法,借物比兴,别有寄托。如“我有芳尊供玩事,从渠魏鹊无枝”(《临江仙》),用“魏鹊无枝”喻贤才无所依存;如“我袖有玉斧,当为整乾坤”(《水调歌头》),用“袖有玉斧”喻己之心胸大志;如“任尔炎凉千变,不改山河一色,爽气逼人寒”(《水调歌头》),用月之清明高洁来喻指自己或者贤臣。

再次,可斋词多为长调,明显继承稼轩“以赋为词”的表现手法。如稼轩《满江红・中秋》词“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即是显例。在可斋词中亦是如此,“问常娥丰貌,间何阔矣,元不老、只如故”(《水龙吟》)、“欢恨离愁尽扫,谢赋鲍诗高束,一枕听严更。尔自屋梁落,吾已醉醺醺”(《水调歌头》)。

另外,可斋词也继承了稼轩词中想象、比喻、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如稼轩词《木兰花慢》,用屈原《天问》体,全篇作问,通过奇崛的联想造境,别具一格,把月亮比作飞入天空的宝镜,又想象月亮游过海底,怕万里长鲸横冲直撞触破月供的玉殿琼楼,表现出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可斋词《水调歌头》:“素娥风格分明,玉骨水为神。手揽清光盈掬,眼看山河一色,阅尽古今人”,刻画嫦娥的风度仪容栩栩如生;再如《水调歌头》:“宇宙大圆镜,沆瀣际空浮”,亦是通过夸张的联想,把月比作漂浮在天际的圆镜;另外词人也常将月拟人化并借以自谑。

再者,李曾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自周邦彦以来词的雅化的影响,注重对词语的雕琢,因而其词有十分明显的雅化倾向。在这一方面,可斋词比以豪放见长的稼轩词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其中秋词中不直接用“月”字,而常以“老蟾”、“菱镜”、“冰轮”、“素魄”、“一轮玉”代指。如“菱镜冰悬,桂轮玉碾”(《喜迁莺》)、“碾就一轮玉,扫尽四边尘”(《水调歌头》)、“招延素魄,慰藉苍颜”(《水调歌头》)等,不胜枚举。

词作能够展现词人的内心世界、表露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彰显一个民族时代的悲欢离合。李曾伯卒殁于端平三年,距南宋灭亡不到十年时间,所以他比辛弃疾更能切身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气息。宋理宗后期无所作为,任用贾似道等奸臣为相,当时情势的危机比辛弃疾所处的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李曾伯等将领虽竭忠尽力,保家卫国,但仍不免备受压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词曰:“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人牙后。”可谓的评。在词人三十余年的转战生涯中,中秋词的创作成为词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是从胸臆中流出的沉挚感情,使得其中秋词得以流传后世,熠熠生辉。

创作背景范文7

关键词大班幼儿线描画创作策略研究

《幼儿园课程指导》指出:“大班幼儿的绘画具有明确的构思,并能表现一定的情节,会创作。能大胆的运用色彩、线条画出较为复杂物体的基本特征,甚至某些细节。”然而,在大班幼儿线条画创作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却发现:

一、以往幼儿线描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的绘画创作活动技能与创作表现两者不能完美结合,幼儿的作品普遍出现“精美绝伦”和“粗制滥造”的反差现象。幼儿绘画创作主要应包括绘画技能和创作两个方面,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幼儿绘画创作的发展。

2.幼儿绘画创作思维的局限。一切创作活动的灵感源于生活,我们教师已经认识到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少能有让幼儿亲历大自然的机会,幼儿也缺少生活经验,创作思维得到限制。

3.教师忽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导致认知水平和表现技法不平衡。幼儿美术发展分为:涂鸦期、图式期、写实萌芽期和伪自然主义期。由于幼儿年龄的增长,出现了认知水平和表现技法不平衡的现象,绘画技法远远不能满足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绘画表现形式,使幼儿不能顺利地从美术发展的低阶段逐步发展到高阶段。

二、大班幼儿主题活动背景下线描画创作的实施策略

以下是笔者多年来在大班幼儿主题活动背景下线描画创作教学活动的总结。

(一)主题活动背景下线描画创作的准备策略。

1.建构主题网络。选择主题背景下适合及需要幼儿进行线描画创作的内容。主题的来源分幼儿自发生成的和根据教师观察幼儿的兴趣点预设的。幼儿的思维是直观的,需要通过体验才能生情。在预设好一个主题活动后,教师要分析主题背景下的学前美术学习与表现的内容层次示意图。通过主题网络的建构,使教师在头脑中对主题中所要开展的活动了然于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主题中所要进行线描画的内容。

2.创作环境的准备。“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作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在每一次主题活动预设或生成后,我们都会预先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环境,可以包括活动室墙面以及区域活动材料的丰富。在主题活动进行中,教师与幼儿一起把活动中的内容一幼儿的线描画作品以及收集的有关主题活动资料逐渐丰富到物质环境中去。

(二)主题活动背景下线描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1.通过欣赏活动线描画作品,感受线条独特的魅力。幼儿日常接触的是色彩的世界,黑白线描画可以让幼儿体会到:没有其他颜色,黑白也可以这么美。从而了解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色彩感受。幼儿从小接触经典,感受不同画家手下那不同的线条,有利于他们更敏感地感知和选择线,从而在创作中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我们从不同的渠道找了许多孩子的线描作品,让幼儿发现黑白世界虽简单,却仍然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意愿。幼儿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感受到了线描画与众不同的美感,激发他们对线描画的兴趣,感到线描画是如此有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2.引导幼儿投身自然和社会,观察周围环境,积累创作素材。自然和社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孩子来说,唯有在自然中才能得到成长的充分营养,才能掌握真正的学习能力。美术也不例外,只有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的创作才会更加人性化。创作的灵魂在于观察,幼儿的亲身感受远胜于教师枯燥的言语传授。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让幼儿投身自然和社会,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自己的感受与观察,发现事物的美,进而激发创作的兴趣。

有了对线描画创作活动的兴趣,单纯地参与活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才能创作出好的线描画作品。由静到动、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去观察、认识事物,在观察时要提醒幼儿抓住被观察物的大致轮廓和突出的特征。

3.注重线描画创作过程中基本技能的指导。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要求幼儿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创作来画,不要模仿别人,如果创作时遇到困难了,可请求帮助。这样的做法让幼儿明白了何为“创作”,从小养成独立思考、观察的好习惯。另外,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尽量把创作的对象画得大一些,这样才能进一步对画面进行点、线、面的创意性装饰。

三、想法和建议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很多方面直接影晌着幼儿的线描画创作,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做到:

创作背景范文8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审计工作;变革;创新

当前时期下,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审计工作作为事关经济的一项重要方面,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亟需改革与创新。企业信息化审计继承、完善了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挖掘,以提升审计管理的水平作为根本宗旨,着重在促使企业内控制度逐渐完善以及防范一定的经营风险。将审计工作的智能化以及集成化为主要目标,集全程控制、在线监督、信息共享以及辅助分析等方面的功效,构建作业实施、监控预警以及综合管理为一体的审计信息系统。在本文中,需要将审计工作信息化与信息化审计这两个看似相同的概念,后者为前者的升级阶段,前者注重的是信息化的过程,而后者注重的是结果,其要求更高。本文以信息化技术为发展契机,主要探讨了审计工作的创新与变革对策,旨在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信息化在审计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分析

1、审计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时效

计算机审计能够充分地运用审计软件操作系统,实施权限控制功能,且在各个审计环节设置控制点进行必要的实时监控,能够很好地促进审计工作跟踪检查的实施,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及可控性。实践研究显示,通过使用审计分析软件,在同样的审计工作中,与传统审计手段比较,能够节约70%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2、信息化手段能够促使审计工作手段更加丰富

会计电算化的快速普及以及被审计对象对信息经营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得被审计企业存在的各项风险也变得更为模糊。在自动化、无纸化以及数据化条件下,审计工作人员如果仅仅只懂传统的审计方式,而不熟悉审计软件的正确操作与使用,那么就不能从计算机系统中获取各种原始的审计数据,也就不能对审计对象的隐匿性、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正确的评价,导致各种审计风险的出现。信息化手段很好地充实了传统审计工作方法,使得审计工作手段变得更为丰富,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3、提高了审计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对审计资源的利用

计算机审计很好地改变了在传统手工审计中审计工作的繁琐,使其变得更为精简、操作性强。计算机审计的各方面的优点使得很多审计工作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展开对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学习与探讨,由此诞生了一大批审计专业强,且又能够熟知更多的审计软件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在实际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系统能够自行地开发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审计软件,完全改变了传统审计工作的方法,使得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融合于审计工作之中。另外,近年来又出现了远程网络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审计手段,有效地提升了审计工作中对审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减少了审计资源的浪费。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足

在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比较新颖的事物,很多企业对其认知度较为有限。有一些企业虽然发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审计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设定的目标往往不够清楚,很难把握着力点,或者是因为管理层畏惧困难,认为信息科技的真正实施会变得更为异常,且变化多端,因此很多企业决策层不敢轻易实施企业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那么这就使得审计信息化建设仅仅是一种形式,并未得到落实,而真正实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也只是停留于电子数据的处理阶段。

2、企业审计信息化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下,我国企业在实际运营管理上均逐步地过渡到了信息化处理的程度,这就使得审计对象与流程均出现了极大的改变。然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规定或规范较少,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因此,很多规范与约束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尚处于探索阶段,这也对企业实施审计信息化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阻力,最终阻断了企业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与实施。

3、企业使用的审计信息系统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速度

近年来,虽然企业对审计系统的需求量逐渐上升,然而市场上对企业审计系统的重视度较低,企业自身关于审计信息化的研发水平也显得十分低下,即使能够开发出符合企业发展现状的审计软件,但是后期的培训及维护也非常落后。此外,还有一些审计软件连财务软件也不能很好地配套与搭配,也无法符合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进程,从而导致审计工作人员在收集审计数据时受到一定的阻力。一般来说,企业审计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并据此找出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与举措,然而这样反而会消耗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很难达到提高企业审计质量的根本目的。总而言之,目前审计软件属于企业审计工作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大难题,在相关企业或者相关部门设计审计软件时,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也应注意实际业务操作地基本要求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

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审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策略

针对如上关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为企业开展审计工作的根本依据与风向标,而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与企业审计风险指数高低存在息息相关的关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审计工作与传统的模式存在显著的不同特点。然而,现时的审计法律法规又显著比信息化审计的现状要落后很多。因此,开展信息化审计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在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仅仅是国家宏观调控层面的改革与更新,更加重要的是企业自身也要注重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更新。首先,应该下发相关文件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培训与培训;其次,在内部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注意以职权分离作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对不相容职务的工作进行分离,从而确保信息系统的运转不会受到工作人员道德风险的威胁。此外,企业的规章制度与审计流程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企业的各种内控制度的改变而改变。

2、对信息化系统固有风险加以控制,并以适当的审计方法降低核查风险

首先,为了很好地规避企业信息化环境会对审计工作产生系统性的风险,对此企业相关审计工作人员应该注意对审计方面的无纸化材料进行科学、合理地测评。其次,应注意对企业内控制度给予完全关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内控主要以信息技术系统与系统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信息系统的控制主要指的是对企业系统的运营提供一定的支持与保护,而对于系统的应用控制则主要侧重的是对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控制等。因此,企业务必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综合的控制,主要包括审计初、中期控制,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相关规则制度的合理性进行准确地把握,每隔一段时间均要定期地对内控情况进行检查与考评。除此以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开展审计工作也无法完全将原来的传统审计工作方法加以摒弃,同时也需要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权限进行设置,同时也需要定期地对企业相关操作人员的权限进行审计。

3、对已有的信息化软件进行优化,注重强化企业信息化内控

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演变,企业需要不断完善信息化的系统化软件,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企业审计软件的功能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不相符,也就无法与相应的审计需求相符。因此,注重对审计相关信息化软件进行优化,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审计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能够很好地使得企业规避被信息化时代所淘汰的一个重要手段。

4、注重审计流程与方法的创新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开展审计项目,是基于高度信息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之上的一个创新模式,加强审计流程的重构与审计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审计流程的创新要确保各个不同模块功能的信息共享。对于各个不同模块中所涉及的流程与表单逐一进行功能性测试与健全性测试,且对系统测试所发现的问题及存在的漏洞进行仔细研究与讨论,然后提出具体的优化与改进方案,进而为下步地调试与完善提供埋下铺垫。二是审计方法的创新。审计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实现电子函证替代证据的全面审计。传统审计过程中对于函证替代证据的收集难度较大,信息化模式的构建可以确保收款记录、发货记录等会计资料、对账单等。上述材料均可以在信息化网络中进行搜集与查询,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反映收集资料的真实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取得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往往与改革是同步而行的。新常态下,企业审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对于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无法跟上企业发展速度这一现状,应不断创新与变革企业审计工作。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当前应该以此为契机,注重企业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信息化审计的工作局面,从而为企业提升自身的审计效率与质量提供客观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报告[J].中国内部审计,2014(3).

[2] 高涵:以风险为导向的信息化内部审计架构设计[J].时代金融,2013(26).

[3] 周德铭: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探索[J].中国审计,2008(3).

[4] 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指南[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创作背景范文9

关键词:幼儿;写生创作;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85-01

幼儿在幼儿园活动中,结合主题活动与写生创作的优势,使幼儿在有系统、有计划的主题整合活动背景下,绘画的技能与创作灵感得到和谐的发展,创作出充满个性、富有生活气息的幼儿绘画作品。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通过写生可以锻炼人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并把它“了然于手”进一步绘画出来。大班幼儿处在“概念画期”,即“知的写实期”,大班幼儿在这一阶段已经有了写生的欲望与能力。

一、主题背景下写生创作的准备

1、构建主题网络,选择主题背景下适合幼儿进行写生活动的内容 主题的来源有:一种是幼儿自发生成的,另一种是根据教师观察幼儿的兴趣点预设的。在预设好一个主题活动后,教师分析主题背景下的学前美术学习与表现的内容层次示意图,以儿童节前夕的“快乐的节日”这一主题为例:儿童节前夕,我们把激发孩子们快乐的情感放在激发他们从快乐――活动开始,要让他们对“儿童节”有个全面的认识,它的意义,由来和本地域儿童节是怎样活动的。幼儿的思维是直观的,需要通过时间、体验,才能生情。

2、写生创作环境的准备

每一次主题活动预设或者生成后,老师们都会预先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环境,可以包括活动室墙面以及区域活动材料的丰富。在主题活动进行中,教师与幼儿一起把活动中的内容,幼儿的写生绘画作品以及收集的有关主题活动资料逐渐丰富到物质环境中去。

二、主题背景下写生创作指导方法

1、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事物,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新《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写生的灵魂在于观察,幼儿的亲身感受远胜于教师枯燥的言语传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非常重视让幼儿融入社会、融入自然,通过自己的感受与观察,发现事物的美,进而激发幼儿的写生兴趣。观察时要引导孩子用“心”进行观察。有了对写生活动的兴趣,还要教给幼儿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才能出好的写生作品。

2、教师对写生创作过程中简单技能的指导

写生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写生的物品及有关知识,鼓励幼儿大胆地绘画。要求幼儿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观察来画。在幼儿写生的过程中,要求幼儿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观察来画,不要模仿别人,如果被遮挡住了,看见多少就画多少,不要为了画得象而改变写生的对象。这样的做法也让幼儿明白了何为“写生”,也培养了幼儿思考、观察的好习惯。

3、指导写生创作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就如写生人物来说,在主题活动《我有多爱你》中,我们就从人身上的局部构造入手,如画人的眼睛,画人的头部,然后画正面的人,再画人物的正面不同动态等等。有了这些基础之后,在下一主题活动《七彩世界》中,我们再次进行了对人物的写生,不过这次写生的对象是老人,让孩子到社区写生、到家中写生,孩子们能抓住老人脸部特征:即眼角即脸颊上的皱纹,把家中的老人刻画出来。

4、主题背景下的写生与创作的巧妙结合

创作背景范文10

一、协同创新背景下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指在坚持社会需求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需求下,学校和企业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师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新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在最带限度上发挥出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有时,在资源互补的同时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

二、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一)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形式的校企合作一般是在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学习之后进行。通过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和自己所学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对应的具体岗位工作内容。另外,顶岗实习有时候还会作为一种形式的毕业实习,为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这样的毕业实习,学生能够和合作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岗位实习为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训场地支持,学校通过顶岗实习企业对学生的反馈能够了解到学生 实际学习情况,进而为其之后的毕业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企业,弥补学生自身学习的薄弱。

(二)会计实训基地的打造

校企合作一般会选择进行会计实训演练操作,为学生的实训演练提供完善的会计专业实验室,具体包括会计实验室、会计电算化演练室、会计审计实训室、会计财务软件实训室等。在实训室内能够实现模拟化演练,在向学生提供日常化的模拟财会资料之后,让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财务做账,模拟真实的缴税、税务筹划等行为。

校企合作下会计实训基地的打造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由学校出资,专门打造学校专属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训基地内部的建设需要严格按照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细节到企业的会计运行模式。通过这样实训基地的打造能够帮助技工院校培养更多社会适应型人才。另外一种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完成顶岗实习。

(三)双师型队伍的打造

在现阶段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的影响下,企业和学校教师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教师在课余的时间能够在企业进行挂职训练,作为企业的临时兼职员工,在企业工作一方面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能够将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收获和见闻带回学校,为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在技工院校打造这种双师型队伍能够丰富完善技工院校会计教师队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促进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实习限制因素多

企业发展在接收会计专业实习学生,在指导企业学生工作的时候会涉及到企业会计资料的保密问题。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核心部门,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为此,要求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严格保守企业财务信息秘密。岗位实习学生的出现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带来了制约,由此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接收会计专业的实习生。即时接收了会计学生,在具体工作操作中也是为会计学生安排和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任务。

(二)会计实训演练环节与真实业务存在差距

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在最大限度上得到锻炼。但是现阶段,企业在企业会计岗位从事的学习工作内容不符合实际发展需要。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实际训练室内操作工都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业务形式,而实际生活中会计岗位运作发展会出现和教材案例不同的业务。由此导致学生尽管了解教学案例的操作流程,但是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o法进行有效的操作。同时,会计操作工作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在校会计学习需要不断更新会计知识体系,不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探索。

(三)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大多数技工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为会计专业的发展安排了相应的教师。为了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获得校企合作双赢发展。一些技工院校在财会专业开设的内部还实行了对任课教师的实务操作考核,要求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在教学中做好将教材知识内容和企业发展实际联机。但是就目前技工院校的师资队伍来看,大多数的财会教师虽都是高学历,但是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在技工院校财务教学管理中真正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少。另外,加上现阶段技工院校生源充足,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基本没有时间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四、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发展完善策略

(一)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管理

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技工院校会计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是受校企合作起步较晚、现处于探索阶段的影响。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应用下提升会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达到校企合作教学双赢的良好效果。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学校和企业能够严格遵照。在校企合作出现突发状况的时候,应用制度的要求在保证各方利益的同时发挥各方应用的责任,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在校企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在要求企业、学校、学生遵守一定的管理制度之外,还需要强调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要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在不犯错误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学生个人会计实践操作能力。

(二)发展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会计专业岗位性质决定会计专业人才工作所针对的服务对象是广泛的,涉及到多个行业。为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技工院校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会计实训工作,包括工商企业的会计管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施工建设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等。通过多种形式和多个部门的会计训练,让学生更全面的接受会计实践锻炼,提升学生发展的社会适应性。

(三)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

校企合作背景下,技工院校发展一般应用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聘任短期的具有教学经验的人员来学校任教。在兼职聘任下,教师很少出现不按时上课和待遇纠纷问题,促进了会计专业建设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推行。同时,技工院校还需要完善教师引进制度,引进高规格的企业实践人才来校任教,对于从企业中聘用的教师要采用适宜的教师聘用和激励制度,从而为教师指导教学、促进会计学生的学习提供重要的支持。

创作背景范文11

关键词:《夜莺》 民间音乐 浪漫主义 演奏诠释

格林卡(MikhailGlinka,1804-1857)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奠基者,出身于贵族家庭,1822年毕业于圣彼得堡高等教育学院,1833年前往德国师从德恩(1799-1858)。其一生创作了大量歌剧、室内乐、钢琴曲、歌曲等,最著名的作品为1834年创作的俄罗斯民族歌剧《伊凡・苏萨宁》。1833年12月,格林卡运用俄罗斯作曲家阿拉比耶夫(Alabieff)创作的歌曲《夜莺》旋律素材改编创作了同名钢琴变奏曲《夜莺》。

一、创作背景

(一)成长背景――采用俄罗斯民间音乐形式

1804年,格林卡出生于斯摩棱斯克一个庄园地主的家庭,良好的生活环境,使格林卡从小能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小时候的格林卡经常能从农村歌手和他的乳娘那里听到优美的民歌,“最使格林卡着迷的是庄园里农奴乐队演奏的俄罗斯民歌”,从小良好的民歌熏陶培养了格林卡的民族感情和素质,为其以后把发展本国的民族音乐为己任奠定了情感基础,其把西方的音乐技巧和本国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使本国音乐发扬光大。

格林卡的钢琴变奏曲《夜莺》即以本国歌曲《夜莺》为题材改编创作而成,由于《夜莺》主旋律本身是一首非常流行的俄罗斯民间歌曲,加上格林卡运用了大量的变奏手法丰富了此曲的艺术表现力,使此曲广为流传。

(二)时代背景――爱国主义情怀

在格林卡幼年时期,1812年拿破仑率军入侵俄国,俄国人民掀起了一场英勇的抵抗外来侵略的卫国战争。在卫国战争中,俄国人民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在俄国以后较长时期内形成了一股爱国主义潮流,格林卡从小就耳闻目睹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在格林卡外出求学期间,1825年俄国爆发的反对农奴反对封建沙皇制度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十二月党人的爱国精神对俄国的文化艺术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俄国各界人士都受到了这股爱国主义思潮的冲击,格林卡也不例外。

在钢琴变奏曲《夜莺》中,格林卡正是通过塑造夜莺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求学背景――浪漫主义色彩的体现

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大致包括1790-1910年一百多年的西方音乐历史。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浪漫主义支配与引导着大多数作曲家的创作思路。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强调“人”和他的本性。浪漫主义时期各国的艺术家,普遍对自己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感兴趣。

格林卡不但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深受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且还多次求学于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在意大利,他结识了柏辽兹、门德尔、贝里尼、唐尼采蒂,欣赏了意大利浪漫派的歌剧”,之后,格林卡还完成创作了俄罗斯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此外,格林卡还结识了普希金等文学巨匠,将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应用于其音乐创作,使其乐曲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在格林卡的《夜莺》变奏曲中,该曲引子以强有力的两个大和弦出场,如同寂静的夜空中夜莺的两声明亮鸣叫,之后以三个和弦级进引入主题,如同有人缓缓地开始述说他心爱的小夜莺;又如,乐曲以和弦加六连音的急速琶音,摸仿夜莺的啼叫;以和弦加下行六连音琶音模进形式,表现一只小夜莺从云端俯身直下的场景。

二、演奏诠释

格林卡钢琴变奏曲《夜莺》所表现的场景变化较多,需要演奏者满足不同种类、多层次的场面变化要求。同时,作者运用了许多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弹奏者需特别注意其创作意图及音响效果的把握。

(一)触键技巧的把握

1.指腹连音触键技巧的运用

例如,格林卡《夜莺》主题部开始时5-20小节。作者标有Andante con grazia e legato要求此段音乐弹奏得非常连贯、优美和雅致。如果运用指尖触键优点在于较为容易弹奏出明亮的音色,但由于手指触键面及力量传送方面的限制较难达到绝对连贯的音响效果。而指腹触键从触键角度到触键力量均不如指尖触键那般大角度及力量集中,较易于表达p甚至pp的力量,音色也更加悠扬、雅致。这个触键技巧同样可以运用在变奏三101-l18小节的弹奏中。

2.低指尖快速跑动触键

又如,格林卡《夜莺》第三变奏中119小节、122小节。作者用一串的八连音音阶快速跑动与六连音下行琶音快速跑动,以表现夜莺的声声叹息。在音色表现上作曲家分别标注了leggiero e pp和pp ad libirum(leggiero e veloce)意思分别为轻快地很弱地弹奏和用很弱的力量迅速敏捷地弹奏,其重点在于轻快、敏捷。如果运用前面的指腹连音弹奏方式易出现较弱的音响效果,但由于触键面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颗粒性音色的产生,很难达到作曲家要求的快、轻、敏捷流畅的效果。想要达到作曲家的创作效果,需要触键面小而快,这就需要运用低指尖快速弹奏。

3.高抬指快速下键

再如,此曲221-252小节中音乐由4个声部组成,主旋律在右手高声部右手4、5指上,需要明亮且精确快速的弹奏,同时控制左右手1、2指的音响,突出4、5指的主旋律。该曲在右手主旋律上运用了大量的保持音,是为了突出音乐的旋律走向,要求演奏者在精准跑动的同时使旋律明亮且连贯。此乐段右手跨动大多在一个八度以内,练习中可以将手掌打开,放松地抬起,但尽量要减免手臂、手腕的紧张,由慢练开始逐步加快速度,最终达到快速、清晰、层次分明的音响效果。左手的伴奏小节中根音与第二个音符的距离最大跨度达到了十五度,因此更需要强调弹奏过程中手臂、手腕的放松跳跃,弹奏时不仅要注意弹奏方法、旋律走向,同时还需要注意音乐的场景。

(二)音乐色彩的表现

音乐色彩是呈现场面化音乐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想要弹奏出较丰富的音乐色彩,需要特别注意所弹奏音符的音色及音量的控制,以下针对乐曲部分场景音色、音量控制难点举例说明:

例如,乐曲开头1-4小节。作曲家用5个和弦引听众进入主题。第一、二和弦需要弹奏出如同身处仙境中传来竖琴拨奏的声响效果,这就要求弹奏者在弹奏别注意(和弦arpeggio)从低到高每个音符颗粒分明地依次快速的弹奏。要弹奏出快速且颗粒分明的音色,需要手腕、手撑、手臂放松,运用手腕的力量正确转换在指尖触键时产生强而延续的音色,达到较好的听觉效果。之后的三个和弦以下行和弦音阶接入主题,如同夜莺一声弱弱的叹息后开始诉说自己的故事,要求手指在弱奏的音响上控制出三声逐渐渐弱的音响效果,这需要弹奏者具有很好的声音表现力。

又如,乐曲163-173小节。格林卡运用了四个相同模进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夜莺不断勇往直前抗争的场面。作者在创作作品时考虑到演奏者弹奏的限制,在每个动机右手结束和弦后加入了短小的3/4拍休止,提示弹奏者放松手指手腕。但仅放松还不够,还需要弹奏者合理安排力度走向,可以适当地从p-mf,再从mp-f等以此类推的音量递进模式,从而达到音量层层递进的音响效果。

(三)延音踏板运用

在浪漫派音乐作品中延音踏板常被运用于突出某种音乐场景及某种音乐诗意化色彩的描绘,它时而泼墨如水,时而惜墨如金,富于幻想。格林卡在《夜莺》创作记录乐谱中并没有标注上较多的踏板记号,只标注了特别需要注意加入踏板的地方,许多场景化描述的地方需要弹奏者斟酌。例如,乐曲开头第一、二小节仙境中传出的竖琴声,如果仅用手指保持,很难达到悠扬的音响效果,这时候需要弹奏者依据作曲家创作意图和现场钢琴音色条件及现场声学效果,适当加入延音踏板来呈现作曲家创作意图。

三、结语

格林卡为俄罗斯民族乐派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完美地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个性特征与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奠定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钢琴变奏曲《夜莺》充分体现了格林卡的创作特征。格林卡表现《夜莺》变奏曲完美音响色彩效果的方式,非常值得现代弹奏者细细探索及研究。

参考文献:

[1]万昭.格林卡在俄国音乐历史上的贡献与俄罗斯民族乐派产生的根源(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04).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创作背景范文12

【关键词】中职音乐 践行 创新教学 背景 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中职音乐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转变教学思想,果断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强化音乐课创新教学,提高其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目前,中职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的中职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以教唱为主,学生被动地机械的学唱,许多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利用不够教学气氛不民主、不平等,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意识很难有机会得到培养,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态,适应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结构,把学生从枯燥的学唱中解放出来。就目前的教学形式而言,确实不容乐观,教师生搬硬套的教学生一些歌曲的大概唱法,很少做到结合学情,从根本上教会学生学会唱歌,掌握一些基本乐理知识的同时提升唱歌技巧。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会创新、引导学生创新。而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一定的氛围,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因此,我们要在中职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建立一种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乐于创新的教学活动框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创新,而且更是一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验。具体表现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二是学科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三是创新教育中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四是课程教材改革的有益尝试。当然,创新教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创新能力等指标的量化评定仍有一定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他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均阻碍创新教育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方面,还不曾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中职音乐课践行创新教学的背景诠释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实行,对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方式是否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关注点。正因为如此,中职音乐创新教育也成为了大多中学音乐教师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而中职音乐作为一门审美教育,在听觉、想象、感受和创造等方面具有诸多其他学科所比具备的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在于全民族创新素质的提高,在于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涌现。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也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教育,但是我们现行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最主要的弊端就是束缚、压抑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职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中职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培养、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思想,发挥音乐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三、中职音乐践行创新教学的作用探究

中职音乐课教学承载着普及音乐知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已经是时展的要求。现在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有能力的锻炼和品质的培养,实现中职音乐的创新教学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基础教育改革及素质教育对中职音乐课教学的呼唤,它具有浓厚的理论基础。创新音乐教学,关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发展,有利于改革教学质量,有利于按照现代化的教育要求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也有利于推进新课改和中学素质教育。可以让学生带有主体性地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目前作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对中职音乐创新教学的探讨还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当前的研究有些跟不上时代和现实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很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和发展。

在新的教学时代,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作为学生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合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研究者和学习者等角色转变。音乐教师应该以长远的目光,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昌盛,从未来教育的角度,来实施音乐教育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为祖国提供可促进国家兴旺发达,担负民族兴衰存亡的强大后备军。

参考文献:

[1]张咏飞.初中音乐教学新课改践行心得[J].新课程学习.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