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会计论文

新会计论文

时间:2022-11-07 07:15:05

新会计论文

新会计论文范文1

(一)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

新时期,会计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教育的贡献,会计行业的重要性决定了会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迫切性。新时期,经济和科技都高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广泛使用,更显现会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会计教育水平差距较大,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与会计行业的职业需求差距也比较大,结构性失业情况比较严重。

(二)出现会计教育问题的原因

1、专业及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在会计专业设置上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设置过于现实,过于强调会计专业性和职业性,使得在界限划分上过窄、过细,培养出的人才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知识结构单一,基础比较薄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知识全面性的要求。并且还设置了一些不适用和不规范的专业,使得结构性失业比较严重。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关联性不强,教学目标不明确,重视专业课程忽视基础、文化、道德教育课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专业课程重复内容较多。

2、会计教育学科体系不完善。前期,我国的会计学科体系的设置围绕着相关部门和会计行业,行业制度控制着教学活动的安排,导致了教学活动和内容的重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遵循学科体系设置的结果就是,知识学习过于死板,独立思考、辨析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90年代以后情况虽有改善,确定了以会计学为基本内容的主干课程,但是,学科重核算和理论的体系,不能满足适应会计教育目标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3、教学方式的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满堂灌使得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会计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缺少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吸收课堂教学内容,专业课程知识长期下来掌握不牢固,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在教学方式上往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环节,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另外,学校资金在会计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有限,不能满足会计实训课程的要求,教学方式上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难以适应会计职业要求。

4、缺乏双师型的教育团队。我国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师多是毕业后直接从事会计教育工作,具备会计职业职称和执业资格及能力的教师不多,缺少从事会计行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多是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现有的职称评选不注重实践教学的经验,导致教师很少在会计实践上花费时间,长久以来的教育流程使得学生在会计知识的获得上偏向理论。再加上多数教育工作者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不利于会计才人的培养。

二、我国会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相关措施

(一)实现专业及专业课程设置与会计行业要求的对接。完善会计专业及课程设置要勇于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效联系,重视专业课程的设置,同时增加基础课程的设置,增加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和管理类课程的份额,根据会计行业的实际要求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实现专业与行业的对接,专业层次要具有实用性,以会计教学目标为基础,职业教育设置细化,培养专才,本科围绕会计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等等。

(二)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会计学科体系的完善,首先要摆脱行业和部门的限制。应该遵循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系统的实现学科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以会计教育教学目标为基础,层次分布明显,比较要重视学科理论层,还要增加基础理论层、实务操作层的比重,全面的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基础学科的同时,了解到更多的会计就业信息、前景信息,并且懂得信息使用学科内容,学会自主思考,在学科体系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能够融会贯通。

(三)改进并灵活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会计教学实践为目标,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创兴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和专业素养。在课程安排上,不仅要注重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还要关注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法规教育,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守法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把会计教学和实训相结合,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加强与企业的实训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经验讲座,实行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想结合的教学方式。

(四)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双师型的团队,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要自主学习,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相关的金融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学习优秀教师和学校的教学经验,增加学校和企业的互动机会,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会计事务所或者企业提供的实践机会,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新会计论文范文2

1.1教学内容现状。随着生产的发展、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突显出内容不够完整,实用性、适用性较差的问题。

1.1.1核算目标缺少现代制造环境的适应性。传统成本会计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核算目标,是“生产导向型”的成本管理;适合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当今市场需求从大众化走向个性化;产品生产也向小批量、个性化过渡。呼唤成本会计核算和教学,适应现代制造环境,补充相关内容,增强实用性。

1.1.2成本核算缺少对现代产品制造环境的把握。现代产品制造环境中,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使人工成本急剧降低,而制造费用却剧增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以工时为基础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传统成本会计出现了核算方法不足的问题,成本核算与教学都急需补充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以适应制造环境的新变化。

1.1.3成本会计缺少事前、事后管理内容。成本的事前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的事后管理包括: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现代制造环境中,生产成本在制造费用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产品研发、供应、服务、销售活动产生的成本却不断上升,贯穿生产的事前与事后整个过程;成本会计核算急需开展成本的事前与事后管理,教学领域相关内容有待补充。

1.2教学方法现状。

1.2.1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成本会计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和“单向灌输”为特点的教学方法;学生听起来感觉乏味、教学效果不佳。

1.2.2教学方式简化。传统成本会计教学中也开展实践教学,但过于简化,停留在:见凭证、摸账本、套公式、算算术的初级水平;学生不能针对不同的制造环境和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展成本核算、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1.2.3教学手段单调。传统成本会计教学的教学手段以自然媒体(黑板、粉笔)为主;教师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很难将成本核算的所有资料、所有表格、所有关系,向学生逐一展示;教学停留在看课本、听讲解、反复翻页、解释表格数据的初级阶段。

二、改革与创新

2.1教学内容的创新。

2.1.1以用户满意作为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用户满意包括:依赖性、质量、交货期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成本核算以用户满意为目标是“市场导向型”的成本管理,适应现代制造环境;可以实现价值控制与实体控制并举;可以实现生产前、生产后,各阶段、各要素的动态控制。

2.1.2以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补充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以“生产作业”为基础;制造费用按成本动因进行多元化标准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多元化分配,适应现代制造环境,可以避免以工时单一标准分配的传统成本会计核算中出现的成本扭曲问题(产量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成本反而高),避免生产经营决策失误。

2.1.3增加战略成本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的教学内容。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即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质量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质量成本的整体控制而达到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体系。引入质量成本后,对成本实施全过程的预防性控制,针对不同职能,分别核算,从而扩大了成本管理的职能和工作范围,完善了成本的事前、事后管理,使成本管理进入一个新阶段。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以科研促教学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定期开展调研、教改活动,安排教师定期深入工厂,开展成本核算的调研活动;了解成本核算实际应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就成本核算的实际需要,梳理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从“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向以“生产为中心”、“双向交流”转变。

2.2.2完善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方式。教学案例:设计要以能突破章节教学难点为原则;内容包含相关知识点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参与性要强,便于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案例,提高认识。实践教学:在介绍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前提下,使学生了解相关凭证的来源、去向、明确成本核算目的和过程;结合工艺流程和生产作业的特点,重点分析成本会计的组织工作;最后,开展综合实践教学,包括成本计算、编制成本报表和相关成本管理工作。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制造环境和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展成本核算、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2.3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针对成本会计教学结构化突出的特点,开展成本会计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利用PPT制作中的流程图技术,重点突出成本核算整体流程;针对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对反映成本核算各环节前后顺序的表格的频繁翻动的问题,可以在PPT制作中使用超级链接技术,将相关表格、相关凭证等需要参考的文件直接链接到教学课件中,方便实现相关资料的浏览和使用,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逻辑性增强。

三、小结

新会计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知识革命对现代教育提出重大的冲击和挑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变革实践指明方向。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中国会计发展,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学,培养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实践中复杂的结构不良性问题的高级会计人才。

本文以中国会计发展及会计教育为例,分析现代教育在知识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冲击,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实践,以培养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实践中,复杂的结构不良性现实问题的中国会计人才。

一、中国会计教育分析

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为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特别是为了控制和管理大型工业组织,会计发展成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技术方法,是科学管理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典框架下,政府外生于人类系统,会计师一般地以公共利益行事,会计被定义为客观地计量经济绩效的中立性社会机构,会计是一个理性的信息生产系统,以满足有效地制定决策的需要毕7,从这个方面看启挤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经济职能叭会计技术被普遍认为是客观的、中立的。这种中立性观点是经典框架的关键,由于会计涉及主观认识和判断,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哲学立场,或者是政治联盟,因此,客观性和中立性成为会计的一个重要问题;承认会计数据与主观隆和相对性有关,将根本性地改变会计的社会职能;通过挑战经典经济理论基础的基本原则,以及质疑科学管理名义下应用的方法,会计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其被认可的职能将遭受怀疑眼。会计.被建立在良好结构性和数学逻辑基础之上卿;会计教育通过采用基于经典经济理论和经典科学方法的理论概念,接受了静态的均衡模型,使用结构化的、定量的方法,以明确定义的、简单的、结构良好的方式来讲授会计学科。

然而,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表明会计数据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会计准则制定是一个政治化过程。在一个政治环境中,有关会计程序是中立性的传统观点,将不再成立;会计人员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下行使会计职能,他们被自利驱动,被各种反映不同政治程序的社会经济利益诉求所捕获。由于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政策选择,涉及复杂的利益冲突,从哲学上看,这些决策属于“道德实践活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哲学和政治观点发生重要变化;会计实践发展变化更加复杂,明确界定的、有因果关系链的、结构良好的问题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大量新的复杂问题出现。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会计不再被视为一种独立于政治力量与社会利益的中立的、客观的职能,会计也不可能只关注经典框架下狭窄的职能,而不注意会计准则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尽管会计信息所处的相关新理论,例如,信息经济学、系统理论、控制理论、混沌理论数学等领域,及其哲学框架,在20世纪末期已经被考虑,但是会计教育却抵制了这些威胁,仍然将会计视为结构良好的技术规范,忽视了会计行为的政治化及其哲学立场。

为适应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国会计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阎。通过中国会计学术界“外向求索”,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会计经验,建立中国会计体系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会计改革30年,不断修订和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发展的因应性,决定了各国会计因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不同,而存在国家差别。会计研究都是以解决会计实务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的哗。对中国会计发展而言,一方面,会计研究需要立足于中国经济和社会政治环境;另一方面,会计实务要求会计人员在充分理解、吸收西方会计经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它们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以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及资本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历经30年改革开放,正值中国社会双重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不断涌现新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中国特殊的社会与经济转型问题。针对新兴经济中的会计教育与会计研究及会计实务三者的关系,美国会计学会前任会长迈克尔。戴尔蒙德(MichaelA.Diamond)特别提道,经济增长和繁荣的要求可能会使这些群体之间产生更多冲突,解决这一问题会变得更加困难和紧迫阴。中国会计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会计实务和会计研究人才,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重要使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会计教育迫切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

二、知识社会的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

(一)知识革命对现代教育的挑战和冲击

20世纪70年代,由于新科学与高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的运行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信息革命和知识革命,推动了知识经济崛起和知识社会变迁。由于知识的穿透性和吸引力,这场革命迅速传播到全球,使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化不断加快,其间依赖程度增加,相互影响越来越复杂。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认为,这种变革的经济和社会越来越建立于知识之上,知识社会的基本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或劳动力,而且将来也会是知识,社会价值是由“生产力”和“创新”创造出来的,这两者都是知识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因而,知识成为首要生产力,甚至伴随产生知识霸权,使知识成为民族国家在世界权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赌注。Schlechty认为,知识经济开发的不是机器的力量,而是大脑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学习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学习型经济”,是信息发展模式所特有的,它驱动知识爆炸式激增,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新学科知识门类涌现,并且分化和综合化趋势并存。夸美纽斯(enius)要求“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宏愿变得渺茫,现代教育与学习方式因此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是最大的知识产业,对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引发各国相继掀起教育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热潮。实际上,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学习社会”、“终生学习”概念以来,教育如何培养学习社会的公民的终生学习能力,以适应变化莫测的知识经济社会,便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关注的中心问题。

同时,信息技术革命也给现代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它摧毁了学校教育对知识的垄断地位,网络提供全球性的、个人的、交互的、廉价的、永远在发展中的知识资源,给每个人能够获得所有信息的工具;并且打破了有关学习的神话,例如,学校是学习最好的地方,只有教学导致学习,以及同一种方式学习等。这不得不引起对学校教育定位的重新思考,最终使教师的作用发生非常必要的变化。另一方面,知识爆炸使信息充斥,产生“数据烟雾”问题,大量信息以极快的速度传递,需要依靠大脑和思维才能处理这些来自各个渠道的数据、观点以及信息交流。但是,正如尼尔·波斯特曼(NeilPostman)所说,“对于应该如何选择信息或者如何评价信息,信息技术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智慧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指导”。另外,知识经济的“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fundamentalism),决定了它既可以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市场固有的超道德性局限,会引起与其他社会价值观的冲突。这表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更需要知识社会的教育重在培养批判性思维,以人文精神、人类智慧来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实现超越知识经济。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正如WillardDaggett所说,“我们注意的是大学需要什么,而不是现实世界不断变化的需要”。也许正因为如此,拉塞克等认为,教育的内容对于这一使命的成功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方面,它应当提供生活在一个带有科学的深刻印记的世界上所必需的知识和本领,另一方面,它还应当鼓励一些与这种科学相符的态度,以便在科学和道义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恢复平衡。

(二)建构主义认识论与知识社会的学习革命及教育改革

自1980年代末以来,西方教育学界试图从新的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对仍然误导教育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作深刻的反思。尽管建构主义的各范式之间本身存在分歧,但是所有的建构主义范式都采用超越主客二元论的方式来看待知识,主张知识是在动态互动中形成的,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建构,它开创了参照人脑的机制构建学习模型,是真正意义上对人的学习研究的开端;由此,学习理论和教育研究领域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一场彻底改变人类学习的理念与方式的革命已经兴起(总序)。这场学习革命与信息革命并行,是将现代有关人脑研究的令人惊异的发现与信息技术的力量相结合,其影响将甚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将触及和引发教育、文化、人性的一系列革命,改变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乃至整个人生(导论)。这场深刻的学习革命,使有关学校教育与教育过程的看法发生重大的转变—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鲜明的服务性质,即新教育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教育过程应该是认知和学习技能发展的源泉,这些认知功能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起来。人脑是学习的自然引擎,“基于脑的学习”被认为能够提供有关学习过程的最好决策的基础,因而,围绕脑的自然学习方式重新创设教育实践,可能是最简单和最为关键的教育变革。迄今为止,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尚未被发掘的领域,被冀盼着破解知识获得过程以实现真正的学习革命。国际教育改革专家麦克尔·富兰(MichaelFullan)的研究认为,关于学习理念的知识创造,一包括最前沿的脑研究、认知科学等,必须成为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中心。

斯特弗等说,“对于一个建构论的教育者来说,主要的挑战是使学生加人一系列的对话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角色从被加工的客体转化为对话关系的主体。教育主要通过相互间的互换,即通过协调对话参与者的行动而产生”。建构主义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在教育思想上强调认知主体的主动性,教育应该把主体性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教育为了改变学生,使学生在主体性学习活动中实现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活动目标,不是直接指向学生,而是要指向学生的活动。建构主义的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维果斯基的观点。根据维果斯基理论的主要继承者之一阿莱克斯·柯祖林(AlexKozulin)论述,维果斯基洞察到教育过程对学生认知发展作出根本性的贡献,他认为,在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专门化了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包括了符号工具和合作学习程序,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和工具要有成人中介在其中传递,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动力学习来源;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包括学生、成人以及社会给予的符号工具在内的互动的整体。斯特弗等论述了文本的“对话功能”(dialogicfunction),在教学互动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维果斯基的观点,他们认为,文本作为有意义的符号集,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明确单义功能,关注如何“充分地传达意义”‘第二种是“对话功能”,则考虑如何“产生新的意义”,第二种功能在于产生内部的多样化,对内化认知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文本的对话功能在课堂话语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学生会把自己的话语和他人的话语作为思维的工具,并非简单地把它们当作可以接收、编码和储藏的信息;当单义的功能占支配地位时,出现相反的情形。对于建构论者来说,教育对话与实际应用环境尽可能地紧密结合;对教育过程的挑战不是在个体的头脑中存储事实、理论以及合理的探索程序,而是产生各种语境,使其中所形成的对话的价值和意义能被最充分地认识;或去创造各种条件,并使该条件下的对话能跟个人、共同体或国家当前的实际追求联系在一起。

三、知识社会的中国会计教育与学习和会计发展

(一)知识社会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影响着人们对学习、教学的认识以及学校教育的发展。建构主义不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而认为知识是发展的,知识具有建构性,和其他强调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的情境性、知识的复杂性、知识的默会性等全新知识观,使强调知识客观性的本质主义及其支配的中国现代教育模式中知识传授式教学和接受性学习遭受到质疑。具体地,以会计学科为例,会计实践发展变化更加复杂,而会计教育滞后于会计实践发展,仍然脱离现实地以明确定义的、简单化和结构良好的方式讲授会计学,这些预先设定的知识仅仅只能用于同初始学习时相似的情境中,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然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推动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能够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特别是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实践中现实问题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这些复杂的结构不良性问题,需要他们能够在新的问题解决情境中重组已有知识。显然,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下的会计课程体系改革,不能满足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斯特弗等强调结构不良睦是普遍存在的。尽管在初级学习阶段,以及结构良好的问题中,按分科课程体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是有效的,但是存在着“简化倾向”,尤其是“分割化倾向”,使现实中相互高度依赖的概念要素被孤立地对待,而忽略了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些课程内容通常只有在被纯化的、被限定的教育系统的氛围里,才能被理解和应用。他们认为,这种简单化妨碍了后来获得更高级的学习,或者导致错误的理解,因为即使在那些整体上结构良好性的知识领域,也有结构不良的方面,而且涉及到将知识应用到不受限制的、自然发生的情境或案例中的所有领域,都有着实质性的结构不良特点。因此,在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经由信息社会向着鼓励知识创新、以培养知识创新人才为己任的知识社会转型之时。‘总序’,为克服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教学,可能导致学习者不能独立地将获得的知识迁移到与初始教学条件不同的新情境之中的障碍,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促进认知弹性的发展,适应理解的需要或问题解决情境的需要。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育和会计发展

在21世纪之交,学习革命风起云涌,教育过程为建构终生学习所需的认知功能的看法,为知识社会的教育变革指明了方向。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其教育计划及其实施都需要“教育想象”(educationalimagination),这成为学校教育重新定位和教师作用转变可赖以的重要资源;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而不是探究有严格的程式、处方或规则可供遵循的普适性教育规律。因而,本文旨在尝试性地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希望为深人地开展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考。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育,不仅旨在培养会计人员的终生学习能力以适应会计的扩展变化,而且最关键的是通过会计教育功能促进会计不断发展,在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笔者就两个问题提出个人敝见来结束本文:

第一,关于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及其发展。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了不同于客观性知识的有效性与社会约定性,认为知识是发展的,知识具有建构性。对会计学科而言,会计发展的因应性特点,决定了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是特定会计环境建构的产物。在建构主义者的视角下,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只是经验性的知识生成,有关课程知识体系的客观性和真理是相对的。会计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由于受到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会计系统是开放的,因此,会计发展研究需要系统地考察诸多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通过各国会计的比较研究,以及研究中国会计在不同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发展脉络,有利于理解、掌握和揭示会计学科发展的规律,推动会计学科在经济现代化浪潮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地发展。会计教育对会计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使用教育功能,将会计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成果介绍引人会计教学,在会计教育、会计研究、会计实务三者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会计教育既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又能够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的不断发展。

新会计论文范文4

新中国会计准则建设从1988年起步,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具体准则实施到现在也已经4年。当前,会计准则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事业提供了许多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全面、及时。正确地认识这些机遇和挑战,对于我们把握会计准则建设的形势和任务,不失时机地推进会计准则事业新中国会计准则建设从1988年起步,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具体准则实施到现在也已经4年。当前,会计准则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事业提供了许多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全面、及时。正确地认识这些机遇和挑战,对于我们把握会计准则建设的形势和任务,不失时机地推进会计准则事业,十分必要。 一、会计准则建设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从国内环境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在研究会计准则时认真考虑。 第一,《会计法》的修订和实施,对为会计核算的真实、完整性提供重要保障的会计准则提出了迫切需求,为更好地贯彻实施会计准则起到了重要的法律支持作用。 第二,经济形势在经过几年徘徊之后,从今年开始出现了回升的势头,今年上半年GDP增长了8.5%。有国际机构预测,我国今年的GDP增长率将达到了7.5%。国有企业脱贫解困取得初步进展,进出口转旺。这一切为我们进一步实现国民经济改组和创新创造了条件,也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提供了宽松的经济环境。 第三,无论是从国际经验着眼,还是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实践,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将整体上改变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工作全貌。随着二权市场的创立,会计信息披露成为这一市场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从而也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第四,经过几年实践,会计准则对规范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引导资源流动所起的作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识,同时也为我们深入认识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制定好会计准则提供了有益的材料。 从国际环境来说,也出现了对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情况。 第一,金融市场监管和透明度仍然是国际社会的重大关注点。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动荡和几次重大的金融失败事件以后,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交通工具的改进和更新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交通管制的相应改进和更新,那是比没有交通工具更加危险的事情。没有透明度的市场,没有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对金融市场来说,就像汽车上了高速公路而没有交通信号。所以各国政治家、金融家都一再呼吁,加快国际会计协调和国际会计准则建设的步伐,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第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实现重大改组,因际会计准则形成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由各个国家和地区会计职业组织组成的一个国际组织。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及来自于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的压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过去的两年中,一直酝酿着重大改组。到今年5月,改组方案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会员大会通过。按照通过的改组方案,新的国际准则委员会将改变原来以会计职业机构为主导的性质,变成一个相对而言由会计专家组成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一是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由原来的按地域产生理事,改为不分地域由专家组成,同时保留常设解释委员会;二是成立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作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咨询机构;三是成立管理委员会,负责理事、解释委员会委员以及咨询委员会委员的任命,监督理事会的工作,筹措资金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管理委员会的原文是Trustees,含义是“被委托的人”,或“受托人”,意为受国际社会各个方面委托来管理国际会计准则的人,为符合中文习惯,我们建议将其意译为“管理委员会”,类似于企业的董事会。)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预期将于2001年正式运转。 第三,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通过对核心准则的评估,国际会计准则生存空间扩大。到1999年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历时4年的核心国际会计准则初步完成,除金融工具项目取得中期成果外,列入核心国际会计准则计划的会计准则项目都按计划完成、同时,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开始了对核心准则的评估。不久前,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宣布,评估工作完成,同时声明,公司跨国上市时,在辅之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调整的前提下,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国际组织各成员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应当接受。这预示着国际会计准则向着真正“国际的”会计准则迈出重要一步。 第四,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选择。会计信息之于

新会计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一.管理会计的发展与演变

1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

为了应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经济大危机.企业迫切需要以最简单的操作.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来完成特定的任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率先推出泰罗的科学管理.它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精确测算工人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步骤每道工艺流程所需花费的时问.制订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有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对效率的要求。在泰罗制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传统的事后计算型成本会计制度向事前计算型的”标准成本计算“和“预算控制制度演变,通过测算制定出作为未来活动理想规范的标准数或预算数再将其作为控制实际数发生的根据并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确定各方面的经管责任,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对企业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此时的管理会计.以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特点,被称作局部性执行性的管理会计。

2.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

从2O世纪5O年代起,进入二战后期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并大规模应用于生产.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企业进一步集中.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跨国公司不断涌现.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资本利润率下降.同时,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银根紧缩筹资不易经济危机发生频繁.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变数增多.出现了严重困难。单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企业内部经营合理化的科学管理职能管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执行性管理会计远远适应不了企业内外形势的变化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管理流派诸如行为科学管理、数量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信息经济学理论理论等等,结果出现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将决策会计放在首位的决策管理会计。它通过确定各项经济目标、合理使用经济资源调节控制经济活动评价考核经济业绩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协助管理当局作出有关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决策。

3战略管理会计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已不再被动地适应人们白发产生的需求.更多的则是以创新发展需求.这就使得新产品的推广更为困难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新兴市场迅速扩大的重要方式跨国企业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促使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各国文化的差异和全球竞争的白热化导致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合作与竞争已不再存在绝对的界限;

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带来了观念的更新和对环境的重新认识.企业行为不再具有孤立的单方意志的性质,必然要受到一系列规范文件的制约。所有这些决定了以长期的.全局的目标为重点的战略管理成为企业克敌制胜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保障。战略管理会计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应运而生,它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执行性管理会计和决策性管理会计)只看重企业内部管理而不注意市场环境竞争对手以及产业价值链分析的重大缺陷.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

二、当前形势下管理会计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动向

随着科技与管理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企业不得不将成本最低与质量最优作为管理的双重目标加以整合,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必须适应这种要求而进行改革。对于现代管理会计出现的问题,西方学者将之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1观念陈旧,不能适应高新技术的挑战

高新技术的飞跃发展引起生产大幅度增长和人工成本显著降低,全面质量管理(TOC)及时适量生产及存货控制(Just-in-timemanufacturingandinventorycontrolsystem).电脑控制系统(Computer—controlsystem)和灵活生产制度(Contigencymanu-factur;ngsystem)等新的管理方法相继出现.但现代管理会计的观念没有同步发展,不能适应高新技术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开发寿命周期短的."J’4LI:量的高新科技产品公司的需要。而这些公司的生产特点是着眼创新不断引进高新科技产品.同时接受顾客的特别订货并及时交货:对产品是按需定价而不是按成本定价。例如最佳库存模式中的”经济订货量”{EOQ)和“最优生产批量{OPQ)就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有效运用。

2理论脱离实际,远离客观世界

现在管理会计教科书中有很多理论概念和技术方法仅仅属于纯理论的探讨特别在预测分析和决策分析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法片面追求“高精、尖”的复杂数学模型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却非常小。这些数学模型在理论上一般存在两个假设{1)一切数学模型所需数据资料(信息)的取得,不需要花费任何代价;{2)企业管理当局都具有从事复杂的数学分析的知识和本领。客观上这两个假设却是根本不存在的况且考虑到信息搜集的成本有些技术方法根本就不符合一般会计原则,毫无应用价值。

3视野狭隘.易使管理人员的行为短期化

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一般只局限于大量生产以及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趋于稳定的.成熟的老产品很少研究新产品的设计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创造一个低成本的生产环境,产品设计是关键。另外.一般学者在研究管理会计问题时.往往十分重视以货币计量的数据尽管有时也利用一些非货币计量数据,但大多将财务成本指标作为研究的核心。这样.企业目光就停留在内部的成本控制上忽视了当前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中: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这种局限性大大束缚了管理人员的手脚,使其行为短期化.企业也潜藏巨大危机。

4.方法落后.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西方管理会计提出的专门方法和技术.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等方面曾经发挥过很好的作用,但”时过境迁”.目前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要求而成为”明日黄花”了。例如制造费用的分配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很难再以直接人工的工时作为标准对投资项目作成本效益分析时也不得不重视那些较难定量的,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如产品质量的改进,生产制造的机动程度,创新程度、库存水平下降的程度等).从而现金净流量(NCF)法也应有所修正。

三、对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建设的几点思考

虽然我国在管理会计的引进与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并不成熟.竞争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层次不齐.会计人员素质偏低.思想保守.缺乏市场竞争与风险价值观念.管理会计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要建立符合中国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状况和市场环境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更新管理会计的思想观念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所以,企业必须更新观念,根据战略管理、:动态管理的要求,密切注意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相关社会意识的转变.以企业整体价值长远价值为最终目标.综合考虑企业价值链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零存货管理等新理念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及时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战略竞争优势。

2.要改进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进入7O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作为一种与传统的规范性研究特点迥异的研究流派,其特征主要表现在:(1)强调经验总结的重要性.崇尚归纳推理。(2)广泛采用实验问卷调查采访实地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等业已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数据搜集方法。(3)打破会计研究就会计论会计的格局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4)广泛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且要求精益求精。显然.实证研究理论可以弥补规范研究的不足。特别是在管理会计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价值这一点上.二者具有极强的统一性。更为重要的是.实证研究主张研究人员积:圾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以企业现实状况为出发点提炼出生产经营一线中具有规律性的经验.再加以理论总结后进行推广。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跟踪企业最新形势.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还可以加强研究人员与企业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活跃学术氛围.有益于增强管理会计理论建设的实践基础。针对我国国企改革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问题的”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没有重大突破关键的原因就是理论应用于实际时遇到阻力.我们能否尝试以实证研究方法转换思路.从国企现实出发.挖掘推动其革新的有利因素.然后再逐一解决可能问题,最终达到完善”理论的目的.真正体现中国特色呢?

3.要对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进行改造

从2O世纪8O年代以来.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控制系统开始采用适时制(Just-in-timescheduling).追求零缺陷、零库存.并开始采用合作、弹性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出现了电脑整合制造的趋势。在此新制造环境之下.传统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由于未能捕捉公司在朝着世界级制造业发展的进程中所取得的进展.未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未能考虑战略决策的需要而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的制造环境要求企业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以系统理论的观念.综合考虑生产经营、市场、政策和竞争对手等诸多因素.来实施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和市场的全面控制和管理。作业成本法将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细分为一系列作业活动.引进成本作业和成本动因概念.从某种意义上了传统成本形态的认识.而将成本按作业量分别划分和根据成本动因加以确认使得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朝着更加有效和务实的方向前进。而且由于电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各部门处于随时的信息沟通之中并共享信息库资源.为管理会计新技术方法的运用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从而更有利于管理会计能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整体性的调整和策略。作业成本法侧重于新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的建立.并以新的观念和技术例如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等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状况探索具体适用的模式.切不可盲目照搬。

4要建立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

我国引进和借鉴西方管理会计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无论是从对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从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度来看,同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还缺乏像西方国家那样设有的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界已陆续成立了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成本研究会中国总会计师研究会以及各行业专业会计学会等会计学术与实务团体机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专门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团体机构。因此,为了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我国会计学界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也建立起专门的管理会计团体或组织机构.或在中国会计学会下面设立一个管理会计二级分会,由专门从事管理会计研究与实务的专家、学者担任领导,以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研究和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具体工作.并由该团体机构创办专门研究管理会计的学术刊物,使广大财会人员和理论工作者有一个专门发表各种意见的园地。这样.就可以加快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步伐,并且会对建立我国的管理会计体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新会计论文范文6

在股权激励方式上,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有两种主流选择,一是发行股票期权,二是股东转让股票。

对于发行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要予以费用化,这样,对于一些股票期权公允价值巨大的上市公司,会对未来年度利润造成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能出现无法满足股权激励方案行权条件的情况。对此,一些上市已开始从两方面着手解决因会计准则带来的激励困境,一是修改与调整股权激励方案,二是将股权激励费用视为非经常性损益。

据《证券市场周刊》了解,一些上市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时,并未考虑到“股份支付”新准则的影响;同时,股权激励方案上报证监会后,也出现证监会提高股权激励行权标准的情况,但同样未考虑到新会计准则费用化的影响。于是,目前一些上市公司激励困境的解决,可能有赖于一些技术性手段;同时,这也涉及到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以及上市公司激励行为取向的引导问题。

对于股东转让股票的激励方式,目前新会计准则体系相关文件中未予提及,属于灰色地带。不过,若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相关内容来理解,也需要同“发行股票期权”方式一样,按公允价值计入到成本费用中,尽管目前相关上市公司在会计处理方面还没有这样做。当然,这涉及到在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角色与地位问题,也涉及一些复杂的技术性细节。

其实,我们探讨与股权激励相关的诸多问题,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会计处理;更有利于投资者梳理对薪酬、费用、利润等方面的理解;从而在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水时间不长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分析相关上市公司的财报及进行价值判断。

两种主流

据统计,股改后已实施股权激励的21家上市公司(表1)中,就激励方式而言,发行股票期权,为14家上市公司所采用;采用股东转让股票方式的有5家;而采用股票增值权、上市公司提取激励基金买入流通A股方式的各一家。

当然,这其中也有重复统计,比如激励数量列众上市公司之首的金发科技(600143),其股权激励方式涵盖发行股票期权与股东转让股票两种方式;前者是2006年9月1日金发科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3185万份股票期权,股票来源为金发科技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股票;后者是在2005年金发科技股改方案中,公司第二大非流通股股东宋子明承诺,将其所持有的非流通股份中的1690万股,按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值作价转让给公司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及核心业务员。

不论是发行股票期权,还是股东转让股票,受益者只能是公司的管理层或其他员工。也就是说,股权激励属于上市公司薪酬的一种形式。就此问题,会计与税收知识足令中国投资人士汗颜的巴菲特曾经发出绕口令式追问:“如果期权不是报酬的一种形式,那它是什么?如果报酬不是一种费用,那它又是什么?还有,如果费用不列入收益的计算中,那它到底应怎么处理?”

其实,巴菲特的这种追问不仅仅是探讨股权激励的薪酬实质,而是着重于其会计处理问题,即这种股权激励应该计入费用,从而列入收益的计算中。

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两家公司,一家公司采用某种形式的股权激励,另一家公司未采用。如果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未将这部分激励形式的薪酬计入费用,但其业绩却由于激励效应而增加,这时,其业绩便没有与其费用完全配比,因为缺少了股权激励这一块成本费用。并且,由于股权激励未计入费用,也导致两家公司的不可比性;投资者会误以为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业绩更好,而实质上的情况,却是其未将激励费用列入收益计算所致。

鉴于诸如股票期权等激励形式在许多国家日益盛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填补了会计处理方面的空白,规定股权激励予以费用化。该准则结论基础中,在探讨广义的雇员股份计划时,其中的言辞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薪酬概念的理解:“理事会指出,这些计划只有雇员才能取得的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证明,提供给雇员的利益代表了雇员薪酬。不仅如此,‘薪酬’这个术语并不只是局限于作为雇员个人合同一部分的薪酬:它包括提供给雇员的全部利益。类似的,服务这个术语包括雇员提供的作为回报的全部利益,包括由于股份计划的激励而增加的生产力和责任感或其他雇员工作业绩的提高。”

而在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第11号准则“股份支付”,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股权激励会计处理方面的国际趋同。

会计变革

“股份支付”准则的关键点有三:一是相关股权激励费用化;二是首次执行日的处理;三是股权激励费用的计量与确认。

一般而言,股份支付的相关规定对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主要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在首次执行日,即2007年1月1日,需要将属于2006年度的股票期权成本费用调减留存收益,即减少期初(2007年)未分配利润;二是增加2007年及以后年度的成本费用,从而减少未来会计期间的净利润。

根据第38号准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可行权日在首次执行日或之后的股份支付,应当根据股份支付准则的规定,按照权益工具、其他方服务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将应计入首次执行日之前等待期的成本费用金额调减留存收益,相应增加所有者权益或负债。

数据显示,2007年1月1日股东权益受股份支付准则影响的上市公司仅七家(表2)。其中,博瑞传播(600880)受影响程度最大,影响率为-8.50%;金发科技次之,影响率为-4.45%;中国人寿(601628)影响额最大,高达-4.31亿元,不过,由于家大业大,影响率仅为-0.44%。

应该说明的是,股份支付准则对年初股东权益的影响,仅是改变了其中的结构,即减少了未分配利润,同时增加了资本公积,所以,并未减少净资产总额。也就是说,在2007年初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中,在“股份支付”项中是调减,但在“其他”项是增加。

以金发科技为例。金发科技股票期权所占比例较大,标的股票总数占激励计划签署时股本总额的10%。据金发科技计算,公司一次授予、分期行权的每份期权在2006年9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7.6893元。属于2006年度的费用为5522万元,按此数额调减2007年初的未分配利润。

股份支付准则的另一方面的影响,是增加2007年及以后年度的成本费用,从而减少未来会计期间的净利润。

同样以金发科技为例。该公司2006年度实施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属于“股份支付”准则中的“完成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条件才可行权的换取职工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根据准则要求,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当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照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

2007年一季度,金发科技净利润700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26%,稀释每股收益0.11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5.26%;季报中披露,根据股份支付准则的相关规定以及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确定的行权条件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报告期内,公司确认的股份支付相关费用为684万元,并调增资本公积684万元。

命悬一线

我们注意到,金发科技季报中披露的公司一季度确认的股份支付相关费用为684万元,与其年报中的相关测算相去甚远。按金发科技2006年报中的计算(表3),其2007年度需负担的股票期权费用高达1.477亿元,如果按季度简均计算,一季度确认的股权激励费用应该超过3000万元。

就季报中确认金额与年报中的计算情况的差异问题,以及2007年一季度所确认的股权激励费用不多的情况,金发科技相关人员介绍说,公司计划公募增发,增发后会对净资产收益率产生摊薄,所以股票期权激励能否顺利行权,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然而,我们研究发现,金发科技股票期权激励能否顺利行权,与上述新会计准则的费用化规定密切相关;甚至,巨额股权激励费用的确认决定着股票期权的行权问题。

在金发科技股票期权激励方案中,激励对象必须同时满足五方面条件方可获授股票期权,其中的前三项,一是根据《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实施考核办法》,激励对象上一年度绩效考核合格;二是金发科技上一年度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增长达到20%;三是金发科技上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8%。

金发科技2006年度净利润为3.069亿元,如果2007年度确认股权激励费用1.477亿元,那么,若实现第二条行权标准“上一年度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增长达到20%”,则实际上需要2007年度净利润比2006年度增长68%,才能消化1.477亿元的股权激励自身的费用。

计算过程:(3.069*120%+1.477)/3.069-1=68%

再考虑到第三项行权条件“上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8%”,若金发科技顺利实现公募增发,且考虑到股东权益随利润的累积逐渐变大的因素,则达到这项行权条件的难度更大。

目前,针对这一情况,一些上市已开始从两方面着手解决因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困境。

一是修改与调整股权激励方案。

如伊利股份(600887),其4月30日公告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长率”为公司经审计的当年利润表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加上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本身对净利润的影响数与上一年利润表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加上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本身对净利润的影响数相比的实际增长率。这种修改实质就是剔除“股权支付”准则的影响。

其实,在一些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中,也留下了类似的伏笔。如宝新能源(000690)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便明确指出:如果由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或者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会计政策,导致年度利润总额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出现重大变化,则可由董事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计算上述行权条件指标时,是否剔除有关非正常因素并对上述行权条件进行修正。若进行修正,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而金发科技股权激励方案中规定:因其他原因需要调整股票期权数量、行权价格或其他条款的,应经董事会做出决议并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

二是将股权激励费用视为非经常性损益,从而排除其对股票期权等能否行权的影响。

不过,将薪酬之一的股权激励费用视作非经常性损益,其合理性着实需要探讨。目前,对于股权激励相关费用是属于经常性损益还是非经常性损益的问题,证监会的态度未明。在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7年修订)》中明确指出:“目前,财政部已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结合新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的变化,我们相应对非经常性损益做出了修订。”该文件中,列举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十五个项目,其中没有股权激励费用,只是在最后一个项目“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留了一个口子。

应该强调的是,对于股权激励相关费用是属于经常性损益还是非经常性损益的问题,一些上市公司人员企图在新会计准则、准则应用指南乃至讲解中寻找答案(这三项中都未述及此问题),我们认为,这其实应属于证监会监管的规定范围。

幸免于难?

这里,我们来看激励数量列第三位的新安股份(600596)的情况。在其股权分置改革同时,为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主要非流通股股东认为有必要共同对新安股份现有管理团队实施激励;其中,传化集团股权激励方案为,传化集团将所持本公司6788.1万股(占总股本29.77%)中的2227万股(占总股本9.77%)转让给新安股份现有管理团队,转让价格为1.595元/股。

我们注意到,就新安股份而言,不论是在2007年初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调节表里,还是在2007年一季报中,都未见由新会计准则所导致的股权激励费用的影响。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其激励方式是采用“股东转让股票”,而在这种方式下,激励费用如何处理,“股份支付”准则中未予规定,而在准则应用指南与准则讲解中也未有相应的解释。

那么,包括新安股份在内的采用“股东转让股票”式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是否都能够由于新会计准则的灰色区域而“幸免于难”,便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在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指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的“范围”部分指出:“为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目的,主体的股东将主体的权益性工具转让给向主体提供了商品或服务的其他方(包括雇员),属于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交易,除非该转让明确是为了向主体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支付价款之外的其他目的。”这里提到的情形,便包括了类似新安股份的“股东转让股票”的激励形式。

在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结论基础”中,在“向雇员转让权益性工具”部分中详细介绍说:“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一个主体并不直接向雇员(或其他方)直接发行股份或股份期权。作为替代,一个股东(或股东们)可能会向雇员(或其他方)转让权益性工具。”并进一步指出,“在这种安排下,一个主体接受了由其股东支付的服务(或商品)。这种安排在实质上可以视为两项交易——一项交易是主体在不支付对价的情况下重新获得权益性工具,第二项交易是主体接受服务(或商品)作为向雇员(或其他方)发行权益性工具的对价”、“第二项交易是一个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交易。因此,理事会得出结论,主体对股东向雇员或其他方转让权益性工具的会计处理应采用和其他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交易同样的方法。”

可见,对于类似“股东转让股票”的激励形式,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精神,也需要同公司发行股票期权一样进行费用化的会计处理;只是,在“两项交易说”的情况下,前面要增加一项上市公司获得股东“捐赠”相应股份的会计处理。

其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这些考虑,有其对财务报告中立性等方面不懈追求。

在上述“结论基础”别谈到:“一些国家的政府采取的鼓励雇员拥有股份的政策并不能作为对这些类型的计划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的正当理由,因为给予特定交易以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来鼓励主体采用这种交易不是财务报告的任务。”并且,其中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比如,政府可能希望鼓励主体对他们的雇员提供养老金,以减轻国家的未来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养老金成本可以不在财务报表中列示”,来进一步理清与强调财务报表的作用:“这种做法会损害财务报告的质量。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信息,帮助他们做出经济决策。省略财务报表中的费用并不会改变这些费用既已发生的事实。费用的省略导致报告利润的虚增,使财务报表不再是中立的,透明度和可比性降低,对使用者具有潜在的误导作用。”

新会计论文范文7

一、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类型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在总成本中占比比较高,主要包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使用成本和离职成本。招募成本是指通过招募员工发生的广告费,面试费,出差费,住宿费,如果是外包的还有外包人力资源费用,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流动比较大,这部分费用往往比较高。选拔成本是指对候选人进行材料,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的审核费用,由于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人才很多有海外教育,海外工作经验,这就加大了调查审核其资料的难度和费用。使用成本包括如上岗前培训成本,主要指对企业文化,公司规章制度等的培训费用;岗位培训成本,主要指使职工达到公司要求的工作能力和职工使用过程中的工资、津贴、福利、劳动保护费、各项奖励支出、以及提高职工生活幸福感的文体活动费等。离职成本包括员工离职时为了防止员工到竞争对手公司给予的竞业协议保密费,离职前工作效率低造成的低效率成本,企业不能及时招到合适的员工的职位空缺成本。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式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计量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三种。历史成本法记录取得职工人力资源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实际费用,凭证容易取得,操作简便,数据客观且可验证,遵循了传统会计的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也是现在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与实际情况脱节,脱离了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和未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力,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是高科技人才,往往工作年限越久价值越高,使用历史成本法可能使账面价值对现有价值没有参考意义。重置成本是指企业重新获得现有人力资源需要付出的经济利益,这种方法考虑了人力资源价值的变化,但是由于大部分是主观估计,脱离了传统会计计量,增加了会计的工作量,比较难被企业接受。公允价值计量成本是指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交易产生的费用,这种方法跟现实比较贴近,对企业有比较高的参考意义,并且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这种人力资源流动比较高的企业来说,行业公允价值也比较容易获得,不过这种方法也脱离了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人们还没有完全接受。

三、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高新技术企业虽然作为人才和技术的聚集地,思想比较前卫,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可能认为把厂房,机器设备等作为资产以货币计量很正常,但很多人不能接受把人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价值计量,他们认为人是无价的,不能以任何东西加以衡量,在会计上把人作为资产计量不人性。其次,人力资源虽然可以把招聘、培训等成本资本化计量,但这种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方式不适用于人力资源这种特殊的资产,要找到符合实际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还是比较困难。现行会计理论是以权益理论为核心,忽略了会计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未对“人力资本应纳入权益理论”这一崭新理念进行应有的关注,未从会计学角度为人力资源信息进入财务报告体系扫清障碍,社会对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重视度不够,尚未形成普遍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大环境,使得高新技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上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再次,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专利权被任意的占用,职工的创新意识不强,人力资源增值不易测量,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对策和建议

针对第一条观念的陈旧,企业可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培训,强调把人力资源进行计量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对人才的尊重,培训中强调这种做法对于职工是利大于弊的,增强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提升自身的企业认可感。针对第二条计量困难,可以开展试点工作,政府补助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人力资源的计量,加强人才的培训,通过税收优惠,奖励高人力资源资产企业,企业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使与公司的管理战略相一致。针对第三条,国家应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严惩盗版,鼓励创新,公司应保护本公司职工的知识产权,不做损害职工利益而满足公司利益的事,一个公司的良好发展必定是在保障员工利益的基础之上。

作者:邹小娟 陶懿 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新会计论文范文8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的区别之后提出构建政府会计的的设想。在国外,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西方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主要是政府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政府会计的范围则比预算会计更为广泛,还包括了那些并不反映为预算收支的政府资金运动。我国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政府会计,即使有,也是政府的预算执行会计。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政府会计标准也趋于国际化。为加快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体系转换的进程,作者建议重新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为此应先从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二者的区别出发。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不只是名称不同,更主要的是内容不同、职能作用不同。预算会计是反映政府的预算收支及其结果的会计,现代政府会计应是现代政府财务会计,即以财务收支为主导的政府会计。也就是说,现代政府会计除了包括传统预算会计的内容外,还要完整、系统、连续地反映预算收支对政府财务活动产生的累积影响。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如下。

1会计对象不同预算会计以预算资金及其运动为对象,以预算年度为会计期间,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当年的预算收支及结果。现代政府会计以政府单位为会计主体,除了包括预算会计对象外,还包括整个预算资金的连续运动及累积结果,将国有资产及政府的债权、债务的价值运动也作为政府会计对象。

2会计基础不同历史上,世界各国的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都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近年来,随着预算体制改革和对政府会计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逐渐成为各国政府会计的主流和改革方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的大部分国家已进行了政府会计基础改革,改革后采用的会计基础分为三种: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以及完全的权责发生制。GASB的第34号准则公告则要求政府会计根据财务报告视角采用双重形式的会计基础:政府整体报告、企业基金使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政务基金使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除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外,一般都采用收付实现制。对预算收支业务,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有其优点,但政府会计,由于其会计对象扩展、会计目标扩大,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财务活动及其财务状况,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确认基础不应采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而应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对某些会计事项要采用权责发生制。

3会计模式不同由于政府会计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在其使用上,往往要限定用途,即通过预算限定。因此,为更好地体现专款专用原则,现代政府会计应从传统的预算会计模式扩展为基金会计模式。我国应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金会计模式。

4会计要素不同我国预算会计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要素,这种划分体现了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基本上符合国际惯例。但与GASB规定的政府会计要素作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以下差异:首先,资产定义方面不同:GAS对资产定义的内涵是一种财务资源,我国则将其定义为一种经济资源。其次,GASB为了区分各年度的财务受托责任,将基金资产(负债)与固定资产(长期负债)分开处理,我国并未进行区分。中美两国政府会计要素差异具体。

5财务报告不同首先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不同,现将中美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区别进行比较(具体见表2)。传统预算会计提供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是为政府部门、各级人大服务的;现代政府会计提供政府财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应全面反映政府财务业绩、与受托责任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其次是财务报告的组成和具体内容不同,政府财务报告要复杂得多。最后是政府财务报告由于其使用者的广泛,为证明其客观公允性,一般需要进行财务报告鉴定,而传统预算会计是不需要进行会计鉴定的。长期以来,我们强调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工具,预算会计主要为加强预算管理提供有关信息资料。由于预算分期,预算管理的重心主要在于预算当期的财务收支,预算会计也就自然把核算的重点放在当期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结果方面。从另一个方面看,会计理论界也没有对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区别与联系作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应从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角度重新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预算会计应当作为预算执行会计融合在政府会计之中。超级秘书网

因此,作者主张,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应当合二为一共同组成政府会计,国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基建拨款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三部分都参与财政总预算的收支运行,因此也是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预算会计应逐步向政府会计扩展,而且我国正尝试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标准体系。因此,建立政府会计体系是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长期目标和思路。建立政府会计,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适应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客观真实地评价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实现其会计目标。因为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相比,其涉及的会计事项要比预算收支复杂得多,政府会计应当对整个财务收支情况及财务状况承担受托责任。总之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地吸收其他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优秀理论、思想、技术和方法,我们才能在强壮自身的过程中不重复发达国家的曲折和弯路,才能使自身的落后状态尽快适应其最新的发展,从而实现后来者居上!正如诺曼•马克斯所说,当今时代带给我们的是挑战和机会。

虽然我国在会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但我们坚信在未来的发展空间里,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并坚持努力开拓,一定能找到符合我国政府会计的实际理论、技术和方法,以期更高、更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杜雁.基于公允价值的写作论文我国政府会计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10.

[2]王娟.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5.

新会计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简称新准则),是中国会计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由于新准则目前仅在我国上市公司执行,其他企业及其财务会计人员对新准则了解甚少。为此,本文就新准则的框架结构、特点、意义略陈管见,试图再大力渲染它。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全面推出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国会计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

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由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和1个应用指南构成。

1.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由11章50条构成。基本准则处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一层次。基本准则涉及整个会计工作和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对38个具体准则起统驭和指导作用,各具体准则的基本原则均来自基本准则,不得违反基本准则的精神。

修订后的基本准则与1992年的基本准则比较,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1)继续坚持我国基本准则的定位。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的内容与我国的基本准则有相似之处,但该框架不作为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用于指导准则制定机构的制定工作。我国已经有了基本准则,十多年来已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接受。所以,这次修订基本准则,没有将原来的基本准则改为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仍沿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形式,只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做出修改。

(2)对会计目标进行修改。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最终要达到的结果。在国外,也称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根据会计的本质和国内外会计实践,修订后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企业会计应当如实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面对信息的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基本准则根据这些新情况对会计目标有关内容作出了相应的修改。

(3)对会计一般原则进行完善。原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原则,具体规定了12项原则。国外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本次修改将原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这样更能体现本章的内容实质。此外,在原来12项一般原则基础上,增补了会计的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要求,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通行的要求,另外,本次修订同时对原12项原则的内容也作了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4)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了重大调整。这次重大调整的主要原因是,2000年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定义,取代了原基本准则中关于会计要素定义的规定。基本准则修订后的这部分内容完全是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进行的,而且是本次基本准则修改的核心部分。除了修改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外,还吸收了国际准则中的合理内容,例如,在利润要素中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

(5)对财务报告进行修改。本次修改删除了财务情况说明书的提法,将第九章财务报告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在语言表述上做到中国化和通俗化,便于理解、操作和执行。

2.具体准则

具体准则共有38项,其中,新制定的会计准则22项,以前制定、现在修订的16项。这38项具体准则基本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具体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二层次,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

具体会计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

(1)一般业务准则。它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存货,会计政策等具体准则项目。

(2)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它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与计量要求。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等准则项目。

(3)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的报告类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等准则项目。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性指南。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解决在运用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时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及其格式,类似于以前的会计制度。鉴于这次会计准则体系改革的幅度很大,如果由企业自行设计科目报表可能会出现混乱的局面,所以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二、会计准则体系颁布和实施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要使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会计作为商业通用语言,必须国际化。会计国际化的关键点之一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还有相当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减少或消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充分协调,可以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在全球经济中的可比性,降低我国企业信息报告成本和融资成本,有利于推进我国当前实施的企业“走出去”战略。因此,制定一套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充分协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迫切需要。

第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贯彻了先进科学的会计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政策和程序,使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了制度保证。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和实施必将对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从整体看,与我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对会计人员职业水平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会计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的职业水平,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成为我国会计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一靠培训,二靠在实践中锻炼。以新会计准则体系培训为契机,将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理念和先进的会计方法传授给会计人员,将有利于会计人员职业水平的提高;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将使会计人员有机会在会计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新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我国更快地实现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目标,促进全球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影响力,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三、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新会计准则体系较好地处理了借鉴国际惯例与立足国情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科学规范与便于理解和操作执行的关系。所以,与以前颁布类似的会计规范相比,新会计准则体系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科学性。首先,科学性体现在其会计理念的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日的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加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营运效果。其次,科学性体现在其体系结构和表述的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是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既有一般的原则指导,又有实务的操作指南,既体现了国际协调性,又密切结合中国实际。新会计准则体系体例合理、表述清晰、定义科学,是一套质量较高的会计准则体系。最后,科学性还体现在其会计政策和方法的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保留了在我国行之有效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剔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旧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如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等),引进了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如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引入实体理论等)。

第二,全面性。纵向上看,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是一个有机整体;横向上看,38项具体准则和1个应用指南基本上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这些业务不仅包括以前的一些常规业务,而且包括了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出现的新业务(如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即使将来出现具体准则没有涵盖的新经济业务,企业也可以根据企业基本准则进行判断和处理。

第三,可操作性。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用指南以会计人员喜闻乐见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作出了规范,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时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避免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时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第四,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充分协调性。新会计准则体系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中国实情的内容,绝大部分会计政策与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从总体上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保持了高度的协调性(或趋同性),但同时,新会计准则与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公允价值的应用;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关联方的披露;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第五,层次性。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基本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制定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则。具体准则处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它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对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企业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指南。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各有分工。

第六,动态性。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实务中出现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可以对应用指南进行修订,使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体现实务出现的新的、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新会计论文范文10

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现行会计在许多方而后不尽人意,使关于未来会计的研究一直是会计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薛去奎1998,吴东辉1998,石春茂1998,雷光勇、黄斌1999)。但未来会计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心中仍然没有答案。以前的有关未来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本身的概念框架的创新,而假定制度是不变或不可改变的常量,这样的思维方式阻碍了这个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制度的变革成为可能,相对于会计本身的概念框架创新而言,制度创新的意义要重要得多。网络时代会计的制度创新,包括会计信息:

1)产权模式创新;

2)传播模式创新;

3)生产模式创新。

一、明晰会计信息的产权

在信息日前成为商品的网络时代,会计信息能否成为一种商品,主要取翊地会计信息的产权能否有效界定。Coase(1960)提出,只要有明确的私有财产权,很多外部性①的经济活动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契约安排达到最优福利效果,而不管这种私有财产属谁所有和作何种分配.因此,会计信息成为商品的前提是产权的明晰,亦即会计信息到底归谁所用。

笔者以为,会计信息的本质是企业所有的一项经济资源,而企业又归股东所有,因此,会计信息天然的产权所有者应该是企业的股东②。现行的制度框架中,会计信息这项企业资源由经营者管理,但其并不明确为谁管理;股东亦不自知其为会计信息的所有者。因此,确认股东为企业的产权所有者,至少会带来下述一些改变:

1、虽然会计信息是稀缺的,但一直以公共产品的形式供应,如果赋予股东以会计信息的产权,产权所有者就有可能以私人商品的形式供应会计信息;

2、作为企业资源的所有者,股东可以选择经营者以外的生产会计信息的人;

3、消费乾对现行的标准会计信息产品之外的需求将会刺激产权所有者扩大供给,会计信息的供需可在市场中进行,价格与产量由供需决定。

会计信息产权的明晰化,只是其市场化的钥匙;能否打开市场的大门,则取决于这把钥匙的价格是否足够低廉。张五常(1970,1983)指出,具有外部性的活动能否通过市场交易来进行,其实质在于事前产权界定的交易费用与事后交易费用(表现为激励机制中的问题)的比较,前一类交易费用的增加(减少)可能使后一类交易费用减少(增加)。因此,问题现在就变为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成本是否足够的低廉。在90年代以前,或许答案仍然是仍然是否定的,但自从网络走进我们生活以来,不断的技术革新使得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媒体的网络革命使得会计信息不仅可在报纸上公布,还可以选择网络传播,设立自己的网址。会计信息可以人选为商品出售给网络媒体公司,而不是象现在上市公司还得付钱给证券报刊登其会计信息。

这里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即会计信息为什么不可以作为商品卖给传统的媒体,而非得选择网络媒体公司?这是因为,任何媒体公司作为赢利性组织,购入商品的目的都是为了赚取更高的利润,但是在经营会计信息牟利方面,传统的媒体与现代的网络媒体相比存在天生的不足。通常来说,如果仅经营现行的标准会计信息,很难实现赢利目标,要想实现赢利,必须根据用户需要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传统媒体的有限信息容量和固定的界面形式使得自己处于不利,只有网络媒体堪当此任。

二、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的市场化

传统的会计信息生产者传播模式特点是:

1)会计信息的生产职能由企业自己执行③;

2)企业掏钱在证券报上刊登传播会计信息。

现在的问题是:

1)会计信息的生产职能能否交给市场来完成?

2)在其他市场主体(如报业公司、数据公司)利用会计信息赢利的同时,其产权所有者—股东—能不能也获得利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对旧有的会计信息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进行市场化变革。变革的具体方法是:

1、成立专门的会计服务公司,以改变传统的会计信息生产方式

传统的会计信息生产方式的特点是:

1、手工操作,这使得会计信息的供给受到手工劳动的低效限制;

2、非市场化的企业内部职能,这使得会计信息在下列方面受到影响;

(1)缺乏增加信息供给的市场激励;

(2)信息易受内部人操纵。网络技术革命以前,虽然这种生产方式的缺点一直如是,但其地位并未因此动摇。

这主要基于下列两个原因:

1)能代替手工劳动的工具没有出现;

2)会计信息的生产职能由市场执行的交易费用远高于自己搪行的成本,主要是缺乏经济的通讯工具将大量的日常经济事项传送至对方,以及对方旦泄露商业机密的成本。

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的生前可能实现非手工化,较为复杂的会计方法的使用亦成为可能;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经济交易的原始数据的异地实时传送成本不再高昂,基于上述两项技术的巨大突破,会计信息的生产方式终于可能冲破上述约束条件,由手工生产变为机械化生产,由作坊式生产走向享受规模经济收益④的大生产。具体的生产模式如图1所示:

图1(参见会计研究2000.2第53页)

2、企业与会计服务公司签约⑤

契约内容包括:

①会计服务公司替代企业执行会计信息生产职能,企业向会计服务公司支付相应的费用,企业有向后者诚实地提供体制改革有相关信息的义务(双方约定存有例外的,该例外应同随后的会计信息一并公布);

②企业将会计信息的所有权售与会计服务公司,后者向前者支付相应的价格。

3、会计服务公司与媒体签约⑥

会计服务公司通过协议有偿赋予媒体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权利,会计服务公司与会计事务所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负责。

4、任何会计信息的消费者必须付费使用会计信息

网上付费系统(如网上银行)的发展与成熟,使得付费本身的成本在大下降。企业、会计服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媒体公司、证券监管机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消费者这七者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参见2000.2第53页)

图解:

1、证券监管机构规定企业应披露事项之最低标准;

2、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制定《具体会计准则》,除此之外,对各种具体会计准则之外的会计方法给出标准的说明,以资会计服务公司生产信息时参考使用;

3、证券监管机构规定最低标准之会计信息的披露时间、范围、格式等;

4、会计服务公司代替企业执行会计职能,并随时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

5、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具体会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进行审计;

6、企业将会计信息的产权售与会计服务公司;

7、会计服务公司将披露会计信息的权力赋予媒体公司,媒体公司向前者交纳相应的费用;

8、若企业未如6、7所述,作为替代,企业可直接将披露会计信息的权力赋予媒体公司,媒体公司向企业交纳相应的费用,企业保留会计信息的产权;

9、消费者付费使用会计信息;

10、会计服务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信息质量负责;

11、若企业执行6、7步骤而是执行8步骤,则会计信息质量由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共同负责。

三、一些衍生问题的讨论

会计信息的产权创新与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市场化变迁,将后续衍生出诸多的具体变革,包括:

1、有效会计信息供给的质的飞跃,会计信息市场的产生;

2、会计信息质量的显著提高;

3、证券监管机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计学术界及企业经营者的角色转变;

4、股东的会计信息产权收益与成本负担趋于合理,上述的变化将使现行会计在各个方面获得帕雷托式的效率改进。

(一)会计信息供给的革命及市场的形成

当会计信息作为商品走进市场⑦,其供给就更多的取决市场的需求(而不象以前那样主要取决于证券监管机构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规范),价格由供需比例决定。原先苦于会计信息供给不足的消费者(包括股东、潜在的投资者、政府部门、债权人、会计信息或数据服务公司等其他以会计信息为原始加工对象的市场主体、会计研究人员)被压抑的需求就会被重新激出来,利润将激励逐利的理性人生产更多的会计信息,而需求的多样性必然要求信息的多样性⑧,“会计频道”(薛云奎,1998)应运而生。所谓会计频道,指会计信息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权,在现在拥有的作出消费或不消费的权利之外,还具有新的两项权利:

1、各据所需消费最低标准以外会计信息的权利;

2、在多个竞争的媒体公司之间选择的权利。

这样的结果是:

1、以前的一些体制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较大部分大解决,以前很多受企业成本效益原则限制无法提供的会计信息⑨,只要市场上形成足够的需求,理性人就会提供。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1)会计信息的生产从企业的内部职能中独立出来,降低了其边际的组织成本;

2)会计服务公司得到了以前企业没有获得过的增加信息供给的利润激励;

2、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与支付能力进行消费,市场亦根据需求加以提供,这样就形成了真正的AICPA(1995)所谓的“以用户为导向”(ustomerFocus)

3、会计服务公司从制造并出售会计信息中获利,企业则通过转让会计信息的产权得益,他们共同面对市场的需求,市场对特定企业想得到更多信息时,服务公司可以更高的价格向企业购买(如商业机密);市场对企业基本不感兴趣时,服务公司可以降低支付价格;甚至,当企业的信息没有市场时,企业要么付钱给服务公司,要么重操旧业⑩。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显著提高

会计信息质量⑾的提高唯有两途:

1、监督政策;

2、激励机制。现实的情况更偏重监督而轻激励,一条腿走路,自然走不快。

图3(图4)表示未市场化以前(以后)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决定模式。图3中,作为会计信息生产者的企业保证领先卢质量的动务主要来自证券监管机构、准则制定机构、审计部门股东及财务分析师的监督,消费者的要求主要通过对上述五个监督机构的反馈再由这些机构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生产决策施加影响得以体现这样的模式存在两弊端:

1、消费者的要求可能在信息的反馈过程中受到双重扭曲;监督机构的与企业的扭曲,这种扭同甘共苦往往来自各方目标体系的差异;

2、企业没有获得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的市场激励。图4的模式则有效地避免了上述缺陷。消费者与会计服务公司的直接对话,使得消费者的需求被扭曲的程度达致最小;同时,会计服务公司将会因为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从市场得到回报,这样就在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此外,会计生产职能从企业的内部职能中独立出来由其他市场主体执行,这也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中立性,这亦有助于信息质量的改告⑿。

图3、图4(参见2000.2第55页)

(三)证券监管机构、准则制定机构、学术界及企业经营者的角色转变。

会计信息的生产职能由企业的内部职能分离出去以后,除非会计服务公司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是企业造成的(例如企业对前者隐瞒重大经济事项),否则责任应由前者承担。这样,证券监管机构的信息披露监督部门面对的将不再是数目宠大的上市公司,而是有限的会计服务公司,这将大大减轻其工作强度,并可以执行更有效的监督,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也更加迅捷与完整。

相比证管机构而言,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角色转变应该大得多。后者的工作重点将不再仅是规范一套最低标准的会计信息,而是扩展到对所有可能听会计方法加以定义或称标准化。会计服务公司(在最低标准的会计信息以外)可以通过对这些标准的会计方法进行各种组合推出自己的信息产品。这也就意味着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关注的不再是会计报表的整体可比性(最低标准的会计信息除外),而是各会计方法的可比性。准则制定机构工作重点的转变,也将促成会计选择研究重点的转变,学术界将由对各种会计方法高下的争论⒀,转而着意于会计方法的创新。应该建立会计方法创新的专利注册制度,激励创新,保护会计研究者的利益。

此外,此举对企业的经营者亦将产生有利的激励。Holmstrom(1997)认为,委托人无法直接观察人的努力程度,但是效果(Payoff)应是大家可以共同观察的,否则双方就无法缔结合同,但问题在于以什么作为效果的衡量标准。本来以利润为代表的会计信息是较有用的标准,但是其有用性受到其易操纵性的削弱。一旦会计信息的生产不再由人控制,其独立大大增强,这将在两个方面产生影响:

1、会计信息作为人努力程度的计量标准的地位将得到加强,成本下降;

2、在失去操纵利润这一选择后,为获得更高的报酬,作为人的企业经营者惟有努力工作之一途,会计选择上的机会主义后门基本上关闭了。

(四)股东的会计信息产权收益与成本负担趋于合理

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以后,股东可以通过委托其他的市场主体来经营会计信息,从而实现收益;然后,各股东根据所占的企业净权益比例对这笔收益进行分享。这样,会计信息作为股东共同拥有的一项经济资源,其收益的分配实现了公司。

另一方面,股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更多程度上是一种个人行为,更多地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个人偏好,也就是说不同的股东为了相同的会计信息可能愿意支付不同的价格,同时他们的预算约束也大相径庭。现行的一律提供一种标准信息产品的做法无疑没有照顾到这种不同的偏好与预算约束。一旦会计信息生产实现市场化以后,接踵而来的必然是信息供给的市场化。会计信息的供给不再以公共产品而是以私人产品的形式提供,这样的结果是:

1、会计信息的消费者(包括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可以作出的选择包括:

(1)不消费会计信息,这时每个股东可以在保证按股份获得信息资源收益的同时,不再为自己以外的消费者(包括其他股东)承担成本;

(2)仅消费最低标准的信息;

(3)消费最低标准以外的信息,这时消费者需要为自己的额外需求付出额外的成本;

2、由于是有偿使用,人们会比以前更加认真的选择和使用会计信息。

四、总结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现代会计的发展已渐次形成财务会计、审计与管理会计三大领域(薛云奎,1998),如果将1853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视为第一次会计市场化变革——审计信息市场化;那么,本文所研究的正是会计领域中的第二次会计市场化变革——财务会计信息的市场化。之所以财务会计早早产生却一直未能完成市场化,主要受限于过高的市场交易费用与未产生能够使会计信息生产享受规模经济的新技术。但是,在电脑与网络技术产生并取得飞跃发展的今天,其产权界定与规模生产已成为可能⒁。产权的明晰使得会计信息生产和会计信息的传播可以转由市场来进行。市场化与规模生产将会在下列方面产生影响:

1、会计信息供给的有效扩大;

2、会计信息质量的显著提高;

3、证券监管机构、准则制定机构、学术界及企业经营者的角色转变;

4、股东会计信息产权收益与生产成本负担的市场化。

尽管本文致力研究网络等技术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生产、使用与收益分配的市场化问题,然而由于这是个复杂的、以前缺乏足够研究积累的新领域,因此,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一)本文在讨论时一直只不过限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未曾涉及非上市公司。相对于前者,非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的需求明显要小得多,这时市场化与否主要应取决于市场的交易价格(主要是会计服务公司的收费及可能发生的泄密成本)与公司自行生产者成本的比较。

(二)如何解决可能的商业机密的泄露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必然会存在这样的担心,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会影响市场化的实现。这个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有:

1、运用契约禁止会计服务公司泄密;

2、会计服务公司可向企业购买商业机密的披露权;

3、立法。商业机密的问题并没有影响审计市场与管理咨询市场的良好运作,这表明该问题不致太难解决。

(三)一旦会计信息质量出现问题(例如企业隐瞒关键的交易),如何在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与会计服务公司之间进行风险责任的划分?如何避免企业、会计服务公司及会计服务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勾结?会计服务公司的产生对审计会否产生影响?

(四)会计信息的披露上必然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包括: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的实时报告成为可能(吴东辉,1998),是否需要改变过去的定期披露制度?

2、如何保证获得会计信息的便利性?

(五)会计信息生产的市场化对目前的会计职业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例如,会计职业的劳动力需求可能会大大下降,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需要进行根据的调整。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会计信息市场化变革的最重要的影响。如何才能将社会变革的成本降至最低,这个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才能回答。

参考文献:

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陈毓圭译,论改进企业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刘玉延,当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1999;2:5—11。

3、薛云奎,论当代会计学科的发展与变革,会计研究,1998;1:11—19。

4、石春茂,论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及其现实选择,会计研究,1998;2:1—15。

5、杜兴强,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7:13—18。

6、吴东辉,信息技术发展与企业的实时报告系统,会计研究,1998;6:11—14。

7、庄丹,企业财务会计的管制问题,财会月刊,1999;3:13—14。

8、杨小凯,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9、汪丁丁,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新会计论文范文11

1.财务会计目标创新是会计实务的必然要求

由于我国现代化企业起步较晚,一些先进的理论无法在我国企业内实施。经过对我国多家企业的调查发现,我国企业由于一些特定原因并不能将财务会计目标运用到实际的操作实践中,这就严重拉低了财务会计目标的现实性与可行性。因此,要想真正发挥财务会计目标的作用,必须加强对其内涵的认识,并通过借助相关的经济或技术等来实现。

2.财务会计目标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

因为财务会计目标是针对企业发展的真实状况对发展做出的合理规划,所以对企业工作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在目标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根据发展状况随时调整工作的内容、采取的方式和范围等,也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调整工作进度。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企业最初制定的财务会计目标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可执行性,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实行。

二、实现财务会计目标创新的有效措施

1.实现财务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多元化

由于国情的差异,我国的资本主义的实力不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财务会计信息需求群体也难以与西方国家比拟。为了改变这种由历史遗留问题而产生的差距,必须对我国财务会计信息需求群体做明确划分。这种划分标准可以依据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来划分,即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需求群体和非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需求群体。通过企业资产的规模和企业组织形式等还可以进行在一步的划分,这些划分出来的不同需求群体反映了企业发展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只有遵循这样的划分,才有可能满足不同需求群体对财务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

2.保证及时更新财务会计信息

在信息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想获得发展先机必须做到对有效信息的及时捕捉。而且,由于财务会计工作的特性,财务会计所做的信息披露越早越利于占据有利地位,越利于他们根据客户需求及时做出反应。但目前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是对各种数据的统计不够及时和精确,这有时会延误企业所做的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有效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更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3.多样化的财务会计报告形式和内容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传统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已不再满足当今企业发展的要求,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在企业制度未改革之前,有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但随着改革的进行,无形资产开始逐渐替代有形资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财务会计报表也要做相应得改变。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使报表的形式更加多元化。而且,报表的内容也可以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数字,可以将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等内容罗列其中。

4.选聘创新能力强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

不管在任何一项工作中,人永远是其主体。所以要实现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必须依赖于创新型的人才。基本上所有的财务工作都是由人来操作完成的,所以财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只有选聘创新的人才,才有可能实现财务工作的创新。

三、结语

新会计论文范文12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的开始披露,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汇报的影响将逐渐显现出来。毋庸置疑,会计准则中会计科目计量和汇报方法的改变将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数字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与以前年度可比性减弱。但是,要正确认识新准则的影响,我们需要对以下若干问题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出现错误评价新会计准则影响的情况。

首先,新会计准则中的一些规定将改变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平均水平。基本来讲,市盈率和市净率的平均水平将降低到一个新的均衡水平上。要认识到这一点,让我们先看看市盈率是怎样决定的。企业股票的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会计准则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虽然在短期内,如一年,现金流和盈余因为应计原因可能有差别;但是从比较长的期间来看,如十年,现金流和盈余基本上是相同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投资界使用的投资价值评估模型既有现金流折现模型,也有基于盈余的剩余收益评估模型。两者在较长的衡量时间内评估结果基本应该一致,因此,我们可以用盈余来构建模型评估企业价值。

新准则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比以前的准则更多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这样,如果上市公司持有金融资产,其盈余当中就包含了金融资产在期间内公允价值的变化。我们设想一个企业,它的资产完全是金融资产,这样,金融资产期间内公允价值的变化即是企业损益表汇报的盈余。但是,金融资产,如股票的价格变动是很难预测的。我们只能预测金融资产未来期间的盈余都等于股权资本成本。例如,一个股票现在每股价值是1元钱,股权资本成本是10%。那样,现在预测未来各个期间的盈余都应该是0.1元。对于这个企业来讲,其股票价值是0.1元每股净盈余除以折现率(股权资本成本),结果正好是1元。市盈率则是折现率的倒数。例如这个企业的折现率是10%,其理论上的市盈率将是10倍。

2007年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平均市盈率是38.36倍;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平均市盈率是39.91倍。之前两市的平均市盈率曾长期徘徊在40倍以上,甚至曾达到60倍左右。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以前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总是很高呢?再看前面的例子。假设企业的折现率还是10%,但是企业资产并不全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而是50%金融资产,50%生产性资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而生产性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并遵守稳健性原则。历史成本和稳健性原则导致生产性资产产生的盈余倾向于保守,平均来讲低于实际经济利润(企业价值增加)。这样,企业本期间汇报的盈余中既包含了历史成本、稳健性原则的影响,又包含了公允价值的影响。其结果是在企业价值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盈余水平低于完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下的盈余水平。这样,市盈率公式的分子不变,分母变小,市盈率水平自然大于完全公允价值方法下的市盈率。

依次类推,如果同一个企业完全没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即所有资产的计量都基于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企业的市盈率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市净率。相对于历史成本与稳健性原则下的净资产值,公允价值方法下的净资产值自然会增加,在企业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市净率在完全或部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下会降低。

所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项目的范围的扩大,必然会降低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因此,最近股票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并不一定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要上升。正好相反,随着公允价值方法被更多的上市公司的采用,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将下降,而不是上升。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引入是很慎重的,适用范围和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一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是直接记入股东权益项目的,而不经过损益表项目,所以,公允价值方法对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变化的影响应该是比较小的。

在认识新准则影响中需要正确理解的第二个问题是投资者是否还可以根据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上市公司价值。有评论人士认为在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后投资者再依赖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股市是否过高、是否出现泡沫将会发生非常大的问题。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从最简单的逻辑来说,对于大部分上市公司来讲,因为它们持有的金融资产属于有活跃交易市场的股票或债券,因此新准则的要求并没有向投资者传递新的信息。即使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者自己也可以从交易市场上轻易了解到这些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也就是说,这部分公允价值信息是投资者原来就有的。这样,一方面,企业价值不因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方法而改变;另一方面,投资者的信息所有量也不因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方法而有差异,从而,说公允价值引入会削弱市盈率和市净率的作用是没有道理的。

更重要的,新会计准则改变了盈余和净资产的计量和汇报方法。两个完全相同的企业,经营活动相同,企业价值相同,一个采用原准则,另一个采用新准则,它们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必然不同。如上面所论述的,使用新准则汇报的企业市盈率和市净率会低于使用原准则汇报的企业。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说新准则汇报的企业市盈率和市净率就失去了判断企业股票是否出现泡沫或股价过高的作用。就像两条道路,一条道路限速是每小时20公里,另一条限速是每小时80公里。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就无法在第一条道路上判断一辆汽车是否超速了。

因此,在新旧准则转换之际,投资者要做的是调整他们通过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市场行情的坐标,而不是放弃对市盈率和市净率的应用。就像我们在两条不同限速道路上要使用不同的判断汽车是否超速的标准一样。当投资者正确调整了通过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市场行情的坐标后,股票市场上就不会出现自我解释的现象,即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不会因为其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化而发生超常的变化。即使上市公司盈余因为持有的股票价值上升而提高了,但是投资者现在使用一个较低的市盈率,因此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不会循环推动,出现自我解释的现象。

第三个认识新会计准则中的问题是新会计准则是否会加大金融类资产或投资性房地产类资产占资产主要部分的企业的风险。有评论人认为新准则的实施将导致应用公允价值方法较多的企业的净利润和净资产大幅度波动,并因此认为新准则导致了企业风险的增加。这也是一种误解。会计准则问题从来都是一个如何汇报企业经济现实的问题,是一个如何帮助投资者理解企业经济现实的问题。会计准则不会,也不可能改变企业的经济现实或增加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