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专业探索

护理专业探索

时间:2023-05-30 09:13:42

护理专业探索

第1篇

1.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

目前医院护理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总体较低,护理专业大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佼佼者,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很优秀,在找工作时一定抢手,导致在就业时不切实际,挑三拣四,眼高手低,非大医院、高薪岗位不去。有就业机会时也不珍惜,总是向往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薪水、更舒适的工作条件,对平凡而实际的工作不予考虑,这些因素严重制约护理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2.护理专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们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不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3.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

由于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在校期间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对专业一知半解,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很多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只停留在书本上,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此外,综合素质也难以胜任护理岗位的需要。

4.缺乏就业的知识与技巧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护理专业学生不清楚护理专业就业的途径、就业过程、就业方法与技巧,在就业过程中比较盲目,以至于就业成功率不高。

二、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探索与实践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但是,归根结底,大学生自身才是主要原因。

1.举办专题讲座,引导护理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院护理专业教师根据学院部署举办了就业观念指导的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护理专业就业的政策信息,以及往届学生的就业经验与教训,历年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去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等各方面信息,通过既往就业的客观事实,警示护理专业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在社会上立足凭借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大学文凭不过是进入社会的一块敲门砖而已,要根据医院实际需求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应过分关注医院级别、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2.指导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目标与理想

护理专业教师从护理专业学生入学开始即通过视频、临床见习等方式对其进行专业熏陶与教育,使护理专业学生了解专业,理解专业内涵,明确未来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在自我调查、评估、定位之后,根据社会的需要,将自我动机和需要以奋斗目标的形式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一个发展目标,并对自身能力与素质进行深度剖析,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明晰了自己的职业追求,才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与努力方向,从而拥有追求成就的推动力,以利于未来取得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还要让护理专业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在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的社会生活中,一切都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自我探索和调整完善,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3.引导护理专业大学生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护理专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吸收知识,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灵活性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学生应尽可能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力、外语交际能力等,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只有这样,护理专业大学生才能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挑战,从而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4.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提升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护理专业大学生清楚地了解护理专业就业的途径、就业过程与就业程序、就业方法与就业技巧、求职简历的书写要求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以避免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学习,护理专业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可利用人才交流会、专场招聘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找到既是自己想做的,又是自己可以胜任的岗位,逐步向自己理想的目标去努力、去靠近。

5.举办模拟招聘会,加强就业实践指导

第2篇

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实践教学的改革已纳入我国高职教育更深层次的改革范围,这不仅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

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相比,高职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不再是单纯的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验证,而是要进行技能与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能较好地适应尽快上岗工作的要求。然而,社会本位论和技术决定论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维,职业教育处于一种被动适应的状态,忽视了工作过程的知识,尽管突出了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但是由于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缺乏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当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再适用于新的职业岗位时,学生很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因此,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相对欠缺。

目前,国内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仍沿用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实践内容基本以护理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缺少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目标仍停滞于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方法沿用示教—练习—演示—考核的方法,实践课过分强调操作程序要精确,操作动作要规范。虽然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上功不可没,在模拟阶段能起到规范操作、熟练操作的作用,但普遍存在严谨但不灵活,规范但无创新,缺乏应变能力等缺点,激发不起学生主动实验的兴趣,研究气氛不够,学生学习的热情也由高到低,甚至产生厌倦心理。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当,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许多应急问题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此外,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也基本以技术操作为中心,脱离“以人为中心”的医学护理模式,而忽视了学生临床实际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考核标准常常导致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和新入职的护士,在操作时只注重操作技术,而忽略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感受,面对变化多端的临床情境,导致护理过程的失败。

传统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已不适应现代护理飞速发展的要求,制约了护理创新人才的培养,违背了职业教育的理念。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遵循的理念重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创新导向理念下的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应本着培养更多高质量应用型护理人才的目的,注重“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理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估体系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思考和整体改革,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试验探索—模拟训练—真实情境运用—反思创新发展的渐进式、阶梯式技能提高途径和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开拓护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维度应通过对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整体设计和优化组合,有效地解决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相互协调的问题。

实践教学内容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打破学科界限,融入与职业活动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再到创新,单个技能训练、综合性技能训练及反思研究性技能测试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教学组织要突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实行“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三位一体的运行方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衔接、互补、交融,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附属品存在的局面,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我院护理专业一向重视教学改革,本世纪初,在广泛调研、听取临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护理专业总体人才培养方案与总体培养目标,并率先进行了以生命周期为轴线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力争做到与国际接轨,提出了“试验探索—模拟训练—临床实训”的三阶段、渐进式技能培训模式,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护理实践技能考核评分标准。

为达到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还应采取如下措施。制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护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能在医疗卫生保健和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服务,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高度关爱精神的护理专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渐进式知识发展的要求,分解护理专业整体培养目标,突出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适应护理专业发展;构建四部分课程体系,即必需的基础课程、人文并重的专业基础课程、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以及注重发展学生个人特点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各部分课程目标明确,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目标。

公共文化课在强调素质教育功能的同时,依据针对性、适用性的原则,强调社会调查,了解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医疗卫生事业现状与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人们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使学生走进护理职业,培养职业认同感。医学基础课在保证“必需、够用”的前提下,注重实验课程的验证性与探索性,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强调医学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感恩。专业课程应依据人的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组织教学,在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同时,强调临床思维的养成。公共选修课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专业选修课结合专业特点注重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及专业自豪感,强调护理关怀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反思。建立渐进式、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本着以创新为目的的理念,在四部分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渐进式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医学基础课程实践对象以尸体标本及动物为主,实践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有序、合理地整合,实践对象从模型到标准化病人,再到真实病人,实践环境包括示教室、模拟病区、医院病区,实践地点包括实验室、模拟病区、医院(社会),实践项目包括单个模拟训练、综合仿真训练、临床实训,逐步提高。临床实习期间,第一阶段以生活护理操作技能培养为主,内容涵盖护理礼仪、人际沟通、健康评估、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等,要求学生能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清洁、饮食、休息等基本需求。第二阶段以专科化护理技能培养为主,内容涵盖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急救护理、中医护理、康复护理等,强调在评估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护理基本技能,为病人解决健康与疾病方面的问题。第三阶段以维持健康、预防疾病技能训练为主,内容涵盖老年护理、护理管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后一阶段的实习均能对前一阶段掌握的技能进行巩固与提高,并提出质疑与反思。渐进式的实践教学可以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过渡,文化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开出可以立体化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内涵,“验证—模拟—实训—质疑—创新”五个阶段逐渐递进,螺旋上升,可以促进护士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也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发展。

开展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在实施“试验探索—模拟训练—真实情境运用—反思创新提高”的渐进式、阶梯式技能提高途径的护理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基础上,要开展护理专业高职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构建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渐进式、阶梯式实践考核评价方法与发展性评价体系。如在单个模拟训练阶段,评价强调操作程序要精确,操作动作要规范,评价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综合仿真训练强调综合应用、团队合作,评价重点除操作程序的精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以外,还应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评价主体应该是学生、合作对象、教师三者的结合;临床实训阶段强调护理措施的及时性、有效性,评价重点应以病人的反应与感受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技能核心原则的掌控能力及对现场的驾驭能力。三个阶段的评价主体不同,评价重点不同,可以渐进式地完成护士技能的内化与提高,也可以更加科学、立体化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3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探索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与先进的护理理念接轨,全面发展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办学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评价质量依据的教育。学校要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核心。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沿袭相对独立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门类繁多(如3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仅为2年,而开设的课程达25-27门),学科意识使各门课程人为地强调自成体系,造成观念、学科界限和定位的诸多冲突,而且,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容器”,其学习所得完全依赖老师的“一言堂”,没有师生互动,技能训练被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束缚,教学质量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为此应建立新的卫生职教课程观和教学观。

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要由“学科型”走向实用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书本走向实践,围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护理职业特点,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念指导护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融知识、实践、能力、技术于一体,使课程更突出职业特色、贴近临床实际。

针对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我们调整课程结构,从必修课程中减去了数学、物理、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任选课,安排、增加了与护理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医学边缘课程,如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充分协调人文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和内容取舍等。人文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增加了临床教学时数,特别是加强了临床护理实训教学环节,将十八周教学调整为十六周理论授课,两周课间实习;加强了实践训练,如《护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调整到1:2,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在课程设计上,要按照医疗卫生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转贴于

在实验、实训环节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加之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了较低评价,影响了护生的专业信念,使部分护生对职业前景产生了困惑或动摇。因此,护生进入实习环节后,应逐步领悟护理工作的内涵,领会护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形成恰当的职业价值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专业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评估及观察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慎独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有时教师眼中很不错的学生(听话、成绩好、不调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教师认为一般化的学生(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他们社会适应性较强,思维活跃,表达、协调能力较好,反而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究其原因:学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又主要是理论知识,不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标准答案就行。由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出现了偏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与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相悖。因此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法、改革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提高。

2、临床实践评价,建立临床、院校合作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临床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请医院的带教老师对不同阶段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早期见习应注重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评价,能够将课堂讲授的沟通交流及人文关怀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临床见习应注重自我认识角色转换评价,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尽快适应专业职业角色转换,建立工作责任感。毕业实习应注重专业能力及临床思维评价,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对接。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49-02

所谓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针对受教育者在某种职业或是生产劳动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主要学习的是与护理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医学知识、预防保健知识以及临床护理技能,这些知识对护理对象的健康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护理是技术、知识与爱心的结合,它注重技术,更注重护理人员的爱心与责任感。南丁格尔“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的宗旨是每个白衣天使不懈追求的目标。围绕这个宗旨,结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打破传统的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方法,是摆在我们护理教育者面前非常重要问题。传统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多采用“2+1”模式,即二年校内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践。这种模式存在校院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逐渐形成了“校院循环,实境育人”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院循环,实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在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校三年学习由医院与学校共同完成。“校院循环”指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在学校与医院之间反复交替,贯穿到整个培养周期;“实境育人”指在医院建立教学班,在真实的环境中育人。校内实训室建成高仿真医院实境,由专兼职教师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反复接触临床,使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中形成追求的内驱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

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安排4周的临床见习,协助护士做生活护理,进行护理知识的初步认知。回到校内在高仿真的实训室学习护理知识,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认知。形成第一个循环。

第二学年在我们合作医院中建立“院中班”,医院提供教学、见习、实训场所,学校与医院的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这样边看、边学、边干,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职业精神,提高了护理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第二个循环。

第三年在医院顶岗实习,兼职教师一带一,在医院真实环境中培养学生。通过临床真实工作,巩固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实习满10个月后回学校进行综合学习,取得护士资格证后成为一名合格护士。形成第三个循环。

通过校内仿真学习、医院实境见习、顶岗实习形成“校院循环,实境育人”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素质和能力逐渐提升。

二、体制机制为新模式完成保驾护航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初期即进入临床见习,以后在不同时期多次进入临床实践,大量的医院一线专家要到学校上课。这就需要建立与医院的友好合作关系。当前医疗行业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院对接纳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见习有一定的压力。我们通过政府支持、与医院合作开展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了互信共赢的关系,先后与聊城市人民医院、聊城市肿瘤医院、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东阿县人民医院等设立教学基地,建立“院中班”,由医院提供场地、教学设备,临床课主要由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基础课、公共课由专任教师承担。双方共同出人管理班级,形成合作育人。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新模式奠定基础

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调研小组,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制定详细的专业调研计划、设计调研问卷。每年对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进行一次调研,掌握医院对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护理岗位人才培养规格,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确定护理专业主要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典型工作任务,由校企合作理事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动态调整。

四、构建“以能力为培养主线”的课程体系

通过岗位调研,结合护理行业标准与规范,明确护理专业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根据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采用“做学教”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学习,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编写校本教材、进行资源库建设。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五、构建双师队伍,为新模式提供保障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为重点,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专业带头人实行自行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通过各种培训,汲取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聘请国内著名医院一线护理专家为带头人,引进先进的护理理念、行业标准,为教学服务。

实行骨干教师坚持每年临床实践二个月,新进教师临床实践二年允许上课,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与临床护理不脱轨。从校企合作的医院中选拨一批优秀的护士进入兼职教师库,参与教学、实训室建设等多方面工作。每年定期举办二次专兼职教师参加的职教能力培训,平时专兼职教师一对一互助,解决实践与教学中遇到问题。青年教师加强学位教育与教学能力培训,成立名师工作室,由省级教学名师进行指导。

六、加强实训室建设,为新模式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为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满足学训交替、校院循环、学生能力逐步提升的需要,实训室建成能满足教学、卫生服务、科研、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需要进行设计、建设。校内解剖实训室按护理专业学习的需要,自行制作标本,临床实训室按病区划分,设有护士站、治疗室、检查室、护士值班室、病房等,营造一个医院工作的氛围,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学习体验护士工作,最大限度缩短了学校与医院的距离。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生受益匪浅,连续几年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96%以上,参加护生技能大赛获得省级、市级多项奖项。陆续成为中国人民总医院、302医院、北京空军总医院、总医院等护理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江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银燕,蔡聚雨.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

[3]徐红,王开贞.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11).

[4]秦雯,臧伟红.高职护理专业“校院循环,实境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

[5]熊建萍,曾晓英,李如竹,江跃华.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10).

[6]任志英,邵越英.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改革的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6,(12).

[7]涂明华,沈宁,戴宝珍,姜小鹰,张培生,尹克森,顾炳余,汪娩南,梁立,周郁秋,简雅娟.护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04).

[8]禹海波.适应现代护理岗位需求培养护理实用人才――大连铁路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2005,(06).

第5篇

(陕西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系陕西宝鸡721013)【摘要】健康是人类每时每刻都关心的问题,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从业人员的培养是当今社会亟待缓解的问题。而时下我国职业护理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和缺陷。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是每个高职护理院校职责和愿望。优化课程、加强技能培训和实践操作能力是每个高职护理院校努力的方向。【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课程;改革【中国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39-01 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更是不能放松。为了培养出优秀的护理人才,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对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探索和改革。1

高职院校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时下,社会对专业护理人员需求量不断增加,对护理人员业务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各相关院校急需培养大批新型专业护理人才。针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护理人才:1.1 高职院校护理人才的知识培养 :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功能和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对于高职院校的护理学生而言,通过在校几年的学习应掌握以下基本知识水平:①了解相关政治法律、公共关系、社会文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②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知识。③系统而熟练的掌握和应用护理学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④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应对技巧。1.2 高职院校护理人才的能力培养: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长期锻炼和培训而形成的。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具有一定的能力。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具有的能力包括:①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建立能力和应变能力。②为病人做健康护理和保健服务的能力。③观察、判断、评估、处理常见疾病的能力。④为健康咨询提供讲解、教授、服务的能力。⑤具有一定的英语听取和写作能力。⑥具有不断学习、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⑦具有对所进行的工作进行评估的能力。⑧具有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能力。1.3 高职院校护理人才的素质培养:素质是每个人、各行各业都应该具备的,有知识、有能力不一定就有良好的素质。素质是一个人知识、能力、技术的升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文明社会的需要。护理工作是一项光荣的职业,护理人员作为"白衣天使"更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修养:①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医者仁心的护理理念。②具有诚信、正直、敬业、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③对待工作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对待病人始终饱含热情。2

护理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 课程内容设置陈旧,与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不相适应。我国护理专业课程以课本为核心,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为医学本科的简化、压缩版,公共基础课与学校的其他专业相同,没有专业特色,偏重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中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缺乏,缺少人文和社会课程,没有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2.2 传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课堂为主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展开,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临床案例的了解。2.3 课程结构不合理,偏重理论而轻视实践。根据对部分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学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显示,基础学科课程比例偏大,设置过分强调学科化、系统化,专业实践、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较少,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相关资料显示,美国的社科类课程比例达到了约36%,而我国的这类课程仅占到约6%-13%。现行高职专业教学中也还是重知识重理论,学生接触临床过迟过少,实践操作能力较差。2.4

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得不到全面落实和体现。

一直以来素质教育是我国对教育行业的期望和要求,但是从护理专业来看,课程一直却是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色,教学过程也过于偏重理论,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差,思想灵活性差,思想局限性大。3 护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对策;3.1 优化课程:第三轮课程改革按照高职院校护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能力的要求,将课程基本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课由专业基础课程群、公共课程

群和专业课程群组组成。选修课分为限选修课和任选修课。新增加了护理技能培训和人文学科知识培训。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3.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实训室的功能,使学生拥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病人角色的需求可以采取学生分组,互为病人,进行仿真练习的方法,使学生在接触到护理实践的同时,了解病人的感受,体会人性化护理的含义。3.3 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多工作都离不开网络的参与和帮助。建立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还可以增加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改革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CAI课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直观的把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3.4 改变主题,把重点放在学生自己身上:以往的教学中,都是以课堂为主题,学生听老师的讲解,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造成学生不能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思想得不到创新。调整和搭建护理课程的整体构架"必须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方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给学生创造发展自我的空间。3.5 提高校本教材建设水平:注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校本教材的建设,在体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启发性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技能。根据职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减少教材中的文字叙述,以图、表、文、题并茂的形式展现知识点,从根本上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参考文献[1]蔡华,董红. 医学信息学 《 三年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J]. 2008年6月第21卷第六期.[2]罗岷. 《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成人大专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D].2009-03-01[3]许虹.中医教育 《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2006,25(4).[4]罗仕蓉,杨天琼,王锐霞等. 重庆医学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 2011年8月第40卷第24期.

第6篇

关键词:五年高护;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既有严密完善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1]。化学实验作为其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调查结果显示,五年制高护学生对化学实验课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不少学生缺乏做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验室根本不动手,有的甚至玩手机,让学生课前预习,简直成了老师的一种奢望。因此,分析五年制高护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尽快改变目前存在的不利状况已显得十分迫切。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

1.学生自身方面

五年制高护的一年级学生是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年龄十六岁左右,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的矛盾。一是存在自卑心理:当前职业院校的社会地位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社会对高职学生认可的程度以及将来的就业定位都较低,另外,他们原来大多在中学时一般不是老师、同学青睐的对象,在压抑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加之不理想的升学成绩,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自卑心理。二是适应能力差,学习能力不足。中学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措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由于缺失了中学时期不断的考试和既怕又难割舍的分数名次[2],所以到了高职院校这个新环境后,一时又感到很茫然,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不能适应高职学校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培养能力的学习生活。

2.实验内容及要求缺少新意

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所选取的实验大多数都是验证性的,也就是按照已确定好的方法,得到事先已预知的结果。这类实验可以安排,也有其必要性,作为基础性的实验应尽量安排在前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但不能占太多的比重,否则学生会对实验课失去兴趣,没有好奇心,每做完一个实验,学生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3]。

3.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一直在实验教学中处于垄断地位,它不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4]。这种模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要求怎样做就怎样做,就像照着菜谱做菜,部分学生知道照着实验指导书一个又一个步骤地往下做,下了课,出了实验室什么都不记得。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不能进行科学的思考,没有了发现新现象、新方法的快乐,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失去了许多深入了解或理解化学的机会。

4.课前无任务,上课无头绪

在上实验课前没有安排任务导致做实验的目的性不强,缺乏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老师会在学生到了实验室之后,将本次实验课的内容、目的、原理及步骤做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由于课上时间有限,老师不能讲得太详细,这样必然会导致部分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在目的不清、原理不明的情况下,糊弄了事,简单做做,交份从别人那里抄来的报告就算做完一个实验[5]。

5.实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实验老师的学历普遍低于理论课教师,他们从事实验工作主要缘于没法评定教师系列职称,而被迫走实验系列,他们本身的知识占有、实验能力都存在诸多的缺陷,只好照本宣科进行实验课教学。

二、改革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路

1.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师就要根据护士岗位的实际要求,向学生着重强调“习惯”两个字,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学习习惯就是将来的工作习惯,将来工作中能否敬业,就看现在能否敬学业,现在的实验,一方面目的是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更重要的还是达到让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增强自信心的目的。因此课堂上教师务必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到三不准:不准玩手机,不准把任何食物带进实验室,不准实验前不做任何预习就开始做实验。做到四净:实验室地面干净,水池干净,仪器干净,实验台面干净。

2.理论教师参与实验,使实验师资队伍更优化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实验教师的实验素质及力量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如果让理论课教师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指导,可使理论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提高自己教学的针对性,同时由于高护班学生人数一般都在50人以上,理论课教师参与,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指导机会,实验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也会及时高效地得到解决,实验中理论教师参与还有减少不安全事故发生的作用。

另外要鼓励实验教师自主编写实验教材、选择实验教学内容、开展实验教学研究[6]。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可以先到实验室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技能培养,再逐步从事理论课教学工作[7]。

再要指出的是,实验室工作岗位属于特殊岗位,经常接触有毒、有害物品,条件比较苦,学院应当保证实验老师的正常待遇。

3.注重实验,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增强学生完成后续生理、解剖等实验的自信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教学还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预习、观察、操作、总结、分析、写报告以及与人合作的全过程,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就高护教育而言,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化学实验课的责任,同时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8]。

4.改进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和补充,以充分保证实验教学的效果,对实验内容要进行筛选、充实、更新,尽可能根据高护专业的特点选择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在掌握规范操作的同时,也能掌握现代化仪器的使用和对整个单元操作及流程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溶液配制就直接用食盐配制生理盐水;用95%的酒精配置临床上消毒用的酒精;醛、酮实验可改为用实验手段判断一个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要求拿出实验方案,实验员准备好尿样;醇、酚实验就做交警检查酒驾原理的实验等。对于现有实验设备难以完成的实验,可以通过观看多媒体录像等手段让学生对基本操作技术有一个初步认识,再把这些操作技术融入到基本实验的内容中进行操作练习,这样就可在较少的时间内融入较多的实验内容[9]。

5.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对于大部分五年制高护学生来讲,学习基本沿用初中模式,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10],甚至有一些学生不带笔、书、本进课堂,我们把这些学生称为“三无”,多数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就是等老师讲解,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能做到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独立完成作业。而项目化教学能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并主动学习。可按照下面几个阶段进行:

(1)确定项目任务

在确定项目任务时,应特别提出知识、技能以外的职业能力要求。例如,实验四电解质溶液,除了要求学生理解强弱电解质的区别、盐类的水解实质、同离子效应的概念外,还要注意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束后要保持实验室整洁等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实验习惯就是将来的工作习惯。

(2)制定计划

学生以预习报告的形式呈现工作计划。以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预习报告,预习报告中留出要填写结论的地方,留待实验结束后填写。

(3)实施计划

教师先讲解具体操作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任务。实验结论填写在预习报告上。预习报告既是学生制定的计划,又是学生最后上交的实验报告,避免了重复书写,而且也消除了课后写实验报告时相互抄袭结论的弊端。在实验过程中,还要发挥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先完成实验的学生辅导有困难的学生,这既弥补了教师力量的不足,又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4)检查评估

由于每个小组有2-3名学生。实验时有人只负责动手做实验,有人只负责记录数据。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可将考核融进每个实验中。最后要说明的是,教师应在本次试验结束后,安排布置下次实验的预习要求,学生也应将本次实验报告和下次的预习报告一起上交,以避免学生不预习实验的弊端。

通过我们对五年制高护化学实验教学的不断改革探索,学院老师普遍认为五年制高护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比其他系五年制学生的学习习惯好很多,预防医学、生理等后续课程的老师感觉给五年制高护学生上课和三年制高护学生上课一样容易。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不断优化实验内容和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使学生能用较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杨冶伟,刘翠娟.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O7,(2):133-135.

[2] 高吉仁.五年高护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11,(12):64-66.

[3] 杨金田.化学实验中心的构建与效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1).

[4] 黄鹏.有关高职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一些设想[J].大科技,2012,(8).

[5] 申欣,李明.论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4):32-34.

[6] 杨巍.提升五年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28-129.

[7] 张娅,彭洪.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J].实验室科学,2007,(1):43-45.

[8] 闫盛.论项目教学法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2010,(11):167-169.

[9] 高吉仁.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医学化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5).

[10] 杨巍.提升五年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Exp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Chemical Experiment of Five-year Nursing

GAO Ji-ren

第7篇

一、“3.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简称五年制高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强调对受教育者个性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五年制高职因具有五年教学计划统一安排的灵活优势,可以科学地统筹安排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既兼顾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又可按学年分目标、分阶段安排好实践教学活动,所以临床普遍反映五年制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具有明显优势,但同时也提出了卫生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3+1”、“4+1”人才培养模式将实习放在最后1年存在的弊端,学生常常因在实习期间忙于找工作及应付全国护士执业考试等严重影响了实习的效果,不利于医院的规范管理。为了能充分发挥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有优势,较好的衔接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遵循人的认知过程需要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认知规律,我校探索了“3.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3.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3.5+1+0.5”人才培养模式是将5年的护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见图1)。第一阶段:“3.5年”为在学校和医院学习公共课程、专业课程,进行仿真实验实训和临床见习。公共课程包括德育、体育与健康、语文、英语、数学、化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学基础、人际沟通等课程,共计1602学时。既达到了高中阶段学习的基本要求,又保证了所学知识的基础性、发展性;同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相匹配,在专业情景中学习文化课程,在文化课程中渗透专业思想,使文化课程的学习更具有专业针对性、实用性。专业课程包括护理学入门、人体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病因病理学、护理药物学、护理伦理、营养与膳食、卫生保健、中医护理、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危急症护理、护理实践实训,共计1766学时。与“4+1”模式不同的是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提前,如护理学入门、人体结构与功能均放在了第一学期,并且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即邀请临床一线专家讲述个人专业成长历程、发放毕业生成才典型手册、参观护理仿真实训室,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思考专业,稳定专业思想;与医院合作积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组织学生的暑期临床实践活动。第二阶段:“1年”到医院跟岗实习,完成知识内化,理论联系实践,巩固技能训练成果,培养临床护理思维,提高临床护理核心能力。学校在这阶段加强校院合作,形成精细“一二三四五六”管理模式。即:①编制一本《毕业实习手册》,涵盖实纲、规章制度、安全防护、心理调适等四项内容,指导学生规范、文明、安全、快乐实习。②撰写两类文章:实习日志和毕业论文。③强化三个稳定: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稳定的合作教育管理组织;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④强化四点要素:优布点(择优选择实习点);严进点(实习前理论技能考核达标方可进点实习);勤查点(2周1次网络询查,2月1次辅导员进点巡查,1个季度1次教务牵头专项检查,每年一次校长带队综合检查);高指点(选派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指导)。⑤实施五项考核:实习前理论技能考核;实习出科考核;实习期间四次模考;综合技能巡回抽考;实习结束时的综合考核。⑥开展六个合作:校院合作制订实纲,合作带教,合作管理及考核,合作评选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及优秀实习生,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合作指导就业、创业。第三阶段:“0.5年”为学生返回学校,完成护理管理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计84学时。同时,根据个人情况查漏补缺、强化专项,做好就业前知识、能力的针对性补充,计255学时。如根据就业意向设置专科护理模块进行专项技能或技术培训;根据执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模块进行相关课程的选修;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开展护理前沿知识的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三、“3.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一)紧贴岗位,稳定专业思想

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可塑性较强。学校抓住时机尽早在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中渗透专业思想教育;开展主题班会、护士礼仪展示、个人才艺表演、护理专家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学校-家庭-行业“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体系,学校、家长、医院尽早磨合、形成合力,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稳定学生专业思想。使其能够准确合理的定位工作岗位,乐意服务在基层医院第一线,工作安心、踏实、吃苦耐劳,满足基层卫生服务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紧贴临床,凸显实践特色

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临床,学校每年深入市场广泛调研论证,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出发,不断修订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保证充足的理论课时数条件下,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数(见表1)。建立由实验、实训、临床见习、技能训练、社会调查、跟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创建校院合作青年志愿服务基地,开放四大实训中心,创造条件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见习和实训环节,加大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目前,大多数高职护理专业都实行“4+1”、“2+1”人才培养模式,新老实习生交替均在6~7月份,老实习生撤回学校,新实习生尚未适应,又正值医院工作繁忙之际,病人多、人手紧,给医院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而“3.5+1+0.5”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高职护理实习生是在每年的1~2月份进点实习,与其他院校护生错开进实习点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院带教压力,同时与医院一年的工作周期重合。因此,“3.5+1+0.5”人才培养模式的护生实习受到医院欢迎,实习生也可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紧贴专业,提升学习效果

“3.5+1+0.5”人才培养模式破除了以医疗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整体护理为标准新型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即按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要来组织课程,建立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课程体系。同时,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性统筹合理安排课程的授课时间,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保证学习效果。如人体生理学授课时间安排在人体解剖学之后,药物学授课时间安排在病因病理之后。为了能尽早让学生明确专业岗位需求,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在课程设置上不仅专业课程与临床“无缝”对接,文化课程的学习也注意与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相联系,让学生学到能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理论知识,删除一些过深的、不必要的纯理论,增加与专业岗位需求有关的心理学、礼仪、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5+1+0.5”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经过第二阶段的实习,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了切身体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实习返校后的“0.5年”,学生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查漏补缺,而且有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后,学习更能抓住重点,学习效率更高。

第8篇

[关键词] “321教学法”;护理专业;药理学;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 R19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a)-0131-02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321 teaching method" of pharmacology teaching in nursing undergraduates

LI Wei-ping LI Jin-ping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Fenya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Shanxi Province,Fenyang 032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ole and effect of "321 teaching method" of pharmacology teaching in nursing undergraduates. Methods 151 nursing undergraduates in grade 2010 were randomly in to the "321 teaching method" group (n=76)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n=75),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learned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the "321 teaching method" group was given "321 teaching method",then students in this group filled in the form after class whil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had no "321 teaching method",then students in this group reviewed freely after class,after the end of the semester,the two groups were tested and conduct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321 teaching method"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group (P

[Key words] “321 teaching method”;Nursing;Pharmacolory;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本校多年来向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高级护理专业选拔输送学生,在新加坡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并且与新方互相学习交流。为了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发展,本校借鉴了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的教学方法——卓越教学法中的“321教学法”,并将其运用到2010级护理本科药理学教学中,“3”是指“本章学到的3个知识点”,即学生通过回顾、总结课堂所学内容,认为自己已经掌握的3个知识点;“2”是指“本章中自己理解或通过自身努力可以理解的2个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总结、思考课堂所学内容,哪两个问题是通过自己思考或查阅资料可以理解的,在反思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1”是指本章节中1个最难懂的或通过自身努力仍然最不明白的知识点。代课教师通过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导或提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3月选取本院2010级护理本科生151名,随机分成“321教学法”组(n=76)与传统教学法组(n=75)。

1.2 方法

“321教学法”组实行“321教学法”,先进行课堂讲授,课后及时总结、归纳,填写“321教学法”规定的表格,并由代课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解答;传统教学法组同样进行课堂讲授,课后自由复习,不填写“321教学法”规定的表格。学期结束使用相同试题对两组同学进行理论考试,试题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从题库抽取,满分为100分,采取闭卷形式。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3.1 两组学生平均成绩的比较

“321教学法”组的平均成绩为(81.7±8.3)分,传统教学法组为(74.2±7.6)分,“321教学法”组的平均成绩高于传统教学法组(P

3.2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

“321教学法”组92.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解决、分析问题,90.7%的学生愿意进行课后总结,86.8%的学生认为能够增进师生交流,89.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均高于传统教学组(P

表1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n(%)]

与传统教学法组比较,*P

3 讨论

3.1 “321教学法”的优势

“321教学法”是使学生研究和学习时间得到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要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应用,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收获,而不是单纯考虑结果,这正是“321教学法”的优势[1]。

3.2 “321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课时做到“以学生为中心”[2-3]。“321课后反思”模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发其思考问题,提高归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 “321教学法”有利于巩固教学质量

“321教学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会大大提高药理学教学的效果和巩固教学质量[4-5]。“321教学法”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反思、回顾课堂所学的内容,进一步巩固旧知识,“温故而知新”,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学生总结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促进其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给学生带来满足感和自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道“如何去学习”。

3.4 “321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21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6-7],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内容多而且繁杂,单纯课堂讲授不易完全掌握,采用“321课后反思”模式教学后,学生普遍认为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愿意将这种方法延伸到其他的学科,但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发现,网络方面的因素是影响“321课后反思模式”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为很多问题的解答教师是通过QQ发给学生,而现在学生还未能普及上网,限制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因此在改进措施上,决定使用多途径的师生交流,可以是纸质的形式,亦可以是电子版的形式,以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

3.5 培养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作为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8],带教教师的思想品质、事业心、责任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教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李东霞.PBL教学法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1695-1697.

[2] 葛金芳,吴繁荣,赵斌,等.PBL 教学法在《药事法规》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 299-302.

[3] 岑彦艳,周维英,周红.浅谈在药理学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1,33(1):40-41.

[4] 郑群,朱俊萍,王一松,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的尝试[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1715-1717.

[5] 廖长秀,韦健全,赖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的药理学教学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10-1012.

[6] 陈吉忠,邱相君,王建刚,等.浅谈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4):85-86.

[7] 程伯基. 医学教育的质量保证[J]. 医学教育探索,2003,2(2):123.

第9篇

     一、简介“概念图”

(一)“概念图”全貌概念图最早(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 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提出,但这一名称的 确定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1]。在国外,这是欧美国家比 较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

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 络结构图,具有四个特征: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 结构。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 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 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 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 互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是一 般、最概括的概念位于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面。 可以结合某一具体概念延伸更多关于补充或辅助说明 的相关内容,并作不同方式的链接。

下图是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医 学生物学》第一章“绪论”中“生命的基本特征”概念图简 要示例。从图中看出,概念图包括节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 部分。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两 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连接的方向是任意的。位于上 层的概念通常可以引出好几个知识分支,不同知识领域 或分支间概念形成横向联系,这是发现和形成概念间新 关系、产生新知识的重要一环,往往具有指向性意义,也 是产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之处。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 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表明二者之间的意义 关系,作必要的提示和说明。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外显抽象知识的工具。概念之 间的联系有时很复杂,一般可以分为同一知识领域的连 接和不同知识领域的连接。特别是横向联系的处理。所 以构建概念图是一项极好的创造性工作。当然,任何概 念之间都可以形成某种联系,我们应该选择最有意义并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适合于当前知识背景的横向连接,可以结合个人的记忆 和思维风格,画图形等都是可以的,以最大化展现内容 为目的。

(二)“概念图”的生理基础现代脑科学发现,人的大脑大约由140亿个神经元 组成,每个神经元都与其他的神经元形成功能网络。人 类对大脑的认识已经发展到泛脑网络阶段。泛脑网络学 说认为,人的大脑可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回路、神经元群、 神经元及分子序列四级层次的网络[2]。人的学习、记忆和 思维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网络系统来进行的。

(三)概念图的研究现状概念图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港台地区发展较 快。在内地,对概念图的研究发展现时处于介绍、引进阶 段。如在国家新课程高中生物三本必修教材中对此有明 确的体现,并要求以此作为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培养学 生获取信息的学习能力。

如今概念图的应用范围已超出了科学的范围而扩 展到各个学科,甚至被社会各个领域所研究利用。如新 产品的设计、市场的开发、管理问题的解决等,只要一个 复杂的问题需要被明确的表达或解决,概念图是一个快 捷有效的方法。

二、职业院校医学护理实施“概念图”教学模式 的必要性

   (一)基于学情的需要根据学生自身学业基础及学习习惯的现状,有必要 以此训练学生适应职业教育。

每年高考和中考结束后,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收入 等各种原因,选择到职业学院学习技能。对这部分分流 到职业院校、期待着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将来从事地方 基础建设服务的学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学业生涯,与 其以往就学的初、高中校园学习生活相比,面临着诸多 的不同,需要经过全面的身心调整,才能逐步适应职业 院校专业化课程的学习。

1. 对课程体系的重新认知。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 来,黑龙江省分别在近年陆续启动了对公民有更高要求 的新课程新教材。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教材 内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内容循序渐进,坡度较 缓,纲要性强,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补充相关相 近内容;在文本呈现方式上采用彩色铜版印刷,图文并 茂,更多地以示意图、模式图、实景图片等形式辅助主干 知识,类似科普读物,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材中配套 不同类型习题引导和帮助学生领会。而高职院校的各类 课程教材比较注重学术性,突出强调科学性,内容充实 详尽,容量大,密度高,注重整体逻辑体系又保持内容之 间相对的独立性;黑色印刷本,字体相对小,行文紧凑; 这对一些自主招生进校、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读书习惯 欠缺的学生来说,阅读这样的学术著作有着不小的阻 力。

2. 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的现状要求教学方式 要有所变化。学生在升学前的知识学习主要以自然科学 及人文科学的通识性内容为主,是作为国家公民必备的 常识性内容。而与职业技能相配套的基础理论则更体现 出专业的独特性。对那些已经习惯于按照教师要求作课66堂笔记“照单全收”的接受性方式学生,面对专业知识不 能很好地进行筛选和辨识。

在知识检测反馈方面,由原来的家长监控、到学校 从早到晚都有教师全程跟踪管理、知识反馈及时、作业 频繁、各种检测经常进行到完全由自己掌控学习,以一 个学期为单位全面检测学习效果。这种变化对他们平时 的学业过程是一个很难跟踪的滞后反馈。

在课程时间安排上,由原来紧凑、快节奏接受升学 任务学习生活突然转为完全由自己支配时间,由以一节 课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到适应与大容量专业知识相匹 配的大课时安排,需要学生重新调整生物钟和兴奋度来 适应大课堂;由原来的固定座位和同桌到自行选择座位 和同桌等变化,需要学生排除干扰,严格自我管理、自我 约束。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巩固复习方面有必要以 “概念图”形式集中化处理大量信息,提炼学科重点。这 样做符合青年学生喜欢简洁、厌烦冗杂的心理期待。

(二)教学手段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随着电脑的升级换代,以多媒体呈现的教学内容改 变了文字的线性排列,变化多端的动态演示、快捷的超 链接形式随时跨越性显示直观有效的需要内容。这种教 学手段的辅助为使用“概念图”提供了便利,并对训练思 维的敏捷性也有很大帮助。

单就一根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板书,“概念图”也能生 动地赋予文字与线条组合的美感。

(三)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需要对于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具备丰厚专业知识理论积 淀的教师来说,备课时以“概念图”统领全部授课内容, 就能根据学时安排更多的背景材料,宏观调控,驾驭整 体;有序穿插,灵活安排相关内容,将分散在各章节甚至 不同学科但有关联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衔接自然。这 种先走一步、纵横交错的思维训练对预先了解他人的学 习过程做到“知己知彼”;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如阅读 新材料,筛选和辨识核心内容,对训练学生尝试自主构 建立体化知识网络有很好的示范作用。长期坚持和训练 下去,对检验已有知识储备的正误,链接新知识等方面 是单纯的授“鱼”无法替代的。

第10篇

关键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护理学;教学

G434;TM07-4

近年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教育领域盛行,对其优势及弊端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都是新兴的教学手段。传统课堂以纯线下教育为主,而微课和慕课是线上教育,翻转课堂则是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结合。三者密切相关又有区别,若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应用于医学院校护理教学中则更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一、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内涵

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虚拟公开课程。其本质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对网络课堂的改进,将优质课堂进行再现。慕课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1]。2013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慕课平台,在我国清华大学推出了“学堂在线”、上海交大推出了“好大学在线”。慕课注重网络学习的整体性,学点之一是学习主题相关材料,比如与主题相关的微课设置;同时慕课又强调师生、同伴间交互性学习以及课后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更为完整的线上教育系统。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知识点为主要讲授内容的一种简短、完整课程。微课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又是慕课的教学元素之一。具有内容短、主题明确、交互性强、模块化、半结构化的特点[2]。

翻转课堂是一种线上线结合下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讲授传统课堂上需要讲授的知识,而知识的内化作为教学重点,协助学生内化知识成为教师的主要职能。它要求学生在课下对教学视频事先进行线上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并参与学生互动,对线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实施线下教育。因此,翻转课堂是对慕课的补充和发展[3]。

二、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传统课堂结合模式优势

1.打破了传统的课堂上教与学的模式,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重点选择学习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发挥了线上教育的资源优化选择、直观生动、学生“代入感”强烈、针对性强、有效互动、考察方式多样灵活等优势,强化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学生们可以和老师、其他学员探讨交流W习心得,可以通过在平台上做作业、参加考试等途径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前所未有的选课自由度,使学生可享受到海内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弥补高端教学资源缺陷弊端。

3.国内线上教育平台也承担着促进高校教学方式转变的任务,教师的角色将从讲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启发者。

三、慕课―传统课堂―实训结合模式教学策略

1.主题的指定及教学目标阐明:拆分知识点,将不同学习内容分别作为主题并阐明其教学目标。根据讲授内容设置教学主题,包括理论部分、操作部分、知识拓展及新进展等。

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内容针对护理专业学生,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符合专业特点、正确、无误、精炼、紧凑、逻辑清晰、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学策略制定: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设置微课制作、驻点题、课后作业、线上答疑、评价考核等环节。使教学情景化、问题化、案例化、技能化。

四、结语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作为新的学习形式和平台,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应用于护理教学可以深化大学护理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国际意识、具有国际护理执业资格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护理人才[4]。当然,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虽然发展势头欣欣向荣,但弊端也不容小觑。三者均为线上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技术平台提出了很高要求。结合我国的国情,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既不能盲目追风,又不能一概排斥,应尽量避免慕课、微课等所带来的过分形式化、知识碎片化等缺点[5],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式的教育模式,建立面对面课堂互动、结合网上知识探索的全新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优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Skiba DJ.MOOCs and the future of nursing[J].Nursing EducationPerspectives,2013,34( 3) : 202-204.

[2]焦炜.MOOCs 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4,(4):83-86.

[3]顾容,等.面向翻转课堂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5):72-77.

第11篇

关键词:医教协同;护理教育;培养模式

1基本情况

1.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以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护理专业2017届、2018届4个医教协同班学生(研究组)和参与教学管理的医护人员为主要对象,以接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学生(对照组)为参照对象,通过教学成绩相关数据比较、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了解人才培养质量。

1.2调研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由调研组成员负责问卷发放和回收,调研组负责人进行实地走访、记录和梳理。共发放问卷185份,回收185份,回收率100.00%;实地走访两个教学医院,分别为楚雄州人民医院和大姚县人民医院。

1.3统计学方法

主要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道网录入数据,获得问卷结果。

2结果

2.1培养效果较好,但师生主观评价稍有差异

调查组分别从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对培养效果的满意度、再次参与的主观意愿等方面对学生和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与医护人员的主观评价存在一定差异。医护人员对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一致持肯定态度,总体满意度非常高;84.97%的学生认为培养模式改革很有必要,但是只有65.57%的对培养效果感到满意;而在再次参与医教协同培养方面,70.69%的学生选择愿意,有29.31%的选择不愿意或无所谓。经过访谈,调查组了解到部分学生存在对医教协同培养模式认知模糊、对医院教学环境和方式不适应以及依赖心理较强等问题。

2.2岗位能力提升,但就业竞争优势未凸显

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第二学年的护理专业课程在医院开设,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教学,学生融入医院环境,直接接触临床,将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相结合,培养临床思维、临场沟通、应急处理、团队协作和人文关怀等岗位能力,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2]。从调查结果看,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学生在操作能力、人文素养和护理礼仪3方面有明显优势,操作能力较为突出。以培养目标为参照,校院双方均认为学生还存在专业知识有待加强、理论与操作不能很好地衔接及自我认知不清、定位过高等问题,可见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效果欠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有待加强。就业是社会对毕业生能力认可程度的直观反映,调查中研究组34.66%的学生认为与对照组相比自己在找工作过程中稍有优势、43.75%的认为没有优势。从两届毕业生就业率来看,研究组学生就业优势并未凸显,与对照组差别不大。

2.3专业课程设置合理,但教师教学成效不好

为进一步了解教学成效,调查组统计两组学生第二学年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和护考通过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学生专业课程平均成绩略高于对照组,但在人均挂科率、护考通过率方面并不占明显优势。调研组就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成效两方面进行了调研,发现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虽然学校和医院均要求选派经验较为丰富的医护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教师,但研究组近40%的学生认为在校教师上课效果好,83.98%的学生认为在校教师有必要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并且多数学生认为来自医院的教师应加强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师生沟通能力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培训。而参与教学的医护人员也认为需要通过观摩、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学能力。

2.4学生管理规范,但课外活动有待丰富

学生管理是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实施的困难之一。目前各教学医院依照学校管理模式,为学生选聘专任班主任进行管理,并按照学校教学时间安排学生作息,总体情况较好。但有两个问题较为突出:(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研究组学生和教师普遍认为在医教协同培养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缺失。(2)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问题。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调研组发现研究组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频率远远低于对照组,活动形式也比较单一,多数是教学医院的职工活动,专门针对学生的活动很少甚至没有,这与调查中研究组45.51%的学生选择偶尔有活动,35.96%的选择一学期有1~2次活动的结果一致。

3讨论与建议

3.1重视医教协同宣传,提高学生认同度

本次调研发现,研究组学生对医教协同培养模式有一定了解,但较为肤浅,仅停留于表面。参与前多数学生对医教协同知之甚少,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不清楚,没有从内心对这种模式产生认同感;参与后又因缺乏适当的交流和引导而出现适应不良,被动学习,自我定位不清,对学什么、怎样学缺乏思考,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加强对医教协同的常态化宣传,通过主题班会、动员会、座谈会、新老生交流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并接受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号、微视频、学院网络宣传阵地等宣传医教协同培养现状和进展情况,促进学生对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从认知转变为认同。学生入院后应组织岗前培训,全方位帮助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明确学习要求,清楚学习安排,融入医院文化,并按照医院的规定和要求履行自身职责,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成效。

3.2明确实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护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护理岗位需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院校双方应在实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将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素质进行有机融合,以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人文关怀与合作能力、信息运用和终身学习能力4方面专业核心能力为重点,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3]。逐步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效果反馈体系,借用客观量表如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评判性思维量表等,建立有利益相关的第三方人员参与的综合评价系统,及时获取政府部门、行业单位、行业专家、学生及家长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方式,提高社会及教学医院的认可度。尝试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有效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是实现校院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情景“三融合”的有效途径。(1)鼓励学院专业教师“下、访、挂”,担任医院护理部相关职务,在教学医院组织开展岗前培训、教学巡讲和示范教学等活动;鼓励医护人员到校随堂听课、观摩,参与学院师资培训;学院和医院教师定期进行讨论交流,学习新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根据教学医院实际情况创新授课模式,将研究组教学进程和课程安排与对照组分开,如授课计划不以2学时为单位,而是按专题或项目内容随机安排,甚至可以单科推进方式开展某些课程教学,通过教学方式小班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全面推进教学改革[4]。

第12篇

1.1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护理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缺乏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教学大纲没有特意安排相关内容和学习时间,实验课时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生物安全,对实验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一些样本,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观察,护理专业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新鲜,但是对于其观察的样本可能会引起疾病的意识淡薄。观察完后,有的没有洗手,就翻书、拿手机、摸头发,甚至有个别同学在教室吃东西等不符合生物安全的一些行为习惯,这些都可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加上护理专业学生多,每届大约有30个班级,1000多人,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使用该实验室,因此人员相对比较集中,流动性也非常大,有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

1.2护理专业的特殊性

护理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护理专业的学生不管是在见习、实习还是以后工作,其对象是病人,并经常直接接触,还要经常采集、收集、运送一些感染性标本,如果不注意生物安全,其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另外,临床护理专业人员工作特点之一是:医疗操作多,要求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严格的无菌观念和过硬的操作技能;消毒灭菌要求严格,要求护理专业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而且必须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这些工作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如果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要求和危害了解不全面,在面临危险因素时就会缺乏有效、完善的对应措施,这就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掌握相关的自我防护知识。因此,学生在进入医院见习、实习前就应具备最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就是树立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的最好时机。

1.3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在1983年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并在2004年更新推出了第3版。自2003年SARS暴发以来,国务院相继颁发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将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些法规的颁布及实施,有利于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标志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步入了科学、规范。

2护理专业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对策

2.1强化教师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

要求每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师熟练掌握卫生部颁发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文件,要求教师从根本上高度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

2.2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是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也是我们作为老师应有的责任。由于护理专业实验课时少,没有专门的生物安全实验课,因此实验室安全问题要贯穿到每次实验课中,尤其是第一次课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规则,一定要重点强调生物安全问题。比如: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离室脱下反折,经常清洗消毒;实验完后消毒洗手;不必要的物品不带入室内,必要的物品放在指定的地方;禁止吸烟、吃食物;在室内不允许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物品要归原,保持桌面干净整洁,传染性物品放入消毒容器内;如有菌材料溅出,应报告老师及时做出适当处理;合理使用实验器材,对实验用品不准随意抛掷;对潜在的带有生物危害的标本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是其他方法消毒后才能处理。一定要严格按照生物安全实验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在以后的每次实验课中也都贯穿相关生物安全的知识。比如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检查,正常人体皮肤、咽喉部细菌检查;紫外线杀菌、高压蒸汽灭菌;生物安全柜的使用;皮肤消毒实验、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消毒;细菌的生长现象观察等使学生充分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常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和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2.3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