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目标与理想作文

目标与理想作文

时间:2023-05-30 09:12:37

目标与理想作文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1

一个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民族,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也不能自强于市场竞争之中。在当前形势下,就如何抓好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谈谈个人的体会与思考。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只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服务于经营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健康、稳步地持续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卓越的企业源于卓越的员工,企业只有具备一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所以进行人本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一是在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二是倡导员工进行有效学习,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培养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重在抓员工综合素质提高,主要有:(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二)培养敬业精神。(三)狠抓团队建设,营造真诚氛围。(四)狠抓机制搞活,注重创新。

三、企业文化的内核

任何文化建设都是以某种价值观的倾向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员工心中的灯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依靠。(一)企业领导的价值观是榜样,是企业文化的影子。(二)员工主体的价值观是个体和整体的统一。(三)经营管理的价值观。表现在制度、机制上,是文化管理价值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四)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观。经济发展为社会现代化服务,而思想政治工作则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要用新的理论武装头脑,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

四、构建企业文化的现实意义

1.能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生产的融合

企业的经营目标、理念、使命和宗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反映了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具体的企业目标,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感到只有企业的价值实现,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中去。

2.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

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对全体员工宣传教育、广泛发动的过程。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广大员工变以往教育中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自觉实践。

3.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

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凝炼和培育,把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变成企业的具体目标和行为规范;通过文化的辐射和渗透作用,把党的理想、信念铭刻在每个员工的头脑里,融化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4.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

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正是在于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能够克服思想政治工作某些弊端,改变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

五、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为企业发展服务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2

关键词古代礼仪;教育;思想政治;德育;目标

1引言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逐渐演变成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但是本质上相差不多,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社会更加注重道德教化和对行为的约束,所以,从古至今都延续着中国古代礼仪教育理念和具体内容,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建立也是基于古代礼仪的理论基础之上形成的,这就要求教育者需要根据古代礼仪文化进行对受教者的德育工作。古代礼仪注重“礼”的培养和教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行活动,只有在懂规矩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有秩序地生产和发展,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前提条件。从目前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来看,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这说明对于人们的德育工作并不到位,即使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了道德底线,但这并不是基本的伦理伦常和行为准则,通过对古代礼仪内容的宣传和教育,能够使人们重新全面地认识礼仪文化和树立行为的标尺,进而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这也是目前教育事业最重要的工作。

2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内在联系

2.1内容统一性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中的“礼”是人类社会、天地、自然的基本法则,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规范,同时也是国家各项制度的基础,为人们规定了合理的行为准则,这也是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一致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具有在内容方面的统一性联系。所谓统一性,是指二者表达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一致,并且能够相互融合和促进,共同传达同一个目标或者同一个理念,古代礼仪教育通过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了人们的行为,对社会进行控制,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使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层面的关系以及义务和权利等都能够拥有统一的准则和规范,这也是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内容,同样提倡受教的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这一系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实践的内容以及方向,所以,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是统一的,并且共同塑造在人类社会中统一的伦理道德规范,使社会能够更加秩序化和可控化。

2.2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为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制定了标准的体系,同时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德育目标的树立有一定的根据和基础,证明思想政治课德育内容具有科学的内涵,并不是

凭空想象出来的空谈理论,而是根据古代礼仪进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德育资源,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德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同时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学目标能够进一步展现我国礼仪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促进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美誉能够广泛地宣传和感染更多的人们,使古代礼仪能够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将我国的文化发扬广大。因此,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之间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相互之间融合了道德规范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目标,形成统一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不仅仅代表了古代文化的长久传承,也体现了道德规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内容。

3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对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意义

3.1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对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提供了借鉴

中国古代礼仪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特别重视礼仪文化,学习礼仪不仅仅是提高自身的素养,同时也是对礼仪文化的发扬和保护,古代礼仪的内涵也逐渐成为了现代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实现的可借鉴的重点内容。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树立学习了古代礼仪的基本价值取向,将大部分礼仪文化也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不仅仅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古代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可取之处,同时也将古代的文化传承下去,成为现代教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古代礼仪文化的剖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结合现实和个人来理解礼仪建立的好处和必要性。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都需要知礼仪懂廉耻,这也是学生通过德育逐渐养成的规律和习惯,所以,现代的德育目标是基于古代礼仪教育之上的,通过古代文化的借鉴,实现古为今用的效果,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效果。

3.2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为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提供了保障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能够长期稳定地传承和发扬,并且在教育事业中一直以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这说明古代礼仪文化具有科学性和可利用性,能够切实地使人们学习到良好的文化,提高整体的素质水平和道德修养,正是由于古代礼仪教育的重要价值,也为现代的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树立提供了保证,通过礼仪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不断感染和修正,同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使现代思想政治课德育工作也能够顺利地实施,并且在此基础上添加时代因素和现实需求因素,更加符合人们的素质教育目标。如果没有古代礼仪文化的存在,那么思想政治课德育资源的形成就会失去支持和保证,不仅仅不能够使人们产生信任和依赖,同时从内容本身就缺少科学的依据和参照,这对于教育来说毫无可信度可言,所以,中国古代礼仪教育的显著效果和传承性为现代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推进目标的快速实现和广泛地应用。

4运用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践行策略

4.1宣传和弘扬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促进德育目标的实施

中国古代礼仪已经扎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无形中已经受到了影响和引导,这就是文化的巨大魅力和作用,但是,人们对于古代礼仪的全面了解和学习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所以,现代社会为了进一步将我国的古代文化发扬光大,需要大力地宣传古代礼仪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使人们能够充分地理解文化,并且受到全面的启发和督促,这样对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实现就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因此,宣传古代礼仪文化是为了使更多的人们理解和认可思想道德规范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性,也能够激发人们对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支持,从而更加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人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响应德育工作,这样所建立的德育目标就会比较容易实现。

4.2提高教师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能力和与现实结合的能力

古代礼仪文化虽然长期以来都在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但是对于礼仪的具体内容和标准界定并不是每个人都熟记于心的,对于教师也是如此,还拥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礼仪文化的复杂和繁多也为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各种礼仪的概念和分类,同时需要重点研究礼仪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所以,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都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培养,知识是无穷的,礼仪文化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主要工作者,其个人的能力也决定了学生的普遍学习水平,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和实际能力的培训和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快地实现德育目标,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将我国的礼仪文化和道德不断地发扬和传承。因此,教师的培养工作也是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能力进行定期地测评,形成奖罚分明的政策体系,对教师也能够形成一种激励和促进,同时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将礼仪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我国礼仪文化的广泛应用,也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4.3创建情境教学,形成礼仪文化的实际应用教学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可以模拟相关的礼仪内容进行现场演练教学,可以是行为表演,也可以是语言表达的演练,这些都是对固定的礼仪文化的动态表现,能够充分发挥礼仪文化的实际应用效果,使学生体会到道德规范和高素质的重要性,这样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实现。现代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和变化,增加了情境教学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教学内容的探索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同样进行古代礼仪文化的真实模拟,尤其注重学生的言行举止的表现,教师根据实际的效果进行评价,并且纠正演练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给出合理的建议,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体会礼仪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实际的应用,将理论切实地与实际相联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德育目标能够快速地实现,为现代学生创建了道德规范标准和行为约束,使人们能够逐渐按照规矩和伦理道德进行活动。

5结论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最主要的文化内容之一,它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和整体的人民素质高度,是其他国家对其评价的标准,中国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这说明从古代就开始注重礼仪的学习和使用,这也是我国能够屹立于国际舞台的重要原因,只有懂得礼仪道德和规矩的国家才值得尊重和信赖。现阶段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于德育方面,通过充分发挥礼仪文化的巨大作用,也能够进一步实现德育目标,所以,本文对于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在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建立和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也是现代社会长期坚持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内容,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也为未来的更多学者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方向和条件,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能够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

参考文献

[1]曲祖江.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迷失及其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2]张丽.高中政治课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3]张晓丽.新时期思想政治课勤俭节约传统美德教育的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4]黄成菊.从思想政治课的变迁看中学德育发展的方向[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3

[关键词] 管理的终极价值;管理的工具价值;管理价值的二重性;人文管理学;中西方管理差异。

一、管理的终极价值、工具价值与管理价值二重性。

(一)管理的终极价值。

从存在关系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存在是作为生产关系的人类社会存在的,而维系这种生产关系的就是管理活动。从存在状态的角度看,存在是在关系中生成和变化的,不同的社会结构有不同的管理理念,或者说,不同的管理理念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结构,人类社会正是在管理活动和管理结构中存在和发展的,因此,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方式,管理本身必然渗透了人类对于自身如何存在的理念。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绝不会采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管理理念,反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也绝不会产生民主治理、现代企业等管理结构。

将管理与人类的存在方式来联系起来,意味着如何理解人类的存在就会如何理解管理,而反过来,有怎样的人类理想,就有怎样的管理理念。人类的本性是在管理中实现的,管理及其理念代表了人类作为社会性存在的本质,正是管理构建了人类世界。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本质上是一种为了更好地协调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管理结构,抽离其中的管理实质,人类社会将变成一盘散沙,正是管理构建了人类社会。

尤其是进入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愈来愈以组织的方式而存在,现实的人们必定处于某一组织之中,而管理作为维系组织存在的关键因素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生存、劳动、生活的意义与管理的理念息息相关。在这一理念中,必定寄寓了人们实现生存的最终目的或最高理想:即一种合适于人性理想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协调方式,这就是管理的本体价值或终极价值。

(二)管理的工具价值。

管理不仅仅是关于人类如何作为社会性存在的理念,管理必须有具体的目标。正如管理思想史家雷恩指出的那样,组织的管理必须要有一个目标,或者要实现的某件事,也许这种目标就是一年一度的采集果实、狩猎、播种农作物或者保护集体免遭游牧民族的掠夺等等。除了具体的目标之外,组织的成员还需要拥有工作或战斗的工具,这些工具是实现目的的资源或手段,其中包括人、武器、耕作工具或者其他任何东西;还需要对参加组织的人的各种活动作出明确的安排,其目的是在实现具体目标时,能使他们的行动相互作用和协调一致;最后,这个集体发现,如果有一个专门承担保证使整个组织不断实现其具体目标的任务,那么就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因此,管理除了渗透人类关于如何生存的理念之外,还必须关心“如何达到具体目标”的技术性问题。在20世纪初期,法国人法约尔提出,为达成组织的具体目标,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执行 5 项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为高效地实现具体目标,还必须遵循分工、权力、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指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团结精神共 14 条原则。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表明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不断生成。从价值的这一定义来看,人类不仅需要有“理想”“信仰”等终极价值,而且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现其具体目标,从所以,在管理中如何计划、如何组织、怎样协调、如何控制的方法和手段也当然具有价值。

历史上首先认识到管理具有上述价值的仍然是法约尔。法约尔所受的是作为工程师的教育,但是作为一个具有9000 多名员工的多部门大型企业总经理,法约尔认识到,组织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其领导人的管理能力而不是技术能力,管理具有与技术相互独立的价值。与管理的终极理想或终极价值相对,管理具体目标及其效率的价值可以称之为管理的工具价值。

(三)管理价值的二重性。

管理既渗透人类关于社会实践组织形式的最终目的或最高理想,也还必须确定组织的每一项工作内容和具体目标,以上二者同时构成组织中人们的需要,形成各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这就是管理价值的二重性。

1.管理的工具价值依赖于管理终极价值而存在。因为人是从狭义的动物界进化而来的,动物的知觉、好恶等等,都是着眼于功效性的具体目标,都只服从于“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原则。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认知、道德、艺术都是手段,短期性的、具体的目标就是根本性的目的,如狩猎活动必须要擒获猎物,种植必须收获果实,人类的实践水平越是低下,与眼前的功效目的的联系就越密切。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生存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对与短期的、具体的功效无关的事物开始产生兴趣,逐渐发现这些区别于具体目标的事物的价值,这就是终极价值。例如,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了社会中“人性的尊严”有时候比具体的目标更重要,为了维持人性的尊严,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宁愿舍弃具体的目标。再例如,人们发现人生价值的意义不仅来自于吃饱喝足以及维持生存,还可以有更高远的意义:即使人性变得高尚、更美好,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完善、更值得热爱,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偶然降临到世间来的人的目的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脱离了原始社会的人的所有行为正是在这样的终极价值的指引下而实施的。在蜂蚁之中,我们已经发现了一种清楚简捷的劳动分工情形和一个惊人复杂的社会组织,即蜜蜂在建造蜂巢时,其精确性和准确性几乎与几何学家一样。这样的活动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协作系统”,然而我们并不认为蜜蜂和蚂蚁所做的是“管理”的工作———尽管这项工作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是“有目的、协调的、群体性的工作”。

从与蜜蜂的对比中可以看到,管理具体目标的确立依赖于管理主体现有的观念以及对未来的理想结果所作的遇见和推测,而这种理想结果在管理活动实施之前还没有实现。因此,具体目标依赖于终极目标而存在,管理的工具价值依赖于管理终极价值。

2.工具价值本身渗透了终极价值。效率是管理最重要的工具价值之一,现代管理学奠基人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核心内容正是如何提高车间的工作效率:它包括著名的工时研究、差别计件工作制、职能工长以及任务管理制。

然而众所周知,管理史上就泰罗的效率主义曾经出现过激烈的辩论。在 1911 年举行的有关“科学管理”的意见听证会上,双方问题的焦点毫无疑问地集中于渗透在“管理效率”之中的管理终极价值之上:反对者认为,在科学管理制度下,作为一个工人,如果他不属于“头等”,在世界上就没有出路———如果他在某个具体行业里不是一个“头等”的工人,难道他就应该被毁灭,被赶走?而泰罗坚持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不管是劳动还是偷懒,如果他们都有权过同样好的生活,这种现象肯定是不合理的,对效率的追求将使得他们的生活不会是一样好的,这是正常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效率”其实渗透了泰勒的有关管理终极价值的理念:在确保每一个雇主获得最大限度财富的同时也确保每一个雇员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这一理念体现的完全是资本主义早期的人性理想,即“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一理念当然具有进步性,但它忽视了组织除了效率之外,还有其他的追求———组织不单纯是实现效率的机器;而且实现效率的手段并不只有工时研究、计件工资制,还有其他更为“人性化”的手段。

3.终极价值也必须依靠工具价值而实现。虽然管理的工具价值是被终极价值所决定的,但终极价值并不能单独存在。管理的终极价值是伴随着管理具体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

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价值不是“为客体所固有”,价值是关系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价值的特点在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对主体产生意义。

因此,管理的终极价值一定与每一次管理活动的具体目标有关,它不能脱离管理的具体目标而单独存在,终极价值依附于工具价值之上,在管理的具体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实现自身。

二、管理的终极价值与人文管理学。

现代主流管理学对于管理的价值是忽视的,它甚至没有意识到在管理的具体目标之外还有一个前提,这一前提就是管理的终极价值———而具体目标依赖于终极价值而存在,具体目标亦渗透终极价值,这实际上是将管理与更广泛的人类生活与人类理想割裂开来。

首先,人类的实践过程就不是一个价值无涉的过程。

从价值的本质来看,“所谓价值不过就是人作为人所追求的那个目的物,而这个目的物也就是人的自身本质。”

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类根据自己的价值理想对现有状态的改造,'

实践'

范畴,内在地包含了人的目的性与价值选择。

人的需求和对未来的期望和理想、改变现有状态的渴望,或言创造价值和享用价值,是实践的动力和目的。”

既然人类的一切实践都是价值导向的,那么管理活动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自然也是价值导向的。其次,现代管理学没有看到,管理的终极价值才是人类管理实践的最终目的,它决定着管理的具体目标。

鉴于此,管理学不仅要研究目标的实现过程,也要研究管理活动中价值的实现过程。当然,这种价值指的不单是工具价值,而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工具价值之中的管理终极价值。由于管理的终极价值是由各国各民族的人文理想所决定的,因此,管理的终极价值也可以称为管理的人文价值。

相应地,以管理人文价值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管理学分支学科可以称之为人文管理学。

三、人文管理学视野下的中西管理差异。

(一)人文价值的多元性与中西人文价值差异。

就普遍的人文价值而言,作为人类,就是要对真、善、美三者进行永恒的追求,并且力图表现这种追求本身的自由品质,人文价值永远体现一种自由、向上的精神,体现人类对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向往与追求。透过人性历史、民族、文化的多样形态而感受到一种普遍而崇高的人性,这始终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趋向的心态,失去这种统一性,人文价值就没有了统一的对象。

然而,在这种统一性之下,人文价值还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体现为不同文化传统之下中西差异。现代西方人文价值观主要来源于 14~17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与 18 世纪的启蒙主义:针对中世纪贬抑人的现世及自然感性倾向,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资源,复兴并张扬了现世的自然欲望,对现世的自然欲望与古希腊罗马理性的结合,是近代科学技术乃至管理思想的重要源头。启蒙主义作为继文艺复兴之后扩展并奠定现代性的思想运动,把对神学信仰的批判和对理性的尊崇推进到了顶峰,可以说泰罗以来的西方管理完全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精髓。

中华民族的人文价值则主要表现为伦理中心的道德教化,中西人文价值的最大差异在于对“人”

的不同理解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价值以古希腊的原子论和雅典学派的人性论为根据,强调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而中国的人文价值则将人看成群体的分子,不是个体,而是角色,得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的结论,并把仁爱、正义、宽容、和谐、义务、贡献之类纳入这种认识中,认为每个人都是他所属关系的派生物,他的命运同群体息息相关。

(二)人文管理学视野下的中西管理差异。

撇开管理的终极价值,仅仅将管理视为一种工具,事实上就不存在中国管理思想或中国管理模式与西方的区别———从工具价值的意义上而言,管理确实是同质的。

然而,如前文所述,管理的具体目标依赖于终极价值而存在,管理具体目标的确立依赖于主体现有的观念以及主体对未来理想结果所作的预见和推测,而这种理想结果在管理活动实施之前还没有实现,管理的具体目标是人性理想与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从管理的终极价值这个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中西管理差异,而将这种差异仅仅归结为背景、某些特征是远远不能揭示中西管理差异的实质的,中西管理差异的根源是终极价值或人文价值上的差异。

结语:不存在人文管理,但存在普适性的人文管理学目前学术界提到较多的所谓“人文管理”,其实作为一种方式本身并不存在。由于管理价值的二重性,任何管理方式都是终极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没有脱离管理的具体目标而存在的所谓“人文管理”。但是,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人文管理”,将管理价值中的“人文价值”作为重点来进行研究却是可能的,这就是“人文管理学”。例如在经济学中,马克思舍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只研究商品的价值,而主流经济学并不关注商品的价值而只关心商品的交换价值。进一步说,将管理的人文价值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管理学是一门普适的管理学分支,如前所述,人类的一切管理皆包含终极价值元素,即使是泰罗的科学管理,也强烈地体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追求。

[参 考 文 献]

[1]吕力。论管理的本体与本体价值[j].商业经济,2010(11):23- 25

[2]吕力。管理学的元问题与管理哲学[j].管理学报,2011(4):517- 523

[3]冯天瑜。中国人文传统与中西人文精神讲演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4]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4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当前的教学中,不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学设计,都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基准。翻阅身边同事的教案,三维目标一应俱全,甚至有列举到七八条之多。我们有些老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对三维目标亦步亦趋、生搬硬套,教学设计没有独立的思考,教学目标只在“求全”上下足功夫。实际教学中又把教学设计的目标甩到一边,想到哪里上到哪里,随意性很大。如此教学,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维目标教学设计是新课改的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它应该是教学设计中的“宪法”,而不是每个学科每节课都必须遵循的“宝典”。作为一线教师,当熟悉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与存在意义,并且要设法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地落实三维目标。但是,精细到每个学科,应该有符合此学科特征的学习目标。具有学科特征的学习目标既要符合三维目标的总体要求,又要对其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分解。一节课,如果能重点安排两三个具体目标,让其他目标成为“无心插柳”之举,说不定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课程的人文内涵,又要兼顾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有鉴于此,针对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我们提出融“感知、感受、感悟”为一体的“三感式教学设计”。这是我们试图突破传统的套路化教学设计的一次尝试,也是我们对三维教学设计的一种延伸。我们尝试从感知、感受、感悟的角度,重新设计学习目标,对传统教学设计进行改造,让学习目标更具体、更精细,更加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感知,词典义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感知目标是指语文学习中那些知识性、识记性较强的内容。如对字词积累、名段背诵、作者简介、背景知识、文体特征等具体知识点学习,强调“知”的一面。现代语文教学,一谈到“知”就好像与死记硬背沾上了边,就会遭到一些人的指责与嘲笑。好像拿了“工具”,就必然忽视“人文”。这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偏激态度。不论是哪一阶段的语文学习,知识性的内容都不可忽视,必须要积累。否则,语文将无处生根。感知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一种浅层次目标,可以对应于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感受指生理学上指由感受器接受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强调的是人对外在事物的接受、体会与感想。感受目标主要指对语文学习中情感、思想等人文性知识的一种习得与接受。它强调对作品中所涉及的人文性知识的一种认同、思考、辨析等思维过程。“感受”侧重于情感的认同或排斥、思想的理解与批判、现象的接受或摒弃,强调的是经由主体习得之后的一种思想或情感的接纳,是对作品经过一种思考性阅读后的整体认知,可以对应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又不仅仅包含这些方面。它应该是在理解感受基础上的一种接受,是对作品中思想感情的一种体认。

感悟是指有所感触而醒悟或领悟,侧重有感而悟,感悟侧重于感情上的变化,而领悟侧重于明白道理。感悟目标,强调学习主体对学习对象在情感上的醒悟与道理上的领悟。对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知识点的学习,很多东西靠教师的灌输是无济于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悟”,把学生自己悟到的点单列出来作为教学目标。提醒教师,教学时要懂得“留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对那些思想性强、情感色彩浓的内容进行自主感悟。这样,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能落到实处。如果仅仅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很多时候,这样的目标都是形同虚设,在教学上不起任何作用。另外,教学目标中强调“悟”,本身也是对学习过程的一种重视,暗合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

感知、感受、感悟,贯穿于一个“感”字,体现了语文学科重视语言文字、思想文化在学习主体心理上的触动。知、受、悟三位一体,由知识到能力、由工具到人文、由过程到结果,又体现了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当然,感知、感受、感悟的三感式教学设计只是针对语文的学科特点而提出来的一种教学设计的方法,它也不是适用于所有课文的万能公式。但如果我们在进行自主设计课文的学习目标时能考虑到这三个方面,必然会对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效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无为县襄安中学)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5

【关键词】企业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一、思想政治工作简述

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国中最活跃的要素。作为一个企业,管理好了人是企业管理的根本所在,因为企业就是以人为全的企业。因此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它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的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待行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启发人们的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民、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

2、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政治工作是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实践性和群众性。它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广泛和工作方法,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其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经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学等融为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企业管理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建设项目的一项优良传统。在企业,它的目标就是要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效益最大化,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必须由全体员工来完成。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就是说,员工的思想出了问题,企业就无法它的既定目标。因此,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1、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就是企业管理的手段。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属于政治工作的范畴,它们的目标就是在企业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党团员队伍,为企业承包的稳定和发展保驾护航,因为它们是凝聚人心、调动广大员工全力以赴搞建设。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是统一的,也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

2、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就其裨来说是对人的管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不断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人们的觉悟有先有后,认识有深有浅,以至对各种问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的看法。所有这些都会对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积极性的发挥产生不同影响,这就需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道德水平、文化与之相适应,进一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效益观念,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三、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和思想保证。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因此,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党的政府教育、生产经营目标、作风效能建设、改革创新、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活力,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1、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政府教育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要把这个理论体系贯穿于企业思想活动工作的各个方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要教育职工对立四种意识,一是疼安展意识,二是树立竞争意识,三是树立创新意识,四是树立法律意识。

2、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目标相结合。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之间存在着“合则俱兴,离则俱废”的紧密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方。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管理等中心工作的过程,同时还要选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避免“两张皮”现象。奖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难点”、“重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力点”,将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制高点”,凝心聚力、破解难题,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的完整工作体系,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6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改革应从面向21世纪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整体性目标出发,全面认识课程性质,调整价值取向,重新确定课程培养目标体系和教学内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朱慕菊同志在2000年10月由华东师大课程研究所主持的“课程理论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中,谈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时指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我们认为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价值取向,可以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改革应就其性质、内容、教学方式等问题继续讨论,为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打好基础。

新中国50余年的语文教育发展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分歧依然存在,论者各有持论的依据和思维方式,引起很多争论,至今难以达成共识。对各种观点的进一步反思、辨析,去伪存真,在母语教育观念上统一认识,为面向新世纪的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可信赖的理沦支点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几个伺题试作探讨。

一、关于工具性

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此推演出“语文学科就是工具学科”显然是不恰当的,反对工具性者也多从这种推演的逻辑问题为基点进行批评。但从语文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是不可否定的。批评者把语文教育实践中各种各样的偏失都归罪于主张.‘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不公允的。我们知道,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总是要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的,特别是其中的政治气候,社会心态,往往是教育的风向标,左右着学习者和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如重理轻文的风气,与科学技术至上,功利追求至上等社会气候不无关系。问题的关键是对工具性内涵的认识。工具性不是语文的全部,过去教育中出现的许多偏失是因为对工具性的某些层面片面夸大或机械理解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基础工具性’、为基准的语文教学目标内容会更加丰富,需要联系时代要求不断调整目标结构。我们认为,工具性问题的偏失主要有两点:一是受考试和评估制度的影响,语文教学有主要对付考试的倾向,而各级各类考试的频繁,以考分给学校、班级、教师排队,考试方法僵化,更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目标发生畸变,成为“应试的工具”。二是有一些目标要求过高,过于繁杂,大大超过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社会上批评语文教学,原因之一就是连那些著名学者、教授、作家也做不好语文作业和试卷,这正反映了目标定位不当,要求过高,考试内容过难过偏。认真研究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接受合理的批评是必需的,但不能因为受到批评就全盘否定。“言语交际’目标是通过读写听说的全面训练,保证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具备良好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知识发展目标强调更新知识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些方面,众多的优秀教师(如钱梦龙、于漪、魏书生、洪镇涛等)、一些有特色的教材(如上海H版教材),坚持正确的目标,创造性地发展了语文教学,为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经验,认真学习和研究他们的经验,是新时期课程改革所必需的。

二、关于思想性

语文科的思想性间题比较复杂,处理不好,对语文教育的危害十分巨大,在这方面我们有历史教训。基础教育阶段,所有课程都负有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其所担负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特殊性。它既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知识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明确的分工,也不像政治课那样,其知识教育本身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语文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知。情、意、道相互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只能是缘文释道,因道解文,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受到熏陶。正因为有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思想性问题在语文教育发展史中有过各种各样的偏差、但是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否认或削弱这方面的要求,因为它是国家办教育的价值观念在课程中的体现。任何国家,不论实行什么制度,必然以其社会的主流思想,以其民族的文化传统来决定其课程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语文实际上是思想、道德、伦理、信念的一个载体,语文能力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基础,技术的专精未必是合格的公民。语文教育必然渗透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和政治品质的培养,它们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必然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目标。

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要明确语文教学要强调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确立哪些思想教育内容。道德价值观念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学者把它分为如下几类:“价值标准:合作、正直、和蔼 孝敬长辈、社会正义、尊重他人、公民精神、负 责任、尊重人类尊严、人权、劳动尊严等;有关 个人的价值标准:忠厚、诚实、守纪律、宽容、 有条理、襟怀坦荡、上进心强;有关国家和世界 的标准: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和平的公民责 任、国际理解。人类友爱、民族间相互依存的意识等;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等。”中小学语文课是母语教育,课程内容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更应该重视本民族的伦理道德标准:伦理道德传统是有继承性的,弘扬优良的传统道德,对于改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形成适应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都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改革应注重研究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取其精华,体现在课程内容设计当中。张岱年先生说:“中国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主要有四点:(1)爱国主义;(2)人格价值观念;(3)人际和谐思想;(4)社会责任观念。”④这些价值观应该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之一。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个性心理品质是多方面的,中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目标,至少应包括:热爱生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观念、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吃苦耐劳,顽强坚毅,奋发果敢,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等品质在内的意志发展目标。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并非语文一科所能承担,但是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关键是我们如何把它落实在读写听说的训练中。如阅读,对过去时代的言语作品,是停留在那个时代的认识水平,还是站在新的高度作历史的分析;写作说话,是一味地要求反映大好形势,要求思想健康,还是要求必须实事求是,必须为自己所说所写承担责任,调查研究,用事实支持观点。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会了编造感人肺腑的假故事、假感想,这对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是极为有害的。

政治品质的发展目标也必须是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部分。因为历史上出现过政治挂帅的恶果,有些人“谈政治而变色、’,主张淡化政治思想教育。其实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人不管愿意与否,自觉与否,都与政治有关系,所谓不问政洽,其实也是一种哟治态度。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奠基工程,社会主义觉悟是中小学生政治品质发展目标的核心,同时应跟上时代步伐,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政治路线为根本依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停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中。语文课程教材中政治教育范围的内容应该旗帜鲜明地进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三、关于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最近十几年中被提到突出的地位,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人文’一词在古语中与“天文”相对应,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主义在西方起于文艺复兴时期,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指当时兴起的与中世纪神学相对应的,以人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的俗文化研究,也称为“人文科学”。一是指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的与宗教神学体系相对立的,强调人权、人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体系。我国语文教育界提出人文性要求,与上述情况不同,李震指出,人文性提出的背景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商品大潮的冲击.社会上出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三位一体’的消极现象,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贩毒贩黄.见利忘义等现象毒化了社会风气,以‘文化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以不可抵御的态势渗透到了我们的文化、人文学术和精神各个领域。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失落。.’⑤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提出,既与此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兴起有关,同时有对把语文课变成应试工具和教学中的某些“科学主义’.倾向进行纠偏的意味。它主要强调语文教学中要进行思想情感的陶冶,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领悟民族文化的精髓。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探讨人生、社会、世界的意义。人文性的主张高度重视语文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相对于把语文教育技术化、应试化倾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以”人文性”来给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是不确切的。中小学各门课程教育都要关注人的生命的整体性.重视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掘。就内容而言,不仅政治、历史、语文等科具有人文性,数学、地理、物理,生物等被称为科学课程的也有人文性,如数学文化、数学美、人文地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是文化,再者,科学求真、求实、创造等本身就具有文化价值。因此,人文性也不能概括语文的全部特征,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四、关于科学性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7

[关键词] 中和文化管理

一、管理与文化

管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管理大师彼·德鲁克曾这样论述,“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技术都是建构在一定社会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任何一种管理制度或体系要起作用的话,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载体。

现代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暗合,当然也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差异。如果我们在吸收西方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承载该理论与技术的社会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那么这些管理理念或管理技术在实践运用中,其效能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现代管理理念与技术尤为必要。

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尚中贵和”的中和思想。本文主旨在于探讨儒家文化中的中和思想与现代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中和思想的文化内涵

要理解“尚中贵和”的中和思想,首先要理解“中”与“和”的含义。从“中”字起源上,通常认为:“中之一字,本义为射之命中”。也就是说,中是人们对射箭“中”的认识派生,应为狩猎经济见长的部族观念,它是夷殷所形成。因而,理学家程颐在为“中”下定义时,就作出“不偏之谓中”的解释,反映了“中”即“正”的含义。而“正”有“不偏”之意,即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到好处,无过而无不及。

“尚中”作为一种原则是孔子提出来的。在孔子看来,“过,犹不及”,凡事叩其两端而中便是正道。《礼记·中庸》将“中”概括为处理万事万物的根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通观儒家文化,“中”一般有中礼(或中道)、时中和适中之意。其中,中礼反映了循道的思想,主张遵循合理的制度和规律,讲的是“中”的标准或尺度;时中是“行权”的表现,即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强调要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要随时变通以合于中。至于适中,强调的是“执两”、“用中”,即不偏执、不走极端,它是“中”在行为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在某种意义上,“中”是手段,“和”是目的,也是衡量“中”的最终标准。“和”的内涵主要是指和谐,它包含自然界内部、人与自然、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循道”思想是“中礼”的外在表现,这里的“道”就是“和谐”之道。在中华文化中,贵和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末年,周太史伯就得出了“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著名论断。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也表示对“和”的重视。到孔子那里,对“和”的重视更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原则:“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自孔子之后,中国的思想家几乎都重视“和”的思想传统。

事实上,“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在宇宙生命的流变中,任何现象即存在,都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每一生命的过程,都是由无秩序均衡结构的状态,到秩序均衡结构状态的完成与解散,而重新建设新均衡结构之过程。一切存在都有“求生的意志”,“总要求继续存在,总不愿意死,……既然存在即生命过程,这一生命过程无论如何长久,终归是要死的、要结束的,因此所谓的“存在”,就是某一现象或某一事物相对保持一定的质、自产生到突变所持续占据的时间和空间,也即事物相对同一、和谐的发展状态或过程。换言之,只有和谐,万物才能生存;和谐的缺失,必然会导致事物的灭亡。因此,和谐是存在之道,维持和谐,也就是维持事物的存在。

三、中和思想与现代管理

1.中和思想与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组织的决策层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本组织的具体情况,在广泛听取组织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整个组织的总体目标,然后逐级展开并落实到岗,变成每一个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实施措施,形成一个全组织、全过程、多层次的目标管理体系,以达到激发和动员组织全体成员参与目标并为目标实现而奋斗的目的。

显而易见,目标管理深刻地体现出了中和思想的要义。有效的目标管理,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要“执两”、“用中”。“执两”就是要准确认识到目标之于组织外部与组织内部、组织整体与成员个体、上级与下级的价值的差异,“用中”就是要均衡“两端”的矛盾、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而有效的目标管理,其实施的过程则需要“行权”。目标规定了总的方向,以及具体实施的步骤与方法。然而,组织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能够有权变的意识与胆略。

而“和谐”则是衡量有效性的标准,更是目标制定的原则。所谓的“和谐”原则,就是要促使组织外部与组织内部、组织整体与成员个体、上级与下级均衡、有序地、可持续的发展。矛盾两端的失衡,必然会导致组织的动荡与混乱。因此,现代目标管理深刻地体现出了中和思想的内在要求。

2.中和思想与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地域内的具有正常智力,能够从事生产活动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者,它与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共同构成组织的三大资源。然而,人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与经验上。正是这些差异,造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劳动能力。而不同的岗位对人的劳动能力要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让有用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上,让每一个岗位有一个合适的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在人才招聘、任用与激励的过程中,这一原则无不贯彻其中。而这一原则即人职匹配原则。人职匹配原则是中和思想的内在要求。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和谐”就是要使个体所具备的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保持一种平衡。如果个体的能力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的话,那么就是“不及”,可能就会影响到工作的完成;而如果个体的能力大大地超过岗位需求的话,那么这就是“过”。这样的话,一会造成人才浪费,二会影响人才的积极性,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因此,人才的选拔与配置必须要做到岗位与人的匹配,做到无过无不及。“过”与“不及”是矛盾的两端,我们必须要“执两”而“用中”,以达到“无过无不及”。

人才的任用一方面要遵循人职匹配原则;另一方面,要做到“和”而不同。管理的实质就是使各种管理要素和谐有序。在组织管理中,和谐的员工关系意味着企业有一种在各个方面都能够真诚合作的气氛,而这种合作表现出来的信念和力量,共同作用于企业的最高目标,是使企业具备最大活力的源泉。除此之外,和谐的员工关系也有助于满足员工对人际关系的需要、相互尊重的需要,并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的承诺度,从而极大程度地提高组织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从而使得组织获得持续的、稳定的和健康的发展。因此,和谐的员工关系是组织致力于达成的目标之一。但是,“和”并非等于“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与“同”异,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和的方面有所不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混合叫做同,同的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人才的任用,是将不同的人和谐的搭配,以产生最大的效能。 人员激励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其实就是如何用好人才的问题。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激励差异性原则的重要性。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优势需要。不同的人,其优势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激励的首要原则就是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务,要制定有不同的激励政策;对不同的人,要实施不同的激励手段。这一思想既体现出了中和思想“行权”的主张,也体现了中和思想“执两”、“用中”的内涵。“行权”对于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激励手段;“执两”就是要根据个体的需要,把握住激励“过”与“不及”的两端;“用中”即是激励手段符合个体的需要。“过度”的激励是资源的浪费;“不及”的激励达不到最大的效能。

3.中和思想与信息管理

信息贯穿于管理活动中的全过程。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都离不开信息。准确性、及时性、经济性是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

准确性是信息的生命。只有准确的信息才能保证分析和判断的正确性。经济性就是要考虑信息处理与效益的问题。获取信息需要成本,应该在确保管理者决策需要的前提之下,用最少的钱,获取最大的信息价值。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经济性,必须要遵循“执两”、“用中”的原则。“执两”是一种全局的、系统的视野,就是要寻求到矛盾的两端:过与不及。过量的信息是“过”,其搜集的过程必然会损伤经济性原则,既耗时又耗力。过少的信息是“不及”,无法达到准确性的要求。因此,“用中”是解决信息管理准确性与经济性问题的根本手段。

及时性就是要迅速把握环境的动态变化,迅速地校正或调整管理策略或手段。组织环境瞬息万变,因此管理策略和手段必须要及时更新。如果环境变了,而管理策略和手段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并阻碍组织的发展。因此,及时把握信息的动态变化,是确保管理持久有效运作的根本。事实上,尊重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策略和手段上的调整,这是“行权”的基本要义。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8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76-03

教学目标,是教者预先设想和拟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学习结果,这个结果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自己身心素质发生的变化。做任何工作都应该事先设定目标,否则工作就没有了方向。教学也是如此,没有了教与学的目标,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都会失去了方向。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置存在问题

不能正确设定教学目标,特别是正确运用教学目标对教学施以导向的教师较少。由于一些教师不知道规定的教学目标指向什么和教学目标表述不确切,影响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目标等于虚设和摆设。缺乏准确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目标就不具有应用价值,就发挥不了应有的功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和落实,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离学习目标,使目标成为“一纸空文”。

思想品德“过程与方法”目标确立虚缺,对目标的表述不科学、不具体,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缺乏可操作性,出现了“游离”的现象。同一课连续几课时的教学目标雷同,不能体现学生的发展层次和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很少考虑学习目标,造成教学没有方向,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结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设计只关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要求,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规划和培养,因此,导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注结果的正确与否,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记忆结论,忽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结果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我们学校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和运用教学目标上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和制定教学目标。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一)我国对教学目标的研究起步晚,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又不结合我国教学和文化政治实际。由于各国文化和政治制度背景不同,教学价值指向有别,表述教学目标的内容和用语自然不同,有些国家的教学目标并不适合我国教育国情。(二)目前国外的教学目标理论并不丰富和完善,我们学习借鉴可以,但切不可盲目照搬。(三)教师没有树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的教学理念;(四)我们的教学评价仍过多的关注学习目标中的“认知”部分,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五)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个体行为,包括教学理念、知识水平及自身经验、课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所以深刻认识教学目标的本质和价值对于正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而努力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全面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重视并研究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达成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二、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一)以《课标》为依据,呈现目标设计的多元性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基本框架结构如下表所示。

作为对现行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重大改进,使之既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学科建设与时俱进的思想,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上统筹考虑了几大难点和重点。

如果说新课程是我们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大背景,那么,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和领会,则是我们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最基本的依据。

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根本就不看课程标准。即“心中无课标”。没有认识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性。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着重分析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依据“内容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将行为主体定位于学生,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统一起来;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操作。

可见,教学目标不是课程标准的重复,而是对课程标准的创新。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的制定建立在两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上的:一是认真研读课标并分解课标;二是科学分析学情,确立教学的起点,调控教学目标。

(二)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是课堂教学的“脚本”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由教材内容来决定的,离开了教材,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掌握其精神实质和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弄懂教材的特点是什么;教材讲述了哪些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原理等;了解教材由几节、几段构成,其内容是如何安排的;弄透教材是怎样阐述一些观点和道理的,怎样来组织、呈现教学内容的;教材是以激感、引导行为为主,还是以阐述道理为主;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的实际有怎样的联系,联系实际的问题是什么等等。同时要以教材为依托,注重目标设计的延续性。最后,根据上述内容按照三维目标分别加以梳理和概括,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要真正弄清楚思想品德课同德育的内在联系,强化德育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把它突现出来。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要知道学生心里想的是什么,有什么需求,对新知识内容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认识上、行为上有什么误区,有什么障碍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基础、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和意见等。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教学目标应该在依据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认知加以拓展和延伸,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实社会生活实际,努力做到:备课摸清学生的思想热点,讲课消除学生的思想疑难点,作业和考试结合学生的思想兴奋点,有的放矢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通过实践达到“以知践行,知行统一”。联系学生的实际,科学制定思想品德教学目标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能力,而且要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还要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情趣的陶冶、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以及思想品质的构建是课堂教学的归属。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置务必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特点,即学生的思想素质基础,学生的生存空间和成长环境,受到的教育基础,知识结构等特点设计出自己学生易于理解和易于内化为品质的目标,既不可能好高骛远,又不可能目标低下。在对目标设置时,对学生在理解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了解细一些,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预测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以及是否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否对学生情有所动,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目标,把握其目标的可行性。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怎么设计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四)注重教师的已有的经验,使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师的智慧

从课程标准、编者以及学生的角度去探究教材,教师要确切地把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师在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言之有物,论之有据,还必须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去深钻教材,对教材内容实现再研究,再创造,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教师自己的教材,这样教师在指导学习中才会得心应手。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能符合教师的实际,方可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体现出教师设计的智慧。

总之,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同时,积极从教材文本中揣摩编者编写的内容的意图,研究学生的生活特点,并结合自身经验和智慧去设计,方可制定出切实可行、易于生成的教学目标。

(五)以学情为基础,体现目标设计的差异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的情况各有不同,如果教师指定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那么肯定有的学生不能实现,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制定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航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

(六)落实三维目标,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师应依据思想品德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作出总体设计。

1.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明确通过每个单元的教学,学生应该获得哪些基本知识,并且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清晰的要求;要明确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应掌握哪些基本技能,技能目标要与学生认知水平、能力基础相适应。

2.制定过程和方法目标。要选择本课程的重点知识,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或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有接受和处理信息、探究和讨论问题、观察和服务社会等多种学习经历;要根据单元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明确本单元教学中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学习方法。即要明确“过程与方法”的总目标及具体目标。明确思想品德课程总目标及具体目标,这是我们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起点。

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可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就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在课前了解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教育要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熏陶。

在思品课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要真心实意的身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的言语要真切,且不可挖苦或讽刺学生。其次,教师一定要注重言行一致,课堂上怎样说,生活中就怎样做。再次,教师善于用鼓励的言语、眼神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引导学生达到既定的情感目标。

(2)创设有利于学习主体的活动。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是学生体验、发现、建构的过程和方式,是学生参与程度的重要标志,以活动促认知、思考,从而实现动智与动情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经历活动,学生会自然地达成共识。

(3)尊重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可以从课堂沟通上体现出来。学生只要在做、想、悟,他就有想法、意见、观点,学生已有的思想和观点揭示了许多其当前的观念和思维过程。教师若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正在想什么,教学就没有针对性,其结果就是教师和学生都白费了力气。因此,为了了解学生正在想什么,教师必须倾听学生说什么,重视学生的想法。这不仅仅是为了确定对与错,更重要的是为了懂得学生正在思考什么,是怎样思考的,其假设是什么,并有针对性地教。另外,从心理角度上来说,任何一个人都渴求别人的尊重与支持,老师能倾听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观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支持与鼓励,学生的情感就会朝健康方向发展。

(4)客观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情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远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可见,教师对学生正确的评价是何等地重要。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统一考虑,既要按照不同单元的不同教学要求突出重点教学目标,又要注意将三个维度的目标整合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以凸现思想品德课程在中学德育工作中主导渠道的作用。

当然要想判断一个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学情,是有效的。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置相去甚远,那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目标,反思什么地方设置得还不合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改进。通过设置――实施――反馈――反思――再设置不断地循环操练,那我们的教学目标设置的能力一定会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9

关键词:目标;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67-02

一、立论基础和概念诠释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标准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1]就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2]开拓创新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无疑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第二课堂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同属于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依靠践行具体目标而实现,离不开目标管理这一必备条件。“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是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这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工作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人为中心,作为四大管理模式之一的目标管理,能使两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高度交融。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既要确立科学的目标,以明确管理的方向,又要制定必须遵循的准则,以保证整个管理活动协调有序地进行,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卓有成效。[4]

二、问题现状和研究价值

目前,以课程内容为主题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院校尚处于探索阶段,常出现定位不准确、内容不衔接、管理不给力、保障跟不上、考评不统一等现象。正如相关部门所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5]事实使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学更多地表现出教育教学权责不分、项目学分规定不明、考评考核标准不一等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长期被边缘化和真空化,长期与课程教育教学相分离,更不用谈以课程、学分和项目为抓手做到形神兼备、管放结合等措施了。

现今,高职医学生不仅存在性格志趣差异大、专业课程任务重等客观因素,还存在思想情绪消极、学习动力不足等主观因素。要让他们真懂真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纠正他们的各种不良思想行为,理所当然的就应重视或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的独特优势。任何事物发展总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有理由坚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因为它不仅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规律,还符合高职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能将高职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知情意行结合起来,将课程资源、环境资源和时空资源以及管理资源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目标视阈下的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对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评价考核、各类资源和教育方式的有机整合等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目标做保障的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定能激发高职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身潜力。目标管理通常会通过目标制定、目标细化、目标控制和目标考核四个阶段来实施。

(一)目标制定

目标是目的在一定时期的具体化,制定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以“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6]为前提,以增强高职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心理品质”为第二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在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求条件下,确定个人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相关教育教学部门和教师等要一起参与制定目标,可邀请学工部和团委以及社团组织来参与制定。制定的目标要经过充分讨论,核实目标内容与课程目标,与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的相关规定是否一致,防止错位,确立目标要略高于高职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总之,制定目标要充分考虑到课程内容、活动形式、设施条件、师生实际及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等,也要考虑到执行每一个实践项目时必备的具体时间、地点和人物,明确每一个主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做到每一个目标可衡量、可操作。

(二)目标细化

目标是要靠行动计划去执行的,不会自动产生结果,如果不将目标细化为周密的行动计划,怎样健全目标也是无济于事的。细化目标能帮助我们决定怎样分派任务,确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时间、资金、设备和信息。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务必要分解细化为子目标,做到权责明确,草案成文。首先,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和高职医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考虑上级组织目标,保持集体与个人工作目标一致。其次,拟订目标草案或行动计划。参加活动的各学生干部与每位医学生,都要清楚自己职责内的全部工作和分工情况。领队教师要简列出各实践项目,权衡优先顺序和期望值,写出需要上级和关联部门了解的目标事项和目标以外的例行管理项目及各自权责。最后,各项目组统一将自己的团队及成员能做何贡献、尽何职责、有何要求、采取何种方法、期望何种成果、胜算把握及条件改善等细化在目标中。

(三)目标控制

控制是管理的重要环节。目标管理离不开控制,它能纠正偏差,确保目标的实现。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管理部门或领队教师必须进行事前目标控制、事中目标控制和事后目标控制,确保三者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项目团队要对第二课堂实践项目确立的合理性及考核和评定,实事求是,公平正义等。这些都离不开监测、纠偏和控制。目标产生的全过程,也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必要时,要根据环境条件或不可抗力等因素对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修正。例如,可以采取召开例会的方式了解工作进展,要求各领队进行工作总结与汇报,适时抽查了解学生动态和教师工作进展。项目团队的自检制度,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整个过程能进行自我控制的体制保障,把协调小组、工作环境、信息反馈等控制要素利用起来,形成团结互助的氛围,保证信息渠道畅通,以便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必要修正,充分体现第二课堂目标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四)目标考核

第二课堂的考核评价涉及对课程、师生和相关部门等各参与要素,必须有一个考评体系。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考核评价作为活动课程整体研究的一部分,是实施和改进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根本依据,是完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是推动第二课堂不断增值、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7]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水平要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实现,一定要对目标进行评定与考核。高职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是《基础》和《概论》,可以分科考评,也可以两科合起来进行考评,这要根据各高职院校自身的情况而定。考评会议要在和谐的气氛下进行,要有广泛的学生参与,根据第二课堂每项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医学生也可分组考评,推举优秀,参与活动的所有师生要陈述自己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思想行为表现及工作能力上的强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评定合格的学生给予学分,不合格的不计学分,优秀的给予表彰,颁发荣誉证书。自我评定要全面具体,目标评定要客观公正,组织评定要实事求是,可以把目标评定与奖学金或年终考核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教学平台,是高职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第二课堂实效性的追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必备手段。任何实践活动都有目的,都有目标,第二课堂实践特征明显,需要目标管理。目标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可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此管理理念一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必然光彩夺目,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Z].2015.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Z].2015.

[3]吴.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5.

[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Z].2004.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10

大学生 学习目标 复杂网络 网络模型

一、引言

大学是年轻人提升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最佳的时期。“思想决定行为,行为成就习惯”,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今对大学生学习目标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次调查以国内某普通大学为例,该学校以农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该校有在校学生人数近3万人,本次调查共分类抽样调查了该校2114名学生。该校有研究生、一本、三本、自考、专科五类学生,这五类学生的学习目标一定有差异,如果将大学生这个大的团体中的每个成员以及每个目标看作一个结点,成员与目标之间有关系就连成一条边,那么整个团体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网络”。那不同专业类别的同学在学习目标方面有何特征与差异。通过研究分析,有助于学生社团的组织、辅修课的开设以及考研率的提高等。

二、实施方案

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方法和文献研究进行研究。我们实际调查了2114人,其中,本部人文经管类400人左右、本部理工类450人左右、本部农林生科类400人左右、东方科技学院(三本)500人左右、研究生200人左右、自考70人左右、专科30人左右。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同时基于复杂网络的理论分析比较在不同的学习目标,基于复杂网络来研究分析不同专业类别的同学的学习目标的特征与差异。

复杂网络是构成复杂系统的基本结构,每个复杂系统都可以看作是单元或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复杂网络关注系统中因子相互关联作用的拓扑结构,是理解复杂系统性质和功能的基础。在得到的数据中,大学生与目标都看作一个结点,成员与目标之间有关系就连成一条边,那么整个团体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网络”。构建“学生―学生关系”数据,测量的是每两位同学有相同目标的个数。转换的方法为在同于2-模数据中,学生A所在行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学生B的对应项,然后加总,因此,只有每对学生有同一目标时,乘积才为1,即结果矩阵二者对应之值才是1。因此,在这“学生―学生关系”数据中,各个目标上的总和就等于对应那一对学生共同的目标个数,这测量了关系的强度。计算结果得到的网络总是对称的,并且对角线上的数是代表该学生共有多少目标数。下文将创建1-模‘目标-目标’关系数据并分析。原理同“学生―学生关系数据”。

三、分析不同学习目标之间的联系

对2214名同学进行调查,将学习目标进行如下的编号:(1)找份理想的工作(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2)找份理想的工作(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3)考研究生;(4)考公务员、选调生等;(5)出国留学;(6)创业;(7)参军、当兵;(8)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或魅力;(9)其他;(10)目标不明确。利用Ucinet软件,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网络结构图。将调查数据进行2-模到1-模的转换,如图2所示。于是便创建了“目标-目标”关系数据,记录了两个目标之间共有的大学生数。如第3行第4列的85表示有85位同学既有考研究生的目标又有考公务员、选调生等的目标。

下文将创建“目标-目标”关系数据并分析。计算结果得到的1-模网络图总是对称的,并且对角线上的数是表示有对应行上目标的学生人总数。从图中也得出结论,在1-模图第一行中,都是目标为找专业相关工作的大学生,其中有244位同学的目标既有找份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理想的工作的目标又有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或魅力的目标,(如下表一所示)244/869=28%,可见这两个目标的关联性较大,目标为找专业相关工作的大学生中有28%的也想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或魅力。第五行中,都是有出国留学目标的大学生,其中有45位同学准备考研,45/195=23%,说明这两类目标的关联性也较大,其中有1位同学准备参军,1/195=0.5%,说明这两个目标关联性较小。从这个1-模图中便能看出任意有一种目标与另一种目标之间的关联程度。

四、不同专业类别的同学学习目标的特征

本次调查中,在1-模“目标-目标”关系网络的对角线显示了选择该目标的大学生学生总数。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目标1:找份理想的工作(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该校41%左右的同学的大学学习目标是找份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这类目标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这类同学大多喜爱所学专业,一般会表现为上课认真、学好专业、注重实践。当然也有一少部分同学对专业并不感兴趣,同时又没发现其他合适自己的发展方向,于是只好随波逐流,毕业后先找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目标2:找份理想的工作(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由于主观及客观的原因,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对其他方面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们便为自己的新工作新目标而奋斗。他们会通过自学、换专业、修双学位、参加相关培训、跨专业考研等方式让自己能成功找到一份与所学专业无关的理想工作。有11.3%左右的同学会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他们在大学里并没有盲目的学习,他们有了合适自己的职业规划,这对他们的就业与职场发展都有帮助。

目标3:考研究生/博士。从本次抽样调查得知,该校有近26%的同学目标是考研或考博,比目标是考公务员或选调生的人多出近1倍。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求职者的学历以及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本科生想找到理想的工作也越来越难,于是越来越多大学生打算考研究生。除了缓解就业压力这一原因外,还有一些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将来想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者想圆自己进名校的梦想等。2013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180万左右,而全国只招收50万左右研究生,这近乎1比3的录取比例依然体现出考研竞争的激烈。

目标4:考公务员、选调生等。公务员经常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铁饭碗’,公务员工作稳定、薪水福利可观、作息时间有规律,这些优点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报考,因此考公务员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曾有报道说某一公务员岗位有近千人竞聘、也有新闻报道大学毕业生毕业争当清洁工。这些事实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向往着公务员。选调生是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选调生一般会被派送到农村及偏远地区工作,许多大学生不喜欢那样的工作环境。该校有14%左右的同学目标是考公务员或选调生。不过今年该地区对选调生新的报名要求之一是学生必须来自985、211类的高校,而该校不属于985与211,这种形势下该校目标为当选调生的同学比例应该会大幅下降。

目标5:出国留学。国外大学大多宽进严出,大多大学本科3年、硕士1年,相比较中国硕士3年而节约了两年。许多国外大学条件优越、软硬件设施好,出国留学不仅能体验世界名校的学习氛围、还能增多个人阅历、体验国外的文化,将来还可在国外就业。不过出国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比如外语能力、经济情况等。该学校有9%的同学目标是出国留学,其中该学校专科类同学中出国留学的比例最大,有52%的同学会选择出国留学,这些专科类学生都来自该校国际学院。

目标6:创业。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例子越来越多,如易得方舟,视乐美等。许多大学生对创业很有想法,在大学阶段积极兼职,如做小生意、开网店、还有开小公司的等。大学生们通过兼职或实习,提前体验职场氛围,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该大学也积极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如举办SIYB创业培训、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来激发大学生对创业兴趣,提升学生创业水平。该校有15%左右的大学生目标有创业,其中自考和专科类的同学中有20%以上的同学想去创业,这说明创业对广大大学生已并不陌生。大学生要认识到创业是有风险的,大学生的经济基础较差、从业经验较少,所以大学生创业前必须有个很好的计划,要对市场营销、对行业发展有较深的认识。

目标7:参军、当兵。该校有3%左右的同学目标是参军或者当兵,这部分大学生有的从小就怀揣着参军当兵、保家卫国的理想。该学校每学期都有大学生征兵活动,大学生应征入伍后,将去部队训练,不仅强生健体,练就军人气魄,同时享受军人的待遇与福利,还能包分配工作。参军入伍对国家、对个人都有深远意义。

目标8: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或魅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或魅力应该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目标。该校有29.5%的同学的学习目标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或魅力,足以体现该校学生对自身能力与素质方面的重视。不管大学生在大学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但是大学确实是每个年轻人提升自己综合素质与魅力的最好时期。

调查也显示,该校3.9%左右的同学目标不在包含在以上8种之内。该校有4%左右的同学认为自己目标不明确,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了解不够深入,或者说内心不够成熟;另一方面,是他们对社会、对职场、对所学专业比较茫然、特别是对于刚进大学的同学,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还不明确。这类学生需要多了解自己、多了解客观环境,才能慢慢确立自己的大学目标。

五、结论

基于复杂网络研究分析不同专业类别的同学学习目标的特征以及不同学习目标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了解到目标“找份理想的工作(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以及目标“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或魅力”是该校同学学习目标的主要部分。我们还能通过1-模“目标-目标关系”网络图分析目标间的关系强度。利用这种思想,可以对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特征与关系做出详细地分析。只有41%的同学目标是找一份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学校应注重培养同学们除专业学习以外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提供条件让同学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增多对社团的关注与扶持,增多辅修课的门类等。有26%的同学目标是考研究生/博士,而通过调查,该校个别学院的考研成功率不到10%,因此,该校应注重提升考研率。建议比如说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共考研的同学复习备考,缓解冬季图书馆抢座压力等等。

参考文献:

[1]金枝.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研究[D].研究生毕业论文,南京大学,2011.

[2]张娜.复杂网络社区结构划分算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9.

[3付立东.复杂网络中心性度量及社团检测算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11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建构的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构提供价值导向。企业精神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企业、企业职工的精神支柱和活力源泉,是企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企业精神是企业广大职工和企业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并表述为某种观念、信条与口号,逐步为职工所接受,并在人们的心理行为中体现为一种比较稳定的习惯、心态和风范。企业价值目标是一定时期内企业所达到的最佳经济效益和文化成果。企业价值目标是企业领导者和职工共同图谋期望的愿景,要使之真正成为职工的共同认识和奋斗目标,必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统一意识。只有这样,企业价值目标才能鼓励人们的进取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激励人们实现目标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激励,并实现近期的和长远的战略目标。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创造和谐的企业人文环境。企业是职工赖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任何企业首先要有一个适合于生活和工作的环境,特别是领导和群众,部门与部门,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和谐、协调的人文环境,使职工能够合理地、文明地进行学习劳动和生活。如果职工经常有压抑不安全感或健康、劳动条件无保障,或者在精神条件上受到损害,得不到领导的关心、重视和爱护,就不可能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不会产生向心力、凝聚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市场经济也会导致产生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决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丑恶想象,并且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现象和违法犯罪活动的思想根源,使企业内部安定、环境良好。

二、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一是转变管理方式,落实人本管理,尊重企业员工的人格、开发员工的潜能、关心员工的需要、谋求员工的全面、自由发展,使管理方式变得更合理、更人性化;二是确立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企业中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参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监督企业各级干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三是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以目标激励,工作激励和规范激励为主,通过设置和实现目标,完成丰富有益、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激发群体的积极性。

第二,积极创新企业文化。随着企业作为竞争主体进入市场,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创新企业文化,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创造力。要抓住转变员工思想观念的主线,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理念的宣传,加强企业经营理念的宣传,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安全文化理念的宣传,加强民主与法制、道德意识的宣传,加强珍视团结、促进稳定的宣传,推动企业经营水平和员工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培养劳动者的高尚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入手,从而激发创新精神,使劳动者从世界的角度、未来的角度、现代化的角度来考虑解决新时期生产力发展中的新课题,大胆创新。

第三,转变思维方式。新形势下,要争取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增强使命感,从追求轰动效应向寻求机制转变,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化。要从由单纯思想教育职能向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并举的职能转变,追求思想教育的实际功效;要从由单一宣传部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调动社会和企业所有资源共同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企业管理之中。要在创造性、发展性上做文章,以更加开放、包容、灵活的理念谋划、把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活力与生机。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大目标、短计划的方式开展,以服务于企业生产、发展为目的,使员工在企业大局的管理体系中得到有条不紊的发展。同时,应注意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民主生活会等,贴近生产经营管理,贴近基层员工生活,为各层次的员工所认同和接受。

(作者单位:江西萍乡供电公司)

目标与理想作文范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在1951年首次提出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早就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中。社会历史上各阶级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职能,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基本环节和方面构成的整体。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管理具有更加久远的历史。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管理活动就起源于人类协作,无处不在。不论是宏观上的国家,中间层次上的组织还是微观上的个人都需要管理活动的实施。把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因此管理发展到现代社会,其手段和方法已相当完整和严密。从特点上加以区分,管理包括“硬管理”和“软管理”。“硬管理”是指通过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技术方法等而实施的管理。“软管理”是指管理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文化氛围、协作意识等属于组织文化的内容。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软管理手段的核心和基本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日益结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管理工作中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是古典管理理论向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结果。在否认了古典管理论对人的假设之后,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注重发挥人潜在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管理活动中集中体现为管理思想、文化、意识等方面。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个性张扬、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管理在根本上是以效果和效率的方式来体现组织目标。因此,如何克服因价值取向差异而带来的协作行为上的摩擦,使个体利益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整合,如何在尊重现代人个性充分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减少人际摩擦和组织内耗行为,在取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是管理活动所面临的新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通过它在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软管理”的功能,克服了单纯的法律、规章、制度上所不能根本解决的价值取向、思想理念等问题。事物的价值都是通过其功能作用表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价值也体现在其管理功能上。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功能

(一)导向、养成功能

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标,这种组织的目标则体现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对于被管理对象的观念和行为都具有方向性以及价值取向指示性的导向功能。这种导向功能将组织的活动及其组织目标的实现都引导到适应时展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上来,这种文化理念则会相应的践行于组织的发展目标、公民的社会责任以及科学的发展观念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目标。

在导向功能发挥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宣传、培训等活动使被管理对象的思想逐渐符合组织的价值观取向,行为逐渐体现组织的规范,在管理中应用较广的与利益相挂钩的管理方式,使被管理对象的这种行为最后得到了养成和内化。

例如企业文化的建立,确立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标准、共同追求的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每位员工认同,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管理活动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软管理”的实施手段,弥补了制度化、技术性管理中容易忽视被管理者的情绪商数、个人美德、工作伦理、人际情感等诸多隐性文化因素的疏忽和缺陷,提升了管理的人文内涵,体现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是管理上效果和效率统一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沟通、协调功能

沟通包括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信息、认识的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平衡关系,形成统一的意志和步调,共同实现组织目标。协调是在管理活动中对组织目标与成员个体需要之间矛盾的调节、协同作用,对组织成员人际关系所起的“剂”作用。

任何组织的目标都是通过人们共同努力实现的,“团队精神”的弘扬,是组织发展的强有力因素,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实施管理过程、贯彻政策、规章制度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观念上的分歧、利益上的冲突,为了使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需求的个体的利益都得到充分表达、或者在组织目标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调整等以保证团队的步调统一、整合协作,就要求管理者对于被管理者的感想、意见、看法、建议等都要最大限度的掌握,并对于各种人际上、观念上、利益中的矛盾进行整合、统一,建立和谐的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则在此环节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进行沟通和协调工作,使整个组织有机的组合,协调高速的运转起来,实现组织目标的最大化。

(三)规范、约束功能

在管理实践中,明确的政策、法规、条例、制度等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乃至法律手段,对于人们的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但这种单纯的外在的规定性显然不适合充分发展个体个性的今天,这就需要“软管理”来弥补“硬管理”有时不能深入人心,激发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缺陷。作为“软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支配、影响和制约人的思想、意识,来规范、约束人的行为,这实质上是对思想观念管理的一种最有效手段,是精神上的管理,通过对个人意识的内在影响,从而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实践中规范、约束功能的发挥,宏观上以社会发展和组织目标的要求来规范、约束个体的思想行为,微观上是以人际规范、职业道德、合作精神等要求规范、约束个体的行为。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目标、规范是统一的,因为任何组织、个人在作为个体发展的同时都是作为社会整体发展的一部分,个体与整体的发展统一的基础正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

(四)激励、转化功能

激励是指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作为外界刺激,引发组织成员思想动机的变化,提高其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组织和管理的目标,使其自觉地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相统一,并为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转化是用说服教育等手段使对象的观念、感情、目标、行为发生积极变化,以达到组织和管理的目标,转化对于被管理对象通常是通过量的转化的积累最后达到质的转化。

在管理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转化功能的实质在于通过精神激励,使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发生转化。传统的物质激励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为特征,然而,物质需求只是个体需求的一部分,现代管理则越来越强调精神动力的作用。精神上的满足以及由这种满足而引发的积极行为具有强大的力量,如获取他人的尊敬、认同、肯定以及信任等。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等激励方式都是在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解决,人们具有更高层次需求的今天,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实践管理中的有效利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自我实现”即满足个人充分发展的要求,在客观上要求管理中更加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激励作用。实践证明,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自发的积极性是组织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而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的形成与提高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目标,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实践中发挥激励、转化作用的独特魅力。

(五)发展、创新功能

在管理实践中,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职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属于管理的“维持功能”,但是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环境,必须顺应环境的发展,面对环境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和挑战,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与目标。发展则是指对管理的推动以及提升作用。创新是现代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同时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组织发展、创新的功能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发掘、宣传现代思想观念,批判、破除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对于被教育对象有观念更新作用,培养人们形成适应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方向、先进的文化方向以及代表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方向一致的与时俱进的观念思想。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守成的力量,更是一种推动发展、创新超越的力量。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组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才资源开发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全面、自由、协调的发展,是个人对自身原有状态的不断超越,是人们潜能的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全世界大力弘扬的理念,实质上是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艰苦的奋斗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要达到这种崇高的境界,就需要远大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强大的自发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是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入手,塑造个体坚强的意志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鲜明突出的个性人格,从而为个人以及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意志的保证,推动创新的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价值的研究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等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价值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前单一的政治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其政治功能被时代赋予新的内容的同时,还充分发展了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其与管理的融合也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一体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本管理”理念的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功能既适应了时展的趋势,也使自身的理论范围得到丰富与发展。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价值的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与管理学深刻结合的过程中,自身的教育方法理论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价值的研究,必然与相关的管理活动互相渗透、密切相关,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着多样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创新。

(二)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