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春天的词语

关于春天的词语

时间:2023-05-30 09:12:27

关于春天的词语

关于春天的词语范文1

关键词:词语 小学语文 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儿童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的基础上,儿童要认识周围世界,进行思维活动,必须依靠词。所以,词是字、句、段、篇的纽带。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必须以词语教学为基础,我认为词的教学和训练内容,可以从理解、运用、积累三个方面进行。

一、把理解词语和理解课文、认识世界结合起来

学生掌握词语,理解是第一步。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对有关词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积累的多少,根据词在课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词性的不同,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标本、动作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它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如教"毛笔"的"笔",以毛笔作教具,字义与字形相结合,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2、大纲明确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加深理解词义的能力"。要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每学一个词语都要读读课文出现词语的句子,并结合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它的意思。如:"江上架着一座铁桥"的"架"和以前学过的"吵架"、"打架"、"一架飞机"有不同的含义。

3、有些词,学生能直接感知,我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体察,把理解词义与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结合起来。如第四册课文《美丽的春天》其中一些词语就可以让学生在"找春天"活动中领悟,又如在野外活动中:看到种子发芽长出嫩绿叶子的景象,教学生理解"舒展";看到柳树枝条随风摆动,教学生认识"随着";看见桃树开花,教学生理解"红艳艳"等这些将要在教材中出现的词语。

4、有些词,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教师不必一次讲深讲透,应允许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如"雄伟壮观"这个词,可在以后参观活动中让学生观察"高楼、大桥"从而加深理解"雄伟壮观"。

二、把运用词语和描述情景、表达思想结合起来。

造句,是运用词语练习最普遍的形式,但属于"规定运用"型。词语搭配练习则可以把训练重点突出在多词组合上。如:"美丽"一词既可以组成"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公园""美丽的武夷山"一类偏正式词组,也可以组成"公鸡真美丽""很美丽"一类的主谓式词组。此外,还可以用一个词作补充句子成分的练习,如"辛勤"一词,可设计这样的句式训练:辛勤。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通过工人、农民、老师等工作体会词义,接受教育,学会运用。

除课堂上的运用练习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词语。如带二年级学生到自选商场参观,要求学生观察商场的商品,分别就用商场的食品、服装、玩具说一句话。学生观察认真,说的话不仅把课堂上学到的词也用上了,还把老师没教的词也用上了。

又如《美丽的春天》描写春天景色,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了使学生进入春天来了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更好地领会课文和增加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打开描绘春天景色的幻灯片,用录音机播放充满春天气息的《春天在哪里》,加上我插入旁白:"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地里,种子发芽,桃花红艳艳;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水里,蝌蚪游来游去;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空中,燕子飞来飞去……"一下子,就把学生引进了春天的情境中。学生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春天景色,听到了春天的脚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完全陶醉于春的想象之中,这时,我引入学习课文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对美丽春天的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设法扩大词汇量

关于春天的词语范文2

望江东 [宋]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2010年)

答案:(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分析:题目已明确指出“隔”字具有“双重意蕴”,先联系“隔”所在的前三句,补充主语:(“我”)站在江水西边望向江东,却由于烟树的阻隔望不见,这是视线的阻隔。表面含义一般与视听等感官相关,而深层含义一般与情感或观点相关,接着联系上片后三句,补充主语、宾语:(“我”)思量(江东的人)只有靠梦中来往相见,在梦中,思量就不怕被江水阻隔了。诗人有意把直接的意思曲折着说,还原句意便是:如不在梦中,思量就被江水阻隔住了,无法相通。

本题在评分时,只写“视觉的阻隔与情感的阻隔”或“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与思念之情受阻而无法传递”均得满分,答对其中一方面便得一半分数。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2013年)

答案: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3分)

分析:本小题设问有“为什么”,指向情感产生原因的追问,考生见“故乡”一句,回答原因为思乡情切,但还不能拿满分!因为题干还要求“结合词的下片分析”原句“不是苏堤也皱眉” 的含义。

理解句子要先解决句中实词:“苏堤”“皱眉”。“皱眉”:指愁苦不乐的表情。理解“苏堤”应先利用好注释,但此处直解为“家乡名胜”不通,必须连接上句来读,理解为“江头柳不是苏堤(的柳)”。最后理解关联词“(虽然)不是……也”,由于诗人喜欢把正面意思反着表达,可还原句意为:(如果)是家乡苏堤的柳就更皱眉(愁苦)。

减字木兰花 [宋]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011)

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分析:本小题考查对“最是一年春好处”含义的理解。考生应先看清题干的设问,如果直接答“春天”,显然失之鲁莽。问的是此景属于春天的初、仲、季、晚哪一段。联系上句,“初”字解为“开始”, “解”字解为“开口”,“语”字解为“啼叫”,全句意谓:黄莺刚开始张口啼叫,知是冬去春回之景象。下句“微雨”也应理解为春天刚回时的小雨,“草”仅隐约现出绿色,进一步印证了“初春”的判断。评分标准: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考生即使答不准“早春(初春)”,起码应解释清楚描写语句的含义。

余杭四月 [元]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2012年)

答案:“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分析:解释句意必须注意把每个关键词的含义写准。应解“一晴”为动词:出现一派天晴;“生意”如解为“商业交易”,在全诗中无依据,是误解,应解为“生机”,“繁”便可随之解为“繁盛”。以下三联描写均是对此句的分写,因而应逐一翻译。翻译时只要能突出各种景物生机盎然的表现即可。

总结以上分析,可把“词句含义理解”类试题的解题步骤归纳如下:1.准确理解题干的设问提示,如“双重意蕴”“结合下片”“春天的什么时候”等,明确答题方向;2.理解重点词,应从感官与情感两方面切入;理解重点句,应从关键词与关联词切入,逐一击破;3.充分利用注释,联系上下文,补足句子成分,把词句意思翻译完整。

关于春天的词语范文3

关键词:赏析;延伸;底蕴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而在小学课文中选取的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如何在教学中将课内的古诗词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并使其从中理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外古诗的阅读赏析。

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赏教材上描写的景物外,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同类古诗词。比如说:在学《春日》时,诗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春天总是让人陶醉。黄澄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紫红色的紫荆、淡白色的梨花、鲜红的海棠花、开满山野的杜鹃花等,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唐朝杜审言的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意思是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诗词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写春景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还让学生将自己从所有古诗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深化了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二、作者延伸,开阔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中,有浪漫主义、诗风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现实主义、诗风严谨、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爱国主义、情感内敛的陆游以及边塞诗人王昌龄……因此,笔者抓住作者这一素材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诗人的兴趣。学过王昌龄的《出塞》之后,又给学生补充了《从军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位边塞诗人对边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忧虑;在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之后,补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学生在朗诵、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荡不羁的诗风;学习了陆游的《示儿》,引入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于心。学生对诗人的诗风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进一步了解诗人,激发了学生赏析古诗的兴趣。

三、内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国的古诗词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如: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抨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离家思乡的愁绪等。我们在进行课外古诗词赏析探索的时候,将教材中的此类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当时相同的时代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轻松地化解了难题,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比如说,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后,学生又赏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美好的景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品读延伸,感受诗情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思―悟―读”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深刻地领悟诗意,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激发延伸,迸发创造力

新课标把“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想”作为写作目标的第一要求。“兴趣、想象、感想”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鲜明个性、有自的学习主体来定位的。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也值得一试。

以《村居》为例:(1)绘画比赛。画春天,也可画想象中的春天。(2)音乐比赛。关于春天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舞蹈。(3)词语接龙比赛。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4)朗诵或是演讲比赛。(5)写作比赛。

关于春天的词语范文4

1、诗句填写。(4分)

⑴ , 。沙场秋点兵。

⑵ , 。可怜白发生。

⑶ , ,此事古难全。

⑷但愿人长久, 。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胸有成竹 清逸 骈俪 逻辑 意味深长

B、浓淡疏密 执著 朦胧 含蓄 觥筹交错

C、相辅相承 挥洒 悠远 交融 各珍其妙

D、扣人心弦 洗练 淋漓 怆然 刚柔相济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⑴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变相: )

⑵藐兹后学(后学: )

⑶梦回吹角连营(梦回: )

⑷起舞开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

4、探究实践活动:市场新产品调查(7分)

⑴假如你是联想电脑推销公司的职员,公司主管安排你去作市场行情的调查。现在请你完成下列工作:

①调查该产品主要适用于哪些群体?

②为了获得联想电脑市场销售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你打算设计一张调查表到某商场开始调查。表中可以列出这样一些调查项目:(不少于2项)

A、

B、

⑵周末,商家就南雁计算器使用情况作一次有规模的访谈活动,假如活动由你组织,请完成下列工作:

①你准备邀请哪些人参加?

②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活动的开场白。(50字左右)

③假如你邀请了企业的技术人员参加座谈,你希望他回答一些什么问题?

④请你用一句话新闻的形式对这次活动作报道。(不超过30字)

5、(2006年眉山试题)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桥梁。可是方言词汇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运用,因此我们应在语言交流中注意把方言词汇改成普通话词汇,据此,请把下列几句话中加点的方言词语改为普通话词语。(4分)

⑴好些同学上课,有时打梦脚。

⑵我们今天不到你家去,二天来。

⑶你娃今天挨打了,背时,活该!

⑷眉山名菜东坡肘子味道硬是巴适,简直不摆了!

6、(2006年广安试题)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李东真的别出心裁,制作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B.春节晚会上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令人叹为观止。

C.这些豆蔻年华的小伙子,也许在没有喝酒前想也不敢想能干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

D.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2005年举世瞩目的大事。

第二部分:

(一)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①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③,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④,少纵则逝矣。与可⑤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⑥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注:①萌:芽。②蜩蝮蛇蚹:这里形容竹初生时的状态。③振笔直遂:挥动画笔,一气画完。④兔起鹘落:鹘,一各猛禽。兔子一出现,鹘就冲下来捕捉它。⑤与可:文与可,善画竹,北宋有名的画家。⑥倏:极快的,忽然。

7.解释下列句中的词。(2分)

①而节叶具焉 具:

②节节而为之 为:

8.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选出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 (2分)

A、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⑵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B、⑴而心识其所以然 ⑵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C、⑴少纵则逝矣 ⑵宾客意少舒

D、⑴振笔直遂 ⑵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9.甲文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2分)

10.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把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不超过11个字) (2分)

11.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不超过12个字) (2分)

12.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正确的项(多选)( ) (2分)

A.甲文中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甲文以竹的生长情况说明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道理,乙文道出了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原因。

E、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二)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2006年南京试题)

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盘装荠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之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的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的词汇来描写。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的长沙3月10日入春,北纬30℃的武汉3月15日春到,而北纬32℃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有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了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3.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3分)

14.第二段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2分)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有后的,句中的脚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春天的到来,语言生动。

B.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句中的大约表明西安每年进入春天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符合客观事实,语言准确。

C.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句中的又字说明了倒春寒的特点,强调了倒的意思。

D.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句中的而且说明了古诗词的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科学价值。

16.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词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2分)

17.我国的气候非常复杂。除了本文的介绍外,你从下列诗句中还能发现我国春天其它的什么特点?请选择一首,写出你的发现。(2分)

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⑵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我选择( )首,我的发现是:

(三)

汉语,我想对你哭

①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但在听了演讲者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的反问之后,全场寂然。

②我不否认,今天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掌握其语言,了解其文化。但是,如果我们普遍陷入对外国语言(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畸形崇拜,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

③大多听讲者也明白在那种狂热的气氛里,是难以学到什么新东西的,但他们认为,即便花费时间、金钱换来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值得。因为,英语对于考研者来说,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已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达国家线的话,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

④然而,我们对英语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我们真的重视英语吗?2000年武汉大学博士生录取的英语线划为:应届、往后的文科考生分别是55、50分,而理科应届、往后考生分别只需50.45分。也就是说大家同是博士生,在英语卷面分只有100分的情况下可以相差10分之巨。而且,更让人不解的是,一个研究空间物理的博士生与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究竟哪一个更需要英语?

⑤我们年轻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冷漠的,了解是浅陋的。我参加过湖南省的高考作丈评阅工作,在所阅过的近2000篇文章中,很少能看到字句完全通顺的,更无以奢谈文采,而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和价值观念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

⑥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遏抑的世界趋势。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我们知道其他民族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吗?多数时间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德里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时候,开始打算应学生要求用英语,但法国领事馆坚持要他用法语,因为他是法国人。几十年前,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致答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决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据说在德国的讲台上授课,政府规定一律都得用德语。而在许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最近惊闻武汉某著名大学也要实行双语教学,据说包括中文专业也不能幸免。如果这消息属实,那么在中国大学的课堂上使用英语讲授汉语言文学,将成为世界教育传播史上的一大奇观

⑦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最后一课》。我想,这篇体验一种语言命运的著名短篇小说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共鸣,是因为那位老师在最后一课上,表达了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句话可以置换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最美丽的。遗憾的是,这种美丽往往只有在危及语言存亡的时候,才体会得出。我们非得要扮演一回那个不成器的小学生么?

⑧英语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狼来了。来了一匹我们不能赶走也无法赶走的狼。但我想,即使我们没有气度、勇气、胆识、能力与之共舞,也不至于要把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身上的好肉都送到它的嘴里,任其撕咬吧?

⑨汉语,我只有对你哭!

(选自《读者》,有改动)

18.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变换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形式。(2分)

我们非得要扮演一回那个不成器的小学生么?

19.第①自然段中,在听武汉大学某教授讲演时,为什么先是学子们一片哗然,然后又全场寂然? (2分)

20.文章引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为了说明什么?根据文意,简要作答。(2分)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作者认为,如果一个民族陷入了对英语的畸形崇拜,会危及本民族文化生存的前景。

B.文中谈到我们对英语的态度是矛盾的,意在说明对英语的学习、考试都要从应用的实际出发。

C.作者怀着极大的责任感呼吁:要加强汉语的重视程度,使得汉语能够取代英语的现有地位。

D.文中举丁肇中先生的例子意在说明对待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方面。

22.文章的题目是《汉语,我想对你哭》,而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却说汉语,我只有对你哭,措辞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作答。(2分)

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材料二: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⑴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

⑵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第三部分:写作(40分)

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一)题目:令我感动的一幕

要求:内容健康,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形象,不少于6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国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他的语文功底百分之三十得益于课内,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

在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中,你一定读了不少的文学作品,也一定会有类似吕叔湘先生那样的感受,请你就自己阅读的某一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在语文修养方面的收获。

题目:《 》使我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⑴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⑷千里共婵娟

2、C。点拨:承应为成,珍应为臻

3、⑴变化了的形态⑵晚辈,学生⑶梦醒⑷用反问证据表示不如

4、⑴①主要适用于机关、银行、商家和知识分子家庭等②如:每天销售数量、维修情况、顾客反馈意见摘要等⑵①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经营者、消费者协会代表等②大家好,为了进一步了解南雁计算器的市场销售情况,我们请了各位代表参加座谈,希望大家谈出真实感受,以便我们调整经营思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意对即可)③如:使用时应注意些什么?产品的技术特点有哪些?技术革新的前景怎样?④如:商家召开南雁计算器使用情况座谈会,交流其使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5、⑴开小差⑵以后⑶倒霉⑷好,好极了(意思相近亦可)

6、C。点拨: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7.①具备,具有②做,这里是画的意思

8.D 9.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又比喻写字、作画、写文章时下笔迅速,中间没有停顿)

10.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1.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2.BCE

13.⑴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⑵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⑶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14.通过举例子,强调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确实存在,让人信服。(言之成理即可)

15.D

16.意同即可。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为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意同即可)

17.(1)我国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气候过于干燥,就没有春天的物候现象出现。(意同即可)(2)由于地势高低的不同,春天到来的时间也不同。(意同即可)

18、我们总不能等着扮演一回那个不成器的小学生吧。

19、当教授说汉语是弱势语言、是第二阶级的语言时,学子们并不同意这种说法,而且非常震惊,而教授的反问又令学子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汉语真的是在走向衰败。所以,先是哗然,然后寂然。(意思对即可)

20.汉语是美丽的,如果我们不珍惜自己的语言资源,盲目迷信英语万能,我们的母语汉语很快就会崩溃和断代;不要等到危及语言存亡时再后悔不迭。(意思对即可)

21.C(文中没有使得汉语能够取代英语的现有地位的意思)

关于春天的词语范文5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较之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诗歌的语言更显其含蓄、凝练、跳跃,加之手法灵活多变,形象意蕴丰富,甚至“在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造成考生读不懂诗歌的根本原因。考生读不懂诗歌,自然鉴赏解题难得高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给学生一个简便易行的“北斗导航”,让学生多角度探清道路,从而顺利到达目的地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文体,清除行车路障,立足语言、手法、形象这三维视角,展开一次3D式阅读之旅,进而准确获取诗歌深处的宝藏――情感与主旨。

一、 路径一:扫瞄语言,读懂诗歌内容

由于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因而考生要想走进诗歌,读懂诗歌,必须巧妙掀起语言这层面纱。除审读诗题、关照作者、解读注释外,考生在品味诗句语言时,还需特别关注诗歌语言的特殊现象:一要关注诗歌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月”涉及音乐文化常识,指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二要关注诗中词语特定的语境义,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无赖”是可爱、顽皮的意思,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是春季的意思;三要关注诗歌中多出现活用词现象,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绿”和“闹”;四要关注诗歌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西风”隐喻严寒甚至是反对势力,“东风夜放花千树”的“东风”则隐喻希望、美好或是正面的力量。总之,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深入体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领悟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例如: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这首诗中“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两句,实为此诗语言绝妙处。单看这两句诗中的景象或事物,并没有什么特别。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联系,仿佛电影镜头中的蒙太奇组合。这两句实际是虚写,“渭北”“江东”意思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作者遥望南天,唯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色。“春天树”寓示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日暮云”寓示着又一天的将尽。这两句诗中,既有空间距离的遥远,又有时间飞逝的感叹,自然见出两人浓郁的离别之情。语言平实自然,蕴含却极丰富,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二、 路径二:透视形象,读懂诗歌意境

一般来说,诗歌形象多为人物和意象。意象也就是诗中出现的花鸟虫鱼等自然风物,一首诗中的意象不仅多样,而且内蕴丰富。在传统的诗歌中,一些诗的意象往往有其固定的象征内涵,如明月象征团圆或寄托相思,杨柳象征离情别绪,蝉喻指品行高洁,冰雪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等,诗人对形象或意象描写所形成的特有境界或情调,往往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大多也正是借助具体形象(人、事、物、景或意象)及相互关系来体现。品读感悟诗歌意境,可以帮我们较快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倾向,便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从透视形象(或意境)的角度来审视《春日忆李白》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渭北”“江东”“春天树”“日暮云”等看似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作者实则通过这几个自然风物(意象),另有寄意,写出两人超越山水阻隔,遥相思念对方。此时的“春树”“暮云”,不再是普通的自然风物,它们已经被赋予情感的因素,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离情,成为诗中典型的意象。“云”是飘游之态,喻远方飘泊之意;“树”是扎根之状,喻近舍留居之人。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诗人与友人身处两地,相互悬念揣猜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个意境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

三、 路径三:破解手法,读懂诗歌寓意

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主要是指所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诗歌表达方式考查的重点是描写和抒情。涉及到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反问、双关、引用(典故)、衬托(正衬、反衬),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等;还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如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

从破解手法的角度来看《春日忆李白》的两句诗,“渭北”“江东”“春天树”“日暮云”,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更不是纯为了写自然风物。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手法,借自然风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开阔的画面,寄寓了自己深厚无比的思念之情,可谓出神入化,情韵绵绵。整个画面显得既清新自然,又含蓄而耐人寻味,而这正是诗歌语言的特点,因此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

这样,考生循着语言、形象、手法三条路径,如同拥有三束阳光驱散雾霾,拨云见日般揭开诗歌的层层面纱,自可读懂诗歌的思想情感,对于《春日忆李白》作者之于李白的赞美思念之情已经不再难以理解。具体来说,诗的前两联四句,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诗中既有赞美之情,又有深重离情,既有倾慕怀念,又有重聚愿望,可谓层层铺垫,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此外,学生要真正读懂诗歌,从浅层次上来说,还须注重关注诗歌的题目、关注诗人和时代背景以及诗后的注解文字;从深层次上说,还要关注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诗中直接抒情的句子,以及典型动作和有关典故等。同时,诗词的阅读与鉴赏还涉及学生生活阅历的问题、知识储备的问题和对诗词特点把握等问题,因此学生还需增加对诗歌全方位立体式的阅读积累。

关于春天的词语范文6

关键词:汉语言;学习和应用;准确;生动

汉语言学是一门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学科。语言在社会现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列宁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毋庸质疑,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可见,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汉语言必须符合它的“三性”。何为“三性”?即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这是运用语言亘古不变的准则。

学习汉语言,一般应先从用词准确着手,锤炼词语;其次要把句子造通,后把句式造好;最后才可以用语句描绘意境。由此可见,准确性是对一切文章和讲话的基本要求,也是鲜明性、生动性的基础。准确性属于逻辑学中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问题。概念不明确,判断不周密,推理不合逻辑,所使用的词、词组、句子必然不准确;反之,所使用的词、词组、句子必然不准确,所表达的概念、判断、推理必然不合思维的规则,即违反了准确性准则。

例如这么一句话:“这次放学回家,既看到了我爷爷,又看到了我奶奶,真是一箭双雕啊!”这句话乍听起来很刺耳,但仔细分析一下,只是用词不正确的问题。“一箭双雕”是个成语,是“语义双关”或者是“做一件事达到两种目的”。在这里用“一举两得”,还说得过去,也好听一些;要是什么都不用,干脆把最后一个分句删掉更好。

当然,语言的准确性必须统一于特定的思想内容。语言的运用如果脱离了内容,只就词句本身来谈准确不准确,就会陷入咬文嚼字、玩弄技巧的泥坑。

赵青《我和爹爹赵丹》一书第286页引用了这样一句话:“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亦善!” 句中的“亦”应写作“也”。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是中国古代一句流传十分广泛的名言,出自《论语·泰伯》。 其中的“也”,是文言助词,无实义,表示句中停顿。而“亦”是副词,意思如同现代汉语中的“同样”。上述名言中的“也”显然不可代之以“亦”。因此,语言的准确性应是以准确地认识事物为前提,选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准确的思想内容。

运用语言,有了准确性的基础,还得讲求鲜明性。鲜明性是一切文章的共同要求。所谓鲜明性就是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言短意长,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鲜明地告诉读者,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使读者受到教育。

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鲜明性对文学作品来说,还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如用鲜明个性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鲜明色彩的语言描绘社会环境及用较少的语言表达较丰富的思想内容等。譬如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一课的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上阙: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这首词里以奔泻的革命激情,博大的胸怀,惊人的气魄,色彩鲜明的艺术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雄浑神奇的画卷。不仅塑造了无限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的鲜明形象,而且准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如,《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的一段话也很有魅力。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又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两段文字中是黛玉对两个人的回答。初看是平常话,其实鲜明的语言这里把黛玉时时留意,步步小心的寄人篱下的心态和性格全展示了出来,足见作者的功力。引导学生认识小说戏剧的美妙之处,不仅仅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如,语文教材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只有两千多字,却写活了封建里的一群人,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孔乙己这个迂腐、懒惰、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概括了丰富的内容:孔乙己看不起做工的短衣帮,为了跟他们区别,舍不得脱掉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但他又不阔绰,所以只能在柜台外站着喝酒。这就是艺术的语言,鲜明性的体现,精炼的典范。要想使文章具有鲜明性,只有一把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用极少的语言写出鲜明丰富的内容来。

一般来说,鲜明的语言,往往也是生动的语言,但生动性在词章技巧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它要求语言要新鲜活泼,感情洋溢,有说服力、感染力。语言的生动性是语言形象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它应贯穿全部文学作品。

使语言生动活泼的手段很多,如精心锤炼词语、巧妙安排句式、广泛运用意境描绘的方法等。

如朱自清的《春》中语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迸发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纯洁又灵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生长的力量。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然而,语言的生动,并不在于用词是否华丽。有时不用形容词,直接说出,只要恰到好处,语言同样生动。

咱们再来看一下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文章在掀开了那几千年吃人的“筵席”之后,末尾只用“救救孩子”四个字总结全篇。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四个字,道出了多少言外之意,引发了读者多少丰富的联想,又给人多么有力的鞭策!这就是语言的生动、鲜明、准确之处。

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体;也有人说“语文”应该是“语言”和“文学”的融合;更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章”的组合。其实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注定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美学意义是客观存在的,美感是语文学科的必然属性之一。

语言文字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特有的最美妙的精神载体,是人类文明前进的阶梯。我们的汉语言较之其他语种具有优美、隽永的特点。我们理所应当对它兴味盎然。文学作品更是思想、情感、美感的集合体,我们应该对它满怀热情。

关于春天的词语范文7

【关键词】 素问 按 推拿 冬不按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对整个中医学而言,是开山扛鼎之大作,历代各科均奉为圭臬,推拿按摩之学也不例外。《内经》中所论述的推拿按摩之事甚多,有讲医理的,有讲手法的,有讲作用的,当然也有讲禁忌的。而前人所论及《内经》中有关谈推拿禁忌证的,基本源于《素问·金匮真言论》的“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一条,从唐·王冰注解《素问》开始,“冬不按”中的“不”字就理解为否定副词。所以现代研究者往往引出此条作为讲述推拿禁忌症的意思。但这个“不”字是否真是作否定副词解释呢?本文依据古代汉语语法和虚词的有关内容,和前人有关注解《素问》观点,并略附己意,从词义、上下文环境、医理三个方面对这句话作辨正。

问题的提出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1]

引文中“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一句常常被视作讲述推拿禁忌症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释,唐代的王冰也是这么理解的:“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春不鼽衄。”[1]

一些现代学者在研究《内经》对推拿按摩的指导和贡献时,也都这么认为。如“推拿在时节的运用方面,《内经》认为冬季最好不要进行扰动阳气的活动……”[2]“《内经》还提出了推拿的注意事项。《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告诫人们,冬天易伤阳气,在冬季不要作过度的活动。”[3]“《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告诫人们冬季冬天阳气伏藏于阴,此时不宜过度的活动。”[4]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学者森立之就认为“冬不按”中的“不”为无意义的虚词,到底孰是孰非,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分析。

从字义分析

“不”的本义,从甲骨文上看,为“花蒂”的意思,引申为“开始”,“最大”之意。数字最大的是“一”,所以下加一横为“丕”,形成“坯、胚”等字,其义都是最早、最原始的。而依照“花蒂”的样子,象形而成“杯”等字[5]。

虚字所出,本是实字,例如“之”字象形为“到达”,“亦”字象形为“腋窝”,“於”字象形为“旌旗飘扬”,所以“不”字也不例外。

世人所熟悉的“不”字,常为否定副词,这一用法,起源很早,例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但上古汉语,“不”也作无意思的虚词,等同于“丕”字,“丕”字作无意义的词,在句首的例如:《尚书·酒诰》:“丕若有夏历年。”《逸周书·皇门》:“丕承万子孙。”在句中的例如:《尚书·酒诰》:“女丕远惟商考成人,宅心知训。”《尚书·召诰》:“其丕能于小民。”“不”通假“丕”,在上古之文中很常见,例如:《诗经·大雅·文王》:“帝命不时”,郑玄笺云:“不时,时也。”《尚书·多方》:“尔尚不忌凶德。”《礼记·射义》:“幼壮孝帝,耄耋好礼……不在此位也。”[6] 转贴于

综上所述,“不”字作无意义之词解释不仅是可能,而且在上古之文中并不少见。《黄帝内经》虽成书秦汉,但承袭甚远,文多古奥。

从语境分析

分析文句字词,总不能离开上下文的环境。断章取义地研究,是得不出正确答案的。分析了“不”可作无意义虚字,并不表示在本篇《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一定是这个含义,考察本篇的全文,主要讨论的是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阴阳学说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五行学说的,都和本文讨论的主旨无关。而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关于四时之病的。这一节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引用文中本身的有一句话:“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这是五个季节的疾病的病位和症状,而“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也是五季的疾病症状。如果我们作个推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如果不病呢,如同“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一样的句式,则可以得出“春不病鼽衄,仲夏不病胸胁……”四时之气相续,把“春”接在“冬”之后,也就是“冬不病痹厥,春不病鼽衄”。

那么冬天如何才能不病“痹厥”呢?痹厥在古代治疗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呢?引用一段《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关于推拿按摩治疗的名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

冬属水,而痹厥往往由风寒湿三邪引起。由此可知,按治疗痹厥类的病症,自古有之,奉为佳法,至今犹然。再从刚才的字义辨析汇通起来讲,“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所以说,冬天按,也就是治疗痹厥,则春天春不鼽衄,所以“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顺理成章,文意晓畅,明白无误。

本篇主要论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的四时五季外感疾病,和“按”本身没什么关系。如果“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中解释为否定副词,则“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岂不是由“按”引起的吗?这样说和本篇的主旨与上文均无关,不但显得唐突,而且令人费解。所以“不”解释为无意义的虚字,才比较符合原文环境。

从医理分析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作为推拿禁忌症的说法,在两千年中医学术历史上并不流传,且仅此一例,别无旁证。在推拿按摩的治疗实践上,也从来没有这样的提法和做法。冬日做了推拿按摩治疗的,也多无异样,反而有益身体。如果把“不”字理解为否定副词,则不仅现代应多有临床报道,而古籍中也多有记载。古今一些文章说冬日不能推拿按摩的理由,也多是同前文所引的王冰注中讲的一样,例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注释道:“按跷,谓按摩肢节以行导引也。三冬元气伏藏在阴,当伏藏之时而扰动筋骨,则精气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生其病。”[7]而没有其他的理论和临床的进展。

笔者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禀五常而合四时也,冬日的确为阳气伏藏在内,人也不喜欢活动,但古人常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以在冬季反而应多活动筋骨。鼽衄之为病,历览各家论述,均可见为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常见[8],总之有内火。冬日阳气伏于内,久积必化郁为内火,故春天发为鼽衄之病。如果在冬天进行“按”之类的活动,能让阳气在体内分布平衡,内外舒达,而不化为内火,从而避免鼽衄之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此句的意思可能恰恰是“冬必按,春不鼽衄”之意。

笔者所云,并非一家之言,新起之说,反倒暗合中日两位中医学者的论述,一位是日本学者丹波元简在《素问识》中引李冶《古今注》所云:“春夏秋冬,无论启闭,政宜随时导引,以开通利导之,但勿发泄使至于汗出耳。窃疑本经当云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7]另一位是日本学者森立之先生所说:“不按为按之讹,不字古人语助。不按者,按也。冬时禁按,未见他书。”[1]

综上所述,冬天按从医理上讲,无论古今都是有依据的。而冬天是按的禁忌时间,仅在此见,后世历代按推拿学说或流派,均不引此为据。现代推拿临床更不见因冬天而停诊关门的,而遍览古代病案和著作、现代各类报刊杂志的报道,也未见冬日推拿而出问题的案例。

小 结

上古之汉语,如同人一般,也是处于“婴孩”时期,一些语法和词汇现象比较特别,句式和词意的肯否并不能以后人的“语感”臆断。和“故冬不按,春不鼽衄”相同的例子也可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气“明”怎么会导致“日月不明”呢,王冰作了“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的煞费苦心的解释,其实此处的第一个“明”通假“萌”,“蒙”,是“暗”的意思。所以这个“明”恰恰是“不明”的意思,天气“不明”,那么日月也就不能“明“了,这样解释,不就豁然开朗了?[1]

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讲:“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研究古典文献,文字训诂不清楚,也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从道理上理解,固然重要,但文字意思不明,甚至臆断,则强作的“理论”理解,真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知所云。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中的“不”可谓是个常用字,古今相同的是,都作否定副词解释,但古今不同的是,上古“不”还有无意义的虚字的用法。从王冰开始,就不解此意,强作臆解,今人失察,以讹传讹,虽无大害,但积微成巨,终碍医理。虽然小小一字,也应谨慎研究,结合各个方面来考察。笔者相信,“冬必按,春不鼽衄”方才是《内经》本意,这样的表述,对祖国医学中推拿的理论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也能更新人们的认识,从而提高临床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郭蔼春主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8~61,178,28.

2 周运峰.论《黄帝内经》对推拿学的贡献[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22:54.

3 刘智斌,郭小青.《内经》推拿疗法探析[J].陕西中医,2001,22(9):558.

4 王道全,于世良.《内经》推拿疗法探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1):28.

5 邹晓丽.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2.

6 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15.

关于春天的词语范文8

[关键词]汉语 俄语 文化词 教学

众所周知,汉语与俄语是相差较大的两种语言。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上,更体现在文化方面。在对俄罗斯学生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文化词”。归根结底,这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那么,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如何深入地研究这种文化差异以提高对具体国家学生的汉语教学水平?这是我们应该好好考虑的一个问题。

文化意义是“社会赋予词或短语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比喻意义、借代意义以及特有的概念意义。”按照文化意义的对应关系,汉俄文化词语的关系可以归纳出三种情况。(1)同一类文化词,代表不同的文化意义。(2)不同类文化词,代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义。(3)不同类文化词,代表的文化意义也不同。

第一种情况,俄语里的文化词,在汉语中代表另一种文化意义

如,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令人生畏的动物,《圣经》中把龙看成妖魔鬼怪,龙在俄罗斯文化中是一种怪兽(神话中生有双翅能喷吐火焰的蛇形怪物)。俄罗斯人用它比喻残酷的人。在汉语中,龙的文化意义是截然相反的。龙的意识大概在古代中国先人的图腾崇拜中就开始了。伏羲之母华胥在雷泽因脚踏龙身人面的雷神祖基,感孕而生伏羲。伏羲女娲“蛇身人面,牛首蛇鼻。”(《列子黄帝篇》。在商代,龙成了占卜的重要动物,“云从龙,风从虎”(《周易乾卦文言》)。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可以看出,龙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古代社会里有很多与龙有关的文化词语:

龙颜:帝王的脸色、面部表情。

龙驭:亦作“龙御”,指天子车驾。白居易《长恨歌》:“天地旋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也借指皇帝。韦庄《喻东军》诗:“四年龙驭守峨嵋,铁马西来步步迟。”

龙潜:帝王未即位之时。

龙飞:帝王即位之时,后也比喻升官提职。傅咸《赠何劭王济》:“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

龙衮:绣龙纹的古代帝王服。《礼记礼器》:“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

龙床:皇帝所用的床。旧题唐冯贽《云仙杂记》:“韩志和有道术,宪宗时,献一龙床,坐则鳞、鬣爪、角皆动。”

龙战:本谓阴阳二气交战。《易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后遂以喻群雄争夺天下。

龙庭:皇帝施政传旨的殿堂。

龙兴:新王朝兴起。

龙种:帝王的子孙。

龙脉:指那些出过帝王(或有可能出帝王),或能够安葬帝王、护佑王室后裔的山水之脉。

可以看出,以上均是为古代帝王所造的词,真龙天子指古代帝王,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了。

在现代社会里,中国人仍爱以龙作为比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自比为“东方巨龙”,中国的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汉语与“龙”相搭配的成语也非常多,又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并经常被运用到各种社会生活中。如:卧虎藏龙、车水马龙、乘龙快婿、二龙戏珠、龙争虎斗、虎踞龙盘、龙潭虎穴、画龙点睛、矫若惊龙、来龙去脉、老态龙钟、麟凤龟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生龙活虎、降龙伏虎、叶公好龙、一世龙门、鱼龙混杂……

第二种情况,俄语中的文化词,在汉语中具有相同的文化意义

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这其中包含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中国人十分喜爱竹,所谓“岁寒三友”,即松树、翠竹、梅花。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气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古往今来的文人也都喜欢用竹子象征高洁的品格。宋人苏东坡曾做题画诗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后又将石换成松,“松逾霜雪而高洁”,其后文人常用此三物自喻。清人郑板桥在《题墨竹图》赞颂到:“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竹也比君子,刘禹锡《庭竹》诗云:“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在中国南方,竹在雨后成长的特别快,“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唐杜甫《咏春笋》),所以有了“雨后春笋”这一比喻。而俄罗斯人则是用另一种事物“蘑菇”来表示类似的说法,即“如雨后的蘑菇”。蘑菇是俄罗斯人喜爱的食物,因此俄罗斯人用喜闻乐见的蘑菇来表达跟汉语相似的这一说法。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蘑菇是大森林送给俄罗斯人的礼物,俄语中有很多与森林有关的谚语,而中国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却盛产竹子,所以很多成语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等等。

第三种情况,汉语中的文化词,在俄语中属于“文化局限词”

例如,“松柏长青”、“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是中国人祝寿时喜欢说的话。中国人视松为吉祥物,松被视作“百木之长”,称作“木公”、“大夫”。松的特点是凌霜不凋、冬夏常青。因此,古人视松作长青之树,古代有“长生不老松”之说,人们赋予其延年益寿、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松更是普遍地被视作祝颂、祈盼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象征物。松还可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岁寒,然后知松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也赞颂松的品格:“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而松树在俄语中则没有这些比喻意义。俄罗斯人更喜欢以桦树象征“故土”和“祖国”,也可以比喻俄罗斯少女的苗条美丽。对俄罗斯人来说,松树只是普普通通的树,没有其他寓意。

以上仅仅是文化词的一个极为宽泛的对应情况。根据这三种对应情况,我们探讨对俄汉语文化词的教学方法。

1.文化意义阐释法

即教授一个文化词时,一定要将这个词的文化意义阐释到位,否则可能引起学生的误解。如第一种情况,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意义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在中国文化中,龙至少附带了两个文化意义:(1)象征帝王。(2)象征整个中国民族。对于西方学生,尤其是对俄罗斯学生来说,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龙这样一种凶狠残忍的动物居然会是中国人的祖先。或者他们误解为,中国帝王因为是“真龙天子”,所以全部是冷酷、残忍的人。另如,冰和玉的概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如果不结合中国文化来理解,外国人不可能知道“冰心”是什么意义,甚至会理解为“一个冰冷的心在玉石的瓶子里”。

然则,对文化意义的强调不能超过语言意义,应该采取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并重的做法。否则,整个词汇教学变成了讲解文化,那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倾盆大雨”式的讲解,因为那样会把学生吓跑。

2.对比带出法

这种办法适用于第二种情况,即两种文化词代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义时,可以使用其中一种文化中的词语带出另一种文化中的词语。如前文阐述过的: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在俄语中用“如雨后的蘑菇”来表达。在教学当中,如果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用“如雨后的蘑菇”来带出“雨后春笋”,无疑是更易令人明白的。

类似的情况,汉语中的“瓢泼大雨”,在俄语里相应的说法是“如桶泼的大雨”。一瓢、一桶看出两个国家的地域文化,地处北温带和北寒带的俄罗斯人盛水的工具是桶,中国人盛水的工具是瓢。汉语中的“脚踏两只船,早晚得翻船”,俄语里相应的说法是“两只兔子都抓,一个也抓不到”。同样表示分心做两件事可能导致失败的意思,汉民族与俄罗斯人采用两个不同的文化词语。中国南方水网交错,船只特别多,而俄罗斯森林、草原多,经常有兔子出没。另外,汉语里的“胆小如鼠”,在俄语里用“胆小如兔”表达同一个意思。

因此,可利用文化意义间的正迁移带出词语,如:

“如桶泼的大雨”(俄语)——“瓢泼大雨”(汉语)

“两只兔子都抓,一个也抓不到”(俄语)——“脚踏两只船,早晚得翻船”(汉语)

“胆小如兔”(俄语)——“胆小如鼠”(汉语)

当然,这要建立在我们的老师的外语水平基础上,这也是我们强调对外汉语教师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的原因。

3.语境法

这种方法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最大限度地创造词语使用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锻炼猜词的能力。

利用语境讲解文化词有两种方式。

(1)利用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最丰富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应选择一些最能体现本族语言文化特点的文学作品。比如一名高级水平的俄罗斯留学生曾问过老师这样一个问题,李商隐的诗《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中为什么以杜鹃来象征爱情(杜鹃在俄语中是贬义词)。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关于杜鹃的诗歌找出来,让学生在自然的语料中体会我国古代文人为何用杜鹃寄托孤独哀怨、凄凉感伤之情。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唐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料阳残。

(宋秦观《踏莎行》)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宋辛弃疾《贺新郎》)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宋文天祥《金陵驿》)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近代秋瑾《杜鹃花》)

……

然后我们再告诉学生,杜鹃的嘴是鲜红色的,古代中国人以为杜鹃啼至滴血,所以用杜鹃来象征孤独、凄凉的爱情就不足为奇了。

(2)利用“类化”的语境

我们尽量把代表类似文化意义的词语归纳到相同的文化专题当中去,以加深学生对该词文化意义的理解。如我们在介绍中国的家族观念时,把有关的亲属称谓词如“叔叔”、“伯伯”等收集到一起,并告诉学生,因为中国文化强调血缘关系、强调伦理,所以有了很多的亲属称谓词。而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叔叔与伯伯用的是一个词。我们在讲解民俗时,把有关民俗的文化词收集到一起,如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 重阳节、腊八节、除夕……讲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时,可以重点介绍佛教、道教等等。这样留学生在学习文化的语境中掌握了一定的词汇,既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又能增加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语文出版社,1996年.

[3]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A],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关于春天的词语范文9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散文诗所表现的春天的美;

2.积极参与想象活动,学习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

3.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重点:理解散文诗中优美的词汇和语句,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与家长联系,带幼儿到户外进行亲子郊游感受春天。

材料准备:制作有散文诗内容的PPT,关于春天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春游见闻,引入主题

谈话:幼儿回忆亲子郊游观察到的春天的特征,启发幼儿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对春天的认识。老师用恰当的词汇来总结幼儿的感受。

二、完整欣赏:声像结合,激发兴趣

1. 配上背景音乐,老师完整朗诵散文诗《我最喜欢春天》,幼儿可以轻轻地闭上眼睛聆听。教师操作PPT,让幼儿感受春天美好的气息。

提问:

(1)在这篇散文诗里,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散文诗里的“我”指的是谁?

(3)你最喜欢散文诗里哪一句语言?为什么喜欢?

启发幼儿尽量用优美的词语和连贯的语句回答。

2. 老师介绍散文诗的名字――《我最喜欢春天》。

三、分段欣赏:理解内容,突破重难点

操作PPT,配上音乐,老师分段朗诵散文诗。帮助幼儿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没图案时的情绪和意境。

提出要求:请幼儿专心听,记住自己觉得最美的语句和词语。

1.老师朗诵散文诗第一段:从“我最喜欢春天”至“白的像雪花”,这段散文诗给人明快、清新的感觉,启发幼儿感受散文美好、温馨的意境。

提问:

(1) 走过寒冷的冬天,春天带给我们新一年的希望。小朋友们,在春天,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呢?(太阳更明亮,风儿更暖和。)

(2)春天的花儿都开起来了,五颜六色,你能说出有哪些美丽的颜色?

(3)除了用“火焰”“金子”“海水”和“雪花”形容“红”“黄”“蓝”和“白”等颜色,你还想用什么形容这些五颜六色的花朵呢?

(4)尝试用比喻句“xxx像xxx”造句。

(5)全体幼儿轻声跟老师一起朗诵第一段。

2.老师朗诵散文诗第二段:从“春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像唱着好听的歌儿”至“像铺上了无边的绿色的锦缎”,这段散文以奶奶的口吻出现,情切、温情,娓娓道来。

提问:

(1)春雨轻轻下着时,听听,是什么声音?(淅淅沥沥),像是?(好听的歌儿)

(2)奶奶为什么说春雨是甜的?

(3)春雨的浇灌,植物长得绿油油,大地像什么?(像铺上了无边的绿色的锦缎)理解词语:“铺”“无边”“锦缎”。

(4)小组幼儿轻声跟老师朗诵散文诗第二段。

3.老师朗诵散文诗第三段:从“春天里,勤劳的小蜜蜂忙着采蜜”到“春天里,彩色的小蜻蜓忙着捉虫”。这段散文描写的是春天里小动物的生活,表现了活泼、愉悦的心情。

提问:

(1)春天里的小动物在忙着做什么?(小蜜蜂忙着采蜜,小蜻蜓忙着捉虫)

(2)最勤劳的是谁?

(3)最美丽的是谁?

(4)你喜欢春天的小动物还有哪些?它们在做什么?你准备用什么词来描述他的特点?(启发幼儿的回答不仅仅局限于散文里的描述,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个别幼儿朗诵散文诗第三段。

4.分段欣赏散文诗第四段:从“我爱在春天的花园里玩耍”至结束“我一天天长高、长大……”这段是全文的重点,给人以积极、充满希望的激情。

老师引导重点体会与理解以下内容:

提问:

(1)老师为什么说“我就是春天的花朵”?

幼儿自由想象,启发幼儿用不同的手势和体态表演春天花园里的花朵。

(2)妈妈说“我就是春天的小鸟”,“我”和小鸟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请部分幼儿扮作春天里阳光下的小鸟,边飞翔边朗诵。

(3)“在祖国美好的春天里,我一天天长高、长大……”

引导幼儿理解“在祖国美好的春天里”的意义,象征着我们的生活像春天一样温暖幸福。

(4)幼儿跟老师朗诵散文诗最后两句:“春天啊,春天多美好!在祖国美好的春天里,我一天天长高、长大……”,萌发幼儿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四、师幼齐诵:加强感知,深化主题

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让幼儿再次欣赏录音朗诵散文,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逐幅出示的投影画面。幼儿自然、愉快地学习朗诵散文诗,鼓励有感情朗诵和创编动作。

五、结束部分: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1.师:散文诗《我最喜欢春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换和美丽。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征和别具一格的美丽。以后,老师还将和小朋友一起欣赏其他优美的作品,一同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2.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让幼儿自由舞蹈,然后扮小鸟“飞”出活动室到大自然中去继续寻找春天。

活动反思:

一、 贴近幼儿生活的选材,激发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愿望

春天是每个幼儿都会经历的,活动前,倡导家长带孩子去郊外踏青,当身处春天,幼儿抬眼可见、伸手可及。选择这首散文诗,使幼儿感同身受,更加容易理解与体会,同时,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的欣赏、理解和想象的目的。

二、运用视、听、讲结合法,让幼儿获取对关键经验的自然习得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和典型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活动中,为了力图展示春天的美,我用观看图片(看)、朗读散文(读)、理解诗歌(说)的方式,通过PPT展示,将春天里的阳光、春雨、植物的变化、小动物的活动以及“我”在春天里的欢快生活一一分层呈现出来。听就是教师以分段朗诵的形式,启发幼儿寻找春天,赞美春天,以语言暗示与示范,引导幼儿感受与理解散文诗。讲即通过一个个启发性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体验愉悦的情绪,使幼儿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体现了在学习文学作品中发展幼儿思维的特点。

关于春天的词语范文10

多彩的晚霞在奇妙地变幻着,颜色越变越深,最后变成浓墨画似的几笔,更显得神奇妩媚。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表示大自然的词语,欢迎大家阅读!

表示大自然的词语1放情丘壑:谓纵情游山玩水,不以世务为念。丘壑,泛指山水。

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出处: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水秀山明:形容山水清丽,风景优美。

云雾迷蒙:迷蒙: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云雾笼罩,使景物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鱼游濠上:表示纵情山水:逍遥遨游。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雪月风花:①代指四时景色。②比喻男女情事。

泉石之乐:泉石:指山水:泉石名胜之处;乐:乐趣。比喻生活在山水园林之中,享受其中的乐趣。

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色彩明丽:许多的美丽颜色,非常明丽,好看。

姚黄魏紫:姚黄:千叶黄花牡丹,出于姚氏民家;魏紫:千叶肉红牡丹,出于魏仁溥家。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后泛指名贵的花卉。

名山胜川:风景优美的着名河山。

真山真水:形容风景特别优美的山水。

煮鹤焚琴: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路转峰回: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云兴霞蔚: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表示大自然的词语2东南形胜:形胜地理条件优越。指东南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良时美景: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高耸入云: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

背山起楼:靠山建造楼房。比喻使人扫兴的事。

百花凋零:百:表示多;凋零:凋残衰落。各种各样的鲜花都凋残衰落了。形容秋霜严酷,触目伤怀的情景。

暗无天日:昏暗得看不到天上的日光。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山高路陡: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水秀山明: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鸟语花香:鸟唱着歌儿,花飘着清香;形容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多指春光明媚。

春回大地: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三山二水:三山:护国山,位于南京西南,以有三峰得名;二水:白鹭洲,位于长江之中,分江面为二。泛指南京的山水。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表示大自然的词语3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双柑斗酒:比喻春天游玩胜景。

歌莺舞燕: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出处: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水送山迎:玩赏风景,寄情山水。也指旅途绵长。

旖旎风光:旖旎:柔和美丽。柔和而美丽的韵致风采或自然风景。

山辉川媚:辉光辉;媚美好。形容风景非常优美。

洞天福地: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分外妖娆: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座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山容水态:山与水的姿态和面貌。比喻山水风光景色。

嘲风弄月: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滔滔不绝:滔滔:形容流水不断。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水碧山青:碧青绿色。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亦作“水绿山青”。

重岩叠嶂:嶂是屏障之意,指的是重重叠叠的岩石直立的像屏障一样。

连云叠嶂:山峰高耸入云,重叠连绵。

表示大自然的词语41、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

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2、春晖寸草:春晖:春天的阳光;

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情。

3、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

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4、寸草春晖:寸草:小草;

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

5、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

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6、碧空如洗:碧空:浅蓝色的天空。

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形容天气晴朗。

7、一川风月:川山间平地。

一片风景优美的天地。

8、高出云表:高高直立,伸入云端。

形容山峰或建筑物等高峻挺拔。

9、莺啼燕语:莺:黄鹂。

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10、春意盎然:春意春天的气象。

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11、美轮美奂:轮:高大;

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12、波澜壮阔:形容大海壮观,一望无际。

13、红装素裹:指衣着淡雅的妇女。

也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相映衬的景色。

14、游目骋观:纵目观望,尽览景物。

表示大自然的词语5红情绿意: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出处:宋·文同《约春》诗:“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

和风细雨:和风:指春天的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

美景良辰:良:美好;辰:时辰。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繁花似锦: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像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如花似锦: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如同花朵、锦缎一般。形容风景绚丽或前程美好。

水碧山青:碧:青绿色。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亦作“水绿山青”。

春色满园:春日的景色充满家园。形容生机勃勃、繁荣兴旺的气象。出处: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秀水明山: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千岩竞秀:岩山崖;竞竞赛。重山叠岭的风景好像互相比美。形容山景秀丽。

春风和煦:形容春天阳光温暖而舒适。

游山逛水:山水:指风景;逛:闲游。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

关于春天的词语范文11

一、三维解读 薄书读厚

每个词语都不是一个单薄的存在。~语具有延展性,教学中关注同类词语,让学生发散思维,由一个词语想到一些词语,一些古诗,一些名言警句,从而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同时,词语具有张力,这张力是指词语超出本身字面意思的表现力。教学时,紧扣这些词语,往往能够挖掘思维的深度,把短词读长,把文本读透,把薄书读厚,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以《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例: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师:谁能用两个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两个句子?

生:春光饱满、春光烂漫、春光灿烂,生机勃勃、生机盎然……

师:请关注“饱满”一词,什么叫“饱满”?我们经常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什么?

生:饱满就是很充足、很充实,我们常说种子很饱满。

师:植物种子很充实就叫饱满,如果种子不饱满叫什么?

生:干瘪。

师:我们还可以用饱满形容什么呢?

生:可以形容人很有精神,说人的精神饱满。

师:如果人没有精神叫什么?

生:颓废、无精打采。

师:形容别人有福相也会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这里的饱满也是指有精神吗?

师:想想“天庭”是什么地方,会是什么样子。

生:是说人的额头高高的,不是扁扁的、平平的。

师:在这里饱满也就是丰满的意思,多用于口语。在文中,冰心老人用饱满来形容什么?

生:春光。

师:春光饱满?如何理解?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生:文章说海棠花“开满了”枝头,“密密层层”的,“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儿空隙”,说明海棠花开得很多很旺盛很灿烂。所以春光饱满也就是指春天的韵味非常的浓。

此环节的教学,我首先训练学生从句子中提炼出四字词语的能力,并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的多说同类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然后,抓住“饱满”一词,层层剥笋,让学生逐步感悟到“饱满”可以用来形容植物种子、谷物或人的精神很充足、很充实,也可以用在口语中表示“丰满”,并引导学生了解在不同语境中“饱满”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最后落实春光饱满就是指春花开得多、开得旺、开得繁盛、开得灿烂。如此有宽度有深度的三维解读才能算得上是对词语饱满的解读。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细细触摸语言,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精彩。

二、关键词语 盘活文本

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以《画家和牧童》的教学为例:

师: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戴嵩是个怎样的画家呢?课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了?

生:课文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师:什么是“著名”?

生:著名就是很有名。

师:找近义词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谁能用“著名”说一句话?

生: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

生:曲阜的三孔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呢?默读课文,画下相关的句子。

教师仅仅抓住关键词语“著名”进行初步的理解运用,这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还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发现、去体会、去交流,逐步发现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写戴嵩的“著名”,一是他画技的高超,二是他谦虚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

全文都是围绕着“著名”一词展开的,著名不仅仅是因为戴嵩的画技高超,还因为他谦虚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我们要向他学习的。作者把“唐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戴嵩”这句话放在文章的开头,也就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著名”一词就是文章的题眼,找准这个切入点,就能紧扣一条主线,盘活文本内容,使整篇文章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环节更加紧凑。再对词语加以有效地品析,指导学生的阅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围绕关键词“著名”的小结既关注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也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三、结合词性 体悟写法

词语是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深深植根于语言环境的土壤之中。词语教学当然也不是孤立的,应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

以《白鹅》一课为例:

师:白鹅初到我家,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文中一个词语形容。

生:高傲。

师:什么叫高傲?

生: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非常骄傲。

师:这是字典中的解释,很权威。文中还有两个词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能找出来吗?

生:傲慢、傲然。

师:仅仅就这三个词的感彩来说,这三个都是什么词?

生:贬义词。

师:在文中还有没有形容鹅的贬义词呢?找出来。

生:厉声呵斥、厉声叫嚣、架子十足……

师:丰子恺先生用了那么多贬义词来写白鹅,是不是很讨厌白鹅呢?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读后交流,教师小结:通过阅读品味我们发现,丰子恺先生不仅仅不讨厌白鹅,反而非常喜欢它呢。这些贬义词在文中其实是褒义的,这是贬义词褒用的一种用法,更能表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反语。

关于春天的词语范文12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迎合新课改实施标准,关注修辞学成为未来语文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并不仅局限于修辞学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修辞学的方法、原则以及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修辞教学的引导一直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开展。即使如此,仍开展的不是很理想。修辞教学与其他语法知识不同,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系统,比如,从词到句、从句到文章等,循序渐进可能会更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修辞知识内容并不然,支离破碎,不容易实现真正的彻底的讲解。

一、关于各种修辞方式的讲授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修辞教学过程,就必须将修辞方法的讲解合理地安排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讲解。教师要认清楚修辞的作用,不只是修辞方法而已。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对文章进行理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其中一段描述: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段话中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对白花进行了描述。又如,在学习朱自清《春》时,文章中描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段话中利用比喻的手法将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体现春天的生机,将春天描写得形象得体、淋漓尽致。

二、修辞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还没有脱离天真的本性,还存在好奇心重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更多学生好奇的东西搬到课堂中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把修辞教学融入生活

语言的学习就是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很多语言现象都可以融入更多的修辞方法。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修辞引导,比如,在街道两边的公德提示语、广告词、影视台词等等。其实修辞随处可见,只是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学习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迎合新课改实施标准,不断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修辞教学引导,从自我加强对修辞方法的重视,不断促进学生整体语言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