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旧版红楼梦

旧版红楼梦

时间:2023-05-30 09:12:23

旧版红楼梦范文1

关键词:红楼梦;电视剧;改编

旧版红楼梦开始于对古典名著的推广传播。而新版红楼梦的拍摄源于对市场的追求。两者出发点的不同,直接导致其在具体操作和结果上的差异。旧版注重《红楼梦》的故事性,力图让观众了解其故事,理解其人物。用写实的方法还原了红楼梦的世界。新版则将重心放在了追求了视觉效果上,从服装化妆、布景、摄影都极尽精美,创造了国内电视剧画面的新标准。下面试以从影视风格和演员表演两个方面来对比一下两版的异同。

一、影视风格

两版红楼梦在风格上反差很大,旧版活泼写实,新版鬼魅虚幻。它们所营造的影片氛围刚好相反。

(一)、布景与道具比较;

新版和旧版在布景上最大的不同是“虚”与“实”的关系。新版很“虚”,它着力与营造曹公笔下亦真亦幻的世界,以旁观者的语气告诉我们石头上所刻故事,保持着一种抽离感。而老版重“实”,它营造的,是一个真真切切的贾府,里面上演着鲜活的人生百态,它要带着观众进去同悲同喜。

87版在制作时,建造了大观园和宁荣二府。其场景摆设遵照原著,几乎还原了人物的生活环境。 新红为了追求更为虚幻的艺术效果,选择了大量搭建摄影棚。长达50集的电视剧,摄影与灯光配合天衣无缝。

旧版的精致程度虽在电视行业史无前有,但受经济、能力的限制,很多场景道具略显粗糙。新版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大量调用历史真品,珍贵文物来作为布置,剧中重要道具则用珍贵材料量身定做,每一样道具都极尽细致、华丽。

(二)、服装与化妆比较

新红的人物造型中,戏曲感过重的额妆、宝玉的辫子头、秦可卿的鬼魅造型等大胆挑战了观众对红楼人物的欣赏习惯,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方式。

旧版红楼梦的造型获得一致好评,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它的造型已远精致于其它电视剧。今天重拍《红楼梦》,在尊重历史和原著的路上,已难有建树,所以新红总设计师叶锦添的另辟蹊径也可以说是非常可贵的突破。

再者,《红楼梦》本身,是提供了造型创新可能性的。曹雪芹在创作时,有意模糊了故事朝代,人物穿着打扮非清非明,但极尽奢华富丽,每一次对人物外形的描写都是对其性格的诠释。从这一点上看,服装造型只要符合人物设定,有助于表现人物,都是正确的。

二、演员比较

(一)、简析《红楼梦》两版电视剧在人物形象上的差异

在87版当中,最大的亮点应属王熙凤,泼辣精明,八面玲珑。宝玉还原了曹雪芹笔下潇洒公子的形象,更将宝玉之多情演绎得感人至深。宝钗面庞圆润,颇有“艳冠群芳”的大家闺秀风范。林黛玉娇柔多病、多愁善感。但对黛玉反抗封建社会的叛逆精神表现并不够。

新版的《红楼梦》里面,小宝玉纯真可爱,大宝玉痴情风流;宝钗神似而形不似,小宝钗李沁气质、演技都较好,但体型羸弱与原著中“肌肤丰泽”“体丰怯热”的形容相去甚远;大宝钗演员白冰体型更似宝钗,但与李沁相去较远,年龄相差太大,气质也不如前者,两位宝钗不像。新版黛玉的饰演者蒋梦婕体型圆润健康,与黛玉全不形似。贾母气质大气但不似中国老太太,王夫人年龄太大似宝玉奶奶,秦可卿造型过于鬼魅,秦钟贾琏等外形实难担当原著的设定。

(二)、演员表演比较

旧红里,人物表演较为戏剧化,细腻考究。而在新红里,演员扮相戏剧味十足,但表演相对平淡,大量的旁白和配乐的运用,分散了人们对表演的关注度。

例如王熙凤一角,旧版的饰演者邓婕表演松弛自然,外形“粉面含春威不露”,一眼就给观众聪明伶俐机关算尽的感觉。她所饰演的王熙凤不怒自威,表演自然、气势凌人,如第三回中,王熙凤的第一次出场,声音凌厉,举止洒脱,气质干练大方。将王熙凤的机灵、巧舌表现得自然到位。

新版饰演者姚笛外形漂亮乖巧,气质温顺平和,饰演钗黛二角都颇为合适。她所饰演的王熙凤表演痕迹较重,感觉吃力。为了表现王熙凤的“威”而动辄圆瞪双眼,台词也说得没有底气。同样如第三回中,王熙凤第一次出场,说话吃力,没有气势。再如第十一二回,邓婕的表演平稳自然,将对贾瑞的勾引隐藏与不经意动作之间。姚笛的表演起伏较大,当猛见贾瑞时吓得花容失色,说话柔弱自然,随后马上挂着笑容提着气说话。

陈晓旭所饰演的旧版林黛玉深入人心,但对比原著,她所饰演的林黛玉,体形娇弱、多愁善感,外形神态相似。但缺乏对林黛玉内心的表达,影响了人们对黛玉的全面认识。新版的饰演者蒋梦婕,表演较为清淡,表情言谈起伏都不大。虽没有太多的表现,但好在自然平稳。如第七回“送宫花”之中,原著说道黛玉“就只在宝玉手中看了一眼,便问道????”;旧版的表演显得黛玉刻薄、挑剔;新版黛玉则略微温和,表现出了黛玉的生气是有缘由的“怕人嫌弃”,加深了人们对黛玉内心世界的了解。

参考文献:

[1]作者.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姜维枫.试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红楼梦学刊》,2009,5.

[3]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讨论.《红楼梦学刊》,2002,03.

[4]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王扶林:不敢苟同“87版红楼”是经典》 李星文 《黄金档》.

[6]《艺术评论》独家专访新《红楼梦》主创团队. 《艺术评论》,2010,10.

[7]胡适,俞平伯等.细说红楼梦:红学专家解读红楼梦.蓝天出版社,2006.

[8]要力石《红楼梦》经典释义.中国古籍出版社,2007.

旧版红楼梦范文2

李小婉名下公司的外宣负责人王俊在电话里略显疲惫:“我知道你们都拿这个《红楼梦》与87版的比较,但是他们没有可比性,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想呢?”――他们制作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引发的舆论漩涡让他“这些天一直很焦虑”。

而坐在福州宾馆里的朝鲜《红楼梦》大陆巡演外宣负责人童女士的声音则轻盈了许多,“我们这次真的是非常成功,很少有演出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北京已经进入夏天,大陆新版《红楼梦》与朝鲜的《红楼梦》几乎在同时集纳了观众的眼球,但是双方的有关负责人却感觉“冰火两重天”。急匆匆的挂掉电话之前,王俊对记者说:“我们有很多的专家在参与这个事情,时代不同,艺术的表现方式不同,我们不想再多说什么。”

在天津,雷鸣的掌声之后,有老人来到后台握住童女士的手:“感谢你们带来这么精彩的演出。”

情天情海幻情身一曲红楼多少梦

5月9日晚,北京BTV剧场,900名观众沉浸在难以言喻的伤感之中,他们从这出朝鲜歌剧中,体会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红楼梦》。

初夏时节,北京南城那处被冠名为“大观园”的园子里,移步换景,每一步都踏在了大陆87版电视剧《红楼梦》婉转的音符上。

此时的大观园,平静的湖面上见不到一丝波澜,园子外面就是均价超过两万元一平米的现代化楼宇,恍惚于旧时空与新天地的纠葛中,这个园子以沉默的姿态厮守着一场几百年的梦。

从叙事上讲,还有一场大梦正在上演:一个名叫李少红的女导演以及她手下的团队,此前刚刚通过媒体以盛大的方式宣告――由中影集团投资、北京电视台摄制、李小婉制片、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新版《红楼梦》,还有100天就将走上荧屏,接受十几亿双眼睛的审视,或者挑剔。

李少红们能否为观众奉献崭新的形象、唯美的气质?

――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说的。

北京已经进入夏天,大陆新版《红楼梦》与朝鲜的《红楼梦》几乎在同时集纳了观众的眼球,但是双方的有关负责人却感觉“冰火两重天”。

CCN记者从新版《红楼梦》制片人李小婉名下的影视公司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他们接受新版“红楼”运作之后,组织了包括红学、建筑、昆曲、民俗、古典礼仪、民俗等方面庞大的专家团队参与到《红楼梦》的准备与摄制过程中。

新版《红楼梦》试播这些天,针对网上大量观众的指责与不满,电话那端的影视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了他的无奈:时代不同,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接受心理不同,艺术发展的水平不同,观众的知识储备也不同,具体的软硬件条件也不同,这个时侯再拿87版的《红楼梦》与当前的新《红楼梦》相比,实在是不具可比性。

那么,《红楼梦》该如何演绎呢?

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5月的若干个中国城市里,歌舞剧《红楼梦》完成了它生动的诠释与注脚。不过,这场诠释的塑造者,来自于大陆一衣带水的邻邦――朝鲜。

此前,朝鲜版歌舞剧《红楼梦》在北京已经完成了公演,媒体对朝鲜血海歌剧团的演出不吝溢美之词――“真挚的问候,传统的友谊;中国的古典精髓,朝鲜特色的诠释……”、“5月9日晚,北京BTV剧场,900名观众沉浸在难以言喻的伤感之中,他们从这出朝鲜歌剧中。体会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红楼梦》。”

大公报记者郭婷观看了血海歌舞团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演出,她这样为记者描述了她看到的演出:“舞台场景的更换和布置让人震撼,华丽又不繁琐,古朴透着高雅。演员的唱腔非常优美,连续演出还可以保持那样的水准让人佩服。”

6月的北京,已经入夏,两个《红楼梦》,一方在炭火上煎熬,一方在收获清凉的期待。

冰火两重天。

这是曹雪芹们的《红楼梦》,这是李少红们的《红楼梦》,这是平壤的《红楼梦》,正如判词中所述,若说无奇缘,红楼梦究竟还是与那么多的人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干系。

我的红楼我的梦此梦无关风与月

朝鲜版《红楼梦》,似乎无愧于它所负载的使命。反观大陆与《红楼梦》有关的一切,大陆民众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集体无意识的狂欢。

《人民日报》旗下杂志《环球人物》以亲密而浓烈的姿态,表述了对以及这部歌剧的印象。该刊的标题分别显示为:《革命家庭的艺术天才》,《40年歌剧情缘》,《超级电影“导演”》,《领袖诗人的情怀》,《繁荣了朝鲜文化艺术》。

而大陆的一些学者在回答记者的采访时,或直接或委婉的指出,朝鲜此举(指《红楼梦》歌舞剧来华演出),很大部分“存在献媚的成分”。朝鲜对于传统的盟友――中国有着不可割舍的利益诉求。而朝鲜处于自身需求向中国谋求经济援助及相关支持,亦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此次朝鲜版《红楼梦》巡演中方具体运营机构、有大陆文化部背景的中演公司负责外宣的童女士在接受CCN记者采访时表示,应中国总理邀请,血海歌剧团来华演出。并把这个戏作为“2009中朝友好年”的闭幕式。“作为中朝两个国家交流项目,反映的还是中国的《红楼梦》。所以就带有一定政治意义,中方又是以一个市场运作方式的形式来运作,因此可以说是为两国之间的交流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正所谓“开辟鸿蒙”,从这个意义上讲,朝鲜版《红楼梦》,似乎无愧于它所负载的使命。反观大陆与《红楼梦》有关的一切,大陆民众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集体无意识的狂欢。

这样的狂欢,在近期集中体现于新版的电视剧《红楼梦》。早在新版《红楼梦》投拍之初,面对各类指摘,李少红即表示,这样的指摘没有意义。

而《红楼梦》研究人员汪洪华在电话中表示了他对李少红的《红楼梦》的不屑:“她有资本,有利益驱动,现在这个世道你也知道,上不上中央台也没关系,可能地方台花更多的钱买首映权啊。”

“对于我来说它是小学生的水平”――因为“专家已经不说真话了,还是专家么?(专家)都是拿钱请”。汪洪华曾经受邀参加李少红新版《红楼梦》的“专家会”。“现在的电视剧组心态浮躁,为了利润最大化而削减成本,追求短平快。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电视剧艺术,你就这么理解就好了。”

此前,在接受《新周刊》的采访中,大陆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提到“大陆87版《红楼梦》,我的总结是毁誉参半。”

新版《红楼梦》是否也会收到毁誉参半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楼梦》,而这样的梦,已经无关风与月。

怀金悼玉红楼梦一帆风雨路三千

新版《红楼梦》,能给新生代演

员一个什么样的江湖呢?

2007年,87版《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出家。此后不久,陈晓旭辞世。“一代经典林妹妹”,就此成为永恒的符号。陈晓旭当年从浩如烟海的自荐信中成为唯一雀屏中选者,后来选择一袭袈裟,洗尽铅华。正所谓“万朵红云连旧府,一轮明月照前川”。一位导演曾经感慨:“二十年内。不会再出现陈晓旭第二!”

此话其实可以适用于观众对于旧版《红楼梦》的回忆以及对新版《红楼梦》的怀疑。李少红的《红楼梦》,在经历了诸多风雨后,不知是否会重塑一个时代经典的传奇?

2008年10月,李少红与王扶林曾在杭州机缘相会,王扶林对于李少红面临的压力表示感同身受,并相信新版一定会超过旧版。

而87版电视剧中的诸多角色,在二十年的风霜雨雪中,也先后完成了人生中最为沉重的转身,陈晓旭“质本洁来还洁去”,陈以及她所代表的87版《红楼梦》,在历经二十余年的风霜雨雪后,还给普罗大众一场现实版的大梦。而今大梦已醒,曾经的大观园人去楼空。

新版《红楼梦》制片人李小婉曾如此阐述:新版红楼的小演员是未来20年娱乐圈的新生力量,是会改变现在娱乐圈格局的。《红楼梦》是他们的敲门砖,之后才是他们真正闯荡江湖的时候。

而新版《红楼梦》,能给新生代演员一个什么样的江湖呢?

从现在开始,他们作为娱乐圈的新人,将会经历这里的光环与梦想,名利与丑闻,流言与绯闻,交易与规则,在同一起跑线的他们,将会走上一条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路――制片方如是说。

是文化还是娱乐,就看人怎么去衡量了。当然,学者们更愿意讨论文化,商人更喜欢利润,而艺术家们正在文化的大旗下拍摄一场娱乐的秀场,背后,还有商业化的利益。

20年前拍《红楼梦》,大陆有关方面给了剧组75万元置景费,∞年后新《红楼梦》剧组运营的资金将近1个亿。

蟒袍玉带终化土,江湖落魄自飘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判词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对于《红楼梦》的争议,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各种题材的改编,都无法摆脱最终被化为一场宏大叙事背景下的终极归宿,这个归宿不是白茫茫的大地,而是――娱乐,这个词正被世人当做主题词。既然是娱乐,就无关责任,无关文化,无关历史,无关政治。

政治的艺术艺术的政治

关于政治的艺术,还要去看朝鲜版的《红楼梦》。

相比国内娱乐界对于新版《红楼梦》的争吵,来自朝鲜的《红楼梦》似乎很安静。

据了解,朝鲜《红楼梦》也经过大规模的海选,而饰演贾宝玉的演员亦有祖孙同饰一角的经历,这在大陆官媒的表述中被阐释为两国之间深情厚谊的具体体现。

据有大陆文化部背景的中演公司内部消息,目前,演出运作团队已经接到了很多城市要求前往演出的邀请,而曾经演出的部分城市也将举行加演。

大陆方面相关人士认为,此次来华演出的朝鲜版《红楼梦》可以说开辟了一个新的时空意义上的交流途径。让很多人认为难得的是,这种交流在剥离了附属的政治背景后,仍能就艺术的本体色彩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针对它所引发的轰动,汪洪华称:从专业的角度讲,舞台剧本身高度集中浓缩的艺术呈现力为它的成功做了有利铺垫,此外,“我相信朝鲜有更多的人没看过《红楼梦》,但我相信朝鲜有一部分专家在做这些事情,他们把事情做成了。不在于做了多少,而在于做事的质量。”

汪洪华觉得,朝鲜的《红楼梦》除了舞台剧艺术效果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外国人搞艺术的时候要比中国人投入一些。中国很多事情说得太多了,已经成为仪式化的态度,没有什么真情投入进去,更多的是作秀的成分,”汪洪华在电话那端以急促的口气向CCN记者阐述。

中演公司的童女士也表示:“很少有演出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我们国家演员本身不投入,表演不真实,没有完全投入角色,为什么中国现在没有这样的精品了,就是因为没有那么投入和纯粹。”

任你蟒袍玉带,任你江湖落魄,任你香车宝马,任你蓑衣草履,无论什么遭遇,无论什么境况,普罗大众对于文化艺术的理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趋近于形成永恒印记的过程。

旧版红楼梦范文3

关键词:《红楼梦》;《石头记》;出典释义;概括性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30-03

《红楼梦》一书有五个不同的异名,分别是:《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有这么多异名,鲁迅认为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多立异名,摇曳见态”[1]罢了。

在这些书名中,影响最小的要数《情僧录》,可见空空道人命的这个书名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虽然大多数红学家认为《风月宝鉴》是《红楼梦》的“旧稿”,但因其中风月笔墨太多,曹雪芹对于“风月笔墨”反感,大加删芟,主题变了,书名也重新考虑了,因而弃之[2]。《金陵十二钗》这个书名,虽然是曹雪芹亲自命的名,并对它情有独钟,令人遗憾的是,《金陵十二钗》完稿不久,由于脂砚采用《石头记》之称,而失去了流传的机会,所以至今没有发现题作《金陵十二钗》的《红楼梦》旧稿。《石头记》这个名字,被认为是《红楼梦》的本名[3],并且早期的抄本也都题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红学家那里也得到了重视,可是在大众中间并不非常流行。唯有《红楼梦》这个名字能够流传至今,叫得最响,深受人们的青睐,这是为什么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本文就从《红楼梦》这一书名的来历、出典释义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红楼梦》这一书名来历

《石头记》作为正式定名是曹雪芹和他的合作者一致同意的,为什么《红楼梦》被采用正式的书名,并且它的势头越来越来大,最终取《石头记》的地位而代之?这必须首先弄清楚《红楼梦》一名究竟始于何时,如何来的?

《红楼梦》作为书名,其实在程、高刻本出现之前就开始流传,在脂砚斋的批注中又多次出现。据邓遂夫统计,甲戌本有两条,庚辰本有五条[4],其他的如己卯本也有。如:

(1)“妙!设言世人以应如此法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甲戌本第五回眉批)

(2)“一部《红楼梦》,淫邪之处恰在焦大口中揭明。”(甲戌本第七回眉批)

(3)“有客题《红楼梦》一样,失其姓氏,唯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

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

情机转得晴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凡是书题者,不可(不以)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石[名]矣。“(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回前总评)

(4)“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夹批》)

(5)“《红楼梦》写梦,章法总不雷同,此梦更写得新奇,不见后文,不知是梦。”(庚辰本第二十四会会后总评)

(6)“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已并风月鉴已从梦中所有,故《红缕[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庚辰本第四十八回双夹批)

(7)“反说可笑,妙甚!若必以此梦为凶兆。则思反[返]落套,非《红楼》之梦矣。”(庚辰本第七十二回双夹批)

(8)“《红楼梦》第三十回终。”(己卯本第三十四回回末)

可以说,所有的这些称书名为《红楼梦》的批语,都揭示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当初确实存在过一部书名为《红楼梦》的早期稿本。尤其例(1)和例(4),批书人十分自然的把所批之书称为“一部《红楼梦》”。此外,据资料记载,郑振铎藏本书名作《石头记》,但其缝标作《红楼梦》,以及现流散到苏联的一个脂评本,每回前面都有《石头记》的题名,唯第十回回首题为“《红楼梦》第十回”,同时第六十三回、六十四回、七十二回末,标有“《红楼梦》卷”、“回终”字样。这都说明,在采用《石头记》作为定名之后,《红楼梦》这个书名已经被使用过,不过势力较弱罢了。

甲戌本出现之后,《石头记》作为定名的局面开始动摇,社会上开始出现直接标有《红楼梦》的抄本。如今存梦觉主人序本和舒元炜序本,就都标有书名为《红楼梦》,并且梦觉主人对《红楼梦》这一书名作了解释,虽然未必精当,但是最早的。又如曹雪芹的同宗室诗人永忠、明义也用过《红楼梦》的名称。永忠《延芬室集》收有题为《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诗3首;明义的《绿烟琐窗集》收有20首专门的《题红楼梦》诗,并自注道:“曹子雪芹所出所撰《红楼梦》一部……”据周汝昌先生考证,这20首诗大约作于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年(一七七零至一七七五)[5]。可以看出,此时,《红楼梦》一名的影响渐渐占上风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最早的把书名正是标称为《红楼梦》的抄本,是解放后在山西发现的梦觉主人序本,这个本子与甲戌本属同一个系统[6]。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记载:

“乾隆庚戌,有人告诉他看见过两种《红楼梦》抄本,‘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

这说明,程、高本出现之前,有以《红楼梦》为正式标名了。程、高本出现后,《红楼梦》作为正式书名便取代《石头记》了[7]。

由此我们可知,《红楼梦》作为书名历史已久,为读者所接受和习用,也就十分自然了。

二、“红楼梦”三字出典释义

查“红楼”一词的出典,唐代时人们就开始使用,不过含义不同。它的本意是指“朱色之楼台”。但在李白的《陌上赠美人》中“美人一笑钱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白居易的《秦中吟》中“红楼富家女”,韦庄的《长安春诗》云“长安春色本无主,故来尽属红楼女”,李商隐的《春雨》诗“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红楼”二字的用法是相同的,指富贵人家所居之华丽楼宇,后成为富家闺阁的代称。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中记载了“红楼”的又一用法。再如元稹《梦游春十七韵》:“……秋月照潘郎,空山怀谢傅。红楼嗟坏壁,金谷迷荒戍,石压破阑门,门摧旧。虽云梦觉殊,同时终难驻。”白居易的《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并序》:“……因寻常浦水,渐入桃花谷。到一红楼家,爱之看不足……”元稹诗中“红楼”与“金谷”对用,并不是专指女子居处,而是指家族衰败而导致园林的残破。白居易和诗中“红楼家”着重指铺陈庭园的宏大。可见他们这里所用的“红楼”显然是富贵人家庭园的代称。而《红楼梦》一书所描写的正是贾府这样一个富贵之家由全盛到衰败的具体过程,那宏大富丽的大观园,就是这个家族兴衰的象征,这和元诗所写韦门的角度很有相通之处。笔者觉得说“红楼”一词取义于此,是很有道理的。

至于“梦”字,如前面所引,脂砚斋在庚辰本四十八回末有一长批。这些例证虽然琐细了些,但宝玉神游太虚境和秦可卿托梦的确是书中的大关节处。又如甲戌本第一回石头与僧道对话的一段文字中的有这样四句:

“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世归空。”

又如脂砚斋在第四十八回中评香菱梦中说梦话所批:

“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已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

脂砚斋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这石头与僧道的对话,结尾应验了。这些思想,与李后主词“往事已成空,犹如一梦中”(《子夜歌》),苏轼词“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西江月・平山堂》)很相似。梦是这一书的灵魂与主旨,红楼之中时时有梦,处处有梦,并且全书以梦开始,又以梦作结。从《红楼梦》内容来看,作者一开始的自叙以及与他的家世生平相结合,慨叹兴亡,追思往事的味道是很浓的,所以说小说本身就是作者“曾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所作。但曹雪芹追忆并非惋惜和留恋,更多的是指责和鞭挞,这就超越了个人兴衰际遇的狭小范围,成为对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控诉书了。这是曹雪芹的可贵之处。

刘梦溪先生在《〈红楼梦〉新论》中指出:“《红楼梦》起初仅仅是指十二支曲子或第五回,并不足概括全书。”但是,他在《论〈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上的意义》中说:“第五回是全书的一个关键。”十二钗簿册是“全书的写作的提纲和阅读的提纲”,既然如此,题名由此概括而来,也应该可以想象了。实际上,从第五回终十二钗簿册及“红楼梦”曲子所反映的思想来说,也绝不是对红颜薄命的悲叹,而是通过对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的预设和构想,来反映了贾府整个家族的衰败。如《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分骨肉》:“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怨”;《虚花悟》:“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聪明累》:“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等等。特别是《收尾》的《食尽鸟投林》,描绘的“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凄凉场面,远远不是儿女私情、风花雪月所能包揽尽的。这些内容又和僧道对话、《好了歌》及注中表现的思想情绪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把第五回“红楼梦”曲子的名称扩大概括为全书的书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三、《红楼梦》一名最具有概括性

我们知道《金陵十二钗》这一书名是因书中有12女主角,这却忽略了男主人公贾宝玉,没能用上,合情合理。可《石头记》是本名,并且脂砚斋在抄阅、重评时仍用,那后来《红楼梦》一名为什么成为压倒一切的“总名”,笔者觉得“红楼梦”这一书名更具概括性,能更好地涵盖全书的主旨。

其一,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明义所见“曹子雪芹所处所撰”的稿本,却明明白白地标以《红楼梦》的,永忠“因墨香得观”的那部小说,也明明的标作《红楼梦》。这就是说曹雪芹确实用《红楼梦》作为“总其全书之名”的,这是因为从《风月宝鉴》的以“戒淫”为主旨的风月故事转移到以描写“儿女真情”――宝黛爱情悲剧和大观园女儿的悲剧上来。曹雪芹在《太虚幻境》的判词及《红楼梦》曲子里,早已预示了宝黛及大观园儿女们的命运都是不幸的,均不可能有更好的出路,只能“万艳同杯(悲)”、“千红一窟(哭)”、“怀金悼玉”。雪芹将自己的住处命名为“悼红轩”,因“红楼”一梦成空,故“悼”之。“悼红”的含义与《红楼梦》的含义是相通的,这两个书名号中的一个“红”字是共通的,“梦”与“悼”又相通。所以《红楼梦》的书名既关合“轩”,又切合《金陵十二钗》的所有女子的悲惨结局。书名的词感又鲜明艳丽,为其他各名所不及,故能压倒一切而成为“正名”。“《红楼梦》是新名,《石头记》是旧名”[8]。也可以说《红楼梦》为“新”稿名,《石头记》为“旧”稿名,即“石头”所“记”者盖“红楼一梦”也。故《红楼梦》有压倒《石头记》而成为“总其全书之名”。

其二,从文义来看,《红楼梦》这一书名最佳,其他四个皆有瑕疵。《金陵十二钗》指的是书中的12个女主人公,可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创作的文学巨著,难道仅仅是为了纪念几个女子吗?男主角贾宝玉又该置于何处?故用《金陵十二钗》根本说不过去。《石头记》固然浑朴自然,不加雕饰,可惜男人味太浓了,无法体贴照应书中众多的女性形象。《凡例》说它是“自譬石头说记之事”,就是把石头当作摄像机之类的东西,本身不具人形,亦无个性可言。可是“楔子”里却明明写着石头是要下凡到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受享受享”的。那么《石头记》就应当释义为石头的自传才是。霍克斯(David Hawkes)英译本取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取的是第二义。若取第一义,似乎应译为The witness of the Stone[9],书名存在歧义,不是最好的。至于《情僧录》这一书名,禅气过重,不够“含蓄蕴籍”。从表面上看,《石头记》和《情僧录》的性质相近,均有“实录其事”的意思,侧重于形式。《风月宝鉴》有“戒妄动风月之情”的意思,侧重于内容。它们合起来的意思是“石头”所“记”或“情僧”所“录”的都是风月故事,寓劝诫于其中,教人《风月宝鉴》要看“反面”,莫看“正面”。显然这些名字都有以偏概全之嫌,名不副实。当然这四个书名分别从不同侧面点题,毕竟并不离谱。但是,最好用一个名称能涵盖四义,合为总名,这样就非《红楼梦》莫属了。“红楼”不仅照应十二钗和怡红公子贾宝玉,而且“梦”字,则是本书主旨“到头一梦,万境皆空”之所在,亦寓禅机,真可说“味外有旨,天趣盎然”[10]。

其三,《红楼梦》一名最能体现曹雪芹的本义。我们翻开《红楼梦》一书就可以见到,曹雪芹对书中大大小小的各种命名都非常讲究,不落俗套。特别是在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通过贾宝玉较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总结一下有三点:首先,要“新雅”。如进园时见到桥亭建筑,贾政要题为“泻”。宝玉说“粗陋不雅”,主张“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其次,要“含蓄蕴籍”。如在蓼汀花溆,诸清客题为“武陵源”或“秦人旧舍”,宝玉认为:“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不愿带上批评政治的明显色彩,也可见曹雪芹未必会给全书题名带上“石能言”这样明显的典故。最后,要“概括无余,两全奇妙”。如在怡红院有人题为“崇光泛彩”,宝玉批评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则蕉亦无着落,故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不两全奇妙?”由此观之,《石头记》之名比较平庸又侧重于结构,而《红楼梦》则十分新雅醒目,既照顾到全书结构,又隐括了全书内容,而且余味无穷,而《石头记》则要略逊一筹了。

总之,“红楼梦”一名能够流传至今,并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主要是因为这一书名具有其他书名所不具有的优势。

――――――――――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40.

〔2〕周绍良.红楼梦学刊(第一辑).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

〔3〕刘梦溪.《红楼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1.

〔4〕邓遂夫.红学论稿[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266.

〔5〕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1072.

〔6〕〔7〕刘梦溪.《红楼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86.

〔8〕俞平伯.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后记.

旧版红楼梦范文4

关键词:张爱玲 考据 红楼梦 女性 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I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关于《红楼梦》的唯一的学术性专著,共七篇,以版本研究为主要内容,显现了其作为作家和女性的独特红学视角。按照红学的三大流派,张爱玲当属考据派,她以参详对照的考据方法为研究方法。张爱玲用“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① 来概括自己的红学情结。她对枯燥琐碎的考据,以及兜兜转转的细节乐此不疲的态度,将她对于《红楼梦》发自内心的真爱以及对于红学“不疯魔不成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红学的范畴,才华横溢的张爱玲确实有一些与寻常考据家不同的地方,略微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 与生俱来的红学情结

张爱玲出生于民国时期,和曹雪芹同为河北丰泽人。在丰泽,张家是百年来极具影响力的名门望族。但当张爱玲出生的时候,前辈的积荫早已褪色,她无缘得见外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等辈弄潮于洪流之中的风姿,只看见出身豪门腐化堕落的生活。当时代的车轮碾去昔日的繁华,显赫一时的世族逐渐的衰败和破落,所有的繁华富贵都在时代的纵横交错中暗淡之时,张爱玲只是默默地接受与面对,除了自怜自爱别无他想。

此后她发现了《红楼梦》,一朝相识,便豪掷十年时间,痴迷于《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倾注了血和泪的宏伟著作,它阐释了曹雪芹对于繁华陡转凄凉人生的感悟。正是因为同样显赫的家族背景,张爱玲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红楼情结;正是因为与原著作者相似的身世感怀,张爱玲初读《红楼梦》时一定感到了喜悦与知遇;正是因为同样的悲凉结局,张爱玲毫不费劲的走近了红学。社会环境的变迁塑造了她和曹雪芹相似的身世阅历和背景,这使得张爱玲在红楼世界中找到自己,深有一种“同为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微妙感觉。随着张爱玲大起大落的生活经历,她对《红楼梦》时有独特的体验,但是与生俱来的那份红楼情结已经潜移默化到她的内心深处,升华成了一种旁人难以启迪的审美天赋。在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中,这种情结和天赋也是处处显现。

张爱玲与曹雪芹相似的身世阅历与背景,带给她别人所没有的独特体验,有感而想到许多学术大家为了研究学术而对原本的文学作品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我觉得这个就是真爱,张爱玲对于《红楼梦》是带着真爱的研究,无关风月名利的研究出发点,独特的共鸣体验,是造就张爱玲不同于其他红学大家的第一步。

二、 同为作家自然契合的创作理论

张爱玲不同于其他红学家的第二点,就是其身份的特殊性,她作为一名文学考据家,自有考据学家们无可及之处。这样一批文学考据家,若鲁迅,若林语堂,若俞平伯,若张爱玲,他们具有十分丰富的创作经验。

张爱玲的红学见解主要集中在《红楼梦魇》中的《三详红楼梦》中,她否定了“自传说”,明确指出了《红楼梦》是“创作而非自传”。同时列举了大量的证据,如列出第二十一回总批引“有客题红楼梦一律”: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空真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张爱玲指出末句引“红楼梦”末回情榜宝玉评语,并且认为作此诗的人“深知拟书底里”,进而公认宝玉是写脂砚,但同时个性中也有曹雪芹的成份,如宝玉出园与袭人别嫁,就是曹雪芹的亲身经历。② 张爱玲由作品中的家庭背景对比曹雪芹和脂砚,又以曹早死和遗腹子曹天佑得出一个假设:如果脂砚是曹天佑,那么脂砚就正好符合宝玉的身份。由此可以看出张爱玲的考据是细琐而熟稔的。

从文学创作理论来讲,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③ 同为作家的张爱玲从自身创作经历出发,认为曹雪芹对于《红楼梦》的叙事,大部分出于文本创作和艺术上的需要虚构而成。如延迟元妃之死,获罪的主犯的更改,如黛玉的轮廓个性是脂砚早年的小恋人,这些正是印证了小说中的形象可以是生活原型,塑造人物往往是杂糅而成,这也就是创作的过程,也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

总之,张爱玲得益于丰富的文本创作经验,考据出《红楼梦》的些许奥妙。

三、 身为女性剑走偏锋的研究切入点

红学界长期被男性的声音垄断,红学大家几乎都是男性,张爱玲身为女性却位列红学家,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在张爱玲的考据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她剑走偏锋的见解,三分细致,三分精巧,还有三分女性所独有的温婉和一分驾轻熟路的熟稔。

《红楼梦魇》中考据谨慎细致,想象发挥恣意。张爱玲对于《红楼梦》的许多章节更迭改写的动机、时间次序以及脂批年代的先后等,做了翔实精细的考证,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确实是红学研究中的宝贵材料。最富有情趣的是,张爱玲本人的想象和随意的发挥,以及剑走偏锋的研究切入点,时常让人惊叹,此为才女之作,非常人之拙见。如张爱玲从中国古代的服饰的研究,以及文中人物是否缠足来考证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不同阅读体验,并且加以深入,考证了续书中的倾满现象。④ 如张爱玲对于宝玉出家后的那件大红猩猩毡斗篷极不满意,觉得太阔气了。她将旧本与甲乙本拿来参详对照,才发现“猩猩毡”三个字原来是甲本加上去的。旧本“船头微微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张爱玲认为这样写才是“神来之笔”⑤,这样的意境才是美,袈裟的红是可以附和“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但不能照搬先前那“猩猩毡斗篷”,一领破斗篷才是适合文本的。再如《五详红楼梦》中,张爱玲提出了欣赏《红楼梦》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偏爱书中的某一少女,而张最爱的当属天真烂漫,有侠女风范的史湘云。细心的张爱玲发现,在《红楼梦》主要的角色中,唯独没有史湘云的正面面貌描写,除了“醉眠芍药茵”的“慢起秋波”四字以及被窝外的“一弯雪白膀子”之外,几乎就没有对史湘云的外貌描写了。

似乎只有女人才会在猩猩毡红斗篷,鹿皮小靴,天足小脚上这些东西上特别留心,也只有女人特有不受束缚的想象和信仰,来支撑张爱玲完成那么多见解独到而有理有据的考证。但是正是如此,才会自成就了张爱玲的“红楼梦魇”。

注释:

①张爱玲:《张看红楼》,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②刘云春:《百年红学:从王国维到刘心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③涂昊:《20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旧版红楼梦范文5

一、新版所据后四十回是悲剧

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程伟元和高鹗通过萃文书屋推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程甲本),此书迅速传遍神州大地。从那时开始,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鲁迅说:“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2]这是合乎《红楼梦》文本实际的学术论断。显而易见,对于后四十回,鲁迅大体上是肯定的,赞许的。

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目前尚有争议,有一点可以断定,他生活于乾隆年间,和曹雪芹同时或稍晚,熟悉当时的世态人情。这个身份优势,嘉庆以还各种续书的作者均不具备。因此,后四十回能够取得相当可观的文学成就,两百多年来深入人心。其中的一些章回,如“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如“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一直脍炙人口,深深感动过无数的读者。悲剧和喜剧的观念源自古希腊,将其系统引入中国的第一人是王国维。他指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此项学术判断的文本依据,正是一百廿回,“彻头彻尾”当然包括后四十回。《红楼梦评论》第三章中大段征引的一节原文,来自九十六回“泄机关颦儿迷本性”。王国维叹赏,那是“最壮美者之一例”――“《红楼梦》之为悲剧也如此”。[3]王国维再三强调后四十回属于典型的悲剧,而今刘心武等人却硬说它是喜剧,不晓得他们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后四十回确实存在“结末又稍振”的问题,不妨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方面,这里边包含着曹雪芹的构想。甲戌本第五回《晚韶华》曲云:“气昂昂头带簪缨,气昂昂头带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位高登,威赫赫爵位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4]这是讲贾兰的结局为春风得意,高官厚禄,李纨遂得以安享晚年。至于死亡,谁也躲不过去。可见“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只是一种隐喻,而非具体的情节安排。“结末又稍振”合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物极必反嘛。另一方面,这是作者所涂抹的保护色,具有讽刺意味。据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四编》卷四记载,工部尚书兼内务府大臣那彦成(乾隆五十四年进士)说:“《红楼梦》一书为邪说行之尤,无非糟旗人,实堪痛恨。我拟奏请通行禁绝,又恐立言不能得体,是以隐忍未行。”[5]兵部尚书兼军机大臣玉麟(乾隆六十年进士)亦有同感,且在安徽焚板禁毁过《红楼梦节要》一书。这表明,当时《红楼梦》的生存环境极其险恶。作者预先摆出一副颂圣的姿态,显然是在刻意躲避文字狱,设法保全《红楼梦》。何况,当那些美丽而年轻的生命,黛玉、元春、迎春、凤姐、司棋、鸳鸯、香菱……相继凋谢的时候,作恶多端的丑类贾赦、贾珍、薛蟠、贾环、贾蓉竟能归宿于法外逍遥,这本身就暗含着辛辣的讥嘲――那是一个善无善报、恶无恶报乃至善有恶报、恶有善报的鬼蜮世界。同样是一出悲剧,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具备深刻的社会内容。

在学术上区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主要肇始于“新红学”的兴起。即便如此,胡适和俞平伯也没把后四十回一棍子打死。胡适说:“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还有那最重要的‘木石前盟’一件公案,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6]俞平伯也说:“将宝黛分离,一个走了,一个死了,《红楼梦》到现在方才能保持一些悲剧的空气,不致于和那才子佳人的奇书,同流合污。这真是兰墅底大功绩,不可磨灭的功绩。”[7]胡适和俞平伯的眼光一样,跟王国维及鲁迅英雄所见略同,都认为后四十回完成了全书的悲剧。

二、新版拒绝腰斩《红楼梦》

《红楼梦》佚稿研究是“新红学”的衍生物,俞平伯是它的开山祖师。1923年春出版的《红楼梦辨》中有两个章节,一是“八十回后底《红楼梦》”,二是“后三十回的《红楼梦》”,它们是佚稿研究的最初成果。彼时俞平伯还不晓得何为脂批,他所依据的是戚序本上的批语,四年后胡适购得甲戌本后才知道,那些批语就是脂砚斋评。在毫不知情的条件下能够慧眼识得真品,俞平伯的鉴赏能力令人惊叹。佚稿研究现已发展成了一个红学专题,俞氏的开创之功不可埋没。照理说,他最有资格藉口“雪芹原意”来否定后四十回,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20世纪80年代,佚稿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有严肃的、科学的一面,可惜后继的发展有所偏离。旧版电视剧《红楼梦》抛弃后四十回,而据所谓的“雪芹原意”另起炉灶,自编了六集的结局,就是上述学术背景下的产物。有感于此类状况,俞平伯在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写道:“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另纸又写:“千秋功罪,难于辞达。”[8]这是一个纯净的学人思索了一生的学术结论,特别发人深省,催人猛醒。新版电视剧拒绝腰斩《红楼梦》,结局部分依据后四十回,奥秘正在于此。学界经过八十多年的反思获得的宝贵认识,理当得到尊重。

后四十回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当受到尊重。前八十回是原著,是经典,后四十回也是原著,也是经典,而且《红楼梦》悲剧正是由后四十回来完成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一个整体,学术研究当然可以区别对待,普通阅读则宜维持它的完整性,尤其是面向大众的电视连续剧。严谨的佚稿研究,其成果只能是零零碎碎的细小片段,不足以构成完整的情节,永远都无法取代后四十回,除非涌现大量可靠的新材料。

启功曾赋诗说:“三曹之后数芹侯,妙笔高程绩并优。神智益从开卷处,石狮两个一红楼。”[9]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版的结局依据后四十回,这是一个理性的抉择。

三、关于黛玉裸尸镜头问题

事物的复杂性在于,有了一部完备的文学名著做基础,还不能保证电视剧必定成功。关键是如何真正做到忠实原著。新版的一些明显偏差,当与此相关,譬如选角失当、妆饰奇异、服装无季、剪裁欠妥……某些经典场景,如弄权铁槛寺、小红说奶奶、龄官画蔷、香菱学诗等踪影皆无,让人目瞪口呆。不该删的删了,不该增的增了。买椟还珠的同时画蛇添足,在学术和艺术上均不可取。《红楼梦》本身就是一尊精致的艺术品,学术研究是认识艺术真谛的一条途径。影视艺术涉足名著改编,若态度严肃认真,是不会排斥学术支持的。在《红楼梦》面前,学术与艺术相互依存,并不构成矛盾对立,两者都应当服从原著,服务于原著精神实质的展示。艺术上的错位,结果与学术上的谬误一样,形似尚且不能,遑论神似?个中教训,不妨从容探讨。此处只谈跟后四十回有关的一个例证,即黛玉裸尸镜头。

根据原著,从黛玉卧病到宝玉哭灵,一个来月,贾母根本就没去过潇湘馆,那是作者在鞭笞这个头号家长的冷酷无情与自私刚愎,笔法格外冷峻。在故事层面上,贾母是戕杀黛玉的罪魁祸首,理应受到严厉谴责。新版却借助黛玉的裸尸来凸显贾母的温情与忏悔,有待商榷。当初审阅的剧本中,本没有这场戏。[10]6月份在部分省市地面播出的定版,我们直到7月底才看到。作为《红楼梦》的首席女主角,黛玉是爱情的符号、圣洁的象征、美丽的化身,代表着真善美,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憧憬。暴尸属于极端性的惩罚之一,暴露裸尸则意味着天谴,黛玉何等无辜。

少女的可以展示冰清玉洁,但让少女的裸尸横陈在众目睽睽之下,则只能令人极度反感。那不是一件破碎的瓷器,而是一条惨死的人命。瓷器是物,人命是人。瓷器无遮无掩,黛玉的尸体却是穿着寿衣的。有原著为证。九十七回写李纨对紫鹃说:“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此指换穿寿衣。九十八回始则叙述:“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继则描写:“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11]黛玉死前擦洗完毕,已穿寿衣,其事甚明。所以说,新版让黛玉裸死,完全没有根据,没有可能,没有道理,没有必要。

作为该剧的文学统筹,我们早就把上述意见反馈给了制片方,八个月来反复劝说、交涉、批评乃至抗议,坚决要求彻底删除黛玉裸尸镜头,半点痕迹不留。[12]遗憾的是,今晚看到,我们的忠告最终全被当成了耳边风――只是把那块像玻璃纸一样透明的薄纱打上了荧光而已。由于肩膀、颈胸和胳膊照旧,暗示非常明晰,故视觉效果仍然十分刺目。面对此景此象,我感到痛心。当初审阅剧本时,我们对旁白的设置提出过明确异议,后来选用额妆时,又提出过书面反对意见,均未获采纳。为了避免制片方产生掣肘之感,我们充分尊重导演的改编自由,故学术介入一直比较消极。年初审看了样片,才意识到问题相当严重,但大局已定,为时已晚。嗣后的沟通,我个人失于简单生硬,没有收到显著实效。目前的状况,我也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现借此机会,向观众致歉。

注释:

[1] 卜昌伟:《刘心武痛批新红楼太喜剧,称欲拍“真故事”》,《京华时报》2010年8月14日娱乐版。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册)第232页至23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3]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学术经典集》第49页至72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4] 参见《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7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61年。

[5]一粟编:《红楼梦卷》第367页,中华书局,1963年。

[6]胡适:《红楼梦考证》,《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第1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7]俞平伯:《红楼梦辨》(上卷)第118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

[8]韦柰:《俞平伯的晚年生活》,《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4期。

[9] 启功:《哈尔滨红楼梦研讨会开幕》,《红楼梦学刊》1986年第4辑。

[10] 新版编剧之一青枚说:“被网友热炒的‘黛玉裸死’,更是让红学家直斥‘太大胆’。要知道这个画面,在剧本中无迹可寻。”可见黛玉裸尸镜头确属后来塞进去的私货。参见勾伊娜:《谁在编剧新版红楼梦》,《新京报》2010年9月17日C08故事版。

[11] 参见《红楼梦》第1341页、第135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2] 张庆善已先期对黛玉裸尸镜头提出公开批评。参见李洋:《中国红学会会长:新红楼还行,人物“额妆”不好看》,《北京日报》2010年8月5日文体新闻版。

旧版红楼梦范文6

她恨《红楼梦》,实际上她想拍的是《聊斋》

对于李少红那一代人来说,《红楼梦》是本坏书,表现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那些无事生非蝇营狗苟磨磨唧唧的破事儿,倒不如《聊斋志异》来得真切,这个判断当然受到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学价值观影响,至今都难以修正。在地面频道新鲜出炉2010年版,开篇就在向《聊斋》致以诚挚的敬意。荣宁二府几为兰若寺,庭院草木稀疏、灯光昏暗、白昼也是阴气森森、布帘血红压抑、女人们脸色苍白、神情寡淡凄楚、服装廉价、铜钱额妆根本分不出是媳妇还是姑娘,甚至有老妈子抬轿、所有的房间都好像是半地下室,完全可以套拍《倩女幽魂》。贾宝玉从太虚幻境中跌落,又冒出不明来历的水鬼夜叉,面目狰狞到可以去叶伟信剧组报到。李少红那么想拍《聊斋志异》,大可不必借着《红楼梦》的幌子。

网友插花

暖暖的蛋挞:因为学校网速不太好,第一次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电脑卡住了然后缓过来又快进,但是连着几次,我都怀疑是不是天气太热,电脑烧坏了!!!后来才发现,这是一种被反复使用的莫名其妙的特技。

她恨《红楼梦》,其实想拍的是《白蛇传》

从一开始,李少红确定与叶锦添继续合作,就让观众好生忐忑,一公布概念图,就依然是天雷滚滚响彻云霄,这哪里是《红楼梦》,分明是徐克版《青蛇》的再出发。薛宝钗就是那白娘子,而林黛玉则是青蛇,她们在争夺贾宝玉版的许仙。徐克版《青蛇》境界开阔、情怀高古、结构格局都相配。徐克的古装电影对于第五代导演来说,一直是羡慕嫉妒恨三部曲的参照物。2010年版《红楼梦》尽管参照《青蛇》来做,但剧中的景语和情语都很呆板粗鄙,动辄是错,创意、诚意、执行力和完成度,都不及格。以顾小白为首的编剧群,国学知识基本空白,而专家组几乎没有提供到位的服务,完全由着李少红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搞。即便完全没有原著和1987年版电视剧,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也只是一般的电视剧而已。

网友插花

菲比CAT:当时觉得铜钱头是最雷的,现在看来,所有雷中,铜钱头已经是最被人忽略的了。

她恨昆曲,她想拍的是一部评书

李少红口口声声说喜欢昆曲,并复牌了27段昆曲,即使有10段早已经失传,依然难以抗拒“人有多大胆,剧有多么雷”颠扑不破的定律。画面一再忽而快进忽而慢放,密度太高拧巴到极点,再加上呀呀咿咿不知所云的女声,走火入魔的光影音响组合,令观众诧异这就是学习昆曲?哪位观众能够找到一部影视作品,有着比李少红版《红楼梦》更多的旁白。曾经在张纪中版《水浒传》出演林冲的周野芒,那一平到底的男中音,是堪比嗡嗡祖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活生生将《红楼梦》演绎成图解版分角色朗读,你让刘兰芳、单田芳和袁阔成情何以堪。这部配音连环画自诩“完全忠实于原著”,却错误百出,第一集中林黛玉之母死于扬州,你还让他路过扬州北上。贾雨村娶个二房,也能够穿大红嫁衣裳拜堂,这是哪门子礼仪。

网友插花

莲动下鱼粥:书房里群魔乱舞,喊叫声,旁白声,背景乐,还有RAP!

其实,我们还看到了盗版《宫心计》、枪版《金枝欲孽》、洁版《金瓶梅》

如同《红楼梦》这种被历史一再验证过的文学杰作,一切艺术形式的再创作,演员都不可能超过角色,而李少红麾下的演员们,多数和导演一样没有对原著做文本细读,只是通过一些流行读物和剧本来做功课,于是,我们在雷版《红楼梦》中还看到了盗版《宫心计》、枪版《金枝欲孽》、洁版《金瓶梅》。那些丫鬟仆妇之间,往来折冲都如《宫心计》,但又摆不开阵势。小姐贵妇的心态又是交待不清,诉求直接,哪里会有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埋伏,影影绰绰的大有枪版卡带的感觉。而贾宝玉和袭人搞那一出床上戏,太过猴急,袭人不害羞,几乎要成为《金瓶梅》,可是书中王熙凤午睡,其实是与贾琏,本剧又配上类似迪斯科的旋律。

旧版红楼梦范文7

关键词:红楼梦;重新拍摄;经典;连续剧

1979年,王扶林导演就有意把古典名著《红楼梦》搬上荧屏。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红学界的支持,连续剧《红楼梦》成了中国电视史上迄今最风行的电视剧。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有人投巨资准备重新拍摄《红楼梦》时,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无论世人赞成也好,反对也好,重拍的准备活动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一、重拍红楼梦的意义

(一)展现新的研究成果

《红楼梦》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虽是一部爱情小说,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其爱情的悲剧影射了晚清社会的衰落趋势,有很高的历史厚度。其创作手法、语言艺术及人物塑造都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特别是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成功拍摄,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研究“红学”的热潮。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认为因为人们的认识水平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每一次重拍,就是对这个作品一次新的认知,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对红楼梦的又有新的认识,加上观念,环境的改变,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为重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的条件。

(二)再现经典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被改编过不下一百遍,每年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问世,它们当中绝大多数很平庸,却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观众了解了这部传世之作。

《红楼梦》也一样,像红楼梦这样的伟大作品重拍多少遍都不为过,它们会各有各的美,尤其是红楼梦没有结尾,更引起人们对它的结尾充满遐想。红楼梦原本就可以任人评说,当然也可以重拍,这就如百花齐放一般,各个版本的红楼也会姹紫嫣红的。曹雪芹的原著见证了不同时代对它的理解和演绎,再糟糕的版本也糟蹋不了它,再完美的诠释也取代不了它。

(三)弥补曾经的缺憾

1944年,著名导演卜万仓将《红楼梦》拍成电影,动用了当时最红的电影明星,周璇扮演林黛玉,袁美云反串贾宝玉,凤扮演薛宝钗。1960年内地越剧版《红楼梦》由著名的越剧搭档徐玉兰和王文娟主演,留下很多动听的唱段,也成为两位艺术家在那个动荡年代的人生转折点。在内地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之前,还有一些版本的《红楼梦》留给我们的已经不是作品本身的成败,而是一些复杂的记忆。

对于观众熟悉并视为经典的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结尾部分电视剧抛开流传很广的高鹗续作,根据红学界的研究结果重新编写了一个结尾。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妥,但是稍微有点直觉的人都能看出来,87的最后几集实在太仓促了,台词跟前面有明显的差距,就连部分角色的配音都不统一,给人的感觉是草草收场。重拍红楼梦可以弥补曾经剧中的缺憾,并且可以有所进取、努力超越。

(四)吸引新观众,激发青少年关注传统文化

经调查发现,87版《红楼梦》对于80后的吸引并不大,有些80后和90后甚至表示从没有看过这部经典电视连续剧,而且也不太理解父辈对这部连续剧的追捧和喜爱。而20年后的今天,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将实行“年龄稍大角色请明星加盟,年轻角色全部通过全球华人海选用新人”的选角原则,不排除邀请日、韩明星的可能。尤其是“宝黛钗”的演员立刻采用当前最时尚的做法“全球海选”角色扮演者。对于刚才提到的新观众来说,戏未开拍,已被吸引了。那么《红楼梦》的重拍也会带动广泛的红楼热,激发了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五)增加就业机会

经过20多年的岁月洗礼有人再次提出重拍《红楼梦》并且迅速聚集到上亿元的资金,工作启动之后,今天的重拍,从投资者,到编导人选,再到演员选秀等一系列现象来看,显然更像是在把这《红楼梦》当作一种商业运作,一种时尚运动,一种市场运营。无论如何这些活动都会带动部分经济发展,正如一位红学家在评论87版《红楼梦》时开头的一句话:千古一部《红楼梦》,养活今世多少人!

二、重拍红楼梦的优势

(一)导演经验丰富

87版《红楼梦》给人的印象深刻,王扶林导演功不可没,然而重拍《红楼梦》的胡枚也是实力雄厚,她是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汉武大帝》、《雍正王朝》、《乔家大院》等多部比较成功的作品。胡玫有着浓厚的大历史情结,她把握时代人物和政治事件游刃有余,相信在红楼梦的拍摄中也能呈现出这部名著的精神实质。

(二)投资巨大

87版《红楼梦》的投资仅为680万元,而新版的投资高达上亿,十多倍的投资会大部分用在制作上,号称中国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电视连续剧,由北京电视台、中影集团、华录百纳、鑫宝源等共同参与,中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担任总制片人,韩三平介绍,“新版会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纺织艺术、饮食文化和医学文化,原著中的诗词歌赋也都会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三)演员的选择面广

二十年前那部《红楼梦》的演员其实也是副导演全国各地海选而来,基本没什么经验,但经过培训,都表现得很好。新版《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选定,工作组显得比较慎重,光是海选时间就接近一年。在这么久的时间里,想必能够选出好的演员。海选从2006年8月一直持续到2007年6月,而且选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可谓面面俱到。

(四)商业价值大

目前尚不能完全评估新版《红楼梦》的商业价值,然而仅是前期的海选工作完全可以捞足第一桶金。另外,根据老版的相关数据,也可以推算出新版《红楼梦》的其它商业价值无限。比如,重拍《红楼梦》的消息后,老版《红楼梦》的收视率已经从最初的2.7点上升到了7点,翻了三番。广告费也上升了,以30秒的广告为例,从40000元到46000元不等。还有为旧版《红楼梦》而搭建的北京大观园,近几个月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在网上输入“新版《红楼梦》”,打开“谷歌”搜索引擎,就有767000项网页;打开“百度”搜索引擎,就有459000篇网页。

三、重拍红楼梦的难点

老版红楼梦先入为主,在百姓心中唯美的记忆,这个是无法改变的。很多人强调那是因为在过去电视生活非常单调,红楼梦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现在重新拍红楼梦不可能超越老版所带来的高度和震撼。

(一)时间太短暂

1979年,王扶林导演就有意把古典名著《红楼梦》搬上荧屏。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红学界的支持。1981年11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改编问题。1983年2月成立筹备组,5月成立编剧组,8月成立顾问委员会。1983年12月完成剧本初稿。用了约两年的时间,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一百多名演员。1984年春夏在北京圆明园先后举办了两期红剧演员学习班。让他们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同时学习琴棋书画,陶冶自己的情趣,最后确定角色。为拍摄的需要,在北京市宣武区按照原著的描绘,设计建造了大观园;在河北正定县建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1984年2月9日试拍,9月10日正式开机,在安徽黄山拍下了第一组镜头,至1987年上半年完成,先后到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共拍摄了近一万个镜头。老版《红楼梦》最初是1个月拍1集,后面是1个月拍1.5集,直到快结束时才1个月拍2集。

据媒体报道,新版《红楼梦》的选秀活动将从今年10月到明年6月结束,几乎选秀活动一结束,马上就投入拍摄,学习、培训,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该剧计划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就与观众见面。87版花了三年,而新版最多预计花三个月,这样的“神速”,使那些本来就在浮躁的商业活动中“胜出”的选手们,怎么能够有时间去领悟原著精神呢?

(二)著作中的精髓表现难度大

冯其庸说,《红楼梦》确实很难拍,《水浒》、《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是摆在面上的。而《红楼梦》的语言背后往往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比如书中说到元妃省亲,元妃在省亲别墅里看到张灯结彩、豪华得不得了,就说:“你们太奢华了,太靡费了,下次我再来千万不能这样了!”这句话的意思,实际埋藏了作者对现实的批评。一部电视剧《红楼梦》,要把书中多层含义拍出来很难,但一定要拍得有深度,把《红楼梦》的基本精神拍出来,让观众看起来是尊重原著的。与此同时,还要有新见解、新视角,不能照搬,这样,重拍的难度又加大了十分。

(三)人物角色把握难度大

向来,不同的人对宝黛钗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贾宝玉是一种叛逆的性格,林黛玉也是叛逆的性格,他们对封建的政治、考试制度、礼教都不赞成,特别是婚姻问题上主张自己选择。薛宝钗则是完全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一个女性。很多人不喜欢林黛玉,觉得她脾气大,喜欢薛宝钗的随和。但薛宝钗的随和完全是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是没有独立自主性的。《红楼梦》里有一句描写薛宝钗的话很重要,“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话看上去挺好,其实这句要倒过来才符合薛宝钗的性格,就是“任是动人也无情”――不管她怎么热情、怎么随和,但是到头来她是无情的。作者对这三个人物是有倾向性的。《红楼梦》这部书有它特殊的进步意义,只有准确地理解它,才会知道它的珍贵。

(四)音乐难突破

87版《红楼梦》中的《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等系列歌曲,都是作曲家王立平历时四年,潜心研读原著,倾其所有创作出来的,都可堪称传世经典。虽然,新版投资方宣布,将邀请谭盾加盟,为电视剧谱曲。谭盾毋庸置疑是当今最有才华的音乐大家,他为《卧虎藏龙》创作的电影音乐曾获得奥斯卡奖的肯定。但电影音乐毕竟不同于电视音乐,后者更看重歌曲的流行性。首度参与电视剧音乐创作的谭盾是延续传统,还是另辟蹊径,现在还难下断语。

(五)结尾如何处理也是一个难点

《红楼梦》是一部残缺的艺术品,而观众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又该何去何从。老版抛弃了高鄂的后四十回,但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支持,增添很多的硬伤。但若要按照高鄂续书拍,确实又心不甘情不愿,很对不起前八十回的精彩。结尾又是让人担忧的一个难点。

(六)对于不同文化层次观众众口难调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的观众看《红楼梦》是看剧情,有的看内涵。比如,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与李杜的诗歌不相上下,有些观众不一定爱看,而正因为有这些才更添《红楼梦》的神奇魅力,如何满足不同观众的口味,也是新版红楼梦所要仔细推敲的。

参考文献:

1、张毕来.漫话红楼[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张锦池.红楼十二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3、曾扬华.红楼梦引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吕启祥.红楼梦寻味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罗宗强.中国文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陈文新.红楼梦:悲剧人生[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白盾.红楼梦新评[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旧版红楼梦范文8

傲慢

李少红对《红楼梦》没有敬畏心,她表示虽然《红楼梦》是名著,但“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太严肃”。这不是严肃不严肃的问题,而是创作者需要以怎样的心态来完成工作。选择顾小白和8名80后作家来承担剧本,本来就过于傲慢。不是说《红楼梦》描写的是青春,那么剧本就应该属于青春写作。原作者曹雪芹都要耗尽一生心血,他本人况且也是没有最终完成故事,岂能这般简单就草率搞出剧本。剧本既无创新,也肆意曲解,不是傲慢又是什么意思?原著中的僧道二人,营生各有不同,僧渡女子,道引男人,到了电视剧中一塌糊涂乐哈哈的胡闹,难道李少红真觉得那些小年轻能知道僧道的区别?

妒忌

与1978级北京电影学院的同学们的成就相比,李少红在电影领域成绩很是差强人意,《恋爱中的宝贝》试图追求风格化却很是失败,多年来在电视剧有所收获,但是《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却非大众传播级别的作品,对照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胡玫等同学,李少红压力很大。接手《红楼梦》,是实现最大功率的名利营销的好途径,但可惜结果只是将其皮毛与前两部剧勾兑,不伦不类。

懒惰

1987年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有一个巨牛无比的顾问团队,王昆仑、王朝闻、沈从文、启功、周扬、吴冷西、周汝昌、曹禺、钟惦、杨宪益等各领域的专家,竭尽毕生所学为电视剧打磨细节,李少红的新版请来西岭雪等青年作家,知识结构高度重合,烟火人情的生活化、精神内核的情怀一无所得,李少红所谓“事无巨细每一个镜头都有出处并征求专家的意见”,真是有够扯!最让人忍无可忍的桥段,来自于“琏二爷找了一个清秀的小厮给他拔火罐”,原著是“暂将小厮们内有清俊的选来出火。”那个出火隐喻的是同,不拍也罢了,何必搞成火罐。

潜规则

历时八个月的“红楼梦中人”超大型选秀,经常半路停车、修改规则,导演易主、宝玉冠军空缺、黛玉冠军遭弃、黛钗演员互换,其中内幕太多,婆婆们指手画脚,潜规则几乎都摆到台面上了,连评委都感到无颜面对广大不明真相的观众,整个流程,都是娱乐业寻租、兑现的好故事。围观到最后,某演员竟然可以被说成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的最佳扮演者,我倒,这得是怎样的妖精啊。

饕餮

《红楼梦》从一开始,就面对着资金问题。制作方准备不足,需要本剧成为借鸡下蛋的公关利器。在时刻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难题之危局下,李少红非但没有时间让演员们加强自我修养,而且要听从制片人李小婉的要求,在拍摄期间大规模无选择走秀,狮子大开口也罢,洒洒水也好,演员几乎成了包身工,当然他们也是没有任何办法,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下,演员彻底被剧组绑架。

暴怒

李少红表示欢迎拍砖,而且是有质量的砖,可惜她抛砖引来的却基本上都是猛烈到极点的烂砖头。李少红连林黛玉是个瘦美人都要强词夺理,很多观众表示很无语,仰望星空,怎么会这样?即便在上海的试映会后,有人温和地提出一些意见,李少红和赵本山一样很情绪化地反击。从张艺谋、陈凯歌、赵本山、胡玫再到李少红,不宽容、不听人说、自我陶醉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

眼光

这一版《红楼梦》的主角演技平庸,我见尤恨。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次上了贼船的机会,李少红选材眼光有差在前,不负责任调教于后。从扮相到台风,平庸寻常,有人奚落“陈晓旭是从天上来的神仙妹妹,而新版则是从天上人间被赶出来的”,无秀外,不慧中。缺气质,何来情怀。这一版只几集,就奉献了林黛玉吐水、史湘云喷饭、贾宝玉和秦钟当众拉手的重口味镜头,那个令贾宝玉自惭形秽的秦钟,感觉倒好像德云社的李菁,而小贾宝玉老是大小眼的样子相当欠扁。

别总拿魔幻主义说事

87版对照记

《红楼梦》的主线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由主线所延伸出的还有书中四大家族(贾,王,史,薛)的兴衰演绎。对于新版红楼梦本不应再说什么,我说什么都是对李导的挖苦。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24年前,电视台第一次放《红楼梦》,一个村子只有一台电视,所有人拥堵在有电视的一户人家里,活脱脱的万人空巷的写照。《红楼梦》本身就是杜撰的小说,导演们再拍几次也是杜撰。观众怎么对待娱乐?观众是注重细节的,所以被娱乐给娱乐了。少部分观众关注什么?从《红楼梦》的主题、时代、人物到风格、习惯、礼节、建筑、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及吃喝玩乐。大部分观众看得是消遣,打发时间。

记得87版《红楼梦》刚一开演,观众一致认可陈晓旭的林妹妹和邓婕的凤姐,两个演员可以说是全剧人物塑造的经典,也是87版红楼梦成功不可缺少的。至少,她们朴素大方的朴素大方,花枝招展的花枝招展。

不是比较87版《红楼梦》的人物造型好看还是新版的造型好看。而是什么样的造型更适合原著人物的形象。新版和旧版,一个是写意的,一个是写实的。

虽然一部分观众可以意会新版《红楼》梦创意的需要,剧组却把戏曲装扮用了出来。在造型上追求后现代,不如在角色性格上下功夫。另外,别总拿魔幻主义说事。

旧版红楼梦范文9

其一:续改篇

凡是极其美好又有巨大遗憾的文艺作品,都会被称为“断臂维纳斯”,《红楼梦》也是如此。自该书诞生以来,关于后40回是谁之作等有关的探轶从未断绝,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就是想把多年来的研究以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刘心武续红楼梦》中,刘续试图进入曹雪芹的文本语境,对前80回中所有“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大、小、明、暗伏笔逐一进行了照应,并对古抄本中所有脂砚斋、畸笏叟批语中透露、逗漏的后28回的情节、细节、文本用语、回目等也逐一加以了兑现。

对于主要人物的命运,刘心武完全打破了《红楼梦》120回程高本的结局。在这里,林黛玉沉湖自尽;薛宝钗与贾宝玉婚后染病而亡;史湘云死后,贾宝玉大彻大悟,回归天界恢复神瑛侍者身份;妙玉为掩护宝玉与忠顺王同归于尽;好强的王熙凤则沦为下人,再加上被贾琏报复,她一路哭回金陵老家,在路上不堪,悲惨而死。

《红楼梦杀人事件》则是其中的一个异类。作者借用红楼中的背景和人物,写成了一出现代悬疑小说,以唯美笔触全面颠覆了这一百年经典。目前有两个版本的同名书籍,分别为中国人江晓雯和日本人芦边拓所作。江晓雯的《红楼梦杀人事件》,由四个连环案件组成,每桩案件,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极具场景感、戏剧性和表演性。深谙《红楼梦》的读者,会在《红楼梦杀人事件》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宝黛钗,一颦一笑仍如原著一样个性鲜明,只不过,他们的命运被重新改写。书中,晴雯、迎春、黛玉都被谋杀致死,卫若兰成了侦探,充满悬念。江晓雯以现代人的某些观念,对《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故事,进行了一次另类解读。其间,既借用了脂砚斋的某些批语,又很大程度上颠覆了高鹗后四十回的某些情节。

芦边拓的《红楼梦杀人事件》,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比肩共读的,不是那本《会真记》,而是《棠阴比事》《折狱龟鉴》《洗冤集录》等法医学专著和《龙图公案》《武则天四大奇案》等公案小说。时空背景从“贵妃省亲”开始。从第四回起,大观园内就发生了连环杀人事件,迎春、王熙凤、湘云、香菱、晴雯、鸳鸯、黛玉等美女纷纷死于非命。同时,大观园内的人们也钟情于探案,由探春发起成立的“海棠诗社”变成了解疑破谜的“海棠谜社”;原著里一笔带过的总管赖大之子赖尚荣,由贪官变为屡破疑案的刑部司法官,他被派去调查大观园连环杀人案,而暗中协助他的便是贾宝玉。

其二:研究篇

西岭雪素有民间“红学”研究第一女性之称。在她的《西岭雪探秘红楼梦》一书中,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触觉,带领我们探秘“红楼36钗”。她把《红楼梦》中人分成了“金玉”两大派系进而进行深层分析,得出此书是个性格的悲剧集合,其主要人物都是自误。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黛玉太聪明了,所以过分敏感,影响了健康。宝钗是博知所误,熙凤则是心机所误,心力消耗过甚,旧病复发而死。西岭雪就这样一一为我们揭底了红楼中主要女性人物的悲剧性格和薄命的结局,凭吊了最耐人寻味的红楼人物宿命之谜,这在历来的《红楼梦》阅读中,都是颇令人困惑的一团乱麻。

台湾著名美学家、文学家蒋勋的《蒋勋说红楼梦》,从人性、文学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红楼梦》真正的文学内蕴。蒋勋在台北授课《红楼梦》美学,引来林青霞每周飞赴台北听课,并且说:“蒋勋老师是我唯一的偶像,听老师讲《红楼梦》,心里会产生安定的力量。”蒋勋有段答记者问说,“在台北听讲《红楼梦》的大概不到三十个人,大都是台北那些大企业家的媳妇,很多都是嫁入豪门的。所以一个比一个美,我忽然觉得好奇怪,我觉得我在讲《红楼梦》,然后这些人真是红楼梦中人。他们才真的是红楼梦中人。他们完全知道十二金钗的悲苦是什么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忽然觉得《红楼梦》就像一部佛经一样,它其实也度化了我。”看来做红楼梦中人在当今社会,美学意义之外,尚有社会学之现状可作思考。

草根学者蒋国震的《真假红楼梦》,语出惊人,指出《红楼梦》的作者并非曹雪芹,而是康熙王朝曾被两立两废的太子胤。为了论证这一观点,蒋国震从曹雪芹的身世谈起,列举了大量确凿资料,证明曹雪芹只是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作者则另有其人。而后又剥茧抽丝,从《昌平州志》、《枣窗闲笔》等历史文献和文人著作中披沙拣金,描绘了胤从储君到“废太子”之后,创作《红楼梦》的心路历程,同时将一个纷乱复杂的清代宫廷政治斗争逐一呈现给读者。在《红楼梦》已有定论的前提下,我们为蒋国震不畏权威、敢于挑战之举叫好。

其三:解密篇

读书要读人,读人读魂。青灯下的古佛的《红楼人物解码:世道人情中的心机》就写到了人物的魂,在等级森严的荣、宁两府内,他们上至贵人,下至丫环的生存空间都非常狭小,如贵人阶层的,林黛玉在“世人皆浊唯我独清”中吟唱出“质本洁来还洁去”,而王熙凤则是在“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中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丫鬟阶层的,袭人、平儿、小红结局完好,而金钏、晴雯、司棋却阴阳两隔。这其间的差别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世道人情中的心机大有不同。比如贾芸审时度势,实现了从穷人到富人的变化;而贾瑞却不自量力,上演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闹剧。

侯会的《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试着从物质生活、银钱经济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第一辑“衣食住行”,试着由贾府的物质生活,探究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志趣。《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衣食住行,代表着那个时代最奢华的物质享受水准,大有超越皇家的势头。第二辑“银钱经济”,进一步由经济的角度关注作品。从当时的金银价格,说到物价水平,更分析了贾府的财政状况。第三辑“真相曹家”,引领我们把目光由书内移向书外,关注到曹家的经济、物质生活史实,那是小说的素材源泉。于是我们看到曹玺、曹寅父子寒酸的“工资单”;了解了曹家因接驾而造成巨额亏空。小说中不少谜题的背后答案,在本书中都是第一次披露。

刘耕路是87版电视剧本《红楼梦》三名编剧之一,所著《红楼诗梦》寻觅故典,探索诗谶,以详细注释与赏析解诂《红楼梦》诗词,慰藉曹雪芹传诗之意。刘耕路认为,“如不是精通中国传统文化,断写不出《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同样,读《红楼梦》也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才能对其内涵理解更多”。因而写作此书第一章,谈《红楼梦》曲和“判词”;第二章谈宝、黛诗词;第三章谈匾额、联语;第四章谈谜语及酒令;第六章谈赞语、偈语等。若想从《红楼梦》里领会文学与艺术的景致,可藉此书反复吟咏或赏玩。

其四:衍生篇

沈雁英教授的《红楼梦养生智慧》,深挖细做,对《红楼梦》蕴含的健康养生之道和中医保健精粹加以研究和分析,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解密红楼”,用富有哲理而又风趣幽默的语言,向读者积极灌输和倡导现代健康生活的新观念。诸如贾母“最是怜老惜贫的”,对一些老人,还有下人,她都注意做到关爱、关心和体贴,用刘姥姥的话说,贾母像老菩萨一样,能够仁者有寿。所以,人的豁达乐观,也能够对人的健康长寿有帮助。

张志鹏的《红楼梦的职场人生》,是对《红楼梦》的现实解读。张志鹏站位现代职场,依从行政视角,辅之以严谨公文的全新架构,独步匠心,活学、活用、活化了经典。全书精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36位丽人,同时收录了刘姥姥、乌进孝、贾芸儿、薛姨妈等四位“非钗”角色,以人物引情境,以故事说权谋,成功将《红楼梦》这一旷世伟作中所囊括的政治风云、职场权谋,以及由此生发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等,通过一种简洁、轻松的形式一并呈递给各位读者,进而生发出对涉世生存法则和职场人生的正反两方面行政参照。

曹雪芹不仅是文学家,也是美食家。蒋荣荣的《红楼梦美食大观》以“色、香、味、情趣”四要素,写到了《红楼梦》中“吃”的学问。虽然《红楼梦》不是描写“吃”的伟著,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烹调食谱、点心饮料,宴饮场景,无不精妙异常,令人叹服,据此,有人对《红楼梦》里的菜肴、点心、饮料以及曹雪芹的烹调技术作过专门研究。或许是受到这些人的影响,并出于烹饪技术教育的需要,以及对《红楼梦》一书的偏爱,蒋荣荣饶有兴趣、不遗余力地整理编写了这部《红楼梦美食大观》。

潘富俊博士的《红楼梦植物图鉴》,带领读者从认识植物的特性,来深入曹雪芹的红楼世界。收录在《红楼梦》出现过的植物共242种,潘博士从每回故事大纲说起,言简意赅剖析每种植物在故事中的运用技巧,甚至溯及《诗经》的文学传统。借由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曹雪芹如何运用植物来写景抒情、刻画人物:比如黛玉葬花葬了什么花、十二金钗各有哪些象征个性与命运的植物,以及三十服名称讲究的中药方剂到底是真是假。

相关书籍:

《刘心武续红楼梦》刘心武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刘心武续红楼梦》:epaper.省略/gmrb/images/2011-03/02/09/res04_attpic_brief.jpg

《红楼梦杀人事件》江晓雯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10月

江晓雯《红楼梦杀人事件》:img39.省略/18/34/20931489-1_e.jpg

《红楼梦杀人事件》(日)芦边拓著,赵建勋译,群众出版社,2008年1月

芦边拓《红楼梦杀人事件》:img39.省略/49/16/20162389-1_e.jpg

《西岭雪探秘红楼梦》西岭雪著,团结出版社,2010年3月

《西岭雪探秘红楼梦》:img32.省略/37/8/20819242-1_e.jpg

《蒋勋说红楼梦》蒋勋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8月

《蒋勋说红楼梦》:img33.省略/9/30/20918313-1_e.jpg

《真假红楼梦》蒋国震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年8月

《真假红楼梦》:img33.省略/17/14/20911193-1_e.jpg

《红楼人物解码:世道人情中的心机》青灯下的古佛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红楼人物解码:世道人情中的心机》:img35.省略/43/10/20873005-1_e.jpg

《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侯会著,新华出版社,2010年10月

《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img39.省略/38/10/20903789-1_e.jpg

《红楼诗梦》刘耕路著,三联书店2010年9月

《红楼诗梦》:img35.省略/45/10/20923695-1_e.jpg

《红楼梦养生智慧》沈雁英著,求真出版社,2010年3月

《红楼梦养生智慧》:img39.省略/40/14/20787169-1_e.jpg

《红楼梦的职场人生》张志鹏著,凤凰出版社,2010年9月

《红楼梦的职场人生》:img33.省略/78/23/20936103-1_e.jpg

《红楼梦美食大观》蒋荣荣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红楼梦美食大观》:img33.省略/66/10/9335073-1_e.jpg

旧版红楼梦范文10

摘要《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翻译特色自成一家。其独到之处主要源于译者创新性的翻译策略。本文详细分析了《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的创新性翻译策略,以期为文学翻译提供有关策略讨论的新视角。

关键词:《红楼梦》 霍译《红楼梦》 创新性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2009年英国伟大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kes)先生的去世,对我国汉文化在英国乃至世界的传播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但是,承载着先生毕生心血的霍译《红楼梦》却时刻向世人彰显着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说《红楼梦》登上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霍译《红楼梦》则登上了中国古典小说英译的顶峰。该译著自1973年陆续问世以来,就以“译本语言精确优美……,考订严密,有根有据,备受海内外红学界和翻译界褒奖”,形成了自成一家的翻译特色。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奇书,对世人来讲是“永恒的困惑”。要翻译这样一部巨著,到底会有多难呢?我国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曾说:“我不懂翻译,但是,就算是我们(中国人)把《红楼梦》的原文要弄明白都不容易,那么要把它翻译成外文,这个困难就更大了。”霍克斯译成第一卷后,在序言中谈到了他翻译这部奇书的目的和动机,“把一切都翻译出来――甚至双关语……假若我能够把这部小说给予我的阅读快感向我的读者传达一二,那么我的此生就算没有虚度了。”1998年12月,在一次非正式访谈中,霍克斯再次谈到了他对《红楼梦》译本的定位和他的翻译目的,“我当时就想我要翻译内容不需要考虑多少学术性。我只要考虑如何再现这部小说就行。毕竟出版商是企鹅集团,我要把整部小说都译出来同时还要让英国的读者乐读,能够读出我读这部小说时感受到的快乐。”霍克斯与企鹅集团签订合同翻译《红楼梦》是在1970年,那时,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有限,将一部中国封建文化集大成之作品译成英文还要读者乐读,这个目标对于译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译者要采用哪些翻译策略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呢?

近年来,讨论霍译《红楼梦》翻译特色的文章频频见诸各期刊,相关论著也时有出版。学界人士在认真研读译著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霍译《红楼梦》中使用的主要翻译策略,如扩展性策略、补偿性策略、归化翻译策略、创新性翻译策略等,这其中又以创新性策略最有特色。

二 创新性翻译策略

创新性翻译策略可谓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最突出的特色。霍克斯在1998年的访谈中谈到了自己享有的自由度――不用过多考虑译本的学术性,要考虑的就是译本要有很强的可读性;以及他所持有的翻译目的――要让译本读者乐读。正是这样的翻译目的和自由,给了霍克斯以充分的空间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最大限度内再现原作的高妙。这些创新性翻译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5大方面:版本选择、分卷方法、书名的选择和翻译、人名的翻译、正文内容排版的版式。

1 版本选择上的创新性

《红楼梦》的版本一直是红学家关注的问题。“《红楼梦》引人入胜之处,除了其故事内容外,存世的旧版本众多且常有出入也是一因。清季的抄本目前已知有十二种尚存,连乾隆末期萃文书屋以木活字版发行的印本也有数种不同的形式,……两年前另有一新发现的抄本,仅十回,……现通称‘卞藏本’”。“对不同版本的研究、比较,可以一窥作者的原意、构想和成书的过程,也可以看出抄本流传中他人删增的痕迹,也才不会误信不正确的批语而得错的结论”,这众多的版本给译者的翻译带来了很多问题,究竟取那个版本作为原作,霍克斯在着手翻译时可谓颇费心血。在序言中,他表明:“在翻译这部小说时,我发觉不能严格忠于某种单一版本。因为程高本更为前后一致,所以,虽然它没有其余版本有趣,我在第一章还是主要依从这一版本,在以后的章节中我经常参阅手抄本,我还修订了少数细节。”也就是说,霍克斯在总结各个版本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翻译本体――那就是他的带有独创性的底本”。

2 译本分卷上的创新性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红楼梦》,流传最广的是120回目的版本。霍克斯和闵福德的译本也是翻译了120回目。但霍译本“却是根据小说的故事内容自然分卷,并根据各卷的内容另行命名。这可能是霍译《红楼梦》最明显最富于独创性的体制更易了。”霍译《红楼梦》5卷本分别命名为:

VOLUME 1:THE GOLDEN DAYS

VOLUME 2:THE CRAB-FLOWER CLUB

VOLUME 3:THE WARNING VOICE

VOLUME 4:THE DEBT OF TEARS

VOLUME 5:THE DREAMER WAKES

3 书名的选择和翻译上的创新性

《红楼梦》这部奇书曾有过《金陵十二钗》、《情僧录》、《风月宝鉴》、《石头记》和《红楼梦》等多个名称。“红楼”一词在我国文化中意蕴丰富,既可以指达官贵人府邸,又可以指古代贵族家里的小姐闺房,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红楼”就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红”这种颜色在我国文化里往往象征吉祥、幸福、喜庆,而在西方,这种颜色却和革命、暴力、血腥密切相关。霍克斯着手翻译《红楼梦》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不像现在这样多,也就是说在译本读者对源语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书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译本的流传和接受程度。如何才能保证企鹅经典系列的可读性,如何才能让英国读者了解、接受这部中华奇书呢?霍克斯深谙两国的文化差异,所以避开了享誉神州大地的《红楼梦》这个书名,而是取《石头记》作为译本的书名。当初,霍克斯取《石头记》作为译本的主书名,作为补偿措施,以《红楼梦》为别名,译为: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lso known as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同时将二者写在封面上,可是不知什么原因,这一命名方式只在第1、2、5册上出现,在第3、4卷没执行。但是这仍然让我们看到了霍克斯在书名选择和翻译中的创造性。

4 人名翻译上的创新性

人物姓名是人类社会成份在社会结构中的文字符号标志,人物姓名无不带有民族、国家、语言、文字、宗教、地域等特色。汉语姓名的文化内涵往往包括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因素在内,有时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民俗、思维习惯等。没有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的外国读者,势必难以理解原著中中国人姓名的真实含义。

《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之难还不仅在此,还有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人物形象多。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37部戏剧,总共设计人物才400余人,可是《红楼梦》以半部小说却描写了421个性格迥异、性情不同、有各自语言风格、各自语气语调的鲜活人物形象,可以想见人物之纷繁和出场之密集。加之中西方不同的命名体系,要让当时的英国读者弄清楚这些人物形象、明白各个人名的含义和象征意义、理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殊非易事。

在1998年的访谈中,霍克斯回忆了当时他对人名这个问题的认识及其解决这个问题的创造性翻译策略。“摆在你面前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人的人名。中国人的名字太难记了。……他们(英国读者)根本就记不住中国人的人名。……如果你对他们说Jia Zheng,and Jia Zhen, and Jia Jing,这在他们听了根本就没差别。”人物形象这么多,文化差异这么大,作为译者,该怎么办呢?一般译者会直接将人名译成拼音,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一般原作来说,这也是无不可的。可霍克斯翻译的是《红楼梦》,又是在改革开放前,这种译法无疑会给读者造成障碍,影响译本的可读性和传播。所以,霍克斯没有音译所有的人名,而是采取了很有独创性的翻译策略。可以说,人名翻译是霍译本最具创造性的翻译特色。他将所有人物粗略分为主人和仆人两个类别。对于主人,霍克斯保留他的中文名字;对于仆人,则采取意译法。例如将“贾政”译为Jia Zheng,而“晴雯”就意译为Skybright。小说中涉及的宗教人物则译为拉丁名字,优伶的名字则译成法文。虽然这种译法未必就是最好的译法,但是这种译法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种绝对创新。

5 正文内容排版版式上的创造性

霍译《红楼梦》在这方面的创造性,从正文文字排版和印刷效果上可窥一斑。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曾专门撰文探讨过这个方面。原著原本内嵌在行文中的排比内容到了霍克斯笔下单行排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强化了译文的可读性。例如,在第1回,那僧人对通灵石头说:“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这几个排比偏正结构在原文中并没有单独列行,但是在霍译本中则单独列行:

After that I shall take you to a certain

Brilliant

Successful

Poetical

Cultivated

Aristocratic

Elegant

Delectable

Luxurious

Opulent

Locality on a little trip.

这样的排列简洁明了,令读者一目了然,阅读效果自是非同一般。除了排比结构采用这样的排版版式,在人物出场描写时、文中对仗的内容或者原文强调的内容,译者也采取了分行排列的版式。

另外,译本中常用斜体字、黑体字、变体字,或者字号、大小写的变化,以达到突出内容、强化阅读效果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霍译本的创造性特色。

三 结语

翻译是戴着着镣铐的舞蹈。受原作限制,译者不能随意创作可是却能够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创新。有了翻译就有了翻译策略的探讨。从古至今,关于翻译策略的论争此起彼伏,不论是“案本而传”还是“依实出华、趣不乖本”;“信、达”还是“雅”;“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在文学翻译领域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翻译策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有具体文本具体分析。正如霍克斯先生所说的那样,“我做了多少,有哪些规则,这都是我为翻译这一部特定的小说――为了小说本身的问题或者小说展现的问题――而制定的规则。”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异于它者的自身状况,因此需要针对具体的作品制定具体、适用的翻译策略。霍译《红楼梦》的创新性翻译策略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这倒不是说要学习他的具体策略,而是要学习霍克斯的这种创新意识和胆识,同时还要学习他为学认真、治学严谨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 《红楼梦学刊》编辑委员会:《沉痛哀悼霍克斯先生》,《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5期。

[2] 冯其庸:《〈红楼梦〉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在全国〈红楼梦〉翻译研讨会上的报告(节录)》,刘士聪主编:《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Hawkes,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 1).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9,Introduction,46.

[4] Hawkes, 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 A Translator’s Notebook.Hong Kong:Center for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Lingnan University,2000,Forword,xv,xiv.

[5] 刘广定:《版本研究谈》,《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3期。

[6] 陈宏薇、江帆:《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中国翻译》,2003年第5期。

[7] 王宏印:《试论霍译〈红楼梦〉体制之更易与独创》,刘士聪主编:《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旧版红楼梦范文11

关键词:《红楼梦》 续稿 残缺美

《红楼梦》成书迄今二三百年,仍受颇多争议。把它推上风头浪尖的,不止是小说的故事,更有其与众不同的神秘因素——这部旷世奇作竟是残稿。现在大家多认为,曹雪芹完成全书后,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以及第八十回以后部分在传抄过程中遗失,后由高鹗在市井搜罗失稿,经收集、改编和整理与程伟元补上四十二回,至于这稿子是谁写的,无人知晓。或许这部分故事不尽合曹公本意,但起码是后世流传中的主流版本,就连权威的现行本也沿用此稿。有人另续红楼,但影响不大,鲜为人知,如《后红楼梦》、《绮楼重梦》、《续红楼梦》、《续红楼梦新编》、《红楼复梦》、《补红楼梦》、《红楼梦补》、《红楼圆梦》、《红楼真梦》、《红楼梦影》、《红楼幻梦》、《续红楼梦未竞稿》等几十余部作品,就是在当代也有不少人写过续书。可见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续稿可以撼动高程稿的重要地位。其实,任何一部续稿都已不能还原曹公原意了,《红楼梦》正是因为它的不完整性,更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因为残缺而显得更加美丽。

缠绵悱恻的宝黛爱情,美轮美奂的诗情画意。当你正为迎春怨嫁孙绍祖的命运慨叹惋惜,想翻页看之后的故事的时候,很可惜,故事由于某种原因到头了。小说的戛然而止,带给了人们不尽的遐想、无穷的好奇,而每个人的遐想都不得证明。因为曹公作古,这使读者百爪挠心,纠结不已,对这部书的喜爱愈发深了:这个遗憾的差错似乎在冥冥中缔造了这部书的另一种神秘美,《红楼梦》不得已以“开放式结尾”作结,阴差阳错的偶然缺失使它更具艺术美感。

小学的时候看着《红楼梦》未完,也心里急得牙根痒痒,于是自己也买了稿纸准备再续一稿。最近收拾旧物,偶然得见,原来那时就只写了十回便不了了之了。想来那时还真是幼稚可笑、不谙世事。

黛玉是自缢埋香冢、沉湖还是痨病而死?宝玉湘云沦落他乡乞讨被还俗的妙玉所救?《红楼梦》里两股权势暗流涌动?贾府企图谋朝弑君?秦可卿是皇帝安插在贾府的头号间谍?病重时的药方是上峰“自我了断”的密令?元春是抱恙而终还是劫遇逼宫?后世的猜测越发证明了残缺的《红楼梦》散发出的耐人寻味的神秘。

以上说法让我们听着恐怖得不寒而栗,可这恰恰就是某些红学高人的论调,普通读者才疏学浅,不敢做出如此大胆的论断。只希望在我被红学家及其研究结果吓死之前最后发表一下个人观点,以作遗言:《红楼梦》因其残缺而更加美丽。它的美丽是决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臆断加以玷污的。自己的推论怎么会变成“曹公本意”了呢?红学是为了带领大家走进红楼、品鉴红楼而具有其存在意义的,并不是为了制造耸人听闻的猛料而存的。如果红学为后者而存,就真是可耻之至了,红学会成了一帮食客的大食堂,任由其混饭罢了。远不及做出巨大贡献的高程二人,起码没有他们,就还没有“红楼梦”,只有“石头记”。倘真较起真来,这《红楼梦》究竟是不是曹雪芹的手笔恐还难以断度,那么至于后半本书的内容的探佚就更不知要排队排到几辈子去了。

作为读者的我们,在找回八十回后故事前,唯有敬畏这伟大的残缺美。其实,世上本无完整的事物,我们应尊重这一点。“靖本疑案”一时轰动红学界,可单靠脂砚斋的只言片语,和并不一定真实存在的靖本又怎能原原本本地还原整部著作?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纠结于各种版本的续法究竟好不好而不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想,《红楼梦》本身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跛足道人早在第一回就有言在先:“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一味为小说结局而争执得喋喋不休本身就违反了作者的想法。某些红学家打着保护红楼的旗号,其实是对红楼的糟改。分成各个流派,为红楼人物原型、结局命运争执不休,口口声声说自己在红学研究上有多深造诣,却违背了《红楼梦》最显而易见的本旨,这是莫大的笑话,真是“满纸荒唐言”了!这是对曹雪芹的亵渎,对《红楼梦》的侮辱,本不是红学家应做的事。我们本应珍惜这仅存的七十八回原著,以其独特的美丽和魅力去感动世界。至于续书,“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怎么想都可以,但不应再有以自己臆断的推测来扰乱大众视听的勃勃野心了。即使为这琐碎的事操劳一辈子,也不过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终究“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又何必搜索枯肠,“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可叹:

曹公沥血泪十年,后书不见仅存前。

标异立新不相干,续貂狗尾莫流连。

旧版红楼梦范文12

北京电视台和中影集团联合推出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比起“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引起的争议更多,因为节目中融入了传统文化,是一场“古色古香”的选秀,是一种复古性的娱乐。当经典名著遭遇现代化的商业运作,必然引起无数的争论与思考。“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在操作和执行的过程过于粗糙和拙劣,加之商业运作的成分过大,因此有很多的负面影响,但其积极意义也应肯定。

“选秀”:经典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打开百度,搜索与《红楼梦》有关的信息,大概有628000篇,主要都是关于“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的,这个活动让很多人嗤之以鼻。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确实让人心中有所不满,因为把选秀这种商业泡沫的形式嫁接到令无数国人倾倒的经典名著上,让人感到的是一种无力的浮华。自古以来,文人的清高与金钱的铜臭总是格格不入的,可是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样的选秀也未必就是万恶的。

经典沉积着丰富、复杂、多样的文化矿藏,具有不同知识能力的人可以从中开发出不同形态、功能的矿种,它最持久的魅力就是总能与时代结合,让每个时代的人都体会到它的光芒,生生不息,代代不止。电视剧《红楼梦》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化象征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典仍然要发挥它的作用。“红楼梦中人”选秀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种现代的传承,是大众文化与经典的一种结合。

笔者认为,“红楼梦中人”的选秀活动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结合,将古典文化与当代流行文化容纳和结合在一起。新版《红楼梦》选择以选秀的形式选拔演员,试图将古典文学名著与当下最流行的节目模式结合起来,并通过这种结合迎合大众,吸引更多的观众去关注《红楼梦》,从而起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明显看到当文化与产业结合,文化便不再能安分守己,不再是纯粹文学的积淀,不再是被束之高阁让无数文人骚客顶礼膜拜的神圣,它成为一种消费,在为大众提供精神享受的同时,又为商家赢得了利益,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产物,是一种必然。

经典被拿来作秀,在一片反对的声音中还应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红楼梦》,据调查,很多人为了参加“红楼梦中人”的选秀,重读经典,有的达三遍以上,让更多习惯网络时代文化消费方式的青少年,借这个机会去读《红楼梦》原著,只有这样接触原著,经典的无穷魅力才会真正释放出来,被更多的人们接受。大众文化与经典的结合是经典传承的一种现代化手段,是时代的一种必然,“红楼梦中人”选秀的策划是契合时展的。

沉淀浮躁,让经典永恒

87版的《红楼梦》虽不完美,但已经成为一代人心中的情结。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出精品的时代,没有巨大的物质诱惑,又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可以让人潜心创作。87版《红楼梦》用了两年时间寻找演员,六年时间来培训,历时五年拍摄完成,其中的音乐创作也历时四年,精心的创作让我们看到的不是演员的演技和画面技巧,而是一种气质的完全融合。

“当一种社会产物行将消逝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人们怀旧和研究的对象”,在那个精品年代渐渐远离的时候,我们总试图去寻找另外的途径来传承这些精品。“红楼梦中人”选秀是一种创新的传承,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场选秀流于表面且过于浮华,比赛过程的一切细节模仿“超女”,现场PK、短信投票、淘汰后的煽情一样不落,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青春美丽而缺乏气质的脸庞,是一个个演技高超而没有底蕴的追梦人,完全没有复古意味,呈现给大家的这场经典与大众文化的结合是拙劣的。

如何才能做出精品超越经典,如何体会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的人生三昧,如何感受“三春去后诸芳尽,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世态炎凉,是浮躁的现代文化工业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期待着制度的完善,浮躁的沉淀,让经典可以永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