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给十年后的我

写给十年后的我

时间:2023-05-30 09:04:17

写给十年后的我范文1

我们“穿越”吧

@下一站布拉格(10月18日23:48):已经和“组织”建立联系的童鞋,可以选择上门自提或以邮政信件的方式取回自己儿时的墨宝。上门自提者,请务必在脑门上贴上自己的姓名,以便辨认,不用谢!

@下一站布拉格(10月23日00:36)通知:第一批邮件将于10月24日用挂号信寄出,请对照名单注意查收。祝愿它们的寻亲旅途一路顺风,能在一个风轻日暖的好时节到达你的手中。唠叨一句:你们拆信的时候,怎么的也得先洗个手,或者再更个衣……

在微博里,吾老师记录了自己整理信件、抄写信封和邮寄信件时的心情,想到这些“小古董”们即将从自己手里翩翩飞走,完璧归赵,她心里既高兴又不舍。仿佛这些并不是普通的信件,而是一群乘坐绿色自行车、即将踏上各自寻亲之旅的“12岁孩子”。在她看来,能同时见证这些同学的过去和现在,感受到那份奇妙的交集,是自己从这个活动中收获的最大福利。

北京大学化学专业的直博生来旸,收到信时“紧张得有点不敢看”,他在微博上反馈了自己的“小团圆”感受——“看到了那个傻傻的自己”。在他当年那封写给自己的信里,开头的称呼是“来旸哥哥你好”,落款是“你的来旸弟弟”。吾老师回复:不要笑自己当时的傻气和天真,也不要诧异自己当初的天马行空,10年前的TA和现在的你,谁也不要“嫌弃”谁。希望TA回家后,你们好好地照顾TA,保护TA,再过10年还能看到TA。

还有一部分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的同学,因为心情急切,就选择上门领取自己的信。这些在网络上叙旧、畅谈的“12岁少年”,就要“见光”了!

2012年10月25日下午,60人中的速度NO.1——王天宇第一个领走了自己的信。看到这个阳光大男孩站在走廊上,带着一脸似曾相识的灿烂笑容“穿越”而来,吾老师也笑了。王天宇接过自己的信,不肯当面拆开,说要带回去好好看。在他离开后的几分钟里,吾老师收到了他的短信:看到信里的我对自己说,不要老惹爸妈生气,要对他们好一点,顿时“泪流满面”了……

为了让这场“穿越”的游戏进行得更彻底,2012年10月28日上午9点,吾老师和几个同学约在“老地方”见面——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文学科技楼。浙江大学会计专业的陈悦菲来了,她很快就找到了儿时上课的这幢楼,却又怀疑地问:“我记得门口那条路挺长的,怎么变这么短了?”她的到来,引起了30多名小记者的“严重”围观,他们强烈要求分享大姐姐10年前写给自己的信。陈悦菲只好高举信件,四处奔逃:“你们别抢,别抢,我自己都10年没看到它了……”另一个男生姚晨晨,绕着记忆里的教学楼困惑地转了好几圈,正好被吾老师看到了他的侧面。吾老师觉得他眼熟,下意识地冲他摇摇手机——好,接头成功!姚晨晨最大方,不但把自己当年的信让给学弟学妹们先睹为快,还认真接受了小记者们七嘴八舌的专访。

@下一站布拉格(11月1日12:56):那个信里把自己10年后的模样和帅气爸爸进行比较的赵一驰,今天领走了自己的信。微笑着读完,他小心地把信放进了随身书包,掏出一盒饮料。我诧异:你自己留着喝,不用给我。他腼腆地笑笑:就是给你的,路上我买了两盒。想起那天王天宇站在办公室门外等我,也递给我同样的一杯奶茶……男生也有这样温暖的细心啊。

梦想在“漂流瓶”里亮晶晶

60个孩子写给未来的60封信,触动了许多人心底的那块柔软角落;“十年之约”所传递的温暖正能量,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2012年10月19日,《小学生时代》杂志联合《钱江晚报》,再度发起《写给十年后的我》征文,请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身份)、不同性别的人写封信给10年后的自己,开启新一轮的“十年之约”。这次活动得到了杭州市档案馆的关注和支持,他们答应,为参与此次活动的人们专门开辟一个存储梦想的空间。

征集令发出后,各种信件纷至沓来:《小学生时代》小记者们的征文送来了,各个学校自发组织的书信稿件寄来了,更多的是微博、邮件上的跟帖和投稿……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黄亚洲,盘石信息科技董事长田宁,《后宫·甄嬛传》的作者流潋紫等,都送来了自己的“十年之约”。黄亚洲说,和未来的自己交谈,是一件奇妙又有意思的事情。“和10年后的自己对话,我曾经觉得这是个年轻人的游戏,不太适合我这样有点年纪的人,但没想到我泡杯茶坐在电脑前,用不太熟练的打字手法敲击键盘的时候,对自己的交谈一句一句地就出来了。我想象10年前的自己,现在的自己,10年后的自己,每个10年的变化无论就时代而言、就个人而言,都翻天覆地。10年的时光互相重叠,带来了崭新的意义,不同的价值观由于重叠与摩擦而产生了火花,我看穿越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2012年10月28日,“十年之约”来到了活动的源头——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了一次现场征集活动。30多个来自不同学校的12岁孩子,把一笔一画写好的信放进透明的“漂流瓶”,埋进白色的细沙里,祈祷它们穿越时间之河后能如期漂回自己手中。

有些孩子很大方,允许记者“参观”一下他们的梦想,教轮滑、当美食家、走遍全世界……和10年前大部分孩子的梦想是当科学家或考什么大学相比,这些孩子的梦想更加丰富多彩。有些孩子在信里晒出了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黑衣人》,还有他们正在玩的网络游戏,《植物大战僵尸》或《愤怒的小鸟》……他们会忍不住向未来的自己抱怨爸爸妈妈的严格管教,要求10年后有机会补看那些漏看的动画片。来自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的詹锦凯,在折好的信件外面写下了两行神秘的“埃及文字”。据说,这是他的自创密码,记下了他不想让大人看懂的秘密。这个梦想读军校的孩子说:“我超级崇拜麦家,《风声》太牛了,我就自创了一套密码,看看10年后的自己还能不能记得。”还有不少孩子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心声:“不能给你看信哟,这是我的隐私”……

每个孩子把信塞进“漂流瓶”时都格外慎重。一个女孩足足写了五六页纸,折成了厚厚的一叠,好不容易塞进了瓶口,又被卡住了。有个男孩采取了分散策略,把每页纸都团成小纸团,又倒掉了瓶中用于装饰的沙子后才搞定。他皱起眉头:“我看,10年后只能砸碎瓶子才能把信取出来了。”

怎样从几十个玻璃瓶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杭州市学军小学六年级的何雨阳把信做成了小小的“羊皮卷”,“你们谁也看不到信的内容,但我还能一眼认出我的瓶子”;想当艺术家的周咏特地带来了一盒幸运星,塞进瓶子,作为独特记号;有人把自己随身的小挂件放进瓶子里;还有的,干脆往瓶子里塞进一张自己的照片。

写给十年后的我范文2

如今我已无意再追问这样的改变是否是因了近一个月来所历经的深刻印记,也无意再像曾经那样拼命地要隐藏下自己软弱和易感的那一面来。或许只因惊觉这样一个流火七月,竟然承载了如此繁盛的告别,以及你我视而不见的那场横跨一个****的大雨。

你应该还记得,高一时候的英文老师,那个超级麻烦的家伙。上课睡觉,迟交作业,私下讨论,偶尔逃课这些我们时常温习的动作在她眼里统统视为大逆不道的壮举。她会很巧妙地引用国内谚语国外事例来反复对你进行攻击。最后实在不行就直接去找袁叔叔投诉或者直接找你爸爸告状。她在我们眼里是的代名词。

可是,前几天我买衣服的时候碰到她了。我们之间就想一对十年不见却意外相逢的朋友一样,嘘寒问暖老半天,最后还依依惜别,只差泪留满面了。

事后,站在我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的男伴问我,你们老师是不是和你关系特别的好?

我笑而不答。

时间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

这两次总是和你谈起我们过去的总总,我也因此在一点点回忆。还是俗气地坚信一切皆有安排,因为这三年的安排真是占据了我成长中至关重要的隘口。然而我丧气地发现,竟然,竟然那么多,我都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子罢了。而你,还记得那样清晰。

你知我记忆不好,却从未知晓这样一个关于遗忘的习惯,却是我自己强迫得来的。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对于过去,我们要选择轻易忘记。‘

所以,那些一起走过空旷走廊哼着《国际歌》的日子,互相赖皮着要对方买冰激凌的日子,听写之前的晚饭时间你给我我给你轮流着买晚饭的日子,在语文课上理课桌、看小说,在数学课上长吁短叹,互相开玩笑斗嘴你一拳我一脚的日子,一起在网吧打游戏打到忘记上课的日子,在草场上追着你要你弹吉他的日子,还有那写陪你一起郁闷的日子................这么多这么多。竟然都是你陪我走过来的。你看,这样的日子终是没有了,而且,终会在将来的某一日,也被我们渐渐忘记。

很多东西,即使我们能坚持到把它带进坟墓里,也终不能坚持到把它带进生命的轮回中去。

话已至此,我还是没能向你、向你们所有人袒露过对我至为重要的一切的诱因,抱歉,直至今日我也不能,并且打算一生都把它们收藏起来。我自有我思念的人和事,但却坚持以为,我们必须学会独立面对和处理一些事情,至少对于我来讲,这尤为重要。

我们都会经历与母体****时那种对于未知的恐慌和剧痛,以及成长时骨节拔高的阵痛,还有成长以后再经历年华老去中积淀的隐痛,或许包括重生轮回这样关于永恒的久治不愈的伤痛。你知我要我们隐忍地对待,还不知我更要我们敏感地去刻印,如此,才能让我们有勇气继续。何况我们彼此心知肚明的一点,无论怎样的蜕变和涅??,总有过去的那一刻,就像半夜一个人抽筋醒来,再痛也只能等待。即便它会耗尽我们的所有,也要记得去等待。

等待。因为上苍虽然命定让我们犯错受罚和沦陷,然而也会安排时间来给我们安抚、原谅和救赎。

而他们说,我们唯有坦然地接受我们的命定,然后才能重拾自己的命运。

犹记支教时有一日,站在山间舍前,恰遇台风过境,天空很低,乌云与山头擦肩而过,

风过疏竹。忽然觉生活平实朴素至此,再无任何伪装,所以想要诚实地面对自己,顿时决定一切归零。决定今后再不惮以显露感情为耻,并希望重拾心灵中那一份曾经刻意隐埋、丢弃的细腻易感。

现在想来,这种重拾,接近重生。

因为这样的易感,才该是对生命保持忠贞的敏感的一部分。

只如今,在很多东西逐渐淡去、心态日趋平和或者甚至日趋衰老的时候,我从你这里再读这些记录成长的文字,像经年不见的儿时伙伴。那种回忆童年时满含的不能复返的遗憾。

谢谢你,以及这一个月来的获取,你们让我重拾一种示弱的勇气、有关写作的卑微激情。这些煽情矫情滥情的文字,它们或许毫无逻辑推理论证,毫无技巧艺术可言,可它们,真的就是我最想说的话了。

而平和、健康以及善良,尽管听上去我心几近老去,但我还得固执一回,这三样,是我坚持以为的对于一切的最好回馈。

支教的时候教小孩们唱《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那些纯真的声音一齐在教室里响起的时候,不禁泪水模糊双眼。因为想起儿时的流金岁月。——我们亦是这般急切地在别人身上找寻从前的影子。略略思量,这却原来和走的时候,学生写来的信上说的一样:只因为这样的日子,不复再有。

写给十年后的我范文3

在那个小村庄,有那么一段回忆,它令我苦恼着。十六年后,在咖吧门前,唤醒了我最不愿提起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列车上,我们一个学校组织外出写生。其实那并不算学校,只是几十个学生凑在一起,像古时候的私塾。下车后,老师问我:“书呢?你的书呢?”

我这才想起那一本叫做《生》的书,我往在了列车上。赶忙跑回去,列车已经开走了。丁丁拿给我一本书,是《生》。丁丁是与我隔着一条河流的好朋友,他的校园,唯一的课本,就是这本书。它比丁丁的生命都还要珍贵,怎么可能将它送给我?

我问他:“你怎么办?”他摇头故作潇洒走开了。我知道,如果在这再呆一会儿,他会后悔的。但是,打那之后,我再也没见过他了。

我很内疚,从此每天写一封信给他,里面写的,是整本《生》。随着河流,我知道,丁丁会看见它,以前我经常这么做。但这一次,他却从未给我回信。

一次写信,由于疲劳,我昏倒了。丁丁也来了,但他说了一会‘我不怪你’便走了。模模糊糊,我希望,他可以多呆一会儿。

丁丁的同学彩妹见了我的信:“丁丁,明明又来信了!”丁丁接过信,一把撕了之后告诉彩妹:“我不认识明明。”彩妹愣了一下,把信一片一片捡起来:“明明……是你的好朋友啊……”丁丁打掉彩妹捡起来的信:“我不认识他!”彩妹“哇”地一声哭了。

“别和丁丁来往了,他没钱,又……你!……奶奶心疼啊!”奶奶在我床边拉着我的手说道。“可是……不!”我犹豫了一会儿,答了“不”。“你!”奶奶胸口一阵疼痛,妈妈斥责我:“想把奶奶气死你才甘心吗?不行!”打那之后,我再也没给丁丁写过信、见过面了。

十六年后,我在姐姐的咖吧里打工,一次在门前吸烟,身边一个男子大骂:“呸!十六年前什么明明,后来断了来往,我穷,那怎么?有钱了不起啊?!”旁边一个女孩说道:“别生气,好朋友嘛。”

写给十年后的我范文4

今天,我又翻开了《智慧背囊》,读《给自己压力》这篇文章

讲的是美国一位老人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个名叫布菲耶的四十岁牧羊人,每天都在荒山上种一百颗橡树种子,十年后,那些橡树郁郁葱葱,面积达六十多万平方千米,他仍栽种不辍。四十多年后,1947年布菲耶八十九岁去世时,他栽种的橡树已经成了莽莽无际的森林,这位老人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一件神话般的伟业。

这位老人为什么会创造奇迹呢?他成功的原因就是每天完成一个小目标,给自己压力,就这样这些小目标就会变成一个大奇迹。

给自己压力就是要珍惜时间。有人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没错,但是生命又是怎样构成的呢?是由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积累起来的。

热爱生命就是要珍惜时间。鲁迅先生正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上,才能为我们留下四百多万字的作品,爱迪生的新婚之夜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才会有一千多项发明。美国盲人记者海伦•凯勒成功的秘诀是:把活着的每一天看成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如果每个人都努力把今天的事完成,还能将明天的事提前完成,人生一定会出现奇迹。

给自己压力就是要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奋斗目标。人生有很多大目标,我们可以阿这些大目标分成很多小目标,每天完成一个小目标,总会完成自己的大目标。作家老舍年轻时规定自己每天写三千到四千字,一个暑假就可以写完一部长篇。六十四岁时写《正红旗下》,每天写一千字,不写完决不收笔,写完今天的一百字,有思索明天的一百字。就是这样,他才能在文学史上有如此大的成就。

读了这篇文章,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印象深刻。我以后也会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慢慢去完成我的大目标!

写给十年后的我范文5

著书藏之名山则非我所愿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地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得很,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终不肯下笔。”又说:“我还劝过蔡元培先生,张元济先生,高梦旦先生,陈独秀先生,熊希龄先生,叶景葵先生。我盼望他们都不要叫我失望。”胡适在催促别人写自传,自己也身体力行,首先拿出自己的《四十自述》,以作为对朋友们的一个交代。

此时的陈独秀正被羁押在江宁地方法院监狱,并面临所谓“危害民国”的指控,他必须面对且要认真对待之。入监后,他把主要时间和精力,几乎都花到起草《辩诉状》上了。不仅如此,更头痛的是,作为刚刚“统一”不久的中国“托派”总书记,他被铁窗和大墙所囚禁,而大墙外的年轻的“托派”们,非但不设法营救,反而加紧对陈独秀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讨伐。凡事认真的他,既然接手中国“托派”,当然不允许这班年轻人由着性子胡来,因此,人虽然在牢中,可他还是通过别的途径,过问“托派”的事情。

这就是说,胡适所倡导的名人写自传,对于他没有多大的诱惑力。因为,摆在他面前的麻烦事一件接一件,哪有心思和时间写自传呢?再说凭他当时的身份与处境,自传就是写成,能否出版也是一个未知数。他一贯的态度是,文章写成后就得出版发行,而不是束之高阁。他的全无政治色彩的拼音文字稿,就摆在商务印书馆一直没有出版,1932年12月1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谈到此事时说:“存尊处的拼音文字稿,我想现在商务可以放心出版了,倘商务还不敢出版,能改由孟真先生在研究所出版否?”结果是商务印书馆不敢出版,傅斯年(孟真)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也没有出版。这种担忧一直困扰着陈独秀,直至1935年2月14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还透露着这种深深的忧虑:“我拟写各书他们要吗?”并说:“著书藏之名山,则非我所愿也。”

当然,对于写自传,他也并非一点不为之心动,由于一些原因,特别是经济的原因,他对此还真颇有过一番踌躇。1932年12月22日,他在给老友高语罕的妻子王灵均的信中说:

“《自传》一时尚未动手,写时拟分三四册陆续出版,有稿当然交老友处印行,如老友不能即时付印,则只好给别家。《自传》和《文存》是一样的东西。倘《文存》不能登报门售,《自传》当然也没有印行的可能。若写好不出版,置之将来,则我一个字也写不出。”

信中所说“老友处”,是指汪孟邹的亚东图书馆。在陈独秀经济上最困窘的时候,是老友汪孟邹和亚东图书馆给他施以援手。他在担任中共负责人时,按照当时的规定,只能从党费中每月支三十元生活费,这对于有家室的他,实在是不敷每天的生活支出,于是,作为文人的他只能一日一日地去亚东图书馆预支稿酬,为此,他欠了亚东图书馆一笔债。他一直郁结于心,直至在南京坐牢时,只要一静下心来,想到的就是如何还亚东图书馆的债。他让来探视的汪原放告诉汪孟邹,可否重印《独秀文存》,以偿还亚东图书馆的债。

汪原放回到上海后,重印了《独秀文存》,虽没像初版时那样做广告宣传,可反响极大,销售情况很好。这也大大出乎陈独秀的意料,亚东图书馆也按照他的吩咐,以《独秀文存》的书款扣除他所欠的债,并附一份账单给陈独秀过目。陈独秀看过账单后很高兴,当即给汪原放去信说:“我猜想这账上的主要意思是说《文存》(即《独秀文存》,笔者注)的版费,除前透支外,现尚存洋三百六十四元。”

他太需要钱了。现在既有人动了让他写自传的念头,而他考虑的首先不是写不写的问题,而是像他在给王灵均的信中所说:“《自传》和《文存》是一样的东西。倘《文存》不能登报门售,《自传》当然也没有印行的可能。”现在《独秀文存》的发行出乎意料的好,陈独秀的顾虑应属多余,他也理当动笔撰写自传了。

南京监狱“写此遣闷”

文人作文除意趣所投外,大凡也是为布帛菽粟而作,困苦的陈独秀当然也不能免俗。就在此时,曹聚仁曾代表群益图书公司前来约稿,并给出不菲的稿酬,“每千字二十元,每月可付二百元”。他多少有些动心,可不久又变了卦,虽认为曹聚仁“为人尚诚实,唯不知该公司可靠否,望托人打听一下”。他一直在犹豫之中,1933年3月14日,在致高语罕和夫人王灵均的信中,他又说:“《自传》尚未动手,此时不急于向人交涉出版。倘与长沙老友一谈,只要他肯即时出版付印,别的条件都不重要。”

这个“长沙老友”乃是汪孟邹,因亚东图书馆位于上海长沙路,故对汪以“长沙老友”相称。本来陈独秀对曹聚仁颇为上心,一时间怎么又要将《自传》交与汪孟邹,几乎是无条件的,“只要他肯即时出版发行,别的条件都不重要”?原来,亚东图书馆此时的经济已是入不敷出,亏损已达一万三千多元,“长沙老友”的日子很不好过。作为汪孟邹的老友和亚东图书馆的扶持者,怎么也不能看着亚东图书馆就此颓败下去,他这才舍弃曹聚仁的比较优厚的稿酬,而决定将《自传》稿交与亚东图书馆,以尽绵薄之力。

《自传》就要动笔了,他让狱外的朋友借来了《马克思传》《达尔文传》和托洛茨基的《我的生平》,以从阅读中借鉴和获取灵感。灵感终究还是没有来,恼人的官司缠在身上,他怎么也轻松不下来,况且,狱外剪不断理还乱的“托派”关系,还时时地骚扰他,静下心来写作,已是一种奢望。10月13日,在给汪孟邹的信中,他几乎断绝了写自传的念头,他说:

“自传尚未动手(或不名自传而名回忆录,你以为何如?或名自传了),如能写,拟不分为少年期等段落,因为我于幼年、少年的事,一点也记不得了,即记得,写出也无甚意义。我很懒于写东西,因为现在的生活,令我只能读书,不能写文章,特别不能写带文学性的文章,生活中太没有文学趣味了!我以前最喜欢看小说,现在见了小说头便痛,只有自然科学、中国文字音韵学等干燥无味的东西,反而可以消遣,所以不大有兴味写自传。你可以告诉适之,他在《自述》中希望我写自传,一时恐怕不能如他的希望。”

这些固然是充足的理由,但他还有不便明言的原因,那就是与中国“托派”的没完没了的笔墨官司。他极力反对中国“托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在一面反对,又一面反对共产党,抵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阵线的荒谬主张。托洛茨基还派来美国人格拉斯,帮助整顿中国的“托派”,谁承想这个美国人却怂恿 “托派”里的年轻人讨伐他,甚至扬言要将他开除出组织。他在极度的困惑与烦躁之中,哪能静下心来写自传,他自己给自己打了退堂鼓。

笔者注意到,从1933年至1937年,陈独秀的所有文字,除应付缠身的“危害民国”的官司外,大多是与年轻的“托派”往还的争论文章,用他的话说,同样是“干燥无味的东西”。唯一的例外是1934年完成了《金粉泪》五十六首,其中有:“健儿委弃在疆场,万姓流离半死伤。未战先逃恬不耻,回銮盛典大铺张。”“嫩江血战惊强敌,爱国男儿自主张。雪地冰天谁管得,东风吹暖半闲堂。”

这样一耽搁就是五年。1937年7月,已被冷场的《自传》,经一人挑头,又热了起来,这个人就是《宇宙风》的陶亢德。此人在当时可谓青年俊彦,1935年9月,与林语堂共同创办《宇宙风》时,才二十七岁。在此之前,他已在《生活》《论语》和《人间世》等刊物上展现出不凡的才华,并结识了鲁迅、周作人、老舍、郁达夫、丰子恺、朱自清、郭沫若等民国文坛的大腕。可叹的是,此公晚节不保,后沦落为文化汉奸。1936年8月,林语堂去了美国,陶亢德实际挑起《宇宙风》主编的工作。通过汪孟邹的介绍,陶亢德由上海来到南京,旧话重提,一下就激起陈独秀写自传的热情。1937年7月8日,陈独秀给陶亢德复信说:

“许多朋友督促我写自传也久矣!只以未能全部出版,至今延未动手。前次尊函命写自传之一章,拟择其一节以应命,今尊函希望多写一点,到为止,则范围扩大矣!今拟正正经经写一本自传,从起首至五四前后,内容能够出版为止,先生以为然否?以材料是否缺乏或内容有无窒碍,究竟写至何时,能有若干字,此时尚难确定。”

应该说,陶亢德确实是个精明人,让陈独秀自传只写“到为止”,有意避开中共创立后的敏感“雷区”。陈独秀是文章里手,从1937年7月16日至25日,只用了十天时间,就完成了《实庵自传》的两章:《没有父亲的孩子》和《从选学妖孽到康梁派》,共计一万三千字。他在稿本上写道:“此稿写于1937年7月16日至25日,时居南京监狱,敌机日夜轰炸,写此遣闷。”8月中旬,书稿寄往上海陶亢德,他似是交了差,再也没有过问。

为陈独秀不能完成自传哀

《实庵自传》在陈独秀是“遣闷”之作,而在陶亢德却如获至宝。他立即广告,称《实庵自传》是“传记文学之瑰宝”,对陈独秀终于如约交出书稿,极为称道,并附“编后记”说:“陈先生是文化导师,文坛名宿,搁笔久矣!现蒙为本刊撰文,实特本刊之幸也。”《宇宙风》连载于散文十日刊的五十一、五十二和五十三期,书名为《实庵自传》,署名陈独秀。《实庵自传》两章,使读者从中看到“自幼便是个没有父亲的孩子”的传主,有着怎样的童年,看到传主十八岁那年赴南京乡试,是什么促使他摒弃科举,走上“康(有为)党”之路。那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如“严厉的祖父”“能干而慈爱的母亲”“阿弥陀佛的大哥”,以及院试考官和乡试考官,无不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望孙子尽快成才的“严厉的祖父”,有个“白胡子爹爹”的绰号,“孩子们哭时,一说白胡子爹爹来了,便停声不敢哭”。就是这个“严厉的祖父”,常常因为让年少的陈独秀背诵四书五经而“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令人可怕”,而更让老人不解的是,陈独秀“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一声不哭。他不止一次愤怒而伤感地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

与祖父的毒打形成对照的是,每每这个时候,母亲便会暗自流泪,“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威权,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怕打,不怕杀,只怕人对我哭,尤其妇人哭,母亲的眼泪,是叫我用功读书之强有力的命令。”他说母亲“很能干而疏财仗义,好打抱不平,亲戚本家都称她为女丈夫”。但是,母亲也有“优容奸恶,缺乏严肃坚决的态度”的缺点,而这恰恰又为他所承袭,他说:“我和我的母亲同样缺乏严肃坚决的态度,有时简直是优容奸恶,因此误过多少大事,上过多少恶当,至今虽然深知之,还未必痛改之,其主要原因固然由于政治上之不严肃、不坚决,而母亲性格之遗传,也有影响吧。”

对于“阿弥陀佛的大哥”虽着墨不多,却将大哥既要接受“母亲严命,教我习八股,预备应考”,又要哄劝“难说话的弟弟”,上下为难,无计可施的窘态,写得栩栩如生。

在第二章的“江南乡试”中,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应试的“正人君子”刻画得更是入木三分。带着“‘读书人’这张体面的护符”,打着“奉旨江南乡试”的招牌,这班“正人君子”来到京城,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生拿硬要,偷鸡摸狗,龌龊卑劣,动辄以“我们是奉着圣旨来乡试的,你们诬蔑我们做贼,便是侮辱了皇帝”!以此唬人。对旧时考场和考生百态,更是涉笔成趣,惟妙惟肖。由此他极为厌恶科举考试,并因之而与之决绝。他由“考生的怪现状”,联想到倘若这班人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最大动机”,并“后来接二连三做了使他们吓破了胆的康党、乱党、共产党,而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举人、进士、状元郎”。

陶亢德似乎注意到书稿上所写“写此遣闷”,故在连载时,特意给读者提示:“每期都有。”而老友汪孟邹在印发《实庵自传》单行本的《刊者词》中也说:“本集是《实庵自传》的初两章,然可从中窥见作者少年的环境和与其特有的奋斗精神。先为刊出不是无有意义的……”“每期都有”和“先为刊出”,都是在催逼后续篇章。

出狱后的陈独秀,那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已被全民抗战的烈焰所燃烧,不是写文章就是作演讲,可谓全心全意,哪里还顾得上续写自传,尽管陶亢德一再催逼,他仍是不为所动。这一点,陶亢德也意识到,他说:“到达汉口以后,他的全副精神就放到抗战文章上了,自传也无心思续写。”陶亢德也知现在仍在催逼续写《实庵自传》,是有点“不知道缓急轻重”,可是,出于多年办刊办报的职业习惯,每次去信都忘不了叮嘱一句。1937年11月3日,陈独秀致信陶亢德说:

“日来忙于演讲及各新出杂志之征文,各处演词不能不自行写定,自传万不能即时续写,乞谅之……况弟之自传,即完成,最近的将来,亦未必能全部发表,至多只能写至北伐以前也。弟对于自传,在取材、结构及行文,都十分慎重为之,不草率从事,万望先生勿以速成期之,使弟得从容为之,能在史材上文学上成为稍稍有价值之著作。世人粗制滥造,往往日得数千言,弟不能亦不愿也。普通卖文糊口者,无论兴之所至与否,必须按期得若干字,其文自然不足观,望先生万万勿以此办法责弟写自传,倘必如此,弟只有搁笔不写,只前寄二章了事而已,出版家往往顾着作者之兴趣,此市上坏书之所以充斥,可为长叹者也。”

写给十年后的我范文6

今天早上我到新新华书店四楼学奥数,教我们奥数的老师是我们学校的甘老师。

今天甘老师上课和以前不一样,以前甘老师先是让我们翻到第几页给我们自个看过去一遍,而今天甘老师一到上课时间,马上奋笔疾书,把黑板写得一点儿空隙也没有,然后说:“各位同学请看上来,请你们思考黑板上这几道题目,时间只给五分钟。”甘老师话音未落,我们就拿起笔开始写起来。一转眼时间到了,甘老师说:“好,时间到请放下笔暂时不要写了。”甘老师说后我们还在写啊写,甘老师说:“学数学不是写写就会了,最主要的是听课,如果写写都会了,那么你们不就是神仙了吗?”我们听后立刻放下笔。甘老师说:“这是一道填写题。”这题是:求新+新年+新年快+新年快乐=2001求每个字是代表数字几。甘老师说:“从千位上看,千位上得数是2,假设“新”等于2,那么*百位上“新+年”不可能等于0,因而“新”就不可能是2,那么“新”不能超过千位的2,所以只能写1或2,那么2不可能是了,这样“新”就只能是1。从百位上看,新+年+进来的数=10,我们可判“年”等于7或8,假设“年”是等于7,那么十位上“新+年+快+进来的数=20”,而“新+年=8”即使个位上进来2,十位上也不可能向百位上进2,因而“年”=48,十位上“新+年”=1+8=9,而个位上已向十位进了1,因而“快”=0,最后从“新+年+快+乐”=11中可推算出“乐”=2,因而:

新=1、年=8、快=0、乐=2。这一例题一讲完就到下课时间了。

原来枯燥的数学在甘老师的讲解下,一个个数字变成一个个会动的小矮人,不停地逗着我们玩呢!

甘老师讲课真有趣。

广西南宁市五里亭第一小学四年级:颜岑

写给十年后的我范文7

我曾经说过,在三十岁以前,攻克一千首诗歌。从自己一沓一尺多高的笔记本中,我估计大概已经超过了一千首。虽然这些诗歌从未受到任何人的青睐和赞赏,但一直以来,我都是以自娱自乐或自苦自尝的方式去抒写的。一千首诗歌,最后的一首,我命名为《一千首诗歌共同哭泣着黑夜》。一千首诗歌已成,在三十岁以后,我在诗歌的疆场上,从此步入了茫茫的黑夜。

三十年的艰难跋涉,走到过柏拉图到海德格尔的哲学之路,走到过荷马到海子的诗人之路,走到过《诗经》到沈从文的中国文学之路,走到过索福克勒斯到米兰-昆德拉的外国文学之路。在这些路上,曾经热爱过,憎恨过,咆哮过,嬉笑过,崇拜过,挣扎过,哭泣过,到最后,得到的只有叔本华的“痛苦”和“无聊”,或许更多的是存在着加缪的“荒谬”。有时我想,所谓“文学”和“诗歌”,都是这些创作的人在这个无可奈何的社会中的一种荒谬回答。起码相对于我,这已经成为了荒谬的本质。三十年的行走,三十年的抒写,还无法形成一种气候,于是每当望着夜空,荒谬的阵雨便落在了我的尘土里。

三十年的艰难跋涉,我从长江流域奔走到黄河流域,从苗语世界走向汉语世界,从云贵高原步入黄土高原;之后,又反道而行。这么来回地转了一圈,给我的并不是带来自信,而更多的是带来自卑。特别是作为少数民族,在汉语霸权的世界里,我没有任何话语权,整个身躯装的只有满腔苗话。然而我却无法拯救这即将消失的的语言。苗族,带给我的并不是美丽,带给我的是疼痛。在流了几千年的血液都不倒之后,反而在这样无关痛痒的年代里,慢慢地消失殆尽了。所有的呼唤和回归,首先应从语言开始。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注定是奴隶之族;一个不会说自己民族语言的人,注定是奴隶之子。可是苗族,我只能用汉字刻画她。这是我最刻骨的疼痛。

三十年的艰难跋涉,从父亲的憨厚和老实、愚钝和蒙昧、坚韧和脆弱的本性中,我读懂了作为一个孩子,能够生存下来是不容易的;从母亲的温暖和善良、严厉和坚持、柔弱和伟大的本性中,我更读懂了我的存在的确是来之不易的。在《一千首诗歌共同哭泣着黑夜》这首诗中,我已把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的生命历程痛苦地写了下来。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更不用说用诗歌的语言了。而至于我,从小就瘦弱多病,加上从小感受到的只有贫困,于是在幼小的心里,就萌生了自卑的种子。虽然一直以来,在求学的道路上还算顺利,但是相对于一个贫穷家庭的山村孩子,其中承受的苦痛有多重,我都不知道是怎样挺过来的,并一路走到现在。在多少次无望的黑夜里,我始终坚信着:只有诗能拯救我的世界,所以我义无返顾地驰骋于诗歌的疆土里。

从这三个方面进入我的诗歌,就能理解我。曾因我们的人生处在这样的时代中是荒谬的,我们的生命最终都是走向虚无,然而我们既然出生了,就必须执着于荒谬的过程,于是面对荒谬的生命,我写诗赞美它。曾因苗族的伟大而艰难的历史,一度流下千年的血液而不倒,直到现在,已是垂暮之年,血液即将流尽,可能终将土崩瓦解,于是面对着这种无声的疼痛,我写诗祭奠它。曾因自己父母的苦难生命而无法磨灭心中的那一腔热血翻滚的热情,激荡着我的生命在每个黑夜里,即使身体里的病痛再怎样张牙舞爪,我也会站起来,磨刀霍霍,用锋利的柴刀砍下诗歌的头颅,于是面对着这狂风暴雨般的举动,我写诗歌颂它。

孔子曰:三十而立。在三十岁的生命里,我没有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我宁愿理解为:立竿见影、立地成佛。立竿见影,我已经在诗歌的大地上竖立了一千根竿子,而这些竿子一直都是处于暗无天日的黑夜里,我希望有一天,那个叫做“日”的火球能够照到我的黑夜,好让我的这些竿子能映射出一个个影子。立地成佛,如果我有权力,我会搞一个圈地运动,然后拿这些土地高价转给别人,于是我变成了土豪;有钱了,我再搞一个像模像样的慈善捐赠,我就变成了菩萨心肠,真是有佛心啊!看来,这样的三十而立,我是一样都无法拥有了。那就随他去吧,反正从今往后,我不会再写诗。

心中神圣的诗人叶赛宁在三十岁,已离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诗歌而去。而在我的三十岁里,我心中神圣的诗歌,我也将离她而去。于是在三十岁的最后一个大雨滂沱的黑夜,我就用叶赛宁的绝笔诗来与我心爱的诗歌告别吧:

再见吧,再见,我的朋友,

心爱的人儿,你总在我心头,

命中注定的这次离别,

为你我许诺来世的聚首。

不告而别了,我的朋友,

别难过,不要紧锁眉头:

今世,死早已不觉新鲜了,

写给十年后的我范文8

盛夏流火,上海的天气忽然迎来一阵难得的大雨,在高式熊先生延安路四明村的旧居,拿出新近得到的高振霄太史(图1)手写梅花诗二百首印本(图2),我请他在后面题跋。看着窗外如晦的风雨,缓缓吸了一口烟,高师慢慢讲起了八十年前的故事。

这是我父亲辞馆以后赋闲在家所写的梅花诗。他在光绪甲辰最后一次殿试成进士,入翰林,民国成立后没有做过官,只以教馆和写字维生。他原本在虹口陈家做西席(教书先生),1930年日寇逼近虹口,父亲就辞了馆,搬到四明村现在这个房子居住。他喜欢梅花,空闲时间多了,自己每日写梅花诗一首,在第一册的跋中,父亲自己写着,从辛未(1931)冬十月初三日到腊月十九日写成一百零一首,于是就印了初集,后来又写成一百首,是为续集。当年上海北平广州等地翰林太史们书法很受欢迎,父亲的书法和当时的太史公们颇有不同,他每天临写汉碑和魏碑,行书中掺入碑体,别具风格,求字的笔单不少。

给诗集题签的是顺德人苏宝禾,曾经在礼部做过点小官,他父亲是李文田的学生苏若瑚,他自己的隶书写得雅气,父亲和他特别要好,经常让我送书信到他家里,抬头都写“幼宰礼部”,他在自己家靠教顺德同乡的孩子维生。他做过京官,会讲官话,所以能和父亲沟通。其他广东遗民住上海的有些也有语言沟通问题,朱汝珍年伯讲官话就不错,最难懂的是东莞张其淦,他只会说东莞话,离我家住得很近,有一回父亲让我送东西到他家里,我骑上自行车到了门前,链条掉了,进门想问世伯讨个工具修单车,说了半天老太史始终没弄懂,只好讨来纸笔写给他看才解决。

诗集前面写序题诗的有好几个人。开头的这个朱孔阳,不是上海写字画画那个朱孔阳。当时我记得上海有三个朱孔阳:一个是做骨董生意的:一个是写字画画的云间朱孔阳;这个是浙江奉化人,他是做银行生意的,和父亲算是同乡,又喜欢父亲的字和诗,这诗集是他出资印的,所以他的序言放在最前面。(图5)

第一个题诗的是陈夔龙(图4),做过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我叫他太老师,是我父亲的老师。他住在孟德兰路(现在叫江阴路)的一所大房子,我去过很多次,但是我是晚辈,很少有机会和太老师说话。他在1948年过世,上海家里还剩有大量的藏书。他没有儿子,有个过继的儿子叫陈昌豫,长得瘦长,白脸,对于家里的东西不是很懂。父亲让我去陈家帮忙整理藏书,我弄了好几个月,每一函书打开,写签条,整理包好,装了整整四十九个大箱子。太老师一过世,家里就忙着卖掉房子,要换小房,当时兵慌马乱,哪里有人顾得上这些书,小房子也放不下这些箱子,问了几个卖旧书的,都没人搭理,陈昌豫就叫来卖废纸的,将这四十九箱子书全当废纸称掉了,像桌子这么大的一个个箱子啊。

接着题诗的是刘锦藻,他是咱同乡,南浔刘家可真了不得,我们家和刘翰恰比较熟,他住在胶州路,常来我家,和父亲谈得来。刘锦藻是刘翰怡的父亲,是张謇同科的进士,也是浙江兴业银行的创办人之一,比我父亲还老一辈。他盖在引首的这个“凤池耆硕”章,就是宣统皇帝赐给他的。刘家大概有八个兄弟,全部住上海,我见过三四个,老五、老六和我家都很熟。以前的富家子弟,大多有文化有教养,刘家就是典型的例子。(图5)

后面题诗的这个徐乃昌(图6),我也见过他,搞版本的,是藏书家。他过世以后家里人在老西门开了一家店,卖他的藏书过活。徐乃昌后面题诗的是赵润,又叫赵半坡,是个画家,也住在四明村,我们家住七十八号,他住在五十八号。四明村是当时上海顶好的房子,不少书画家住这里,当时王福庵老师,赵叔孺老师也住在附近。我父亲画梅花没有师承,他每天画好以后,就让我拿着给对门赵半坡看看,赵看了之后,会很认真的每一张都写一个小纸条,让我带回家给父亲。这个题诗的字,我看是父亲给写的,父亲能写多种字体,赵只会画画,不会书法,所以让父亲给他。(图7)

最后题跋的这个程宗伊,是嘉兴盐官人,满口的嘉兴土话,很不好懂,但是人非常好,很和蔼,和父亲是同年进士,他身材高大,我现在还能记起他说话的神气。他在刘翰怡家教馆,字也写得很好。在上海和父亲同年的还有钱崇威,字自严,也住在上海,活到了九十九岁。

父亲自己不会刻印,但是他喜欢印章,这诗册上面几方印章,都是名家所刻,有些在“”的时候抄走了,可是我还记得很清楚。引首的朱文“我太史也”,闲章白文“光宣侍从”,是赵叔孺老师刻的。父亲做的官衔是侍讲衔编修,也算是天子的文学侍从。开头的一方白文“绛云在宵”和后面的“一生低手拜谢山”,是我们同乡王禹襄刻的,他字惜庵,名气不大,可印刻得真是好。谢山是全祖望,清代名家,是我们宁波同乡。落款的两方印,都是广东印人的手笔,朱文的“顽头陀”,是当时住上海的易大厂刻的,另一方“洞天真逸”,我父亲的号,是余仲嘉刻的,他是番禺人,也住上海,是个哑巴,刻印和扇骨尤其有名。

这诗集用的纸很讲究,当时只印了两百套,现在我家里的一套也好多年没翻出来了。在这些老纸上题跋,应该用松烟墨,可是现在没有人用松烟了,现在的人什么都不讲究,父亲对我说,甲辰科殿试的时候,他用的是自备的油烟参合松烟墨,松烟够黑,油烟够光,这才符合殿试的要求。旧时对于写字画画,纸张,笔墨,印章,印泥,都大有学问,这些现在都没人懂,也没人讲究了。小时候跟在父亲身边,每日他给我讲经学,写字,看着世伯们跟他说话,记忆都很深,八十年了,还是如像昨天的事情一样,清晰得很。(图8,高式熊先生的题跋)

写给十年后的我范文9

沈从文一九三六年校注一九三四年初印本《边城》觉得很难受,“真像自己在那里守灵”。他说人事就是这样:“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还说生存真是可怜的事情,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太多的事情更不幸。我从前读沈先生的小说和散文觉得他记得那么多事情真好。现在我老了,读沈先生写唐代服饰,写团扇,写铜镜,觉得幸亏他知道和体会的事情够多,遭逢生存和思想都给关进囚笼的年代,聆听歌颂上帝歌颂太阳的喧哗,他终于勇于怀抱他的真知为他一生的操守和尊严淡然守灵。

这样恬静的读书人从来不多。读他的书看他的成就,我也从来不希望看到他走出他的著述疲于跟俗世的人与事周旋。从少年到老年,我一心静静摩挲他的细致,远远瞻仰他的博大,悄悄赞叹他的超逸。我甚至刻意错过了同他通信同他见面的几次机缘:沈从文是薛涛笺上的彩影墨痕,一张航空信纸的问候,一堂灯红茶绿的寒暄,终归是对那一叶风华的轻慢与冒渎。他的字我倒非常愿意集藏。有了他写给施蛰存先生的一封长信,有了他在张充和先生家里写的一幅斗方,我更想亲炙的是他一生常写的朱丝栏长条章草小字。

那样高挑那样苍茫的修竹墨影老早成了沈从文书艺的标志。汉元帝时代史游发明的这款书法纵然斑驳陆离,传到沈从文手中竟然翩然复活了:秦代隶书的波磔还在,圆转方折的意态也在,不兴连写,字字独立,汉朝善书的人都可以凭这样的字入仕,沈先生写的这笔奏章体章草汉朝人看了一样倾倒!少年时身沅水流域一支部队充当文书抄写公文,沈从文练汉碑练隶书的生涯一练几十年:“差弁房中墙上挂满了大枪小枪,我房间里却贴满了自写的字。每个视线所及的角隅,我还贴了些小小字条,上面这样写着‘胜过钟王,压倒曾李’。因为那时节我知道写字出名的,死了的有钟王两人,活着的却有曾农髯和李梅庵”。

钟繇和王羲之又古又好不必多说,曾、李二位倒是张大千的书法诗词老师了,都是光绪进士。曾农髯的字是压扁了的干柿子,晚年在上海鬻书,身体很弱,求字的人一多都让张大千应付,大千的字起初像他,越写柿子越丰盈,枝秀叶媚,终于比老师写得更生动了。李梅庵的字像勾描出来的古画,碑上的石花鼎上的破锈一一浮现,在上海卖字养活几十口的家,苦得要命。他食量奇大,台北书家曾克先生说他能吃一百只螃蟹,吃完酒席还能吃四个肥鸭,不幸“食”字底下那个“色”字他一生无缘消受,原配道州何家小姐死了他娶小姨子作续弦太太,小姨子婚后偶尔对着闺蜜知己痛哭,“这才把梅庵先生无法享受女人的隐事揭穿了”!

不是我偏心,沈从文的字其实早就“压倒曾李”了。我在上海嘉泰找到的这幅长条录了一百四十几个字,是六二年咏《赣州八境台》古风体长诗,送给“凌苹同志”,写明是“七六年六月中旬于北京之小作坊乱稿堆中”的“从文习字”。那年,沈先生七十四岁,十二年后的一九八八年他八十六岁辞世。求豪健,求纵肆,求古秀,沈先生晚年这幅作品真是顺笔顺心了。我近年尤其偏爱他字里这般自然的峭拔,偏爱他写了一辈子字而不觉得自己是书法家。那是最高华的气派,也是最动人的谦逊,跟他一生的著述一样稳练,甘心在暮气中读书静坐的老年人看了格外舒服。沈先生说他三十年代在北平写《边城》,院落里有槐树,有枣树,每天朝阳初上,他坐在小竹椅上据着红木小方桌静静的写,每星期只写一章。情致那样闲淡,难怪沈先生真是连写字都不屑“向世味上浓一番”了。

摘自人民网

写给十年后的我范文10

这是一本新颖别致的童书,全书采用书信和日记的方式来安排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雷伊在上小学二年级时,读了一本课外书,他很喜欢书的作者汉修先生。随后,他便写信同汉修先生联系。到了六年级,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跟汉修先生联系得更加密切了。

在信中,雷伊说出了他父母离异的实情、自己转学后的不适应以及他内心的孤独。通过和汉修先生的书信往来,雷伊不但学会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理解了父母无法共处的原因,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而且还练出了好文笔。

【走近作者】

贝芙莉·克莱瑞(Beverly Cleary)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1916年出生于美国的俄勒冈州。她的妈妈曾经是一位小学教师,后来自己开办了一家图书馆,克莱瑞在书香的陪伴下成长。后来,克莱瑞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文学创作上逐步走向成功。

《亲爱的汉修先生》是她所有作品中现代感最强、写得最好的一本,该书荣获1984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

【片段赏析】

片段一

1. 你是谁?

我已经告诉过您,我叫鲍雷伊,姓鲍名雷伊。我不喜欢名字里有“雷伊”这个字,因为很多人不会念,还有人以为我是女生。妈妈说既然有“鲍”这样的姓,就得配上一个有点特殊又不会太过分的名字。我爸叫比尔,我妈叫邦妮。她说鲍比尔和鲍邦妮听起来像漫画人物。

我只是个很普通的男生。学校老师并不认为我是超常生或有特殊才艺,我也不像学校里其他人那么喜欢踢足球。我不算笨就是了。

2. 你长什么样子?

我寄过一张照片给您,也许您搞丢了。我的个子中等,没有红头发之类的特色,我不像我爸那么高大。我妈说感谢上帝,我比较像她家这边的人。她老爱这么说。我一二年级的时候,同学都叫我“矮冬瓜”,不过我已经长得比较高了。现在,班上按照高矮排队时,我的位置在中间。我想您可以说我是全班最中等的人。

写这么多很累。下次再继续,或许没有下一次。

鲍雷伊

十一月二十日

【分享感悟】

汉修先生告诉过鲍雷伊,写好文章的秘诀就是“多看书、多观察、多听、多想和多写”。说到多写,其实很多同学是愿意写的,但是一拿起笔来总觉得没词可写。你看,鲍雷伊拿起笔,洋洋洒洒,便写了很多内容。

这是因为作家汉修先生给鲍雷伊提出了十个问题,而这十个问题完全是从生活中选取的,让他有话可说,就像是聊天一般,娓娓道来。

同学们,如果你写日记的时候觉得没词可写,不妨也来回答这十个问题吧!

1. 你是谁?

2. 你长什么样子?

3. 你的家庭是什么样子?

4. 你住在哪里?

5. 你有宠物吗?

6. 你喜欢上学吗?

7. 谁是你的朋友?

8. 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

9. 你有什么烦恼?

10. 你有什么愿望?

片段二

亲爱的汉修先生:

我收到了您寄来的明信片,上面有熊的图案。我会试试您的建议,写日记的时候假装自己是在给某个人写信。也许我可以假装写信给爸爸,我以前常写信给他,但他从来不回信。也许我可以假装写信给您,因为我写了那么多信回答您的问题,现在很习惯拿起笔写“亲爱的汉修先生”。不过您不必担心,我不会寄给您的。

谢谢您的建议。我知道您很忙。

感激您的朋友 鲍雷伊 敬上

十二月二十一日

【分享感悟】

一提笔写日记,很多同学都无从下笔。那怎样写日记呢?不妨你也来试试作家的建议——写日记的时候假装自己是在给某个人写信。你也可以假装写信给爸爸,也可以假装写信给“亲爱的汉修先生”,写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有趣的事情……所有这些内容都可以写进你的日记里。

片段三

二月七日 星期三

今天放学以后,心情很坏,决定出去走走。我没有特别想去的地方,只是随便走走。从我们住的这条街开始往下走,经过油漆店、古董店、面包店和一大堆其他的商店,过了邮局之后,我看到一个路牌,上面写着——蝴蝶树林。我听过很多关于这个树林的故事,有成群的大桦斑蝶飞了几千英里到这里过冬。我顺着指示标往前走,直到眼前出现一片布满苔藓的松林和尤加利树,树上的指示牌上写着——请安静。旁边还有一面大告示板,上面写着——警告!伤害蝴蝶者,罚款五百元。我笑了起来。谁会想伤害蝴蝶啊?

那里好安静,简直像教堂一样,我不由得踮起脚尖轻轻地走。树阴很浓密,起初我以为那些关于蝴蝶的标示只是用来唬观光客的,因为我只看到三四只大桦斑蝶在空中飞舞。然后我注意到许多枝干看起来怪怪的,好像覆盖着一层棕色的小树叶。

过了一会儿,太阳从云间露出脸来。这时,那些小树叶开始移动,缓缓地张开翅膀,变成数千只橙色或黑色的蝴蝶,在一棵树上颤动个不停。然后,它们开始在阳光下的树叶间缓缓飘浮。满天的蝴蝶真是美极了,让我整个人觉得好舒服。我静静地站在那里望着它们,直到雾气渐渐升起,所有的蝴蝶又回到树上变成棕色的小树叶。这让我想起妈妈讲的一个故事:灰姑娘在舞会结束后又变回了原样。

我觉得心情舒畅极了,就一路跑回家。半路上,我突然有了写故事的灵感。

【分享感悟】

雷伊笔下的“蝴蝶树林”多么美啊!读起来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这就是多练笔带给他的收益。

雷伊不但用笔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景象,还融合了自己的感受,读起来让人感到很亲切。透过这些灵动的文字,我们分明能够触摸到作者那颗纯真的、热爱生活的心。

【阅读随想】

鲍雷伊与汉修先生的一次次通信联结着他们的友谊,联结着他们心中的爱。他们温暖的声音时时回荡在我们心中。

同学们,当你捧起这本书,你会像鲍雷伊一样,体会到沉甸甸的爱。爱能创造奇迹,爱让人感到幸福满足,爱让人间充满温情。洒上爱的种子,我们的友情就会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友谊之花。

【走近书评】

极佳的故事,非常深刻;很有立体感,技巧出色,确实是一部佳作。

——《纽约时报》

写给十年后的我范文11

认识我的信虫朋友很多,有人说我是大虫,我却称呼自己是小虫,以前是,现在还是。

从1999年收到第一封回信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十年的变化太大了,很多人退出了,也有很多人加入了。写这篇文章是为纪念一下十年的信虫生涯,因为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十年。

2001年惨痛经验

一直等到放寒假,还是没有一封回信,因为上一年就有过这样的情况,所以我根本就不在乎,心想,那就等着寒假之后的大丰收吧。终于等到了开学,乐呵呵地去取信,可竟然啥都没有。一直等到4月中旬,终于来信了,凯泽斯劳滕寄来的。打开一看,发现只有全家福海报,写信时是为了得到德约卡夫的签名卡,没满足我就算了,可这张全家福里竟然也没有他,但背面有一行字,看不懂德语,只知道有德约卡夫的名字,可能是拍全家福的时候他还没归队吧。盼了一年的圣诞+元旦大行动就此结束了,结果是全面失败!写了十多封信,只收到了一封回信,非常非常意外。

下半年,我转学了,新同学还没认全我就跟收发室的两位老师混熟了,每天下了第四节课,我在走廊等他们经过,要是他们跟我点头就代表有我的信件,要是摇头,就表示明天再来吧。当时我的挂号信和包裹挺多的,再加常常收到国外的来信,负责我们学校这片的邮递员都很想认识我,他们很好奇我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国外寄来的信?呵呵,貌似每个信虫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转学之后我认识了更多的球迷,加上以前同学帮我宣传,很多人都专程来问我怎么给国外球队写信,关系好的更是直接把邮费给我,让我全权代劳。在我的指导下,有不少人收到了贝克汉姆的广告卡。那年收到的礼物中,最有意思的当属汉堡队全家福,谁能想到几年后阿尔贝茨、托夫丁、安塔尔会相继来中国踢球呢?阿尔贝茨还当选过中国足球先生。

帮朋友收信的同时,自己的情况却越来越惨淡。利兹联的全队盖章签名让我印象深刻,当时一直把那个当成亲笔签名,还在想球员一个个地签,万一某个字写大了,后面的人不就没法签了吗?年底的时候,《足俱》上说西班牙球队塞尔塔的回信率很高,而且还会送队徽。这个消息刺激了我,因为我一直对队旗、队徽非常感兴趣,于是马上就写了一封信过去,过了一阵子的确收到回信了,可打开信封后怎么找也找不到队徽,又被忽悠了!

2002年独立思考

2002年是世界杯年,在《足俱》等杂志的鼓动下,很多信虫都摩拳擦掌,准备向荷兰、德国以及英格兰等所谓最热情的足协下手。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我总结出三个主攻方向:一、不太被关注的世界杯参赛国,在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人气,自然会对写信的球迷很热情;二、未能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国家队,不管什么时候,锦上添花与落井下石都比不上雪中送炭。三、赛季结束后的各个俱乐部,信虫的目光都聚焦到世界杯上去了,那我写的信被俱乐部工作人员关注到的可能性增大,回信率也大大提高了。

当年,网络已渐渐深入人心了,E-mail也开始普及。但可能我比较死板,一直很排斥使用电子邮件,总感觉亲手写的信才真诚。不过没有打折邮票,都按标准邮资去买邮票的开销实在太大了,我也只好尝试使用电子邮件。开始我直接抄杂志上提供的球队信箱,但事实证明,有一些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后来我就去官网查找邮箱地址,不过的确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有的信虫会收集信箱,再作整理,编成文档供大家使用。

写给十年后的我范文12

今天又和妈妈吵嘴,为了做菜时到底放不放味精。上次吵嘴是因为草莓该怎么洗,上上次是因为洗完头发要不要用吹风机,上上上次是上完厕所卫生纸扔哪……爸爸妈妈来南京一个多月了,我们吵嘴不下十几次,大至理财花钱,小至洗碗用多少洗洁精,花样百出,应接不暇。虽然和父母相处的氛围总体来说是欢乐祥和的,可在这零零碎碎的拌嘴中我忽然意识到,我,和这世界上最爱我的两个人,渐渐走向了两个家庭,过着两种不可隔断却又截然不同的生活。

有天早上我坐在镜前擦隔离霜,妈妈进来喊我吃早饭顺嘴说了一句:“化什么妆呀,对皮肤不好。”我说:“就打个底,不算化妆。”妈妈拿起我桌上的瓶瓶罐罐问:“打什么底?这是什么东西?”我着急上班就敷衍了一句:“您就当我是化妆吧!”上班路上我一直想着妈妈皱着眉头看那些日、英、法文的表情,想起了我其实直到上了大学才在室友的带领下研究起化妆品,对,就是大学改变了我的生活习惯。之前,妈妈不化妆所以我也不懂那些瓶瓶罐罐,之后,学室友涂涂抹抹,从零基础一路恶补,清洁、祛角质、精华、眼霜、隔离防晒一个不落,而妈妈,还是那个一支大宝用一年的妈妈。

每天晚上吃过晚饭,我会坐在书桌前,或者练书法,或者念英语书,或者写稿子,做上两三个小时的功课。电脑桌挨着我的书桌,我丝毫不觉得受影响,可爸爸妈妈却总不自在,他们玩一会电脑就匆忙改去看电视了,搞得好几次都误了收菜,损失惨重。一是为二老的种菜事业心急,二是有他们在我确实心不静,所以干脆把这每晚的必修课停了。散散步,看看书,倒也自在。过了几天妈妈在吃饭的时候说:“这孩子从小就不爱写作业,懒!”爸爸接过话头:“嗯,前两天还趴桌上写毛笔字,我就知道是在那装大尾巴狼呢!”我就听着,跟着他们一起笑,不争辩,心甘情愿继续做他们心目中那个懒姑娘。

以前在爸妈身边,无论我做什么事都不爱和爸爸说,因为他从来没给过我一句鼓励。前些天晚上我在台灯下熬夜赶稿,爸爸睡醒一觉起来问我怎么还不睡,我不敢说,怕他又耻笑我的作家梦。老公帮我说:“她在给杂志赶稿。”我爸站着看了一会说:“行,好好写!”他居然没泼我冷水,也没勒令我赶紧睡!而现在,我真的开始动笔写长篇了,他那个“好好写”就是我最根本的动力――早晚有一天我要把他讲过的故事都写出来。

高中毕业后的近十年里,我回家最久也就住一个月,我不停地到处走着、看着,这十年里,我不只学会了化妆、做菜、打羽毛球、写字,我还看了很多电影,看了很多书,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喝酒,学会了熬夜,学会了喝咖啡,学会了感冒不吃药……之前我在家住,不会早上起床才洗澡,也不会在晚上十点后回家,不会用白开水吃药,也不会缺乏维生素。我找工作、我辞职、我旅行、我谈恋爱都很少和他们说详细的来龙去脉,平时几乎每天一个电话说的都是吃什么干什么钱够不够花之类的话。后来,我看中了一个男人,告诉爸爸妈妈我要嫁了,爸爸妈妈把我送到南京来,那天他们住在我们附近的一个酒店,回去那天早上爸爸还和老公抢着付酒店的钱。

这十年,我身上留下了太多太多改不掉的习惯,而世上最爱我的两个人对这一切浑然不觉,不知是我缺席了他们的生活,还是他们缺席了我的成长。在这十年后再次共处的日子里,我感觉到他们小心翼翼地尊重着我那些不算习惯的习惯,尊重着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女儿。

这十年,我这个不负责任的女儿一路向前走着,不曾回头等一等他们,而这十年,他们抵挡着时光的掠夺,站在原地等着我。在彼此缺席的十年中,我笑,他们没机会和我一起笑,我哭,他们也没机会陪我一起哭;在彼此缺席的十年中,我不曾体谅他们的生活和孤独,不曾鉴证他们一天天老去的面孔。这十年中,我大学毕业、工作、结婚,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这十年中,爸爸生了一场大病,他们都退休了,他们最爱的女儿毕业、工作、结婚,这也成了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

写给每一个在爸妈身边的你,请懂得珍惜。

写给每一个不在爸妈身边的你,请懂得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