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力学分析的方法

力学分析的方法

时间:2023-05-30 08:54:24

力学分析的方法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工程结构;工程力学;评价;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TB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

工程力学是人们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不断的总结经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理论。《工程力学》教科书中,从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讲起,逐步深入。例题也是经过简化抽象出的力学模型,其结构、约束、载荷都是典型化、标准化的,而没有说明力学模型是如何从工程实例中简化抽象出来的。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的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航空工程及相关专业普遍开设工程力学课程,所用教材大同小异,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学习了工程力学课程后的大学生们,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但是,当遇上工程实际问题时,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为工程实际问题都是较为复杂的结构,不是教科书中的标准拉杆、标准简支梁,各结构间的连接方式有焊接、铰接,不是书中标准的约束形式,载荷也不是给出的,需要去调查或实测,无法直接应用工程力学理论去分析研究,不知如何下手。这也是新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理论脱离实际,大学生们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明显地摆在各工科高等院校面前,摆在高校各级领导、广大教师和学生面前,急待解决。

通过专业课学习解决理论关系实际问题当然是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受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只靠在大学后期阶段的几门专业课学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已显为时较晚。那么,强调要在大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并硬性规定,在技术基础课中安排一定学时的工程实训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一、问题

如何搞好工程实训教学?这个问题又摆到了任课教师的面前。

如何做到从工程实际中简化抽象出力学模型是搞好工程力学实训教学的关键一环,也是最基本的内容。而在普通工科高等院校中,过去和现在都没有搞过这类实训教学,无可借鉴。但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去探索:第一,听取老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第二,认真分析已有力学与工程实际的关系;第三,借鉴相关学科知识。经过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归纳总结出了从工程结构分析开始,从中离散出简单构件,再简化抽象出力学模型,进而进行力学分析计算,得到结论及给出对原工程结构设计的评价及改进意见,这样一个对工程结构进行工程力学分析全过程的方法。现以流程图的方式表达如下:

工程结构力学分析流程图

对上述流程图简要说明如下:

㈠在对工程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对构件、约束、载荷进行简化抽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分清主次,注意转化。既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同时要注意,在一定条件下,有些次要因素可能转化为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2.雅俗对照,约定俗成。即要把理论(雅)的东西和工程实际(俗)的相关东西进行比对,形成相应的简化关系;特别是有些已经形成定式的简化结果(如木结构连接就简化成铰接),就不能再变了。

3.由繁而简,先分后和。工程结构都比较复杂,直接对构件整体作力学分析是很困难的。一般应先分析结构的构成及各构件间的连接方式;然后,将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作为相互的约束进行简化处理,离散出简单构件;进而对构件及相关载荷进行简化,得到力学模型。在对力学模型进行力学分析后,再回到整个结构中,作综合的分析处理。

㈡力学模型三要素。简化抽象出的力学模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构件、载荷和约束,缺一不可。

㈢力学分析三要点。应用力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有三个出发点: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并分别给出结论。

㈣综合评价三方面。对各构件分析后,再回到对工程结构整体的分析评价,应用工程标准和力学标准进行安全性、经济性和科学性三个方面的评价。

㈤在得出了对原工程结构的评价之后,自然会产生对原设计的改进意见。

依据上述分析方法,我们“挂壁床”、篮球架、纲目结构桥、吊扇、桌连椅等多种工程结构进行了工程力学分析研究;更准确地说,也是在进行分析时,不断地归纳、总结、完善分析方法。现以“挂壁床”为例,说明分析的全过程。

“挂壁床”是烟台南山学院学生宿舍中普遍使用的学生用床,如图所示。

该床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床头、一个床身。床头是一根50×50×4的角钢弯成直角的两边,与一根外径35mm圆钢管弯成直角的两边焊接成的矩形框架,框架中还焊有3根外径为20mm的圆钢管。床身是2根40×40×3的角钢由5根外形为20×20的方钢管焊接在一起而形成。由4根M8的螺栓将床身和床头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整床;又各用2个膨胀螺栓(M16)将床头固定在墙上,形成了“挂壁床”。

根据床的结构和连接方式,拆开4个M8的螺栓,即可将床离散为三个简单构件,即两个床头和一个床身。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将已离散出的较简单构件转化为力学模型。先看床头,它一端固定在墙上,相当于固定端,另一端自由;当人坐在床沿上时,人的体重将由床身传至与之相连接的床头自由端处;于是就得出了在自由端作用有集中力的悬臂梁。床身即可视为两端铰支、受有几个集中力作用的简支梁。考虑到几个人同时坐在床沿上的情况较多、而且此时床沿角钢比墙边角钢承受更大载荷,处于较危险状态,应予重点分析。考虑到两根角钢要同时发生弯曲变形,而且变形之差比连接两角钢的方钢管尺寸小得多(约1%),两角钢间的相互作用很小,可以略去。于是就得到了以床沿角钢为简支梁、其上有几个集中力作用的力学模型。到此即完成了力学模型的简化抽象工作。

接下来的是对载荷的分析。当一个人坐在高度为0.5m的床沿上时,两脚放在地面上,地面会分担体重的20%左右,墙边角钢也会分担体重的20%左右,余下的60%由床沿角钢承担。常见的较严重的情况是4个学生同时坐在床沿上。由于床板的作用,会使4个人的体重的60%平均地分配到5根方钢管与床沿角钢的焊接处。以每个大学生体重为600N计,则可视为简支梁上作用有5个290N的集中力;而总重量的一半以集中力的方式作用在悬臂梁的自由端,约为720N。

载荷确定后,即可进行强度及刚度分析计算。对于悬臂梁,集中力对固定端处的弯矩Mmax = 612N・m,由此引起对固定床头的上部螺栓的拉力1.5KN。据查,该螺栓的许可拉力为21KN,可见其强度储备很大。对于简支梁,最大弯矩Mmax=304N・m,角钢的抗弯截面系数W2 = 1.23×10-6 m3,则σmax = 245MPa,梁中点的最大挠度ω=13 mm。我们还对4人坐床沿时的变形进行了实测:悬臂梁自由端挠度为2.1 mm,简支梁中点挠度为15 mm。上述实测挠度值与计算结果完全吻合。由此可以认为,我们所进行的力学模型的简化抽象以及对载荷的估计是基本正确的。

根据上述分析,可对“挂壁床”作出评价及提出改进意见。

二、评价

设计思想新颖,结构合理,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床头结构设计巧妙,既有很高的承载能力,又是很好的床头护栏;而且用于固定床头的膨胀螺栓有很大的强度储备。床身的强度和刚度能满足一般正常要求,但在严重情况下(如4、5人同时坐在床沿上),强度和刚度都显不足;而且变形较大且不均匀时,会引起很大噪声,影响休息。

三、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例子分析,为增加“挂壁床”强度和刚度,提出下列建议:

1.将床沿角钢由40×40×3改为40×40×4,既不改变外观情况,又可增大强度和刚度,可使4人同时坐床沿时的最大应力降至190MPa,最大挠度降至10mm。

2.将固定用螺栓穿墙双挂。即把相邻两宿舍的两张床背靠背地用同一根螺栓固定在同一面墙上,既节省材料,又大大提高了防地震能力。

以上只是对工程结构的力学分析方法和工程力学实训教学的初步探索。还需要逐步提高水平,把实训教学活动提升到实训教学课的高度上来。

参考文献:

[1]蒙晓影.工程力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 英语听力 提升方法 技巧

小学生处在智力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正确的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成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教育需要的是多方面的教育,更加注重其多方面的发展,对小学生的英语教育可使学生对一门新语言充满好奇,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对学生进行外语教育也更能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目前我国小学生英语教学中,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方式陈旧单一,多为“口传身授”式教学,及教师讲解简单的语句和词汇,学生做出相应的模仿并练习。该方法中学生通过单边的注入式教学,能够很好地模仿并训练,加强对教材的固定记忆,而长期的传统教学,致使学生仅仅是学习的被动者,机械性学习教师所给予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自主性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和规范。在我国小学英语课程安排中,多是课本精读练习和词汇记忆,并没有专门设置一门听力课程,加强学生的听力练习,因此学生在学习英文过程中并没有多余的时间练习听力,同时由于课程安排不重视,在听力训练中难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标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听力仅作为穿插性内容,老师安排课余时间让学生自行练习,这就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重读写能力,轻听说能力,不利于语言学习的提高。

3.教学过程缺乏情感的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意志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情感就是指学生的兴趣、爱好、勇气、信心、创作力和意志力等。这些情感意志因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率,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知能力的提升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师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爱好兴趣重视度不够,导致在英语听力的学习中,老师只是注重学生在听力方面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听力练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厌恶外语学习,即使加强相关训练也不能得到实质上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英语听力水平的方法和技巧分析

1.丰富英语听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理论依据,是教学任务有效完成的根本保障。好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纵向把关教学内容的脉络,明晰教学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学习任务,有效改善学习效率。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在小学生英语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口传身授”教学方法,教师示范和讲解,学生主要通过模仿和训练进行学习,该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外语学习中,虽然基础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但是相对于语言的学习,更应注重语言环境的培养,多方位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和创造性学习。

3.加强听力技巧的训练。听力训练的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学会做听力考试,重要的是让学生听辨句子,增强第二外语的语言感觉,从而更好地掌握听辨的方法和技巧。一门语言的基础是词汇,听力的基础则是语音,因此正确掌握英语的语言和语调是听力的关键。这就需要学生平时要加强关键音素发音的训练和记忆,不仅要念准确,而且要记忆牢固。正确的发音对于听力至为重要,尤其是英语中的同音异义词汇,近音异议词汇的发音,尤其要加强这类词汇的训练。

4.创造机会,参加实践。好的语言环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条件,对于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的小学生而言,第二外语的学习无疑会增加许多困难,因此就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有意创造一个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以此督促学生边学边用,引导学生参与听力实践,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总之,对于小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需要的不仅是教师的努力,还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小学生感受到英语的乐趣,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小学生的听力能力,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丽.提高小学英语听力水平的有效对策[J].学子(理论版), 2015,11:70.

[2]刘旭珠.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张玉玲.提高小学英语听力的方法和技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78.

[4]陈新新.小学英语听力技巧研究[J].考试周刊,2014,78:86.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3

1 设置探究情境,诱发学生提问

问题在情境中产生,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第62页“观察与思考”实验二(溴丙烷的水解实验)[2]

在上本节内容时,笔者并没说今天是上哪节课,而是以问题形式给出今天的上课内容:今天我们要来讨论一下如何鉴定溴丙烷中的溴元素?请同学们自主或合作设计实验来加以验证?

生1:加AgNO3溶液,能看到有淡黄色沉淀产生。

这种思路占了大部分,学生一看到溴元素的鉴定就很直观地沿用了原有知识,而忽略了新的情景。

生2:先滴加氯水再加苯,振荡静置后上层呈橙红色。

生3:我认为生2的现象是肯定不会出现的。因为苯与溴丙烷是互溶的,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但是对于是否会有溴单质被置换出来,并不是很确定。

师:大部分认为生1的方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来用实验确认一下。

实验后没现象。学生沸腾了……

生4:老师,这是不是因为溴丙烷是非电解质,不存在溴离子所以加硝酸银无现象?

师:问得好,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要验证其中的溴元素的话又应怎么操作呢?

学生又开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了正确的方法。

这个教学过程虽说比较费时间,但却如同开发矿藏一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碰撞,不断地产生问题,又经过讨论不断地解决问题。

2 教师示弱,诱发学生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故意设置障碍、留出疑问、露出破绽作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有问题可提”的机遇,使他们逐步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例如,引导学生辨别分析错误的或繁琐的解法,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践证明,经常让学生辨析错解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有利于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案例2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3]习题课

1.92 g Cu投入适量的浓硝酸中,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越来越淡,共收集到896 mL标准状态下的气体,如将盛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通入标准状态下一定体积的氧气使气体恰好完全溶于水中,则通入氧气的体积是( )

A. 504 mL B. 168 mL C. 224 mL D. 336 mL

教师讲授演示解法:

解:设与浓硝酸反应的铜为x mol,与稀硝酸反应的铜为y mol

n(Cu)=1.92÷64=0.03 mol

-——5.61×10-11、 OH——1.28×10-10。

生:HClO——2.95×10,为什么Ca(ClO)2中通CO2,少量CO2:Ca(ClO)2+CO2+H2O=CaCO3+2HClO,足量CO2: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从酸的强弱来看这两者是矛盾的。但为什么两者都对呢?生:还有一个例子啊!CuSO4+H2S=CuS+H2SO4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是因为有沉淀的生成,使这个反应能发生了。

师:那么NaClO溶液中通CO2呢?

生:和 ONa中通CO2一样,无论CO2多少只生成NaHCO3。

若教师平铺直叙地上课或直接展现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学生没有认知上的冲突可能不会去质疑,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质疑意识,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提问能力。

4 重视化学实验意外,诱发学生提问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化学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基础,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教学,要求创设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景,促进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未知知识产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产生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案例4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实验手册中实验19 [5](设计方案并实施Fe2+、Fe3+的相互转化的实验)

这一课中,大部分学生都按照上课内容一步步做下来,现象明显。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个角落特别热闹: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一听知道他提出了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于是反问他们。

师:你们推测一下可能的原因?

生1:氯水有漂白性?

生2:不可能,又没有有机色素。

生3:Fe3+Fe2+?也不可能啊,氯水是氧化性物质,并且还有气体啊……

一个意外的举动引出了一个意外的探究性课题,最后的结论是:氯气氧化了KSCN,KSCN+8Cl2+9H2O= H2S[欢迎光临]O4+KNO3+CO2+16HCl。并且用实验得以验证。

在实验过程中要善于捕捉一些学生看似意外的举动,及时与学生交流,充分展示并肯定学生的发现和见解,而且引导学生上升到思维层面。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5 观察研究生活,诱发学生提问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活、生产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与化学知识有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了解、认识生活、生产,并从中提出问题,如发酵粉原理、灭火器原理等等。教师以实际 问题为背景进行教学,并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案例5 在上酸碱中和滴定时讲到酸碱指示剂作用原理时,笔者说这些指示剂最初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这时有同学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夏天吃杨梅时杨梅汁碰到白衣服上是红色的,用洗涤剂一洗变成蓝色的了,是不是也是指示剂原理?笔者一听马上肯定并表扬了这个同学。后来在高二的研究性学习中有一组学生就以“用植物色素制取酸碱指示剂的研究”为课题进行了研究。

在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是有效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的措施。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为将来开拓性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2,72.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船舶下水;计算方法;力学分析;支墩反力

船舶下水相当于船舶的出生,它第一次接触到实际意义上的水,就像人平安出生一样,船舶下水也需要保证安全计算。船舶下水计算目的就是预测船舶下水过程中的安全性。

一、下水阶段描述及各阶段注意事项

按照船舶下水过程中的运动特征、力的变化以及有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惯例地把船舶下水过程划分为4个过程。

第一阶段:自船舶开始滑动至船体接触水面为止

在这一阶段中,船依靠本身重力沿滑道方向的分力下滑。设下水重力为(包括船体及下水支架),滑道坡度为(弧形滑道取重心正下方之滑道坡度),静摩擦系数为,则船开始滑动条件为使船下滑的作用力

,即

这一阶段应注意船舶的重量及重心的位置。

第二阶段:自船体尾端接触水面至船尾开始上浮为止

这一阶段中船的运动仍然平行于滑道,该阶段的力及力矩平衡方程式为:

式中,,及分别为下水重力,浮力和滑道反作用力的作用点至下水架前端点的距离。

在这一阶段中应避免尾下落现象。

第三阶段:自船尾开始上浮至下水架滑板前端离开滑道为止

理论上,当船尾开始上浮时,滑道反力集中于下水架前支点处。此时力及力矩的平衡方程为:

船尾上浮是船舶下水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压力集中作用于下水架前端一点,造成结构损坏。通常在前部滑板与船体之间填入普通愣木,使反力分布在相当长度内。

第四阶段:自下水架滑板前端离开滑道至船舶停止运动为止

下水船舶全浮后,由于惯性作用将在水中继续滑行,但是船舶受到水和其他制动物的阻力作用,其滑行速度将逐渐减小,直至滑行停止。

在这一阶段应避免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下水架滑板前端离开滑道末端时,船舶下水重量仍大于浮力――首吃水小于船首自由浮起的首吃水,将发生船首跌落现象。2、下水船舶脱离滑道以后,由于惯性将继续在水面上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若水域狭窄,可能造成碰撞和搁浅。

综上所述,船舶下水计算需要输出的结果有三大类别:限制尾下落的条件、首支点的最大压力、限制首跌落的条件。

二、船舶下水计算力学分析

船舶下滑运动与其所受作用力关系密切。如图1所示:

重力是下水时船的重量,包括船体重量和下水架的重量,是下水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浮力是船体入水部分所受水压力的合力;在下水过程中,浮力和浮心位置B都随时间变化。

滑道法向反力,方向垂直于滑道。

滑道摩擦力平行于滑道,与船舶的下滑力相反,阻止船舶下滑。

水动力包括水的粘性运动阻力和动量变化力。

当重力的力矩与浮力和滑道发作用力的合力的力矩平衡时,船舶开始尾浮。此时应该校核船舶下水最尾墩位的滑程,以确定是否出现尾下落,得出避免船舶尾下落的最小潮位。另外,该阶段会出现船舶的最大沉深,应该考虑避免船尾接触坞墩。

当浮力与重力平衡时,船舶完成尾浮。此时应该校核首墩的滑程,以确定是否出现首跌落,得出避免船舶首跌落的最小潮位。如果船舶下水区域的潮位是在不能满足避免首跌落的潮位要求,对于布置2根滑道的船台,可在其下水部分做出中心凹槽,当发生首跌落时就可避免船舶撞击船台或水底。另外,首支点所受压力在该阶段达到最大,应给出所受压力的最大数值以便下水布置时施工人员选择合适的首支点工装。

三、船舶下水计算方法分析

船舶下水计算方法分析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以下从基本计算假设、基本计算原理、整体计算流程等方面出发,对于船舶下水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

基本计算假设

在船舶的下水过程中,其计算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了船梁挠曲线和总纵弯矩以及和滑道反力的计算原理和内容。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假设船舶下水是在三维空间中的六个自由度的复合运动,

即为且这一运动会受到部分随机因素影响。其次,因为船体的横剖面和惯性矩只需要参与船体总纵弯曲的全部纵向构件,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假设船体梁的中和轴在负荷为零时,就能够在此基础上让船舶在垂直于中和轴的方向处于挣力平衡状态。[1]

基本计算原理

船舶下水计算方法有着全面的计算原理,既在下水的第一、二阶段确保中和轴与滑道平行,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船体处于静平衡状态.至于船体在沿中和轴方向上受的力,如下滑力和惯性力以及水阻力以及附连水等对垂直方向的影响很小,从而能够使其忽略不计。其次,在判定基本计算原理时还应当避免外伸重量过大问题的出现,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将外伸重量全部加到O~20站内。其公式为:

在这一阶段中弹性的基础梁会受到的外荷重的影响,并且所有的力与挠度方向在与夕轴同向时为正。[2]

整体计算流程

船舶下水计算应当有着完善的计算流程。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考虑到其对于浮力的影响以及船底有效刚度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来判定船体梁的平衡微分方程。其次,因为这一方程的解析在数学上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困难,因此设计人员应当通过采用虚位移原理来等价船体梁的平衡微分方程,并且通过采用李兹法来趋近于所需求的下水过程中船体梁的挠曲,表现为:

因此这意味着只要能够求得解线性方程组,然后以此为基础就能够求得墩木反力。为此我们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通过执行流程就能够用电子计算机很容易地可进行逐步逼近来求得精确位置,计算结果表明了这一假设本身所具有的合理性。[3]

四、船底局部强度及支墩反力

船舶强度设计是以能承受船体航行过程中分布水压力为依据设计的船底纵桁和实肋板之间的小板架。由于这样的结构特点,船底各点的局部刚度不同,布置有实肋板及纵桁的位置局部最大;有纵骨的位置局部强度较大;其余位置的局部强度随着离开这些加强筋而很快的降低。

船舶下水时作用在船底上的支墩反力非常大,并且集中作用于船底与支墩接触的局部区域,这和船舶航行状态下的受力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船底结构特点,使得船底板不同部位在下水过程中的凹入变形差异较大,相应的,与船底各部位对应的支墩局部点,压缩变形也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船底结构的特点和船舶下水的受力性质,对下水墩位置提出如下建议:支墩应尽可能布置在纵向或横向强力构件下,如船底纵桁或纵舱壁,实肋板或强力肋板等;由于下水时的载荷是一次短时间作用,因此,对局部弯曲和应力集中引起的二次应力允许超过其抗弯和抗剪强度以及薄壁构件的稳定性,但高应力进入塑性应力重新分布后,结构不应出现大的变形;当强度和稳定性不足时,应予以加强。所加强构件应避免因应力集中而可能导致船体的疲劳损伤,避免在已有构件焊缝处重复施焊,特别是下水首支墩与船体连接处的局部强度。

参考文献:

[1]陈铁云,沈伟琴,朱崇贤.船舶无首支架纵向下水新工艺的力学分析与计算[J].船舶工程,2015,02(1):37-39.

[2]王化明,屠璐琼,陈林,赵春慧.横流环境下船舶纵向下水试验研究[J].中国造船,2016,1(02):45-47.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5

1.性别与就业压力的关系

在就业压力的6个维度中,男、女生的得分都在3分以上,其中每一个维度的得分都是女生小于男生。其中,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少求职帮助三个维度,男女性别得分的差值分别是1.1.45、1.180、1.332,不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承受的毕业压力在每个维度上都要大于男生,并且在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专业供需矛盾上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性别差异在就业问题上的表现比较突出,甚至衍生出“就业性别歧视”的提法。用人单位关心的是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在体育领域,女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影响工作效率的先天因素,这是造成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但是,女生也有很多先天条件要优于男生,因此如何扬长避短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提高就业质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性别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经过对数据资料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就业能力的五种构成因素,如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里,男生在每个因素上的得分都要高于女生。思维能力、自主能力男女生得分的差异分别是:1.568、1.4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差异性不明显;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的得分差值分别是3.052、2.424、2.182(P<0.05~0.01),具有显著差异性。其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最为明显,为0.003,也就是说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女生要好。这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再就业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男生的就业能力要高于女生。男生在就业能力五种因素中的得分排序分别是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聘能力和自主能力。女生在就业能力五种因素中的得分排序分别是社会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和应聘能力。整体上,男生的就业能力虽然要高于女生,但构成就业能力的五种要素里,没有一项是不可控因素,所以这种结果的成因是后天造成的,具有可逆性。

3.就业压力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就业能力和就业压力,理论上应该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就业能力越强相对来说就业压力就越小。就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情况来看,通过对数据统计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知道就业压力的六个维度与就业能力的五个因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思维能力和职业素质评价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87,不具备相关性;自主能力与职业技能素质相关系数为0.017,不具备显著相关性。其余,就业能力与就业压力均成典型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就业压力与就业能力的各种因素具有相关性,即就业能力越强就业压力越小。数据显示的结果表明,学生减轻就业压力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学生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即自己的就业目标是什么。明确目标之后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分析影响就业目标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里面哪些是自己的优势,哪些是自己的弱势,弱势因素中有没有不可控因素。如果弱势因素中没有不可控因素,或者不可控因素能够补充或者转化,那就针对弱势因素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4.就业压力作为因变量的多变量多因素方差及协方差分析

在对就业压力作为因变量(观察变量),性别为控制变量,就业能力的5个维度得分为协变量建立的6种模型进行协方差分析可知。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就业能力5个因素作为协变量加入后,5个协变量因素都使F控制变量值减小,并且5个F协变量的P值均小于0.01。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4个协变量加入后,F控制变量值减小的幅度较大,且显著性差异消失(P>0.05)。通过分析可知,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性别差异,受就业能力因素影响较大。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就业能力是消除性别差异在就业方面影响的最主要的手段。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别差异对就业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能够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提高个体的综合就业能力,是消除性别对就业产生影响的主要手段。

5.就业能力与就业压力的回归分析

以就业压力作为因变量,就业能力5个维度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对就业能力各维度对就业压力的贡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就业能力5个维度均对就业压力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对就业压力作用较强或较深的前3位分别是: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应聘能力,其贡献率分别达到38.7%、33.8%和28.7%。其中,思维能力和自主能力对就业压力的贡献率较小,分别是9.8%和4.9%。通过就业压力与就业能力的回归分析可以知道,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和应聘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统计结果表明,河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处在中等偏上水平,与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⑤就业竞争环境、缺少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排在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源的前三位。就河北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他们承受的就业竞争环境压力更加突出。近几年,以前为专科层次的体育院系相继升为本科,其他院校又新增设了体育专业,本科生规模和数量进一步加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及家长思想相对保守,更愿意在本省区域内就业,大学生择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受到限制。受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学校品牌等方面的影响,他们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河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整体在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3个维度得分相对较高,这与其他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结果稍有不同。⑥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3个维度得分较高,与其所从事的专业特点有直接的关系。体育运动群体化的特点能够提升参与成员交往的愿望,激发经常互动的兴趣,有利于增强成员间的相互交往。开放性的高校体育扩大了学生活动的范围,有利于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在享受成功带来喜悦的同时,也经常要接受挫折的打击,承受失败的考验。勇于面对残酷的竞争并愿意接受极限的心理挑战,无疑会对耐忍力、抗挫力、抗压力等是一个良好的培育过程。由于受到生源和专业特点的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以技术文化学习为主,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知识面相对较窄,使得自主能力不强。被试在应聘能力维度的得分最低,反映出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研究数据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能力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对就业压力影响较强或较深的前三位的就业能力依次是: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应聘能力。

二、缓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应对措施

河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环境、缺少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排在就业压力源的前三位。就业竞争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毕竟就业岗位的数量是有限的。专业供求矛盾作为一种压力的来源,取决于专业设置和专业技能水平,学生本身的知识、技术、技能水平决定了压力的大小,岗位竞争越激烈对学生的水平要求也就越高,这就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学习和提高。缺少求职帮助指的是在就业问题上缺少指导,对岗位的需求来源不清楚,这种压力并不是由学生个体的知识技术水平能够左右的,需要高校通过各种手段拓展就业信息的渠道,给学生参与竞争的机会。专业供需矛盾指的是体育专业的就业岗位数量少于毕业大学生的数量,从而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这个矛盾属于就业大环境的问题,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非本文研究的重点。但是,造成就业压力的各因素与就业能力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对就业压力影响较强或较深的前三位的就业能力依次是: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应聘能力,即就业能力的提高能够明显缓解大学生承受的就业压力。

鉴于就业压力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上文提到了五个维度的就业能力培养,前提是把握好就业供需的大环境,做到依据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强调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实践能力的各个因素、社会适应性的各个因素,以及应聘能力的各个因素,进行系统性的规划,把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实践中去。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群体性的能力缺陷,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提高。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思维培养;解题能力;课程分析

高中物理课程是我国大学物理学习的基础,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大学的学习。如何学好高中物理已经成为高中学生目前的首要任务。但是由于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力学、光学、电场磁场、机械运动等内容逻辑性较强,并且需要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这就使得每天除了学习而对生活观察不够的学生、逻辑性不强的学生出现了成绩下滑。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逻辑能力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高中物理课程分析

高中物理课程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初级物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客观物理世界规律以及物理抽象理解能力。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教材以经典物理学基础知识为主,其中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以建立学生物理思维为主要目标。由于初中教学方式与高中教学方式的不同,导致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的学习习惯,加上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连贯性不大、逻辑性更强,导致一些原本初中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物理成绩一直不高。这是由于高中物理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物理基础思维、灵活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善于总结物理规律。

二、高中物理解题能力培养

了解高中物理特点及其对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物理解题能力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基础。针对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可以明确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提高培养的主要方向。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要求学生对定理、定律等烂熟于心,方便解题过程中对于定理、定律的应用。其次加强高中物理的归纳总结,对章节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对于相似定律进行有方法的区别,可以促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于各个定理定律的应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在正解找不到解题方向时,可以从反方向进行反推后,找出正解关键。

1.高中物理解题思维培养——解题能力提高的基础

由于高中物理课程对于学生物理解题思维要求的提高,使得高中物理课程教学必须从学生物理解题思维培养着手,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高中物理解题思维是对基础物理定律定理的应用,是在对物理基础知识熟悉的基础上,通过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隔离思维、整体思维、图像思维等思维方法对题目进行解答的综合各种思维方式的思维。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各种思维方式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进行讲解,以此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

2.高中学生物理兴趣培养——解题能力提高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物理最好的老师。通过高中物理兴趣培养,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通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使物理理论与日常生活常见事物、情景进行联系,调动学生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物理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通过兴趣的提高与培养,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3.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提高——计算题的解题方式

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要通过兴趣培养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思维方式找出解题方向。无论是力学题、电学题,在进行有一定难度的计算题时,认真审题是解题的关键。通过认真的审题找出题目中给定的各个条件,然后通过不同思维方式,找出解题方向。然后进行画图,通过画图建立直观的物理情景。物理计算题一般采用两种解题方法,解析法和综合法。

前者是利用物理公式,一步一步地从已知向未知求解,后者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列出物理方程式求解。在实际做题时,不但要对物理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数学推理能力,通过双方面的作用来提高解题能力。

在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摒弃初中学习过程中罗列公式、生搬硬套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题步骤与思路的应用,以此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分析

许多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常常会发现上课时对于老师教学的课程能够听懂,但是一旦做题就会发现无从下手。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进行典型题型的联系,不能掌握高中物理题的规律,没有将高中物理基础牢固掌握造成的。

针对这样的情况,学生要从基础理论记忆、做题积累、各章节内容综合以及提高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熟记基本概念、规律以及基础结论,以此保障在解题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利于解题方向与关键点的发现。同时在记忆的基础上,要注重日常学习中的解题积累以及知识点的积累。通过日常解题中对于不同类型题目的解答以及解题过程和总对于知识点的分类整理,促进记忆的加深,加强记忆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并将这些知识与基础共识、定理、定律联系起来,通过有思考性的积累促进解题能力的提高。

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是将上述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的一种体现,将有关内容进行关联。在解题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将整个题目进行分解,按照不同的内容找出解题的突入点,利于题目的解答。在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综合的基础上,要将这些知识实际应用到解题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找出题目是力学、热血、光学还是电磁学内容,然后再针对这一内容找出解题的关键。现代高中物理要去学生具有综合的分析解题能力,因此常常在一道题目中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内容。

例如:在电磁学题目中加入力学知识,以电磁学施加给小球一个力,通过这个力使小球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小球撞击另一个小球,使力传导。这样的题目加大首先要求学生对于电磁学基础知识、公式熟练掌握,同时好要求对力学知识的应用有一定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各项内容的、需要对基础进行牢固掌握、并具有物理思维的一项长期工作。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通过不断的积累,从简单到复杂的进行联系,以达到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

现代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解题中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作,不仅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同时还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思维等进行自我训练。通过辑思维能力、逆向思考与逆向公式应用等提高解题思维,通过多方面的训练以及积累,促进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牢固掌握高中物理基础,为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子欣.高中物理思维培养[J].高中教学研究,2008(2).

[2]梁华.高中物理学习方式方法分析[J].现代教育资讯,2007(12).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7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方法 创新策略

为适应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积极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也要跟上当前的步伐。作为主要实施者的高职院校教师应根据高职教育的新教学目标,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手段,采用最合适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保障高职教育特色,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在目前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仍以传统模式教学的大有人在。传统教育模式当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大量存在,呈现出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苛严管束式等几个明显特征。据调查: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相比,基础知识较为扎实,而美国学生创新思维、实践操作能力则较强。显然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基础理论要新、应用性要强、理论深度要浅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用得如何,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但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要。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需要高职教育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彰显高职教育特色与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实现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市场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需要不断创新高职教学方法手段。如目前在高职院校培养模式改革中积极探索的“工学结合”,这种模式不仅要求学生能到企业顶岗实习,还要求教师也要同步深入企业挂职锻炼,需要学校与企业保持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显然已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3.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要想把纲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反映在高职培养模式、教材的建设、课程的设计和内容的选用上,这些都需要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把他们具体呈现出来。因此,高职教学改革前进的道路上,离不开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4.高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的社会是向着创新性社会进行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仅只停留在就业教学上,还要向着创业教学的方向转变,只有依据学生本人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经验,拓展高职学生更广的发展思维,具备一种全新的“自我创业”的能力,才能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适应专业技术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发展和应用,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5.更新教育观念的需要。当前正处于社会科技发展与更新速度飞快的时代,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把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高职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同时,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点,才能与现实社会生产接轨,轻松地应对多次职业变更。作为高职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教育的教学心理。在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情绪不良等心智问题的时候,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心底入手,便捷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习兴趣。把新的教学理念合理地运用到高职教学活动中,真正形成一套适应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手段。这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手段创新的原则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上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站在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二是突出高职教学方法的特点。

1.高职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以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原则。近年来,在高职院校实施的教学改革中,一些颇有创新特色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被高职院校正在尝试采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单纯的技能传授方法。但是,在借鉴别人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结合我国国情,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突出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特点,实施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努力做到教材讲义和参考资料互为补充、学习软件和操作硬件相互配套、纸质文本和电子文件相辅相成、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相得益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会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2.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上应突出以下特点。(1)实用性原则。各种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差,只有实用、有效之说。教学方法的选用要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明白授课对象是需要具备岗位胜任能力,还是要升学,或只是岗位再培训。其次还需考虑授课内容。只有把这两方面充分结合在一起,然后再考虑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显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2)多样性原则。鉴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个体差异性很大的趋势,需要因材施教,选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便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3)实践性原则。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协调,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顺利就业。(4)先进性原则。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够合理地应用于课堂,不仅能增加知识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他们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还能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能力,如多媒体教学、影视教学。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还有益于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与水平,有益于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规模和数量也随着蓬勃发展起来。但是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能否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仍是现今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作为一线教师如果在平时教学中能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并把当前最新的社会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才能带来整个高职教育质量、效益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高职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考虑。

1.教学方法的创新要适应高职生的生源情况。目前进入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主要由“对口”职业中专、普通高中毕业生和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三部分构成。这些学生无论在入学成绩方面,还是在兴趣、爱好、学习动力、意志、性格、品质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口”职业中专的学生在专业基本技能方面要好一些,而从普通高中来的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针对这种现象,建议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只对教学内容分层,学生不分层,也不指定学生谁是好层次,谁是差层次。只对教学内容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基础目标、中等目标、较高目标,把讲解再现作为第一层次目标,问题答疑作为第二层次目标,再现探索作为第三层次目标。把这些目标公布出来,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并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更好地因材施教。同时也可结合运用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适应高职生的专接本升学方向。针对有一部分高职学生要参加专接本升学考试,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重理论,从认知规律出发,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从多角度入手,全面把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这部分高职学生,一方面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为学生提供分析、交流机会,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技能测试和理论应试中得心应手、操作自如,跨入理想的高等学府深造。

3.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适应高职生的就业发展方向。从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出发,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行为导向(Handlung Sorientierung),又称实践导向,或者行动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由于行为导向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起到很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各国的职业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常见方法有:第一,模拟教学法。这是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方法。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例如财会实务操作,由于企业账面保密性强,学生很难到财务室真正实践企业的账务处理操作,最多只是接触些皮毛而已。学校可以通过模拟财务室,让学生仿真模拟进行账务处理。学院会计系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实地的模拟训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第二,案例教学法。即通过选用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与学生共同加以分析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职业活动中应变能力的培养。例如审计课程教学中,在对基本理论知识讲授完之后,为使学生对审计业务流程更熟悉,可以通过教师介绍精选案例、学生讨论案例、对案例进行多元评价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分析,并延伸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上,以达到循序渐进掌握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第三,项目教学法。即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通常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项目任务,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与任务;再由学生自己制订计划、实施、自我评价;最后由教师检查评分,并把工作结果应用到企业或教学的生产实践中。第四,角色扮演法。即分岗位模拟实训,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内涵活动和对方角色的心理,充分展现现实社会中各种工作岗位的实际流程,进而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扮营业员和顾客的形式,模拟如何接待顾客。对扮营业员的学生来说,可以考验出在其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爱好的顾客时,能否采取灵活多样的应对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形成。第五,引导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借助引导文等教学文件,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工作的教学方法。在制定出明确的任务和引导问题后,由学生独立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估计划,检查自己的成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在教学中采用行为导向的方法,特别是灵活有效地应用以上多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8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人群的关注,因此需要在高职教学阶段,不断加强幼师的教育力度,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学前教育属于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学科,其中的幼儿舞蹈教学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中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样很关键。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仅需要自身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课堂活动组织能力,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舞蹈学习、美术锻炼,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气氛中学习知识,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能力的培养。幼儿教育专业学生会成为以后的教育工作者,而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负担起开发幼儿自理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为了能够提升幼儿教学质量,需要从根本上来提升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教师团队,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满足后期的幼儿教育工作需要。

衡量一个学前教育教师的合格标准有很多,其中的舞蹈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想要提升专业学生的毕业就业率,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能够通过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幼儿教师。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幼儿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学生具备幼儿舞蹈教学能力,首先需要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能够灵活地组织幼儿教学课堂活动,调动起幼儿对于舞蹈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已经认识到了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在教学中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教学管理不到位,导致目前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一部分高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时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过分强调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忽视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学生自身的舞蹈专业技能不足,音乐节奏感不强烈,在毕业之后自然也无法针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舞蹈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学生们的动作示范和模仿不到位也没有严格的规范,难以在后期指导幼儿进行舞蹈教学。其次是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不足,学生们对于幼儿的了解不足,不能够创造出简单易学的幼儿舞蹈作品,影响了教学能力和舞蹈创编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教学,想要提升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内容,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演出活动有限,幼儿园的实习机会不多,缺乏有效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的教学能力提升受到影响。

三、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幼儿教师人才,提升社会中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出更多既具有专业知识又能够具备实践技能的教育人才,促进我国幼儿教育的稳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想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能力培养,需要重视学生舞蹈基本功的训练,通过整合学生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满足后期教学中幼儿舞蹈教育的教学需求,体现出舞蹈课程的特点,重视舞蹈教学中简单的理论知识和形体训练。例如说在教学中首先掌握重要的站立姿势,然后再进行形体训练,学习芭蕾舞的手位、脚位,增强学生们自身的身体协调性,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基本动作训练要选择合适的难度,例如在锻炼腿部的软度时,可以选择进行压腿和踢腿。跳跃的训练可以选择一位小跳。其次是注重民族舞的教学,主要是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等舞蹈教学,掌握好舞蹈的节奏特征,指导学生能够把握好各族人民舞蹈的风格特点。通过舞蹈训练能够提升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升舞蹈表演能力,为以后的幼儿教学奠定良好的舞蹈基础。

(二)培养学生教学技能。教学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把舞蹈的理论教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一边讲解一边进行舞蹈教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能够理解舞蹈动作的寓意,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引导,要培养学生教学语言的表达力,语言要注意通俗化,能够适合幼(下接第209页)儿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动作知识的传递要用生动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明确教学中语言引导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在教学中建立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作规范性,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舞蹈教学效果。

(三)培养舞蹈创编能力。教师要学会熟悉并研究幼儿的心理特征,了解幼儿的喜怒哀乐,然后根据幼儿表现出来的动作特点创编出紧跟幼儿生活的舞蹈,让幼儿能够通过舞蹈感受到活泼有趣,才会提升参与积极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教学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舞蹈专业修养,掌握基本的舞蹈教学理论,在训练和教学中要合理地安排舞蹈创编课程内容,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规律特点,把握好舞蹈的创编技巧,这样能够在后期的工作中创编出更加适合幼儿心理特征和动作特征的舞蹈动作,通过完善的加工处理形成稳定的舞蹈动作,有效地指导幼儿进行舞蹈学习。

(四)重视教学考评。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需要重视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能力锻炼,通过实践锻炼来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例如说学校中的演出活动,教师可以自己编排舞蹈动作上台展示舞蹈表演技能,教师针对学生的舞蹈进行改进和完善。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进行实习锻炼,自己亲自跟幼儿交往,体验一下具体工作中幼儿舞蹈教学工作内容,能够加强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另外还需要完善教学中的考核评价模式,例如说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舞蹈创编和排练,然后由教师来进行评价,培养出更多会舞蹈、能编排的综合性教学人才。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9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定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56- 02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此时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逐渐凸显,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区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3个层次。本文针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的3个层次展开简要分析。

1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不同视角

经济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侧重于制度设计。当前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以人力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如劳动经济学;借助经济学方法和工具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拉泽尔教授等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主要关注于报酬与激励等相关研究,其中提出了许多理论假说,如职业生涯激励理论、锦标赛理论等。

心理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主要就是从组织、群体和个人等不同的层次和角度研究如何科学地选拔、激励和培训员工,使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实现组织化。心理学中的层次需求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环境造人假设、场理论等, 成为后人进一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在人的方面的研究,其中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贯穿于员工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工作的始终。鉴于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如何有效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问题。管理学领域的学者开始逐渐关注如何有效培养和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关研究。

人口学主要研究人口的社会流动性和地域分布,这对企业的招聘选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社会学则是主要指导企业如何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2 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在规范研究方面,很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现状等相关问题,这些研究虽然对于完善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多是从单一的视角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整体全面的宏观把握。此外,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研究多是定性描述,并没有提供精确的数量依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

在实证研究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首先源自心理学界的实证观点。比如, 在选拔领域,心理学者对评价中心技术( AC) 非常重视,但并不是从国外引进之后就直接用于企业( 组织) 的人员选拔,而是先做实证的研究;还有我们熟悉的MBO、KPI和BSC等绩效管理技术都是源自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领域,如培训与开发、薪酬与激励领域,心理学者们都在逐步开展实证性研究,这势必可以不断弥补原有的局限于管理学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先天不足,促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

3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具体方法

3.1 个量研究与总量研究相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很好地结合了个量研究与总量研究。其中涉及个量分析方法即微观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供给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等;而总量分析方法即宏观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总需求分析方法、总供给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方法、经济增长分析方法等。

3.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互补充

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侧重于定性研究。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归纳分析法、演绎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当前国内许多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综述研究多采用定性研究。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管理科学化要求的提高,定量研究越来越受到人力资源管理学者的青睐。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数理分析、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方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描述统计、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使用最为广泛,并有逐年增长的态势。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把握员工构成的合理程度、管理水平和管理力度 ,以及研究员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状况、劳动生产率和薪酬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对劳动安全、劳动争议仲裁、员工社会保障、安全生产情况、女工劳动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等方面的定量分析与管理也在逐渐增加。

3.3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案例研究法、调查统计法和实验研究法

魏光兴 等(2008)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已经形成了案例研究法、调查统计法和实验研究法3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是指从实地观察其他企业总结一般原理,并使用该原理指导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调查统计法是指通过问卷或访谈方式获得数据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归纳出其中的原理,再用于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调查统计法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得到的研究结论具有相当高的理论说服力,调查统计方法是当前学者使用较为广泛的研究方法。

当前有学者强调实验研究法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实验研究具有可重复性,因此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指导意义。人力资源管理学科须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验证、对策建议等构成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研究方法,而实验方法正是这样一种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学科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基础性研究方法。但是当前我国几乎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验研究,魏光兴 等(2008)提出我国可以通过学习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实验方法,加强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工具的创新等手段来丰富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应该是多学科化的, 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我们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角度,综合组织内外的多种错综复杂因素,采纳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融会贯通,然后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之中。只有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具体的人文、经济情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才能得到切实能够指导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理论和操作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静.定量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依据[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1).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10

关键词:应用力学方法;经典弹性力学;半反演法

1.引言

力学的本意是通过数学强大的工具性建立分析方程,并通过数学解析的方法来分析和剞劂各种力学问题。但是面对复杂的工程力学,现有的数学方法遇到了困难。而应用力学就是从工程中提出力学问题,然后再用力学去分析和解决,巧妙的将力学简化成与数学分析相关的问题。本文就是分析应用力学方法和经典弹性力学半反演法特点的差异,分析应用力学的根本特点。

2.应用力学方法的特点

应用力学和数学力学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数学力学只能够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并且得出精确解,而 应用力学是将原始问题转化成了数学模型,避开了很多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同时利用了数学强大的工具性,满足了复杂工程的需要。应用力学有机的将力学分析、应用数学以及实现研究等组合在了一起,组成了一套能够有效的应对工程问题的处理办法。但是其分析力学问题的过程我们也能看出,实际上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还是力学分析本身,也就是说首先要力学的角度充分的认识问题才有可能归纳和总结出数学模型,需要对力学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在相关的力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后,并不是直接应用数学分析解决问题,而是对力学问题进行专门的、深入的和反复的研究,直到将工程问题转换成力学模型,避开了很多数学难题,这就应用力学的基本思路。而数学力学和应用力学之前的对比如图-1所示:

图-1数学力学和应用力学之间的对比

其中连接应用力学简化力学模型和数学力学求解方案中半反演法的箭头是我们后期加上去的,也是本文所要分析的重点。

3.经典弹性力学半反演法特点

分析经典弹性力学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弹性力学主要包括了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基础理论、正解法、半反演法。三个主要的内容都很精细和深入,尤其以半反演法最为系统和庞大的部分。但是初学者往往并没有掌握正解法和半反演法的内涵,常常将两者合并起来进行分析,并简单的认为学习弹性力学就是分析数学在弹性力学中的应用,从而忽略了半反演法中汲取其解决问题的思想,将注意力放在了数学问题的分析和推导上。在经典弹性力学的发展中,为了解决直接求解三维弹性力学问题的难点,圣维南提出了半反演法并成功的解决了柱体扭转问题。圣维南半反演法基本的思想是:面对弹性力学问题的时候,首先假设某些对应力、应变以及位移等变量,同时也预留了足够的自由度从而适应弹性力学的方程和边界条件。而在经典弹性力学的学习中,分析经典弹性力学的半反演法和应用力学之前的相关性,可以让学习者发现两者在解决力学问题的时候的思想精华,而不仅仅是将弹性力学的学习看成是数学分析的过程。

4.半反演法的本质

这里从非圆截面轴的扭转力学问题分析半反演法的本质,首先根据材料力学的定义写出圆轴扭转的表达式。圣维南就曾经用材料力学对圆轴扭转的表达式处理过这个问题,但是得出的结果却与实验有出入,因此其在基本表达式外也加入了界面的翘曲位移,并假所有的截面翘曲是一致的,并结合协调方程分析每一个截面的扭转应力。从而将一个复杂的三维力学扭转问题进行了转换,所以就得到了一个和三维弹性力学同样严格准确的求解,也将扭转方程进行了简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经典弹性力学的半反演法对复杂弹性力学的转化并不是纯数学的,其本质意义上是从简化的力学模型将弹性力学的数学方程简化了,但是得到了简化方程和弹性力学方程其实是等价的,然后通过数学方法解决这个弹性力学方程,从而得到精确的答案。

5.应用力学方法是一个近似的半反演法

通过上述对弹性力学和经典弹性力学方法特点的深入讨论,我们对两者进行了分析和比对,因此我们归纳出以下几点:弹性力学是通过简化的力学模型实现对弹性力学方程的简化的,两者等价因此简化的力学模型本身也是精确的;而应用力学的方法是通过简化的力学模型实现对弹性力学方程的简化,因此简化后的力学模型是近似的;弹性力学半反演法注重的严格精确解,所以必须要求简化方程和弹性力学等价;应用力学本身追求的是近似解,所以并不注重简化方程和应用力学方程保持等价,但同时也对精确度有着一定的要求。

综上所述,应用力学的方法和半反演法非常的相似,位移的差别就是两者对于解的精确度要求不同,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从弹性力学的半反演法中去探索和发现和应用力学相通的精精微。因此我们其实可以说应用力学根源就是弹性力学的半反演法,但是弹性力学获得简化方程的过程显然要比应用力学难的多,但不可否认从弹性力学的学习中有很多对应用力学的有益的地方。同时也要明白经典弹性力学面对的是典型的弹性力学问题,但是应用力学面对的则是复杂的工程问题,问题的条件和假设要远远比弹性力学复杂,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多的力学大师在应用力学中有独具见解的原因,学习经典的应用力学范例的时候同样要学习他们创造性的根源。

6.提高弹性力学课程教学的方法

由于弹性力学几乎全部是又数学推导组成的,因此有着一定的抽象性,很难把握到方法的本质。上文分析了弹性力学和应用力学之间的关系和差别,我们可以得出在教学中突出半反演法和应用力学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弹性力学解决的是典型的弹性力学问题,因此可以从中学习到简化方程的构建方法,学习其在简化力学模型中的创造思维,抓住分析问题的本质,从而掌握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嵇醒,仲政,戴瑛. 应用力学方法初探[J]. 力学季刊. 2004(04).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11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85-03

0 引言

仪器分析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是化学类学科中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而仪器分析实验是仪器分析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种分析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技术特点及操作要领,学会一些常规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运用仪器对实际物质进行分析分离的基本思路。通过本门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所用仪器的结构和各主要部件的基本功能,理解和掌握相关仪器的实验技术、方法,增强学生独立操作该类仪器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分析仪器正确地获取精密实验数据,进而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得出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在获取实验数据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独立从事科学实践的能力,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独立进行科学实践的预演。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成为新世纪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面临时代挑战,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设置更要着眼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都在积极全面地推进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仪器分析实验项目设置,最有效的培养适应时展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采用网络调查和部分高校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全国30所985重点高校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调查,探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发展趋势,以期能为一般普通高校提供借鉴。

1 仪器分析实验项目设置情况调查

仪器分析实验,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仪器分析课程的基本原理之后,将仪器分析理论与操作应用技能融合在一起的一门独立开设的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光谱分析法、电分析化学方法、分离方法等方面的仪器分析实验,下面分别对各部分实验项目设置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1.1 光谱分析方法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光谱分析法是基于检测能量(电磁辐射)作用于待测物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所引起变化的分析方法,也就是利用特征光谱研究物质结构或测定化学成分的方法,包括红外、荧光、紫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等。随着光学分析仪器的不断发展,在应用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光谱分析法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在所调查的重点高校中,光谱分析法实验项目设置基本都在4个以上(见表1),而且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红外分光光度法都是必做的实验项目。比如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分别对紫外分光光度法开设了两个实验项目,中山大学对原子吸收光谱法开设了两个实验项目,实验中还要求学生掌握最佳条件的选择方法等。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分别开设了紫外、荧光分光光度法的同时,还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如《芳香类化合物的紫外与荧光光谱比较分析》,对两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得到更深入和全面的锻炼。在红外光谱分析法实验中,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分别对液体和固体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实验,拓宽了学生视野。光谱分析法中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因受到仪器操作复杂和实验环境的限制,开设的学校较少,只占到所调查985重点高校的五分之一。

1.2 电分析化学方法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电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根据溶液或其它介质中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来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把测定的对象构成一个化学电池的组成部分,通过测量电池的某些物理量,如电位、电流、电导或电量等,求得物质的含量或测定物质的电化学性质。根据不同的测量方法可以分为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解分析法、库仑分析法、极谱法和伏安法。电化学方法因其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宽,而且仪器设备较简单、经济,仪器的调试和操作都较简便,容易实现自动化,所以高校对电化学设备的配置较为齐全,实验项目基本上在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解分析法、库仑分析法、极谱法和伏安法中选择三种进行实验教学(见表2)。

1.3 分离方法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化学分离是指试样在进行测定(或检出)以前,常常需要使待测(或检出)物质与干扰物质彼此分离。在仪器分析理论教学中主要学习了色谱分离技术,利用欲分离的各组分在体系中两相的分配有差异(即分配系数或吸附等温线不同),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组分随着移动,可反复进行多次的分配,组分的分配系数虽然只有微小差异,但在移动速度上却有颇大的差别,于是这些组分得到分离。色谱法两相中,一个相是固定不动的,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是移动着的,称为流动相。根据流动相和固定相的不同,分为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该法通常处理量较少,故很适合于作微量组分的分析分离。通过对30所985重点院校调查(见表3),可以看出这些院校均对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开设了实验,而且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对气相色谱法开设了两个实验,其中有8所高校还开设了综合性实验,比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占所调查高校比例的26,7%。但高校中开设毛细管气相色谱实验的并不多,仅仅包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3所高校,只占所调查高校比例的10%。因受到实验环境、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其它的分离方法如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在所调查高校中基本没有开设。

1.4 其它分析技术的开设情况

其它的一些分析技术比如热重法、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流动注射分析法、X-射线衍射分析法等,在所调查的全国30所985重点高校中,开设这些实验课程的寥寥无几,仅仅发现四川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CaC2O4・H2O的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实验项目,厦门大学开设了X-射线衍射分析法定性分析实验,其中包括等轴晶系试样单胞常数、晶面指数、点阵类型的测定等。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教材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和增强竞争力,购置了很多大型仪器设备,极大地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为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先

进的分析仪器逐渐取代了老仪器,并随着计算机软件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在仪器分析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仪器的性能大幅度提高,也因此建立了表征测量的新方法、新技术,并开拓了新领域,于是现有的仪器分析教材内容落后于新仪器发展的现象更为显著。一方面要求高校管理者要与时俱进,开阔视野,勇于创新,加大发展步伐,及时引进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及时更新实验仪器中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更新仪器分析教材内容,使得仪器更新发展和教材内容趋于同步。同时也因仪器分析实验教材通用性不强,不同院校拥有的仪器设备的种类、型号和数量参差不齐,因此开设的实验内容、实验个数、实验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具体情况、易于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2.2 实验内容

研究型和应用型实验在高校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显现。传统的仪器分析实验所设立的实验项目基本为验证性实验,虽然实验方法成熟,但实验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和实际生产关系不大,这些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且实验内容单一,验证性实验较多,缺少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中所涉及的大型贵重仪器实验,或是演示实验,或是学生短时间操作,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所调查的985重点高校中,可以显著的看到这方面的改进和提高,研究型和应用型实验比例明显加大,而且实验过程趋于完整合理,有别于传统的使用现有的药品试剂。比如在分离方法实验中,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开设的APC药片中各组分(阿司匹林、咖啡因和非那西丁)的测定实验,就增加了一些实际样品(药品)的前处理过程,使得整个实验的应用性和科学性得以提升。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还可以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及中草药成分的测定等实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仪器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到某些分析方法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使得仪器分析实验更加贴近社会和生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有效的培养适应时展的研究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3 实验方法和实验策略

注重构建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教师既需要把理论课上讲述的有关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与实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又需要把实验中所要应用的仪器操作的基本技能教授给学生,同时也通过整个实验过程,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塑造和发展学生的科研思想和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为学生今后在从事教学、科研、分析检测等工作方面奠定一定的基础。

2.4 实验考核体系

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怎样消除高分低能现象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针对仪器分析实验复杂、难于理解的特点,更要把培养能力作为目标,注重整个实验过程,并不是只看实验结果,而是将考核工作贯穿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实验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认真学习和完成实验,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减少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从实际效果来看,极大的促进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12

(一)财务分析课程的特征

1.理论性强

财务分析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加工与处理,解读相关信息时仅仅掌握会计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学会利用宏观经济信息、微观金融信息、统计信息等信息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这门课程在学生攻读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统计学以及经济学原理等课程后开设,旨在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应用能力。

2.实践性强

财务分析既是一门综合应用型课程,又是一门基本技能课程。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财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不同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情况做出评价,对企业的管理质量、战略实施成效进行判断,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有效预测。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财务分析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定量分析时可采用结构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等方法,选择合适的财务指标或指标体系对公司经营成效给予评价并做出判断。于此同时,还需结合定性分析。依靠主观判断及相关分析,根据企业财务报表以外有关企业所处环境、企业自身内在素质等方面情况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总体把握。

(二)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

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则不完全相同。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财务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他们需熟悉财务报表的组成内容、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系统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能力。学生应能运用分析的基本方法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各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分析、评价与决策。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和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编选教材案例素材不足

目前教材大抵分为两种,一种以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为主,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业能力和成长能力,加之杜邦分析法、沃尔评分法等综合分析方法。一种通过项目质量分析法分析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资本结构质量、利润质量及现金流量质量,最终分析财务状况的整体质量。但教材所选案例基本是有针对性的对每一章节的理论、概念的举例说明,选取的案例较为单一,不能同当前的经济环境、市场状况紧密结合进行分析,缺乏时效性、针对性、系统性。

2.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财务分析是一门应用型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训练其分析技巧。需要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参与,且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但财务分析这门课程任务重,课时少,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介绍财务分析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缺乏实践应用的训练,既让学生对口头说教失去耐心,又没有给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1.考核方式单一,一考定成败

财务分析这门课强调其应用性、实践性、技术性。但诸多财经类院校、学院在对其进行考核时考核方式单一,通常最终成绩=平时成绩×30%(40%)+笔试成绩×70%(60%)。平时成绩以教学考勤及分小组案例分析为主,笔试成绩则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期末一考定成败。但由于期末考试在考试题型、考核时间等方面较为固定,不能客观的测验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部分学生投机取巧,零时抱佛脚进行突击式学习,为了不挂科而学习。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技能。

2.考核时间固定

目前财务分析这门课程课时较少,虽然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但基本上期末考试一考定成败,平时成绩的考核固定在期中考试和小组案例分析两次。平时鲜有课堂讨论、阶段性测验等考核方式,无法随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三、改革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和考核方法的建议

(一)改革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方法

1.重视案例库的建设,改进教学效果

以大案例为主,小案例为辅。收集一个系统的案例,选择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年报,从项目质量分析、财务比率分析,到财务报告分析,均以这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相关披露资料为依据,由始至终的贯彻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此外还需收集小案例有针对性的阐述某些问题。例如,在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期的分析上,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采用零库存管理理念的日本丰田、美国戴尔两家公司作为小案例选取对象。

2.一人一企,边学边分析

老师在教授的时候选择一个上市公司进行系统的教学。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选择一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下载该公司三到五年的财务报告,分析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报表附注及其他相关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情况做出评价,对企业的管理质量、战略实施成效进行评判。每个学生选择的上市公司必须不同,不得重复,既可以杜绝案例分组某些同学搭便车的现象,又杜绝了相互抄袭。

(二)改革财务分析课程考核模式

1.丰富考核形式

我们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考核学生在应用性、实践性、技术性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人一企,边学边分析的教学模式。学生每人每次对其独立选择的上市公司的分析情况则是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老师上到哪里,他们则分析到哪里。比如对一个公司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业能力、成长能力四方面的分析则构成四次平时作业。在学生提交作业后,老师及时反馈,将其分析中的优缺点及时传达给学生。期末考试可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先闭卷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再开卷考察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选取某上市公司的年报,给出宏观经济数据、行业数据等基础资料,由学生完成该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不硬性规定报告必须由哪几部分构成,由学生自由发挥。

2.分散考核时间,提升平时成绩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