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为了孩子的明天

为了孩子的明天

时间:2023-05-30 08:53:09

为了孩子的明天

为了孩子的明天范文1

一、找准基原点

人与人交往、交流,往往会带明确的目的性,目的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具体的行为。老师和家长沟通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具体的来说:有时是因为孩子的家庭作业没有作完,让家长在家多叮嘱,督促完成;有时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困扰,需要老师来帮忙解决;有时是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而家长也需要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而沟通。

我们不管沟通的具体目的是什么,老师和家长在沟通过程中最基本的出发点,即“基原点”: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坚持这一点,在与家长的沟通之中,要不断地向家长申明、重复这一基原点,这样老师和家长就有了共性,有共性的两个客性在沟通交流之中,再困难的事情,都会一起努力配合解决。

举例说明:笔者曾经带的六年级毕业班,临近毕业考试的时候,忽然接到一家长来电话说:“我们要转学。”我马上了解情况,得知家长考虑到孩子读初中的问题,怕不能在这儿上初中,又怕回老家也上不了初中,所以想提前回去读六年级,然后参加老家的毕业考试,了解清楚之后,我马上行动:①跟当地教育局联系,得知外地学生可以在昆山上初中,且完全享受本地人待遇,不影响中考,于是向家长说明了情况;②重点与家长一起讨论将孩子带回老家读书的利弊,以“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为出发点,就孩子的心理成熟度和适应能力、就这儿与老家的师资对比、这儿与老家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比、这儿与老家的孩子的监护人的力度对比等进行富有成效的沟通交流,结果孩子的爸爸握着我的手说:“谢谢,老师为我们的孩子考虑得这么多,我们决定留下来。”这个过程,我没有帮他们做任何决定,我只是以“孩子的明天”这个基原点与家长进行沟通,后来这个学生在毕业考试中考了三个A+,被江苏省昆山市重点初中录取。

二、建立信任点

在与家长沟通时,老师要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老师与家长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以,老师必须尊重家长的人格,特别是尊重所谓的“差生”和“不听话”的孩子的家长,不能动辄就训斥、指责家长,更不能说侮辱家长人格的话,切记:家访不是去“告状”,家访是去解决问题,所以必须得到家长的配合,俗话说:“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所以要想得到家长的配合,尊重是前提。

老师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直至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所以,在沟通过程中,应该先向家长肯定学生在校表现中做得好的一面,先让家长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老师,然后再提出学生的一些弱项、缺点,这样家长感觉自己的我孩子有很多优点,现在只是在某一方面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家长们就能与老师一起探讨孩子的问题,一起来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真正达到沟通的目的。

三、方式多样点

沟通方式,无处不在。如家访、如接送学生时面对面的交流、定期召开家长会、家校联系时的交流、现代通讯交流(如电话、短信平台、校校通平台、QQ、班级网页等)。不管哪一种方式,我们要追求有效性原则,笔者认为,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家访,不是每个家长都必须加入QQ群,只要与家长的沟通是最有效的,越简单越好,我们的工作除了与家长沟通,在其他方面,也需要我们去提升,去完善。

四、切记注意点

同样一件事情,由于表达方式不一样,其效果截然不同。教师和家长交流时需注意,要坦诚相待,要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死;老师之间要互相褒奖,不要推卸责任;要“多报喜,少报忧”。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也是形形、各式各样,有知识型的家长,有溺爱型的家长,有后进生的家长,有脾气暴躁的家长,针对不同的家长,要采用不用的方法来应对。

最后特别提醒班主任老师们,沟通过程中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遇到自己实在应付不了的家长,可以选择婉转地回避或请其他老师来后援,或转介专业机构,千万别死撑着,造成对自己的伤害。

为了孩子的明天范文2

观电影《为了孩子的明天》有感

——怎样做一名好学生

昨天,我观看了教育影片《为了孩子的明天》看后,感触特别深。

片中的刘刚,一位失足的16岁少年,开始只知道玩,他家住在市区,楼下尽是网吧、酒吧、歌舞厅,他每天只知道和他结交的那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去这些地方,连他父亲病危了也不理睬,照完不误,后来父亲去世了,母亲想让爱子学好,就迁到郊外去住,可刘刚还是老样子,网吧、酒吧、歌舞厅他天天都去,这还不够,他竟在课堂上刁难老师,老师问他头提及的圆锥和球体那个表面积大,而他却反问老师,同体积的男生和女生那个表面积大?在被老师,被派出所找了几次后,他的母亲桂芬,横下心来,辞去了工作,带着刘刚去了外地,从此,刘刚不再进网吧、酒吧、歌舞厅了,他知道家里没钱,便利用课余时间给别人当家教,他用挣得的钱为母亲买了一块蛋糕和一瓶红酒。

片中的母亲,开始以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孩子就会认真学习,所以什么事都宠着刘刚,再加上她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管理刘刚。后来他觉得刘刚越来越不听话了,这才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于是他学习“孟母三迁”的精神,用环境改的方法去改变刘刚,铁石心肠的刘刚终于被妈妈的爱所感动了,开始懂得学习,懂得替妈妈分担家庭责任了。而她自己,却因长时间患病做苦力活而死掉了,她临终前告诉刘刚,箱子底下有他爸爸生前留下的一百万元,一定要将这钱捐给希望工程……

这部电影以感人生动的事例彰显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善良与爱心。母亲,庄严而神圣的字眼,千古传诵的主题。是母亲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精心的哺育我们,用她的生命浇灌我们,而我们当中有些同学,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与父母沟通,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不分担家庭的劳动,一味索取不知奉献,想想看来,大家不觉得惭愧吗?

我们的父母辛辛苦苦的工作是为了谁?父母勤勤恳恳的劳动又是为了谁?而我们是怎样报答他们的呢?难道是用画满错号的试卷和一张张告家长书去报答他们吗?同学们,我们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恤父母,用一颗报恩的心去孝敬父母,让关怀与恩情同在,让美德与温暖共存。

为了孩子的明天范文3

同志们:

你们好!

毒祸猛于虎,危害全民族!自从19世纪被英国殖民者在中国东南沿海偷运鸦片开始,问题,已经困扰中华民族长达两百年之久,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绝迹,改革开放后,问题又沉渣泛起,如果任其发展,其后果可用著名的禁烟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句话形容“国几无可御敌之兵,无可充饷之银”,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珍爱生命,拒绝!”这八个字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对生命健康的危害,一个人一旦吸毒上瘾,无异于慢性自杀,在腐蚀人的思想意志的同时也夺去了人体的健康。吸毒者四体不勤、脸色苍白,毒瘾发作时打呵欠,流鼻涕,如果此时得不到,进而发展至烦躁不安、大喊大叫、甚至于歇斯底里、精神异常,而且吸毒者身体对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因此需要不断的加大用毒剂量,而缺乏医学常识的吸毒者往往因掌握不好剂量而一命呜呼,更何况还有因吸毒者共同注射针头而传染上如艾滋病等可怕的疾病。再来算一笔经济帐,一个吸毒者每天至少需要吸食或注射海洛因0.1克,而0.1克海洛因黑市零售价是一百元,那么一个月就三、四千元,一年就是四、五万元。如此巨额的费用,搞得吸毒者家庭破裂,妻离子散,甚至于为筹措毒资,偷盗抢劫、绑架杀人,走上刑事犯罪的道路。现在社会上流通的主要有鸦片、海洛因、可卡因、冰毒、“”,及其它一些国家管制的和品,这些毒性大、成瘾性强,一旦成瘾,人体脱毒过程十分漫长,吸毒者戒了再吸、吸了再戒,反反复复,有人用“一朝吸毒,终生戒毒”来形容戒除毒瘾的难度,因此戒毒的最好办法就是绝不吸毒。

青少年是父母的希望,他们因为思想不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够丰富,自身免疫力较差,加上影视剧的渲染和社会不良分子的拉拢引诱,尝试吸毒最后成瘾难以自拔的事例屡见不鲜,一些青少年因青春期特有的叛逆心理或受家庭和学校压力太大,主动寻求刺激,缓解压力导致铸成大错的事例也大量存在,目前在国内、省内已经出现学生参予吸毒的现象,预防学生吸毒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市又受浙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影响,其向我市渗透不断加剧,这种局面的严重必须要引起家长的高度警惕。

在“6.26”禁毒宣传日到来之际,我们在此呼吁家长提高对巨大危害性的认识,高度关注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引导孩子们结交良师益友,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为孩子们的成长铺一条平安大道,使他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为了孩子的明天范文4

我私下以为,养孩子,关键在于“明”。明的话,一个足矣;若是不明,生一双,生一打都没有用。

我从一开始就对孩子不抱成龙成凤的想法,甚至也不想养儿防老。一位深谙人生况味的已故的长者曾对我说过如雷贯耳的一句话:孩子,其实是可爱的孽障。她就有两个这样可爱的“孽障”,而且在他们各自的领域做得很优秀。但是,他们最终都没有办法帮助妈妈挣脱病魔的苦海。长者的话说得很明。

自以为明,本不打算再为世界添一个孽障。可我先生不这样想,在飞雪漫天的季节,孩子来了。既来之,则爱之。

因为明,我只想着与他共享现在,每个可爱的瞬间,人生的每一天。因为明,我希望他能有傻乎乎的快乐童年,没有忙碌的双休日补习,不去昂贵的早教机构受训。在朴实平和的家庭里,在大自然的风霜雾霭里,有两个同样傻气的父母陪伴他成长。

现在,我却没法“明”下去,譬如孩子的冷暖问题。

孩子的冷暖完全可由我这个自诩为明的老妈自主,譬如,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就是拒绝空调的诱惑。空调让人类丧失了基本的耐热抗寒能力。我们周围,孩子24小时呆在空调间的多的是。

我们认为冬天受冻,夏天出汗都有自然的韵律所在,都是一种享受。让孩子保持耐冷耐热的能力,对于我家宝宝这种过敏体质的孩子有好处。即使天再冷,我们也在孩子穿暖的前提下带他去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天再热,孩子身上长了痱子,我也不让他长久呆在空调间里不出门。

有的事情却无法“明”。具体来说,是“穿袜子和不穿袜子”的问题。

都说,寒气从脚上来。初夏,孩子偶尔不穿袜子,便在户外的聚会中遭到奶奶外婆们好心的一致反对。果然,孩子流鼻涕了,我只得给他穿上。

小暑过,孩子要不要光脚?也还是有两种意见。因为孩子的腹泻一直未好,我只好先保守地给他买来了薄薄的线袜。

三伏盛夏,我扒掉了孩子的袜子,此时不脱更待何时。让他光着脚丫触摸这个世界,他果然很满意。乐乐地吃起小脚丫来。可是,我家阿姨说,晚上睡觉还是要给孩子穿的。

为了孩子的明天范文5

一条透明的鱼

在国外学习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本儿童读物,10年后的今天仍然不能忘怀。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好像是只有一、二年级吧。男孩的叔叔到日本 工作去了,给他写来一封信,告诉男孩,在他生日的时候,要送给他一件特别的礼物: 一条来自日本的鱼。小男孩骄傲地向全班同学宣布了这个消息,于是,所有的孩子与他 一起热切地盼望着这件礼物的到来。每天男孩来到学校后,迎接他的都是充满期待的询 问:“那条日本的鱼来了没有?”每天,男孩都大声地充满信心地回答:“快了,快了 ,我的生日就要到了。”男孩在家里准备好了一个玻璃鱼缸,注满清水,每天望着鱼缸 幸福地憧憬着。终于有一天,男孩放学回家的时候,妈妈告诉他有一个寄给他的邮包。 男孩冲进自己的房间,迫不及待地打开邮包,撕开外包装纸,打开包装盒,再打开内包 装纸,终于看到了他的生日礼物――一个纸做的工艺精美的鱼形灯笼。男孩默默地望着 这条鱼坐了一会儿,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纸鱼重新折好,包上内包装纸,放进包装盒, 再包上外包装纸。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邮包塞到床下最深的角落。然后,又坐到鱼缸前 望着……

第二天,迎接他的是同样的问题:“来了吗?那条日本的鱼?”男孩的声音有点含 糊:“快了吧,我的生日就要到了。”回到家里,男孩又坐到鱼缸前面,固执而专注地 向里面望着。突然,他的眼睛亮了,接着小脸上漾出灿烂的笑容:“啊!我看到了,一 条多么漂亮的鱼啊!”

接下来的第二天,男孩高兴地告诉同学们,是的,日本的鱼来了,那是一条透明的 鱼,在他的鱼缸里,非常可爱,非常奇特……所有的孩子都羡慕极了,他们都说真想看 看这条鱼。于是老师问男孩,愿不愿意把鱼带到学校来,让大家也分享一下他的快乐? “当然!明天!”

又是一个第二天,男孩小心地捧着鱼缸走进教室,所有的孩子都拥了上去,然后, 所有的孩子都将小脑袋转向这个男孩。“当然啦,你开始可能看不见。”男孩告诉同学 们,“因为这是一条透明的鱼,你必须认真地、使劲地看,那样你就能看到它了。”孩 子们的小脑袋又转向鱼缸,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发出了欢呼:“看到了!我看到透明 的鱼了!它的嘴巴在一张一合、一张一合……”再过一会儿,又是一声欢呼:“我也看 到了,它的眼睛是圆圆的,还有金边哪!”接二连三地,一个又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宣 布他们看到了透明的鱼,描述着这条鱼的美丽。只有一个孩子还没有看到,同学们七嘴 八舌地指点着,“看它的鳞多么亮!”“看它还在眨眼呢。”“看它游得多么快呀。” ……终于,最后一个孩子也发出了欢呼:“我也看到了,我还看到它的尾巴摆来摆去哪 !”全班孩子陶醉在对这条透明鱼的欣赏中,由衷地赞叹着,叫嚷着。

这时,老师微笑着说话了。她先提醒大家,是不是该感谢鱼的主人,他让大家见到 了这样一条透明美丽的鱼,然后她问孩子们,愿不愿意把他们所见到的鱼画出来?孩子 们都很感谢作为鱼主人的小男孩,孩子们也都很愿意画这条美丽的透明鱼……

最后,教师把所有孩子的画都贴到了墙上,画上的鱼异彩纷呈,千姿百态,老师说 孩子们画得真不错,孩子们认为还是鱼缸里的鱼更漂亮,老师说,是啊,是啊……

编后语:

六一节就要到了。什么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细细想来,既然是儿童节!于是“儿 童”两个字便在我们的眼前越来越大。儿童是什么样的?他们需要什么?怎样做才是真 正地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怎样做才能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丛立新老师向我们讲了上面这个故事。我们究竟该怎样看 待这个故事?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男孩?孩子们为什么会是这样?老师的做法好不好?希 望广大的家长朋友来信说说自己的看法。来信请寄: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父母必读》 编辑部收(邮编100011)。请在信封右上角注明“长大”字样。

为了孩子的明天范文6

当孩子一天一天地长大,一天比一天不听话,他开始对你顶嘴,开始对你说“不”,家长应怎么办?聪明的家长总是在这个时候冷处理,寻找孩子说“不”的原因。因为孩子说“不”总是有原因的,因为说“不”的孩子是有个性的孩子。要容忍孩子说“不”。

一、孩子捍卫自己的隐秘时,应该支持他们说“不”

同事的女儿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她事事都向妈妈请示、汇报。后来,孩子渐渐大了,不再像从前那样向妈妈请示、汇报了。妈妈很不习惯,在孩子放学或独处时,妈妈总是问这问那,起初孩子还挺礼貌,后来开始不耐烦。终于有一天,妈妈撬开了女儿的抽屉,检查起女儿的日记本来……结果可想而知,孩子跟她妈妈大吵了一通,然后关上自己的房门,宣布今后不许任何人进她的房间。

这是比较普遍、发生率很高的“家庭事件”。造成家长与孩子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全知权”欲和孩子日益需要独立的矛盾。孩子渴望一片相对独立的空间,而家长却千方百计地给孩子提供指导和保护。因此,家长和孩子在一定时间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可以调和的矛盾。事实上,尊重孩子的隐私权是尊重孩子的开始,也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开始。因此,在孩子捍卫自己的隐私权时,家长应该允许孩子说“不”。

二、孩子选择自己的爱憎时,应理解他们说“不”

三年级的小明是一个挺有个性的孩子,是班上的文艺委员,少先队中队长,他年年都得奖状,老师对他也信任有加,但在家里,小明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不听话的孩子。小明对妈妈的反抗属典型的逆反心理症,这种“症”使许多家长伤透脑筋而又无可奈何。家长往往在心里纳闷,为什么孩子总跟自己对着来?为什么孩子明明知道家长的意见是对的,还固执己见?道理很简单,就是我们考虑问题时,不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们在即将愤怒时,应该压一压火,先冷静下来,等待事态的发展,争取主动,让孩子有一个反思的机会。

三、孩子跟你顶嘴时,应容忍他们说“不”

朋友的女儿能说,用“口齿伶俐”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也曾以女儿的伶俐口齿而自豪。但女儿一天天长大,麻烦也一天天增加:女儿开始跟爸爸“讨论”,有时爸爸说不过她。后来爸爸的许多命令执行不下去,女儿开始顶嘴。朋友很不习惯,有时甚至很恼火,但朋友是一个很开明的人,他开始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细节,还请教了几位家庭教育的专家,最终得出结论:“顶嘴”的含义应该重新论证。

我们习惯把孩子对家长的一切否定性的陈述通称为“顶嘴”,其实不然。孩子面对家长陈述不同的意见、表达他们健康的意愿和情感、申述他们正当或不切实的理由不是顶嘴。我们不光不要打击、阻止孩子的这一“顶嘴”,而且还要积极鼓励孩子发扬光大这种“顶嘴”。容许孩子的这种“顶嘴”,实际上是在心灵上承认了孩子个体人格的存在,是对孩子人格的最大的尊重,也是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成长的一个最直接的行动。相反,如果孩子对你的命令服服帖帖,甚至惟命是从,在许多人眼中,他是一个很能抑制自己的感受、顾全大局的非常听话的孩子,但这样的孩子只能作为你的影子和复写,最终难以完全自立。

为了孩子的明天范文7

华华妈在教育4岁的儿子时经常感到困惑。这些天,华华妈又遇到了一个困扰她的问题――

“晚上我吃了几块海苔肉松卷,这是奶奶和孩子一起买的第二天的早餐,盒里还剩3块。儿子临睡前突然发现海苔肉松卷少了,便问是谁吃掉了。我告诉他,妈妈因为肚子饿了,吃了两块。他就哭着说,这是明天的早餐,我不能把他的早餐吃掉,要我从肚子里拿出来。我告诉他,食物吃下去,已经被我的牙齿和胃磨碎了,拿不出来了。他却哭得变本加厉,要我想办法,一定要拿出来。不一会儿,他说他有一个办法,要我去医院找医生把胃割开,把海苔肉松卷拿出来。我说,把胃割开,妈妈会死掉的。问他愿不愿意,他说愿意。如此吵了好一会儿,我和他爸爸都劝不住他,而且他明显对我更排斥一些。我感到非常疲惫,只好去床上躺着。他爸爸陪着他,不知道讲了多久,还让他吃了好多东西,才哄住他上床睡觉。在劝儿子的过程中,由于怎么也说不通,还因儿子不顾我的死活,非要那两块肉松卷,我有点生儿子的气,言语上说了一些不好听的。”

华华妈想知道,儿子最近经常发生类似的吵闹,是否是这个年龄孩子的正常表现?面对儿子不讲道理的执拗,她坚持不了多久就没耐心了。她不知道该怎么去劝他,也不明白他这样吵是什么含义。作为孩子的妈妈,面对类似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分析:

看了上述的案例,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华华妈一样的想法和感受,认为孩子太自私、耍性子、蛮不讲理,居然不顾妈妈的死活,如果不好好管教,治一治他的臭毛病,将后患无穷。

家长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和感受,是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无法看清事件发生背后的真相。由于看不到真相,便产生错误的认知,以错误的方法对待、处理孩子的问题,以至于破坏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需要,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

事实上,4岁的华华之所以不顾妈妈死活,原因在于他内心的秩序被打乱,他哭闹执着地要妈妈把吃进去的海苔肉松卷从肚子里拿出来,是在竭力维护他理想中的秩序,这就是他哭闹的意义所在。

4岁的华华已经进入秩序敏感期,出现这样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在他的眼里,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存在的。在秩序敏感期,孩子往往不能接受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变化,就如海苔肉松卷是明天的早餐,明天的早餐只能明天早上吃,不能今天晚上吃,妈妈不可以,他自己也不可以,任何人都不可以。华华妈并不了解这一点,她把明天的早餐吃了,也就破坏了华华内心应有的程序,造成了华华内心的混乱,让他一下子失去了安全感。所以,华华执着地要把海苔肉松卷恢复到原来的数量,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找回他理想的程序,找回他理想的有安全感的环境。

在华华眼里,他并不认为海苔肉松卷被妈妈吃下去就无法从肚子里拿出来,否则他就不会动脑筋想办法,甚至最后要求妈妈做手术取出来。妈妈认为孩子是胡闹,实际上孩子不是故意胡闹,他是认真的,真的认为海苔肉松卷可以从肚子里拿出来,就像故事里孙悟空被吞进去,又能活着出来一样。孩子无法理解妈妈为什么不肯把海苔肉松卷从肚子里拿出来,和妈妈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不顾妈妈死活一样。因为妈妈的思维和孩子的思维完全不同,所以造成彼此的矛盾冲突。

沟通:

妈妈生气伤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孩子不顾自己的死活,针对这一点,我和华华妈进行了这样一段对话:

查老师:你很生气,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认为他不顾你死活,是不是?

华华妈:是的。

查老师:你有没有想过,4岁孩子的思维里死的含义是什么?跟我们想的一样吗?

华华妈:亲人去世后,我们曾经告诉儿子,亲人去天堂了,所以在他看来死亡就是去天堂了。

查老师:天堂是个不错的地方,亲人去了天堂用得着伤心吗?我记得,我儿子5岁时还认为人死了以后,不久还可以活过来,在他的思维中,死亡就是暂时离开一段时间,消失一下,还会再出现。因此,如果按照你的思维去理解孩子,就无法理解他。如果我们跳出自己的思维,去想孩子的思维是什么样的,就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孩子的行为。

华华妈:你这么说我明白了,我总是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

查老师:况且孩子并不一定认为打开妈妈的肚子妈妈就会死啊。以这样的角度去思考,你就不会认为孩子是不顾你死活,也不会伤心生气,发那么大的脾气了。

听我这样细细地剖析事件背后的真相,华华妈释然了,她觉得自己误读了孩子。

建议:

理解了孩子,明白了事件发生背后的真相,面对孩子类似的哭闹,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处理呢?

首先,家长千万不要否定孩子,不要让孩子产生妈妈不理解我的想法,尽量避免与孩子发生矛盾冲突,导致孩子哭闹愈演愈烈。

华华妈与华华的对话就是否定孩子,比如华华要妈妈把海苔肉松卷从肚子里拿出来,华华妈给孩子的回应是妈妈做不到,做不到的理由是什么。华华哭着让妈妈想办法,妈妈却说自己没有办法。于是,华华自己想了一个办法,并告诉妈妈如何做,妈妈又完全否定了这个办法。孩子的思维模式是我要想办法把海苔肉松卷从妈妈肚子里拿出来,一直在沿着这个思维,直到最后要求妈妈做手术。华华妈在不断地拒绝他、否定他,所以母子间的对抗越演越烈,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的情绪都在升级。

其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家长应该冷静下来,看看自己心里升起了什么样的情绪。做几个深呼吸,问问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想一想自己想了什么,因为,你之所以有这样的情绪,源于你的认知。然后对自己说:这是我的想法,孩子的想法与我的不一样,我不能用我的价值观、信念和规条来衡量孩子是否正确,我应该从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想一想孩子的行为对于他这个年龄是否有合理性,即使不明白,也可以抱一种态度:孩子这么做自有他的逻辑和道理,我可以尽可能地理解和接纳他的行为。

为了孩子的明天范文8

其实,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3岁以后的孩子与家长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两三岁的孩子学会说不,四五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五六岁的孩子会用反问与质问来和父母“理论”了……这些表现恰恰说明,孩子的心理发展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决策能力。

进入幼儿期,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开始加速,与同伴、成人的交往更加频繁,所以比起婴儿期,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就要明显得多。

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常常会和孩子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使孩子的心理成长蒙上阴影。

来,检视一下,发生在你家里的亲子冲突属于什么类型吧。

亲子冲突常见的 10 种类型:

1、 “命令”式

“快把电视机关掉,立刻回房间睡觉!”

“哼!关掉就关掉!”

不管孩子的实际感受,没有适当的过渡,“霸道”的父母用强制性的命令迫使孩子屈服。

2、 “武断”式

“哭什么哭!你肯定是和小朋友打架了。”

“我没有打架!是小朋友把我撞疼了。”

你有没有曾经这样自以为是、武断地下结论?孩子当然会感到委屈和不满。

3、 “威胁”式

“下次你再和小朋友打架,就不许你回家!”

“不回来更好,我去奶奶家!反正你们老是骂我。”

说“狠话”威胁孩子,结果可能使孩子不仅不妥协,反而产生逆反心理。

4、 “说教”式

“告诉你多少次了,星期天晚上要早点睡。你看我上班又要迟到了。”

“……”

你唠唠叨叨,苦口婆心,孩子充耳不闻,我行我素,弄得你更加烦躁。这样的重复说教是不是该改改了?

5、 “无知”式

“看你怎么画的老鼠?只有一只耳朵。”

“动画片中有只老鼠就叫一只耳。”

父母并非无所不知,若不肯先询问和倾听,很容易造成这种冲突。

6、 “斥责”式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简直是笨猪!”

“我不是猪,你才是猪!”

你先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别怪遭到孩子的反击了。

7、 “厌烦”式

“自己到一边玩去,我要做事情。每天都要问那么多的为什么!”

孩子悻悻地走开。

再忙,也不要这样对待孩子的问题,否则你不仅打击了孩子的好奇、好学,还把孩子的心推远了。

8、 “出气筒”式

“每次接你,都得挨老师的批评,你让妈妈的脸往哪儿搁?我怎么生出你这么个儿子!……”

孩子吓得不敢做声。

有时候,我们是因为自己的面子问题或其他的挫折,然后拿孩子出气。

9、 “顶牛”式

“你在幼儿园又闯祸了。今天看我不教训你!”

“你又要打我。老师说打人不是好孩子。”

冲突中,孩子毫不留情地指出家长的毛病,使家长下不了台。

10、 “不了解”式

“你怎么每天都要翻抽屉里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的天性,却常常被大人指责为故意捣乱。

以上10种亲子冲突中,你的家中经常上演哪几种?为自己打个分吧。

对亲子冲突的两点正确认识:

亲子冲突并非洪水猛兽,只要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轻松而巧妙地予以化解。

⒈ 亲子冲突必须完全避免吗?

――一定数量的冲突有好处。√

完全避免亲子冲突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因为一定的冲突有助于孩子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情绪,学习和演练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亲子冲突过程中,大人和孩子常有比较激烈的情绪对立和情绪反应,这为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绪体验,理解和察觉他人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适当的亲子冲突,帮助孩子获得两方面的“成就”:对情绪多样性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情绪表达技能的掌握。

这些“成就”对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成功处理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⒉ 亲子冲突都是消极的吗?

――父母不同的反应,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亲子冲突对孩子产生的作用如何,取决于父母的反应。

建设性的亲子冲突有利于孩子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而非建设性的亲子冲突容易造成孩子消极体验和不良亲子关系的形成。

建设性的亲子冲突――

表现:父母在充分理解孩子当时情绪感受的基础上,多用言语为孩子分析事情的经过,描述孩子和父母自己当时的情绪感受。同时,对孩子的情绪反应做出及时的回应。

作用:孩子的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技能会因此发展得更好,更容易对父母产生同情心,冲突过后情绪更倾向于积极和稳定。

例如:

“来,让妈妈抱抱,你心里很委屈,是吗?对不起,是妈妈错怪了你。妈妈下班回来看见桌上有几个空的冰淇淋盒子,以为是你不听话偷吃的。你记得上次你吃多了冰淇淋生病的事吗?所以妈妈今天一下子就着急了,冲你发了火。妈妈是担心你生病,你明白吗?可是妈妈应该先问清楚情况,不应该随便发火。错怪了你,让你受委屈了,现在妈妈心里也很难过,你能原谅妈妈吗?”

非建设性的亲子冲突――

表现:父母为了尽快结束或避免冲突,采用或简单或粗暴的方式解决,无视孩子的情绪反应,和孩子缺少言语交流和情绪感受的互换。

作用:对孩子的同情心和对他人的理解、接受水平无益。有时,冲突过后孩子会有较高的焦虑水平,并且容易造成攻击型亲子关系。

例如:

“好了,好了,别哭了,明天带你去公园。”

“小孩子怎么这么大的脾气,不许再闹了!”

化解亲子冲突的建议:

不要就每一件琐事对孩子命令。

有条件的话,试试把你和孩子相处的一段时间录像或录音,仔细研究一下,你是否对孩子有太多的要求和命令?如果是的话,请从今天开始,提醒自己,要明确事情的主次之分,尽量减少要求,不对孩子多次重复同样的话语。

责备孩子之前要三思。

在责备孩子之前要三思,切忌过于冲动,这样可以把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使孩子形成与父母争吵、顶牛的坏习惯。

勇于向孩子道歉。

如果父母自己对孩子做了没有道理的事情,或向孩子乱发了脾气,要向孩子道歉。这会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培养孩子的诚实和正义感。

尽量避免体罚孩子。

父母打孩子在有些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如果经常使用惩罚手段,效果会越来越差。这时父母就必须进行暴力升级,才能对孩子的行为有惩戒作用。而孩子在接受惩罚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暴力。

尊重孩子的人格。

对孩子要多使用肯定的、商量的语言,尽量少使用否定的、训斥的话语。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才能使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和父母。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当你想给孩子提一些忠告,可以走近他,蹲下来,平视他的眼睛或搂着他的肩膀,清楚、明确地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向他说明父母是真正爱他、接纳他的。

及时奖励孩子的良好表现。

如孩子看见认识的长辈,主动与他们打招呼,父母事后可以赞扬孩子的行为。微笑、搂抱、抚摸或亲吻这些简单的动作对孩子都是很好的奖励,要尽量少用物质奖励。

不要以讽刺、嘲笑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是直接的,对成人的讽刺、嘲笑他们无法理解,常常会当真。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任。

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应施以适当的惩罚,如少买一次玩具,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为了孩子的明天范文9

好奇心能更近地接触科学,改变人生

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并不聪明,但他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对事物喜欢刨根问底。比如,他曾学母鸡的样子趴在草丛里孵蛋,因为他好奇“母鸡为什么用体温能孵出小鸡,而人却不行”;他看见小鸟在天空中飞翔,联想到家中做面包的发酵粉能产生气泡,让面包变轻变软,人要是吃了发酵粉,是否也能使身体变轻飞上天呢?

正因为他对大自然的种种奇观异象都充满好奇,所以,他从一架儿童玩具中得到启发,如果把照片连起来快速移动,就会在眼中构成连续的动作,因此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爱迪生一生发明无数,像留声机、电灯、喷气机车、有声电影等。这些发明使人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生存境界。

家长由此应意识到,好奇心能引发孩子的求知欲,是推动孩子主动学习、探求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多元化的社会,我们的后代会面临更复杂的竞争环境,这需要他们用超群的想象力、大胆的探索精神去解决问题。而所有勇于实践的行为,都源于他们的好奇心和丰富的心灵做底蕴。

为什么有的孩子缺乏好奇心

有个儿童教育家说:“好奇心可以被家长的无知摧毁,也可以被父母的爱心培养出来。”爱迪生7岁上学,不到3个月,就因满脑子稀奇古怪的想法被老师劝退学。但他的母亲一直没有放弃教育责任。她不仅给爱迪生讲名人的成功故事,更鼓励他对身边的每件事都问“为什么”,并积极尝试。而我们身边的很多家长,常因担心孩子好奇心过重惹麻烦,而阻止孩子的好奇行为。

甜甜是个聪明漂亮的女孩,一天,她问妈妈:“为什么别人都夸我漂亮?”妈妈自豪地说:“你每天喝一袋牛奶,牛奶最有营养,能让人漂亮健康。”甜甜立刻把一袋牛奶“哗”地倒进鱼缸里,妈妈见状,当即骂开了:“那是人喝的东西,怎么能倒进鱼缸里?!你看,这水我刚换好,现在又要重新换,你真讨厌!”其实,甜甜只是想知道鱼儿喝了牛奶后,是否也会肤白体健。既然牛奶对人有好处,为什么鱼儿不能喝,她要亲自验证一下。这本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探索行为啊,但由于妈妈嫌麻烦,甜甜的探索行为受到制约。这件事的后果是,甜甜以后再有大胆新奇的想法,也不敢付诸行动了。

经常听孩子问父母:“为什么鸟儿可以飞上天?”对这种幼稚的问题,有的家长不屑一顾:“这问题太简单了,有什么好说的!”当父母用敷衍和取笑应对孩子的好奇心时,他们对大自然神奇的景象,便失去了思考的兴趣。

另外,父母的知识水平,也会影响孩子是否增强和延伸好奇心。强强问爸爸:“为什么手机没电线,也可以和别人通话?”爸爸说:“靠电波传送呗。”强强追问:“电波是什么?”爸爸挠挠头:“唉,我也说不清楚,你上学后自然会学到的。”强强的好奇心被爸爸浅薄的学识阻断了。其实,如果爸爸稍微懂点电子学原理,深入浅出地给强强点一下,他的心里会早早烙印下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有家长说:“我之所以不让孩子对事物太好奇了,是怕他出事。”比如,有的孩子好奇自行车的大小齿轮转动咬合现象,便把手伸进去感受,手被齿轮咬住了……所以,很多家长会盲目地制止孩子无处不冒的好奇心,强硬地说:“不许乱动东西,不许胡思乱想。”长此下去,孩子会失去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他一旦停止了好奇和思索,也就停止了探索的冲动。

其实,好奇心与危险并不冲突,父母只要做一些防范措施,完全可以远离危险:比如电插头挂到高处、热水瓶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一总之,在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尽情地对事物展开联想、产生好奇,对孩子后续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方法

A 随时随地解答疑问,答案未必明确,但态度要诚恳、积极

明明问妈妈:“为什么舅舅从美国打电话老是在深夜,还说自己在吃午饭?”妈妈告诉他,是因为中美两国有时差。明明再问:“时差是什么?妈妈正在写工作报告,便说:“我现在很忙,而且对地理方面的知识也知道得不多,但我会尽快查资料告诉你。”当天晚上,妈妈便找来地理书籍,仔细研究地球的自转、公转和时差问题,第二天便把答案告诉了明明。

父母繁忙时,切勿用“别烦我,走开”或“我不懂,别问了”这种话来搪塞孩子。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否给孩子正确答案并不重要,但认可他好奇心的态度,却会影响他的求知欲。比如像“这个问题提得真妙,让我想想,明天再告诉你”或是“你先说说自己的看法好吗”,这样的回答就很人性化。这种带有鼓励性质的回答,会让孩子衍生出更强烈的好奇意识,扩大思索空间。

B 让孩子多接触环境和实物,开创感性空间,激发好奇心

有个妈妈说,现在的孩子接触东西太多了,像电脑游戏、卡通片、儿童图书、玩具,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学习了。言下之意,这些东西对孩子一无是处。其实,换个角度考虑,恰恰是这些东西,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拉大了思维空间。

在这里,建议父母多带孩子参观展览、出去旅游和采风,让他们在各种社交活动中汲取丰富的信息,让好奇心和思考意识,始终贯穿在成长的过程中。

C 让孩子多动手,在自由的空间里随意地创造,以激发好奇心

阳阳家里有几台拼装四驱车,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很好奇。咨询后得知,汽车跑得快与慢,全由发动机决定。于是,父亲鼓励阳阳自己改装发动机。他抠抠弄弄地搞坏了几台,越弄问题越多,爸爸花了不少钱,但阳阳最终还是改装成功了,他也因此对机械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父母应放开手脚,让孩子在实物操作中激发好奇心。因为探索的,总是存在于感性的操作过程中。

D 父母应多问孩子“为什么”,帮助他建立好奇意识和思考习惯

由于孩子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全,思维不够敏感和活跃,所以,常对某些新鲜事物视而不见。父母平时要多问孩子“为什么”,帮他建立好奇意识。比如在公园,可以问他“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到了冬天,问他“羽绒服为什么能保暖”。当孩子在父母的牵引下,看见任何事物都要问“为什么”时,他一生都会养成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E 父母应加强知识储备,用生动易懂、循循善诱的方式,把孩子引入深层次的思考空间。

为了孩子的明天范文10

他是一名令人尊重的干万富翁,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其妻在医院产下的婴儿出生不久就夭折了。他隐瞒着妻子让医院“赔给”他一个儿子。12年后,知道真相后的妻子和他离了婚,并将他和医院告上法院……

而此时,养子得知身世后,性情大变,成了一个颇为讨厌的“问题”孩子。为了儿子的成长,他带着养子远走他乡,在乡下煤窑做苦力……

王子成弃子,乖孩子成了“问题”少年

今年56岁的张远明原来是成都某机械制造公司的老板,资产近千万元。

1993年4月7日,张远明的妻子陈姚荣在当地一家医院剖腹产下一个重7斤的男婴。但不幸的是,婴儿生下不久就夭折了。当时,张远明不敢将事实真相告诉妻子。于是,经过与医院协商,由医院找了一个超生的婴儿“赔给”了他。这名孩子后来叫张程(化名)。

尽管不是亲生的,但张远明十分疼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仅玩具就买了数万元。张程还有一个比他小2岁的弟弟,他们一家人住在成都市成华区猛追湾的高档小区里,日子过得和睦而幸福。然而,就在张程渐渐长大时,家里却有了不和谐的声音。原来,他的长相与父母大相径庭,邻居都说他不是父母亲生的,就连他的同学也说他是捡来的。

对此,张程问母亲陈姚荣:“我是捡来的吗?”陈姚荣听了直摇头,告诉他:“你是我怀胎生下的,不要听别人胡说。”然而,他问的次数多了,陈姚荣也不得不起疑心。她常暗自嘀咕:为什么这孩子与父母一点都不像呢?她问张远明是什么原因,张远明告诉她:“一母生九子,九子不像娘,这很正常。”陈姚荣听后半信半疑,心里始终存在着疑问。

为了查明孩子的身世,不久,她带着张程前往四川省人民医院做了亲子鉴定。DNA检验报告的结论是:陈姚荣不能提供给儿子必要的遗传标记,也就是说她不是张程的亲生母亲。检验结果一出,张远明的秘密便无法隐藏。可是,陈姚荣听不进张远明的解释,认为他完全是在欺骗自己,于是,一怒之下和他离了婚。而张程则甩给了他,住房归了陈姚荣。

2005年1月28日,陈姚荣将那家医院及张远明告上了法庭。9月19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法院做出一审判决,驳回陈姚荣的诉讼请求。张远明虽然胜诉了,但他赢得并不轻松,因为,他知道在这些纠缠中受伤最大的是孩子。

张程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就再不敢到学校上学去了,学校里的同学得知他是一个捡来的孩子后,就嘲笑他是个野种,说他没爹妈。从此,他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心理发生扭曲,久而久之,他开始恨母亲,怨父亲。他不再去上学了,整日泡在网吧里打游戏,当钱花完时,他就向父亲要,或者将家里的钱偷出来,然后拿去挥霍一空,而没有钱时,他就去偷。

张程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就没有亲爹亲娘了呢?他认为如果不是张远明抱养了他,也许他就不会到这个世上来,或者会和亲生父母在一起。而今,以前养父母的爱在他看来都是虚伪的,他在心里对张远明充满了敌意,他甚至不再叫他爸爸,放学不回家,看到张远明到处找他着急的样子,他有一种报复的开心。

自己不能上学了,张程更觉得这都是张远明造成的,他不再听他的,而是乐意跟张远明唱对台戏。只有离开那个家,张程才会觉得开心。在游戏厅里,他接触到了一些同龄的流浪小孩,他觉得他们虽然没有父母,但是仍然很开心,于是他就跟着他们在街上混,甚至一起去盗窃。

2008年5月的一天,一家超市保卫科的同志找到张远明说,张程和几个街头流浪儿在超市里偷了几百元的商品,他们告诉张远明:“你的孩子如果不教育好,恐怕以后就毁掉了……”张远明气愤地将儿子狠狠地揍了一顿。

自那以后,张程与张远明越来越疏远,偷窃更加频繁,有几次,张远明都想将他送到派出所,甚至想把孩子送到少管所去。但是他知道,如果真这样做了,这孩子就会背上一辈子的心理阴影,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然而,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的心理恢复正常,让他从敌视自己到真正接纳自己呢?张远明开始了拯救儿子和父子感情的行动。

带着儿子乡下谋生,千万富翁灰窑里当搬运工

2008年7月,张远明突然做出决定:将工厂低价转让给他人,带着孩子远迁重庆市黔江区。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惊人举动,是想给孩子创造一个崭新的环境,让他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

张远明带着张程来到黔江区后,很快将孩子转到了当地的一所中学读书。那时,张程已经上初二了,他原来以为,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里学习,没有了心理干扰,学习成绩就会跟上来。可是,他没料到,张程一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很快就摸熟了城区的各个网吧。每天,他一放学就往这些网吧里钻。让张远明更没想到的是,孩子到了黔江后,仍然不改偷摸的习惯。

那时,张远明来到黔江后,由于与人合作开办了一家锌粉厂,忙碌的他一时顾不上照顾孩子,张程旧病复发了。一天早上,张远明刚把孩子送进学校,返回时,一名工友突然发现身上的300元钱不见了。张远明一下就想到了儿子,并判断他一定是拿着钱又去网吧了。当天下午,他等儿子放学后,悄悄地跟在他后面。果然,孩子很快就溜进了学校附近的网吧里,被他抓了个正着。

在张远明的追问下,张程承认了偷钱的事实。张远明将钱还给工友后,觉得既脸面无光又为这个孩子痛心疾首,心里想着:好不容易让他换了个环境,他怎么还这样呢?看来,只有下决心让他彻底远离城市,让他压根接触不上网吧,儿子才会断了念想。于是,他又毅然决然地再次将工厂转手,离开了黔江城区,带着孩子来到了30多公里外的蓬东乡麻田村。

麻田村是个十分偏僻的乡村,这里,条件艰苦,张远明既要开荒种菜又要出外打工,生活虽然很苦,但是他却对改变儿子充满了希望。张远明的到来很快就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附近一所中学也爽快地接纳了张程。然而,孩子上学的手续办妥后,他无论怎么劝说孩子,张程就是不愿意去那所学校读书。他拉孩子去学校报到,孩子还在他的手臂上使劲咬了一口,甚至反感地说:“你根本没良心,也不管我,本来我在城市里玩得好好的,可你非要把我带到农村来活受罪,你哪把我当人看啊!”

苦心改造孩子,孩子居然说出这种话,这使得张远明的心都凉透了。这以后,张程更加恨他,埋怨他,只要他不在家,就跑到稻田里和河沟里摸鱼捉虾,或者偷吃人家的瓜果,惹来一大堆麻烦。张远明气愤至极,便对他说:“儿子啊,我告诉你吧,我之所以带你来这里,是因为你一直改不掉坏习惯啊!如果你再不听我的话,我也不管你了,看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好!”

张远明努力说服孩子上学,但一时又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先带着孩子一同出外打工。不久,经人介绍,他前往当地一家石灰窑厂,做了一名搬运工。

张远明的年纪不算小了,放着老板不做,却心甘情愿地每天去挣50元的辛苦钱,这其中的甘苦有谁知道?孩子不愿上学的那几天,他带着孩子来到工地,让他亲眼看自己怎么干活,怎么挣钱。张远明告诉孩子:“我放弃城市 生活,抛弃产业,千里迢迢来到这里隐居,照顾你。关心你,还不是为了让你免受干扰,安心读书。难道你不明白我的苦心吗?”

张远明说着说着,眼泪差点滚落下来,从父亲那饱含深情的目光中,张程的心第一次感到了震动,终于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

张程每天放学后,开始自觉拿起书本,安心做作业。一到休息日,实在感到无聊时,就随养父前往窑厂,看养父劳动,有时还会拿着饮料送给养父喝。看到儿子慢慢改变了,也不再想玩游戏的事,张远明的心里真比喝蜜还要甜。

远离了城市,远离了纷扰,张程在张远明的苦心诱导下,终于走上了正常轨道,出人意料地由一名经常逃学、旷课和从不做作业的差生,变为一名按时上课、准时完成作业的规矩学生。这名考试成绩一塌糊涂的差等生,居然破天荒地第一次考试成绩全部及格。

在石灰窑扣。工显然是一种又累又脏的力气活,张远明在这里要将烧好的石灰打包,堆放好。但石灰窑到处石灰飞扬,他干不了一会儿,身上就会沾满粉尘,加上被汗水一搅和,浑身上下就会奇痒无比。但尽管这样,他还得默默承受,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晚上回到家,还得生火煮饭……每天累得像散了架一样。

父亲如此劳累,张程于心不安了,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每天放学回来,他开始试着生火、煮饭。尽管他常常被烟熏得满脸黢黑,把饭煮成一锅粥,但张远明每次都说:“好吃,好吃!”在他心中,孩子懂事、能体谅大人的苦衷,就远比吃山珍海味、喝鲍鱼汤美多了。

冰释前嫌,亲情在感召下回归

不幸的是,2009年底的一个雨夜,张远明收工回家,由于雨天路滑,人累体乏,他不小心摔倒在田间的一个高坎上,造成胸部肋骨骨折,不得不躺在了家中。张远明不能工作了,这段时间,他在家陪着孩子打磨时光,竟然有了意外的收获。

一天,张远明在家陪儿子看电视剧《大马帮》,电视里有一个情节是:一个孩子被人诬陷偷了别人的钱,不明真相的父亲知道此事后,就不再认这个儿子,并说:“偷鸡摸狗的人不是我儿子!”张远明借此教育张程说:“你要明白,做人就要正直,只有走正道,别人才会看得起你,否则,就会被人看不起,大人也伤心。”那段日子,他虽然受伤,但还是咬牙坚持,每天给儿子煮饭、洗衣服。他告诉儿子:“我虽然病了,但我是你的父亲,父亲照顾你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没人会比我更关心你的。”

张程联想到电视剧中的情节,父亲对儿子那样的不理解,而儿子却没有责怪父亲,可是自己的父亲对自己这样深沉的爱,而自己却偏偏顶撞父亲,让父亲生气,真是太不应该了。想到这里,他对张远明说:“爸爸,我以前太调皮了,以后不会惹你生气了……”听到张程得知他的身世后第一次叫他“爸爸”,张远明禁不住热泪盈眶:“儿子,你终于叫爸爸了,你原谅了爸爸?”张程点点头,扑到父亲的怀里哭了……

这天晚上,父子俩谈了很多很多,这个夜晚特别温馨而美好,张程动情地说:“爸爸,你不要这样受苦了,我们回成都吧。”张远明告诉儿子:“只要你懂事了,爸爸就知足了,受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听到爸爸的话,张程觉得自己以前太不理解父亲了,下定决心改掉所有的坏毛病。

那以后,张程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看到父亲非常辛苦,他就帮着父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时常能够听到父子俩欢笑的声音。张程不仅不再故意和父亲“过不去”,还体谅父亲的辛苦,给父亲端茶递水,而且学习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这以后,张远明为了考验他是否真的已经变好,特意将200元钱放到枕头下。一连几天,孩子都没有动它,还提醒张远明把钱收好。张远明这才发现,孩子的确已经变好了,心理也恢复了正常。刚开始来麻田村的时候,张程不爱说话,也不与养父交流,现在,他变得开朗多了,有时候也和张远明开点玩笑。看到儿子变得开朗活泼,张远明感到非常欣慰,趁势鼓励儿子好好学习,将来争取考入大学。就为了鼓励孩子好好读书,他还和张程达成了一个协议,只要儿子的功课平均达到80分,就奖励他800元。虽然张远明知道这种物质刺激的方法并不是很好,但在这种特定情况下,他还是觉得,只要有手段把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也不失为一种理智而有效的方法。

为了孩子的明天范文11

韩东明是一周前决定自杀的。一周前的几个月中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先是被老板炒了鱿鱼,然后是相恋三年的女友离他而去,接着一直吵闹的父母终于办完了离婚手续。对家庭失望的韩东明发誓要创一番事业,把手中仅有的一万多元投资到一种保健品上,哪知深入推销保健品的组织内才知道自己是在搞传销。本来他还抱着一丝侥幸,期待着至少能保本,收回自己这几年攒的血汗钱,没想到警察一到什么都没了。韩东明作为非法传销人员还在公安局备了案。这一切让他难以承受,二十三岁的韩东明决定完成自己唯一的愿望,看看大海,然后就了结自己的生命。

韩东明来这座城市一周,渐渐适应这儿的生活。每天早晨,都市村庄里打工的人们潮水一样涌出去,几幢楼里空无一人,这个时候韩东明就会无所事事地看着天,想着自己过去的这二十三年。他还没决定好哪天去看海,虽然大海离这儿很近,但看过了海自己的生命也就要结束了。对这个让他厌恶的世界,韩东明还有一丝留恋。

韩东明隔壁屋子里住着一个瘦弱的长头发女孩,听口音也不是本地人。这个女孩子也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和韩东明一样白天也无所事事,到了晚上,她的房间反而特别热闹,经常有男人出入,好像是附近工地上的工人,有时是一个,有时是两三个。韩东明猜测那女孩是干那个的,否则她天天不出去工作怎么有钱养活自己呢?

韩东明经常在楼道里碰到女孩,女孩总是对他笑笑,浅浅的酒窝很像他才分手的女朋友。每次遇到女孩,韩东明都想开口劝女孩不要招惹那么多男人,要懂得爱惜自己。但想到自己的事情还一团乱麻理不清,每次又把想说的话咽了下去。

韩东明和女孩第一次交谈是在一个下午。他晾晒的衣服掉到了楼下,女孩买菜回来正好捡到,敲开了他的门。女孩笑着托着他的汗衫,说道:“衣服上有李宁的商标,整个楼只有你穿。”韩东明道了声谢,看女孩没有离开的意思,只好把她让进屋。这天下午女孩穿一件淡蓝色的连衣裙,清清爽爽的样子。女孩坐下后,问道:“其实我心里一直有话想问你,只是大家还陌生,不好意思开口。”

韩东明眉毛一扬,奇怪地看着女孩,“你想问的事情关于我吗?没什么,我不介意。”女孩接着说道:“每天你都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而且每天都不出去工作,是遇到什么难事了吗,需要帮忙吗?”韩东明没想到女孩的问题是这个,苦笑了一下,把话题岔开,随便问道:“你呢,一直做那个吗?”话一出口,韩东明就想扇自己一耳光,这话不是专揭人家的短处嘛。女孩却并不在意,大方地说道:“做了几个月了,需要我帮忙就来找我。”听了这话,韩东明被喉咙里的口水呛了一下,连忙摆了摆手。

从这天起,韩东明见到女孩总避着走,没想到看着文静的女孩竟然会这么大胆,直接上门招揽生意。但女孩那句话却深深留在韩东明的脑子里,每当听着女孩在房间里和那些男人有说有笑,他就会感到身上一阵阵躁热。

时间又过了一周,钱只剩下了一百多点,韩东明决定明天就去看海,他已经准备好一大瓶安眠药。韩东明还做了个重大决定,临死前去找一次女孩,二十三年了,还没经历过女人,这样去死太遗憾了。

晚上,韩东明换上干净的内衣,揣着那一百元敲响了女孩的门。女孩把他让进屋,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韩东明掏出那一百元钞票,轻轻地放在桌子上,然后开始脱衣服。女孩瞪大眼睛看着韩东明。韩东明脱得只剩下一条内裤,慢慢走上前紧紧抱住了女孩。女孩好像一瞬间明白了什么,使劲推开他,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韩东明没想到竟会遭到拒绝,难道自己还不如那些浑身汗味的民工吗?还是自己开出的价格太低。韩东明恼怒了,抓紧女孩,撕扯她的衣服,用低沉的声音吼道:“你一个做这个的也看不起我?我是个就要死的人了,还有什么可顾忌的。”

女孩和他厮打着,瘦弱的身体一次次被扔到床上,却又一次次挣扎着站了起来。终于韩东明累了,靠在旁边的椅子上。女孩气喘吁吁地说道:“你找错人了,我不是干那个的。我是法律系毕业生,那些民工大哥来我这儿,都是问些法律问题,你全都误会了。如果你有不开心的事可以跟我说,但我绝不会出卖自己。”

韩东明的脸开始慢慢涨红,他慌乱地套上衣服,准备逃出女孩的小屋,慌乱中他却怎么也打不开门。女孩此时已经整理好衣服,倒了一杯水递给韩东明,轻声说道:“谈谈吧。”看着女孩真诚的眼神,韩东明憋了几个月的委屈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他无力地靠在椅子上把这阵子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一件件讲了出来,还告诉女孩明天他就要在海边服下一整瓶安眠药。

听完韩东明的讲述,女孩没有劝解什么,只是说道:“明天我和你一起去看海。”韩东明苦笑了一下,拉开门走出了女孩的房间。

第二天清晨,韩东明和女孩坐上了开往海边的大巴车。海离得很近,二十多分钟就到了。韩东明和女孩坐在沙滩上,看着远处此起彼伏的海浪。女孩指着海边嬉戏的孩子,说道:“看到快乐的孩子,你还会想到自杀吗?”韩东明没有回答,这两天发生的事情让他有些犹豫了。女孩从衣袋中拿出一个白色塑料瓶使劲抛向海的远处,韩东明认出那个瓶子里装的正是自己准备好的安眠药,他没有去拦,看着瓶子漂走反而有了种轻松的感觉。他问女孩,“你为什么帮我呢?”

女孩没有说话,微笑着看着远处的大海。这时,海风大了起来。女孩长长的头发随风飘着。突然被吹掉了下去,那竟然是一顶长发套。看着女孩稀疏的头发,韩东明愣住了。女孩没有去捡发套,如释重负长出了一口气,对韩东明说道:“我终于帮到了你。你是我帮助的第一百个人。患了癌症后,我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来到了这个城市,准备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帮助一百个人后,再来看大海。”女孩憔悴的脸上又露出了浅浅的微笑。

为了孩子的明天范文12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12-01

我从教十几年,一直从事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始终注重对孩子潜力的挖掘与乐感知识的灌输与培养,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加深了孩子的记忆,增强了孩子对音乐课的兴趣。

一、课前对孩子了解,有的放矢进行教学。我校是本市重点小学,生源相对一直比较好,绝大部分是职工子弟,生活环境相对稳定、舒适。但是,孩子喜欢上课并不是对1234567七个音符感兴趣,而是对某某明星的流行歌曲好,崇拜,追星才是他们最爱,至于那个歌曲怎麽唱,为啥要喜欢都摇头,因此,我在课堂上调动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成为第一任务, “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能够拥抱整个世界”。尊重孩子,首先应是尊重孩子的天性。他们从小喜欢在好奇的心态下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思想活跃的孩子更善于幻想和虚构。有的父母难以摆脱传统的说话语气,认为孩子在瞎想瞎说,或者令人费解。而绝大部分想象力,就这样在孩子幼年时期就被扼杀了。我平时对孩子的想象力加以鼓励,表示支持,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继续大胆想象。想象力这份心理资源,是每个孩子天生都拥有的。父母和老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把他们从小受到扼制受到禁锢的想象力的大门打开。使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到把自己的想象力之门打开之后所感受到的乐趣和收益。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你还可以注意,孩子是否一听到音乐就会跟着翩翩起舞或小声哼唱?孩子的日常举止动作是否优美协调?孩子是否能很快学会骑自行车、滑板车之类?显然,答“是”的,我们可以相信,孩子有一定的音乐天分,平衡能力也相当不错,舞蹈、武术也许是发挥他长处的地方。甚至异想天开都不要紧,因为这些都说明他有观察力和想象力。发现兴趣的同时,也应端正心态,挖掘孩子天赋最忌拔苗助长。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加以实施,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其得到充分发挥,那么,自己子女就能成为大有希望的人才。了解孩子,因材施教,是成功教育的开端。但仅仅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另一方面,还要做到理解孩子,这是成功教育的基础。

二、家庭为孩子营造正能量的乐理知识引导,从根本上培养孩子潜在的发展空间趋向。近年来育龄妇女对胎教重视,并付诸行动,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人做的很不够,不能科学的进行生活起居饮食安排,更谈不上定时定量的胎教,只要努力了效果还是很好的,现代科学认为,胎儿的素质是可以随胎教而改变的,孩子比较容易养成正常的生活规律。如在睡前播放胎教音乐或母亲哼唱催眠曲婴儿就能很快入睡,满月后就能开始白天醒、晚上睡的习惯。孩子接受过胎教和未接受过胎教有很大区别,接受过胎教的孩子有如下明显的优点:不爱哭,能较早与人交往,较早学会发音,较早地理解语言,较早学会说话,例如我一同事,孕期做得好,孩子后来的乐感特好,学习成绩也非常好。孩子的父母平时要了解孩子是否善于背诵较长的诗句篇章?当你第二次给孩子讲述同一个故事时,如果不小心说错了某一个地方,孩子是否立刻察觉?当你带孩子走街串巷时,孩子是否能指出曾经到过的地方?都答“是”,说明你的孩子记忆力相当不错,在语言方面应该有一定天赋。

三、尊重孩子的选择与意愿,家长不能一味规定预设孩子成长轨迹。在生活实践中有些孩子的天赋很好,舞姿翩翩,唱歌动听,学校班级有活动积极参加,但家长不支持,理由就是参与了怕影响到文化课,相反有些学习不佳,无乐感的孩子,家长竭尽全力让学习钢琴,跳舞等等,一言之,不学孩子考不上大学时就上艺术学校,孩子负担太重,老师教起来没效果,诸如此类,现实中不乏其人,这个问题直接影响艺术类生源。首先您要发现孩子的天赋,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专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天赋,关键在于是否表露出来,父母如何发现?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未来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要父母去发现的,并根据孩子的特长加以培养。莫扎特3岁就对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个孩子如果对音乐没兴趣,我们硬逼着他弹钢琴,那么弹的曲子仅仅是为了应付父母的要求,孩子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不会走入音乐的圣地。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父母可以多让孩子参加游戏。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父母可以在孩子游戏时鼓励他们提出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如果形成了习惯,孩子的想象能力就会得到迅速提高。(2)多给孩子讲童话故事。童话故事适合孩子想象的特点,经常听童话故事的孩子其想象能力比不听、少听童话故事的孩子要丰富得多。最主要的是父母讲完后,让孩子马上复述。孩子可能在复述中有添枝加叶的地方,只要主题大意不变,父母就应该鼓励。千万不要泼冷水,以免挫伤孩子想象的积极性。

总之,我的体会是综合素质好的孩子才有学习音乐的条件,才能学好音乐。再次呼吁社会,呼吁家长重视挖掘孩子的兴趣潜力,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我们社会的人才才能走上良性培养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