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基础考试真题

公共基础考试真题

时间:2023-05-29 18:19:34

公共基础考试真题

第1篇

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题(三)(2)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每题1分)

1.关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的说法是()。

A.绝对运动是具体物质形态产生的根源,相对静止则是物质存在和分化的条件,二者的统一,说明了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和丰富多彩

B.只有承认和肯定相对静止,我们才能具体认识和区分事物,对事物及其运动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也只有承认和肯定物质的绝对运动,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改造事物

C.割裂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D.正确处理社会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注意政策的调整与连续性,符合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

2.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源生的

D.意志高于一切

3.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

A.不懂社会实践的伟大作用

B.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C.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D.不能坚持物质第一性

4.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会导致()。

A.“左”倾错误

B.右倾错误

C.教条主义错误

D.经验主义错误

5.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功能是()。

A.团结的功能

B.沟通的功能

C.协调的功能

D.学习的功能

6.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无产阶级

7.我国国民经济自1978年以来发展很快,这期间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时期的快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

A.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相结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C.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国有企业改革

B.培育市场体系

C.加强宏观调控体系

D.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9.()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本纲领。

A.社会福利

B.社会优抚

C.社会救助

D.社会保险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提供了()。

A.经济激励

B.精神动力

C.智力支持

D.思想保证

11.我国的人民民主是()。

A.新型民主与新型的统一

B.是与社会主义民主相对立的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保证

D.是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前提

12.对外开放是()。

A.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权宜之计

C.长期的政策

D.全面的开放

13.在我国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有()。

A.审判机关的监督

B.检察机关的监督

C.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

D.公安机关的监督

14.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A.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B.专门机关同群众相结合

C.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D.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15.根据我国民法,下列行为中可适用无过错原则的有()。

A.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

B.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中造成损害

C.高度危险作业造成损害

D.饲养的动物造成的损害

16.物权和债权的区别体现在()。

A.物权是绝对权,债权是相对权

B.物权是支配权,债权是请求权

C.物权的义务主体不特定,债权的义务主体特定

D.物权侧重对权利的静态描述,债权侧重于对权利的动态描述

17.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有()。

A.国务院《关于实施行政诉讼法的通知》

B.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编写《行政诉讼案例选编》

C.律师的词

D.《少女之梦》(黄色书籍)

18.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活动共同适用的基本原则和规定有哪些()。

A.合法性审查原则

B.适当性审查原则

C.不适用调解原则

D.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19.下面哪些是国务院组成机构?()

A.国务院办公厅

B.国防部

C.国家海洋局

D.中国人民银行

20.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是()。

A.一般监督

B.特殊监督

C.专门监督

D.司法监督

21.对于国家公务员的轮换,正确的说法有()。

A.有利于促进廉政建设

B.有利于得到全面锻炼

C.它是根据公务员个人要求进行的

D.是转任的一种特殊方式

22.公文的签收是由()完成的。

A.外收发人员

B.通讯人员

C.内收发人员

D.机关领导人或部门负责人

23.通告的正文部分由哪几部分构成?()

A.通告的依据和目的

B.通告事项

C.结语

D.执行的具体要求

24.可用来签批和书写公文的字迹材料有()。

A.墨汁

B.炭素墨水

第2篇

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D4.B5.A6.A7.C8.A9.C

10.C

11.D12.D13.D14.C15.D16.B17.C18.A19.D20.B

21.C22.B23.C24.C25.C26.A

二、多项选择题

1.AB2.AB3.ABC4.AB5.AC

6.ABC7.ABCD8.BC9.ABCD10.ABCD

11.BCD12.BCD13.ABC14.AC15.ABD

16.ABCD17.ACD18.AC19.ABCD20.ABD

21.BC22.CD23.BCD24.ABC25.BCD26.BD

三、判断正误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32.×

第二部分主观题

一、案例分析题

1.

①乡政府的集资决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行为依据其适用范围可划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两大类。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制定行政规范的行为,它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具有普遍拘束力,是针对一类事或一类人而不是针对特定人或特定事件作出的;其二,具有往后连续使用的效力。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特定事件或特定人所作的特定处理,其特点在于:其一,它仅对特定事件或特定人有效,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其二,它只对所针对的事件有拘束力,对以后发生的同类事件并没有效力。某乡人民政府关于集资安装自来水管的决定,有两个特点:其一是针对乡政府驻地的单位、工作人员及甲、乙两村村民,尽管人数多达数千人,但对象是特定的,也就是说只对上述人有约束力,对其他人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其二,该决定只对上述人一次有效,对以后类似事件无效力,因而不能反复适用。可见,乡政府的集资决定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不是抽象行政行为。

②既然乡政府的集资决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那么凡是因该决定需要交纳集资款的人,均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原告张某是受乡政府集资决定约束的村民,有权向法院。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而提起的诉讼。乡政府集资安装自来水管虽然是为了公益事业,但它为公民设定了义务。张某认为违法要求履行义务而向法院,完全符合法律的规定。

另外,乡政府根据集资安装自来水管的决定,向张某发出了限其十日内交纳40元集资款的通知,该通知是乡政府的一个具体行政行为,为张某设定了义务,因而张某有权提讼。故此,法院应当受理张某的。

2.

韩某的行为是过失杀人。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理由是:①韩某同被害人素不相识,无冤无仇,并不希望或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而且对于死亡结果是没有预见的。②结合本案情况分析,韩某用枪瞄准距离100米处两个小孩中间射击,应该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是可能击中小孩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主观上具有过失。

二、论述题

答:同志“七一”讲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阐述了关于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功能和作用的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文化功能和作用的理论。

关于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于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问题。

(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总体功能和作用。

(2)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这个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化功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能够通过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调节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良好社会秩序,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巨大功能和作用。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传承和发扬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功能和作用。同时,还具有改造落后文化、批判和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其借以滋生的土壤的功能和作用。

凡于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具有如此巨大的功能和作用,所以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把我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公文改错

①标题缺问题;

②不应直接主送市民;

③“传说”一词欠妥;

④文中日期混用;

⑤“本报”一词错用;

⑥发文机关前后矛盾;

第3篇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应对策略

一、考试内容和题型

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内容由四大部分组成:数据库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其中选择题 10道20分,填空题 5道10分,共30分。

二、近两年题型及分值分布

近几年的考试原题是考生最好的复习资料,因为针对性强,而且同样的题目可能再次考到,本人对近2年四次考试中的试题进行分析比较,对公共基础知识出题题型和分值分布如下表所示:

2011年~2012年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值分布表

通过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在公共基础知识中,数据库基础和数据结构基础所占比例较大,分值在10分左右,而程序设计基础所占比例最小,最多6分,最少0分。

通过对近两年公共基础知识考题的分析,有些知识点出现重复考察,有些知识点是固定出题题型,考生复习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和掌握重复考点和常见考点,总结出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重点。以下是本人归纳总结的经常考的知识点,和大家共同分享。

1、数据库设计基础

(1)关系运算:此知识点近4次考试中考了4次,可以看作是必考题。考生应该掌握传统的集合运算和专门的关系运算的运算方法,其中传统集合运算的交、差和专门的关系运算中的选择出题概率比较大。

(2)E-R图:E-R图是E-R模型的图示法,考生要了解实体、属性、联系的表示法和三种联系即1:1、1:M、M:N。

例如,2012年9月选择题第5题:公司中有多个部门和多名职员,每个职员只能属于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可以有多名职员。则实体部门和职员间的联系是( ):A)1:M B)M:N C)1:1 D)M:1。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答案A。

(3)数据三级模式:包括逻辑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其中逻辑模式也叫概念模式是对数据库系统中全局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是全体用户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概念模式;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一个概念模式可以有若干个外模式;内模式也称物理模式,它给出了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和物理存取方法。

例如2012年3月选择题第4题:在下列模式中,能够给出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与物理存取方法的是( ):A)外模式B)内模式C)概念模式D)逻辑模式。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给出正确答案B。

2、数据结构基础

(1)栈和队列:此知识点近4次考试中考了4次,可以看作是必考题,一般都是考查相关概念,栈是FILO表即后进先出表,而队列是FIFO表即先进先出表,考生只要牢固掌握概念及基本性质就可以得全分。

(2)二叉树性质:此知识点近4次考试中考了4次,可以看作是必考题,其中的性质3出题率比较高。

例如2011年9月选择题第3题:下列关于二叉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2的结点少一个B)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

C)叶子结点数是度为2的结点数的两倍D)度为2的结点数是度为1的结点数的两倍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答案B

3、程序设计基础

近几年关于程序设计基础的知识点出题并不多,分值在0到6分。考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程序设计的方法和风格、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方法。其中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面向对象方法涉及到一些概念。

4、软件工程基础

软件工程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抽象,是考生失分比较多的知识点。

(1)软件测试:此知识点近4次考试中考了3次,考试的机率较高。

例如2012年3月选择题第8题:在黑盒测试方法中,设计测试用例的主要根据是( ):

A)程序内部逻辑B)程序外部功能C)程序数据结构D)程序流程图

通过概念分析我们可以给出正确答案B

对于软件测试,考生需要掌握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错误;测试方法有两种: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黑盒测试是测试软件的外部功能,又称为功能测试;白盒测试是测试软件内部逻辑结构,又称为单元测试。

(2)软件工程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该知识点近4次考试中考了2次。对于这部分知识点,考生应该掌握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经常会用一些图形工具,如在需求分析阶段使用数据流图,在概要设计阶段使用系统结构图,在详细设计阶段使用程序流程图,N-S图,PAD图等。

例如2012年3月选择题第10题:在软件设计中不适用的工具是:

A)系统结构图B)PAD图C)数据流图D)程序流程图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给出正确答案C

三、结论

以上给出最近两年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常出题型,其中也有些知识点多次考到,因此考生应该多做历年真题,结合书本,牢记相关知识点,利用掌握的知识点举一反三解决考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及率。

参考文献: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08 年版)[M].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共基础知;数据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8-0000-01

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步推广,操作和应用计算机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一些企事业部门把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上岗资格、职称评定、人员录用的依据之一,可见操作和应用计算机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尤为重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NCRE考试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形式。一年组织两次考试,一般为3月倒数第一个周六和9月倒数第二个周六。等级考试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共基础知识,二是上机操作,其中公共基础知识由30分改为40分,上机操作由70分改为60分,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分为四个部分: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这里我们仅对数据结构常考查知识点进行剖析。

二、数据结构知识点剖析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表示和处理的科学。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信息的表示,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表示又影响到处理信息的程序的效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加,信息范围的拓宽,使许多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的规模很大,结构又相当复杂。因此,为了编写出一个“好”的程序,必须分析待处理的对象的特征及各对象之间存在的关系,这就是数据结构这门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中也属于比较难的一门课程,学习时不能死记硬背,必须进行理解。数据结构在各年等级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很高,下图是笔者统计的最近四次二级考试中数据结构所占的分值,可以看出,对于总分为40分的基础知识中,数据结构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考生应该重视起来。数据结构知识的考核点主要有两部分:(1)栈和队列:此知识点基本年年出题,可以看作是必考题,一般都是考查相关概念,栈是后进先出表即FILO表,而队列是先进先出表即FIFO表,考生只要牢记概念及基本性质就可以得满分。(2)二叉树性质:此知识点基本也是年年出题,可以看作是必考题,主要考查四个性质,其中性质3考查率比较高。除此之外还有二叉数的遍历,排序和查找在考试中也会涉及到,对于二叉数的遍历,一般是给出树求某种遍历,考生只要熟记三种遍历的规则就可以了,排序主要考查时间复杂度,查找主要考查最坏比较次数,考生需要认真看书并加以理解。

三、经典例题

(一)下列关于栈叙述正确的是()

A)栈顶元素最先能被删除;

B)栈顶元素最后才能被删除;

C)栈底元素永远不能被删除;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

这道题主要考查栈的基本概念,对于概念考生不应只是死记,要深刻的理解。栈和队列都是操作受限的线性表,其中栈是只能在表尾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表尾端对应栈顶,而表头端对应栈底,栈又叫后进先出表(FILO),根据栈的概念我们可以找出正确答案,A是正确的,栈顶元素最先被删除,它是后进先出表。

(二)下列关于二叉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2的结点少一个;

B)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

C)叶子结点数是度为的结点数的两倍;

D)度为2的结点数是度为1的结点数的两倍。

这道题主要考查数据结构中二叉数的性质3的应用,对于任意一棵二叉数,度为2的结点n2个,度为0的结点n0个,则n0=n2+1。度为0的结点即为叶子结点,也就是说叶子结点永远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根据性质3,我们可以给出正确答案B。

(二)对下列二叉树进行前序遍历的结果为()

A)DYBEAFCZX;B)YDEBFZXCA;C)ABDYECFXZ;D)ABCDEFXYZ。

这道题主要考查二叉树的遍历,二叉树的遍历有三种: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其中都是以根结点为基准,前序遍历的规则是DLR,也就是先遍历根,再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对于其子树也要遵循这个原则。由图可知A是根,所以先序遍历应该是A-左子树-右子树,其中左子树先序遍历也应该满足规则,即BDYE,右子树先序遍历是CFXZ,所以综合起来应该是ABDYECFXZ,可知C是正确答案。

四、结束语

虽然等级考试基础知识中的数据结构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认真理解相关概念,多做题,举一反三,认真做好笔记,考生就会在等级考试中胜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第5篇

按照职位性质,报考职位分A、B两大类,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类别中的一个部门或单位报名。A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政策、法规、规划等研究拟定工作,指导、监督、检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机关内部综合性管理的职位;B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机关内的专业技术工作,对机关的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且对外设有行政管理职责的职位,直接将各项具体规定施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执法职位。

笔试分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共科目的笔试内容和方式:

根据2014年国家人事部确定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所遵循的原则,即“分类考试,突出能力”,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A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和《申论》两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包括常识(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言语理解与表达(包括听力测试)、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五个部分,全部为四择一的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考查其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法律和行政管理等理论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00分。报考B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一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会有所不同。

从2014年举办过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省、市、区来看,各地的公共考试科目不尽相同:北京、福建、云南、天津等市与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设置公共科目,此外,还要考《公共基础知识》。如上海市实行的办法是本、专科考《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三科;硕士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两科;博士则无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河北、浙江等则统一考《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科。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些地方不单设《公共基础知识》科目,但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邓小平理论基础知识、法律常识、行政管理知识、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经常作为常识题型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科中出现。如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4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0%之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5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5%之多。因此,在不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为备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妨参考《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至少它能把常识判断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到一块,便于复习。

从要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来看,这门考试的题型相对稳定,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分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三种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70%;主观题包括案例分析、论述、公文改错三种基本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30%。其中各部分知识测验比例分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约占15%,邓小平理论、时事政治约占20%,法律约占30%,行政管理约占15%,公文写作与处理约占20%。

专业科目的笔试内容与方式,由各招考部门自行确定,不作统考。

二、申论应试中的注意事项

(一)认真阅读材料

拿出足够的时间仔细地阅读给定材料,是申论答题技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总结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同时还要把握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既定的条件是你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二)注意题目的限制性要求

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题目具体要求的限制

阅读完材料以后,要认真审读题目要求,因为每年申论测试的题目要求可能有一些变化。比如,“概括主要问题”和“概述主要内容”的指令虽然同样是针对考查考生概括能力的要求,但二者的要求却不甚相同。前者要求考生抓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把主要问题是什么概括出来;后者要求考生梳理清楚给定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并予以概述。考生要注意这些具体的答题要求,以免文不对题。

2.“虚拟身份”限制

考生在答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中为你设定的“虚拟身份”,把握好角色定位。一般而言,申论要求考生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公务方面的问题,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般性工作问题。要检测的是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应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绝不会突出哪一专业、岗位的专业化知识。然而,与此要求相反,不少考生往往习惯于自身角色,缺乏模拟思维,无视考题要求,撇开“虚拟身份”,着力于自身实体或专长,以突出“实”,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其结果只是自觉分析论证精深独到,实则相去甚远。

3.字数限制

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在150字以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要求在350字以内;申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在1200字以内。超过或不足的字数的比例一般不超过要求字数的10%,否则要扣分。

(三)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

申论测试的主要功能是考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反映在答题中便是要求考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申论测试切忌坐而论道,学究气十足,提一些不现实的、笼统的方案。

(四)考前做适量模拟题

应试者首先要了解甚至熟悉申论测试的试题结构以及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技巧,以免在考试现场手忙脚乱,影响临场发挥。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考试时间的安排,把握做题的速度,找到对时间的“感觉”,以免直到交卷那一刻还在“奋笔疾书”。

(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申论测试的题目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趋势,要求考生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参考一些新闻媒体的意见后形成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建议考生经常浏览《人民日报》等权威性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可以帮助你把握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大致思路。

第一节申论测试的目的与性质

一、申论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即说明、申述;论,即分析和说明事理。不难理解,申论就是一种具有申述、申辩、论证、论述内涵的文体。

二、申论测试的目的

简单地说,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国家公务员考试之所以设置申论测试科目,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应试人员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提炼能力、加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检测,考核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选拔出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充实国家公务员队伍。

一般来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均会先有相关职位及要求,后举行公开招考。为了对申论测试目的有一个感性的了解,我们在此列举几个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职位条件。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制司的一个职位要求:“起草、审核、修改法律草案、行政法规草案及其他政府的法规”;

农业部办公厅处的一个职位要求:“负责分管地区农民群众及农业系统职工来信来访工作、重要案件的调查研究,建立、整理、保管分管地区来信来访档案及本处行政后勤工作”;

建设部人事教育司的一个职位要求:“日常机关公文写作,机构、编制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职能设置研究”;

国家保密局的一个职位要求:“拟定、修订有关法规,收集信息,工作调研等”;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个职位要求:“政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站管理”;

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熟悉党的基本理论,有独立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能力,能熟练操作微机”;

全国总工会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本科以上学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强”。

三、申论测试的性质中国公务网2014-10-623:33:31

申论测试,是模拟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测试。但是由于考试时间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申论所给的背景材料不是原始的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资料。这些半成品的背景材料,头绪不很清楚,条理顺序也较为混乱,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需要考生研究、梳理、归纳。

申论测试命题中的背景材料会涉及到公务员社会活动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包括一些社会热点与大众传媒所关注的焦点等。

第6篇

(一)收获新知,开拓思维

在挂职时期,时刻感悟到只有深入基础教学,才能真实地发现问题,才能把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不固化思维才能开拓思维,收获新知。在二中的教学中,突出的教学类型就是试卷分析,做得非常到位、精确,这就是他们优于其他校的地方。试卷分析、讲评不是个别老师的个人行为,而是集体分析讨论的精华,详尽彻底,全面深刻,并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做全面指导,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传播,凸显个人优势、经验和长处。这一点,应该对我们的大学教学有所启发。大学教学中的考核,结课考试完毕之后只有试卷分析,没有讲评,且没有对学生面授的试卷分析和讲评,学生不知道正确答案,也不知道得分的缘由,而学生其实非常想知道关于试卷的情况,尤其是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这对下一阶段科目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可以尝试开设师生间关于考试问答的平台和空间,传递关于考试的正确答案,试卷上出现的答题问题等,在公开公平的背景下共同成长,不仅学生学习了,进步了,教师也可以凭此了解学生的答题思维,在“复错”的模式下,师生互相了解,共同纠错,共同进步。

(二)提高了专业研究水平、思考能力和综合素养

本人对挂职期间的听课做了整体规划,分阶段地有计划地去听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授课类型、不同年龄段、不同行政级别的老师的课,以便学习不同的任课态度、情绪、风格等,并与自己的教改研究相结合,收获详细全面的经验。实践获知,二中的课程分解非常细致,授课细腻认真,师生都争分夺秒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对知识的巩固性训练做得非常强化深刻,精益求精。教师在新授课上的风格差异不大,但在试卷分析、习题课等其他课型上的差别则较为明显,当然于此也体现了老师之间教学水平的差别。本人从他们的课堂上也学到了很多,边听边思考,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三)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尤其是对本专业工作有了新的想法和启示

二中的听评课非常之多,且非常细致。尤其是听完之后的集体讨论和评价,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剖析问题,不做表面浮夸蒙蔽,共同的目标就是“成绩”,相互间在反复锤炼中水平自然提升,不单打独斗,这种实干精神、协作精神可敬可慕。多轮听评课之后主推的精选优质课成为全校的公开课、观摩课,不做重复性资源浪费,可以尝试调整同行听评课的方式。而这一点对我们大学教育应有所启发。大学的同行听评课可以尝试利用平台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如精品课、优质课等可以通过平台,大家自觉自行选择、学习、感悟、参研,这样做可以更灵活、有效。

(四)完善了自己,收获了友情

在挂职期间,二中的各级领导都对本人非常关怀、体贴,考虑周详,还配备了独立办公室。每个分管年级的副校长不仅提供授课信息、教研活动信息,还介绍了一些授课老师的情况,课下一起探讨两校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这一点非常可贵,不仅便于工作的展开,还收获了珍贵的友情。本人在整个挂职期间,谨慎行事,在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尽量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意见。由此我意识到,在理论上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们在各自的领域上都有很大的建树和成绩,但在实践中,彼此之间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相互间的探讨和切磋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实际教学问题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会有很大的启示。

二、对本专业教学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1)二中的语文教学体系非常全面、细致,课程类型划分得也很细致,分为新授、教研、习题、试卷分析等,因此知识分解细化,课程结构合理紧凑,课堂学生学习效果好。考试训练反复深刻,是突出的优势,但过多的重复性练习不利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建设。有些课堂模式较固定,有僵化的局限,如在讲《论语》不同章节的内容时都采用同一模式教学,其实可以尝试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变换授课模式,以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同时,也要考虑这样的情况,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如分组式讨论、竞赛式教学等只在公开课或内容特殊的课堂上进行,不能每节课都进行。新授课的模式在集体备课中形成,较为固定,可变可发挥的空间不大。综合上述情况来看,这些应对我们正在转型的大学教学教育有所启示。结合初中教学教育特点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和实践培训,以“优质的成手”亮相、入职。本科教学单位可以尝试开设这类“量身定制”型课堂,尝试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方式,加大实训强度,在实践实训的过程中,全方面打造“优质的成手”。(2)对于一流的基础校的学生来说,语文教材过于简单,可以有很多剩余时间补充课外知识,突显教学优于其他校之处。但个别班级只求熟练掌握,不求深入拓展。精准训练很到位、深入,进入复习较早,复习的频率高,重复性很强,稳、准、精、达,这有利于成绩的提高,但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部分占据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多于新授课,而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体系建设非常重要,不容忽视。单纯性追求成绩,有可能延误学生的知识结构建设。初中阶段是非常好的时机,既不同于高中阶段承担紧张的高考任务,也不同于小学阶段接触知识的有限性,在探索欲的激发下,身心轻松的状态更有利于扩展知识的摄入。在现实调查中发现,基础教育中的“二课堂”的开展程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深度不够。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阶段扩大知识涉入范围,也可以真正使第二课堂活跃起来。这对于我们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教育研究前景上有一定的启示,也可以以此拓宽研究领域。尝试高等院校和本地基础教育学校合作研究,共同探索拓展知识的方式和空间,尤其是第二课堂的深入方式。(3)“课上的精英学子,课下的行为表现判若两人”,课上课下“双面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如何使素养教育行之有效?如何将我们丰硕的教育研究成果切实落到实处?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和领域。调查发现,中学阶段缺乏综合素养培训类固定的课堂,多通过隐形教育来实现,没有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来进行。所以,有必要统一开设专业的综合素养培训课。课程可分为三部分,经典感悟、普通话训练、礼仪实训。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考试考查方式,师、生、家、校共同参与,“正面培养+反面警醒”共同培养,家、校、社会三级辐射,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制约型作用,感化家庭,辐射传导社会,涵养社会精神。正面培养,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介和平台,录制视频记录“日新一念”的过程,传递正能量、绿色文化,进而辐射全社会;反面警醒,截取录制或记录下不良言行以反观自己,反观家庭,反观社会。把以上的成果综合起来认定为考核成绩,真正做到行之有效,实至名归。综上,是本人深入基础教育,从高等教育的研究视角去思考和感悟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

作者:梁大伟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晓晓.基于新课改理念的初中教学管理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6).

[2]李智辉.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衔接[J].教学研究,2007,30(5):468-470.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公共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内容,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公共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因此,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深化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更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探索、有益的尝试。

一、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定位难以把握。

随着高职围绕实现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职业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关于公共基础课的定位问题再次成为课改的热点。按照高职公共课程有用、够用、实用,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定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科体系将彻底打破,依据职业领域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现在普遍设置的基础课程将解构之后融入专业学习领域的各个学习情境之中。但反对这种公共课程改革模式的声音很多。因为公共基础课不仅仅具有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工具,更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教化功能。公共基础学科本身具有严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解构重组不一定符合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普遍规律。纵观现行高职课改的大体思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推进的速度很快,但公共基础课程部分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成果都较少。原先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模式在新一轮课改的热潮中,逐步演变为“公共基础学科模式+工作任务引领型专业课程模式”的“两段式”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模式显然与当前迫切需要提高高职课程质量、重构以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初衷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在高职理论课程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依靠简单的整合、压缩、削减,公共理论课课程质量的问题仍旧得不到解决,并对重构与实施工作结构的专业课程体系产生较大的阻力与障碍。

(二)学生主体地位难以保证。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传递观点、手段和结论,将教材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传授给学生。在教材使用上则大多是国家统编教材,国家统编教材比较注重教材的适用范围,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考虑各行各业的特点,考虑各行各业的需求,所以教材内容多是基础性的东西和共性的东西。这样的教材没有行业特点,不能完全照顾到各行业的需要,没能很好地起到为专业课搭建知识平台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不够,“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以保证。

(三)公共基础课教学很难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就业导向性及巨大的就业压力,迫使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必须面向教改实际,树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就业导向理念,把高职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能力问题作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并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在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提升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要把知识传授的基础理论课转变成具有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以及学生认可度的能力训练课程,这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能力是一大挑战。据相关高职院校开展公共基础课程项目化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的改革情况来看,由知识传授型转换成行动引导型,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做练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相当艰难。教学观念、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都是课改难以走出困境的制约因素。

(四)公共基础课任课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公共基础课程负载着为专业课程服务、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的重要功能,以及课程自身的基础性、示范性、实践性,使得公共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丰富的人格魅力。但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大都来自于基础学科,缺乏专业教育所必需的双师素质和指导学生开展技能训练的示范操作能力,教学实践很难做到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而专业教师虽然熟悉专业,但对于基础部分已经十分生疏,对独立承担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大多力不从心,且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对独立的组织管理模式,使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一直实施得不够理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及理论研究上,始终走不出重理论传授轻实际能力培养,重基本原理研究轻学习能力、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现象,主要原因还在于高职公共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及职教能力。同时,公共基础课门类繁多,任课教师水平差异较大,加上课程服务于整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需求千差万别,众口难调,使得公共基础课在纵向深入、横向拓展的程度上都很难把握。而且高职院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大多优先满足于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的公共基础课程由兼职教师、辅导员等填充替补,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较为粗放松散,这些因素都对公共基础课任课教师的课改热情与提高课程质量的动力有着消极影响。

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公共基础课应和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是为学院各专业提供的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也是全院学生的人文基础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将来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服务。同时在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生活态度、学习习惯、身体健康等方面,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公共基础课教学不应是孤立的,尽管部门独立,但公共基础教学应和各系教学相结合。公共基础课教学是遍及全院学生的教学,其有别于专业课,所以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整体教学又要注意各系的专业特点。如果说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那么专业课中的专业课教学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而这就要求协调好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的结合。

(二)以“必需,实用”为原则改革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坚持基础课“必需,实用”的原则。准确把握基础课理论的“必需和实用”。“必需”是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实用”是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

以“必需、实用”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按照“必需,实用”的原则,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这就需要我们明确高职的基础理论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科学体系,而是掌握其基本思想方法,强调实用。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除“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要的基础知识。

第二,立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公共基础课“学以致用、学为所用、学有所用”的原则。以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要求确定高职教育基础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都必须围绕应用目标展开。公共基础课要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体现“学以致用、学为所用、学有所用”的原则。即结合实际,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

(三)推进公共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不以一次考试和一种考核方式法评定学生成绩,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一是教学过程渗透能力考核。在考试科目的成绩计算上采取平时占40%,期末占60%(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考查科目的成绩计算,采取平时占60%、期末占40%(含面试、实验等)的方法。实行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通过笔试、自学笔记、学习心得写作,专题研究报告等参与教学活动情况。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二是实行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坚持以“强化应用”的命题原则,看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将社会考核要求和评价引进课程质量考核。学院将公共基础课程参与社会竞赛考核成绩和教师个人考核桂钩,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师素质。

公共基础课程自身的基础性、示范性、实践性,使得公共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丰富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的学科领域,应该有相应的科研成果。要适应新的教学方案,要在新的形势下把理论问题讲活,教师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积累较多的科学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挑战,才能在较深的层次上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公共基础课教师还要深入社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开阔理论研究的视野。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会使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各高校普遍重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

1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四个方面.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的主要创新技能包括:

(1)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体现;(2)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创新的基础;(3)学习能力———创新的基本保障.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新兴专业,注重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知识,能在科、教、文、体、卫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该专业突出强调实践性、灵活性、个体性和时代性.培养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十分重要.积极探索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该专业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2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2.1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以来,目前全国近200所院校开设此专业,发展速度很快.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宽泛,涉及学科广,使得一些高校对该专业的内涵认知还不够明确科学,设置的专业方向可谓杂乱无章,五花八门,随意性很大.一些高校围绕教育部专业目录规定的文教、卫生、体育、环保及社会保险等方向开设.也有少数高校的专业方向严重错位,如定为房地产管理、行政管理、电子商务、政治学以及法学等.还有少数部分高校至今没有任何方向.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不明确和专业特色不突出,使得专业培养的针对性缺乏、导致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课程认可度低,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认可度在逐渐地降低,大三学生明显比大一学生要低一些.

2.2课程体系庞杂,课程设置不科学

目前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庞杂散乱,课程设置规范不够统一完善.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领域较宽泛,包括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导致课程设置存在结构上的缺陷,具体体现为:一是课程门数多、几乎包含所有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时多.二是“重心”不突出,尽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比较广,但必须具备一组独特的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以区别于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其他管理类的专业课程,这样才能使毕业生的市场定位和去向明确.三是课程内容存在严重的重复和交叉现象,由于公共事业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性且内涵不明确,任课老师之间又没事先很好沟通,使得学生重复学习相似内容,浪费课时资源.

2.3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专业价值理念的培养

公共性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最大特点.它是一门真正“承载着公众的期望”的专业,也直接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竭尽所能为公共事业服务的精神和意识.然而,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专门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价值理念或体现公共事业管理者素质要求和服务精神的课程基本上没有或者很少,由此,学生对这一专业的归属感缺乏,体会不到公共事业服务的精神与意识和作为一名公共事业管理者的“伟大”.甚至认为这是一门没有前景的专业,将来如果进不了高校或公务员队伍,就得长期从事社会基层工作,无法体现自己的真实价值.结果导致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和信心普遍缺失,专业意识和专业思想淡薄.

2.4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在高校教育中,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获得高分得以升学乃至获得体面的职业俨然成为“铁律”,其结果导致“高分低能”、缺乏个性、缺乏创新.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教师对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传授该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对现实公共管理的拓宽拓深,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心态比较功利和被动,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缺乏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动机与意愿,只是继承了过时的知识,而没有吸取课外拓展的创新知识.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僵化教学模式在公共事业专业不成熟的背景下,显得更加低效.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改革,而且要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尝试采取多种课堂教学方式.

2.5实践教学薄弱,效果较差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不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应该突出强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实践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实践环节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创新思维、信息储备、操作技能、和谐人际关系和自我调节机制.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很快,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具体体现为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的认识不够,往往流于形式;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2.6课程考核机制不科学

首先,考核目的和观念陈旧.传统的课程考核注重于理论知识的检验,淡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评.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导致出现“教为考、考为学、学为证”的观念,造就了目前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其次,考核形式单一.目前课程考核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答辩及其他形式少;一次性期末考试确定成绩多,多次考核、学习全过程综合评价成绩少;考题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试题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考查少.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造成学生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试作弊、考后忘”的不良现象.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严重禁锢了自由创造的空间.最后,考试内容呆板,题型不合理.考试内容多限于教材的知识点范围,以填空、判断、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记忆性客观性试题多,论述、案例分析、应用等分析性主观性试题少.由于试题答案唯一,留给学生探索创新思考的机会少.因考前教师划范围和重点,致使学生只要考前突击几天,复习重点范围,背熟笔记答案,考试时不用动脑思考,只需从大脑中“调出”记忆的内容,就能轻松过关.其结果对于认真学习的学生极不公平,严重挫伤了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不扎实,通常是考前背笔记,考时默笔记,考后忘笔记,更是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3提升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建议

针对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力争最大可能地提升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具体途径如下:

3.1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特别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突出共性和普遍性,而轻视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针对这种状况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开放的教育思想和创新观念,破除束缚学生个性发展和阻碍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首先要转变灌输式的传统教育观念,教会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并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高级创新性人才.其次要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协调发展等综合评价的教育质量观.教育学生树立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3.2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必须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出发点,按照知识的有序性和完整性等特点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1)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夯实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理论基础,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整合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对某些内容相似的课程,多次充分论证其开设的必要性,使得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2)加强通识教育,扩大选修课的范围.首先提供数量充分和门类齐全的通识教育课程和选修课程,打破专业壁垒,学生可以跨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一专多能.有指导地安排并鼓励学生选修相关交叉学科的课程.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科学完善的选课修课制度.一是国外大学课程资源相当丰富,选课自由度相当大.大学所有院系、专业、学科的课程向全校各专业学生普遍开放,学生在开学初规定时间内在选课平台自由选课.学生入学时会收到学校提供的课程指南(Calendar),可以了解自己就读的院系本学年所有课程的选修条件和学分规定.例如加拿大的研究型大学基本上可以提供超过一千门以上的课程,多伦多大学选修课所占总学分的比例较大,超过了40%,课程数量的巨大和选课的自由度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几乎找不到两份完全相同的个人教学计划.二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学术基础灵活选择主修、辅修的多样化修课组合方式,例如多伦多大学修课方式分为specilist、major、minor三种不同组合方式,分别可以一个specilist专业的课程,或两个major,或一个major加两个minor,学生可以其中三选一.学生的选课自由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3抓好课堂教学改革

大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须进一步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一是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源泉,是教学的最基础部分,结合形势变化渗透大量新的教学内容,引入学科前沿知识,融入任课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并有机地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教学,变单一式为多样式教学,变被动式为主动式教学,如引入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立体式教学法、程序式教学法等,激活课堂教学,引发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欲望.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传至网络并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3.4注重实践具体环节的落实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热情,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积累社会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丰富和创新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专业实习、实践调查、基地实践、模拟管理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体验社会,和公共事业部门人员直接打交道,接触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工作,把学校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公共管理实践部门,这样学生不但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提升.其次,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政府、公共事业部门加强联系,多方面沟通交流,长期合作,共建校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以确保基地建设的数量充足,质量达标.再次,支持实践活动,建立科学可行的创新考核奖励制度,对学生的创新行为和实践成绩进行科学分析、考核、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最后提高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3.5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要重视考核知识点的掌握,更要强调考核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借鉴国外大学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课程考核范畴应该涵盖教学的全过程,尽量使考核过程化、经常化、综合化,彻底摒弃考试等同于课程考核的传统考核观念.国外大学课程考核一般包括多项内容,非常重视平时学习态度和学习参与度.如出勤率、课堂参与度、专题演讲、平时测验、课程论文,交作业的有效期限都严格规定,每一个考核小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该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这样学生会自始自终认真对待每一次课堂表现和每一次课程小测验.首先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根据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性质和教学特点,可采用期中检查、期末考试、调查报告、专题演讲、小论文、小组辩论等多元化考核方式.要避免以期末考试成绩定终身的情况,根据学生多元化考核成绩综合起来评定评定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其次改革考核内容.如注重考核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等.要求学生完成适当的专题调研报告和课程设计,通过做实证调研、查询资料,最后写出报告并做PPT演讲,并向班级展示.教师做最后结果评价,考核学生独立自力和创新能力.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势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层面来看,这又是一个不得不跨越过去的门槛.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探讨,希望能对我国高校该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抛砖引玉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卫.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M].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2]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3]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M].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4]刘波.加强教学环节与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M].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5]马清珍,张宝魁.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M].理工高教研究,2008,(4).

[6]蒲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析[M].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5).

[7]徐小渊.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制度———浙江大学的探索[M].中国高教研究,2007,(9).

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 基础教学 促学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面向中职学校全体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在各个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搜索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为以后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并对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

作用。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比较感兴趣,但缺乏学习的耐力和毅力;他们个性强,喜欢表现自我;纪律性和组织性较差,团队意识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学习方面,有很多学生只知其一不求知其二,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只对游戏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如果以“考”促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就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二、以“考”促学

1.一课一测,打好基础

以实践课做明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渗透。以书面作业、上机实践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中,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每次考核的成绩都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2.以实例操练代替考试,“以练代考”

每一实例(小知识点)、每一任务(几个小知识点)、每一专题(一个大知识点)、每一模块(一个应用软件),都可让学生用命题设计、作品展示等实战操练代替考试,拿出他们个性化的作品,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写出收获、心得和反思等相关内容。这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20%。

比如让学生设计各种主题的Word展出板报、PowerPoint幻灯片广告、电子贺卡、Excel考勤表格、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实例等。

3.举办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以赛促学”

以市、省、国家级技能大赛及“文明风采”比赛为契机,在校内举办多项比赛。无论是汉字录入、Word图文混排、Excel数据统计或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等项目无不在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设计各类主题还可以锻炼学生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每次比赛都颁发奖品并张榜公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锻炼学生的应变、创新能力。这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0%。

4.联谊方式考核,“以帮促学”

充分利用中职学生思想活跃、动手操作能力强、时间充裕的优势,在各班内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学生,完成一些诸如机房的维护、维修和管理,各班出勤情况、卫生检查、公寓管理等一些文件的设计制定和打印。让他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然后分别从教师、学生层面对他们进行考核,合格并有责任心者留用。

5.学期末“无纸化考试”

这种考试,由老师根据班级的专业特点,设计多套考题,每个班级的考题还可以分为不同的能力等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题库中自由抽取试题,进行现场操作,几个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及选题情况进行答辩、点评。这个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

6.职场环境测试

走出教室到行业中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行业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和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完全可以在行业里进行,由学校教师及实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这个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20%。

比如,让学生利用假期去公司当文员、材料员,做个标书,搞个预算,课余时间帮老师处理一些办公自动化工作。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学生下放到公司、企业,引导学生“下河”,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10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大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基础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的重点,大学教师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办法。实现计算机基础传统笔试到无纸化考试的转换,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的相关改革。

 

1.普通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现状分析

 

目前普通高校计算机考核方式大部分采用的是笔试与机试结合,因此,每次出题试,老师总是在出考题上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要充分考虑题目能否考查课程知识点,考虑题目的难易程度,考虑与以往试卷相似度,考虑能否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等,选好试题后,后续还要进行排版等制卷工作,考试完成后,还要进行评分、统计,这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完成。

 

而且即使是这一门课程,因为计算机应用知识(软件)的会更新,教学任务也会发生改变,这样又要重新出题。

 

传统笔试考试不足之处:(1)传统考试需要制作纸质的试卷,从而需要进行排版、印刷,纸张需求量大。(2)由于传统考试的试卷通常只有一、二套,学生试卷相同概率大,作弊行为多。

 

(3)试题是由人工设置的,在公平性上难以达到高标准,不能高效地展现学生的优势,不便于教师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

 

2.无纸化计算机课程课程考试系统的优势

 

无纸化计算机课程课程考试系统可以避免出题时主观性太强,而且不再是追求片面的理论,有效地将命题老师的工作量降低,同时使考试内容更公平和客观,从而大大提高考试质量。无纸化课程考试的优点如下:

 

(1)安全性、保密性强。相对于传统考试,无纸化考试系统的题目采用的是题库抽题,考试前无任何试卷,所有试卷都是考试开始时由计算机考试系统随机生成,而且每一位考生的试卷都不相同,安全性高,保密性强。

 

(2)客观性较强。无纸化考试系统的抽卷方式通常是B/S模式、C/S模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试卷抽取题面广,试卷的覆盖面大,同时又可生成多套试卷,这样可以全面地反映考生的实力,更客观地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3)迅速快捷。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评分系统是自动进行的,相对于传统的考试,无纸化考试具有更准确和迅速的优点,无人为因素,从而使得整个考试评分过程更公平和公正。

 

3.无纸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研究

 

(1)无纸化考试系统的指导思想。无纸化考试系统是实现自动组卷、自动阅卷、具有考试系统管理功能的考试系统,并且这种考试系统可以满足广大用户的不同需求,管理不同类型试卷的题目编制、审阅试卷、评分等。

 

(2)无纸化考试系统试题库的建设。在这个环节中有很多基本要素,像题型的多样化,内容的全面化,题量的海量化等,这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才可以得到全面考查。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特点是覆盖面广,涉及的内容很多,这是建题库所要考虑的。

 

(3)计算机组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无纸化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时,随机产生学生的试卷,因此每一位学生的考试试卷都不会相同,这增加了系统软件开发的难度,出题时老师要为试题设置难度系数,每套试卷的难易要相当,才不失对学生的公平性、公正性。

 

(4)考试试题答案的多样性。在计算机无纸化考试中,绝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客观固定的,但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像一题多解的情况,例如cpu与中央处理器应视为同一内容,因此,在设计计算机自动阅卷程序时应充分考虑到此类问题,这个考试系统能非常方便地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系统设计目标

 

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的开发目标是:建立一套功能上设置齐全、管理上灵活规范、运行上稳定、操作上简单方便、界面非常友好的考试系统。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安全性高。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说,考试是非常严肃和认真的一件事情,因此整个系统需要有非常强的安全保证机制,不但要保证考试系统中考试数据的完整性、认证性、机密性,还要保证整个考试系统是可控的。

 

(2)实用性好。系统要同时支持局域网或互联网中使用,同一试题在考试当中准许多个用户同时操作,即分配相同的试卷,从考试文件中导入考试试题,而且可以在校园局域网中使用,从而加快考试试题的考试操作。将试题按照需要生成相应的文件,便于考试系统进行修改、保存,或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3)数据完整性高。考试系统能实现对试题的录入、试题的编辑、试卷的生成、网络在线考试、登记成绩和试卷分析等功能。

 

(4)界面友好、易用。需要采用目前较普遍的简易操作方法,系统界面力求友好,更具有易用性,系统安装方便,维护简单。

 

5.计算机无纸化考试实现流程

 

(1)建设标准的考试环境。包括组建局域网、连接互联网及安装相应考试系统。

 

(2)组建考试题库、导入学生相关信息。包括教师出题组建考试题库,导入学生信息到学生信息库。

 

(3)组织考试。考生均凭自己的学号登录到课程考试系统当中,并且要求学生输入验证信息;在系统随机生成试题后,然后系统自动开始进行考试倒计时。

 

(4)考试交卷。在学生答题交卷结束时或时间结束时,考试系统会进行相应交卷处理,从而有效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性。

 

(5)答题提交。学生交卷后,学生考试试题会自动提交到考试服务器。

 

(6)阅卷评分。考试系统最后完成对考试试卷的阅卷功能。

 

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改进,无纸化考试优点与效率越来越明显,这将加速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发展。因此,不断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无纸化考试,是大势所趋,只有加快研究并实施无纸化课程考试,才能真正科学有效地衡量广大学生的计算机学识水平。

第11篇

为贯彻实施县委全员大培训工作要求,认真落实“以考促学”机制,促使全县干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2015年度全市干部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工作的通知》(咸组通字〔2015〕92号)文件安排,现就2015年全县干部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全县在职科级及以下干部全员参加考试(科级干部人数见附件1)。

党的十,十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相关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宪法》、《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等法律法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有关重要规定,县委全委会精神和县委、县政府有关重大决策部署,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有关重要讲话精神,__县情等知识。县委组织部已编制考试复习题900多道,上传__党建网。

本次考试,由县委组织部统一命题,各单位在12月16日(星期三)组织进行集中闭卷考试,其中科级干部试卷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统一阅卷,一般干部试卷由各单位组织阅卷,并将一般干部考试成绩报县委组织部备案。

县委组织部将对考试成绩在__党建网上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各单位可结合实际,将成绩在适当范围内公布。考试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为合格,年度学分考核记6分;60分以下为不合格,年度内不能列为拟提拔对象。

1、高度重视,认真备考。安排专人负责该项工作,确保考试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特别是要提早安排,认真组织干部做好考前复习准备工作。

2、严密组织,严肃考纪。各单位12月14日在__”“下载专区”下载试题及答题卡,统一用a4纸双面打印试卷,认真组织好科级及以下干部的集中闭卷考试。全县在职科级及以下干部要全部参加考试,对未参加考试的科级干部,本年度理论考试成绩一律按零分记入本人教育培训档案。

3、统计分析,确保实效。本次集中考试参试率和合格率将作为检验各镇(街道办)、各部门全员大培训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单位须于12月21日(星期一)12时前将科级干部试卷及答题卡(科级干部人数见附件1)、一般干部考试成绩汇总单(《考试成绩汇总单》见附件2)纸质版和电子版(电子版发至__)全部交回县委组织部(干教办)。下属事业单位科级干部的试卷及答题卡由主管局负责统一收集上交。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附:1、各镇(街道办)、各部门参加理论知识考试科级干部人数

2、各镇(街道办)、各部门一般干部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汇总单

第12篇

一、考试科目及免考政策

(一)考试科目ACCA的现行考试大纲包括两个阶段的考试,一是基础阶段(Fundamentals),主要分为知识课程(Knowledge)和技能课程(skills)两个部分,知识课程主要涉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方面的核心知识,技能课程包括法律、税务、审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专业阶段(Professional),主要分为核心课程(Essentials)和选修课程(Options),核心课程主要涉及作为未来的高级会计师所必须的更高级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技能,选修课程共有四门,从中选取两门参加考试即可,主要为从事高级管理咨询或顾问职业的学员,设计了解决更高级和更复杂的问题的技能的相关课程。具体科目如下:知识课程FUNDAMENTALS-KNOWLEDGE,F1:会计师与企业Accountant in Business(AB);F2:管理会计ManagementAccounting(MA);F3: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FA)。技能课程FUNDAMENTALS-SKILLS;F4:公司法与商法Corporate andBusiness Law(CL);F5:业绩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PM);F6:税务Taxation(TX);F7:财务报告Financial Reporting(FR);F8:审计与认证业务Audit and Assurance(AA);F9: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FM)。核心课程PROFESSIONAL-ESSENTIAKS,P1:专业会计师Professional Accountant(PA);P2:公司报告Corporate Re―porting(CR);P3:商务分析Business Analysis(BA)。选修课程PROFESSIONAL-OPTIONS(四门任选二门),P4:高级财务管理Advanced Financial Management(AFM);P5:高级业绩管理Ad―vant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APM);P6:高级税务AdvancedTaxation(ATX);P7:高级审计与认证业务Advanced Audit and As―surance(AAA)。考生应按照模块顺序参加考试,即知识课程、技能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同一模块内的课程考试顺序可以自由选择,如可以先考F3,再考F2,但建议按照科目顺序考试。除免试和已通过的课程外,每次最多报考4门,所有14门考试必须在学员报名注册后10年内完成。

(二)免考政策ACCA对我国学员执行免试政策,具体免试科目及情况如表1所示。

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从考试形式而言,ACCA分为机考和全球统考的纸质考试,其中,机考只针对基础阶段的知识课程,即F1-F3,这三门课程也可以选择纸质考试。其它所有课程均为纸质考试。知识课程的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技能课程以及专业阶段课程的考试时间均为三个小时。除了知识课程以外,其它的考试正式开始前都有十五分钟的读题和准备时间,这十五分钟只能用来阅读相关信息和考试要求,不能在答题纸上作答。

(二)试卷结构基础阶段课程(F1-F9)的试题均为必答题,旨在使考生对每门课有一个全面的学习与理解。知识课程(F1-F3)的考试均为客观题,每门课程50个选择题,其中40个2分的题目,10个1分的题目,总分90分,45分为及格分;技能课程(F4-F9)均为主观题,包括计算题和分析题,每门课4-10道题不等,每题10-30分不等。专业阶段课程(P1-P7)的试题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必答题,第二部分为选做题。核心课程(P1-P3)的必答题为一道50分的案例题,选做题共3道,从中选做两道即可,每题25分;选修课程(P4-P7)的必答题共有两道,分值在50-70分之间,选做题共3道,从中选做两道即可,每题15-25分不等。除知识课程外,其它课程的满分均为100分,50分为及格分。

三、各科概况

(一)基础科目概况F1(Accounrant in Business)是P1和P3的基础,主要包括对企业组织、结构、管理、环境等的介绍,会计的历史及其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会计的功能以及内部财务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F2(Management Accounting)是F5和P5的基础,该门课旨在使学员能够处理基本的成本信息,并能向管理层提供能用作预算和决策的信息。F2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管理会计及其目的、成本分类、成本计算方法、预算和标准成本计算、短期决策方法。F3(Financial Accounting)是F7和P2的基础,主要使学员掌握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原则和概念,能够运用复式记账法,能编制基本的财务报表。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环境和目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复式记账法的运用、会计系统、试算平衡表的编制、业务交易和会计事项的记录。F1-F3是十六门课中比较简单的课程,通过率一般较高,但由于这几科都是较为基础的内容,所以不能仅仅以通过考试为目标。同时,这几门课的教材应该仔细阅读,所涉及的内容都应牢固掌握,否则可能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一定的隐患。

F4(Corporate and Business Law)与F7、F8、P2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旨在使学员了解基本的法律框架以及与经营相关的某些领域的具体法律法规,同时学员学习了这门课程后,在必要的时候,应该有寻求更多的专业法律意见的意识。主要包括法律体系的基本要素、财产法、劳动法、合同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证券法等内容。F4共10道题,每道题10分,7道问答题,3道应用题。如果考生按照顺序进行考试,F4是第一门纯文字的考试,所以考生在考试之前应尽可能的多做一些模拟题,使自己适应题型和形式。F4的考官曾经明确指出,该科考试仅仅是考查一个会计人员对法律的基本了解,而不是对专业法律人员的要求,所以不需要用精准的语言描述法律条款,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法律规定描述出来可能更受考官欢迎。所以,学习该门课最关键的是要理解各项法律的意思,而不是死记硬背法律条款。

F5(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P5的直接基础,一部分内容是对F2的进一步延伸。F5主要是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管理会计技巧,为管理层提供用作计划、决策、业绩衡量和控制的数据和文字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决策技巧、预算、标准成本法和差异分析、业绩衡量和控制。F5共4道题,每题25分。2007年12月的考试难度很大,全球通过率较低,但2008年6月的难度直线下降,所以难度较难把握。但是大纲仅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万变不离其宗,四个题主要围绕这五个内容展开。其中业绩管理是重中之重,几乎在每道题都涉及了相关内容,从考官给的标准答案可以发现,深度挖掘题目信息至关重要。只要掌握了大纲的主要内容,对基本考点就不会特别生疏,关键是将考点知识与题目信息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得出比较满意的答案。

F6(Taxation)是P6的直接基础,主要是使学员了解与个人、国内公司以及外国公司相关的中国税收法律体系。大纲主要包括中国税法体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增值税、流通税、关税、纳税人的义务等。F6以计算题为主,共有5道题。第一题35分,主要考点是国内公司或者外资公司的所得税;第二题20分,考点是个人所得税;第三题20分,考点是间接税,如增值税、商业税、消费税、关税等;第四题15分,第五题10分,这两道题可能涉及大纲中的任何一个考点。这五道题都有可能涉及关于税收最小化或者递延税款的内容。F6是技术课程中相对简单的一科,题目都比较直接,题型和考点也相对固定,所以通过率一般较高。

F7(Financial Reporting)是P2的直接基础,是对F3的延伸。F7要求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并能运用会计准则和概念框架编制财务报表,能够分析并解读财务报表。大纲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的规则框架、财务报表、公司合并报表、分析并解读财务报表。F7包括计算题、文字题和案例题,共5道题。第一题25分,主要考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也可能包括少部分的文字论述,这道题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基本的原则;第二题25分,是对非合并报表的考查,可能是通过试算平衡表进行编制财务报表,也可能是重新编制财务报表;第三题25分,很可能是关于公司的业绩衡量问题,也可能包括现金流量表;第四题和第五题分别占15分和10分,考点不固定。F7的题目一般综合性较强,一道题目可能涉及几个不同的领域,如财务报表的编制可能涉及到几个准则。考官还可能要求考生评论管理层的意见或者某些会计处理是否得当,所以,这就要求考生真正理解基本的会计原则和概念,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去。F3的部分内容也有可能在此处再次出现。F7是一门对理解和运用要求较高的课程,要求考生明白某些会计准则颁布的需要和原因,对某些非常复杂的准则,考生可能不能完全掌握,但是至少应该理解其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

F8(Audit and Assurance)是P7的直接基础,与F4、F7、P1等课程都有一定的关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鉴证业务的整个过程,并能进行专业的鉴证业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框架和规则、内部审计、审计计划和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F8有五道题,大部分都是文字题,只有少量的计算内容。第一题是一道30分的案例题;第二题是一道知识类的题目,共10分;其余三道题每题20分,可能涉及到大纲内的任何内容。这门课程是考生在考试过程中碰见的第一门审计课程,如果考生有事务所的工作经验,可能有助于这门课的考试。很多案例题可以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解决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另外,该课程主要是文字型的考题,所以熟悉相关的专业语言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考生在考前应尽可能多练笔,避免出现考试时“眼高手低”的情况。

F9(Financial Management)是P4的直接基础,是对F2的延伸。这门课要求学生掌握作为一名财务经理的必备技巧,如投资、融资、分配决策等方面的技巧。大纲主要内容有财务管理的功能、环境、营运资本管理、投资评估、公司财务、资本成本、风险管理、公司价值评估等。F9共四道题,每题25分,每道题目可能都既包括计算的内容,也包括文字内容。试卷后面会提供考试中可能用到的系数,如年金系数等。这门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也比较杂,很多小题涉及到比较细的问题,所以考生在备考这门课程的时候应留心细小的知识点,如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股利增长模型、净现值法等。这些知识点的分值可能并不高,但却是后面分值高的题目的基础,所以这门课的学习要尽可能的仔细。

(二)新增课程概况P1(Professional Accountant)是新大纲中新增的一门课程,是F1的进一步延伸。这门课程旨在使未来的高级会计师有较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审核、风险管理、专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考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道50分的案例题,涉及的考点可能涵盖不同领域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分析其中的问题。第二部分有三道题,从中选做两道即可,每题25分,这两题更多的考查较为具体的内容,但也可能要求学生利用题目所给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由于这是一门新增课程,所以在备考过程中,可供参考的真题较少,但这门课涉及的都是一些较为宏观的内容,所以从整1本上把握大纲即可。另外,要加强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题目所给信息,将基本知识点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去。

P2(Corporate Reporting)是F3和F7的进一步延伸,也是ACCA大纲中财务会计系列最后的一门考试。虽然同样考查财务会计的相关内容,但要求相对前两门而言要高很多。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准则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在不同的公司和环境下能运用这些准则进行不同业务的会计处理。大纲主要包括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及义务、财务报告框架、公司财务状况报告、集团财务报表、特殊实体的会计处理、公司财务状况评估、财务报告的现行发展。考试中可能涉及基本概念、理论、原则等,要求考生能利用这些知识对相关的会计处理提出质疑或者加以评论。考生应将相关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环境中去,如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察觉题目所提供的处理方法中的问题就是考试的重点之一。在涉及公司报告的问题时,需要结合专业知识、道德规范进行职业判断。另外,该门课程也非常关注当前全球的热点问题,所以学生能将知识学以致用是最关键的。简言之,这门课更多的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决策能力等。这门课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相关准则编制和列报合并财务报告。试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道50分的案例题,主要考查合并报表的编制以及相关的财务报告问题。第二部分共三道题,从中选

做两道,每题25分。一般而言,其中有一道案例题,一道论述题,考点可能涉及大纲的任何内容。

P3(Business Analysis)是F1的延伸,与F7和P5也有一定的联系。该门课主要需要学生掌握战略定位及战略决策的知识、技巧以及具备一定职业判断能力,还要求考生能通过有效的业务流程再造和结构调整实施战略;协调知识系统和IT系统;在财务及其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主要包括战略定位、战略决策、战略行动、业务流程再造、IT技术、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财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考试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道50分的案例题,包括多个小题,涉及考点可能涉及到大纲的任何内容,但战略问题是必考点。第二部分共三道题,从中选做两道,每题25分,其中至少两道是关于业务流程再造、IT、质量管理、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多一道是关于战略问题的,这个部分的题目也可能涉及到财务分析的相关内容。P3的考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所以在复习真题的时候,要分析每道题的关键得分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另外,理解并会应用相关模型也是很重要的。

P4(Advanced Financial Management)是F9的延伸考查,与P1和P2也有一定的联系。这门课程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作为一名高级财务人员进行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决策或者建议时必备的知识、技巧和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责任、投资评估、并购、公司重组、高级风险管理技巧、跨国公司面临的经济环境、财务管理中的前沿问题。相对F9而言,P4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整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用以公司的战略决策。此外,作为一名高级财务人员所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管理能力也是P4的常考点。考试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两道题,总分一般为60分,每题分值最多不会超过40分。考题可能以案例题的形式出现,既包括计算的内容,又包括文字论述内容,一般各占一半,范围可能涉及到大纲的任何内容。第二部分的考查点更为具体,一般情况下,至少有一道题完全是文字题,可能要求考生写一份报告或者备忘录之类的专业文书。学好F9是通过P4的关键之一,与F9不同的是,P4对考生的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要求学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所以,对财务知识系统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至关重要,考生在考试前应梳理自己所学的财务知识,搭建自己的财务知识体系,查漏补缺。

P5(Advanc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F2和F5的延伸,与P3也有一定的联系。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企业环境中运用各种战略性的管理会计技巧,评估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战略发展状况。大纲主要包括战略计划和控制;经济、财务、市场、环境等影响因素;业绩衡量系统和设计;战略业绩衡量;业绩评估和公司失败;管理会计和业绩衡量的最新发展。试题结构和P4相同,由于业绩管理课程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所以每道题没有固定的考查范围,可能涉及大纲中的任何内容。就题型而言,也是计算与文字兼具。掌握F5的内容是通过P5的关键之一。对计算题而言,只要掌握了相关概念,难度应该不大;对文字题而言,关键是要充分利用题目所给信息,这一点与F5是相同的,但综合性更强,考虑问题应该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这一点也是高级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