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素质拓展

心理素质拓展

时间:2023-05-29 18:01:46

心理素质拓展

第1篇

1.2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卷中将课程设计定义为:“课程设计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它取决于在两种不同的编制水平上的决策:一种是概括水平,在这一水平上要做出价值选择;另一种水平是具体水平,在这一水平上涉及有关课程因素的技术设计和实施问题”。施良方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提出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目标有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包含教材、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内容是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1.3心理素质拓展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

心理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式教育。杜威所倡导的“从做中学”的思想对后期的体验式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体验式教育的理论代表还有皮亚杰、库伯等。皮亚杰的学习和认知发展模式把学习看作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辩证过程,即经验被同化于概念之中,同时概念也要对经验做出顺应。库伯通过对杜威、勒温、皮亚杰的学习模式的回顾,把学习描述为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但学校的“素质拓展训练”在形式和内涵上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延生。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从最初的“团康模式”向“综合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已经不断的完善并丰富。“团康模式”最初是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所产生的一种培训模式,是一种旨在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快乐开心的培训方式。“团康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开心、刺激、好玩、新奇和惊险。它通过简单的活动,营造快乐、活跃的现场气氛,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训练模式”是指通过有挑战性、趣味性、震撼性的训练项目来达到学员体能上的锻炼、精神上的震撼,同时考验学生的应变及团队的协作、组织领导、危机处理等能力。目前很多社会上的拓展训练学校多半是采用“训练模式”。“认知模式”实质上是指通过项目的体验实现有意义的教育,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或者启发学生的情感。“综合模式”是学校心理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在经历了一要素论、二要素论、三要素论之后所出现的多元要素构成的教学模式。

2.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课程设计的思路构建

2.1课程目标设计

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开展强调了对课程目标的重视。有学者认为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以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实现及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被定义为目标模式,其经典形式为“泰勒原理”,即通过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的回答,构建课程设计的模式。美国课程理论专家蔡斯(RobertS.Zais)将课程目标划分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目标三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上的课程目标是指课堂教学的最近成果。本文采用第三层次的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目标理解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预期学习结果”。

2.2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类:基础类项目、破冰类项目、激发类项目和升华类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主要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每次课程的具体目标选择适当的项目进行组合,以实现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3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实例分析

大一新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他们带着期望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中,彼此渴望交流,但是常常不知如何迈出第一步。相对与中学的课程,大学的课堂相对松散,没有固定的教室和时间让同学之间有更多频繁的交流,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助于让班级同学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有更好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本文以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心理素质拓展课程为例,就课程目标、班级规模、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分析。

课程目标:从个人层面上,提高新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团队层面上,增强班级同学熟悉度、集体凝聚力、提升团队意识。课程班级规模:30—60人。

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主要选择破冰类和基础类的项目,项目的选择遵循有的放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体验学习”的方式,动静结合,训练体会与思考领悟相结合,从身体到心理,从感受到认知,由外而内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达到课程目标。

第2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大学生;心理指标

拓展训练作为体验式学习,以其新颖独特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个人、企业和社会的青睐。高校在注重健康第一的同时,心理素质教育也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有课程中,新兴的拓展训练课程正是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进一步探明拓展训练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产生哪些影响,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发现,有关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多集中在高校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功能、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明确影响的文章却很少。此次重点选取了能直接反映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焦虑、意志品质、团体凝聚力等心理指标作为研究内容,从而使人们更全面的认识拓展训练在高校开展的价值,为今后拓展训练课程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与普及提供支持,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可借鉴性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为上拓展训练课的大学生(180人),其中男生100人,女生80人。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拓展训练的专著和文献,为本文的研究设计和构想提供参考。

2. 测试法

状态焦虑测试:采用《状态焦虑量表(CSA)心理问卷》;意志品质测试:采用《意志品质量表(PWQ)》;团体凝聚力测试:采用王红宇修订的群体环境问卷(GEQ)。

3. 数理统计法

采用 SPSS17.0 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记性样本T检验。

二、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一)拓展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状态焦虑水平

拓展训练主要是考验学生在复杂情况下,能否坚持不懈克服焦虑、战胜困难,最终完成项目。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大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危险,在完成任务时都是在焦虑和恐惧情况下完成的,让大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良好的心态,能否克服心理焦虑和树立自信心将是决定能否成功完成任务关键。通过表1可以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大学生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数值有了显著性的降低,状态自信心有了显著性的提高。通过完成一定拓展训练任务,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数值越低,心态就会越积极,状态自信心就会增强,涌现出解决困难的很多办法。相反,过度的焦虑和恐慌将会促成无数个理由躲避困难、找借口,最终无法完成任务。拓展训练中很多项目的培训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大学生懂得积极的心态将是缓解各种焦虑的唯一方法。

(二)拓展训练是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

大学生能否获得成功,成为有用的人才,除了他们应具备优异的成绩、超群的智商和优秀交际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表1可知,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大学生在自控力、顽强性、自信方面与训练前均有了显著性提高。在拓展训练自控力表现在面对高难度、惊险的动作挑战时,能从容不惧地稳定地完成预期目标。拓展训练中设定了许多看起来是很危险和困难的内容,使大学生感到压力的活动,甚至有些活动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在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人潜在能力在个人或团队的协作和帮助下去完成任务,在克服了一个个难关后,体验到达到目标的喜悦而转化强烈的成功感,克服困难、顽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树立自己坚强的自信心,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拓展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意志品质。

(三)拓展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团体凝聚力有效途径

团体凝聚力主要包括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三个方面。从表1可知,拓展训练前、后大学生在团体凝聚力的四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拓展训练后,大学生在群体目标和任务上更加投入和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互信优良品格;而在群体交往目的和能力上也更一致,相互了解得也更加深刻,归属感更强,这可能是他们社交维度水平较高的原因,同时在这种特有的氛围使得每个大学生都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别人交往,愿意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懂得在帮助别人。通过参加拓展训练能让大学生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怎样与别人交往,怎样关爱同伴、怎样取得同伴信任,对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凝聚力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一)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大学生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有了显著改善,拓展训练能够改变大学生状态焦虑水平。

(二)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大学生在自控力、顽强性、自信方面与训练前均有了显著性提高,拓展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意志品质。

(三)拓展训练前、后大学生在团体凝聚力的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吸引、群体任务一致、群体社交一致四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证实拓展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团体凝聚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利红,常运佳.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15-417.

[2] 张萍,杨丹等.我国优秀坐式排球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3):56-58.

[3] 张吾龙,周汇娟.拓展训练对提高普通高校学生合作能力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113-115.

[4] 成守允.合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足球小群体凝聚力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28-32.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素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2

一、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1)学业动机偏低。梁迎春和赵爱杰(2008)在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之后发现,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心理特点也存在其独特性。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但学习过程中却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缺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际交往困扰。申永东(2015)在对某独立学院294例心理咨询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咨询频率最高的为人际关系,比例高达20%,学生主要表现为交往方式不当,交往技巧不足而不善于交往,因个性敏感而交往受阻,自卑,不敢交往。

(3)情绪问题。情绪问题成为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的另一问题,引起学生情绪困扰的主要因素为自觉情绪波动较大,难以调节,因一些小事情易引发抑郁、焦虑、恐惧等。

(4)适应问题。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由于从高中学习方式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换,独立学院学生面临更多的不适应问题。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体系构建

(1)新生环境适应阶段。新生刚刚踏入校门,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这个时期就需要对新生开展环境适应方面的入学教育,帮助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总体性的了解。

活动内容:一是开展“参观校园”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由相应学生组织带领新生参观校园教学楼、实验楼、校史馆,了解周边的生活环境,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为新生适应校园生活打下基础。二是开展名字接力活动。通过游戏使新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小组成员名字,使大家在短时间内相互认识。

(2)团队协作阶段。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个团队,大学生也不例外。建设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同学的归属感。

活动内容:一是开展“同心协力”活动。本活动要求6~8人一组,两人双臂相互交叉,合力使对方一同站起。以此类推,每组每次增加1人。如果尝试失败,需再来一次,指导成功才可再加1人。通过此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二是开展“信任背摔”活动。本活动旨在增强团队信任和团队协作能力。

(3)人际沟通阶段。走进大学的那一天起,新生就面临着许多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同学、室友、老师、朋友、班级、学校等。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本阶段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活动内容:开展 “抢坐红椅子”活动。当大家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请每个组员轮流坐在小组中间的红椅子上,其他组员用实事求是的话语赞美他(她)。每个从红椅子上下来的人都会非常兴奋。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提高大家的自信心,克服不敢交往、不愿交往的毛病。

(4)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合理、实用,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设计不好也会影响未来就业,因此本阶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人生,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在步入社会后会成就自己。

活动内容:开展“职业幻想”活动。本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内心所向往的职业。具体操作如下:想一想五年之后,你住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工作环境怎样,工作闲暇时间做什么,家庭生活情况如何等。对此你有什么感受,你发现你最看重的是什么,现在你要做些什么才可以实现你向往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陈斯祁.关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5):85-88.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积极心理学 创新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力,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对于创造力的理解,斯坦伯格认为是从事世纪创造的表现力,而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是从事创造所必需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倡导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并以此来激发个体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个体能够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成都各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好,但是缺乏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在整个创新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应重点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作风。因此,本文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探讨如何构建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引导大学生认知方向,促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认知是各项心理活动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各类错综复杂的问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引导大学生在心理上合理归因,对问题做积极解释,从多角度思考自我以及与自我有关的问题。归因主要是指人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或与自己有关的事情的原因的解释。塞里格曼认为,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所有人都会去寻找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乐观型”和 “悲观型”两种解释风格,“乐观型解释风格”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外部原因。“悲观型解释风格”将失败归为内在原因。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认知事件和环境,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 尊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发掘其自身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以幸福感为中心,扭转对心理素质教育消极取向,运用幸福感技术,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干预,将研究视野从“问题导向”到“健康关注”的转变,强调从积极的层面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天生的求知欲、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进取心,这为创新心理素质教育与实践开辟了新的思路。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驱力,因此,积极心理学为开展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导其获得积极体验

情绪心理学专家孟昭兰教授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创新心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满足他们的需要,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生活、学习、经济、情感、交往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学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积极教育,通过因势利导地进行适当的教育让大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从而开发大学生更大的积极潜力。

从教育的本质和培养人的高度来理解和实施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帮助大学生面对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学会接受失败。

(1)了解真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在对青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深入大学生实际、重视调查研究,切实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实际困难,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负担、人际关系、婚恋情感等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如:“自我成长训练”、“希望感”、“自信心”等团体训练,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确立目标。

(2)依托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心理素教育与训练等公选课,使大学生了解创新的概念、原理和性质,同时学会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方法的训练等知识技能。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做健康、健全的“心理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3)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人际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实施积极的沟通,注意沟通的内容和沟通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沟通是包括与老师、父母、同学等的沟通,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的积极心理氛围。如:依托专业教育,引导学生进行高低年级之间的经验交流。

4 确立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积极性

大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前提。重视大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坚定信念并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结合专业知识,举办创新竞赛,着眼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集动手、动脑为一体,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鼓舞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训练大学生发展自己的论断,使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更好的发展。

项目来源:成都工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资助项目《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研究》,项目编号:KY12GJ009

参考文献

[1] 罗晓路,林崇德.大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性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模型建构[J].心理科学,2006.5:9-12.

[2] 秦秋,程冷杰.创新思维及其能力培养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9.6:233-237.

[3] 姜喜双.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结构和测量[J].中国集体经济,2010.6:87-88.

[4] K. M.Sheldon, 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216-217.

[5] Shelly L. Gable, Jonathan Haidt, What (and why) Is Positive Psychology [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5.9(2):103-110.

第5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素质拓展训练;德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117-03

一、实施目标

拓展训练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它能有效地提高人在体能、毅力、智慧、沟通、协作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并可把其升华到可能达到的顶峰,培养参与者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敢于挑战自我极限的勇气和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拓展训练活动的目标(详见图1)注重于参与者的心理素质提升。[1]

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疏通和拓宽了德育渠道,调动了德育力量,最大限度发挥了素质拓展训练中心的育人功能。

二、工作过程

(一)组织开展基地建设的调研论证

学校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服务”的要求,采用最新的“体验式”教育产品设计理念,考察北京等多个素质拓展基地,咨询建设相关要求和细节;聘请拓展基地建设的专家论证策划书,对项目选择、安全包裹、攀岩墙的朝向、整体的功能及拓展课的课程设置等细节进行现场调研,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检查和监督工作推进情况。

(二)项目运行

以分析在校各年级学生具体问题为前提,以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和职业素养为目的,创设相应的情景和规则,设置特定的训练项目,使学生通过完成系列任务,强化内心体验,做到训练有针对性。

三、条件保障

(一)制度保障

在建设过程中,素质拓展中心不断完善文化和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了《素质拓展训练中心管理制度》《素质拓展中心安全管理制度》《素质拓展中心场地器材管理规定》等,编印了《安全手册》,规范中心的运行。

(二)师资、经费保障

学校先后投入经费97.45万元,保障了基地建设顺利运行。同时,还通过组织培训、考察、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培养德育团队,为项目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目前,学校有国家高级体验教育师2名,国家中级教育师11名,CS教练4名。

四、主要成效

(一)创新了德育形式与载体

素质拓展活动通过设置趣味性很强或新颖刺激的项目,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更易理解、感触蕴含在游戏中的德育目标。学生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接受思想教育,成效显著。自拓展中心建成以来,通过对全校2500余人次学生的培训,他们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集体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增强,学生沟通、协作、互助能力明显提高,学校违纪事件明显减少,学生多次在国家、省市相关活动中获奖。

(二)增强了德育工作活力

素质拓展训练中心组织了学校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和班主任队伍培训后,管理队伍更注重合作,执行力明显加强。教师能够注重平时工作的沟通与协作,并能及时完成。尤其是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再单一,形式多样,让学生更多时候在体验中感悟道理。

(三)拓展了校企融合途径

自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建成以来,先后为合作办学单位富士康(淮安)科技集团、达方电子有限公司、徐杨中心小学幼儿园、淮安市委党校、淮安深兰公司等培训共计539人次。

(四)提升了学校美誉度

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德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年来,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淮安市职业教育创新工作先进集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五)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全市各大中专院校的肯定,尤其是周边职业学校均来校参观学习,与德育教师相互交流。由于素质拓展训练中心规范的运行,2013年在“体验中国”年度评选活动中学校被评为“全国素质拓展教育优秀培训机构”,徐钦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体验教育培训师”。

五、体会与思考

(一)积极意义

1.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调控自我。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自我体验,映照自我镜像[2],通过互动与交流去发现自我认识中的问题,澄清内心业已存在的自我意识问题,最终实现调整自我认知。

2.素质拓展训练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形成积极的自我品质。学生在培训中能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获得直接或是间接的劝告,模仿其他优秀学生的行为。素质拓展训练中营造的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学生反省自身的不良品质,学习交往技巧,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增进相互信任,拉近心理距离[3]。同时,通过特定的活动形式,帮助克服同学之间交往过程中的敏感心态,破除可能出现的隔阂现象。

3.素质拓展训练能够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有效提升集体凝聚力。职校学生容易出现集体责任感不强、归属感缺乏等问题。素质拓展训练中,在培训师的调动、鼓励下,学生能够逐渐构建和谐的团体气氛及团体凝聚力。

(二)主要经验

学校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制定了不同的训练计划,针对性较强,训练效果显著;建立了培训师评价考核体系,提高了训练师训练能力;定期组织培训师外出学习,拓展了培训项目和行业发展方向;始终坚持将安全放在首位。

(三)不足和思考

1.对受训学生特点研究不够。目前,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只按年级层次分类训练,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班级学生性格特点等方面考虑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心将结合各专业特色,分析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特点,调整制定更合理、更科学的训练计划,力争最大化、最优化发挥素质拓展训练的功能。

2.素质拓展训练与德育课程衔接不够。素质拓展活动作为一项新的活动,没有纳入到正常的教学体系中,各班级平均受训次数偏少。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心将参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结合德育课程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并力争将素质拓展活动作为公共基础课,纳入常规教学中[4]。

3.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对社会宣传力度不够。今后,将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做好引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静.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观课程之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2]辛志勇,姜琨.论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J].人民教育,2005(18).

第6篇

关键词:高职;素质拓展训练;内容

近年来,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拓展训练,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深刻认识素质拓展训练的性质和意义,探索创新素质拓展训练的方法,借以有效提升大学生体质和心智技能,这对于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合格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高职体育教学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意义深刻

高职体育教学与时俱进,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对于提高学生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都是很有意义的。

(1)高职传统体育教学变革和创新的需要。以往的高职体育教学,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仍然停留在传统基础之上。大体上,在大一的时候,主要教学基础课程教学,到大二以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排球、篮球、足球、健美操等传统课程的选择,找到自己心仪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其优势,对于因材施教,促进体育人才培养,有重要的作用。除了传统的健康体魄要求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的品质、遇险生存的技能、优良的团队意识等等。这就需要拓宽体育教学的渠道和途径,增加体育教学的内容,以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特征。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学生训练的面和量,通过“先行后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尝试一些特别环境和条件下的生存竞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和体能,提高适应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直面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并通过尝试和分析思维,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触发创造性思维,进而主动获取知识,加大运动量,提升个人体能。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优良品格。素质拓展训练加大了学生体质训练的项目内容和运动量,因而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和生存条件,进而深刻理解现实,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自己,取得成功的自信心,并致力于体能训练,改善体质,改善形象,去除惰性,养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养成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增进参与意识和责任心。

(4)有利于提升高职体育教学质量。高职体育教学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学生很感兴趣。我们曾作了体育课中引入拓展训练的专门调查,在对我校大一部分班级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素质拓展训练有兴趣,比例高达95%以上,不大愿意或无所谓的比例很小,不到5%。事实上,素质拓展训练,拓展了素质锻炼的渠道,增加了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的好奇、好动和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这就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有利于学生选择所爱,优化身心,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锻炼目的和标准。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要结合高职体育教学实际来确定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

体育教学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必须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推行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逐步创新体育教学,推行素质拓展训练,最终提升学生素质体能和身心。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引入的素质拓展训练内容,当然是因校而异,因人而异。我们认为,根据训练项目的基本功能,我们可以把高职体育教学的素质拓展训练大体分为:心理素质拓展、体能素质拓展、沟通能力课程、团队信任课程、合作能力课程等。可以设想,大幅度拓宽学生体育活动的渠道,增加其活动的内容,一定能够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智能、体能和运动技术,使得高职体育教学能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术的专门人才。

三、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必须坚持策略创新

在具体的素质拓展训练教学过程中,还是需要突出教学方法创新,以提高教学和训练的实效,切切实实地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1)勇于探索试验,在实践中完善。高职体育教学的素质拓展训练,毕竟是新的课程,必须结合学校、环境条件和学生实际,因地制宜,逐步展开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强调探索精神,要敢试敢干,勇于试验,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完善。别人别校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仍然需要自己的实践创新。只有积极探索,大胆实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促成素质拓展训练的质的飞跃,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

(2)加强心理教育,提高信念信心。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难度较大,有着较多的惊险、较高的指标、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指导,增强必胜信念,提高信心,这样才能使学生迎难而上,勇于拼搏,不断进步。如果缺乏信念,可能浅尝辄止,临阵退却,不敢坚持训练,就会达不到训练目的。

(3)坚持因材施教。各种训练内容项目,让学生选择。然后个别指导,从心理、技术上给学生以帮助,使他们戮力为之,力求有质的突破。如果不顾学生差异,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是不利于所有学生的进步的。

(4)做好拓展训练的安全管理。高职体育教学的拓展训练项目,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因此,在拓展训练教学中必须高度注重安全管理工作。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注意检查安全环节,做好严格的监督管理,规避训练风险,切实保证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安全。如果疏忽、麻痹大意,就有可能发生事故,这不但达不到训练和教学目的,反而造成学生身心受伤害,这是必须高度警惕和注意的。

总之,有意识地引入素质拓展训练,这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深化的结果。它不仅能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强高职体育课的技术性、实用性和挑战性,能锻炼学生的体能、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意志品格,提升学生的心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等,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有效实施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借以更好地完成高职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海.拓展训练——高校体育课教学发展的新方向[J].体育科技,2004(1).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素质拓展训练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发出的《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工作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开。

根据以上文件精神,我院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革,经过长期实践,在体育教育素质拓展训练中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特别是在训练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与意义

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以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应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未来职业岗位对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拓展体育的内容与手段,特色化与专业化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行为规范,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

在学生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即将面临未来职场严酷竞争的大专生不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心智方面也是欠缺较多,主要表现为心理意志薄弱、缺乏团队意识、缺少自我挑战的精神。考虑到职场竞争的激烈性以及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现状,考虑到专科生相对于本科生的竞争劣势,我院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希望能为学生在走上职场前提供一些关于意志品质、团队意识、沟通能力、规划协调等方面的训练,为他们直面职场竞争压力做好心智储备。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项目的设计原则

要有针对性在校学生与已经在社会上工作多年的人不同,他们还不能一下子适应拓展训练的强度,所以应分析当代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训练内容移植进来。拓展训练要根据学生训练的特点,包括他们的性格、社会活动经验、个人能力,编排不同的个人挑战课程和团队协作课程。

要有共同性素质拓展训练设置的课程项目应达到全体受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尝试、自立互助、分享体验的目标。

个人项目与团队项目相结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培训项目应是对每个人团队精神和个人意志的考验,项目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两个方面内容的有机融合,不可偏重某一方面。

专业的互补性与结合性不同学科的学生因专业性质差异无形中形成了他们的素质差异。素质拓展训练中的基本项目都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但综合能力训练项目的针对性较强,主要培养领导、协调、组织等管理能力,而有些专业的学生特别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因此,项目设计中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环境分析,力求通过拓展训练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设置

常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大致分为四类:一是高空项目,包括攀岩、巨人梯、山顶速降、滑翔、航模、求生墙、小泰山、绳网、空中飞人等;二是平地项目,包括蜘蛛网、电网、核弹头、创新呼啦圈、有氧健身操、团队舞等;三是水上项目,主要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漂流等;四是野外项目,包括天然攀岩、速降、野外生存、露营、城区活动、自行车拉力赛等。

我院体育教育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设置我院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按照“高素质、应用型、强能力、多模式”和“基本要求+特色”的原则,整合课程资源,突出技能培养特色,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根据体育运动项目对专业技能的影响,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和对学生未来工作技能的要求以及学院的基本条件,选择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一些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法素质拓展训练模式的教学法有别于传统的体育模式教学法,但又吸取了传统教学方法在知识和技能学习方面的经验。拓展训练模式教学法以人本主义理念为价值取向,强调学生的个性与人格、集体与合作、适应与创新、潜能与价值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为理论依据,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等环节。

进行素质拓展训练要注意的问题(1)要事先做好宣传。让学生了解拓展训练,了解拓展训练能给自己带来的帮助。学生的理解和配合将使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更容易体现。(2)要合理安排训练科目。在训练科目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其他训练人员的区别,结合在校专科学生的特点,科目主要以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为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注意结合能力拓展以及组织、指挥、沟通、协调、计划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一些简单易行的项目对硬件环境要求不高,却有良好的训练效果。(3)要将素质拓展训练尽可能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帮助学生将训练感悟与所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因此,需要有经验的教官和教师进行恰当引导。(4)要注意训练时间的长短。较长的训练时间可能给学生带来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过度疲劳,而较短的时间则不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足够的记忆。可以在学生即将开始实习前的三年级第一学期,用3~5周的时间安排训练为宜。

合理地安排高职学生参加体验式素质拓展训练,是帮助学生增强素质、获得技能、完善自我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学生在以下方面有显著的提高:(1)掌握了更加专业化、实用性的技能;(2)认识了自身潜能,增强了自信心,改善了自身形象;(3)克服了心理惰性,磨炼了战胜困难的毅力;(4)激发了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5)认识了群体的作用,增进和加强了团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6)改善了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7)提高了社会职场的竞争能力;(8)学会了欣赏、关注和爱护自然。

参考文献

[1]陈芒.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5,(9).

第8篇

一、素质拓展训练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

(一)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提高了大学生的个人素养。素质拓展训练讲求团队意识,要求大学生消除个人中心主义倾向,从集体视角认识思考问题,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一个团队的构建需要成员间的相互关心、支持、理解、信任、互助。素质拓展训练要求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贡献自己的才干智慧,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和创意火花,同时,拓展训练中,需要大学生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学生秉持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坚持下去,考验了大学生的品质与意志,强化了大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第二,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引领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而素质拓展训练的初衷及理念正是要突破传统定势思维,敢于设想与尝试。这样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多元化、多维度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积极的创造活力。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打破大学生定势思维的基础上,就可以全面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创新人格的大学生。

第三,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代90后大学生在温室中成长,普遍缺乏挫折、苦难体验,社会激烈竞争的背景下,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压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而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可以使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逐步克服心理障碍,以积极平和的心态迎接挑战与压力,克服恐惧与不安,培养大学生自信心,引导大学生敢于挑战自我,学会自我调节和心理调适,进而激发大学生自身潜能。

(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第一,素质拓展训练作为自主性学习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提升。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自主把握学习主动权,学生必须自己直面困难与挑战,自主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不断激发自身潜能去面对并解决不曾面对的困难与问题,发现自身未曾发现的能力。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相比,素质拓展训练更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发掘出大学生自身潜能,这种挖掘式的教育可以更好的激发大学生智慧与能力的萌生。另外,素质拓展训练倾向于自主设计,更具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授方式更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集体性活动形式,有助于促成大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养成。素质拓展训练关乎整个团队的成败,在团队训练中,可以引导大学生与人交流,在团队协作中优化人际关系,增加了大学生与他人进行沟通协作的机会。素质拓展训练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的社交沟通平台,在训练过程中让大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观念,说服其他成员接纳自己的意见建议,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提供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增进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消除误会,构建信任关系。

第三,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亲历性的训练方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实践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素质拓展训练又被称为“外展训练”,最早源于二战中的英国,在激战中,很多水手葬身海底,这些人多缺乏实战经验,而那些极富野外生存经验、团队精神和自信坚强的人得以逃生归来,由此拓展训练的理念延伸开来。素质拓展训练注重实际操作性,在模拟现实中,锻炼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科学分析判断现状的能力,合理利用现状和现有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拓展训练对训练者的身体素质、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较高要求,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所有的创意与创新理念最后都要归诸于实际操作和实践成果上。

二、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开展路径

(一)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第一,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全员参与的拓展训练,不应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当作一种精英式培养,人人皆有创造才能,应在高校中全面普及素质拓展训练,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第二,在大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相应的素质拓展训练。大学生多数时间被用在学习和上课上,长期化的训练不符合大学生的作息安排,所以,应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时期及其不同要求安排拓展训练内容。针对现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社交能力、责任意识、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等实施系统化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构建素质拓展训练自主培训机制

一般来说,素质拓展训练由素质拓展公司接办,但是高校本身就具备开展拓展训练的条件,高校拥有较为培养拓展训练培训队伍的人才条件,具备进行拓展训练的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具有较为优越的人文素养环境和人才资源,这些都为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基础条件。利用这些条件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可为高校节省开支,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的拓展训练条件。

第9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大学生;自信心;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人才的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很多大学生还是存在自信心不足的现象,甚至还会有一些学生存在自卑的情况。自信心不足或者心理素质不过硬的学生最终也会被竞争激烈的社会体制淘汰。

随着拓展训练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拓展训练课程。前人的研究表明拓展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也主要是理论研究[1]。本文主要通过量化指标探索拓展训练对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旨在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综合素质。本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随机抽取400名学生,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对照组学生则进行其他的体育课程训练。干预前后,分别用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对两组进行心理测验,统计得分并分析比较两组学生的得分情况。结果表明,干预后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 拓展训练的概述

拓展训练主要是指使用特殊的设备、利用特定的场地,为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自信心等,在指导人员的指导下组织一些高难度动作譬如跳跃、上升和下降等活动。拓展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参与者应对挑战的决心、提高参与者的合作意识、自信心等。目前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主要有以下形式:野外拓展课程、水上拓展课程和场地拓展课程。每一种拓展训练的课程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和学校的设备、场地条件等,对学生因材施教,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本研究拓展训练的内容主要运用驿站传书、信任之旅、雷阵、核弹危机、盲人方阵、信任背摔等项目进行。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城市学院的400名学生,其中男生210人,女生190人。将这400名学生随机分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200名,对照组200名。

2.2 研究方法。干预组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对照组学生则进行其他传统的体育课程训练。干预周期为16周,干预组和对照组每周分别进行一次拓展训练和其他传统的体育课程训练。干预组拓展训练的内容包括驿站传书、信任之旅、雷阵、核弹危机、盲人方阵、信任背摔等项目,每个项目2个课时。对照组则进行球类、健美操等其他传统的体育课程训练方式。

2.2 自信心评估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评估学生的心理状况。分别在干预前后测试400名学生,记录得分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两组学生的罗森伯格自信心

量表得分情况进行统计,两组间的比较用t检验,α为0.05。

3 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学生的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

P

4 讨论。由表1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信心普遍不足,实施拓展训练后,干预组学生的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得分显著增高(P

自信心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主意识,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沉着的应对挑战等[2]。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还是存在自信心不足的现象,甚至还会有一些学生存在自卑的情况。自信心不足或者心理素质不过硬的学生最终也会被竞争激烈的社会体制淘汰。

目前高校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方法也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等理论知识,这些方法作用都不是很明显[3]。而随着拓展训练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拓展训练课程。前人的研究也表明拓展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研究所运用运用驿站传书、信任之旅、雷阵、核弹危机、盲人方阵、信任背摔等拓展训练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拓展训练属于体验式干预,需要每个学生共同参与,同时指导老师不断给予正面的强化,对学生的行为给予正强化,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信心。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拓展训练的应激性及时效性以及情感衰退等原因,在后期没有持续性的刺激,学生自信心提高的效果没有预期的高。

5 结语。开展拓展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祁奋飞,张道荣,王茜.开展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影响研究[J].技资讯,2012,12(15):175—177.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可行性策略

一、引言

作为一项全新的运动形式,拓展训练不是简单地把体育与娱乐糅合在一起,而是通过训练与体育的各种联系,对传统体育教育进行有效的综合补充及全面提炼。体育运动项目繁多,其要求和锻炼重点不尽相同,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各方面体能均衡发展,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尚不具备完善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进拓展训练。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作用

教学僵化,模式单一,是传统体育教学的突出缺陷。拓展训练立足于素质教育,全面改革教育模式,重体验,重实训,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对教师而言,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其次要在上课前对学生详尽讲解课程的实际内容和目的,提出训练的具体要求及必要的安全意识要求。学生作为拓展训练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整体教学效果有着影响。教师需要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对拓展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体验效果并加以认真总结。从初中体育教学实际效用来说,拓展训练的作用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学功能的全面发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它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第二,拓展训练最大限度地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体育运动的信心,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体育运动对身心的正面影响。

第三,教师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对各项活动要充实安排,使活动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师引进多维模式,在信心建立、正确理解竞争合作、形成团队观等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体能训练强化自身素质,并能与同伴一起完成各种任务。在组织得当、措施有效的前提下,拓展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拓展训练活动使得学生勇敢面对各种挑战,以饱满的信心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拓展训练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得到了全面发展,实现了终极教学目标。

三、初中体育教学融入拓展训练的依据

第一,体育教育通过有效的训练,提高了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社会上的拓展训练大多是以俱乐部形式存在,以提高培训者综合素质为训练目的。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包括认同、创新、心理控制、合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由此可见,在目标设置上,体育教育的主体内容与拓展训练相同,拓展训练融入教学的可行性得以验证。

第二,拓展训练的内容、原理转化途径与体育教育相类似。拓展训练所采用的内容原理原则符合体育教学的宗旨,无论其形式怎样多变,其根本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综合发展。实践中,许多拓展训练项目都来自各种体育内容,有些经过改进后增加了体育游戏内涵,所不同的是教学侧重有所区别。体育教学是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达到一定的健身效果,拓展训练不违背这一原则,只是在某些内容上融入了强化综合素质与团队精神的内容。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相吻合,其中心理念与课题计划相一致。

初中体育教学大体上由三个组成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准备部分要求教师备足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保证施教过程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僵化的指导,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体验佳境中去感悟。基本部分则以引导为主,教师要以观察者身份去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举止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学生表现出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好记录,这样有利于在最后总结时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帮助学生回忆当时情境中自己的具体表现。当学生处于某一误区时,要把握时机给予提示,使每一位学生都不失去体验时机。结束部分重点是总结回顾,这时候要让学生大胆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思想与感受,让学生针对不同的难点自由交流,大家共享各自不同的心得体会,最终达到深刻理解本节课任务的目的。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过程有五个阶段:引导、体验、感悟、总结、分享。

四、中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方法

(一)拓展训练的课程设计和课程设置

作为初中体育课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拓展训练在教学模式及经验上还不够完善,这一新课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与创新,使其更成熟,更科学,更合理,真正体现出它的教学意义与价值。比如冬季要适当增加学生户外体育活动,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拓展训练内容,增强学生的耐寒能力;夏季高温状态下人的体能消耗较快,学生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因而可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开展拓展训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尽量避免选择运动强度大的游戏,否则会使学生身体能量消耗更大,并有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由于各种自然环境的制约,许多初中校园的面积相对较小,可用于体育教学的场地更显得捉襟见肘。拓展训练教学恰好弥补了学校这方面的不足,使用学校闲置的书桌板凳就能满足拓展训练的基本需求;师生还可以一起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训练器材,以满足体育教学需要。拓展训练要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去完成教学目的。

(三)培养优秀的拓展训练专业师资队伍

要使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教学得以正常开展,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从学校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清除各种阻碍拓展训练的不利因素,努力丰富教学经验。学校要对初中体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大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和打造一支专业化很强的拓展训练师资队伍,以保证拓展训练教学得到广泛深入开展。

五、结语

拓展训练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新体验,它是一种动态式的教学方式,参与者能够通过自身体验对拓展训练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拓展训练作为突破传统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体育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振营.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思考[J].中校外教育,2016(12):114.

第11篇

Abstract: Students' quality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increasingly valued by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y departments and educational workers. This paper, based on describing students' quality developm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connota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redit system management of students' quality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amines some major management problems such a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of carrying out the credit system management.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quality development;credit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25-03

1 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研究背景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是高校通过学分禀赋这一措施,对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数量、质量和成效进行量化的一种管理方式,具体包括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学分化组织、管理、认证、评价、激励和监督。

政府出台的政策导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2002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做出了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决定。2007年,面向北京部分高校,再次联合颁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但相关的具体操作措施,尚需要各个高校进一步探索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高校在专业教育之余愈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如何根据大学生不同群体特征、个体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搭建优质的服务和教育平台,创新素质拓展活动的教育实践机制成为了高校着力追求的目标。由于素质拓展处于第一课堂的附属地位,高校为保障素质拓展活动能按时、保量、有效地开展以期确保其作用的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应运而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特征选择性地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素质拓展教育活动。学生必须在毕业离校前同时修满第一课堂学分和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它创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实践机制,也扩展和延伸了高校学分制的内涵。

从全国各地高校的实践层面看,近年来,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实施骤然兴起。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学分制管理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实施院校仅占少数。在业已实施的高职院校中,目前也主要在部分类别的素质拓展活动(如小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社团活动、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志愿者活动等)中应用学分制管理。总体来说,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工作还普遍存在管理机制和体系不够完善、素质拓展活动的范畴界定模糊、配套保障机制不够稳健、学分折算的指标体系不够科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不够高、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

2 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意义

凸显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重要地位,营造师生对素质拓展活动的重视。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这项明确的措施无疑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压力和动力,使其根据自身的特征和实际参与到各种素质拓展活动。同时,也使全体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教师从思想定位上将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重要性等同于课程学分的重要性,进而从行动上优化活动的设计、组织开展、评价等环节。

增强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主动性,将活动对学生的覆盖面最大化。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是建立在将诸多培训、活动项目进行分门别类并审核筛选基础上的,参加何类哪个项目一定程度上可以客观地衡量学生参与活动的成效,学生也可以据此自我衡量自身素质的优劣程度和发展状态,从而增强学生在全面素质发展方面的自觉性。

促进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规范化管理,提升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质量。一方面,通过对各类素质拓展活动进行学分禀赋,可以使活动的组织者对活动开展的目标进行斟酌和反思,对活动的方案和环节的设计进行推敲和规范,有效避免了素质拓展活动开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需经过申报、审核等环节,为使活动更有影响力、关注度和参与面,院系的活动质量势必大大提高。

有利于后继完善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建设。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的实施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将部分素质拓展活动课程化。这些活动开展的目的、计划、实效将进一步明确,这有利于素质拓展活动计划和整体方案的完善。与其他学分即第一课堂的教学课程学分如何更好地衔接,使素质拓展教育在深化发展的同时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使育人系统更为优化。

3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问题现状

课题小组对浙江的部分高职院校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现状主要如下。

①素质拓展学分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专业特色欠紧密,活动的设计与素质拓展活动全面覆盖的目标还存在背离现象。施行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时,在活动的设置上没有突出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发展目标,没有结合专业的特色、相应职业特质、所在行业特点,没有设计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校园品牌活动。

②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高职院校仅占少数,且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活动认定范围、选修和必修学分的界定、加分和减分设置等均存在巨大差异。从本质看,少部分高校的素质拓展学分实质是德育分,对于学生毕业与否并没有约束,仅仅用于学生的考核、评奖评优、入党等。既然是类同于课程学分,素质拓展学分则不宜采取减分的性质。从认定范围看,部分高校将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同时纳入素质拓展活动的范畴。随着2015年浙江出台新政要求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探索建立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自主创业情况折算为学分),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单独设立学分管理办法是更为妥当的选择。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更多地与专业技能相关,此类活动纳入素质拓展学分也着实不妥。从学分性质看,选修学分的设置意味着素质拓展教育是可有可无,这显然与设置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的初衷相违背。

③局限于高职院校部门间的合力协作,未形成多方联动机制。在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基本都成立素质拓展中心领导小组和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学分评定工作小组,参与该项工作的部门主要包括教务处、学工部(处)、团委三个部门。在调研反馈中往往有这样一个共性问题,即实际实施学分制管理主要由团委负责,各系的辅导员老师承担学分的统计、公示、录入等工作,团委负责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审核和学分管理监督等工作,其他部门的人力资源、教师资源、其他教学资源的投入支持相对较弱。更重要的是,普遍存在高校单方作战,没有形成多方联动参与共管的局面。

④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工作量过大。在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高职院校中,大部分院校均未采取电子网络管理系统。高职院校基本实行学工和团委合署办公,各系辅导员老师身兼数职,工作量巨大。对于原本已经被事务性工作缠身的辅导员来说,实施学分制管理无疑又是一个大挑战。受访学校普遍反映,辅导员这支基层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对实施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重视和负责程度有待提高,相应地,学生也存在侥幸心理,重视程度也较差。

⑤素质拓展活动的指导和教育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素质拓展活动究其本质来讲,涉及的领域广泛,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一支思想政治过硬、知识渊博、才艺兼修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深度的指导和管理。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不应该停留在学分转换和统计的层面,而应该在规范学分转换、统计管理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指导和管理水平和力度,实实在在地投入精力,配置优质师资,对活动进行高质量的指导,将素质拓展活动覆盖面提高到全员参与、活动形式和内容适应学生不同群体特征、活动的质量和层次尽可能拔高。

⑥大部分院校尚未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仅纳入学院学生德育考评。从高职院校的德育考评规定、德育记实考评实施细则看,德育考评考核结果往往作为评定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及各类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德育考评不及格者甚至作退学、不毕业只结业处理。德育考评采取基本分和记实加减分相结合的办法,学生违反校纪校规时德育分进行减分处理,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并表现优异者则进行加分处理。

可见,德育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德育管理对学生的有效覆盖面过低。德育管理中仅以两头学生为主,(即对质优学生促进巨大,对差学生规范严格),而对人数占比较大的中间学生则发挥不了有效的激励作用。因此,普通同学对参与素质拓展的有关活动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更毫无必须参与的压力。另外,德育的有效管理主要覆盖高职学生中的非毕业班学生,尤其大三期间对两头学生中质优学生的激励作用也由于奖学金评定的缺失而效果大减。

2)德育管理对学生参与活动或担任职务的范围过窄。德育分计算时活动内容比较局限,主要是大型活动的参与、经学院认定的荣誉的获得、担任团学干或班级干部职务等。然而对于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个人分散活动、担任社团的理事等就无法计算德育分。显然,这些活动或职务都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素质。

3)各系对同一学院或系部的活动或获奖的德育分赋值不统一。由于学生活动或获奖本身的分值规定是区间形式的数值,没有明确规具体活动的分值,加上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系会根据本系的工作需要对不同的活动区别侧重,因此,德育分的计算无法在学院层面进行统一,对不同系别的学生来讲做同样的活动或获奖可能得到不同的德育加分。

4 高职院校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对策建议

①紧密结合学院的发展目标和专业特色,设计覆盖面广泛的素质拓展品牌活动。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学分制管理必须在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上围绕特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积淀的专项校园文化特色。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校园文化品牌”、社团活动、讲座培训等载体进行实效的估量评价,确定重点项目,在学分分值上给予倾斜性赋值。另外,在活动的设计时,要想方设法降低素质拓展活动参与门槛,切实解决“二八”现象;重点做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分散活动,使每位学生都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经费等限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重点做好以集体为单位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班级风采展示活动),强调思想性、创造性和团队型,让广大普通学生走上舞台;重点做好日常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敬老服务、各类教育机构支教、社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②坚定以必修学分的形式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明确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的认定范围,科学设置素质拓展学分的指标体系。根据2002年“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文件要求,素质拓展学分的范围涵盖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6个方面。然而,由于不同高职院校有不同的发展侧重、面临不同的实际问题,新时期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高职院校对科技学术和创新创业有着更高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专业技能的评估考核往往与专业课程学分认定有融通制度等等,在具体实施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管理时,应结合各种因素界定符合特定高职院校实际需求的素质拓展活动范围。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大量参考同类高职院校的分值设置,反复推敲并广泛征集专家、高校领导、高校一线管理者、教师、学生的意见,模拟运行,会议多轮讨论,最终确定学分认定的指标。

③高职院校部门间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多方联动全方位保障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实施运行。成立素质拓展中心领导小组,将分管思想政教育工作的校领导作为组长,其他参与该项工作的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的领导作为副组长,切实协调解决学分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理顺相关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联合政府、企业、行业整合力量和资源,进一步构建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专业人才成长始终的全方位素质拓展教育体系。如针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联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在实训基地开展适宜的活动,利用网络面向全体毕业生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活动。

④引入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提高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管理的效率。通过在管理系统登记填报自身参加的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由辅导员定期进行系统确认并将数据结果进行反馈和公示,最终由学院团委进行审核。基础的学分确认、核算和统计等工作往往由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完成。然而,辅导员往往由于需要处理大量事务性的工作,工作量较大。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的引入和运用将大大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

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政工作队伍尤其是素质拓展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拓展活动的指导和教育管理水平。一方面,提高辅导员这支基层的思政工作队伍对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严格执行学分制管理,规范学分转换、统计管理工作,对未达到学分要求的学生按制度进行预警、督促补休,甚至延迟毕业。另一方面,聘请校内外各领域的优秀教师对辅导员的素质拓展指导能力进行培育,提高辅导员的素质拓展活动指导能力,并使其将工作重心放在与思想教育水融的各类素质拓展活动中,切实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

⑥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确保软硬件设施的投入。硬件设施的投入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场地、设备、耗材、网络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制度保障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保障、考核和激励制度(如:《教师其他工作量津贴实施办法》、《学院社团星级评比条例》、《学生社团(艺术团)导师制实施办法》等)。软件投入方面,在制度保障给予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指导教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工作量与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等密切相关)和课时酬金的基础上,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大大增加,活动的设计、组织、宣传质量将得到有力保障。另外,学生也在学生活动相关的制度的激励下,学生也会倾向于将外部的激励转化为内部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黄正军.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学分制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2]吴益峰,周红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及其学分制评价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4(7).

[3]杨环,朱云生.论攀枝花学院素质拓展学分制的引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S2).

[4]邵登辉,台启权,张奇才.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素质拓展评价体系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5).

[5]盖雁,尹钟祥.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自我监控指标和标准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2).

[6]方锦明.高校专业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2):86-88.

[7]胡育安.多元智能视野下教育理念的认识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157-158.

[8]梁心愿.差异教学:内涵、设计策略及难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114-118.

[9]于恩林,韩新宝.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于里仁学院的实证分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1,33(1):63-67.

第12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警察心理训练;价值思考

当前,在社会迅速变革背景下,公安民警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面临形势日趋严峻,执法环境日益复杂,如何进一步增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广大公安民警的心理素质,从而应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挑战显得尤为紧迫。近年来,随着国外警察心理训练理念与方法的不断引入,我国警察心理训练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2005年公安部将拓展训练引入警察心理训练课体系,这种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极强的训练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警察心理训练的发展。经过几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种警察拓展训练在警察教育训练中的不断丰富完善,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一、拓展训练与警察心理训练

1.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殊情景,主要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涵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实现可趋向性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1]。

一般来说,拓展训练都是需要制造某种困难与压力情景,让受训人员完突破这种困难情境,在这种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中激发潜力、自我超越。拓展训练是以培养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宗旨,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体验式活动,使参与者通过解决问题、应对挑战,从而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也达到熔炼团队、凝聚团队的目的。这种训练以其特有的优势,迅速扩展到心理训练、管理训练、团队训练等方面,成为现在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拓展训练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在国外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开展得较晚,是一项年轻富有朝气的训练项目。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室内的、场地的,还有别具一格的野外练习;既可借助于特殊器械练习,又可因地制宜、在任何一个环境下开展;既有训练个人的项目,也有针对团体的练习。因而,在我国的各个行业教育训练以及个人素质训练都有广泛的应用,它集娱乐性与教育性于一身,受到诸多的好评。

2.警察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与拓展训练不同,心理训练(mentaltrainingorpsychologicalskilltraining),是指采用专门仪器、动作等心理学手段,对训练对象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最适宜的程度,满足提高作业成绩、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训练技术[2]。心理训练源于起初的运动训练,通过对运动员某项心理素质进行有意识的专门训练,使其发生变化以适应运动比赛的要求,提高运动成绩。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针对特定行业人群,以增强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训练愈来愈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而应用心理学界也将心理训练作为重要研究领域。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心理训练基地,研制大量专业器材,通过严格的训练,优化了个体职业心理品质,增强了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在很多专业领域,如教育、军事、警务、航空、医学、文体等,得到普遍推广。我国心理训练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仿效国外的心理训练体系,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近年来主要应用于运动心理训练和军人心理训练方面。

近年来,以培养和提高警察职业心理素质为目的的警察心理训练取得较大发展。警察心理训练是指采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民警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施加影响,使其形成警察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以提升警察的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水平。尽管我国警察心理训练还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但仍然有较大的突破。从2005年开始,公安部以民警心理素质现状为基础,结合警务工作实践,与解放军军事心理训练中心联合研制了民警心理训练专用设备,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大连、山西等地建立起了以心理行为训练系统。其主要模块包括室外训练场、心理测评室、心理训练室、心理恢复舱、行为观察室、心理档案室等,开始了对民警心理训练进行大量的尝试。

二、警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存在问题

1.警察拓展训练不等于警察心理训练

随着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的开展,大量的心理行为训练设备在警察心理训练中得到运用,这使得拓展训练在警察心理训练中的地位与作用变得非常重要。很多人错误的将拓展训练与警察心理训练等同起来,认为拓展训练就是警察心理训练。深入分析,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从形式上看,拓展训练更强调户外的演练,而警察心理训练则不应局限于户外,可以通过多种设备、软件或者构建情境进行模拟训练。从训练目的上看,拓展训练着重培养团队意识与个体基本心理品质,并不具有职业倾向。而警察心理训练则旨在提高警察职业心理品质,同职业培养挂钩。因而,二者在训练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警察心理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心理素质训练、压力管理训练、人际沟通训练、情景处置训练等,培养提高警察职业心理品质,使其更适应警务活动。

2.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有效评价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在国外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但我国引入较晚。作为新生事物必然有其旺盛生命力,其作用得到了我国很多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认可,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都将拓展训练作为提高人员素质与团队合作意识的有效工具。心理学研究者从其原理出发,用托尔曼的中介变量理论、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原理、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理论及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等来解释拓展训练的效果[3]。毋庸质疑,拓展训练在提高人员心理品质与团队意识上是有明显效果的。但是,以拓展训练为基础的警察心理行为训练,它是否有效的培养与提高了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则有待于深入的探究。对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与效果,尚缺少有效的评价体系与方法,并未对其进行测量分析。我国的警察拓展训练是从部队拓展训练移植而来的,某些军事院校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过量化比较。如工程兵指挥学院训练合格率由过去的71%提高到100%,优秀率由12%上升到48%。训练成绩的大幅度提升,归功于心理行为训练[4]。但是,军人与警察在职业心理素质上存在很大差别,对于这种拓展训练的移植,对于拓展训练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对于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与效果应重新评价,应该运用心理测量学对训练前与训练后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与效果。

3.警察拓展训练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项目较多,主要分为:高空心理行为训练、场地心理行为训练。高空心理行为训练分为:巨人梯、高空断桥、空中抓杆、泸定桥、天使之手、空中相依、高空绳网、软梯、合力制胜、绝壁逢生、高空天平、高空独木、缅甸桥、极限攀岩等。场地心理行为训练分:毕业墙、信任背摔、模拟电网、有轨电车、移花接木、罐头鞋、梅花桩、孤岛求生、盲目障碍、礼让通行、齐心协力、雷阵等。心理行为训练一般而言更注重对高空项目的训练,旨在磨练公安民警的意志力,提高综合心理素质,通过克服对高空恐惧,来提高心理的承受力,提高公安民警的意志力。不难看出,这种训练在培养某些警察心理品质来说是极有价值的,如意志力与承受力以及对情绪的操控能力等。但同时它也忽视了其它警察心理品质的培养。任何一种训练方法,必须有完整的体系,即要有明确训练项目及训练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具体而言,就警察拓展训练来说,需要确立哪些训练项目,训练项目之间是否应该存在逻辑关系。在训练实践操作中,应该遵循怎样的训练流程与训练步骤,训练多长时间多少次,这些方面都没有切实的思考。

4、警察拓展训练缺乏针对性

近年来,各省市公安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公安民警察心理行为训练,主要针对对象为新警及晋级民警。另外,在某些警察院校也开设心理训练相关课程,对学警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提高。通过大量的训练,掌握科学的心理减压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开展攀爬、高空断桥、信任背摔、横空越过、极限逃生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的训练,培养警察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磨练和强化在高危险境中的适应能力、团队精神、自信心和意志力等基础意志品质,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但是,这种心理行为训练并不应是针对所有民警,而不做区分。每个民警的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基本心理素质,如感知、记忆与思维想像及情感与意志等方面,也体现在个性品质上,直接影响其沟通协作与应急处置等方面。这就要求,需要对公安民警的心理素质进行测量,进而通过心理训练对某些心理素质进行调整与提高。也就是说,需要因人而异设置训练项目与训练时间。同时,对于不同警种而言,每个警种所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是有所差异的,因而对每个警种的警察训练,也应区别对待。

三、警察心理训练的发展方向

1.项目与方法多样化

警察心理训练应全面涵盖警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即包括警察职业基本心理素质的层面,又应包括警察在各种特殊警务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与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当今社会迅速变革的环境中,着重培养警察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素质与能力,则更为重要。与此相适应,要求开发更多的心理训练项目,来提高警察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同时在训练方法上也应多样化,除了现有的训练方法,如心理图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暗室迷宫训练法、再认回忆训练法、抗干扰训练法、自我暗示训练法及角色扮演训练法等方法之外,也将采取多种方法,不完全依赖环境与设备。

2.模拟真实化与高科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