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母爱的故事

关于母爱的故事

时间:2023-05-29 18:00:43

关于母爱的故事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唤起学生对母亲的爱,以自己的感情经验去体会主人公对母亲深沉的爱,再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精神世界指导行动的这一目的。同时,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须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本教学设计还着力于通过文本让学生感知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预设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学生对妈妈的爱为感情基石,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3)初步感知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预设流程】

一、故事导入,感情铺垫

(1)出示公示“一刹那=0.018秒=母爱=奇迹”。

(2)播放音乐,师讲故事《母爱等于0.018秒》。

(3)揭题。

伟大的母爱的确让人感动,但儿女对母亲的爱也同样深沉,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篇课文,去感受主人公对母亲深深的爱。

二、体会主人公遇难时所处环境

(1)默读课文,再建印象。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并且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体会,带着自己已有的体会再读一读课文,说不定你还会有新的感触。

(生读,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用眼卫生。)

(2)抽生读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词概括爱德华打电话时所处的情况。师:爱德华是处在什么情况下打这三个电话的?(生死关头)

(3)理解“生死关头”。师:生死关头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你从这一段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爱德华处在生死关头?

(爱德华被困在南楼的第五十六层上,到处是熊熊的大火和门窗的爆裂声,没有生还的可能)

(4)朗读。师:你能用朗读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自由试读)

(5)展示,及时评价。

三、感悟课文

1.想象主人公打前两个电话时的心理活动

通过上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爱德华的第一个电话是打给XXX(生回顾)的,第二个电话是打给XXX(生回顾)的,我们能猜想出他打电话时心里都是怎样想的吗?

(给助手罗纳德打电话打算交待公司的事,给律师迈克打电话是想交待巨额财产的分配。)

2.揭示第三个电话的内容

师:的确,这两件事情相当重要,而且一件比一件更重要,可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在这两个电话没有接通的情况下,爱德华拨通了第三个电话。作者用省略号设置悬疑,让我们带着好奇心读完了整个故事,也知道了第三个电话的内容。那么第三个电话是打给谁的?他在电话里说过什么?(板书:妈妈,我爱你!)

3.体会作者的将故事情节安排得跌宕起伏写作手法

师:这个结果与爱德华的助手罗纳德和私人律师迈克俩的推断一致吗?“推断”什么意思?他俩的推断是什么?

生:“推断”的意思是猜测,他俩推断第三个电话很可能与爱德华的遗产归属有关。

师:课文在推断前加了“很可能”一词,这说明他们对自己的推断很有把握。可就是这样有把握的推断也错了,最后的结果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推断和结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者在介绍这个故事时,把故事的情节安排得这样跌宕起伏,更突出了主人公对母亲深深的爱。这是作者成功运用“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方法的结果。

4.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1)理解词语“悲恸欲绝”。师:为了了解第三个电话的具体内容,迈克来到了旧金山,见到了爱德华的母亲,快速的读这一自然段,你能从哪一个词强烈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生:悲恸欲绝。

师:为什么不用“悲痛”,“悲恸”什么意思?

(理解词语悲恸)

师:是呀,好一个“悲痛欲绝”,道出了母亲深深刺入心里的丧子之痛,写出了隐藏在文章背后的爱子之情。多么精妙的用词,作者多像一个善于调兵遣将的元帅,善于遣词造句也是写好文章的一个关键因素。(板书:善于遣词造句)

(2)情景表演。师:迈克和爱德华母亲见面的具体情境如何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将他俩见面时的情形表演出来,注意分好工,善于表演的同学表演,组内其他同学当导演。

①②③生合作完成表演任务。

②展示,及时评价。

5.回忆往事,感受母爱,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1)引读中心句:妈妈,我爱您!师:当迈克自信地询问爱德华母亲她儿子的财产安排时,母亲却摇摇头说(引读母亲的话:我儿子在临死前已不关心他在人世的财富,只对我说了一句话……)

师:这句话就是――(引读“妈妈,我爱您!)多么感人的一句话,可惜只有一句话,当时的爱德华一定希望自己能多十分钟时间,哪怕是五分钟、一分钟……能让自己多和妈妈说说话,向妈妈表达自己对她的爱意,然而,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刻了。同学们,我们是何等的幸运,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向自己的妈妈表达爱意,把你们对妈妈的爱写出来吧!闭上眼,想想自己妈妈,想想自己和妈妈之间发生的事儿 。(播放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2)抽生说,师进行即时性的评价。师引导学生说完后加上“妈妈,我爱您!”

(3)说说自己想到些什么事儿。当你在表达对妈妈的爱时,眼前都闪过一些镜头吧,说说你都想到了什么?

6.感受主人公对母亲的爱

(1)师引导学生从自己想到的事感情迁移到主人公身上,从而感受爱德华的心理活动,体会其对母亲的爱。

(2)教师引读中心句。师:当母亲慈祥的面容在爱德华眼前闪现,想到自己再也没有机会表达对妈妈的爱了,所以,当电话接通的一瞬间,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地对妈妈说――(引读:妈妈,我爱您!)

7.用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

师:爱德华一定不希望自己只是通过这简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如果他还有时间,我想他一定会用自己的行动让他的妈妈感受到他的这份爱。同学们,我们比爱德华幸运,我们有时间让妈妈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感受我们对妈妈的爱。告诉大家,你平时是怎样或者是将怎样让妈妈通过你的行动知道你爱她。

8.从爱德华的第三个电话,你想到了什么

故事到些结束了,整篇课文都以对第三个电话的调查为线索,然而当谜底终于揭晓,悬念终于解开时,文章却戛然而止。正所谓“言已尽而意无穷”,故事这样的结尾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感受空间。当迈克知道了第三个电话的内容,他想到些什么,当看到这个故事的美国公民,他们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也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从爱德华的第三个电话,你想到些什么?

四、内化情感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2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父母养育子女很辛苦,自己是在父母亲切关怀、照顾下长大的。

2.知道应当敬爱父母,做敬爱父母的好孩子。

情感:

1.体会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产生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2.愿意做敬爱父母的好孩子。

行为:

1.对父母说话有礼貌,会问候。

2.外出和回家要向父母打招呼。

3.吃东西要先想到父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小学一、二年级“孝亲敬长”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孝敬父母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有些家长对子女的生活关心、照顾过多,教育不够,造成有的孩子只知受爱,不知爱人,认为父母的关心、照顾是应当的,不懂得回报父母,爱父母。因此,加强孝敬父母的教育尤为必要。

本课主要教育学生,了解父母养育自己很辛苦,从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心,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促使他们产生孝敬父母的行动,为此安排了本课课文,内容是父母给小兰过生日那天,小兰看着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回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对于过生日就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于是就把蛋糕让给爸爸妈妈先吃的这个故事。这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感情的升华是难点。课文之所以选用这个故事,是因为给孩子过生日是当前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通过这样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比较亲切。

本课与下一课同属“孝亲敬长”德目,本课侧重孝敬父母的教育,下一课侧重孝敬祖辈的教育,两课有些教育要求是相同的,如:知道他们养育后代很辛苦,应当敬爱他们,对他们有礼貌、会问候,外出和回家要打招呼,吃东西要先想到他们等。但是父母与祖辈年龄不同,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因此这两课的教育还是有区别的,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这两课的不同之处。

课文还安排了小兰对父母有礼貌的其他行为,即练习部分的“看一看”栏目,目的是为学生例举出一些具体行为,以便鼓励学生向小兰学习,达到本课的行为目标教学。

教法建议

本课教学应注意四点。

1.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在教学中要贯穿“爱”的情感,不仅要情理交融,还要请行结合,以情促行,以行表达情意。

2.本课教学要加强行为指导,一年级小学生往往有了一定认识,有了情感,但不知该怎么做,或上课激动一时,下课行动依旧。本课教学要在激发学生爱爸爸妈妈情感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行为要求去做。

3.本课教学要紧密联系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在学生中发现好的典型,以学生身边榜样的真人真事打动学生。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心中有数,使教学加强针对性。但要注意坚持正面教育,以正面典型促使学生自己认识到以往做的不足之处。不要过多地摆出学生的错误之处。

4.“孝亲敬长”德目的教育,在一、二年级体现一个重点,安排五课时,一些内容在二年级教学中进行,以后各年级仍要进行这一教育。因此,在一年级进行这一教育时,不要求全,不要拔高,要认真体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教学的有关要求,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际。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我爱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父母养育子女很辛苦,自己是在父母亲切关怀、照顾下长大的。

2.知道应当敬爱父母,做敬爱父母的好孩子。

情感:

1.体会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产生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2.愿意做敬爱父母的好孩子。

行为:

1.对父母说话有礼貌,会问候。

2.外出和回家要向父母打招呼。

3.吃东西要先想到父母。

教学重点: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

教学难点:小兰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对于过生日有了新的理解,过生日时应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把生日蛋糕给父母吃。

教具准备

1.动画课件:《我爱爸爸妈妈》。

2.音频:录音故事《看谁做得好》

3.文本资料:《小明和妈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说说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是谁?

2、同学们,在你的家里都有什么人,他们对你怎么样?

3、同学们,你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又是怎样长到这么大的吗?

学生讨论着回答问题。

过渡语:好,刚才所有的学生都提到了爸爸妈妈,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对你们都做过哪些事情?你认为哪些是爱你们的,哪些是不爱你们的。

一、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

1、学生回答,讨论。

教师提示: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有很多是相同的或相近的,现在就请同学们把刚才回答的问题一一记下来,然后分组讨论总结,父母爱你们的有多少条?不爱你们的有多少条?然后由各组代表汇报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总结,汇报。

教师小结:父母爱我们的差不多,不爱我们的有两点不同意见,最突出的就是认为父母打孩子是否是不爱你们的行为。噢,这个问题比较点型,这样吧!现在我们采取正反方辩论的形式,认为不爱你们的同学坐到左边,你们是反方,认为爱你们的同学坐到右边,你们是正方。我(教师)是主持人。

板书:说说爸爸妈妈

二、怎样理解爸爸妈妈

1、父母打孩子是否是不爱孩子的行为辩论大赛现在开始。

正方同学发言。

展示拓展资料中的《小明和妈妈》

故事中小明的妈妈打了他,你难道说妈妈不爱他吗?其实可能正相反,就是妈妈太爱他了,所以不想把家里的困难告诉他,但当时打他,可能是实在没办法。但我方也不赞同父母打孩子,可以说服教育,或和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反方同学发言。

正反方激烈地辩论。

教师小节:正方同学的那个故事很感人,反方同学说的也不差,父母打孩子不是不爱孩子的行为,只是教育方式有些错误。但我也不赞同父母打孩子,可以说服教育,或和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现在我来给大家看一段动画,大家来评一评小兰做得好不好,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演示动画:我爱爸爸妈妈下载

教师小结:小兰把蛋糕给妈妈吃,说明她已经理解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小明把骗妈妈的钱还给了妈妈,说明他也理解了父母的恩情,理解了父母的恩情,就知道了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那我们是不是也要把同样的爱献给父母呢?那现在就请各组说一说怎样把爱献给父母。

板书:理解爸爸妈妈

三、怎样爱父母爸爸妈妈

学生回答。

播放录音故事:《看谁做得好》。看看是不是和我们同学做得一样好。

教师小结:瞧,故事里做到的,同学们也都做到了。在家里听妈妈的话,不惹妈妈生气;好好学习,让父母高兴;出门时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时要叫爸爸妈妈;吃东西时要先想到父母。

板书:爱爸爸妈妈

四、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

游戏:从今天以后,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那就是每天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能始终坚持不懈地同学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板书: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

五、探究活动说说我的爸爸妈妈

五、结束语: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3

【摘要】张爱玲作为旧上海一朵奇葩在那个时期非常耀眼,整个人散发出独有的魅力,可以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特立独行的特例。尤其是到了九十年代了,张爱玲的作品被更多人关注研究,但是很多人评析张爱玲的作品的时候都是把关注点过多的放在她的作品人物分析上,很少有人关注她个人命运以及生活经历对作品的影响。纵观她的作品,你可以清晰地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她对家园急切的归依和依赖,对家园深沉的依恋以及渴望被家园认同的心理。由于张扬的个性以及对自我人性自由的向往使她多多少少披上了反叛的外衣,由此很多人常常会误读她。我试图从张爱玲的文章中剖析出家庭生活经历在她的作品中打下的深深烙印。

【关键词】创作回归

张爱玲在小说中擅长写人世的情情爱爱,在小说中可谓是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才华,她善于叙写故事,似乎漫不经心地让你搬出你家那个锈迹斑斑的香炉,娓娓道来,给你讲一段不是那么惊心动魄的,也许有那么一点家长里短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没有战争的血腥,没有琼瑶似的爱的浪漫,也没有政治的影子。她就那么冷静地讲那么一段故事,讲一段似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段琐事。

在这些故事中,她用冷静得近乎冷峻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人性的卑微、软弱、现实、冷漠,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残酷。张爱玲善于编织故事,她用故事掩饰自己,用故事装点生活,用故事挥洒才情,用故事掩盖她内心难以诉说的伤。但从张爱玲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张爱玲对家园的回归以及无法得到认同的无奈。

张爱玲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说她幸运,是她生活在一个可以给她提供相当充裕物质的家庭,让她有足够的条件读书;她幸运的是,她有一个有着新思想的母亲,母亲虽然没有尽到太多抚养她的责任,但是却给她带来了新的思想,让张爱玲不像同时代的少女一样一心想嫁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少。说她不幸,她没有欢乐的童年,过分的早熟。父母婚姻的不和早早地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种下悲剧的种子,父母无休止的争吵让张爱玲过早地成熟,过早地学会了冷静地看人间的生活百态,她小说的描写也是那样冷静,就似乎一个人站在河对岸观看舞台戏剧表演,有着隔膜、冷漠但客观。

张爱玲后来因为与父亲意见不合,离家出走。她的出走只是一时负气,是年轻人的张狂。张爱玲逃离家庭不像同时代的其她女性作家,也不像鲁迅笔下《伤逝》中的子君,她只是不习惯家中那种沉闷的氛围,更多的是对家人主要是父母对她关心的缺失的不满。逃离家庭的张爱玲很快在现实面前就有了悔意,她面对生活的艰辛,想回到旧家庭。但是张爱玲的个性不容许张爱玲的回头,因为逃离,张爱玲开始了灿烂的文学之路。

张爱玲与父亲的矛盾造成二人反目成仇,张爱玲在报纸上公开自己的父亲,可以说极尽渲染之能事,把父亲塑造成了一个封建保守腐朽的老夫子形象。这给父亲很大的打击,虽说父亲在情感上忽略了张爱玲,可是张父对张爱玲是相当喜爱的,并且把张爱玲当作自己骄傲的。个性张扬并且有点偏执的张认为父亲想置之她于死地,可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她与父亲虽说有矛盾,但是张父对张爱玲被囚禁间生了一场大病还是很小心地照顾的,据张爱玲的保姆说,张父照看了张爱玲几天几夜,张爱玲才摆脱掉疾病。张爱玲虽说逃离了家庭,可是张爱玲在小说有意无意地写出了被抛弃的情绪,以及希望被社会接纳和认同的主题。

如在小说《心经》中,张爱玲借恋父情结这个主题表述自己内心隐秘的追求。在这个小说中,母亲是作为一个符号存在的,在文章中似乎可有可无的。小说中女主人公小寒对父亲充满了依恋,对父亲有一种霸占的心理。作者安排母亲形象的暂时空白,作品利用其他人来谈及主人公的母亲,可以显示出主人公自己也是很淡化母亲这一形象的,主人公小寒把母亲应该说放于敌对的状态,她用异化的方式“父亲的变装”达到自己与父亲成为“夫妻”臆想的愿望,利用这样一个变装获得与父亲在人伦上的平等。这种似乎是“弑母”的描写,对父亲极为渴望的欲望,也反映了作者的个人经历。作者从小与母亲关系的生疏,母亲就像是一个符号,在张爱玲最需要母爱的童年时代凭空消失。若干年之后,母亲回来了,但是无论如何也填补不了作者内心那种母爱的缺失。所以,作者的小说中,往往母亲的形象不是缺失的,如《心经》中的母亲;就是变态畸形的。

作者对父亲这个主题的写作,不能说不是矛盾的。一方面,她对父爱是渴求的,另一个方面又是敌视的。她小心地审视着,隔离者。在《心经》中的描写恰好地把张爱玲这种微妙心情精致地描画出来。她对父亲或者说男权社会一方面是依恋或者依靠,但是这种依恋或者依靠又是被社会不容许的不能接受的,就如父女恋。实际上,作者就是要借用父女恋这个主题想表述内心想法:她希望这个社会能包容她,像包容所有的男性一样,这也就我们现在所说的男女平等。可是她的这一隐秘心在那个社会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女子在那个社会几乎是社会的附属品,如果想在男权社会取得一定社会地位,难度很大,并且不会被男权社会所容纳的。另一个方面,张爱玲又对父亲角色描写时也是顾虑的。她塑造的父亲形象不多,家庭对她情感诉求忽视,造就她的敏感、多疑。她对父亲这个角色也是逃避的,既不愿意塑造完美父亲角色,也不愿去过分丑化父亲角色,她只是在小说剧情需要的时候安排一个类似于符号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相当淡漠,几乎给人留不下深刻印象。但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张爱玲。在文章中表达着对男权社会的回归,追求那种被社会认同的过程。可是,张爱玲本身又对这种男权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也持怀疑态度的,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的堕落过程,作者是有那么一点同情的。但是作者很快就收回了自己的情绪,她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她就那么淡淡地写这么一段故事,不发表任何议论,但是你却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和好恶。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借罗杰娶娇小可爱妻子的故事表面上看给我们讲述一段文化差异不同给人带来的困惑,倒不如说是作者对父权社会对她的伤害,以及她对这个父权社会的强烈反抗。

也许是张爱玲离开家园之后,一直渴望回归那个家园,那个被他批判的家园。在小说《封锁》中,也反映出了张爱玲对家园的渴求。从中不难解读出作者极其渴望被男人并且是夹公文包的男人所接受,其实是男权社会接受,那怕这种接受以牺牲平等为代价,只要能接受她,被社会的男性接纳认同,什么代价都不重要,重要的有个归宿,家园,那怕这个家园是畸形的,错位的,这在作者的心中都无所谓。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4

活动目的 母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表达的是一个活泼顽皮的小孩对妈妈的爱,冰心的《纸船》表现的则是一个离开母亲去国外读书的学子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与思念。课前如何营造一种氛围,激起学生爱母亲的体验是学习这两首诗的一个前提。我的这一活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母亲的爱心,为导入新课作感情的铺垫的。

活动过程

师:大家还得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那场震惊世界的大灾难吗?

生:记得——“9·11”事件。

师:对!在“9·11”灾难中,共有2801人遇难,但其中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的故事。

学生一听说讲故事当然都很高兴,但因为故事与“9·11”事件有关,所以又有些严肃。

师:当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时,银行家爱德华被困在南楼的56层。到处是熊熊的大火和门窗的爆裂声,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没有生还的可能,在这生死关头,他掏出了手机。

爱德华迅速按下第一个电话。刚举起手机,楼顶忽然坍塌,他一阵眩晕,知道时间不多了,于是改变主意按下了第二个电话。可还没等电话接通,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又拨通了第三个电话……

我讲到这里,故作停顿,然后提出了第一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银行家爱德华拨打的这三个电话可能是给谁的呢?

学生沉思片刻,变得活跃起来。

生(1):第一个电话可能是打给他的妻子的,第二个电话可能是打给他的助手的,第三个电话可能是打给银行的。

师:理由呢?

生(1):因为妻子是他最亲的人,所以第一电话应打给她;打电话给他的助手是为了处理他的后事;第三个电话给银行是因为他是银行家,对他的遗产应有一个交待。

师:想象力很丰富,也很有道理。

生(2):我也认为第一个电话应打给他的妻子,因为她是他的最亲近的人;第二个电话可能是打给他的儿子的,因为儿子是他最爱的人;第三个电话可能是打给他的律师,请求他帮助处理后事。

师:这位同学的想象有所不同,他想到爱德华的儿子与律师。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

生:有道理。

生(3):我认为他的第一个电话应打给的助手,在这关键时刻,最有必要吩咐助手处理好他的后事,包括遗产……

生(4):(打断前一同学的话)那第一个电话应打给他的律师,因为在外国大多是由律师处理这些事的。

师: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面分解。

师:爱德华的遗体在废墟中被发现后,亲朋好友沉痛地赶到现场,其中有两人收到过爱德华临终前的手机信号,一个是他的助手,一个是他的私人律师迈克,可遗憾的是,两人都没有听到爱德华的声音。他俩查了一下,发现爱德华遇难前曾拨出三个电话。

学生听到这里都很高兴,特别是那几个猜到助手与律师的同学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同时又因为没有猜出第三个电话而有些诅丧。

师:那么那最关键最重要的第三个电话可能是打给谁的呢?

学生兴奋起来,有的猜是妻子,有的猜是儿子,有的猜是父母,甚至还有学生猜是爱德华的情人,引得学生笑了起来。

师:还是听我来讲给大家听吧。

师:第三个电话是打给谁的?他在电话里说过什么?他俩推断,很可能与爱德华的银行或遗产归属权有关。可爱德华无儿无女,又在五年前结束了他失败的婚姻,如今只有一个瘫痪的老母亲,住在旧金山。

当晚,迈克律师赶到旧金山,见到了爱德华悲恸欲绝的母亲。母亲流着泪说:“爱德华的第三个电话是打给我的。”迈克严肃地说:“请原谅,夫人,我想我有权知道电话的内容,这关系到您儿子庞大遗产的归属权问题,他生前没有立下相关遗嘱。”可母亲摇摇头,说:“爱德华的遗言对你毫无用处,先生。我儿子在临终前已不关心他留在人世的财富,只对我说了一句话……”

迈克含着激动的泪水告别了这位痛失爱子的母亲。

师:大家想想:爱德华对他的母亲说的这‘一句话’是怎样的一句话呢?

生(1):(抢着回答)肯定是告诉母亲他的遗产数目和银行密码。

生(2):不对,前面他的母亲已经说过爱德华在临终前已不关心他留在人世的财富,所以我认为可能是想叫母亲报警。

生(3):报警可以直接打110报警电话,没必要让他妈妈去报警,所以我认为也许是想告诉母亲他将不幸死去的消息。

生(4):(小声地)告诉他妈妈,他爱她。

师:(指着小声说话的同学)你能大声地说吗?

生(4):(大声地)告诉他妈妈,他爱她。

师:你怎么知道他要说的是这一句话?

生(4):不知道,猜的。

课堂里这时候已到达了一个小高潮。很多学生都在下面窃窃私语。我等到学生安静下来后接着讲……

师:不久,美国一家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了“9·11”灾难中一名美国公民的生命留言:妈妈,我爱你!

讲到这里,教室里突然变得一片寂静,仿佛空气凝固了一般。我的眼里已噙着泪花,我早已被故事中的真情所感动。学生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个结局是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同时更是震撼人心的。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5

一、童话书--家长和孩子沟通的纽带

通过书可以找到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北京教研中心主任雷力说,她的孩子已经到了叛逆期,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气愤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本绘本叫《生气汤》,讲孩子在学校不快乐,妈妈带着她做了一道汤,把不愉快的事情和人当做汤作料,放进去,汤做成后,大家都觉得味道极其差。我就告诉孩子,当你把所有不好的东西都加入到汤中,汤的味道一定不会好。所以当遇到不好的事情时,一定要把它们都扔掉,不要将它们全部放在自己的肚子里面。汤就好像自己的肚子,将不好的东西放入其中,肚子会很难受。这就是因为自己本身不够包容,你非要把这些东西混在一起,然后放在肚子里面。雷力告诉孩子。

在做汤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进行了沟通,共同分享了一些道理,而不是家长在单纯教授,你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也会懂得深刻的道理。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绘本的阅读,和女儿找到彼此之间的表达方式。雷力说道,女儿喜欢画画,如果两人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都会通过绘画表示,这种成长过程中的交流很重要。

二、读书,让爱在父母与子女间彼此传递

黄伟现在已经成了童话书的拥护者,他觉得童话书不但能以浅显的视角解答深奥的问题,早期阅读还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最好方式,这种教育在无形中显现,比告诉孩子要去怎样做有效得多。

《猜猜我有多爱你》,讲述的是母子之间向对方相互表达自己的爱的程度,结果总是母亲的爱要比孩子的爱深得多。《驴小弟变石头》也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讲述的是父母的爱,让已经变成了一块石头的驴小弟,从梦中苏醒,重新回到父母身边的故事。这些图画书都是关于父母亲对子女爱的经典故事,曾经让无数父母亲为之感动,也让无数孩子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家长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以此贯穿一生,对家人的爱、对父母的爱,从这些漂亮的图画、简单的字句中就能如此深切地感悟到。已经成为绘本书籍超级粉丝的黄先生告诉记者,家长和孩子在情感上互相需要,如问声好、表达爱意,并将这种行为形成一种习惯。

三、故事的意义伴随孩子的成长而不同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中,所读过的同一本童话书带给孩子的启示也不相同。黄先生举例,如儿子看过一本名为《雪人》的无字童话书,整篇文章都是图画。这本书还配有一张光碟,孩子在三四岁时,看书后会播放光碟再温习一遍,他学着书里的雪人跟爸爸妈妈转圈圈跳舞,模仿圣诞老人发放礼物,非常快乐。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在他上小学后,又读到这本书时,又看那张光碟,结果看着看着,他的眼中出现了泪光。他跟爸爸说,当他看到雪人融化那一刻,感到非常伤心,因为雪人没有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对故事的理解能力和感受不尽相同。在这个例子中,孩子已经有非常深的情感意识,他已经感受到了友谊的珍贵,感受到失去朋友后的悲伤。这都是孩子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在看故事情节时的感悟、体验也将会延伸到他的社会交往中,对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珍惜同伴间的友谊具有非常正面和积极的意义。

四、白领家庭兴起阅读排行榜

曾经有报道,在白领阶层,已经有一些家长开始自发地成立亲子阅读会,推出了家庭阅读排行榜,相互鼓励、相互分享经验和体会,主要就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和孩子一起读读书。平时自己忙于工作很少时间和孩子交流,时间长了发现孩子只爱看电视了。这是不少家庭出现的尴尬。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从小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才能不被电视和网游征服。这是发起活动的家长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认识。而为的是让更多家庭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让更多忙碌的父母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在阅读中成长,这个积累阅读时间进行网上排名的创意才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模式中,家长们带着孩子定期碰头,一起讲故事看书,颇受欢迎。

亲子沟通之怎样给宝宝阅读故事?小编提醒各位宝妈们: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6

当我接到这封来自中国的电邮时,是惊喜而又困惑的。“在保加利亚,父母会如何教孩子去读懂爱情呢?”信里,杂志编辑向我请教了一个问题。

是因为我创作了一个关于从青梅竹马到相知相爱又冲突不断的戏剧故事,所以想听听我的感触吗?

保加利亚是玫瑰之国,玫瑰代表爱情、誓言,可这个国度,却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浪漫。相反,在如何对待爱情上,父母教育的保守性丝毫不逊色于中国。

我做过调查,发现许多现代家庭存在的婚姻感情问题,都起源于我们童年时接受的教育。女性和男性该是什么样,从小就有泾渭分明的标准。许多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女孩要像公主一样优雅,男孩要像骑上一样勇敢;女孩应该避免和男孩有亲密接触,男孩应该和男孩一起玩。

关于情感与性的教育,竟然都集中在“规范”二字上。如何认识异性、如何表达感情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感受到和去迎接爱情,父母们不愿说了!

这是父母不懂吗?不尽然。我相信,爱是人的一种本能,就像我们需要水、空气或食物一样。关于教会孩子如何建立和经营爱情,却是父母必须面对的教育难题。在父母间的交流中,我发现,似乎每个父母其实都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秘笈,并不吝啬和其他人分享。可当交流的对象变成孩子时,很多父母却沉默了。

我的一位作家朋友曾非常苦恼地告诉我:“我不知道怎么去向孩子解释什么是爱情,什么不是爱情。”因为爱情出现的方式太多,形态各异,而每个人的理解又大相径庭。于是不少父母就像鸵鸟一样安慰自己:孩子太小,等他到了那个年龄自然就懂了。

但在那个年龄到来之前(16岁?13岁?还是9岁?),孩子对爱的向往早已萌发。如果父母缄口不言,他们就会寻找别的途径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爱情定义。比如在父母讲的睡前故事里。现在的童话早已不是它们诞生时的模样,几乎所有故事都在讲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邪不胜正、有情人终成眷属。电影也是一个窗口,虽然它讲述的其实也是童话,但它架构的爱情世界显然从视觉效果上更吸引人。

你瞧,对孩子影响最深的童年故事,都是梦幻的爱情故事。它向我们展示彩虹,而不是风雨;它不教我们如何去接近我们爱的人,却反复强化“爱情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礼物”等概念。

父母不知道的是,保加利亚的孩子通常会在7-9岁甚至更早时,就可能遇到自己的初恋。这本该是非常美好的经历,可在那样的教育(女孩应该……男孩应该……)下,我们的孩子不懂异性,不懂男孩女孩思考与行为方式的不同,很多初恋以夭折告终,留下的问题则会困扰他们数十年之久。而父母的等待心理(甚至不排除对孩子情感世界变化的忽略),让他们失去向下一代讲解“爱”的最佳时机。

最终,我们看到了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无论是困惑还是喜悦时,他们都宁愿与朋友而不是父母分享;而对爱的残缺理解,又会导致他们在成年、成家立业后,在不断的冲突与挫折中补全它。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7

  

关于精选《逃家小兔》读后感范文   《逃家小兔》是一部想要表达母爱无边的书。主要内容是:从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离家出走。有一天,他对妈妈说:我要跑走了!如果你跑走了,妈妈说: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所以,母子俩就展开了一场爱的追逐比赛。

  于是,小兔子上天入地变成了许多许多东西,可不管他变成了小河里的一条鱼,花园里的一朵花,一块高山上的石头,还是一只小鸟,身后那个紧追不舍的妈妈总是能够抓住他。最后,小兔子逃累了,依偎在妈妈的身边说我不再逃了,于是妈妈便给了他一根爱的胡萝卜。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世界上最美好最无私最温暖的就是母爱了,母爱无疆,母爱像大海一样宽广,像天空一样蔚蓝。我以前从来不知道母亲给予我们的爱是那么多,那么纯。母亲给我们的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对我们说的每一句关心的话,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我们的爱。没有父母辛勤的劳动,哪来我们今天的幸福呢?

  合上这本兔子故事的书,思绪万千。想着至亲至爱的妈妈,我拿什么来回报你呢?躺在妈妈无边无际的爱的怀抱里,心里一个甜甜的声音呼喊着:妈妈。

  

  

关于精选《逃家小兔》读后感范文   

  

  《逃家小兔》是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写的故事,它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小兔子,它很想离家,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有一天,它对妈妈说它要离家出走。妈妈说,如果小兔子跑出家,它就去追它。

  小兔子不服气,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鱼,游得远远的。”“如果你变成鱼,我就变成渔夫,把你钓回来。”妈妈说。

  小兔子说:“如果你变成渔夫,我就变成高山上的石头,让你找不到我。”“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石头,我就变成爬山人,直到找到你。”妈妈说。

  小兔子变帆船,妈妈变风。小兔子变成花,妈妈变成园丁。小兔子变成鸟,妈妈变成树。小兔子变成空中飞人表演者,妈妈变成走钢丝的人。最后,小兔子变成跑回家的小男孩,妈妈在家里张开双臂,拥抱他。

  我认为《逃家小兔》里的兔子妈妈和小兔子不是兔子,就是我们人。有时妈妈批评我,我也想过离家出走。但是想个五分钟,我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放起了离家的念头。如果我是一位父亲,我绝对会知道父母对我的用心良苦。他们用一生的心血培养我,可我却与父母顶嘴。他们的心是多么的痛苦!

  世界上最伟大的其实是爱。爱是无私的,爱是慈祥的,爱是严厉的.。不管你是谁,都不能不尊重你的父母。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请尊重你的父母!

  

关于精选《逃家小兔》读后感范文   《逃家小兔》是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了。它主要写了一只总想离家出走的小兔和他妈妈之间的对话。不管小兔子说要扮成小河里的一条鱼、花园里的一朵花、高山上的一块石头,还是空中的一只小鸟,身后那个紧追不舍的妈妈总是能够相应地变成捕鱼的人、花园的园丁、爬山的人、小鸟栖息的大树来抓住他。最后,小兔子逃累了,依偎在妈妈的身边说不再逃了,于是妈妈便喂了他一根象征爱的胡萝卜。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8

奶奶与母亲

母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母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母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母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母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母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母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母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母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母亲的额头,冲着母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母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母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母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母亲讲过的故事。讲完,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母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选自2012. 10《读者》作者尹定瀚)

1.读完文章,你是如何理解奶奶对病危母亲那种平静的态度的?(3分)

2.奶奶对母亲的爱看似平静超然,实则刻骨铭心,请你结合文章找出依据。(3分)

3.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3分)

4.本文的行文章法很特别,采用了双线结构:写故事中母子之爱与现实中母子之爱。试分析比较现实中和故事中母子之爱有何异同?(3分)

5.读了本文之后,每个人都会被文中母亲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请你结合所知道的赞美母爱的诗词谚语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2分)

答案:

1. 奶奶表面上对病危的母亲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留恋,实质上是不想让她的儿子带着牵挂离去,表达了奶奶对母亲深藏不露的爱。。

2. 母亲去世后,奶奶的头发一夜变白;一个星期奶奶一粒米都未曾下肚;“我”劝奶奶“想母亲就哭出来”,奶奶说“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3. 用来对比手法;儿子落水,不会水的母亲下水施救;母亲落水,年轻力壮的儿子仅伸出扁担施救。用意在于自然引出故事的主旨: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9

一.《桃姐》的镜头语言

该影片的叙事风格直白平叙,每个镜头里的场景真实而且朴素无华。许鞍华导演的魅力就在于通过平淡的看似一条直线的叙事结构来讲述故事,记得曾经有一个美国的剧作家说一部电影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故事是否能够打动人心。关于这一点,是国内很多所谓的大片的败笔之处,但是许鞍华导演做到了,她的电影从来不设置跌宕起伏的悬念,没有华丽的场景和颠三倒四的情节穿插,她讲的故事从来就是如流水般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到《天水围的日与夜》再到《桃姐》,讲述的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平凡,人物简单,从来不涉及那些国产大片爱讲述的爱恨情仇、性和暴力,故事只关注社会中的那些人情冷暖、爱与被爱、施予与回报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一定赚取观众洒泪一回,但是却触动了观众的内心。随这镜头的移动,光线的变化交织,我们同情剧中主人公,我们羡慕剧中主人公,这些情感的牵动不仅仅停留在观影那一瞬间,更多的是走出影院后的深思,关于爱的、关于道德的、关于欲望的、关于生存的深思。

二.《桃姐》的故事情节

《桃姐》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发生在老仆人和主人之间的故事,桃姐在罗家当了一辈子的仆人,将罗家的少爷罗杰从小照看到大,直到桃姐中风再也不能做事为止,为了感恩桃姐这一辈子的付出,罗杰帮桃姐找老人院,每个星期都去探访,带着桃姐散步,去看电影的上映仪式,这都是一些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但是罗杰的那份真心感动了观影者的心。电影最开始的镜头多是桃姐、罗杰和一只猫共同生活的场景,桃姐照顾罗杰,给他做饭,和罗杰有一语没一语的聊天,桃姐像一位母亲那样对罗杰唠叨,罗杰和她的对话早已超越了主仆之情,一言一语都是将桃姐看成是自己的母亲。电影几乎一半的镜头的是桃姐去了老人院的生活,镜头里的老人院并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人性在这里得到全面的阐释,孤寡老人的孤独,子女对父母的漠不关心,慈善公益的作假以及最感人的一幕:桃姐和罗杰时间的浓浓亲情。罗杰对桃姐的好是一种感恩,是一种深厚的爱戴和回报,那个到死都在等待儿子来看自己的老人的遭遇却告诉我们一种现实,那就是我们老了的时候可能会被自己的孩子抛弃;没有子女依靠的老人甚至去那里寻找安慰。这告诉我们,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独;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每天都呆坐在哪里看着门口,等待着有人来探访自己,这告诉我们,老人更需要关爱。

三.《桃姐》想要传达的想法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说是幼有所养,老有所依。但是老人院的存在却告诉了我们老无所依的残酷现实,许鞍华就是想通过这种记录片似的镜头来描写这样一种现实,当一个人老了的时候,对社会和家庭来说是一种负担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可能会将这些老人扔在一个角落里,任其自生自灭。而桃姐和罗杰的主仆情谊,爱与被爱的暖暖温情又为我们提供了拯救心灵的方式。桃姐给予罗杰母爱般的关怀,而罗杰接受着这份爱,但是心里知道念着桃姐的好,当桃姐老了,生病了,他知道滴水之恩当用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作为一个电影制片人,不管有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陪桃姐聊天,散步话家常,而不是仅仅用金钱来回报,因为他知道桃姐在老年的时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关爱。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每天拼命工作,我们需要养家糊口,想要获得精神上的成功感和物质上的享受,于是我们将大把的时间和生命浪费在物欲的追求中,以至于脚步太快,灵魂走失。我们总是说培养一个小孩的不容易,却忘记了曾经给于我们一切的父母,他们也需要我们的陪伴,太忙不是借口,许鞍华用电影告诉我们,即使是像罗杰那样的大忙人,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心中有牵挂,时间永远都有,关爱他人的方式不需要花样百出,在细节上做好就可以了。

《桃姐》这部电影其实只告诉了我们两件事,一是从社会道德层面上来讲的,那就是关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关注孤独老人的生存状态;另一个就是,学会感恩,知道馈赠和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永不忘。这两个方面其实有一个内在联系,许鞍华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呈现一种简单的生活,用镜头展现社会问题,用镜头教我们如何回报恩情。当你很久没有回家,没有给父母打个电话时,你的父母也会想老人院的那些老人那样翘首企盼和无尽等待,当你可以像罗杰对待桃姐那样用心去对待自己的父母,从生活的细节上关爱他们,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四.结语

看完电影,我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再回响,何其幸,罗杰有桃姐这样真心实意的爱着自己的仆人,何其幸,桃姐在晚年有这样一个罗杰的陪伴。如果我们心中还记得我们那如桃姐般爱我们的父母,何其幸也。如果我们是罗杰那样的儿女,我们的父母将何其幸也。

《桃姐》告诉我们,平凡的日子简单过,简单的生活真心过,那就将是最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http:///linkurl=yT

o-Wm8eA8aWdwViQxiNcO8eXETtaSJ8hydVDpJ

mDxOfX36wN1RDOWr4G0-u5vfsXdeiMN09czp2

159ZJneAqwYkc3L4fRxjmcnOv-JA_

[2]https:///review/5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10

母爱,一个感人的话题;母爱,是深沉的,母爱,是勇敢的;母爱,以生命为代价;母爱……曾经被两篇关于母爱的文章深深感动与震撼了,这两篇不是写母爱的深沉,不是写母爱的通报,也不是写母爱的献岙,它写了一个细小而坚定的地方,那就是母亲的姿势。

母爱,不仅是人类的专利,只要是有生命的,只要是个母亲,都会对子女给予深深的受。这则故事便是动物的母爱。这则故事说的是一个怀了孕的母藏羚羊被一个资深猎手盯上,同经周旋,那冰冷的猎枪口直指母羊,它也知道逃不出猎人的手掌心了,作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动作——我深深地被这个动作感动了——那只母藏羚羊为了腹中的胎儿,流着泪,跪在了老猎人面前。可猎人那冰冷的心并没有为之感动,在他的枪口下,母藏羚羊仰面倒下,直到死,这个母亲都没有改变它的姿势。这是一种多么脆弱但坚定的母爱啊!它那不变的姿势如同不变的母爱,一直萦绕在孩子身边。

动物发此,人类更加伟大。这一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在一天夜晚,母亲发现楼道着火,叫醒了几个孩子,惊恐中,他们见屋顶上的天窗,那里可以通到屋檐上,顺着一棵树爬下去即可得救。但由于天窗太高,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都无法爬上去。结果母亲毅然蹲下身,让孩子一个个踩着她的和,把孩子举上去。最后,孩子们都上去了,无情的火舌吞掉了母亲……她直到死去仍保持上举的姿势。

两位母亲,为了救孩子们做出了坚定的动作,她们都明白这样做会让自己丢掉性命,但母亲们还是这样做了,从未改变。母亲的姿势,虽然然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对儿女的爱,对儿女不变的、坚定的爱。

母亲的姿势,令我潸然泪下……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11

又是一轮圆月时,此刻,你是独坐一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是在家中与亲人共享这温馨美好的夜晚?或许你也如许多游子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此时伫立在月光下,形影相吊,望着故乡的方向,思念着家中渐渐苍老的双亲,或许有一行泪在眼眶里打转?你记得有多久没有和亲人一起共度中秋了吗?不管走多远,父母都是自己心中最割舍不掉的牵挂,就像放飞在空中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总有一根线在牵引着,那根细细的线牵系着心灵深处最最柔软的神经,风吹一下,线动一下,心也跟着起起伏伏。

在这样一个夜晚能和家人团聚是幸福的,尤其还能陪在父母身边,不管多大,在父母身边我们都是孩子;不管多大,父母给予我们的爱都是宽厚的仁慈的。就像今夜的月光,给大地以温情,给人间以希望,给受伤的心灵以慰藉。其实想想一辈子我们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真的不长。年少时我们不懂事,不知道父母的艰辛,还常常惹他们生气。等长大了,我们象离开巢的小鸟飞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时也很无奈,我们在外拼搏着,挣扎着,隐忍着,常常忽略了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更很少有时间去关心他们。等我们终于闯出了一片天地,也拥有了自己相爱的人,有了自己的家庭,我们更多的关心的是自己的小家,从此和父母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即便如此,父母依然宽恕我们,体谅我们,不愿给儿女增加任何负担。而我们能回报给他们的却是少之又少。当我们为人父母,终于懂得了父母恩,才发现父母已经老了,他们的身体已大不如前。我们才开始后悔,我们才感到愧疚。那就让我们在平日里多关心下父母吧,最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让他们知道我们永远爱他们。不要给自己留下悔恨和遗憾,因为有些东西是无法重复的,比如爱情,比如生命。

在这样一个花好月圆夜,你最最思念的是谁?也许会有很多远方的游子如我一样在这个夜晚最最思念的是自己的故乡吧。因为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因为故乡里有欢乐的童年,有儿时的小伙伴,有熟悉的大山小河,有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有难以忘怀的乡土气息,有自己成长的印记,有懵懵懂懂的初恋,有一生一世的牵挂——故乡回荡着远方游子的啸吟,也蕴藏着天涯旅人的归梦。即使漂泊一生,依旧乡音不改;即使浪迹天涯,仍会梦回故里。故乡就像那永不停歇的泉水一样,在心中汩汩流淌,洗涤着自己的灵魂,漂白着自己的前世今生。我也爱我的故乡,不管走多远也不管走了多久,当有人问起我时,我都会骄傲的告诉他我的故乡在呼伦贝尔,那里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美丽,那里也没有外面的世界这样繁华似锦,但那是我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我最热爱的土地。

我喜欢夜晚,我讨厌白日里的嘈杂,我喜欢夜晚的宁静。也只有在夜晚,才会还原一个最本真的自我。夜晚可以任思绪自由飞翔,任它飞得很高很远,可以回忆昨天,也可以思考明天。似乎很多人亦如我一样,常常在平淡过后的夜晚回味起寂静夜空中曾经烟花般的美丽。在这样一个月圆之夜,我又回忆起许多如烟的往事,回味时依然那般美好,虽然有着淡淡的感伤,但一切又早已释怀,留存这份回忆就已足够。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在这个明亮的如水月夜,多少有情人在痴痴相守,又有多少有情人天各一方,千里共婵娟?如果她就是你千枝梅林中所想摘取的那一枝,如果她就是你三千弱水中所欲捧起的那一瓢,那就勇敢的去追求吧。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祝愿恋人们永远幸福,永远在一起。祝所有人中秋快乐!

最后借用张爱玲的一句话: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12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从现在做起从点滴以实际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教学过程:

一、听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伴随着这首优美感人的母亲我们一起走进感恩父母主题班会,许久以来,我们习惯了一种关爱,渐渐的我们忘记了感动,忘记了说声谢谢。今天,让我们触摸心底里最柔软的角落,走进父亲,母亲,去感受父母的爱,父母的情,体验亲情的无私与伟大。今天,有迟嘉、曲宏业同学和我一起主持这节班会。下面有请迟嘉、曲宏业。

(女)是呀,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男)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女)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

(男)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

(女)这个人就是娘啊,

(男)这个人就是妈,

(女)母亲永远给我们挡风雨,

(男)父亲一直牵着我们的手;

(女)父母的爱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黑暗里的一束光明。

(齐)父母的爱是崇高的、无私的和伟大的!

(女)《感恩父母》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男)父爱如山,母爱如河。首先,有 + + + 为我们带来父亲,母亲的故事。

(生讲二个故事)①六旬老父捐肾救子: 2003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②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了,当抢救人员发现一位母亲时,她已经死了,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又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准备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里面有一部手机,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写着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大灾大难面前,母爱,孕育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女)听完了这些故事,我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相信每一位同学的心情都无比的沉重,父亲的爱,母亲的爱在儿女面前是那么的无私而博大。在那么多绚丽多彩的词语中我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辞藻,突然我觉得父母的爱大的就象一棵苹果树。下面让我们走进一棵苹果树的故事去感受父爱,母爱的大爱无边。

(播放视频苹果树的故事)(女:)父母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我们快乐,父母就快乐,只要我们幸福,父母就很幸福。当我们理解了这份真谛时,我们把一棵苹果树比喻成我们的父母又是多么的贴切。

(男)是呀,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我们又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呢?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故事,值得我们去品位,下面有请

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感恩父母的历史小故事一起分享,让我们静听,反思。(生讲感恩故事 ,如: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与母亲的故事等等 )欣赏着,感动着。

(师)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以史为鉴,今天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回报父母呢?我先提问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一)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爸爸、妈妈陪你过生日了?(,那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希望你落实好爸爸,妈妈的生日,那一天说一句祝福的话,或是用节省下来的零用钱为爸爸,妈妈买一件小小的生日礼物,我想这也是对父母一种深情的回报。

(二)、你顶撞过父母吗?那你后悔吗?为什么?(父母辛勤的工作,把好吃的让给我们,把最漂亮的衣服给我们穿。希望我们能健康快乐美好的生活。有时候却忘记了他们的存在。)那以后要心平气和的与父母交流沟通好吗?现在想对妈妈说些什么?想不想说声对不起,让我们一起对父母说些祝福的话好吗?让我们一起说:祝爸爸,妈妈平安,健康。其实关心孝敬父母,有时候就是很随意的陪父母聊聊天,就是一声祝福、一句问候、一朵鲜花、一个拥抱,甚至只是一个微笑。

下面让我们欣赏一部短片《请用心体会》(内容诠释了母爱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以及母爱的伟大无私)通过短片我想我们能够深深理解这份爱的真谛。

于老师做班会总结:

一粒明矾浚入水中可以祛除水中的杂质,一棵感恩的种子埋入心中,必将净化心灵。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世界首富伟大的慈善家比尔盖次是这样回答的: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敬父母。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能记住这句惊世之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去感恩你的父母,如果有一天当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时,你能够紧紧握住他们的手,就像当年他们握住你的手一样。我想,也就达到这节班会的目的,最后,作为子女,让我们祝福天下所有的父母安康,幸福。同时,作为母亲,我也要祝天下的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度过每一天。

(女)今天的班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