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雨巷诗人

雨巷诗人

时间:2023-05-29 18:00:12

雨巷诗人

雨巷诗人范文1

被诗人深情的眼神追随着,冰雪聪明的施绛年又何尝不知戴望舒对自己的心思,但性格活泼的施绛年对他更多的只是敬重,并无爱意。

由于少年时期感染天花,戴望舒原本英俊的面容上落下了一些坑坑洼洼的瘢痕,这曾让他备受嘲笑,虽然才华横溢,诗名在外,但内心深处依旧自卑和敏感。木讷、腼腆的诗人对爱情羞于启齿,只能用擅长的诗歌含蓄表达。他写了一首又一首的情诗给她,但她却表现得无动于衷。施绛年的冷漠让戴望舒痛苦不堪,但碍于哥哥的情面,施绛年也不能完全不顾及诗人的颜面,一边闪烁其词,刻意躲避,一边也以少女的调皮偶尔让他拥抱一下,或轻吻一下诗人的面庞。正是她这种若即若离和不敢果断拒绝的态度,让诗人患得患失的同时也越挫越勇。

《我底记忆》是戴望舒出版的第一部诗集,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扉页上,他印上了A Jeanne(给施绛年)几个法文大字,还用拉丁文题上了古罗马诗人的诗句表白。摊牌后,施绎年拒绝了。无望的诗人宛如天塌地陷,觉得活着也没什么意义了,竟然要去跳楼。在这样的情况下,施绛年心软了,最终勉强答应了诗人的请求。

1931年,施绛年和戴望舒举行了订婚仪式,但同时也提出了结婚的条件,那就是戴舒必须出国留学取得学位回来有了稳定的收入后,才能结婚。为娶得心爱的姑娘,戴望舒次年踏上了赴法留学的征程。穷留学生的日子是很艰难的,戴望舒只有拼命地读书和翻译。生活的困难总能坚持过去,但感情的负累却让他心力憔悴。

一开始,两人书信来往还算频繁,可时间久了,施绛年的回信越来越少,字里行间甚至有些冷淡。更让诗人无法接受的是,他昕说她在国内竟和一个冰箱推销员好上了。心爱之人移情别恋,诗人再无心思读书,1935年,已忍受了三年相思之苦的他急匆匆地回到了上海。他不顾一切地来找施绛年,当这一切得到证实,他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然后又登报解除了婚约。他在译诗《恋爱的风》里痛苦的吟唱:“恋爱啊,我的冤象我啃着你苦味的根!”

刻骨铭心的8年苦恋失败了,为了排遣他无法驱赶的忧愁,诗人的另一个好友穆时英开始竭力撮合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与之相爱。戴望舒第一眼看到穆丽娟时,就想到了雨巷中的那个像丁香花一样的姑娘。于是,他开始主动接近这个比自己小12岁的女孩。

他们的交往很顺利,穆丽娟也很崇拜戴望舒。相识半年后,两人订婚,并于1936年6月举行了婚礼。

他们婚后的生活一开始无疑是幸福的,不久,他们的女儿戴咏素也出生了。可对于诗人来说,宁静的生活让他偶感寂寞,而穆丽娟也日渐发现诗人的生活并不浪漫,丈夫每天除了看书几乎很少说话。更让穆丽娟感到不悦的是,丈夫在为《初恋女》写的词中说:“你牵引我到一个梦中,我却在别的梦中忘记你,现在就是我每天在灌溉着蔷薇,却让幽兰枯萎。”这不能不让她浮想联翩,她认为幽兰是丈夫念念不忘的施绛年,而自己却是带刺的蔷薇。此时,戴望舒并没有察觉妻子心理的变化,依旧忙碌,这让穆丽娟更加感到压抑和沉闷。

1940年6月,穆时英在上海遇刺身亡,由于政见不同,逃亡香港的戴望舒不准妻子回去奔丧。半年后,穆母也病逝了,而戴望舒又扣下了穆家拍来的电报。从别人口中得知消息的穆丽娟虽然带着女儿回到了上海,但还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就在悲痛万分的穆丽娟感觉不到戴望舒的爱时,一个大学生的疯狂追求却让她体会到了爱情的如火如荼。

穆丽娟决定离婚。戴望舒这才感觉事态严重,立即回到上海。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挽回妻子的心了。

1940年12月的一个深夜,戴望舒留下一封绝命书,在痛苦中服毒自杀,但最后却被朋友救了下来。即便如此,也没能让妻子回心转意。此后的两年时间,戴望舒歇尽全力去弥补自己对妻子的爱,可自始至终都没能得到回应。1943年1月,两人签字离婚。

离婚之前,作为抗日爱国人士的戴望舒被日本特务逮捕,身体倍受摧残。出狱后,破碎的婚姻又让他几近绝望。就在这时,一个活泼热情的南方女子杨静进入了他的视线,让给予了他新的希望。

比戴望舒小21岁的杨静个性十足,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嫁给了戴望舒。1943年5月,两人在香港结婚。新婚初期,戴望舒衣食富足,有房有车,自然,杨静也风光无比。可是随着两个女儿的相继出生,年轻的杨静还是爱玩任性,而历经感情磨难的戴望舒则更渴望安定的生活。于是,两人开始为琐事争吵,感情也出现了裂痕。

1946年春,戴望舒全家回到上海。收入的急剧减少和身体的病痛,让诗人急需理解和支持,可最后换来的却是妻子的红杏出墙。1948年来,杨静提出了离婚……

雨巷诗人范文2

[关键词]雨巷 四美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这首诗之所以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在于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四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形式的音乐美和新颖的象征美。

一、意境的朦胧美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以下意象。

第一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

第二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这里的雨巷,既可实指雨巷,江南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我们也可以把雨巷虚化,这是一条追求之路吗?前面是什么地方?它通向康庄大道还是通向死胡同?人生之路不也这样?

第三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漾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因为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在李Z和李商隐的诗中都有丁香这种意象,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乌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摊破浣溪沙》)李商隐诗中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句子。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不论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是姑娘。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缥缈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二、情感的含蓄美

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含蓄,使人难以明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情绪呢?从诗中我们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但这种情感的含蓄美更能激起人们探究的兴趣,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这首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现实生活中完全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多情的少年,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邂逅一位美丽的少女,这少女是那样地孤傲、高洁而忧郁,她令少年怦然心动,念念不忘,“辗转反侧,寤寐思服”,于是诗情喷发,有了诗中这样莫名的忧愁与惆怅:也有人把“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憧憬什么,追求什么,有时说不清楚,道不明白。心理上陷入一种苦闷彷徨、孤独无助的境地。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这首诗也许就是诗人在这样特定心理状态下发出的感叹,留下的思想印痕。还有读者联系特定的政治背景,把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得更“实”一些。这首诗写成于1927年夏天,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非常黑暗,戴望舒作为一位曾经追随过革命而世界观又尚未根本转变的知识分子,内心难免痛苦失望有幻灭感,思想上消沉,行动上彷徨。时代和个人的忧愁交织在一起,他写出《雨巷》这样的诗,也就顺理成章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雨巷》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在特定年代里的思想与情绪。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都源于这首诗情感的含蓄美。

三、形式的音乐美

这首诗在形式上给人印象最突出的是它的音乐美。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分明,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美化了声律,增强了诗歌的抒彩。全诗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而句中韵(ang韵)的运用,是戴望舒新诗写作中的一大创造。如开头和结尾的两节中,“彷徨”“长”“望”“香”“样”,都是同一韵母ang的字,而且又恰恰和韵脚“长”“巷”“娘”韵母相同,这些字被有意识地安排在诗行内部,构成句中韵,在诗中不断出现,一再重复,并与句尾韵相呼应,形成了鲜明的音乐效果。

四、新颖的象征美

雨巷诗人范文3

[关键词] 雨巷;蒹葭;意象;抒情主体

施蛰存曾这样评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兴起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戴望舒虽被看作是现代派的主将,但是他的成名作《雨巷》却并不是纯粹的“现代的诗行”。

《雨巷》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有明显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在《雨巷》中出现多达7次的“丁香”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就已经存在,多用来表现愁怨之情。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浣溪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第二,《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意象是超感官的,例如“丁香一样的忧愁”是抽象的心理活动与视觉的融通,“太息般的目光”是听觉与视觉的融通,这种突破语言局限的通感修辞手法,多被认为是戴望舒接受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影响的结果。其实, “通感”手法早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的“季札闻乐”就有所体现:“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1]。第三,《雨巷》运用了大量的近义形容词和具有复沓效果的词语、句子。近义词的使用例如:“惆怅、哀怨、愁怨”、“默默、冷漠、静默;词语的反复:如“惆怅”使用2次,“彷徨”使用3次,“悠长”使用4次;句子的反复,例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种词语、句子的反复手法在《诗经·秦风·蒹葭》(以下简称《蒹葭》)中也有所体现,甚至有论者认为《雨巷》表现的“邂逅情结”起源于《蒹葭》。

此外,《蒹葭》与《雨巷》都是抒情诗,主题历来都有争论。有所不同的是,因《雨巷》诗作者身份明确,有论者将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诗人当时的人生经历及其性格特征加入到主题的确定过程中。但是我们认为,“抒情主体”与实在的作者是有区别的。“在诗人的意象中,抒情主体根本不必是他自己。它可以是一个完全虚构的形象,诗人可以进入这个形象,也可以用它作为面具,把自己掩藏在它背后。”[2]这一主体感受、描绘的对象,只是“对于他自身中展开的经验有关键作用的东西。以这种方式投射的抒情主体环境中的对象,在抒情诗客体层次的整体中,发挥着刺激物和背景的作用,抒情主体的经验和情感由此得到展开。这些情感通常根本不是用语词指出的或以任何其他方式提到,可以说它们是借助于句子的表现功能由读者个性化地唤起的,它们可以为他感受。”[3]抒情主体与客观现实有距离又非完全独立,抒情诗中的现实是被情感主观化的现实。《蒹葭》的诗作者身份未定,无疑有利于诗歌从情感上影响读者这一功能更好地发挥。那么,有明确作者的《雨巷》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感染读者的呢?

《蒹葭》一诗,在凄清的氛围之下,在对“可望而不可即”的佳人的反复吟咏背后,都是诗人凝神注视的目光。这首诗最终在诗人的长久凝望中结束了,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凄清氛围中结束了,情感并无起伏变化。而《雨巷》中“抒情主体”的情感是一个动态的展开:相遇进而凝视,但在第四小节、第五小节反复强调的“姑娘”只是“飘过”而已,在第六节,甚至“姑娘”的“颜色、芬芳、眼光”都“消散”了。此外,首尾两小节用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字强调“丁香姑娘”只存在于自己的“希望”之中。难得的是,即便“丁香姑娘”已经消散,诗人并没有遗憾之情。与古典佳人形象不同,“丁香姑娘”的价值不完全在于拥有吸引诗人接近的美感,而是能让人生步入“雨巷”的“我”,得以通过“丁香姑娘”而一抒愁怨。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是在从凝视到超脱的心理转化中完成了“抒情主体”的具体化,并被这不可言喻的情感所感染。这种效果是与追求情感单纯的《蒹葭》截然不同的。

综上,尽管戴望舒的《雨巷》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多有继承,但是“雨巷诗人”从凝视而达超脱的情绪变幻节奏是充满着现代感的。或者说,诗人将自身从客观世界提炼出来融入作品之中,并用抒情主体面对“丁香姑娘”时产生的多层次的变幻的情感感染读者的心灵,以此增加作品艺术价值的创作手法是对古典诗歌的某种超越。对于《雨巷》的解读,也许我们在关注戴望舒个人经历给诗歌带来的多元化解读可能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并探究这首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http:///eyjx/1/ReadNews.asp?NewsID=2340

[2][波]罗曼·英加登著.陈燕谷 晓未译.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65

雨巷诗人范文4

众所周知,任何文章的结构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诗歌也不例外。要清楚理解《雨巷》的主题,就必然要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雨巷》约作于1927年夏天。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无数共产党和革命者遭到了屠杀,诗人因加入共青团也遭到通缉。诗人从飞腾起来的理想,几乎淹没于残酷的现实,其内心苦闷仿徨,但仍心存希冀与理想,只不过这种希冀与理想是渺茫和缥缈的。《雨巷》便是诗人在革命低潮时期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以作者为代表的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擅用象征手法进行意象的摄取。诗人笔下那位匆匆相逢又相散的姑娘,显然有象征意义,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诗人心中高洁、美丽的理想,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可望不可即,难于把握,给人短暂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眷恋和无限的怅惆、缠绵。

丁香姑娘也可以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佳人,她妩媚、冷漠而高傲。诗人在此时此刻,希望逢着这样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以慰藉自己的孤独和彷徨。

那么,戴望舒是怎样根据这一主题来安排《雨巷》的结构呢?

《雨巷》共七节,诗眼是“愁怨”,全诗紧扣“愁怨”展开。

第一节,写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二节,写姑娘的出现。体现诗眼的词是忧愁、哀怨、彷徨。

第三节,写姑娘默默行着向我走来。体现诗眼的词是冷漠、凄清、惆怅。

第四节,写姑娘走近。体现诗眼的词是静默、太息、凄婉迷茫。

第五节,写姑娘走远。体现诗眼的是静默,并用“颓圮的篱墙”烘托诗眼“愁怨”。

第六节,写姑娘的消散。体现诗眼的词是太息、惆怅,并用“雨的哀曲”烘托诗眼。

第七节,写姑娘消散后,我希望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又一次从我身边飘过。

第一、第七节首尾照应,强化我的希望。重叠反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

第二、三、四节,写诗人正面与那位梦幻般的姑娘相逢。第五、六节,则是诗人回转头来,目送那从身边飘过的女郎远去,一直到消失。这五节诗分为两个层次,按“远―近―远”的空间顺序行文。

据此,《雨巷》的空间结构思路是非常明晰的,即:我的希望――逢着一个姑娘(1)―姑娘彷徨出现(2)―姑娘向我行走来(3)―姑娘走近(4)―姑娘走远(5)―姑娘消失(6)―强化我的希望――飘过一个姑娘(7)。

雨巷诗人范文5

一、在丁香的忧愁中去读

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丁香花纤小玲珑、清香幽雅,有着天生的忧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经成为高洁、美丽、愁怨的象征。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宋代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都以丁香喻忧愁。有诗云:眉头紧锁,锁住万种笑颜;丁香作结,结出千般愁怨。我们要在丁香的忧愁中去读丁香姑娘的忧愁。姑娘的愁怨虽不似天风海雨,却也挡不住,藏不了。相见恨晚的愤怒、彳亍彷徨的犹豫、擦肩而过的凄苦都如眼前的丁香清清楚楚、真真实实。用心用情地去读,愁怨的不仅是丁香姑娘。可爱又可怜的姑娘,你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我在“雨中痛苦,痛苦又忧伤”。

二、在雨的哀曲中去读

雨巷是诗歌的背景,雨是雨巷的背景,雨巷是诗情,雨更是雨巷的灵魂。巷中有雨,雨中有伞,伞下有人,人有愁心。愁心难解,愁情难遣。“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蒙蒙细雨如缕缕愁思,置身其中,怎能不愁苦万分?丁香姑娘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心思,共同的愿望,只是“深深雨巷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试问姑娘愁几许?深深雨巷蒙蒙雨。情深如雨,雨如深情。我丁香的姑娘,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李清照说:“一曲相思一曲愁,一曲哀怨付东流。好梦如雨随风散,才下眉头上心头。”风过雨停泪无声,相思在那烟雨中。雨是相思的种子:相思泪如雨,相思洒红雨,相思苦梦雨何曾歇。雨是忧伤的旋律:巷子在雨中悠长,丁香在雨中芬芳,姑娘在雨中彷徨.....雨中的油纸伞令我神往。雨是哀婉的曲子: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一句话,我和姑娘无限的哀思,要在雨的哀曲中去读。

三、在太息般的眼光中去读

象征派代表波得莱尔说:“忧郁是美出色的伴侣。”代尔说:“忧郁是甜美的音乐。”弥尔顿说:“忧郁是圣明圣洁的女神。”雪莱说:“倾听最哀伤的思绪才是最美的歌。”姑娘的美丽,不仅在于她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更在于她丁香般的惆怅和太息般的眼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太息是心灵的真实。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把姑娘内心的迷茫哀怨、忧郁深邃体现到了极致。遗憾啊,我已经站在了你的眼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丁香姑娘是在忧郁中哀叹自己的过去,也是在忧郁中迷茫自己的未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寻寻觅觅,又只能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太息般的眼光中读出忧郁,在忧郁中读出丁香姑娘的魂灵吧。

四、在梦的迷茫中去读

《雨巷》中的我就是姑娘,姑娘就是我。我们一样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们一样地默默地彳亍着,一样的冷漠,凄清又惆怅;我们有着一样的相思,一样的期待。然而相思成梦,美梦却难成真。她静默地走近,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梦是《雨巷》主要的背景意象,预示故事迷茫凄婉。《雨巷》中的爱情故事像梦一样的美丽,我渴望逢着的姑娘也像梦一样的可爱真实。可梦终究虚幻迷茫,我心爱的姑娘最终飘过身旁,走尽雨巷,留下我无尽的哀伤。爱情的迷茫,一如梦的迷茫。

五、在希望的明丽中去读

《雨巷》整首诗是哀怨凄凉、迷茫忧伤的,但仍然闪耀着希望的光亮。我是一个痛苦中彷徨、迷茫中希望的追求者。诗中第一节说:“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所以“希望”“逢着”,一定要读出幸福,读出爱恋,读出未来的明丽。“丁香一样的姑娘”更要有深深的赞美,甜甜的陶醉。诗的最后一个小节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唯一不同的是“逢着”改为“飘过”,与第一节相比,虽有几丝伤痛和遗憾,但是希望还在,希望的明丽还在。希望是千年的期盼,希望是心灵的呼唤。明天的未来定会像今天的梦一样可爱,我心爱的姑娘还会再来。明丽的希望中才会有希望的明丽。

总之,《雨巷》要在丁香的忧愁中、雨的哀曲中、太息般的眼光中、梦的迷茫中、希望的明丽中去读,读忧愁、读哀思、读太息、读迷茫、读明丽,读爱情的甜蜜,读相思的痛苦。

参考文献:

[1]余光中.评戴望舒的诗[J].名作欣赏,1992,(03).

[2]姜云飞.论戴望舒的诗情结构[J].浙江学刊,1992,(05).

[3]王铁良.论<雨巷>的审美追求[J].文学教育,2009,(09).

雨巷诗人范文6

重视对中学生内心情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社会现实面前让他们拥有对生活的满足感与快乐感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命题。笔者以《雨巷》的教学为契机,就此做了些许尝试。在课堂中,笔者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完成这段诗意的寻美之旅――创设情境,入情;赏析意象,析情;感悟韵节,悟情;拓展延伸,升情。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入情

诗歌是唯美的艺术,屈原的《离骚》如此,戴望舒的《雨巷》亦如此。为了让学生尽快走进《雨巷》的唯美氛围,笔者在课前播放了江涛的MV“雨巷”,然后直接抛出本堂课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前播放的音乐中,你感觉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生答:莫名的忧伤、无可名状的哀愁)。

它取材于一位诗人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85年前,22岁的戴望舒用诗化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出了这种微妙的情绪,感动了无数孤独寂寞的灵魂,这位年轻的诗人也因此一举成名,被誉为“雨巷诗人”。现在,就让我们一齐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播放示范朗读,名家深情低缓的朗诵便于学生进入情境,把握朗读基调。)

接着请学生齐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一首诗是一支歌、一幅画,有时它还蕴藏着一个故事,《雨巷》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简短故事的展开让学生理清了文本的思路,课堂顺势进入第二环节:赏析意象。

第二环节:赏析意象,析情

诗歌的味道第一在读,第二在品。品什么?品析意象。中国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历代诗人在意象的使用过程中使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意识,形成这样一种能力:诗歌鉴赏应从捕捉意象入手,并围绕着意象去想象和体会。

整首诗f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也是整个意象群中的核心意象。就此,笔者围绕着故事主角“丁香姑娘”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在这个故事中,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姑娘?这个姑娘像什么花?

2.诗人为什么选择丁香花呢?丁香一般的姑娘有着怎样的特点?(联系图片、古诗词中的诗句、流行歌曲《丁香花》歌词,引导学生体会“丁香”意象的意蕴。)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3.哪些诗句的描写更具体地表现了姑娘的美丽、高洁和忧愁呢?她有怎样的声音,怎样的动作,怎样的神情?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这些句子,重点品读。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丁香姑娘美丽之外的高洁、忧愁,笔者鼓励多个学生进行朗读表演。此时再次强调朗读要点:节奏、重音、语调。

教师引导比较:哪位同学的朗读更到位?对比朗读的双效应:强化丁香姑娘的意蕴,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突破难点:雨巷是一首重象征的抒情诗,你怎样理解诗中的丁香姑娘?诗人的忧伤缘何而来?这里主要是对丁香姑娘形象的象征意义作出个性化解读,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提出问题后先小组讨论,再交互讨论。交互讨论时,笔者适时补充相关知识: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笔名望舒的由来。

学生对此给出了多重解读:丁香姑娘应该是作者心中期待已久的恋人,或许是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理想,也可能是诗人的“心理自我”。

重点和难点解决了,诗歌中的意象群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象美也就水到渠成了。此时,笔者抛出这一轮的最后一个问题:这样一位寄寓了诗人丰富情感的姑娘出现在怎样的环境中?

然后引导学生简要分析文本中的其他意象:象征愁思的雨、有着颓圮篱墙的狭长破败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这几个意象构成了清冷破败空寂的背景,带给人冷漠、凄清、惆怅的感觉,而在此环境中出现的人也是忧愁哀怨的。在《雨巷》中,情即景,景即情,它们共同营造了《雨巷》的意境美。

雨巷诗人范文7

关键词:诗歌诵读 意境 情感基调

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很多老师反映:无论我们查阅多少资料,费尽多少精力对诗歌进行讲解分析,学生还是云里雾里,无精打采,听不进去。其实,不少学校,这种现象很普遍。诗歌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富有结构美、音乐美的特点,非诵读不能领悟其意境,非诵读不能领悟其精髓,不然,怎么叫“歌”呢?“‘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套用在诗歌教学中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当然,诵读诗歌也不能乱读,或者在教学中只求简单的背诵、默写。诗歌诵读要讲究方法,既要引导学生领悟其情感,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否则,那“义”也不会“自见”。下面,我以《雨巷》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诵读训练。

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确定诗歌情感基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概括地说,就是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的结合。不少老师在诗歌教学中把分析诗歌意境具体化为寻景――构境――析情三个步骤,即通过对诗歌客观之“景”的描绘分析,进而引导学生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观之“情”。笔者认为: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开启想象的大门,分析诗歌的意境:或清新自然;或浓郁雄浑;或轻松愉快;或凄婉迷茫……进而使学生领悟诗歌的情感。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分析诗歌意境是读好一首诗歌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诵读诗歌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

诗歌情感基调指诗歌的基本情调,也就是诗歌感彩的一种综合体现。诗歌情感基调主要通过诗歌的意境,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得以体现。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应在理解和表达的统一中,在情和声的统一中,使诗歌情感基调得到完美体现。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应注意两点:一是诗歌情感基调总是与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相吻合,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确定的情感基调应再现诗歌意境,体现诗人的创作意图,诵读者对诗歌的情感理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语调风格应与作者的情感态度大体一致。二是诗歌情感基调是统一而有变化的:一方面,诗歌都有贯穿始终的统一基调,即思想感情发展的总的方向;另一方面,在这种统一中又存在变化,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既要保持诗歌情感基调的统一性,又要注意这种感情层次上的变化。当然,还有读者的创造性理解。

《雨巷》是一首富有音乐美、朦胧美和浓郁的象征色彩的抒情诗。诗歌通过“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的诗意描绘,通过与丁香一样的姑娘从期盼、相遇,到远去后思念的整个过程的描述,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凄清寂寞、哀怨惆怅、凄婉迷茫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情感。诗歌主要采用“雨巷”、“我”、“丁香姑娘”、“油纸伞”这一组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其意境哀怨惆怅、忧郁迷茫,但整个画面及情感又不失为一种朦胧的美,给人以无比想象的空间。这是整首诗贯穿始终的统一情感基调。在这统一基调下,作者的情感也有一丝的变化。你看:“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后来,“我”在雨巷中与这样的姑娘短暂相遇了:“她像我一样,像我一样的,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并且“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我”似乎找到了一直渴望的知音,“我”的情绪也就随之起了一丝变化,这是一丝短暂的欣喜。但随着姑娘的远去:“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我”的这种惊喜也就随之消失,恢复原来的哀怨惆怅,剩下“我”的独自彷徨。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既要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又要注意作者情感的这一丝变化,在诵读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二.以诗歌意境、情感基调为基础,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

为了再现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在诗歌中所渗透的情感,感染学生,活跃课堂,让学生热爱诵读、热爱诗歌,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使诵读停顿有节、轻重适度、节奏鲜明、抑扬顿挫,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1、停顿

停顿是指语流中出现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出于生理上换气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语法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情感表达上的需要。在诵读中,适当的停顿可以使声音错落有致,使表意清晰,便于达情。恰当的停顿运用会形成节拍,节拍可以增强诗歌诵读的清晰度和节奏感,这也是形成诗歌节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简单谈谈后两方面的停顿。

语法停顿:由句子的语法结构造成的停顿。一般来讲,下面几种情况可作适当的语法停顿:

⑴主语和谓语之间;⑵动词和宾语之间;⑶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⑷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⑸方位词后;⑹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因为、如果和等)。

情感表达停顿:为了突出诗中某种感情,诱发听众思考,感染听众而作的停顿。这种停顿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当然,在具体诵读某首诗歌的时候,要统筹兼顾上述三方面的停顿,不能机械套用。是否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对诗句的是否停顿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结构相同的段落(《雨巷》的首尾两节)或结构相同的句子,为避免单调,可根据情感作不同的停顿。还有,停顿要注意“声断气连”的适时处理,否则,读出来的语调给人生硬、呆板之感,既会破坏诗歌的节奏美,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诗歌的情感。

我以《雨巷》诗的第一节为例,谈谈诗歌的停顿。诗的开头一节是全诗主旋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闭目回味,在学生脑海里呈现这样的情景:以情而言,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以景而言,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此情此景,水融,幻化为一体。何等孤寂!何等惆怅!何等美妙!结合上述停顿要求,可作如下停顿划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2、重音

着意加重或弱化某些词语读音的现象叫重音。重音不同,所传达的感情也不同。重音位置的确定取决于诗歌固有的情感,也包含着诵读者对于作品内容的独到理解和表达的需要。一般来讲,它分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处理的重音;逻辑重音是由于表达的需要,特意突出某种意义或感情而对相关词语进行重读的处理。由读音轻重所造成的起伏变化,是诗歌音乐美的重要表现。下面我介绍四种读法:

⑴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调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响一些。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⑵实中转虚法:虚声指声轻气多的声音,即重音轻读法。

⑶快中显慢法: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拉长,形成拖腔。

⑷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

我以《雨巷》第三节为例加以说明: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歌第三节总的感情基调是哀怨、惆怅、孤寂的。上面我说过,在寂寥的雨巷中遇到像“我”一样的、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瞬间,“我”觉得找到了知音,“我”的内心起了一丝波澜,有一丝短暂的惊喜。注意,由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所致,这一丝惊喜不是很强烈。因此,其中的两个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的意象“雨巷”和“油纸伞”需要轻重读,要读出如烟似幻,阴霾不开,细雨如愁,孤寂惆怅的情怀。“寂寥”这个形容词应该读得稍重一点,让人联想到雨巷的悠长残破,空寂幽冷。两个“我”字也要重读,第一个“我”稍轻,第二个“我”要读得稍重,并适当拉长声音,以示“我”的惊喜与兴奋,但千万不可读得太重,否则就破坏整首诗的意境了。“默默”一词采用连中带停法,突出“我”的孤寂惆怅。“冷漠”、“凄清”、“惆怅”三个词在读法上同中有变,都读轻重音,只是“凄清”这个词要读得较“冷漠”凝重点,“惆怅”在声音处理上可稍作拉长,但尾音一定要干净、利索。

3、语速

语速是由诗歌的内容及情感的变化来决定的。大体上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快速主要用于表达紧张、恐惧、激动、欢快等心情,表示质问、争辩、斥责、鼓动、号召等声态;中速主要用于感情没有多大变化之时,多为叙述性语言;慢速则用于表现沉重、哀痛、忧伤、肃穆等心情,抒彩浓厚。根据诗歌内容,采用恰当的语速能很好的传达诗歌蕴含的情感。《雨巷》是一首富有浓郁色彩的抒情诗,它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决定了它适宜采用慢速,用低缓的语调进行诵读。我以诗歌的第六节来加以具体说明: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这一节是最能表现“我”的孤寂惆怅心情的。雨巷中,“我”与丁香般美丽而忧郁的姑娘相逢了,但她并没有停下,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样”,转瞬间,便飘过“我”的身旁,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与“她的丁香般的惆怅”,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泥墙”。空留下“我”伴着雨的哀曲,在寂寥的雨巷里自悲自叹,独自彷徨。因此,在诵读这节诗的时候,语速宜慢,语调低缓而忧伤。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人为我们创设的意境之中。

当然,我再次说说,“我”的梦想曾一度短暂实现,有过一丝惊喜。因此在诵读相关诗句时,语速宜稍快一点,以示这种情感的变化。比如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还有如第四节中的“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但这种情感瞬间即逝,在诵读的时候需要细心把握,不宜过分渲染。

诵读的基本技巧还有很多,比如句调处理、发音技巧的运用等,鉴于中职生的客观实际,我就不再谈了。

雨巷诗人范文8

——————题记

再也寻不见它旧时的踪迹。“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昔时美景早已只是往昔的诗词。

再没有身着黑色制服的军事,只有小巷里安静的日子。

那时,诗人在惆怅中瞥见了它的身影,时光在轻叩巷口的青石板。或许,时光并未记住它,没有小桥,没有流水,更没有绿水绕人家,唯留青石,唯留杂生的花草。沉默的美丽。

没有明艳的色调,依旧是简朴的黑白两色,至多,有几抹不太突兀的绿色。

是的,它在南京,在烟雨的秦淮,或许诗人与它邂逅时,正是多雨的季节吧?

初识乌衣巷是在不经意间,只是从书中的角落发现了这美丽的名字。可是在时光的梦境里与它相逢时,却发现这素朴的名字竟是如此安静。

它飘渺在这世间,流过时光的彼岸,青山不改,乌衣巷不曾为谁而变。

有关它的诗很少,除了梦得先生笔下的寥寥数字,没有人会记住它,但是不悔,至少记住它的会有那里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平平凡凡的人。

雨巷诗人范文9

下雨天,真好

江南,烟雨朦胧。小巷静静地流淌在小城间,用优雅的姿态,诠释着小城中的人或事。

矮矮的房屋铺着深黑的瓦片。缝隙间长出些不知何处飘来的草,小小的一株,不起眼却很安静,等待着雨的到来。雨一下,水便从一道一道的空隙间跌落下来,形成一串串风铃。我会特意地走在檐下,享受着雨滴坠落头顶的感觉。一下,一下,仿佛是一个颤动的春天。

于是,门前的水沟便哗哗地响了。细细的,柔柔的,不胜娇羞的......两个手掌宽的水沟中会有浅浅的水滑过,变幻出各种奇异的线条与纹路,交织着,映出矮矮的房檐。偶尔会看见奶奶早晨洗过的菜叶,浮在上面,停停顿顿,终究流向远方。还有邻家小男孩的弹珠,很绚丽,很纯净。不一会儿,会听到“啪啪”的声响,两岁大的孩子光了脚在沟里踩着,一只手笨拙地提着裤角,另一只手在水里划着,一种喜悦漾上心头。妈妈的嗔怪在此刻响起,巷里便热闹起来,雨也欢腾了。

被雨浸湿的青石板一直铺到大伯家的院子边上。老榕树就在那儿立着。雨中的叶是绿的,是密的,是静的,是等待着的。始终如一,它为巷里的人们撑起浓荫,树根嵌在青石板间,铺就通往大街的路,很湿,也很诗意。穿拖鞋的孩子在树底下踩起一道道映着笑脸的水花,上蹦下跳,躲猫猫。善于绘画的哥哥推开窗,在檐下描出老树健朗的形态。淅沥的雨丝结着丁香般的优雅,他在画笔下讲述着他的小巷。

雨下着,滋润了老树粗壮的树干,抿去了人们心间的粉尘,浸湿了小巷里的事。

小巷流淌着,在小城间,在烟雨朦胧中,在人们的心中。真好!用不变的姿态诉说着——就在这下雨天。

【点评】

平凡生活中的诗意——“江南,烟雨朦胧。小巷静静地流淌在小城间,用优雅的姿态,诠释着小城中的人或事”,起笔就令人向往,颇得沈从文之韵味。

“我会特意地走在檐下,享受着雨滴坠落头顶的感觉。一下,一下,仿佛是一个颤动的春天”,透露的是作者一种天真的诗意情怀。正因为有了这种情怀,才有下面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偶尔会看见奶奶早晨洗过的菜叶,浮在上面,停停顿顿,终究流向远方”,这不是波德莱尔的刻意以丑为美,而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动,所以还有了“雨中等待的绿叶”“充满诗意的青石板”“映着笑脸的水花”等,作者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了我们。

雨巷诗人范文10

烟雨的江南,用墨色浸染,

是诗人情感里的诗,画家眼中的调色板,

捻着魂系情牵的油纸伞,足音轻叩,时光拼凑的青石板,

妩媚婉约,在那烟雾蒙蒙,情锁红尘的雨巷间,

/

孤单的油纸伞下,堆藏了多少忧伤和暗淡,

淋落的花瓣,打湿了秀发,浸湿了衣衫,

吞雨如墨绘一副凄美的画卷,

用平仄的脚印,赋一首等待你的诗篇,吟一阕不离不弃的箴言,

用泪,滴一湖的思念,化一湖的墨砚,挥毫整个江南。

/

脉含轻愁,仰望苍天,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间,

你是否,像戴望舒那样,寻觅,丁香一样的爱恋

你是否,有着戴望舒的情感,把我朝朝暮牵?

/

在这单薄的岁月里,我依然用最美的姿势,等待你的出现,

不管,千难万险,你是否会捧着一枚真心,来江南 ?

我愿化成,一座五百年的石桥,只为,见你一面,

轻挽你的臂弯,把身影埋在雨巷,把爱葬在烟雨的江南,

若要走,请把油纸伞带在身边,她就是我,与你形影不离,相伴永远,

雨巷诗人范文11

一、核心素养为目标,集中一点解难题

结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中生活必备语文素养阶段的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两方面内容,笔者确立了《雨巷》的三大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感悟诗歌营造的意境,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二是抓住“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特殊意象,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言说,培养学生的言说能力;三是结合背景,赏析作品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诗歌的思维能力。

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充分理解与分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意向含蓄,对中职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只是对每个意象进行碎片化解读,不加引导,甚至将主题讲出来,必将使这首诗歌的教学流于形式,以至于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笔者所教某班级,以女生为主。她们热情、情感细腻,平时喜欢诗歌朗读,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缺少诗歌学习的有效方法,朗诵水平不高,语言表达能力低下,创造思维能力更是不足。

基于学情,笔者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突破,紧紧抓住“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作为教学内容,紧扣一个“闻”字,形成了“闻香寻人品雨巷”的“动态合作课堂”设计思路,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和生活对话的过程中找到阅读诗歌的有效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言说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动态合作搭框架,闻“香”寻人增素养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笔者采用“动态合作课堂”的教学方法,以“闻香寻人品雨巷”樯杓扑悸罚通过初闻香、再闻香、品诗道等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经典中阅读生活,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言说能力,让学生在想象和对话中实践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突破。

1.任务清单做引领,合作学习打基础

课前,笔者设计了“闻香寻人品雨巷”的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雨巷》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丁香这个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内涵,在此基础上初步诵读诗歌,完成学习任务单。

2.诗中寻香设情境,教师朗诵激兴趣

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笔者以寻香导入:“生活中我们都爱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香味,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诗歌的字里行间闻到花的香味,下面,让老师来朗诵一首关于花香的诗歌,请你来闻一闻它是什么味道的?”引出教师示范朗读,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

3.朗诵“PK”初闻香,充分诵读品诗情

在这个环节中,笔者设置了朗诵“PK”初闻香的活动项目。首先让学生在教师朗诵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寻找诗中体现诗人情绪化的词语,为开展小组诵读“PK”赛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通过个人“PK”、小组竞赛、班级诵读等环节,针对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技巧指导,感悟诗歌节奏美、韵律美。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朗诵积极性,笔者还设计了“吟唱”诗歌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吟唱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实现对第一个教学目标的突破。

4.解读意象再闻香,互动言说抓重点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解读意象再闻香。此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诵的基础上,解读“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特殊意象。这一环节笔者设置了闻“香”寻人的活动项目,利用课前发放的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讨论。首先是再闻香,在朗诵基础上结合诗歌说说诗中的丁香花是什么香味的,提升对诗歌情感的体悟。接着是寻人,主要是围绕诗中“我”在找谁,循着香味,“我”有没有找到,她最后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诗歌要把她描绘成这样一种形象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闻香”和“寻人”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和主题的把握,实现对教学重点的突破。

5.合作“闻香”出成果,展示评价促言说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围绕“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在“闻香寻人”的基础上开展“闻香识人”的小组活动,即在课前学生预习收集关于本诗的创作背景和丁香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基础上,讨论“丁香一样的姑娘”与雨巷意境之间的关系,这是怎样的一位神秘人物,诗中为什么选择“丁香”这个意象,而不选择桃花、荷花这样的意象?结合中国古典诗词和雨巷的特殊环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概括“丁香”的真正内涵和象征意义,从而由象入境,真正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和主旨,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在知道诗歌“说了什么”和“怎么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为什么这样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在活动评价环节,笔者引导学生结合《“闻香寻人”小组活动评价表》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的方式来评价活动的效果,提出作品的改进建议,为课后完善小组活动作业做好了准备,同时评出了本次活动的最佳诵读小组和最佳成果展示小组。

6.读诗言志又闻香,品诗悟道破难点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部分是品诗悟道再闻香。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笔者适时地将学生引导到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对生活的感悟与实践中去。诗人难道仅仅是在寻找“丁香一样的姑娘”吗?如果不是,他又在寻找什么?结合背景,请说说诗人在寻找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与诗人相似的经历?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有什么收获?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次对诗歌的意象和主题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延伸到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中去,从而引导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文学作品的魅力不在于我们找到了作者内心的答案,而在于每个人都从作品中读到了自己。

三、素养提升要总结,教后说教明得失

雨巷诗人范文12

灰色的瓦楞上附着深绿的青苔,瓦沟里招摇着不知名的青草,青草的下面填满了不知有多少个轮回的草的“尸骨”;斑驳的墙壁残留着色泽不一的字迹,从残缺的字迹中或许能读出不同时代的主题;用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不知有多少脚步踏过,粗糙的卵石已被打磨的光滑似玉、晶莹剔透,卵石与卵石的缝隙嵌着绿绿的丝绸一般光滑的青苔,使卵石变成少女胸前美轮美奂的坠子。小巷两边的门户总是虚掩或者紧闭着,似乎不想让来来去去的人们窥探到关于小巷的记忆……

小巷幽深狭长,七月似火的骄阳却很少光顾小巷。从骄阳笼罩中逃进小巷,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沁骨的清凉。那墙角里、屋檐下、卵石上铺着绿绿的、色泽很深、有着丝绸一般光滑质感的青苔,手指一触,一股清凉便依约而来,像轻风、似泉水、如微雨淡墨,可以感觉到有水气在青苔上行走,沁人心脾。那日午后,一位男青年匆匆地从太阳炙烤下逃进小巷,映入眼帘的是一把碎花儿白阳伞,伞下一袭湖蓝长裙,一根乌黑的及臀长辫伴随轻盈的脚步均匀地摆动,袅袅婷婷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小巷的深处,男青年痴痴地望着这静谧的小巷深处,久久的等待着小巷深处再次出现那姣好的身影……幽深的小巷、白碎花儿伞下湖蓝长裙、身后均匀摆动的长辫组成的一幅美妙的图画定格在他的脑海中。到了女人们的夏装越穿越短的今天,已成中年的他见惯了露腰露腿的女人们,脑海里那副图画不仅没有淡去,反而像小巷的青苔历经时间越是久远越是茂盛。

那日午后男青年的守望落空,可他心中坚信那副流动的画面一定会再次出现。于是他选择不同的时段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小巷。熟悉戴舒望《雨巷》的他,抱着与诗人一样的希望: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朝霞绽放的早晨他彷徨在悠长而寂寥的小巷,霞光中的小巷明亮起来,小巷里的居户时而一道门轻轻的开启,他的心随同门的开启而像一只快乐的兔子欢快地蹦跶着,可是飘出门外的不是荷着锄头的农夫就是挎着菜篮的主妇,他的心又伴着轻轻合拢的门沉入小巷般幽深的落寞之中。整个早晨他的心就像从山上流下的小溪欢快时犹如陡峭的地段哗哗地流淌,沉寂时恰似平坦处的一潭死水,不仅波澜不兴而且落寞无边。他真正体悟出戴舒望诗人的希冀: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暮色四合的傍晚,他踯躅在幽深而静寂的小巷,小巷瓦楞上飘荡着袅袅腾腾的炊烟,小巷在炊烟的映衬下变成银灰;小巷的屋檐下栖息的小鸟,悠闲地梳理各自的羽毛;小巷里不知某处藏着的蝈蝈唱着清脆的晚歌;暮色催人归,他一边在小巷中徘徊作归去状,一边默默注视零散归来的人儿,时而被近似的身形掀起心中的波浪,随着身形的渐进,他的心又被抛掷到谷底。他希冀着现实中的小巷会实现诗人的梦想。他感觉到梳理羽毛的小鸟、鸣唱晚歌的蝈蝈都在嘲笑他的痴妄,好在他的同类小巷居户没有人注意他的彷徨。

细雨凄迷的小巷,灰白的瓦楞变成了灰黑色,瓦沟里招摇的小草因雨水的滋润绿得更浓,墙角里、残壁上、卵石边爬满了绿绿的却湿润的青苔,青苔细小而密集,毛茸茸的样子看上去不起眼,却很顽强。一个角落、一些水汽就足够它们生长了,它们静静地生长着蔓延着;男青年彷徨在这湿漉漉的小巷中,期盼中戴舒望诗中丁香般的姑娘的出现,期盼之情就像青苔一样顽强地在他的心壁生长着蔓延着。他想象着心中的姑娘: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甚至她的叹息般的目光∣丁香般的惆怅。

他始终相信上天会眷顾他的一片痴情。他虽不再去小巷中寻找和等待,但他依然相信这个梦一般飘过的姑娘会再度飘来。就在她消失于小巷一个月后的一天,他随同本村的老少爷们一起外出服劳役。在小巷北端的停车点上等车,候车的闲暇里,他向同伴们叙说他曾经的奇遇、描述着那姑娘的仙姿,倾诉他的遗憾和期盼。突然他的一个同伴儿推推他并向小巷深处努努嘴,他转过头去,他的表情一下定格在睁着眼张着嘴:碎花儿白阳伞下一袭湖蓝长裙飘逸而来,瓜子脸上有着一双顾盼生辉的明眸,脸上圆圆的酒窝漾满盈盈笑意。在众目睽睽的男人群中,径直走向停车点的小卖部,买了一瓶500毫升的香槟酒,启盖后她仰着头,细长的脖颈吞噎时喉结一上一下地滑动,一气饮下并随手丢弃空酒瓶。男青年这时好像回过神来,有些酸涩地对同伴们说:不是她。然后又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了句同伴们听不太明白的话:原来梦的魅力就在于不可实现。心中的酸楚与失落就像雨季小巷中的青苔顽强地生长着蔓延着。

至今他的脑海里仍清晰地保存那副美妙的图画,他坚信那个古老的小巷也有相关的记忆。

这条小巷的年轮绝对滚过了一个世纪。

灰色的瓦楞上附着深绿的青苔,瓦沟里招摇着不知名的青草,青草的下面填满了不知有多少个轮回的草的“尸骨”;斑驳的墙壁残留着色泽不一的字迹,从残缺的字迹中或许能读出不同时代的主题;用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不知有多少脚步踏过,粗糙的卵石已被打磨的光滑似玉、晶莹剔透,卵石与卵石的缝隙嵌着绿绿的丝绸一般光滑的青苔,使卵石变成少女胸前美轮美奂的坠子。小巷两边的门户总是虚掩或者紧闭着,似乎不想让来来去去的人们窥探到关于小巷的记忆……

小巷幽深狭长,七月似火的骄阳却很少光顾小巷。从骄阳笼罩中逃进小巷,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沁骨的清凉。那墙角里、屋檐下、卵石上铺着绿绿的、色泽很深、有着丝绸一般光滑质感的青苔,手指一触,一股清凉便依约而来,像轻风、似泉水、如微雨淡墨,可以感觉到有水气在青苔上行走,沁人心脾。那日午后,一位男青年匆匆地从太阳炙烤下逃进小巷,映入眼帘的是一把碎花儿白阳伞,伞下一袭湖蓝长裙,一根乌黑的及臀长辫伴随轻盈的脚步均匀地摆动,袅袅婷婷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小巷的深处,男青年痴痴地望着这静谧的小巷深处,久久的等待着小巷深处再次出现那姣好的身影……幽深的小巷、白碎花儿伞下湖蓝长裙、身后均匀摆动的长辫组成的一幅美妙的图画定格在他的脑海中。到了女人们的夏装越穿越短的今天,已成中年的他见惯了露腰露腿的女人们,脑海里那副图画不仅没有淡去,反而像小巷的青苔历经时间越是久远越是茂盛。

那日午后男青年的守望落空,可他心中坚信那副流动的画面一定会再次出现。于是他选择不同的时段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小巷。熟悉戴舒望《雨巷》的他,抱着与诗人一样的希望: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朝霞绽放的早晨他彷徨在悠长而寂寥的小巷,霞光中的小巷明亮起来,小巷里的居户时而一道门轻轻的开启,他的心随同门的开启而像一只快乐的兔子欢快地蹦跶着,可是飘出门外的不是荷着锄头的农夫就是挎着菜篮的主妇,他的心又伴着轻轻合拢的门沉入小巷般幽深的落寞之中。整个早晨他的心就像从山上流下的小溪欢快时犹如陡峭的地段哗哗地流淌,沉寂时恰似平坦处的一潭死水,不仅波澜不兴而且落寞无边。他真正体悟出戴舒望诗人的希冀: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暮色四合的傍晚,他踯躅在幽深而静寂的小巷,小巷瓦楞上飘荡着袅袅腾腾的炊烟,小巷在炊烟的映衬下变成银灰;小巷的屋檐下栖息的小鸟,悠闲地梳理各自的羽毛;小巷里不知某处藏着的蝈蝈唱着清脆的晚歌;暮色催人归,他一边在小巷中徘徊作归去状,一边默默注视零散归来的人儿,时而被近似的身形掀起心中的波浪,随着身形的渐进,他的心又被抛掷到谷底。他希冀着现实中的小巷会实现诗人的梦想。他感觉到梳理羽毛的小鸟、鸣唱晚歌的蝈蝈都在嘲笑他的痴妄,好在他的同类小巷居户没有人注意他的彷徨。

细雨凄迷的小巷,灰白的瓦楞变成了灰黑色,瓦沟里招摇的小草因雨水的滋润绿得更浓,墙角里、残壁上、卵石边爬满了绿绿的却湿润的青苔,青苔细小而密集,毛茸茸的样子看上去不起眼,却很顽强。一个角落、一些水汽就足够它们生长了,它们静静地生长着蔓延着;男青年彷徨在这湿漉漉的小巷中,期盼中戴舒望诗中丁香般的姑娘的出现,期盼之情就像青苔一样顽强地在他的心壁生长着蔓延着。他想象着心中的姑娘: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甚至她的叹息般的目光∣丁香般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