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计划

时间:2023-05-29 17:50:48

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巩固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和《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一、二阶段成果的基础上,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把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为打造自治综合实力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以“以人为本、强身健体”为根本出发点,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培养群众健身习惯,提高群众的体育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体育健身氛围。本着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让更多的人享受体育事业发展的成果。实现公共体育设施明显增多,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显著增强。到年,基本建成以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重点的具有新城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1、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发展到占全总人口的43%以上。

2、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级以上标准的人数不断增多;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

(二)营造建设环境,引导社会多元化投资,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加快规划和兴建覆盖全的全民健身设施,努力实现群众体育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

3、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多渠道融资,保证城社和农村村镇的经济实用型公益性体育设施明显增加。努力实现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乡镇(街道)有体育文化广场,社、行政村有标准小型体育设施

4、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与教育等有关部门合作,加快学校及单位所属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的步伐。

(三)健全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发展壮大群众体育骨干队伍。

5、在城社和农村乡镇,建设规范的体育活动站(点),健全和完善的全民健身网络。全90%的城街道和社、100%的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普遍建有文体活动站(点)或体育俱乐部。

6、加强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和动态管理,实施“体教结合工程”,力争建设以田径、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四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毽球)等项目为重点的1所部级、2所自治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工作,争取创建1所部级青少年俱乐部;加强对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

7、开创社体育新局面,开展创建社体育俱乐部工作;加大职工体育的工作力度,探索职工体育发展的新路子;建设、完善和发展各类体育协会。

8、加强对老年人、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等体育工作的组织指导,使不同人群的健身活动协调发展。

9、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努力使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增长1倍以上。

(四)培育体育健身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提高体育服务水平。

10、提升群众健身消费的理念,发展大众化的体育健身场所,培育体育健身场,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消费需求,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11、积极引导和鼓励开发大众化的体育健身产品和多样化的健身服务,使社会家庭拥有体育健身器材的数量明显增加。

(五)加强群众体育法制建设,依法行政,规范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2、全民健身工作由政府统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努力形成政府领导,体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积极兴办,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群众体育事业管理体制。

13、建立和完善群众体育法规制度体系,加快群众体育法制化进程,规范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六)加强群众体育科研和宣传工作。

14、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更加完善,完成体质测试的人数达到千人以上,为实施科学健身指导提供依据。

15、加强宣传,普遍增强群众体育意识,打造有地方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项目,不断推广健康科学的健身方法。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对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领导。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认真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

2、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协调机构,发挥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领导协调作用,增强各组成部门履行职责的公信力。

(二)改革体育经费支出结构,增加对群众体育的投入。

3、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要改革体育事业经费的支出结构,建立全民健身专项资金,加大公共财政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力度,保证群众体育事业费的增长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而相应增加,加强对全民健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乱用全民健身专项资金。(三)保护扩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规模,解决群众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

4、以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为主线,以点带面,在突出城体育以社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的同时,不断延伸;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适应群众健身需求和特点的经济、实用的中、小型公益性体育场地和设施,改善基层体育设施条件。

5、实施政策倾斜,重点对开展具有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项目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予以扶持和资助。

6、采取新建、改建、开放、合办等多种途径,为广大群众提供不同类型的体育设施,筹划建设新的体育示范亮点工程。

7、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做好“体育先进社”、“体育先进乡镇”的建设、命名和资助工作。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工作措施,努力构建全社会积极参与、多层次促进发展的全民健身事业新格局,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生活化、社会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人民健康幸福、社会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年,人均体育健身活动场地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进一步增加,基本建成符合市情、特色鲜明、比较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

(一)参加健身活动人数显著增加。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逐步增加,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内容之一。到年,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不含在校学生)比例达到60%以上;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达到80%以上;在校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健身活动;职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青少年等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上升。

(二)城乡居民体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有明显改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90%以上,其中20%以上达到优秀标准;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三)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完善。以建设群众身边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全民健身环境。到年,全市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区体育健身公园等较大规模的场馆设施更加完善。各乡镇街道具备一处及以上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室外健身场地;市区的休闲广场、居民小区全部配建健身设施;80%以上的村(社区)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并经常组织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开放率和利用率呈现较大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

(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经常性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组织举办学校、职工、农民、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少数民族和乡镇街道、村(社区)等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体育比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活动,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传统性、品牌性特点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和活动。举办群众喜闻乐见、普遍参与的健身项目展示活动,大力推广各种健身方法,做到“人人掌握一项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五)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完善。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市体育总会,广泛成立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等,各类健身俱乐部、健身指导站、健身气功活动站点等明显增加。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别建立体育组织和活动站点,形成市、乡、村三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通过经常性、制度化地开展形式不一的体育健身活动,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管理规范、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的体育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

(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更加壮大。成立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立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吸纳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并进行相应职业资格认证,建立一支规模合理、结构科学、素质优良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骨干队伍,90%以上的健身活动站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量达到总人口的1.7‰以上。

(七)全民健身科技服务能力快速提高。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依据被监测人员的体质状况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八)全民健身服务业健康发展。体育市场供给不断增加,健身市场规范有序,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识明显增强,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形成适应全市经济发展、满足大众需求、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全民体育健身市场实现健康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大力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放公益广告、宣传画等方式,加大对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各种体育活动及科学健身知识的宣传力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强化“终身体育”教育,提高群众的科学健身素养,在全市大力营造崇尚体育和参加科学健身的浓厚氛围。

(二)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

1、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加快群众身边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步伐,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新建居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健身设施。切实抓好市区及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逐步覆盖到各行政村。有条件的公园、广场、绿地要规划配套体育健身设施。

2、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研究制定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管理使用办法,推动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共享。根据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全民健身日,公共体育场所一律免费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确保使用安全,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有条件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要逐步、适时开放体育设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

(三)大力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1、加强市级健身组织建设。建成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职工、农民、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体育组织,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坚持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

2、加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体育站、村(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完善体育服务功能,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带动基层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全面开展。#p#分页标题#e#

3、加强城乡健身站点网络化建设。坚持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健身站点,大力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站点、健身俱乐部和健身指导站等,逐步实现市、乡、村三级健身站点网络化。在乡镇街道健身站点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培植特色健身项目,健身公共服务信息,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健身服务。

(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突出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各类大型示范健身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本地特色,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依托“杞国古都”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特色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培育打造新的特色活动品牌,构建“市有品牌,乡有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格局。积极开展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切实加快体育健身活动的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进程。充分发挥非奥运项目在全民健身中的引导作用,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非奥运项目的普及提高。定期举办市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带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持久开展。抓好运动员的选拔、集训和参赛工作。创新健身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与旅游、文化、商贸相结合的群众性体育竞赛、展示活动,不断推出适合不同人群、地域、季节的体育健身新形式、新方法,吸引更多群众自觉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

(五)努力提升全民健身科技服务水平。建立全民健身科技服务网,提高全民健身科技服务信息化水平,定期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和各类健身知识培训班,大力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在全市开展“我的体质我知道”体质检测活动,组织群众进行日常体质测定和体育锻炼达标测试,通过体质测定和运动能力评估,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服务。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提升全民健身科技服务水平。扩大国民体质监测网点,向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延伸。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质测定标准,广泛开展测定、达标活动,对符合标准者颁发证书证章,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六)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1、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制定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着重培训体育项目健身技能。全市晨晚练辅导站、健身指导站、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生活化社区、各级体育协会、已配建的全民健身工程等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比例达到90%。

2、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建立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档案,建立健身指导岗位制,明确健身指导的地点、时间、体育项目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实行定点、定时、定项、定岗制度。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登记、审批、注册制度,严把社会体育指导员准入关口。积极探索建立体育健身指导服务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对业绩优秀、群众评价好的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他们开展健身服务的积极性。

3、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严格执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标准,按规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以指导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为职业的,必须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拓宽就业渠道,服务全民健身。

4.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全社会热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经常性开展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组织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深入社区、机关、学校宣传健身知识,普及全民健身科学知识和健身技能。坚持示范推广与日常指导相结合,创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平台,推广多元化服务项目,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七)推动全民健身全面协调发展。

1、发展社区体育。加强社区体育组织建设、设施建设、健身活动、居民体质测试和健身宣传培训等工作,采取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推进的方式,分计划、分步骤、分批次地推进社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最终实现全覆盖。履行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将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各乡镇街道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大力发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指导站、晨晚练辅导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整合街道辖区单位和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2、发展农村体育。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以“送体育器材、送体育知识、送体育活动”为主题的“体育下基层”活动;充分发挥“一场两台”惠农工程作用,倡导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符合本地传统习俗、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强化乡镇街道文化广播体育中心建设,确保有足够的人力从事体育健身工作的指导与服务。

3、发展青少年体育。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开展好中小学生体育联赛,组织好学校春秋两季运动会、冬季长跑、“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把学生体质状况和参加锻炼情况纳入各类招生考试中。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打造增强青少年体质、强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平台。建立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联动机制。

4、发展少数民族体育。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类体育人才。组织开展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和活动。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乡”。#p#分页标题#e#

5、发展老年体育。抓好老年体育协会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体育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加强老年体育教练员、辅导员、裁判员和骨干队伍建设,扶持一批有影响、有特色、有水平的老年体育团队。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新增城乡社区体育设施要兼顾老年人健身需求,老年人互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带动老年人体育工作持续发展。

6、发展幼儿体育。自年开始,在全市定期举办幼儿基本体操汇演,通过在全市推广普及幼儿基本体操,让孩子从小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的同时,也为我市体操、跳水、蹦床项目提供更广阔的选材空间。

7、发展残疾人体育。把残疾人体育纳入特殊教育和体育教育。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项目。积极组织队伍参加上级残疾人运动会和各类残疾人项目比赛。

8、发展职工体育。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充分发挥职工体育协会、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的作用,配置体育健身设施,完善职工工间操,广泛开展符合职工身体状况和职业特点的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定期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工运动会或单项比赛。推广适合不同行业职工的健身运动项目,调动广大职工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八)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推行国家有关体育健身服务规范和标准,大力培育以健身科技服务和健身技能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健身服务市场主体。扶持建设一批社会体育俱乐部、社区健身俱乐部,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健身项目经营的审批和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民政、体育等相关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属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的,应给予优惠政策。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有关规定的,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民健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完善机制,认真组织落实。要加强对本计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强协作配合。市体育局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制定年度推进计划,抓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组织实施;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保证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认真落实推进措施,确保本计划的顺利实施。市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各体育协会,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共同推进全民健身行动深入开展。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3

关键词:全民健身;学校体育;二元互动

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出台以来,全民健身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的开办,大众体育开始蓬勃发展,从事体育活动的人数开始增加,体育项目也不断发生变化,比如说徒步走、攀岩、越野走等,无论是从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更加丰富多彩化,在全民健身精神的贯彻下,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不断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

一、体育的定义

增强体质、健全人体的教育或健身教育。学校体育根据实施教育的对象,可以定义为: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或学校健身教育。所以,体育活动是健身和终生健身的事业与目标。学校体育主要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意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其中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少年和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昌盛。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抓住了学校体育就等于抓住了全中国人的体能。

发展学校体育会促进健身运动向着良好方向发展,同时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也会加快学校体育进一步的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所以说,应该不断的加强对中学生的体育投入,如体育知识讲座、体育项目了解、体育技能等。切实贯彻全民健身纲要精神,使学生不仅获得身体健康,更要获得精神健康。

二、学校体育在在全面实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青少年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体育健身意识淡薄,通过调查得知,青少年普遍因升学压力,淡化了体育锻炼。认为,锻炼是老年人的事,自己年轻力壮不需要从事体育锻炼。不明白体育锻炼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对生活品质的提升。

第二,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及开展经验。群众健身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城市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的好些。群众活动的健身对象年龄不同,体质不同,爱好不同,对组织者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不能用单一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和指导,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展既适合大家又能提高锻炼兴趣,达到增强体质目的。

第三,基础硬件设施的缺乏。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远远达不到人均要求,人们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因此造成体育比赛场地多,利用率低。第四,法律法规的制约,致使人们参加体育锻炼并非自愿,不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第五,在中小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也存在问题。因学习任务繁重而自动放弃体育锻炼的占22.5%,属于外界干扰慢慢地脱离锻炼的占17.5%。调查中59.5%的中学生最喜欢球类运动,15%的喜欢武术,而对田径、素质、器械体操等项目感兴趣,表示喜欢的人分别只占6%、7.5%、10%。由于学生对项目的偏爱,加上锻炼时间又集中在课外活动,势必会对场地、器材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压力。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疏导。

三、要想真正做到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强体育锻炼,必须对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体育项目技能掌握的培养,通过课堂的体育教学,掌握健身方法,同时能够了解各种项目的理论知识,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以及“体育锻炼是为自己强身健体,不是为他人锻炼”的意识。同时可以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与全民健身内容与过程有机结合,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把体育锻炼放在人生发展的重要位置上。不仅做到了强身健体,同时还掌握了体育技能,受益终身。

在践行《纲要》时,学校体育要尽量保持体育最基本的内容和方向,克服各种异化的影响,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益和终身体育观的建立。首先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其次是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会跟着教师后面进行模仿练习。要转变教师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学到体育的技能技术,并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之受益终身。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中小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除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达到体育自立。

四、现今社会,全民健身计划成为主流,在这种大的社会氛围中,学校体育也将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全社会参与全民健身的同时,就是在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创造有利氛围。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融入与延伸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就群众而言,可以将学校的体育场馆与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做到资源共享;就学校而言,是学校与群众双方受益,同时也是学校受益的一个是长效机制;就学生而言,学生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具有相应措施的保障,不仅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发展学校体育会促进健身运动向着良好方向发展,同时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也会加快学校体育进一步的改革,把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增强人们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曲宗湖.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 体育科学2008.167—173

[2]张学亮. 美、日、俄与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J]. 天津大学学报.2010.7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扩大竞技体育群众基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全面提升我市健康市民、健康环境、健康社会的城市品牌,为加快“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36%以上,其中16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的城市居民达到21%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以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二)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提高。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体育健身设施明显改善。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50%以上的县(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6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规划建设15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个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30条健身路径和9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

(四)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台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健身操(舞)、抖空竹、骑车、登山、跳绳、踢毽、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

(五)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县(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及老年体协等体育协会。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妇女健身站(点)有较大发展。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加快发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3600人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完善、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七)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通过对公民进行日常体质检测,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八)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适应我市经济发展、满足大众需求、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较大增加。培育和形成我市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研发推广适宜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健身的便于进入家庭的健身设备器材。

三、工作重点

(一)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各级政府要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培育发展基层体育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推进社区体育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扶持社区居民委员会提高体育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社区体育要实现“五个一”,即每个街道至少有一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一个体育健身指导站、一个社区体育俱乐部、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一项特色体育健身项目。整合街道辖区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二)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要建立以农民体育协会为纽带、乡镇为重点、村民委员会为基础的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包括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作用,利用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办好基层农民运动会。

(三)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每周参加2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中学阶段每名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项目技能。通过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办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四)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团队。广泛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教育机构要开设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要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要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建设体育健身设施。

(五)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重视做好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

(六)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鼓励企业制订针对职工的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可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补机制。

(七)积极发展民族民间体育。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高水平体育人才。做好心意六合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传承和保护。举办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和竞赛活动,提高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市县两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规定,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体育主管部门安排使用的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基础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不断扩大公共体育服务覆盖范围,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二)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本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体育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鼓励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三)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特别大力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设计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无障碍设计建设规范标准。基层政府要监督落实。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河流等自然条件,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健身步道等户外运动设施。着力打造沙澧河滨河风光景观带“休闲健身长廊”,争创部级体育公园。实施全市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加快“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路径”建设。

(四)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以上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维修改造各类体校体育设施,使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将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公园每天要安排固定时段向健身公众开放,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更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做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建立投入和激励机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结构、增强活力。体育部门要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费用,用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业务交流、表彰奖励和必要的工作补贴。切实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全市每年发展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低于200人。积极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从事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健身指导职业的人员,必须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并持证上岗。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拓宽就业渠道,为全民健身服务。

(六)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和志愿服务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逐步形成一县(区)一特色、一乡镇(街道)一亮点的全民健身活动格局。定期举办全市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市直机关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充分调动全民参与健身竞赛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丰富全民健身的内容,扩大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组织体系,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七)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力度。健全体质测定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进一步完善市、县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引导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八)做好信息、科研和宣传教育工作。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工作。充分发挥院校的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研工作,研制推广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通过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发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出版科普图书、音像制品,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公民健身素养。借助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体育活动,加强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实施计划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实施。各县(区)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责成体育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和组织共同组织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5

    【摘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和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讨论了全民健身计划产生的必然性和 必要性。认为:7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日益注重体育(包括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体育)在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 重要作用。终身体育、休闲体育已成为影响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全民健身计划既是适应世界体育潮流的产物 ,也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必然和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要求。全民健身是对我国群众体育的继承,并在群众体育 任务、性质、运行机制和组织实施方面都有所发展。

    关键词 世界体育 当代 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 G811.4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Sports and "The National Keep-FitPlan"in China

    Tan Hua

    (Chengd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Basing up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sports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and China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for giving birth to

    "thenational keep-fit plan"in the paper, and thought that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 ve paid more amd more a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sports ( the competitive and

    popular sports )in the healthy-life - style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70s.The whole-life spo rts and the leisure sports have become a trend which affects sports development in the wo rld. "The national keep- fit plan" is both the product adapting world sports trend and

    the necessity of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reformation and socia l 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keep-fit plan" succeses the mass sports and develops the ta sks, essential, running- mechanism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mass sports.

    Keywords world sports modern time the national keep-fit plan

    * * *

    自从“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称赞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 秋、造福社会的宏伟工程。笔者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和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对全民健身计划 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发展趋势,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 全民健身是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60—70年代,70年代末以来。

    1945—1957年这个阶段,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失败和美国影响的扩大,自然体育思想成为战后初期欧洲各国 体育的主流。英、美式竞技运动取代了许多大陆国家体育中体操所占有的主要地位。同时,由于受战争的影响 ,战后各国青少年的体质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通过增加各级学校体育课时、增加经 费、实施体质测试标准制度等方式,加强了对体育的干预。1955年美国成立了总统青年体格健全委员会,之后 有30个州设立了体格健全顾问委员会或指导委员会。瑞典建立了5000多处体育和娱乐俱乐部。英、法等国为解 决兵源问题,也通过办体育夏令营、体育沙龙等形式,在青少年中大力提倡体育运动。东欧及亚洲各社会主义 国家,一般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体委和集权化程度较高的体育体制。这种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体育事务的全面 管理,在运动基础较弱、经济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有利于更快地发展体育、特别是较快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保证劳动群众享有体育的权利。显然,这个时期各国体育的重点在整顿和发展学校体育,大众体育还未被特别 注意;强调的主要是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体育思想的主流,则是自然体育思想(欧美)和主智主义体育理 论(社会主义国家)。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极大地震动了世界,欧美各国纷纷对教育和科学政策实 行改革,并进而影响到体育领域。与此同时,战后国际政治和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带来 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苏联、民主德国在以奥运 会为中心的国际体坛的崛起,大大增强了奥林匹克运动在战后国际社会中的影响。 因此, 在从50年代末到70 年代中这一阶段中,世界体育表现出在科学主义思想和技术论的影响下,注重发展竞技运动和体力教育的特点 。60年代,联邦德国在文化部和内务部下成立了运动部,国会也成立了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特别委员会;在政 府的支持下,德国奥委会从1961年起连续实施了两个推动大众体育发展的十年“黄金计划”。日本在1968年《 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体力发展,保持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进行运动和 劳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1)。出于对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重视, 各国政府改变了 过去一般不直接过问除学校体育以外的体育事务的作法,逐渐加强了对体育事务的干预。许多国家规定了体育 节;从60年代到70年代,许多国家还颁布了一些体育法案。如加拿大国会在1961年通过的C—131法案,日本的 “体育运动振兴法”(1961 ), 法国的体育发展法案(马佐法案,1975),美国的“业余体育法”(1978) 。这些法案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加强对体育运动的国家干预,以促进竞技运动水平的快速提高。体育思想的主 流则是新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体育思想。

    到70年代初,各国已经相继进入经济稳定增长时期,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反 而下降了,各种由于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而来的“文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 的第一大杀手,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1956年,法国、瑞士、波兰等11国在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的赞助下对“闲暇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引起了各国对公众闲暇生活问题的广泛注意。此后, 各国对闲暇生活及体育运动在闲暇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在60年代末以后,休闲活动成为各国 体育科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1965年,林格兰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倡议,指 出:教育是终身的事;教育应包含美育、智育、体育及职业技能等多样化的内容;学校教育应该为终身教育担 任重要角色2)。受此影响,美国出现了“终身运动基金会”一类组织。60 年代末,苏联学者明确提出了终身体 育的主张。1970年,欧洲娱乐会议发表了“休闲与娱乐宪章”。1975年,欧洲共同体通过了“大众体育宪章” ,努力促进各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政 府间体育运动委员会”,主要任务是“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关于青少年体育 的会议,确认了终身体育的普遍价值;1978年,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国际体育运动宪章》,宣布“体育运动 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国际奥委会也加强了体育 与文化的联系,努力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多年来国际奥委会给人的印象是只 关心组织4 年一度的奥运会,现在它参与了更广阔的领域。”3) 1985年,国际奥委会设立了“大众体育委员 会”,并从1986年起开始举行两年一届的世界群众体育大会,1994年3月在乌拉圭举行的第五届世界群众体育大 会, 主题就是“群众体育与健康”。1993年6月, 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在洛桑签订了双方合作备忘录, 指出“双方合作的核心,是全民体育和全民健身。”终身体育、休闲体育、快乐体育成为70年代中期以后占主 流的体育思想。

    战后世界体育发展表明:大众体育的发展决不仅仅只是体育活动发展中一种量的变化,它意味着世界体育 发展中一种质的变化,意味着社会在对体育功能、价值认识方面的新变化,并极大地影响了大众体育的发展。 到1989年为止,已经有80多个国家公布了自己的大众体育发展计划,“终身体育”和“休闲体育”的思想已对 世界体育发生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努力在许多国家中进一步发 展成为有目标、有计划的“健康体能促进计划”。这种计划大多由企业根据国家或权威体育组织的全国性体育 计划而独立制定并实施。例如,在排名前500家的美国大公司中,有300多家在推行各种各样的工作场所健康促 进计划,并且排名越靠前的公司,实施的计划内容也越多 4)。联邦德国以立法的形式, 要求所有有坐式工作 员工的公司,必须在工作场所内提供身体活动空间 5)。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职工身上每花一元健康促进 费用,公司因职工健康改善使生产效率提高而可获利润1.24~8.33元 6)。 日本的许多企业已将健康体能促进 的活动列入企业管理体系中,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制度。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体能测定,并据此决定对 职工的升迁聘退等。

    这种促进国民自觉进行的以自我身心保健为目的的健康保护及促进活动,显然已不同于以往仅靠国家法令 而施行的体育和健康管理措施,而代表着国际上大众体育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台湾,也已从80年代起开展了 健康体能促进活动,并把2000年定为实施全民健康的目标年,而且把“国民健康体能之测定与推广”列为国民 保健6 年计划的目标之一。

    2 全民健身是我国体育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

    40多年来,我国体育曾经经历过3次较大的调整: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1952年赫尔辛基第15届奥运会之前,努力推进群众体育的普及和经常化实际上是中 国体育唯一的任务。在群众中“普及”体育是这个时期中国体育的基本取向。

    参加15届奥运会前后中国体育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国家体委的成立,是新中国体育的第一次大调整。从此 在参加国际体育活动、争取优异成绩,为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服务这一思想引导下,竞技体育已经开始成为大 体育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成为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主要载体。但在十年动乱前,竞技运动与群众体育二者 的关系是比较协调的,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的。体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应有的巨大贡献。

    由于十年动乱拉大了我国体育尤其是竞技运动的发展水平与世界体育的差距。因此,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 会议纪要和1980年中共中央批复同意的国家体委《关于加速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 都提出:“省一级体委继续在普及与提高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既要积极地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有效地 增强体质,使广大人民精力充沛地为四化做贡献,又要花大力气把运动水平迅速搞上去。”7)这是在全党全国 工作重点转移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工作的又一次战略性大转移,也是中国体育奥运战略最终形成的主要标志 。这是当时各方面形势的需要,也是大多数人的希望。但在实践上,如何协调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二者的关系 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15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的 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增强。今天,深入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搞好企业制度改革,完成社会结构由行政结构向法人结构的转换,这就把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问题 历史地提到了全社会的面前。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 素质,促进群众体育、进一步增强国民体质的问题,就被空前突出地提到了体育界和全国人民面前。

    全民健身计划的产生,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的新需要、改变抓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中一手硬、一手软 状况的产物。这是中国体育的第三次重大调整。它意味着中国体育之船有了一只精度更高的新罗盘,以便把航 向校正得更加精确,保证中国体育之船能在21世纪中航行得更加迅速、平稳,并且保持与整个船队的整齐队形 。

    3 全民健身是对群众体育的继承和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既是对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新形势下对群众体育的发展。

    几十年来,我们在群众体育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以十六字原则为核心的一整套工作方法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草案第二十四条中,明确规定:“要遵循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业余、自愿、小 型、多样、文明的原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突出重点。” 这是对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体育的新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在哪些方面对我国群众体育理论与实践有所发展呢?

    3.1 《计划纲要》在充分肯定群众体育工作十六字原则的同时,又增加了“文明”的原则。这就使体育超 越了作为强身健体工具和作为振奋民族精神、为国争光工具的作用,而突出了体育必须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服务、培养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的意义。必须承认:我国群众对闲暇生活的观念从总体上讲还是比较落后的 ,一些消极的甚至是不健康的休闲方式,在部分群众中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因此,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中提出 必须遵循“文明”的原则,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2 在对群众体育性质的认识方面,也有新发展。长期以来, 我们把群众体育单纯视为一种福利,国家 、企业全面包揽,养成了部分群众的依赖习惯和依赖心理,群众体育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不足。在《计划纲 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活化、产业化的全民健身体系,初步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单位、 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要使体育消费额逐步加大等。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表明了这样一个思 想:体育是一种生活消费,国家、社会固然有义务为公民的健康和体育生活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公民自己 也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点:健康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不能完全依赖国家和社会;在基本解决温饱之后,“花钱 买健康”是非常自然的事;花钱吃药,不如在体育锻炼上投资。

    3.3 随着认识上的转变, 带来了群众体育运行机制方面的两个明显变化:制度化和市场化。在过去群众 体育活动的组织中,我们所依靠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这是与过去社会结构中的行政为主的体制相适 应的。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结构 正在向法人结构转变。在这种新的社会结构中,行政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直接控制力相应减弱,转而更多 地依靠法律、制度和市场的力量。在这种大背景下,群众体育必须、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因此,《计划纲 要》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生活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产 业化的全民健身体制;初步建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服务群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良性 循环的运行机制。”这里明确提出了群众体育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目标。而“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 统、工作保障系统和服务支持系统”,则明确提出了群众体育要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目标。

    3.4 在组织实施方面,增加了社区体育的内容。 在我国城镇建设中,社区正在成为新的重要功能单位, 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休闲生活。社区服务的意义和作用日益突出。社区体育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 搞好社区体育不但是搞好全民健身的重要一环,而且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建设健康、积极的闲暇生活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注释

    1)潘志琛,王凯珍,中日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及其比较,中国学校体育,1994(6):55~58

    2)浅田隆夫.社会变迁中学校体育之发展方向.社会变迁与体育发展,台湾文景出版社,1988.7~19

    3)LAOOC. Olympic Retrospective the Games of Los Angeles.LAOOC 1985.203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6

一、反馈信息触目惊心,体育改革势在必行

高校是培养知识分子的摇篮,然而近年来社会反馈信息,反映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不佳确实令人痛心惋惜。如国家体委科研所对全国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一万一千多名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调查后发出了“令人忧虑的是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现状”的呼吁,指出,目前有61%的中、高级知识分子遭受着疾病的困扰和折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部分高校中统计因病不能坚持正常教学、科研的人员多达2713人,其中教授 445人,副教授525人,讲师1100人;其他人员663人。又如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对该所163名科研人员进行体检,其结果是患心电图异常38人,高血脂71入,脂肪肝12人,胆结石8人,乳增生11生,共计140人,发病率高达86%;94年中国科学院有75位知识分子谢世,平均年龄只有53岁;有人还作了这样的统计从1975—1995年的二十年间,前十年知识分子死亡率平均年龄只有58.52岁,后十年则下降到53.34岁,而在同期全国人口平均死亡年龄为68.42岁,说明知识分子的寿命要短10—15年。以上述向几个反馈信息说明这么多知识分子受到病魔困扰,英年早逝,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难道不能扣心自问,我们在增强大多数学生体质、促进大多数学生健康方面作哪些有益的工作,效果如何,不值得深思吗?我们认为高校体育有成绩,但也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五重五轻”即“重竞赛、轻教学”:“重训练、轻群体”;“重形式、轻效果”、“重近期、轻长远”:“重人治、轻法制”,导致高校体育本末倒置,表面看轰轰烈烈,实际上冷冷清清,体育工作者辛辛苦苦忙个不停,实际上没有抓到主要矛盾,没有忙在点子上,不能不说是产生上述不良后果的 原因之一,所以认为高校体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将“为人民服务”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方针,是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体育工作如何体现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问题。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七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体育,体委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还说“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后来江泽民同志继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怀体育光荣传统,1990年春节视察国家体委训练基地时指出“发展体育,振兴中华”: 1994年12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听取国家体委工作汇报,常委们认真研究之后,主要指示精神,反映在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李鹏同志指出“体育工作要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提高国民体质作为重点…。”以上充分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群众体育、群众健康的高度重视、大力开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开展群众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要以最快速度发展生产,人是最积极最宝贵的财富,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培养人才必须是体魄全健的人,花大力气组织、引导动员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是唯一方法,是一种健康投资,可以换回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和社会发展,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事业发达,家庭幸福,个人健康的目的。

转贴于

体育为人民服务,更是人民群众的需要,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十余年改革、开放,基本上实现了温饱,大步奔向小康,吃得跑、穿得暖,银行有了存款,对生活自然产 生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对健康的,运动、健康、长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据有关部门调查,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有97%的人民群众持欢迎态度,健身!健身!健身!!!人民群众共同呼声,遍及神州大地。高校体育教师工作,为人民服务就应该体现在为广大师生员工健康服务,为学校中心工作教学、科研主体服务、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居里夫人深有体会说过:“科学的基础在于健康的身体”。为了国家科学事业的发达,学校发展、培养更多合格人才,为了师生健康,学校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体育工作重要方面,也是体育工作出发点,落脚点。

三、动员、引导、组织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是体育工作的核心。

学校贯彻、实施“全民健康健身计划、开展群众体育活动,首先要保证大学生这个重点,这是学校培养目标和大学生心理、生理生长发育规律规定的,必须抓住这个重点,因此学校体育工作一定要围绕、服从、保证这个重点。

其次是广大教职员工、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过去认为教职员工体育活动的开展是校工会的事,是额外负担,现在看来也应该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份内的事。从目前情况分析,开展教职员工体育活动难度要大些,由于人员分散,一家一室,年龄差异悬殊,健康状况不一,体育基础不同,对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求也有所不同,特别是中年人,处在教学、科研、服务、生产第一线,工作任务繁重,时间难以保证,加之家庭拖累,上有老、下有小,对老人的健康状况担心害怕,对于女升学就业操心牵挂思想包袱沉重,动员、引导组织这部分人参加体育活动是难点,但必须知难而进,否则就会出现职称上去,智能丰富了,体质下降了,病魔缠身,甚至英年早逝的悲剧。

根据我们多年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的体会,只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调整,难点也容易解决。

①始终明确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心,不与中心工作抢时间、争位置。

②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做到内容多样、方式灵活,贯彻“健身第一,名次为辅”的方针,参加人员做到大分散,小集中。

③时间上尽量做到不脱产,不占用上班时间,充分利用业务,双休日时间,细水长流安排活动日程。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7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是中国体育事业一跨世纪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工程,它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国民体质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在初步分析全民健身计划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体育系在计划实施中的任务,以及体育专业教学应如何适应计划实施等问题。

1、全民健身计划基本特点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明确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实施对象、对策、措施和步骤。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1 大众性

全民健身,顾名思义,就是全体人员的健身活动。政府制定计划实施全民健身,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个世纪的到来。

1.2 重点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儿童是重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把学校体育真正作为全民的基础来抓。

1.3 科学性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建立健身理论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挖掘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为群众提供大量的健身方法。

1.4 标准性

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并进行体质测试,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制定锻炼的原则,方法和过程。

1.5 法规性

全民健身计划是政府颁发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行为都不能与之违背。如:侵占场地步施或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所都要面向社会开放等,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的等级制度。

2、体育教育专业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任务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很多新问题,也提供了大的发展机遇。

2.1 为全民健身培养优秀的体育师资

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教学机构,在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必须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以此带动全民健身活动。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直接地与体育教师的素质相联。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

2.2 为全民健身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从现在的社会体育实践看,在全民健身活动中,需大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才。体育教育可以从学历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现阶段可在体育专业内设与社会体育有关的辅修方向或专业方向,进一步过渡到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如:门球裁判、健美操教员、体育舞蹈指导员也可以与社会的有关健身部门联合举办各种形式、项目的培训班。

2.3 为全民健身培养体质监测员

在“一二一”运动工程中,具体倡导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每所学校保证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借此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之逐步为体质监测人员。

2.4 对全民健身进行研究和技术开发

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好的人才资源,可充分发挥这种资源优势。对全民健身基本理论,健身方法、健身用品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研究和技术开发,如创编不同职业的健美操和开发健身器械等,使之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

2.5 开放经营体育场馆

体育系各教研室可将专项场馆承包,在保证教学、训练、科研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 实行有偿服务,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增加第二课堂以及提供教育实践的机会。

3、体育教学改革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相适应

体育系教学改革与发展,应顺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要求,更新办学观念,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1 转变教育思想

改变相对封闭的办学方式;改革以培养教师的单一目标,改变以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与社会的联系,利用社会的力量联合办学,适应对人才的需求;在保证培养 教师规格的前提下p着力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开发,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终身体 育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3.2 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体育专业以前课程调整和改革的优点,注入新的社会信息,并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遵循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规律,实行主辅修课程体系。主修保证学生的质量规格,辅修扩充学生知识面,以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性。探讨、研制社会教育专业方向新的课程体系,创建社会体育专业。

3.2.1 更新教学内容

可以从学科和术科两方面同时进行,为配合计划的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调整,主要任务在于删除那陈旧的内容、避免相同基本理论和技术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增添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方面的内容,尤其应增强适应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的健身方法和手段等内容。术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改过去同一教学内容分散为集中安排,这样能极大的发挥教学内容的整体作用,形成教学内容的优化效果,同时还增设健身方法指导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内容。

3.2.2 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系学、术科各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形成新的教法体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充分体现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新的教法时,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实践中筒便易行,实效性手段要加以总结,进行推广。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8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How the Sports Reform in University

Meets the Need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GONG Mingming

(Sports Department, Huanghuai College, Zhumadian, He'nan 463000)

Abstract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s the finally stage of school sports, it is the interface and turning point for students entering society.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decision whether to be a lifelong sports exerciser in the future. Accroding to explain the importance of implementing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and analysi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h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of how the sports reform in university meets the need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are proposed.

Key words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lifelong sports;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一项新世纪宏伟工程,也是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必将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使之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让终身体育思想在大学时期得到很好的渗透,使高校体育尽快与社会体育相互衔接互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其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

1.1 全民健身对高校体育的基本要求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强调:“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终身身体教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习惯并成为群众体育骨干。”这说明,高校体育既要扎扎实实地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要广泛地开展大众健身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专业人才和群众业余健身的骨干与指导力量。我国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党中央也发出号召“发展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表明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的人关心健康,因此,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提高全民素质,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需要。所以,国民体育应以健身为主,这已是大势所趋。高校体育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以健身为主进行改革,增强国民素质。

1.2 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和关键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是我国国民体质和健康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根据现代教育的观点,高校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是指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强调体育不是儿童期或青年期的最后就停止了,而是要持续一生。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社会给人带来了沉重的生理、心理负荷,因此,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高速度、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所以人们对锻炼身体不仅更为自觉,而且要求作为基础的高校体育能够培养出人们终身从事体育的志向和能力。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已成为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这样才能为全民健身提供可靠的保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到上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就意味着在上世纪末全体学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到本世纪初他们将进入成年人。在这个意义上讲,抓住了学生的健身,就等于抓住了全民健身。所以,高校体育是本世纪实现全民健身的关键和基础。

2 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策

2.1 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技能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高校体育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高校的体育课大都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很少有健身的内容。教师在学生时代学的是竞技运动项目,来到工作岗位后所教也就是竞技运动项目,对如何健身方面知之不多又研究太少。加之,高校体育长期在以竞技成绩论英雄的思想指导下,进而忽视了健身能力、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的培养。因此,在相当部分体育教师意识中健身教育意识还很淡漠。那么,作为教学的主导和执行者的教师,是影响学生和教学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如果教师自己对此没有清楚的认识,也就无法体现其主导作用,也就无法去完成全民健身事业。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民健身的意识。认真研究、学习健身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技能、方法等,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将全民健身落实到实处。因此,体育教师是全民健身的关键。

2.2 理清改革思路、加快课程建设

高校体育教育是多功能的系统教育工程,进行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健康地生活,也是提高人体劳动生产力的必然条件,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所在。作为一门学科而设置的体育课程也应该和其它课程一样遵循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按照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原理而去设置教学内容。随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中心地位的确立,从而为体现上述价值提供了可能。高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即可围绕长期效益进行探索和追求,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机会,珍惜接受体育的有利时机,教会学生学会一定的身体练习方法和知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自觉地、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一定要在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体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课程在设置方面应以开设普通课为主,来充实中学阶段体育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来做好与大学的合理过度和衔接。在教学的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吸收与引进相结合,根据高校的教学条件和场地器材等实际条件,选择健身性强、便于个人独立锻炼活动的项目。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应增加健身性、趣味性以及娱乐性、修养性的体育锻炼项目,体现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及独特性,从而发挥高校体育的真正作用。

2.3 加强学生体育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锻炼身体理论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大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增强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科学健身知识。不但要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机能发展和身体发育的良好促进作用,还应懂得一些必要的运动生理卫生知识。并以此为指导学生将来坚持终身欣赏和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为此,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应在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等特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让学生掌握并自觉运用体育健身知识来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有个人独立锻炼行为能力,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为全民健身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学校应该设立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注重培养学生的优势体育项目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学校体育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自觉健身的积极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的体育项目表现很积极和主动,因而健身的欲望也就很高。而一些学生本身没有体育爱好或优势项目,在体育上平平淡淡,那么体育课上也只是为了应付上课,课外体育活动也更很少参与,因为他们没有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也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大学里开设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本身对高校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很好补充,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健身项目,学生在协会和俱乐部不但可以受教师的理论和专项技术辅导,而且可以参加他们安排的训练、比赛、交流等。尤其对于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技术上可以得到专业教师的正确指导、提高自己的专项水平,而且又可结交到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集学习娱乐和身体锻炼为一体,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特长项目很有帮助。同时,学生体育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加强,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参与,这是培养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的体育能力有效途径。

2.5 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体育意识

从全民健身的角度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上好体育课,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大力宣传体育文化,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积极培养班级的体育骨干、体育委员、体育部长和学生体育爱好者,要使他们成为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力军和组织者,并通过进一步培训,使他们成为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者,这样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大学生具有比高中生更强的体育能力和基础,而大学的体育教学条件整体上比中学要好,所以大学阶段应在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围绕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展开体育教育活动。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做好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衔接。

3 结束语

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应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下,以增强体质,全面发展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配合大众体育相统一的内容和方法,使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相互衔接,相互适应,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全民健身的主力军和终身受益者。高校体育一定要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思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掌握锻炼的手段和方法,增设群众体育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走向社会后使每个学生既是终身体育的受益者,又是体育宣传员和指导员、组织者。树立终身体育观,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由于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会更多地投入到锻炼中去,自觉的、科学的锻炼又使之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9

【摘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和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讨论了全民健身计划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为:7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日益注重体育(包括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体育)在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重要作用。终身体育、休闲体育已成为影响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全民健身计划既是适应世界体育潮流的产物,也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必然和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要求。全民健身是对我国群众体育的继承,并在群众体育任务、性质、运行机制和组织实施方面都有所发展。

关键词世界体育当代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11.4

DevelopmentoftheWorldSportsand"TheNationalKeep-FitPlan"inChina

TanHua

(Chengdu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Chengdu610041)

AbstractBasinguponthebackgroundofthesportsdevelopmentintheworldandChinasincethesecondworldwar,theauthordiscussedthenecessityforgivingbirthto

"thenationalkeep-fitplan"inthepaper,andthoughtthatthecountriesintheworldhavepaidmoreamdmoreatentiontotheimportantroleofsports(thecompetitiveand

popularsports)inthehealthy-life-stylesincethemiddleofthe70s.Thewhole-lifesportsandtheleisuresportshavebecomeatrendwhichaffectssportsdevelopmentintheworld."Thenationalkeep-fitplan"isboththeproductadaptingworldsportstrendand

thenecessityofChinesesportsdevelopmentandtherequirementofthereformationandsocialdevelopment."Thenationalkeep-fitplan"succesesthemasssportsanddevelopsthetasks,essential,running-mechanismandorganizationofthemasssports.

Keywordsworldsportsmoderntimethenationalkeep-fitplan

***

自从“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称赞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社会的宏伟工程。笔者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和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对全民健身计划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发展趋势,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全民健身是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60—70年代,70年代末以来。

1945—1957年这个阶段,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失败和美国影响的扩大,自然体育思想成为战后初期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英、美式竞技运动取代了许多大陆国家体育中体操所占有的主要地位。同时,由于受战争的影响,战后各国青少年的体质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通过增加各级学校体育课时、增加经费、实施体质测试标准制度等方式,加强了对体育的干预。1955年美国成立了总统青年体格健全委员会,之后有30个州设立了体格健全顾问委员会或指导委员会。瑞典建立了5000多处体育和娱乐俱乐部。英、法等国为解决兵源问题,也通过办体育夏令营、体育沙龙等形式,在青少年中大力提倡体育运动。东欧及亚洲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体委和集权化程度较高的体育体制。这种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体育事务的全面管理,在运动基础较弱、经济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有利于更快地发展体育、特别是较快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保证劳动群众享有体育的权利。显然,这个时期各国体育的重点在整顿和发展学校体育,大众体育还未被特别注意;强调的主要是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体育思想的主流,则是自然体育思想(欧美)和主智主义体育理论(社会主义国家)。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极大地震动了世界,欧美各国纷纷对教育和科学政策实行改革,并进而影响到体育领域。与此同时,战后国际政治和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苏联、民主德国在以奥运会为中心的国际体坛的崛起,大大增强了奥林匹克运动在战后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因此,在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这一阶段中,世界体育表现出在科学主义思想和技术论的影响下,注重发展竞技运动和体力教育的特点。60年代,联邦德国在文化部和内务部下成立了运动部,国会也成立了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特别委员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国奥委会从1961年起连续实施了两个推动大众体育发展的十年“黄金计划”。日本在1968年《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体力发展,保持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进行运动和劳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1)。出于对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重视,各国政府改变了过去一般不直接过问除学校体育以外的体育事务的作法,逐渐加强了对体育事务的干预。许多国家规定了体育节;从60年代到70年代,许多国家还颁布了一些体育法案。如加拿大国会在1961年通过的C—131法案,日本的“体育运动振兴法”(1961),法国的体育发展法案(马佐法案,1975),美国的“业余体育法”(1978)。这些法案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加强对体育运动的国家干预,以促进竞技运动水平的快速提高。体育思想的主流则是新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体育思想。战后世界体育发展表明:大众体育的发展决不仅仅只是体育活动发展中一种量的变化,它意味着世界体育发展中一种质的变化,意味着社会在对体育功能、价值认识方面的新变化,并极大地影响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到1989年为止,已经有80多个国家公布了自己的大众体育发展计划,“终身体育”和“休闲体育”的思想已对世界体育发生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努力在许多国家中进一步发展成为有目标、有计划的“健康体能促进计划”。这种计划大多由企业根据国家或权威体育组织的全国性体育计划而独立制定并实施。例如,在排名前500家的美国大公司中,有300多家在推行各种各样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计划,并且排名越靠前的公司,实施的计划内容也越多4)。联邦德国以立法的形式,要求所有有坐式工作员工的公司,必须在工作场所内提供身体活动空间5)。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职工身上每花一元健康促进费用,公司因职工健康改善使生产效率提高而可获利润1.24~8.33元6)。日本的许多企业已将健康体能促进的活动列入企业管理体系中,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制度。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体能测定,并据此决定对职工的升迁聘退等。

这种促进国民自觉进行的以自我身心保健为目的的健康保护及促进活动,显然已不同于以往仅靠国家法令而施行的体育和健康管理措施,而代表着国际上大众体育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台湾,也已从80年代起开展了健康体能促进活动,并把2000年定为实施全民健康的目标年,而且把“国民健康体能之测定与推广”列为国民保健6年计划的目标之一。

2全民健身是我国体育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

40多年来,我国体育曾经经历过3次较大的调整:参加15届奥运会前后中国体育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国家体委的成立,是新中国体育的第一次大调整。从此在参加国际体育活动、争取优异成绩,为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服务这一思想引导下,竞技体育已经开始成为大体育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成为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主要载体。但在十年动乱前,竞技运动与群众体育二者的关系是比较协调的,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的。体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应有的巨大贡献。

由于十年动乱拉大了我国体育尤其是竞技运动的发展水平与世界体育的差距。因此,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纪要和1980年中共中央批复同意的国家体委《关于加速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都提出:“省一级体委继续在普及与提高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既要积极地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有效地增强体质,使广大人民精力充沛地为四化做贡献,又要花大力气把运动水平迅速搞上去。”7)这是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工作的又一次战略性大转移,也是中国体育奥运战略最终形成的主要标志。这是当时各方面形势的需要,也是大多数人的希望。但在实践上,如何协调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二者的关系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15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增强。今天,深入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企业制度改革,完成社会结构由行政结构向法人结构的转换,这就把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问题历史地提到了全社会的面前。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群众体育、进一步增强国民体质的问题,就被空前突出地提到了体育界和全国人民面前。

全民健身计划的产生,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的新需要、改变抓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中一手硬、一手软状况的产物。这是中国体育的第三次重大调整。它意味着中国体育之船有了一只精度更高的新罗盘,以便把航向校正得更加精确,保证中国体育之船能在21世纪中航行得更加迅速、平稳,并且保持与整个船队的整齐队形。

3全民健身是对群众体育的继承和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既是对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新形势下对群众体育的发展。

几十年来,我们在群众体育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以十六字原则为核心的一整套工作方法。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草案第二十四条中,明确规定:“要遵循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文明的原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突出重点。”这是对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体育的新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在哪些方面对我国群众体育理论与实践有所发展呢?

3.1《计划纲要》在充分肯定群众体育工作十六字原则的同时,又增加了“文明”的原则。这就使体育超越了作为强身健体工具和作为振奋民族精神、为国争光工具的作用,而突出了体育必须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培养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的意义。必须承认:我国群众对闲暇生活的观念从总体上讲还是比较落后的,一些消极的甚至是不健康的休闲方式,在部分群众中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因此,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中提出必须遵循“文明”的原则,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2在对群众体育性质的认识方面,也有新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把群众体育单纯视为一种福利,国家、企业全面包揽,养成了部分群众的依赖习惯和依赖心理,群众体育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不足。在《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活化、产业化的全民健身体系,初步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单位、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要使体育消费额逐步加大等。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表明了这样一个思想:体育是一种生活消费,国家、社会固然有义务为公民的健康和体育生活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公民自己也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点:健康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不能完全依赖国家和社会;在基本解决温饱之后,“花钱买健康”是非常自然的事;花钱吃药,不如在体育锻炼上投资。

3.3随着认识上的转变,带来了群众体育运行机制方面的两个明显变化:制度化和市场化。在过去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中,我们所依靠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这是与过去社会结构中的行政为主的体制相适应的。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向法人结构转变。在这种新的社会结构中,行政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直接控制力相应减弱,转而更多地依靠法律、制度和市场的力量。在这种大背景下,群众体育必须、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因此,《计划纲要》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生活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的全民健身体制;初步建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服务群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这里明确提出了群众体育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目标。而“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工作保障系统和服务支持系统”,则明确提出了群众体育要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目标。

3.4在组织实施方面,增加了社区体育的内容。在我国城镇建设中,社区正在成为新的重要功能单位,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休闲生活。社区服务的意义和作用日益突出。社区体育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搞好社区体育不但是搞好全民健身的重要一环,而且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建设健康、积极的闲暇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注释

1)潘志琛,王凯珍,中日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及其比较,中国学校体育,1994(6):55~58

2)浅田隆夫.社会变迁中学校体育之发展方向.社会变迁与体育发展,台湾文景出版社,1988.7~194)R.B.Hollard,J.J.Lengerman:Asimplemethodtoassessexercisebehaviorandhealthpromotionprogroms:SurveyfindingfromFortune500company,Soc-Sci-Med,1988,26(5):491~5016)李元富.工作场所中健康体能活动之推展.国民体育季刊,1993,22(2)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10

关键词 城镇社区 全民健身计划 居民健身活动

1 前言

正在我国全面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配套的跨世纪的系统工程,是体育改革中战略性的重大举措。

在全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今天,处在社会科学文化中心的城镇居民,其健身活动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从一个主要方面基本反映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成效与力度。引导城镇居民形成一种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健身意识和习惯,已成为我国跨世纪战略发展中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使命的课题。展开这一研究,无疑有助于加强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有利于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湖南省长沙市城镇各社区34个单位和16个居委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职务和生活水平的居民400人。其中政府机关干部和职工94人,厂矿企业干部和工人86人,普通居民220人;男性居民204人,女性居民196人,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21岁。

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面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法,问卷调查于1998年2—3月进行,有效回收率86.9%。

2.3 数理统计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CASIOFX—4500P计算器,对400个样本中的4万多数据进行分类检验和统计。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居民对健身活动的认识

表1

居民对健身活动的认识(%)

序号

问 题

了解

不了解

1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与核心  27.3

72.7

2

全民健身计划的战略意义

35.7

64.3

3

健康的科学含义

49.1

50.9

4

健身的基本方法

38.9

61.1

认识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基础,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健身活动的实践效果。本项调查主要研究城镇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和核心以及有关知识的认识程度。调查表明(表1),城镇居民目前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认识水平整体上偏低。只有27.3%和35.7%的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有所了解,还有50.9%的居民对健康的认识尚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另外61.1%的居民对健身方法还局限在“打球跑步”简单的框架上。以上问题表明,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职能管理部门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舆论宣传工作已经滞后。

3.2 居民的健身态度与选项

表2 居民对健身活动的支持态度

性别

调查人数

爱好

有兴趣

一般

无兴趣

X²检验

204

42.2

37.8

13.7

6.3

P<0.05

196

26.5 2

34.2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11

关键词:全民健身 社会体育 作用

1、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它的实施重点是青少年儿童,实施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学校是青少年的集中地,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担负着培养造就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培养学校体育工作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跨世纪工程实施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优势,配合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如何抓住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这一良好机遇来促进本专业的全面发展,均是高师体育院系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促进高师体育院系面向21世纪求发展,均有十分重意义。

2 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保障它的顺利实施,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全民健身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让国民在科学健身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强身的实效,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因此,建立全民健身的科学理论,研究全民健身的科学方法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首要任务。

2.2 研究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高师体育院系日常科研工作的一项任务。高师体育院系在研究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学科队伍中聚集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各类专业人才,具有学科门类广,人才齐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对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2.3 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促进青少年健身活动开展是高师体育院系的基本工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责无旁贷地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他们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终身健康教育、培养锻炼习惯、增强体质的多重任务。青少年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他们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学校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这部分人的体育活动质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无疑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讲,通过高师体育院系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能否胜此重任,将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实施效果。因此,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中的实施效果,是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宏伟工程中应起的作用。

2.4 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社会群众体育活动与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全社会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需要一大批具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要达到《制度》规定的标准,必须进行培训。作为高师体育院系在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与条件。充分利用教学人才优势与教学条件优势,培训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人才培训作用。 转贴于  3 把握机遇,利用优势促进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

3.1 改变教学观念p加强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促进体质增强是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历史重任。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培养目标上要主动适应学校体育的新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增设群众体育课程(不同人群的生理、生化、保健、体育健身方法等有关课程),加强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专业方面,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扩大高师体育院系的办学面,增强适应社会的办学能力。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师体育院系虽是人才聚集,但因过去旧的教学观念,教师对体育健身和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手段了解和研究并不多。因此,要改变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健身为目的教学观,教师除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外,教学中也应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体育教师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计划》亟需科研为先导。高师体育院系应将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民健身,积极开展健身功能研究,加强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生理特点、健身方法与手段以及体质测定标准的研究。这不但是高师体育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3.4 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高师体育院系应发挥教学单位教学资源优势,把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作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效计划,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出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懂技术、懂理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4 结束语

4.1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本专业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发展自己,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2 改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应作为当前高师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全民健身计划范文12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广大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建设体育强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体质及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任务是: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0%以上。

——城乡各族群众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增加到88%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各级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形成各类体育设施合理布局、互为补充、面向大众的网络化格局。形成自治区,州、地、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五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有条件的广场、公园、绿地、居住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设施。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开放率有较大提高。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有条件的县(市、区)普遍建立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60%以上的城市街道、3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

——社会体育指导队伍进一步发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和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5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和技能有较大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开展。

三、工作措施

——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新闻媒体等传媒方式,开办全民健身栏目,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制作全民健身宣传片、宣传画,出版全民健身科普图书、音像制品,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节庆体育活动,加强全民健身社会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树立体育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标。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运动理念。办好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传统学校,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城市社区体育工作。各级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做好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体育健身公共服务。街道办事处有部门和人员负责社区体育工作。有条件的街道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社区体育俱乐部等社区体育健身组织,推进社区体育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扶持居民委员会提高体育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经常性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整合街道辖区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各级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体站作用,利用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农牧民体育健身活动,特别是要广泛开展民族民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办好基层农牧民运动会。

——加强职工体育工作的力度。充分发挥行业体协、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职工体质测试活动。

——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之乡”。做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传承和保护,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全面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办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和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老年人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机构和体育设施。

——进一步做好残疾人体育工作。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方便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做好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办好残疾人运动会。

——认真推行各种体育健身标准和健康有益的健身项目。采取多种办法广泛开展达标活动,积极推行各种健康有益的体育健身项目,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办好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地就近”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促进广大群众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四、保障措施

——加大各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要求,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留归体育主管部门使用的体育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

——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调动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全民健身事业。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部分,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扣除。

——合理规划,建好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十二五”期间,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证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城乡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基层政府要监督落实。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绿地、居住区等公共场所和山野等自然条件,建设室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运动设施。城市建设要考虑居民出行方便兼顾健身、休闲需要,建设更多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提供多种便利条件,促进居民体育健身活动。

——提高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各类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公园每天有固定时段免费向公众体育健身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被挤占、挪用。

——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加强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体育行政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及办公用房、体育设施、工作人员、活动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依托业余体校、公共体育设施建立县级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组织。街道、乡镇综合文体站要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支持职工体育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及队伍的管理。地、州、市要普及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及培训基地,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应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强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重视培养指导少数民族体育和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和支持。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及高危险性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必须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相关工作,逐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持证上岗制度。

——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志愿服务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

——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不断创新体育健身新方式,积极开展户外运动,发展体育与文化、医疗、教育、旅游相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融合,互相带动、共同发展。扶持大众化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运营和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加快体育健身休闲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体育健身标准化工作,加快推行体育健身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规范,提高体育健身科学性、安全性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的能力。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进一步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建立健全体质测试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开展适合国民体质与健身特点需求的科研攻关,研制、推广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健全全民健身科研机构,扩大研究人员队伍,提高研究水平。

五、组织实施

(一)本计划在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下,由自治区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和组织实施。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领导协调机构,领导全区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各项工作。

(二)各地、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行署)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各部门、各行业也要制定相应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做好对国家、地方及行业系统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评估,保障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