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脑血管内科

心脑血管内科

时间:2023-05-29 17:49:20

心脑血管内科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1

关键词:心脑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临床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包括了心脏血管与脑血管在内的疾病,此种疾病为中老年人易发疾病,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了严重威胁。对心脑血管内科疾病患者进行糖代谢异常观察和分析,有利于了解患者病情,对改善患者的病情所有帮助。对于糖代谢异常患者,正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以及体弱多病等等,此外,患者还极易造成真菌感染以及血管病管。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我科收治心脑血管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的糖代谢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我科收治心脑血管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在38岁至80岁不等,平均年龄(66.12±6.03)岁;病程为1年至25年不等,平均病程(17.12±5.03)年;患者的收缩压为(150.12±5.01)mmHg,舒张压为(90.12±6.03)mmHg。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排除肝肾功能疾病患者,且要对每位患者的病情作一个详尽的了解,对于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也要进行排除。

1.2 方法

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即IGT组、ICT组、IFG组以及NGT组,分别为28例,32例,26例以及34例。检测前一天通知所有患者第二天早晨空腹抽血,对患者进行静脉抽血,对患者的TG(甘油三脂)、TC(血清总胆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高密度蛋白胆固醇)、FPG(空腹血糖)以及HbAlc(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劝患者服用葡萄糖水,2个小时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抽血。在这一过程中,治疗医师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病史以及病情进行了解。利用生物自动化仪器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记录数据。

1.3 数据处理

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组间比较用t,P

2 结果

IFG组与NGT组之间糖代谢情况不存在差异性;与ICT组相比,IFG组糖代谢水平较高,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TC与TG水平相对明显,血脂异常情况较为突出;HOMA-IR方面,IGT 组与NGT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具体数据,我们参照表格如下。

3 结论

心脏血管与脑血管的疾病,我们统称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此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尽管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达,但仍会导致一部分患者不治[1]。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且容易产生并发症。且患者治疗时间长,给患者以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上与经济上的压力。

对于此种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有这样几种,一是患者患有高血压疾病;二是人们精神压力过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所致,再加上现在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对人体造成了影响[2]。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除了科学合理的用药外,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要适量运动。在饮食方面,患者要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这种食物对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将血管损伤程度降至最低。山药、芝麻、银杏、葵花子、豆腐皮、鳝鱼、海参以及泥鳅等均属于此类食物。对于富含叶酸的食物,也要多多食用,多食用叶酸能够降低此种疾病的发病率,柑桔、苹果、菠菜、红苋菜、龙须菜、豆类、芦笋以及酵母等均是富含叶酸的食物,应多食用。此外,对于鱼类食品和豆制品,患者也要多加食用,因鱼类中富含蛋白质,对于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多食用豆制品能对心脑血管疾病起到防治作用。除了吃食上要注意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患者还应多加运动,每天应坚持半个小时以上的运动,对于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应戒除[3],比如说,不能嗜烟,不能长时间玩牌或者下棋,要注意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要控制好睡眠,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不能过度劳累,不能失眠,避免精神紧张,此外,患者要正确对待自身疾病,要积极治疗,尤其是会对血脂代谢造成影响的疾病,比如说糖尿病、胰腺炎以及酒精中毒等,患者要认真对待,患者要定期对血糖、血压进行检查,如今血糖仪与血压仪已相当普遍,患者家属可考虑为自己的家人准备一台,方便亲人每天测量。对于老年患者,最好每年能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检查的项目包括血压、血脂以及血糖浓度等。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一些患者在用药、运动的同时,更多地注重食补与药补。患者在食补与药补之前,一定要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最好能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能道听途说,适得其反。所谓“补”,是个长期性的工作,往往是从中医方面来讲,中医讲究辩证分型,有阴虚、阳虚、气虚等之分,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对症下药。此外,在应用的同时要考虑季节,不同的季节要选择不同的食补材料。我们再来说说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减低,我们可通过两组数据来对其进行了解,对于空腹血糖受损是指患者空腹血糖6.1-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糖代谢异常往往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糖代谢异常最典型的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以及体弱多病等,此外,患者还会表现出外阴瘙痒以及视力下降等[4]。但不是所有病人都会表现出这样的症状,有些病人会发生包括感染、血管病变、急性代谢、神经病变以及眼部病变在内的相关并发症。

本组120例患者,治疗之前对其收缩压与舒张压进行测量,排除肝肾功能疾病与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即IGT组、ICT组、IFG组以及NGT组,对其进行抽血检查,并对病情进行了解。IFG组与NGT组之间糖代谢情况不存在差异性,与ICT组相比,IFG组糖代谢水平较高,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可见,对心脑血管内科患者进行糖代谢检查,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何娟.心脑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412-413

[2] 徐远溪,魏毅东,胡大一,等.代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的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4):310-312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2

吴以岭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鸡尾酒疗法――世界的观点

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死亡人数每年约有260万,占总死亡构成的45%,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给社会和患者家庭造成的负担十分沉重。世界医学权威指出: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必须在保持科学生活方式的同时,将药物干预放在重要位置,而药物干预更需要多点协同抗击的鸡尾酒疗法。

■ 吴以岭教授解读鸡尾酒疗法

记者:吴教授,您作为承担国家973计划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运用中医络病理论防治心脑血管病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您能就“心脑血管病预防和药物干预的鸡尾酒疗法”做一个科普的解释吗?

吴以岭教授:要想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首先必须保持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疾病。

药物干预不是指发现了心脑血管病才去用药治疗,而是说把药物纳入预防环节。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只有病情出现或者病情严重后,才想到使用药物治疗,这是非常不科学、不符合国际医学发展潮流的落后观念。21世纪是世界医学界由医疗转向预防的世纪,针对心脑血管病发病年龄提前、发病率逐年提高的现状,在易患人群还没有发病的情况下,使用药物提前干预,国内的医学专家对此也是非常认同的。

鸡尾酒是多种酒的混合酒。所谓“鸡尾酒疗法”,就是把健康知识普及、药物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综合措施纳入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中。对于已患心脑血管病的患者,采用调节血脂、抗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扩张血管等多种药物组合治疗。对于病情稳定后的患者,也要多靶点、多角度地防止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生。

■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多重性

记者:吴教授,谈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人们总感到非常复杂,冠心病、脑血栓是怎样发生的呢?

吴以岭教授: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血脂异常、高黏血症使血液变得黏稠,使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同时血液中血小板的凝集也容易使脂类物质粘附聚集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第二个原因是由于高血压、吸烟等因素造成了血管内皮损伤,功能发生了紊乱,这不仅加速了动脉硬化与血栓形成,同时,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也可造成心脑血管本身的痉挛;第三,血栓在血管内形成后或血管痉挛,若血管未完全闭塞,血流尚能通过,只是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血栓完全堵塞住心脑血管,或心脑血管自身的强烈痉挛,就会使血管完全闭塞,发生心肌梗死、脑血栓等,后果将非常严重。

■ 通络――中国特色的“鸡尾酒疗法”

记者:2004年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络病学》明确指出:“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病具有多靶点、多角度的协同抗击作用,这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吴教授作为《络病学》主编,您能解释一下络病理论是怎样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吗?

吴以岭教授:《络病学》的编写凝聚了全国近150余位包括院士、博导在内的专家多年的心血,书中详尽论述了络病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络病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络脉淤阻、络病绌急和络脉淤塞。络脉淤阻相当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络脉绌急相当于血管痉挛,络脉淤塞相当于血管闭塞。西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管闭塞要采用多种不同的药物,而采用通络方法治疗只要一种药物就可以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必须把握预防、治疗、预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预防须在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的同时,对高危人群血脂异常、高血压、高黏血症的患者进行调脂、抗凝、维护血管内皮功能的药物干预,切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针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治疗主要包括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硬化、溶解血栓;病情稳定后着重于怎样防止再复发,也需要采用鸡尾酒疗法,从多角度去用药。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急性心梗、脑梗经过治疗,虽然大血管得到疏通,但微血管已经遭到破坏。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心肌和脑组织才能实现真正的血液供应,这是目前西药治疗所不能解决的难题,而采用中医的通络治疗就可以很好地解决。

■ 通心络――一药独具多靶点、多角度的治疗与预防作用

记者:吴教授,既然通络疗法能够解决心脑血管病预防、治疗、预后环节中的问题,那么哪种药物是通络的代表药物呢?它是怎样发挥多靶点、多角度的治疗与预防作用的呢?

吴以岭教授:作为通络疗法的代表药――通心络胶囊,2000年以其在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的理论突破与独特疗效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先,通心络胶囊对心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我们已经知道,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主要在于调节血脂、抗凝、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如果选用西药预防,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然而,国家权威医疗机构药理实验表明,通心络胶囊一种药物就具有调节血脂、抗血小板凝集和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并且可以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从根本上切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

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在于改善血管自身的病变。通心络胶囊强大的通络作用不仅可以升高扩血管物质――一氧化氮的含量,并且可以降低收缩血管物质――血管内皮素的水平,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溶解血栓,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关于心梗、脑梗大血管再通后微血管破坏问题,通心络也可以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它不仅可以疏通大血管,还可以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北京阜外医院对通心络的实验结果就证明了这一点。

心脑血管病愈后极易再发,再发的主要原因仍是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血液自身的黏稠凝聚,一个是血管自身的病变。通心络胶囊的通络作用不仅可以对血液的病变全面改善,对血管自身的病变也作用确切,双重作用可以很好地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再发。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3

根据北京天坛医院档案资料记载,1978年开始筹备建立神经内科;1980年9月正式建立神经内科,搭建起学科建设平台;1982年1月4日,神经内科病房开始试运行,接收住院患者;1984年11月20日,正式设立神经内科病床39张,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2紧跟国际脉动,推进学科建设发展

2000年前,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有病床110张,硕士毕业生8名。50名医师中,有研究生学位的不到20%。为使学科建设赶上国际步伐,2000年后,北京天坛医院公开在海内外招聘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科室管理瞄准国际前沿脉动,学科建设开始了跨越式高速发展。

2.1确定学科建设架构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划分专业组,脑血管病作为独立专业。2000年,北京天坛医院把神经内科分成脑血管病、痴呆、帕金森病等8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都有带头人,每位医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不同专业组,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力。脑血管病作为独立专业,在临床治疗、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之一。2004年开始承担中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工作。第二阶段:整合医疗资源,成立“天坛脑血管病中心”。脑血管病的防治需要多学科共同面对、协同防治,2010年10月29日,北京天坛医院打破常规科室结构,集中脑血管病医疗和科研资源,正式成立“天坛脑血管病中心”[3]。该中心设立临床部、研究部、影像部和培训部,将临床、科研和教育相互结合,并启动“北京市脑卒中诊断技术规范研究”项目。第三阶段:释放学科发展活力,成立神经病学中心。为可持续释放学科发展活力,北京天坛医院从2014年9月1日起,将神经内科正式更名为神经病学中心,下设9个专业亚科,即血管神经病学科、介入神经病学科、神经重症医学科、神经变性病科、癫痫科、神经感染与免疫疾病科、神经肌肉与遗传疾病科、临床神经生理科、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心,另成立临床心理科。第四阶段:顺应新院发展,确定神经病学中心架构。北京天坛医院以新院迁建为契机,2018年7月2日医院党委会讨论决定,确定神经病学中心新的组织架构,神经病学中心包括7个专业亚科,分别为:血管神经病学科、神经重症医学科、癫痫科、神经感染与免疫疾病科、神经肌肉病学科、运动障碍性疾病科、认知障碍性疾病科。同时,通过公开竞聘,神经病学中心和所辖7个专业亚科分别任命科主任。

2.2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打造一流的脑血管病团队

2.2.1建设卒中单元,推进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001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建立国内第一个卒中标准化治疗病房——“卒中单元”,为患者提供集医疗、康复、预防宣教、身心共治为一体的人文化综合医疗模式,提高了脑血管患者的治疗效果。“卒中单元”在2004年被纳入国家“十年百项”推广工程,此概念被收入到我国第一版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

2.2.2传递学科前沿理念,创办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2001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创办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成为国际上关于脑血管病交流研讨的一个重要平台。天坛会每年都有全新的主题,成为中国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的风向标,让我国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水平与国际接轨。

2.2.3编写《血管神经病学》教材,作为必修课程

2003年3月,美国提出了血管神经病学(vascularneurology)的新概念。2005年5月,美国举行了第一次血管神经病学的专业考试。面对这一形势,北京天坛医院让国内医师开始学习这一新的学科、新的概念,组织专家编写教材,200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生班中开办《血管神经病学》。与此同时,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依托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及其衍生项目,在血管神经病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中尝试开展临床科研一体化培养的模式,致力于培养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多面性人才[4]。

2.2.4会聚学科专家,创办专业杂志

2006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创刊《中国卒中杂志》,作为新的专业化卒中期刊,编委汇集了国内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康复科、基础研究等多个学科的知名专家。在此基础上,2015年,创刊StrokeandVascularNeurology杂志,致力于以英文形式面向世界传递中国脑血管病专业的科研成果和进展。

2.2.5卒中诊疗标准化,打造一流的脑血管病团队

天坛脑血管病中心搭建了多学科脑血管病医疗团队,整合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介入、急诊介入科、影像科、重症监护、神经康复、急诊医学等多个优势学科的临床诊疗资源,同时还组建了流行病学管理、基础研究、脑血管病药物研发等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平台。在脑血管病中心内,医疗实践、研究、培训三位一体,承担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卒中诊疗技术规范”研究,将卒中的诊疗标准化、规范化,形成“北京模式”。此举打造了一支一流的国际先进水平脑血管病专家团队。

2.2.6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12年8月31日,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确定2012年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12]649号),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被确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2.7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改写国际脑血管病临床指南

在2013国际卒中大会,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团队研究成果——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为急性轻度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这一研究结果的发表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我国脑血管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临床试验水平得到国际认可,美国心脏学会据CHANCE研究的结果对其《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指南》进行了调整[5]。

2.2.8开展卒中医疗质量控制,承担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工作

北京天坛医院自2011年始,承担国家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2013年,升级为国家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18年5月,承担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筹建)工作,同时承担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大数据技术,该中心汇总全国2497家具有脑血管病救治能力的卒中质控监测医院开展工作的情况。在2018年度部级质控中心工作评估中,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筹建)工作排名第一。

2.2.9学科进步显著,被誉为国际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最为活跃的团队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作为近年来国内临床医学进步速度最快的学科,作为国际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最为活跃的团队,连续7年创造Stroke杂志全球单中心产出第一的业绩。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2017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和2018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评价中,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蝉联第一[6-7]。

2.2.10打造“天坛标准”,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为使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同质化,2017年6月22日,北京天坛医院成立“天坛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以下简称专科联盟),打造一批“天坛标准”的神经疾病专科,全国近300家具有神经学科优势的三级医院加盟,覆盖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省区市。在教学科研方面,通过远程教学系统,建立完善的神经系统疾病专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联盟内医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科研网络平台和病历资源的互享互用,促进我国神经学科可持续发展。

2.2.11以新院搬迁为契机,建设成为全国神经病学人才培养中心

2018年10月6日,北京天坛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第一座整体搬迁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搬迁至新院区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并对外试开诊,于2019年1月30日正式投入运行。神经病学中心有病床290张,有医疗科研及技术人员近200人,拥有卓越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其中,研究生学位占90%多,正高级职称26人,副高级职称3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6名。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成功开创国内第一个亚专科分科模式,建设成为全国神经病学人才培养中心,全国规模最大、学科建设最为齐全的学科之一。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4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我国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国人冠心病死亡率增加,77%是由于血液胆固醇升高所引起。国际上研究结果也同样表明:“坏胆固醇”每降低1mmol/L,人群全因死亡将降低12%,冠心病死亡降低19%,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21%。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我们,控制“坏胆固醇”升高,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卒中风险及全因死亡,这也是心脑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坏胆固醇”增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已有确凿的证据且毋庸置疑。大量科研实践已经表明:血液中“坏胆固醇”危害很大,当“坏胆固醇”水平升高,会损伤血管,使得脂蛋白胆固醇颗粒沉积于血管壁,在血管壁上形成脂质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其逐渐增大,将导致血管狭窄,从而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血栓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危及生命。“坏胆固醇”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没有明显的症状却不断破坏着血管的健康,一旦发生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却为时已晚。

“膳食中胆固醇”并非是“血液中胆固醇”唯一来源

科学声明指出:血液中胆固醇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即食物中胆固醇吸收(约占总胆固醇的1/4)和体内胆固醇合成(约占总胆固醇的3/4)。对大多数健康人群而言,可以通过自身补偿机制维持血液胆固醇稳定。虽然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对体内的血液中胆固醇影响相对较小,但个体对胆固醇稳态调节能力差异性很大,对膳食胆固醇敏感的人群约占总人群的25%。该声明强调指出,居民膳食指南是指导普通大众的科学建议;针对已经患有高胆固醇血症人群,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必须强调严格控制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健康生活方式对心脑血管健康至关重要,早干预、早治疗可最大限度地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食物多样,膳食平衡,保持营养均衡;不吸烟,不酗酒,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科学运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有效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方法。

该声明指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或肥胖者),其高胆固醇血症往往是内源性生成的胆固醇增多,再加上清除障碍所致。因此,必须在膳食控制的基础上,使用降低“坏胆固醇”的药物。目前医学界公认“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坏胆固醇水平最强且能显著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一线药物,大量研究已表明其长期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是有保障的。此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坚持药物治疗并使“坏胆固醇”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才能带来心脑血管长期获益,最大程度的减少“坏胆固醇”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

把胆固醇管起来:专家提出五项行动倡议

该声明指出,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我国慢性病的防控工作已到关键性时刻,能否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成败。与会专家呼吁并提出了五项行动建议:

1、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践行平衡膳食,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少油少盐,人人做好自我营养管理。

2、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运动、戒烟限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3、公众应积极关注自己的胆固醇水平,定期检测血脂状况,了解自身心脑血管的健康状况;对膳食胆固醇敏感的人群和代谢障碍的人群(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必须强调严格控制膳食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的摄入。

4、在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高危人群,使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胆固醇,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科学态度和有效措施;遵医嘱、坚持药物治疗,才能使“坏胆固醇”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带来心脑血管长期获益。

5、公众存在营养和健康方面的问题,应咨询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通过访问专业和主流媒体等渠道,了解相关知识,切勿偏听偏信,做有健康素养的中国人。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5

长海医院的脑卒中基地建设模式,实现了制度体制创新,打破利益分配,形成了学科合力,使人民群众真正受益。从解剖麻雀的角度看,符合当前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对全国卫生医疗系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医院党委力排众议科学决策

不以患者为本的“旧框框”一律击破

2011年一个冬夜,一位大学教授突感头晕目眩、嘴眼歪斜,随即在附近医院就诊,先后看了神经内科、五官科、心内科等多个科室,采用了活血、降压、输液等多种方式治疗,但病情仍然不断加重,最后几经辗转送至长海医院才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虽经全力施救,但终因病情发展太快,造成了患者由于脑梗死所致的一侧肢体完全性偏瘫、失语。

“对于脑卒中患者,时间就是大脑,等不起也拖不得,而我国目前尚缺乏全面的针对脑卒中救治的规范化流程,加之大部分医院不设专门的学科,而在多学科的诊治过程中难以做到‘争分夺秒’。以至于这样一位英年之才,本可及时治愈,却因院前时间的耽搁以及到达医院后在各科室间的‘折返跑’,贻误了最佳救治良机!”谈及两年前这起事件,基地领导小组专家刘建民教授仍然痛心疾首。“当前,在欧美等国家的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及残疾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我国却是高速递增。惊人的数据反差令我们如坐针毡,如何改变现状,打破脑卒中诊治链中的困难、障碍和瓶颈,是我和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刘教授的忧思远虑与医院党委的高瞻远瞩不谋而合。“作为部队医院,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发掘内部潜力,打破陈旧僵化的学科框架及就诊模式,切实以病人为中心,提升救治能力和保障能力。”该院院长张从昕如是说。

智者察于端倪,明者顺势而为。医院党委一班人调研发现,脑卒中救治的成功,抢时间是关键,而一般患者通常要经历挂号初诊、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内科用药、多学科会诊等7~9个繁琐程序,而每一步都牵涉到等待就诊——等待交费——等待检查——等待结果——等待再就诊的循环,不仅难找继续问诊的“下家”,而且耗费了宝贵时间。于是他们在多次探讨与论证中达成共识:要紧紧抓住国家和军队医疗改革的历史机遇,彻底打破这套看似规范、实则不畅的就医程序,一切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治疗疾病为纽带,开创一个全新的诊疗模式!

作为向自己“开刀”的先行者,长海医院“下重锤”打破固有的学科格局,从各个学科抽调精干力量建立起全新的学科——脑血管病中心;在人员和行政上进行了科学架构重组;并实行独立的学科管理、经济核算、绩效分配和质量控制。

“让病人满意,切实提升医院保障力和竞争力,阻力再大也要改革!”探究此次改革初步成功的奥秘,医院政委夏阳坦言:各学科并不是简单地“凑”到一起,而是依靠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以及现实运行的患者需求,从体制上打破学科间壁垒,让深层次融合落地生根,使不同学科的医生为治愈同一疾病而“绑”在患者身边,充分发挥出1+1>2的效果。

“一站式”诊疗直通车全面开启

全新模式与病魔抢出“救命时间”

10月18日凌晨,长海医院急诊大厅内。

“脑血管病中心医生请注意,一位急性脑卒中患者正在来院途中,请做好接诊准备!”急诊呼叫系统打破了深夜的寂静,脑卒中救治急诊小组值班医生立即通知值班专家——脑血管病中心常务副主任邓本强教授一同前往接诊。与此同时,静脉动脉溶栓手术组、麻醉组成员也各自赶赴岗位做好救治准备。

患者是家住上海崇明的保安胡师傅,由于发病时无人在场,加之路途较远,送到医院时右侧肢体完全偏瘫已经3个多小时。

“国际公认脑卒中抢救时间窗是发病后的4.5~6小时内。”邓教授焦急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剩下的有效救治时间已经非常有限了!”

从接诊到成功打通堵塞的大脑血管仅用90分钟,远低于150分钟的国际平均时间,救治效率令人惊叹!

据悉,脑血管病中心正式运行以来,就诊由串联模式转为并联模式,流程有效优化,时间大大节余。目前该中心设有5个抢救小组,拥有一支由神经内外科、影像科、超声科、血管外科等12个科室61名医生混编组成的专业诊疗队伍。脑血管病中心从就诊到静脉溶栓治疗的救治时间平均为48分钟,多模式的血管再通治疗使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达90%,不仅远高于30%~40%的全国平均水平,也超越了美国公布的60%~80%的“国际领先水平”。

破解难题催生出大效益

“三个基地”引领就诊模式新气象

随着脑血管中心救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振奋人心的喜讯一个又一个传来:长海医院被国家卫计委批准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示范基地”、“研究基地”和“介入治疗培训基地”。此次,“三个基地”称号被同时授予,意义非比寻常,责任愈加凸显。

“三个基地”带动了技术层面的“蝴蝶效应”。10月25日召开的第十三届东方脑血管病大会上,中心在脑卒中救治的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令国内外同行惊叹,急性脑梗死平均就诊——静脉——动脉介入治疗时间的缩短程度、脑血管再通率及中心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新型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等最新成果一一完美亮相。中心还先后完成了国内首例颈动脉和颅内动脉支架的设计验证,目前正在研发新型颅内血栓取栓装置。

由于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残疾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将“治病”转向“防病”到“除根”,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推出了高危筛查、动脉狭窄评估等多项检验和辅助检查套餐,开放24小时核磁及多模式CT评估,将脑卒中的研究攻关前移到预防层面,并开出了一张“联合处方”:

——“筛”:开设了脑血管病(脑卒中)筛查门诊,配备相关的血管检查设备,发现尚未发生脑卒中但存在脑卒中高危因素的高风险人群,给予健康宣教并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防”:开设了多学科组成的脑血管病(脑卒中)门诊,对已患中风的病人进行病因学的检查,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治疗,所有病人数据实行统一化、路径化管理,重点对倾向患者进行特别标识和定期回访,指导修正防治方案,以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6

人才与设备齐头并进

历经八年发展征程,天津市西青医院神经外科科室初具规模。于2013年下旬始,神经内科正式从大内科分离出来。2014年年初,神经内外科正式整合,并进行统一管理,成为天津市西青医院脑系科。目前中心开放床位数90张,拥有独立NICU,开放床位数11张。

作为医院重点建设学科,科室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首位,根据科室专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委派年轻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加快了新业务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也促进科室整体发展。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授课,提高了科室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打造了科室核心竞争力。在神经外科科室内部,定期开展业务学习,轮流准备专业课件,定期召集科室人员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就临床上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快速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目前科室人员梯队齐备,拥有正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5名,高年资住院医师6名,低年资住院医师6名,中心拥有硕士3名,攻读在职研究生6名,多数医师拥有环湖医院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经历。经过数年人才培养建设,如今的神经外科已经拥有了一支技术能力强、工作热情高、服务意识好、学习气氛浓的团队。

战士无兵器不敢言战,同样,先进医疗设备的应用能够辅助医务人员正常开展医疗诊治工作,精确判断患者病情,以作出准确的医疗方案。神经外科科室自筹建以来,多方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如脑功能监测治疗仪、颅内压监测仪、血管内降温仪、凝血功能监测仪、立体定向仪等。基于高端设备的完善,目前神经外科科室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自己ICU病房,可广泛承接颅脑方面各种病人进行直接手术及介入治疗的区域龙头科室,在脑系科疾病患者的救助能力方面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颅脑疾病患者的福星

天津市西青医院脑系科之所以被区域人民所信赖,除却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及先进的医疗器械之外,还源于赵理乐的个人魅力。高超的医术,救死扶伤的医德,可以说是颅脑疾病患者的福星。

1986年,赵理乐毕业于天津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即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从事临床科研工作二十余载,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其中,参与各种开颅手术4000余例,荣获天津市科技成果2项,同时著书立说,为青年医务工作者答疑解惑。他在颅脑肿病、颅脑创伤、脑血疾病的手术和介入治疗、脊髓疾病的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特别是在较复杂的颅脑肿病诊治方面、重型颅脑创伤的救治方面,在脑出血性疾病的开颅手术、微创和介入治疗方面、脑梗死患者的手术及介入治疗方面,脑缺血(头晕、TIA)患者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等方面持有独到见解,其治疗效果也得到广大患者的高度评价。

近年,他带领科室小组成员完成“经额穿刺治疗颅内深部血肿临床疗效”的研究,获天津市西青区科学进步奖。数年来持续引入多项新技术,填补了西青区卫生系统的技术空白,同时也提高了科室整体医疗水平。

对待患者,赵理乐始终坚持以患者利益为先。在患者护理方面,落实责任制,深化优质服务内涵,打破固有两个科室的概念,整合成一个科室,要求护理人员均需接触神经重症患者的整体护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的全面性与及时性。

自执掌神经外科科室的筹建工作以来,赵理乐副院长便一心扑在了他热爱的医疗前线工作上。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也让他更加娴熟地操纵手术刀,为广大颅脑疾病患者减轻伤痛,迎来更加美好的人生。正是基于内心深处埋藏的强烈的救人理念,让他时刻为患者着想,在生理上少受痛苦,在经济上少花费。短短数年间,他就拥有了无数“粉丝”,并享誉盛名。

建设天津市西青区龙头科室

任何一个科室的建设与完善,都是道阻且长。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及区域内神经疾病患者的需求,神经外科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满足区域人民对先进治疗手段的渴望而不断前行,可谓任重道远。

目前,神经外科主要诊治项目集中在脑血管病、颅脑肿瘤、脊髓疾病及脑系科其他疾病。具体来讲,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出血、动静脉瘘等出血性疾病,脑梗塞、脑血管狭窄等缺血性疾病的开颅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造成颅内出血的开颅手术,复杂、多发颅骨骨折的整复手术,严重颅脑损伤后恢复治疗、理疗;脊髓占位性疾病(脊髓内外肿瘤、血管病、出血、炎症),脊髓外伤等;脑积水,颅骨缺损,先天畸形等的手术治疗。但离建设天津市西青区龙头科室的目标尚有差距,为此,医院多措并举,为科室今后的长远发展谋局。

在科研方面,针对动静脉溶栓工作开展远程医疗,并以此为基础带动远程医疗中心的全面发展;利用术中电生理监测和手术器械等设备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和血管吻合工作;开展继续教育学习及科内业务学习交流会,并在今年开始担负医学院实习生教学任务;大力开展临床科研,依托科室建立显微操作培训基地,购进手术显微镜、显微操作器械、冷光源头灯、尸头及实验大鼠等,进行神经解剖练习及微血管缝合练习,为西青区引进和开发了新项目,同时也促进了科室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在新技术的拓展方面,在2013年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神经介入诊疗技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开展大量临床工作,为今后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建立卒中绿色通道,缩短院内延迟,为临床赢取治疗时间。另外,重点培养显微血管外科,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技术及颅内、外血管搭桥技术,颅内立体定向技术,功能神经外科技术,如脑电、肌电及术中电生理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医疗救助范围,为颅脑疾病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新场所。

在提高医疗质量方面,通过死亡病例、疑难病例、危急值的管理等把责任分配到人,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建立医院评审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现场执行力。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7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心电图改变;临床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提高,人群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我们总结了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均为我院急诊科和内科病房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男85例,女77例,年龄38~85岁,平均57.5岁,其中脑出血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脑血栓形成50例,脑梗死20例,脑叶病变7例,深部组织病变5例。全部病例均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二尖瓣狭窄等不同心血管基础疾病,不再一一列举,诊断标准依据神经病学[1]和内科学[2],并经过ct等检查予以证实。WWw.133229.CoM

1.2 方法 162患者均在发病后0.5~12 h内行心电图常规检查,并根据病情需要3周内复查2~5次心电图。

2 结果 

2.1 心电图描记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的共计140例,占86.42%(140/162),其中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脑血栓形成42例,脑梗死18例,脑叶病变6例,深部组织病变4例。140例心电图异常病例均合并有不同心血管疾病,不再一一列举。

2.2 心电图改变 以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st-t改变共计75例,占53.57%(75/140)主要表现为st段下移,t波倒置或低平;出现明显u波或/和q-t间期延长30例,心肌梗死图形改变15例;心律失常共计65例,占46.43%(65/140),有早搏12例,心房颤动11例,窦性心动过缓18例,窦性心动过速1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多数患者并存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心电图改变。

2.3 心电图变化与预后 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中15例痊愈, 6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95.45%,1例死亡,死亡率为4.55%。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45例痊愈, 53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70.00%,42例死亡,死亡率为30.0%,表明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时心电图的改变可以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改变是临床常见急症,其所致的心电图改变,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常见病因,存在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合并心血管疾病,而一般心血管病变的形成早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8~10年,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心电图异常是本身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所致,还是其本身的继发性改变,至今意见不一[3]。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异常发生变化率高达65%~75%,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的心电图变化阳性率会更高[4]。我们的结果高于文献报道为86.42%,这可能跟本文选取的病例均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有关。

本文心电图以心肌缺血性损害(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这和闫美云[5]的报道相似,在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本文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显著高于脑梗死18例,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脑出血好发部位特殊有关,病变部位越靠近丘脑下部,心电图异常率就越高,特别是基底节区及丘脑是急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与脑对心脏的神经体液调节及支配密切相关,提示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改变与脑部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因果关系,本组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的死亡率30.0%明显高于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的死亡率4.55%,治疗有效率95.45%明显低于心电图正常患者的70.0%,表明急性脑血管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9-363.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8

毛颖:常见的脑血管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表现为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脑室内出血,病因包括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脑内动静脉瘘、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瘤及一些罕见疾病如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另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表现为短暂性缺血发作、脑梗死、脑栓塞等,病因包括主要脑内供血动脉的狭窄或闭塞、脑血管炎症、烟雾病等。在我国,目前脑血管病的防控形势不容乐观。据卫生部统计显示,脑血管疾病每年以接近9%的速度快速增长,已超过癌症和心脏病,成为我国第一死亡原因,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有200万例,脑卒中的死亡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并逐渐呈现出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

2、大众医学: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内因和外因?

毛颖:血管源性病因,概括为三大类:一类主要为心源性因素,心血管系统的病损可能累及脑部血管和循环功能,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造成脑供血动脉局部斑块形成或者被栓子阻塞,造成局部脑供血不足或缺血性卒中。第二类为外伤性因素,例如颈部外伤造成的急性脑供血动脉闭塞,医源性因素或头部外伤造成颈内动脉或颅内动脉假性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第三类为颅内血管本身发育异常,如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

3. 大众医学:如何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为什么要强调“一级预防”?

毛颖:要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最关键、最根本的是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主要是在疾病(或伤害)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的水平,增强人体对抗有害暴露的能力,预防疾病(或伤害)的发生或至少推迟疾病的发生。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就是要做好以下方面:①生活有规律――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保障充足的睡眠及休息时间。②注意保暖――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易发时间,要避免受冻。③减少情绪波动――喜怒不形于色,切忌思想情绪的大起大落。④健康饮食――忌油腻饮食、高盐饮食。研究还证明,在脑血管病综合防治措施方面,利用社区医生筛查、管理人群中的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高危患者,加上开展持续的全人群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一旦发现存在脑血管病的前期征象者,需要积极探明病因,严格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做好定期随访。

目前国内已有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上海市脑血管病防治研究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几家合作单位按照规范的标准建立了一批社区人群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基地,形成了一支由不同层次人员组成的慢病防治队伍。针对慢性脑血管病,利用社区医生筛查、管理人群中的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高危患者,加上开展持续的全人群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4、大众医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救治脑血管疾病上处于何种水平??

朱巍: 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其所拥有的医疗设备和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或基本同步。但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脑血管病的诊疗水平仍处于落后水平,尤其是农村地区,大量急诊患者无法得到及时诊治造成病情延误。目前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脑卒中存活者病残率达75%左右。其中大量患者由于在急性期难以得到救治而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5.大众医学:脑卒中作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的主要脑血管疾病,主要危害有哪些??

朱巍:脑卒中在老年患者中是常见病,死亡率也高。临床上,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引起的各类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研究显示,老年脑卒中治疗后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青年人,原因在于其病前脑动脉硬化,且伴发其他全身性疾病,造成脑功能状态较差。特别是脑内侧支循环较差,加上老年患者自身机体耐受能力较差,全身各脏器功能储备不足,即使积极救治,发生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较高。

6.大众医学:救治脑血管疾病主要采取什么手段,要减少病残率,最根本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人说“救功能比救命更重要”,如何来理解?

朱巍:随着医疗的发展,脑血管疾病救治水平已取得显著提高。以往多数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的治疗主要依赖开颅手术,手法单一、创伤大、后遗症多。可以说患者虽经过治疗,但多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无法重返社会,不仅对患者本人是灾难,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严重负担。近20年来,微创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很多脑血管病手术不再是大创伤的开颅手术。比如,许多脑动脉破裂后凭借介入治疗即可得到治愈。介入手术快速、微创,只在股动脉上插管,无需开颅。对患者外表、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很小。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病都适合介入手术。但是,即便是开颅手术,也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概念。目前已经发展成熟的锁孔手术、结合神经导航以及脑内窥镜等技术,使得开颅手术的创伤大大减小,多数患者不但生命得到救治,而且保持了很高的生活质量,重返工作。

概况地说,近年来脑血管病救治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救治方法更加微创;②救治方式更加丰富。以往是所有疾病依赖开颅手术,无法开颅几乎等于无法救治。现在是一种疾病可有几种治疗办法,可以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救治。③救治理念的改变。以往只要或者说很多情况下只能做到“保命”,现在强调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更多强调保护功能。

7、我国的脑卒中救治有哪些特点?还存在哪些不足?

朱巍:除了一级预防,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主要体现在药物治疗的正规化上。已经普遍承认的有效治疗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密达莫复方制剂等。通过多中心的循证医学研究并结合国外经验,各医疗中心制定了标准化药物治疗方案并向周边区域进行推广,使得药物治疗方案逐步得到统一。

另一方面,优化的脑卒中医疗管理同样是一大特色。目前各地的大量医疗中心已建立了脑卒中绿色通道,通过绿色通道调动神经内外科、放射医学、麻醉科等多科协作。比如,患者进入医院急诊,一旦诊断脑血管病(特别脑卒中),医院有一套固定的快速诊治流程,减少了办各种手续、以及各科医生会诊等待的时间,使得患者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治疗。同时联络下级医疗机构形成了脑卒中救治网络,使得脑卒中的治疗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国家已建立了全国脑卒中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信息互动,可进行全国范围内脑卒中诊疗数据分析,制定优化治疗方案。

当然,我国脑卒中的诊疗还存在一些问题:①城乡发展不平衡,部分二三线城市或一线城市的偏远地区诊疗水平较低,难以满足需要。②转诊效率低,大量患者因转诊延误导致病情不可逆,使得脑卒中的病残率居高不下。③脑卒中绿色通道普及率不高,内外科医师团队协作观念亟待加强。

毛颖

简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擅长:?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擅长脑血管病和颅底病变手术治疗及微创神经外科工作。

专家门诊:周五上午

简介:

朱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9

心脑血管病不可忽视

心脏作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发动机,推动调节血液在血管内循环运行。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能将氧气、营养物质及众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如生理激素等传送到人体各个器官组织,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功能不足、血流不畅、粘度增高、血液中的物质成分代谢发生障碍,如血脂(胆固醇、甘油三脂)过高,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都促使血脂沉积在血管管壁,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血管病,就像人体血管发生了交通堵塞一样。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心脑血管疾病认定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6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我国每小时死亡300多人,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死亡。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有300多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口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其中40%的患者重度残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神奇分子”一氧化碳

1998年,来自美国的斐里德·穆拉德(Fetid Murad)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因发现一氧化氮的作用获得医学诺贝尔奖,他们由此阐明了硝酸甘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理。这个震惊世界的革命性发现,揭开了人类战胜疾病获得健康生活的新篇章。

一氧化氮具有怎样神奇的功能?专家指出,一氧化氮具有以下养护心脑血管和其他器官的功能:

能清理血管,疏通血管,消除沉积在血管壁造成硬化的因子,从而提高血管的弹性;

能净化血液,显著降低胆固醇,降低甘油三脂,抗氧化;

改善脑部小脑供血,调节生物钟;

增强心肌功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防治高血压、心肌梗塞,改善心律不整;

溶解血栓,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的粘稠性,防止血小板凝聚,抗血栓形成,防止脑梗塞;

激活胰岛B细胞,改善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

调节内分泌,增强性激素分泌,提高男女,防治阳痿、、性冷淡;

促进荷尔蒙的释放,推迟更年期,减轻更年期症状,消除面部斑块;

激活脑细胞,增强记忆力,延缓大脑细胞衰老,防治老年痴呆症。

一氧化氮养生法

因为一氧化氮作用的伟大发现,科学家提出了“一氧化氮养生法”理念。所谓“一氧化氮养生法”,包括三个方面:食用含有一氧化氮的健康食品;适当的体育锻炼;正确补充具有科技含量的一氧化氮营养品,这三方面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癌症。

合理吃:鱼类和贝类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它可抑制体内氧化过程,催进一氧化氮的生成;大蒜、黄豆、黑巧克力、红葡萄酒、紫葡萄汁、石榴汁和蓝莓等,这些食物有利于抗氧化剂的生成。

科学动:每周进行三次、每次20分钟的锻炼,如步行、瑜伽、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绳等运动可以使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的发生危险降低。

正确补:服用能够生成并保持一氧化氮稳定性的保健品。虽然人体也能产生一氧化氮,但由于各种原因,数量可能偏少。特别提醒,这些保健品当中有些是假冒的,根本不能生成一氧化氮,请认准有NITRIC OX-IDE(一氧化氮)标注的产品。如果产品包装上镶嵌有诺贝尔奖得主的头像和其亲笔签名将更为可靠。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10

【关键词】 内科急症; 中老年; 临床分析

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老年化越来越严重,有研究表明,2000年≥60岁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而到2050年将会上升到21%[1]。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其脏器功能会出现明显的衰退,机体的免疫力以及抗病的能力也会逐步的降低,使各种老年性的疾病发病率逐步提高,尤其是中老年的内科急症,比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肺部的疾病,由于其死亡率比较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2]。为了提高医疗工作者在临床上的防范意识及诊疗水平,以降低其病死率,现对于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中老年内科急症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总结中老年患者内科急症的特点、种类和致死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中老年内科急症患者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50~89岁,平均年龄(67.6±5.6)岁。其中50~69岁32例,占47.1%;70~79岁20例,占29.4%;80~89岁16例,占23.5%。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中老年内科急症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总结中老年患者内科急症的特点、种类和致死因素。

2 结果

2.1 中老年内科急症的病种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68例中老年内科急症患者中患有脑血管病的有27例,占39.7%(27/68),以脑出血为主,有19例,占70.4%(19/27);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有21例,占30.9%(21/68),以冠心病为主,有18例,占85.7%(18/21);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有12例,占17.6%(12/68),以肺心病为主,有9例,占75%(9/12),患其他内科急症8例,见表1。

2.2 中老年内科急症致死因素分析 经分析发现,本研究所选的68例患者中共有6例死亡,占8.8%(6/68)。其中年龄≥70岁的死亡患者有4例,占5.9%(4/68),年龄

3 讨论

随着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中老年人医院保健的迫切需求以及中老年病发病急等特点,内科急症的危险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能有效的防治并降低中老年内科急症的病死率,本研究通过对68例中老年内科急症患者中的死亡病例进行了死亡原因的分析,以探讨中老年内科急症患者的死亡规律以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3-4]。

本研究结果显示,68例患者中共有6例死亡,占8.8%(6/68)。其中年龄≥70岁的死亡患者有4例,占5.9%(4/68),年龄

68例中老年内科急症患者中患有脑血管病的有27例,占39.7%,以脑出血为主,有19例,占70.4%;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有21例,占30.9%,以冠心病为主,有18例,占85.7%;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有12例,占17.6%,以肺心病为主,有9例,占75%,患其他内科急症的有8例。说明中老年内科急症患者中发病最多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这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似[11]。

综上所述,中老年患者内科急症发病多以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主,中老年内科急症的致死因素主要是年龄,其次与生活习惯、精神状态及并发症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应加强对中老年内科急症的预防,维持中老年人良好情绪,适当进行锻炼,以减少这三类内科急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周淑新,牛娇娇.老年病筛查与预防[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117-118.

[2] 叶自力,彭军.80例中老年内科急症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2011,30(7):42-44.

[3] 秦彦,梅晓云.老年人体质特点与老年病关系研究概述[J].南京中药大学学报,2007,23(2):173-177.

[4] 许玉华,秦冬梅,李静.现代老年病的预防[J].疾病控制杂志,2002,6(2):244-245.

[5] 许树云.四川省二级以上医院急诊科入力资源配置[J].四川大学,2003:67.

[6] 赵淑兰.老年人高血压1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2):162-163.

[7] 范彩霞.薄氏腹针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34.

[8] 唐小平,肖新兰,尹建华,等.中老年脑微出血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9(12):433-435.

[9] Holmes D R Jr,Nishimura R,Fountain R,et a1.Iatrogenic pericardial effusion and tamponade in the percutaneous intracardiac intervention em[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09,2(8):705-717.

[10] 张超.综合医院急诊病人满意度量表的研制[D].第一军医大学,2005:89.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11

资料与方法

2009年4月~2010年10月收治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56例(A组),发病后3天入院。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40例(B组),超声显示均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几个月内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CT及MRI证实未发生脑梗死。健康对照者18例(C组),均除外心、脑、肾、甲状腺疾患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近4周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肝肾功能不全,外周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心房纤颤等疾病。

3组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2。

表2 三组发现斑块与新生血管[例(%)]

组别 例数 发现斑块 发现新生血管

A组 56 50(89) 14(25)

B组 38 28(73) 1(2)

C组 18 0 0

注:与C组比较,与B组比较均,P<0.05。

能量多普勒检测方法:受检者取仰卧位,头略仰,充分显示颈部。用二维超声检查颈总、颈内、颈外动脉、观察中心内膜是否连续,增厚,如斑块>1.5mm,观察回声强度,所在部位,测量其大小、管腔的狭窄率,用能量多普勒观察斑块内是否有血管显示。<2mm的斑块均未显示新生血管,但不能排除新生血管的存在。

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检测A组中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现率89%,而其中新生血管14例,占总数的25%;B组中发现斑块73%,新生血管1例,占B组的2%;C组中发现斑块0,新生血管0例,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三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证实颈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明显比对照组B组C组多。故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新生血管与急性颈动脉系统的脑梗死密切相关。

讨论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致残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颈动脉中的斑块和内膜的增厚可造成官腔的狭窄,管腔狭窄>50%时,可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使末梢灌液减少,在血压突然下降时,侧枝循环不良,会造成脑梗死[4]。颈动脉硬化是公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但是不稳定的斑块才是主要栓子来源,而国外已经研究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存在是评价不稳定斑块的主要指标[5]。新生血管是指在原有的毛细血管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的过程。

我们选用能量多普勒检测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既简便经济、又安全无创,容易被患者接受,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急性颈动脉系统的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密切相关。总之,斑块的新生血管在粥样硬化板块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是一个核心事件,而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机理仍未彻底阐明,寻求较佳的检测和防治的研究也许能为认识动脉方法仍是目前研究的焦点。斑块内新生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带来变革,用能量多普勒检测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值得推广。用能量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来了解脑梗死的发病几率,不但给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在较早时间甚至是体检时发现脑梗死的不稳定因素,及时预防及治疗,也许减少患者的发病率,及减少患者的致残率。还能减少有创检查带来的躯体痛苦,还可以系列检查或者持续检测,同时这种检查节约时间,没有禁忌证,只有适应证。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2 高政,姜丽杰,宋妮娜,等.进展性脑卒中诊治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11):50-52.

3 刘远洪,粱金花,日斌,等.中分子HES治疗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J].中国卒中杂志,2007,2(9):738-740.

4 丁建平,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及价值.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1):26-29.

心脑血管内科范文12

【关键词】 脑出血;脑积水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常见的颅内血管性疾病,而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是其中较为危重的类型。丘脑出血占高血压脑出血的11% ,丘脑出血血液可以侵及内囊及脑室,进入脑室者(侧脑室和/或三脑室)发生率可高达40% ~70%[1]。目前,对于此类的高血压脑出血的处理有穿刺外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部分病例也行保守治疗,这些治疗手段中以微创手术治疗为主。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徐水县人民院神经外科收治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并铸型伴脑积水患者50例,其中含同时伴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患者9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徐水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并铸型伴脑积水患者50例,包含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并铸型伴积水患者9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39~73岁,平均62岁。入院时格拉斯哥(GCS)评分12~14分7例,8~11分28例,4~7分15例。均经CT证实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合并脑积水,丘脑的出血量在l0~60ml(脑出血量计算方法均按多田氏提出的CT血肿量计算公式来计算)。

1.2 病人人选标准 (1)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发病时血压增高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脑出血。(2)CT示丘脑出血伴脑室内积血,脑内血肿量>20 ml。(3)Gosh>5分。(4)生命体征平稳,无脑干功能衰竭等手术禁忌。(5)无其他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

1.3 手术方案选择 (1)根据脑内血肿大小选择手术方案:

1.4 手术方法 (1)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常规定位双侧侧脑室前角穿刺点,局麻后颅锥经头皮直接锥颅,然后双侧侧脑室置管,成功后健侧关闭备用,患侧开放引流。术后3天复查CT(确认引流管的位置及血肿情况),健侧应用尿激酶2万单位液化5ml注入脑室,注药后闭管6小时开放患侧,健侧引流只用于注射药物。注药3--5次后根据病情复查头颅CT,如果脑室系统循环通畅,引流液变淡黄色,夹管24 h无颅内压明显上升,则拔除脑室外引流管。

(2)穿刺抽吸引流术:均采用局麻,应用一次性硅胶引流管颅内血肿定位穿刺,穿刺至血肿腔中心置管引流,术中抽吸血肿适量(无新鲜脑组织抽出)。术后3天开始血肿腔内应用尿激酶2万单位液化治疗,注入尿激酶后闭管6小时开放引流,每日一次,3天后复查头颅CT,如血肿全部液化引出,拔除血肿腔内引流管,血肿仍残留>10ml可继续应用尿激酶溶解。

1.5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3个月综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与Barthel评分[2]方法进行临床评分,依优劣顺序分5级:优: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良:生活自理,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中: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行走动;差:植物生存状态;死亡。

2 结果

手术治疗疗效总体优良率为84%。其中采用单纯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治疗41例,其中优17例,良21例,中3例,优良率为92.7% ;采用血肿穿刺引流并侧脑室外引流治疗9例,其中优1例,良5例,中1例,差1例,死亡1例,优良率为77.8 %,死亡率10.1% 。

3 讨论

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共同组成间脑,下丘脑借第三脑室壁上的丘脑下沟与丘脑分界,垂体通过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丘脑是对称分布于第三脑室两侧的大卵圆形灰质复合体,所有冲动都必须经过丘脑到达大脑皮质才能产生意识,所以丘脑被称为意识闸门,除作为中继站外,它还是协调、整合来自身体各部分不同的传人冲动的重要中枢,并可使这些传人具有情感色彩,对疼痛和其他影响情感的刺激发生反应的表情和情感运动中亦起重要作用,它还可以接受来自运动皮质的信息,对运动有调节作用。丘脑是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下丘脑由下丘脑沟以下的第三脑室周围灰质组成,是全身自主活动的中枢,使内环境中的各种因子保持于正常水平。下丘脑神经元由特别致密的毛细血管网围绕,使得下丘脑既能控制神经,也能控制神经内分泌和体液的变化;所以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者较易出现昏迷、水电解质紊乱、热代谢、糖盐代谢紊乱等情况,造成后续治疗困难加重,糖代谢紊乱使患者易出现感染且不易控制,本组病例中所产生的问题多与丘脑一下丘脑功能受损有关[3]。

脑脊液动力学障碍性脑积水是指脑脊液的产生或吸收过程中任何原因的失调所产生的脑脊液蓄积。可通过CT或MRI扫描来观察脑室扩大情况以及通过观察有无室管膜下水肿来初步判断脑积水是进展型或静止型,症状包括颅内高压、精神意识的改变等,治疗措施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前者指应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治疗,后者主要是引流手术,效果较肯定的有侧脑室枕大池分流术、侧脑室右心房分流术、侧脑室腹腔分流术、腰椎蛛网膜下腔腹腔分流术等几种[4]。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丘脑出血如血肿较大,穿刺宜早,一般在8―48 h内进行,部分脑积水有望因血肿减小而改善使患者治疗和预后得到极大改善。无论是那种手术方式,都应尽早清除脑室内外积血,尽快恢复脑脊液的循环通畅,改善脑的微循环,这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5]。

外科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尤其是脑室铸形者,尽快疏通脑室系统急性梗阻是救治成功的关键,脑室穿刺尿激酶溶解引流是首选的,并且也是被广为认同的治疗手段。我们治疗中体会到引流手术有如下优点:(1)迅速清除丘脑血肿,解除了对重要中线结构的压迫。(2)解除了第三脑室侧壁的压迫,促进脑室循环系统内积血的清除,迅速恢复脑脊液循环。防止了血性脑脊液引起的脑血管痉挛,以及脑脊液吸收障碍引起的交通性脑积水[6]。(3)手术创伤小,部位安全,防止了再出血。(4)清除血肿后阻断了血肿崩解产生的毒性物质对组织及血管的继发性损害[7]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并铸型伴梗阻性脑积水病例,根据临床症状轻重程度及影像学表现,采取相应的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尽早清除脑室内外积血,尽快恢复脑脊液的循环通畅,改善脑的微循环,这是成功治疗的关键,对于减低死亡率、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忠诚.脑血管病及其外科治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3.

[2]郑兆聪,赵琳,陈宏颉,等.高血压脑出血的个体化微创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6):275―276.

[3]Duus P(德).刘宗惠,译.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解剖、生理、临床.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189-211.

[4]蒋大介,杨国源.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3.

[5]刘承基.脑血管外科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