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韩愈进学解

韩愈进学解

时间:2023-05-29 17:48:18

韩愈进学解范文1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韩愈

2、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韩愈

3、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韩愈

5、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韩愈

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

8、事业无穷年。—— 韩愈

9、圣人无常师。—— 韩愈

10、博爱之谓仁。—— 韩愈

11、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出自:唐、韩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韩愈

1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

13、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

14、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韩愈

15、学知不足,业精于勤。—— 韩愈

16、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 韩愈

1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

18、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 韩愈

19、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出自:唐、韩愈《与孟尚书书》仰:抬头。俯:低头。对天、对人、对己都无愧。—— 韩愈

2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21、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出自: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韩愈

2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23、事业无穷年。()—— 韩愈

24、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韩愈

韩愈进学解范文2

关键词:韩愈;教育思想;成因;启示

1 韩愈教育思想的社会成因

韩愈生活在李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由盛转衰的时代。儒学正值日衰,佛道势力则持续增长,以“仁义”为主要内容的儒家之“道”,遭到“绝仁与义,民复孝慈”的老子之“道”和“弃君臣,去父子,禁生养”的佛家之“道”的致命冲击。唐朝的教育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用来为巩固其政治与经济制度服务的。再加上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直到唐中叶以后,教育目的趋向功名利禄,而学校沦为“养士”的功能。

韩愈教育思想的目的在于:为唐代统治者培植大批能自觉地继承正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及文化观念,并为恢复和发展封建等级制度,建设统一、安定、繁荣的国家,“虽死灭万万无恨”的“俊良英才”。这种教育思想是中唐统治者力图振兴已呈衰微的封建统治的产物,它是在唐贞元至元和年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表面却呈现虚假太平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 韩愈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仁智契合”的教学目的观

从继承先王之道出发,韩愈重视德行结合教育,强调志行合一,优于德行,将其与博学能文之文学才能、贤能安民之政治才能的培养结合起来,期望所育之才达到知行合体、美善相乐、仁智契合的和谐发展境界。

他将德育置于教育目标的主位,将儒家道统之仁、义、礼、智、信五德结合起来,以明先王之教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又以仁、义为其主导。韩愈重视德育,但并不忽视智育。他强调学的作用,他认定学习才能增进智慧,从而成为有用之才。他自身就一直致力于此:“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答李翊书》)显然,在韩愈看来,刻苦读书,遨游于诗书之中,是修养身心之良方。

2.2 “志乎古道”的教学内容观

韩愈认为教育的内容,除了学习儒家所要求掌握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外,当然也包括经典要籍。这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其所读皆圣人之书,杨墨释老之学无所入于其心”与“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己矣。”

2.3 “勤学求精”的学习观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关于学生如何“进学”的问题,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的第一句名言就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他治学多年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先人治学经验的总结。同时他还叙述了他自己为学之勤已达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地步。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博与精的辨证关系。博与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博,也就没有精;没有精,博就是一种大杂烩。韩愈一方面强调“贪多务得,细大不涓”。另一方面又要求讲究精约,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勾其玄”。

3、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认为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而是要学习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他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但反对沿袭剽窃。他主张万事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能“抒言立意,自成一家心语”,从而达到“闳其中而肆其外”的境界。韩愈的文章能造语生新,风格独具,自成一家,就得益于其能很好地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2.4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教师观

韩愈认为无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这和孔子“就有道而正焉”的思想一脉相承。学生“从师”,即“从师道”,是向老师学习其道。为人师,必须忠于道,必须传道卫道;而传道又是通过授业来实现的。所以衡量教师的标准:首先是“道”,其次是“业”。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为师。

2.5 “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师生观

基于圣人无常师的思想,韩愈认为师生之间,教师并非时时、事事、处处都要贤于弟子,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者,即可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破除对教师的盲目迷信,学生完全有可能超越老师。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为师标准,则要求做教师的要尊重学生,向学生学习,在某些不如学生的地方亦可以学生为师。

3 韩愈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是中国教育史上少有的既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又有独创性教育理论的教育大家。虽然他在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往往被其文学的光芒所掩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教育思想将更加凸显生机和活力。

3.1 “业精于勤”:对学生的启示

大学是汲取知识的乐园,在这一方乐土上本该有一批寓教于乐的教师和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然而,现实却让我们很无奈,“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现象比比皆是。韩愈在《进学解》中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时至今日,仍有着很大的价值。

3.2 “精于传道”:对教师的启示

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在今天,教师首先要教授学生最基本的科学知识,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所提到的疑难问题。其次,还要教授学生动手能力,劳动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师的标准方面,在提倡“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本身的素养要求更是严格了,尤其是师德建设。

3.3 “师弟子平等”:对师生关系的启示

对于大学师生关系的建设,梅贻琦曾说过:“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即建立一种“游于圣人之门”式的师生关系。他的这种“从游”的师生关系正是来源于韩愈通过通信、交游、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后学。当下,我国要培养优秀人才必然离不开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为人师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学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道德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的培养。

2、加强沟通与交流。一个温馨的电话、一段倾心的交谈,都有助于师生情的建立。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科研学术,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思想动态。

3、教师要完善自我。教师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补充新鲜血液,才能正确地给学生以指点,学生才会因教师无形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而乐于与教师交往,并在教师的身教影响下乐于求知,积极探索。

4、积极关注、赏识和赞美学生。学生的进步要得到教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教师可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施“情感管理”。

学史以鉴今。在教育事业大力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圣人的教育思想,是为了“温故而知新”,在继承中发展。韩愈的积极教育思想,特别是通识教育观、平等师生观、创新学习观及终身教育观等无不对现代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守仁.韩愈叙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2、刘d.旧唐书・韩愈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韩愈.韩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邱华荃.韩愈“师说”探析[J].育达学院学报,2004,(8).

韩愈进学解范文3

关键字:韩愈;散文;学子观

学子观,其实也就是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看法。韩愈一生中致力于教育事业中,曾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活动,致力于儒学教育。他通过自身实践,对当时的学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这主要见于韩愈的教育名篇《师说》《进学解》,散见于韩愈与友人的书信、赠序以及传记文等。

一、求学:不耻相师与超越其师

韩愈生活在中唐,在那个时代,“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再盛行,究其原因,就是当时人们“耻学于师”。柳宗元写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支持韩愈的说法,也说明了当时师道不传的背景:“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华笑之,以为狂人。”韩愈时代的科举制度是考试与推荐相结合,于是就有不少学子为了求得达官贵人举荐,将心力都放在干谒行卷而非求师学习。而从师求学是中国历史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比如古代孔子通过招收弟子、私人讲学来宣扬自己的学说。韩愈是儒家的“卫道士”,他以重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而儒家的教育思想便是其复兴的重要部分。他敢于“抗颜为师”,以端正学风,又要求求学的学子要不耻相师、谦虚向学。

首先,对当时上层士大夫的门第观念,他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看法,认为学子在择师的时候不应该受到门第高低的束缚。在科举时代,科考的成败往往与考官的主观态度联系密切,于是不少学子都踏踏实实求师学道,而是通过其它途径去赢得考官的好感,于是,求师问道的风气也日益低下。对于这种风气,韩愈在《师说》中做出了批判与讽刺。同时也指出了,师生关系不能僵化地停留于表面的身份形式,应不拘于年龄、地位、资格等的限制,有“道”者为师,能“授业”者为师。

其次,韩愈十分赞赏向他请教的学子,对待向他求学发问的青年是极为热忱的。他在《师说》中直陈“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以遗之。”对李蟠不拘于时、向师问学、有志于儒道的精神予以充分的表彰,寓有作者针砭时弊的良苦用心。

韩愈也鼓励学子超越其师,有所创新。他在《师说》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极为进步的学生观。学子超越其师的一个最关键的点便是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答刘正夫书》中,他提出了创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不因循,便是提倡创新精神。韩愈一生写诗文追奇求新,可见他也是希望学子不要陷入死读书中,而是要有所创新,有所超越。“宏其中而肆其外”,要求学子在写文章时不仅要内容丰富,而且要文意放肆,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反对“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

总之,学子应当不耻相师,在求师学习的同时有所创新,有所超越。

二、治学:业精于勤与博约结合

韩愈要求学子要“勤”,刻苦用功,勤奋好学。在《进学解》中,韩愈通过太学生的口描绘出一个“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太学先生”,这其实是韩愈的自我形象,也传达出韩愈对当时学子治学态度的看法。

同时,从韩愈的某些著作言论来看,他希望当时的学子能够做到博与约的结合。“博”,也即是博学,反映学习知识的广度;约,则是专注,反映的是治学深度。在韩愈看来,学子的学习方法或者说学习内容必须具有广度与深度,简言之,就是既博大又精深。

首先是“博”,韩愈要求学子在治学时有博学的精神,“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他对当时博学的学子是持一种极为赞赏的态度的。他在《师说》中称赞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又在《进学解》中借学子之口说出国子先生(韩愈自己):“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这其实正是韩愈自己对待知识的态度,也是他推己及人,及学子的看法。

其次,他又认为学子在学习中必须要善于思考,深入钻研,达到精与约。一是,学生在广泛学习圣人之书的基础上,又要学会思考,学会钩玄提要:“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构其玄”,对于精华之处要“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二是学生要在深入钻研之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深造自得,不能“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这在韩愈的《送穷文》中也有所体现,韩愈说自己有五穷,其一便是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意思就是说自己一生轻视术数与典章制度一类的学问,深入探究阐发幽深微妙的道理,杂取各家学说,抓住精神的要领。这传达出了韩愈做学问中追求的探微求精的精神,这也是他对当时做学问的学子的要求。

三、结语

韩愈的某些观点,对现代教育来说仍旧有其独特的意义,然而,他从维护儒家道统出发而提出的教育观念维护了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其腐朽成分应当受到批判。

参考文献:

[1](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韩愈进学解范文4

关键词:古文运动;唐传奇;韩愈;考辩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09-01

唐传奇指唐代出现的具有成熟形态的文言小说。它是古代小说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唐传奇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初唐有三部著名的传奇:《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游仙窟》,它们都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但在其后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传奇创作虽没有停止,但有影响的作品却寥若晨星,直到中晚唐才再一次掀起了传奇创作的高潮,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无论是单篇传奇还是传奇集子,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得以与唐诗并称“一代之奇”。为什么传奇创作直到中晚唐才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除了文言小说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外,现今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科书都认定它的繁荣与韩愈发动的古文运动有关。笔者认为这一似乎成为定论的观点值得商榷。

陈寅恪先生最早认定唐代古文运动影响唐传奇。他的这一观点先是在《论韩愈与唐代小说》一文中进行了论证。后来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他又一次重申:“中国文学史中别有一可注意之点焉,即今日所谓唐代小说者,亦起于贞元元和之世,与古文运动实同一时,而其时最佳小说之作者,实亦即古文运动之中坚人物是也。此二者相互之关系,自来皆以为古文之兴起,乃其时古文家以古文试作小说,而能成功之所致,而古文乃最宜于作小说者也。”此论后来被学术界广泛采用。古文运动的功绩,是文体的解放。文体的解放,间接地促进小说的发展,同时由于传奇文学的发展,对于古文运动,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们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陈寅恪先生提出了三条证据推论古文运动影响唐传奇:一是两者发展为同一时期,二是最佳小说之作者是古文运动之中坚人物,三是古文最宜作小说。后来的论者除了承认这三点外,在某一点上还作了一些展开,如更具体地论述古文文体解放对传奇的影响。这些证据是否确实呢? 我们下面进行辩析。

关于古文运动与唐代传奇的繁荣为同一时期是用不着多加考证的。韩愈发动并得到柳宗元支持的古文运动主要是在唐德宗的贞元和唐宪宗的元和这一时期。两者处于同一时期,并不表明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和影响。

陈寅格先生还提出了一个更加重要的证据即最佳小说之作者是古文运动之中坚人物。这里最需要讨论的是韩愈。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古文运动的领袖。有人据此断定他与唐传奇的创作有着莫大的关系, 把《枕中记》与《毛颖传》相提并论。这说明生动浅显的古文,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创作,而且古文和传奇两者的关系已密不可分。

陈寅恪先生认为“古文乃最宜于作小说者”,而承其说的人也说:“由于韩、柳古文运动,产生一种朴实的新散文,这种文体在叙事、状物、言情的运用上,自然是远胜于骈文。在白话文未入小说的领域以前,这种平浅通俗的散体,比较适合于小说的表现。”但是鲁迅先生却认为传奇体是不同于韩柳辈的古文的。他说:“此类文字,当时或为丛集,或为单篇,大率篇幅曼长,记叙委曲,时亦近于俳谐,故论者每訾其卑下,贬之曰‘传奇’,以别于韩愈辈高议。”这说明唐传奇的语言是明显不同于韩柳古文也不同于他们“以文为戏”所写的散文。

就韩愈的古文理论和韩愈本人的创作来看,古文并不“朴实”,与平易浅显的传奇相去甚远。韩愈《答李秀才书》说:“愈之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题欧阳生哀辞后》:“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乎古道也。”可以看出韩愈要复兴古道,就不能不通过动人的文字,因而韩愈的风格是奇崛的,他的这种风格与平易通俗的传奇创作格格不入,根本不适合进行那种细揣人心、表现人情的小说创作。他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对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场丑态的刻画都是比较精彩的。他在描写时用的奇怪的句法,显然不是传奇作家们会学习模仿的。

总之,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领导古文运动的韩愈并没有进行过传奇的创作,他的以奇为特点的古文并不适合于传奇创作,对传奇也没产生过影响,古文运动与唐传奇创作没有必然联系。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63年.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

韩愈进学解范文5

《文心雕龙・知音》开篇写道: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宴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这留给了后人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伯牙子期是为知音,当代可逢可见,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韩柳一代宗师,可以读懂他们心音必是一代人杰,这些不世出的人才不能相遇,却无碍于他们相知相惜,诚如孟子所言:“尚友古人”、“易地皆然”。

为韩愈撰写碑文的东坡

韩愈在潮州的时间不超过八个月,潮州对韩愈却纪念了一千年。韩愈存潮州治理民生。德化一方,以天下为己任,倡明道德,办学兴教,结果是潮州的人民没有忘记他,之后天才文人坡,也为潮州韩文公庙撰写碑文。坡称颂韩愈“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万世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之外,更以孟子善养浩然之气许之,可使“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坡写韩愈。更是在写自己。政治上几番起落,行事上刚正不阿。从人品到文品,坡引韩愈为知己,韩愈因《谏佛骨表》被黜,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流连失所,身在异乡。人生境遇在谷底之时,总会怀念亲友,超脱时空的范限,在历史上寻求知音。韩愈的正大耿介的精神,对坡无疑形成巨大的感召力。怀想韩愈,坡慨叹吾道不孤,他们的才性或有不同,处事或有不合,甚至思想也有分歧之处。但在真实生命中,自信道德的力量,关怀民生的疾苦,这段千古不磨的精神,如出一辙。

晚年为韩文作注的朱子

一学宗师朱子,为人所熟知。对宋明儒学浅尝辄止的学人,总以“存天理,灭人欲”批判宋儒。却不知朱子一生,爱好书法,素喜弹琴,又通医药,能言静坐养生之术,极具生活情趣。临终前尚且注解《大学》诚意一章,被学界传诵。却少有人提及朱子一生最后绝笔,实为修《楚辞集注》。朱子自少喜韩文,而《韩文考异》也为期晚年所修一部力著。后人评价朱子为《韩文考异》,而考异之体方臻精密。

近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也曾说:“盖自有《考异》,而韩集遂有定本可读,后人亦卒莫能超其上”。朱子著作《考异》,而后人奠能超越,在于他与韩愈精神上的相契。韩愈与朱子,皆自振于一代。朱子晚年心境是没有言语可以比拟的,他提倡的“理学”被抨击,他的得意门生被逮捕解送,他的好友被罢相位……一名歌手,最怕演唱时没有观众;一位思想家,却往往生活在不被了解的时代。思想上的巨人,生活中多是孤独的。在此种境况下的朱子,选择考证韩文,是素生的心愿,更是在晚年精神的回归,韩愈一生的颠沛流离,一生在曲折中奋进,与朱子境遇相通,精神相契,知音奠逆。

章士钊晚年著书注柳文

1972年的北京,在“”的政治氛围下,更添了一份紧张。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无论是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世界范围内,都是历史时空下极度重要的一个定格。当时总理赠送给尼克松的礼品,正是《柳文指要》。这部百万字的巨著成书,前后历经十余年辛苦。在特定的历史年代。需要特别关照,方能够得幸出版,其所由来颇为不易。

韩愈进学解范文6

·韩愈。正统。郑吉。儒学建立道教。

儒学的传承体系是儒学的延续。在第八中心的社会秩序之后, 这个 减少 属于 儒学 …制造的 信息技术 不能的 到 思想上 抵制 这个 理论的 影响 属于 佛教 和 韩愈努力争取儒家的正统地位。It有必要在佛教和道教保留的现实环境that is中重新发现历史资源,找到反对佛教和道教的新建议和新资源,通过结构改造重建结构发现。通过“自我修正”的文化和谐和文化取向, 汉 于 澄清 这个 遗产 纯种 属于 儒学 和 肯定 这个 普遍接受的 地位 属于 儒家思想。 通过 这个 文化的 清醒状态 属于 仁爱 和 他积极投身于社会,构建了以形态主义为中心的知识文化图景和思想体系。

韩愈。形态主义的继承制度。自我纠正。配置主义。“道统”的思想是建立在孟子正统学说的基础上的。孟子描述作为

在儒家传教的传统“尧舜和唐一样有500多年的历史。如果余和皋陶的年龄超过500岁,他们就会看到并知道。如果是唐,他们会听到和知道的。汤至于和文王已经500多岁了,若伊尹和莱朱则见会知道的。如果是文王,他们会听到和知道的。由文王已经500多岁了,因为孔子、太公望和散宜生都会看到并知道。如果说孔子从孔子到今天,一百多岁了,到了圣人的世界,如果说不远的话。如果它靠近圣人的住所,如果它很近,但是没有什么,就没有什么。”(孟子尽心下)

提出,给予和接受圣人的方式是圣王的命令,他从尧、舜、禹、唐和司马移动到孔子,这是道家正统学说的雏形。受此启发,韩愈在《原道》中提出:

·

“斯吾的所谓道与老者和佛陀的道不同。尧是舜,舜是禹,禹是汤,唐是文武周公,文武周公是孔子,孟可在孔子传中,可的死,无法传播。荀与扬也选择了含糊其辞,他的话并不详细。1.“

。他明确提出了尧、舜、禹、唐、文、武、周公和孔子的道家思想,但为什么孟子是孔子之后的传教士,因为他认为“荀与扬也是语焉而不详的专家”。荀、扬虽然也捍卫了儒学的地位,坚持排斥异端的立场,但他的《不精》思想和《蒂凡尼早餐》演讲不像孟子那样清晰,因此不属于这个谱系。韩愈在形式上统一了“道”,继承了孟子。在对“道”的内容解读上,他还继承了孟子的儒道思想,吸收了仁义的内涵。

的《有云:原道》“在《博爱之谓仁》中,修行得体的是义,对的是对的,足的是自,不在外的是德,仁和义被命名,道和德是虚位,因此道中有君子和恶人,德中有恶和善ck.2“在我称之为道德云的

,合仁和正义也是正义的话语,世界的公共话语也是正义的话语。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即以“爱人”为核心。韩愈认为,“仁爱”就是要博爱,并将其付诸实施,以达到相应的效果,即客观行为应该符合标准,做应该做的事,完成应该做的事就是“义”。也就是说,符合“仁”要求的行为就是“义”,而“仁”是在行为中实现的。这样,在这个方向上实现“仁义”境界的行为就是“道”。不受外部环境的限制,充实自己,行仁义是“德”。

韩愈之的“道”是对孔孟“仁”和“义”的继承,起着“礼”的作用。也就是说,孟子从思想内核上肯定了孟子以“仁”、“义”为“道”的理论,在表现形式上是儒家的“礼”,强调了道德的社会规范作用。这是韩愈在中唐时期内忧外患情况的现实需要。

“环游太平洋,然后知道孔子的道路。尊重圣人的道路很容易。王易王和易霸也认为孔子的门徒不尊重圣人圣徒们,就是孟。(《读荀》)3)在

,韩愈将孟子视为继孔子之后儒家的真正传统,肯定和尊重孟子的地位。后来,在《道不得传》中,韩愈将自己与孟子比斯马迁进行比较,并将自己视为继孟子之后儒家的继承者。韩愈以“仁”与“义”继承孔孟之道,重新提及并确立了正统,并将自己视为继孟子之后儒家正统的继承者,即为自己寻找一个生命,一个思想的场所,继承了儒家的仁义之道,延续了这一世系。汉代的儒家经典主要是训诂。今文经在董仲舒时期倡导的《天人感应》和《蒂凡尼早餐》缺乏必要的思想创造力和生命力。因此,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反对传统的注释儒家经典,以汉魏为道,以于文为道。

“自《汉氏》以来,一群儒生只修缮了几百个洞、几千个疮,并在混乱中迷失了方向。它的危险就像一个关键事件,绵绵延延被轻微的解决方案浸透了。”(与孟尚书书)4

"夫君子的于文是这样的??未来,他将成为一名作家,能够深入探索,以古代圣人为佛法。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把古代圣人当作佛法,但如果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和扬雄的弟子,他们将来自这里,而不是通常的弟子。如果圣人的道路不需要文则的帮助,他们仍然可以使用它。那些不能成为别人的人,可以建立自己,而那些不跟随的人它也是有文化的,没有人是作家,但今天存在的人必须能够。“(答刘正夫书)5

《其文诗》,易春秋,其法律、礼仪和音乐管理局,民士农工贾,其君主和官员,父亲和儿子,教师和朋友,客人,昆弟人和夫妇。《原道》在

,“王道衰微,礼义的放松,政治和宗教的衰落,学者们突出的政治主体意识。韩愈大力提倡古文运动。古文不仅是说教的工具,也是反映现实的工具。韩愈认为,“皆约六经之旨以成文”通过古代散文创作澄清了国王的仪式和法律,影响和改变了现实社会,使“时俗”成为佛陀和于正的思想。“

”是故道莫大乎是一座仁义的建筑,其教学内容不仅仅是礼仪和司法。《送浮屠文畅师序》7

“这么多学者老去了,新来者看不到整部经文,他们也不可能知道这位前国王的所有事情。他们保留着他们所看到的,并将乖隔分隔开来。这是不公平的,二帝三王群的圣人之道非常糟糕。(与孟尚书书)8

的韩愈在《施先生墓铭》中说,“笺注·纷罗混淆了是非“在保持尊师重典传统的同时,除了儒家经典体系之外,我们还特别关注孟子、荀子和扬雄在传承儒家和道教方面的作用“尧以是顺,顺是禹,禹是唐,唐是文,吴,周公,文,吴,周公,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尧舜是第二位皇帝,禹,唐,文,吴是国王为三,周公,孔子和孟子是人类的牧师和圣人。因此,在与孟尚书书中它被称为“二帝三王群圣人之道”。王之道和圣人9的方式是儒家正统思想的体现。

“在古代,对人有很多伤害。如果有圣人,他们会建立他们,然后教他们相互成长和支持的方式。对于之君来说,对于他的老师来说,如果在古代没有圣人,人和类似的人已经被毁灭了很长时间。”(原道)10

“因此,寻求圣人之道的人必须从孟子开始。”(孟子集注)11

尊重正统中的儒家学者,“二帝”和“三王”不再存在,但圣人往往存在。因此,“第一位王之道”实际上是“圣人之道”以仁义为核心,。作为明道大帝的主体,圣人坚持布道治国的政治主张。韩愈想解释的是,传教的方式是儒家圣人的方式,古代圣人的传教方式是“相生养之道”,礼乐刑政和纲常教化是其实现国家治理的政治手段。在

的《原道》中,“道”和“圣人”的关系是:“道沿圣基于特雷文,圣因文基于明道大帝”。在韩愈的《圣人》和《为之君作为教师》中,“君主”和“教师”实际上是有区别的。“道”是形而上学“天”的社会历史范畴,圣人是“道”的具体实施者。以“士”为“师”,以“道”为“王”。“君”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者,“司”是“传道授业解惑”,司是传道者。在

,韩愈将“君主”和“教师”视为“圣人”的现实承载者。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政统”和知识合法性的“道统”在圣人(掌握理论和实践最高权力的君主)的关怀下实现和解与统一。作为维护政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工具是由统治阶级通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强烈关注而确信的。《道统》在价值超越性和实践普遍性上是统一的。它不仅是以君主制为代表的政治权力的理论合法性基础,也是统治阶级的一套行为规范和理论范式。

“是夫所谓先王的教诲,谓仁是何也·博爱的教诲。恰当的是正义。正确的是道路。足够的是自我,不在外的是美德。”(原道)12明朝王之道和金的教诲,即,仁义之道与仁义之教。不流动,不只是不流动。这样,通过圣人主体的宣讲和宣讲,建立了以文学(文字)为载体,以弘扬前王仁义为核心的道教圣人(王、师)范式,而古代前国王的宗教则致力于治理今天的国家事务,以做“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韩愈在儒学定居,并以儒家命名,这表明他的道教思想符合儒道,继承了孟子之后的正统儒学。韩愈的孟学思想是韩愈正统思想的“正己”。韩愈的正统思想通过《正己》的文化定位,界定了儒学之路的传承谱系和儒学的历史合理性与合法性。争取儒学的正统地位是为了为儒道思想的延续找到理性和合法性的基础。儒道的“统一”是传统、正统和统一的结合,这意味着具有仁义内涵的儒家圣人之道具有传承正统秩序和意识形态地位的历史,为政治统治和政治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政治统治秩序。另一方面是重建思想秩序,实现儒学的复兴。

[1]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1)[M]。马其昶,学校笔记。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大学,2014年。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中华书局,2012.

。1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1)[M]。马其昶,校对。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4:20.

2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I)[M]。马其昶,校对。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4:15.

3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I)[M]。马其昶,校对。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4:40.

4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I)[M]。马其昶,校对。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4:24.

5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I)[M]。马其昶,校对。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4:232.

6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I)[M]夏洛克·马其昶,注释。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4:19.

7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I)[M]。马其昶,注释。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4:282.

8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I)[M]。马其昶,学校笔记。马茂元,整理。上海:在上海出版古籍。2014:240.

9韩愈在《上宰相书》等文章中被称为“蒂芙尼早餐”,在《原道》等文章中被称为“第一王之道”,在《送王秀才序》等文章中被称为“第一王之道”,在《送浮屠畅文师序》中被称为“孔子之道”,也被称为“二帝三王之道”和“圣人之道”,以及《与孟尚书书》中的“二帝三王群圣人之道”。

10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一)[M]。马其昶,注释。马茂元,校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4:17.

韩愈进学解范文7

韩愈号称“文人之雄”,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又是唐宋家之首。他的教育思想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与其人性论观点相联系的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如“五原”学说;二是为实现“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学说,如《进学解》;二是尊师重道的教育实践理论,如《师说》。韩愈为了整顿当时秩序和振兴儒学道统而提倡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曾倡导古文运动,他的儒学思想对后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在此笔者就韩愈的教育观点展开探析。

一、人格培养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韩愈的教育目的主要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即人格,与我们当今的现代教育目标是不谋而合的。韩愈的政治主张规定着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要求,其政治主张也就是他的教育目的。在韩愈的“五原”(原道、原人、原性、原毁、原鬼)学说中,他把性分为三品,上品人“善焉”,中品人“可导而上下”,而下品人则是“恶焉”,除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它包括“善、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也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人七情的表现都能“适中”:具有中品的人要求适中,但往往“有所甚,有所亡”,即过与不及,而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的人“直情而行”毫不控制。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有上品之人,远古的舜就是上品之人,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他人宽松而简单,所以处事不怠惰,对待别人乐于善举,他的为人是仁义之人。韩愈在“五原”说中究其原因:仁义之人做事都会由己推他,便会常常责问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舜、周公,是大圣人,后世没有能及得上他的人。”于是便有人说:“不如舜,不如周公,是我的不足啊。对他人要求多,所以他人不容易有善举;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进取少。看到我的见解而记住它,那么国家差不多就能够治理好啊!”[1]这就是韩愈的原始教育理念。当今世人,指望自己的名誉美好、道德得以弘扬,在高尚的情操上想有所作为的人,就要培养自己的人格,人格更应该作为我们现代人的培养目标。

韩愈认为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的,是“不移”的,不能相互转化。在“品”的内部,可用教化和刑罚使人改变,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强调的教育与法制。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既定的品格内使其性移动。看中他人好的一方面,而不求全责备要求其他的方面;认可他人现有的,不追究他人的过去。诚惶诚恐惟恐他人不能因为做善举而有好报。[2]一方面的善是容易做到的;而一种技艺就更容易做到,所以我们在培养人才技术的同时要及时传授新的思想,注意性情的疏导和引领。韩愈的性三品说,坚持上下品不可移的观点,说明教育的作用具有局限性。他提出的“性情”说对宋明理学产生很大影响,也包括对现代心理学中性情说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怠惰和忌妒就是所说的根源,怠惰的人不能修养身心,而忌妒的人害怕他人有修养,所以在高尚情操的培养过程中,首要的是身心培养与性情的修炼。只有引导、修炼怠情和嫉妒,才会使人向善的一面去转化,这样才不失我们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目的。

二、韩愈倡导“古道”的学说

韩愈倡导吟读六经的文章翻阅百家的著作,对记事的作品—定记下它的要点,对立论的撰写一定探索它的头绪。对学问永不满足,务求有所收获,攻击异端邪说,排除佛、老学说,填补儒学的缺漏,阐发精深的道理;寻找那茫无头绪、行将失传的儒家道统,孤独地广泛搜寻远远继承;力挽已经倾泻的狂澜回到正途。对于儒学沉没在芬芳醇厚的典籍滋养之中,咀嚼体味当中的精华,[3]写出来的文章堆满房间。上古的典籍,先生学习《尚书》中的《虞书》、《夏书》,内容博大深远,无边无际;周代的诰文、商代的《盘庚》,文词艰涩拗口:《春秋》谨严精当,《左传》铺张夸大;《易经》奇妙变化却有法则可循,《诗经》内容纯正而文辞华美;六经以下,直到《庄子》、《离骚》,《史记》,以至风格不同,却又各有特色的扬雄、司马相如的辞赋。昌黎先生的文章,可说是内容深博而文辞奔放流畅。

韩愈的《进学解》,内容深博而文辞奔放流畅,很有正义感。韩愈通晓治学的方法,更能融汇、吸收不同方向的学问。提倡公开、公平地提拔人才,使用聪明的、老实的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各方面的人才都得到任用。沉着委婉的人,可以表现他们特有的美态;卓越超群的人,可以显露他们非凡的才能。衡量各人的长短,恰当地加以分配任用,使每人都能人尽其才各尽所能。韩愈认为:从前孟子喜欢辩论,孔子的学说由他而得以阐明。孔子周游列国,车辙遍布天下,最终在不获重用中了结一生;荀子坚持儒学正道,博大精深的理论得以弘扬,为了逃避谗言而跑到楚国,最终被罢免官职,老死在兰陵。这两位儒者,说出来的话就是经典,做出来的事就是榜样,超出了常人的思想境界,优秀到足以进入圣人的境域,他们在世的遭遇又怎样呢?当时韩愈虽然学习勤奋,他本人认为还不是正统之学,言论虽然繁多,却未能掌握要领,文章虽然奇妙却不切实用,德行虽然有一定修养却没有传颂给别人。而现代人在陈旧的古书中抄袭一些说法,有一些行动便遭到诽谤,那就等于质问木工为何不用小木条做大柱,批评医师用菖蒲来延年益寿。

韩愈在《马说》中宣扬重用人才的观点,文章匠心独运,用“伯乐——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比喻“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赞颂乌重胤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又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于幕下”的难得可贵,似“怨”而实颂,且比正面称赞更为有力。文中也不直写温生之贤能,而是从多方面叙说温处士出仕后给东都带来的“不良”影响,反面衬出其过人之才,十分含蓄而巧妙。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有真才实学而隐身不仕的。

三、韩愈尊师重道的教育实践理论

韩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亲自执教之外,还对科举制度和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指出当时科举制度的流弊是:“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他认识到靠科举考试是选不到人才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识别人才、培养人才的有见地的学说,如他在杂说四《马说》一文中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这就是说,他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只要善于鉴别又培养得当,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出来。韩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批评。他做四门博士时,请求恢复国子鉴生徒,要用学校来培养人才;做国子博士时,作《师说》、《进学解》,倡导尊师重道,指出成才之道;做国子祭酒时,奏请严选儒生为学官整顿国学。韩愈作《子产不毁乡学颂》,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地方教育的现象,歌颂郑子产的不毁乡学。他重视地方教育,在潮州做刺史时,拿出自己的薪俸兴办州学,发展地方教育。

韩愈倡导的“道”也有特定的含义。其内容是要“忧天下”、“兼济天下”,而不是像传统儒家那样。韩愈是不主张“独善其身”的,而更重视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因材施教。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强调“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嬉玩的态度;德行的成就在于思考,而失败在于随便。”[4]韩愈运用事实“粗大的木材做屋梁,细小的木材做屋椽,柱上的斗拱、梁上的短柱、门臼、门坎、门插、门楔,各用合适的材料建造,用以做成房屋,这是木工的心思。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青芝,粗贱的牛溲尿、马屁菌,破鼓的皮子,都收藏起来,以备使用时无有遗缺,这是良医的修养”来例证学习是一个积累过程。

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教育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为此,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与磨练,才可能成为称职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王运熙等.中国文学批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韩愈进学解范文8

韩愈:接连应考霉运多

被苏轼评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为唐宋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的韩愈,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连三次,当他那字字珠玑的答卷到了考官手里,却如同废纸一张。

公元787年,韩愈在取得乡贡资格后,再次前往长安,应礼部进士试,但这次考试失败了。接着,他又考了两次,均名落孙山,这对韩愈打击很大,他感到愧对祖先、愧对家人。韩愈把前人写的文章都吃透了,但他的写作方法不讨主考官的喜欢,譬如第三次考进士,出的试题为“不迁怒不贰过”,大意是“若自己不高兴,不要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韩愈看后,立即有了主题,他没有用骈体,而是用古文体挥笔而就,写得很顺利,但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

公元792年,韩愈再次来到长安,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这一次,主考官是宰相陆贽,试题和上年的差不多,韩愈没有犹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旧作写在卷面上,很快交卷了。陆贽看后,感到此卷似曾相识,反复看了几遍,自语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风格,没有半点骈体文的味道,去年怎么没有录取?差点埋没人才了!”就这样,韩愈考中了进士。

其实,韩愈这次考上进士,也与其他考官梁肃、王础有关,梁、王这次辅助主考官陆贽,两人都爱好古文,都欣赏韩愈,都有提携韩愈之意。所以,韩愈25岁考上进士,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考取进士并不等于有官可做,这只是入途的第一步。礼部只管进士,派官还要经过吏部的“守选”考试,其考试名目多,普通的是“书判拔萃”,入高官的是“博学宏辞”。韩愈心想自己满腹经纶,考“博学宏辞”不会有什么问题。谁知,与当年考进士的命运一样,连续三年,均一败涂地。

无奈,他只得另辟蹊径。两个月内给当朝宰相写出三封情真意切、辞藻华丽的陈述书。他陈述自己“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请求垂怜一官半职。结果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于是,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投奔地方军阀。可只干了两年多,幕主便死了;之后又投奔了一个军阀,可还没上任,幕主又死去了。韩愈真是霉运多多,可谓“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幸而后来《进学解》被当时的宰相看到,惊叹不已,很同情他的遭遇,也欣赏他的才干。于是任命韩愈为五品刑部比部郎中兼任史馆修撰,从此韩愈进入高官阶层。

李时珍:落榜后改学医

从6岁开始读书后,李时珍显露出聪明才智,1532年刚刚14岁的李时珍中了秀才,这给父亲李言闻带来了莫大的期盼。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举人何等之难,李时珍连续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第二次还由于过度的用功和劳累得了骨蒸病,连续高烧不退,险些丢了性命。

两次落榜后,李时珍依然在科举路上艰难跋涉,集中一切精力希望能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23岁的李时珍第三次落榜,李时珍的举人梦和李家的举人梦彻底破碎。科举考试三度落榜以后,李时珍父子都对科举制度心灰意冷,李时珍无奈抛下了八股文,转而学医。

经过不到4年的时间,李时珍已经成为一名有独立行医能力的医生,而且名声越来越大,成为名声传遍全国的名医了。1556年,湖北楚王的世子突然得了暴厥症,俗称抽风,找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治好,楚王很着急,慕名请来李时珍,谁料一付药后,竟神奇般地药到病除。为了报答李时珍,楚王委任李时珍主管王府里的祭祖,官居七品。3年后,皇帝突然招揽天下名医,楚王应招,将李时珍推荐入太医院。

公元1552年,李时珍断然决定不再以开业行医为主,而要集中主要精力,完成重修本草的伟大理想。李时珍用18年的时间进行野外考察,又用1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自己重修本草的心愿。

金圣叹:试卷连写39个“动心”被除名

韩愈进学解范文9

几千年过去了,荀子的名篇《师说》仍闪烁着万丈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之路,开启了多少蒙昧的灵魂;又如春雨,从古至今,滋润了多少学子的心灵。

在感受韩愈说理透彻,对比论证精妙的同时,每次教授这篇文章总有疑惑萦绕于心头。笔者认为文中的“师”不是人们传统认知中的狭义的儒家之“师”,而是广义的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即某一行业的专家学者。我们现在各行各业带徒弟的人都被称为老师,我想这与韩愈提的“师”是一脉相承的。

毋庸置疑,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受魏晋以来的不从师思想的影响,更强调家学渊源,所以耻于从师,这股风气当然应该指的是有一定文化功底的读书人,根据当时被称为“狂人”的韩愈灰溜溜地被人讥讽、抛弃的社会状态,似乎都应该得出他所提倡的是儒家老师,但任何文章的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而文章当中所提到的论据有一些恰恰是指广义的老师。

为佐证其观点,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以论证。

首先,文中开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一行业的老师都会教给弟子的,不单单是读书的儒家老师,即使是武学,下文的表述也看不出倾向性。

其次,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提出了“彼童子之师,受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里明确指出“受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不是韩愈指的老师,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小儿科,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启蒙老师”,是教的最基本的知识。韩愈要说的 “学者”是像李蟠这样的“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有一定专业功底的人,不是蒙昧的儿童。他指的老师是更高层次的能“传其道解其惑”的老师,那么他们的老师,也应该是像韩愈这样的“术业”有专攻、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

再次,他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在韩愈看来小孩学的“书,句读”是人人都易于掌握的知识,就是文中的“小学”,那么“大遗”就应该是“道、业、惑”方面还存在问题。只有成人之后在“学无所长”时,而自己又羞于向人请教,不能成为“术业有专攻”的高级人才,这才是最糊涂的“未见其明”的人。

最后,在文章的第三段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在这段中我们看到,孔子向人请教的范围非常广泛,并非是儒家学说的内容,而向他们请教的是官职的名称,音乐、弹琴、礼。韩愈提倡人们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学习,他们为提升自己技艺勇于向人请教,而不像所谓君子说的“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耻学于师”,最根本的就是以无知充有知,用遮羞布盖住自己,总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底,实际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当自己在不断的请教中能力卓越时,谁又能无视你,说你自卑,说你阿谀呢?孔子就是虚心、恭敬地请教,他就是后世“君子”的真正乐于从师的典范。这也是文中说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常常只满足于普通人的标准,能在行业之内混口饭吃,不求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但社会的发展正是由于有了精英的存在,才更好地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谁也不能否认像比尔盖茨、柳传志、马云等此类人的重大作用,那么韩愈的观点仍能照耀今人,促人猛醒。

作者简介:王庆荣,山东省泰山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二十余年,早年曾获得教学论文一等奖,2004年执教市级公开课,两次获得市直优质课,并多次获得市直高考优胜奖,就职于山东省泰山中学。

韩愈进学解范文10

人说,山有姓,水有姓,但在潮州,无论是山,或是水,都是一个韩姓:横穿市区而过的“母亲河”,叫韩江;横卧市区而立的“双施石”,叫韩山。

实际上,千百年前,潮州的这条河,不叫韩江,而叫鳄溪;潮州的这架山,也不叫韩山,而叫笔架山。但自从韩愈入潮主事以后,这儿便“山水易姓为韩”了。

是韩愈名气大、文章好,被列为唐宋家之首的缘故吗?非也。韩愈虽然“文起八代之衰”,但这毕竟不是普通老百姓的饭碗。尤其在当时,潮州处于相对荒凉偏僻的蛮烟瘴地,对文章这种“经国之大业”,也许当地的老百姓不仅不在意,而且闻所未闻。

是韩愈潜力大、缺经验,被派到基层“挂职”涂金的缘故吗?亦非也。当时的宪宗皇帝,下令要“迎佛骨于凤翔”,并令“诸寺递迎供养”。而这,无疑会使百姓“弃其业次”,甚至“断骨脔身”。于是,韩愈上书,以谏阻宪宗迎佛骨。而这,也使得龙颜震怒,下令处死。幸得朝中大臣讲情,虽被免一死,却被贬为潮州刺史,同时严令,要限期赶到贬地。这种境遇,与到基层“挂职”涂金,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是韩愈年纪轻、任职长,在潮州人脉广的缘由吗?更非也。韩愈被贬时,“知天命”线已过,时年达51岁。而这个年龄,在当时已属夕阳西下,离“黄泉”不远的年龄段。况且,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其路远途险,不仅自己苦头吃尽,而且在路上连自己12岁女儿的生命都没了。对此,韩愈甚至留下了类似“遗书”的诗句给侄儿:“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就是这样,韩愈到潮州后,凄苦依然,仅仅度过了8个月时光。

8个月,切莫说在人生的历程中,即便是在为官一任的历程中,也显得格外短促。而正是这8个月,韩愈却干了4件大事:驱鳄、释奴、劝农、兴学。

也许,这4件事,在当今算不得什么,可在当时,却是了不得的大事。说它惊天地,不为过;说它泣鬼神,也成立。毕竟,驱鳄鱼,为民除了害;释奴婢,释放了生产力;劝农桑,使百姓的口粮有了保证;办乡校,打下了长期发展的根基。

也许,正是这4件事,使潮州人感念不止,从而有了山水易姓。

也许,是这4件事的背后:其遇挫而非躺倒不干、年长而非倚老卖老、文高而非孤芳自赏的精神,使潮州人感动不已,从而有了山水易姓。

也许,是这4件事带来的成果:鳄鱼不再伤害百姓、奴婢脸上挂着笑容、老百姓的饭碗一年比一年丰富、中原文明与蛮烟瘴地对接,到宋代时,“一州两书院,他郡所无”的“枝上花”和进士多达172人,到明代时,乡试中举的竟多达1088人的“百花千卉共芬芳”喜景,使潮州人感慨万分,从而有了山水易姓。

哲人说,历史是人民写的。其实,山水何尝不是人民写的!人民可以写历史,人民更可以写山水:为山水作画,为山水命名,为山水易姓。前提是,要有功于民,有利于民;关键在,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倘若一事当前,只想自己脸上是否能“贴金”,“上面”眼中是否能“留影”,日后升迁是否能“奠基”,恐怕才高八斗,也难得到人民喝彩;事接“天线”,也难得到人民认可,更遑论会留下山水易姓的佳话了。

山水易姓,启人坚信:一个人,不论是顺境,或是逆境;不论在“上”,或是在“下”;不论身处富裕发达之地,或是身处贫穷欠发达之地,只要信念坚定,意志坚强,没有吃不下的苦,没有克不了的难,没有解不了的忧,没有尽不了的心。

韩愈进学解范文11

论文摘要:提起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一般都认为韩诗奇险怪僻,其实不尽然。文章解读了韩愈诗歌创作的历程,探析了韩诗奇险风格形成的原因。

提起韩愈,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对后世一千多年的散文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其实他的诗歌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诗歌创作上,韩愈也高举“古文运动”的大旗,创立了新的流派,但后人对韩愈的诗风历来有许多争议,笔者集中拜读了诗人各个时期的诗作,觉得韩愈为诗的风格也如他的散文一样,浑浩流转,独立特行。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不仅某些思想内容一以贯之,在表现手法上,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这与他提倡儒学复古、反对骄文是一脉相承的。“不平则鸣”的文字观点在韩愈的诗中继续体现出来。韩愈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他不甘平庸,敢于向社会挑战,敢于与潮流背道,敢和命运抗争,一生坎坷,在潮起潮落中展示真我,显示出豁达、好强、无所顾忌、锋芒毕露的个性。在艺术上创新求异,大胆采用前人不常用的内容、句式、意象,使诗歌呈现出“奇崛险怪”的特点,但又并不都以奇险见长。他的诗可以清幽如水,也可以奔涌如瀑,更可以奇险如坚冰怪石。

韩愈出生时,李白已去逝,三年后杜甫也谢世,到韩愈的时代,唐代诗歌成就的最高峰已过去。韩愈作为诗人,其得益的是有许多前辈作楷模,可供他学习和借鉴;困难的是要超过李、杜等大诗人,是相当不易的。而韩愈的性格及他个人的才华,使他决不肯做个亦步亦趋的模仿者,所以他必定要开拓新领域,创造自己的流派,形成独特的风格。赵翼《威北诗话》认为,至韩愈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故只能求之奇险。纵观韩愈的诗歌道路,奇险诗风的形成与特定的生活时代、与诗人的性格和人格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唐特定的历史时代使韩愈在亦官亦仕的生活中,忽沉忽浮,忽枯忽荣,而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歌发展。中唐的诗歌不象盛唐之音那么光芒四射,却更多姿多彩,各种风格流派竞显神通,诗歌的艺术个性特征到这时充分发展,诗人以诗歌为生命,他们用字造句,煞费苦心,务去陈言,力求新异。

下面沿着韩愈诗歌创作之路,品评不同时期的作品,以探寻其独特诗风的形成。

一、真率高远的早期追古

韩愈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三年,出生在一个官僚世家。度过颠沛流离的少年生活后,十九岁的他收拾行装向京城出发,准备通过科举博取功名,路上写下《条山苍》:

条山苍,河水黄。波浪纷纷去,松柏在高岗。

贞元七年,年轻的诗人与好友陈羽相别,作诗《落叶》为赠: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上终自异,邂逅暂相依。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支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条山苍》以岁寒不凋的松柏自喻,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傲视着天地间的二切,诗句写得简朴、高扬。

《落叶》写得格调新颖,力扫盛唐时的陈词滥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两首诗让人不由得想起《诗经》、《古诗十九首》这些先秦诗歌,因为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比兴、叠字的技巧,内容上清新易懂,不难看出诗人内心复古崇古的追求,表明诗人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对人生对社会充满美好的幻想,表现出天真浪漫的艺术境界。这些诗相对过去诗坛的一片妩媚繁华,显得清新朴素,但存有明显的模仿古人的痕迹,而且过于平淡直率,注定要不断发展。

二、奇崛怪僻的盛年创作

尽管韩愈读书勤奋,“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十多年的苦学,对自己充满必胜的信心,而却在科场考试中屡遭失败。只得在汁州、徐州佐幕。胸有抱负,满腹才华,怎甘寂寞?辗转奔走,侥幸脱祸,郁闷难解,唯有写作。以下的因素发展着诗人奇险的诗风。

(一)友人的影响

韩愈正直善良,对朋友一片冰心,贞元十四年,写作《醉留东野》可看出他对穷困潦倒的诗人孟郊的敬重友善,其中“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韩子稍奸黯,自愧青篙依长松”表现出对孟郊的倾倒之意。写作此诗,适逢孟郊投靠友人也来到汁州,这是两人在科考相识后第二次相聚。诗中写道“吾愿身如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从中可以看出韩愈对年长自己十八岁的孟郊的推崇,这时孟郊诗歌写作已有成就,已形成奇崛硬朗的风格,而韩愈的名气还只在散文。二人有相同的艺术追求,有“崇古复古”的信念,于是韩诗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贞元前期的平和真率变得冷峻奇险。

(二)世事的动荡

贞元十五年秋,韩愈在徐州为节度推官,当时黄沙崩堤,诗人目睹老百姓的逃亡生活写下《醒醒》一诗,诗中不难看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第二年他从京城长安回徐州,又写下《归彭城》,对当时战乱和自然灾害给一百姓带来的苦难表示痛心疾首,讽刺当政者的平庸无能,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愤情绪。

(三)仕途的沉浮

到了贞元十七年,经过十七个年头奔波和追求,三十五岁的韩愈终于第一次当上了朝廷命官,得到了四门博士的职位,同时也开始了浮沉不定的官宦生涯,这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了出来。当年十二月被贬去岭南,“朝为青云者,暮作白首囚”。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中写道:“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诲气湿蛰熏腥躁。”这首诗写在中秋之夜,两位诗人在一起赏月喝洒,回望几年来坎坷的命运,感慨万千。这首诗开头写中秋夜景,中间借张之口用大段笔墨叙述自己被贬滴之苦。虽然心中苦涩,但好强的性格使他又不肯示弱,便写得虚虚实实,含蓄悠远,使得全诗结构上起落多变,让读者觉得奇崛险怪。

元和六年的春天,韩愈从阳山北徙江陵,生活虽比岭南好,但精神依旧苦闷,写下《感春四首》,写得笔力刚健,这是他中年得意之作,元和六年秋天,诗人自江陵为国子博士,这种冷淡生涯对有远大理想抱负的诗人来说,感到厌倦,写下《秋怀诗十一首》,表述自己忧愤的心情,诗中表现了诗人雄浑态肆的感情和正直磊落的性格。现选引《秋怀》之四:

秋气印侧侧,秋空日凌凌。上无枝上稠,下无盘中蝇。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增。清晓卷书坐,南由见高棱。其下澄漱水,有蚊寒可曹。惜哉不得拄,岂谓吾无能!

此诗写在诗人受他人造谣中伤之时。全诗用遒劲的语言,写不平的情怀,首句写秋天景象,用以象征自己孤独而傲峭的情怀,显示了作者疾恶如仇的性格。

元和十四年,诗人再贬潮州,南行途中,心境无限悲凉,写下凄惋的《路旁堆》“千以高山遮,万似远水隔。”“吾君勤德治,照天日月敌”。诗人把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慈悲”上,进行了大胆的夸张想像。从贞元二十年(804)到元和九年(814)的十年中,是韩愈诗歌创作的鼎盛期。

另外由于追求诗风变革求新,加之开始盛行“写长诗之风,为了押同韵,就必然用僻字生字,为了不重复,就发掘人所未道的新意象。

三、清丽自然的晚年回归

长庆三年春,经历风风雨雨的韩愈步入晚年,却写出《早春》小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此诗写得清新绝妙,千古以来难有超出者。隐约的青草,舒畅的喜悦,看似白话却韵味十足,使人简直不敢相信是韩愈所作,可见其诗歌的风格随着境遇的变化、个人的命运多变有着很大的变化。长庆四年夏,诗人因病告假,常游南溪,写了《南溪始泛三首》,风格已一改过去的豪迈雄健,写得闲适古淡。这些变化都不是孤立的,一方面诗人在晚年的十年时光中,仕途上是最稳定辉煌的阶段;另一方面面对无可奈何的政局,政治热情也日益冷淡,诗人开始反躬自省,转向宗教,寻求安宁、静谧。

韩愈进学解范文12

作者简介:王爽,女,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摘 要:2013年年初,由韩国MBC电视台推出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凭借清新治愈风,在众多韩国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别具一格的治愈系综艺节目。明星爸爸和子女在两天一夜的旅行中,展现感人的亲子情,赢得了观众的厚爱。从节目理念、节目特色、受欢迎原因等方面分析整个节目,结合治愈系的观点,研究节目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引发对新型综艺节目的思考。

关键词:治愈系;综艺节目;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087-04

10年前的《大长今》带动了韩剧的大发展,在东南亚刮起了一阵“韩流”风。10年后的今天,韩剧、韩星、韩国综艺风靡全球,尤其是韩国综艺节目的不断更新、创新,受到了除韩国本土之外其他国家观众的喜爱。韩国综艺节目数量多、更新速度快、收视率高,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制作链,这是因为韩国明星在这十年中急剧增加,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与娱乐圈有关,不论是要携带新专辑回归的偶像明星,还是刚刚服役回来的明星,亦或是进行个人宣传的明星,综艺节目都是最后的选择[1]。

2013年1月6日,MBC电视台推出了一档新型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五位明星父亲带着自己的子女一起度过两天一夜的旅行,父亲和孩子们在旅行中体味亲情的美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爸爸们更多地聆听孩子们的心事,孩子们也在一次次的旅行中变得更加懂事,节目向观众传递满满的亲子爱,被观众称为“治愈系”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受到观众极大喜爱,第十集的全国收视率达到14.7%,也是同时段节目收视率的第一位。播出不到一年,《爸爸!我们去哪儿?》是如何稳坐收视宝座?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它能在众多韩国综艺节目中拔得头筹?以下将对《爸爸!我们去哪儿?》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究其一二。

一、治愈系综艺节目解读

(一)对治愈系的理解

治愈系,源于英文单词healing,暗含康复、复原之意。在1999年之前,是没有“治愈系”这一说法的,而它的缘起则是日本的一种音乐门类,这种音乐节奏舒缓,能够使听众放松心情。我们现在常能听到的有“治愈系图片”、“治愈系音乐”、“治愈系电影”、“治愈系文学”等等一些说法,而在韩国则出现了一批治愈系综艺节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身心压力较大,但是能够发泄、排解的出口却甚少,心理问题也成为城市人的一大病症。其实,人们在身心上是需要治愈和慰藉的,而温暖、真实的东西则是治愈的一大法宝。发泄是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若把握不好度,结果就会反其道而行。相对于发泄,治愈这种舒缓的方式,是轻松而连续的。之所以治愈系出现在日本,是有一定原因的。日本人的“治愈”心理来自战后的“原罪”意识,日本进入后工业时代,工作压力大,传统家庭功能逐步丧失,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造成财政恶化,竞争加剧,社会发展陷入低迷。群体社会的崩溃中,都市生活节奏反而加速,在物化的人际中疏离,也无法在家族和团体中获得归属和依赖,导致自我迷失的加剧。很多人无法解脱,有些人心情抑郁,因此治愈文化大行其道[2]。日本的这种情况在韩国也有所表现。韩国属于亚洲经济体中的一只力量,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飞速发展,缔造了“汉江奇迹”,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和日本一样,韩国地稀人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譬如:近年韩国娱乐圈,不断出现艺人自杀的现象。

治愈文化在日本发展得很成熟,衍生出许多治愈文化的分支,任知在《完全治愈系》中提到了美食治愈、旅游治愈、明星治愈、绘本治愈、动漫治愈等。那么,在韩国出现的治愈系综艺节目可以归类为明星治愈。观众有追星的需求,尤其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对明星的一举一动都有关注,模仿性极强,忠诚度也较高,会追随明星的节目,在有明星参与的治愈系节目中,观众会逐渐融入到治愈文化中,这一过程是缓慢且持续的。另一方面,治愈系综艺节目对于艺人来说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降低了为追求高收视率的娱乐性,融入了积极向上的元素。

(二)韩国治愈系综艺节目

追寻韩国治愈系综艺节目的发展轨迹,其源头是SBS电视台的《Healing Camp》(???? ??? ????)。《Healing Camp》是一档访谈类节目,2011年7月18日首次放送,由金济东、韩惠珍、李京奎三位共同主持。每期节目会邀请一位或多位嘉宾,谈论嘉宾的生活、演艺经历。节目氛围轻松愉快,风格清新自然,观众在谈论中领悟人生道理,整个节目既有感动,又不失欢笑。

2013年,韩国的娱乐界和综艺界刮起了一阵“治愈风”,出现了不少治愈系综艺节目,比如:年初开播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以徒步为题材的综艺节目《行进》、车仁表主持的谈话类节目《Thank You》,都是走“治愈系”路线。这其中,尤以《爸爸!我们去哪儿?》最为成功,爸爸与孩子们之间亲子感情的变化、孩子们的不断成长、新颖的节目形式……这些元素都是节目的卖点和收视点,吸引了孩子、成人的共同关注。

《行进》(全名为《行进――朋友们的故事》)是以徒步行走为主题,2013年2月15日在SBS开播,每周五晚11点15分播出。将嘉宾置于路途中,记录行进途中的点点滴滴,节目没有花哨的设置,也没有大红大热的偶像,但是,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徒步行走对人心灵的洗礼,正如演员李善均说道:“过去六年一直在演戏,也没有休息。等到突然回头,才发现自己过得并不幸福。最近,就是这样的时期,因此我想要徒步。”李善均作为主人公,邀请自己的朋友作为驴友,在节目中徒步行走151公里,从江原道铁原到骆山海水浴场,在自己身心疲惫之时,通过参加徒步行进的节目来得到治愈。7天6夜行走的过程也是蜕变的过程,尤其是心灵。嘉宾们在节目中回忆起过往的点滴和艰辛潸然泪下,观众也感同身受。嘉宾们在一起行走、同吃同住,欢笑与泪水打动着观众。在SBS的官网上,有许多观众留言,有的看后感到十分温暖,有的很受感动,认为这是真正的治愈节目。真实和动情是《行进》治愈心灵的良药。

《Thank You》是2013年SBS推出的谈话类节目,车仁表是固定嘉宾,也是主持人,主要是和演艺界的艺人分享人生经历、人生感悟,吐露平时不能说的真心话。它可以和《Healing Camp》归为一类,正是类型的重复让《Thank You》收视持续低迷,不如《Healing Camp》。但它将有关人生的话题放置在不同的场景进行,不同于《Healing Camp》,比如:在品尝美食、旅行中,和嘉宾进行轻松的交流。这更能让真情流露,治愈心灵,感染每一个人,打破以往在摄影棚中拘谨、固定、呆板的访谈形式。

纵观这些治愈系综艺节目,氛围轻松愉快,风格清新自然,不追求娱乐性,不以绯闻作为噱头吸引受众的眼球。

二、《爸爸!我们去哪儿?》的节目特色

《爸爸!我们去哪儿?》,由韩国MBC电视台出品,2013年1月6日首播,收视率一路飘红,播出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稳坐该时段收视率冠军宝座。该节目主打亲情路线,以五对明星爸爸和孩子作为主人公,记录两天一夜旅行中最真实的亲子故事,节目不经意流露出亲情,被观众称为最治愈的综艺节目,受到韩国本土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观众的喜爱。

韩国的综艺节目历来受到观众青睐,最早引进到中国的《情书》、《女杰》、《X-Man》等节目,以团体游戏的形式和众多知名艺人参与作为收视保障。韩国综艺节目的寿命一般在5年以内,节目形式一旦落后,缺乏特色,就会有新的节目出现。近年来,随着海外观众对韩国娱乐的关注越来越多,韩国综艺节目也成为吸引海外观众的一大因素,节目形式新颖、嘉宾知名、节目特色突出都是获得高收视率的原因。

相比其他娱乐性极强的综艺节目,“治愈派”的《爸爸!我们去哪儿?》有着自身独有的节目特色、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在众多综艺节目中崭露头角。栏目的内容、风格、主持人等元素相对固定,容易保持稳定的收视率。节目构成元素和结构形式的固定对于保证受众的“忠诚”非常重要。受众对于相应节目的信息接收惯性一旦形成,这将构成该栏目的“核心受众群”[3]。《爸爸!我们去哪儿?》的节目形式、内容都与以往的综艺节目不同,但却以“治愈”作为节目的主格调,在观看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给受众,这也是栏目“追求统一”的手段之一。

(一)亲子搭档与无主持人的设置

与以往的综艺节目相比,《爸爸!我们去哪儿?》没有主持人,也没有每期更换的嘉宾,固定出演的是五对爸爸和孩子,分别是主持人金成柱和儿子金民国、演员成东日和儿子成俊、歌手尹民秀和儿子尹厚、足球选手宋钟国和女儿宋智雅、演员李钟赫和儿子李俊秀。不同于照顾家庭的妈妈,制作组邀请的是对照顾孩子摸不着头脑、不会做饭的爸爸。爸爸们在节目中要给孩子们做饭,五位爸爸在家没进过厨房,这样的反差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究竟孩子在爸爸的照顾下会过得怎样。四个男孩加一个女孩的看点也令人期待,孩子们的年龄在6到9岁之间,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在镜头前不会在意他人眼光。这样的亲子组合在综艺节目中还未曾有过。

除了五对亲子组合是节目形式的创新之外,还有一点与众不同――主持人元素。引导综艺节目的灵魂是主持人,节目是否吸引人、能否进行地顺畅,都在于主持人。而《爸爸!我们去哪儿?》没有主持人,五对亲子都是节目的主角,没有设定好的台本,随五个孩子的节奏进行。倘若设置主持人,按照设定好的步骤主持,看起来呆板无趣,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孩子们自由不羁的天性,束缚了孩子们的想法。按部就班地拍摄,不能展现孩子们的个性和亲子之间最真实的感情,也就不能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温柔。

(二)MT的旅游形式

MT是韩国非常流行且大众的集体旅游形式,尤其是在大学生中很是普及,以促进同学、朋友之间关系为目的,三五个人租几间房子,自己动手做饭,在游戏中增进感情。《爸爸!我们去哪儿?》五对亲子两天一夜的旅程类似于MT,亲近自然,感受不同于城市的生活,孩子和爸爸一起做饭、一起游戏,一同成长,在爸爸课堂上增进亲子感情,而在试验摄像机中,爸爸们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

《爸爸!我们去哪儿?》摄制组选择的旅行地都是远离都市的偏僻村庄,首次旅行地是江原道春川市品杰里,陌生的环境、与城市的巨大差距都让孩子们很不适应,但这正是制作组选择的原因,能够让孩子回归自然,感受不同的生活,增强适应能力。从一开始的不适到后来亲近自然,干农活,这种不同于在城市旅游的选择也是《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特色之一。两天一夜的旅行,爸爸和孩子一同吃住,爸爸们和孩子从一开始的没有话题,甚至两个人在一起有点尴尬,到后来抱在一起睡觉,更多爱的表达,让孩子深深感受到不同于母爱的父爱。

(三)轻松治愈的节目格调

作为2013年治愈系节目的代表,《爸爸!我们去哪儿?》的基本格调就是“治愈”。韩国综艺节目向来是以娱乐性争夺收视率的,不论是谈话节目,还是户外节目,最大的谈资就是娱乐性话题。电视以视觉形象的形式而不是语言,来表达大多数的内容,所以,它势必放弃文字阐述,而使用叙事的模式。正因为如此,所以电视供人娱乐的能力几乎用之不竭[4]。但是《爸爸!我们去哪儿?》的主人公是爸爸和孩子,对娱乐性的追求不是节目的主要目标。爸爸对孩子的温柔,孩子善良可爱的本真,亲子间的浓浓爱意,小伙伴之间的友情,是《爸爸!我们去哪儿?》的主题,孩子纯真的眼神就能打动观众,不同于以往的综艺节目。

对主题的准确定位,也就决定了《爸爸!我们去哪儿?》的节目格调,即是积极向上、温情无限、寓教于乐。节目中,孩子们在爸爸的指导下认识世界,学会与人交流,爸爸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同时也温暖着孩子。这也正是《爸爸!我们去哪儿?》成为治愈系代表的原因。

(四)特辑节目的穿插

五对亲子的互动,既欢乐又温情。为了增强节目的可看性,缓解观众的审美疲劳,节目组不时地穿插特辑节目。第九次旅行――江原道春川市品杰里,兄弟特辑,孩子们和兄弟们一起去到第一次旅行的品杰里,度过愉快的两天一夜。第十四次在庆尚北道石亭村的旅行则是弟弟妹妹特辑。第十七次旅行是孩子们邀请朋友参加的朋友特辑。

制作组在节日期间通过记录五个孩子过节的情形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春节放送,记录尹厚父子的一天,教会孩子节日礼仪。父母节特别放送,则是告诉孩子要孝敬父母。

三、《爸爸!我们去哪儿?》深受喜爱的原因

《爸爸!我们去哪儿?》在开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赢得了大众的认可和极高的收视率。2013年5月,在第49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上,力压《丛林的法则》、《Healing Camp》等节目,摘得“最佳综艺节目”大奖,《爸爸!我们去哪儿?》的PD连称:“没想到会这么火……”除了在韩国本土取得收视成功,在中国,“爸爸!我们去哪儿”百度贴吧粉丝1万4千人,“爸爸!你去哪儿?”百度贴吧粉丝2万5千人,帖子数量达到25万条。在新浪微博搜索“爸爸我们去哪儿”关键词,出现47万条相关微博,并且有新浪官方认证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吧官博”。粉丝的极大应援除外,韩联社在2013年4月9日援引MBC电视台负责人消息称,中国湖南卫视已经确定购买MBC电视台《爸爸!我们去哪儿?》的节目版权,而湖南卫视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将在下半年接档《快乐男声》。

韩国周日晚间综艺档当向来是强手如林之地,SBS的《Running Man》、KBS的《两天一夜》等,MBC选择治愈系亲子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来对抗其他娱乐性极高的综艺节目,在极短的时间内,赢得观众的支持以及超高的人气,并且使得湖南卫视买下节目版权,这其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

(一)纯真的童心为节目基础

在《完全治愈系》一书中,作者提到日本童星芦田爱菜的微笑是一种治愈系的标志,那么,在《爸爸!我们去哪儿?》中,五个孩子的童心就是最好的治愈。孩子们的话语、行动、眼神……都是人类在幼年中最纯真、最朴实的表现。第十三次忠清南道泰安泥滩旅行中,早起后的孩子们要抓螃蟹回家做早饭,八岁的成俊将自己的螃蟹分给不敢抓螃蟹的尹厚和来得晚的智雅,暖暖的友情让观众难忘。天真烂漫,纯真干净,是形容孩子们童心带给观众治愈的最大感受。第十六次夏天牧场旅行中,制作组设置测试摄像机,告诉孩子们可以通过机器和小牛犊交流。爸爸们本以为孩子们不会在意,但是,结果却是意料之外。其中四个孩子都相信可以通过机器和小牛犊交流,这对爸爸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理念有所触动。纯真的童心在节目中成为最好的治愈药,也是《爸爸!我们去哪儿?》成功的基础和与众不同之处。

(二)爸爸与子女的亲子情为感情基调

《爸爸!我们去哪儿?》的亮点除了童心,还有逐渐变化的父子情。每对父子都各有特点。金成柱爸爸在旅行中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在旅行中学习知识,注意观察生活,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想法。年轻的尹民秀爸爸像是个大朋友,和儿子称兄道弟,耐心地在游戏中教育孩子,即兴和孩子一起编歌谣,许多时候观众都会被尹厚父子俩逗得哈哈大笑,被认为是五个爸爸中最会和孩子相处的爸爸,也在五个孩子的人气投票中获得第一位。但亲子情变化最大的要数成东日爸爸和儿子成俊,首次旅行,两人没有共同话语,儿子对爸爸甚至是有点害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在旅行中变得亲密,俊也不再害怕爸爸,父子相拥而睡,交流也越来越多。亲情的融入,让观众在欢笑之间,重新领悟亲情的含义,回想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点滴。

(三)重返真实的节目追求

节目的形式类似于真人秀,但却不完全是。《爸爸!我们去哪儿?》真实,却不“秀”。《爸爸!我们去哪儿?》能够重返真实,最大的原因在于节目的定位。节目要通过记录父子之间在旅行中发生的一个个插曲,父亲和孩子学会沟通,传达出无限的父爱,而真情的流露不是真人秀所能达到的。真实,最能打动观众的心,也是一直以来以台本为主的综艺节目所缺乏的,固定的台本,固定的流程,很难做到真实。而《爸爸!我们去哪儿?》重返真实,是情感回归、人性回归的基石。

四、《爸爸!我们去哪儿?》未来发展

《爸爸!我们去哪儿?》在2013年韩国综艺节目大军中独领,成为治愈系综艺节目的赢家,有很多闪光点。但是,其未来的发展也是值得探讨的,有更多的创新点可以融入到节目中。对于这个开播还不到一年的新节目,怎样能更上一层楼,在不破坏孩子们天性的同时,用更有新意的点子吸引观众,才是今后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一)增强大众传播的教育性

《爸爸!我们去哪儿?》在展现父子间感情、孩子纯真天性以及孩子们之间友情方面,真实地还原给了观众,能够使观众在观看之余,回想自己与孩子、父母之间的感情,体味亲情带来的温暖,以及节目给观众带来的真正的感情治愈。

综艺节目含有娱乐成分,但《爸爸!我们去哪儿?》的受众不仅仅是成年人,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类人群――未成年孩子。韩国的娱乐业和电视业发展很快,但并不意味着混乱。韩国在控制电视节目的播出和适应对象方面做得十分严谨,这就表现在节目的分级上。电视剧以及娱乐节目的片头,会在屏幕的右上角标出12、15、19等数字或者ALL,表示适宜观看该节目的观众年龄,12及12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需在成人的指导下观看,而ALL则表示包括儿童在内的未成年人也可以进行观看。(《爸爸!我们去哪儿?》属于ALL级别)因此,《爸爸!我们去哪儿?》必须在适合儿童观看这一方面下功夫。

大众传播包含电视媒介,电视能够拥有如此多的受众,不仅仅是形式的出色,更在于它所带来的影响。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大众传播提供的并不仅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5]。作为一档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为受众提供了娱乐这项服务,但是,从大众传播要为受众提供知识、信息这一方面来看,《爸爸!我们去哪儿?》就必须注重教育元素对受众的影响,特别是未成年受众。所以,出于孩子是观众群的原因,《爸爸!我们去哪儿?》就需要在欢乐的氛围中,提高知识性,寓教于乐。

其实,节目当中穿插了“爸爸课堂”这一环节,由一名爸爸作为老师,带领孩子们和其他爸爸参与到游戏中,比如:金成柱爸爸的传统礼仪课堂、李钟赫爸爸的娱乐课堂、成东日爸爸的月城山涧赛事会、尹民秀爸爸的歌曲创作课堂。而足球运动员出身的宋钟国爸爸,在品杰里的家族运动会上作为一日助教,带领孩子们参与体育运动。节目中,穿插知识性强的环节,例如:知识竞赛、排演独幕剧、孩子爸爸一起做……,既能提高教育性,又可以给电视机前的孩子们一个寓教于乐的机会。倘若观看节目的孩子们能和爸爸妈妈一起配合节目中的游戏,提高观众的亲子互动性,增强亲子感情,更是其他节目所无法达到的。

(二)特辑形式成为节目的特色

《爸爸!我们去哪儿?》推出的品杰里兄弟特辑、石井村弟弟妹妹特辑以及南回龙里朋友特辑都赢得了高收视率,在播出预告时,就引来了观众的好奇。不同的小朋友和五个孩子产生了新的故事,碰撞出新的精彩,亲情和友情更是在特辑中占了大比重。如果说,这些特辑是在节目人物的变化上下功夫,那么,可以转换思路,在节目内容和环境上做文章。比如说,旅行地可以在特辑篇中,换成军营旅行,让孩子们体验军营生活,积累新经验。

(三)新孩子的加入保证节目的“治愈风”

如果《爸爸!我们去哪儿?》要成为长寿治愈系节目,新孩子的加入则是必要的。作为治愈系节目,孩子们纯真的童心、天真的语言是最大的治愈点。《爸爸!我们去哪儿?》选择的五个孩子的年龄在6~9岁之间,最是纯真的年纪,不会像成人那样为了收视率而说讨人喜欢的话、做讨人喜欢的事,而是真真实实表现自己,让真实性成为节目最大的追求。节目组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天性,尽量不让孩子们看节目,不受节目的影响,甚至忘记这是节目,而是把它当作真正的旅行。成东日爸爸在采访中透露,一开始并不愿意带着孩子上节目,提出的条件就是节目不能人为地教孩子该怎么说话和行动。成俊在参加节目之后,会被很多人认出,成俊自己也感到参加节目之后的不同,注意自己的言行。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受到节目的影响,孩子们的言与行都会发生变化。而新孩子的加入,既能弥补这方面的遗憾,又可以和原有的孩子擦出新的火花,不失治愈。

五、结 语

治愈系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在网络媒体盛行的今天,能将受众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电视媒体上,并拥有大批固定的观众和粉丝,而且以“治愈”为理念统率节目的风格,是韩国综艺节目历程中的又一转折点。它以清新的风格、纯真的内容、愉快的形式和动人的真情取胜,降低娱乐性,唤回观众对亲情的渴望,则是与其他节目分伯仲的关键。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认为,由于电视以视觉形象阐述内容,放弃文字,导致电视的娱乐能力用之不竭。但在《爸爸!我们去哪儿?》中,可爱天真的孩子和慈祥有趣的爸爸所形成的视觉形象,并不能完全表现节目的“治愈”,更重要的是,孩子和爸爸通过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打动人心,治愈观众的心灵。《爸爸!我们去哪儿?》的创新,对于综艺节目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节目的创新是稳固受众、形成忠实受众群的出路,也是未来电视媒体能够与网络媒体分出轩轾的制胜之道。

参考文献:

1 韩国综艺节目[EB/OL]..

2 任知.完全治愈系[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

3 孟建,黄灿.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