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

时间:2023-05-29 17:33:35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袁隆平;科技伦思想;意义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名字扬遍了全世界,缘于民以食为天。他的“东方魔稻”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常言说:“救人命,胜造七级浮屠。”而袁隆平救的是全人类。他把“拯救世界饥饿”作为发展农业的最高目标。仓瘭实而知礼节。一个国家要想稳定发展,繁荣进步,首要前提是必须让国民填饱肚子。自从袁隆平埘水稻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就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福音。2005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时说:“袁隆平所做的贡献,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有利予世界。”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介绍袁隆平当上外籍院十的原因是:“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吃饭问题。”

一、袁隆平的科技伦理思想形成的基础

(一)礼会基础: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袁隆平培育二系杂交水稻的时间,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大饥荒”人吃人的年代和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冲击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政治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科学伦理蕴含在“又红又专”的要求中,而技术伦理与“征服自然”的活动密切相关。袁隆平就是在这种“政治挂帅”的氛围中,伍这种科技伦理指导下形成自己的科技伦理思想。他曾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进行了解放后10年来的回顾总结:“党的l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二)文化背景:稻作文化

中国的稻作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是文明古国,稻作文化是组成其文明史的丰要内容之一,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成果汇成了中国的农学国粹。两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东汉的《四民月令》、郦道元的《水经注》这些史料都记下了我国稻作文化的源远流长,说明我国的农学技术也和其他的科学技术一样曾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袁隆平正是在这种稻作文化的熏陶下开创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新篇章。

二、袁隆平的科技伦理思想

(一)赶走世界饥饿,为全人类造福

为全人类造福是科技伦理的核心内容,也是袁隆平政治觉悟的高度体现,袁隆平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解决了当时有关国计民生的迫切问题,体现了科技的社会价值。

而对饥饿,人们唯一愿望和最高愿望就是吃顿饱饭。袁隆甲目睹了饥饿的场景,决定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他不懈拼搏,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给中国人的生存带来了希望。

他用技术征服了自然,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饥饿问题。当时,不仅仅是中国乃至全人类都承受着饥饿的恐惧。袁隆平认为杂交水稻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最高的追求。赶走世界饥饿,为全人类服务。正如国际水稻研究所原所长、印度农业部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对袁隆平院士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冈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二)根在中国

袁隆平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袁隆平曾经谢绝了世界不少著名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坚持留在自己的祖国做研究。他说:“我的根在中国”。当荣誉满载而归时,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当美国经济学家布朗质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时,袁隆平乐观且自信的回答:“依靠科技进步和中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并且中国人还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中国是独立自主的,自力更生的,袁隆平用行动维护着祖国的尊严。

(三)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权威

袁隆平认为科学发展需要理论作基础,作指导,但它不是权威。袁隆平的实验不是在盲目中进行的,也不是完全凭经验的试试碰碰,而是在遗传学理论指导下的探索性研究,但当时流行的权威是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说”,学说认为水稻作为白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认为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切。他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水稻杂交育种的新理论,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袁隆平发现杂交优势现象,是从不盲从权威开始的。虽然他也曾遭受了几千次实验的失败,但他决不气馁,他要从实践中寻找真正的权威,在有性杂交理论指导下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最后当之无愧成为世界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实现了他的“禾下乘凉”梦。

(四)探索要执著,创新无尽头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专注和热爱的写照,几千次的失败,几千次的爬起,这种不畏艰辛的精神源于对科学的执著。

面对水稻单产从600公斤到700公斤再到800公斤的飞跃,袁隆平在被问及经验时说:“搞科研要会提问,要敢质疑,不要迷信权威,质疑是科学的生命,我这个人,水平不高,但我有一种认识,就是不断的创新,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创新,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质。”

进入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希望2010年能实现900公斤的目标,并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水稻的产量在变,但袁隆平的执着探索的精神没有变,这种精神就是不断挑战,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由于有以袁隆平为代表的这样一批杰出的农业科学家的不断创新和艰苦创业,才使得中国拥有了一项能持续领先国际水平至今己25年之久的农业技术——杂交水稻工程技术。“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索永不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他不断创新的精神写照,这也是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原因所在。

(五)团结协作,攻克难关

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与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产生1+1>2的效果。科技发展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它同样需要这种协作精神。

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在“863”计划开展中,他从不以单位不同而保守秘密,而是提倡协作组要团结协作,因而很快出了成果。他为了促进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慷慨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技术和某些育种材料,传授或赠送给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帮助他们发展杂交水稻,他还经常通过学术交流来开阔眼界,互通心得,取长补短,来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

(六)科技与资本相结合,科研经费另辟蹊径,取财有道

资本是科研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没有资本,科技研究无法进行。然而,科研经费不足已是普遍的社会现实。

科技研究需要资本作后盾。“隆平高科”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个用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份公司,这为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为科研经费的保障排除了后顾之忧。

(七)曲线致富,利用科技充分发展农业

曲线致富是指把一部分土地用来种高产水稻,保证水稻的产量供人生活,而剩余的土地改种其他能赚钱的农作物用来致富。水稻的大量生产,供过于求,导致市场价格降低,水稻可供饱,但不致富,所以降低了种地的积极性,造成农民大量流失,粮食产量可能大减,恶性循环,这样又回到饥饿。袁隆平提出“曲线致富”,既可以保证粮食的产量,又可以致富,又保护了土地使用。同时他也希望依靠科技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至少能够让50%的农民走出田头。农业发展改变着社会生产结构,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富强。

(八)淡泊名利,舍“财”取“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和宁静,就是一个科学家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益所害,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不管住上“为秋风所破歌”的澡堂,不管“三不稻”和“5.18”事件的恶意攻击,不管多次荐举没有评上院士,却全票通过了美国外籍院士的评选,不管发多少奖金,不管给多少职务,不管天上的星星以其名字命名,不管证券市场以其名字为品牌等等,这些袁隆平都不为之所动,以不懈追求待失,以平常之心看得。他身价一千多亿,却是中国的赤贫者,这真是“梅花本高洁,香自苦寒来”。

真正的科学家看重的是“才”,而不是“财”。他把奖金捐给了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掖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为农业科技持续发展培养接班人。在培养人才上,袁隆平认为要多渠道慢慢培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靠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是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的。他淡泊名利,但不消极。这是科学家修炼的最高境界。

(九)身体棒是科技发展的本钱

这是袁隆平独到的科技伦理思想。生命是革命的本钱,同样也是科技发展的本钱。人没有生命,哪来的科技发展。袁隆平说:“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身体要好,身体棒棒的,才能谈理想,谈奉献。’对于当今社会,人只关注其社会性存在,却忽略了生命性存在,而一旦失去了生命性存在,社会性存在也无意义可言。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范文2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每一位知识分子都应该以袁隆平为榜样,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习袁隆平事迹感想,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学习袁隆平事迹感想一我了解到袁隆平同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袁隆平同志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断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政议政、献计出力,为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对于这位伟大的、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评价他的身价何只千亿,可他每月的收入连工资加补贴也只有几千元.依其贡献,他应该拥有更多的钱,但面对几千元的工资,他乐呵呵地说:“要生活和生产,钱是重要的,但钱的来路一定要正.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朴素大方,这是一个原则.穿那么好干什么,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见得你的地位就高.”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钱观,朴实直白,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有人评价他说:

“袁隆平院士头顶蓝天,勇攀科技高峰;脚踏实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服务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心忧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为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身处教育战线的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作为奋战在水利战线的一员,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平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我们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我们除了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志气外,更应该让大家都来学习并发扬光大他做人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

首先,要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身处教学科研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院系学校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教学做精、科研做强、专业做大着眼一步一个脚印.

其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再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伞”,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专业和院系全局决策,统一认识,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及教学科研培养工作办成、办好、办到位.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科大高知形象.

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学习袁隆平事迹感想二跟袁隆平很亲近的人说,袁隆平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十分强烈,每到星期五午时,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习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可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平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我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学习袁隆平事迹感想三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学习袁隆平事迹感想四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有人说,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习。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学习,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习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习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平。 袁隆平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平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习袁隆平那么的美好的品

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真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几岁高龄的袁老,他会告诉你:日思夜梦的东西变成现实是最高兴的事。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质疑。袁隆平的头脑中始终装着一个坚定的答案: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袁老还会告诉你他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为全人类战胜饥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大家努力,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积种植,增产十分明显;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的开发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袁隆平的一生,始终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安逸,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的要求。他对“见利而拼命,干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厌恶。他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有些人连人格也不要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袁隆平他自青年时期的理想到现在的目标,不论多苦多难,都已经成为了现实!看完全部的袁隆平传,我们知道他的高兴,不是因为身上的各种光环,而是

学习袁隆平事迹感想五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期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我的独立见解。他想:第一,父亲要自我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期望自我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第二,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我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研究。当然最终还得由你自我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范文3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广西农业大学工作,当时正值国家开发海南岛。时任广西农业大学农学系主任的张先程副教授应聘到海南大学任副校长,主管科研和教学工作,临行前,我到张先程家,问及海南的优势。张老师说,海南是我国的部级水稻栽培基地,70年代,湖南的袁隆平在海南研究杂交水稻,发现了“野稗”,为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在海南搞水稻研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科研条件。1988年,我调到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工作后,就开始关注袁隆平先生的事情。一是1989年,时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农业编辑室主任熊穆阁先生送我一部由他责任编辑的袁隆平撰写的学术著作《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该书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现已成为现代科技学术著作的经典之作,并已翻译成了英文对外出版发行。熊先生说,如有机会再到长沙,就一同去拜访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二是1989年,我在京组织编辑“当代中华科学英才”丛书之一的《袁隆平传》,与中国科学院周发勤教授在确定首批入选现代科学家时,我与编辑部的同志直接担任了这部书的组稿、审稿工作,我社于1990年正式出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为该书撰写了序言。1991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出版座谈会,钱三强、周光召、金善宝、钱临照等科学家出席。该书获首届“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1999年建国50周年前夕,正当大江南北的农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之时,在古城长沙的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心主任袁隆平向新闻界披露,两年内,由他主持研究的“超级杂交水稻”计划将有重大突破。

这样一位举世瞩目的科学家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是如何走向国际大舞台的?这些都是为世人所关注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地球东方一个文明古国的广阔土地上,爆发了震撼世界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在这场“绿色革命”中,袁隆平摘下了绿色王国中的“杂交水稻”这颗瑰丽的绿宝石,袁隆平不是从天而降的科学大圣,而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教师。他从湘西偏远荒凉的黔阳安江农校校园里走来,由于他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国际同行誉之为“杂交水稻之父”。有人甚至将他的杂交水稻发明誉为中国继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因此获得了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并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拯救饥饿奖等8项顶尖级国际大奖。1998年,一家权威的知识产权评估认定袁隆平这个名字的无形资产“品牌价值”高达1000多亿元人民币。

当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在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的情况下,能用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全世界22%的人口,还能够丰衣足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他使过去亩产只有300多公斤的水稻产量增加到亩产500多公斤,现在,他又在全力攻克全世界最难的农业科研课题,两年内将“超级杂交水稻”从亩产500多公斤增加到亩产800多公斤。按同年种植面积2亿亩计算,每年因此能增加粮食产量2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产粮省全年的总产量。水稻产量从亩产500多公斤增长到800多公斤是世界性的难题,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因此在孜孜不倦地奋斗,被人们誉为又一次新的“绿色革命”。而这场“绿色革命”的旗手,自幼年到成名却走过了一条艰辛而曲折的道路。

苦难的少年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平)协和医院。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当时任平汉铁路局秘书。1936年,正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祖国处在急剧动荡的年代。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袁隆平一家和全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向后方逃难。1938年底,8岁的袁隆平,随父母一家7口从汉口动身,逆水而上至湖南。逃难途中,历尽艰难,时刻担心敌机轰炸,饥饿和死亡在威胁着全家。1938年冬抵达宜昌,这年的农历除夕,全家相聚在北风呼啸的木船上。1939年春,在滚滚的长江上经过长途颠簸之后,到达重庆。仲夏的一天上午,袁隆平和弟弟来到重庆朝天门的坝滩上,只见沙滩上摆满了几百具被敌机炸得血肉模糊的尸体。面对国难日益深重、人民家破人亡的种种情景,每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无不痛心疾首,满腔义愤。袁隆平和那个年代降生的所有中国儿童一样,受尽了折磨。但是,动荡的年代,又使他学到了和平年代学不到的许多知识。严酷的现实使袁隆平从小就立志,长大要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再受外国列强欺侮的人。在这些残酷而痛苦的现实面前,袁隆平逐渐成熟起来。

求学时期

1942年秋季,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中心小学毕业,进入复兴中学。学校的规模大了,老师同学多了,所开设的课程也增多了,增加了代数、几何和物理,这一切都使袁隆平感到十分的新奇,他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很多。袁隆平在学习中最大的特点是喜欢思考,善于提问,刨根问底,尤其是在学习基本原理时。他不仅学业成绩十分优异,而且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1946年抗战胜利后,袁隆平随父亲回到汉口,并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后又因父亲工作变动到南京,进入南京中山大学附中读书,并学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成为袁隆平一家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袁隆平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是赴重庆求学,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其文化积淀对他有强烈的吸引力;二是要研究农学,他对大自然尤其是植物生长规律有极大的兴趣。这样,袁隆平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相辉学院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抗战期间,复旦大学于1938年2月迁于此,战后,复旦大学迁回上海,由留渝校友在夏坝创办的“相辉学院”是以复旦大学的马相伯、李登辉两位教授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命名的。1949年8月,袁隆平来到了重庆北碚夏坝相辉学院。夏坝深厚的文化沉淀渊源于抗战期间重庆陪都文化的影响。尽管学生来自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但这些青年学生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科学救国,中国早日获解放。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1950年11月,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建立了西南农业大学,夏坝相辉学院的农学系并入西南农业大学。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使袁隆平张开了智慧的双翅,在知识的太空中翱翔。袁隆平的英语和俄语基础十分扎实,在图书馆,他阅读了国内外各种学术杂志和著作,开始接触了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生物学家如米丘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根等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科学思想,积累了大量的学术资料,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对生物学领域一些重大问题的兴趣日益增加。

走向社会

1953年夏天,袁隆平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西部山区雪峰山麓的黔阳安江农校教书。从重庆出发,行程2000多公里,袁隆平风尘仆仆地来到当年唐代诗人王昌龄曾经在此当县令时称为“醉别江楼桔柚香”的黔阳县,开始了他新的社会生活,从事了19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第一学期,因缺少俄语教师,袁隆平被分配到文史教研室教俄语,他把教俄语看成多次学习的好机会。第二年,他又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讲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此期间,他深入地研究了植物生物学、遗传学。

当时的情况是向苏联一边倒,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全盘照抄于苏联,生物学中主要向学生讲授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他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环境影响、营养教养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企图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种,但都未能获得成功。20世纪60年代,他从阅读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学派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于是,他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学说,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同时,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向探索,一边从事教学,一边从事科研工作。

光阴荏苒,一晃几年过去了,已到了大龄青年的他仍然是孑然一身。同事朋友们纷纷热心给袁隆平张罗对象。但是,总是介绍一个吹一个,姑娘们对袁隆平敬而远之。有次,一位男同事陪袁隆平去相亲,袁隆平与女方见面后,女方没有相中袁隆平,反而相中了介绍人,让人啼笑皆非。为什么呢?因为年轻时的袁隆平生活太不讲究,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衬衣穿脏了,把衣领翻个边又继续穿,上课时找不到黑板刷子他就用衣袖擦黑板,所以他穿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正因为袁隆平有这些特点,那些以貌取人的姑娘们见了袁隆平总是敬而远之。此后,朋友同事们又给他介绍了好几个对象,也都没有结果。

正当袁隆平为婚姻而苦恼的时候,爱神却悄无声息地向他走来。1956年,袁隆平被派到邻近一所中学去代课,一位慧眼识珠的年轻女教师为袁隆平的才华和抱负所倾倒,他们很快就双双坠入爱河。多次求偶受挫的袁隆平终于找到了一个知音,令他感动不已。那位女教师不仅才貌出众,而且心地善良宽厚,对袁隆平体贴入微。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教案,促膝谈心。花前月下,沅水河畔,留下了许多相知相爱的欢声笑语。在长达3年的热恋中,他们都把爱情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对方。袁隆平沉浸在温柔的爱河里深深地陶醉了。

同事和朋友们都为袁隆平感到高兴,都催他趁热打铁,快点结婚。

不料,一场意想不到的政治运动却打断了他的好梦,在“反右”斗争中,袁隆平由于平时不太关心政治,又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安江农校出现了批判袁隆平的大字报,他险些被划为“中右”。

消息传开,学校领导找那位女教师谈话了,“要爱情还是要进步?”在强大的政治压力面前,这位姑娘也终于退却了。30岁的袁隆平顷刻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经过这次打击,袁隆平对爱情婚姻有点心灰意冷了,但他很善于超脱,很快就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

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事业上的袁隆平,终于感动了一位贤淑的姑娘,这就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邓则。

邓则是袁隆平的学生,1957年安江农校毕业之后,分配在黔阳县农业局当技术员,由于特殊的家庭原因,致使邓则到25岁还没有结婚。经老师和同学牵线,本来就对袁隆平深怀敬意的邓则满口答应了。他们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两个相知恨晚的大龄青年,利用邓则来安江农校参加职工运动会的机会(邓则是业余篮球运动员),仅用50元钱的喜糖举行了一个很简朴的婚礼。结婚时,袁隆平33岁、邓则25岁。

绿色革命

1960年,袁隆平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一条新闻:英、美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森根据孟德尔、摩尔根学说,已于1953年研制出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使遗传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从而获得诺贝尔奖。遗传学不仅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实践上也广泛运用于种植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这些事实表明,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说50年代,袁隆平是米丘林、李森科学说的虔诚信徒,那么60年代,他已完全转变成为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的忠实宣传者和自觉实践者。袁隆平下决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400公斤、5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长,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1960年7月,下课之后,袁隆平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仔细数了数穗数和粒数,足有10多穗,每穗有壮谷160~170粒,比其他稻穗要多。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了较深研究的袁隆平,对这无意中的发现兴奋异常,他来不及多想,立即进行研究,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鹤立鸡群”水稻植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由此可见,杂交稻存在明显的优势。他由此预见,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十分光辉的前景,并为此开始了研究杂交水稻的探索之路。

他设想了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的路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报》1966年第4期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由于发表了这篇对杂交水稻而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在动荡环境中,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受到了国家科委和省有关部门的“特殊保护”。

1968年,为了加快育种的步伐,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科研的战线向南延长到云南和海南岛。每年10月,当寒风席卷洞庭湖畔时,他便带领助手到南国育种去了。在那里,他们曾经历了地震的考验,经受了酷热的煎熬。烈日下,他们带上干粮来到田间,常常在水田中一泡就是几个小时,顾不上中暑的威胁,耐心地观察,忘我地工作。渴了,就坐在田埂上喝几口水;饿了,啃几口馒头……1970年的一天,他们在海南岛上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稗育的野生水稻――“野稗”,为杂交水稻科研打开了突破口,成为杂交水稻材料探索中的一个重要转折。1973年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了成功。

杂交水稻在实践中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5年,全国多点示范杂交水稻5600多亩,1976年迅速扩大到208万亩,并在全国范围开始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目前,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了2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1%,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60%。

为把理想变为现实,袁隆平又继续奋斗,1977年,他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了《杂交水稻培养的实践和理论》。这篇重要的论文,认真总结了10多年来杂交水稻育种的丰富实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阐述了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几个重大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同时,再一次预见杂交水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这篇论文的发表,对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三系杂交水稻”的成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杂交水稻的成功带来了巨大效益,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需求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这项成果于1981年获得了国家特等发明奖。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在北京联合隆重召开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王震、方毅、万里出席授奖大会,并先后在会上讲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说:“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丰富了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上遥遥领先,为中国争得了荣誉。美国、日本、印度、意大利、苏联等十几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杂交水稻的研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都还处在实验阶段,而我们是走在前面了。”著名科学家周培源、金善宝、钱学森参加了大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授予特等发明奖的大会。6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消息,当天还同时发表了《争当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勇士》的社论。

杂交水稻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它的发明人袁隆平,作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何梁何利基金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荣誉,并被授予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称号。

1979年4月,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水稻科研会议,共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中国的袁隆平因杂交水稻研究成功而有突出贡献,是应邀在会上宣读论文的科学家之一。

1980年5月,袁隆平应邀到美国洛杉矶国立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农业实验站讲学。

1986年,袁隆平在意大利米兰出席“利用无融合生殖进行作物改良的潜力”讨论会。

1986年10月,袁隆平参加了在长沙召开的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国、日本、菲律宾、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20多个国家的著名专家共200多人出席了会议。

再攀高峰

成功与光环并没有使这位科学家止步。1986年,他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挂帅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

1995年8月,在湖南怀化召开的“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现场会上,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中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法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法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比1996年扩大近5倍。

据说在湖南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吃饭靠‘两平’,一靠搞责任制的邓小平,二靠培养出杂交稻的袁隆平。”这是一靠改革、二靠科学的形象说法。

1998年8月,袁隆平向当时的朱基总理打了一个报告,请求支援。他要向新的目标、新的高峰――选育超级杂交水稻发起冲击!

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近10多年来,培育超高产水稻品种一直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上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日本率先在1980年制定了水稻超高育种计划,目标是15年内育成比原有品种增产50%的超高产品种,这项计划至今尚未实现。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级稻”,目标是到2000年育成单产潜力比现有纯系品种高20%~25%,但因技术原因已宣布推迟5年完成。

超级杂交水稻课题是由袁隆平在1997年正式提出来的。

1998年,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已获得小面积试种成功,亩产达到800公斤,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计划在当年完成。

朱基闻讯后非常高兴,立即从总理基金中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并请人转告袁隆平:“国务院将全力支持他的研究。”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大厅内,有一幅袁隆平的亲笔题词: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了让杂交水稻造福人类,袁隆平立下心愿,要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正如他所说的,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衷心希望这项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作出更大的贡献。

几年前,国外曾有人公开撰文说,到21世纪2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

当时,袁隆平就站了起来,他挥动着长满双茧的手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如今,中国大地有一半的水稻面积种上了由这位科学家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60%,平均水稻亩产从1950年的140公斤提高到了1998年的450公斤。从1975年至1998年的几年间因此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相当于每年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当时,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该组织的一项战略计划。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聘,袁隆平担当首席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同时,还为这些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骨干。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12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20个国家的200多名科技人员。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达20万公顷,印度为10万公顷,并取得了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2吨的效果。

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的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如美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所说的:“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饥饿的威胁在退出,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由于袁隆平为科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党和政府给予他许多荣誉。他先后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先进科研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组长。袁隆平没有在荣誉和鲜花面前陶醉,他仍然潜心于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仍在孜孜不倦地献身于科学。

最后,我用袁隆平的一件往事和一句寓意深刻的话作为本文的结语: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范文4

深色毛衣,红色领带。83岁的袁隆平风趣幽默、思维敏捷。

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从长沙出发坐了五个多小时的高铁依旧精神饱满。一见笔者就主动“爆料”:已经戒烟两个半月了,现在随身备几块糖,想抽烟时,就摸摸口袋,吃一颗,你看,我的口袋里装了好多颗糖呢!说完呵呵一笑。

袁隆平称自己是天生的乐天派。他给自己总结的爱好是“自由”,特长是“散漫”,加起来就是“自由散漫”,并说自己最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乐乐呵呵的生活方式。当年上学时他还自编过歌谣:“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至今被老校友们当成趣谈挂在嘴上。他参加工作之后,一直还是那么乐观。工作之余,他随时随处找乐子,想着法子调侃一下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常常叫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前几年,一位记者到海南三亚杂交水稻基地采访袁隆平。袁隆平还把雷洁琼老人的一段话拿出来调侃一下:“百岁笑嘻嘻,九十也不稀,八十多来兮,七十小弟弟,六十摇篮里。”说完后嘿嘿一笑说:“我还是小弟弟哪!”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袁隆平最得意的就是自己“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秘书辛业芸说:“下午5点半下班以后,再重要的事也不要找他了,他锻炼去了。”每天半个小时的老龄排球是袁隆平、邓哲夫妇的必修课。袁隆平动作标准、扣杀有力,表现得很专业。只要他参加时,厮杀最为激烈,他还常常为站位和同伴争论几句。游泳也是袁隆平热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他曾经连续三年都是湖南省农科院的游泳冠军,“短距离50米,年轻人都游不赢我。”说这话时,袁隆平满脸得意。至于吃,袁隆平的一日三餐以素食为主,但喜食水果,家里香蕉、苹果、梨常年不断。他觉得老年人不应该在吃上下太多工夫,粗茶淡饭、适当的营养就可以了。

“学到老”是袁隆平的座右铭,他认为多用脑可以有效地延缓衰老,能预防老年痴呆症,尤其是音乐、书法、绘画、下棋、阅读文学作品和学习外语,都是很好的脑力操。他的外语功底很深厚,出国讲学、参观访问从不需翻译陪同。

人生助力:慈母贤妻

无论出国访问或者应邀领奖,只要条件允许,袁隆平都会带妻子邓哲一道去,耐心地给她当翻译兼导游。因为袁隆平自认亏欠妻子太多:“在我事业最艰难、工作最困难的时候,妻子邓哲总是坚定地支持我。我在外面搞科研,家里的担子都由她挑起来。我曾连续7个春节都没有回家;二儿子出生才3天,我就离开家,她也没有埋怨我。更为难得是我的老父亲去世后,她在乡下拉扯3个孩子同时照顾我的寡母。从1964年到1990年,26年里我们基本是分居的……”

最让袁隆平感动的一次,就是“”的时候,他讲了一些“错话”,被揪出来批斗,妻子正在休产假,看到了关于他的很多大字报。他告诉妻子要做好思想准备,可能会一起上台挨批斗。而妻子表现得却非常冷静,劝慰他说:“没关系,顶多我和你一起去当农民。”袁隆平说:我之所以能在杂交水稻上取得成功,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铺垫的台阶,这枚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更有妻子邓哲的一半!

农民模样的袁隆平并不是出生在农民家庭的孩子。他家家境优裕,父亲是东南大学毕业生,母亲是教会学校高材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母亲告诉袁隆平:要博爱,要诚实,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袁隆平说:“母亲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

袁隆平之所以选择农学专业,是源于母亲带他的一次郊游。在他6岁那年的初秋季节,母亲带着他来到了汉口郊区的一家果园游玩。对于一直住在城市、从来没有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就是那次郊游,使他从此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攻读农学专业。”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袁隆平回忆起当年的这些感受,仍然是双眼灼灼、神采焕发。

母亲为了支持袁隆平的事业,还从繁华都市来到湖南安江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一直坚守在儿子的身边,克服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帮他照顾小孩、洗衣做饭、料理家务,默默地支持着袁隆平的事业。

袁隆平在80岁生日晚宴上朗诵了自己写的怀念母亲的小文:“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有人说我为杂交水稻吃过很多苦,付出了很多,其实跟我一起吃苦受累的还有妈妈你哪!”这篇《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的致辞,令在场的很多人都流下了热泪。

一生梦想:禾下乘凉

袁隆平时常吟诵弘一法师的《清凉歌》:“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他说每当吟诵起这首歌,自己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喜悦感。

在他看来,人生不应该是为了追名求利,思想和境界应该崇高一些。上世纪90年代,湖南省曾3次推荐袁隆平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可他3次都落选了。但袁隆平对此看得很淡,他对为他鸣不平的人说:“我没当选为院士,说明我的水平低。再说我搞杂交水稻研究,也不是为了评院士。”

袁隆平对自己钟爱的事业异乎寻常地专注。他家里挂着由他自己创作的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后,袁隆平天天被掌声和赞扬包围着。但他头脑异常冷静,还自揭其短:杂交水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他向自己发起新的挑战。经过苦心探索钻研,他随后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对此,他还形象地比喻:“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由恋爱,超级稻是独身主义。”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范文5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聊聊关于2021袁隆平事迹感悟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袁隆平事迹感悟1我公司党委积极响组织开展了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活动。我认真参加了学习活动,并进行了学习总结。

通过学习,使我对袁隆平同志有了我了解较全面的了解。袁隆平同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袁隆平同志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断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政议政、献计出力,为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袁隆平杰出的科技才华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典范,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第一: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身处脱硫环保调试工作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公司、国家环保事业及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事业发展国家富强紧密联系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不断进取,刻苦钻研,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脱硫环保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乐于服务,甘于奉献,积极投身国家环保事业的建设中。

第三: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调试技术人员,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公司交给的任务完成好。

第四: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袁隆平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当代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突出典型,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学习环保专业新技术和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调试技术水平,同时更好地参加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养,从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督促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2021袁隆平事迹感悟2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决祖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上谁的贡献最大呢?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标准答案:袁隆平。他是80年代就上了历史课本至今健在的老科学家;他是创造水稻亩产1200多公斤神话的当代神农;他是美国科学院唯一的外籍院士;他是年已九十依然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杂交水稻之父……大家知道他的梦想吗?他的追梦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央视记者对他的采访,我为他的两个梦想深深地震撼,感慨着:这才是伟人的梦想,这才是追梦的伟人!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1960年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6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海南,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近80个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员,4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700万公顷,普遍增产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3吨增加到10.8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为长期在泥里水里穿梭,不用特意健身减肥照样健康。他身家千亿照样开几万块钱的车仅为代步,甚至穿着20几块钱的衣服。他根本没心思对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几亿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为吃饭发愁,这种普济众生的快乐是任何吃穿名牌、豪车别墅都无法比拟的。他九十高龄依然踌躇满志,一息尚存追梦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高远的梦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价值。

2021袁隆平事迹感悟3学习袁隆平,首先要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党员,身处环保工程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国电集团的环保事业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的环保产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兴国的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做实、做大、做强着眼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第二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公司整体和部门全局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工程项目服好务。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环保产业龙头形象。

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不算显赫、我们的地位不算尊贵、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布署,积极开展部门各项工作,认真学习节能环保专业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动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质量,做到建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同时更好地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开展好员工的文体活动,关心员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鞭策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2021袁隆平事迹感悟4人人都有梦想,可是,梦想是什么呢?其实,梦想就是或近或远的现实,只有经过辛勤的劳动与付出,并且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才能实现梦想。而我,已经有一颗梦想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

邓亚萍从小酷爱打乒乓球,进入了省队打球,可就是因为身材矮小,被国家队拒之门外。可她并没有因为这次的挫折,而忘记了自己出发时的梦想,她化悲痛为动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她的梦想闪出耀眼的光芒,她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她的成功,是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是了不起的!这也正好印证了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她在奥运会上的优异表现,不仅实现了她的梦想,还实现了中国人的梦想。

袁隆平为了祖国的经济建设,放弃了参军的机会,偶然发现了特殊的稻株。从此,他不断研究水稻,经过他的刻苦努力与不懈地研究,他终于研制出了杂交水稻,他的研究成果推广运用,为增加我国粮食的产量和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会议上,一致认为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虽然不是世界第一个研究出的,可他也告诉世界,中国人强大了。袁隆平的梦想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饥饿问题,还圆了中国人民能够立足世界的愿望。

钱学森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为了让祖国更强大,在美国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作贡献。回到祖国后,他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刻苦奋斗,在中国航天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让中国在世界上昂起了头颅,让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他的功劳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于心,是他圆了中国人的梦想,让中国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些,无疑都证明了只有拥有梦想,再加上努力的汗水,才能够走向成功。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身上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而我的梦想和他们一样,有朝一日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我的梦想,我的中国梦是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

我相信有梦就会有期望,有期望就会有拼搏和激情,守住自己的梦努力地走下去,就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2021袁隆平事迹感悟5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三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范文6

   袁隆平优秀个人事迹的心得体会

   袁隆平手里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

   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来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他觉得这玩意儿轻便、快捷。没料到,玩摩托车、飙车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十多年来,他先后换过_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如今,虽已70余岁高龄,他还是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

   2001年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汽车。朋友对他说,骑摩托车是“肉包铁”,开汽车是“铁包肉”,还是开汽车安全一些。他兴致勃勃地学起开车来,感觉还不错。有时,他把汽车开到了田边。他还笑着说,要去考一个驾驶证哩。

   袁隆平优秀个人事迹的心得体会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学校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学校,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他想:第一,父亲要自己报考南京的重点学校,是希望自己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第二,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考虑。当然最后还得由你自己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

   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袁隆平优秀个人事迹的心得体会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特别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这件事给予袁隆平很多启迪:凡符合实际的“不服气”思想,不一定是消极因素,有时可以变成积极因素。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催他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去争取胜利。也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在他科研实验中遇到更大困难时,总是给他精神力量,促使他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攀登高峰!

   袁隆平优秀个人事迹的心得体会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袁隆平优秀个人事迹的心得体会

   1936年,受时局影响,袁家移居汉口,在那里居住了近两年。1936年8月,袁隆平进入汉口扶轮小学读书,成为一名小学生。

   汉口位于汉水、长江交汇之处,古代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水上交通极为方便。港口贸易十分繁荣,贩卖各种商品的摊贩沿江一字排开。夏天,每天早晨乡下的姑娘都会背着竹篓,装上满满一竹篓各色各样的花来卖,轻盈的花瓣还带着剔透的露珠,煞是好看。

   插花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女子学校的必修礼仪课。自幼在花红柳绿的江南长大的袁母,更是对花卉有着天生的喜爱,良好的文化素养让她对插花艺术具有更多的领悟。

   “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嫣然流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稍有闲暇,袁母便会一边吟诵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插花论,一边将修剪好的各色花朵插到一个装满水的大玻璃瓶里。“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配上母亲流光溢彩的插花,整个小房间总是熠熠生辉,孩子们在花香中快乐地成长着。

   冬天,袁母又在瓶里插上一两枝松柏枝,那松柏枝也给斗室带来满屋清香,几个孩子围着松柏枝写作业。母亲常给花瓶换水,有时见孩子们写作业累了,就给他们讲松柏树的风格。这位贤达的母亲,不只是希望孩子们努力读书,还希望他们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年四季,袁母的花朵从未断过,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她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汉口码头上随处可见的野花,对于袁母来说是不小的诱惑,所以每逢从码头回来,她总要捧回一束很便宜的野花,放在向阳的窗台上。娇嫩的花朵在敌机的狂轰滥炸、弹片纷飞里,依然美丽地盛开。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那满室流淌的花香,更彰显出母亲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袁隆平性格的养成。

   如果说袁母闲时弄花是怡情雅兴,那么有意给孩子进行国耻家难的教育,则是内心夙愿最深沉痛彻的表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句充分描述了安史之乱带来的民不聊生的凄凉惨景。与之相比,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的精神创伤更加难以估量。在那个国土沦丧、尸横遍野的年月里,国家、土地是人们心中最为敏感和热切关注的话题。为了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袁隆平记住国耻家难,袁母总是有意给孩子们灌输国家、民族尊严的概念。

   孩子们放学后,袁母就会让他们在桌子前坐成一小排,给他们另外再加一堂课。“人是从泥土里来的。女娲把黄土和成泥,然后捏成一个个男人和女人,捏完后,她朝着那泥人吹出一口法气,于是,那一个个黄土泥人便有了鲜活的生命。从那时起,人类便繁衍生息,传宗接代;”“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归根到底,我们人类都是从黄土地来的。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饭后庭院里,当袁隆平问母亲人类从哪里来这个话题时,母亲如此回答的。虽然没有站在讲台上,可是声音依然铿锵有力。

   土地似乎是个被烧烫的词汇。只要一沾染,就会点燃母亲的激情,像当年在摇篮中给二毛读尼采时候的激情!可能是触景生情吧,看着窗外远处日本战机轰炸留下的残垣断壁,母亲特意给袁隆平讲述了民族英雄岳飞为了捍卫国土,浴血疆场的故事。“国土是神圣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都与国土紧紧相连。”“土地是万物的母亲。”

   我们民族自远古时代就对土地怀着虔诚的信仰,我们的祖先总是以隆重的方式祭祀土地。历代皇帝在年末岁首都要净身素食、叩拜土地。清朝皇帝每年三月,总要到先农坛,亲自扶犁,演示耕作一亩三分地。土地始终是人类的血脉所系,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怀着最虔诚的敬意来叩拜土地。”面对眼前深重的国家灾难,母亲一改往日的温婉,一下子变成了慷慨激昂的诗人。看着母亲被热情烧红的脸颊,袁隆平深深地受到了感染,他的胸中涌动着一股莫名的热情,他第一次知道土地对于人有着如此伟大的意义。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范文7

在北京人艺宿舍大院长大的果静林,从小就向往舞台表演。10多年前,他在北京鼓楼大街附近的一所财会学校读中专。上学第一天,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一个算盘,果静林傻眼了,以后的日子他都要和算盘相伴?

对于会计这行,他完全没有兴趣。果静林学习不积极,但是在文艺和体育方面,他可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有一次,他组织学校足球队去中戏踢球。倒霉的是,果静林刚上场两分钟便把脚崴了。他蹲在球场外,无聊地看着从身边走过的红男绿女。果静林有点纳闷:“中戏不是学唱戏的地方吗?唱戏的应该都是矮个子啊,他们怎么都这么高?个个都那么漂亮,和才子佳人一样。”果静林好生羡慕,梦想有朝一日自己也去中戏读书。

遗憾的是,1990年,中戏只招收新疆代培班,李亚鹏、陈建斌即是那一届的幸运儿。没有机会考中戏,果静林选择了上戏,并顺利考取。

后来,果静林回忆起那天在中戏的场景,他看见的人中有尚未成名的巩俐、史可、贾宏声……

果静林是北京“土著”,追溯到老祖宗那儿,他可能还有点皇室血统,是满族镶黄旗。他从小在皇城根儿长大,特别怀念儿时那些充满浓重京味儿的日子……从成为演员的那天开始,果静林就一直想拍一部戏,缅怀一下自己的青春。

那年他34岁,本来感觉自己已经老了,再不能演青春戏了,没想到机会不请自来。叶京要拍摄一部有关60年代北京青年的电视剧,“有些在雪地里撒点野的味道”。剧中很有时代标志性的人物就是高洋,他有点痞,有点坏,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狡黠。说起来,果静林和高洋是有些缘分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已经开拍一周多,可是剧中饰演高洋的演员不太灵光,叶京不得已临时换人。

剧中饰演高洋弟弟高晋的演员叫黄勐,是果静林最要好的朋友,非常了解他。剧中高洋这个角色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色彩,而果静林是70年代出生,又是个老北京,正好赶上60年代北京小青年狂放不羁的尾巴。黄勐极力向叶京和制片人推荐果静林。深夜里,果静林接到叶京的电话,说是找他演一段《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电话那头很急,让他第二天就进剧组开拍。

圈内人都知道,叶京导演拍戏有一个习惯,在台词上,他绝不允许演员改一个字。当时《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有三本剧本,由于时间紧张,果静林一本剧本也没有看完,甚至连通读一遍的时间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要一个字不错地背下台词,果静林的压力非常大。开始前一个星期,果静林感觉自己演得不好,一是对剧本了解不深,二是台词压力大。果静林不理解:“为什么演员连改动一句台词的权利都没有?以前拍戏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在后来的拍戏过程中,果静林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就是重拾他自己的青春,剧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如同让果静林回到自己的“青葱岁月”。果静林慢慢理解了导演叶京:“他设计的台词中,每个字都是要表达时代特色的,而演员很随意的口语就完全不能传达出那种味道。”

最后一场戏,是高洋、方言在广东的聚会。12月底是广东最冷的时候。“那天我们穿着单衬衫,顶着大风站在珠江边上。剧组的其他工作人员全部穿着军大衣。所有的演员都冻得上牙打下牙,可是根据剧情大家还要吃冰淇淋。那场戏真的难挨。叶京看着我们,其实他也知道很冷。可是因为太冷,很多演员拍戏的状态都出不来。最后叶京看着所有人,瞪大眼睛,泪水盈眶,近乎歇斯底里地喊:‘你们有没有良心,你们要对得起那代人。’我记得特别清楚,他先是喊,后来嗓子破了,所有人听完他那句话,刷一下眼泪就下来了,状态都出来了。那个场面我永远记着,就因为这点,我非常尊重叶京。”

神似袁隆平

如果你看过《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有些流氓习气的高洋,你一定想不到主旋律影片《袁隆平》中的袁隆平也是果静林饰演的。这是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人物,一个是北京大院的浪子,一个是解决了世界半数人口吃饭问题的科学家。果静林是体验型演员,只要演上一个角色他就得全身心地投入。“正所谓干啥吆喝啥。”演完高洋,长达半年的生活中,果静林都感觉自己“流里流气”的,身上的那种社会气息特别重。从高洋恢复成果静林,很伤神。再从果静林变成袁隆平更有难度,他靠的就是感同身受的体验。

拍摄《袁隆平》之前,果静林对袁隆平的印象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水稻之父……可是当果静林亲眼见了袁隆平之后,他对袁隆平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一天见到袁隆平,果静林尊敬地打招呼:“袁先生好!”袁隆平马上纠正:“你应该叫帅哥好!”第二天,果静林刚想说“帅哥好”,袁隆平哈哈大笑:“今天你得说‘资深’帅哥好!”果静林从来没想过,一个搞科研的学者,竟然在生活中如此幽默。袁隆平是年近80的老人家,对网络上“资深帅哥”这样的流行词汇运用得比他都熟练。

《袁隆平》是果静林第一次接触主旋律影片,而影片又带有人物传记的色彩,他最担心自己在外形上不像袁隆平先生。“可是一丝不差地模仿是不高明的。演员必须有自己的创作,正所谓‘不像不是戏,太像不是艺’。”关键是要演出袁隆平的“神”和他对土地、对水稻的热爱。

关于袁隆平的故事里有这么一段,袁隆平在地里培育水稻的时候会对着水稻聊天。很多人认为这个故事一定有戏说的成分,但是果静林却相信这丝毫没有夸张,“我养过30多年花草,从记事儿起就开始跟着我爹养花,如今爹老了,他老人家这点嗜好我都继承了。花要怎么养?一定要投入情感,天天对话、聊天养出来的花一定和‘散养’的不一样。”果静林家里有一盆君子兰,养了4年也没有开花的动静。“我很郑重地和它谈了一次:这家里阳光最好的地方你占着,我年年换土,你一次没开。今年再不开,我也不扔掉你,这样做不人道,我就把你栽到楼下花园,再不伺候你了。说也奇怪,刚到春节,君子兰开了花。”所以,袁隆平对水稻的感情,果静林深有体会。拍戏时,果静林看着地里的水稻苗,真的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似的。

《袁隆平》拍摄的两个月时间里,果静林几乎每天都挽起裤腿,打赤脚踩在田里。水田里有很多蚂蟥,当年袁隆平在水田里育秧时,吸血的蚂蟥就会钻进他的脚里。拍摄中有一个细节上的问题,蚂蟥钻进脚里该怎么处理?果静林设计了好多种演法,可是都感觉演得假。后来袁隆平本人说,当年他是用鞋底子使劲儿抽打脚掌,生生把蚂蟥打出来的。果静林听了袁隆平的建议,才演出了最真实的状态。影片拍摄过半,剧组去当年袁隆平先生工作过的一所学校采景。学校里有很多袁隆平当年的同事、学生和老朋友,他们看到果静林第一眼时都说:“这真是太像袁先生了。”果静林悬着一个月的心终于放下了。

在电影《袁隆平》中,果静林饰演从青年到60岁的袁隆平,老年的袁隆平由袁院士本人出演。演员与原型同出现在一部戏中还是第一次,也是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果静林笑着说:“论智慧,袁老师是个超级智慧的人,能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我比不过他;论个性,袁老师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又做得这么成功,这样的超然个性,我比不过他;论生活情趣,袁老师曾经获得过游泳冠军,又把小提琴拉得那么好,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我仍旧比不过他。不过,论演技,他可比不过我。”

意外的华表奖

凭借《袁隆平》,果静林摘得华表奖最佳男演员奖。其实果静林对自己要求不高,当他得知自己入围“最佳男演员奖”提名的时候就已经很高兴了。“中国一年有好几百部电影,就有好几百位男主演,我能在提名范围内,已经很知足了,不强求第一。”

华表奖颁奖典礼上,最佳男演员奖颁发给果静林,他多少有些意外。与众多一线明星相比,身为国家话剧院演员的果静林算是陌生人。他从上戏表演系毕业10余年来,曾在话剧舞台上出演过《半生缘》《普拉东诺夫》等中外名作。而他在热播剧中扮演的角色,如《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的高洋、《神鞭》中的玻璃花以及《家比天大》中的刘德林,也因为特点鲜明,让许多观众记住了他的面孔。直到在影片《袁隆平》中的精彩表演,让他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电影大奖。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范文8

关键词:钱载 袁枚 交游 考述

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曾尊袁枚为“诗坛都头领三员”之一,奉之为“及时雨”宋江;将钱载(号萚石)置于“掌管诗坛头领二员”之“智多星”吴用位置,其诗坛地位仅次于袁枚,发人深思。同时,钱载居嘉兴,袁枚在钱塘,同处浙江地域,彼此相距颇近,且有往来,钱氏却能够保有自身特色,尤为可贵。钱载与性灵诗派成员之间,联系虽并不紧密,但通过钱、袁二人交游,及诗学观念与诗歌的对比关照,以有“当代龙门”之称的袁枚为尺度与标准,有助于我们把握钱氏诗歌特色,利于准确把握萚石在乾隆诗坛的地位。

首先,钱、袁二人相识于乾隆元年殿试。钱载年长袁枚八岁,两人地域邻近,均曾致力于诗,彼此交往却并不频繁,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载:“丙辰召试者二百余人,今五十五年矣,存者惟钱萚石阁学,与余两人耳”。[1]丙辰,即乾隆元年(1736),此年钱载应诏北上,与袁枚同应博学鸿词试,为同徵,召试保和殿,二人故此得以结识。时隔多年,袁枚依然难忘当时情景:“同徵四十六年前,殿上挥毫事宛然。”

此后,钱载曾专程拜访袁枚,时值乾隆三十年(1765)年秋,见萚石《随园雅集图》题识:“乾隆乙酉秋,奉命江南,试事竣,至随园谒简斋前辈。时以送文端公、望山相国还朝于淮上,不得见。”其中,“奉命江南”,指钱载奉命充任江南乡试副考官。文端公,即钱载叔祖陈群;望山相国,即尹继善,字元长,号望山。令人遗憾的是,此次因袁枚送钱陈群、尹继善往淮上,二人无缘相见。

而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二人有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相会。此年九月初九日,钱载访随园,赠袁枚画松一幅,袁枚是年《钱坤一少宗伯典试江南榜后过访随园即事有赠二首》诗云:

同徵四十六年前,殿上挥毫事宛然。每忆云仙看碧落,忽持玉尺下江天。须眉换尽清谈在,桃李栽还旧雨怜。正拟寻公呼蜡屐,八驺先已唱门边。

爱我山庄处处幽,一丘一壑总勾留。卿云气暖花争迎,老鹤情深语未休。难得相逢刚九日,自怜此会亦千秋。知公写赠孤松意,朝野于今两白头。[2]

第一首诗作追忆悠悠往事,感叹岁月流逝、容颜衰老。其中,玉尺借指选拔人才的标准,指萚石充任江南乡试考官之事。蜡屐,以蜡涂木屐。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或有诣阮(阮孚),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后以“蜡屐”指悠闲、舒适的生活。八驺,古代贵官出行,有八卒骑马前导,称“八騶”。此指萚石的驾临。尾联借用典故,以表达自己对于萚石登门拜访的惊喜之意。第二首诗作,则具体描述了萚石游览随园,二人相聚时的情景。对于此次相会,钱载亦曾详细记载,此年九月初十日,钱载为袁枚写兰梅于《随园雅集图》上,并作题识:“今岁庚子(1780),复蒙恩秋试江南。重九日,始得谒见前辈于随园。遍历亭榭,观所藏古物,于池上窓中得见清凉山,于竹间亭子得见钟山。芙蓉始发,秋色满园,此为清福,此为真境。盖乐此者三十年矣。出图属画以题,遂写园所有花三两种以复。回忆初元(1736)京华聚首,今公车小录一百七十余人,不知尚有几人在耶?而简斋先生岿然杖履,著作成家。载年七十有三,犹及坐水亭一刻,叙主宾之礼,相对忘言,得不为之欣幸也。后一日,秀水同徵后进钱载并记”[3]。萚石迷恋于随园美景,流连叹赏不已,并欣然为简斋作画。宾主间关系十分融洽,其乐融融,可以想见当时情景。此次相会,无疑增进了彼此的友情。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冬,袁枚往嘉兴过访钱载,恰逢钱载不在,未能相见。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萚石作《茶坊歌八首》[4]。诗序载:“袁方伯鉴属题《鸳鸯湖茶舫图》,得读其从兄明府枚之跋。先生于载同徵,又翰林前辈。庚子(1780)秋金陵别后,丁未(1787)冬见访不值。”萚石有感于当年同徵在世者无几,不禁无限伤感:“元年(1736),先后荐举二百六十七人,五十年以来,海内公交车故人,意惟简斋在矣。即事怀思,能不怃然!遂拉杂写之。盖同此郑重。”诗云:“难得随园秋水上,芙蓉千树两瓯香”,即乾隆四十五年(1780)钱载曾有随园之行,重阳相会,萚石记忆犹深。第四首诗中,“湖天海月山无隔,檇李城南稧饮杯”,诗人更是满心期待简斋的来访,意欲一起寻幽探胜,开怀畅饮。

此后,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简斋再次拜访,萚石时已中风,二人进行了一番饶有兴味的畅谈。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庚戌(1790)五月,相访嘉禾,则已中风,半身不遂;年八十有三,犹能醰醰清谈。”[5]孰料三年后,萚石即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九月间辞世,袁枚赋诗悼念,其《哭钱萚石先生二首》诗曰:

词科同日赋《长杨》,甲子迢迢六十霜。陶令山中琴早挂,郗詵殿上桂初芳。屡操文柄无遗彦,两次典试江南,曾祭尧陵有奏章。四十二人《徵人颂》,伯恭此日倍神伤。

前岁扁舟访病身,病中能坐板輿迎。虽枯半体神犹旺,听说三朝语更清。岂料别来成永诀,但留诗在即长生。临风一奠君知否?彼此都应老泪倾。[6]

第一首诗谈及二人最早相识的经过,总结了钱氏一生的政绩作为,表达了自己对萚石去世的伤感之意。第二首诗中,简斋回顾二人最后一次见面情景,抒发了自己的深切悼念之情。“但留诗在即长生”,简斋对萚石诗歌加以肯定,确信其诗作后世必然流传。

对萚石其人、其诗,袁枚曾在《随园诗话补遗》中进行评价:“家徒壁立,卖画为生,官至二品,屡掌文衡,而清贫如此:真古人哉!刻《萚石斋诗集》四十九卷,最后,题春圃弟《茶舫图》云;‘清凉山后阿兄题,大令名看小令齐。三月柳遮江路水,十年人隔夕阳低。’拳拳念旧,盖物稀为贵,理应然也。先生吟诗,多率真任意,有夫子自道之乐。其《村居》云:‘村居谁为闭门高,夜雨频添水半篙。杨柳初丝亚文杏,木兰如玉照樱桃。王官谷小云同住,华子冈深犬夜嗥。短杖一枝扶便出,西轩北陌又东皋。’《先人别业》云:‘屋于高处非忘世,志欲终焉此读书。’皆有骀宕之致。先生名载,嘉兴人。”[7]袁枚评钱氏清廉高洁,有古人遗风,聊聊几语,不过泛泛之论。同时,袁氏从性灵诗观去审视萚石诗,得出“多率真任意,有夫子自道之乐”的结论,更是流于表面。所列诗篇亦并非萚石代表诗作。由此可见,简斋对萚石认识并不深刻,难称知音。

由以上二人往来事迹的梳理,知钱、袁初相识于乾隆元年(1736)出应博学鸿词试;其中,乾隆四十五年(1780),钱载前往金陵拜访袁枚,游赏随园,成为最为重要的一次交游,并因之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最后一次晤面,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简斋过访萚石,萚石已然半身不遂,但二人仍进行了一番清淡。钱载与袁枚之间,更多的是同徵之谊,此亦由袁枚对钱载人品与诗歌的评价得以证实。由此,钱、袁作为乾隆诗坛知名诗人,虽同处浙江一域,彼此临近,却并未深交,并非知己、知音,二人关系虽不紧密,或亦为萚石能够保持自身个性诗风原因之一。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JK0386。)

注释:

[1][5][7]袁枚:《随园诗话(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5页。

[2][6]袁枚:《袁枚全集(第一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77页。

[3]袁枚:《随园雅集图卷题咏》,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范文9

袁隆平,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公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中国股市惟一的一支以人名为名的绩优股。然而,我们第一眼看见我们的这位校友,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太普通了,普通得有点儿像从某个山村里走出来的一个农民!你看他肤色是那么的黝黑,身材是那么的精瘦,皱纹是那么的深刻。

记得有一次,一家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先生竟在照片下面给误配了“农民获得丰收后的喜悦”的文字。这虽然是出版界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故,但也说明:袁隆平,他太像一个农民了。他走在大街上,的确是属于很快会被淹没在人海中的那种人。

“谈杂交水稻”,这是袁隆平来母校为我们所作报告的题目。这个题目似乎也十分普通,没有什么修辞的运用,更没有任何学术的卖弄。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题目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普通。

1978年,袁隆平和他一家7口,挤在两间用木板从澡堂隔出的潮湿发霉的小屋里,还要不时承受“不安心教学,专想歪门邪道”的冷嘲热讽。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一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吗?

我们手捧着鲜花簇拥着袁隆平,并一齐涌向他主讲的报告厅,我们如此热情,一点也不比我们追逐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听懂他所要讲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大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他开场的第一句话是:“我只是个普通人……”

够了,我们哪怕听懂的只有这一句话,就已经够了!我们从袁隆平身上,懂得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也是校友袁隆平给我们的最主要感受,的确这就够了。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范文10

战争就是战争,战争都是血淋淋的,美国的南北战争也是以60多万鲜活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和平的,但是非理性的战争过后,要以怎样的理性来延续永久的和平?在美国的和平理念里头,答案也许非常简单:那就是把敌人当公民。

美国的南北战争进行到最后阶段,北胜南败的结局已然无法“修改”,是继续顽抗还是趁早投降?这是南方将领思考的问题;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还是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北方首长在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妥善处置,事关国家统一后的和平与稳定。南方思考的结论是投降,北方思考的结论是同乐――是如何让胜利者与失败者以同一国家的公民身份享受战争终止后的祥和与幸福。北方没有以任何“分裂”、“叛国”等罪名镇压“反动派”,给予南方的是一国公民的善待与尊重:南军军官可以携带手枪与其他武器,不论军官还是士兵,都得到北方签署的公民证明书,可以以公民的身份获取国家公民都有的任何待遇,这种证明书,签署了3万多份。在投降的南方将士中,没有一个因是“投降者”而受尽歧视,他们本人以及他们后人都一样沐浴在“民有、民享、民治”的公民国家的阳光下,在南方很多地方,至今还矗立着南方总统戴维斯与南方总司令罗伯特的塑像,受到南北双方的尊重与瞻仰。

把敌人当公民,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突然闪烁的思想火花?想起来,这样的好事,我们也是“早已有之”的。

明末名将袁崇焕是大清皇朝的死敌,“宁锦大捷”打破了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给努尔哈赤以沉重打击,甚至努尔哈赤都被袁崇焕的炮火击中,受伤不治而亡,后来在皇太极的“反间计”下,袁崇焕被他所忠心耿耿卖命的明朝处以磔刑,一寸一寸地剐了数百刀而惨死。在他死了150年后,谁也没想到,他这个被他的“祖国”定为“敌人”的人,却被他的“敌国”推举为英雄。乾隆皇帝某日翻读明史,看到袁崇焕之死这一节,“深受感动”,便“思想”擦出了“电石火花”,起意要给袁崇焕“昭雪”,叫人到袁崇焕的老家广东去寻找他的后代,拟将体恤,尽管袁崇焕直系亲属已被夷灭,但乾隆还是从其本家后裔中找了一人来享受乾隆的“圣主隆恩”。

乾隆如是宽待“敌人”抬举“敌人”,甚至把“敌人”当作“英雄”供奉,与美国南北战争善待“俘虏”相比,你是不是觉得乾隆“心胸”更加阔大呢? 可是,有着如此“包容并举思想”的乾隆并没有改变国家的专制体制,其“主持”的国家始终在“率土之滨,莫非皇土,普天之下,莫非皇臣”的“皇民”体制下运行,根本就没有向“公民国家”的现代轨道上运行半步。这是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袁崇焕是真正的“死”敌,是“死”了的“死敌”,一只死老虎,已经对大清不起任何威胁了,所以“宽容宽容”无妨,“善待善待”无碍。中国历史的统治者对于“异代”的“敌人”是常常摆着这种“博爱”姿态的。但对于同时代的,他还有这个“雅量”吗?事实上,乾隆在把他的敌人袁崇焕当英雄的同时,也在把他的人民当“敌人”。乾隆时期,国家已经安定,普天之下,都是“人民”了,但乾隆大兴“文字狱”,把他看不顺眼的“人民”欲赶尽杀绝而不罢。在乾隆大树特树袁崇焕为英雄的同时,清朝八九成的文字狱都是发生在乾隆一朝,他简直是要把所有的人民都当敌人。

一方面把敌人当“人民”,甚至当英雄;一方面把人民当敌人,甚至当死敌,乾隆是不是患了“人格分裂症”?其实也不是,在乾隆那里,把人民当敌人与把敌人当人民为的是同一个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同归于一个“忠”字。他看上袁崇焕,把他当英雄,不过是看上袁崇焕“尚能‘忠’于所事”而已,他要拿“忠”字来说事;而他把胡中藻当敌人,是他觉得胡氏有不“忠”;而乾隆所谓的忠与不忠,无非是对于他一个人而言,对于他的家天下而言,以个人之是为是,以家天下之非为非。乾隆把袁崇焕当英雄哪能与美国南北战争把敌人当公民作同日语呢?“与其在神女峰上树立千年,莫若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这是神对人的向往与期盼,那么同样的,被树立为“神”的袁崇焕们,与其在乾隆们的神坛上高高耸立,莫若在同一个平台的人间里平等自由地好好活着。

要而言之,美国把敌人当公民,因此走上了公民社会;乾隆把袁崇焕当英雄只是一种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御民术”,根本就不是公民社会以普世价值为原则的“治国道”,所以只能是离“公民社会”更远,只会把“皇民社会”的铁箍扎得更紧。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范文11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致敬袁老,我们想您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袁老,禾下乘凉已不是梦您看到了吗?“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那个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太阳晒起来,我跟我的同事就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

 

8月28日#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成真了冲上热搜

 

网友纷纷喊话“袁爷爷,您看到了吗”“禾下乘凉已不是梦”“好想您能亲自去地里摸摸比人高的稻子,能亲自搬把小凳子坐在稻下乘凉”

 

据重庆广电-第一眼消息

 

15亩“巨型稻”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成功,预计亩产可达1600斤以上

 

据了解,这批“巨型稻”的高度是常规稻的两倍。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2米左右。“巨型稻”不仅有粗壮挺拔的稻秆,还耐淹涝、耐盐碱,而且能为植株带来充分的营养,为水产、哺乳类动物遮阴避凉提供最佳栖息场所。

 

“巨型稻”所在的稻田还可以蓄水,通过“稻鱼共生”项目帮农民增产增收。

 

我们一定会听您的话。“我一定好好吃每一餐饭,不辜负您给我们提供的这么好的时代”

 

关于袁隆平的作文范文12

Yuan Longping, the winner of the highest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is recognized as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 in the world; and "Yuan Longping stock", the only outstanding stock in China's stock market under the name of a person. However, when we saw our alumni at first sight, our first impression was that he was so ordinary that he was a little like a farmer coming out of a mountain village! You see, his skin color is so dark, his body is so thin, and his wrinkles are so deep.

记得有一次,一家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先生竟在照片下面给误配了“农民获得丰收后的喜悦”的文字。这虽然是出版界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故,但也说明:袁隆平,他太像一个农民了。他走在大街上,的确是属于很快会被淹没在人海中的那种人。

I remember once, when a pictorial published his picture, the editor mistook the words "the joy of farmers after harvest" under the picture. Although this is a minor accident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t also shows that Yuan Longping is too much like a farmer. He walked in the street, really belongs to the kind of people who will soon be submerged in the sea of people.

“谈杂交水稻”,这是袁隆平来母校为我们所作报告的题目。这个题目似乎也十分普通,没有什么修辞的运用,更没有任何学术的卖弄。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题目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普通。

"On Hybrid Rice", this is the topic of the report Yuan Longping gave to our alma mater. This topic seems to be very common, without any rhetorical use, not to mention any academic show off. But we deeply know that behind this seemingly ordinary topic, there are too many non ordinary.

1978年,袁隆平和他一家7口,挤在两间用木板从澡堂隔出的潮湿发霉的小屋里,还要不时承受“不安心教学,专想歪门邪道”的冷嘲热讽。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一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吗?

In 1978, Yuan Longping and his family of seven were huddled in two damp and moldy huts separated from the bathhouse by wooden boards, and they were constantly subjected to the taunt of "uneasy teaching, thinking only of crooked ways". But it is in this context that his hybrid rice research has finally achieved decisive results. Is it all that ordinary people can do?

我们手捧着鲜花簇拥着袁隆平,并一齐涌向他主讲的报告厅,我们如此热情,一点也不比我们追逐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听懂他所要讲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大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We surrounded Yuan Longping with flowers in our hands and rushed to the lecture hall where he was the speaker. We were so enthusiastic that we were not inferior to chasing the most popular star in our mind. We know that we may not fully understand his "hybrid rice", but we will use our hearts to understand every word of the master.

他开场的第一句话是:“我只是个普通人……”

His first line of opening was: "I'm just an ordinary person..."

够了,我们哪怕听懂的只有这一句话,就已经够了!我们从袁隆平身上,懂得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Enough, even if we only understand this sentence, it's enough! From Yuan Longping, w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dinary and g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