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变化的作文

写变化的作文

时间:2023-05-29 17:29:51

写变化的作文

写变化的作文范文1

1、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享资源围绕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理念也在逐渐改变,一切都在变!变得太快了!

2、现在的我们骑着共享单车出行,到共享书店这个“知识共享充电站”补充知识,手机没电时寻找共享充电宝……如今,共享围绕着我们,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方便了现代人的生活。我们已踏入了新时代的大门——共享时代,开启了我们新的生活方式。

3、科技如此发达,快速改变的生活方式,让习惯在旧时代生活的我有些不习惯。我很疑惑,为什么要共享的?难道是因为没有资源了?

4、寻找了许久的答案。发现原来共享是为了节约资源,结束旧时代造成的大量浪费,开始约束自己浪费的资源。旧时代的时候,人们大量浪费地球上仅有的一点资源,使地球母亲“加速衰老”,资源快供不应求了,为此共享就是人们想出来的对策。同时也方便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必携带大量的东西,随拿随用。

5、共享有许多好处,可我还有疑惑,就比如我们常用的共享单车,共享单车要是坏了怎么办呢?

6、想着想着我走进了共享书店,里面有关于共享单车的资料。看完后,我又明白了,共享单车坏了可怎么处理呢?有专修共享单车的师傅,他们会对共享单车进行处理。

7、我从共享书店出来时看到了一个三轮车司机对用共享单车做了一些破坏行为,原来共享单车的使用使他失去了原先很多的生意,他便找来图钉,一个个按在车轮上,破坏共享单车。

8、这样一来修车师傅,不就很忙吗?我要制止吗?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上前阻止他,他却说了这样一番话让我对自己原先的想法产生了质疑,使我开始深思。原来他也是有苦衷的,他说:“自从共享单车研发出来后,我就没钱赚了,大家都骑车去了,骑车又便宜又方便,我一家老小都指望着我养活呢!我可怎么办?”

9、面对新时代的新事物,原来还有许多人收到了冲击,他们还没做好准备!他们还落在时代的后面,这些人大部分没有很高的学历和知识,可他们也需要生活啊!

10、时代不停的变啊变,可是他从来不会停下他的脚步!时代啊!你变得太快了!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你又变了!你能否给人们一点点反应的时间呢?可等待会不会又阻碍了时代进步的步伐呢?真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啊!

(来源:文章屋网 )

写变化的作文范文2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出示投影片,让大家看一看。

二、熟悉课文内容。

1、按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1)、划出生词。

(2)读通句子,不熟的地方多读两边。

(3)思考:火烧云指的是什么样的云?

2、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错误。

(2)抢读课文,看谁读的最好,鼓励学生读好课文。

(3)说说思考题及自己读出的知识,互相交流,提高对课文的认识。

3、在此基础上再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作业:1、两字一词。

2、查字典,弄懂字、词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情况,强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总结文章写了火烧云的那些知识。读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如: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课文

“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分别讲了哪些内容呢?全班分成三组,一组研究一部分内容。下面分组讨论。内容少的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讨论。各组要求:

(一)、一组讨论火烧云上来了这部分课文。

1、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2、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3、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4、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

(二)、二组讨论火烧云变化着这部分课文。看不懂的问题问老师。

1、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重点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形状)

3、火烧云的色彩有什么变化?在文章中划出来。

4、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写了那些变化?(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什么也不像)

5、说说哪些是火烧云的静态描写?哪些是火烧云的动态描写?(重点分析火烧云形状变化里的动态静态描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三)、三组讨论火烧云下去了这部分课文。

1、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2、找出文中的拟人句、排比句,仿照原句各写一个句子。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又是怎样把这些变化写具体的呢?

2、火烧云五彩缤纷变化万千,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好吗?(多找几个同学说)

五、作业:

写变化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1 前言

2015年6月,我们进行了以“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研究”为题的省级课题研究,研究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探索出了有效的读写结合方法,将教材中选文依据价值取向、单元主题、不同文体,划分类别,引导学生“读中学到写、写时忆到读、择例做仿练、有疑读中解”实现了有效的读写结合。

2 读中学习词语锤炼

词语是构成文章最基本的单位,学会锤炼词语是关键的第一步。《火烧云》这一课中便有许多用的非常精妙的词语值得学生揣摩学习。

如写火烧云变化多而快的第三段: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用四个重复出现的“一会儿”写出了颜色变化之快,用多个丰富的“ABB、半A半B、拟物”三类词写出了颜色丰富变化之多。笔者认为,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读写结合主版块:请默读第三自然段,圈出美词,尝试给词语分类。交流话题:这类词语写得真美……

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描写自然界中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要善于用不同组合形式的词语表现不同的颜色,用相同的重复性的时间副词表现变化,笔下的景物才可触可感。

3 读中学习句式组合

巧妙地运用多种多样的句式,可以使笔下的景物在读者脑海中幻化为一副副生动的画面。火烧云中便运用了大量优美的排比句式。如文章中描写大地上景物颜色变化的句子: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句子中多个“……变成……的了”组成了排比句式。

笔者认为,广大同仁们可以尝试在教学时抓住这样的句式,让学生朗读、想象、仿写仿练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写自然界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巧写句式便可以生动地展现。

4 读中学习联想构段

有了锤炼词语、巧写句式的意识,如果能讲究构段的方法,文章则会更胜一筹。《火烧云》中便有这样的构段: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

对上述章节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把握住两点:第一、写作知识的学习。学习本段的写作知识,联想,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写作手法的关键点。第二、写作能力的训练。用一句一句比读的教学策略,使学生通过联想动物的出现、样子、变化与消失展现火烧云变化时一幅幅颇具动感的画面。

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描写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根据动感的变化大胆联想,便可以为自然景观增添神奇的色彩。

5 读中学习布局谋篇

布局谋篇的技巧可以为文章锦上添花,笔者通过教学总结发现,让学生通过《火烧云》学习写景类文章需注意如下几点:

5.1 拟题

写自然景观可以景观名字直接拟题,如写火烧云就要以《火烧云》拟题;钱塘江大潮就以《钱塘潮》为题,写日出就以《海上日出》为题,这样的命题让人一目了然。

5.2 点题

《火烧云》有十分精妙的点题艺术,文章在描绘了火烧云上来时地面上在火烧云映照下瞬间神奇的变化后第二段话以“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一句介绍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得名的原因,独立成段,巧妙点题。

5.3 总起分述

《火烧云》从整体上来看用三个中心句“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整篇文章每部分按总起分述的手法来进行写作,让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无比鲜明。

5.4 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火烧云》这篇文章以“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开头,结尾以“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收束全文,这样的首尾呼应,使这篇写景文章浑然天成。

6 结论及建议

写变化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 互联网 应用文写作 教学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初在京《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以崭新的形势呈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近年来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互联网用户,是对网络运用最充分最成熟的群体。作为高职院校传统的文科应用型课程――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应用文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在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经验介绍、联系工作以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时都离不开应用文。高职院校的定位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经过系统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训练,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为更好地管理组织所在企事业单位各方面资源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互联网环境背景对应用文写作的影响

高职院校从成立开始,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基于课程设置之下的新型课程教学过程的构建,成为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市场的需求总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今天的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电脑和互联网全方位渗透到中国人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传统的写作状态发生了变化;应用文写作的状态也发生重大的变化。从写作的工具看传统的写作工具是纸张和笔;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写作工具是电脑。传统的写作素材的收集是对纸质的和人的大脑的记忆的存储和调用;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写作素材的搜集是电脑和互联网。传统写作的思维方式是由写作者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决定的;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写作思维方式是互联网碎片化思维方式的拼合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融合。传统写作的传播方式以纸质媒体的传播方式为主,现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写作的传播方式是网络传播方式为主。

以上的情况表明:随着电脑和互联网在应用文写作中渗透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和其他高职课程相比,更是从思维本质到实践形式上深刻影响了高职授课老师的教和高职大学生的学。与此相对应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与学需要及时构建符合时代变化的新方式和新内容,这样的新构建才能够更好地帮助高职大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

三、构建新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师能力培养的途径

当代以电脑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人类记忆与思维的工具,得到飞速发展。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师的“教”的能力应当立足于这个背景。传统认为写作是一种系统工程,采集、构思、表达、修改是构成完整的写作工程的四个环节;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作者则是写作活动的主题,写作是作者自身素养、人格和能力的体现。互联网环境下应用文写作仍然符合以上的标准和要求,但是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的教法和专业老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笔者认为这些新的要求包括四个方面。

(一)对电脑和互联网技能的深入了解与熟练操作

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文写作的“教”,既包含有传统的写作特质,传统写作的基本理论仍然适用,但是需要教授者熟练掌握电脑和互联网的技巧,如果不懂得、不熟悉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那么专业老师不能够从事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同时,专业课的讲授老师不仅仅需要熟练掌握电脑和互联网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与时俱进,在互联网背景下“教”的同时,吸收和融合时代前沿的技能和操作技巧,并以简化的方式通过“教”的媒介传递下去。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应用文写作状态和传统写作方式、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对教师与学生应用文写作的传统理念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为此需要两者更加深入去了解电脑和互联网的技能及其操练技巧。

(二)对于写作和应用文写作本身的深入了解

无论写作工具、写作过程、写作思维方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作为写作结果的以文本形态呈现的应用文写作最终结果仍然是通过固定格式表达特定内容的展示形态。构建专业教师熟练写作不同种类的应用文的专业能力,仍然是我们在构建新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培养专业教师的核心能力。作为专业教师不因为互联网和电脑的使用而降低了对传统写作工具、写作思维方式的训练。构建专业教师的教的能力,更需要教师比过去更深刻地思考传统写作工具、写作思维方式与今天互联网状态下的写作工具、写作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了解和熟知这种差异是专业教师形成自身教学判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素质。只有熟练了解传统和当下的应用文写作的各自特点、各自优势、各自不足才能更好地呈现最终的文本结果,在“教”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促使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学生应用文写作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对写作心理学的深入了解和熟悉

写作是人类复杂精神劳动,也是人类传递制度和文明重要途径。应用文写作是人类社会进行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重要途径,应用文写作的文本结果是人类社会有效运转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应用文写作的文本结果更体现出它作为社会高校运转的重要载体的性质。写作心理和应用文写作心理,在互联网背景下不同于传统时代的写作心理和应用文写作心理。作为专业教师,需要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系统的量化调查方法、现在化的统计方法对现代应用文写作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结果来深入研究作为复杂精神劳动的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劳动者的复杂心理过程以及这种新的形式和由此造成的新的心理变化,对应用文文本创作最终结果的影响。

(四)对教育学基本原理和写作教育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和熟悉

"教"作为教师的核心能力在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特色的背景下往往容易被忽略。现实中常常出现以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高低替代教师的“教”的能力高低的现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知识文化和文明的迅速传播既离不开先进的传播工具,更离不开现代的教育学基本原理的不断充实和发展。现代以来的学校是人类文明和科学传播的重要基础,在这个环境下“教”的能力的不断提升,构成了作为教师职业的核心职业竞争力。这种能力也是教师群体区别于其他职业群体的根本特点。对于本次课题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在构建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加入教师对教育学基本原理和应用文写作这门专业课程之间的渗透和影响。尤其是需要挖掘应用文写作这门专业课程中切实需要教师“教”的核心知识点和知识链。

四、构建新的高职应用文写作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笔者认为,高职应用文写作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也需要在传统途径中加以拓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协作与协调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文写作从传统的线性状态下的写作转向碎片化写作。写作的过程既可以是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可以是从中间点到起点的过程,也可以从中间点到终点的过程;还可以是从终点到起点的过程。这是互联网给应用文写作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生面对这种变化比教师更有先天的适应能力,他们受传统的线性状态下的应用文写作的束缚更小。碎片化的写作方式并非洪水猛兽,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将学生组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分别领取不同的“碎片”写作材料,完成不同的应用文写作文种的写作。这些小组之间因为碎片化拼合的需求必然加强小组之间的协调和协作能力。小组成员内部之间也因为碎片化的需求必然加强各成员之间在写作思维过程中在写作文本呈现等写作核心领域的交流和协作,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碰撞和高频度的交流中得到有效提升。

(二)学生应用文写作课程写作素材搜集能力的培养

在互联网背景下,应用文写作材料仍然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应用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提升学生应用文写作素材的搜集能力是构建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方面。

首先,鼓励学生从多彩的大学现实生活中提炼应用文写作的素材。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起围绕学校、班级、学生个人等实际生活中所需要撰写的各类型应用文文种,如通知、消息、新闻、工作计划、感谢信、开闭幕词、调查报告等,让学生了解到应用文写作技能的提高对构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意义。

其次,高职学生对互联网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掌握得都比较充分,但是主要是用于娱乐、消遣,较少有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写作素材。应用文写作课程中需要加强实训环节,指导学生提升网站检索、搜索引擎检索、关键词检索等方面的实际能力,不断提高互联网下学生写作素材的搜索能力。

(三)学生应用文写作课程分析能力的培养

应用文写作课程课时少、应用文种类繁多的矛盾比较突出。随着新兴的网络宣传、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文种出现,应用文种类在不断壮大。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可以促使学生高效利用互联网和现实生活中搜集的各类各种应用文文本,对这些搜集的材料进行阅读、模仿、分析、参考。在学生遇到陌生的文体时,可以搜索例文加以参照、分析。同时学生通过对比、模拟、分解,充分分析优秀作品的思维方式、篇章结构、造句遣词,学会在分析中体验因身份、场地的不同而形成的语境、情态,做到反复揣摩,熟记于心,以便从中获取知识以及写作技巧。

(四)学生应用文写作品格素养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知识共享与分享成为时代的主流。当代高职学生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既要鼓励他们共享和分享应用文写作成果,又要促使学生深入了解版权和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杜绝违反知识产权、破坏知识创新的情况发生。

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既古老又充满时代活力,构建新时代的应用文写作过程教学体系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裴显生.写作学新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刘淑一.项目教学话语下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张红梅.五年制高职应用写作学习中的抵触情绪探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作者简介:

何 寅,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部讲师。

周立新,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部教授。

写变化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大学英语 写作教学 动态评价 学习策略

一、引论

动态评估(dynamic assessment,DA)是一种交互式评价,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如学科知识、学习情感因素、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因素。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运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修改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反馈学生信息等。

二、文献综述

关于写作评改方式的看法,研究发现:①改写或重写作文可以提高写作能力,②最低限度评改比教师直接修改效果好,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③教师带多用鼓励性语言修改,能有效帮助学生改进写作能力。④教师的批阅标准尽量统一,否则学生修改时无从下手。⑤同学间互改作文,是师生教学中的有益补充,能够充分调动W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潜意识的学习主动性。⑥加强师生交流。

三、DA模式构建与实验设计

DA构建原则。①高效融合评估与教学。DA强调教学与评估相结合,教学介入能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成绩有效提高。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观察学生对教学介入的反馈,以便能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学生的反馈,也能及时彰显教师教学介入的有效性,实现教与学的最佳评价模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不断修改教学介入,最终实现教学双方的不断进步。②渐进式序列化交互设计。根据处理介入的方法不同分为介入式动态评估和交互式动态评估。③改善互动环境。

具体评估模式及介入活动设计。①建立在线写作教学系统,②写作策略训练的培养与练习,③教师介入干预策略设计的过程化。具体要做到如下几点:写前阶段,互评阶段,修改阶段,终稿到自主阶段。④制订动态综合评分标准。主要包括:文章篇幅方面、思想内容方面、语言表达方面、组织结构方面。

研究方法。①实验班级。按高考英语成绩将学生分班,考虑如下三点:一、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相当。二、两个班使用网络方便,每周都能在网络教室上课,三,实验班与参照班的英语教师相同。②数据采集。主要包括:成绩数据、问卷调查和日志撰写。

四、DA教学干预与学生写作影响的相互关系和量化分析

DA 介入干预前学生英语写作活动现状调查及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英语写作学习基本情况分析。②实验前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认识。

DA 实践对学生英语写作行为的影响。①实验后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认识转变。②DA 实践对学生写作策略的变化情况及量化分析。实验前学生的英语写作策略使用情况。结合英语教学发展和就业情况,分析英语写作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促使学生重视英语写作;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整理搜集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策略意识;增加学生英语写作的平台建设,提高教学环节英语写作的数量和质量,为学生们创建更好的英语写作环境,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得到充分的锻炼,养成英语写作的好习惯;加强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促进学生能够顺利地将本土语言转化成英语写作知识;针对较少运用策略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中重点培养、个性化教学、逐个突破。③实验后学生的英语写作策略变化分析。

DA 框架下学生的英语写作积极性变化。①实验前学生的英语写作动机现状分析。首先让学生们意识到英语写作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然后带动个人学习成绩的提高,培养英语写作的内在兴趣,提升英语写作的能力和动机。②实验后学生的英语写作动机变化分析。根据学生们英语水平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教学。③学生日志中自评的英语写作积极性变化。新型作文评估模式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积极性。

实验班内部不同水平学生实验前后写作各层面成绩变化分析。对学生开展了及时恰当的写作策略 DA 干预;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支持,确定资源类型及投放时间;动态的写作评估机制和动态的写作过程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来提升和维持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DA教学的优势。①教学相长需要评教结合来促进,②动态的介入有助于提升学生写作的创造性和主动性,③改善教学互动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

五、DA教学干预对学生写作影响的微变化分析

写前阶段行为的变化。①学生对作文命题形式的态度的变化,②写前策略个性化指导干预,③课堂头脑风暴活动,④互评阶段行为的变化,⑤修改阶段行为的变化,⑥终稿自主阶段行为的变化。

优势。①DA 教学能成功的保障干预活动的连贯性,②DA 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干预的时机和质量,③具体及时的目标干预能够推进学生的英语写作不断发展。

写变化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闻写作变革;传播形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072-02

媒介融合是一种新的概念,就是各种媒介的多种功能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现阶段,我国传统的媒体已经开始朝着新媒体的方向发展,实现单一媒体到复合媒体的转变,涉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以及媒体网站等。这种环境氛围下,传统的新闻写作很难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实际发展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完善和调整,使新闻写作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

1 媒介融合趋势下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信息开始实现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新闻写作已经从传统的新闻报告转变为新闻信息内容的供给。不同的媒介通过整体的方式实现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促进新闻资源的整合,并使其成为一种常态。多种媒介的参与使得新闻传播中出现了一种“融合新闻”[ 1 ],也就是多样化的新闻,是以媒介融合作为前提和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对新闻活动进行传播。“融合新闻”在拓宽新闻传播的途径时,也会对新闻写作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出一种新的写作模式和思路。新闻写作的形式不同,传递出的信息也存在差异,传播价值也是不一样的。通过“融合新闻”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能够促进资源的整合,也使传统的新闻写作实现变革。

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公众可以挑选更多的新闻传播方式,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新闻方式和习惯。同时,新媒介能够提高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性和热情,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论坛等方式实现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使媒介与公众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增加新闻报道的特色,呈现出新的新闻写作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新闻写作的变革和构建,满足媒介的发展需求。

当前,新闻写作也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受众以及媒介通过科学信息技术等便捷的方式对新闻信息进行了解。通过不同的融合,新闻写作更具特色,并向受众展现出更多有特色的内容。受众能够在多种科学技术融合的形势下对新闻写作方法和形式加深认识。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的内涵以及外延实现良好的拓展,新闻写作已经不能满足拥有传统新闻写作技巧的记者,采编合一、全能型的记者使新闻写作实现了全新意义上的制作[ 2 ]。单纯新闻写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实际需要,需要在硬件上保证多项技巧和设备的使用,软件上要实现新闻写作文体的变化,使新闻能够满足受众、媒介的需要。

2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变革

1)融合新闻写作思维。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情况,需要使用多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并集合成一定的竞争力,新闻写作思维也应朝着融合化的方向发展。新闻工作者要认识到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事业实现良好发展的要求,并进一步了解不同的传播媒介对于新闻传播的区别与联系,使新闻写作与新闻采编能够实现统一的发展,新闻写作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趋势。要使新闻写作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对热点新闻进行分析,明确其发展趋势,保证新闻写作工作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利用完善的手段进行新闻写作,提高新闻写作的影响力,增强新闻写作的魅力。

2)准确定位新闻写作,满足时代需要。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产生是要通过新闻写作才能够得以实现,当前媒介形式逐渐多元化,各种技术形式也融入到新闻写作中,要对新闻写作进行准确的定位,主要是针对小众[3],使新闻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对象的需要,明确新闻写作的文体、方法、角度等。同时准确定位新闻生产过程中角色扮演,根据新闻产品的种类、份额,选择合适的新闻写作风格、技法等。

同时,新闻写作应满足时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增加信息传播的渠道以及载体,使新闻写作有新的活力与发展道路。媒体的不断发展,会使得新闻报道方式方法逐渐发生转变,写作也需要突破,与时俱进,使新闻写作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实现新闻写作资源的常态化。媒介融合趋势下,由于不同媒介使用的介质是不一致的,因此新闻内容也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会通过不同形式、层次进行传播。但是不同的新闻形式并不是新闻稿一稿多投,是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实现写作时空上的机遇叠加。新闻写作实现多样化的媒介产品,就需要实现新闻写作资源的常态化使用,认识到新闻资源的内涵和重要性,对新闻资源的价值进行再认识,做到新闻内容能够涵盖社会更多领域,但是也需要对新闻热点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转变新闻写作的角度,对相关的信息材料进行补充分析,科学取舍材料实现新闻深层次价值的实现,促进新闻写作水平以及价值的提升。

4)实现规范化的新闻写作。新闻写作的规范化不仅是要按照规定的模式进行习作,还需要融合大的发展趋势,使新闻写作的特性得到凸显。新闻写作需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要将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报道,在使新闻主旨能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凸显时效性。同时需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还原新闻最本质、最原始的状态[4]。

在新闻写作中,需要注重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由于不同主体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相同的事件会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因此新闻写作时不仅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报道,还需要在不违背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使新闻更吸引人,提升新闻写作的影响力。

当前,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新闻稿件质量的竞争,不同新闻写作者的风格不同,新闻写作也需要科学的借鉴和参考其他新闻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从而使媒体能够在竞争中实现良好的发展,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5)培养新闻写作人才。注重新闻写作人才的培养,媒介融合趋势下,需要注重新闻理念的教育,使新闻写作者能够具有较深的传播理论基础以及人文功底,掌握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轻松、从容的面对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要求。同时强化新闻职业道德的提升,组织新闻写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岗前培训、扩展训练等强化他们的敬业精神。还应注重新闻者的考核,将工作态度、交际、个人品质等与薪酬福利相结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结论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有了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新形势下,需要将新闻写作与媒介融合有机结合,实现新闻写作的变革,使新闻内容更加满足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汪莉.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J].写作,2010(19):35-38.

[2]李淼.关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8):212-213.

写变化的作文范文7

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片断训练是一种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指单一的写作基本训练单位,主要是写作中的常用片断,如开头、结尾、总分段式,借物喻人的方法等。着力于“格”的理解和运用,并努力使之序列化。

从阅读教学角度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主要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片断,如《三味书屋》中介绍书屋一段,方位清楚,有模仿价值。注重阅读与写作间对应要素的理解和迁移。

片断训练需要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的综合参与;同时又是学生说话、听话和阅读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学生内部智力技能和语言文字的外部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是一种学生作文知识技能和心理活动辩证统一的训练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阶梯和桥梁。

片断训练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目的,可以分成: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四类。

(一)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成为学生作文训练的最佳形式。所谓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就是以片断或简短的篇章为形式,将描写与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通过观察素描类片断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具体训练中要做到:

1.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观察是获得感性表象的唯一途径。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画或录像,它们生动具体,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而牢固的表象。使语言训练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驯出典型表象。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对丰富而完整的观察对象或过程获得感性表象;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帮助他们把握事物本质特性,筛选典型表象;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去强化典型表象。

3.让学生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使中心的表现更为有力、深刻。

(二)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

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就是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素材练习写作的片断训练。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内容,而是对课文有所创造,或改变课文容量,或转换表现角度,或别出新意,或驰骋想象,既依据课文又超越课文。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将阅读和写作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上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促进学生读写的同步发展。在实施训练时,教师要做到:

1.帮助学生发现可创作的课文素材。一般教师在这几方面引导学生着力寻找:

(1)课文留给读者回味思索的空白点。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进行片断训练。如:《忆铁人》中铁人的语言“哦?……咳!”可引导学生把铁人此时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2)改变课文原来的表现角度,进行片断训练。如《再见了亲人》写志愿军叔叔向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话语,可让学生以小金花的口气写她向志愿军叔叔道别的话语。

(3)改变课文的容量,缩写或扩写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片断训练。

(4)改变课文的文体进行片断的训练,如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记事的记叙文。

2.向学生提供准确进行语言表达的帮助;或向学生介绍某些背景情况;或向学生提供关键的词汇、句式;或告诉学生基本的写作常识和技巧,如诗歌改成记叙文应注意的问题;或帮助学生理清表达的思路。使学生能顺利地把内心所感外化为文字。

(三)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

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是模仿范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进行片断练写的写作训练形式。是将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根据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模仿某些片断章句,如:开关、结尾、对话、炼字、修辞方法、句群段式结构等。使学生在借鉴范文的过程中加深对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际的操作中初步形成写作的思维组块,以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针对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的特点和目标,在指导时要注意:

1.加强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理解、积累、鉴赏的过程,以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特别要讲清范文片断的特点。如:《火烧云》中写火烧云变化的部分写作方法是:①按出现—变化—消失顺序写;②描写变化的动词各不相同。

2.向学生提供与范文情况相关的写作素材。两者间的相关度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写作方法的难易程度做恰当的调节,也可分层提供或分步提供。还可以设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由学生自己寻找写作素材,如:在仿效《火烧云》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部分的写作方法进行训练时,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可以想象成动物,也可以想象成其他事物。

3.重视片断讲评,并把讲评的重点放在要求仿效的写作方法上,而对学生的练写片断中其他的优缺点,暂时不讲。同时,要引导学生互相讲评,自我批评,在讲评中巩固写作方法。

(四)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

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就是运作用学习到的部分语言文字进行片断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促进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内化,加速将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语言,丰富学生头脑的语汇储备,使学生的写作不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能“言之有文”、“妙语连珠”。能够进行语言文字包括词语(成语)、句式、警句、格言,甚至部分自然段的有意识地积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时,教师要注意:

1.恰当选择需要积累、运用的语言文字。这些语言文字一般应具有连缀能力强,使用范围广,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或者是微言大义,或者是意境深远……衡量的标准是在学生的语言交往中能经常运用或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切实帮助的。

写变化的作文范文8

写作是一个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可创造性过程,从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影响写作的因素主要包括: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学对象对于语文教学我提出了以下几种作文教学方法:

一、模拟法:即教师的模拟示范作用。从写作的本质上看,它应是主体能动地、真实地将对客观事物形成某种认识,转化为某种观念或情感的外在体现,然而,鉴于初中生对如何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转化为优美的语言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用自己的亲生经验和写作感想作为教学案例,增加范文的真实性,引发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二、习惯改变法:即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作文写作的观念和方式。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改变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写作无真情实感的现状呢?首先,初中生在思想上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切忌不要为了应对考试而将写作模板化。要使学生学会观察,增强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敏感度,不要让学生天赋的敏感在僵化的写作训练中丧失。其次,榜样的力量永远胜于空洞的说教,同龄人和身边人的成功习作对于改进写作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于那些具有真情实感且有一定语言技巧的习作要进行精讲和研读,启发学生学会运用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见解,摒弃旧有的胡编乱造式作文写作模式!再次,教师对于作文的讲评对改变学生固有的写作习惯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针对这点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仅仅侧重于写作技能知识传授和技法指导,要强调作文写作要张扬个性,爆发创造力!最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养成“动笔则求疵,见疵则思改”的严谨的文风。

三、探究训练法:即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强化训练的方法改变学生的写作现状。新课程改革后,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的文章编入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文讲授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模仿大家名家写作,可以以读后感的形式写作业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艺性体裁的随笔,要让学生通过借鉴来学会如何运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另外作为一种探究式训练法,中学教师可以尝试训练学生养成记日记和摘抄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将随时而来的灵感记录下来,让学生释放真性情,养成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度,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灵感,只有当学生心甘情愿的投入到作文写作中,感受到作文对于生活和生命的重要性,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一)技巧镶嵌法:我虽然强调要改变固有作文写作教学模式,但这也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教授和训练学生对作文材料的取舍、详略,布局,结构和修辞等写作技巧的训练。只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才能使学生言之有物,形成自己的文风。我所强调的改变只是放弃以纯粹的字词句这些抽象的字码式演练代替主体教学的作文教学模式,使作文真正的与生活结合成为抒发性灵,表达学生主体精神的文体模式。

(二)激励法:在作文写作的教学中,我们除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外,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多充实知识,多思考多锻炼创造力,注重启发式教学,因地制宜的激发学生因学习而创造的写作欲望,并利用激发鼓励法使学生的写作习惯内化为自身情感表达的需要。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的母语,所以改变中学语文作文教育的现状,突破传统教育的藩篱,让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的进行自我性灵的抒发,激发学生的思考力与创造力不仅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写变化的作文范文9

一、描写人物外貌、神态的方法分析

在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用精炼、简单的文字对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也可以运用较为生动的语言,将人物的面型、着装等进行诠释。神态描写,则是通过对人物的表情、身体姿势等方面的描述,使得文章所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外貌描写的作用旨在对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当时的环境等进行交代,其常用的写作方法包括白描法、漫画式描写法等。而在对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的过程中,需要作者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人物在当下环境中面部表情变化、身体姿势的变化进行描述。

然而两者所不同的是,在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其外貌是已设定完成的,是人物在当时特定环境下,经历以及习惯等对其产生影响的结果,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先天因素。例如在文章《孔乙己》中,鲁迅对孔乙己的形象有着这样几个描述,即“花白的胡子”、“破夹袄”等,通过短短数语,就将孔乙己的外貌进行了描述,并能够使得读者通过其外貌,了解到当时其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艰苦。

而对人物神态的描写,则注重在特定的时刻,人物思想感情以及脸部表情的变化。一般而言,人物神态的描写往往是通过人物感官等进行表现,其中包括人物心理的变化,尤其是对其瞬间心理活动的刻画。这就像在电视剧拍摄的过程中,将镜头进行拉近,对人物的表情变化进行完美的诠释,从而使得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

二、描写人物外貌、神态方法的运用分析

在教授学生对人物外貌、神态的写作方式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为积累阶段,其二为教学阶段。

1.积累阶段。第一,对描写人物的优秀作品进行鉴赏。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是对表现手法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描述技巧等进行概括。随着学生对优秀文章阅读数量的增加,在其思维中将会产生较好的人物描写模式。而当这种模式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之后,则在其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就会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写作模式以及写作目标,从而为学生熟练运用描写人物外貌、神态的方法奠定基础。

第二,在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其中的写作技巧进行总结。然而在对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方法进行获取之后,只有通过同学之间深入讨论之后,才能使得学生将其融入到自身的写作思想当中。在实际写作期间,学生应在该种思维的指引之下进行创作。

2.教学阶段。在对描写人物外貌、神态的方法进行运用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重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学生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对人物刻画期间,学生通常运用白话描述的情况较为普遍,而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现象较为少见。因而其文章在完成之后,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其人物特点鲜明程度较差。所以,在描写人物外貌、神态的方法运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着重强调突出人物的个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第二,一般而言,初中学生的阅历相对较为贫瘠,写作时间相对较短,因而在文章中对人物进行刻画的过程中,其语言组织、词藻运用的情况相对较差,使得文章平淡无奇。“文似看山不喜平”,因而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应尽量采用生活中观察到的较为鲜明的形象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加大对身边人物的观察力度,进而在文章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该类特征进行修改、补充,最终使得文章中的人物活灵活现。

写变化的作文范文10

当前在高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应用文写作教学和社会实践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本文重点探讨了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把应用文写作与学生的兴趣进行融合的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本文的探讨,为今后的高中语文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提高的途径提供方法,更加好地进行写作教学。

【关键词】

高中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升;途径

一、前言

应用文写作是我国一种运用范围很实用的一种文体。不过,随着现在高中学生对于应用文的写作的掌握情况来看,基本处于一种待提高的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对于他们未来步入社会进行公文写作方面的工作有着极大的作用,也是增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一种必要的技能。不断加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公文写作的工作,更加适应以后的职业。

二、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途径

(一)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提高应用文写作

随着现在教学的改革,写作教学也在发生这改变,在现代化技术下,为写作教学提供了不少的有利条件,诸如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视觉体验,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范围,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升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在教学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合进来,将原本单调的作文教学变成丰富多彩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的写作技能[1]。所以说,运用现代化的新技术,这是教学的一大变革,作为教师,只有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改变后,才能巧妙地运用现代化的技术融入到写作教学当中,增强作文教学的实践特点,真正让学生掌握应用文的写作,并运用到生活当中。与此同时,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提升教师的知识能力,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将写作做好。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应用文写作的技巧的认识和掌握,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在教学中将写作教育和学生的兴趣有效结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应用文写作也是如此。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让他们喜欢上写作,多深思写作的内容,力争做到最好,唯有这样不断的反复的练习,才能将写作这个事情做到极致。目前,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引入到应用文当中,不仅使得学生写作的视野扩大,而且也和社会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展现出社会实践的特点。运用互联网,拓宽了写作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空间也扩大了,也能够看到更多的范文和例文。在大量的写作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将写作的技巧掌握。通过互联网获取到更多的素材后,拓宽自己的写作思维,更好地将这些素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有效的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与此同时,也变得更加喜欢写作了,在写作中找寻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教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不仅要将互联网教学手段运用起来,而且也要将之联系到实践当中去,比如说在学习有关的法律方面的应用文写作的时候,要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一起进行讲授,使得写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社会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好地将作文写好[2]。运用实例法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在涉及到一些经济方面的应用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企业的信息资料,让他们对于企业的一些招标书、协议书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结合企业的实际去写作,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

三、运用模拟情景教学法指导写作教学

所谓模拟情景教学法,这是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和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主要方式是在一个特设的教学情境下,引导学生去扮演不同的角色后,模拟真实的情境的一种教学方式。运用到应用文当中,按照所教学的实际,老师让学生扮演一个角色,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写作的积极性,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此爱上写作。比如说,老师在讲有关于经济学方面的应用文写作的时候,可以设置一场谈判的模拟情境,学生出演谈判对象甲方和乙方,按照真实的谈判内容进行招标书等内容进行谈判,在这个基础上,将场景延续到法律内容上来,更加增加了学生的知识性,在今后遇到此类的写作内容的时候,能够很容易地就写出来,不会出现愁眉不展的时候,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有着极大的效果[3]。

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应用文写作能力,这是现在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写作技能。但是,运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根本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于应用文写作的兴趣,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对于如何提升高中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途径进行了探讨,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络进行教学,能够从视野范围内以及教学手段上对教学进行改革。不断培养每一位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得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拓展他们的知识范围,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在不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培养,通过创设应用文的实际情景的模拟,突破写作的空想思维,更加加深学生对于步入实践的写作能力,总之,这些有效途径对于不断增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乔素萍 单位:怀来县沙城中学高中语文组

参考文献:

[1]张瑾.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编写体系的创新[J].新课程(教研),2010(10).

写变化的作文范文11

谈舒庆春话剧创作与时代文化变革 精品源自生 物 科 老舍京味儿话剧的时代性 老舍京味儿话剧的对比模式

大半生体尝过旧时代的艰辛苦楚,在海外漂泊多年之后,一步踏进新时代门槛的老舍,对于新中国的一切都感到欣喜快慰。一些耳闻目睹的零碎片段逐渐汇聚为老舍对于新社会、新时代、新城市的一种总体印象和整体观感,以至于老舍在歌颂新社会、新城市、新市民的“新风貌”时总要拉来他所熟悉的旧社会、旧城市、旧市民的旧形象来作比较,在差异性的比较之中让读者和观众自然地感受到作者内心所经历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与他同样的文化体认。这样,尊重历史变革的时代精神成为老舍创作的主导意识,而变革前后情形的对比则成为老舍剧作书写的一种基本模式。

1. 历史时代背景的对比

1949 年前后的北京城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革,从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从封建、资产阶级官僚政权到无产阶级政权,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对于所有城市居住者而言无疑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震惊”!老舍清楚地意识到:此刻于北京城里所经验到的一切都与过去“灰蒙蒙”的城市记忆不同,而这些新的生活经验缘于历史时代的本质变化,这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意识变化的前提条件。所以,老舍剧作的时空大多设定为从旧的社会形态到新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其间他一面回忆曾经熟悉的旧时代情形,一面记录刚看见的新时代风貌,新旧社会总处在相互比照之中,旧为新的参照,新为旧的发展。时代环境的变革成为其创作的总体背景。如《龙须沟》就采取了今昔对比的结构。第一幕与后两幕之间龙须沟四户人家生活境遇的改变,由受伪政府的压迫欺凌转而得到新政府的关怀照顾,突现了历史车轮推动着社区改造、民众生活改观的巨大力量。稍后的《一家代表》、《生日》、《红大院》等尽管没有直接安排新旧时代的舞台场景对比,但是却为“新社会”预设了一个潜在的比较对象、一个舞台故事发生之前的过去时、一个隐含的前文本。而舞台空间则多是经历改造后的工厂、社区、院落,人物多是从旧时代走进新时代的民众,戏剧情节往往也与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老舍剧作的变革意识首先体现为新旧时代大背景的对比,他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受到这种思维模式的引导,把对新时代的颂赞建立在对旧时代的批判之上。

2.生存环境的对比

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舍对于北京有着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从老舍作品中可以考证出来的具体详实的北京地名就达四百多个,所以对于这个城市的外在景观,老舍始终记忆犹新。与其他现代作家的北京记忆书写相比,老舍的笔墨更多地依托于外在环境,聚焦于城市景观,所以在阔别经年之后回到新的北京城,老舍对整个城市面貌倍加关注。而老舍的环境关注较多地采用了以所见“新貌”与记忆旧貌作对比的方式。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我热爱新北京》一文就感叹于北京城“旧貌换新颜”的三大工程:下水道的整修使“下雨是墨盒子”的道路变得清洁干净;原本污秽的小巷与院落处处“收拾得干干净净,再没有一点积垢”;灯水的供应充足,不再是“停留在七百年前的光景”。①而在新中国重要的对外刊物《中国建设》上老舍则用英文写作了“Living in PeiKing”《(住在北京》),郑重向全世界介绍中国首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并预言“北京将成为人们居住的更美更好的城市”。②这样一种对于城市面貌的关注热情一直持续着,直到 1954 年即老舍从国外回到北京居住的四年之后,他依然还在为生存环境变化而感动着,连声赞叹:“自从定为新中国的首都,五年来北京起了很大的变化。它已不是我幼年间所看到的北京,也不是前十年的北京;甚至于今天的北京已不是昨天的北京!北京天天在发展,一天比一天更美丽,更繁荣,更可爱!”③其实,老舍持续的环境关注决不是某种审美偏好,自小就长在穷人院落里的老舍见识的是老北平“脏乱差”的居住环境,所以新北京的干净整洁怎能不给他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呢?生存环境的改观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存质量,也为精神意识乃至文化文明的革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北京城市景观变化会如此深刻地烙印在老舍的文化记忆之中,成为其挥之不去的城市印象了。这种文化记忆转为话剧书写的典型个案即为《龙须沟》。尽管这部政治意图明显的剧作彰显着市政建设的功绩和新政权革故鼎新的气势,被认作是“北京解放的象征之一”④;但是仍然应该肯定的是剧作家本人对于环境变化的直观感受和由此产生的心理冲动,因此即便是“听命”之作也是“有感”而“听命”,“乐意”而为之。改造工程本身及其将要带来的变化都令老舍心动不已,他无限欣悦地期待着即将出现的新貌,愿意用手中的笔来记录城市的变迁,“写此二剧(《方珍珠》与《龙须沟》),我得到向来没有过的创作上的愉快与兴奋。”⑤因此,《龙须沟》花费了大量笔墨做舞台场景说明,比较工程建设前后环境的改变。老舍把翻天覆地的现实凝练于舞台,通过历史前后社区环境的变化来印证社会“变革”的伟力,不断复现着记忆中一幕幕连续变化着的城市影像,真实环境与舞台镜像重合投影到了老舍的心里,他也正是藉由舞台创作一步步追寻着自己深深眷恋的城市印迹。

3.人物的对比

不管是小说还是剧本创作,老舍最擅长的都是写人物。在剧本构思之初,他最先想到的多是那些活跃在舞台上的人物,剧本完成之后最令他满意的也多是人物塑造。“一切翻天覆地的事都是人干出来的,体验生活首先要观察人。我写的戏也许故事性不强,可是总有几个人物还能给人一些印象,因为我在构思的时候是先想到人物,到心中有了整个的一个人了,才下笔去写。”①确实,老舍的北京记忆离不开鲜活生动的北京人,尤其是居住在杂院里小巷间的“老北京”,一直都是其文化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老舍话剧所塑造的“北京人”,一面承袭着老北京“本分、和气、正直,自有一种精细和成熟;勤快而讲究体面”的历史文化秉性,另一面也因由变革意识的引领而生发出新的文化个性。老舍小说中的“北京人”具有更多的文化稳定性,多是“一种生活重心不会随着政权更替而改变”②的守成者;但在其话剧作品中则不然,北京人的生活重心不断随着政治历史风云的变动而变动,不仅外在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在变化,内在的精神意识也在随之改变。老舍深切认同“妇女解放”的新时代主题,因而特别注意到了“变化最突出的是妇女。”③敏感于“变化”的老舍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依据不同的年龄特征,大致可以分为老、中、青三种类型。由于年龄层次、经验遭际的不同又使得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对于“变迁”的反应各不相同“,变迁”作用于他们的个体影响也不同。考察发生在她们身上的“变化”即能投射出其背后的时代大背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老妈妈”们尽管有着好品德,但却“守旧因袭”,只有在不断感受和真实经历后才能接受和认可新时代,因此,发生在她们身上的历史变化总是缓慢而微小的。与老妈妈们相比较,话剧中的中年妇女形象算是“新旧”参半的人物,一面依旧保持着旧时代的某些生活习惯,另一面又不断受到新时代的影响,比较易于接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信仰观念的改造,所以这一类女性群体的“变化”最为显着。老舍话剧所反映的中年女性的解放主要是指她们从家庭生活的负累中解脱出来,从专事家庭劳作的主妇转为与男性一样平等参与社会生产建设的劳动者,其社会角色和职责范围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相应的,从家庭走入社会的中年女性也在社会集体中得到了尊重认可。中年女性的解放一面显示了北京女人固有的执着与干练的文化个性,另一面在新的文化语境里,“解放”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努力挣脱家庭束缚的闯劲与积极参加社会生产的干劲,时代赋予个体生命高度的自信、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力量。相对老年和中年女性,剧作中青年女性角色塑造相对单薄。往往只抓住她们身上的虎虎生气和敢闯敢干的行动力,较少呈现其思想行动“变化”的过程;而这种缺少变化的角色塑造也许缘于她们本身即被认定为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作为守旧者的对立面而存在,其本身即是“变革”的文化符码。总之,经由塑造具有差异性和个体感的系列人物,老舍话剧在不同层次和角度上依旧诠释着“变革”的时代文化主题。

老舍京味儿话剧的艺术特征

变革的时代文化不仅主导着老舍京味儿话剧的创作观念和写作内容,也制约着其具体的写作方式。尽管作品也蕴含着传统文化的 谈舒庆春话剧创作与时代文化变革 谈舒庆春话剧创作与时代文化变革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谈舒庆春话剧创作与时代文化变革 精品源自生 物 科

意趣,但其顺应着时代文化要求的写作方式仍然呈现出独具个性的艺术特征:

其一,老舍从旧时代走进新时代的特殊历史际遇让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无论是话剧、小说还是散文往往都关涉新旧过渡的主题。尤其对于这座城市由封建帝都到新社会首府的兴亡变迁,北京人老舍的体验和感受是其他现当代作家所无法比及的。所以,老舍的京味儿话剧作品忠实地传达着一个历史经验者的内心感慨、一个原乡人的故土情结、一个文字书写者的时代激情。这种记录“历史”的使命感让老舍的目光总是关注着“变化”,宏大如整个历史,细小如环境物像。而与表现内容相对应的写作手法则是老舍剧作常常采用的对比结构模式。如前文分析论述的,包括了时代环境、空间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前后对照,甚至就是前后两幕戏之间的整体对照。剧作通过对照来展现变革的时代文化,真实地传达着作家的文化体验———时代始终在前进、生活不断在进步。

其二,剧作所反映的重大变革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老舍京味儿话剧不乏关乎新政权建设的主题,政治书写色彩浓厚。这样的政治性一面是新政权对于老作家的归并和指引,即所谓“听命”而作,常常导致老舍话剧创作“赶任务”而失却了一定的艺术水准,甚至由于过多的政治意念诠释而造成一定程度的失实,所以在中国话剧史里老舍的九部京味儿话剧并没有得到太高的评价,这也是客观事实。然而“,政治意识和文化意识是一对并不互相矛盾的概念,政治意识是文化意识的合理延伸,文化意识实现了政治意识的强化和深化。”①在这个意义上而言,老舍剧作“政治性”的另一面则是他主动参与国家政治建设的热情是真切实在的,这种建设热情甚至让老舍甘愿牺牲艺术追求来完成政治宣讲。而这一“牺牲”的意义则在于“就宣扬新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变革而言,话剧在当时是公共工程的必要补充”②。换言之,老舍话剧的“政治性”又成为了当时中国新社会建设者的隐喻,他的创作与政治建设一起合力打造着新的城市形象。

其三,尽管老舍剧作也承担了宣传的任务,但其宣传功能的实现方式仍然别具一格。不同于以往的活报剧、街头剧直接喊口号、讲政策,老舍选取了用事实来说话的方式。老舍并不擅长摆理论,他的道理往往来自于其生活实践。他和普通民众一样相信“眼见为实”,以事实作为检验的标准。所以,他明晓只有用民众的体验方式才能为他们所理解认可,对于民众的宣传教育也只能用事实来说话,这与老舍写作一贯的平民视角是一致的。因此,如《一家代表》、《春华秋实》、《红大院》等这样专为“讲政治”的作品也通过编设特定的戏剧情节,用人物的具体经历来传达“精神”。这种写作方式使得老舍剧作即使带有鲜明的政治主题,也依然采取了一种最平易近人的态度,它的平民姿态就是一种地道的“京味儿”,当然能得到北京城最广大民众的认可。老舍话剧以平民生活事件来传达重大主题的方式举重若轻,亲切的写作姿态让剧作和它所反映的主题深入人心。

其四,老舍剧作所反映的多是北京民众的生活实际,秉持着“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其实,从步入新文学创作道路以来,老舍的目光就不曾离开过北京市民阶层,对于市民生活的书写可谓淋漓尽致、生动传神。老舍在话剧创作中依然延续了同一种“关注”,把他所熟悉的市民社会搬上舞台,又通过舞台表现的现场感加强贴近观众的现实感,因而很容易获得市民阶层的文化认同。因此,老舍的话剧京味儿与传统的京味儿截然不同:前者是钟情于北京市民社会的生存现实,描摹当下的生活面貌;后者是痴迷于士大夫贵胄的生活情趣,沉迷积淀的文化传统。尽管由于贴近现实往往导致缺少距离感的理性审视和客观判断,但是鲜活的真实还是为喜欢了解时事动态、关心社会冷暖、留意人情事态的北京民众所欢迎,北京民众有着与生俱来的一种生活热情。这种直接描摹市民社会生活状态的现实主义甚至成为老舍与话剧艺术的经典殿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共享的艺术特征:“从本质上来说,‘人艺风格’应该是:从《龙须沟》开始所奠定的,以后又在全院艺术工作者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现实主义风格。”①

其五,中国现代话剧创作延续着一个写“家庭剧”的传统,舞台大多局限在室内空间,矛盾冲突也爆发于此。尽管家庭剧也能“以小喻大、以点带面”地展现家庭之外的广阔生活背景,但是物理空间的狭小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话剧的表现力:故事情节不宜向家庭之外过度延伸;小到邻里社区大致社会场景无法在舞台上直接布景;人物关系多囿于亲缘关系,复杂的社会人际网络难以入戏。这一切缩小了话剧表现社会生活的范围,限制了其写实的广度。舞台空间的私人化必然桎梏对于现实多角度多层次的诠释,尤其难于呈现丰富多样的公众生活。而试图包纳北京新生活万象、揭示崭新社会关系的话剧创作却必须突破这一舞台空间的限制,因此,老舍话剧往往选取胡同(《女店员》《全家福》)、杂院(《龙须沟》《红大院》)、四合院甚至是工厂或建筑工地的空地(《青年突击队》《春华秋实》)等公共空间来布景,在一个更为开阔的空间内表现几家人、几代人,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态,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变革的时代主题提供一个更有表现力和说服力的空间。而选择北京人生存的典型空间来描摹时代文化里的芸芸众生,不仅拓展了舞台的表现空间,而且也适于塑造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人物群像。老舍话剧的公共空间成为一个时段社会生活的缩影。

其六,话剧是一门讲究“语言”的艺术,语言大师老舍把他所熟悉的京腔京韵带进了话剧之中。老舍话剧的京味儿语言更多采用北京民众的日常口语,一改近代以来中国话剧西洋化的语言风格。他的话剧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务求其随着时代生活和个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老舍话剧的语言是活生生的北京口语。对于北京口语的运用是老舍话剧最具特色的“京味儿”。老舍每完成一部剧作即带着剧本上剧院找导演、演员一块来听他读剧本,语言的生活化、流畅感、悦耳度是来自老舍作品最直接的审美感受。北京人艺的老演员英若诚回忆:“听老舍先生读剧本,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那些年,每次老舍先生来剧院读他的新作,我们谁也不肯错过机会。”②而老舍之所以选择使用北京口语的缘由:一面是因为话剧要面对最普遍的民众演出,反映的内容也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理所应当用民众自己的语言,老舍坚持“我们必须真诚,用最大的努力,去用新的活的大众语。”③另一面,老舍对于北京话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熟稔调动语言的写作优势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自信与鼓舞。北京城里任何一隅的民众生活画面的舞台复现往往就在语言的架构中完成“,他掌握着各种人物的口吻、神气。一时,那些大半辈子住在臭沟沿小杂院里的邻居:王大妈、丁四嫂、娘子、程疯子、赵大爷、丁四等都活了,真是说一人,有一人,绝不雷同。”①老舍纯正的京腔京韵不仅是一种听觉享受,依托于言语的地域感和时代感特征来突出北京民众真实的生活情态才是这种语言的最终旨归,以致于时至今日观众对于“京味儿”话剧的一个衡量标准即是听不听得到舞台人物精准圆熟的“京片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舍笔墨紧跟社会生活变革的步伐,始终坚持其剧作的现场感、参与性、真切度,这是老舍写作对于时代文化的适应和认同,尽管这种适应与认同也处在不断的调整变动之中。

老舍京味儿话剧创作对于时代文化的适应及其矛盾

无论身处新旧时代,老舍对于故乡始终饱含着儿子对于母亲般的深情挚爱。研究者们常常用一句话来诠释老舍的这份北京情缘:“他真爱北平呀!”在这句话里,谓语动词前的状语“真”字传达了三层意思:其一,这个“真”表示爱的情感确实真切实在,透出老舍“老北京”厚道朴直的情感方式。其二“,真”也是一个程度状语,表示老舍的故都之爱深厚浓重,不仅化在作品的字里行间,甚至融入血脉生命。其三,加入“真”字后这就是一句地道的北京口语表达方式,用老舍最擅长的语言句式来概括他与“城市母亲”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再适合不过了。上面对于“真”字三味“较真”的辨析无非旨在证明:老舍话剧的京味儿也源于他对新时空氛围内的北京城的“真爱”。这其中也包含着三层“真意”:

第一,他真爱“今天”的北京!尽管老舍也深深眷恋着记忆中的北平,与它存在着割不断的文化血脉,但是对比北平“老成持重”、“四平八稳”的老年步态,老舍也为新北京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而怦然心动,老舍认为这正是其期盼已久的古城“个性”的改变,所以他欢欣鼓舞于“今日”的北京。从 1951 年到 1959 年的九年时间里老舍持续着这股子“今天”的激情。他欢喜今天干净、整洁的城市面貌;欢喜眼前应接不暇的变化,“它已不是我幼年间所看到的北京,也不是前十年的北京;甚至于今天的北京已不是昨天的北京!北京天天在发展,一天比一天更美丽,更繁荣,更可爱!”②他甚至欢喜其创作的“热爱今天的感情”“:今天的一花一絮都叫我情不自禁地想写一点什么。我肚子里的确有些老事情,可是我不肯放下今天的鲜花舞絮。”③老舍“今天总比昨天更接近明天”的进化论逻辑,催生着他的创作激情,所以他的写作不仅颂赞今天,同时也包含了期望。

第二,他真爱“今天”的政府!其实,老舍并不熟稔政治,他对于政治的了解大都仰赖于他的切身体验;他之所以由衷热爱这个新政权缘于他亲身经历了政权更替所带来的变化。首先“,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是当时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梦想,梦想的最终实现怎能不让老舍感觉理直气壮、生气焕发呢?所以当面对一个英国记者提出“中国有什么可写?”的疑问时,他无限骄傲地回答:“我要歌颂祖国的伟大河山,歌颂勤劳可爱的同胞,歌颂被解放了的每一寸土地!爱我们的国家吧,这国家值得爱!”①这个政权让一个从近代以来就饱受侵略凌辱的民族获得了独立自主,让备受压迫倾轧的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民主平等的生活。老舍深厚的民族家国情感让他无法不对新政权满怀感激。新政权不仅为国家民族赢得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同时正带领着全国人民投身于火热的新社会建设事业中,这也同样令老舍兴奋不已。对新政府发自肺腑的热爱激发了他的话剧创作,他以“狂喜”的笔墨来表达这种“狂喜”的情绪:“我必须说,我的政治思想水平并不怎么高。但是,只要我睁着眼,我就不能不看到新社会的一切建设,深深地受到感动。这样,多看到一点就多受一点感动,也就不可能不使政治热情日渐增高。……这就说明了,我的政治热情是真的。那么,就写吧!谁能把好事关在心里,不说出来呢?”②亲眼所见的现实和由此推想的未来让老舍胸中充溢着政治热情,把书写北京作为一个热爱故土、拥护新政权、渴望新生活的作家对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一个公民的义务,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所以除在写作中大量地使用表示感情分量的词语之外,老舍还反复地使用感叹句式、反问句式来加强其情感书写的力量。

同样,新政权也给予老舍本人以莫大的支持和帮助,高度的重视和评价。受周恩来总理亲自邀请,老舍回到北京。归国后的老舍不仅担任了文化部门的多项职务,而且在其具体创作活动中,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物质精神支持。“在这新的首都里,我得到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应得的尊敬与重视。共产党使我又恢复了作家的尊严。政府照顾到我的生活、我的疾痛,也照顾到我的心灵。”③《龙须沟》的创作为他赢得了新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无限感慨:“我已有三十年的写作生活,可是只有在最近的五年中的新社会里我才得到一个作家应得的尊重。”④“知恩”而“图报”,在当选为人民代表之后老舍感言“:我如何答报人民对我的信任呢?只有好好去学习,好好去体验生活,克服困难 谈舒庆春话剧创作与时代文化变革 谈舒庆春话剧创作与时代文化变革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谈舒庆春话剧创作与时代文化变革 精品源自生 物 科

,写出更多更好的剧本!一向推动着我去写剧本的那股力量越来越大了,我要写,我要写!只有写出好的剧本来,我才对得起人民给我的光荣!”⑤因此,他不断主动调整自己的观念意识来适应新的形势,即使意识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地“赶任务”也同样“高兴”“,任务就是灵感,任务也是责任。”⑥老舍以一种感恩的情怀,圣徒似的虔诚,全身心的“热爱”之情来感激新政权给国家、民众、城市和自己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浓烈的热情让他紧跟政治形势创作,即使意识到自己必然做出的艺术牺牲也在所不惜。这种对于政治单纯的热情也让老舍话剧蕴藏着别样的情感力度,具有强烈的舞台感染力。

第三,他真爱“今天”的话剧书写!“(说到话剧)用活人表演活人的目的必须是直接地用人教育人。它直接地面对观众,收效必快。”①老舍意识到了话剧直接高效的社会传播功能和广泛的影响力而选择这样的写作形式,其目的是把自己的所知所感传达给他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不能不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剧本。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所以我要写剧本。我切盼观众在看戏以后,受到感动,能够更积极地自觉地去劳动,使社会主义社会及早建设起来。这是我的愿望。有此愿望,我就不管写得好坏,而拼命去写。”②这种“拼命”去写的意志不仅激励着他人,也同时激励了自我,激越的情感逐渐内化为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发自内心地热爱“话剧书写”的事业。

综而论之,老舍对于新时代北京城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溢满于胸中,荡漾于笔下。一个从旧时代走来的作家主动放弃自己熟悉的题材、体裁而选择自己还不太熟悉的当下生活作为表现对象,尝试一种新的写作形式,这是自我调整后对时代文化的一种主动适应。同样,他也以自己的话剧创作影响了文化,他把时代与话剧,新生活的表现与话剧题材,新的精神意识与话剧主旨,甚至就是时事政治的内容与话剧文化结合到了一起。老舍通过自己不断的实践又将这样的写作思路和方式逐渐演化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写作模式,一种新的“京味儿”———在时代文化的变革之中展现市民生活的演进过程。然而,老舍努力适应新时代文化的京味儿话剧创作实绩并没有达到类似其小说的巅峰状态,尽管他写了九部反映新时代的作品,却仍然不及他一部“旧时代的挽歌”———《茶馆》。对于一个新风格的开创者而言,缺陷在所难免,老舍的话剧创作在适应新时代文化环境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矛盾困惑,这些矛盾困惑让他的京味儿话剧相应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

处于新旧时代过渡中的人,尽管对于“新”充满了欢欣向往之情,但是根于旧的情感也同样不能断然割舍;尽管内心充溢着对于新社会新北京的炽热感情,满目所见充耳所闻都是新鲜事物,但是老舍灵魂深处依旧存在一个“老北平”。“老北平”为他提供了一个写作的背景、参照的文本、比较的系统,让他可以敏感于新老之间的差别,“老北平”成为了他创作的文化根基,甚至就是思维起点,他更加熟悉的还是“老北平”。他还是那个穿梭在北平大杂院小胡同里的平民老舍,对那里的人和事有长时间积累下来的深刻印象、深切情感和理性批判,他能“闭上眼睛”就让老北平的点点滴滴都浮现在脑际。而于新北京,他却如同一个急不可耐、兴趣盎然的观光者,总是边走边看、边看边听、边听边记,无暇消化他的所见所闻,就急切地记下了他的时代感言。旧经验的深厚与新经验的浮浅,旧情绪的复杂与新情绪的单纯,造成了老舍话剧内在的新旧冲突。新时代的书写往往不及旧时代的回忆来得真切实在,新派人物塑造常常没有旧派人物来得自然生动,乃至其写实的程度与建立在写实基础之上的对现实的理性思考也存在着差异,毕竟仅有热情的写作是远远不够的。作家也深昧自己写作热情与驾驭能力之间的冲突,所以采用新旧对比的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写作策略,一面是在比较之中烘托“新”,另一面也是通过写“旧”来弥补“新”的不足。然而,即便是这种写作模式也仍然存在着对“新”的呈现不足或者仅止停留于现象描述,而少有文化反思的缺陷。

另外,饱满的政治热情虽然激励了老舍的创作,常常让他发出“不得不”、“怎能不”写“新时代”的呼声。但是热情并不能取性,甚至二者常常就是一对矛盾。尽管老舍不断在学习和理解新事物,试图赶上时代政治前进的步伐,但是他对于“新”还远远没有充分理解,于是他笔下的新人新事不乏简单的政治图解,旧式人物的转变与旧风俗的迁徙缺少必要的心理文化基础。同时,欢呼赞颂的政治热情也掩盖了老舍的理性批判精神,尽管他多次意识到政治任务迫切与作家理性书写之间的矛盾,但他还是选择了调整主体意识以服从政治需要,很少把客观的批判带入关于新时代的书写之中。有意回避关于现实的理性思考,回避新旧矛盾冲突的社会文化缘由的挖掘,这使老舍剧作只展现了市民生活一路朝前的演进,却没有揭示演进的历史文化心理;只描画了时代景观,却失却了对于新京味儿文化内涵的深入透析;对于新时代文化只是适应,而缺少了思考与批判。当然,这种缺失并不仅止于老舍,也是那一代作家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时期表现出来的整体性“精神症候”。

小 结

写变化的作文范文12

[关键词]网络写史;新传媒;新史学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11-03

一、新媒体与新史学

二进制的“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可以轻易地纳入一系列的编码与程序,“全球化”、“地球村”也变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水中月镜中花。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说:“我门的媒介是我们的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由于文化经由中介沟通和发动,因而文化本身,亦即我们在历史上创造出来的信念与符号系统受到新技术系统的影响而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转变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剧”。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众多的“网络”在网络上开始了一股风头强劲的“网络写史”运动,正是这个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史学转型的雏形。其实在网路上一开始的书写活动并不是写史运动,或许是因为学科特性的缘故,历史学对于社会最新思潮的反应总是要慢一个节奏。网络时代的到来也是这样,最先在网络上开始书写的都是一些文学活动,比如1998年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横空出世,便立即红遍大江南北,这部书也被称为“网络上的《泰坦尼克号》”,随后兴起的第一代网络写作也多是文学爱好者借助网络这一数字化平台在新的赛博空间里尽享写作的乐趣与快乐——痞子蔡、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慕容雪村、今何在……从稍微晚一些的网络中开始涌现一批“网络写史”的,当年明月、唐家三少、赫勃连连大王、曹三公子等,他们凭借网络这一全新的数字化媒体平台迅速声名大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更是在整个史学界乃至社会引起了一股新的“通俗史学”热潮。和大多数网络一样,开始的这批网络写史者只不过是抱着一种好玩的心情在网络这一个自由宽松的平台上随意涂鸦,后来是出乎意料地受到了网民的追捧,从此一股“网络写史”的浪潮变一发而不可收。关于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网络史学作品纷纷问世:《春秋时代的恐龙战争》、《铁血战国——激情时代的性情人物》、《先秦顶级名将》、《门阀旧事——谢安在他的时代》、《华丽血时代》、《帝国如风——元朝的另类历史》、《明朝那些事儿》、《极乐诱惑》……数量之多,可谓是“汗牛充栋”,俨然已经形成了一部全新的“网络史学二十四史”。这些“网络写史”浪潮下应运而生的作品,在全新的平民化视角下,运用充分的想象力,娱乐消费的写作旨趣、仿真模拟的写作方法、写作语言的叙事化风格等等诸多不同于传统史学的特性在网络时代下迅速形成。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在史学界仍然有一些抱残守缺的人否认“网络写史”这一全新的写史方式,看不到因为“网络写史”而有可能引发的一场史界革命,他们不会也不愿意承认,“网络史学”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网络传媒在写作、发表、流通各方面的全面介入使得人类或许即将进入史学的“读屏时代”,文化传播包括史学在内都是与媒介本身息息相关的,“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的产生;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在网络时代的写史运动本身正是暗含着对这一趋势的顺应,正是由于网络和史学写作的结合,从某种程度上产生了“网络史学”的雏形。在此看来,这意味着“网络史学”并不是简单的“在网上”的“史学”,譬如——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史学网站也开始把传统史家的作品传到网上,诸如中国史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中国史学评论网等,这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网络史学”,或者说这没有体现真正的“网络史学”精神。只有加入那些以网络为孕育的温床、真正根植于网络写史运动的“网络”们的作品才能成为完整的“网络史学”。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任何媒介的使用或人的延伸都改变着人际依存模式,正如它改变我们的感觉比率一样”,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全新的人类信息书写与传播的方式。1996年,网络上“西部牛仔”约翰·巴洛在《赛博空间的独立宣言中》说:

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每一个人都能进入的,没有由种族、经济权力、军事权力或出身带来特权与傲慢的世界;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每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表达他或她的不管多么单一的信仰的世界……我们将在赛博空间中创造一种精神文明。

我们即将迎来的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史学改变传统的书写方式而向数字化模式靠拢也将是大势所趋,而对于那些暂时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网络史学”即将到来的人们,我表示理解,但是我要指出的是历史一再地表明:新事物的变革所催生的人类生存形态在其刚开始的时候往往都是不怎么受人待见的,因为这需要人们思想的转变,“在小说刚兴起的时候,人们蔑视他,并理直气壮予以抨击。他们认为小说低俗、不道德。在某种意义上,这并没有错,不过正因为小说具备了这个特点才使其伟大:小说震撼并引导着人们进行新思维”。正如数字化时代的预言家比葛洛庞帝说:“我们无法否认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我们也无法阻止数字化史学时代的到来,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去建构一个数字化时代的史学体系。当然,我知道“网络史学”这个概念是比较新的领域与概念,这其中都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学者去思考与回答,我相信这有一个逐步推广与重视的过程。

二、“网络写史”的全新维度

数字化传媒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平等性,正是因为这个因素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网络写史”运动,裹挟着大众文化的浪头冲向传统史学的阵地。这些新的媒介用平民化、通俗化的叙述性言语方式开启了史学写作的新的“民间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化媒介是一个全新的虚拟时空,具有以前的各种媒介所不具备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这是一种历史书写的赛博空间,在这样一个虚拟的赛博空间里传统史家垄断话语权的梦想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神话。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去中心化,去权威化,这里没有中心,而是众多中心和边缘的交叉。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得网络本身就是一种群众路线,“网络写史”的应运而生至少从某种程度上创造了史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为那些在传统史学一统天下的时代不可能触碰到历史书写的普通人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写作空间。这种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时代,历史传播载体的极端方便诱发了“文化民主”,把历史的话语权交回到民众手中,给予史学重新回归民间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在历史的话语体系中发出来自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体会与感悟去书写自己理解历史。在《善良的暴君——路易十六和法国大革命》中,鲁热上尉写到:

1793年1月21日。巴黎一清早就下着冰冷的小雨。大批国民自卫军的士兵布满街头。各条大街上没有了以往的喧嚣热闹,显得死气沉沉的。偶尔有马拉着的大炮经过,传来一两声士兵低沉的口令声。

香榭丽舍大街的尽头,是个八角形的广场。这个广场原来叫做路易十五广场,现在被革命的人民改称革命广场。广场西北角,矗立着一座细长的、几根大木头搭成的怪物。怪物周围,是几千名全副武装的国民自卫军士兵,几十门大炮对准四周的各个路口。

这种看似充满文学性的描述语言,貌似与传统史学那种严谨的科学化的表述格格不入,但是这在“网络写史”时代却是十分正常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合理的想象以及叙事化、通俗化的语言正是“网络写史”的精神以及价值所在,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现在学院史学当中叙事化语言取向的一种暗合。

“网络写史”的平民化远远还未达到繁荣的地步,从绝对值来说这还是一种小众写史,但是它最起码已经给了平民写史的权力与可能。独具慧眼的文学怪才王朔说过:“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机会,使每一个才子都不会被淹没,今后的伟大作家就将出在这里”,这句话我觉得同样适用于史学领域。虚拟网络媒介的发展使得历史的书写权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使得各种“网络写史”风起云涌:《明朝那些事儿》、《鲜卑帝国》、《善良暴君》等等,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上比比皆是,这些通俗化的“网络写史”作品自然不可能完全与历史事实相符,但是基本上都还是尊重既有史学研究成果的,何况历史本来是什么样的谁也说不清,“历史的客观性”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尚的梦想而已。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网络写史”运动,更多地是以一种建设性的学术姿态来加入历史的书写行列。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史学的多方位突破带来了一场从未有过的“写作自由”,这必将对未来的史学形态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首先是历史书写载体的变化带来的写作自由,历史书写甚至是人类整个的文化传承经历了口耳相传到结绳记事,有了文字以后,又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铭文,竹简木简等,最后到纸张的发明和普及化使用,书写工具的变化历来是人类文化传播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数字化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必将继续发挥这样一种功能。“所谓数字化就是克服、消解物质媒介的种种物质特性,用数字比特来替代原子作为新的构成材料,把原子拆解为数字,然后经过信息编码,重新构成一个虚拟的、没有物性的世界”。其次是“网络写史”使得“写出就是发表”成为可能,直接过滤掉了“编辑审稿”这一中间环节,从而使得历史书写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放,缺少了很多的限制,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而这也正是成为“网络写史”生命力和活力的来源。“网络写史”的公共空间是一个自由的赛博空间,电子媒介与网络技术为人类培育了全新的写作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空前开放的自由写作自由发表的平台,传统史学那一套国家意识形态的限制在这里已经变得微不足道,固守传统的那些人的话语霸权也已经岌岌可危,甚至已经宣布自行坍塌。而由此带来的“思想自由与解放”也是更多人参与进新的写史当中,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历史做了全方位的记录,使得呈现一幅立体的历史画面成为可能。

三、“网络写史”的深度思考

首先,伴随着“网络写史”的浪潮,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写史”的运动中来,很多学者提出了“民间写史”的可能,把“网络写史”看做是“民间写史”的范型,想建构一个关于全民写史的宏大体系。但是,我们似乎过于乐观地看待了数字化网络带来的冲击。最先提出这种类似于“民间”、“全民”这种“公共领域”概念的是当代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哈贝马斯,他指出“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公众”。显然,哈贝马斯所提出的这种公共空间我们目前的社会并不具备,“公民社会”概念下的“民间写史”、“全民写史”离我们还比较遥远。在当下社会生态环境中,所谓的“民间”还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实际效用和力量。现在的“民间”,实际上更大程度上是“官方”与“非官方”的区别。真正的“民间写史”离我们还很遥远,把“网络写史”等同于“民间写史”更是谬误百出。在民间主体意识缺位的历史情景下,绝大多数“网络”的民间意识是不自觉,其所谓的民间立场也是模糊不清的。在这里我十分同意曾繁亭教授用的一个概念——“边缘化”。这些“网络”们创作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向中心的突破,而一旦突破成功其“边缘地位”也旋即消失,譬如“网络”当年明月,凭借《明朝那些事儿》迅速走红之后,成功摆脱了其民间身份,加入明史学会,拜著名明史专家毛佩奇先生为师,已经成功地突入进体制内。当然在“民间社会”并未形成的社会中畅谈“民间写史”,我觉得很有必要,但是也许过于前卫,也还有一个推广与孕育的过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旅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