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语文教学改革探讨3篇

语文教学改革探讨3篇

时间:2023-01-30 15:29:13

语文教学改革探讨3篇

语文教学改革探讨篇1

一、疫情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

(一)教学理念深度变革传统教学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突出强调固定学生、集体授课、集体学习。尤其在高校,许多公共类课程以大班教学的模式开展,意味着学生众多、专业背景不同、已有知识储备不同、学生的学习期待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形下,部分教师认为实施教学改革的难度较大、成效不高,因此还是偏向于“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线上教学成为一种常态,它突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通过各类网络教育技术,把原先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做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教师的关注点不得不从讲授本身转移到学生身上。这一转移也促成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角色,在注重集体受众的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二)教学场所受到限制根据国家的疫情防控政策,在必要时为保障师生生命安全,高校必须停止线下课程,实行封闭管理。这使得教学活动随时可能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的时候,课堂教学已经正常推进,因疫情原因,可能在中途转为线上学习;还有的时候,可能面临一直无法开展线下教学的情况。处理好线上线下教学之间的转换衔接、教师能否熟练运用线上教学工具、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是否完备等,成为疫情下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学生脱离了常规的教学场所,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状态、心理状态、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等,也是需要关注的焦点。此外,还有一些实操类课程,缺少了仪器和特定场所,以及教师的面对面指导,课程难以开展,学生没有机会练习,对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来说是一种难以弥补的缺失。

二、成人高校大学语文“教”与“学”的困境

(一)课程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以合肥市职工大学为例,合肥市职工大学是一所独立设置的成人专科高等学校。因为一些外部因素,学校没有抓住向普通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机遇,导致生源、师资等力量都在不断削弱。尤其是教师方面,由于上级部门对编制的管控,学校老教师纷纷迎来退休,年轻教师却一个也没有引进,导致最后只剩下1名教师,直到2020年通过市直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才引进了2名年轻的新教师。至此,学校编内教师数仅3人。其中1人为计算机专业副教授,在2023年也将迎来退休另外2名年轻教师均为公共课教师,相对学校目前开设的7个专业来说,师资数量甚至达不到标准。因此,学校为了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只能利用安徽省继续教育网络园区上的课程资源,实施线上教学。但毕竟网络园区的课程是多所学校共享的,课程的针对性不强,学校本身的自主选择范围也有限。虽然两名新教师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学校自己的精品课程,但毕竟只涉及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部分公共课,其他专业课主要依靠外聘教师,因此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得学校整个课程资源建设难度大、水平落后。这种情况在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中普遍存在,且成人高校之间大多各自为营,缺乏系统化交流合作,导致整个成人高校序列的课程资源建设都处于滞后的状态[1]。

(二)缺少熟练的运用线上教学软件授课“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成人高校由于发展的滞后性,很少接触“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线上教学辅助软件,因此,在教学中也没有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有效平台,整个教与学存在严重脱离。尤其对大学语文课来说,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非常关键。不仅是知识的习得,更是审美能力、文字运用和感知力的培养,单纯的由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听课,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此外,成人高校学生多是学历水平较低的在职人员。一方面他们可能缺少线上学习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如果线上教学软件操作较为复杂,那么会直接减退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如果没有一款适合成人高校学生使用的成熟软件,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集中的操作培训,那么线上教学辅助软件的盲目使用,反而会对成人高校的正常教学形成阻碍。

(三)学生之间自主学习意识差异较大线上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督导监控难度较大,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就是保障其学习效果的唯一约束力。而成人高校学生,多数已经有了工作、家庭,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们重返校园学习的背景和目的较为复杂,对课程学习的期待不同。尤其是对大学语文这类公共课程,多数学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认为其实用性不足,有些感兴趣的学生会认真学习、用心思考,但是不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应付考试,全程处于刷课的状态。再加上单一的网课学习本身存在着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主体地位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如果教师不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不加强外部监控、注重学习过程性管理评价,那么即使学习同样的大学语文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有巨大差异。

三、后疫情时代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整合资源,着力打造线上金课教育部相关文件将“金课”的标准确定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①。在内容上要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要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在形式上也要呈现出先进性和互动性特点。由此可以看出,精品意识是打造“金课”的核心品格。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限于课本。就目前来看,仅中国大学慕课网上的大学语文课程已有300多种,其中不乏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部级精品课程。这些资源对学生来说是拓展学习的渠道,对教师来说是整合资源、高质量备课的依据。但是,任何课程都要强调适用性和针对性。现有各类平台上的精品课程,多数来自普通高校。普通高校学生是通过高考的途径升入高等学校,他们年轻、一直生活在校园中、延续着多年来学习的基础与习惯,且他们直面的是升学或就业,适用于他们的大学语文课程更注重文化性、高阶性。而成人高校学生多数是在工作岗位上磨炼后的成年人,他们比普通大学生多了人生经历,但少了对世界、对生活的激情,可能更加理性,对学习目的也抱有更加功利的想法,原本的学习基础也较差,适用于他们的大学语文课程就要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就成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来说,必须打造出适合这类学生群体的课程。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做好学情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把握住成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内涵,整合多方力量,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成人高校特色的线上大学语文金课[2]。

(二)双线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单一的线上视频课显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那么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如何突破时空限制,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双线融合显然成了主流。一方面,预先录制好的网课可以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次投入后可以节约成本、放大效果,以讲授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课文基本的知识点。例如文言文教学中重点语句的释读,现代文教学中文学史背景、文学价值、历史地位的讲解,应用文教学中,各种文体的格式、要素介绍等。这些知识性、工具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网课自主系统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线下课程的现场感、实体感也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大学语文课在审美教育、情感共鸣、文字感知力等方面的培养,必须依托面对面的互动教学。通过教师语言语气表情等引导,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才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双线教育不能有所偏重,必须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教师在日常备课时,就应该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做好双线课程设计。学校也应该在开学前做好师生入学教育工作,其中应该包含线上教学软件的使用指导和培训,确保在后疫情时代,教学进度的有序推进、教学质量的稳步发展。

(三)多元选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语言应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的公共基础性课程。对成人高校来说,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也要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情相适应。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兼具到语文的工具性。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各行各业受到冲击,一些民营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困境,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甚至有些企业被迫裁员。而被裁的员工大多是在可替代性较强的岗位上工作。成人高校学生本身学历水平处于劣势,从事的工作也偏向于一线基础性工作,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面临的裁员危机比普通高校毕业生要大得多。那么,为了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增强职场竞争力,成人高校必须加强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衔接。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也必须多元选点,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过去人们认为,大学语文延续了基础教育的传统,是以课程为基础开展的教学。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成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变革,要能够与时俱进、敢于突破传统。例如,可以适当加入应用文写作的内容,特别强调一些职场中常用的文体;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把演讲与口才这门课巧妙地植入传统大学语文课堂中。如果教材选文中有古代政论性文章,那么也可以以此为契机,适当延伸到当代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申论的写法指导。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扎实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其次一定要在充分把握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深挖课程的教学点,做好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的拓展,努力做到选点多元,但内容衔接自然、形成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3]。

(四)强化监督,建立复合评价机制大学语文的学习效果本身就很难用一张试卷测评出好坏,但是课程考核必须有量化指标,同时课程考核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课程定位来说,大学语文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型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仅从知识层面考核是片面的,甚至会给学生造成学习误区,认为突击式背诵就可以完成学习、拿到学分。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断削弱大学语文的课程价值。后疫情时代,既然线上教学成为主流趋势,那么线上考核评价也应该完善相应的机制。大学语文教师要重点关注:一是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上的互动发言是学生学习并思考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态度的直观体现,更是学生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机会,它应该成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文字的感知力。这些具有极强的主观性,需要学生充分表达,教师才能略知一二。然而成人高校的课程本来就是压缩进行的,不可能每节课后都有直播互动,也不可能在每次直播互动中有时间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因此课后作业或者小论文撰写,也是考核学生语文能力的指标。但作业和小论文也要注意适量原则,毕竟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程,作业负担过重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文学常识、文体标准等,也需要学生认真听课、背诵记忆。这是对整个课程学完以后学生掌握程度的检测。这些考核项量化后以不同的百分比综合算出成绩,相较于单一的考核更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并且也方便学校做好过程性监管。过去传统的线下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只能通过人工记录核算,难免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打消教师开展考核改革的积极性。后疫情时代,网络教学辅助软件的介入反而让复合式量化考核简单化了。学生的线上签到、线上发言,都能直接记录在系统中,教师只要设置好各项评价指标的百分比,就可以直接得出综合成绩,客观、快捷、正确率高,为教师实施课程考核改革降低了难度。

四、结语

在疫情常态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在课程资源建设、线上教学软件开发运用、智慧课堂建设等方面,从被动改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探索,使得更多普通高校线上教学实力有了质的飞跃。线上教学原本是成人高校解决学生“工学矛盾”问题的优势,现在随着普通高校线上资源的逐渐成熟,这一优势也将被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校品牌更有影响力的普通高校取代。这对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而言是巨大的冲击。要想突破瓶颈,为自己取得生存权,就必须紧抓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对成人高校大学语文教师来说,更要有危机意识,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增强自身教学硬实力,让学生学到真本领,帮助学生在职场中守住岗位、站稳脚跟。而对成人高校来说,也需要加强课程建设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一方面积极引进新鲜血液,充实教师队伍,形成能够独当一面的师资管理团队;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线上教学投入,重振信心,积极主动地融入高校体系。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抵御住变革风险,在发展中做到行稳致远。

作者:孟令怡 孙义星 单位:合肥市职工大学

语文教学改革探讨篇2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语文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提升语文学科素养,能够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相关课程的开展来实现,学生只有完成某项语文学习任务之后,才能具备相应的核心素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知识进行灵活应用,而核心素养培养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属于一项基础性的工作[2]。

二、语文核心素养构成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的组织和应用。其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来体现,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和依据,但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对学生加强引导。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领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并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培养学生这项能力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使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知识的魅力,同时积极开展思维训练,强化现实生活与文本内容的联系,在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达到提高其核心素养的目的[3]。对于语文核心素养而言,审美鉴赏能力也是关键性环节,而对学生加强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做好文本解析工作,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带给他人的美好感受,并能将这些美好的语言凝练于心,逐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这通常都是通过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来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对于学生而言也至关重要,而教材中的各种诗歌、散文等内容,都是较为优秀的文化内容,语文教学的过程实则也是对优秀文化加以继承和传播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能够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使其自觉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美德[4]。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情况

首先,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仍在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某篇文章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先介绍作者生平经历、背景知识,其次阅读文章,最后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和语言技巧,而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期待感,以至于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研究的意识,且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教学活动的质量[5]。其次,语文学习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也是对文化的学习,学生在感知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语言学习,学生的视野和胸怀能够更加开阔。但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由于缺乏拓展性资源,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文化的感知,且教师也未能及时做好引导,未能对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有效培养,在此情况下,学生对于文章中所描绘的景象的理解较为片面,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也不够深刻,这大大降低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拓展,容易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产生影响。最后,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代教育工作得到了有效的革新,动画、视频、音乐等资源在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同时,也使文字解读变得更加深刻和直观,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文章的展现能够更加立体,便于学生快速掌握和理解。但就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也未能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往往不愿意通过信息技术来创新教学活动,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情感需求[6]。

四、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途径

(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信息技术是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体验、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很有帮助。初中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立体化等多种优势,教师将其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对文章场景和内容进行更直观的展示,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的一些文章所描述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无法通过文字对文章内涵产生直观理解,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例如在对《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展开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尝试应用信息化技术。作者笔下的冬天既秀丽又温情,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济南冬天的了解,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技术增强教学的情感力量,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老舍故居进行展示,之后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穿越时空置身作者所处的年代,进一步感受济南的冬天。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济南的冬天所带来的温和与质朴,深化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还能获得良好的情感浸润效果[7]。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真挚的情感,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课文相关知识,学生也能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充分调动多种感官,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对《女娲造人》一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神话故事或者传说了解女娲的事迹,但缺乏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层次认知,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女娲的相关视频,以加深学生对于女娲形象的认知,之后再进一步展开教学和解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理解人物形象,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发散性思维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帮助其获得宝贵的学习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字以及文章内涵的理解,并能融入自己的情感要素,使学生从中获得发散性思维。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学生的理解大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精准、全面地理解文章,教师还应该做好教学方式的创新,例如穿插表演环节,使学生能够结合文章内容在课堂上表演,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对于叙事类题材的文章,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按照文章的故事脉络在课前进行表演,每位学生明确自身的职责与分工,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这种表演活动,能够使学生大大增强对于文章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同时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每位学生对于父亲的感受都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文中的父亲与自己的父亲加以对比,并以“我眼中的父亲”为主题开展一次征文活动,让学生自选角度进行创作。创作完成之后,教师可在班级中举行阅读评比,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认识自身,对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8]。

(三)加强文化元素在教学中的渗透语文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领略不同地域的风俗人情。教师要想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还需要拓展文化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对文字产生较强的理解和感知能力,从多个角度入手提高其文学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积极拓展丰富文化资源。首先,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将相关准备工作做好,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深度挖掘,拓展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源,从传承历史、背景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内涵,使其在拓宽眼界的同时,增强学习兴趣。其次,除了教材上的文章,教师还要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以作为补充性资料。教师在对课外读物进行筛选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题材的广泛性,从科普文章到人物传记,从趣味历史到文化小品,要做到灵活多样,以达到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9]。例如,在对《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截取电影《黄土地》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深入领略安塞腰鼓的爆发力和感染力。在学生对安塞腰鼓有所了解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向学生拓展补充资料,安塞腰鼓最初是为传递情报、增强士气所用,后来逐渐发展为庆祝民间丰收和胜利喜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实现文化资源的拓展与延伸,同时也能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从而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提高其文化素养[10]。

(四)通过教学活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能力,教师必须要在教学形式上加以创新,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主题、教学内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初中教材中文章类型多样,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以调动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首先,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翻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对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写作背景等进行查询,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让学生分享自身收集的资料,达到展示自我的目的;在阅读交流环节,可让学生围绕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情感、阅读感受等展开交流,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涵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自行发言,使学生能够对文章内容产生更深的理解。最后,结合文章类型联系生活实践,例如在学习描写景物的文章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其带来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对《春》这篇散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一次郊游活动,去探寻和感受春天的气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能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充满期待,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11]。综上所述,文章主要对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创新与改革进行了探究。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有一定的应试教育倾向,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快乐成长。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这也是目前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当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朱维林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教育学区

语文教学改革探讨篇3

1.什么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含义首先就是要求教师要达成预期设定好的教学目标。这里的教学目标,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达到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成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说大部分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和进行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衡量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就是教师是否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倘若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发现并没有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那么就可以判定该教学是无效的,低效的。

(2)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从宏观角度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观。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在学生开始接触阅读时培养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对阅读有一定的热爱,并为此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从而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教师注重阅读训练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正处于养成阶段,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学节奏等各种状况。此时,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要注重时间和情感的注入,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尽量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其从阅读中感受乐趣,理解文本意思,初步获得情感体验。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正确理解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转变和优化。教师们一改往日传统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新型教学理念和模式,丰富了阅读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教学形式的现代化。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缺乏正确的理解,对教学目标的设立出现偏差或失误,例如,将教学目标与课堂目标、课时目标或学期目标等混淆,或者对这些目标无法进行层层递进和有效衔接,导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阅读材料的复杂化、教学环节的琐碎化以及阅读训练方式的随意化等现象。此外,由于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阅读教学中时常会对学生进行漫无目的的组织,甚至对事先预定的教学环节无法进行适当转变,导致阅读教学目标无法有效达成,造成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无效性的特点。

(2)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整合了各类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但是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仍然不高,对阅读材料不感兴趣。其原因首先在于语文阅读课堂中缺乏活跃的气氛,部分教师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模式化训练,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部分学生对阅读本身缺乏激情,对生活和周围事物没有养成真情实感的流露、描述和记录的习惯,从而对阅读课抱有消极的态度。此外,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的启蒙阶段,其自制力和自律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繁杂沉重的课业,逐渐磨灭了学生的部分探索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在沉重的压力下缺乏想象力,从而对阅读提不起兴趣。

(3)欠缺有效的方法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方法指导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有效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认知能力,从而将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并有效运用、转化、过渡到实践中。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仍然以理性指导为核心,侧重于传授学生解答问题的技巧和形式而忽略了真实情感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注重找寻材料问题的答案,使阅读过程变得索然无味。此外,大多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依然是以“集体授课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忽略了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领悟程度以及阅读体验等方面缺乏关注,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优点和劣势认识不足而对阅读产生厌倦疲乏的情绪。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

(1)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步骤完善的教学步骤能够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阅读课的顺利进行。为了有效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步骤,教师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设立清晰、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明确性,能够帮助教学活动完整有序地进行,对教学活动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明确的目标不仅是教师进行日常教学工作时所要参考的重要依据,也是对课堂效果进行检验和评判的重要标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其次,要对阅读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阅读材料和阅读内容的合理性对阅读教学有效性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对阅读材料进行合理的归纳与整合,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习惯,为其提供难易程度适中、篇幅内容合理的阅读材料。此外,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并限定时间进行问题的解答,而是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2)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由于受到年龄和认知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小学生很难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认识阅读的意义和作用,此时,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语言的理解和相互之间的基本沟通入手,尽量运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阅读与日常沟通的联系,感知阅读与不阅读的人在沟通方面的差异化特点,从而逐渐理解阅读能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汉语语言作为切入点,使学生明确汉语在提升阅读能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为了引导学生认正确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师也需要给予学生恰当的阅读指导,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养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3)通过绘本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事实上,对所学材料产生兴趣才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规律,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合理的教学设置,如针对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将绘本作为阅读的补充材料进行阅读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低年级小学生具有自己的特征,教师应基于其特征利用绘本充实阅读教学内容,绘本多以图画为主,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适应他们的特征与需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贯彻从低到高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例如,学习《爷爷一定有办法》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绘本,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绘本的阅读兴趣。通过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绘本阅读能够使学生在朗读和欣赏画面的过程中感受绘本的精美传神,并深刻地体验爷爷和约瑟之间浓浓的亲情。此外,通过绘本的阅读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听故事和观察画面的过程中体验阅读图画书的乐趣。如,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同学们观察《爷爷一定有办法》的绘本封面,使学生能够了解书的封面所包含丰富的内容,启发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不仅要看阅读材料的名字和插图,也要注意绘本的作者和出版社等相关信息。在进行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绘本的阅读以及故事内容进行大概了解,适当地为学生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爷爷把一块普普通通的布料做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约瑟舍不得丢掉那些老旧的衣服?你喜欢这位爷爷吗?说出你的原因”。通过对绘本的阅读,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使学生对绘本阅读中的画面和文字产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与说演相结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读与说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事实上,阅读教学与口语学习具有密切的联系,丰富的阅读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口语表达又能帮助学生促进和吸收阅读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将说与演相结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有清晰的理解。此外,将说与演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深刻理解阅读文本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认知能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活泼、好动、爱表现的特点,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小学生的这种特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口语表达与表演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大个子老鼠和小个子猫》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掌握一些做人的道理,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所帮助。在进行阅读环节中,教师需要先为学生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模仿自己说出课文的相关内容,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模仿方式初步了解大个子老鼠真诚、有爱和小个子猫善良等的特点,帮助学生牢牢抓住阅读内容。其次,教师可以创设学生讲述故事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还原故事内容,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5)采用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为不同阶段的学科教育领域提供了高标准的要求和有效的指导。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合作学习,指的是将合作学习的模式运用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活动中。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从而有效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根据阅读材料和内容的不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讨论型合作模式,小组内成员需要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二是实验探究型合作模式,小组内成员需要共同展开实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学习验证某一理论;三是竞赛型学习模式,需要各小组之间进行公平竞争;四是互补型学习模式,即组内成员需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有效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不论是哪种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都要注重以下两方面的结合。第一,合理进行小组分配。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加全面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进行合理的分组,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尽量做到以4~6人为一组,且组员之间能够互相取长补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有必要综合学生的成绩、性格特征以及学习习惯等各方面,秉承“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更加合理地进行小组分配,使组内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并得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班级成员共同进步。第二,合作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创设开放型、思考型、逻辑型的阅读任务,使组员彼此之间能够顺利开展合作交流。与此同时,要明确小组成员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并为学生的探索沟通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小组内成员的活动中以探究为主,在讨论、思考以及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小组合作模式的探讨及交流,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维与组内成员的想法进行交流,从而增强彼此间的合作能力和默契程度。

(6)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有时会导致学生无法进行连贯整体的阅读训练。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一定的课堂时间限制中锻炼自身的阅读水平,完成阅读任务,从而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此外,小学生大脑发育并不是特别完善,在阅读过程中很少能够主动想象阅读所描述的内容,也不能准确定位段落层次和逻辑结构。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整体角度入手培养学生构建完整的阅读流程,为今后的阅读奠定扎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遣词造句以及段落理解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掌握造句,句式,段落构成以及叙述和说明等方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从而在加深阅读材料理解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如先对阅读材料进行通读,将材料中的字词等的发音读准确,对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或者询问同学、教师等进行学习。在积累字词的基础上,能够对汉字的发音进行纠正和掌握。其次,在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可以尝试对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复述,将自己从文章所积累的字词或自身的感悟融入复述内容中,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7)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自身的学识底蕴,儒雅风度以及对事业与学生有真诚的热爱。首先就是要提高在语言表达方面的通俗性和感染力。比如,教师在设计导入问题环节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提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其次,教师也要丰富自己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吸收良好的阅读方式和技巧。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扎实的教书育人的基础,也就是说,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基础知识。虽然教师所承担的课程相对比较单一,但是各学科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交叉以及相互渗透的。语文教师在熟悉书本内容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哲学、美学、社会学、地理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拓展知识范围并加深自身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熏陶。

4.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融入感情,从而真正体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罗淑敏 单位:福建省连城县城关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