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建筑工程结构探究3篇

建筑工程结构探究3篇

时间:2023-01-28 10:29:12

建筑工程结构探究3篇

建筑工程结构探究篇1

1建筑结构设计的要点概述和分析

1.1整体分析对于建筑结构设计而言,主要指的就是结合建筑物各个构件的实际受力情况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设计,力求能够从结构设计层面入手保证建筑物结构具有较为良好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这一方面保证了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同时对于保证人们生活水平也会起到积极促进。建筑物施工完毕之后,必然要投入日常运营,此时建筑物会受到各种力的综合影响,不同作用力对建筑物结构稳定性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别,如果整体建筑结构设计水平没有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与规定,那么就可能会因为个别构件承载力不足而导致其自身的作用力显著降低,导致建筑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受到消极影响。而在建筑物整体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减震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接二连三发生了几起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也给建筑物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防止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在开展建筑物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对减震设计给予高度关注与重视,尽可能地对建筑物所在地的地质情况加以详细的调查与统计,之后在进行整个建筑物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满足本地区实际需求的一系列减震技术手段,这种方式对于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积极意义,同时还可以保证建筑物后期使用时可以安全运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基本条件与价值。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整个建筑物中的各个危险构件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数据计算得到各个构件所能够承载的荷载极限值。在开展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稳定性与安全性原则,结合建筑物使用需求对其进行综合规划与设计。整个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保证建筑物结构具备良好的稳定性,这样建筑物在遇到外力的影响下,也可以具备良好的抵御能力,进而保持建筑物原有的使用状态,降低了外界作用力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墙柱、梁板、楼梯等各个部件,这些构件不但是建筑物的框架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筑物的主要受力构件。在建筑物整个受力体系当中,以上构件之间都会出现作用力相互传递的情况,因此会承受竖向或者水平方向的力作用,因此就对构件的抗震、减震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与规定,只有保证了建筑物构件具有较高稳定性,才可以保证建筑物安全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1.2结构控制结构整体控制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减震途径,其是在整个建筑物结构以及建筑形式都已经被得到了良好控制以后,设计人员需要从系统角度出发加强有效控制。在应用这种控制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满足预期需求,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希望可以令建筑物内容所有构件自身的强度与延展性都可以满足建筑物所在地地震设计烈度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物自身的实际特征以及具体使用用途,进而对整体结构加以合理控制,保证建筑结构在大地震来临以后可以体现自身价值,不断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1.3梁结构延性设计结构设计在建筑物设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梁作为水平作用力的主要传递构件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人员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梁在受力作用下的挠度满足要求,保证其延展性满足要求,可以最大程度上抵御地震影响。另外,还应当合理控制梁两段的延性系数,这对于提升滞回曲线饱和度有积极价值。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如果发现梁的跨高比率较低,那么此时梁自身的延性也会受到影响,梁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也会产生变化。如果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梁体结构整体延性、强度没有达到实际需求,那么梁体在水平作用力影响下可能会发生破坏,进而影响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对于这种情况而言,设计人员可以借助的手段比较多,例如可以在钢板链接位置设置水平缝,并在缝隙两侧位置设置钢板结构,并在其上开设螺栓孔,使用高强度螺栓连接。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满足延性需求,同时还可以在刚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降低地震所产生的影响。

1.4柱的延性设计结合以往地震灾害之后的实地调研结果发现,如果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力较小,那么一般柱不会产生较大破坏,柱子在地震力作用下,其自身延性也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如果地震力较大,那么柱子自身的延性可能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在对主体结构进行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装螺旋箍筋结构,一方面可以保证箍筋强度得以提升,另外还可以对已有材料配置进行不断优化,这种设计方式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因此结合建筑物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开展柱子的延性设计是尤为关键的。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主要隔震措施

2.1建筑物地基要尽可能采用特殊材料进行隔震控制地基是地震对建筑物产生影响最直接的部位,同时也是地震作用力最直接的作用区,因此关键所在就是要不断加强地基的基础设施,力求能够获得良好的隔震效果,这也是最便捷、最直接的手段。对于建筑物隔震而言,主要指的就是对建筑物部分基础设施进行特殊化的处理,可以铺设一些垫层实现对地震作用力的逐层削弱,进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所产生的破坏作用。这种方法虽然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但是其作用效果却十分理想。这种方法的原理就是通过减弱地震波的影响,通过中介物质不断地削弱地震波能量,进而实现对建筑物的保护作用。在我国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甚至曾经还有人使用糯米作为原材料设置建筑物基础部分,力求可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所产生的损害,虽然这种方法听上去可能不靠谱,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也是一种比较良好的技术创新,而且研发人员也已经认识到了地基材料选择应当具备一定的黏着性,只有借助这种方式,才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隔震效果。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先进的材料被使用到了建筑物地基建设当中。而经过不断的研究与试验,一些研究学者发现沥青作为一种特殊材料,将其应用到建筑物地基当中,会获得较为良好的减震效果。

2.2建筑物层间隔震的主要措施分析对于一些正在进行改建的老旧建筑物而言,也需要对其进行隔震设计,一般情况下所使用的都是层间隔震的方式。这种方法的施工可操作性较强、较为便利,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工程施工领域。而与建筑物基本物质设置隔震装置对比而言,层间隔震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而且减震作用范围也比较小,因此层间隔震的方式的方法很难能够大规模地应用到建筑物设计结构当中,与其他方法对比而言,其所可能产生的减震作用也不是十分理想。这种方法更多情况下所依靠的还是设置在建筑物结构各个层间间隔的减震设施对地震能量进行逐渐吸收与削弱,进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但是整体效果并不是十分好。

2.3建筑物结构悬挂隔震悬挂隔震结构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隔震构造,其是将建筑物大部分或者整个建筑物悬挂起来,在建筑物构件受到地震力荷载冲击时,地震的能量就不会传递到已经经过悬挂处理的结构,进而达到减少损坏、传递能量效果,对于这种结果而言,一般比较常用于一些钢结构当中。但是这种设计模式对结构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需要将建筑物主体框架与子结构框架充分结合在一起,这种结构及时在地震来临时,子结构框架也不会受到地震荷载影响。从其主要原理上看,就是在地震荷载来临之前主框架会随着地震波方向产生摇摆,但是框架与主框架之间是能够进行灵活运动的标杆,因此地震能量在达到各个构件之后,就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与简化,不会直接传递到建筑物主体结构当中。这种结构设计方式的主要优势就是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同时对于降低建筑物损伤也起到了积极帮助。但是这种结构设计方式的整体成本造价比较高,大量的钢结构将会导致整体工程的施工成本出现不断降低情况,因此通常情况下被使用到民用建筑结构当中。

2.4其他常见隔震设计手段对于建筑减震设计而言,就是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令建筑结构在建筑物当中具有良好强度。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可以选择的减震结构设计方法比较多,在选择具体方法过程中应当结合整个建筑物的具体使用要求。但是在具体设计时,可能会出现某个部位延性或稳定性不理想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时就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对建筑物特点进行研究,进而保证建筑结构减震设计效果满足实际需求。所以,减震结构谁应当被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在不同类型的建筑物结构当中都进行合理使用。(1)吸震设计。对于这种设计方式而言,是结构安装过程中所选择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方式,另外还可以在建筑物当中安装附加结构,该结构可以适当地吸收地震力所产生的能量,这种方式可以缓解建筑物所产生的损害。一般情况下目前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在适当位置预留分隔缝,通过内外筒之间所产生的吸引作用对地震能量加以有效吸收,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安全与寿命。(2)阻震设计。对于这种方式而言,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地增加阻尼器的数量,阻尼器在地震来临之后可以有效降低地震所产生的能量,降低地震荷载所产生的振动效应。如果阻尼器自身的性能比较理想,那么对于缓解地震作用力有积极意义。一般情况下,对于高层建筑结构而言,可以在高层框架核心筒体连接位置增设弹簧钢杆摩擦减震器等。(3)隔震设计。隔震设计在最近几年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也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主要原理就是在整个建筑物的防震结构位置合理设置隔震层,通过这种结构降低地震能量的影响。在进行隔震设计过程中应当明确较为阻震特征,使用这种方式的主要作用在隔震层当中安装特殊材料。(4)结构的动力优化设计。无论是在进行结构设计还是在减震设计当中都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结构加以合理优化,例如在选择吸振器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相关参数以及具体的安装位置,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可以保证结构具有良好的合理性。以下就将框架减震墙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对结构优化的相关问题加以阐述与分析。对于框架结构而言,在遭遇中震时,塑性铰仅仅是出现在梁结构的两段,而在遭遇大震时则会在柱子根部出现塑性铰,最终形成梁式侧移结构,因此无论是在任何情况下节点都始终处于弹性状态。而对于抗震墙结构而言,在中震时塑性铰仅仅是出现在梁结构的两段,只有在遭遇大震动情况下才会在墙体根部位置产生塑性铰。而从地震实际情况以及试验所得到结果中可以发现,墙体一般是先于框架破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结合建筑物所在地地震烈度情况合理开展减震结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可以使用的减震方法有很多,但是不同设计方法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人员一方面可以结合建筑物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减震设计方法,同时也可以将几种不同方法综合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趋利避害,进而获得比较理想的减震设计效果,不断提升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时德瑞 单位:重庆长厦安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

建筑工程结构探究篇2

1项目概况

沙县城东幼儿园建设项目位于福建省沙县城东天后、城市至尊项目西侧,整个建设内容和规模为:校园规划用地面积为6725m2,规划建筑面积为4950m2,主要建设3层教学综合楼1栋,班级活动场所、室外景观及活动场所、道路及管网等教育配套设施。开办12个教学班,可容纳360名学生就读。整个工程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际施工中,经常面临各种施工难点问题。沙县城东幼儿园建设项目示意图如图1所示。

2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操作关键点

2.1技术重难点在结合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钢梁结构和屋盖悬挑结构的规范化、合理化安装,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期间,通常会面临各种施工技术难点,为此,施工人员要确定工程安全施工的目标,并将各种先进、新型装备科学、有效地应用到工程中[1]。例如:钢梁工程在进行施工期间,经常会用到大量的履带吊装置进行施工,增加施工工作量和施工操作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施工人员要结合现阶段工程施工需求,加强对建筑主体结构的构建,并科学、合理地应用各种新型施工技术。

2.2钢结构施工钢结构施工作为建筑主体结构工程的重要施工内容,为了保证钢结构施工质量,施工人员要严格遵循施工质量把控原则,完成对精品化工程的科学打造,并将数字化技术科学、有效地应用到钢结构施工中,确保整个工程施工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2],另外,在进行钢结构施工期间,施工人员要重视对BIM技术的应用,确保整个工程施工工作落实到位。例如:通过利用BIM技术,构建建筑模型,通过利用这一可视化筑模型[3],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统筹施工方案。在BIM技术的应用背景下,确保施工人员结合实际施工需求,选用合适的方法和设备,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整个主体结构和施工作业开展情况[4],便于后期对施工作业进度的实时化、有效化监控,从而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和效果。另外,在进行施工期间,施工人员要借助BIM技术,全面地分析和挖掘全生命周期相关数据信息,为主体结合设计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确保工程施工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方向不断发展。

2.3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作为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中常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要结合本次施工作业需求,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的有效检验和把控,及时更换不合格的材料,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材料选用方案。现阶段,工程施工所使用的施工材料主要以预制混凝土为主,并确定出合适的材料配合比,确保施工材料达到最佳状态[5],使得工程施工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另外,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期间,施工人员要结合实际施工需求,严格按照所制定好的浇筑施工方案,全面地把控和落实每个施工细节,确保混凝土浇筑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对混凝土工程施工温度的科学控制,避免因温度控制不合理而降低混凝土整体浇筑效果。例如:为了保证水化热控制效果,施工人员要尽可能地降低水泥的添加量,此外,还要采用降温处理的方式[6],避免混凝土因温度过高而出现裂纹现象。此外,当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后,施工人员还要从洒水、覆盖等环节出发,做好对混凝土的保养工作。

2.4钢筋工程施工技术钢筋工程在实际施工中,要保证所选用的钢筋质量达标,从而确保建筑墙体的稳固性。首先,要优先选用高质量的钢筋材料,此外,要与供应商积极交流和沟通,然后,从供应商中采购经济性高、质量达标的钢筋材料。在采购钢筋期间,要全面检查其结构、尺寸等规格参数的合格性[7],确保所采购的钢筋材料能够完全符合相关技术标准,避免因钢筋材料不达标而影响后期正常使用。其次,在使用钢筋期间,施工人员还要加强对对钢筋尺寸规格的科学调整和控制,并选用合适的连接方式。

3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质控策略

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缩短工程施工周期,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如图2所示的施工技术应用质控流程,不断地简化工程施工流程,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3.1实施技术标准化管理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操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做好对工程施工各个环节的把控,确保施工技术应用效益和应用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同时,还要结合工程实际施工需求,全面地分析所使用施工技术的重点、难点,并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优化方案,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此外,还要做好对技术指标的制定和完善,确保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使得施工作业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另外,在正式进入施工之前,要做好对相关实际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所有施工人员能够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技术应用要点和应用方法,并针对施工作业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选用合适的技术应用方案,不断提高工程施工作业实施效果,最后,为了提高工程施工作业操作的规范性,还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地检查施工现场,确保钢筋绑扎、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浇筑等施工作业落实到位。

3.2贯彻技术精细化管理在开展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期间,通常会用到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为了提高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施工单位要做好对施工技术的精确化管理。首先,在应用新技术期间,要制定和优化新技术应用方案,并借助动画模拟技术,将新技术交底工作落实到位,此外,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技术知识培养,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确保施工安全风险降到最低。避免因施工人员掌握新技术不全面、不充分而降低工程施工质量。在使用新工艺开展施工工作期间,施工人员要在保证施工材料达标的前提下,利用所制定好的技术应用标准,做好对施工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从而延长施工设备的使用寿命。

3.3搭建技术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了实现对建筑工程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施工单位要引导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参与到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工作中。目前,建筑工程在实际管理中,经常出现数据信息分享不及时、共享不高效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业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实践工作经验,做好对技术应用管理平台的科学搭建,充分发挥和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优势,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建筑主体结构设计需求制定和完善主体结构设计标准,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向各个部门人员发送和共享所制定好的主体结构设计标准,确保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这一标准开展施工工作,从而提高施工工作操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最后,还要将二维码和其他信息化系统搭建和部署在工程施工现场,确保施工人员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及时地获取和了解工程施工图纸信息以及相关施工技术指导信息,为促进工程施工工作能够正常、稳定、有效地开展,提高工程施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4做好结构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建筑主体结构工程在实际施工中,要全面检查和清除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不断提升建筑施工技术在主体结构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效益,此外,还要设置专门的工作小组,由工作小组负责监督和检查工程施工现场,从而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掌握施工作业开展情况。另外,还要不断强化工程施工作业操作规范性[8],并组织专业人员及时地分析和讨论施工技术应用难点,然后,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技术应用方案,确保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得以显著提升。

4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施工人员要在落实化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切实保证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钢筋工程施工技术等各种施工技术应用效果与效益,此外,还要根据施工技术操作要点,将施工技术科学地应用到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上,并全面化监督结构施工现场,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和有序性,以达到降低工程施工成本、缩短工程施工周期的目的,使得施工单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以大幅度提高,为后期科学开展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瞿宜思 单位:福建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结构探究篇3

1钢结构的优势

1.1构件性能优、使用便捷钢结构构件的整体质量较好,与其他材料的融合度较高,它们的弹性性能在所有建筑材料中最为理想。此外,相较于其他建筑工程结构构件,钢结构构件的安装和使用也更加便捷。在生产加工方面,钢结构构件通常在工厂内部完成加工后便直接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能够缩短施工周期,避免给施工区域的环境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还完全符合文明施工、绿色施工的要求。

1.2造价成本较低在建筑设计领域,钢结构的应用能够在保证建筑工程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成本,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的成本更低。另外,钢结构的重量轻于钢筋混凝土,这有利于减少运输费用。此外,因为钢结构施工具有便捷性,所以采用钢结构能够加快施工进度,有利于减少人工成本。

2钢结构设计原则

2.1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在设计钢结构时,设计人员必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同时深入了解业主的需求与施工方的技术水平,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避免数据出现误差。此外,为进一步保证钢结构的稳定性,设计人员可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先进技术或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实现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2.2坚持“强柱弱梁”的原则一旦发生地震,建筑就会承受极大的外界应力,这种应力会严重破坏建筑物的梁柱结构。若柱结构损伤较大,则极有可能导致整个建筑坍塌。为此,设计人员必须按照“强柱弱梁”的原则落实钢结构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实践证明,坚持“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柱结构的荷载。在工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将塑性铰安装在梁结构上,从而避免在地震发生时,柱结构首先受到冲击。因此,这一设计原则符合建筑抗震设计的要求。通常,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柱结构坚持的时间越长,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就越好,就越不容易发生变形、坍塌等问题,进而更好地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3全面分析斜柱的受力情况当前,我国建筑行业正保持着迅猛发展的态势,形状不规则的建筑逐渐增多。这类建筑在给大众带来新奇感的同时,也对斜柱的应用以及钢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人员除了要在设计图纸上明确标注斜柱的位置外,还应充分考虑其受到的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进而在此基础上科学计算出该构件的压力值。受力分析越全面、越准确,钢结构设计方案就越完善,斜柱的受力就越平衡。

3地震灾害对钢结构的影响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面对强震时,建筑物通常会陷入强度有余而刚度不足的困境。在多次地震后,钢结构也会出现明显的损伤,其表现形式如下。第一,结构坍塌。当钢结构竖向刚度分布不均匀时,楼层承受荷载的能力会受到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楼层就会出现明显的薄弱层,最终导致结构坍塌。第二,梁柱节点破坏。笔者分析实际情况后发现,这种破坏形式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钢结构的自身缺陷。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螺栓连接不牢固、钢筋焊接不合理等问题,使梁柱节点普遍存在受力不均匀、应力集中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梁柱节点受到地震力的冲击,那么钢结构就很容易出现开裂、脱落等问题。第三,竖向支撑整体或局部失稳。竖向支撑主要为建筑结构提供较大的侧向刚度,并在面对强大地震力的冲击时支撑建筑结构。通常,竖向支撑需要承受较大的轴向力,并且一旦轴向力超过临界值,就会出现局部失稳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梁柱翼缘的截面尺寸不合理导致构件扭曲。第四,柱脚破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柱脚埋置的实际深度难以满足建筑结构的实际需求,而一旦面临较大的水平力,柱脚将会因抗剪力分布不均匀以及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拔出或者破碎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4钢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4.1优化建筑抗震性能在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时,设计人员首先需要重点考虑钢结构的抗震性能,这是因为钢结构的抗震性能通常直接决定着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以,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结构的设计水平,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设计人员必须合理优化钢结构的抗震性能,为后续工程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此外,在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设计人员应明确工程的建设目标,同时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为后续的设计工作积累参考数据,从而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钢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还需要及时更新设计理念,进一步优化钢结构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而从源头上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为人们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4.2施工材料选择施工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合理选择施工材料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当前,建筑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施工材料,它们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采购施工材料时,采购人员必须全面了解不同产品的具体性能和质量。在施工材料运抵施工现场后,管理人员应采取抽样检测的方式来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此外,管理人员还应根据施工材料的类型来分类保管,以免影响其使用性能。总之,相关人员只有从采购、质检、保管等多个环节着手,不断加大管控力度,才能更好地保证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

4.3抗震计算方式地震作用计算是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进行构件断面设计的基础。在对钢结构进行抗震计算时,设计人员大多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但如果钢结构的整体结构形式较为特殊或复杂,那么设计人员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在具体的设计环节,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当地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合理设计,然后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该地区的地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全面保证钢结构的安全性。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甲类、乙类建筑,设计人员还需要进行内力计算,调整抗震措施。

4.4相关节点设计(1)柱脚节点设计。一般情况下,柱脚的形式可分为外包式、埋入式和外露式。在高层建筑中,设计人员应优先使用埋入式柱脚,因为这种柱脚可以直接埋入基础(基础梁)内部,且锚固效果较好。但是,受到钢柱的影响,基础钢筋施工难度较大。所以,在确定好柱脚埋藏深度后,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建设需求以及受力情况,准确计算出相关参数。而对于建筑高度不高、抗震设防烈度较低的建筑,设计人员可以采用外包式柱脚。外包式柱脚对基础钢筋施工方面的要求较为宽松,多用于单层建筑。(2)节点设计。一般来说,节点主要采用铰接和刚接这两种方式。①铰接。在使用铰接来连接钢柱节点时,设计人员主要利用栓柱将梁腹板和柱翼缘连接在一起,从而为栓柱两端提供足够的转动能力。在具体的连接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注意控制好连接端板的厚度,以保证梁端和钢柱之间存在一定宽度的缝隙。同时,设计人员还需要保证计算假定和构造要求相一致。②钢接。在此环节,设计人员需要采用全焊接或者栓焊混接的方式来连接梁柱节点。这种连接方式简单便捷,能够很好地保证各个结构的安全性。在对钢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通常需要采用“强节点、弱构件”、在上下翼缘添加盖板、增加楔形板等方式来增加焊缝的整体厚度和长度,从而保证各个构件在屈服状态下不会轻易遭到破坏。

5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合理的钢结构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因此,设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加大研究力度。在实际工作中,设计人员应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需求,加强对相关节点设计的重视程度,同时做好施工场地、抗震类型、施工材料的选择以及相关计算工作,从而增强钢结构的抗震效果,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空间。

作者:孙杰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