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3篇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3篇

时间:2023-01-10 09:50:38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3篇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篇1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价值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指标,是彰显民族特色、培育民族精神和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而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明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指引作用,以此实现“文化育人”的效果。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定文化自信,有较强的现实意义。1.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含义及特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我们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兴盛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信,需要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双创”之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自信。[1]因此就大学生而言,可以这样认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新青年需要在对本民族文化的清晰认知上,对优秀的先进的传统文化及自身未来文化的充分认可及肯定,并努力结合历史的背景,融入新时代的新理解,将中华文化以新形式弘扬并传承下来。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渐进性的特征。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中,由认知到怀疑到认同再到认可的过程,逐渐形成对自身文化的自信。2.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界定高校校园文化的定义在理论研究中有着不同的阐述,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定义。广义上,高校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狭义上,高校校园文化特指校园精神文化,对此存在两种说法。一是“课外活动说”指在学生课余活动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另一种是“校园精神说”则认为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在学校本职任务以外所形成的文化,该内容包含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等。而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的是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的相互关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文化自信强有力的载体,校园作为一个物质化场所,能够通过物质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故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途径也是丰富的。无论是通过语言文字载体的详细阐述,或是大众媒体的直观展现,或是以活动载体让大学生直接感受并参与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过程,这都是高校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对文化认同感的有效举措。[2]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校园是弘扬与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高校校园是当前大学生进行生活并学习的场所,而校园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因此,积极响应国家对文化自信建设的要求,努力营造鲜明的中华文化氛围,努力做到让大学生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每一所高校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息,对大学生的人格、品格培养起着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日益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在其获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1.高校学生存在的意识形态问题现阶段,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度和认同感较以前而言已有大幅提升,但是仍存在着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外来文化,一味排斥传统文化的现象。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面对新奇的特立独行的西方文化,且大学生的心智和意识形态并未完全成熟的状态下,开设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如“论语选读课程”“古诗词鉴赏”“四书五经赏析”等,大学生普遍参与度并不高,大多数学生偏向于修满学分而报名参加课程,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未得到大学生的广泛支持。2.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运动,就目前而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成效也已逐渐显现,但是仍有问题存在。受到市场化和功利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领导者的官本位思想,校园文化建设容易成为一项面子工程,仅仅停留在表面形象建设而忽视了高校校园的精神文化内涵、学风建设。真正将学校的精神文化注入文化建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模仿、上传下达的表面工程上。3.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狭义内涵来看,物质文化建设普遍得到重点建设。从其影响而言,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确有重要意义,这不容置疑。但是,倘若建设中过度注重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如繁杂的布局、华丽的教学楼、冗余的设施设备,诸如此类的物质文化建设不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确的目标,无法真正反映高校校园的文化的内涵。再者,关于高校制度文化方面,虽说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高校仍没有做到将学校的制度文化内化于学生心中,而是一味重视校园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约束作用,并未做到真正发挥制度文化的实效意义,也难以体现人本精神。而至于行为文化建设,如今校园文体、实践类活动在高校建设中也已开展得有声有色,但仍存在着形式化、机械化的现象,活动之后又缺乏相关的思考环节,缺少一定的教育意义。最后,被认作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核心的精神文化,在建设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规划调节好各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四个部分组成有机的统一体,将精神文化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主线,并合理建设物质文化,发挥行为文化应有的特色与意义,灵活运用制度文化,从而为高校校园的发展注入灵魂。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在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后,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和提升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实践领域中奋力推进,展现其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实践意义。具体而言,运用新时代新传播方式,共同培养校园文化的各个主客体,发掘出校园文化的真正魅力。1.彰显美学精神构建多彩有趣的校园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运用好这一手段也同样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一份光彩。就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而言,这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校园美育成果的重要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先进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代新内涵与校园文艺活动相结合,将其基本理念以艺术的形式展现,提高大学生的接纳度,更加生动有趣地发挥行为文化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2.以青年喜闻乐见之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态度既不是闭门造车、一味排斥,也不是全盘吸收、盲目崇拜,实则应该将外来文化的精髓与之吸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做到不仅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紧随时代潮流。正如易中天说三国,一扫学院式的高雅严谨,以全新的方式向大众阐述三国故事,得到了众多青年学子的喜爱。再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戴建业教授,以风趣幽默的方式向大众解说古诗词,让年轻人领略到了诗词在当代的生命力。利用大学生所喜爱的大众媒体,采用大众所欣赏的口吻,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3.发挥校园文化底蕴,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现如今,高校之间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校园文化缺乏特色和底蕴,其文化建设的功能也未得到展现。正是因为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形式,亦是如此。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高校自身校园文化建设时,既要注重对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又要从自身文化的特征出发进行建设。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两者的关系,如对校园发展历史进行深入探析,寻求其历史发展中的人文底蕴,将其中的精华与高校现展特色相结合,打造属于自己校园的独特文化。

四、结语

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开发人的精神潜能。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更是当今时代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需明确一点,要根据对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成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自信为导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重点推进文化认同感的培育和提升,这不仅是对时展潮流的顺应,也是传承与发展自身文化的重要措施。总体而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以实践为主的文化行为,但同时也不可低估理念建设的作用。

作者:吴冰玉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篇2

一、新时代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普遍共识,也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理念,要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内容理念创新为核心、环境氛围建设为依托,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良好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厚特色优势、浓厚环境氛围的校园文化,整体提升校园文化质量,为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二)有利于营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设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培育彰显人文精神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培育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素养,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三)有利于强化主流价值引导、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也是传播主流价值、凝聚思想共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当前,国际局势的深刻变革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产生强烈冲击,自媒体的普及应用与多元文化的传播,对校园主流价值观念产生较大影响。地方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主流价值引导,深入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多途径、多形式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要义,进而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

二、新时代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建设主体缺乏协同性当前,地方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已有所重视,并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但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制度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分工不明确,共建联动机制不明显,以致校园文化建设合力难以发挥。二是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性不强。对各单位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不严格,缺乏督导监督评价机制,建设效果不明显;同时,缺乏后续的资金、技术扶持,以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性和持续性。

(二)内容建设有待充实,思想理念缺乏创新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系统的理论支撑,当前,地方高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想观念、建设理念存在滞后性,对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特性、心智特点等认识不足,对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缺乏整体性、系统化的内容逻辑体系。同时,地方高校的文化底蕴不深厚、特色不明显。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为主,对其他优秀文化有待深入挖掘传承;对区域优秀文化的宣传融入不够,没有有效契合办学定位来展现办学特色。

(三)载体形式有待丰富,环境氛围缺乏感染性环境氛围营造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地方高校在线下物质文化育人环境建设上,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的整体布局还亟需优化,校园景观建设文化氛围不足,缺乏学校办学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陈旧、粗俗,形式僵化、老套,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以致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强。在网络文化建设上,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学校与师生协同共建的氛围格局有待形成,环境育人氛围不够浓厚。

三、新时代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整体化、系统化工程,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育的质量。地方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制度建设、理念创新、载体形式等三个方面为着力点,其中,制度建设是保障,理念创新是核心,载体形式是手段,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共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共建联动机制制度建设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制度建设是有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地方高校要立足学校发展实际,从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协同发力、在校师生广泛参与、社会力量辅助的校园文化共建联动机制,为校园文化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地见效提供高效的制度保障。1.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一是要成立以学校党委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统一领导机构,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做好规划设计,明晰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二是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将校园文化建设任务进行分解,明确有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的责任分工,稳步有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三是要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督导考核评价机制,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纳入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年度考核中,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2.要发挥学校各部门、教学单位协同共建作用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发挥积极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保障。比如,学校发展规划部门要立足实际起草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严格督导学校其他部门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宣传部门要为校园文化建设把好舆论关口,守好线上线下舆论阵地,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学校各教学单位在把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战略和基本方向的基础上,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组建一支展现本单位特色风采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可靠保证。3.要发挥在校师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发挥高校教师的智囊和引导作用。激励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智囊作用,使其为学校建设发展多出“金点子”,提供“新路子”。同时,要发挥高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比如,思政课教师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实践教学,广泛动员学生参与其中;专业课教师可利用专业优势和与学生间的亲和力,对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创建做好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主力军作用。高校学生要积极投入到文明校园、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食堂等创建活动中,以文明素养提升、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言行举止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此外,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实践体验、培育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养的过程中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内在保证。4.要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的辅助建设作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合作,在与社会深度合作中提升办学质量。其一,地方高校与社会企业的交流合作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地方高校要将社会优秀企业的建设经验、资金引进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资金支持,同时,地方高校要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智力团队推出去,为社会企业发展进行党建、技术等领域的指导,扩大地方高校的影响力。其二,地方高校要发挥校友会、理事会的作用,鼓励校友会、理事会为校园文化建设建言献策,为学校发展资助资源。

(二)创新建设理念,优化内容逻辑体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筑牢校园文化主流意识主阵地。地方高校要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区域优秀文化为依托、以学校特色定位为突破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逻辑体系,把高校建设成为文化底蕴浓厚、主流价值彰显、区域特征明显、学校特色鲜明的立德树人主阵地,整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全体人民的精神纽带和价值导向,地方高校要以此作为主流价值建设校园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贯穿国民教育之中,融入教育教学、校风学风,引领师德建设”[3]。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在课程、课堂、实践、环境育人中开展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信念信仰。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深刻阐释其内涵意蕴,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最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师风建设,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筑牢师德建设的价值基础。3.区域优秀文化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域优秀文化是产生发展于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历史底蕴、鲜明特色、影响深远的先进文化,是当地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区域实际,充分发挥区域优秀文化的特色优势。其一,要将区域优秀文化与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比如,将区域内武术文化、戏曲文化分别与学校体育、音乐等专业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专业,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二,要深入挖掘区域先进文化资源、梳理文化发展脉络、凝练典型事迹,使其有效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比如,对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阐述,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以此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4.鲜明特色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鲜明特色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从办学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出发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其一,地方高校要依据办学定位制定相应的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比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彰显技能应用的文化品格,地方医学类高校要凸显“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等品牌特色。其二,地方高校要建强各学科专业,凝聚专业亮点、突出专业特色,形成学科品牌,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提供重要保证。

(三)丰富形式载体,构建环境育人格局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隐性育人功能的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育人,在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向上向善的学习生活环境。1.线上: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育人氛围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安全关系到学校稳定、学生成长,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式,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其一,学校要健全各网络平台、自媒体建设。学校官方网站是面向社会的窗口,要加强官方网站建设,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将其打造成具有权威性、教育性、引导性的正能量文化阵地;同时,要加强学校的自媒体平台建设和管理。健全网络自媒体“微平台”管理,建立微博、微信等公众号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定期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引领校园网络文化的舆论方向。在国家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利用自媒体线上互动形式,做好正面的网络宣传引导,营造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正向的文化氛围。其二,要激励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学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5]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制作具有专业特色、人文气息的高质量的短视频,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提升地方高校的知名度;要引导教育学生理性参与网络讨论,对错误言论要敢于斗争,对科学理论要积极宣传,提升网络认知力和判断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2.线下:营造氛围浓厚的物质文化育人环境地方高校要加强线下物质文化载体建设,发挥校园环境的隐性育人作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其一,要注重校园文化设施建设。要整体谋划校园设施布局,使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布局趋于和谐、美观且富有特色,同时,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域优秀文化等育人因素融入其内部布局中,建设具有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其二,要注重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科学规划景观广场、园林、湖泊等自然景观和合理布局文化场馆、文化长廊、道路、雕塑等人文景观,为学校师生营造宜学宜居的良好氛围环境。其三,要注重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学校要组织举办多样化、高层次、富有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丰富其情感体验。比如,发挥学校社团作用,在校内开展歌唱、书法、绘画等文艺比赛、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和奉献担当精神。

作者:冯永芳 陈明 单位:菏泽学院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篇3

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学校组织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1]。校园文化是学校“以文育人”的重要一环,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2]。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融媒体时代,随着微信、抖音、秒拍等新兴媒体的兴起,校园文化的培育空间逐渐从校园本身向网络中的虚拟空间转移,不仅是形式,其内容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融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形式和内容与传统的校园文化有何不同?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如何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融媒体环境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技工院校“文化育人”的功能?这是当代校园文化研究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融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相比,融媒体给校园文化带来了许多变革,在其形式、内容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变化。

(一)打破时空界限,形式更为多样根据之前研究者对于校园文化的界定,可以将校园文化看作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师生所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3]。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在校园这一实体空间内开展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包括校园广播、显示屏、校刊校报以及各类校园活动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近年来新兴媒介的发展,出现了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阅读类交流互动媒体和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传播媒体,这些社会化媒体的诞生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时空限制,无论身处校园内还是校园外,只需要一部手机和畅通的网络,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信息,并且及时予以反馈。同时,网络的便利性让校园实践活动不再局限于线下,它将活动扩展到更广阔的网络平台上,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其中。由此可见,与以往略显单调的线下组织和文字图片宣传方式相比,融媒体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打破单向传播模式,学生参与性更强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是老师作为信息的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内容的宣传者,学生大多是接收者,被动地接收来自于学校或老师的信息。而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融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转变,网络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便利,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信息的者、活动的发起者和文化的创造者。学生既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接收信息,在官方网络平台上发表意见,与其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社交媒体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发起活动,吸引并结识与自己有共同追求或者相似喜好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更为强烈。

(三)打破内容限制,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在以纸媒和广播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传统媒体时期,校园文化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以文字、图片和音频等形式为主,其载体也多为校报校刊和校园广播。随着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媒介技术不断革新,海量的网络数据和通信传输的数字化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融媒体时代,师生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动态图片及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此过程中师生也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反映的内容更加全面,其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同时,校园文化的内涵在师生的共同构建中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二、融媒体环境下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技工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4]。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技工院校与普通的大学也有所不同,其承担的培育学生的功能自然也有所区分,因此,其在融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根据之前学者的研究,技工院校的学生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1.人生目标不甚明确技工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占大多数,仅有少部分生源来自高中,因此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并不成熟。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目标不甚明确,来到新的学校后也处于迷茫期,对于自己的前途大多抱着随波逐流和无所谓的态度。在与部分学生交谈时,发现有许多人抱着“在学校待一天就算一天”“毕业以后的事情毕业了再说”等茫然或者漠然的态度,仅少数同学有明确的职业追求,表示自己要学好技术,考取技能证书,为找到满意的工作打下基础。2.易受网络影响,缺乏深入思考的习惯新一代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是“00后”和“05后”,他们成长在新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中,作为“Z世代”(GenerationZ——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的一员,其对于各类电子设备和新兴媒介都十分熟悉。与此同时,“Z世代”接收的信息大多来自于网络,无论是通过与同龄人在社交平台上聊天,或者是自己通过各种网络媒体搜索和浏览,一天之内获得的信息量难以估量,而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和阅读的即时性使得他们对信息的接收只停留在表层,难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可见,虽然其获得的信息不少,但是真正能理解吸收这些信息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知识的人却是寥寥无几。3.自制力较差,行动容易受他人影响与普通大学生不同,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无法达到普通高中或者大学的分数线,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例如时间观念较差、完成学习任务态度不积极、思想和行为容易被周围的人影响等等。正因为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接触到的大多数是与他们有着相似习惯和同样作风的人群,在同龄人中缺少学习和模仿的正向榜样,在彼此的互相影响下,这种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愈发蔓延,这些都不利于技工院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当代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1.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由于技工院校的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长期沉迷于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等线上活动,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不足,在网络空间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还处于思想价值观的养成期,对这些负向的网络文化缺乏辨识力和抵抗力”[5]。在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除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外,也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之风等不良思想,媒介技术的发展消除了原本信息与获取之间的壁垒,这使得学生在即时获得一手信息的同时,也直面了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冲击。而对于这些年纪尚小又缺乏相应判断力的技工院校学生来说,很容易落入不良思想的窠臼,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也会让这些思想渗入到各个小群体,进而对校园文化产生不利因素。2.线下实践缺乏积极性尽管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之间的交往搭起了比以往更为广阔的桥梁,但是并没有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加贴近,长期缺乏面对面的接触和现实的互动,反而会减弱彼此情感间的联系,进而降低人现实交往的欲望。比起与同学和朋友的现实交流,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更愿意独自窝在宿舍中打游戏,在网络世界中消磨时间,现实交际能力随之减弱,“网虫”“社恐”等词汇早已不再新鲜,且更多由网络引发的行为和心理问题逐渐受到教育学界的关注。由于长期沉迷于虚拟空间,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学生容易变得更加封闭和浮躁,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中[6]。因此,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常常会出现“网上一呼百应,线下无人问津”的情形,与网络上的高活跃度不同,学生在参与现实活动时表现得相对冷漠。

三、融媒体环境下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媒介融合成为大势的当下,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场所,技工院校应针对自身特点,结合新技术发展,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突出其优势,努力建设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加强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2016年12月,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因此,健康的校园文化首先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思想引领。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成长过程相结合、与培养“大国工匠”的目标相结合,通过课程思政和“五育”教育,强化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主动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同时,可利用重大事件和重大节日节点进行宣传教育,例如,在学校官方公众号平台推送党史学习教育资料,在学校官方抖音平台播放“五四”“七一”等节日宣传片,在广播站播放红色经典故事,在多媒体平台播放“大国工匠”人物纪录片等,将思政教育与学生文化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

(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当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受众能够在众多的信息中识别有效的信息并辨别其真伪,以及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媒介[8]。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了解近年来出现的各类新兴媒介,认识这些媒介的优势与不足之处,课后安排学生运用这些新兴媒介完成课后作业,如录制短视频、开设班级公众号等,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不同媒介。同时,也可以将媒介素养的知识穿插到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收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另外,在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利用相关平台进行宣传,通过文字、图片和宣传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辨别信息的能力,健康上网,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整合平台建设,吸引学生参与技工院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打造校园文化宣传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宣传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利用现有的传播平台,如校园广播、校报校刊、宣传公告栏等传统媒体,和以微信公众号、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结合传统媒体的宣传优势和新媒体的互动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传统的校园媒体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先进文化的宣传上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应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主心骨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其在校园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和互动优势,通过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技能教育的内容融入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如开展视频唱革命歌曲比赛、线上征文、拍摄短视频宣传片等,将线下活动和比赛结合起来,让师生置身于浓厚的主流文化氛围之中,推动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陶冶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深化对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9]。针对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在校内要做好工匠精神的宣传,通过播放先进人物的宣传片,倡导学生学习其高尚的精神;做好“第二课堂”,在课下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通过短视频或者图文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另外,可利用学生对新媒体的兴趣,鼓励学生争当活动的组织者,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从而让他们在自己参与组织的活动中更深入地了解先进文化,推动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态势,技工院校应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特点和自身建设方向,结合当下媒介发展的趋势,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充分结合起来,推动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伟光,郑水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46.

[3]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4]孟嘉宇.技工院校学生特点概述及应对措施分析[J].现代交际,2019(23):142-143.

[5]祝瑞.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共建与引导[N].中国文化报,2021-09-21(03).

[6]胡斌鑫,侯来琴.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行为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41):52-53.

[8]周来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今传媒,2022,30(7):146-150.

[9]颜郡,林子鸿.文化育人视野下高校融媒体平台建设的路径选择[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95-97.

作者:李雪歌 单位: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