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新媒体时代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新媒体时代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2 16:54:41

新媒体时代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交互平台,它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信息交互手段走向多元化,它具有的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和黏着性为传统媒体无法比及。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一方面要在海量信息中获取自己关切的内容,一方面又参与到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中,形成了获取—传播—获取的较为复杂的信息传播链。

在此过程中,信息超载、信息茧房显示出人与信息间关系的倒置,虚假信息的网络传播模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这些因素对个人和社会势必产生一系列影响,形成较大的社会负面情绪,进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如何防止此类乱象进一步蔓延,有效消除其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笔者以为,要引导公众有效认识信息、利用信息,培养和提升公众信息素养。研究表明,作为社会群体的公众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既有利于对自身的保护,也有助于他们规避不良信息的影响,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在新媒体逐渐成为重要信息渠道且已融入公众生活的背景下,探索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公众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一词自1974年被提出以来,随着时代进步与研究的日渐深入,其内涵也不断得到深化与延伸。伴随着学界对于信息素养研究的深入,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讨论呈现多样化趋势,国内外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视角给予了界定。总结其共性,即公众对信息具有敏锐的辨别意识,能及时获取、分析、加工和评价信息,并具有创新意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2015年,ACRL(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结合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特点,对信息素养给出了最新且比较权威的定义,即信息素养是指“包含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信息素养研究向更深层次延展。当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概念如媒介素养、数据素养、视觉素养等相继出现,不同概念之间的界限虽不够清晰,但将这些新概念纳入信息素养范畴也成为信息管理相关学者的研究共识。在信息社会,信息素养可以说是和读、写同等重要的一项基本能力。从业界一直以来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可以看出,信息素养的内涵呈现出深层次、宽领域、多维度的特点,但更多指向学术信息环境,适用于高等院校师生开展学习与科学研究活动,而非指向社会层面的公众。本文认为,新媒体时代公众信息素养的内涵至少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信息意识,即公众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且能辨识信息的可用度;二是公众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三是信息道德,公众合理使用信息,消除有害信息干扰,不传播虚假信息;四是信息创造,公众将获取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公众信息素养教育提出的背景

随着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深入,其涉及对象群体也在逐步扩大,从关注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发展到关注公众信息素养,尤其是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大范围暴发,围绕这一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虚假信息以各种形式频频在网络爆出,对公众的生活造成很大困扰,引发了较大的负面社会影响,也凸显出公众信息素养薄弱的问题。鉴于此,业界专家认为解决信息时代我国公众信息素养教育问题已刻不容缓,纷纷就公众信息素养相关问题撰文探讨。2021年末,西安暴发了较为严重的疫情,在新媒体环境下,有关西安疫情的话题新闻多次占据热搜,其中不实信息占相当大比例,引发一定的社会恐慌,对西安市民生活、西安城市形象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提升公众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已成为新时期培养公众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理应引起足够重视。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三、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信息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泛滥困扰公众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所包围的社会中。无疑,科技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丰富的信息内容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传播视角看,信息在相当多的时候并非由发送者直接到达接收者,而是需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才可以被受众接收。从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再到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随着传播媒介的增多,公众获取信息更加快速、便捷,信息内容更加多元,但是信息泛滥、无用信息、虚假信息也随之而至,它们大量充斥于网络,让人们真假难辨,对公众筛选获取有用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解决问题造成较大的困扰。尤其是有些虚假信息不仅让公众蒙受物质上的损失,也让他们在精神上遭受打击。

(二)公众信息素养程度差距较大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到2020年12月末,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9.89亿,互联网的普及率已到70.4%,手机网民高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7%。[2]数据表明,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善,利用互联网尤其是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相当高。但是,面对日益增加的庞大网民数量,我国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覆盖率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在网络信息的获取、辨识、利用层面不同群体间却有着相当大差距。因为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不同个体对互联网的利用情况自然不同,主要体现在使用需求和利用程度上。对于文化程度较高、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网民而言,互联网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发现机会、提升自我的有力工具,他们在网络空间中如鱼得水;而对于文化程度较低、信息素养较弱的网民,因缺乏从海量网络信息中选择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易被垃圾信息湮没,不仅无法利用互联网提升自我,无形中还会成为网络世界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的受害者和传播者。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因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不均衡,信息素养水平显现出较大的差距。

(三)公众信息素养教育比较薄弱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在信息素养培育方面有所行动,但是,我国公众信息素养教育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培育意识淡薄。相较于爆炸式的信息增长,我国对公众信息素养教育意识并未跟上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培育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大多开设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但缺失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素养教育,对公众信息素养的提升需求关注较少,少有开设相关课程;三是培育主体相对单一。当前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依托各级各类图书馆,其它单位、团体较为少见,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受众面;四是教育手段及内容亟待更新。因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由图书馆开展,多以开设文献检索课、编写用户指南、专题讲座等学术性较强的方式呈现,适合于高校师生、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等,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更需要以简便、易懂、快捷的方式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以其便捷性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只有探索与公众信息行为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才能满足公众信息素养培育需求。

(四)公众对信息的接受缺乏批判性思维

新媒体时代,信息环境开放,优质信息与劣质信息并存,因此,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是公众信息素养中较关键的因素。但在新媒体环境下,表达自由、参与自由,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这无疑加剧了信息环境的复杂化,公众缺乏质疑信息来源、性质的意识,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对信息进行辨识、评价,于是,大量的片面化信息、虚假信息等被公众接收并广泛传播,引发公众的非理性判断与行为,对社会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新媒体时代公众信息素养提升的路径

(一)做好公众信息素养教育顶层设计

阅读能力与信息素养息息相关。为此,2012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3]在国家倡导下,近年来,国家推出的一系列实践举措,成效斐然。倡导公民回归经典阅读实属必要,但在新媒体时代,利用移动网络与手机阅读已占相当大比例,倡导经典阅读显然不够,提升全民信息素养似乎更为重要。当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指导政策。结合当前公众信息素养的现状及社会需求度,从国家层面有必要酝酿出台全民信息素养教育相关政策,对公众信息素养水平进行调研、评估,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明确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推出公众信息素养培育评价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扩大信息素养教育受众群体

新媒体时代,随着公众信息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渠道、手段、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要想方设法通过线上线下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宣传,扩大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的覆盖面。一直以来,作为信息素养教育承担者的图书馆,大部分已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对于这种发散式的宣传方式,要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使其成为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也要善于发挥新媒体环境下各类媒体的强大作用,尤其是用户利用率高的新媒体,可以由此途径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宣传。如当前较热的抖音、视频号等,实施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的各主体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注册官方账号,通过录制一些喜闻乐见、有趣易懂的视频,将信息素养培育内容嵌入其中,定期更新,便于更多公众看到、关注到,进而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发挥图书馆等各类主体的协同作用

公众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需要政府、学校、公共图书馆、媒体以及全社会的合作,协同推进,需要各社会机构积极承担、贯彻落实各项任务。图书馆在促进和提升用户信息素养上责无旁贷。针对我国公众信息素养教育无法满足公众需求的状况,2019年8月21日,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武汉大学提出《中国公民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行动倡议》。[4]该《倡议》对象为图书情报学界与业界同仁,内容包含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培养体系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等,并在如何推进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倡议》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以便使其更好地担负起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责任。同时,《“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支持高等院校、军队院校以及各种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开展信息素养培养。[5]因此,着力改变公众信息素养教育主体单一的现状,采取政策上鼓励,经费上倾斜等措施,引导各级各类主体加入其中,形成合力,调动其主动创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信息素养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四)分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信息素养教育

对于学校层面,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的普及、升级,可以和社会机构合作,建立信息素养研学基地,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能力;高等院校也要以开设信息素养相关课程为基础,与时俱进,融合新媒体、新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宣讲的同时注重实践性操作。同时,可充分利用MOOC、超星学习通、学堂在线等平台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移动端的课程学习体系,提升信息素养课程的普及率。对于社会层面,各类主体要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展普及公众信息素养的宣教活动,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可走入社区、进入企业,宣传公众信息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经验,可以通过线下讲座、展板介绍、建立公众信息素养普及微信群等形式推广信息素养知识,可以根据受众群体的接受度和需求自建信息素养教育MOOC资源,通过微博、短视频、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新媒体途径予以推广,从而推动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弥合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鸿沟。

注释:

[1]韩丽风,王茜,李津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06):118-126.

[2]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

[3]刘彩娥,李永芳.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信息素养教育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97-105.

[4]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中国公民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行动倡议》[EB/OL].(2019-09-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EB/OL].(2019-11-07)

作者:王育菁 单位:西安财经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