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时间:2022-11-09 16:34:23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在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做出了改革,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初中历史教师要调整教学理念,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如何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改革,成为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试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开拓思维,寻求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方案。对于人文学科来说,思维方式的培养有时更胜于了解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历史就是这样一门更需要注重思想的学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确保学生学到知识,还应促使他们形成历史思维方式,塑造正确的历史观,让学生能够透过历史把握现实,将历史方法作用于生活实践。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取直接向学生灌输基础知识的方式。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育途径。三维教育目标根据我国的教育背景、教学环境所设定,凝结了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深入理解和集中表现,是推动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贯彻落实的基本途径。

一、以多媒体为工具,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改虽然更加强调对抽象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但这并不代表它不注重教师对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要求。并且根据认识发展的规律,所谓抽象思维是对事物整体中的本质的认识,只有在不断学习生动而具体的历史知识中形成对历史脉络的整体把握,才能从多方面的综合关系中,抽象出对历史学科本质思维的认识。因此,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与能力,是教师培养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前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多媒体在影视图像、声音、语言等多种信息的综合呈现方面所能达到的效果,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法有利于将更广阔丰富的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直观感受,吸引学生注意。因此多媒体教学法,依然是丝毫不落伍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法的使用上,需要进行更多创新性结合方式的探索。下面,笔者仅从个人教学经验中提出一些较为有效的使用建议,以供参考。例如,在讲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时,首先可以通过短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果教师能够选择合适的素材,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制作成贴合有趣的视频,就能帮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预先的了解,使学生生成期待视野,增加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学生听课效率更高,教师的课程讲授也会更为顺利。在具体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史实资料,如长征路线图、长征期间的影像资料、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故事等。遇到重难点知识时,教师应在多媒体上直观地展示详细的内容,利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强调,还可以寻找高校教授的讲座片段,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另外,教师在关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时,也要注意多媒体的弊端。其一,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频率过高,就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甚至导致学生对真正应该关注的课本知识失去兴趣,缺失记忆。其二,如果整节课程都以多媒体展示为主,就可能导致教师忽略与学生的互动,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彰显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也要注意适当地限制对多媒体的使用频次,妥善把控多媒体平台的内容与现实教学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

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教学

根据新课标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加注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广泛开展互动教学。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好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拓展,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丰富自身的视野,并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一)师生互动,调动学生思维

师生互动是教学课堂互动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基本教学方式。师生互动也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调节师生关系的方法,教师和学生正是在一次次师生互动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增进了信任感与了解度。另外,师生的互动还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单向讲解的传统授课方式,往往会使课堂显得比较枯燥,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走神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当地变换教学方式,避免课堂整体节奏的单调性,及时通过简单的互动拉回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及时反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调整教学进度,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来说,在对问题做出回答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所学内容展开积极的思考,这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综上所述,教师应加强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在实际的师生互动时,教师应从问题的简单与复杂、深度与广度、趣味性与逻辑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设置互动环节,以保证互动的有效性。例如,针对《百家争鸣局面》一课,可以先从简单的能够从课本上发现答案的问题入手,如请学生“阅读孔子的言论,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这种概括性问题难度不大,但也包含一定的深度与广度,避免学生的回答过于简单。如果涉及的信息量太少,问题缺乏挖掘的价值,则不利于学生思考。一次顺利作答的经验,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逐渐由易到难,增加问题的难度了。教师在考虑问题深度的同时,也可以插入一些趣味的背景,导入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比如,提问学生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可以结合“束脩数条”讨论孔子私学的创办,根据颜回、子路等弟子的身份、性格理解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特点等问题。此外,教师还应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并尽量避免重复指定学生进行回答,以保证公平性,这样能促使学生都积极思考、用心思考,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后的适当评价,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因为积极的评价往往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也能鼓励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及作答。

(二)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生生互动是新课改背景下最具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方式,也最能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它的具体活动形式主要有学生展示、学生讨论、学生表演、学生辩论、学生互助等一系列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组织活动的开展,到活动中秩序的维持和氛围的调节,都需要教师时时注意。此外,教师还要适时地对学生活动做出指导,在活动完成后及时地对学生做出正确的鼓励性评价。无论学生活动的整体完成情况如何,其过程中总有值得注意的闪光点,教师在评价时就要努力捕捉学生行为的可取之处,以鼓励为主。即使教师不能及时发现赞扬的角度,也应转换语言方式,做出引导和启发性评价,尽量避免批评学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应以专业的教学技能,给予学生适当的指点和有效的反馈,让学生及时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迅速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成长和提高,这样也有利于增加活动的有效性,提高学生活动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鉴于课堂的有限性,在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开展中,掌握适度原则非常重要。为确保生生互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把握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在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中,具体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及其可以适用的课程有很多种。例如,1.合作探究形式,广泛适用于各类型课程中比较有难度的知识点的学习,或较为开放性的问题的探讨。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程为例,在本课学习中对隋朝的灭亡原因以及对隋炀帝的评价,由于其原因的多样性以及隋炀帝实际功过的复杂性,因此其答案并不完全统一,具有丰富的讨论价值,非常适合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

2.角色扮演形式,适用于社会背景混乱、阶级或人物关系复杂的课程的学习。例如,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中,秦末战乱涉及了多方势力的纷争,不同阶级立场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教师通过给学生分配不同阵营的角色,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3.模拟辩论形式,适用于有鲜明观点对立的课程的学习。如学习《新文化运动》时,可以让学生作为不同思想的代表展开辩论,促使学生深入领会新旧文化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碰撞。以上,是几种适用性强、形式新颖的生生互动方式,其实生生互动的具体实施形式还存在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不断地探索和应用,但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三)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拓展,相对于第一课堂对课本知识讲解的重视和需要,第二课堂更加偏向于对课外知识的拓展,更加生活化,因其丰富性、生动性、实践性等特点而更能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其实,在现在的教材中就已经添加了很多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每一册历史教材最后都有一个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考察近代历史遗迹》《唱响<国际歌>》等课程的编排,都体现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要求,并为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第二课堂活动安排。虽然这部分内容不会作为考试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而进行考查,但教师并不应该忽略这部分课程的学习。这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另外,尽管历史教师主要讲授的是历史内容,但也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进行拓展,联系现实生活,体现现代观点。在进行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熟悉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将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样更能增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便于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是以史为鉴,通古贯今,体会到历史学习的趣味和价值,形成历史性思维,能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感悟历史、学习历史、运用历史。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外,结合学生的时间安排,组织一些历史博物馆的参观、乡土历史资源的调查、历史故事的寻访之类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发现历史学习的普适性和实用性,加深对一些具体历史知识的印象,增加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以现实为依托,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思想应当是每一个人所必须养成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在当前西方资本主义的强烈侵蚀和文化渗透下,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再加上初中生心理仍不成熟,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在教学实践中贯彻爱国意识,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熟悉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现实国情,筑牢民族根和民族魂,还要对世界有所认识和了解,在对照反思中增强对祖国的情感,以高扬的爱国热情自觉地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首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因为在其教学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很多事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所以,教师更应该发扬学科的优势,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素材。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爱国情感学习氛围,在讲解课本内容时通过具体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展开情境创设,主动渗透爱国思想。例如,在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时,借助杜甫的诗歌,让学生充分感受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大变化,体会其中的具体情感,产生情感互联,促使学生明白国家兴亡对社会和个人的巨大影响,盛不懈怠,衰不放弃,努力投入祖国的发展建设。其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过去和当下的热点新闻去拓展历史教学内容。新闻资料往往更具生动性和现实感,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印象,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感受。

比如,学习《抗美援朝》时,可以给学生补充当时的新闻资料,如通过魏巍的经典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生动细节,增加情感领悟。又因为抗美援朝距今并不遥远,现在仍然有亲历者的相关新闻,他们的眼光和角度又能带给学生一种不同的体验。同时,结合当下的新闻热点把握历史,把新闻热点作为沟通古今的桥梁和纽带,引领学生审视历史,学以致用,凸显历史学习对社会现实的借鉴作用,发挥历史学科以古鉴今的功用。有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历史的事件还能带给现在很多启示。因为社会历史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现实中的客观对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历史和现实会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这些相似性,沟通历史与现实,从而真正领会历史思维和历史规律对于生活实践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的运用能力。综上所述,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不断参考实际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创新、生动、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在实践教学活动期间,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扎实巩固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历史学科的辩证思维。

作者:毕秀凤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