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研究

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12 04:30:26

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研究

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研究: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调查探索

随着人类的疾病谱和前十位死因从以往的传染病转向环境、职业、生活方式和社会条件等所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医-病-药(或手术)”的单纯治疗型和为个体被动式服务向为群众-预防-保健-健康促进和主动服务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的健康与其所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预防医学正是一门研究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包括环境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及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许多学校较重视《预防医学》的教学工作,在课程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然而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教学计划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调,许多学生认为这一学科不重要,没有临床学科实用,等等。因此,导致这门课程没有真正被学生掌握而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1]。本文将根据医学院校《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谈谈如何进行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建议。

1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大多数医学院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强调“预防为主”,较重视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培训,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中添加了《预防医学》课程,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人们对于健康和身体的关注多数还是停留在生病看医生的被动阶段。另外由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熟练地掌握临床课程知识就足够了,《预防医学》课程知识对以后工作没有帮助,从而出现不愿意花时间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知识的现象,这些因素给《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教授带来了不利影响[2]。

另外,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式主要是黑板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不过多媒体教学通常也只是简单的幻灯片演示,内容多是以教材为主,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信息。同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资队伍相对不足,大批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上岗承担理论课,由于课程任务繁重,学科系没有时间对每节课内容组织集体备课和听课,导致教学质量有所下滑。此外,由于任课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大多只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课程中很少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从而出现在以后的工作中学生虽然学过该方面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束手无策的状况[3]。

此外,由于大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安排在学习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在学生完成一年临床专业实习后,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这个时期正好是学生找工作的时期,所以很多学生由于找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导致缺乏对预防医学知识的了解。

2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2.1强调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的情况,应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要能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精于医术,同时应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工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疾病预防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进入临床服务患者奠定基础。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第一次卫生革命运动中,“反应停”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应让学生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会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需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4]。

2.2贯彻“三级预防”原则,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宣传

“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优秀理念,也是《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人类的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明确,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都可将其自然史粗略地分为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发展。因而医务工作者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采取相应的预防原则: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预防控制疾病发生和发展,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另外,由于《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繁杂,还需广泛地开展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系列活动,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宣传,通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尤其是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相对枯燥的缺点,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知识。

2.3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BL),即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然而有研究显示该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不利影响,甚至有的学生对该教学方法存在反感。这可能与学科特点有关,由于《预防医学》包含几个不同的预防医学学科,内容多、知识面广、比较抽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对《预防医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更加满意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象、生动、贴切的表达方式,使教学过程简单、清晰,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适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使教学内容充实而新颖。所以,应加强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课程中的使用,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素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

在教学中,必须突破旧的模式,尽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预防医学》学科特点,教学方法应以LBL教学为主,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为辅,具体来讲就是理论课采用LBL+PBL教学,实习课采用PBL教学[6]。此外,为促进与国外该学科的发展接轨,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同时学习国外在专业问题上思考的角度以及研究方法。

2.4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加强《预防医学》精品课程

建设自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一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7]。通过加强《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建设,整合《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此外,还可以通过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使大家相互之间有了一个参考、观摩、交流的机会,拉近不同院校的距离,提高整个国家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8]。但该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当以人为本,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统筹兼顾,全盘考虑。此外,目前国内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常出现“重申请,轻建设,少利用”等现象,这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因此,在《预防医学》精品课程申报过程中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评估结束后要加强课程维护,充分利用其示范作用,避免精品课程建设资源的浪费[9]。

2.5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实际工作能力《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在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教授该门课程时应结合非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讲授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规律及其预防措施,使学生能运用知识预防不良因素的危害;加强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教学内容的完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目前的形势,在以后的课程中还应加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控制等内容,以加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10]。

另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像对待临床实习基地建设一样,充分利用当地卫生资源,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积极建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聘任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联合培养学生,使高校和实习基地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稳定。建立实习基地,也是培养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需要。适当增加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社区实习及进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的机会,增加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11]。通过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对环境有较客观的认识,了解职业卫生状况及进行劳动保护的必要性、迫切性。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临床专业课、预防医学及全科医学结合起来,可加深学生对“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认识,理解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策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结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2.6合理安排学习与就业,避免二者发生冲突

《预防医学》是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素质,对医学生形成现代医学观,树立预防为主和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避免该课程的教学与毕业生工作就业相冲突,可以将该课程学习安排在临床实习前完成,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保证《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3小结

在整个医学教育中,非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占医学生总数的90%以上,这些数目庞大的群体将是以后卫生体系的主要构成者。然而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预防医学知识的薄弱,医务工作者不能面对新形势下的卫生挑战。由于许多疾病在发生的早期有一定的征象,如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疾病是可以有效预防的。但是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疾病一旦发展到晚期则很难取得很好的疗效。但是很多医生在医疗实践中往往局限于本学科疾病的救护,并没有很好贯彻三级预防的思想,导致一些疾病慢性进展直至晚期。这充分暴露出国内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知识的薄弱。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在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中树立预防观念,培养出既具有临床专业技能,又能够提供医疗服务,又具有保护、促进人群健康等基本技能,同时懂得如何开展临床预防的医学生,以适应新时期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研究:基层非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创新

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出了“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各医药院校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改革,目的是使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预防医学知识[1-2]。2003年SRAS疫情后,各级领导对预防医学事业倍加重视[3],教育部向全国高校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预防医学相关课程教学的通知》(教电[2003]190号,特急)文件,使预防医学教育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校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条件和规模与国内许多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基层各医疗机构。针对我校实际,为使非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成为既能够提供医疗服务,又懂得临床预防的临床医生。自2004年起,我系对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等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1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预防观念淡薄教学中仍存在重视基础和临床教育,忽视预防教育,甚至把预防医学作为普通的医学基础课,导致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处于分裂和脱节的状态。

1.2教学内容及教材不适宜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尽管目前教材发行周期缩短,更新较快,但总的来说教材内容还是落后于学科的进步和形势的发展。而且从内容来看,目前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材大体上分为两种模式,即以“三大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模式和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模式,其对应的教材为《卫生学》、《预防医学》(规划教材)[4-5]。教材内容包罗万象,缺乏针对性,给教学带来不便。

1.3授课学时不足目前,各院校包括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授课学时一般在40~80学时之间,学时数明显不足,难以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成为制约预防医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1.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陈旧现在仍是先基础、后临床、再预防的教学过程和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机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不活跃;由于教学经费的限制,一些院校教学、实验设备和器材匮乏,或设备陈旧,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再加上授课学时的不足,一些院校压缩实验课,导致学生实验课“缩水”,学生实践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2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强调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教育SRAS疫情既暴露了预防观念淡薄的危害,同时也告诫我们预防胜于治疗,进行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学生中加强了预防医学观念的教育,从学生入校开始,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学生入学教育,疾病预防保健讲座,带领学生参加社区保健预防实践等来有效地增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预防为主的观念。

2.2调整和充实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与内容针对目前预防医学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繁多的现象,我们一方面采取向教务部门申请适当增加预防医学课时数;同时根据授课对象,调整现有预防医学课程的类型、学时、内容,将预防医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必修课的内容包括:预防医学总论、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三部分,同时将必修课改为考试课;选修课包括:健康教育学、卫生法规、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

2.3重视教材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在教材选择上,坚持选用最新出版的规划教材;同时编写一些补充教材以替换教材中某些过时或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内容或章节,编写了“艾滋病防治”、“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和“预防医学实习指导”等讲义。在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中,为了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解决预防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不同章节的教学上,引用各自与社区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如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4重视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培养防治结合的跨世纪医学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预防医学教育根本目标的体现。预防医学实践一方面使学生将学过的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给学生了解社会、增强使命感提供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我们在学生没有接触到预防医学的教学之前,利用第二课堂活动,与当地疾控部门联系,组织学生去社区进行实践,使学生对社区预防保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学习预防医学课程之后,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去社区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实习指导的内容,加深对预防医学的理解,提高开展预防服务的能力[6]。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与疾病防治相关的社团组织,如我系2005年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以防治“艾滋病”为主题的“湘南学院红丝带协会”;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指导学生申报课题和动员学生参加教研室承担的科研课题。学生一入校就接触到疾病防治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培养了实践活动能力。

3教学改革效果

经过3年改革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而且学生对预防医学有了新的认识,也提高了其实践能力。在教研室组织的反馈调查中,同学们一致反映实施上述教学改革措施“有效地增强了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预防为主的观念”。2005级学生问卷式反馈调查中,54%的同学反映有很大收获,46%的同学有较大收获。尤其是参加“湘南学院红丝带协会”等社团的学生收益更大。

随着疾病谱、医学模式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势在必行。然而,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为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预防意识,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医学人才,必须端正认识,加强领导,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对传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医学人才。

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研究:根据当前形势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

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顺应时展的要求,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院预防医学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拟从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传统医学教育的现状,新形势对预防医学教育的要求三个方面谈谈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与实践的必要性。

1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人力开发教育处Boelen博士发表了题为《医学教育改革需要全球行动》的论文中提出培养“五星级医生”(fivestardoctor)的概念,在医学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该概念反应或顺应了医学发展的趋势,体现了民众的需要,亦为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五星级医生”应具备如下能力:卫生保健提供者(careprovider);决策者(decisionmaker);健康教育者(healtheduca-tor);社区领导者(communityleader)和服务管理者(serviceman-ager)。在这五项能力中有三项(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社区)都和预防医学直接相关,表明了预防医学在现代医学中优秀地位。在新的时期我们的医疗服务不应只停留在治病上,而正逐步转向以疾病预防为主,防病与治病相结合的阶段。这一医学发展趋势也决定了现代的医学教育必须重视预防医学的教育。

2我国传统医学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医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大组成部分,三者在医学中的地位应该是预防医学观念为优秀,基础医学为源泉,临床医学为手段。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务工作者。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利益及经济利益等多种原因导致各部分发展极不协调,重点表现为重临床,轻基础与预防,特别是轻预防。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局面。综合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及高等医学院校对预防医学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支持不够,使预防医学的发展受到限制。2、传统的轻视预防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学生甚至教师对预防医学的现状感到失望,对她的前景缺乏足够的信心,缺乏积极性。3、长期以来预防医学教学和实践及临床脱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熟练的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导致错误认为学习预防医学没什么用。4、目前在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均不同程度地缺乏预防医学的专题实习,使学生无法通过实习体会学习预防医学的实践意义。5、借“非典”的东风,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都建立了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专业,对于这种形势,作为一位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预防医学受到这么多年的冷落后,终于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也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忧的是新催生的这些预防医学专业是否会流于形式,只是为了顺应社会的潮流,而不是踏踏实实的着眼于新时期下的预防医学教育。还有一个值得担忧的是,当前,国家和政府确实对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增加了投入,然而却依然忽视预防医学教育的投入,长此以往,必将造成预防医学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仪器设备和实践单位仪器设备的巨大差距,会使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到了实习或工作单位变得毫无用处。会严重影响预防医学教育的长远发展。

3新形势对预防医学教育的要求

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院校的宗旨是培养服务于大众的好医生,随着当前的医学模式将进一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传统的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的纯治疗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必将向群体-预防-社区保健的模式转变。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医学人才必须实现以下转变:1)从培养注重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2)从培养单纯的医师向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多种综合卫生服务本领的全科医师转变;3)本科教育应着重培养可塑性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以利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及一部分在研究生教育后转变为技术型、科研型的专门人才。针对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为了应对当前的新形势,对我们预防医学教育也必须有相应的要求:

1.首先,我们必须积极

争取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投入,赢得卫生部门及医学院对预防医学教学的重视,从管理层面上改变“重临床轻预防”的陈旧观念。

2.抓住“非典”这一有利契机,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民众深入了解什么是预防医学以及预防医学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作用?让“预防为主的观念”深入民心,扭转以往对预防医学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的局面。

3.切实加强预防医学的教学与实践。

预防医学的发展前景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预防医学教学成效,因此,切实加强预防医学教学与实践是实现预防医学战略措施转变的重中之重。就我院目前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是,课时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和预防医学实践。目前我院采用的《预防医学》教材,浓缩了三大卫生、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内容多,信息量大,在仅有的110~120学时内完成,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树立学生预防医学观念为优秀,认真抓好人群-环境-健康这一主线,运用好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统计学分析方法这两大工具,以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可考虑在不同阶段以选修或讲座的形式开展营养卫生、环境医学、社会医学等课程,使预防医学教育贯穿整个五年的医学教育中,改变以往临床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学了就忘,学了就丢的局面。3)积极健全完善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专题实习,以往由于我们对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忽视,很少甚至没有开展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专题实习,造成我们的预防医学教学与实践脱离的局面。因此应考虑在临床专业学生中开展预防医学专题实习,实习形式、地点可以多样化。可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科研课题项目,使学生熟悉科研流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积极性,并在科研实习中强化预防医学的理念和相关知识;也可在疾病预防控制或卫生监督部门实习有关疾病流行及防治、控制方面的知识;或在一些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实习以加深其对社区预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造就一批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多种综合卫生服务本领的临床专业医学生,以适应新时期对新型复合型医师的需要。

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研究:有关提升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水平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型向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型医学模式转变,在健康与疾病方面形成了一些新概念。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这就对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为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切实可用的、高质量、实用型医务人才,即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这是当前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为达到此目的,本文仅就如何更好地加强预防医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谈几点看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使之成为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科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测。一方面采取集体备课,试讲,检查讲义和教案;另一方面采取教研室主任听课,同行听课以及学院教学老专家督导组听课;再者召开教学相长会和发放任课教师上课质量调查表,将教学质量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任课教师,并督促其改正教学不足之处;最后,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严格教材的选用

临床专业的预防医学学习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和环境观念的认识与思维,树立以预防为主的观念,因此需要一本质量高,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医学教材。我们采用教材的原则是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选用教材,即选用卫生部和教育部规划教材及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只有这样选择好的教材,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3改革教学的方式

3.1理论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框框的约束,对预防医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前,教学中采用的基本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同时,由于学科上的特点,预防医学包含几个不同的预防医学学科,内容杂,也比较抽象。这两方面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索然无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我们利用现代化的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具体以PBL形式的教学为主,传统模式的教学为辅,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贯穿整个预防医学的教学。尤其是PBL(Problem-basedLearning)形式的教学,现已得到世界医学教育界的肯定,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1]。因此PBL式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2]。但实践表明,PBL打破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遗漏了一些内容,比不上传统教学模式所强调的理论学习的深度和系统性,因此需结合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各自的特点,摸索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效融合方式,发挥其各自的教学优势,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3.2实验教学通过以评促建,预防医学教研室现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具体的实验教学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的教学,分别是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与以前相比较,实验课的形式多样化,知识量更加丰富。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更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活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参加社区预防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是预防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预防医学的内容决定了它的主要课堂不仅在教室或实验室,还可以在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基地的预防医学教学,不仅使学生有机会以直接的身份参与处理与预防医学有关的问题,使培养的学生具有独立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4],同时又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最终达到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

5科研促进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一体,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研室在抓教学质量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要求和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教研室强调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实验教学的改革,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科研设计的能力。②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对本教研室大型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增强对科研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③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使学生对基本知识能做到活学活用。④通过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热点,进一步加深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理性认识。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培训,学生反映参于这些项目的活动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科研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对教科书的理解能力。

总之,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学生的教学,要根据他们培养的要求和特点,通过相应地改变预防医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质量。

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研究: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革新研究论文

为了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和卫生服务的需要,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就是强化预防医学教育。非预防医学专业如何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是各国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培养跨世纪医学高级人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1]。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卫生服务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预防医学教学改革背景

教育部提出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向21世纪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主动适应21世纪卫生服务和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改革高等医学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将HealthforAll/2000进一步扩展为21世纪的预防卫生保健工作,将工作重点由获得健康转向主动的健康促进及健康保护。在国内,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改革和全科医学的发展,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对医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交流能手、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社会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提供者[3]。当前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已发生改变,由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另一方面,传染病特别是新的传染病,时时威胁人民健康,地方病、营养不良和环境卫生问题以及劳动保护问题,都威胁着人民的健康[4]。

2003年SARS疫情的发生,突显了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这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通病。为此,教育部、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预防医学相关课程教育的通知》,要求加强预防医学教育,补充群体预防、社会医学、心理健康及非典治疗与防护等预防医学的相关课程,使广大毕业生能以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走上工作岗位。

二、预防医学教育现状

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共有两类:

《卫生学》教材,包括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统计学和卫生组织保健,其体系是沿用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科体系,是“卫生专业的大拼盘”;《预防医学》教材,包括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和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该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卫生专业体系,围绕群体-环境-健康的基本观念将各有关内容重新融合,并要求增加为期一月的社会卫生实践。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忽视了进行有益的预防医学教学,不管选用哪种预防医学教学模式,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学科的融合,困难也逐步体现出来。由于该学科长期被人轻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联系较疏远,他们是为了完成学业的规定不得不学习该课程[5]。在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纯学院式的教学使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了解中国的卫生现状,缺乏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虽然《预防医学》正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采用,要求增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卫生实践。但苦于多数无进行社会卫生实践活动的经济实力或条件,很少开展预防医学的社会卫生实践。目前全国各医学院校已开始着手改革《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以弥补以往教学中的不足,但没有现成经验。

我校预防医学系在全日制本科层次已开设《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社会医学》和《临床营养学》等课程,其中以《预防医学》为重点,各专业均开课,并且整个教学重点在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设计和分析能力;在教学安排上,有理论和实验课,但没有社会卫生实践;《社会医学》为选修课;《临床营养学》只对护理本科专业开课,大多数学生在群体预防、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全科医学、流病调查等方面知识欠缺。

三、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现阶段医学模式正处于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但目前的医学教育尚不能起到推动医学模式转变的作用,因而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将会极大地影响或促进该模式的应用[3]。教育部和卫生部在最近十多年来,也多次发文要求各高等医学院校加强预防医学的教学与改革,以应对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世界卫生事业的发展[6]。为此,我系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本科教学大纲的重新制定”的时机,进行了新的预防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

新的教学大纲采用新版《预防医学》教材,全面体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重点调整了《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从群体与预防角度出发,努力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综合,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统一;课时总数也由104节增加到120节;多媒体课件根据新教材和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见表1。

新的教学内容结合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其中包括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重点讲授对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使学生能真正做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预防各种不良社会因素,真正通过健康促进来达到健康保护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让学生能深刻理解医学模式的改变。

2.建立和实施新的课程体系。

多年来我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在全日制本科层次开设的课程只有《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社会医学》和《临床营养学》,为了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战略,调整了课程体系,申请开设了《社会医学》、《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艾滋病健康教育》和《临床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等四门选修课,对部分专业学生增设了《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科研设计》、《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和《运动营养学》等必修课。具体情况见表2。

3.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我们的理论课教学方法较单调,主要为传统的板书和投影形式,教师备课工作量大,传递信息量小。从2002年开始,我院在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预防医学教研室各位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提高了教学效率。目前,在理论课教学中,100%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见表3。

4.改革考试方法。

《预防医学》的考试内容以往侧重概念和重要原理、方法的考核,学生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强记也能获得高分,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应用。通过改革,从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向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操作、交流能力),特别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部分,增加了分析题和辨析题,充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实践基地的问题。

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规模小,学院经费紧张,人力资源也较为紧张,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习基地至今尚未建立,无法开展为期一月的社会卫生实践,这对于改善和提高我院临床医学毕业生的预防战略意识会有较大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预防医学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认识,理解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策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结合,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在SARS疫情发生之后,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像对待临床实习基地建设一样,积极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

2.“研究型学习”的开展。

多媒体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有它的优点,但运用不当或准备不足,会加快教学进度,出现3学时教学内容在2学时完成的现象,或为凑教学时间不断简单重复的现象[7],并且如果多媒体教学方法不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一定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当前,我们虽然开展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应试教育的成分较多,素质教育的成分较少。“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改善当前教育现状有一定的作用,这正是我们的薄弱之处。

“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事先设计好的板块化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围绕其教学目的和目标,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探讨、交流和协作,积极寻求解决“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最终共同完成解决问题的一个或多个方案[8]。“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在一种平等、交流、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的,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如今,对应试教育的问题中小学谈的较多,其实大学的应试教育较明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发展,今后开展“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