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社区体育发展问题研究

社区体育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25 08:48:13

社区体育发展问题研究

社区体育发展问题研究:武汉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研究与探讨

摘 要:虽然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在城市化的推动下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城市社区体育的研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并有了质的突破,但由于基础理论较薄弱,因此有很多领域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市各个区域内的社区体育的现状调查,挖掘出武汉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关的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以对全国社区体育更好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武汉市 社区 居民 体育

城市的建设是由无数个板块组成的,社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生机和面貌,而社区体育发展的好坏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社区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也标志着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标志,因此,社区体育发展应引起大家高度的重视。为全面深入的了解武汉市社区体育的概况,本研究对杜区体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为全面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武汉市洪山区、青山区、江岸区、桥口区、黄陂区、新洲区等6个城区的社区中随机抽取30个社区和社区中的450名居民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社区体育的相关文献和武汉市社区体育的文献资料。

(2)访谈法。走访了各区体育局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相关体育组织部门,调查了解社区体育的经费投入及来源、活动场所、器材设施及体育指导员人数和体育组织的情况。

3.问卷调查法。按照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参照相关社区体育资料,在社会体育专家的指导下、并根据武汉市社区体育的特点设计了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调查问卷422份,回收率为94%,其中有效问卷90.3%,其中男性286人,女性136人。

4.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客观的进行分析。

二、调查情况

1.体育人力资源及居民参与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在30个被调查的社区中,共有56名体育工作人员,其中毕业于大专院校以上7人,中专26人,其余都是体育爱好者23人,据调查所知这些人员的分配也不均衡,多数都集中在武汉三镇市区内。虽然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活动次数和时间都不能满足健康的需要,从表2中显示,社区居民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的人只占20.6%,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68.7%。从性别来看,女性每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率(9.9%)高于男性(6.1%),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男居民中每次锻炼在30分钟以上的为71.5%,女性为62.6%,男居民高于女居民8.9个百分点。

2.社区居民健身场地及设施情况

根据对武汉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场地及设施的调查,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要手段是简单的体育器械练习,并且大多数器械陈旧且数量有限,单一性活动比较突出,两人或多人活动的场地及少,仅凭现有的资源很难真正实现体育的功能,一些体育爱好者甚至要坐20分钟左右车程去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正是由于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匮乏,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只能分散到以下几种场地进行:

表3显示,居民选择以小区场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仅占52.6%,其次是公园或广场占27.7%,学校运动场所占21%,收费的体育场所占9.7%,不确定占8.5%,可以看出,现有的社区体育设施和场所已不能满足人们健身的需要。

3.社区居民余暇时间活动内容及时间段的选择情况

根据对武汉市社区体育活动的调查,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时间一般是在早上、下午和晚上,双休日居多,也少有部分居民选择在上班时间,这与我国其他城市的情况一致。活动内容的具体选择如下表:

表4:社区居民余暇时间活动内容的选择情况(多选)(百分比)

从表4可以看出,占用余暇时间的前三位的分别是文体活动68.2%、上网聊天32.9%、看电影26.8%。从统计的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的居民已经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还有绝大一部分居民选择了其他不同方式来消磨时间,健身意识差。

4.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表5: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多选)(百分比)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的目的也随着不断变化,现主要以精神生活作为价值的主要取向,如完善自我、育德、社交、调节生活等,其次分别以群体效应、行为效绩、参与、健身、求知、闲暇、消费、社会效益、人格、储能等为价值取向的主要层次。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武汉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方面的,但是消遣娱乐(58.5%)、减轻压力(47.6%)和消除疲劳(44.8%)是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男女青年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以健康长寿为锻炼目的却排在第四(37.4%),这是与他们对体育的功能不完全了解有关。

5.经费投入情况

武汉市是全国的大城市之一,城市的综合实力虽然在中上游水平,但相比于其它发达城市,无论是城市繁荣程度和还是人均收入远比不上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因此,也就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发展群众体育事业。虽然最近几年在体育事业发展上有所突破,经费的投入也在逐年的增加,但这主要用在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上,真正用来发展社区体育的全民健身的经费投入却远远不够,社区开展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以居民捐资为主。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武汉市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逐年增加,这说明居民的健身意识在明显的提高,对体育锻炼目的意义及体育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进身体健康、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兴趣爱好、塑造形体、休闲娱乐等是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源动力,大家根据自己健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2)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早上、下午和晚上,双休日居多,也有少部分居民选择在上班时间。大部分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的锻炼时间无法得到保证,每次锻炼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的参与者仅占68.7%。没有活动场所、无活动器材以及缺乏体育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活动经费不足等因素,客观上限制了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顺利开展,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2.对策

(1)社会体育专业的指导员是开展好社区体育的主要力量,针对当前社区严重缺乏指导员的情况,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城区体委和体育院系可采取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甚至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教师资源来带动整个社区的体育开展。

(2) 我国社区体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但还是没有引起社区居民的高度重视,广大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还不强,大多处于自发状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有限,中青年人群是社区体育锻练的盲区,为了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转变生活方式、积极从事体育活动锻炼,政府应结合各地的社区体育健身的具体情况加大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形成宣传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应当定期对社区体育进行宣传,各社区体育组织部门要在双休日定期举行一些容易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让所有的居民真正的参与其中,这样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也会逐步增加居民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认识。

(3)改善社区公共体育没施,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改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途径有两方面:①政府要增强对社区体育发展的诱导性经费投入。这主要是加大对社区体育的健身设施的投入,完善无偿、无偿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制度,集中一定的财力建设一批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体育场、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②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监管力度,新建社区要把公共性体育设施落实到位,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利益化。

(4)加强社区体育管理。林恬在《社区体育管理含义、内容与原则的再认识》一文中认为社区体育管理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活动管理、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社区体育设施管理等。胡健提出,政府对社区体育的管理主要是从宏观上,即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等来统筹规划和规范现代化社区体育,使其正常、健康的发展。樊炳有认为,社区体育管理体制要建立多系统、多层次的行政性与社区自主性相结合的新型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将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应分为决策系统、组织指挥系统、操作实施系统三个层面。综上所述,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主要是加强对社区体育协会和社团组织的指导和监督,形成以社区体协为骨干的管理模式,使社区体育真正做到大众化、社会化、生活化。

(5)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大力挖掘社区体育的潜力市场,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武汉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的问题。社区体育发展之所以还很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①政府部门还没有把注意力转移到社区体育上来,还没来得急考虑社区体育所带来的经济效应。②社会对社区体育指导员关注度不够,还没意识到社区体育将来会形成一种广阔的就业渠道,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杜区体育指导员就业制度的建立,让大量的体育人才进入社区,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指导。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阳逻开发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体育系)

社区体育发展问题研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研究

摘要:学校体育是城市社区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对学校体育来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其人力资源和场地器材方面的优势,为学校体育的延展提供一个舞台。对社区体育而言,可以改变社区体育中缺少场地器材,没有专人指导的弊端;因此,研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模式,既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长远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学校体育 社区体育 全民健身

0 引言

从全民健身计划的视角下来看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是社会体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切实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利互惠的发展道路,已经为当代体育发展打开一个新的局面,通过有效利用学校设施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和在课余时间社区居民在学校内参与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得学校体育的与社区体育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就是社会指导员的工作。让一部分学生真正的投入到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中来,是我们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相互关系

以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的学校体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兴趣及能力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教育活动。社区体育指在辖区内,以辖区居民为主要对象,利用辖区内的健身器械和场地,为辖区居民开展的健身活动。这也反映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这些区别使得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之间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学校体育在一般情况下就是学生在校园内的体育活动,而社区体育的辐射面非常广泛,可以在户外社区内,也可以在室内,甚至于平时的生活中;学校体育一般都是利用在学校的时间锻炼,社区体育却不在意锻炼者的时间限制,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另外,在学校一般就是通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来制约学生,而社区体育一般以居民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丰富其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最终需要在时间、空间和效果上高度的融合,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2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融合的必要性

新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也必然的多了起来。社区体育代表了社会上的很大一部分群体,他们的锻炼水平代表了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也代表了学校体育在走出校门后的落实情况。社区居民的锻炼情况、参与人数直接反映了全名健身运动开展的好坏,同时也决定了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2.1 学校体育是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基础。学校体育是基础,是社区体育全面开展的基础。明确健康第一,以及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是对在校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思想,走出校门,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区。因此学校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服务意识。体育教学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向学生灌输健康体育的新理念,体育课的内容安排上要符合多元化的特征,集普遍性、连续性和大众性为一体,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服务于体育事业,献身体育事业给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备人才。

2.2 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社区体育使学校体育的伸展的延续,是在以全民健身为前提下,在社区内开展的一系列身体锻炼活动。社区体育活动依附于学校体育活动,许多社区居民爱好的体育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等都是在学校内非常常见的体育项目。很多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所参与的社区活动正是他们在学校中学习并擅长的运动项目。因此社区体育依附于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展,是学生进入社会后继续参与体育运动的保障。并且是学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区体育的最好的体现。因此在健身运动中,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要紧密的融合在一起,相辅相诚,不断发展进步。

3 互动融合中的互惠互利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融合:首先是发展模式表现为学校与社区形成一体化,其次学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向社区成员开放,再次社区和学校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学校与社区通过相互促进,相互依靠、充分促进两者的发展。不同层次的、不同范围的互动内容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实践模式的内容。街道社区以体育资源的融合互动为载体的互动模式,实现了学校和社区相互依附的探索性实践。因此学校不是唯一主体,它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明确了社区的主体地位,在体现了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原则的基础上,两者积极配合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从在校学生到社区居民等各类人群都在它的服务范围内,为各类人群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时空的保证,确保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开展。确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实践模式。

4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相互影响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效果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是指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两个系统内部存在的影响它们之间互动的一些因素,外部因素是指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系统外、影响二者之间的互动效果的一些因素。学校的群体教师和学生以及社区群体辖区内的居民,管理单位如教育局、体育局等,主要指导人员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都是内部因素。学校的群体教师和学生与社区群体辖区内的居民的各自利益在能够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时候,管理单位之间(教育局和体育局)能目标一致、齐心协力时,主要指导人员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在两系统间具有激励模式并自由地流动服务时,这些因素是互动的积极和支持的因素,相反则是互动的消极和反对因素。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地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管理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何充分调动体育活动指导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的关键,因为群众中的个人是所有因素中起最根本作用的因素。而学校和社区管理者的决策在互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它们是这两个系统的主要决策者。

社会环境因素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相互协调也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如法规制度、管理体制等,具有影响和调节作用。公共政策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社会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互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对社区和学校互动较好的示范点给与奖励和宣传。

5 结束语

社区和学校应该资源共享。中小学、高等院校、成人学校周围的社区居民,在学校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共享体育资源,学校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社区提供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场地器械的服务。可逐步分层分类,根据自己学校情况向社区开放,设施安全和相关配套设施、卫生等条件尚未达到相关标准的可暂缓或暂不开放。学校体育教师以及体育院系学生可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在一定条件下,担当社区体育的指导人员。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由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和学校各方面负责人统一协调合作管理。

作者简介:王居海(1976―),男,河南南阳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陕西省体育局课题:陕西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研究 11090。

社区体育发展问题研究:浅论社区体育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社区经济作为一种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可将社区内互不相联的各种经济成份变为利益共同体,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生产方式,从而带动社区乃至更广区域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社区经济 经济增长点 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倡导发展运动后,世界各国的社区发展运动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从以美国的经济发展为领头羊的新经济形态来看,社区经济的优势已展露无遗。相比之下,我国的社区意识却萌芽较晚,在传言,人们只知道有单位而不知有社区,只把社区当作单纯的居住的场所,而很少将其看作社区成员的一种利益共同体予以关心和关注;就政府和社会组织层面而言,社区只有服务功能和社会控制、管理职能,至于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则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事,社区则处于被动地位,无所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在当前形势下,社区服务业更是作为最具吸纳空间和最少投资需求的产业。特别是社区体育这种最受大众欢迎的社区服务业。可以为再就业工程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为多种经济形态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活动舞台,为启动和完善住宅消费市场提供更现实的购买动力。

一、社区体育消费的差异性

体育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以及对社会生活多方面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地增大。社会发展趋势,决定了体育健身事业在我国社会综合持续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的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基础和体育健身消费观念是关键环节。

在经济基础雄厚、体育意识较强的欧美国家,体育健身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占有家庭消费的相当比重。消费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人们必须通过消费保持生命力、劳动能力和其他创造能力。消费是满足人们生存活动的各种需要,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关键,也是社区体育可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依据。

二、社区体育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认识

1.带动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和关联带动能力很强的产业,可以促进商业、饮食、文娱、信息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既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第一产业中极具有发展潜力的综合性行业。社区体育以其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兴趣爱好人群的服务为中心,以健身、娱乐消费为特点。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生活质量大为改观,人们的体质在增强,技能在发展,心理状态在改善,余暇生活趋向健康和充实,人际关系得到建设性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体育事业统计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普遍具有较高的要求。1994年~1998年,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消费增加了115%,1998年的城市社区体育消费额是1994年的2.1倍,达到1000亿元。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以上,城市的社区体育已成为提高城市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也就成为社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社区体育服务成为再就业工程的重要解困措施之一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步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将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部门。在第三产业中,对于再就业人员来说,最具吸纳空间和最少投资需求的就是社区服务业,而社区服务业中体育服务市场最有前途。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内容而成为服务性经济,也就是说,运动健身、娱乐观赏和经济三者经过有机整合而构成发展体育产业的权力。

3.社区体育服务对推进住宅商品化、市场化、启动住房消费市场起积极作用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决策。据统计,在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占三分之一的份额,而消费则占一半甚至更多,其中住房消费成为政府寄予厚望的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因此,要想加快城镇经济商品化改革步伐,启动住房消费市场,必须抓好居民住宅区的配套建设,加强发展社区文化和各项事业,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教育、文化、健身运动、娱乐、服务等方面的需要。

三、社区体育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体育,体育促进社会建设,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这既是已往社会实践中可以观察到的规律,也是对社会生活建设未来建设的合理预期。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当口,强调社区体育建设,对促进社会生活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对于社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社区体育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文化中体育消费观念的自我发展和合理引导。(2)运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城市社区稳定特色的合理形成。其中包括:中青年男子和妇女运动形式的稳定特色;老年体育的稳定特色;儿童、少年体育的稳定特色;婴幼儿体育的启蒙和开发;社区之间或社区内运动竞赛的组织和管理。(3)资金投入的长短流程与习俗和体育馆等硬件建设发展的合理引导;(4)社区体育服务市场的合理引导以及建立与发展,包括业余体育服务人员的因时、因机培训和专业体育工作者及专业体育服务机构的发展。

社区体育发展问题研究:关于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思考

摘 要:高校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发展密不可分,高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根据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对现阶段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和谐发展

1997年4月原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要,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目的,就近就地开展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近年来我国社区体育得到了一定的投入与发展,但据多项调查显示,社区体育工作许多地方的开展还不尽如人意,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我国尚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大量投入物力财力全面建设社区体育体系。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实施过程中,高校体育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仅是面向在校学生,而且要将学校的功能扩大化,去影响社会。那么依托高校体育构建适合我国现状的新型社区体育体系无疑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选择。本文从社区体育发展目前的现状、学校体育的优势、二者结合的互利局面来阐述这一选择的必要性,以期对我国新时期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1 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1.1 社区体育活动成员的分布情况

从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者的年龄分布情况来看,以老年人和儿童居多,中青年参加人数较少,呈“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大多赋闲在家,为了寻找生活乐趣和防治老年性疾病而参加社区体育活动,而一些学龄儿童大多由老年人照顾,因而随老年人一起参加社区体育活动,这也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而广大中青年由于上班或上学处在紧张的工作或学习状态,时间上无法保障参加正常的社区活动,而且主观上也存在忽视社区体育活动的现象。

1.2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分布情况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室外项目有散步、慢跑、武术、气功、舞蹈、门球等,室内项目有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这些项目的韵律性、传统性、文体一体化的特点十分明显,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锻炼思想是为了防病、治病和养生,而且这与我国社区体育的年龄分布中老年人占主流是相对应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活动点少,广大中青年缺乏参与意识,社区规划不合理,对社区体育项目的开发和挖掘不够。据最新资料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小区的体育场地在施工过程中大部分被占用和挤掉,还有一些过于追求时尚而忽略了实用性。另外,由于受传统竞技体育的影响,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严格的规则限制了小区内一般群众的参与,致使社区体育项目的选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3 社区体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3.1 社区体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组织不健全,社区服务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社区服务工作在全国开展得很不均衡。在经济发达地区社区服务意识比较浓厚,社区服务功能较为健全,除发挥一般职能外,社区体育也开展得较为活跃。但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社区居委会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具有指导社区体育实践经验的人才匮乏,更缺乏社区体育活动整体的策划和战略性研究。

1.3.2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杯水车薪

尽管全国用于体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每年都在递增,并且在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工程和各地基层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几千条健身路径已经分布在全国100多个城市,但是对于我国这种人口基数较大,人均占有量较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来说,这种投入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拥有各类体育场馆61.57万个,平均每10万人拥有50.82个。到目前为止,我国社区体育人口中仍有73.2%的人在非体育场所内参加锻炼。

1.3.3 社区体育指导人才匮乏

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离不开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参与和指导,其数量及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体育发展的质量、深度和广度。1998年,全国仅有9万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称号,约每7 077人才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00年底,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只有14万人,而且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素质较低。据资料显示,我国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为59.11%,而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达到98%。同时社区体协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体育组织出现的时间很短,街道办事处作为特有的直接领导部门刚刚涉足体育这个领域,还没有形成由单位推荐的体育骨干分子、志愿者、离退休的体育工作者负责社区的体育组织、指导工作的管理模式。而且在我国由于尚未建立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期培训或进修制度,就是对已有的社会体育指导任职资格者也很难保证他们的社会体育观念、知识和方法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2 高校的体育资源优势

高等院校由于国家长期的投入与建造,逐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已基本能满足大部分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中国体育年鉴》有关体育场地的资料统计,学校系统每634人拥有一个体育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31倍。学校系统所占全国体育资源比例达67.17%,说明学校系统,特别是高等院校体育资源远远高于其它系统。另外,社区与高校的师资状况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高校体育教师经过体育专业4年本科或以上学历的学习后,进入工作岗位,具备一定的知识、技术与技能,能娴熟地运用科学方法来指导人们的体育锻炼。而社区的体育师资(社区体育辅导员)大部分是未经系统学习但有一技之长或从社会待业人员中应聘而来的。他们所缺乏的是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且他们具有的社会体育观念、知识和方法都难以适应时展的新要求。所以说社区体育的最佳捷径是依靠社区附近的大专院校。因为学校中拥有大量的专职体育教师,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还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紧缺的问题。

高校体育设施齐全、人才济济、方法先进,与城市社区体育硬件薄弱、人才缺乏、方法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如能把这些优势合理地投人到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中,将在很大程度上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1 健全的设施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高校体育拥有大量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场馆设施,这些场馆设施除了用于教学、训练之外,仍有潜力可供开发利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加,体育场馆的建设也随之加强,有些高校拥有所在城市一流的,甚至全国一流的体育场馆。近几年来各高校都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在保障正常的教学训练之外,将体育场馆有偿对外开放,既满足了城市居民锻炼健身的需求,又解决了高校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说,高校能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设施保障。

2.2 高校体育可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是城市社区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体育既能增强学生体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的思想品德,并通过竞技体育比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崇高的爱国热情。这些优良品德可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共建、毕业生进入社会渗透到社区的各个角落,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3 高校体育可促进体育人口增长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高校体育将为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做出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为:高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以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可以成为单位、社区的体育骨干;高校用相对完善的体育设施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通过开放体育场馆为本地区的群众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传授体育锻炼知识;高校作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通过体育教学、课余训练及体育竞赛等活动,可直接提高社区居民投身体育锻炼的热情。

2.4 高校可为社区体育培养建设者和组织者

高校可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对社区体育的人才匮乏进行补充和拉动。高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以体育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增强体质,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校每年为国家培养数百万的大学生,他们中多数融入了城市,这是一笔巨大的人才资源,如能很好地将这笔资源调动起来,开发出来,那么城市社区体育人才缺乏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从而加快城市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

3 对高校参与社区体育的建议

3.1 学校领导应该更新观念,要想方设法、积极主动、高效合理地获取和利用社区资源来为学校的发展服务;要把社区体育服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来抓;要鼓励师生依据自身专业所长,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社区体育服务活动;要通过制定制度等措施引导师生的社区体育服务活动,使其逐步走向经常化、规范化和经营化。

3.2 高校应主动与社区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建立合作关系。街道办事处是基层社区的行政部门,社区体协是主管街道一级体育事业的横向体育联合组织,各种单项协会、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辅导站是进行具体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居委会作为居民的自治组织,在社区体育当中也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高校体育可与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沟通合作。

3.3 如何开发学校体育巨大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虽然正处于成长发展中,但他们并不是在长成人才之后才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是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锻炼成才的。高校的大学生大都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只要注意合理地教育和引导,他们是能够胜任大部分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的。何况,学生余暇时间相对较多,把其中一部分用来从事社区体育服务,既帮助了他人,也发展了自己,可谓一举多得。当然,发动学生投身于社区体育服务并不是制定一个制度或规定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进行社区体育服务。

3.4 为操作上的方便,可采取以下形式:一种是以系部、专业或班级等正式单位为依托,实行单位领导负责制,每单位依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承担一定期限、数量的社区体育服务责任,由单位成员依据自愿或轮流的方式来完成,其收益除付给服务者报酬外,用于系部、专业或班级建设;另一种形式是学校与社区组织以合同等方式建立合作关系,社区提供资金和服务对象,校方提供服务人员,收入归服务者个人所有;第三种是由师生自发组建的依据市场规律运行的俱乐部,这是一种全新的形式。

3.5 加强社区体育服务的研究和宣传。高校体育是进行社区体育研究的主阵地,但关于社区体育服务的专题研究还较少。社区体育服务当中面临的一些难题,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的体育学者们应给予足够重视。要做好社区体育服务的宣传工作,使全校师生懂得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兴趣与热情;要营造一种注重社会参与的氛围,克服重视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轻视体育服务的倾向;对于那些在社区体育服务当中作出成就的个人和集体应予以大力表彰、奖励。

社区体育发展问题研究: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初探

【摘要】通过对社区体育的内涵、特点、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体系;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与资源的利用;建立体育指导员制度等。

【关键词】社区体育 体育需求 制度

1.社区及社区体育的内涵。社区就是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是基于同类型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社区体育就是以城市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成员为主体,实行政府部门支持,相关体育部门指导,社区部门组织提供的体育社会保障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是在居民生活圈内,以居民自主进行的一个特定形式的群众性活动,并且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建立相互良好关系和共同意识,促进和谐社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以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情感为目的,因时、因地、因人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区域性或范围的限制性;第二,生活的共需性或文化的认同感。

2.社区体育的特点。

2.1社区体育的多功能性。社区体育能够使人保持身心和谐、改善人际关系,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开展社区体育能提高人们健身意识,形成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从文化层面来看,社区体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健身、娱乐身心,更在于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可以影响社区风气,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发挥着它的文化整合功能。

2.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区体育的内容极其丰富,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和健身、养生方法,现代的健身、健美方法也很多。在各个社区中,体育的组织形式比较灵活,既有行政部门组织的,又有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还有群众自发开展的。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健身娱乐方式和组织形式。

2.3适合不同人群。社区体育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可以吸引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对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体育基础的要求都没有特定的要求,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需要。

2.4活动场地选择自由。社区体育在场地上要求不高,不管在体育场馆,还是在公园绿地,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随意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身体锻炼。

3.社区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社区体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中发展起来的。当前,体育界有识之士已充分地认识到社区是联系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发展社区体育是把两个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重要途径。虽然体育法的颁布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均没有充分的条件发展社区体育。目前社区体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3.1体育设施的缺乏。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影响社区体育开展的重要因素,活动项目往往局限于徒手和不需要场地器材的范围内,可提供社区居民利用的公共体育设施极为有限,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基本上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3.2参与者的缺乏。经常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人年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参加健身并能经常坚持的群体主要以老年人居多,而中青年较少。

3.3专门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的实体化体育协会还没有普及到基层,社区体育工作难于找到组织上的依托和技术上的指导,正在实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也没有完全深入到基层,而导致体育指导员缺乏,就更谈不上有组织的体育培训。

3.4组织管理的缺乏。社区体育的组织不健全,指导、管理体制较弱,还有相当数量从事体育活动的居民处于无组织的自发状态。

4.社区体育发展的途径。

4.1全面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社区体育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居民的需求,社区体育应该更多的关注孩子和成年人所面临的社会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社区体育组织还应该照顾到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创造各种条件,使他们也能享受运动的乐趣,享受人文关怀的温暖,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4.2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体系。我国的社区体育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有效组织,大大影响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尽快建立起一套管理、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以促进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可根据我国的行政划分习惯,可实行分级管理,形成一个健全的系统,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4.3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与资源的利用。解决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不足的办法应该是加强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利用辖区内已有的体育场馆、公园、游乐场所以及学校的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等资源,实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资源共享不仅仅限于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辖区内的人力资源优势来提高社区体育的质量。

4.4社区体育的活动经费问题。在经费问题上,除了争取政府补助和企业赞助外,可以向会员收取一定数量的会费,以补偿对指导人员的劳务费用和对场地器材的磨损,并以此推动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4.5建立体育指导员制度。体育指导员是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者的老师,同时还是社区体育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对社区体育的推广普及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根据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社区体育指导队伍。除了由院校来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外,也可以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吸纳具有一定的特长,又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人参与。

4.6社区体育可采用体育俱乐部形式。我国社区可参考国外的做法,且使俱乐部积极融入并参与到各类社会体育活动中,这样才能满足居民对体育多元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