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

时间:2022-06-25 08:43:21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浅谈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校新校区 校园文化 建设

论文摘要:高校经过十多年的规模扩张,已经从规模扩张期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期,高校文化建设问题,特别是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日益凸显。通过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从中找到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张,许多高校从一个校区变成了“一校两区”(新、老校区)或“一校多区”(一个老校区、几个新校区)的办学格局。由此,许多高校正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诸多瓶颈,一方面是面临着规模扩张后“硬件”建设的不足,如学生宿舍、饭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严重缺乏,机器设备的老化,师资力量的不足等。另一方面是“软件”建设跟不上规模扩张,存在校园文化建设等跟不上的问题。客观说,新校区建设满足了高校扩招的需要,扩展了办学空间,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新老校区何为中心建设,新老校区如何衔接、新校区如何建设与管理等问题,特别是新校区文化建设成为突出问题。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许多高校原来建在城市中心地带,在高校扩展中,新校区只能选择在城郊边沿地区,两地相距较远,文化差异较大,这就凸显了新校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如何把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为既继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文化,又有新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成为高校提升教育质量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1]她所体现的是大学的一种独特的气质,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新校区作为老校区的延伸与发展,不仅在地域上扩展空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既有所传承也有所创新。总体来看,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优秀,制度文化是保障。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学校的各个领域中,体现一个大学的个性、面貌。

二、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文化:景观亮丽,欠缺亮点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建筑群落、景观设施、团体徽标、地理环境及学术团体或师生个人的科研发明、学术成果等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外显的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2] 相对老校区而言,新校区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是物质景观亮丽,欠缺文化亮点。一是新校区建筑美观、仪器设备先进、路标清晰、校园活动范围大,环境优美,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但由于新校区建立时间短,缺乏蕴含学校精神的有历史含意的古建筑、古道路等人文景观,缺乏高校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典故,学生置身其中,难以区别是“校园”还是“公园”,难以从中感受高校应有的文化特质。当然,新校区偶尔也种植几棵“古树”,但也是从外地移植过来的,与学校的历史发展、历史变迁没有任何关系。二是高校新校区一般都是边建设边使用,建设时间紧迫,仅注重建筑物的外形美观,忽略本校的历史精神的传承,缺乏高校文化底蕴的连贯性,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欠缺亮点。

(二)精神文化:沉淀不够,认识肤浅

校园精神文化是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是校园文化的内在优秀。[3] 新校区体现出新的精神面貌,显示自己的个性,但对于优良的传统文化,沉淀不够。新校区缺乏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训、校风和学风以及所有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精神文化,出现文化的“荒漠地带”。在新校区,许多高校普遍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的娱乐活动,误以为举办讲座、文艺汇演、体育竞赛、社团活动、书法、绘画、摄影展览等就能实现新校区文化建设。这种肤浅的认识导致形式多样化、内容贫乏化。

(三)制度文化:严重滞后,毫无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程度。[4] 制度文化不仅包括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包括校园文化主体对规章制度的认识、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高校新校区一般沿用老校区的规章制度,对于新校区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无法适应,严重滞后,前景不容乐观,有待改进。

三、影响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分析

高校新校区之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上述问题,是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客观原因

1、建设时间短促。高校新校区一般都是边建设边使用,建设时间紧迫,由于新校区工程建设任务赶时间,赶进度,这客观上促使高校建设者没有多少时间来考虑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因而对它考虑不多。

2、地理位置偏远。新校区产生就急需扩大规模,而在原来老校区城市中心地带,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大规模征地成为不可能。因此,新校区只能选择在偏远的城郊地区,这就造成交通非常不便,新老校区之间的隔阂就不可避免产生,校园文化交流出现断层。由于来回路程遥远,需要时间。即使有校车接送,可也要按时上下车。到新校区上课的任课老师,一早起床就急急忙忙去挤校车,生怕万一挤不上,很可能出现教学事故,自己打“的士”嘛,教育成本又太高了。到一下课,任课老师又急急忙忙去赶校车,要赶回去备课、开会,赶回去接小孩、买菜、煮饭,尽尽家庭成员的责任。即使这样赶,回到家也是灯火斑斓了,疲惫不堪,时间与精力都消耗在路途中了。

3、师资力量薄弱。新校区产生也需要大量的任课老师、辅导员及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老校区原有的师资力量远远满足不了新校区的需要。因此,新校区不得不招聘一批新的工作人员。由于新校区入住的一般是低年级学生,为了减少师生之间沟通的代沟,新校区招聘的员工都是身强力壮、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年轻的辅导员有利于做学生思想工作,方便沟通,但在学生管理经验方面,有所欠缺。在新校区常住人员一般是辅导员和少部分管理人员。任课老师则是上课来,下课就走。办公室人员是实行轮班制,领导是有事则来,没事则走。在新校区,学生难于感受到高校的学术氛围、学术激情,难于了解高校的历史文化、价值观,易产生失落感和边缘感。

4、经济负担严重。新校区建设除了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外,也离不开高校的经济承担能力。征地、规划、建房、装修、挂牌都要资金。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饭堂、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资金。校车在新老校区之间每天往返的交通费、新校区招聘人员的工资、新校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补贴等等,都离不开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为了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提高生存能力,许多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筹划资金,如:财政拨款、学校自筹收入、银行贷款等,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银行贷款。许多高校由于贷款造成高负债。2007年8月14日,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在《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政策建议》中透露:据央行统计,截至2005年底,高校贷款余额达2001亿元,个别高校由于债务问题已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5]据统计,全国仅72所部属高校的负债已达到360亿,平均每所高校的负债就有5亿。[6]高负债问题令人触目惊心,有损高校形象。由于经费紧张,教职工待遇有所下降,使教职工对新校区建设失去信心,新校区所招聘人员不安心工作,“换岗”与“跳槽”现象严重,影响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

总之,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在客观上存在不可抗拒的致命点:建设时间短,毫无经验;地址偏僻,沟通不便;人员偏少,工作不利;经费有限,建设有度。可谓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这些先天性的不足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困难,举步维艰。

(二)主观原因

1、领导者重视不够。许多高校新校区都是一边建设一边使用一边完善。新校区刚开始投入使用时,新校区建设千头万绪,同时围绕着教学运行管理和学生工作管理,学校领导忙于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正因为领导者忙于处理这些事务,无暇顾及校园文化建设,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2、管理者规划不力。他们普遍认为,维持好教学秩序,使教学工作能正常运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新生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了这些基本条件,也就足够了。这就导致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长远的系统性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指导思想、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割裂开来。

3、执行者观念滞后。在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把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同于文体娱乐活动,仅仅停留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缺乏学校精神和价值观的引导,没有把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优秀价值观融入其中,忽略了校园文化精神的建设,导致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出现形式多样化、内容贫乏化。

总之,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在主观上存在这些薄弱环节:重视不够、规划不力、观念滞后等问题,这就进一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绊脚石,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缓慢,困难重重。

四、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通过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我们不难找出对策: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统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一是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充实、质量提升的转变,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并积极有所作为。二是高校要积极克服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困难,迎难而上,改善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条件。三是统筹兼顾高校新校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整体推进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使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上水平、上台阶,散发出浓厚的大学文化气质。

(一)夯实基础,加强物质文化载体建设

1、建设有特色的人文景观载体,体现学校精神。要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新校区从建筑物、道路、路标、路灯到一花一草都要规划好。大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神圣殿堂,新校区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既幽静又典雅,是一个令人能够静下心来研究学问的好地方。如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所设计的“一支笔”行政楼、“一把尺”教学楼、“一本书”图书馆,就充满了浓厚的书香味。新校区在建筑单体的设计上,也可以通过重塑标识来体现学科的特色。如艺术学院的建筑单体体现高贵典雅和浪漫;法学院的建筑单体体现庄重严肃和公正;理学院的建筑单体体现科学严谨;工学院的建筑单体体现实用;商学院的建筑单体体现前卫;文学院的建筑单体体现俊秀。再如,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把欧式的古典风格融入新校区建筑文化中,形成“新古典主义”的风格;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以“洋气”著称,英语学院欧洲风格,日语学院建筑为日本风格,俄语学院建筑为俄罗斯风格。[7] 新校区的道路规划要体现学校发展的历史痕迹,可以根据学校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命名。一个名字就是一段典故,令人浮想联翩,沉浸在往事回忆之中。如浙江大学屏峰校区,所有的道路都是按照杭州西湖的“老十景”和“新十景”来命名,蕴含了杭州独特的文化。为加强新老校区的衔接,传承老校区优良的文化传统,可以在新校区设立历史博物馆,介绍不同时期学校发展概况,展览当时师生校园学习生活图片。那点点滴滴的陈年往事,多姿多彩的大学趣闻,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流连难返。走进新校区,就如同走进老校区,走进一段历史之中。

2、善用校园传播载体,加强信息传递。传播载体,包括图书载体、广播载体和网络载体。图书载体指图片和书籍等物质载体。新校区可通过各种各样的海报、宣传栏、校报、班刊、宿舍园地,来进行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传承代表学校精神的校训、校风和主流文化。通过图书馆里完备齐全的图书资料,让新校区师生以书籍为载体,既扩展思维又接受教育和感化。广播载体是指新校区建立校园广播系统。广播系统由信息员、编辑和播音员组成。信息员是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构成,负责收集各种资料,是信息的来源。编辑把信息员收集到的各种情报进行删减处理,然后交给播音员,是信息的加工者。播音员则用甜美的声音,进行播音,是信息的直接传递者。高校新校区广播系统应该更多地播放国家大事要事,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新校区发生的好人好事,通过正面宣传树立学习榜样;关注新校区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兴趣,建设高素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网络载体是指新校区利用校园网,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主要渠道,通过网络来实现新老校区的信息联通、信息共享。由于新校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原因,使新老校区师生信息沟通与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而网络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因两地距离差距所带来交流障碍的缺陷。网络能将新老校区的师生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利于校区之间教师的合作、交流教学心得、开展学术讨论;有利于校区之间学生的互动交流,师兄师姐的“传、帮、带”,让新校区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高校浓厚的传统文化,加强归属感,减少失落感,体会到高校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激情。

(二)突出中心,加强精神文化主体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心,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精神文化的中心地位,提高精神文化的主体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和领导。学校领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广大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全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依靠力量。这三股力量必须共同努力,互动交流,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才能营造积极向上高素质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为此,高校新校区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都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活动中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一是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课堂文化引导。专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很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在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可以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新校区的文化宣传与学校的办学思想、课程建设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教育。二是高度重视专家学者课后文化感染。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可通过邮件、手机短信、qq聊天等方式加强与新校区学生的沟通,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学校精神和主流价值,了解学校历史发展,传承学校优秀文化。三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文化活动。倡导以学术性、科技性为特色和主流的活动,使学生活动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提升学生活动的层次与品位,凸显学科特色和人文精神。如:举办融思想性、学术性、教育性为一体的各种讲座、学术论坛、技能竞赛、论文比赛,从而促进知识的优化和运用,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形成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四是树立典范人物,发挥榜样作用。通过举办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我最喜爱的老师”、“师德标兵”、“教学名师”评选活动、某某老师的个人绘画展、某某同学的个人摄影展、现场书法比赛、现场插花比赛等等。这些活动所产生的“榜样效应”,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创新能力,营造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氛围,另一方面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时代感和青春朝气,达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目的。

(三)强化保障,注重制度文化人本建设

制度是人制定出来用来约束人的规章条例,具有科学性、严肃性和规范性。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体现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程度。制度文化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价值观,提升人的生存意义,建立富于人文关怀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如探讨新校区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如何规范化问题、如何管理校园网络文化问题。培养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才,因材施教,改变“一个模子一个样”的培养方式。明确新的办学理念,并落实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中,通过明确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各项规章制度的重新整编,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谈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摘要: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使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是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教室、校园是提升校园文化的两大空间。本文从利用教室空间营造人文精神氛围、利用校园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传承传统精神汲取文化养料、开展人文活动巩固训练效果等方面阐述了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问题。 关键词: 农村中学 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 建设途径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复合体,在校园中,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甚至可能衍射到校园之外。

现今,走进农村中学,可以看到一些学生随地乱丢垃圾;举止粗俗,出口骂人,污言秽语;四壁涂鸦无顾忌;任意践踏草坪、采摘花草;大声喧哗、哗众取宠;男生染发长发;奇装异服,追求个性;诚信差,人情薄……农村中学学生存在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有:(1)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缺乏,致使校园文化贫乏。有些民办中学处于缺编状态,为应付课堂上课“正常”,代课、改学科教师就应运而生,因此,不可能从高文化、高素质等方面去要求师资,那么“以己昏昏”的教师又怎么能令学生“昭昭”呢?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更不必说了。(2)农村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效益评价,多以有多少孩子考上重点学校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驱使着学校重课本知识传授,轻素质教育,或是少培养做人道理。(3)农村中学学生生活的大环境多是闭塞、不开放的,家庭又没有创造良好的环境,再者,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不断递增,家庭的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社会大环境影响,多种媒体误导,使得精神文化本来就贫乏的农村中学生,就更会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讲攀比”、“显摆”,以此来张扬自己的“优势”。

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和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生观和世界观处于不定型期,我们并不能指望一次英模报告会、一次讲座、一场电影就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能把他们塑造得尽善尽美,而是要立体地、全方位地、反复地运用校园文化形式和文化手段,对他们进行感染、陶冶、磨炼,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滴水穿石的效果。因此,及时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教室空间营造人文精神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可以在教室的两边张贴激励人的标语,如: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

求学,不时冷时热,要持之以恒;言行,不浮躁轻妄,要稳重踏实;律己,不放纵苟且,要防微杜渐;待人,不狭隘争斗,要豁达利他。

没有大到不可实现的理想,也没有小到不可设定的目标。

鸟要飞翔,有天生的翅膀;人要飞翔,有自己的思想。

这些学生任何时候都能看到,时刻提醒学生要博闻强记,奋斗不息。可由值日生在黑板边角写上名言警句,如:“傲雪欺霜赛严寒,乘风破浪争上游”、“实力筑才情,创新显机智”、“巍然蜀道勇者平,学海无涯智者胜”等。这些名言警句,既可挖掘人文因素,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达到润物无声之效。

在教室的后墙壁上,开辟“班级文化园地”,设计“班主任寄语”、“时事纵横”、“温馨提示”、“精文荟萃”、“星语心愿”等栏目,既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培育人文素养。

二、利用校园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环境是陶冶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建设学校文化长廊、少先队活动阵地、广播站、宣传橱窗、板报、班级文化栏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对学生个体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与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产生一种自我完善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使之自觉形成学校“规范”和“软约束”的效果。平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学校为提醒学生爱护自然环境而题写的警示语,使得同学们去仔细观察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用心去体会花、草、树木、建筑、雕塑等,用心灵与历史对话,感悟生命,就会激发起学生对历史、对生命、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努力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在他们心中积淀浓厚的人文素养。事实上,我们不难感受到在一个具有优雅文化的校园里,言谈举止的粗俗无疑会受到约束,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和歪风邪气会有所收敛。实行“文明班集体”评选活动,并发放“星

级班级”标志,挂在教室外面;实行班级量化考核,落实日检查、日公布、周评比、月汇总,掀起全校性比学习、守纪律、讲卫生竞赛高潮,极大促进了校园文明行为。  三、传承传统精神汲取文化养料

一个民族赖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理应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为其弘道扬义,从中汲取丰厚的养料。我们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学习、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汲取文化养料。如开展每周的升国旗制度,进行各主题的“国旗下讲话”活动;开展“弘扬传统美德”主题班队会活动;开展“古诗文吟诵”,讲中华美德故事活动;开展“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或一句格言”征文活动;爱母亲,感恩教育;组织学生搜集当地文化名胜、历史名人,从中感受家乡的文化氛围。

通过以上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良好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四、开展人文活动巩固训练效果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为此,我们要以广大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增设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外人文活动,丰富第二课堂,通过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等活动来交流、巩固和检验人文素质训练的效果,以此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校园文化中主题鲜明、情趣高雅的文化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学生能不同程度地发展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爱好,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且能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包括文艺演出、诗歌朗诵、讲故事、书画展览、球类、棋类、田径比赛等活动。每年可举行“一二·九越野跑”、“元旦联欢会”、“爬山远足”、“读书汇报会”、“国庆文艺汇演”等活动巩固成果。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等公益性活动,做“环保小卫士”,上街清除“牛皮癣”,扫大街;建立长效的环保机制,有专人负责校园文明用语,清洁卫生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说脏话、乱丢乱扔的同学进行集中教育,用正面典型做引导,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泡菜理论告诉我们:用卤汁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卤汁的味道,同理,学校育人的氛围与环境自然决定着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学校的整体品位和在社会上的声望,涉及全体学生的素质、精神风貌等诸种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大力重视农村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用心去建设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力争以文兴校,以文培德,以文养性,在校园文化的摇篮里,丰厚历史的沉淀,创造纷繁的未来。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浅谈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 校园文化 读者服务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生长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层次较高的文化,其主体是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图书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以拉近图书馆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前沿。它既且有社会主义文化烙印,又体现大学生浓厚色彩的亚文化类型。它主要是指在大学校园里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因其自身强劲的趋同力和渗透性,对大学生起着自律的作用,调适着他们的观念,对整个校园生活起导向作用。

一、读者服务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最主要的文化信息集聚场所,控制校园文化趋向只是它两重性身份的一个方面,此外,图书馆本身亦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基地之一的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直接体现了图书馆的性质、职能、方针、任务,直接反映图书馆的社会效果,直接检验整个图书馆工作的价值与质量,直接推动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图书馆工作的水平。图书馆在提倡正确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和理念上,应该以优质的读者服务、丰富多彩的图书资源来吸引和指导那些在迷惑和矛盾中探求出路的青年学子,使他们在现在和将来的道路上走得平稳一些、看得清晰一点,将图书馆建成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园地。

读者服务工作,也就是如何指导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工作,是在熟知读者及阅读的基础上参与读者的阅读活动。在指导读者阅读过程中,要研究读者心理、了解读者阅读兴趣,并在做新书推荐、好书导读、专题介绍、读书讲座等各种宣传活动中,辅以文献检索课等指导,吸引学生进人图书馆这一知识殿堂。通过指导阅读,既为读者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又对读者如何检索文献资料;如何选择文献;以及阅读内容、阅读方法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能促进读者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与阅读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如何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馆的文献载体、信息传递、文献检索和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方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文献服务的方式、方法必须加以调整和改进,其读者服务工作的水平直接反映读者服务水平的高低。

1.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服务方式。由于网络的介人,图书馆丧失了在信息收集、保管、利用方面的垄断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在学校教育科研及校园文化建设中丧失了地位。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主要以馆藏纸质印刷型文献为主,图书馆因为是唯一的信息中心而占据了信息的垄断地位,所以图书馆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比较欠缺。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为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查询带来了全新的概念。图书馆文献载体呈现印刷型、电子型、声像光盘型等多元化媒介并存和互相补充的文献信息资源态式。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主动迎接网络文化的挑战,把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来建设。图书馆要积极研究校园文化中的发展规律和可变因素,加强对读者阅读心理的研究,开拓图书馆的电子化信息,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层次特点分明的服务。在服务中主动与读者沟通,宣传自己的服务功能,让图书馆的形象深入人心。

2.针对不同读者需要,增强馆员服务意识。图书馆要主动做好对学生读者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导读服务。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部分高校年年都在扩招,而且各种学历层次均有,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正在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要求、外语水平、情报意识、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接受能力上各有差异。因此,随着读者面的不断扩大,馆员在进行读者服务工作时,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读者服务工作。例如,对刚人学的新生来说,他们迫切地想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确定方向,急于用各种知识“武装”自己。馆员可为新生介绍图书馆的概况和使用方法,网络阅读的一般方法,推荐优秀的文献资源。在电子信息的利用方面强调信息选择与鉴别的重要性。而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馆员的服务则应侧重于专业刊物或专业数据库的介绍,并介绍相关的检索手段和检索技巧,有时还需介绍应聘、择业的有关信息,这是因为毕业班的学生都面临撰写论文和寻找工作的重任。利用网络环境优势,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把潜在用户变成现实用户,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三、利用网络设施,优化读者服务工作,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图书馆的馆藏是对外服务的基础,馆藏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服务的质量。在网络信息膨胀的今天,图书馆要从内外两方面加强文献资源的建设。首先是向外拓展文献资源的量,一方面要努力搜集、整理各类电子文献,另一方面要通过资源共享的途径增加虚拟馆藏。其次是向内提高文献资源的质量,充分发掘图书馆现有资源的信息潜力,加快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加工,优化排序和检索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内外兼修”,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将对读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提供更好的文献保障。

2.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勇于改革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和生命力,充分发挥特有的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工作,以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和优质的服务,吸引读者,争取用户,从而树立一个全新的服务模式,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的要求,也是图书馆不断提高读者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信息职能的有效途径。在网络环境下,努力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3.确立舆论导向,办好特色服务。做好特色服务的前提是以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宗旨,以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为依托。从服务的形式和途径入手,打破馆内服务模式,不断扩大服务空间,目的是充分使师生员工通过校园网络的信息节点登录图书馆网页,读者可不受服务时间的限制,方便、快捷的检索和浏览到各自所需的文献信息。近几年,我们学院图书馆为了扩大和丰富馆藏电子资源特色,就购入了一些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超星、中国数字图书电子图书。在馆藏建建设方面,由于我们是食品专业学院,还做了以食品专业为特色数据库。极大的丰富了馆藏资源。如何使这些资源得到充分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办好特色服务的关键。图书馆如何及时有效的为读者提供有学术价值的文献信息,当好读者的参谋。这就要求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上下功夫,如何为读者营造出文明、绿色的网络导读环境。图书馆良好的阅览环境,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开展各类交流活动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图书馆还应以开放的姿态,积极组织各种读书活动、学术讲演或社团活动在图书馆举行,营造浓郁、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图书馆成为学校的文化交流中心。

四、提高馆员创新意识,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空间和网络环境,读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在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图书馆提供情报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空间,情报信息载体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这给图书馆传统读者服务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网络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读者服务形式、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图书馆现代情报信息传递服务的要求。因此,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必须转变服务机制,开拓创新,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读者服务能力。网络化不仅对图书馆的软件、硬件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适应于网络环境的工作能力不会随计算机的设置而自动生成,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从意识到行动的主动加压,在实践中勇于尝试,探索在新的形势下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成功经验。在图书馆电子化、网络化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贴近读者的真正需求。在对读者服务能力上要有:一是信息意识。作为一名优秀的图书馆馆员,应该具有敏锐的和善于捕捉信息的意识,具备运用信息工具或信息方法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二是信息搜集的能力。图书馆馆员不仅能够比读者更快更准地搜集馆藏文献信息,同时要具备搜索外部信息资源的能力。三是信息处理的能力。对于搜索到的信息,必须进行科学的处理,才能变成能够反复应用的馆藏。一旦图书馆馆员掌握了有效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那么图书馆员就能在网络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四是信息分析与服务的能力。从搜集到的大量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并提供给读者。

图书馆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形象工程,读者服务工作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也是教学科研的助推器和保障。作为高校的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具备:一是职业精神;二是善于学习的精神;三是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环境下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扎实的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浅谈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校园文化 功能 举措

论文摘要:本文概述了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论证了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探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校园文化的举措: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坚持统筹兼顾,使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

一、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员工的传承与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教学、办公和科研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与高校相关的校园环境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二是精神文化,它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总的来说,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不同的校园文化使各个大学拥有不同的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更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人类共同性

“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取得成果的总和”。 [1](p6)无论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对前人成果的坚持、批判、吸收和继承。文化为全人类所创造又为全人类所享有。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学校园文化仍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2、文化的时代性

任何文化都是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因而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原始人创造文字,驯养、繁殖动物、种植植物,创造了原始文化;蒸汽机的发明,产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人类进入近代文化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的闻世开创了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文化的新纪元。总之,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随时代的前进而进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校园文化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按其产生与存在而言,原本都是民族的。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p64)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体。正是共同的文化使56个民族统一为一个民族——中华民族。为此,民族性是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4、文化的阶级性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在无阶级社会里,文化活动的创造总是群体性的。因此,反映这些群体活动的人类文化带有该群体的共同特征。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程度的带有阶级色彩。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教育和科技文化成果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工具和专制品,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文化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一切文化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校园文化与私有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建设乃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具有重要功能。

1、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确定的目标上来。具体来说,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所有的教职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学校建设事业而辛勤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学校倡导什么、鼓励什么、师生员工的注意力必然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吸引师生员工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把实现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成员之间主体地位平等。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根本上一致。为此,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不仅来于校内也来于校外,具体体现在校园文化精神上。校园文化精神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一旦形成,它对大学师生员工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进而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形成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3、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在学校建设中,它是最能体现学校风格和特征的意识形态。它反映着师生员工的共同心声,一幅好的校训,一首好的校歌,就会营造一片校园文化的氛围,一次健康有益的大型活动,往往会使师生员工终生难忘,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对学校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4、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约束功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学校文化依据党的基本理论和宪法、法律的规定,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形成校纪、校规、校风、校训以及各项制度等,是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它赞扬什么、反对什么、规定大家怎么做,如何做,要求大家沿着规定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校园文化对每位成员都具有约束力,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

5、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辅射功能

校园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反映着学校的个性特征,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能够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会辅射到整个社会。例如: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一个学生来说,通过学校的招生广告开始就会对他的人生产生影响,入校后加之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直到他毕业走向社会都会念念不忘。一些学校实施学、产、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送科技到农村,送科技到工厂,请专家到学校。学校和企业联姻,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学生、教师和社会接触的范围日益扩大,校园文化的辅射功能日益凸显。

三、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要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党的理论不断创新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行为,作为社会主义的高校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关系着高校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重大问题,创造性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尊重办学规律,坚持高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自觉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以大学生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育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优秀人才。这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必须长期坚持。

3、科学发展观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制度的依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培育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精神,创造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而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就是科学发展观,只有尊重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的制度才会民主、科学、规范,使各项制度服务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4、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校园文化功能发挥的保证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高校建设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发挥,科学发展观是重要的保证。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就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能保证制定正确的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就能保证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

1、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健全以党委为优秀的党政工团协调配合的领导机制。做到这一点,一是各级领导要从思想和行动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根本指针,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科学安排,全面落实。三是坚持以教职员工为本,不断提高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四是坚持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和品格行为修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并经常反思和探究实现领导作风好转的有效途径,保证从源头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优秀。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职员工的建设,关键是提高教职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以实现教职员工的发展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就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从教职员工的实际出发,从国家和学校建设的全局出发,把服务于教职员工作为首要任务。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使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推进校园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3、坚持统筹兼顾,使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克服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作风,始终注意统筹兼顾、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优秀的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体多元,和而不同,相异相生的格局。这种格局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这里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导向,以培养中华民族精神为要求,构建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上下一致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秉承中华优秀文化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构建以优秀文化为主流特征的文化氛围。

4、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手段,是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章、有序、有效开展的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离不开制度的强化,而后用情景来内化。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人的思想文化意识水平还不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条件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这些制度涉及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党委工作制度、行政指挥决策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务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组织人事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健全这些制度的关键是:一是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即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一致。二是保证制度的科学性,根据学校建设的具体情况,符合学校的办学规律。三是保证制度的制订程序性,从教职员工中来到教职员工中去。四是保证制度的实效性,各项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满足广大教职员工的需要,制度拥有了群众,就会使制度内化为现实。

5、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键在于理论和行动上的开拓创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畏艰险的勇气,另一方面,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所需的理论功底、知识水平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一定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条件,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一致。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已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其相适应的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同时,时代的发展和前进,高校自身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校园文化建设从内容和形式上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永葆先进性的源泉。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方面的创新就要注意在财力允许的基础上,注重环境的全方位优化、干净整洁、设备仪器及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以增强学校外在的感召力。在精神文化方面,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3]。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丰富和发展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优秀的大学文化内容,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浅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独立学院 学生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作为独立学院的优秀竞争力之一,既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受学生自身特点的制约。从挖掘独立学院特色入手,根据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特点,强化学风、宿舍文化和校风建设,开展科技竞赛、创新性活动,可以促进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1]。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物质环境建设流于表面,缺少文化内涵;学习氛围不浓,学风建设有待加强;学生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缺乏有效指导;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执行不力等问题。校园文化既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受到学生自身特点的制约,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突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从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手[2]。因此,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针对并围绕学生特点开展。

依托笔者几年来工作中的调查,及综合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得出,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理想远大,但恒心和毅力不足;(2)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但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3)善于展示自我,但集体意识较为淡薄;(4)创新意识较强,但自我管理和协作意识较差等。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和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可利用以下途径来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一、挖掘独立学院特色,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1、加强独立学院精神文化建设

独立学院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培养目标提炼出有特色的校训,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命的源泉,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培育大学精神,一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二是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学校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结合时展的主题,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三是要提炼与弘扬富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色的校训。通过多年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提炼出“求实创新、璞玉成器”的校训,它既依托母体学校的优良传统,又在其基础上有较大发展,体现出独立学院学生特性及自身的培养目标。

2、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独立学院作为新生力量,尤其要重视人文氛围的打造,不断充实文化标志,打造人文校园。要规划、建设好图书馆、报告厅、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的文化活动场所,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要规划、修建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人文艺术景观,如设计和建设好学校大门、办公楼群,以及雕塑建筑群等标志性景观,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激发广大师生爱校热情和进取精神。此外,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对网络的监控、管理等水平,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入和传播。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积极引导正面网络文化的传播,充分发挥网络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学风、宿舍文化和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育人环境

1、加强学风建设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特点,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爱学、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学风。第一,确保有良好的师资队伍,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任教,做到“学高为师”,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第二,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如对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增强自信心;第三,以生为本,对学生采取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坚持正面教育,建立并落实奖惩机制,尤其是对考风考纪的教育和奖惩力度,要让学生形成以勤奋、认真学习为荣,以懒惰、考试作弊为耻的观念。

2、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据调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近2/3的业余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的集体感、友谊感的建立,审美情趣、求实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受到宿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要充分利用好宿舍阵地,发挥学生党员“党徽闪光”,以及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督促检查,搞好总结讲评;第二,根据宿舍文化自身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以美化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以评促建、使学生通过评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把宿舍文化建设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素质拓展当中。

3、加强校风建设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的风气,即全体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形成的风尚。校风建设,就其本身而言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加强校风建设,一是要加强教职工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设立奖项用以奖励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严惩作风懈怠、不负责任的管理人员、教师。二是从独立学院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等特点,要大力加强学风建设。结合重要节日、开学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等开展主旋律教育,如大学生优秀价值观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奋斗目标。三是利用院报(刊)、广播、校园网和海报栏等舆论工具,加大校风建设的整体宣传攻势,形成一种与独立学院发展目标一致的小气候,使更多的人受到熏陶和感染。

4、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参与活动意识较强、善于展示自我,但集体意识淡薄的特点,要积极发挥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的带头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第二课堂活动不在于多,要少而精。多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既能使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好动、好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多组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有社会意义的校外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教育和锻炼。通过举办有意义的活动,学生既乐于参加,又可以达到扩大教育面,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此外,要特别注意利用好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学生文化活力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联系学生的纽带[4]。独立学院要把学生社团活动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以增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力度;通过学生社团的组织,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强化独立学院学生非学术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三、开展科技、创新性活动,培育良好的协作、创新精神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和协作意识较差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如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学习目标,在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自愿组队,学会开展社会调研、搜集资料和善于向他人学习。利用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竞赛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竞赛,如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把学生放到实践中去,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以全新的观念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增强创新、团队意识。特别是通过选拔向校级、省级乃至部级“挑战杯”科技竞赛层层推进,以赛事促进全校学生学习氛围的提高,创建独具特色的活动方式,形成浓厚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氛围。

四、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建设,事关独立学院长远发展、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学校影响、提升办学品位的大局,是创办实力强大、社会影响深远、知名度较高的独立学院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课题的研究和交流,深入探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经验与对策,不仅有利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意识和创造意识,加强师生的归属感、凝聚力、向心力和奉献精神;更有利于对外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