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26 03:49:54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探究体验式教学初中语文论文

一、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在“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兴趣

“探究—体验”式学习中,学生和教师是参与的双方。在这个学习模式中,学生积极地知识进行探究,体现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对学生学习的内容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他们的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一课时,我给了学生以下探究性的题目。学生通过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来进行探究,和作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共鸣,促进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探究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找到有关的语句进行朗读,并说出自己的看法。体验一:你是怎样理解兄弟俩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的?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探究二:课文运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认真阅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从哥哥或弟弟的角度出发,为课文编写一段对话。体验二: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并请其他学生评论。在课堂探究和体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被课堂学习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并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情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进行探究和体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会跟随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和探究。他们在思考过程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站在作者的位置上进行分析,获得更深的感悟。在探究和体验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不断提高,他们高效地完成了教学设计的目标,使语文课堂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学生在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和体验时,他们的情感和思维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由于体验是学生作为语文活动参与的个体来获得的,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和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场所,并丰富他们的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和对亲身经历充满兴趣的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例如,在教学《纸船》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真情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为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并在上面写上祝福的话,表达对母亲的爱。学生在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之后,都积极地动手操作起来,并把自己对母亲的深厚感情融入到了文字中。通过这次制作贺卡的活动,学生更加了解和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期望,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实现了语文教学的高效。

三、问题引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且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探究—体验”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据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使问题从易到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语文思维,让他们通过探究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通过读写练习促进知识内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课文是学生需要进行的一项学习内容。在对课文进行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情感,流利地读下来。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他们在不断的朗读中获得语文的语感,通过朗读获得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眼睛、耳朵、头脑都处于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来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体会到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心理,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通过阅读,学生能学会和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并能运用到写作中。写作是学生运用文字来表达内心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传递给他人的途径;是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自我进行剖析的创造性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反应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写作,乐于动笔,并善于用文字进行表达。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提高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使他们学到的知识在自主探究下内化成自己语文体系中的内容,使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五、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和体验是不能分开的。学生可以通过对知识进行探究来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又能激发学生向深层次探索的欲望。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对语文知识进行体验,激发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

作者:申丽华 单位: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以学定教理念初中语文论文

一、“以学定教”理念提出的背景和涵义

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主体各异的学生在统一的教学起点下收获不一。在进行古代散文的赏析教学时,常常发现,有些同学不能领会文章的美感,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磕磕绊绊。在课后询问这些学生时发现,他们对文章的翻译还没有彻底掌握。在进行翻译教学的过程中,认为该篇课文在意思表达方面比较清晰,只对重点字词进行了教学分析,让学生课后疏通文脉。实际上,文言基础较差的同学在自主进行全文翻译时遇到了不少困难,自然跟不上后续的教学任务。这一教学案例足以证明学情分析对教学的重大影响。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性都不一样,统一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要求不仅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最大空间的提升;更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积极性。“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案针对当前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要求教师在确定具体的教学策略之前,必须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准以及学习状态等各方面的具体学情;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之上,确定教学的起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活动知识与素质的拓展。强调让教学去适应学生,以灵活的个体化的教学特色去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二、“以学定教”的具体教学策略

以学定教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落实到初中语文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工作以及预习反馈来掌握学生的学情,去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之前,鼓励学生尽最大努力预习课文。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花了几分钟时间了解了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不少学生对字词或者课文的意思并没有什么太大疑问,对文章的结构顺序也很清楚,反而是个人的疑问都很多,例如“法语真的有这么大的语言魅力吗?”“为什么最后一课引起了那么多人的重视,而平时大家都不甚关心?”看着学生踊跃的举手提问,干脆临时转变了教学的切入点,删去了关于文章结构顺序的教学,直接从语言的魅力入手,来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对于人潜移默化地滋养,以及人们埋藏心底的对于文化的珍视。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文章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地把握,甚至也有人把这种情感延伸到中国文化之中,惭愧自己平时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也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分析学生对课文掌握了多少,学习能力到了什么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在如上教学案例中,学生已经通过预习掌握了字词、结构等基本知识,而对文章的价值传达有疑惑,那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感性体验,以情感的熏陶深化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人文情怀的熏陶。此外,每个学生的观点不同,鼓励他们积极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能够获得学习能力的增强,拓展自我语文综合素质。例如:学习鲁迅的课文《社戏》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题目是‘社戏’,实际上文章都在写其他的事情,描写社戏的内容只占了少部分,这算不算偏题呢?”当即觉得学生的问题很有价值,让学生们自己去进行讨论:幼年的“我”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社戏,如果不是,其实我喜欢的是什么?文章里哪些事情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学生通过一次次讨论交流,最终把社戏定义为一个线索,而真正让作者回忆和眷恋的是淳朴的乡村、无邪的童年和自由的气息。在学生的讨论和探究之中,教师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这也是以学定教的体现,一方面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让学生调动思维和能力去探索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学生难免会遇到认知水平和经验限制,教师的引导可以为学生指明方向,在不破坏学生主导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学习帮助。

三、“以学定教”的效果评估

“以学定教”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效果的评估中仍旧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估,以学生的反馈去评估以学定教的效果高低。然而,不同于传统教学以成绩反馈的方式,“以学定教”的评估除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察,更加看重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影响。在实施“以学定教”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教学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更加突出,集中在学生关心的问题上,学习的疑惑往往能够得到解决,进一步鼓励了自己的求知欲。例如,有不少学生在学习完笛福的《荒岛余生》之后,对此类冒险类小说非常感兴趣,自己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听说之后,组织了一次读书交流会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分享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和阅读感受,还尝试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阅读分析。这种触类旁通的学习行为让切实感受到了以学定教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它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给予了教师灵活的教学节奏和充裕的教学空间,然而支撑这种教学自由的最根本原则还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优裕的学习条件。

作者:庞小君 单位:浙江天台县平桥镇中学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初中语文论文

一、语文教学能力概念界定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为完成教学任务、促进教学目标顺利高效达成而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般而言,包括知识素养、教育能力、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教学基本功等等。《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中学语文教师除了应该具备认真学习的能力、丰富的知识素养和人文关怀、善于倾听学生心声的基本素养外,同时还要具备对语文学科特点正确认识的能力、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进行新的教学评价的能力以及对语文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等。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问卷的形式对太原市五所中学的初中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4份。调查结果如下:

1.对新课程的认识能力

调查发现,太原市初中语文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能正确理解与把握,甚至在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有36人(66.67%)的教师虽然也知道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内容,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仍然认为老师教得好是关键,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一般是可以学好的;有50人(92.59%)认为听话的学生一般学习也较好,可见大多数语文教师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学生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立性,还是将学生视为可加工的工具,无视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和遗传与环境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影响。

2.对语文学科特点的把握能力

调查得知,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特点的把握状况比较好,有52人(96.29%)认为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人51(94.44%)认为自己能很好地把握所教科目,有49人(87.04%)认识到没有良好的语文功底其他学科的学习必然会受到影响。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有27人(50%)认为此次课程改革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一定影响,有些地方一时难以适应。

3.实现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能力

关于实现语文教学方式转变,调查结果比较复杂,虽然有46人(85.19%)认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想教育很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成绩和升学的压力,只有15人(27.78%)在教学中有意贯穿了思想教育,而有44人(81.48%)认为知识讲授非常重要,但对于学生的人文性教育和全面发展考虑得不够充分。

4.实现语文教学多元评价的能力

教学评价的基础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包括全部学生和学生的全部两个方面。而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全部学生和学生全部情况都有一定了解的初中语文教师分别只有12人(16.67%)和9人(22.22%)。很多教师承认,由于班级学生数量的庞大和日常教学工作的繁忙,难以做到全面了解全体学生,很难真正做到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其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基于考试成绩,从而对学生的评价还很难实现多元化评价。

5.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能力

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6人(11.11%)表示能很快发现教材中存在的不足并自觉进行修改和完善,有42人(77.78%)表示虽然发现了教材中的不足,但不知道该如何修改和完善。另外,只有28人(51.85%)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些教材中没有但自己认为很重要的知识点,但只有5人(9.26%)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了删节,而11人(20.37%)承认自己基本上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的。这说明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方面的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

6.研究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践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发表过一篇论文的语文教师有36人(80%),发表过两篇的只有21人(48.15%),发表过三篇以上的仅有6人(11.11%)。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较过去来看,已经有了一定的增强,但是,从的质量来看,还存在较大问题,所绝大部分为市级刊物,省级刊物的论文只有11篇,部级期刊仅有两篇,说明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整体还有提高的较大空间。

三、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1.提高专业发展意识,构建职业发展规划,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

职业生涯规划在欧美国家己经发展了一个多世纪了,它的发展经历了职业(就业)咨询服务、面向中小学生进行生涯教育与指导、大学院校开设专门的生涯指导课程培训专业咨询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兴起、从职业规划转向人的终身生涯规划五个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对自己教师的职业进行全面规划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确立专业发展的方向,才能从实际出发,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合理的设计,使自己在不断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同时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识。同时又应具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并进而按照规划目标进行努力,并最终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

2.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培训,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更深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使教师树立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根据自身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等特征来规划自己的发展。所以,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教师进行授课技能、技巧的培训,比如组织单元教学的能力、指导学生作文的能力等等,同时要注意增强培训中教师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体验,要注重挖掘新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潜能力,尽力转变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

3.以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引领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想真正实现对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一定要从源头抓起,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掌握等方面都离不开大学的教育,因此想要全面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之适应此次课程改革,就应从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开始,以基础教育为准,进行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以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等师范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讲授技能、技巧的培训,而不是一味讲求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要强调学生的研究能力,而不是单纯提高学生的分数,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才真正有望提高。

作者:董萍萍 王潇然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二中学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诗歌赏析初中语文论文

一、抓住“题意、背景、关键词与情感意境”四个关键

1、看标题

题目是诗歌的窗口,诗歌的多数题目都能明确交待其写作主题与类别。如标题中有“怀古”“咏怀”的一般是怀古诗,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物象”为标题的一般是咏物的诗歌;题目中出现“塞”“征”等字眼的多是战争或边塞诗,如《凉州词》、《少年行》等;有“送”或“别”等字眼的一般是送别诗等等。

2、析背景

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才能全面合理地理解诗歌的言语。如: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的时代,他的诗反映了官吏的贪横强暴与他们豪华奢侈的生活以及劳动人民的饥寒交迫,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读《卖炭翁》。再如辛弃疾、陆游、屈原等,他们一生图志不能酬,诗歌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其它的如李白、苏轼、李清照等的诗歌,多与他们鲜明的个性相统一。

3、抓关键词

关键词就就是是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的字词,就是诗眼。如《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万千思绪;“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情。捕捉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捉住了诗歌的灵魂。

4、感受诗歌情感意境

诗是抒情艺术,诗人通过言语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其中,读者如果读懂了诗人的情感,就能与之相通地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这个感情接受的过程,就是对诗的抒情美的鉴赏。诗是言短意长地感染人的文学,以含蓄为上乘。读诗,通过反复咀嚼,密咏恬吟,得到一种意味,读诗读出味来,说明触及到了诗的弦外音,鉴赏到了诗的含蓄美。“意与境”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首诗读的遍数多了会有这样的感觉,或为诗人的感情打动,或为诗中气氛包围,或为诗中的自然图景吸引,这便是诗的意境。

二、用好“阅读、感悟、联系、总结”四种手段

如何从上述的几个维度去赏析诗歌呢?这需要一些技巧作为支撑。笔者认为:应该用好“阅读、感悟、联系、总结”四种手段基本的手段来赏析诗歌。

1、抓好阅读关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只有对诗歌的题目、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有了一个充分的感性认识,读者才能在此基础上去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认可作品进而学习作品的创作手段与方式方法。同时,阅读文本也是获取大部分感性材料、鉴赏诗歌的唯一和先决的条件。那么,如何去读呢?首先,要设置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相反的诗歌,在比较中读。可以慢读,也可以快读,还可以不快不慢、抑扬顿挫地读等,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意境与情感。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同时,通过读还可以抓住关键词,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等。“阅读”虽然只是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的轮廓,却给鉴赏奠定了基础。

2、感悟是关键

悟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是比阅读更高级的一个环节,是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和技巧的过程。那么,我们悟什么呢?我认为:要悟诗歌的情境与关键词。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揣摩,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营造出的氛围、《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的意境、《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基调等等。其次要悟关键词,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我们要教会学生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

3、要多角度联系并学会总结

通过悟,我们把握了诗歌的一部分内容,但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还必须联系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去分析,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地赏析诗歌。如在学习刘禹锡的《石头城》中,只把“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赏析内容是不够的,而且违背了作者创作意图。因为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朝廷里宦官专权,地方割据,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统治者以此为鉴。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学会对诗歌学习鉴赏过程与结论的总结很重要,只有对诗歌的风格流派类型、表现手法以及创作手法等进行科学总结,才能让知识在学术的心中形成系统,让学生知一而类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陌生化初中语文论文

一、现代诗语言的陌生化

现代诗语言充分凸显陌生化特征,具体表现在语言的关系换位和荒诞感两个方面。关系换位指诗中描写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事、物之间关系的相互交换,形成一种崭新的秩序。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入选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诗人将路上的街灯与空中的星星进行关系换位,学生读起来会产生丰富的遐想,带来新鲜的陌生体验。荒诞是对事物极度夸张的一种手法。如长春版九年级下册入选的食指的《相信未来》。“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灰烬”这一意象代表着死寂与绝望,是万念俱灰的象征,但诗人还是铺平灰烬,高喊到相信未来。学生读到这一节,荒诞感油然而生,引起他们对现代诗的感悟兴趣。

二、现代诗抒情角色的转换

抒情角色指作家在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分为第一人称角色、代言人角色和叙事者角色等类型。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往往引导学生从抒情角色的角度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比较古诗词与现代诗中的抒情角色,我们会发现古诗词中的抒情角色不外乎上述总结的几种类型。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即第一人称抒情角色,诗经中的《氓》通过弃妇之口表情达意,即代言人角色,《孔雀东南飞》在讲述故事中抒情,即叙事者角色。现代诗的抒情角色与古诗词相比得到了丰富转变,可以从人转换到物象,如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入选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从鸟的视角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读起来眼前一亮。现代诗中这种从人转换到物的抒情角色不仅局限于一种物象。在有的诗篇中,常常通过几种物象承担抒情角色。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入选的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臂膀”。抒情角色依次由破旧的水车、熏黑的矿灯和干瘪的稻穗等物象担当并形成转换,层层递进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效果。

三、现代诗逻辑上的变异

现代诗的一大特色是讲究非理性,即其诗歌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有很大差异。很多现代诗的诗句从理性逻辑上理解是理解不通、不合逻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现代诗时充分把握其内容展现的从理性逻辑到情感逻辑之间的变异。如长春版八年级上册入选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学生从理性逻辑方向理解,会想到离别是叫人伤感的、心情沉重的,可徐志摩却用表达轻松、愉快的修饰语“轻轻的”修饰,学生便会产生理解上的矛盾。然而从理性逻辑跳跃到感性逻辑会发现,“轻轻的”看似轻松的、不在意,更能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无比沉重与在意。总之,初中语文现代诗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现代性的特征。我们想要探索出一套系统固定的现代诗教法,就要充分把握现代诗的现代性特征。本文所述的语言的陌生化、抒情角色的转换及逻辑上的变异正是现代诗其现代性特征的一些显著规律。只有探析清了这些显著的规律,才能保证初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作者:张弘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课堂师生互动初中语文论文

一、师生互动缺乏有效的保障

虽然新课改在我国推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已经教了好多年的初中语文了,他们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他们也想着在课堂上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是随着课堂的深入,他们就又习惯性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了。这样就又造成了教师在上面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不断记笔记的学习情况。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显得乏味,让学生们提不起兴趣来学习,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从而难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师生互动形式过于单调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最为常见的师生互动形式就是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回答。这种形式虽然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了互动,但是久而久之也会变得单调,从而难以调动学生们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有一种经常使用到的互动形式就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虽然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时候能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但是这种形式缺少了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这样就使得教师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得学生们各执己见,这样是很容易让学生对相关课题内容产生误解的。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其实学生是可以作为个体、全体以及小组三种形式存在的,由于教师经常会忽略这一点,从而导致课堂师生互动形式过于单一。

三、构建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良好互动关系的有效对策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更好地学习。如果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处理得不够融洽的话,那么学生就会因为害怕、敬畏甚至是憎恶而与老师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即使进行师生互动,也很难让学生们学到真正的知识。因此,要想师生之间进行更好的互动,首先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多去关心身边的学生,让学生们感觉到老师是爱他们的,从而让他们相信老师,将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这样就能够确保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更好地进行。

2.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为了保证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更好的互动,还需要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总是表情严肃,就会使得课堂氛围变得很压抑,这样学生就很难与老师进行相应的沟通了。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这里的自由是指教师应该给学生们学习方式、学习思想以及学习精上的自由,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各抒己见,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们进行更好的互动,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3.对互动形式进行丰富。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还需要对课堂上的互动形式进行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外,也要亲身参与到学生们的讨论中来。当学生们对一个问题讨论出结果后,教师应该听清楚每一个学生的想法,然后再对他们的想法进行点评。对于好的想法要给予表扬,对于出现思维偏差的想法,要指出问题的所在,从而让学生们在学生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对学习的内容造成误解。

作者:张淑华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文本细读初中语文论文

一、情感共鸣原则

作者在创作文本时,是被情境所打动,才会有创作的激情和想法;阅读者只有认真、仔细地品读文本,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被作者的深情所打动,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初中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文本细读法既要求阅读者对文本进行细致地解读和剖析,也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阅读者对其进行整体把握。如果因文本细读造成段意曲解、思想理解错误,那就违背了文本细读的本义。

二、文本细读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目前而言,受应试教育和中考压力的影响,阅读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忽视。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课余时间被习题和补课所占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在授课中多传授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对阅读方法涉及甚少。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让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如果把文本细读任务作为家庭作业布置,学生由于缺少监督,文本细读很难取得预计的效果。

三、初中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1.诵读文本。与默读相比,诵读的优点在于心口合一,通过言语体会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本,做到心口合一,用心体会每一字、每一句传递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诵读既能做到细读文本,不遗漏文章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诵读方式,如齐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位朗诵功底比较好的男生,诵读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师:文中反复出现类似“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词句,朗读时应用什么样的语调语气?分析:由于整首诗比较长,范读学生在朗诵过程中难免有学生会走神溜号。教师在学生范读一结束后就提出问题,一方面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开始文本的推敲和分析。

2.合理切入文本深处。文本细读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方法。任何方法都有着自己的使用规范和操作技巧,在细读文本时,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之后,就可以对作品进行细致地推敲,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中有这样的叙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蕴含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穷困潦倒,没有钱找个雅座点酒点菜;“穿长衫”说明孔乙己不同于一般的贩夫走卒;“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既不同于坐着喝酒的有钱老爷,又不同于站着喝酒的贩夫走卒,是格格不入的人。孔乙己在盗窃被人抓住之后曾无力地狡辩“窃书不是偷”。尽管孔乙己认识到自己的可耻行为,却不肯承认,骨子里仍桎梏着封建文人那些所谓的“骨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孔乙己的穷困潦倒、不误正业,表面上看是他本人好吃懒惰,不求上进;更折射出这个社会对封建文人腐蚀和毒害。教师要借助“窃书不是偷”、“多乎哉?不多也”“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等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精读文章,体会时代背景对文本中人物命运的影响。

3.文本比较。本文比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收集一些具有共性但不完全相同的作品给学生阅读。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文本比较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例如,《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同为的作品,但二者所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晚秋,此时离开故乡去往广州,途经长沙橘子洲,回忆起青年时代的少年生活。《沁园春•雪》写作于1936年2月,此时的在陕北地区从事革命工作,准备带领队伍开赴抗日前线。教师应指导学生收集有效资料,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主题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文本对比实现对作者创作经历的整体把握,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归纳作者的思想主线。近年来,新课改的颁布和实施对初中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体会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体会文章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细读文本,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流淌的细腻情感;才能领悟到中国语言变化多样的独特魅力;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让学生成为知识丰富、情感细腻、具有自主思考能力和独特审美品格的新青年。

作者:刘妍瑾 单位:河北省河间市黎民居乡初级中学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阅读教学效率初中语文论文

一、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教与学充分互动的过程,需要的不仅是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的学,学生才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目前,学生缺乏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教师留给学生阅读时间少,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学生自身缺乏阅读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将精力过多地放在考试点上,而忽视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严重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一)提高教师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现代教育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最重要的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快速转变,不断提高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课改开始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给教师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分配教学内容,让学生拥有充足的自我阅读时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效率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模式,根据阅读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设置合适的教学情景,例如:在进行《背影》这个课文的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注重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推动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让他们深切地感受阅读过程带来的快乐,以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如采取合作学习的阅读方式,将学生任意分为几个小组,让小组的成员相互帮助,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紧密联系语文教材,拓展语文阅读范围

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有着重要的指导地位,必须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针对不同的题型、课文内容选择最合适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进行《白鹅》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捕捉白鹅所代表的事物,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阅读思路。与此同时,根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范围,在图书馆、书店等地方,寻找与之相关的文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四)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根据学生的爱好、成绩等制定不同的阅读内容,在调动各种器官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最合理的分配,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练习,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新课程要求下,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不断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增强,从而推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很好地满足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语文学习范围,丰富语文学习知识面,让学生有选择性得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是推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断创新的重要途径。

作者:李永新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因材施教教学初中语文论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初中生会被教学中比较困难的内容和极其容易的内容挫伤学习积极性,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如果学习难度比较大,则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优秀的学生而言,如果学习的难度比较低,则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因材施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针对不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及要求,可以让每个阶段的学生都充满斗志,激发学习动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因

(一)教师素质问题

因为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很难因材施教,导致因材施教的综合效率不高。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专业素质不足,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不够,当教材与文章拿到手的时候,不能对其内容进行准确无误的掌握,因为内容掌握得不准确,导致教学方案制订缺乏有效性,所以,教学中会存在很多问题。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导致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优点及长处进行充分了解,导致因材施教不能良好进行。

(二)班级人数多问题

现在,中小学班级人数比较多,教师要想在这样一个大容量的班级中因材施教非常困难。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想法,且性格特点大不相同,对于学习的方法和见解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性格特点都要有所了解并据此制订教学方案不现实。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业入手,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总结。

(三)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的难点、重点及内容都发生了改变,针对教学时间比较长的教师而言,对教材内容倒背如流,教师想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高效教学,就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在备课上浪费的时间就比较多。中学班级的容量比较大,教师还兼任班主任一职,所以,因为烦琐事的困扰,导致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及精力因材施教。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对新教材内容的掌握很容易,但是要想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不易。

三、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因材施教的方法

(一)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成正比。因此,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加深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并将二者与语文课堂相融合,并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为提高教学质量,要运用不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根据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进行满足。

(二)了解学生

班级中的学生是存在差异的,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低,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因此,学习语文能力也就比基础差的学生高,还有的学生会排斥语文学习。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不同的,因此,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水平等,从而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订科学合理教学方案,进行有效教学。

(三)了解初中语文教材

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对教材结构及大纲有所了解。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任务的安排。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后,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不仅可以让基础差的学生不丧失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达到较高学习要求,从而因材施教。

(四)安排课后练习

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进行课后练习的安排。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掌握能力和学习能力安排合理的课后练习。为了帮助每一层次学生进行课堂知识回顾,教师可以运用作业辅导和课后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的储备更加坚固。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基础进行课后练习,比如,针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应该进行拓展能力锻炼,进行作文练习,针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要对其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运用这种方式,学生的语文基础才会牢固。综上所述,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接触面比较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吕定波 单位:习水县二郎乡中学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学生综合性学习初中语文论文

1、教师问题

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唯一的引导者。所以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1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语文教学来讲,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所谓的综合性学习主要就是指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学习语文一门课程而是通过与其它课程相结合。所以作为语文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讲,必须要牢固树立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问题,作者设计了相关问卷,对此问题进行调研,得出以下结果:

1.2语文教师欠缺综合性学习知识

同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综合性的学习可一个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序列的安排,不能将其当做是一种单纯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综合运用练习的背景材料,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建立在师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资源利用方面的课程资源的学习内容。

2、教育主管部门的影响

所谓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然而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紧紧对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国内一些大的出版社所出版的教材予以重视,但是对于其他的方面的工作重视程度并不够。

2.1从新课程标准

实施到现在,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以及学校的教师或是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均没有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评价的指标。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语文学科中,在其他学科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初中学校的对于语文综合性教学方面存在着教师上课与不上课一个样、教师上课质量上好上坏一个样,这无疑给语文教师形成一种坏的影响,即学校没有考核,可以不用认真去做。

2.2学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人才选拨考试的长期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是以考试为中心,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升学考试,教学的内容就是以考试的内容为主,考试考得内容就是平时讲授的重点,考试不考的内容即便是在生活中应用很广,也不会成为教学的重点,只是片面追求高分成绩,将学生的其他各育置之不理,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结语

在上文中对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释,作者针对此类问题给出了一些不完善的意见,希望的了相关领域专家的指正。

作者:田冬梅 单位:河北省昌黎县第三中学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思辨能力培养下的初中语文论文

一、思辨能力缺失原因分析

要实施思辨式教学,教师首先要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而当先中学语文教师多源于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加上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致使知识储备不完善而影响课堂的思辨教学。另外,考核方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从中考的阅读理解题看,主题上多与感恩、励志、歌颂相关,作文题材也多属于这一类,而需要采用思辨式回答的社会性问题较少,阅读理通常是采用标准化答案的方式给分,而作文题目往往是出题者已经预设了考生所应站的立场。这也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功利化的非思辨教与学的方式。而欧美国家抽象性议论的式的中学语文考核则注重对考生客观辩证的理性思维和成人价值观念的考量,国内这种青春期的抒情是难以胜任的。

二、中学语文课培养思辨能力路径

要想通过语文实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依赖于社会价值环境的改善、教育目标与考核体制上改革、以及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理念及方法的革新。从学校教师的角度上,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丰富知识储备,鼓励思辨行为

教师的知识含量与对学生思辨行为的态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相比之下,高中、大学教师比小学初中教师更倾向于鼓励学生的思辨行为。而同为初中语文教师,博学的教师的课堂往往更加开放、讨论活跃,而不注重知识更新的教师则更喜欢用填鸭式教学。可见,知识储备本身会促使教学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全面的知识利于初中语文课中涉及的多题材作品的诠释,如在讲解课文《窦娥冤》时,可将讨论拓展到伦理学、心理学领域;讲解《美猴王》时,将知识拓展到宗教、历史领域。

(二)营造轻松平等氛围,诱导学生思考

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是促进思辨行为的关键因素,应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授课模式,而应让学生平等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但也要摒弃以往教师预设立场的提问,致使所有的学生参与都是为了教师自己引出的正确答案服务,导致学生对参与行为的厌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还是在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必须摒弃教师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将教师从真理代言人的角色转换为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可以采用辩论、讲演等形式鼓励学生就某篇课文的自我观点与以表达。

(三)创新思辨培养方法

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多数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会形成定式,将其从定式中拖出不是仅仅靠鼓励思辨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授予学生一定的方法,如对比、批判、联想、反思等。如可让学生将《巴东三峡》与《周庄水韵》进行比较阅读,或国内课文与国外文章比较阅读,从而对写作技巧进行理性客观地评价;而对《阿Q正传》,则可以从批判和内省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结合自身及国外历史及文学作品人物进行思考,阿Q精神胜利法是不是中国人特有的,在个人的生存以及社会的进步中起什么样作用等,从而实现学生在拓展知识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综上,中学语文属于一门基础学科,在其多维度的学习目标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仍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为这一能力决定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科学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王妍妍 单位: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锦釆中学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论文

一、要从学生的学习角度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不能把教师自己的解读结果强加给学生。举个例子,解读七年级下册第一课《从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第一二遍上课,是按参考资料上讲的,板书如下:百草园(对比)三味书屋(乐)(苦)从上第三遍开始,关注到学生的感受,主要板书改为:百草园(对比)三味书屋(游戏乐园)(求知乐园)以上两种板书设计,是对文本的不同解读的结果,区别主要在于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不同感受。为什么会把三味书屋的生活解读成是“苦”的呢?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吗?不是的。你看,在那里读书,学生可以“到后园爬上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师有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所有这一切,都是小孩子自由、快乐生活的写照,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自由快乐的心理。从小孩子的角度看,三味书屋的确是求知的乐园,而不是枯燥无味和苦。

二、要从作者的写作角度来解读文本

要想成功解读文本,就要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作者所选取的自然的、生活的图景,经过思想的渗透、情感的倾注,就不再是原先的个别的生活图像的复现,而形成了有情有境、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一种典型生活空间,一种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更能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例如,读鲁迅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五书屋》以及读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他们都是从小镇走向大都市的,大都市里人心叵测,环境乌烟瘴气;与这些作品表现小镇上的那一份温馨,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形成对比。《社戏》中,偷了六一公公的豆,六一公公非但不责怪,还夸他的豆好,还要送给孩子们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更是写了小孩子顽皮、无法无天的一面:为拨何首乌而弄坏了泥墙;把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站在高高的石井栏上跳下来……《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再现出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善,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发的人性美、人情美,编织、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即使硬给他还要退回去;实在难于推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这里虽有贫贱之分,富人却乐善好施,如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不因家境富实而盛气凌人,而能够常常体恤穷苦人,送给老船夫鸭、粽子等;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这里未经商业文化的侵染,商人亦好义远利,如屠户见老船夫前来买肉特意切一块好肉给他,执意不收老人的钱。杨文兵、翠翠、天保、傩送、商客、妓女、船工,各式人等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淳朴的原始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往来的船只,弯弯的山路,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以上所举这些,并非完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小镇上温馨生活的一面,寄托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三、要从编者的编排角度来解读文本

为什么要从教科书编者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呢?因为教材的结构、课文的选择、课后练习的设计等,都体现着教科书编者的眼力和智慧,都有他们的设计意图。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了解教科书编者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某篇课文或某个教学内容在某个单元或某册书中的作用,从而选择教什么和怎么教。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编者告诉我们:本单元就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陈涉世家》一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司马迁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如实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爆发的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人物传记的节选,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因情真意切感动过无数读者,我们把它拿来与《隆中对》参照阅读,便于加深对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和理解。以上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这对今人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这个单元还将五首词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学习。这五位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风格差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以上这些,就体现了编者对本单元的编写意图,也是我们解读文本、进行教学的重点。文本的教学解读,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但最终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文本解读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杨国强 单位:镇康县勐捧中学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多媒体应用下初中语文论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多媒体技术凭借着其独特的魅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多媒体给学生以不同的视频、音频和图像,把本来枯燥无味的语文教学变得生动而有趣,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对语文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对语文课堂产生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应用能力的提升。如在《小石潭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小石潭优美的景色视频,再加上对小石潭的描写,让学生把对小石潭的感受说出来,并且把它写出来对小石潭中出现景物的感受。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于作者的心情的理解。再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于景物的描写加深印象和朗读效果,伴随着音乐,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朗读感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凭借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于更丰富的知识和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通过感觉器官获得了最大的信息量,使语文课堂得到了最大的优化,不仅增加了课堂学生知识的吸收量,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语文课堂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而是更加开放化,这样语文课堂就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它不但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还可以将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形式展现给学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延伸和发展。

3.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感受和突破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理解。对一些教学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原本难于理解的知识,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和突破。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简介,以及作者和闻一多先生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教学出示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和练习的方式,不断地积累词语和优秀的片段,更好地品味闻一多先生的高尚的品质和精神,环环相接,步步相扣,逐渐深入,曲尽通幽,最大限度地掌握和体会文章的重难点。

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

1.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使传统的作业批改模式发生了变革。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给予作业以丰富多彩的批改方式,教师可以针对课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变换从而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通过结合多媒体对当堂作业进行批改,使学生对于作业变得不再害怕而充满兴趣,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把作业留在课下的习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多媒体课件成为语文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从而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帮助。

2.多媒体可以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轻松地完成,使许多的课下作业能够当堂完成,提高了课堂效率。

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视野有课堂伸向课外,使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对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可能。通过观看课件,使当堂作业当堂完成,既加深了记忆程度,又提高上课效率。师生之间可以更好地交流和沟通,增强了师生的感情,这样对于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改善作用。

三、要适当地,高效地提高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虽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注意区分主次。

尽管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地掌握重难点,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但是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把多媒体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切不可因小失大,切不可完全将多媒体来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忽视语文本身的阅读,以及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切不可让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而忽视真正的语文教学,让多媒体的效果代替文学语言的魅力而占据课堂主体。例如,在《晋祠》一文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来展示晋祠悠久的历史特点。在学生渐入佳境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配合多媒体进行朗读,从而让学生从过多的视频中抽出时间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思维的培养中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

教师还要注意尽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是要给学生预留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象感受到文本的内涵,还要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以及独立思考完成语文能力的提升,切不可让多媒体课件代替学生思考,出现多媒体课件使用过多过滥的情况。教师除了关注多媒体课件带给学生的正面影响之外,不要忽略了师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人机对话削弱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总而言之,教师要想让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高效应用,首先,要学会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多媒体课件。其次,教师要摆正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位置,不要让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要让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辅助作用。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扩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语文应用能力。

作者:张春苗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初级中学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写作策略中初中语文论文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写作内容的空洞现象

现在初中生的作文当中存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写作内容的空洞。他们在开始写作文的时候就总会觉得没有内容可以写,同时会对写作产生恐惧和排斥的心理。初中生的写作大部分还是应该以从生活出发的一些感想为主,所以,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经常性地带学生去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主题和感想,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写作训练,这种方法对帮助初中生积累一定的生活素材有着很好的效果。

(二)主动性的缺乏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很多时候教师还是没有从传统教学的模式当中脱离出来,总还是一味地进行讲解,而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严重的弊端就是严重抹杀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应该具备的主动性。通过这种模式进行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最后只会让学生逐渐的丧失了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写作上变得更加依赖老师,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

二、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简析

(一)加强学生的练笔训练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练笔训练的同时,也要保证课堂的高效性和有效性,既要设计有趣的开端,也要拥有良好的结尾。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关于练笔训练的开头都还是做得挺好的,遗憾的是练笔训练的结尾部分,也就是对于新课程后面的巩固环节。这个练笔训练的巩固,就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当中要求的内容而设置的课堂练笔。初中生没有太多的写作经验和写作素材,因此,就更要加强他们在平时的训练,这样才能够写出好的作文。

(二)从生活中寻求写作的素材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枯燥的事情,想要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生活入手,让他们通过感受生活当中存在的美好事情来丰富写作的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就是要教会学生要观察生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只有先学会了对生活进行观察,才能够把生活当中的各种细节性的东西记在脑海当中,在写作需要的时候才能够及时地把这些元素调动出来进行创作。教师也可以自发地组织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然后再用文字对这一系列活动的内容和感想进行描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们记录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写作和生活习惯。但是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纠正,虽然是描述生活,但也要注重词语的运用,不能用大白话,要尽量保持语言的优美性。

(三)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宽初中生的知识面

阅读本身就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当中所应该具有的一种良好习惯。阅读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面,还能够陶冶情操,给我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对初中生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对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缺乏了解,在这种知识背景下,他们自然也就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因此,在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提高阅读量同样也是非常有效的一条途径。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学生首先要对这篇文章的作者进行充分地了解,了解他的生平以及创作这篇文章时候的心境,这对于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增大阅读量的同时,学生还可以逐渐建立更加健全和缜密的思维系统,对提高初中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不只是教师,家长也要尽量监督学生让他们阅读大量的书籍,虽然阅读应该是自发性阅读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通过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会让他们更快地适应阅读、喜爱阅读。

(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方面的措施

一般的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之后,都会把作文交给教师,教师进行批阅后再发给学生。大部分教师会选择一些写的比较好的作文当作范文,给全班同学展示。但是存在一种循环现象就是,能够写出优秀范文的学生几乎是固定的,这样的教学模式结果就是在写作水平上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经常受表扬的同学的写作水平会不断提高,而写作能力的不强的同学依旧不喜欢写作。所以教师对学生作文批改后的讲评环节也是尤为重要的,它是对学生下一次写作兴趣的一种连环激发。要想真正提升语文写作教学的质量,就得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环节。首先,可以采取的一种模式,就是同学之间互相交换进行批改,教师把学生的作文收上来之后,先随意地发给学生,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批改,这个过程要完成的就是类似于语句改错,找出所批作文当中的错别字,语句通顺与否等,这样,他们在以后自己的写作当中就会格外注意这些问题,同时还能学习别人的一些写作思路。然后教师再进行最后的批阅,教师的批阅不仅要对作文本身进行批改,也要对批改过这篇作文的同学的批注进行批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在写作水平上一定会获得很大的提高。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给予高度的关注。

作者:许艺虹 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嘉惠中学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信息技术初中语文论文

一、教师教的角度

(一)提供学习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传统教学中教学资源有限,教师只是借助有限而单一的资源来进行教学,并不能全面而真实地展现文本,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用多种信息来动态而生动地再现文本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使得教师的教学更为灵活,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校内外的教师设立互动平台,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交流教学心得与经验,这样更利于教师的深入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能够与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更利于教师形成教学特色。

(二)减轻教学负担,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板书,费时费力,而且往往由于书写不清、能见度低,而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正确认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教师从大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在备课时,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案,充分运用图片、声音与动画等来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并存储于电脑,这样在课上教师便不需要再进行大量的板书,只需要进行相应的操作,便可以将所要板书的内容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地呈现于多彩的大屏幕之上。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节约教学时间,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同时也提高了可见度与清晰度,使坐在教室内每个角落的学生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板书内容。

二、学生学的角度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枯燥的讲述式教学,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经历学习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兴趣与成效。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富有趣味性的导入能切合初中生喜新求异的心理,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把学习当作一件礼物来接受,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与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富有活力与魅力,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鲜艳斑斓的色彩、形象直观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生动逼真的画面,这使得学生的眼前为之一亮,学生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不再是枯燥单一的事与物,而是更加富有动态感与直观性的画面与音乐。这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长期保持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学习行为,不断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进而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激情。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这一课时,为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与积极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文本,课上我精心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制作有图有文的精美课件,在课件上向学生展现相关的图片,播放相关的场景,为学生塑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视听感官上的多种冲击,从而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对学习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与认可,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样的教学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学有成效

语文教学并不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识字学词析文的、只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等多方面的提高。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枯燥的知识学习寓于丰富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眼中原本枯燥无味、没有生命的文字转换成集图片、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如闻其声。这样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够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对文本的真正解读,促进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高。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关于父亲买橘子的那一段,如果只是单凭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阅读,学生的理解只能局限于表面,无法深切地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深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语言教学的不足,我们可以在课前收集相关的图片等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课上不要急于让学生阅读,而是先让学生来观察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图片。在此基础上再展开阅读,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主动阅读,便可以将这些文字所描述的场面浮现于脑海,这样学生便会对文字描述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湛与巧妙,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改革的重要契机,但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大挑战。一方面我们要认清当前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研究新的教育形势,要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树立新观念,运用新思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对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真正实现高效教学。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它并不是完美的,在为我们带来优势的不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不足,而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要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以新理念、新思想为指导,在不断的学习与运用中进行创新与总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使之成为推进教学改革进程,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凤荣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总校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论文

一、概述阅读问题设计及其原则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环节对阅读教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指的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教学材料进行阅读和理解而设计的一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学材料,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想要去了解这些材料。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教学材料的内容。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就要设计一些比较优秀的问题。以下,是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1)设计的问题要与实际教学结合,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内容、不能超出学生的适应能力;(2)设计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要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与想象空间;(3)设计的问题要联系教学材料,对教学有实际的引导作用,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

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当前的困惑及对策

1.当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困惑。

阅读教学法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但是效果还不够明显,通过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育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问题设计单一化。有一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采用同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对这些问题早已经司空见惯,很难提起兴趣继续阅读,这就促使阅读教学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2)问题设计没有体现实际应用意义。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实际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只是一味追求问题数量的多少,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思考他们所要猎取的内容,导致了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2.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

(1)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科目学习。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些问题中,从而帮助他们对教学材料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教学仪器来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比如现在初中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的投影仪、幻灯片等等。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故乡”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故乡这篇文章的视频,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视频,可以使学生感受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未提及的,然后通过提问与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来完成阅读教学。(2)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相适应。每一个学生对新事物与新知识的接受与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适应能力。只有这样设计问题,才能使阅读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成功”一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有所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应该包括不同类型的学生。这样所分出的小组全面性更突出,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分完组后,教师可以让每一组都来讨论对成功的认识与理解,然后每个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3)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探索能力相适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如何才能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就要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突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如在上述问题“成功”一节中,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由辩论的时间,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来进行自由辩论,看他们哪个组的论据更加具有说服力。通过自由辩论,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未知生命的探索欲望。这样,阅读教学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育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所以,它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文化的传承效果。因此,本文从何如进行阅读教育、阅读教育中设计问题环节的注意原则以及现阶段阅读教育依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剖析,提出了一些设计问题时的具体对策。通过这些措施,能够真正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效果。

作者:杜莉 单位:江苏淮阴市淮阴区杨庄九年制学校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主体性初中语文论文

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虽然兴趣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思想自主选择的结果,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策略来影响学生思想的选择。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想尽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环境最能够给人发自内心的感受,理想的环境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进去,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让学生喜爱上这种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为此,教师要通过营造恰当的学习氛围和幽雅舒适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以及迫切求知的动力。在人类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夸奖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积极地满足学生这种需要,不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体验到学生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运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对课堂学习环节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中教师营造的和谐安全的氛围和环境,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功感,能促使学生快速地走进学习环节中,共同营造出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减轻学生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厌烦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中。同时,面对这些正处于青春期时期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尊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避免和学生发生正面的冲突,即使学生有不妥当的做法也要想办法来说通学生,确保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教育改革之后,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教师的一些教学活动都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这也正是我们新时期新时展所求追的教育方向。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能够让学生成为一名栋梁之才,为祖国乃至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经过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之后学生纷纷走入了初中课堂,而由于他们接受教育的环境或是自身学习能力的不同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当我们面对这些水平不一的学生时,不能够用统一的标准去分析和看待,要想真正做到自己的教学能够满足所有层次的学生,面向全面,就必须全面分析每一位学生现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并想尽办法设计出能够满足全体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教师的关爱、理解和信任是每个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重视每一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利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课堂中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和特点。积极引导为一位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重视起自主学习方式,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只有这样,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才能够会比较积极的投身于自主探索活动中,自愿凭借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合作方式来探索取得新的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使语文课堂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利用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知识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情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为学生创设出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并且利用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为学生的想象提供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这样在无限美好的想象中,学生便会十分积极和主动的参与到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创设出更加愉悦、和谐、宽松的人际交流情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让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交流欲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交流能力,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来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环境,通过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营造适宜舒适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情境等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感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丰富的形象能力。

作者:柏玲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