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中医论文范文

中医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23 03:49:52

中医论文范文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医院的临床中药学论文

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临床中药学服务,可紧密医、药、患之间的关系,提高药师的临床药学服务质量,完善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体系,保障患者安全用药,技术路线见图1。药学查房工作模式[8]应为随医查房和独自查房相结合,包括对治疗药物的监测、中药配伍的研究、中药和西药联用的研究、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等;通过每周组织病例讨论,将经典的、具有中医治疗特色的疑难病例整理成册;设立专门的临床药师咨询窗口,不断完善临床中药学服务体系[9],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学服务。

1规范药学查房的工作模式———随医查房和独自查房相结合

跟随医生临床查房时,应初步掌握患者的病情,查看患者的病历及药历,了解疾病性质、治疗方法、生化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等;查看护士工作站患者的用药记录,审核输液单药名、药品滴注顺序、输液时间与间隔是否符合时间药理学,有否配伍禁忌[10]等。并在查房记录表中记录重点患者的疾病、用药情况,用药解释等(见图2)。药师除了回答医师的提问外,应对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建议;查房结束后,用药中存在的疑问可通过查阅资料、在小组内进行集中讨论予以解决,而对不熟悉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则需进行系统学习。临床医师的专科用药知识可能比药师丰富,这与其专业医学知识以及对患者疾病的熟悉程度有关;也与其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有关。如果药师能多掌握相关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就可在专科发挥其应有作用,尤其是在复杂性疾病联合用药出现相互作用难以鉴别时,药师应发挥其专业特长。以中药注射液舒血宁为例,可以根据临床用药习惯,从患者基本情况、临床诊断、病程、药品使用情况(包括给药方式、溶媒、滴速、用法用量、用药时间、停药原因、治疗效果及是否按中医辨证给药等)、合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10]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获得舒血宁注射液的临床使用数据及不良反应数据。除了随医查房外,应定期进行药学查房(每周2次),查房前一天药师应阅读患者的电子病历,熟悉患者的基本状况、病情、用药情况,做好详细记录。查房时,到病床前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交流,了解疾病治疗前后的变化、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不适症状等,并向患者讲述基本的用药知识,回答有关提问,减少因不清楚用药原因而自动停药情况的发生,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在门诊,药师对患者的病情不了解,回答问题的针对性不太强,只能按药理作用回答;而药学查房,不仅为药师提供了与患者交流的平台,且可做到将“面向药品供应”转变为“面向病人服务”的优质药学服务。

2参加病例讨论

前期参加医生科室内的疑难重点病例讨论,做好相关记录;随后科内展开病例讨论;通过定期病例讨论分析,将经典的、具有中医治疗特色的疑难病例整理成册,使临床用药建议更科学、合理。

3合理用药宣教

合理用药的宣教应包括制定基本药品目录手册,并分发给临床医师;制定抗菌药物、高危药品、精麻药品管理目录、中成药、中药小包装饮片目录;为临床提供最新药学知识及本院的用药情况;每季度制作合理用药宣传手册及用药小贴士,派发给各个病区。

4设立专门的临床药师咨询窗口

在临床做好药学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应增设临床药师咨询窗口,每月定期派临床药师为患者进行用药解答;将具有中医治疗特色的疑难病例整理成册以供查阅。

5定期总结并改进

对临床药学工作应定期进行总结,如对医护患进行问卷调查,对近阶段的药学服务工作进行分析,找出不足,及时改善,使药学服务更上一层楼。

6小结

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势在必行,是适应中医院医疗工作的客观需要,并将中药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发展,紧密医、药、患之间的关系,完善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体系,保障临床安全用药。

作者:顾晓玲朱江陈丽华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药剂科

中医论文范文:基层中医护理论文

1基层中医院护理发展难点原因分析

1.1医生对中医护理缺乏认识中医院虽然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但医生热衷开中药汤剂内服,或是中药制剂输液,而忽视中医传统的穴位按摩、刮痧、拔火罐、中药熏洗、耳穴压豆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即使护士想使用中医传统疗法,也要有医嘱护士才能执行。一些医生还认为,按摩、刮痧等有专门的康复理疗师,护士没有这种资格,导致中医护理人才无用武之地,中医护理技术越来越生疏,最终被忽略甚至淘汰。

1.2科研薄弱由于中医护理起步晚、学历偏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2],尤其基层护理人员临床应用中医的机会不多等,导致中医护理人员科研意识淡薄,能力不强,质量不高。加上护理科研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且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故而难以得到相关支持,从而阻碍了中医护理科研水平的提高。

1.3中医护理业务开展受到制约中医院校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临床后,其所学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没有实践的机会[3]。因为医院有专门的康复医生和康复技师,且他们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而护士没有。医生和护士也想使用一些简、便、易、廉的中医疗法,但却怕承担无资质操作的责任,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导致尽量采取其他方法替代。

1.4中医护理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中医护理的发展要给护理人员一颗定心丸,要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医疗行为规范的许可。然而《中医药条例》和《护士条例》都没有中医护理方面的内容[4,5]。尽管《中医护理学》教材有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作规程,但中医护理人员的从业资格没有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同时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几乎全部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内容,涉及中医护理的很少甚至没有,导致中医院校护生的知识不断西医化,这将阻碍中医护理队伍的建设与发展[6]。

1.5护理队伍自身原因由于中医理论深奥、抽象、枯燥难懂,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加上护士资格考试基本为现代护理内容,导致中医护理人员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护理操作实训方面,多数中医院校购进了现代护理技术所需设备,而中医护理技术设备则很少购进,甚至根本没有[6]。护理操作技能竞赛也大多是现代护理操作项目,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很难体现,导致中医护理人员逐渐走向西医化。

2对策

2.1加强继续教育针对中医护理人员缺乏和中医理论基础薄弱的现状,护理部应制定继续教育分层次培训计划,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强化学习。①邀请本院多名老中医分批授课,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②开展中医护理师承教育,资深中医护理专业人员带徒,每半年组织一次师承教育考核,对出色完成师承教育计划的老师给予奖励。③选送护理骨干到上级中医院进修学习。④运用视频,反复观看穴位讲解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等。⑤请理疗科的医师进行手把手教学。⑥情景模拟,互做模特,相互演练,共同交流。⑦科内应以《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常规》[7]为标准,制定培训计划。⑧护理部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不定期深入科室现场指导和考核,使全院护理人员形成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氛围。

2.2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的护理特色和优势对防病治病、预防保健具有重要意义。各科室应根据本科的优势病种,对疾病进行分型辨证,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如腹部术后腹胀患者,取足三里、支沟等穴进行按摩,以通经活络,调理脾胃,生发胃气,从而减轻腹胀[8]。对睡眠质量差的患者,取神门和皮质下耳穴进行压豆,以改善患者睡眠状况。通过传统疗法,不仅可以体现中医护理优势,还可以使护患关系得到改善,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2.3取得领导支持等级中医医院达标是领导最关心的问题,护理部应抓住机遇,向领导多争取、多汇报,赢得领导的支持。①引进中医护理人才,充实护理队伍。②每个护理单元建立中医治疗室,配备中医护理技术设备。③从经济上对中医诊疗项目进行倾斜。医院应按收费项目的30%给科室以补贴,提高护理人员的薪酬,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对各科住院患者开展中医辨证施护,中医操作开展项目有十余项,效果得到了患者的肯定,也为医院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2.4依靠国家政策支持中医护理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支持。①应提高中医服务项目价格,体现中医护理技术的服务价值。②应利用新农合和医保系统的惠民政策,适当提高中医医院中医护理诊疗项目的报销比例,促进中医护理服务的发展。③应给中医护理开辟“绿色通道”,将护士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权利与义务纳入《护士管理办法》和相关行政法规,也可采取考核、颁发护士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资格证等方式规范护士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行为[9]。④国家应对中医院的中医护理人员编制有强制规定,要求其达到一定比例。《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2011~2015年)》指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10]。这如同给中医护理打了一针兴奋剂,对中医护理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5重视护理科研各级管理部门在科研招标项目中,应设立中医护理专项,以鼓励中医护理科研。同时应设专职护理科研人员,深入开展护理科学研究,让中医护理科研成果进入西医院,走出国门。

2.6转变观念,加强护理队伍自身建设作为中医院的护理管理者,既要加强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更要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医经典文化深入挖掘、发扬光大,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优势。①统一思想,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她们充分认识中医护理在医学领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中医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②建立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对中医特色护理内容也要作为护理的考核指标,护理部不定期深入病房,掌握中医护理实施进度,如询问患者生活起居、饮食调护等中医特色健康指导内容掌握程度,了解采取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施效果,使中医护理真正落到实处。③根据疾病辨证分型不同,各科室制定中医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患者或家属,同时给予具体讲解,这样既有利于患者理解和重视,又有利于中医护理内容修订和完善。④开展现代护理知识与技能比赛活动,同时也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比赛活动,使两者结合起来,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尽管中医护理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医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1]。我们坚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开拓进取的中医护理人才,中医护理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向辉煌。

作者:华翠萍单位:通山县中医医院护理部

中医论文范文:肺胀病人的康复指导及中医护理论文

1.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保持病室安静,环境整洁,远离可诱发的因素,如吸烟、二手烟、粉尘、刺激性气体等,保持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避免对流风。起居有常,春天早睡早起,夏天晚睡早起,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晚睡晚起。

(2)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可多食一些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食物或食疗方,食物有萝卜、百合、木瓜、橘皮、杏仁、梨、山药等。食疗方有薏苡仁杏仁粥,配方:薏苡仁30g,杏仁10g,大枣10颗,冰糖少许。将薏苡仁和大枣放锅内加水适量,置大火上烧沸,再用小火熬煮至半熟,放入杏仁,熬熟加入冰糖少许即可,有祛湿化痰止咳的功效。

(3)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中药冷了应该煮沸,待其温了再服用,不可加至半温时就服用。

(4)情志护理: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的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下棋、写字、画画、听歌曲等。

(5)家庭氧疗:每日至少吸氧15h,并应告知患者吸氧的流量,如何湿化以及用氧安全的注意事项,如防震、防油、防火、防热等。家里有条件者,可去海滨及林区疗养,以获得清静、湿润,促进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可缓解患者缺氧、气急等症状,告诫患者不宜去海拔高、空气稀薄、血压低的高山地区,以免加重呼吸困难。

(6)病情观察:①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的变化,如发现患者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四肢发凉、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痰热郁肺、痰黏稠难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咳嗽无力时,应协助病人翻身叩背,体位引流,帮助排痰,同时加强口腔护理。②呼吸困难、紫绀时,可取半卧位,立即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2.施护要点。

(1)痰热郁肺证:病室温度宜偏低,衣服不宜过暖,汗多者应及时擦汗更衣;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之品,可配食枇杷叶粥、鲜芦根粥等以助清热化痰;痰多者注意排痰,可服竹沥水、川贝粉等以化痰清热。

(2)痰浊阻肺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暖、阳光充足、干燥通风;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甜食、油腻食物,除食柑橘、萝卜、苹果外,可用陈皮、麦冬泡水代茶饮,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不宜思虑过度,以免伤脾生痰。

3.并发症的护理。

(1)窒息:观察咳嗽咳痰的变化,详细记录痰液的性质和量;对痰液排出困难者,鼓励多饮水或雾化吸入,协助病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如病人突然出现躁动不安、呼吸急促、喉中痰鸣,应及时吸痰,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褥疮: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无碎屑,发现潮湿及时更换;卧床患者加强皮肤护理,密切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可帮助病人每2h翻身1次;在易发褥疮部位放置气圈、海绵垫,可用红花酒,每日按摩骨骼隆突处2~3次;可卧气垫床。

4.康复指导。

(1)缩唇腹式呼吸:取坐位或仰卧位,左手放胸前,右手放腹部,先用鼻吸气,然后缩唇,腹内收,胸前倾,由口徐徐呼气,尽量将气呼出,吸与呼之比为1∶2或1∶3,每分钟做7~8次,每次10~15min,每天2次。

(2)呼吸操:晚餐后2h,选择室外空气清新之地,先慢走10min,然后站定,面对明月,两脚分开与肩平,两手掌相搭,掌心向上,放于脐下3cm处,双目平视,全身放松,吸气与两乳之间,收腹,再缓缓呼气放松,持续0.5h即可。

作者:董瑞臻王江田单位:山东省诸城中医医院

中医论文范文:市场环境中医院成本核算论文

一、当前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现状

(一)盲目追求全成本核算以往医院管理者对于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医院的管理只是简单的事项收支核算管理,但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医院经营管理的软件层出不穷,全成本核算软件在各大医院中推行开来,虽然全成本核算软件给医院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很多医院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研和考察,就盲目采用,这也导致了人力与物力的浪费,让成本核算工作不能够顺利的开展。

(二)只作为绩效工资核算依据有些人认为,所谓的成本核算就是通过收入分配和相关的支出确定科室收支结余,然后按比例计算各科的绩效工资数额。因此将成本核算与绩效工资的计算等同起来。不可否认依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绩效工资的分配与成本核算相结合,并通过将个人利益与成本挂钩,可以促使各科室加强管理,降低运行成本。但成本核算更重要的目的是加强医院整体管理,增收节支,提高两个效益,只作为绩效工资核算依据,就失去成本核算管理的主要意义。

(三)缺乏统一、科学、规范的方法体系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与医院财会制度没有针对医院成本核算的原则与方法做出相应的规定,所以,各医院科室的收支范围也存在差异,部门之间的成本分摊也是没有规则秩序,在医院中没有完整的成本核算账薄和报表体系,各医院也都是单独制定了自己的核算方法,所以,导致成本核算结果的价值降低,直接影响到医院核算的效果。

二、加强成本核算管理的对策制定与实施

(一)强化成本核算管理意识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的管理意识,让其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明确成本核算在医院中的重要地位,清楚成本核算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成本核算管理意识教育,定期组织进行盘点,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纠正处理,做到事事有人管。在医院的经费收支方面,要做到专人管理,并且构件经费审批制度,合理的控制资源的分配,避免浪费,在此过程中形成比较良性的责任制度与激励制度。

(二)加强计算机网络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医院应该主动的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成本核算与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联系在一起,让成本会计能够更加贴近工作实际,这样的信息才能够更为直接的反映出客观事实,定期对成本核算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总结出最优的方案,以帮助医院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实现最高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和完善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体系强化成本核算人员与硬件的配置,构件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制度,科学划分成本核算工作,对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业务款收缴、欠款管理、费用减免等,都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流程,并且有监督机制。

(四)完善成本核算控制手段构件完善的成本评价体现,提升管理力度,建立定期核算、盘点周期,对核算结果定期进行分析,科学判断成本的升降原因,并针对核算中暴漏的问题,及时的制定处理措施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管理决策水平。

三、结束语

伴随质保改革的进行,医院管理迎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医院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机遇,通过改革,医院能够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有效的措施办法,提升医院本身的管理水平,提升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曹兰兰单位: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心理学论文

1三神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1.1识神-主司意识思维活动“识神”原是佛教的概念,指轮回思想中接受世间因果报应的灵魂实体。道家借来表示思虑、意识等心理活动,故也称其为“思虑之神”,《医学衷中参西录》“: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盖用识神则落于后天,不能返虚入深,实有着迹象之弊。”它是以元神为基础产生的一种活动,产生后还可以扰乱元神。故道家养生,多排斥“识神”。现代医家多认为识神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体,也是大脑皮层神经电化学活动的体现。大脑具有加工各种生物信息的功能,且大脑功能与信息能量之间可以产生能量旋机,形成大脑思维,然后通过不断复制、演化、创造和提炼新的信息,使大脑内的信息快速膨胀,信息能量也随之增大,形成信息能量场,具有能量感应性。这种感应性不断增强,又产生在大脑中,最终与大脑机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体功能的意识体,这就是识神。

1.2欲神-一种本能性的欲望所谓“欲神”,泛指人源于其个体生物本能的一类欲求冲动及相应的行为,食、色、性及趋利避害是其主要体现,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紧密相关。从实质上说,此种行为在动物中多为生理性的,是在无意识下引发的,多数情况下,机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类冲动的萌发,并借助意识作出相应调控,同时还伴有某些情绪体验。

2三神与心身关系层次

心身关系是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优秀,对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判断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追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三神学说对中医学心身关系和心身结构的构建起到了奠基作用,也为心身疾病的辨治提供了重要的靶点,这主要体现在三神学说与心身关系层次紧密相关性上。

2.1从“身”到“心”关系层次-欲神这是一个低层次的身心关系,在这层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多是躯体方面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控制这类行为的调节中枢位于古皮层、旧皮层,也称边缘前脑。可以说本能性的欲求冲动多为这些系统的功能所控制。然而,传统理论多认为:“识神”可以诱发或抑制“欲神”。从生理原理来看,则是大脑皮层的感知及意识等活动所伴有的皮层神经电化学反应对皮层下较低层次中枢调控的结果。本质上,这种关系是皮质电化学反应对边缘系统功能的下行性作用,这是“身”与“身”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一些医学家则认为“欲神”亦可以沿着神经通路向上扰乱元神,影响大脑皮层的精神心理活动,但从侧重的要点来看,上行性有可能次于并弱于识神对欲神的把握。

2.2从“身”到“身”的关系层次-元神就解剖构造而言,元神与欲神位置接近,不仅包含低层次的内侧皮层(边缘系统)也囊括了脑干、下丘脑等局域结构的调控作用在内。且这些部分主要依赖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对内脏的功能进行调节。这些功能多是与生俱来的,其调控中枢为边缘系统。故多认为“元神”是一种神经电化学活动,属于“身”的范围,而且这种活动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节,即所谓“识神”主宰“元神”。因其解剖位置相近,且有的则是同一结构的不同功能,故欲神与识神之间多是紧密关联的。

2.3最高层次的身心关系-识神识神多被看成是大脑皮层神经电化学活动所产生的感知觉、思维、意识等高级精神心理活动,这些活动多是以皮层下较低层次的脑的活动(亦即元神)为物质基础,并接受了大量外界刺激后产生的。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意识、思维、感知觉等精神心理活动是以大脑皮层乃至全脑整体的神经活动为前提而彰显出来的;皮层下的结构对感受到的神经信息起到了向上传递和向下通达的作用,也可以使皮层始终处于觉醒状态。这些均是思维、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相关研究也证实,大脑半球后部的皮层和神经电化学活动是直接引起感知觉和意识等心理现象的最终整合部位,而且上述的心理现象则是依靠其余地方的神经活动引起相应部位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电化学活动的最终产物。由此可见“,识神”是心身关系的最高级层次,也是最为错综复杂的。由于意识、思维等精神心理活动是在大脑皮层及整个脑部神经电化学活动的基础上凸显,故“身”是“心”发生的基础,而“心”则赖“身”来表达。就这一层心神关系而言,大脑皮质及其活动即“身”是物质基础,意识、思维即“心”是“身”凸显的结果。但识神一旦突现,又会对“身”及低层次的心、身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三神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医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说,通过对三神的内涵与外延及三神与身心分层关系的探讨,我们不难看出,三神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身心疾病靶向治疗的理论基础,对于临床心理性疾病的诊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赵艳青滕晶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论文范文:冠心病证治的中医医学论文

一、芳香温通

1.温通心阳《灵枢•五味》曰:“心病者,宜食……薤”,这是最早用薤白治疗心病的文献记载。薤,即薤白,俗称小根蒜,味辛、苦性温,该品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通胸阳之闭结,为治胸痹之要药。《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创制多首以薤白为主药的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均以温通散寒为立方主旨。张仲景以“阳微阴弦”高度概括了胸痹胸阳不振、痰浊瘀血乘其位导致阴乘阳虚、血运不畅、胸痹而痛的病因病机。《伤寒论》温通心阳之主方乃是桂枝甘草汤,经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中桂枝用量大于炙甘草,取桂枝辛温通阳,甘草甘缓补虚,两药配伍,辛甘并用,振奋心阳,温通血脉,治疗胸痹心痛,有如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心阳得通,阴寒、瘀血、痰浊尽皆消除。

2.温经散寒在《素问•调经论》中认为胸痹心痛的病机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归纳本段文字可知,本病疼痛的病机为寒、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此外,寒邪还可损伤阳气,兼有导致气虚的趋向。所以治疗方法当以散寒、活血兼顾,并同时配合补益之品为法。从此角度分析,则《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最为适宜。当归四逆汤在《伤寒论》中治疗血虚寒厥证,其临床表现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虽未提及心痛的症状,但从症状上分析体现了血虚、寒凝血脉的病机。根据“异病同治”,病机相同则治法相同的原则,则本方可用于治疗血虚、寒凝心脉的胸痹。目前也有应用本方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如杨传印应用当归四逆汤原方,根据症状加减治疗42例寒凝心脉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疗效评价标准,则病情好转38例,有效率为90.5%。

3.回阳救逆汗为心之液,血汗、津血异名同源。《伤寒论》指出大汗大下、火逆烧针等误治因素可损及心阳。轻可出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重则出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以及“厥逆汗出,脉微细,但欲寐,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等阴阳格拒或阴盛阳衰的危重证候。此时病情危笃,全身脏腑衰竭,虽同为少阴虚寒,但仍以心阳暴脱、君火亡竭为主要病理基础。肾阳虚损虽属必然,然不致如此凶险,故为其次。冠心病心绞痛四肢不温及四肢发凉的表现,其共同发病基础为血液循环障碍。其即中医的“四逆”,四逆是指四肢逆冷,由指端向心方向发冷。芳香温通心阳之方剂多以回阳救逆的干姜、附子为君药,多配合补气药,回阳救逆,阳气运行,则血脉通畅。《伤寒论》中有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雷蕊娥等以本方加减治疗3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排血量(cardiacoutput,CO)、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s,LVEF)、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期(PEP/LVET)方面优于对照组(32例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0.05。且对照组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四逆汤治疗组无不良反应,优于对照组(P<0.05)。

二、气血双补、健脾化浊

中医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脾胃运化失常有密切关系。“治病必求于本”。因此,重视脾胃,并通过调理脾胃防治冠心病才是治本之法。“心胃同治”法标本兼顾、通补兼施,既能补脾健胃启生化之源以固其本,又能助心血运行通其络以治其标,补而不助其阻塞,通而不损其正气,辨证合理,比单行活血化瘀或理气止痛之法疗效更佳。《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创了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之先河,其论述:“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其次如橘枳姜汤等,都是从中焦论治。郭立恒等指出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脾虚气血乏源。在治法上应健脾益气,“标本同治”更有利于机体内有害物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黏度降低,心肌供血状态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消除。曹洪欣等通过对150例胸痹心脾两虚证患者的36项指标进行逐步分析,指出益气养心、健脾化痰法是治疗心脾两虚型胸痹的基本治疗法则。王香存、赵国定、李浩等治以补中气、健脾胃,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中气虚弱甚者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减。张映梅应用归脾汤加减,益气活血,气血双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气虚弱型56例,结果为显效28例,占50%;好转24例,占43%;无效4例,占7%;总的有效率为93%。于归脾汤中适当加入赤芍、川芎、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通脉之品,诸药合用,使心脉通畅、心气得补、脏腑功能恢复而获效。

三、活血化痰,宣痹通脉

“痰瘀互结”病机是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生痰生瘀,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气血失和。痰凝气滞,津运障碍,因痰致瘀;血运失调,痰阻络脉,瘀闭不通,继而痰浊与瘀血交结,而形成痰瘀互结的病理变化结果。沈绍功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有胸闷、胸痛、痞满、痰多黏稠、舌边有瘀斑、舌苔厚腻浊、脉弦滑等,辨证既属痰瘀互结,又有脾运化不及的症状,提出从痰瘀论治,予以痰瘀同治之方剂,药物组成为瓜萎、薤白、水蛭、石菖蒲、郁金等,诸药合用具有祛痰通络、活血止痛之功。邓铁涛认为冠心病早期以“痰”为治,祛痰兼以活血,治以邓氏温胆汤,药用:枳壳6g,竹茹10g,法半夏或胆南星10g,橘红6g,茯苓12g,丹参12g,党参15g,甘草6g。痰湿偏重加浙贝母、薏苡仁等;若口干,改党参为太子参30g,加桃仁、红花、田七等。到了疾病中后期,则以痰瘀互结甚至瘀血征象更为突出,此时可用失笑散、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等加强活血化瘀之力,配伍半夏、瓜萎、薤白、胆南星、浙贝母、橘络等兼以祛痰;痰瘀互结较甚者,可用温胆汤酌情配伍三棱、莪术、虫类药等活血散结之品。

四、调肝活血

冠心病血瘀证的共性已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所证实,而肝气郁结在血瘀证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瘀阻心脉乃为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肝气刚劲失柔,疏泄无度,郁滞不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滞心络,乃发心痛。明代彰潢云:“肝为凝血之本”。李东垣《医学发明》说:“血者,皆肝所主,恶血必归于肝”。《辨证录》曰:“夫肝气最喜条达,一遇忧郁之事,则涩滞而不可解”。唐容川《血证论》中说:“以肝属木,木气充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以上均为肝郁血瘀的最佳论述。国内外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院士在《冠心病论治》中也指出,老年人心绞痛的发作常与情志抑郁不畅有关,主张应用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王行宽等提倡“如人病心痛不可止治心痛,必须兼治肝”,其系列研究表明自拟的从肝治心组方(人参、郁金、柴胡、熊胆、白芥子、九香虫、鸡血藤等)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等。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疏肝行气活血治法可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性,抗血栓形成,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减轻主动脉及冠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和脂质沉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等作用。综上所述,肝郁血瘀不仅具有理论基础、临床疗效,也有一定的药理学佐证。王进自拟疏肝通瘀汤(柴胡、香附、枳壳、延胡索、丹参、红花、当归、白芍、川芎、郁金)治疗中医辨证为肝气郁滞、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3例,取得良好疗效,观察显示可以缓解心绞痛发作,明显改善症状。

五、结论

综观以上文献,通过总结胸痹心痛其病机治法,可以从中更加系统有条理地看到胸痹病从最初的雏形发展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方面形成了更为清晰的脉络,为辨治冠心病提供丰富而祥实的理论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诊疗思路和研究。中医学重视“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理论有诸多关于胸痹的防治原则,至今仍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作者:李京张明雪金跟海高勃侯攀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论文范文:骨质疏松症研究的中医医学论文

1方法

1.1健康管理干预方法

1.1.1对照组:给予针对性健康管理教育[5]。①健康教育:包括OP概念、临床表现、正确的生活方式以及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问题咨询、教育资料发放等,每季度1次。②生活方式干预:干预及观察时间为12个月,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计划和健康促进方案。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根据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膳食营养宝塔图的健康平衡饮食,包括蔬菜、水果,每天250ml牛奶或豆浆,避免高脂饮食和碳酸饮料,戒烟限酒;每天补充碳酸钙维生素D31片;平均每天接受日晒30min~2h;每天有氧运动30min~1h,平均每周3~5次。每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平衡饮食、运动、补钙、日晒等生活方式干预的落实情况,确保落实。

1.1.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对观察对象的体质做出评估并进行辨证施防,具体如下:①气虚质OP体质特征:腰弯背驼,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发白,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或腰背酸痛,双膝行走无力,甚则轻微运动就引起胸背剧痛。辨证施防:参苓白术散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23例。②精亏质OP体质特征:腰膝酸软,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阳虚者,舌淡,脉沉细无力。辨证施防:大补元煎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26例。③阴虚质OP体质特征:腰背疼痛,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举经闭,或崩漏,舌红,苔少,脉细数。辨证施防:左归丸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30例。④阳虚质OP体质特征(肾阳虚证):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晕目眩,精神萎靡,面色发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阳痿,妇女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泻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等。辨证施防:右归丸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21例。

1.2BMD测量及OP判断标准: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于干预前和干预12个月时测量脊柱前后位L1~4的BMD及T值。T值是受检者与同性别年轻健康成人比较所得,是评价OP的金标准[6]。根据WHO骨质疏松工作小组制定的标准,T≥-1为骨量正常,T值-1~-2.5为低骨量,T≤-2.5为骨质疏松。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两组BMD及T值变化两组干预后BMD和T值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观察组不同年龄段健康管理前后BMD和T值变化观察组干预后不同年龄组BMD、T值较干预前均升高(P<0.05,P<0.01),见表2。

2.3OP发生率两组干预12个月后均未发生OP。

3讨论

OP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OP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良的生活方式、钙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和运动过少。OP带来的后果远远不止患者生理及功能的障碍,而是渗透到国家乃至国际医药卫生及经济发展层面的重大问题。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性管理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数字化管理技术模式上的,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实现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其服务特点是通过个性化健康信息的采集、评估,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干预和健康跟踪,达到未病先防,初病早治,慢病控制,把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与医疗保健、营养、心理、运动等学科理论有机结合,开展全程优质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Winzenberg等针对470例健康女性为期2年的随机研究发现,骨量报告反馈和骨质疏松专项书面教育对BMD提高和健康行为塑造有显著作用。Lock等发现,生活方式干预能防治OP,增强活性维生素D功能,有效降低骨转换。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干预后BMD和T值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Conn等分析发现,规律的健康教育、健身运动和日常健康行为塑造,有目的的自我监测等健康干预措施,对各种慢性病人群的生活质量提高,并发症的预防和医疗费用的减少有重要意义。陈玉平和刘雪琴认为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女性、白种人或亚洲人、正常或过早绝经、吸烟、过量饮酒、饮用咖啡和浓茶、久坐、较少或不锻炼、钙摄入不足、接受日照少、不合理用药和某些疾病等,其认为健康教育内容应该包括补钙、运动、合理用药、定期体检及监测BMD,并列举举办学习班、通过媒体传播防治OP的知识、开办OP咨询门诊等。李红桂和胡陈蔚运用合理饮食、锻炼身体、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注意适当接受日晒、适当补钙等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发现干预组50岁、60岁年龄组OP患病率低于对照组相同年龄组,干预组50岁以上各年龄组严重OP患病率低于对照组相同年龄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同年龄段干预后BMD值及T值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增加,提示观察组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教育是预防原发性OP的有效手段,同文献报道相符。

对于OP中医辨证分型,目前临床缺乏统一标准,但权威学术著作和很多中医医家认为骨质疏松与肾、脾、肝关系最密切,以肾虚证为主。《中药新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OP分为肝肾不足证、脾胃气虚证两证。《骨伤科学》将本病分为脾气虚型和肾阴虚型。谢雁鸣等归纳OP的症候为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主要证候因素为阴虚、阳虚、气虚、气滞湿浊和血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BMD值及T值较对照组升高,表明针对骨质疏松的健康管理加个性化的“辨证施防”能延缓骨质疏松进展,延缓其发生或恶化,以及避免其出现严重并发症。

本研究以中医学“未病先防”观念为指导,并使用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维,对研究对象的体质做出评估,从而对OP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辨证施防”措施,发扬了中医药学预防疾病的可操作优势,结论认为能有效延缓OP的进展,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这对于OP的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高危人群样本量偏少,且观察时间仅12个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下一步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来完善。

作者:谢栋陈大军马国亮蒙喜永刘珍春叶汉深单位:解放军421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中医论文范文:肺疾病表型研究的中医医学论文

1表型的可塑性与证候的形成、演变有相似之处

表型是个体发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受生物基因型和环境等因素影响,机体内存在的许多分子生物过程、机体所处的环境改变均会影响疾病的表型。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每位患者均有各自的特点,或表现为肺气肿、或表现为频繁的发作加重、或表现为FEV1的急速下降。从中医学角度看,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样受体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个疾病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候类型,疾病表现出不同的证型时对健康的损害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且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的演变过程,环境、体质、遗传因素等均对证候表现有影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大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表明病证的发生发展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有研究者就体质与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表型相关性的研究表明,疾病不同的表型特征与体质类型有一定关联,体质类型对证候类型形成有一定影响,亦可制约证候的转归和传化,而证候发生后的表现又受体质类型的制约。另外,对生物而言,部分基因结构的改变能引起复杂疾病、影响疾病表型的改变。且具有同种基因型的生物在不同环境下可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生物可因基因表达谱和表达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表型,所以表型本身是复杂的,表型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如同证候的形成、确定需同时具备几个必备的要素。一个症状不可能构成一种表型,也不可能据此明确一个证型,多个互有联系的症状、体征等组合成一种表型或一种证候。同时,证候类型亦会随着疾病的发展而演变,证候之间也往往存在兼夹,使疾病的诊治更加复杂。所以,有必要将COPD的证候研究与表型研究相联系,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析,梳理出更清晰化的脉络。

2基于表型异质性的个体化治疗与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的良好契合

医学对表型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发现具有独特预后或治疗特征的患者组别。COPD作为一种具有肺和多种肺外效应的多系统疾病,在临床表现、生理学、影像学、对治疗的反应、肺功能下降速度和死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目前普遍认为应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采取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也就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详细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别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深入认识COPD的表型及其异质性,有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学体现了一种个体化的医学模式,辨证论治是实现个体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每位患者四诊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将COPD这个复杂疾病进行分型论治,在此同时,又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调整。而且,与其他个体化诊疗不同,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有效性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检验,这些先验性的知识,为疾病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方案和展示了实际的效果,至少在短期内,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在表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表型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并将表型与中医证型有机结合起来,将会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3小结

COPD表型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表型的整体观、可塑性、异质性、个体化等特征,表型研究的方法可以借鉴用于证候研究,为COPD个体化辨证论治提供基础。同时,亦可将表型研究与证候相结合,制定兼有证候元素的表型,为中医药更多地参与COPD的诊治及预后判断奠定基础和依据。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将更有利于COPD临床诊治及预后的判断。总之,从微观的基因角度认识表型的本质是现代医学采用的方法,但随着对COPD整体观治疗理念的提出,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从宏观、整体辨证角度出发,可为表型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杨荣源李际强刘云涛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中医论文范文: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中医医学论文

1加强中医基本功训练,奠定中医思维基础

中医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以扎实的中医基本功为基础。按照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施教,中医学知识、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具备对急、难、重症病人的初步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为此,在高职中医学专业教改过程中,设计并实施“521能力工程”作为对本专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50种常见单一或相兼脉象的特征及主病,200种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证,100种农村、基层常见病证的中西医诊断与处置,100个方剂的组成、功效及应用,100个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手法,100首民间土单验方的适应证。

2采取“双导师制教学”,实施个性化中医思维培养

“校院一体、双导师制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中医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医学自身特点,在现代院校教育基础上,融入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补充。学生从入校开始,除要完成正常中医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以外,同时在附属医院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骨干医生中,为其选配临床指导教师,让学生在跟师实践过程中,零距离感受带教老师的职业道德、临床技能和学术魅力,一对一实施个性化培养,提升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悟性;尽早接受医院环境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专业实践教育;尽早与患者接触,通过亲眼目睹患者的痛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其刻苦训练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增强感性认识,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诊治技术水平,有效缩短学生临床实习期的岗位适应时间,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相对接。

3结合课程特点,凸显中医思维特色

在中医专业基础课、临床课教学中,要善于结合不同课程特征,加强中医思维方法教学,学会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思维、司外揣内思维,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课程的形象思维、中和思维,重视农村常用草药、单验方的介绍,突出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疾病、心理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代谢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3]。围绕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可设计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容,用中医思维方法去分析讨论问题,提高中医思维综合运用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

(1)连贯性病案教学。高职中医学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最终应与今后顺利通过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较强临床能力相对应,其中病案教学是必要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收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一定复杂度的病案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使用,形成连贯性的中医案例教学体系,系统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中医基础类课程通过简单病案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特色思维和方法,逐步形成中医思维方式,学会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理解中医学理论,培养中医专业兴趣;临床课通过案例分析,边学边练,学生从最初的思维程式化模仿,逐渐过渡到娴熟运用,循序渐进,其临床诊疗水平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并萌发出新的思维。(2)系统性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教学医院,通过实验实训课、实践技能强化训练、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环节,开展临床综合实训课程,融教学做一体,实行项目驱动、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编写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制定各门专业课程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及标准。课终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并将成绩按30%~80%计入总分。(3)台阶递进式病历书写训练。病历书写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也是训练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直接关乎到毕业生临床工作能力。对学生分阶段从处方书写、门诊病历到专科病历、完整病历等各种医疗文书进行强化训练。一年级完成处方书写,熟悉门诊病历书写;二年级掌握门诊病历书写;三年级通过临床实习完成10份完整病历,要求甲级病历80%以上。(4)反复临床实践。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5],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双导师制教学、课间见习、暑期见习及毕业实习等一切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由浅入深,不断强化中医思维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从了解中医,到感悟中医、领略中医,直至学会中医。

5传承中医文化,建立系统中医思维模式

中医学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校学生是在现代科学知识环境下成长的,经过严格的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依托学校地处医圣故里的人文优势,以传承与创新中医文化为切入点,营造科学严谨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学生中医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领略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传承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读懂医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加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课程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逐步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分两个阶段开设中医思维方法课,低年级以中医思维基本知识为主,高年级加强中医思维综合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的中医思维体系。

6多元化学生成绩评价,加强中医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

围绕高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改革学生成绩评价办法,建立多元化、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加强对中医专业基本功考核、中医思维方法运用考核、学习态度考核等,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修正教与学的方法、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等形式,加大中医思维能力考核内容;毕业综合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

7体会

以能力为本位,凸显中医思维能力培养,设计并实施“521能力工程”,提升毕业生专业基本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校院一体,双导师制教学”改革为重点,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补充,渗透中医思维方法的个性化教学,改革高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连贯性病案教学、系统性临床实训、台阶递进式病历训练、反复临床实践,实现专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强化实践育人。通过本项目推广实施,提高了中医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中医基本功扎实,能够熟练运用中医思维方法和手段处理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岗位适应时间明显缩短。

作者:方家选郭延东赵增强李昌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论文范文:产褥期抑郁症的中医护理论文

一、护理方法

两组均对产妇给予每周2次的护理干预,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通过面谈、电话以及家访的形式,全面收集患者资料,耐心倾听患者诉说,了解其心理背景,运用沟通技巧,提供情感宣泄渠道,对其心理模式进行恰当评估,使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起相互信赖的治疗性关系,找出其中不切实际的非理性成分,帮助患者分析那些不恰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认识自身存在的心理缺陷,制定有意义的行动方案,让患者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家属鼓励患者,多给产妇正确积极的评价和心理支持,讲解产褥期保健知识,重点强调抑郁情绪给母婴的危害,帮助患者认同母亲角色。让产妇正确对待和处理产褥期间工作及生活的变化,使产妇能正确认识社会并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信心,让患者掌握心理放松技术,如呼吸调节、肌松训练、音乐治疗等,激发自身活力,释放被压抑的情绪;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增加患者的责任感。西药组:帕罗西汀片(国药准字H10950043),每日早餐时20mg顿服。中医护理干预组:对患者进行辨证,采取中医汤药治疗。

1.心气不足:精神不振,情绪易于激动,心中烦乱,睡眠不安,发作时哭笑无常,不能自主,大便结,舌质红,苔少,脉细弱略数。治宜甘润滋补,养心益脾。方选甘麦大枣汤加味:小麦30g,甘草15g,大枣3枚,酸枣仁12g,柏子仁12g。2.肝气郁结:心情抑郁,心神不安,夜不能眠,或噩梦纷纷,易惊易醒,恶露色紫有块,善太息,苔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镇静安神,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5g,陈皮12g,川芎12g,香附12g,白芍12g。3.心肾不交: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烦躁易怒,心悸不安,甚则意识蒙胧,舌质红,脉细数。治宜补养肝肾,养心安神。方选天王补心丹:生地黄12g,人参12g,玄参12g,天冬12g,麦冬12g,丹参12g,当归12g,党参12g,茯苓12g,石菖蒲12g,远志12g,柏子仁12g,五味子9g,桔梗12g。会阴伤疼痛及乳头皲裂用大黄芒硝散(生大黄、芒硝各30g,研末,加入少量凡士林油膏),敷于红肿部位,每日换药3次。

二、结果

疗效标准:采用爱丁堡产褥期抑郁症评定量表(EPDS)进行评定[3]:治愈:症状全部消失,EPDS<13分。好转:大部分症状消失,EPDS评分较前下降5分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变,EPDS评分较前下降<5分。两组治疗前EPDS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两组EPDS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医护理干预组服药3周后与西药组比较,疗效更佳。两组对比,P<0.0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表明中医护理干预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

三、讨论

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在妊娠期间高雌激素和孕激素血症导致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低敏和向下调节,产后抑郁易感者的受体功能远低于不易感者,导致抑郁[4]。产褥期是产妇压力最大的时期,通过健康的心理以及治疗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故在药物治疗同时,宜对患者辅以心理治疗,将心理支持建立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与产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指导其掌握释压的方法,并及时联合运用抗抑郁药物及中医护理干预,以患者整体理论为指导,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使患者阴阳平衡,促使抑郁症状的好转与消失,使其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作者:李会平单位:河南省郏县中医院

中医论文范文:胃脘痛中医护理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治疗方法两组均连续护理7d为1疗程。

1.1.1对照组常规护理。

1.1.2护理组常规护理同对照组。中医特色治疗胃脘疼痛:穴位贴敷、按摩,耳穴埋豆,选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艾灸、拔火罐、药熨;脾胃虚寒: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胃脘胀满: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腹部按摩。嗳气、反酸:遵医嘱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艾灸;纳呆:穴位按摩、耳穴贴压:选脾、胃、肝、小肠、心、交感。辨证食疗肝胃气滞证:金桔山药粟米粥;肝胃郁热证:菊花饮;脾胃湿热证:赤豆粥;脾胃气虚证:莲子山药粥等;脾胃虚寒证:桂圆糯米粥;胃阴不足证:山药百合大枣粥、山药枸杞薏米粥等;胃络瘀阻证:大枣赤豆莲藕粥。每周食疗方2~3次。

运动康复养胃护胃保健操,第一步,扭脊,一手搭肩部,一手搭髋部。第二步,背后弯,双手托腰底,以腰为中心向后弯,前腹肌有抻拉感觉。第三步,转腰,手叉腰顺时针转100次,逆时针100次。第四步,摩腹,双手掌围脐做顺时针摩腹,手微微用力,按腹。20min/次,2次/d。健康指导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证睡眠。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制定推荐食谱,改正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1.2观测指标临床症状、不良反应。

1.3疗效判定连续护理2疗程(14d),判定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痊愈:胃脘痛所有症状消失未再复发。有效:胃脘痛明显缓解部分症状消失,发作次数减少。无效:胃脘痛缓解不明显,症状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基线资料纳入样本120例均为广西隆安县中医医院脾胃病科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0.05.

2.2退出病例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

2.3脱落病例观察期间无脱落病例。

2.4临床疗效连续护理2疗程(14d),临床疗效护理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5不良反应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

3讨论

胃脘痛是常见病症,多为慢性过程,治疗效果欠佳,常因气候、饮食、精神因素的变化而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主要和HP感染、高盐少蔬果饮食、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不外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胃等引起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是在临床中不断总结完善制定并采用,从中医特色执行与疗效观察,能较好缓解胃脘痛症状,通过辨证制定胃脘痛食疗方,应用于日常生活调理,疗效显著,依从性强,运动康复训练对于改善消化系统、增强肠胃生理功能具有很好效果,生活起居健康指导能让患者改变生活的不良习惯,有效预防和减少胃脘痛的复发。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临床能够提高疗效,缩短病人住院天数,取得满意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黄青秀单位:广西隆安县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中医论文范文:中风偏瘫患者康复的中医护理论文

1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BI、FM和GQOLI结果比较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BI、FM和GQOLI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后肢体康复功能结果比较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Berg评分、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和手指功能分别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中风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偏瘫是中风患者最难康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基础指导下,采用针灸、按摩、中药熏蒸和热敷等,促进患者的康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BI、FM和GQOLI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显示,观察组Berg评分、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和手指功能与BI、FM和GQOLI指标结果相一致,提示中医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偏瘫是中风后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病侧锥体束及锥体外系损害引起的对侧肢体瘫痪,恰当的康复治疗和护理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推拿是一种疗效显著经济简便的中医护理方法,推拿可以对皮肤和肌肉进行直接刺激,能够将机械能转变成热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增加组织灌流量,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推拿可以作用于特定经络或穴位,温经通络,调节肌肉和周围血管促进患者的肢体由异常运动模式向正常运动模式的转变,改变人体内部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中药热敷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通过药物与热力协同作用,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瘀消肿、散寒止痛,缓解偏瘫患者症状,同时可以扩张患者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按压穴位和特定部位刺激患肢局部,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达到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延缓关节挛缩的进展。

对患肢进行被动训练,可保持患者肌肉张力及患肢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并减轻肌腱或韧带的粘连而造成的关节挛缩,为肢体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穴位针灸可激发经络之气,放松肌肉、通经活络、调理气机,改善血液循环并调节神经系统,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促进中风患者的康复。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可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作者:高晓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

中医论文范文:国内外中医跨文化传播论文

一、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探索与构建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医对外交流进行概括,可以提炼出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包括中医传播内容逐渐体系化、中医传播进程逐渐必然化、中医传播空间逐渐扩大化、中医传播过程呈现交互性、中医传播系统呈现代表性。在总结历史上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国内外的学者们就如何借鉴中医海外交流的历史经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毛嘉陵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了思考,并从战略的高度探索了中医传播的出路;宋欣阳和徐强引入传播学理念对中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通过进行传播学分析,得出了中医更好地传承传播的方式;李玫姬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医文化的现展,主张“面对文化全球化的现实,中医文化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应对,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保持、发扬自己的传统特色的同时,又以海纳百川之胸怀汲取世界各民族医学文化的长处”。马伯英在论述中外医学的跨文化传通时凝练了中医文化的体系特征,并指出了中医文化在传通中信息的质量、失真和变异。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刘国伟提出了研究中医跨文化传播需要关注源文化、目标文化与传播媒介三个方面,源文化中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为中医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传播媒介的拓展提升了传播的效率;目标文化对源文化的态度制约着传播的效果,初步完成了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构建。

二、中医跨文化传播的实践

中医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既有基于中医术语英文翻译的理论实践,又有中医技术传播的实际操作,二者各具特色,又融会贯通。就中医术语的英文翻译而言,有宏观层面的翻译原则、规范化标准以及方法的内容,又有微观层面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实践以及不同英文版本的对比研究。鉴于中医英语翻译良莠不齐的现状,2004年9月初,全国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和中医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主持召开中医名词术语审定会议,与会专家确定了中医英语翻译应该遵循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约定俗成等原则。同时,专家学者也就促进中医药英译的标准化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在既定原则与标准化共识的前提下,近年来,新的文化传播———模因论被引入阐释中医术语所内含的文化信息,模因在传播中的复制和变异促使译者灵活地处理源语文本。在中医术语的英译中,译者可以采用表现型模因、基因型模因以及互文性来处理中医文化信息,以便中医模因能渗透到英语中医药名词术语模因库中,从而促进中医药及其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具体到中医文献的翻译,最为瞩目的当属中医经典的英译研究,如《黄帝内经》的英文翻译版本多达数十部,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黄帝内经》翻译研究的重点也从名词术语的译法发展到对书中各种修辞格的翻译和语篇的连贯性,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照国与兰凤利的研究,前者重点研究了《黄帝内经》中比喻、借喻、比拟、对偶、联珠的翻译,后者则聚焦于比喻、借喻、错综、互备、和举隅的翻译,相对而言,《伤寒杂病论》《难经》与《神农本草经》的英文翻译研究与实践则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巨大的开发空间。相较于中医英译的实践,中医医术的传播实践则更为具体,因而也就更有说服力。据不完全统计,英国有中医诊所约3000家,仅在伦敦地区就有私人中医诊所近600家,每年大约有250万英国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支付的医药费用达到9000多万英镑。目前,美国已经有48个州承认中医药、针灸的合法地位。在加利福尼亚州,政府还批准成立了美国中医药研究院与美国人体科学研究院。美国已经有超过一万名中医针灸医师,仅加州就有4000名。据统计,加拿大现有中医从业人员2000多人,在全国的10个省和3个特别行政区均有分布,但这其中多伦多就有700多人,温哥华也有500多人,其他则散居各处。自2012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亚开始对中医、中药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澳大利亚是第一个确立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这无疑是中医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重要事件,也充分说明了中医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发展状况处于西方国家的领先地位。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中医合法化的进程中,澳大利亚一直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三、中医跨文化传播策略与方案研究

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多个层面、多个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相互协调配合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历史上,中医的跨文化传播多次出现繁荣局面,但其中的任何一次都没有面临过像今天这样复杂而多变的局面。因此,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从来都不仅仅是中医界的责任,而应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需要为之努力的一项重要事业。目前,学者开始探索的中医海外传播的策略与方案包括:从战略的角度定位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实施方案;为了促进中医的跨文化传播,一方面,政府应该建立专项基金对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知识在国内以及国际上的宣传普及进行国家财政专项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着眼于21世纪“软实力”的构建,对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将其有效地融合到我国“软实力”的建设中来;就具体实施而言,有的专家学者建议利用已有的中国文化传播平台“孔子学院”进行中医推广,有的学习者则主张结合中医在不同国家传播的实际情况具体设计传播方案。遗憾的是,相关部门与相关学者对中医跨文化传播的关注尚未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因此促进中医在新时期的传播,意义重大:首先,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医不可避免地会与世界上各种文化产生交流与碰撞,如何提升中医在世界上的地位,加深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医的认识与理解,拓宽中医跨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这既在宏观层面上关系到中医的发展与未来,又在微观层面上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其次,中医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仍有大片空白,有必要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再次,目前中医的海外传播尚无统一的模式,有必要对中医在海外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探索中医跨文化传播的高效途径,设计切实可行的中医跨文化传播方案,为相关部门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作者:卢甜刘国伟刘巨海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药养生与旅游文化论文

一、甘肃省旅游资源品质独特

陇东南处于古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该地区生态环境条件较优越,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湿地等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既有北国的雄奇又有南国的秀丽,旅游生态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陇东南地区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该地区现有旅游景区164处,其中入选国家4A和5A级景区的有7个,它们分别是:崆峒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旅游风景区、成县《西狭颂》风景区、陇南市万象洞风景区、康县阳坝自然风景区和官鹅沟风景区。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100—200公里,地势平坦,绿洲水草丰美,是世界上最长的天然走廊,自古以来也是我国通往新疆及中亚的要道。这里既是大漠戈壁、雪山冰川、绿洲草原、河流山涧交错组合的壮美自然遗产地,又是由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多元传奇文化构筑的文化遗产集聚区。是世界知名的自然、文化、生态廊道,是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区域,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向西开放战略优秀区,是实施文化旅游走出去战略的桥头堡和示范区。目前,甘肃旅游业已形成一个中心(兰州),三大旅游区(以敦煌为依托的西部旅游区、以兰州为依托的中部旅游区、以天水为依托的东部旅游区),六条线路(西线、东线、南线、北线、东北线、东南线),十二大王牌旅游景区(敦煌莫高窟、雅丹地质公园、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关城、张掖大佛寺、武威雷台汉墓、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永靖黄河三峡、甘南草原、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的发展格局。

二、甘肃养生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目前陇东南地区养生旅游业走在了全国前列,已形成了七大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基地:岐黄周祖医食养生保健基地、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道释文化养生基地、皇甫谧针灸保健基地、麦积山自然生态养生基地、武山清水温泉理疗保健基地、陇南山水田园养生基地、定西道地中药材旅游基地。陇东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种类繁多的中药材,是甘肃省乃至全国主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境内有各类中药材3000多种,其中名贵药材350多种,有“天然药库”之美誉。基于陇东南区域文化资源特别是中医药文化厚重、中药材资源丰富以及自然生态幽美的优势,通过有效的开发、融合,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打造国内知名的综合型养生旅游目的地潜力巨大。处于陇东南的平凉崆峒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养生地”。养生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平凉市重点打造了六大养生文化、六大养生名片、十大养生产业、十大养生项目、十大养生产品、十大养生名宴、十大养生小吃、十大国医理疗技术、十大国医保健术、十大运动养生、重点解决六大健康隐患,形成了立体网络型养生旅游产业体系。除此之外,平凉全面推进十大配套工程,强化十个源头文化宣传,开展五大推进宣传,提升平凉天下第一养生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平凉重点打造了养生休闲旅游业、养生膳食服务业、养生社区与养老服务业、中医适宜技术保健业、养生培训与健康管理业、养生用品研发业等十大养生产业体系;推出了崆峒古镇、崆峒养生馆、养生民俗村、关山避暑村、皇甫谧百草园、灵台针灸雷园等十大养生项目;还推出了五谷养生宴、红牛火锅宴、养生药膳宴、道家素斋宴等十大养生宴。养生旅游产业不仅满足游客游山玩水需要,而且在景区周围的国医馆针灸园等还可以重点解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消化功能低、睡眠质量低等六大健康隐患。

三、甘肃养生旅游两业融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养生旅游业成为新兴朝阳产业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就是以中医药文化独特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发掘服务项目,结合既有旅游景区、项目等资源,将中医药养生保健情景化、生活化、产品化。它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具有休闲娱乐和去病强身的功能。随着近年来针灸、针刺疗法、气功医疗、治疗脱发病、太极拳、足浴、中医药美容等在发达国家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以中医药保健为目的到甘肃进行养生旅游。2014年美国、德国、中国、巴西、乌克兰、俄罗斯、波兰以及罗马尼亚等多批游客到皇甫谧养生院参观学习。甘肃2013年被确定为中乌中医药合作项目执行省份,乌克兰岐黄中医学院的学员们对皇甫谧养生院极富中医特色的针灸、推拿、把脉等诊疗手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多次进行参观。甘肃省正在寻求以中药材基地、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博物馆作为旅游业开发的主要依托,积极推出医疗保健旅游的服务项目,特别是拥有知名中医院和优质旅游资源的地方,纷纷将“中医药养生保健游”作为其主打的旅游品牌。

2.甘肃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面临两大历史性机遇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面临两大历史性机遇。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东边牵着繁荣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让亚欧经济共同体走向深度融合,以重塑“丝绸之路”辉煌。同时也将促进中国的西进战略,拓展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对我国的对外开放具有积极意义,对甘肃旅游来说更是难得机遇。因此,甘肃应通过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发展旅游新型业态并延伸相关产业链条,争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蕴含的巨大市场份额中分享更多利益。二是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机遇。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是灵魂,是增加旅游感悟,提升旅游吸引力和质量的优秀因素,旅游也是文化传播、继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途径。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国家层面的战略平台。因此甘肃应通过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积极发掘各类文化资源特别是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内涵贯穿重点旅游城市文化功能区和精品特色文化县(区)建设当中,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

3.甘肃中医药养生旅游业发展具有政策支持目前,甘肃中医药对外医疗、教育、科技合作不断扩大,已传播东欧、中亚、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医疗、保健和教育等服务贸易输出,不仅有力地传播了中华文化、中医药知识,而且对外倡导以人为本的保健模式和健康理念、生活方式,对于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促进全球实现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2012年,甘肃省商务厅、卫生厅等7部门制定了《关于促进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甘肃省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重点任务。2013年,甘肃省除了与大洋彼岸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交流外,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平台与乌克兰等国家开展了有关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深度合作,2014年,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甘肃作为全国首批六个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之一。因此,加快甘肃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改变甘肃省长期以来国际贸易项目输出的结构,实现由过去主要依赖矿产等资源性“硬”产品出口向商品与服务出口并举、养生保健技术服务等文化类“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转变,开启甘肃省对外贸易新格局。

四、甘肃中医药养生旅游业融合战略研究

1.实施国际化导向战略,抢抓丝路经济带建设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旅游行业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和城市竞争后,开始步入区域旅游竞争的时代。欧洲、中亚等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甘肃发展中医养生旅游产业,应实施国际化导向战略,抢抓丝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应积极开发中亚、欧洲市场,巩固东南亚市场,重点拓展对中医药认同度较高,且与甘肃中医药协作关系紧密的乌克兰、尔吉斯斯坦、匈牙利、摩尔多瓦等国市场,将甘肃打造成西部地区国际化水平较高、旅游保障体系较为完善、旅游环境宜人、中医药养生特色鲜明的国际保健旅游目的地。

2实施大景区建设战略,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甘肃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应积极实施大景区建设战略,统筹甘肃省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集中不只是空间密度的集中,而是由于集中于交通线或经济网络,使得这些资源在空间中具有内在联系性。甘肃要加强与陕西、四川和宁夏等省区在旅游方面的协作,通过构建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到产业政策的全方位合作与协调机制,优化养生保健旅游空间布局,建设功能齐全、能满足各类顾客、多元服务需求、提升旅游体量和规模并具有较强区域辐射力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大景区,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和相关资源整合,带动更广大区域内的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

3.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凸显文化品牌价值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业的竞争,实质上是精品和品牌的竞争。甘肃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应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通过深度发掘中医药养生文化内涵,大力推广敦煌沙疗、崆峒山天然氧疗、天水麦积山温泉疗、关山避暑村、皇甫谧百草园等知名品牌,突出中医药文化优势和养生特色,做好以新主题、新体验、新思维为优秀的品牌营销创意,着力凸显品牌的文化价值,为既有旅游景区或服务项目的品牌知名度增添新魅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保健旅游产业的附加值。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无论历史文化遗迹还是自然景观,都是一种难以再生资源。甘肃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所节制,避免开发过度和破坏永续利用。应从合理布局、均衡供需、优化结构、重在保护等方面综合衡量,促进生态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三者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增进养生保健旅游产业结构体系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该产业的自我调适能力,为甘肃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5.实施多层发展战略,点-线-面-体逐次开发。甘肃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应坚持点-线-面-体多层次发展战略。以旅游景区为依托,综合考虑先后时序、主次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以面构体,注重突出点、联成线、优化面、形成体,构建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多层次的产业体系。突出点就是要打造精品养生保健旅游景点或项目,突出特色优势,增强对旅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联成线就是通过科学设计和规划,将各精品养生旅游景点联成最佳和最理想的旅游线路,不仅带给游客全方位的养生体验,还有利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面就是构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养生保健旅游格局,促进该产业在不同区域间平衡协调发展;形成体就是促进陇东南养生保健旅游形成合力和整体竞争优势。

作者:钟鸣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经贸与管理学院

中医论文范文:基于SWOT分析的中医药产业集群论文

1基于SWOT分析法的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研究

SWOT分析法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可在SWOT分析法下得出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同时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以改进完善,从而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下面笔者就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

1.1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优势重庆处在高原地区,地势较不平坦,同时气候利于多种中药植物资源的生长种植。重庆所含的中医药资源品种丰富,中医药品牌在市场经济上也占有一定份额。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地道性还体现在特色中医药材料上。多种特色中药材都生长在重庆。

1.2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重庆对中医药的研究方面还做的不是太精,这就是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劣势。同时重庆中医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所产出中药材料质量不稳定。因此部分质量较差的中医药资源材料流入市场,造成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同时重庆没有将中医药的生产制作产业化、规模化,对中医药的生产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将新型科技运用于中医药的生产上,中医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较为落后,没有开创出一套摆脱传统的创新型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1.3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国家政策对于重庆的中医药发挥着较大力度的扶持是有利于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家加大了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以刺激重庆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中医药产品的进口贸易总额得到了增长,为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国际合作项目增多,为重庆中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的脚步奠定了基础。

1.4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面对着其他省市的竞争,如辽宁、广东等省市,这些省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先进,在国内市场上一定程度下挤压了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威胁着重庆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同时除了国内的中医药企业的威胁,国际上也出现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医药生产制造企业,给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2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决策建议

2.1对重庆内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重庆还有国内中医药研究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重庆的分段式地理环境更为多种多样的中医药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同习性的中医药植物资源可以满足于不同的分层日照、分层气候,从而使重庆的中医药资源种类丰富、分布较广泛。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著名药材生长,比如中低山区域的黄连、党参、杜仲、天麻、金银花、八角莲等职务中医药资源。再往海拔低处,则有丹皮、青蒿、木瓜等中医药资源生长。而浅秋地带则生长着使君子、花椒等中医药材。优良的自身发展优势,再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2.2重庆中医药产业面对外部机遇相关建议政府部门应鼓励重庆相关中医药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药产业文化氛围浓厚。相关企业应积极促进市场消费能力提高,鼓励重庆市民经常性选择中医药来进行治病、预防等,从而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相关企业应当注重中药的质量建设,树立良好的中医药企业形象,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扩大。

2.3针对外部威胁的发展决策建议对于外部的发展优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企业应当把握住市场拓宽的大好机遇,提高中医药制作质量,将中医药贸易推向更深远的国际市场,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利润率,进一步积极向国际市场寻求对口企业,从而实现中医药产品的对接。针对目前国际以及省外的中医药发展威胁,重庆中医药产业更应该建立起完备的中医药发展模式,积极应对相关挑战。

3结语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相关企业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中医药企业的建设力度,扩大重庆中医药企业贸易市场,加强中医药企业集群间的联系,从而加强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力度。

作者:张晋之肖瑶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中医论文范文:中医药文化多媒体教学论文

1)教学内容丰富,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医药文化知识内容丰富,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于教学课件给医学生系统传授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使用课件制作过程中的许多功能给学生们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可以加强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热情,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医学生的视野。

2)信息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课时容量,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能够为医学生讲授的更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将难点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突出出来,使医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课件中可以使用图片、影像、网络等信息把中医药文化知识向医学生系统的展现出来,使每一次上课的课堂内容都十分充实,信息量要比只从书本上学习的大很多,增添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课堂上只是通过板书来学习书本上的各种知识,不仅每节课所能向学生所能讲授的教学内容有限,而且由于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书写过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且学生也会感觉课堂内容枯燥乏味。然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老师可以从每节课中的繁忙的板书书写环节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到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讲授课堂上,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要一边在黑板上写板书一边讲授,并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是课堂的讲授内容更加精彩、生动,教学课件上所能容纳的讲授知识量更大,教学效率会比传统教学模式高很多。例如:在做中医药文化知识课后练习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感觉练习题的难度较小,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会有种习题做起来难以适应的感觉。所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后练习题和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老师可以把练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完成,把握好有效课堂讲授时间,学生也能够更好的领悟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使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是教师从观念上和方式的改变,而且从以前的以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的各项素质前面提高的方向转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为教师和同学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多媒体教室可以给老师和医学生创造一个肃静、洁净和利于大家学习的环境。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于过多的板书而每次都要擦黑板,减轻了老师的体力劳动,并且不会因为擦黑板而产生大量粉笔灰被老师吸入体内而引起身体上的不适,或者长时间写粉笔而使手指发发炎,教室内靠近黑板的同学也不再会被课堂上产生的粉笔灰所困扰,同学的注意力又可以跟随老师的讲授知识点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多媒体教学无论是对老师的身体健康还对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有益的。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后,教师能够使教学课件的内容更加的充实,备课效果也会更好,而且还可以学习使用更多的多媒体电子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及其特点,对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老师来说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外,还能教育更多的医学生掌握祖国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具有的责任和素质。

4)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所需要的课件、影视文件等资料来丰富自己所做的课件并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形式,最终实现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授课风格和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还能使医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由于网络上的多媒体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图片、影像等各种资源,将这些资源引入到教师的教学课件中必定会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们的学习气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再适应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的要求,对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来讲是势在必行的。自古以来,教书育人是每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若干因素所造成的,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授课的多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师讲授课程的一种方式,合理地融入传统的中医教学形式中,它的价值体现在教学的效果上,而且必须服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作为专业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医药文化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徐海利齐峰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