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

时间:2022-04-10 03:48:18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煤矿企业经济管理论文

一、现有的管控重点

1.经济管控特有的途径。

煤炭企业经由摸索,创设了完备特性的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依托着的方式,密切关涉科技的进展。依循科技进展特有的总线索,创设带有实效特性的新颖途径,才能吸纳这一范畴内的先进经验,不断变更旧有的方式,助推管理层级的提升。变更陈旧的管控方式,应当注意常见的承包疑难。把细分出来的生产职责,划归给关联的职员。这样做,能增添原有的责任认知,并激发深层级的创新认知。员工会经由摸索,主动去化解掉现有的各类疑难,提升平日以内的产出效率。这样做,也便利了查验关联的职责,若发觉了产出流程特有的故障,应当审慎追查,加快疑难化解的速率。

2.经济架构下的管控机制。

煤矿企业依据的管控机制,侧重特有的经济管控。经济框架下的各类事项,能够明辨未来时段的企业走向,密切关联着这一企业命运。为此,要安排专业特性的管控人员,着力去提升查验的力度。对形式化架构之下的冗余步骤,应当逐步限缩。这样做,能增添管控流程的规范性,缩减这样的流程成本。

二、财务规制依循的新措施

经济管控范畴内的侧重环节,包含平日以内的财务规制。财务这一层级的考量要点,是关联的管控人员。财务管控范畴内的职责主体,应具备特有的专业素养。对这一岗位的管控人员,应当经由审慎的培训,创设定期态势下的查验及考核。工作时限偏长的职员,可能经过平常的累积,获取了足够的管控经验。但即便对这一范畴的职员,也要查验他们既有的水准。这样做,能促动多层级的企业进展。财务管控及关联着的资金管控,都要建构出完备的框架。与此同时,煤矿企业耗费掉的投资金额,也应被慎重查验。财务金额及关涉的各类要素,应被有序平衡。

1.产出流程的管理。

生产管理及各个时段的计划管理,是财务管控特有的侧重点,包含平日之内的生产流程查验、产出成本的缩减、年度时段的拟定规划。应当明辨细化的需求,进行关涉的信息解析。制备完备的计划,而且注重接续的落实流程。规模偏大的企业,应当接纳ERP特有的信息方案,创设信息化特性的管控流程。这是因为,ERP架构之下的财务模块,比对同类特性的软件,会凸显出独有的优势。ERP拟定出来的处理路径,实现了互通态势下的信息接轨,带有集成的特性及协同配合的倾向。信息查验及核算,都要依凭搜集得来的各类信息;这样的态势下,提升既有的信息水准,才能明辨资产数目,有序规制流动特性的资金。运送过来的企业物资,应当经由统一购进,签订明晰的这种合同。统一管控中的其他细节,可以分出某时段内的结算、人事的更替、拟定及发放的工资。

2.人事管理特有的改进。

平日的人事变更、月末时段的工资发放,都被划分成人事管理这样的范畴。参与产出流程的职员,应具有高层级的业务水准。煤矿企业预设的培训流程,应当带有常态化这一倾向;发掘潜藏着的能动性,调动起职员的热情。平常的培训,应当添加关涉产出的新颖技术、企业管控依托的新颖途径。这样做,能助推多层级素养的提升。不要吝啬耗费掉的培训投入,因为添加了这一范畴的投入,会获取长效态势下的最优成效。

3.物资管控及指标考核。

煤矿企业预设的产出流程,要依托累积得来的足量资本、可用的能源、其他范畴以内的物资。物资管控特有的流程,可以限缩平日以内的物资风险。累积起来的物资运用、惯常见到的调配,都应依循拟定好的流程。物资部门特有的审批职责,应当被明晰。平日之内的物资购进及调配,应当经由这一部门的查验。带有辅助特性的管控机制,包含预设的预算管控。内部管控依凭的机制,维持住了物资完整,保障拟定出来的收支流程,被设定在法律管控这样的轨道以内。搜集得来的会计信息,应当带有合法及真实的特性。客户存留着的金额,应被审慎存取。财务查验这样的步骤,不应被忽视掉。金额支出特有的流程,应当明辨预设的支出内容、细分出来的查验权限;把细化以后的分支职责,明确至这一部门以内的员工。

三、平日经费的管控

企业耗费掉的偏多支出,都被划归成平常经费,如产出流程耗费掉的水电费。可持续态势下的发展路径,着力于限缩能源,限缩区域以内的污染。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起环境友好特性的社会。煤矿采掘及接续的加工,会耗费掉数目偏多的水电;关联着的经费数额,也会凸显出偏大的倾向。为此,只要维持住惯常的产出程序,就应着力去缩减水电费。依照节约原则的指引,来促进平日的生产运行,不仅协助企业缩减了成本,还缩减了年度时段内的总能耗,与持续进展的总体倾向吻合。

四、查验并根除危险

煤矿企业潜藏着的多样危险,关涉着偏广的范畴。这些潜藏着的威胁,也关涉既有的经济状态。为此,经济管控的成效提升,不能脱离这样的危险查验及根治。生产流程以内的人身安全,应被首先注重。把隐患排查关涉的机制,与平常的管控有序衔接;经济管控依循的各项规制,都要拟定查验危险的关联条款。若发觉了隐患及故障,应当审慎去排查,在这以后,明辨细分出来的职员责任,追究关涉的职责。设定出来的任务安排,应当凸显出合理的特性,不能耗费掉偏多的劳动量。有着细化特性的工作职责,应被落实至应有的位置,妥善回避掉安全隐患。煤矿产出这一流程,惯常见到的隐患故障,都拓展了偏重的损失。为规避掉这些潜藏着的威胁,应当经由细化的查验,明辨细微态势下的安全风险。煤矿管控的职员、产出流程特有的负责职员,都应提升原有的安全认知。自觉依循设定好的管控机制,形成最优习惯。杜绝人为特性的多样失误,审慎预防多层级的危险。安全管控能促动收益成效的升高。为此,安全规制依托的新机制,应当带有科学化这一特性,形成有着完备特性的规制体系。依循现代化架构下的检测流程,明辨现场范畴以内的隐患点。科学管控平日以内的生产,促动良性态势下的循环。例如:依照三通一防特有的管控原则,慎重查验场地内的输送设备、规模偏大的机械构件、衔接着的电气构件。对于经由排查,仍然发觉了潜藏隐患的地段,应追查关涉的人员责任。重大故障的查验,要安排专门特性的工程师。经由考核合规以后,才能持证去上岗。

五、结语

煤矿产出这一范畴的企业,渐渐优化了原初的布局架构;煤炭价格的更替及调和,也带有恢复的特性。利用这一时机,助推机制的更替,摸索出适宜特性的管控机制。经济管控密切关涉经济成效,应当建立长时段的管控制度,弥补既有的管控漏洞。在这样的基础上,创设更高层级的生产利润。

作者:刘怀军 单位: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柔性管理中经济管理论文

一、目前我国企业柔性管理的新要求剖析

1.企业员工柔性

人类拥有感知、学习和适应能力,为此被认为是有形资源中柔性最强的资源。在国有企业中,不论是技术性还是非技术性工作,大多都需开展技术性培训,这就需要员工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企业中,当某项突发工作出现问题时,只有掌握了多方面技能的员工才能予以解决。国外有些大企业采用团队工作方式,每增加一项新技能,员工工资也会相应增加,这便是员工柔性的重要体现。

2.组织结构柔性

组织机构柔性,即要求企业摆脱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机构,以顺应当前经营环境的变化需求。柔性化组织结构要比传统的层级结构更为灵活,它通过转变内部结构来顺应外界的各类要求,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此外,该种组织结构也为企业成员提供了完善、发展自我的空间与支撑,有效提升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企业战略柔性

企业战略柔性,即企业制定的战略应符合实际的发展环境,通过有效互动来加快企业变革。企业能否取得竞争优势,既因重视技术创新,同时也深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上。不少企业制定了刚性的发展战略,呈现出“实力派”的竞争运作格局,如肆意扩展规模,不假思索地进行兼并收购,同竞争对手争相打广告与价格战等等,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4.企业文化柔性

柔性企业文化是一种与当前系统协调的企业文化,它具有较好的开放、宽容度,提倡组织个体进行学习与创新,能为企业的变革提供更广阔的应变空间。基于此,企业文化柔性的关键在于,以企业的价值理念为主导,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各个主体的利益关系与思想理念,努力营造有助于柔性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国有企业强化柔性管理的若干对策

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模式,可实现企业经济灵活化、规范化管理,从而为企业吸纳更多知识性人才。为此,国有企业应正确看待柔性管理的价值,并采用多种方式予以强化,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强化以人为本,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实施柔性管理,优秀在于以人为本。应采取民主、自主的人员管理方式,重视企业内部的团队协作,应充分尊重员工的心理诉求与意愿,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时,管理层应综合考虑员工的思想、利益及其自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充分调动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领导层应深入基层,倾听和了解他们的心声,给予员工相应的安慰与鼓励,不断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2.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的反应灵敏度

企业应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组织机构的柔性、灵活度,要适时对机构人员进行精简。换句话说,应逐步减少对企业贡献较小的人员、精简企业部分职能机构与管理层级,以全面提升企业决策层的管理效率与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层应积极同操作层人员进行交流,提高企业的信息反馈。在现代生产发展中运用柔性化管理,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它最终会体现到企业的经济层面上来。员工柔性对整个企业的柔性管理有很大影响。从现阶段来看,国有企业只有组建网络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才能消除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屏障,逐步提高企业工作绩效与信息传递效率。

3.推行柔性战略,有效拓展柔性激励途径

新时期,企业柔性化理念应落实到战略制定、规划调整及具体实施等方面,发挥其运营管理中的应变弹性。例如,在动态环境下,武汉九峰森林动物园及时调整战略计划,安排员工进行深入学习动物园管理知识;针对顾客提出的新要求或者是新的竞争对手,该动物园管理层在看到其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应适时调整其职能性战略,以顺应变化局势。此外,该园还通过综合考虑其管理实际及员工特点,逐步拓宽柔性激励途径,完善柔性激励机制,其内容包含:薪酬、精神、事业、工作与学习激励等等。在设置薪酬管理体系时,立足于实际,做到正面、负面激励相结合,并采取适度的奖惩措施。

4.重视部门沟通,正确处理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关系

部门关系是否处理得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效率。在跨部门沟通过程中,员工应选择合理的沟通方式,避免各类矛盾产生。应尽量在沟通前了解对方的想法,以突破沟通屏障,为后续交流奠定基础。同时,应正确看待和解决刚性、柔性管理两者间的关系。这两种管理模式的宗旨基本相同,属于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以刚性管理(规章制度)为前提,避免其杂乱无章。柔性管理实质上是对刚性管理的一种补充与升级,国有企业只有适度实施柔性管理,增加管理的灵活性,才能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柔性管理是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向。国有企业只有以刚性管理(制度规范)为基础,适度实施柔性管理模式,才能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与发展需求。

作者:周涛 单位: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后勤中心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理论文

一、实行经济管理改革是实施公路运输发展的必然要求

1.新时期,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带动各个产业各个行业都能持续健康的发展,是一个挺具考验性的问题。

市场化管理在上个世纪,我国就已经开始进行,国企的改制虽然造成了大批工人的下岗,一时间各种问题暴漏出来,但是随着改革的镇痛期,企业改革的优势也逐渐显现,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改革都是显而易见的。公路部门因其特殊性的管理,一直未进行彻底的经济化管理。想要实现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在现实情况下,做到把管理权交给企业,让企业在法律的范畴内,扩大市场化带来的成果,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增加,必须在管理的机制上更具科学性和先进性,现在世界范围内都在实行科学的市场化管理,所以公路运输行业要顺应社会的发展,积极进行管理的改革,做到科学的市场化管理。

2.对实现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市场化经济管理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了管理机制的改革,大部分企业摆脱了国企的身份,进入了私企的行列,这一重大改革不仅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打破了国企职工的金饭碗,促进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实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在公路运输行业实行良性的竞争,摆脱了过去不经过任何争取也可以获得项目和利益的管理模式,使其更具发展的潜力,而且对整个交通运输行业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现在是个法制社会,我们要做到执法有据、有法可依,同时虽然说公路交通的管理权下放给了企业,但是所有权仍然要归属国家,国家应该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保障公路事业的科学发展。经济的发展是在满足了人们生活的最基本需求之后才能进行,马斯诺需要层次说认为,需要也是有层次的,其中最底层就是吃穿住用行等的需要,所以说公路运输的实行经济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在公路运输行业实行经济化管理模式

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促进了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竞争,促进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使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二、实行经济管理的方法

1.交通工具全面发展

交通工具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整体发展更上一个层次。如何实现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在公路、铁路等运输行业,对路面的合理管理和养护是基础。在航运上面,进行码头的科学合理设置,满足安全性要求的同时,提高运载能力。综合来说,实现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就是在各种交通工具中都应该有效的降低其成本和不必要品的消耗,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当然还有一个重点方面就是实现路线的合理科学规划,减少不必要的路程。

2.建立较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

因为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在投入的成本上非常大,而且见效益慢,施工的工期长,造成了在公路的建设中基本没有企业可以负担,而且因为我国的政治原因,在我国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国家在掌控。所以来说,我国的公路的所有权都是国家的,由国家对其进行宏观的调控,然后将经营和管理权下放给特许额度企业,企业为了发展和增加工人的福利,必须进行改革,使企业更具竞争性,而且近些年由于经济的放开,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对公路的管理和经营虎视眈眈,也给这些特许企业带来的紧迫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肯定是更加注重工程的管理质量,谋求利益的增加,从而进一步实行市场化的经济管理模式。

3.强化法律化的管理力度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保障公路运输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对其也起到很好的约束性,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在运输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合同法》的作用,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必依,保证了运输过程中各方利益的法律保障。同时法律法规的制定,还能对运输各方起到很大的约束力,使其在精神层面上富有了责任感,保障了运输过程的安全和及时,还能实现整体的职业素养的提升。所以说,健全的法律法规,能够实现公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

4.对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

公路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还能增加市场竞争力,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提高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一是合理设置决策的班子。在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最容易出现一言堂的现象,由主要领导对事情进行拍板定夺,决策太具有局限性和武断性。应该在管理层面上添加成本预算、管理方式方法等技术层面的成分,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决策的正确科学合理;二是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人才的引起和培养能够实现企业拥有良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对决策和执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还给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老员工也是一种鞭策;三是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仅能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而且树立了整体的外部形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保持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同时保障工人的福利待遇,实现对社会和经济的推动作用,公路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改革时不经之路。如何在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下,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公路运输管理,是公路运输部分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作者:董奇 单位: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昌樟高速公路管理处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一、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现状

下面对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做如下介绍:

1.多样的运行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工具和出行形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根据出行的目的等,出行方式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公路交通运输内部也出现了激烈的竞争,有效提高了其服务运行的水平,最受益者还要是普通百姓。

2.多元的营运主体

随着运行手段的改变,为了公路运输事业的整体发展,在营运主题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不再是以前单独的国企运营模式,出现了私企,甚至合资企业的身影,多元的营运主体,实现了公路运输行业的市场化运作,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要想富,先修路”说明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想要谋求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便捷方便的工作作为保障。而在公路交通运输行业实行更适应时展的经济管理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对地方的文化交流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带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1.强有力的推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新时代里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政府对市场在微观上不在进行控制,使其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社会和经济水平条的同时,所有一切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公路交通运输作为重要的基建项目,必须在市场化的运作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生命财产运输中提供安全性的保障

公路运输是我国最传统的运输方式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量占总运输量半数以上。作为重要的运输方式,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其首要的责任,所以在管理中要进行加强。所以说,市场化的经济管理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水平和素质大幅的提高,是实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保障。3.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个地方拥有良好的公路网络,而且实现了公路网络的经济管理,能够解决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问题,还可以促进与周边城市进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特别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特色产品的地区,科学合理的公路运输能使够实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因其交通便利,还能吸引外资的进入。

4.保证了供给品的充足和价钱的稳定

由于现在我国的公路网络建设非常发达,还因其具有方便、快捷等特点,公路运输成为了供给品运输的最常用方式。拥有了方便的交通,哪一地区出现了供给品的不足,立刻就有商家通过公路运输进行补充,实现了供给品的充足供应和价钱的稳定。

三、公路运输进行经济管理的措施

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公路交通事业要发展必须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为前提。根据上文对我国公路运输的现状进行分析来看,在公路运输系统实行经济化管理是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只有在管理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才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对投入的成本就行有力的管控

对公路交通建设和管理的投入成本进行科学的管控,不仅能够实现资金的合理利用,还能更大化的增加利润,同时避免了贪腐问题的出现。成本的科学管控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路的建设施工前,应该针对每项工作做好详细准确的成本预算,预算要做到全面、科学、合理,确保资金应用的合理,以免出现错误的投资。成本预算后,在工程建设中,应该完全按照预算的标准对资金进行管控,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尽量减少成本的投入。

2.行政和经济的双重管理

公路运输部门有其特殊性,公路的建设因其规模大、投资高、建设工期长、后期保养费用高、收益慢等特点,造成了很多企业不能进行建设。所以国家进行公路的建设,然后将公路的管理权赋予让特许的经营企业,有其进行公路的后期管理和养护等工作,国家则拥有公路的所有权。企业在获得管理权后,在保证公路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想办法增加收益,实现公司和员工都能获得效益,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同时,在公路运输中实行经济管理,有效的实现了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特许经营企业还可以利用技术和设备,参与到其他工程的施工中,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实行法律性质的监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守客观规律的发展模式。在公路运输行业也是一样。在公路的管理方法上有了法制上的保障,其才能科学持续的发展。而且,相关的公路运输法规的实施,保证了在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文明执法,在对公路运输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还树立了公路部门的整体形象。

4.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各行各业在管理体制上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革。公路运输行业在管理模式改革的同时,进行了反思,针对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适应发展的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在有效促进公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同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里,公路运输行业要想健康的发展,必须实行管理制度的改革,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完成行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作者:熊扬清 单位: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昌樟高速公路管理处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新形势下工程经济管理论文

1、风险

1.1招投标风险。

在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一些单位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采用各种不合理的方式进行竞标,甚至一些政府部门还会对工程招投标进行干预,导致招投标原则不能表现出来。虽然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对工程招投标作了一些规范,但是我国没有对工程法定定额进行明确规定,导致很多单位在施工中出现很多拖欠款项以及故意压价等各种不良现象,最终使工程项目工期过长,对工程经济管理造成一定风险。

1.2合同签订中的风险。

工程在施工之前,需要依据当前的经济以及技术条件等对工程的工期进行预测,还要在这一基础上和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1)延误工期。这一风险在实际的施工中经常出现,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风险因素。

(2)合同本身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风险。有些合同没有制定清晰明确的内容,有些条文没有进行准确、清晰的说明,导致合同本身存在很大的风险。另外,有些单位虽然获得了合同,但是由于使用的是非法手段,给双方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3)材料采购风险。这是由于合同没有对材料的采购作出明确的规定所造成的。首先,材料在市场上的价格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合同没有对这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定,导致材料采购价格风险只能由承包人进行承担。其次,随着竞争的愈发激烈,有的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在进行商务谈判时,对价格进行有意的压低,导致材料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最终对工程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1.3成本控制中的风险。

有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成本超过了预算的成本,这就是成本控制风险,也就是投资无底洞现象。这一风险对工程的整体效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工程质量差以及延误施工工期等都会增加工程成本,因此,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必须要与工程的质量以及工期进行结合。另外,为了做好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控制程序以及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都忽略了这一点。

1.4工程质量以及工期风险。

一些施工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也不了解施工的相关规范,从而导致工程质量差,甚至出现返工现象,不仅延误了工期,也增加了工作量。因此,要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并要求他们按照规范和要求做好施工工作。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没有对施工人员就专业技术进行培训,导致施工人员不能对设备进行熟练操作,不能了解施工工艺,这样使得工程不能顺利通过质量验收,造成工期的延误。

1.5施工方案风险。

工程在施工中会受到自然条件等各种不可控因素导致的各种风险。因此,在施工之前,经常会通过比较之后,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比如,对于陆地工程来说,在施工前要将水文地理条件以及设备材料和规范要求等都考虑在内;而对于要在水中进行作业的工程来说,不仅要对上面的要素进行考虑,还要考虑到截流以及排水与季节性的洪水等方面的影响。很多工程在实际施工中,经常会运用到新的工艺和技术,对施工的要求以及难度都提升了,从而也就导致了风险的增大。

2、防范措施

2.1将投标的水平提高。

在工程经济管理中,投标报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首先,选择可行的经济合理工程技术方案,并依据合同要求以及工程本身特点和质量标准对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然后,要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行合理的工程成本预算。最后,进行合理报价,报价必须要将企业技术优势体现出来,也要将工程中的各风险因素考虑进来。在进行投标时,必须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各项投标要求执行。要严格审查各个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设计以及实施施工计划与其他各种技术方案的审查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因为他们不仅了解技术,还有着丰富的现场经验。如果在投标的各个环节中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提出并进行整改,以期逐渐的提高投标的水平。

2.2做好合同签订之前的准备管理工作。

(1)相对于签订合同之前的工作中,为了避免出现报价不实的情况,要仔细审查、监督施工材料的各种具体事项。由于当前实行的是招投标制度,企业之间的投标竞争很是激烈,因此,企业首先要将投标前期各项信息进行收集并分析,其次,要制定正确的投标策略,比如企业要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合理的编制,在符合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施工成本,利用投标报价的各种技巧等。工程预算的内容主要有工程造价以及劳动力费用和施工材料费用与机械费用等。要将这些方面的成本进行正确计算,从而将工程的目标成本以及利润确定下来,对工程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

(2)在对合同进行签订时,必须要始终坚持平等、公正、公开的原则,双方在都同意的情况下签订合同,能够尽量减少纠纷以及索赔等各种情况发生。

(3)在签订完合同之后,要对合同进行审查和监督。

为了使企业利益免受损害,企业必须要有相关索赔意识。一旦发现施工方没有按照合同条款进行实际施工,就必须要按照合同规定的要求向其索赔。如果合同出现了变化或者是解除的情况,就必须依据相关的合同法规定对双方的责任进行明确,各方也应该掌握对自己有利的相关证据资料及时提出索赔申请,减少企业损失。如果损失是由企业造成的,就必须要将原因找出,并运用有效措施进行控制,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

2.3将工程经济管理制度完善起来。

为了使企业的工程利润得到提高,风险得到降低,就必须要将工程经济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起来。制度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以及约束性,能够保证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各项制度进行实施。还能够在施工时,成立监督小组对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这样就能保证施工的纪律,提高相关制度的执行力。

2.4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要想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有较高的人力资源,它对企业的经营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保证施工人员有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工程的良好质量。因此,要加强所有施工人员的相关专业素质,并对其加强安全施工与科学施工的宣传教育,还要对老员工的专项施工技术进行培训,老员工有着丰富的经验,要将他们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由他们对新员工进行帮带,从而使新员工能够尽快对施工的技能进行掌握。在工程经济管理中,要重点抓好人力资源的建设。比如,有的企业邀请专业技术骨干定期进行相关经验交流,帮助施工人员提高自身的施工技能与素质,从一定程度上使工程的风险得到了降低。

2.5对施工材料价格进行合理控制与管理。

要想对施工材料进行合理控制,就要将国内外市场的各种状况进行综合考虑。企业要合理地对材料价格变化进行预测,并对价格上涨造成的各种风险做好应对措施。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材料出现了价格上涨的现象,首先,要保证工程的质量,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忽视工程的质量。然后,对施工的工期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可以对施工人员进行适当增加。总而言之,在遇到价格上涨时,要在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其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2.6对设计变更以及现场签证等加强监督和管理。

设计变更、现场签证费用直接影响了工程施工成本。要想实现施工成本的合理控制,就必须要对设计变化以及现场签证的审核进行严格控制。因此,要建立起相应的控制与管理体系。第一,将体系中的相关操作流程进行合理制定;第二,将各个环节的责任方进行明确;第三,将管理权限进行合理分配;第四,对不同流程环节的相关确认时限进行设置;第五,将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完善。施工单位要将控制与管理体系进行灵活掌握,并做好落实,从而保证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3、结语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程经济管理也存在着不少的风险。为了使风险降低,就必须将经济和工程结合起来。在工程经济学的指导下,做好工程项目的研究以及预测,还有方案的对比,从而保证投入最小,成效最大。

作者:杨正茂 单位:宁夏大学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湖泊生态发展经济管理论文

一、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现状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成的复合系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遵循着自然生态规律,建立与自然生态链相配的产业生态链,从而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利环保的利用,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个大的框架下,2008年6月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宏大构想:在江西省的规划中,“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将以鄱阳湖为优秀,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并划分禁止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区。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定位为:建设成为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优秀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和高效经济作物的主产区、生态高效及循环农业的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精品区。如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一切都在稳步有序地进行中。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环湖区域利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知名度及其在环境资源上的不可替性,建设以湖为纽带、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区域品牌,协调好区域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使区域在良性的轨道上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鄱阳湖的生态建设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的经济发展还主要是粗放型增长模式

出口产品主要是以低附加值、高污染、高消耗产品为主,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成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2鄱阳湖区域内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及生态旅游产业还处于比较低端的阶段

江西的生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还比较缓慢。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需要的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发展的后劲不足。

2.3立法不够重视。

国家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立法对贸易与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重视不够。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府管理引导对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都有待完善。

2.4生态经济发展滞后

生态经济发展滞后是该地区出口的产品经常遭遇国外绿色壁垒限制的主要原因。

2.5国内环保标准较低。

较低的环保标准无法阻止西方国家用贸易的方式将环境污染向我国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向了环鄱阳湖经济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环保建设的力度还贸易普遍得到共识,对以生态经济建设为主题的鄱阳湖来说,环保标准的降低将不仅仅有利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污染的转移,同时,另一方面对鄱阳湖区域内的工业企业来说,也提供了一个很好污染物排放的出口。

二、进一步发展鄱阳湖生态建设的策略及对策

1、搭建绿色生态平台构建鄱阳湖生态区域品牌

江西省共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全省有94%的面积属于鄱阳湖水系,整个的水陆相生态系统是我国少见的省级封闭式自然地理单元。江西省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正是要突出生态这一特点。“鄱阳湖”区域品牌具备“绿色、生态”的显著特征,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演变成为了该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落实区域品牌建设科学发展观,搭建绿色生态平台,保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区域内的各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的污染控制对“鄱阳湖”区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绿色GDP,必须清醒面对当前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使区域内企业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有效控制和克服污染,应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并逐项落实企业经常性的环保教育计划,并增设专门的环保预测、监督、处理机构,加强环保技术研究,指导企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安装环保设备,开展企业控污、治污的经常性监管,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对违反者按照国家法律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要求进行严厉处罚,直至关闭企业,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共同参与和协力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逐步实现持续清洁生产的环境保护一体化目标。借助绿色平台,环湖区域各相关产业可凭借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势,将“鄱阳湖”牌产品定位于“绿色、生态”。构建鄱阳湖生态区域品牌的同时,还要实施东部地区与江西在资本、科技、人才一、信息、物流、经营管理等诸方面的合作。特别要注重联合长三角实力派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主动参与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

2、发展生态旅游,构建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流域资源丰富,环湖城市合力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使特色产业在集聚的同时,发展成支柱产业,形成鄱阳湖经济圈产业的亮点。可以通过统筹环湖城市的发展与湖区保护,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同时江西鄱阳湖区域范围还要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借鉴“山江湖工程”创造的有益经验,将生态和经济融为一体。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乐平市有部级水利风景区“翠平湖”、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洪岩仙境”、稀世奇幻绝景“泪滩双月”、巧夺天工的“文山石林”、避暑胜地“历居寺”以及饶派风格古民居建筑群等一批特色自然人文景观,都可以整合的态势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鄱阳湖湖泊碧波荡漾,生态环境优美,客气质量上乘。而且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最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依托鄱阳湖、利用鄱阳湖的资源优势构建生态示范基地将会有助于提高鄱阳湖旅游经济的腾飞。依托鄱阳湖优越的自然山水资源,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当前鄱阳湖建设生态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标准、区域合作、产品开发、品牌塑造等问题,倡导生态旅游,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抢占中国生态旅游的先机,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典范。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布局:建设鄱阳湖一个优秀生态旅游区,南昌都市生态、瓷都仙山文化、大庐山“山江湖”三大旅游板块,一个大环湖国际文化生态旅游圈。紧紧围绕生态旅游发展具有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系统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旅游发展交通体系、旅游节点城镇体系、旅游多维开发体系、旅游空间布局体系和旅游政策支持体系等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的六大体系,重点实施“鄱湖游轮观光休闲线”、“环鄱国际极品旅游圈”、“环鄱湿地候鸟观光科考点”、“赣西山水生态旅游走廊”、“抚州自然生态体验休闲地”、“赣鄱风情大型文娱节目”等十大项目开发工程。此外,设立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了周边城镇的建设,推动了周边农村往生态旅游的建设力度,能够完善湖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区内物质、精神、生态文明的建设,能使得示范区内民众的生活环境更美好、物质得到更大的改善。

3、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经济。

鄱阳湖是国家首批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保护与发展”的主题已经与鄱阳湖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鄱阳湖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对其进行传统农业的生态改造,使得农业生产能实现标准化进行。同时,加快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发展生态工业,开发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愿望的系列“湖、鸟、渔”生态旅游产品。当然,鄱阳湖环围大展的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并不仅仅局限于江西这个区域空间,还需要密切注意生产生态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生态旅游业要与长三角等市场的需求紧跟。生态农业产业化应从产前、产中、产后及消费环节着眼构建质量无公害、绿色、安全、健康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比如,可以发展冬季种植我国南方一项传统的“养地”经验的绿肥紫云英,这是新形势下稻田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途径。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冬季绿肥,对于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种植冬季绿肥之外,还可种植夏、秋季绿肥,其对农田节能减排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要以出众的绿色农业产品及特色农业品种、高质量的农业产品品质吸引长三角市场的消费市场,并逐渐站稳脚跟。大力发展鄱阳湖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对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4、利用渔业排污减排为生态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生态经济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对鄱阳湖来说,鄱阳湖区域范围内的水系要保持环保、绿色、健康的生存状态,才可以谈生态经济建设。只有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空气优质才能为进一步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发展服务,才能为生态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可以采用渔业进行排污减排的方式来达到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的同时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全国重要农产品产区和有重要影响的“鱼米之乡”。因此,可以利用副业——养殖渔业发展,同时结合本土化的农产品建设,构建农副产品一体化产业链的整合优势。对鄱阳湖来说,养殖渔业在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减排作用(消耗氮和磷)是重要的一环,也是调节水体营养、能量代谢的重要技术手段。发展鄱阳湖渔业及水产业是解决人类食物来源、满足人们不同的食品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调节鄱阳湖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通过这种放牧式的渔业,投资少,成本低,不需要消耗能源物质。周围群山环绕且植被丰富的鄱阳湖未出现“水华”现象,保持着山清水秀,保护了水环境,发展了渔业,为旅游业创造了条件,当地人民创造了财富。低成本,高收益,养殖产品安全,质量高,为库区人民提供了一条致富之路。养殖渔业能通过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是一个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值得深入推广。

三、结语

总之,在维持环鄱阳湖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要特别对生态经济的建设。同时,政府在政策上应适度倾斜,促使鄱阳湖区域生态经济建设能稳步推进。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市场经济下的经济管理论文

一、完善与健全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宏观调控体系

由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晚,体制尚不健全,时不我待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一步步重复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由于商品经济自发性与盲目性的缺点,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市场失灵的教训告诫我们,市场经济必须国家政府干预调控相配合,强而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决定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效率与速度,因而选择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宏观干预调控体系来弥补市场体制的发育不足,从而促使健全的市场体系与秩序形成,加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是我国政府在如今新的经济模式下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为此,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转变政府职责,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如利用金融、货币、信贷等经济手段,法律法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抑制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抑制生产过剩、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等经济社会现象,从而从整体上保障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然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也还存着不够完善的地方,在不少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行政管理、行政干预的痕迹还是存在,如在土地、劳动力、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中政府依然起了主导作用,许多大型项目的审批手续受到政府的直接行政干涉,如果政府自身行政管理透明度不高、监督机制不健全,就容易出现权力市场化的现象,如土地审批转让、资本信贷等现象中腐败现象的滋生与出现。另外,在无法较快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现象面前,我们看到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滞后性与干预调控体系的不完善,也容易导致调控手段达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无法控制与指导一些经济现象的发展动向,所以,未来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要不断的完善与健全,充分运动税收、汇率、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以及法律等手段来有效地调节控制经济发展等因素。

二、打击垄断,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够完善与健全,在建立与护某一个经济或合法壁垒下形成的垄断现象,是与平等竞争市场相对立的极端形式,极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打击垄断组织与垄断市场,维护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这也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责。垄断现象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无法正常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扭曲市场正常的竞争机制,垄断组织的市场价格要高于完全竞争,通过不平等的方式获得的超额利润,长此以往,不只伤害群众共同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法则,而市场本身并不能很好地消除垄断,因而就需要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政府来充当调停人与仲裁人,通过政策以及法律的形式来限制、控制与打击垄断组织与垄断市场,排除一切干扰平等竞争的行为,着力整顿不规范的市场秩序。这就要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以《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严格执行来抑制地方的一些保护主义现象,而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地配合中央政府,在行政法规的制定上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做到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性与效率性,确保国内市场的公平公正、健康和谐,对于严重违背公平公正原则,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垄断组织与垄断市场要坚决予以沉重的打击,建立严格的监管部门进行切实有效地监管,这样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的基础秩序与市场竞争中的组织与个人受到合法权益的保护,健全有效的经济运行制度。

三、调节收入分配,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市场经济效率与竞争的特点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个收入分配悬殊的问题,而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有效地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如果放任市场机制这样下去,则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长此以往,就会对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进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社会资源进行一次分配之后,政府必须发挥资源有效二次分配的作用,履行收入分配调节的经济管理职责,这样,才能在保持经济增长效率的时候较好地兼顾公平的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较好地减少社会矛盾。目前,政府这一职能的履行,主要通过履行收入分配制度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达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控制高收入群体,有效地保护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的目标。具体来说,针对收入较高的群体,落实征收个人所得税制度;针对收入较低的城镇居民以及失业下岗人员,完善覆盖社会范围更广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制度,针对广大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较弱的局面,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四、提供社会公共物品,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稳定,加速经济高速发展的目标,政府机构还承担着履行提供社会公共物品,完善如公共卫生、基础教育、国防、法律等公共服务的职能,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经济管理的职能。市场机制的特点讲求效率、收益等特点,使得这些相对来说,投资周期较长、规模较大而经济收益不是很明显的产品,但是又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政府就必须责无旁贷地担当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成为协调社会所有成员极为重要的组织,在社会成员的公共物品的提供与分配中搭建重要的平台,担任重要的角色,逐步加强对教育、社会保障、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的投入,建立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为公众提供最大程度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项活动提供保障,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最关心、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保证公民公平享受的权利,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公共服务问题,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稳定。

五、小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商品经济平等性、自由性、竞争性与盲目性等特点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提出较高的新要求。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政府职能部门还需要在培养公正公平的良好市场竞争环境、打击垄断、缩小贫富差距、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市场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等方面加强管理。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我国新农村经济管理论文

1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所处的状态

1.1专业经管人员匮乏

中国大多数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在文化水平与素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文明执政和文明执法的理解不够透彻。这样的工作人员完全跟不上目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步伐,不符合经济市场的需要,同时他们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致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空有其表。

1.2欠缺科学的管理体系

我国农村经济愈来愈发达,而与之相关的经济发展管理体系却一直迟迟得不到完善。欠缺科学的管理体系,同时经济管理理念也跟不上发展形势,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已不符合目前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也完全不能适应农村结构的调整。如果农民没有办法保护自身利益,农民的困惑无法获得解答,长期下去双方的冲突就会愈来愈大,归根结底这是因为科学管理体系欠缺所导致的。

1.3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发展期,农村产业结构关系到农业集资。集资受挫,也达不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周期长,收益减缓的特征。这完全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中对融资的要求,使得农业的投资方向受限。分权经管的农民因为资金的局限性,根本就没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而农业投资收入是受许多外部因素影响的,如农副产品价格浮动、气候的好坏、自然灾害、是否有虫害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农业的投资收入。

2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有效方案

中国农村经济管理还存有一些缺陷,这些缺陷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方案,以弥补这些缺陷,从而使得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2.1设立合理的农村管理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土地承包责任制,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有效推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中国当前农村经济管理还存留很多不足,必须建立科学的农村管理组织机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农村工作实施更好的经管,引导农民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平稳的情况下进行农业发展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在理论和技术上打好基础。

2.2在资金的经管上实现科学、合理化

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发展问题,首要的步骤是对农村集体资金的经管。具体的经管步骤是首先要确保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对农村金融和经济形势有全面的掌握,透彻的分析其财务状况、盘点资金的总数、强化审计工作,确保集体资金的正确使用,杜绝腐败,预防集体资金流失。振兴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对集体资金进行改革,盘活资金,这样才会使资金优化。现有资金得到合理使用才会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才会维持健康发展,进而获得最大利益。

2.3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有效经管,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要针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展开工作。最近几年,由于中国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推动工业化的过程中,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偏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体现在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上,政府机构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不断提高和改进农村教育和培训系统,并在训练过程中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方法,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宣传与普及,提升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

3结语

简而言之,关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经济管理工作,应该把握好农村经济的基础建设,完善农村教育管理制度,科学设立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结合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目的性地进行解决,从而可以达到推进中国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作者:石建华 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太平沟乡人民政府农经管理中心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村级集体经济管理论文

一、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1.对集体资源性资产实行源头管理。

对规划内的集体土地、荒地开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报批程序,未经批准,不准占用。同时对集体资源性资产实行跟踪管理。由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负责对各村集体资产建立台帐。对农村集体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由该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进行跟踪核查,随时进行记录,年终填写“资产年检表”,报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备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2.对开发、出租、出售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的,事先必须由村委会按“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工作程序进行审议

同时,报乡镇“三资”中心备案,方可进行。

3.每年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摸底清查

将村集体资产进行摸底、登记(清偿)、评估(核资),明确了村集体资产的分布、存量、结构及效益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防止村集体资产被闲置、流失、侵占,确保了资产的保值增值。

4.在处置资产时,通过公开招投标,规范运作程序

严把投标关,使村集体资产处置能在合理的招投标上进行公平竞争,产生了较高的中标额,保证了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保护了群众的利益。

5.加强集体资金管理,保证村级资金应收尽收。

加强对大额资金使用、建设工程的决策、预算、招投标等方面审计监督。对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发包、租赁、投资、资产处置等集体收入,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补助、补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一事一议”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等,及时入账核算,做到应收尽收。但是,我们通过近年来的农经工作实践发现,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逐年加大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出一些矛盾和问题,认真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村级集体经济的社会负担日渐沉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其任务非常之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事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诸如道路施工与维修、垃圾回收与清理、水电建设与维护、社会治安、农民医保、五保户供养、低保供养等方面,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负担越来越大。同时,当前国家在对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项目建设以及社会事业支出时,改变了以往国家全额支付项目建设资金的政策,而是实行“财政出一点、村集体配套一点”的“两点”政策。此类政策的实施更是无形之中加剧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这就要求农村企业组织必须适时地进行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调整来实现资金的流转,造成了原有经济发展项目的滞后发展。

2.村级集体经济出现负债现象。

由于国家政策变动或经营管理不善都会造成集体经济企业的亏损或倒闭,导致了村级集体经济存在较多的债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收支缺口比较大,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收不抵支的现象。

3.村级集体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日渐变小。

主要表现在:乡镇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变革时,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大多被变卖,逐渐退出了经营领域;国家和省市区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资本优势的逐渐丧失,造成了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日益变小;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迎合新的招商引资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相应地削弱或消除了原有的经济增长点,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家对广大农村实行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具有较大的普遍性,这就决定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要想真正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必须在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结合集体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制定符合农村实际水平的发展策略。

三、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1.加强农村的领导组织建设

要严格选拔村支书和村主任等职位人选,发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政治强、素质高的年轻人来担任具体职务,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同时,加强对农村领导班子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让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定期培训,努力提高其集体经济的经营能力。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将领导班子成员的业绩与其收益进行直接挂钩,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对国家投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要进行整合,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发展二、三产业,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同时,要加大对贫困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将经济政策和行政拉力相结合,对其进行项目安排和资金倾斜,实现各个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农村都能获得较快的发展。

3.实行“一村一策”的发展模式

要将国家政策的普遍性与单个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相结合,实行“一村一策”的发展模式,结合每个农村的具体情况,充分挖掘其发挥集体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发达村、较发达村和欠发达村实行不同的经济推进步骤,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依靠自身发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创新

1.对集体存量资产进行盘活

对集体经营不善的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使用和运作,实现集体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通过对企业的经营产权进行向外租赁和承包,用租赁承包所得的资金投入农村的经济建设,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等;或通过租赁和拍卖实现集体资产由以实物为主向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开发资产资源,在提高农村集体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促进集体资产的滚动发展以及保值和增值。

2.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围绕特色农产品发展和交易市场,建立流通经营服务实体,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向产业化的发展。充分利用农村、城镇的地理位置优势,采取大户带头、集体主导、摊贩唱戏的多元化形式,建立专业的销售市场。组建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与农民签订农作物产销合同,实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模式,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在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解决农民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实现农民增收。

3.积极进行招商引资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地引进外来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活力;同时,要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实现招商引资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可以通过多元参股的方式,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创办一些运作活、机制新、上档次的较大规模的二、三产业的发展项目,在更高层次上吸引外来资金。

4.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要做到开源和节流并重,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对农村的账务进行公示,实行财务、村务公开制度,实现透明化村务管理;减少村级干部用于办公和接待的费用支出,实现对农村财务支出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将开源和节流的具体措施应用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来。

作者:李付贤 单位:安阳县农业局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管理论文

一、市场经济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模式

(1)企业缺乏健全的经济制度。

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和监管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必备因素。在我国,部分企业不会利用固定资金,具有随意性,在不经特定审批部门的准许下私自动用资金,这种做法是违背公开性、透明性的原则的,而且会打乱资金原有的规划方向,导致企业在真正需要资金的时候得不到供应,发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直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负面的影响。此外,监督机构的设立也是极其有必要的,因为其可以随时随地监测到企业资金的流动方向、支出数目,财务管理中不乏有独吞资金、谋取私利的情况,而合理的监督机构可以保证资金运用的公开和透明,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在阳光下开展与进行。

(2)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意识淡薄。

前面已经提及,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个体经营,而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增加对工作人员的可信赖性,企业的亲近成为财务人员的首选。而在这些人员当中,所谓的会计人员通常都是无证上岗,缺乏足够的会计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几乎为零,社会责任感也不强,而且,把会计工作单纯地理解为算账,其做法存在众多不合理之处,使得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没有秩序可言。低下的个人素质和淡薄的财务意识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急剧下降。

(二)企业缺乏市场化理念技术创新

在当今社会,作为企业的负责人、管理者,当务之急就是要分析和研究企业优秀竞争力对企业发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需要考虑怎样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优秀竞争力。经济学家熊波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成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此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不断投入到实际的应用当中,技术创新实践的指导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发挥。要想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就必须对企业进行市场化理念的技术创新。

二、市场经济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策略

(一)树立战略意识,防范经营战略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和先导,要想做好战略管理,先进的战略管理意识首先要树立在企业管理人员的头脑当中,并不断地对其加强培训和教育,以便于巩固战略经营理念,增强战略意识,让每一个人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为甚么要实施战略管理以及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所在。此在,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最好保障。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明确的分配工作、划分职责,更好对企业经济和财务工作进行管理,避免在工作时相互推卸责任、消极怠工的现象出现,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更好发展。

(三)加强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人才是技术创新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决定着企业经济成效的高低甚至说决定着企业的未来。所以应该把对人才的培养重视起来,以下几方面是主要措施:第一,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保证人才的来源稳定,以各种渠道吸引人才,给予其优厚的待遇;第二,建立多个专门的人才培训和教育机构,聘请专业的人员对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变得浓厚,同时为培训提供足够的费用,给予雄厚的资金支持;第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奖惩制度,以便于把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最大程度。

(四)建立健全财务的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是当务之急。企业内部的各个机构、各个人员应该把财务工作重视起来,发挥和实现资金的最大功效。作为公司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需要受到高度重视,企业有必要设置能力较高的人员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就可以和会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此外,企业的内控制度需要得到明确,对各项工作要有明确、细致的分工,加强信息安全性的保障,促进企业的良好与健康发展。

(五)加强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观念。

在摸清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研究与开发出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就能够使得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可观的收入,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加稳定的立足市场。所以,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做到技术床戏的市场化,做到为了市场、为了消费者而进行技术创新。企业要想走科技创新的道路,必须把这种市场观念作为必备观念和知道理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企业虽然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比皆是,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企业要想求生存,谋求长远、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增强自身的优秀竞争力,就必须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的解决,为企业的发展制定详细完备的方案,把经济管理作为最重要的工作重点推进。

作者:王文生 赵国栋 单位: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银川营业部 宁夏大学数学计算机学院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论文

一、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预算控制

预算是事业单位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事业单位的活动都必须要有预算的约束,需要在预算中得以体现。所以,根据往年预算年度收入增减变动因素和收入的情况,按类别来逐项估量以及预算年度可以支配的各项收入,都必须要做好收入测算。在预算的系统及其使用上,在国法上有着严格的规定,预算的估量工作以国法标准来执行是我们需要做的。其次,要做好预算的体系,预算需要条文或是制成实际可行的文本,这样才能被执行。在体系估量的时候,工作单位的各种要素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包括了各单位里的要素,如:工作人员,经济本钱情况的变化以及高层的变革,且要考虑到工作单位表面的条件,必须要按照体系估量的章程进行。资金的使用不合法和资金短缺的现象在特定的运转过程中出现,是因工作单位未处理好估量工作,这是我们普遍目测到的。这不但酿成事业单位自身的功率和能源的亏损,而且造成人类的不信任以及对国家财务的损害,如果对这种损害不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其后果不单是其无法继续下去,相对于政府公信任度和社会公信任度而言更是一种损失,因而,需要我们给予重视。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中心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财务管理是市场化时代组织中最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想要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好,首先,要有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且从制度上着手,杜绝财务管理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由于之前的事业单位普遍是政府财政拨款,一方面,财政拨款没有可靠的论证,无法做到资金拨付的针对性,也许会使得项目和资金的使用相脱节,另一方面,对于资金的使用,也存在粗放式管理的问题,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估。在财政的预算中,比较模糊的是对财政资金的支出,大多数二级科目不仅没有写明弄清,而且计划外支出过多,这些都对事业单位本就缺少的资金的使用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为此,理顺财政管理制度,对于管理体制要实行集中管理、统一领导的财务管理体制,对较大规模的事业单位要根据单位本身实际进行统一管理,放权给部门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部门的监督与领导,是事业单位的首要任务。而且要完善财务工作负责制,对财务资金的使用需要有准确的责任要求,出现问题时要问责到人。还要加强执行预算,严格编制预算以及对预算的管理,对计划外开的支要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

(三)严控贷款项目,控制财务风险

如前所描述的,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然而,随着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市场化改革的展开,事业单位自己负责盈利与亏损,自主经营的企业化运作的趋势逐渐明显。这给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事业单位再次进行投资和项目管理时,有时需要根据项目的需要,向民间或社会进行贷款,在项目完成后给予偿还。然而事业单位在管理上要达到企业管理的标准以及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项目的实施与落实上,至今无法做到以效率或绩效作为其管理的根基,所以在贷款以及项目的审批上需要谨慎考虑。但凡出现运营或项目管理不佳的情况,其结果很可能成为事业单位整体运作的失败,加速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说,凡资产负债率累计或者达到银行贷款超过本单上年度的总收入的财务状况,严禁上项目,同时也不得增加贷款。

二、集团财务系统管理体系的最终确认

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根本是确保一个企业可以正常运行,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想要发展必备的,实现企业员工的工作有章可循。集团企业财务系统的建立,要遵循这一原则,企业财务系统的建立涉及到职位、职能人员以及机构等不同的方向。详细的规定不同的职位财务人员的层次,是集体企业在建立财务管理系统过程中需要做到的,明确标出各个员工的工作职能以及工作范围,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工作不仅有法可以且有章可循,以实现整个财务部门的组织严谨。集团企业财政体系所接触的工作领域较为广泛,上至领导层管理,下至各分公司企业工作人员。集团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要给财务部门提供工作体系的保障,同时协助财务人员展开日常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对公司全部的经营活动进行预算,且要帮助高层管理人完成内部人员业绩考核以及财务分析。可以说链接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的优秀是集体企业财务系统。其优秀的建立是为了强化总公司对于分公司的控制,它的建立从始至终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观点从预案考核、预算控制以及财权控制等些许不同方面加强集团财务管理体系相对于不同分公司的控制能力

三、作好财务及统计总结分析

作好财务以及统计总结分析,为高层策划给予准确的经济与财务信息。各期的财务以及统计分析,是一种协助领导了解单位目前财力和经济运行情况较为理想的上报方式。在财务以及统计分析中,财会与经济管理人员不可以只报喜不报忧,须实事求是地反映当期财务和经济情况,且根据自身的经验向领导提合理的建议以及看法,以供领导决策、参考。一个好的财务及统计分析对于单位的经济管理是十分有益的,一方面,为领导在加强经济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对单位经济管理也是一种间接的监督。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是单位成功理财的首要决定,且为单位不断提供利润增长的有力手段和基础。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及完善。

四、结束语

集团财务管理体系的成立是一个长时间以而且不简单的工程,并且它的成立不是一个静态的管理体制,企业的发展在变化同时财务系统也会跟着不停的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与财务部门的管理方向,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保证其方向一定要相同,尽量不能出现公司整体的管理体系和财务系统脱轨的情况。财务系统的优秀职能在集体企业在进行财务系统的建设中必须要明确,它的存在,是为了协助总公司完成对分公司的监控以及控制,集团企业财务系统需要通过对分公司项目的评估、资金的预算以及经济效益的考核等,对各个分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来进行控制,协助其完成经济效益增加,实现集体企业的整体发展。

作者:张霄 单位:洛阳高新区管委会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国有煤炭企业经济管理论文

一、当期阶段我国煤炭行业经济管理现状

1.企业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在任何企业都被看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能够保证企业的资金正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整个企业的运营。在经济制度转变的过度时期,更是要很好的认识到财务工作的地位和关键性。然而部分煤炭企业并未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企业内部也缺乏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利润的获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涉及许多方面,其中包括财务管理的方法、财务管理的规范等等,但是在我国的煤炭企业中,普遍存在较重视会计管理,而忽略财务管理的局面。企业在生产效率、资金使用等方面所花费的精力较少,这都体现出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企业中乱用资金、造成资金浪费等现象层出不穷,这都与缺乏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2.煤炭开采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由于近几年我国煤炭行业开采政策的不断放宽,全国各地中小型煤矿大量涌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这都与开采技术的落后有关。小型煤矿开采的环境较为简陋,技术水平不过关,因此造成开采的浪费,采矿效率偏低。有资料曾显示,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机械化水平不足七成,这一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高水平开采技术更是少之又少,与此同时,中小型煤矿对煤炭开采只停留在对煤的利用上,其他资源如:煤焦油的提炼,燃料等开发的都很少。

3.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迟缓

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建设的新时期,煤炭行业也不例外,实现信息化发展已成为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煤炭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信息利用的还不是很充分,机械设备的数字化建设也并未取得全方位的成就,信息化建设不仅仅要停留在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的层面,而是要对信息作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来发现市场的需求方向,走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还有待进一步加快。

4.忽视营销理念的重要性

一个正确的营销理念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最为科学的营销理念则是要尽可能的扩大份额,占据市场中的主要部分,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部分煤炭企业仍沿用着旧的经济体制,对于市场竞争的概念并不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传统的营销理念的束缚严重阻碍了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

二、提升国有煤炭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1.创新煤炭企业的管理理念,丰富管理方式

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再符合当今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经济制度的转变促使煤炭企业需要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的局面,管理理念的创新可以再很大程度上增强企业的优秀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做到管理思维上的转型,向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学习,取长补短,与自身实际情况充分结合,形成具有本企业特征的管理方法。

2.注重企业上的精细化管理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情况是多变的,且煤炭企业数量较多,相互之间竞争较为激烈,煤炭企业必须较快推进管理模式的改革,注重管理上的细节,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所谓精细化管理主要指要在不同的部门,根据其所处的实际情况,抓住安全生产、质量监管、人员的工作态度等细节,切实做好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

3.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进程

首先要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的经济管理上的规章制度,将传统的生产思想彻底的进行革除,逐渐向完善销售理念、注重生产安全等先进管理理念过度;另一方面,若想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还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措施企业内部员工能够形成自主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实行统一管理。

4.以人才促发展,注重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

企业中的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高度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企业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积极聘用高端技术型人才,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此外,企业也应注重对员工的定期进行技术培训,适当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快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优秀实力。

5.转变营销理念

企业的营销理念决定了企业的经营业绩,正确的营销理念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应根据市场上变动的供求关系,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注重市场竞争的影响,打破传统的营销理念,一切以客户满意为原则,调节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抓住市场上的商机。

三、结束语

当前阶段,我国煤炭行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若想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一定的优势,一方面要从生产环节上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还要在公司的经济问题上改变管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水平,不断地进行制度上的改进与创新,同时着眼于以往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以便于具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弊端,最终实现经济管理制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促进煤炭企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作者:田莉 单位: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林业经济管理论文

一、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

(一)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情况

除了1993—1999年招生数量的波动幅度较大之外,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历年的招生规模都较为稳定。从表1可以发现,从1999年开始(不包括2002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就不再招收专科生,而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则不断扩大,1999年本科招生数量较1989年增加了30人,2011年较1989年则增加了91人;同时,从2000年开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层次上台阶的趋势越发明显,无论是招收的研究生还是毕业的研究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多,2011年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比2000年增长了1.5倍,同期毕业研究生的人数也比2000年增长了1.8倍。可见,21世纪以来,林业经济管理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迅速增长,所培养的高精尖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为我国的林业经济建设和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从相关课程的讲授起步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性质的学科的。建国初期,我国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主要模仿当时苏联的林业专业,设立了“林业经济学”和“林业企业组织计划”2门专业课程。随后,为了满足教学计划的学时要求,这2门专业课程合并为“林业经济与管理”课程,并于1995年统一名称为“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当前,社会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类型的需求主要包括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以及新型林业经营者3种类型。因此,目前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大体由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类课程、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类课程、资源与环境类课程、企业经营类课程和农林业技术与实践类课程等5大模块构成。其中,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类课程、资源与环境类课程以及企业经营类课程这3大模块是分别对应社会需求的3类林业行业专业人才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由此可以看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其课程体系覆盖面较广,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包括经济学、数学、人文学、林学、法学、统计学等。

(三)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目前,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以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为例,2004年派遣(即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占66%,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占17%,成为志愿者的毕业生占4%;2005年派遣的毕业生占61%,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占16%,出国的毕业生占2%,成为志愿者的毕业生占4%;2007年派遣的毕业生占42%,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占20%,出国的毕业生占4%,成为志愿者的毕业生占8%。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社会就业的比重逐年减少,而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林业经济管理专业高学历人才有一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同时,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可以从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得到佐证。2006年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15名硕士研究生中,除了3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之外,其余的12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就业于林业经济管理领域。

二、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通常,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至少应涵盖“林业经济学”“林政学”“森林及林产品贸易经济与管理”“森林环境(生态)管理”等优秀课程;同时,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还应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目前,我国有66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虽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不尽相同,但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由于专业方向的设置不尽合理,所以课程设置过细,教学内容的服务面向过窄;二是由于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比较单一,所以相应的课程设置也比较单一;三是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过于庞杂,而专业课程则稍显薄弱;四是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适应林业科技发展的要求,不少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与生产实践脱节,而且教学方法比较落后,从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难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条件欠缺

为了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1999年起(不包括2002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停止招收专科生,同时不断扩大本科生的招生规模。然而,随着本科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对加强本科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开设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原本就比较落后的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基地更是不堪重负,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实践需要。而且开设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反映,近年来国家对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减弱,这导致一些院校不得不缩短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习周期,甚至有的院校干脆不开设实地实习考察课程。这些都与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对实地考察学习和实践有较高要求相背离。

(三)师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

目前,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已经拥有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较完整的学科师资队伍,师资力量较强,队伍结构也较为合理。统计数据显示(详见表2),开设林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13所普通高等院校共有相关的专业教师203名,每所高校平均拥有约16名专业教师,而且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了70%,教授、副教授与讲师和助教的比例为35∶35∶30。但是,必须意识到,我国高校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存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很多专业教师缺乏林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有些专业教师不具有定量和空间分析方面的技能,有些专业教师在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融合方面的能力欠缺。这都会导致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科研功能虚化,甚至于导致所培养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竞争力较弱,难以在林业行业领域觅得一职。

(四)专业的宣传不到位

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是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等农林院校具有优势的特色专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包、管”的大学毕业生分配体制下,高等农林院校受到家长和考生的极度青睐,因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的建立,计算机、电信、金融等热门专业成为考生关注和追逐的焦点,传统的农林专业成为不折不扣的“冷门”。在这一背景下,招生宣传工作尤被看作是提高高等农林院校生源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是招生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各高等农林院校在招生宣传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从而导致大多数家长和考生对高等农林院校及其开设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这样的优势特色专业缺乏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考生没有把高等农林院校列为理想的高等学府,甚至都不知道有林业经济管理这个专业。这都直接影响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生源质量。

三、全面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建议

促进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全面发展是为国家现代林业发展服务的本质要求。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关系到能否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而且关系到能否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相关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关系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本着这一精神,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也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深入研究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家政策扶持和导向的问题,二是学校加强自身建设和深化学科专业改革的问题。

(一)在国家政策层面,要紧跟世界林业发展趋势,提升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地位

为了促进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在相关政策层面要有适当的调整和倚重。第一,国家应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以及必要的经济支持。第二,国家对GDP贡献的衡量应该有隐性作用的显性计量。林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不如农业、工业明显,但是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量化评价时必须予以公平对待,即对林价和森林社会公益价值的计量有所体现。第三,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重视与国际的接轨,在国家层面逐渐把林业从公益性较强的事业转变为发展经济用材林、果品加工、碳汇收益林、游憩价值等多种经济价值的产业,从而促进有利于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为社会所了解、社会影响力得到不断扩大的社会环境的形成,进而达到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选择学习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并立志为我国的林业发展而奋斗的目的。

(二)在高校自身建设层面,要全面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

1.深化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改革

高等院校在搞好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还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和综合配套的原则,进一步搞好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是要大力深化教学改革,通过改进德育工作、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强化教学管理改革等,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二是加快科研工作尤其是科研管理的改革,切实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兴林方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积极推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把科技力量有效地组织到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师过去主要从事有关林业生产关系和林业计划经济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研究市场经济背景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应该从以下4方面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增强和优化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一是努力提高师资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除了要积极引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优秀学者之外,还要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再深造以及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以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二是建立和推行为新进教师配备导师的制度,即由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新进教师的指导教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此外,还要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使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的体验中向优秀的授课教师学习授课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合作与协作机制,构建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提升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科学研究水平。四是优化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师资的学科结构和知识能力结构。通过引进计量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3S”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构建一支以具有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为主的、兼顾跨学科专业人才的能够互补协作、团结合作、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3.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从以经济为本位的教育转变为以人的全面素质为本位的教育。同样,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首先,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要彻底改变原来各门课程自成体系的状况,对各门课程中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开设一些内容冗余度低、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其次,要根据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变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客观真实地反映林业行业发展的需求变化。同时,课程教学既要注重林业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的开拓精神以及交流沟通、创新等非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有针对性地引导未来林业产业化、实体化的发展。第三,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实践教学应是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4.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林业管理人才的重任。然而,目前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水平上都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关注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就业工作。一方面,学校应该瞄准国家战略的需求,采取“以项目带动学科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方式,提高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不同层次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与用人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互惠合作关系,为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对口就业提供一定的机会,防止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流失和空置浪费。此外,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认可并热爱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作者:鲁莎莎 袁擎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高等院校经济管理论文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1.只顾教师讲,不顾学生学。

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注入教学方式讲课的教师,都把自己当成太阳,站在三尺讲台之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淋漓尽致,对自己讲的内容自我陶醉,从不顾及学生的感受,生教硬灌,跟学生没有任何互动活动。不负责任的教师自负地认为,讲不讲是我教师的事,听不听是你学生的事,只要我努力讲了,就尽到职责了。

2.方式单一,照本宣科。

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讲课,全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更谈不上创新。教师呆板地、照本宣科地读、念、写,学生一个劲地听、记、抄。在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以后,课堂围着教师预制的课件转,以课件代讲授,老师照着课件读标题、念概念,学生跟着老师记要点、听介绍。整节课下来,学生听得头大,记得手麻,一头雾水,不知其然更不知所以然。

3.教师教得了无生气,学生学得了无兴趣。

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陈旧教学方式的教师讲课,平铺直叙,从理论到理论,不举任何实例,更谈不上全面联系实际。教师讲课缺乏激情,教得没生气,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习没有热情,学得了无兴趣,学习氛围令人窒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

二、教学方式变革中“教授”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必须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因人制宜,实施现代教学方式,使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和谐的“教与学的共同体”,通过师生间心灵对接、思想碰撞、意见交流、合作探讨,实现知识互促共长和个性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从事大学教学工作后,笔者就把变革教学方式作为自己教学生涯的重要研究课题,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实践和完善。在30多年讲授本专科、函授、自考和企业培训的《管理学》、《企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及硕士研究生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的过程中,笔者主要践行了以下5种现代教学方式。

1.启发式。

现代教学方式理念关注知识的呈现方式,强调转变“教”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为主动参与的方式。启发式教学,特别强调教师讲的艺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案例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案例分析,运用口头或多媒体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如笔者给企业管理干训班讲授“新产品开发原则”时,采用了三原则案例启发式讲法:第一项原则,利用资源开发原则。笔者举例新密企业利用当地优势矿藏资源进行水泥耐火材料新产品开发,创造经济效益。第二项原则,满足市场需求原则。笔者举例巩义企业克服原材料的困难,开发出了适应市场需要的蜂窝煤机。第三项原则,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原则。笔者举例长葛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出了烩面、刀削面、冷面等多功能生产机,畅销中原、西北和东北等地。笔者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先举实例后归纳理论;二是先介绍理论后举例加以说明;三是边讲授理论知识,边举例加以说明。启发式案例教学法使笔者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写得少、听得多,理解透、记得牢。

2.参与式。

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参与中做到脑动、心动、身动、人人动。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运用这种方式教学,笔者开始讲授每门课程时,都先开展“你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的讨论,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习。如讲授《管理学》时请同学们讨论“你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讲授《企业管理》时请同学们讨论“你为什么要学习企业管理”;讲授《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时请同学们讨论“你为什么要学习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当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参与讨论后,笔者再引导他们统一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上来,并举一些学习运用该课程理论与实践比较好的校友或成功人士的实例,为他们树立学习榜样,激发他们进入角色有目的学习的积极性。如笔者在总结点评“你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时明确指出,同学们学习《管理学》就是将来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有选择地当好行政、事业、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合格称职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动力充足,再苦再累心也甜。

3.互动式。

互动式教学,是指通过师生及媒体等多边的互动沟通,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师生、生生、多媒体及互联网等之间的互动形式表明,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交流,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四种互动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一是课堂显性互动。在前章讲完、后章开课前,给学生布置思考讨论题,下次上课前请学生先讲,然后笔者再点评,接着再开始讲课。这种使学生主动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听课,比不带问题无目的的听课,效果好得多。二是课堂隐性互动。隐性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思维活动的交流,如专注、共鸣甚至眼神等情感的交流。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笔者非常重视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来判断其理解掌握的程度。如学生眼神专注且频频点头,就表明他们理解掌握了;若学生眼神迷茫且不断摇头,就判定讲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是笔者转换方式细讲,直到得到他们肯定的行为回应为止。三是课余互动。在每次课前、课后和课间,笔者与学生交流学习知识、做人道德和做事原则。四是通过多媒体、邮箱和手机电话互动。只要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有问题咨询,笔者都会通过多媒体、邮箱、电话、面对面答疑,帮学生排忧解难。

4.讨论式。

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各自发表意见,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辨明是非真伪,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除了在每学期开学和每章开讲时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外,还在教学进程中,因材适时采用这种方式。如在讲到美国管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时,为了使学生对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层次需要有清晰准确的理解,笔者针对每层次需要都联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并特别在上课前请学生们阅读了马加爵临刑前写的一封信,联系马斯洛的尊重需要出了“你看了这封信后有哪些感受或得到哪些启示?”和“你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歧视或尊重你的人?”思考讨论题,上课时请学生们联系“尊重需要”谈感受和启示。通过师生、生生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马加爵买电脑和打扑克为的是迎合歧视他的人,丧失了自尊,4位同学因为歧视不尊重马加爵被杀。该事件给大家的启示是:一定要尊重别人,否则有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每个人都要做一个自尊感恩的人;对待歧视你的人,你要拿出百倍劲头,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取得佳绩,使那些过去歧视过你的人对自己以往的不当行为感到愧疚。通过讨论,学生们既加深了对马斯洛尊重需要理论的认识,又坚定了做一个自尊和尊重别人的人的信念。

5.研究式。

研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通过自学、探究、研讨和实践,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内在联系,共同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实践创新”,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的研究式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每章课程讲授结束后给学生出一道研究性课题,供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研究;二是请本科生或研究生结合学习内容撰写课程论文或研究性论文,笔者给予指导;三是结合教学进度,进行课程设计,撰写个人和团队课程设计报告。如在讲完人力资源管理后,笔者安排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自己大学、创业、维持、退休各阶段的奋斗目标及行动措施。又如在讲完计划职能后,笔者指导学生每班分成6个课题组,每组10人,进行6周的分工协作课程设计,结束时每个课题组交出一份完整的公司创业计划书。

三、教学方式变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学生角度看,现代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获取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使学习方式由机械单一、僵化死板转变为多种多样、灵活高效的方式。在3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诱导学生逐渐形成了以下5种现代“学习”方式。

1.主动式学习。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知”。这要求教师的引导要体现智慧性和艺术性,要把学生主观为自己学和客观为国家学有机结合起来。笔者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家长和老师,更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自己将来当好管理者,创造财富,振兴中华,实现自我价值。学生们学习目的明确了,主动性也就高涨了,内在动力就变成了外在表现。

2.能动式学习。

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动机需要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使学生在师生交往情境中,受到积极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欲望,形成学习动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角色扮演学习法”和“情境模拟学习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在讲到“激励”问题时,笔者请同学们扮演总经理,请他们介绍如何采用“报酬奖励激励”、“需求目标激励”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又如笔者设置一种管理环境,请同学们扮演总经理来解决环境问题,在“集权式”、“民主式”等领导方式之间做出选择,从而变被动学习为能动学习。

3.快乐式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快乐学习的根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运用兴趣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启发和吸引学生喜欢学、乐意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笔者为了保持课堂“教”的趣味性和“学”的兴趣性,一是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使学生像听故事一样,在快快乐乐中增长知识。如讲授管理理论产生形成过程时,笔者给学生们讲了商界吴士宏奋斗成功的故事,同时阐述了他的经营理念就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又讲了“打工妹”的故事,同时指出故事中的计件工资制起源于美国泰罗的《计件工资制》。二是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从教学需要出发,制作课件,每一张幻灯片都载有与所讲内容相匹配的图片,在课堂上演示时,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形象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启智慧,陶冶性情,快乐学习,使他们像看电影一样,在愉悦中获取知识。

4.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资料,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能力。诱导探究式学习,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适合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留置研究性课题、鼓励撰写论文和进行课程设计等三种研究教学方式的目的,就是启发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如个人课程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明确了人生各阶段奋斗目标及行动规划,对自己未来充满了坚定信心和美好憧憬,学习增添了无限激情。又如通过团队课程设计,各个实验团队都能分工合作,保质保量按计划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分别撰写出诸如“远大房地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绿色地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等课程设计报告。这些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课程设计,都具有非常强的探究性。

5.合作式学习。

合作式学习,是指师生资源共享,通过互相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方式下的教学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学生获取的知识,既可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又可是教师个人的知识,还可以是师生互动的知识,更可以是生生互动的知识。两人行必有我师,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课、实验、交谈、做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式学习。学生在完成合作探究式课程设计后都发出感叹:“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结语

总之,只有实施高效现代教学方式,才能保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提高可通过教学质量评价得以验证。经学生平时网上评教和专家听课评教,笔者历年被评为优秀(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评中心教师教评结果),其中2006—2007学年,评分97.0650分,位于工程管理系第2名和河南财经学院第7名;2010—2011学年,评分95.7340分,位于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第1名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第7名。每次授课结束时,学生们的掌声都给笔者教学以肯定。学生们在网上评价留言:“灿章老师是我们见过的最好、最可爱、最负责任的老师,我们的偶像,值得景仰!老师一身的可爱之处让我说不尽!老师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和蔼可亲!讲课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我们都爱听他的课!”

作者:郭灿章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市场经济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论文

一、强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到:首先,改革的重点就是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住这个优秀进行改革,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公路运输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公路运输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应的对公路运输行业进行的经济管理改革也同样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促进运输发展,相反运输的发展同样促进着经济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有各成系统。所以说,强化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运输和经济的内在联系

想要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有公路作为基础。公路不仅能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促进不同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的联系,在“地球村”的实现过程中,肯定离不开公路的身影。运输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1.在西部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公路运输为基础,“要想富,先修路”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公路运输是整个交通运输的基础,我国虽然存在着多种运输模式,如:海运、空运、铁路运输等,但是在整个运输系统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的仍然是公路运输,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高速公路运行后,公路运输的霸主地位就已经确定。所以说,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以公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2.对公路周边的城市及区域的经济有直接的带动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东部发达,西北欠佳的情况,如何实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的是公路的建设。公路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文化和人才的交流,还能使公路沿路形成特有的经济区,以点带面,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实现区域间的经济交流。

3.公路的建设发展,使地区形成良好的交通网络,形成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原来不被关注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成为引进外资的重点项目,能够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目的。另外来讲,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公路运输的支持。公路运输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它不仅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公路建设作为基础项目建设,是人们基本生活服务项目,能够实现生产生活资料的转移和供给。同时,公路运输能够实现社会和文化的区域性交流,加强地区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为我国交通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办法

在公路交通运输中运用经济管理是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公路交通的改革要结合其自身发展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的改革,在改革中不是公路部门自己改革,是需要上级管理部门、合作部门等相关机构部门共同参与,以期达到科学发展有效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公路运输实行经济管理改革,使其符合市场化经济的要求:

(一)对运输管理进行完善

对运输管理进行重新的构建完善,是实现公路运输实行经济管理的基础和优秀。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应该以科学的理念,严谨的制度,合理的方案为基础,重新构建完善运输管理模式。

(二)强化对成本的管控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强化对成本的管控,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对成本及所有投入进行科学的预算,有效减少投入的成本,这也是市场经济下科学的管理模式。在成本的管控过程中,发现总结以前预算的不足和优点,结合本次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预算项目必须全面完整,为实现科学合理准确的成本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施工,在预算过程中应实现由专业人员进行预算,保证预算的准确性。

(二)用现代科技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已经完成了产业的升级,在升级过程中,肯定离不开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在公路运输部门的改革中,计算机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现今是个信息的时代,很多电子设备已经被运用到了公路的管理中,例如GPS等的运用,改变了以前公路管理的传统模式,加入了新鲜的血液,减少了人工的投入,而且使管理质量还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现代科技的加入,使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工作迈开了发展的步伐,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三)实现行政和经济的结合

公路的建设和管理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工期等等的费用,在这些方面任何工作出现拖延或纰漏都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另外,公路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非营利性的项目,决定了其的管理模式与别的项目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且公路的建设投资一般都是国家进行统一支付,而后期的保养和人工等费用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这就造成了很多公路在养护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原因是地方政府无法提供养护资金。所以要求政府应该在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和管理,在保障工程质量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把经营权给相关的特定企业,让其通过自己的合法方式进行资金筹措,担负起后期养护的职责,由政府对公路运输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管理,实现行政和经济的结合。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对公路运输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其更具市场化的特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管路运输行业的相关部门应该结合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以满足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为前提,对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利用市场经济管理这一手段,实现我国公路运输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董奇 单位: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昌樟高速公路管理处

经济管理方面论文:房地产经济管理论文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现状

房地产发展中的问题不仅是表面的经济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因此,其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业的宏观经济管理力度,但是从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情况来看,其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房地产市场在开发的过程中,自身存在着一些深层次和根本性的问题,其在政府、市场自身规律的调整下并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纠正和解决。而目前,房地产市场中,房价依旧在增长,甚至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

1.管理目标模糊不清,出台的政策不稳定。

(1)管理目标模糊。近年来,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供需平衡,抑制快速上涨的房价,满足人民群众的房屋需求,我国在房地产市场管理的政策上作出了很大调整。但是,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长期的规划上和认识上还不够全面,要实现的具体目标还不是很清晰,甚至存在错误和片面性的认识,致使政策目标缺乏前瞻性。中长期规划思路和短期的政策手段不一致,甚至会出现长期的规划和短期规划相违背的现象。其规划欠缺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国家政策实施的不连续性,这不仅造成房地产业市场具有较大的波动,而且严重干扰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另外,投机者也会趁着政策存在的漏洞和缺陷,而制造市场的混乱,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2)政策缺乏连续稳定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控房价,2005年出台了的“国八条”,2006年又出台了“国六条”,加之一系列的税收、金融政策等的颁布。但是,房价并未随着政策的出台而下降,相反却稳步上升,这中间虽然有小幅度的下跌,但之后又迅速上涨,总体还是呈上涨的趋势。从2004年以来,国家一直在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直到2007年,政府对房价调控狠下了一剂猛药,但是到2008年9月又无疾而终。后来政府针对刺激房地产出台了很多措施,但是直接的结果是导致2009年房价的暴涨。

(3)政策调控没有触及房地产问题的实质。调控的手段过于单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业房价高涨的问题,政策的调整治标不治本,不利于稳定民生。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国家的行政资源,前期出台政策降税费鼓励居民买房,后期出台二套房政策,打消了原本有需求购房者的购买欲望,而且前后矛盾,没有给居民的购房计划提供帮助,反而使行业中的投机取巧者攫取利益。对国家的一系列调控,购房者和开发商开始慢慢感到麻木。依赖房地产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的预估,在业内人士看来很难实现。如此下去,未来的房地产业肯定吸引不了消费者的眼球,最终的受害者却是群众。

2.管理流于形式,机制不完善。

(1)管理流于形式。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已经有很多年的发展,如今,房地产仍然在我国经济管理中处于焦点和重点的地位。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的房地产发展中,对房地产的妥善管理,政府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在短时间里政府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密集推行。但许多规定与政策都只是流于形式,难以落实,部门执行的不到位,甚至导致变形和失真的现象。其中一些政策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在房产界存在很大的争议,实施细则的制定颁布与实施原则的制定颁布出现不符。我国经济管理的措施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落实形式,这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房地产两级管理、监督,其调控范围、职责没有明确的定位,出现断层或重复管理的现象,这都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实施,大多由于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合作出现了问题。

(2)过分依赖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业,其相关产业链较长,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经济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房地产发展,其所带来的房地产经济的率先复苏,对保持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很多地方政府纷纷把房地产业看作拉动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房地产业的不稳定性,依靠房地产业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各地政府看中了国际金融危机中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所以都将房地产业作为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是,过分依赖房地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具有持久性和长期性。我们要通过加大保障房的建设,以保障民生居住为目的,让居者有其屋,遏制投机性需求、限制投资性需求以及支持改善性需求。

3.相关法规体系的不健全。我们从各个国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保障房地产市场良性有序快速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完善的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房地产经济正处在这个快速发展初级阶段的我国,非常有必要健全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房地产市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不仅要涉及最初的开发、建设和交易,同时还要对后期后续管理进行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能够覆盖整个房地产过程的市场管理法律。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与现如今房地产高速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的不符,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法律不能很好地实施,并合理地在房地产市场中运用。现今,我国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力量对房地产市场的经济进行控制和管理,以国务院或国家部委办名义所颁发的文件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如新“国十条”、“国八条”等,缺乏法律所应有的稳定性、严肃性,且普遍适用性也不是很强。由于房地产业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条例不完备,造成房地产市场上执法不严、有法不依,陷入恶性循环,使法律应有的效力大打折扣。

二、对策分析

1.资金成本控制。控制开发成本是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关键,开发成本关系着房地产的经济效益和其使用价值。在项目可行性报告批复以后,要根据公司的情况综合考虑项目的投资额。正常的支出是比较容易控制,具有较大弹性的是业务费用的开销,其很难控制,不好掌握报账的标准。控制过程一般包括:增强经办人的主人翁感,节约开支;运用制度的方式堵塞漏洞;在控制成本的过程中,要依据工程的具体状况具体分析,实施责任分包制,完善成本控制的制度。

2.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1)认识发展目标。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入的关键时期,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都在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对于提高生活品质和解决普通民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并将其纳入经济发展的目标中。

(2)明确总体思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在这一基本国情下,明确整体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不但要追求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短期利益和效应,还要规划并确立长期的发展目标,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城镇化建设发展和城乡居民实际用房的需求,进而保障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良性、和谐、良性发展。

(3)分解目标,对症下药。针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规划目标进行分解,为中短期的规划提供实践上的指导和政策支持,有利于理顺在房地产市场中复杂多变的关系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并及时对症下药。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地区,要合理引导满足消费的房地产需求,担负起提供社会保障的责任,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同时,对于炒房类房地产的投机取巧行为,要从金融、税收及其它方面进行严格限制。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只有不断积累经验并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才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要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根据具体的国情,建立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经济的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国家房地产经济管理行为的合法化、合理法和房地产市场运行过程的规范化。首先,对政府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约束,尽可能地避免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防止给房地产市场经济秩序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同时,切实保障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顺利实施。不断完善《建筑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建设,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积极促成《房地产法》的顺利出台,把房地产交易管理、开发建设管理、相关的后期服务管理及中介服务管理等方面纳入规范化的法律体系,并提高房地产行业相关政策的稳定性、严肃性和层次性,使整个房地产市场经济的管理有法可依。

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正确认识宏观调控的作用。我国房地产市场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调控,它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解决房地产市场现有局面的有效方法是改革房地产管理体制。这就要我们正确认识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调整并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政府要正视市场中存在的失灵现象,在市场自身调节功能充分发挥的同时,根据市场的具体变化适当、适度地干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有利于房地产业合理、有效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

(2)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地方与中央在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主体,确立职责范围并做好监督。在积极贯彻中央对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从本地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差异化措施,避免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遏制土地财政,探索性地改革财税体制,减少地方财政对于房地产业的依赖,积极落实地方政府对国家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政策。严厉打击官商结合的不法行为,做好典型的负面例子的警示宣传和正面案例的推广,营造房地产发展的良好氛围,进而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要想把它做好,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有连续性的房地产政策以及明确的管理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秩序得以规范,打击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赵洁单位:驻马店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