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08 04:05:3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团发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学生社团是高校青年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新形势下,实现社团发展与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加强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全面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助手和平台,是加强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实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高校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课题。

一.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加强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组织,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大学生社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提供了新的载体。

1.学生社团成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载体进行。没有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施、活动的开展、任务的完成都无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我国办学体制和教育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班级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已逐渐减弱,运用其他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断增强。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形式,是班级文化活动的延伸和发展,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参与人数的增加,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日益增大,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好高校思想到得教育与学生社团相结合的工作,为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新途径,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2.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社团是学生思想、观点、情感、愿望、需求真实表达的重要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具有民主、平等等组织属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社团建设之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那些蕴含有丰富内容的社团活动。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类社团活动,在活动中融入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为大学生所接受。充分发挥了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

3.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学生的个体成才。

人的素质体现在知识实践、思想水平、政治素养、道德伦理身体状况等方面。在学生的各种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灵魂。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高素质的人才,意味着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高水准。高等学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可塑性强,是思想道德素质成型的关键时期。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以及道德观念的多样化,加之年龄、性别、阅历、风俗习惯、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需求的多层次性。而学生社团自发性、目的性、灵活性、专门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放松思想压力,调节情绪,舒展身心,在社团文化的熏陶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动力,促进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三进工作中,明确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学生社团作为其中的一进,这足以说明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反过来说,也只有加强了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生社团本身的建设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1.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高校社团一般都是在学校团委或学工部指导下组建而成的。上挂下联,一般都挂靠在某个学院。高校学生社团体现了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集体主义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指导,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为学生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动力与政治支持,保证高校学生社团的正确发展方向。任何排斥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校社团都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也不可能实现高校学生社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2.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更好的发挥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

学生社团的非功利特点和与社会广泛接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社团活动的社会服务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学生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了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学生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对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体现了价值,完善了自身的发展,是一种“双赢的互动过程。

3.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加强社团自身建设。

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是社团自身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是社团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当是“重中之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准确地把握学生社团的特点,深入了解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增强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三.实现社团发展与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又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来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而入手:

1.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主导性作用。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要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依据国家的法律规范,按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活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在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工作指导,把握正确方向。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并创造条件,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水平。

2.建盘学习型社团发展模式。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力一式。学习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这种学习不仅仅指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为人、做事、技能、素质等各力一而的学习。由于学生社团具有的平等、互动、开放、自主的特征,在社团中的学习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学习型社团是大学社团的最佳发展模式。

3.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社团的建设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当前学生社团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情况下,更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制度来规范、约束和服务于学生社团的建设,使学生社团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严把成立审批关,严格社团活动的审批制度和社团年度注册制度,制定社团考核办法,实行社团成员淘汰制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困境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多重性特征,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从空间尺度来看,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从内容构成来看,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从国际视野来看,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异质文化;从历史时间尺度考察,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现代和未来等所构成的环境,由此构成多重性环境。[5]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本质上是一个广泛而又复杂的系统,主要由不同层次的子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子环境不断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子环境的变化

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而我国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问题,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出现的困难需要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坚定社会主义信仰,通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受教育者从根本上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增强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政治子环境的变化

世界格局多极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维护世界和平任重道远。国内党的十八大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落脚点,倡导中国梦,号召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使得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教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利用环境的积极因素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政治素质,坚定政治信仰,形成正确的政治观。

(三)文化子环境的变化

伴随科技进步,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诚信危机、信仰危机和封建迷信思想等多元价值观导致思想道德出现滑坡,部分社会风气与主流文化的“反差”冲击着文化环境,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权谋私等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直接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养成。如何消除上述“反差”,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近年来,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后现代主义、新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这些思潮的出现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矛盾和冲突,促使人们的思考不断突破,既有理论体系的建构,又要寻求合适的具体实施方案。目前,中国的思想文化处于一个转型的瓶颈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四)相关子环境变化为高校思政工作实践创新带来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始终坚持不断创新,但实践创新仍被置于“问题”的话语体系下。邱柏生先生提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即理论视点不够多样,理论视界不够开阔,大量的研究都聚焦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体制与机制创新、方法创新等问题上,不少研究内容交叉重叠且低水平重复,其中更有一些文章连话语表述都毫无新意,以至给人们留下了‘创新研究’即将沦为一种时髦的‘话语筐’的感觉。在这方面,有关创新的基础性问题研究特别薄弱,有关创新的制约因素研究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6]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较为广博和多维的理论视野,未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放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事实上,我国长期以来就存在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离的现象,究其根源在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所形成的封闭环境是导致二者功能分离的社会基础;我国传统文化重道轻器的传统和现代社会重器轻道的现实是二者在功能上分离的文化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是导致二者功能分离的现实根源”。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重点分析制约实践创新的环境变量。另外,许多理论阐述仍停留在旧版本,缺乏时代感。目前,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认识不够,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滞后性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规划明显滞后于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教学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远远跟不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这种滞后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往往是出现新的变化再来研究应对新变化的策略,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始终被环境的新变化“牵着鼻子走”。因此,要想打破这种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推进这种转型,使之迅速跟上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能适应该转变,无疑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要赢得这场挑战,就要先审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要赢得这场挑战,唯一出路就是创新,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学科反思,构建适应环境变化的实践创新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环境下大力发展。

二、基于新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

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环境变化和现实困境来看,最为紧迫的是认识到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找到思想解放的突破口,找到改革创新的途径。2012年4月27日,长春师范大学开始积极开展由理念体系、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等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工作,实施“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该工程是由长春师范大学党委主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政法学院、学生处、团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九个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联合实施,采取理论教育、实验训练、特殊指导、自我修缮、网络交流、实践砥砺、行为养成“七位一体”的培育路径,对大学生实施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旨在通过这个工程探索高校育人的创新模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青年化”的进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念与目标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人为”和“为人”的工作,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是以人的思想、精神世界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8]。教育人、尊重人、引导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活动发挥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国家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服务,这就需要教育者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以人为本,实现从被动到主动、控制到服务、灌输到疏导、显性教育为主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等理念上的转变;立足于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形成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目标的立体多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标体系。过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及创新活动主要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而对学生的自身需要关注不够充分,加之社会大环境频发人文精神凋敝、价值观混乱、信仰危机,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一定逆反心理和政治观念淡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长师的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探索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在实践创新方面展开了许多新的尝试,如增设许多专门负责学生事务的管理部门,由最初单一地规范学生行为更多地转化为服务学生。围绕“青马工程”,对“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了大胆尝试,集中了全校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创新,通过开设专家讲座、理论实训、考察参观、读书汇报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自豪感和责任感。经过二年多的实践操作,我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方面已取得令人欣喜的初步成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操作体系

第一,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载体体系。遵循教育主客体互动规律,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目标,构建新形势下传媒载体、制度载体、文化载体、组织载体、管理载体、生活载体等应对不同教育客体的有效载体体系。我校的“青马工程”专题网站,就是通过网络载体发挥时效作用,用积极、健康的方式为广大学生做好时事热点问题透视和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渗透式”教育功能。第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体系。基于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从宣传途径、学校教育途径、管理途径、活动途径、服务途径等方面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体系及协调机制。广大学生通过“青马工程”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大学生成长沙龙定期组织专家讲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第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体系。方法是连接教育主客体的桥梁,而实践创新方法体系的构建要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特点,借鉴相关学科的科学方法,重点研究生活教育方法、精英辐射方法、养成教育法、关怀教育法等的应用。我校“青马工程”提出“培养一批精英,带动一代学生”的宗旨,实行理论教育、实验训练、特殊指导、实践砥砺、自我修缮、网络交流、行为养成“七位一体”的培育路径,培养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将来堪当重任的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作者:崔海波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加强网络监管,净化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在利用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谣言的散布、负面新闻的冲击等等都影响着我们年轻的一代。我们必须加强网络监管,坚决杜绝非法犯罪、暴力行径,让网络净化,共同传递网络正能量,传播网络好声音。

(一)学校组织给予保障

高校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保障,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要通过净化校园网络,制定网络管理条例,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氛围,过滤网络各种不良信息,形成科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以引导和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不断的拓展。校级党委宣传部、团委,要以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道德风尚引导和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思政教师积极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网络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教师提供了“第二课堂”,思政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利用这一新兴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育,引导传递网络“正能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教师更应该参与其中,青年教师对网络的熟悉程度更高,运用更娴熟,更容易接受网络新潮流,因此,必须加强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中青年教师队伍的针对性培养,使其尽快成为既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又具备网络信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其他专业教师也应该更多地参与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会有对自己专业问题的困惑、心理上的障碍、就业的疑问等,专业教师通过互动平台参与解答学生的问题,既满足了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的心理,也保护了学生的隐私。

(三)学生自觉参与大学生应积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提高辨识、驾驭信息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中做出正确的信息选择,选取自己需要的、有利于自身成长成才的信息,同时还要自发的将正面的、有影响力的事例和典型得以发扬和传承,正确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此外,还应加强学生志愿者建设网络志愿者队伍,对学校网站、公众平台等进行不定期检查,一经发现不良信息立即举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有效的在网络上开展。

二、结语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速度会越来越快,网络的利用率也将会越来越广。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信息网络化所带来的历史机遇,迎接它所带来的挑战,利用好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通过创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建立公众账号微平台走进学生生活;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并形成一股由学校、教师、学生组成的合力,共同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维护好网络的安定,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创造和谐校园气氛,让每一位同学不仅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也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四有”青年!

作者:王芳 吴倩妮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1学生创新性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创新能力做后盾

我国数次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新时期,国际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各高校贯彻落实创新教学,已是当前世界的必然趋势。而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配备高素质、创新性的教学团队做后盾。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其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地积累创新教学的经验,勇于开拓创新,以身作则,为学生创新性的学习做指导,才能在教学中形成自己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促使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只有这样,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到尊重,其创新性的思维不断得到释放和发挥,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

1.2教师创新能力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

高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创新的推动者,他们肩负着新时期历史所赋予他们新型人才的培养重任。因此,创新教学势在必行。当前,我国虽然一再倡导创新教学,但是创新教学还没有具体落实,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创新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因此,高校教师应对创新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教师创建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教学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只有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全面贯彻落实创新精神,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教学的进步。

1.3时代需要大学生接受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国体制教育已经经过数次变革和革新,传统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型的人才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通过创新和变革,才能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高校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2阻碍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因素

2.1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高校教师创新素养的构建

目前我国教学中依旧包含了较多的传统教学的因素,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一教学模式一直被沿用。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和变革,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依旧没有多大的改变。这样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高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逐步显得不适用,创新的思想逐渐被引用,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旧残留,难于彻底根除,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高校开展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步伐。

2.2不健全的考核制度严重阻碍了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信度和效度是高校推定素质教育的必要保障,信度主要突出可靠性,它主要衡量教师对教学内容和科研能否作出科学的评价。效度是高校对教师考核的一种标准。高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信度和效度的考核方法。但是,目前高校信度和效度地考核力度依旧遵循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的标准没有量化,一味地追求结果,不看重过程。因此,这种考核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不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3高校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准的提高。面对当今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趋势,根除传统思想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尽管各大高校呼吁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这种呼声阵阵的背后,依旧无法看见强有力的实践。这足以证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依旧无法实现质的突破。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旧保留了较多传统的成分。相比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学校和教师则更看重自己的利益和前程。该种问题在我国各大高校教学中屡见不鲜,这些负面的因素严重阻碍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途径

3.1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营造创新环境

我国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一直被看作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推动者。因此,要有效开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从教师开始执行。教师要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刺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推行以人为本的方针策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促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3.2强化高校创新教学的研究,深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高校教学工作是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本保障。依据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高校要加大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力度,深化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鼓励教师和学生勇于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注入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没有负担地推动创新教育工作的发展。

3.3以创新大学校园文化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构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创新的学习氛围带动大学生实现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大学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和建设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型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开发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创新能力。

4结论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旧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课题。新时期,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高校教育者的有效配合以及教师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作者:吕婷婷 单位:张家口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手机媒体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手机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来开展,信息资源比较少,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利用手机媒体所带来的平台展开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大幅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手机媒体将会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手机媒体这种新型的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加快捷地一些信息,传授教育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展开。在手机媒体的应用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得到了很大的方便,对于大学生来说也具有非常大的好处,可以很快捷、方便地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和信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面效率的提升,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显著地提升。另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手机媒体的应用无疑带来了一个新的教育途径。手机媒体能够传播文字、图片、视频、音像等何种形式的信息,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接收思想政治知识。而且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体学习时,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1.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手机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主要是以点对面的形式,这种传播形式能够方便、快捷、全面地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最新的动态信息,例如校园内的新闻以及自己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等,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各抒己见,促进大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客观地面对事件。通过手媒体来传播正确、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准确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成长规律是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对学生的思想充分了解,才能顺利展开教育工作。当前,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常都会选择一个人面对事情,缺乏沟通和交流,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手机媒体的出现,为人们创造出了一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空间,人们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交流,不用面对面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实时关注学生的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和符合大学生的真实状况。

1.3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手机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创造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对手机媒体信息能够积极主动地探求和思考,从而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在利用手机媒体进行交流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教育工作者则会通过大学生教育情况的反馈,对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完善和更新,这种互动性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2提升手机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策略

2.1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载体作用

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手机作为载体和平台,采用图文并茂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手机媒体的各种信息传递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简单、形象、生动的形式发送给学生,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教师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另外,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地开发和拓宽手机媒体面向大学生应用的软件系统,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建设。

2.2建设专业队伍,优化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也在不断地发展,这要求教育工作做具有相应的反应能力、开拓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校应建立教育培训机构,不断拓展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展开该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提升大学生素质

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点问题,就是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只有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成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实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由于手机媒体传递的信息过于繁杂,其中不乏一些虚假、诈骗、情色等不良信息,所以对于大学生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3结束语

当前,在新媒体时代下,手机媒体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平台,不仅展现出多媒体融合的特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改变也非常大。手机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使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展开更加顺利,取得的成效也是非常显著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存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

作者:唐君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南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主体作用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认为实践一方面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主体——客体”范式;另一方面是主体因为改造客观世界而形成的交往关系,是一种“主体——主体”范式。正是由于主体因改造客体而形成的交往关系的内在逻辑,主体与客体之间并非不无联系,客体中介作用的“空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便无从谈起。因此,在交往实践过程中,客体既不是脱离诸主体的孤立存在物,也不是对于单一主体来说仅仅作用的对象,而是诸主体展开交往实践的媒介,通过客体的媒介作用,人类活动的交往实践就实现了“主体——客体”范式和“主体——主体”范式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不但看到了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而且突破了西方主体间性的“主体——主体”界限,将视野转向了客体,建立了“主体——客体——主体”的范式,提出交往实践是以客体为主体间交往媒介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南。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首先,人的本质属性是交往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交往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而主体社会观念的形成离不开交往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置身于大学生的交往实践所生成的社会关系。其次,交往实践是主体间的实践活动,体现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使我们从传统单极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藩篱中解放出来,把思想政治的受教育者作为大写的人来对待,发挥其主体性。再者,交往实践是以客体为媒介的交往活动,交往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还关注了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活动的媒介——客体,这就建立了“主体——客体——主体”的具有客体媒介底板的范式。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提供更加开阔的平台和载体,促进双方在交往互动中提高。

二、西方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

近代以来,个体的主体性由苏醒、张扬到渐趋膨胀,进而走向极端——将自我以外的其他一切都视作客体,如何使单极主体性走出围城、步入春天,主体间性是解决这一“空场”的操刀手。

(一)“共在”确立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主体间性这一哲学范畴最早由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一书中首次提及,其在看到主体性膨胀所带来的问题后,主张用主体间性、互主体性等概念来取代单极主体性。胡塞尔为走出主体性日益膨胀的围城,提出了一个“单子论”的自我。那么,单子如何成为一个共同的世界呢?自我与他人又如何交往呢?这就引导人们在外在生活的推动下去思考“主体间性”问题。在胡塞尔看来,每个单子式的个体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这些独特的个体组成了一个共同的世界,主体间性不把自己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其他主体共存共在的客体。在《笛卡尔的沉思》文中,胡塞尔指出,“主体间性是通过主体的‘类比统觉’、‘同感’、‘移情’等‘视域互换’来实现的。胡塞尔将主体间性看成是‘自我’和‘他我’的沟通,是一种思想认识上的‘共同性’或‘共通性’。”[3]海德格尔通过研究“共在”来解答“美杜莎之谜”。在他看来,主体间性既消解了单子式个人的观点,又消解了类主体对个体主体性的淹没,主体间性使各自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海德格尔将主体间性看成是个体的“此在”与他人组成的“共在”,主体在世上必须与他人交往和联系,是与他人的共同存在,“此在”是与他人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在”。“此在”的生存方式是“共在”,“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此在”必须在“共在”的共同世界中才能得以生存、延续。西方学者论述的主体间的“共在”思想对我国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突破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单极主体性的困境,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者与受教育在“共在”的场域开展。

(二)“理解”与“共识”提升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德国存在主义学者雅斯贝尔斯继胡塞尔之后从交往的角度对膨胀的单极主体性进行了批判。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4],一方面,“自我”作为孤独的单体,唯有在与他人交往中,孤独才可消除;另一方面,个体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只有通过交往,个体的独特的个性才能得以完善。德国学者伽达默尔从“视阈融合”的角度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主体间性理论。读者通过阅读文本的方式与作者进行对话、沟通。在对话活动中,读者的视阈与作者的视阈相交并融合,在双方视阈交融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视界。“人类生活的历史运动在于这个事实,即它决不会完全束缚于任何一种观点,因此,决不可能有真正封闭的视界。倒不如说,视界是我们悠游于其中,随我们而游动的东西”。[5]在伽达默尔看来,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视界融合”是主体之间的“对话”、“沟通”与“理解”。德国学者马丁布伯从主体间“对话”的角度来探讨主体间性的问题。“‘我’与‘你’相依共存,每个人皆可称述‘你’而仍为‘我’”。马丁布伯认为,主体与主体相互依存的,“‘你’呈现在对话中,‘我’生存于‘你’的关系里”。[6]这就实现了从“我——他”关系到“我——你”关系的转变,将视阈转移到“我们”这个关系范畴。哈贝马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交往理论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面对工具理性和单极主体性带来的交往异化,哈贝马斯构建了系统的交往行为理论,在他看来,“交往行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通过以语言或符号为媒介进行对话、沟通,是主体与主体在语言交往中形成的精神沟通、情感交流,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和“共识”。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视野。一方面,西方主体间性所蕴含的“共在”思想克服了二元对立的“主体——客体”关系,把过去被视作客体地位的他人当作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形成了“主体——主体”范式,确立了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共在”的场域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西方主体间性理论重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与“共识”,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对话、沟通走向理解与共识。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共在”的场域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承认、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提升。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主体间性思想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主体间性的话语含义并不是自当代始,它具有古典之根。冯友兰先生曾说:“凡古老的民族,都有许多文化传统,后来的人应当溯其源而究其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也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思想资源非常丰富。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间性思想,传承传统文化中主体间性思想的优秀成果,可以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充足的养分。

(一)“仁者,爱人”的主体间交往规则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其中蕴含着丰富朴素的主体间性思想。“仁”是儒家文化的优秀。从字形上看,源自“从人从二”,多极主体或主体际之意。“仁者,爱人”,把自己以外的他人当作人而并非物来对待,其强调的就是主体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主体”范式,以“仁”为优秀的儒学思想所调整的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在“仁”的理念之下,儒家又从“义、礼、智、信”四个方面对主体之间交往的执行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与规制,主体之间只有通过有义、有礼、有智、有信的交往才能实现和谐有序的局面。儒家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人与人(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应坚持的原则。立人立己原则,《论语雍也》里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我欲立、欲达,同样也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把他人的发展与自我的发展结合起来;勿施于人原则,《论语卫灵公》里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不喜欢做的事情强加于别人,尊重他人的个人意愿;宽容不愠原则,《论语》首篇就提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会心生怨恨,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理念,坚持的立人立己、达人达己、勿施于人、宽容不愠原则蕴含着丰富的主体间性的思想。“仁者,爱人”确立了自我以外的他人的主体地位,立人立己、达人达己、勿施于人、宽容不愠原则指出了自我与他人的交往规则。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吸收儒家文化中关于主体间性的合理要素,把自我提升与他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兼爱”、“尚同”的主体间平等思想

如果说儒家的主体间的交往规则还囿于血亲人伦的主体间交往范畴,那么墨家对儒家的主体际交往关系范畴则实现了超越,墨家主张要“兼相爱”、“尚同”,人与人(主体与主体)之间都要有仁爱之心,平等对待社会中的各个成员,在战乱纷争的年代,这反映了底层百姓要求平等社会化交往的诉求。墨家对儒家的主体交往际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兼相爱”的主张挣脱了儒家所探讨的血缘共同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交往主体呈现出扩大化、离散化与平民化的趋势,交往逐渐走向大众化、平民化。二是“交相利”、“尚同”的主张使平民化的主体间的交往方式走向平等化,诸主体之间的交往成了主体之间互利互惠的平等交往。“兼相爱”,每一个平民都是爱的对象、都是平等的,是爱无等差的,这就突破了儒家所倡导的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交往向度的一维性。“兼相爱”、“交相利”、“尚同”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主体间性交往思想,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的人来对待,并且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有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和谐的交往氛围。

(三)“教学相长”的相互促进思想

《礼记学记》中记载:“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教学相长”,一方面,教育者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补充学习;另一方面教育者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不自觉中已然把受教育者当作能动的主体来对待。“教学相长”的思想在教育学领域里蕴含着“主体——主体”交往的主体间性意蕴。荀子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以进一步提升,他在《劝学》篇里提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在其看来,受教育者身上有无限的潜能,要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韩愈在《师说》中对师、生间的主体间性作了探讨,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都有利于使受教育者地位从教育者心中的客体升格成为与教育者本人拥有平等地位的主体。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学相长思想把受教育者作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独特主体来看待,对于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主体间的平等互尊、交往互动、包容互哺模式的构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共同得以提升。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发展的过程,现代教育思想是在吸收借鉴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应站在传承文化与社会生活经验的角度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挖掘传统文化宝贵的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将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为传统的单极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寻求理论指导、理论借鉴和思想渊源,使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更具本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作者:朱蓉蓉 黄玉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1.1新媒介技术的平等性

由于新媒介信息在内容上可供选择性强,发送方式灵活多样,而且获取信息具有平等性和无衰减性,从而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人性化和亲和力,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利用网络、手机、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方式或途径和老师交流时经常感到多了一种亲近感和信任感,这主要是因为在新媒介环境中,作为教育主客体的老师和学生处在同样平等的位置,彼此之间没有从属之分,每个人不仅仅是思想教育信息工作的产生者,而且是运输者和监控者,具有教育信息传播和接受教育的双重身份。

1.2新媒介技术的便捷性

为了及时、快捷、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效掌控工作的主动权,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被称为信息工作“高速公路”的新媒介技术,就可以克服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造成的障碍,在相距甚远的师生之间也可以实现“面对面”的讨论与交流,从而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2、新媒介技术发展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1道德主体面临挑战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曾说过“网络技术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容易掌握信息和相互沟通,但也逐渐成为滋生犯罪、黑客攻击的温床,并对政府构成威胁”。因此网络、微博、博客、微信、朋友圈等有着极大的虚拟性,受众一旦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就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记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大学生正处在人生阶段的初期,思维方式还不健全、心理还不够稳定,一旦沉迷于网络,就容易产生行为出轨、思维偏激,有的学生甚至沦为“水军”、“黑客”等极端分子;有的学生由于熟练掌握了高超的网络技术,在网上骚扰、威胁他人;有的利用网络窃取他人信息;有的一些不实言论等,这些对现实的社会道德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些新媒介环境下不良的行为方式对高校学生的道德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2.2教育方式、手段面临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取课本、文件、通知、课堂教育等封闭式、灌输式教育,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随着信息高速化的发展,时空和地点已不能限制学生。只要有一台可以联网电脑、开通网络功能的手机或者数码产品等,学生便可随时随地轻松获取想要的知识,而且也可迅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时事要闻,高校传统“围墙”、“教室”的概念将逐步成为历史,开放性、全球性、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将取代教育空间封闭狭小、教育手段呆板的传统教育模式。

2.3教育内容面临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既包括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也包括法制观念教育、时事政治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等,但是在新媒介技术背景下,学生从网络、微博、博客、手机等媒体中获得信息内容,已经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已经比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多。此外,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内容上差异性大、良莠不齐,同时由于西方国家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具有信息的优势,各种思潮迎面而来,使得网络、微博、博客、朋友圈等成了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国际舆论的主要阵地。

3、加强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1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

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观念的更新和行动的实施是其关键所在。因此,在新媒介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加强:一方面教育者要转变思想观念,解放思想,适应时代潮流、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努力探索在新媒介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有效利用科技信息技术,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者要转变工作方式,了解并利用新媒介技术,通过利用电子公告版、电子邮件、校园新闻、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开展健康向上的BBS论坛等信息交流活动,从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积极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

3.2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的有效载体。在新媒介环境下,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手段的人性化和多样化,充分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式从单一性走向多维型、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模式走向动态模式,吸引大学生群体的目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阅读率;二要注重教育内容的迅速更新,确保信息的积极性和内容的时效性、内涵性;三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语和交流方式要与大学生保持的平等的对话,交流过程中掌握语言的艺术和方法,从而使教育内容更具吸引力。

3.3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新媒介技术在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确立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其次,要注重新媒介手段的双向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交流思想。

4、结束语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新媒介已经不可避免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环境,在认识它快捷、方便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不足。因此,在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因势利导,抓住新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积极探寻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切实转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和方式,不断增强新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促使新媒介技术成为社会正能量的放大器,学生学习的好帮手,生活的好伙伴。

作者:杨云华 姚婕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创新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一个有极高目标性、注重成效的有机体系

由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客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介三大基本部分构成。思想政治创新的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客体是创新所针对的对象,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客体的特质和表现形态影响着创新活动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中介指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所借助的工具和媒介,如知识、经历、思想理论等工具以及电脑等实物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以下三种特点:首先是观念意识的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组合,二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三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协调。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力争实现对象性关系互动,呈现出外化与内化的实践要求;利用方法主体化与方法实践化,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效能。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来源,肩负着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使命。高校要更多、更好地把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构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专家对高校的思想

政治教育机制从多方面,多视角做了探讨和研究。有的专家提出以构建立一致、协作、有效的提问机制,获得实际效能,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最大成果,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个别专家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教师,学工队伍,领导干部和教工群体,大学生自身入手,逐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构建;部分专家则以学校构成方面,目的系统,互相统一运作方面,评估方面,激励和团队建设的建设为着眼点,全面,多方位的构建;有的专家还提出了一些的翔实可行的措施,譬如;教学授课,实践锻炼,文明校园建设,切实为大学生服务,立足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现有目的人管理,在我国高校逐渐构建能动的机制、管理有序的机制、动态思想评测机制等等,从而不断激励保障在思想功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意识形态教育作用、品德行为规范作用等等。以上是我国专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点真知灼见,但综合来看,所有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并没有深入、全面的探讨和研究,需要我们不断的从理论上加强总结并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综观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每个国家都与有属于自已的有针对性的理念和措施,学习其他国家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方法,将使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少走弯路,有更长足的进步。世界上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以说服、理论传输形式为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想政治教育的做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除了说服教育,引入很多实战性活动,强调环境对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首先,学者们提出正常的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从表现个性,培养个性,陶冶情操方面入手,反对单纯的理论宣传,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为基本准则。而灌输会使“学生没有机会对这些观点和学说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机会把这些观点、学说与另外一些观点和学说进行比较”。另一方面,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上更注重二者的统一,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更多运用间接方式,强调使用中间媒介媒体进行抉择,使大学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外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形态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注益重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方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批判性道德思维和实践精神,。其次,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道德能力的发展阶段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预见性、操作性和接受性。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微观操作的教育模式。要创造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目标。全面的掌握分析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经验,取长补短,与我国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相结合,在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的指导下,全面系统构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由于各国的意识形态和基本情况不同,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构成和组织方式与中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与此同时,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本身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所以,在不同中中又存在共性的方面,分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态势,与时俱进,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研究前提是一定要坚定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的正确的引导,采取适合的方法和措施,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全球化语境的背景下,加强对外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比较、研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实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作者:时红梅 刘春玲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机电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增加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难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广泛使用,由于一些网上交流工具的开放性,在传播的信息中有正面的信息也有负面的信息,由于一些大学生正处于正确人生观建设的关键时期,如果受到这些负面消息的影响,会严重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的构建,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2、影响学生的认知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又因为新媒体的各种形式具有虚拟性的特定,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工具进行随意的编造,这样导致一些虚假的具有欺骗性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无法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正确识别,所以很容易上当受骗,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他们出现认知的偏差,最终有可能发展为社会的危害。

二、新媒体形式下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信息真伪的分辨能力还不够强,所以应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保证学生在面对网上的虚假信息的时候能够将其正确的辨别出来。这样要求老师的正确指导,在学校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老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多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建设良好的媒体环境。

(二)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老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正面积极的思想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学生人生观的建立。同时,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老师应该对新媒体形式下的繁多信息进行辨别和甄选,再传递给学生,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环境对于高校的政治教学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形式的优势,尽量避免它的负面影响,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欢娣 单位:昌黎县文物研究保护管理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新时期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校园文化环境是一个大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约束、教育、导向和促进作用。教育工作者需把握这个契机,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园文化内的隐性教育资源,为学生营造出最佳的校园文化环境。第一,学校需加强高校内基础环境建设,为学生提供高雅、便捷的物质文化环境。通过轻松、愉快、便捷的校园生活影响学生的自我形象和精神面貌。第二,加快校园内文化建设,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学风、校风和校训是体现校园文化的显性因素,是高校群体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是师生耳渲目染的一种文化内涵,可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思想,同时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因此,高校需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挖掘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常进行的隐性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和发掘符合时代特点的校园文化形式,营造出良好的思想氛围,使学生在融入校园活动后可感知到校园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新时期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启示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教育工作的教育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成功。因此,高校需最大化的提高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在大学生思想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出高效、完善、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教育基本理论上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主要受到主观和客观的制约和影响,外界环境和自身思想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事实上,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力并不完全等同,客观条件作为外因不可直接作用于学生,而需要通过主观因素进行相互作用。因此,高校需重视学生思想矛盾的转化和运动,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品质,使得知、情、意、行这四个道德要素深入内心,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精神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

教育目标是指导教育模式正常进行的关键因素。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政治教学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性功能,其他任何教学功能都不能取代它的位置。例如,校园文化是各种日常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共同作用的制度性文化,其虽具有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特点,但包含着明确的教学目标,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例如,建筑设施是校园文化中的“凝固表现”,高校内的建筑风格和布局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思想品德,学生身处校园也潜移默化的受到激励、启发和教育。激励是促进学生进步的一种教学手段,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高校内,校内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都存在一定的激励作用,而丰富的文化活动更是激发出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才能和思考能力。

三、结语

从现阶段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实施与发展历程也较为困难。正因为如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高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提供源源动力。

作者:孙永林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构建高校隐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课程构建的必要性

(一)隐性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对学生的作用是通过施加某种教育影响而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向人们传递某种价值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社会的文明进步。由此可见,隐性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

(二)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思想上受到的教育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上,大学生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他们乐于创新,追求独立和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却仍然停留在口号宣传或一般的理论灌输上,没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其结果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隐性课程形式的多样性特点能够覆盖生活空间,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实现教育生活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原因

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学习成绩这个中心而展开,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无形之中将显性课程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在此情境下,学校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关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周期长、结果具有非预期性的教育形式,从而造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不足且滞后。

2.教师方面原因

教师没有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随着“终身学习”口号的提出,教师的任务明显加重,不仅要完成好当下的教育工作,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进修、继续学习等,以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但是,有些教师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本末倒置,从而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的职称评比,许多老师埋头苦读只为更上一层楼,这本无可厚非,但忽视了自己本职工作的教师就显得不是太合格了,甚至有些自私。

三、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构建的策略分析

1.从学校角度看

(1)校园物质文化的构建

这里的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内外在的、可观的文化形式,主要包括:校园建筑、布局以及教学设施等,它们是物化的教育理念,涵盖着教育精神,能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受到启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

①观念上的重视

校园管理者应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要认识到校园精神文化这种内隐的、深层次的东西比显性课程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高校管理者要努力营造体现本校特色和社会主义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倡导正确健康的价值取向,塑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培养热烈求知的学习氛围,用精心策划的活动和寓意深刻的办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②制度上的规范

第一,从学校管理者角度讲,要加强行政规范,建设民主公正的和谐校园。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校务公开,发挥学生会、教代会等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以此启示师生政治生活中民主管理的重要性;第二,从教育者角度来讲,要建立隐性课程评价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教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要重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三,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讲,要为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管理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包括教师品行规范、教室设计管理等,要将隐性的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有机结合,通过实施保障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3)校园活动文化的构建

大众传媒的建设。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大众传媒日益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主渠道,因此,高校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舆论价值,使大众传媒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首先,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将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素质要求,丰富网站内容,既有精品课程、校园新闻等文化板块,又有勤工俭学、问题反映等服务板块。其次,校园广播站也是一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途径,利用好广播站的宣传功能,实现学生需求与内容的“红”的统一,提高其生命力和教育力。

2.从教师角度看

(1)教学上

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虽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以显性的课程方式实现的,但其中包含着广泛的德育因素,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门类众多的课程没有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显性课程的形式和方法主要强调灌输而忽视师生的主动参与和接受。

(2)素质上

师德师风的建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爱岗敬业、民主公正、为人师表等工作态度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能使学生在优质的服务和管理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3)人际上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新课程强调的新型师生关系应是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平等主体地位,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知识的传递,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纳和内化知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应深入学生中间,动态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多沟通与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3.从学生角度看

(1)校园内

①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干部是联系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纽带,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力量。通过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有利于增强其成员的政治觉悟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及时性。

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高校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独立性增强,实践精神加深,他们排斥空洞的理论灌输,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显性课程现成的观点,因此,创新隐性课程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校园外

针对大学生排斥纯理论课程,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寓教于行,寓教于乐,扩展教育空间,走出校园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陵园、博物馆等,在精神上进行熏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南京晓庄学院寒暑假期的社会实践报告的填写,旨在倡导学生参与社会、体验生活,在内含丰富的实践中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

作者:王文建 单位: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青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网络技术改变了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

网络技术是集计算机技术、信息传播与多媒体技术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一种综合性信息技术,具有极大的新颖和先进的特点。对于求知欲特别强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技术是他们各种信息主要接收者方式。现在,网络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紧密联系在一起、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且影响范围广的网络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1)网络技术让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场所、时间不受限制

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地域性,原来青年大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场所多限于课堂、书本,而现在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何时、何地学习。目前,很多青年大学生已经具有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材料的能力,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即时性使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再仅仅局限于上课时间,而且在任何时间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2)网络技术让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青年大学生可以在网上更加随意浏览与下载自己想学的知识内容,学习知识的观念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上网查阅资料并获取自己所想要的各种知识。同时由于知识的充实使得大学生不再局限于获得传统教育中认为实用的知识。这种获知内容的改变,使得青年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完整。

(3)网络技术突出了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原来的教学主要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它的这种固定模式,网络技术将教师的施教方式教学的焦点从教师逐渐转移到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怎样学习将是教学的重点,而不是教师怎样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4)网络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巨大的信息源

互联网的世界是一个文字、声音、图像并茂的新天地。它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材和教师,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库,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教学信息。网络信息的包罗万象与瞬息万变,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材信息的滞后性,教材“昔时信息”与“即时信息”的矛盾,对于迅速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5)网络教学有利于建立协作学习模式

在基于网络化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组织形式,形成学习共同体,利用信息资源合作交流。学生之间形成了伙伴、竞争、协作关系,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科学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思想教育的新突破

(1)建立健全的校园信息网

对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来说,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学生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如在对国家敏感事件进行讨论时,学生往往会受到社会激进分子的言论影响,出现情绪化和非理性的表现,近期的中东各国社会动荡就一个很典型的事件。

当青年人的爱国心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进行表达时,他们选择在网络上进行串联活动,并迅速扩大参与人群,引发在某些地区的抗议活动,这样的事件蕴含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校园信息网,它既可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把一些流入学校的消极消息过滤掉;又可以发挥“天平”的作用,对一些难以过滤的消极信息进行平衡。当遇到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跟踪掌握,及时地纠正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观念。

同时,建立健全的校园网络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运用素质,可以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聪明、勤奋的新一代大学生去真切地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领略数字时代以知识论英雄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2)BBS论坛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BBS是大学生在网上的重要活动空间。作为早期互联网的主要应用之一,BBS在中国高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大学生们通过BBS交流信息,结交朋友,发表对学校和社会的看法,BBS成了建立在网上的“虚拟校园”。BBS这一网络平台的建立,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同时,当BBS处在匿名状态时,由于缺乏追究责任和惩罚不良信息者的手段,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危害社会稳定;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淡薄,少数比较偏激的学生可能因为对现实不满或受到一些挫折等因素,而散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利用BBS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根据“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建立BBS舆情管理及长效引导机制,做到线上线下结合,及时有效地管理BBS信息,适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网上即时通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人们在互联网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同时也借助网络进行交流和交往。以QQ、、飞信、MSN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早已为大学生网民所熟知。

“网络聊天”更是不少大学生网上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网络即时通讯技术使大学生们的网上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活跃。他们把自我平时压抑和隐藏的个性自由发挥出来,在与网友的交流中获取认同感并释放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压力。

当前,我国高校正在推行学分制,班级同学之间接触减少,传统的班集体活动难以开展,网上即时通讯工具的“群”功能可以帮助教育者把班级搬到网上去,通过建立在网络上的群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网络体现出个性化的关怀。同时,教育者可以利用网上即时通讯工具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灵距离,即使两者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教育者也可以利用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从而因势利导,矫正认知偏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通过真诚的交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互相影响,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

(4)博客、微博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博客、微博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从“面对面”到“键对键”,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积极情绪、思想和知识通过博客与大学生分享,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更为开放。博客、微博是互联网应用个性化的产物,但这种个性的展示也面临着被扭曲成一味猎奇和标新立异的危险,先进思想的宣传面临着挑战。以木子美、芙蓉姐姐为代表的一些“网络名人”借助博客迅速成名,其言行在网络上迅速传开,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

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我们具有超前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思想政治课教师是这一领域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为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开辟一个新天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管理机制不够科学

第一,管理过于集权式。各级党委集中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重要人财物与权力,而一般的管理人员仅仅是通过自身的榜样与人格魅力进行管理。在奖励机制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工作机制未能够形成,这导致管理的动力不足。

第二,管理未能够上道。管理未能够上道指的是当前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未能够到达管理主要的干道,管理工作依旧处于高校管理活动的边缘。尤其是科研在大学制度化后,高校的主要任务是科研和教学,而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行动。一些高校有着非常严重的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而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趋势,这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陷入非常尴尬的处境。

第三,管理缺少切入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持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解决矛盾的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整个过程。倘若管理缺少切入点,一系列的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就较难开展管理工作,并且被管理人员也缺少积极性和热情。而单纯地凭借高校学生会、团委、学工以及党委等进行直线单边式的管理是不行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只有通过学生会、团委、学工、行政、党委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网,借助多样性的组织网络向高校的一系列角落渗透,在高校生活管理中通过“点、线、面”的方式进行,才可以切实有效。

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真正地转变管理思想

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点准确的表达和完整的体现。换言之,任何人都可以结合自身的意志变成自身的主人,从而实现人的能力、意识、情感、需要、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因素的协调和全面发展。立足于高校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需要在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以及人本管理等的全面引导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从而使得全员型管理、渗透型管理、民主型管理、素质型管理,以及规范型管理的新局面形成。教育也就是所谓的服务,将高校的各种人员都作为“质量链”以及“服务网”当中的一员,注重团队协作与全员的配合。与此同时,注重加强所有管理者的培训和教育,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服务观念,使得服务能力提高,一切管理事项都以学生作为优秀,推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教育,以及管理。

2.2注重建设管理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的决策以及正确的方针都务必要求一支管理队伍来实现,它直接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实现理想的效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以及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会存在一些新型的课题以及新型的情况,这就要求一支专业性较强的队伍去探究与实践,从而跟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符合。而这支强大的管理队伍需要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思想进行武装,并且具备渊博的科技知识,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还要求他们不但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者,而且还是进行实际教育的思想教育人员。另外,还应当创建兼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切实形成人民群众普遍参与和专职政工工作者作为支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并且对这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应用技能、职业技能、专业素质、理论思想等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切实变成专家型和专业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

2.3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科学化

怎样合理地统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结构得以优化,将它的管理机制变得科学化,这是高校迫切要求解决的一个问题。以管理作为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不能实现最为理想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优化组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组织结构。高校需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师队伍的激励、考核、任用机制,且将一定的倾斜策略制定出来,进而在这支队伍中加入更多优秀的人才。应当注重投入经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一系列投入经费进行科学地确定,保障一切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应当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使得依托管理、注重服务、教育为先的管理机制形成,逐渐地形成党委全面地引导,以及以党组织作为主体,党、团、政、工一致管理、相互支持、紧密联系、各司其职的管理。应当有效地借助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参与,实现知行合一。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越来越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务必强化管理,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在新的形势下,持续地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型方法和策略,这不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要求,而且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探究新型的管理策略,并且有效地实践,才可以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吴树春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人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理论基础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众多学者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引,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基础和前提。

(二)心理学相关原理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受教育者的心理积极性,并且由于每个受教育者的心理问题都不一样,个性、性格也不尽相同,因此,就需要在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前提下,针对其特点解决好物质和精神需求。(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通过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规律,研究人的观点、立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等内容,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作为研究人的思想的重要学科,其基本立足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涉及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缺失状况的研究

关于人性化的缺失,东南大学的宇业力博士和石开斌博士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探讨》一文中提到人性化缺失的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人性化理念的缺失,价值的异化和方式方法的非人性化。第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理念的遗失,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国家和社会的主流问题及思想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及理念,而往往对于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价值实现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却很少关注,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学习到了教育者的思想想法和既定知识,很难通过学习去举一反三,产生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这是一种对于人性化思考的缺失;第二方面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人性化价值的异化,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常常很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需要,只谈及受教育者对社会的贡献,这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种超现实的奢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价值的异化;第三方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方式方法的非人性化。

学者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缺失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表现的很明显,主要包括: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人性关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思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和严肃性,往往使得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只有教育者在按照自己的思想想法和既定的教材知识来进行教学,而很少顾及青年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并且在教育过程中,片面的强调和放大了教师的权威,使得学生不敢真正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育者自然也不能真实的了解教学的效果;二是学生日常管理重管束,轻发展,传统的学生管理通过下发命令、处分警告和压服的方法来控制学生不去违规违纪,这自然也是一种方法,也暂时会取得一些成效,但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采用恩威并施,教育引导的方式去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反思,这才能真正做到促进其发展;三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服务工作有的不到位,学校往往只把学生当作被管理的对象,去规定其行为,表扬或批评,而忽视了学生是服务对象的身份,对于其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不能很快地去解决。

学者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缺失的表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物质需要的忽视违背了人的“自然性”;第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压抑和消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第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甚至抹杀人丰富多彩的“个性”;第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人的“目的性”。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实现途径研究

关于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目前,学者们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单单是要教育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通过关心、理解、尊重、信任人,来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促进其不断发展。可以说,这样的教育理念的优秀就是肯定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是创新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沟通的重要性,加强情感沟通,平等对待,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区别。

同时,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内容要多结合当前国家和社会最前沿的问题来讲,同时,也要让受教育者多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求同存异,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要一味的进行说教,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与引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质疑、合作的精神。

四是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境对于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学校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例如校训、校风的建设会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使得学生从校训校风中正视生活、陶冶情操、得到启示。

作者:范孟楠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

21世纪是我国教育正蓬勃发展的阶段,也是成长的关键环节。在获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一一解决。下面我们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成就1.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了法律法规,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十七大提出,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关注大学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现在思想政治建设有了法律的保障和国家的重视,同时也有了很多政策的保障和优惠。目前,很多高校积极配合国家的工作,采取了许多有利的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师资源的建设和配备。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和体系更加规范。各地各高校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开展诸如此类的活动,使人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3.从前几年的工作情况看,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很多教师辛勤付出,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每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师生活压力大。由于很多地方文化和观念的差异,对思想政治工作不认可,带给教职人员无形的生活负担,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够顺利进行。有些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如偏远的地方对文化的重视薄弱,而且环境也恶劣,那些地方往往资源稀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时要进行多种工作,增加了工作量。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生活压力急剧增加。

2.对思想政治教师的培训不够深入。由于现在工作人员的任务量比较繁重,很多时候根本没时间去参加培训。加之由于成本的限制,举办一次培训需要较多的资金,这些成本无人承担,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很难接受专业的培训,更没有机会互相交流和探讨,只能凭借自己所学所闻去完成工作,最终的结果是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停留在原地。

3.某些高校还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方面的尖端人才还很稀缺,这是教育面临的问题。另外,某些高校只重视研究成果等硬件性的东西,而忽视了一些软件性的指标,导致许多教师缺失了专业性的知识,最终减弱了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热情。

二、现阶段大学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建设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持续发生变化。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教育对象也变得多种多样,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迎接更多的挑战。因此,学校必须要明确思想政治建设的使命,清晰地认识实施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剧增,大学生的素质普遍降低,很多学生只注重科学文化的学习,而投入思想道德学习的时间量相对减少,也就是说,大学生没有全面均衡地发展自己,忽视了自身修养。另外,很多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关照下成长,生活在人际复杂的社会中,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和心理障碍,进而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的形成。出现上述问题主要的原因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少和自身修养的欠缺。所以,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2.如今生活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的思想和感知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思想具有时代特色,以前的教育模式已然不能够很好地适用于他们。这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跟上时代的变化,转变思维模式,改变教育观念,积极地学习如何教育当代学生,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在遵从基本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创新,为思想政治建设谋求新途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高校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高校资源的利用率,更为思想政治建设创造了更好的机遇,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突出。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师领导者的作用。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教师广阔的发展空间,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工资待遇,出台多种优惠政策,设置一些奖励措施,对优秀者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荣誉。高校应不断地为广大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供晋升的机会和途径,加强理论知识和政治素养的培训,使思想政治教师结构得到合理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大对思想政治建设的投入,大力培养具有带头作用的优秀人才,努力改善思想政治人员的工作环境,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团队的力量。

2.高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必须从教师的学历、学位以及平时的表现入手,公平公正地培养和选拔骨干人才,同时也要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创造更多的专业对口的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者容易就业。另外,高校应定期派送优秀人员到更高水平的机构学习和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努力把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四、总结

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健康,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方向。虽然思想政治建设存在很多挑战,但我们不能放弃,尤其是高校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勇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做最大的贡献,使我国人民思想道德水平更上一层楼。

作者:张桂凤 单位:鄂州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