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贴春联的讲究

贴春联的讲究

时间:2023-05-29 17:19:54

贴春联的讲究

第1篇

贴春联

奈曼旗实验小学二年一班 刘佳玮

大年三十早上,我们吃过早饭,爸爸叫我帮他贴春联。

我们拿出昨天买好的春联。爸爸说:“儿子,你知道春联怎么贴吗?”我说:“随便贴呗。”爸爸说:“春联可不是随便贴的,春联分为上下联,可不能贴错了,错了别人会笑话我们的。”我说:“那怎么区分上下联呢?”爸爸说:“在区分上下联前,我们得先明白怎么念上下联。”我说:“念春联还有规则呀!”爸爸说:“那当然了,我们有个习惯,先念年右边,再念左边。”我说:“我明白了,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爸爸说:“真聪明,那这副春联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呢?”我说:“不知道,老师没教过我。”爸爸说:“春联讲究平仄,平,就是我们四声中的一二声,仄,就是四声中的三四声,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这样我们读起来顺口。”我说:“我明白了,‘走鸿运年年兴旺’是上联;‘迎百福岁岁平安’是下联。”爸爸说:“完全正确,那我们开始贴吧。”我和爸爸不一会儿,就贴好了。我们还贴了“门神”“福”“窗花”“挂钱儿”。爸爸还给我讲了关它们的故事,下次我在给大家讲吧。

第二天我们去拜年。我们在路上,发现很多人家的春联都贴错了,他们一定不知道贴春联是有讲究的。

今年春节我学会了贴春联了,我真开心呀!

第2篇

一、质疑探究,品小品文知识之甘饴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小品文教学不排斥对常识的了解,这也是学习目标之一。学习了《春联》这篇语言优美的知识小品文,应该能够了解春联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春联讲究对仗及音律美的特点。这些知识点往往具有科学性、概念性和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有很多的困惑和疑问,不妨放手让学生经历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领悟小品文中的知识。

春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在通读全文后,学生对什么是春联、春联的特点、对仗的含义、如何区分上下联等问题不是很清楚。另外,文章最后一句说“其实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读春联能学到些什么?为什么说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还得“抛”给学生。鼓励学生从文本中、从课外的资料中、从与他人的交流中,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而在课堂上亦始终围绕从学生中来的问题,引导在个体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不断地经历思考、发现和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展开自由、开放而富有成效的互动对话,在这过程中有所理解和感悟,理解小品文中的常识点,进一步达成多元化目标。

二、品词析句,悟小品文语言之精准

小品文一般都会通过细致的叙述、生动的语言使枯燥的常识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其语言特点是科学严密、准确凝练、平实而又不失生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辗转流连在语言文字中,品读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咀嚼、比较、品析、揣摩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讲述的客观性,领悟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增强品析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谈到“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这副春联时,学生不理解什么是“门第”,便引导学生联系下联探究,懂得“门第”即“人家”。但并不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追问学生,都改为“人家”,即“勤劳人家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不是更容易懂吗?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这样就重复了,体会春联用词讲究、不重复的特点。如此在玩味咀嚼的过程中,领略了小品文语言文字的无穷奥妙。

三、赏析谋篇,探小品文行文之规律

小品文条分缕析、材料组织适切妥帖、结构较为严谨规整,知识说明的序列次第性较强,段落的衔接、说明方法的运用、谋篇布局都是很好的语文教学材料。因此,知识小品文的语感教学,不仅要从局部上品析语言文字的意象和内涵,更要致力于从整体上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当然,教师不必对此进行理性的讲解、支离破碎的解剖,而应引领学生和文本反复对话,巧妙进行无痕渗透。

为什么说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在概括每小节含义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课文的线索脉络:能够感受欢乐祥和的内容美,品味讲究对仗的形式美,聆听和谐动听的声律美,感悟开卷有益的文化美。在此之后,进一步追问作者是如何介绍春联的这些特点的。以第二段为例。

师:第二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生:春联讲究对仗。

师: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句子是否可以颠倒?

生:三句话。不可以颠倒。因为第一句是总起句,应该放在开头;第二句举了个例子讲如何对仗;第三句则从例子中总结得出什么是对仗。

师(小结):是啊,总分的构段方式清晰明了,举例会更直观易懂,由此得出的结论所下的定义才更凝练更到位,也才更易于被读者接受。这样的说明方式我们不妨学用。

(出示练习)春联最讲究对仗。就拿“ ,

”来说,“ ”对“ ”,“ ”对“ ”。上下联 字数相等, 词类相当,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练习要求:(1)第二句选择一副春联填空,说说如何对仗的;(2)第三句用关联词将对仗的含义“字数相等”“词类相当”连起来。(既……又……;不仅……还……;不但……而且……)

教师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了解作者通过“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清晰而富有层次地介绍春联的特点。

四、拓展迁移,架小品文与生活之桥梁

学生通过阅读知识小品文,认识大千世界,探索自然奥秘,透视文化现象,扩大视野,增长智慧,从而习得语言,发展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知识小品文有别于其他的文体,有其独特性,那就是来源于生活,亦服务于生活。学了《春联》,不仅会背诵文中的五副春联,还要让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并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末,教师送给学生一副对联:“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品味春联句句总关情”,横批:“开卷有益”。通过朗读比较,区分上下联,懂得在一般情况下看最后一个字,上联末字是三四声,即上声和去声,下联末字是一二声,阴平和阳平。并让学生将这副春联贴在教室的门上,明白上联贴右手位,下联贴左手位,横批贴上方。

有句话叫“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教材仅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凭借,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送出的一副对联不仅是对全文的巧妙总结,也是开启学生生活中学用春联的把手。相信孩子们走出课堂,看到各家各户张贴的春联,一定会饶有兴致地读一读,看一看春联有没有贴反,横批是否贴切。这样就有效地实现了课堂与生活的巧妙勾连,知识小品文的范例就实现了价值的有效提升。

第3篇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古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联具有广泛性,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过春节时贴春联。

首先,春联要突出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居民住户还是单位贴春联,都应体现出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有的是从祖国的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着眼的。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等。

其次,贴春联最好体现出个性。

既然贴春联是要寄托某种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身份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因此贴春联应符合自身的特点。譬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这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一枝粉笔,连绵化雨滋桃李;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梁。”这是教师家庭贴的春联。这种体现各自特点的春联,更突出了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忠诚的敬业精神。

第三,春联的张贴不能有误。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上下联不可贴反。

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正确的贴法是: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

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北京美都收藏大观园于2016年1月31日上午在美都收藏大观园2楼展厅举行了“未去申来迎新岁,携手迎春送祝福。迎新春・送春联”活动。

第4篇

(1)应用联。包括贺联、挽联、春联。

贺联,是用于节日贺庆、结婚、寿诞和其它喜事贺庆的对联。

挽联,是用于对死者表示深切哀悼和纪念的对联。

春联,是用于描述迎接春天的来临,借此说吉祥话,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喜庆丰收,宣传党和国家政策,颂扬新风尚等的对联。

(2)装饰联。是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也是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

二、对联写作要求:

(1)对联的思想内容要健康,符合社会公德、人们道德、国家法律标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2)对联要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特点和特色

三、对联的写作格式

(1)上联和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才能对得起来。它有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最多有几百个字的对子。

(2)上下对联要对仗。古人讲对仗的花样很多,什么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等等。如“天”对“地”就是实字对,“无情”对“有意”就是虚字对。还有什么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等。我们现在做对联可以学习古人的对仗技巧,但不要过于受它的约束,甚至为了将就字数与对仗,硬把词语拆开或生造词语。

第5篇

以前过春节时,我总发现有不少人家门口的福字都是倒贴的。今年我做主,把鲜艳的福字正贴在门上。

一大早,爸爸就分好了工:他贴春联,我当助手,妈妈当我们的“顾问”。刚贴完门联,“顾问”就告诉我们:“福字要倒着贴!”我一听,就问:“为什么要倒着贴呢?”“顾问”回答:“你没听别人说‘福倒(到)了’吗?”爸爸一听,觉得是这个理,便依“顾问”所言准备倒贴。我一看,觉得太便宜他们了——他们眼里还有我这位太子吗?于是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计。

“慢着!”我拦住爸爸,对“顾问”说:“福倒贴了,不就是‘福到头’了吗?”妈妈一下愣住了,我趁机把福字正贴在门上,还对妈妈说:“是正贴,还是……”妈妈连忙说:“正贴,正贴!这回你做主。”

真没想到,贴春联还有这么深的学问和讲究,俺第一次贴春联就发生了这么有趣的事!

作 者:一完小234班 曾颖波

指导老师:吴乙香

第6篇

Looking back on the past, history has left us too many thoughts and mysteries, and this "etiquette at the age of" is one of them. For example, the custom of Spring Festival has become the largest traditional folk festival in China. Spring Festival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in ancient capital, which has formed a complete set of Spring Festival customs.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is the Spring Festival, commonly known as "new year". The Spring Festival originated from the worship of gods and ancestors at the end of the year in the Yin and Shang Dynasties. The ancient spring festival is called "New Year's Day" and "New Year's Day".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was officially named the Spring Festival.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As far as Beijing is concerned, there has been a "New Year's tast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lunar month when eight families want to brew Laba vinegar (garlic). The ballad says: "don't be upset, old lady. It's the year after Laba. How many days is Laba porridge? Li Li cheers 23...... " , December 23 is also known as "Xiaonian". There is a ballad that says: "sweet melon sacrifice to kitchen, new year's day comes, girl wants to spend, boy wants gun...". From this day on, Beijingers are more busy, offering sacrifices to kitchen, cleaning houses, steaming steamed bread, buying new year's goods, pasting the word "Fu", pasting New Year's pictures, cutting window flowers and pasting couplets. Stick door god, stick money, have been busy until new year's Eve, began to celebrate the new year.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Beijingers always stick "Fu" upside down on the door, wardrobe and water tank, implying the arrival of Fu. There are also many things to pay attention to when pasting spring couplets. Ordinary people paste red spring couplets on the lintels, and the inner court and the prince's houses are all inlaid with white Xuan paper with red edges. Those who keep the system (those who have lost their father or mother) use blue paper, and those who have lost their mother use yellow paper. Th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began in the Five Dynasties. It is said that in those days, the prince of Shu wrote on the gate of his palace, "the sky falls for the rest of the year, and the earth connects Changchun." This is the first spring festival couplet in China. Beijingers put up spring strips such as "looking up to see happiness" in the inner court, "going out to see happiness" outside the house, and "the whole hospital is bright" inside the house.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In the past, most people in old Beijing provided niches or deities. By the thirties of the new year,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as to put on the nine hall big offerings. There were the honeyed offerings, the cakes and pastries, the fruits, dried fruits and pastries, eight pieces in size, the rice, dumplings (or steamed food), stir fried vegetables (or fried food). If you have a bad family, you should also place three or five offerings. Beijing people talk about eating, drinking and playing in the new year, mainly eating. These offerings are actually for people.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The new year's Eve dinner (also known as reunion dinner) of Beijing people is indispensable and the most abundant dinner of the year. New year's Eve's new year's dinner should be served with meat and vegetables. There are cold meat, big dishes and clean dishes. There are cold stewed pig, mutton, chicken and duck. The big ones are: braised pork, braised pork, rice flour meat, red and white meatballs, four happiness meatballs. Qingkou dishes are generally tofu, green vegetables, Luoshi, pickled bergamot, etc. The main food is mainly meat and vegetable sleeping.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Beijing people eat dumplings on New Year's Eve and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month, taking the meaning of "making friends when they are older". Also always dumplings into a Yuanbao shape, in dumplings into sugar, copper money, peanuts, dates, chestnuts and so on. If you eat sugar, it means sweet life in the future; if you eat copper money, it means rich flowers; if you eat peanuts, it means long life, because peanuts are also called longevity fruits, if you eat dates and chestnuts, it means early fruit

第7篇

春雨对秋霜。对对子也叫对联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过春节时贴对子,也叫贴对联是中国的风俗。

对对子就是对对联,一个人出上联或下联,由另一个人对下联或上联,这种文字智力游戏对于习作古体诗很有帮助。对对子特点概括起来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对对子:

对对子,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也叫对联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楹贴等等。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楹联是与中国传统建筑格式有关,古代时称一间为一楹。楹:指的是厅堂前的柱子,将联语悬挂或贴在柱子上就叫楹联。对子是民间对对联的习惯称谓。联语又与律诗有关,律诗讲求对偶,其中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类似两副对联。因此,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关于对联的产生年代,历来众说纷纭,传统的说法是最早的对联始于五代,认为后蜀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对子又叫对联、联语,贴在楹柱上的称楹联。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一、除夕夜要做吉利的事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贺新年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鞭炮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炮仗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饺子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酒”、“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二、南方人除夕吃的食物

吃年糕

南方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中国人过春节,或称过农历新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主要是吃年糕,尤其是江浙一带的老百姓。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如果是炒年糕,上海人在调味品中,喜欢放一点糖。感到更好吃!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过年吃火锅

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过年不少人喜欢吃火锅,一来无论荤素,各种美味都可以在火锅中吃到;二来过年吃火锅寓意红红火火,讨了个好彩头。很多火锅餐厅特意在春节期间推出春节套餐,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个特色火锅,暖意融融,气氛也不错。

吃鱼

过年食鱼的习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区域,似乎有一个潜规则。鱼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摆鱼也有讲究:鱼头要对着贵宾或长辈,体现尊敬;来客是文人,将鱼肚对着他,赞他肚里有墨水,满腹文章;来客是武将,讲鱼脊对着他,夸他刚武豪放,可作脊梁。还有鱼端上桌时的摆放,鱼头对着谁、尾对谁,摆下后不可再端动。鱼头所对的人“剪彩”,鱼尾所对的人“赞助”;先由二位对饮一杯酒,再由鱼头的人首动筷夹鱼吃(所谓“剪彩”),随后大家才可以动筷,热闹气氛,欢语一片。

三、各地除夕食俗

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

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

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

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

第9篇

马鞍山的过年风俗1、送春新春头几天或立春之日,当涂乡村人家都会迎来“送春”者。这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俗称唱“见样歌”。送春人一般系家传亲授、曲调独特,以一人单独成行居多。送春时,送春者手持二胡、快板或小锣等民族乐器,一边说唱一边伴奏。说唱内容开头主要是以辞旧迎新,新春吉祥等唱词作铺垫,后面的内容则灵活多变,见到老人唱长寿,见到孩童唱聪慧;见到堂前双喜唱百年好合,见到黄、绿(孝)春联唱孝子、思亲;见到新屋唱华堂,见到牲畜唱兴旺……总之是随机应变,依情依景,见什么唱什么。唱得家主满意一般都会赏喜钱。现在不太多见,但每年还能见到。因为被一些讨饭者所利用,群众之反感。

马鞍山的过年风俗2、净年为了过一个干干净净的新年,到了大年三十,每户人家都要把院落打扫干净;把门上的旧联、墙上的旧画拆下换新;将要吃的菜该煮的煮、该洗的洗干净、该装盘的装盘;傍晚将水缸盛满,并煮上满满的一锅年饭(带第二天吃)。第二天,即大年初一,不用淘米、不用洗菜,不动刀和剪、地上不洒一点水;一天不动笤帚扫地,以免乌烟瘴气,对客人不敬。总之,要保证大年初一整洁一新。

马鞍山的过年风俗3、欢团茶这是新春招待人的第一杯茶,说是茶其实并无茶叶,而是由“欢团”、“咬头”和糖组成的一杯糖茶。“欢团”是以糙米、糖稀为原料,用杯(小碗)制的一种球状食品,以取“欢欢喜喜”、“团团圆圆”之意;“咬头”是指枣子、花生仁、桂圆等耐咬的干果食品。“欢团茶”用开水一泡,糙米自然散开浮上水面,“咬头”则沉入杯底,喝起来既不觉烫,还又香又甜。“欢团茶”喝上一半,主人一般会来加点开水,俗称“添财”。“添财”时,主人还会说吉利话,祝饮茶者一年里“发财”、“升官”、“学习进步”等。饮茶者一般喝到杯底才能将“咬头”吃掉,以示一年到头、从头到尾都丰衣足食。

马鞍山的过年风俗4、拜年如今拜年的方式有贺卡拜年、电话拜年、手机拜年等多种方式,而传统的当涂人拜年只有走动拜年一种,且大有讲究。拜年的礼包“轻、重”一般人不太计较,但背包内一般要带一对(条)糕,背来背去以示“高(糕)来高(糕)去”、年年登高之意,回头还要放回点礼品或其他糖点、花生等物,以示收获而归。拜年最讲究的则是拜年的先后顺序。一般是先宗族,次舅父,再师父、后岳丈,尔后是姨表亲等;于是,许多人就形成了年初一拜同宗长辈、年初二拜舅父、年初三依此类推的拜年习惯。拜年见面的具体形式:大人以作辑问好为主,孩童则要叩头跪拜。一般做长辈的被请到堂前端坐,面前地上摆放着稻草编织的蒲团,俗称“拜席”。孩童向长辈们问安后,边在“拜席”上向端坐者叩头跪拜,边祝愿长辈健康长寿。周围人一般拿孩童逗乐,做长辈的则要给孩童压岁钱。这便是真正的“拜年”了。现在“拜席”基本没有了。现在主要以茶碟(小吃点心,博望地区的香菜[一种腌制咸菜]比较出名)、瓜子、花生、糙米(芝麻花生)糖招待,喝茶聊天。

春节的习俗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第10篇

小时候进了腊月就数着日子盼过年了,那种兴奋的心情就甭提了。放了寒假,生产队里挨家挨户分发春节年货供应单,我们跟着大人挎着篮子兴高采烈地奔向供销合作社购置年货。除了烟、酒和煤油,大部分是我们孩子喜欢的年糕、糖果等食品。看着这些食品,谁也不能动,只有耐心等到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大人们才开始给我们分发这些糖果、糕点,那时大人们常常用红纸包上几片年糕和一些糖果放在我们床头,等到年初一的早上醒来时吃,意为“新年步步高”。当然,大部分糕点等食品,则由大人留到年初一的早上分给拜年的孩子们。

写春联也很有趣。那时候,村里有一位老教师。曾经读过私塾。进了腊月,村上农户陆续买来红纸请他写春联,每天忙得不可开交。那年我已经读二年级了,常常跑到他家看他挥毫泼墨,时间长了,心中暗暗记着他的每一个笔画,默默地背着几副常用的对联。后来在我的请求下,父亲终于答应首次让我为家里写春联,对联贴上门,引来许多人评头论足,都说像老先生写的,每每听到夸赞声,我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吃年夜饭最有讲究,那时,大人们先要烧香拜佛,然后摆上年夜饭,供先祖享用。接着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听大人们说是太上老君回到了人间,守岁的人纷纷点燃鞭炮,谁家先放,来年这家将会大吉大利。

拜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大年初一起床,穿好新衣裳,首先向父母拜年,这时,大人们会用红纸包上一角二角的新票子赐给孩子。然后,孩子们再去给爷爷、奶奶、婶婶一一拜年,给家里人拜过年,再到村上去。给各户长辈拜年,没拜几家子,口袋里的糖果、糕点就装满了。

儿时过年的乐趣,在如今孩子的身上几乎消失殆尽了、特别是那贴春联的事儿,现代人有几个不识字的?可惜部懒得去写了,或者到街上挑上一副印好的春联贴在门上,吃年夜饭也没那么讲究了,一家人欢欢喜喜随意做上几个菜,有的家庭把年夜饭都订在餐馆里,守岁更是全国一盘棋,从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吃过年夜饭,一家人便把乐趣全集中到春节晚会上,儿时的年趣,我们再也无法寻找到它的踪迹了。

第11篇

1、祭灶。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人们会在这天打扫灶台,并在灶王像前供放糖果。

2、扫尘土。过了二十三,春节马上到来,所以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3、剪窗花。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包罗万象,寓意吉祥。

4、贴春联。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每门必贴。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故特别重视。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5、洗浴。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

6、婚嫁。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一、莫做“联盲”——学贴对联

春节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习俗,怎样贴,哪个贴在左,哪个贴在右,有很多人是不懂的。笔者问过学生这个问题,有的说“乱贴”,有的说“不知道”,贴错对联虽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贴错对联,实在是愧对祖先。

要正确贴对联,首先要辨别上下联。结尾字是仄声的(也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就是上联,结尾字是平声的(也就是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是下联。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海”是仄声,“江”是平声,那么,“生意兴隆通四海”是上联,“财源茂盛达三江”是下联。

其次,看横批的书写顺序。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如“财发喜恭”那么上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贴右,下联“财源茂盛达三江”贴左;如果横批是从左向右书写的,那么上联贴左,下联贴右。

有学生拿出一副对联来问笔者“福星高照平安宅,好景常临康乐家”,这两句尾字都是平音的啊,怎么贴呢?如果上下联的尾字都是平声,那就选择用方言发声比较短促的为仄声,“宅”就是发声较短促的,因此,“福星高照平安宅”是上联,“好景常临康乐家”是下联。还有“梅开五福(上联),竹报三多(下联)”,也是如此。“宅”字“褔”字在普通话里是平声,但在古代这两字是仄声的,而方言保留了部分古音,因此可以用以上方法来判断。经过学习,学生觉得学到实用的东西了,平时在哪里看到对联都要按老师教的方法认真检查人家贴得对不对,有的还把自家贴错的对联揭下来重新贴。

二、讲读课文——融入对联

在课堂上教对联,只能讲几节课,更多时间是要讲课文的。因此,在讲课文时融入对联,就可以把对联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潜移默化作用。

1.用对联导入课文

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用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导入课文:大家知道苏轼是哪里人吗?这副对联里的三词客和四大家又是谁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笔者适时介绍苏轼是四川眉山人,这副对联就是挂在眉山三苏祠的,三苏即父苏洵、弟苏辙、兄苏轼,合称三苏,四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上下联都是称赞苏门父子的,而苏门父子中又以苏轼的成就最高,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吧。笔者教的是旅游专业,学生对眉山三苏祠的这副对联很感兴趣。

讲《药》时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导入《药》的作者鲁迅。用“一夜风流项链即锁链,十年劳苦变老妇”导入《项链》等等。

2.用对联概括课文

对联是非常精炼的语言,言简意赅,运用对联概括课文,是一种理清思路、掌握内容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培养简洁表达的好方法。如用“楚子刻舟求剑,舟行丢剑;郑人度足买履,度忘丢履”来概括《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用“天下誓,誓誓不及孝妇三桩灵誓;世上冤,冤冤难比窦娥千古奇冤”来概括《窦娥冤》。

三、带团导游——嵌入对联

导游班的同学,节假日会到旅行社兼职,学了对联知识后,会有意识地从景区的千古名联和相关的对联故事中找出许多话题,成为讲解的素材,让导游词增色不少。如惠州西湖的六如亭,是坡侍妾王朝云的墓,以往同学带团,从亭子穿过就离开了。学了对联之后,他们会把这个亭的对联“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明月冷梅花”读给游客听,并解析之。这样,景点就也有了内涵,讲解起来内容也丰富多了,学生们逐渐喜欢上了对联,把导游时拍摄下来的对联与老师共赏。

四、激发兴趣——趣讲对联

在传授对联知识时,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举例的时候要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如坡偷改小妹联: 坡的妹妹才貌双全,能诗善对。为了替小妹找到如意郎君,苏家准备以文招婿。富家公子方若虚对小妹早就倾羡,于是呈上几篇诗文,小妹看了觉得平淡无奇,用联批复曰: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坡生怕这样的联语得罪了方家豪门,便悄悄地在小妹的上下联尾各添一字,方公子读后喜出望外,笔者问同学们添了什么字?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已见,争先恐后上台把添的字写出来,写了几十个,然后再筛选,最后一致认为是这样添加:“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真是准确无误。同学们学到了知识,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同学们也把网上流传的对联拿来与笔者分享:“抄语文,抄数学,抄英语,抄抄就过;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考考都愁”,还有“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搞笑的“爱国爱家爱师妹,防火防盗防师兄”。在互动中,同学们体会到对联的妙趣,在笑声中又了解到有关对联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五、降低门槛——学对对联

据有关统计,各级楹联学会的会员约有10万大军,加上爱好者的人数,有100万。对于我们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这个数字实在无法让人兴奋。要让对联这一最能体现汉语言文字魅力的形式深入人心,传承下去,就不能过分讲究对联的平仄、工整。尤其是对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职生来讲,难度大,他们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对联的普及。就好象把一个苹果挂得太高,他们跳起来摘不到,跳多几次就再也不跳了。因此,笔者在对联教学中,遵循“内容由易到难,字数由少到多,平仄由宽到严”的原则。比如,有学生家在黄山洞,就以“黄山洞”为上联出题,学生也以地名作下联,有的对“碧水湾”,有的对“碧桂园”“黑龙江”等,学生是脱口而出的,觉得难度不大,兴致倍增。然后又加两字以“日照黄山洞”为上联出题,学生对“日落黑龙江”“春到碧桂园”“雨打红河谷”等。虽然第二字的平仄和上联没有对立,虽然出现了重字,但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就应给予鼓励。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也能对出“月出金耀园”“春回碧桂园”“雷鸣蓝波湾”“风吹银河湾”等佳对。相信经过科学的训练,学生是能够学好对

联的。

六、提供阵地——开展对联课外活动

为了巩固对联知识,要适当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利益于课外”,提高学习效率。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征集最喜爱的春联或收集名胜古迹对联,并进行展示。第二,组织讲对联故事竞赛活动。第三,成语妙对。有些成语是两两相对,妙语天成,宛如一副副精妙的对联,让学生为这些成语配对,如“瓜熟蒂落”对“水到渠成”等。第四,古诗文对句比赛。古诗词里有很多对仗工整的诗句,让学生找出来。第五,指导学生写反映学校生活的对联,如寝室对联、课室对联、社团对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