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3-05-28 09:24:25

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大媒体产业电信业传媒业产业融合结构转型

大媒体产业概念的兴起与以新观点和新思想著称的《今日美国》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Maney)的推动有关。“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可以涵盖横跨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娱乐产业之间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称呼这个产业为“大媒体”。[1]他认为:“跨越通信、信息和娱乐业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产业融合。这次产业转型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人们推想电视业、电话业、计算机业和内容产业将会融合为一种技术,一个产业。”[2]

大媒体产业虽然在我国还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尚未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对我国电信业、传媒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媒体产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与电信业、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所以其对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历了信息大爆炸洗礼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近二十年来,产业预言家们一直在预言数字技术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宽的带宽和更为通用的互联网标准的出现,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4]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三网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已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网络融合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各种传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6.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大媒体产业将对电信业产生如下影响:

1.产业角色从电信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

电信业从电报、电话服务衍生而出,但是随着产业的变迁,电信业逐渐出离传统的产业角色,而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进行历史性转变。电信业从技术型产业到综合信息服务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历史角色变革。同时它也经历了从垄断经营到市场竞争的历史变化;它还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经营者彻底转变为一个社会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对于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大媒体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认为,电信业在大媒体产业中成为一个不可忽略、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在大媒体产业中,真正要使得整个产业体系和谐运转,离不开电信业的产业支撑作用。目前,在我国对于网络电视业务主导权的探讨还没有定论。广电业一方认为,网络电视是传统广播电视业务在数字时代交互性的升级,而电信业一方则认为网络电视是从语音到数据再到视频的三重播放(triple-play),是基础电信业务的自然延伸。在IPTV的牌照及其运营主导权的争夺战中,虽然电信运营商被设置的壁垒排除在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在IPTV的业务拓展中无所作为。电信运营商正在尝试种种方式介入其中。可见电信业产业角色的转变也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2.产业结构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型

电信业中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遭遇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冲击之后,不管是市场,还是结构,都将进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对于电信业来说,都是一种巨大而痛苦的转变。电信业的结构转型是为了适应整个社会发展和大媒体产业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我国电信业在经历了自1978年以来的飞速增长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电信业自身体制改革来解决,一方面需要通过大媒体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来逐步解决。有学者曾经将电信业和IT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1、IT业一直是充分竞争;而电信业却是垄断起家。2、IT业是高度的专业化经营,但是电信业的各个企业都是从物理网到应用层,上下游“通吃”,成为典型的纵向整合。3、IT业是以应用层为主,而电信业中,谁有物理网谁就是“老大”。[6]

在大媒体产业时代,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来自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产业群集的组织空间结构是与产业融合要求不相符的。产业融合势必要打破产业群集的相对固定的边界,使跨产业、跨机构的联结与互补更大规模化与密集化”。[7]由此可见,产业融合对于传统的产业集群的概念也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对于原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3.产业在战略层面呈现融合和协同的趋势

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关系在经历了“各走各的”产业分立时期之后,终于在大媒体产业时代走到了一起,并开始在战略层面尝试“齐步走”的产业协同。

对于电信和传媒业来说,基于融合基础形成的大媒体产业意味着一种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大媒体产业战略的选择涉及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战略的设定。电信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找到任何人进行通信联络和沟通。而传媒服务的最高境界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的传媒信息。这两者的最高境界是非常接近的,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于电信业所进行的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而传媒业进行的主要是传媒和人的信息传播。在未来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服务已经跨越了产业分立的界限而逐渐趋向融合。在这种环境之下,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战略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我国大媒体产业将逐步在电信业和传媒业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大媒体产业,将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给我国的产业体系带来全局之变,同时也将继续为信息传播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融合动力。

注释:

[1][2]Maney,Kevin.MegamediaShakeout:theInsideStoryoftheLeadersandtheLoserintheExplodingCommunicationsIndustry[M].NewYork:JohnWil-ley&Sons,Inc.1995.preface,p.1、2所谓“大媒体”,其实并非新词,也不是凯文·曼尼(KevinManey)的独家发明。凯文·曼尼对于大媒体这个词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和论证。在1991年前后的美国,对于大媒体的评论就时有兴起了。杰西·杰克逊(JesseJackson)对此的论述就比曼尼·凯文早四五年。

[3]于刃刚《主导产业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4]StephenBaker,HeatherGreen.BigBang[J].Busi-nessWeek.Jun21,2004,p.68.

[5]斯蒂芬·贝克,希瑟·格林,阮静,欧阳丽译《网络日志将改变你的生活》《商业周刊》中文版,2005年第6期。

第2篇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闻写作变革;传播形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072-02

媒介融合是一种新的概念,就是各种媒介的多种功能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现阶段,我国传统的媒体已经开始朝着新媒体的方向发展,实现单一媒体到复合媒体的转变,涉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以及媒体网站等。这种环境氛围下,传统的新闻写作很难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实际发展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完善和调整,使新闻写作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

1 媒介融合趋势下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信息开始实现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新闻写作已经从传统的新闻报告转变为新闻信息内容的供给。不同的媒介通过整体的方式实现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促进新闻资源的整合,并使其成为一种常态。多种媒介的参与使得新闻传播中出现了一种“融合新闻”[ 1 ],也就是多样化的新闻,是以媒介融合作为前提和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对新闻活动进行传播。“融合新闻”在拓宽新闻传播的途径时,也会对新闻写作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出一种新的写作模式和思路。新闻写作的形式不同,传递出的信息也存在差异,传播价值也是不一样的。通过“融合新闻”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能够促进资源的整合,也使传统的新闻写作实现变革。

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公众可以挑选更多的新闻传播方式,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新闻方式和习惯。同时,新媒介能够提高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性和热情,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论坛等方式实现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使媒介与公众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增加新闻报道的特色,呈现出新的新闻写作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新闻写作的变革和构建,满足媒介的发展需求。

当前,新闻写作也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受众以及媒介通过科学信息技术等便捷的方式对新闻信息进行了解。通过不同的融合,新闻写作更具特色,并向受众展现出更多有特色的内容。受众能够在多种科学技术融合的形势下对新闻写作方法和形式加深认识。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的内涵以及外延实现良好的拓展,新闻写作已经不能满足拥有传统新闻写作技巧的记者,采编合一、全能型的记者使新闻写作实现了全新意义上的制作[ 2 ]。单纯新闻写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实际需要,需要在硬件上保证多项技巧和设备的使用,软件上要实现新闻写作文体的变化,使新闻能够满足受众、媒介的需要。

2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变革

1)融合新闻写作思维。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情况,需要使用多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并集合成一定的竞争力,新闻写作思维也应朝着融合化的方向发展。新闻工作者要认识到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事业实现良好发展的要求,并进一步了解不同的传播媒介对于新闻传播的区别与联系,使新闻写作与新闻采编能够实现统一的发展,新闻写作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趋势。要使新闻写作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对热点新闻进行分析,明确其发展趋势,保证新闻写作工作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利用完善的手段进行新闻写作,提高新闻写作的影响力,增强新闻写作的魅力。

2)准确定位新闻写作,满足时代需要。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产生是要通过新闻写作才能够得以实现,当前媒介形式逐渐多元化,各种技术形式也融入到新闻写作中,要对新闻写作进行准确的定位,主要是针对小众[3],使新闻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对象的需要,明确新闻写作的文体、方法、角度等。同时准确定位新闻生产过程中角色扮演,根据新闻产品的种类、份额,选择合适的新闻写作风格、技法等。

同时,新闻写作应满足时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增加信息传播的渠道以及载体,使新闻写作有新的活力与发展道路。媒体的不断发展,会使得新闻报道方式方法逐渐发生转变,写作也需要突破,与时俱进,使新闻写作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实现新闻写作资源的常态化。媒介融合趋势下,由于不同媒介使用的介质是不一致的,因此新闻内容也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会通过不同形式、层次进行传播。但是不同的新闻形式并不是新闻稿一稿多投,是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实现写作时空上的机遇叠加。新闻写作实现多样化的媒介产品,就需要实现新闻写作资源的常态化使用,认识到新闻资源的内涵和重要性,对新闻资源的价值进行再认识,做到新闻内容能够涵盖社会更多领域,但是也需要对新闻热点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转变新闻写作的角度,对相关的信息材料进行补充分析,科学取舍材料实现新闻深层次价值的实现,促进新闻写作水平以及价值的提升。

4)实现规范化的新闻写作。新闻写作的规范化不仅是要按照规定的模式进行习作,还需要融合大的发展趋势,使新闻写作的特性得到凸显。新闻写作需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要将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报道,在使新闻主旨能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凸显时效性。同时需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还原新闻最本质、最原始的状态[4]。

在新闻写作中,需要注重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由于不同主体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相同的事件会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因此新闻写作时不仅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报道,还需要在不违背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使新闻更吸引人,提升新闻写作的影响力。

当前,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新闻稿件质量的竞争,不同新闻写作者的风格不同,新闻写作也需要科学的借鉴和参考其他新闻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从而使媒体能够在竞争中实现良好的发展,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5)培养新闻写作人才。注重新闻写作人才的培养,媒介融合趋势下,需要注重新闻理念的教育,使新闻写作者能够具有较深的传播理论基础以及人文功底,掌握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轻松、从容的面对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要求。同时强化新闻职业道德的提升,组织新闻写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岗前培训、扩展训练等强化他们的敬业精神。还应注重新闻者的考核,将工作态度、交际、个人品质等与薪酬福利相结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结论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有了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新形势下,需要将新闻写作与媒介融合有机结合,实现新闻写作的变革,使新闻内容更加满足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汪莉.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J].写作,2010(19):35-38.

[2]李淼.关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8):212-213.

第3篇

传统的文化产业和新闻出版行业一直是国家事业单位编制,无论怎么变,文化出版作为党的宣传喉舌的职能不会也不能改变。同时,主管单位所提出的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新政策和方针,意在采用正确积极的手段将僵化的传统机制逐步打破,将新闻出版产业由“文化制造”阶段推向“市场营销”阶段,正如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是从“产品生产”阶段逐步转向“市场营销”阶段一样,这是方向,也是传媒改革的必然趋势。

鉴于传统的文化产业和新闻出版行业陈旧的管理体制,导致传媒产业一直沿袭固有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跟不上逐渐市场化的经济大潮,有不少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成为累赘和鸡肋。随着传媒竞争的激烈和市场的开放,文化出版企事业单位自我生存的压力逐渐凸显出来。境外媒体的不断涌入也让行业发展有“狼来了”的危机,国际化发展的态势势不可挡,主管部门新年伊始颁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是意在引发行业发展的“鲶鱼效应”。在文化出版(传媒)行业体系中,不少媒体集团整合资源打包上市的现象不断涌现,可见,保守的新闻出版(传媒)行业在逐步跟随市场开放的脚步,进入资本市场必然牵扯到多方资本的介入,所谓业外资本进入也是必然的趋势。

2010年元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产业改革以九个“必须”为前提暨基本原则,这是我国新闻出版业不可动摇的管理底线。在此前提下,新闻出版产业吸引业外资本进入,甚至有外资资本进入的可能,前提是国有资本控股,这一点在对互联网视频网站的管理中已经非常明确。内容主体必须是新闻出版单位原有主体机构来主管和控制,而市场经营可借助融入的业外资本和先进的市场运营管理理念。

央视办网络电视指示着媒体“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对于高新科技和先进传播载体的综合运营,能快速铸就央视第一传媒综合体的强势品牌,并以资源优势构建竞争壁垒。

湖南卫视与青海卫视合作是一种资源优化的合作,开了卫视媒体跨区域合作的先河。一直以来,湖南卫视作为卫视媒体中的佼佼者,在创新经营上独树一帜,不断创新,在卫视媒体品牌打造和市场运营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湖南广电旗下的“快乐购”媒体自营购物平台更是不断创新和突破,成为媒体市场创新和广告经营的一朵奇葩。

新华社办电视在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进一步证实了媒体立体化经营(陆空结合,纸媒和屯子媒体结合)的发展趋势。但对电视行业影响不会太大,不过增加了一个更为细分和专业的电视频道或传媒集团罢了。

淘宝网办杂志、与湖南卫视合作打造购物媒体是对互联网产业链的整合,这个“网”不只局限于互联网,还包括所有传播载体的广义互联“网”,也是媒体购物立体化经营的一种策略。湖南卫视和淘宝网合作打造购物媒体是一种优势资源互补的合作。在媒体购物的产业链上,传播和支付是其中比较核心的环节,而两者恰恰都有其独有的优势,采用股份制合作强强联手,可打造一个极具综合竞争力的购物媒体巨舰。

报媒跨区域经营已经不是新鲜事,华商报在国内多个城市创办了报纸并获得了成功。

传媒是资本市场的下一片沃土,在《意见》所提出的基本前提下进行媒体资本运作,将是传媒业迅速发展的市场动力! 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本土媒体走向市场,传媒业的巨矿刚敲开冰山一角。

(作者为资深媒介营销策划人)

第4篇

新媒体传播的多样化对于动漫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的对接形式主要有互联网新媒体对接、手机新媒体对接、数字电视新媒体对接。

1、互联网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在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互联网的规模和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发达的互联网络为动漫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国产动画片产量与质量呈现大的增长趋势。仅依靠传统电视台播出的形式不能满足动漫产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电视播出的不足。互联网的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成本低廉,不受时空的限制。基于互联网的动漫传播对接,能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任意点播或重播;能让用户以快捷的方式搜索、浏览、上传、分享、评论视频内容;能让我们看到大量的动漫作品,其中包括在电视台播出作品和大量的网络原创动漫作品;能让观众对动漫作品进行开放性的任意点评和自主传播,许多动漫和动漫游戏作品通过开放性点评和包括视频分享、博客、微博等自主传播,在互联网上迅速蹿红。

2、手机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联合国有关机构调查显示,到2014年底,世界上移动手机用户总数将会超过世界总人口数。据我国工信部统计数据,2014年1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达12.35亿。我国的移动通讯规模和手机用户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发达的手机新媒体为动漫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手机不再是单纯的移动通讯工具,已发展为全新的大众传播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就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携带更方便、具有更高的自由性、互动性、覆盖率、分众化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手机媒体与动漫的结合对接,使动漫产品的传播更加及时、便捷、传播广阔,是扩大动漫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

3、数字电视新媒体与动漫对接

数字电视新媒体又称互联网协议电视,或称交互式网络电视。它是集电视产业、电信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于一体的新兴媒介,将传统电视传播与互联网交互传播的优势结合为一体。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任意点播、回放、录制视频节目,形成人机互动的新框架。数字电视新媒体与动漫的结合对接,为动漫产品的传播和发行开拓了新的途径。

二、新媒体动漫传播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在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丰富化、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受众群体的细分化等特征和发展趋势。

1、动漫传播媒介的多样化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媒介多样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动漫产业的产品传播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的局面。动漫产品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传播的同时,更多的选择在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板电脑等各种新媒体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更新的媒介的诞生,动漫作品传播媒介将会迎来更多、更新、更符合时展需求的传播平台。

2、动漫传播内容的丰富化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内容丰富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由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传播途径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促使了传播内容的丰富化。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以传播动画片、动漫图书为主;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板电脑等以传播网络游戏、动画片、原创动漫和各种周边产品等为主。正式上映、上线、出版的动漫作品与个人原创的动漫作品,在开放的新媒体传播中加上分享、评价、关注使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各种新传播媒介的推出,动漫产品在多样化、开放性、自由性新传播平台上,更加强调时效性、个性化和原创性,动漫作品传播内容将会有更多、更新、更符合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内容出现。

3、动漫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新媒体传播与动漫结合对接后呈现出传播方式交互性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与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传播不同,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中,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接受者反之又成为了传播者。动漫作品通过微博、博客、微信、论坛、互动网站等平台转发、分享、评论形成互动的新格局。开放、自由的互动传播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激情,涌现出很多优秀动漫原创作品,同时降低动漫产品的传播成本。随着人们对开放、自由的互动传播方式的认可,新传媒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将更加凸显,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动漫受众群体的细分化

第5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报业;困境;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62-02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以及受众的需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受到较大冲击,其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发展都开始落后于各种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惊人的发展变革速度,使得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并且不可逆转,因而媒介融合也成将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报业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同时也会遇到较好的发展机遇。

一、媒介融合的现状

1.媒介融合的概念。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提到“传播形态融合”,正是指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寓意。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各种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此后,学界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需要指出的是,媒介融合并不是指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机械化的组合在一起,而是各种媒体相互穿插交融衍生出新兴媒体的媒体现象。

2.媒介融合的现状。经过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目前存在的媒介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而中国传媒业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多角度、多方位的传播架构。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因此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多种媒介融合的规模尚未形成,媒介之间的融合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单向融合,如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广播与网络的融合等等。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而带来了媒介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三网融合”包括[1]:内容融合,即各类纷繁复杂的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运营[2]。渠道融合,即对原有的广电网络进行更新换代,通过网络渠道、卫星渠道、有线渠道等渠道传播内容[3]。终端融合,这包括电视、手机、电脑、PAD以及其他通讯设备终端的融合,另一方面包括终端设备的融合和终端服务的融合。

3.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网络“三网合一”的形成,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消费习惯,进而加快新产品的推广,加速P2P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媒介融合的技术,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相互交叉、渗透,定会促进新媒体的出现。然而由于政策壁垒、技术壁垒、管理壁垒等影响,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并未像欧美等国家迅速,但是随着全球信息化以及全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媒介如何的趋势势必不可逆转。媒介融合不仅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利润与较低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高质高量的信息。同时有学者指出,媒介融合的最高形态称为整合媒介,整合媒介包括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三个主要阶段。整合媒介将会成为未来媒介发展中的一个趋势。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的困境

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互联网、手机、PAD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报业惯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传统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时效性不足。在媒介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报纸携带较为便捷,因而成为了人们最热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报纸的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而携带同样方便的手机、PAD等新媒体则以其及时的信息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传统报纸在传播内容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版、印刷等制作,而新媒体几乎可以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其信息的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报纸。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统报纸的报道显得更为滞后。这样便使一些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放弃了传统报纸,改而使用新兴媒体来获取更新更快的消息。传统报纸的受众老龄化以及受众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2.互动性不足。传统报纸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传播,虽然也有些报纸开办了读者来信互动的版块,但是当新媒体出现后,这样的互动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网络平台的出现、手机短信的简便等形式,都为受众提供了互动的场所。一些网站的论坛以及当下流行的微博,更使得受众可以对某一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抒发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同时受众也可以成为一名草根记者,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相比报纸的读者来信互动来说,这样的互动模式受众更容易接受,也更为方便。由此可见,传统报纸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处于劣势。同时,由于传统报纸是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无论好坏、感兴趣与否都只能是一味的接收信息,而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信息传播改变了单向传播的局面,受众面对信息时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3.信息量以及趣味性不足。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每天的海量信息相比,传统报纸则由于版面以及出版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传播信息数量方面望尘莫及。同时,传统报纸的版块设置大都以时政、民生、经济、娱乐、体育等为主,传播内容的局限同时也使其趣味性略显不足,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则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各行各业,并且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如视频、图片等,这样以来其趣味性与可读性均强于传统报纸。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机遇

不可否认媒介融合所建构的新兴传媒环境带给受众许多传统报纸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正处于媒介融合的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准则框架等都较为混乱,因此,新媒体所建构的传媒环境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小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传统报纸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可以把握的机遇所在。

1.新媒体对信息的真实性把关不足。新媒体给公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然而部分人为了获取点击率以及出名等目的,大量虚假不实的信息,使得新媒体海量信息库内充斥着诸多不真实的信息,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影响受众的思辨能力。而传统报纸的信息都会经过采、写、编、评等环节,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信息都是经过许多媒体人审核、把关的信息,是有着正确舆论导向的信息,因此在公信力方面,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更为可信可取。

2.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深度不足。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比较肤浅,新闻报道的深度明显不足。传统报纸有着长久发展形成的报道模式以及文化底蕴,同时也必然会拥有一支优秀的采编队伍,对某一新闻会进行跟踪报道,挖掘新闻表象背后的真相。因此在报道深度方面,传统报纸更胜一筹。

四、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应对

1.与新媒体合作。纵观传媒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不可能完全取代某一种传统媒体,传统报纸亦是如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迁,传统报纸仍然会拥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所谓的“报纸消亡论”未必会实现。但是,传统媒体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如若不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空间势必会逐步缩小。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传统报纸也应顺应发展的步伐,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使自身能更好的得到发展。传统报纸可以与网络媒体合作开办自己的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打造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树立品牌、提高价值。这样既可以提高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也能打破传统报纸单向传播的模式,更好地与自己的读者进行互动。另外报纸也可以选择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报业务。当下也有一些报纸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办一些诸如读报类的节目,使得受众对于报纸的兴趣增强,增加受众的阅读欲望。

2.培养高素质的全能记者。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而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采写记者,然而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记者只会采写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一行业的发展。媒介融合环境下的记者应该是类似于西方冠名的“超级记者”,这些记者掌握较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他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3.办有特色的报纸,受众定位明确。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报纸应该改变思维模式,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办有特色的报纸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因为版面的限制,传统报纸在的内容上应该有所取舍,力求突出特色,做到内容与众不同而精彩。同时,受众是独立的个体,对媒介的选择自然不同,传统报纸应该明确自己所要争取的受众群体,细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从而使得报纸结构更为合理,而是迎合所有受众的胃口。

4.保持自身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应该保持自身长久发展沉淀下的良好传统,如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深入等。而不能因为要更好地顺应融合趋势偏离正常的轨道,也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不良信息,使自身变得与一些新媒介一样庸俗。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介环境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报业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媒介融合,给传统的报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思维。与新媒介融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前传统报纸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如何在融合的道路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在稍显庸俗的传媒领域中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媒体融合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战略转型为研究文本,通过在全媒体时代这个趋势下分析新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阐述其转型的运作方式,及其媒体战略,探析传统媒体全媒体之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试图通过个案的研究,以全媒体的视角重新分析传统报业媒体,以期为其他将要进行转型的报业媒体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的现状

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技术已经取得革命性的突破,传统媒体面临着被网络媒体所取代的挑战,但是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的发展,也为传统体育报业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报业作为中国早期的媒体传播形式所存在,报业拥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一定数量的读者群。所以大多数报业集团开始积极地拓展新媒体,并开始向全媒体趋势转型,因此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媒介研究的重要趋势。作为南方地区最有影响力、实力最强的平面媒体,《南方都市报》在经过向全媒体的转型,由单一的纸质媒体,探索出实施数字媒体的内容、广告、发行一体化的全媒体,尝试开创国内报纸利用互联网的最新形态。从而将以纸质媒体著称的《南方都市报》全面引入数字时代,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新媒体典范,对南方都市报的快速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并从中探索出拓宽传统媒体市场发展的途径。

二、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在传统报业向全媒体转型的这几年来,我国国内报业集团大多数都制定了符合自身特色发展的转型战略,但是国内报业集团在全媒体转型的路上仍然是刚刚起步,因此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

(一)传统媒体经营遇到冲击

在中央多次明确要求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一体化进程的改革大潮以后,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冲击,同时传媒行业也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是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营过程中的自负盈亏。传统媒体一直都是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模式,在改企之前经营利益一直都是比较稳定,但本身所占有的资源较少。在改革以后,由于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兴技术讯在在短期时间内占领大部分的市场额度,造成传统媒体经营困难,经济出现危机,甚至一些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导致破产。

(二)新兴技术发展迅速,传统媒体面临挑战

在与新型媒体的竞争中,传统媒体在技术运用上的小足仍然是其发展短板。新型媒体就是凭借技术优势,坚持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以平台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才迅速获取广大用户的青睐的。在这方面,传统媒体能力尚很薄弱,如此看来,如果传统媒体依然固守原路,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会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问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最终的竞争结果小言而喻。

(三)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中坚力量不足

传媒行业的竞争主要是靠业务,目前大部分供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只熟悉传统的新闻采写编业务,而小懂技术运用,小懂经营管理,这对媒体的长久健康发展而言是极其危险的。媒体的经济状况小佳,就会导致从业者的离职,去选择处于发展上升期、运营体制更加灵活、工作待遇更好的新媒体,长此以往,这样的恶性循环小断上演,就会令传统媒体缺少发展的中坚力量,最终失去竞争的资本。

三、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应进行的对策研究

(一)发展平台进行融合。

很据实践表明,传统的报业网站作为新媒体发展的基础性发展平台,它的发展规模大多数都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报业网站新媒体产品链和价值链都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发展报业要借助互联网这个媒体平台,是报业发展的新媒体的重中之重。

(二)发展渠道进行融合。

此次转型,传统媒体要以受众为中心,逐渐对新媒体的整体格局进行优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与时俱进,因此要提升媒介产品的多元性、综合体验性及即时互动性等,满足大众阅读消费需求。扩展传统报业的传播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化,并进行多方面多渠道的传播。

(三)传播内容进行融合

在如今“内容为王”时代,内容建设始终是媒体融合的核心任务。在内容资源上而,传统媒体的实际内容生产数量远远要小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生产的交互式、开放式等使得W络资源远比报纸内容要丰富很多。当下重点是传统媒体应当与互联网相结合,树立互联网思维优势,提高产品质量。

(四)进行人才培育和发展的融合

传统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这对新闻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的是单一新闻业务的培养,现在己经小能适应传媒对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了。如果传统媒体在多媒体和新媒体运用方面难以取得进展,那原有的人才基础也会变得小牢固,因此,传统媒体必须通过创新运营方式来招贤纳士。

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数字化报业所传播的数字化新闻信息。内容的采集、筛选、核实、分类以及分析等等都是传统报业的优势所在。这也是报纸未来的生存基础,也是报纸向数字化进军的优势。

四、总结

总之,在全媒体的时代下,传统媒体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应进一步的快速融合。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这样媒体的发展范围将得到不断扩大化。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传统媒体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媒体”将成为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罗里顺.新媒体时代我国报业集团发展的战略选择.[J].东南传播,2007.

[2]刘政序.传媒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困境与破局.[J].新媒体研究,2015(7):44-45.

作者简介:

第7篇

一、现阶段广告新闻的发展形态

现阶段广告新闻渗透形态主要表现为渗透方式和混合方式,从而使观众眼花缭乱,受到广告的熏陶和诱导,明明是看新闻,却不经意间看了诱导力极强的广告。其发展形态有以新闻形式发展广告,运用新闻专业术语来做广告,主要出现在新闻栏目里和新闻报纸里,这样容易借助媒体力量大范围大面积地实现广告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借助于新闻实现其广告的不断传播成为现阶段广告发行商最主要的发展手段之一。这就意味着广告新闻渗透性发展极快极强,很多情况下混乱了新闻舆论界,使受众很容易认为广告就是新闻,反而无从辨认真正的新闻,不利于媒体的正常发展。作为事业单位为主体的新闻媒体单位,如果公信力变低或者没有公信力,危害性很大。例如,广告与新闻媒体结合,会在很多新闻栏目中出现与新闻相似的广告,或者新闻报纸很多版面出现广告的大面积传播,这样,降低公众对新闻媒体单位的信赖度,受不法广告诱导失利的受众从此很大程度上不信任新闻媒体的信息,不仅从舆论层面上有损于新闻媒体单位的利益,同时也对国家新闻媒介的公信力有所影响。

二、现阶段产生广告新闻化趋势发展的动因

(一)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的影响,促使媒体不断产业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发展时期,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发展促使新闻业商业产业化发展程度逐步提高。产业化并不仅仅表现在媒体这一行业,同时其他行业也出现产业化发展新趋势,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强大而引起的。例如文化产业化、高校扩招等等各行各业商业化气息加重等,都体现出产业化发展加强的趋势,媒体行业也不例外,或多或少受到商业化发展的影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促使各行各业渐趋商业化。然而,商业化发展必然引起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媒体商业化发展新现象。

(二)眼前利益蒙蔽了媒体的双眼,给广告投机商以可行之机

广告新闻因为披上了新闻的外衣,对受众的吸引度强于一般的电视或市面上的条幅广告,在广告效益上出现很高的广告发展效益。从广告企业或广告主方面来考虑,广告宣传渠道广泛化,广告信息发展面广,利益最终会实现最大化,广告效益发展最终也会实现最大化,这是广告商家所共同期待的。受收益方面的利诱和吸引,广告商会更加热衷于运用新闻作为广告的宣传媒介,实现广告的大范围宣传和发展,这种发展也就成为广告新闻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动因。同时,传播广告新闻,给媒体也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短期内较大的经济收益促使新闻媒体单位接受了这种不成规定制度的合作模式,从而使广告新闻化发展不断发生。

(三)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这种现象产生

不健全的新闻媒体行业行为法制和相关法律条款的不明确化同时也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又一诱因之一。这种诱因导致不少媒体大胆与广告商通力合作,促使这种现象产生激烈的市场化和竞争化发展。虽然我国现行《广告法》也有规定:“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发布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还有其它法律法规也对此有类似规定,但都因为缺乏有效监督、广告审查制度的缺陷等原因而没有有效执行。

三、广告新闻化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一)对广大受众进行误导,从而损害受众利益

随着广告的增加,广大消费者发现,并不是所有广告宣传的商品都货真价实,受众的感情被欺骗,广告效果便越来越差。于是很多广告主便选择用新闻的手段来宣传信息,以此替代传统的广告。因为新闻具有公开、客观真实、权威等特点。消费者更容易相信其宣传的所谓“新闻事实”。由此,这种隐晦的广告宣传渠道更容易弄虚作假,从而更多地使受众上当受骗,损害受众的利益。

(二)降低媒体公信力

降低媒体公信度,不利于媒体的长远发展。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如果任凭这种广告新闻化的现象泛滥,久而久之,受众上当多了,就会对新闻媒体产生信任危机,从而降低新闻媒体在受众中的公信力。

(三)导致企业的重点工作出现偏离现象

对于企业等盈利机构而言,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之上,如果产品质量优越,当然会受到消费者青睐,不怕没有销路。反之,质量没有保证,广告再好,也是徒劳,甚至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不利于产品的优化升级。

四、广告新闻化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提高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严格的监督机制,对媒体和广告主实行纵深化相关法律法规管理,严格相关规章制度,优化行业发展机制,从而提高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二)运用质量竞争意识引导广告主实现正确投资

质量是商品能够实现优胜劣汰的重要衡量手段,广告主应正确认识到质量是实现金牌广告的主要发展途径,只有这样,扭转广告主的投资意识,正规化实现其投资行为,为行业发展开拓正规的竞争渠道,从而降低广告新闻化现象的发生。

(三)提高受众的利益自我保护意识

受众在消费行为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甄别能力,不断认清新闻广告方面的危害,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实现对虚假广告信息的强烈反击,从而从源头上杜绝广告新闻化显现的产生。

第8篇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趋势,也是学界和业界正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个课题。“媒介融合”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①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多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本文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关于“媒介融合”的文章180篇,并以这180篇为样本,从不同视角对我国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一、媒介融合的主导力量

媒介融合的驱动力量很多,其中最主导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周志平认为“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媒体及媒体生态环境,数字技术已成为支撑所有传媒存在的基础并决定着其未来发展方向。”②杨娟认为“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我们想要寻找其根本原因时,答案是:需求。”③但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媒介融合的驱动力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比如蒋晓丽和石磊认为“媒介融合是数字技术、社会需求和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④王亮也认为“驱动媒介融合的力量更多来自媒体对商业利润的追求,而数字化技术恰好为此提供了实现手段。”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技术是前提,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动力, 产业政策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

媒介融合冲击了原有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正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的关系。

蒋晓丽和石磊认为“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传媒的生态环境,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发行量、广告收入、读者结构、阅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不利影响。”⑥他们还认为“新技术的出现并不必然意味着旧技术的消亡,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在对传统报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就是在媒介融合中的数字化转型。”⑦笔者认为,报业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壮大,不可能单打独斗。当前纸媒和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形式是报网融合和手机报,这是报业发展新媒体的一种运用,媒介融合拓展了报纸的生存空间,并为它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电视媒体来说,“以制播分离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以新技术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化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借助资本市场完善电视媒体管理结构和壮大产业规模。”⑧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是电视业媒介融合的新形式,这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所以有研究者从产业视角分析认为“手机电视既然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都要依靠手机所属的电信产业和电视所属的广电产业的通力合作,打破产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合作,消除成见,以竞争为辅,以融合为主,共同达到互惠互利。”⑨此外,手机电视还必须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合理的内容设计,只有加强自身的内容建设才能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出版业来说,“全媒体出版模式被业界所看好,被认为会是图书出版业变革的一种趋势。未来的每一本书都将是全媒体出版。”⑩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改革

媒介融合,不仅造成了媒体间的重组,同时给媒体人才教育提供了新的课题。

李莉认为“根据美国的经验,符合媒介融合发展要求的新闻人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⑾她还认为“传统报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经营管理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才的匮乏,但培养与引进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力度与速度还远远达不到发展的要求。”⑿杨娟认为“我们缺少的是具有战略意识的媒介管理人才。”⒀

对人才的需要最终要落实到教育上来,蒋忠波认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的培养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紧跟媒介融合趋势,更新新闻人才培养理念;调整课程设置,打破专业壁垒;优化师资队伍,整合教学实验平台。”⒁同时还有研究者认为“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 具有整合传播策划能力的新闻人才, 不是高校单方面力量能够培养的,只能与媒介合作, 共同培养。”⒂培养新一代的“媒体融合”人才成为新闻教育阶段性目标的重中之重。媒介融合发展催生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全媒体型复合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新闻教育储备高层次人才、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加速推动下,传媒产业自身不断融合也加速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其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都有了新的变化。

从自身来看,“媒介融合对于媒介产业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媒介产业结构的转变上。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媒介集团可以不断做大做强,整个媒介产业结构逐渐向知识集约型、多元化、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⒃

陶喜红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给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带来的联动反应,“媒介融合加强了传媒产业内部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联系,同时也增加了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⒄肖叶飞认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传统媒介产业之间的边界从清晰变为模糊, 这些变化将推动传媒、电信、出版、娱乐、信息、文化等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⒅

邓青、牛静指出了当前我国传媒业在盈利模式上的现状:“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传媒业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虽然传统媒体也尝试过短信新闻、手机电视、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形式由于各种原因而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媒介融合形成的新产业链以及衍生出的新的盈利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少。”⒆同时也提出“针对已有的媒介产品,建议实行收取订阅包用费、数据库查询费、广告征订等多元的盈利模式。”⒇邹琳就期刊的盈利模式指出,“融合媒介将使传统期刊业更加注重拓展新的盈利模式。我国传统期刊业主要靠发行和广告盈利,模式单一。而DAB移动多媒体电视、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手机博客等拥有巨大消费群体的融合媒介使盈利渠道越来越开阔。”(21)可见,在融媒时代,任何媒体都不能仅仅靠广告来盈利,而是要实行媒体互动,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原有的格局,媒体间的融合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成为必然。2010年我国学者从媒体发展、产业、盈利、教育等不同视角对媒介融合进行了研究,在梳理现状的同时,也给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①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6)

②周志平,《媒介融合:媒体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闻爱好者》,2010(8)

③⒀杨娟,《对我国媒介融合现状的人文思考》,《新闻界》,2010(5),2010(10)

④⑥⑦蒋晓丽、石磊,《从媒介融合看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新闻大学》,2010(3)

⑤王亮,《反思媒介融合》,《传媒观察》,2010(9)

⑧王伯群,《论媒介融合下电视媒体的产业化之路》,《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⑨罗茜,《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手机电视发展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⑩周山丹,《媒介融合时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策略》,《编辑之友》,2010(2)

⑾⑿李莉,《媒介融合环境下中国报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今传媒》,2010(1)

⒁蒋忠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新闻窗》,2010(4)

⒂吴闻莺,《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

⒃⒄陶喜红,《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结构转型分析》,《当代传播》,2010(4)

⒅肖叶飞,《媒介融合引领传媒产业变革》,《中州学刊》,2010(6)

⒆⒇邓青、牛静:《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的变革和发展》,《新闻爱好者》,2010(1)

(21)邹琳,《浅谈媒介融合与我国期刊的发展》,《社科纵横》,2010(9)

第9篇

2008的报业广告市场回顾

对于报业来说,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了冬天的问题。那时是因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根据CTR媒介智讯的广告监测数据。2006年报业广告刊登额增长率仅为3.9%。2007年则是-1.6%的增长,而2008年前三个季度却恢复了19.8%的增长。这是否意味着报业在2008年的回暖呢?

进一步解析2008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的报业广告确实有所回暖,但19.8%的增长却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水分。CTR对报韭广告版面量统计和价格统计的对比告诉我们,2007年下半年以后报业广告的广告占版量和刊登额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刊登额(价值指数)逐渐高于占版量(产能指数),这表明了刊登额的增长中存在刊倒价格上涨拉动的因素,这就是“水分”。从数据看,这种水分还有扩大的趋势。排除这种水分在技术上相当困难,如果排除了水分。报业广告的增长率就要打较大的折扣。

即使排除了水分,中国报业广告在2008年达到两位数的增长仍然是可以肯定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北京奥运对中国广告市场的拉动,另一方面是由于报业广告资源环境的变化。受到全国乃至全球高度关注的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企业推广和塑造品牌的难得机遇,奥运对广告市场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报纸虽然没有转播功能,但它丰富和独特的报道依然吸引着巨大的读者群体,因此,依赣于报纸的广告商在奥运前普遍加大了投放力度。这样使报纸广告在前8个月之前的增长率达到了23.6%。但是。这种态势只维持到7月,2008年8月以后报纸广告的增长就开始明显减速。

2008年报纸广告主要行业的增长反映了报纸广告资源的变化趋势。报纸广告的资源主要来自房地产、商业、汽车、通讯、金融、食品等行业,前3个行业的集中度高达63%~65%,而前6个行业的集中度则达到了80%。因此,这些行业广告的变化主导着报业广告的趋势。从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报业广告恢复增长的重要原因是房地产、商业和金融业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第四季度后,报业广告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下行,其结果将使全年的增长率低于前三季度的增长率。可以说,奥运的拉动已经结束,国民经济下行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这一次的“冬天”究竟有多冷

2004年以来的报业“冬天”使我们感到了寒意,但作为广告业基础的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依然使广告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报业的广告份额虽然有所下降,却还不致造成大的滑坡。但本次经济危机给中国传媒业、广告业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很难精确估量的,甚至可能是巨大的。

但是。“冬天”既然来了,我们就得准备过冬,为了挺过“冬天”,就,必须认识“冬天”。

与2004年以后的报业“冬天”不同,这次“冬天”不是源于传媒行业。而是从金融业扩展到经济实体,从美国扩展到全球,影响到中国。因此这一次的“冬天”覆盖到了全部媒体。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将接受“冬天”的考验。我们常说,广告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当国民经济整体都面临危机的时候,广告业一定会有所体现。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清楚地判断这次经济危机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也不清楚广告业会受到多大影响。但是,从广告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还是可以进行一些分析的。

首先。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国务院及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随后各省市又确定了10万亿的投资计划,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但是中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全球性的萧条必然给我国经济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一次的影响至少要持续2年以上。因此,国民经济下滑不可避免,对传媒广告业的影响也要持续数年。

其次,传媒业与广告业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传媒是广告的载体,广告又是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传媒与广告的发展又依存于高广告依赖性行业的产业景气,认识传媒广告的趋势必须要认识这些行业的景气趋势。对于传媒业整体来讲,化妆品,浴室用品、商业、食品、药品、饮料、房地产、娱乐休闲、汽车、通讯等产业是重要的广告资源。前4个行业的广告集中度达到50%,而这9个行业的集中度则高达80%。因此。这些行业的景气对传媒广告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对于报业来讲,最大的影响来自房地产、商业、汽车、通讯、金融、食品等,对这些行业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报业广告面临的景气环境。

房地产业是广告高依赖度的行业,而且主要依赖报纸广告,因为报纸的房地产广告效果是最好的。但是房地产业不景气是众所周知的事情,2009年房地产也会延续这样一种趋势。很多报纸广告经营者都感觉到,房子特别好卖的时候广告反而有所下降,而房子不怎么好卖的时候广告却明显增长,这就是房地产对广告的依赖。虽然房地产下滑带来的资金困难会影响广告预算的增长,但如果房地产不出现崩盘式的状态,房地产业还不会成为影响报纸广告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因素。

商业广告主要指零售业和卖场广告,对报纸来讲,零售业和卖场广告是报纸的重要广告资源,但恶性竞争却使这类广告大大降低了报纸广告的含金量。经济下滑带来的收入增长缓慢和失业,不能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从而带来商业的景气下行。因此,商业广告的增长有可能也处于下行趋势。

目前汽车行业处于相当严峻的局面,汽车越来越难卖。销售利润大幅度下降,广告预算很难增长,汽车广告也将处在下行区。

通讯行业5个集团整合成3个集团的结果是竞争淡化,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制造商都没有新的产品升级换代所带来的广告投放动力。因此。通讯广告将持续低迷的状态。

近两年,金融业广告的快速增长使其成为报纸广告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奥运之后金融业的广告投放势头有所下降,而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金融业,虽然金融业对广告的依赖越来越强,但金融业广告已不可能再保持前几年那样的高速增长。

2009年食品行业将是报纸广告的一个增长机会。这个机会来自于危 机,“三鹿事件”已经延伸到整个食品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通过事件营销和危机营销去重塑自身品牌形象、重新凝聚消费者,这是需要广告的,没有广告部分食品企业就有可能垮掉,所以广告投放一向稳定的食品行业,可能由于危机事件对报业广告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主要的广告行业几乎都没有明显的上行动力,因此2009年的报业广告不容乐观,报业也将面临“冬天”的严峻考验。

大事件产生的聚焦趋势

2008年对中国人来讲也许比任何一年都重要,因为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这一年的大事件比任何一年都多,而且这些事件比以往更加引起了全体人民的关注。是什么力量使全国上下同时聚焦在一个事件上?这就是媒体的力量。

传播事件是媒体的基本功能,受众通过媒体了解事件,如何没有媒体的传播,任何事件的影响都只会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是,媒体的功能不仅是单纯的报道传播事件,它更有解读事件、挖掘事件、激起受众参与事件的功能。事件本身的性质、特征虽然是决定受众聚焦的基础,但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则是决定受众聚焦事件程度的关键。

那么在发生大事件时,受众主要通过哪些媒体来了解事件呢?央视市场研究的调查表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民众是通过多种媒体来了解抗震救灾信息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电视、报纸和网络(见图4)。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受众了解奥运赛事信息的主要媒体依然是电视、报纸和网络。地震和奥运两次事件性质不同,但受众获取信息的媒体来源却基本相同。数据表明了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在媒体多元化的时代,受众接触的媒体也更加广泛,新媒体开始受到关注;二是电视、报纸两大传统媒体的地位非常稳定,它们的作用不可替代。我们看到,在这些媒体中报纸并不具备直播和转播的功能,时效性也逊色于其它媒体。为什么报纸在事件报道中依然受到读者的欢迎。其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呢?这是因为在所有媒体当中,对事件报道的深刻、解读、客观、公正和权威的特点是报纸鲜明的特点。

可以说,媒体造就了受众向大事件聚焦的趋势,但并非所有媒体都可以产生这样的巨大作用。严格地讲,只有大媒体、领导性媒体才能产生聚焦效应。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媒体、领导性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一般媒体无法达到的:另一方面大媒体、领导性媒体之所以成为主流媒体,是因为它们是与受众同时代、同文化、同价值趋向的媒体,它们代表了广大受众的时代观和价值观。由此,通过受众向大事件的聚焦,产生受众向大媒体、领导性媒体的聚焦。

“冬天”给报业带来什么变化

经济周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一年四季总是有冬天,也有春天。当然这次的“冬天”也许格外寒冷。寒冷的“冬天”会给报业带来什么呢?

“冬天”会带来市场格局的变化。每当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一批企业生存下来,而且积累了迎接春天的能量;也会看到一批企业倒下去,成为经济危机的牺牲者,市场格局由此而发生变化。经济危机总是通过结构调整、产业重组而渡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经济危机或者产业景气波动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传媒业、报业广告市场格局变化首先来自于广告商投放策略的变化。为了应对“冬天”,广告主一定会调整投放策略。这一调整一方面是投放量的调整,另一方面是媒体策略的调整。从投放量来看,会有一些广告主增加预算,但这类广告主可能数量很少,预算增加也有限。大部分广告主一般不会增加预算。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广告主可能要减少预算。而那些在“冬天”消失的广告主将不再是媒体的广告资源。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广告主一定会精打细算。如果说“有一半广告费被浪费”在过去还能勉强容忍,现在就难以接受了,因为在这样的“冬天”接受一半广告费的浪费也许就选择了死亡。找回被浪费的广告费,最重要的就是媒体策略的变化。媒体策略变化的核心就是不再“天女散花”式的投放,放弃那些效果不佳的媒体。选择能够聚焦受众的媒体集中投放。

这样一来,处在聚焦趋势中的大媒体和领导性强势媒体的品牌力、影响力、传播力和渗透力将进一步提升,并由此全面提升广告效果。结果是一个强势媒体的广告传播效果往往超过几个弱势媒体的组合,因此,效果不佳的弱势媒体将被广告商放弃。在中国报业。《广州日报》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广告经营的领导者地位;在东北,《辽沈晚报》广告经营也处在区域领导者地位。2008年在报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它们依然逆市强劲增长,这就是聚焦效应的体现。最近笔者在与一些广告商和4A广告公司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在区域性报纸的选择中,已经改变了策略,最多只选择前两位的报纸。在这种情况下,广告投放也产生了聚焦趋势,弱势媒体将会越来越困难。因此,大媒体、领导性媒体在“冬天”或许可以感觉到暖意,而弱势媒体则会感到无比寒冷。广告投放的聚焦趋势必然带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结果,市场格局由此而改变。

“冬天”不仅有风险,更有机会。经营环境的变化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危机中危险和机会是并存的,广告增长的下滑是危险。广告主投放策略的变化则可能是机会。媒体要得到广告商的青睐,关键永远是广告效果。在经济高涨的时期,企业广告投入普遍增长,报纸几乎都可以借力增长;但在经济下滑的时期,广告市场规模难以扩张,报纸之间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差距就会表露出来。从表面上看,这种差距是广告效果的差别。而从根本上看,差距是由媒体品牌力的积累所决定的。

“冬天”正是考验媒体品牌力的季节。我们看到,在前几年的报业“冬天”中并非所有报纸都随广告市场的下滑而陷入困境,即使是报业广告整体出现负增长时,仍然有一些报纸保持着较高的增长。例如,《广州日报》、《辽沈晚报》、《现代快报》等一批报纸都实现了逆市高速增长。这说明“冬天”也有温暖,机会就在自己手里。

“冬天”是“冬训”的好季节。创造好成绩的运动员都把冬天作为冬训的季节,通过冬训提高体能和综合素质来迎接春天的到来。中国报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前几年的困难,当前又面临着更严酷的“寒冬”。现在是到了“冬训”的时候了。从逆市成长的报纸案例中可以看出,报业“冬训”的关键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虽然中国报业随整个传媒业走上了市场化的轨道,但各个报纸市场化的程度却相差很大。虽然中国报纸面临的管理体制是相同的,报社自身无法改变大的体制环境。但成功的报纸之所以能保持持续发展,无不是在宏观体制的基础上做足了报社微观体制的改革。应该说。党和国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传媒体制的改革,也倡导着媒体的改制。改革是媒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主动改革体制才能解决持续发展问题。

其次,转换经营理念。市场化的媒体离不开广告。广告也离不开媒体,媒体是广告的载体,过去很多媒体基本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从事媒体广告经营的。而现在这种经营理念已经越来越不灵了。企业的传播已经到了整合营销传播时代,对企业来说。媒体已经不单纯是广告投放的载体,而成为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平台。这表明简单地以刊登广告经营媒体的时代已经过去,媒体必须适时转变经营理念。媒体与受众和客户之间需要建立的是关系式营销模式。

从受众来看。我们过去也进行受众需求研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向受众传播的模式。受众心目中的媒体品牌是他们选择媒体的基本导向,因此,建立稳定的媒体与受众关系,核心是与受众价值趋向的一致性。或者说,媒体价值趋向与受众价值趋向的一致性才是媒体对受众的真正回报。从广告主来看,过去媒体是通过收视率、阅读率去体现广告传播广度,媒体只是广告的载体。现在看,传播广度已远远不能够满足企业的传播要求,媒体必须与客户建立更深层的伙伴关系,成为企业整合营销的战略合作伙伴。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回报。

2009年将是中国传媒接受挑战的一年。对于报业来讲,新媒体挑战的“冬天”还没有过去,经济大环境下行的挑战又已来临。但是,有中国改革30年的积累,有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我们不仅对中国经济“过冬”充满信心,也对中国传媒业“过冬”充满信心。

第10篇

李莉

随着媒介的进一步融合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和发展,近几年我国媒介产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媒介产品定位的调整。市场定位方面,传媒业由计划经济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受众定位方面,传播对象由“大众”趋向“小众”;风格定位方面,由市场化初期的可读性升华为成熟期的必读性。

2.规模产品的扩大。各种不同媒体纷纷扩版或增加新栏目和节目并以发行量和收听率、收视率作为衡量标准。新的媒介种类不断涌现并伴生了新媒介产品。

3.新闻信息结构的调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信息需求出现变化,人们对社会市井软新闻倾情不多久就开始将口味转向关乎自身利益的深度报道。

4.媒介形象的改变。媒体形象表现在媒介从业者和媒体给人们的整体印象;媒介产品形象则指媒介产品视觉效果,如报纸的改版、窄报的流行、静态式的设计等。

5.媒介的改版的频率在加快。媒介改版频率的加快可以说既是媒介产品变化的一个原因又是一个表现。媒介竞争不断加剧,新老媒介之间的竞争使媒体不得不纷纷改头换面来适应人们的新口味和需求。一轮又一轮的效仿和改版的结果就是媒介产品的改头换面,在人们心目中没有一个固定的形象标识。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研究生)

恶搞不“恶”

李安丽 范鹏

“恶搞”是一种借助于网络发展起来的互动性“草根”文化,它利用颠覆等表现手法表达一种“娱乐精神”。“恶搞”作品中充满智慧和创新,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里调节了人们自身的心理平衡,反映了年轻一代特有的“话语”方式和价值体现方式。

“恶搞”是一种“互文”形式,是围绕深层结构“颠覆”而指涉的一组关键词。后现代青睐的是“蒙太奇”而非透视法,是“互文性”而非指称性,是片断复片而非统一化总体。“恶搞”的解构手法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颠覆,而对于原作品解构后经过拼贴手法重组成另外一部作品,其中不乏有其理性思考和创新之处,它在用一种全新的传播手法缔构一种文化,是将原有作品“碎片化”然后再拼贴到一起,受传者在接受过程中仍会在脑中浮现出原有作品,“恶搞”片之所以使人发笑,从某个角度来看,是拼贴片断所放场景所致。

“恶搞文化”就是一种“异构”文化,它就是一部野史,虽也称其为文化,但它并不是主流文化,只是一种“次文化”,在一部分人之中“疯狂”流传的文化。

(作者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级研究生)

买方市场下的传媒生存之路

李舜

第11篇

关键词:新兴媒体;媒体用户;创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006-04

一、现实与理论关注的议题

从产业视角动态研究新媒体早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主题,所谓的新媒体也日益广泛地渗入人类社会生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早已从战略布局上确立了新媒体的相关主流地位,这是一种交互性的全媒体融合形态。所谓的新媒体逐渐发展成我国传媒产I领域的新发之力。

从全球领域、国家战略发展高层来看,如何拓展所谓新媒体产业也是当下与未来文化传媒娱乐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所谓新媒体产业是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的新业态,是国家政策扶持重点。中国新媒体应用已有20余年,新媒体研究也有十多年,毫无疑问,新媒体是“当前最热的研究领域”,其现实与理论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媒体与社会化应用:各类智能终端,以及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的应用服务技术,成为新媒体传播的核心技术基础;新媒体改变了媒体的传播路径,也改变了媒体与政府监管的关系,新媒体的开放、互动对政府规制构成了新挑战。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彼此融合:各类新媒体生态中的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如何与新的媒体进行融合,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所谓传统媒体如党报、图书出版、电视、电影等都尝试突围、创新和变革;传统新闻内容生产模式、传播通道被打破,新的新闻生产机制正在孕育和成形。

3.新媒体商业及盈利模式的创新: 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新媒体带来的媒体创意新经济,使得原来传统媒体从规模经济转向了范围经济、共享经济等模式,各类高新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着人类支付问题,并通过尝试个性化的特质服务,不同媒体皆试图把握一条独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比较热门的新媒体,如智能手机,内载各类新媒体内容产品、新媒体软件创新产品,同时也属于新媒体硬件生产领域产品,其内含新的媒体经营模式。

4.新媒体不断提升自身营销价值,营销属性加强。新媒体从内容产品,到渠道多样化的营销价值日益成为广告主、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等营销机构的关注焦点,新媒体已然成为企业整合营销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5.新媒体促进了主体文化的包容和开放,通过技术手段,促进新的亚文化圈的形成;新媒体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对话。

6.我国新媒体产业同样呈现严重的区域差距,发展不平衡现状。一是各级城市间,以及城市与农村间的不平衡;二是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间的不平衡;三是各大官方媒体机构各自作战,缺乏协同效应思维与行为,导致境内外各类资本云集,媒体大鳄积极渗透,抢先我国新的媒体市场。

概言之,目前所谓新媒体已然发展成就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与潜力十足的前景产业。随着各类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不仅人们的生活方式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世界传播新秩序也不断被重塑着。当前,在全球化趋势下,对新媒体产业现状与趋势的研究尤显必要。

二、相关研究梳理

(一)“新媒体”的界定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是网络基础上的延伸(熊澄宇,2008)。美国互联网实验室认为,“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等实现个性化、细分化和互动化,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的传播”。陆地认为,是媒介终端或功能创新的媒体(2014年);新媒体已成为我国传媒产业领域的新生力量(鞠立新,2013);有学者从文化学角度解读新媒体是一种新的文化(2012)。本研究认为,应动态地研究新媒体,是新兴媒体(emerging media),目前是“交互式数字化融合媒体”,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等服务,信息技术是新媒体必要的技术保障;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是新媒体产生的社会基础;新媒体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用户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媒体到当下可自主媒体传播。社会化媒体用户不仅是新闻的消费者,也是新闻内容生产者、推广者,用户新闻信息传播系统发生“传-受”、“受-传”的互动变迁,传统媒体必须动态把握用户。社会化媒体中的口碑量应作为传统媒体测评受众的补充。

(二)“新媒体”发展现状

我国从 2004 年新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开始,如今是突飞猛进,向“用”、“玩”与“互动”等多功能转变(陆地,2014年);新媒体消费群体与日俱增,催生了诸如“容器人”、“宅男女”等,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盛行,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基金的关注;新媒体是国家发展规划的重点(柳斌杰,2007年)。随着新媒体相关产业的制度、政策环境的不断放宽,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在美国,新媒体产业凸显出两大特点:有效的新市场开拓和新技术研发;全球新媒体出现“媒介融合”(郭小平,2012)。

本研究认为,我国新媒体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目前新媒体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也涌现出新媒体领军企业。新媒体市场广阔,影响力日渐凸显,正吸引资本大规模流入,其营销价值增强,与此同时,其国际化竞争也加剧,整体相关产业向纵深挺进。

(三)移动互联网持续创新改变着新媒体发展态势

新媒体更加广泛地渗入人类社会生活,进入 “大数据”时代(严三九,2013);媒体更加注重用户的需求,为用户生产定制内容;在盈利模式方面,随着互联网支付手段愈加成熟,一些媒体产品获得用户的直接付费;社交媒体将成为新媒体发展的焦点(张艳,2013)。本研究认为,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是全球新媒体发展的主要动向,已经形成相关联的新媒体产业。该产业基于互联网、电信网等数字化网络,通过实时、互动、点对点的自由传播模式为主体,形成借助规模化内容产品的生产、传播为主业的各类经营实体,以及相关价值链集群体,产业前景巨大,在这个技术与创意高度集中的新媒体行业,行业引领力量将会诞生,并发挥强劲的引领价值。

三、本研究路径、发现

本研究关注用户自主传播的媒体创意文化产业效应,在此视角下去探讨新媒体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研究查阅与翻译了大量中英文相关资料;对腾讯、阿里、百视通、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以及韩国自媒体做了实地调研、访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与相关业界专家进行交流、沟通;进行受众控制实验,并做了大量问卷调查,通过SPSS统计软件并结合相关深度访谈进行分析,认为:在宏观的视野下,以下一些关键点将是未来媒体突破的靶向,这些靶心较为明显地预示全球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具体如下。

(一)新媒体对人们未来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在新的传媒时代,新媒体更加广泛地渗入人类社会生活,从“互联网+”到“+互联网”都重要,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电商、人工智能,各类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简称VR),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也被称之为混合现实技术)将极大地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

“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技术去对接配置、迭代甚至取代传统的或者现有的一些生活或者商业模式,有机会重塑传统行业。

“+互联网”则更多是从传统的行业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现有要素,有一个有序的增效过程。

我们正在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能”,如何通过技术,感知场景,使用户连接服务变得更加智能,而且让人机交互不为人们所意识,这是未来媒体的系统工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在未来5到10年会很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经济、商业,将覆盖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很多方面,包括语音,包括图象处理,还有很多感官方面的一些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各类机器人在社会中广泛承担着服务型角色,不断介入现实工作与生活,机器智力汇聚着各方人类智慧,甚至有望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人类的角色可能也会发生改变,人类进化可能会走向 “人-机合一”状态,一些人工机器人可能会具备自我学习与思辩能力,甚至程序驱动下,会自我机器智能生成,人类难以驾驭。人工智能能否做出情感性复杂答案合理判断?种种因高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必将引发更多的发展探索。

从虚拟到现实,比如黑科技全息眼镜。更多的黑科技在向我们走来,今天它们可能是虚拟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但是这些黑科技将在不久的将来变成现实,并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将很大地加速这一进程。国外一些IT业巨头,如Facebook、谷歌、微软、索尼等,无一不在向虚拟现实领域拓展。著名财务咨询公司高盛估算,到2025年,VR、AR的硬件软件营收将达800亿美元,如果能走向大众市场,年营收有望达到1820亿美元。受相关产业发展及技术接受与普及因素等影响,保守预y,到2025年时,VR与AR产业的年营收也有230亿美元,特别是在新媒体相关娱乐产业,如游戏、影视、动漫、体育领域将提速率先,越早投资布局的企业,越可能有更多发展前景,不过,本研究认为,VR适用于给人类带来愉悦的场景,非愉悦场景给人的不适感以及VR引发人类身体与思维脱节性也是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新媒体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案例,阿里巴巴最为典型。以电商起家的阿里巴巴,在过去的十几年,从B2B到C2C再到B2C,构建了一个电商生态体系。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阿里的视野和脚步也早已超出了电商生态体系,并引入AR技术强化销售。自2014年开始,阿里巴巴马不停蹄,展开了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一系列收购,如投资收购文化中国,并更名为阿里影业,将在影视版权、电影投融资、在线售票、数字音乐、数字出版领域烙下深深的阿里烙印;还斥巨认购华数传媒非公开发行股份。华数传媒号称为国内有线电视和新媒体行业的领导者,拥有全媒体完备经营资质,以及多样化的终端、传输渠道,这些都是阿里在家庭互联网方面的生态拓展的借力因素。

除了阿里,京东、中国网库、苏宁等电商巨头还纷纷加紧布局农村电商,不断将触角伸向农村深处。“得农村者,得天下”,已然成为电商巨头们的共识。

(二)新媒体发展进入“大数据”时代,“智能云”成为各类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路径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资料、生产资料在管理、查询、交易、计算上的能力用在云上面,这能有效降低企业在IT资源的投入,让企业更专注于主业和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和全球的趋势,特别适合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微软把公有云引到中国,通过本地的合作伙伴来运营和交互。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创造了超过5万家在Azure公有云的企业用户,以及35000家在Office 365的用户。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型,并助力中国的创新性企业走向国际化。

来看上海广播电视台(SMG)全面拥抱互联网,与阿里合作的案例。曾经一统天下、“朝南”的传统媒体电视,最想从阿里那里获取什么?显然,一是阿里随着互联网发展而积累的用户数据;二是寄望通过电商、手游等方式,将媒体注意力直接转化为点击量,获取广告之外新的盈利模式;三是放开节目制作链条,强化用户在节目制作前、中、后期的全方位参与。

如今,阿里斥巨资12亿元入股上海文广集团旗下第一财经,双方将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双方合作第一步,第一财经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率先成立,研发资讯产品体系、财经数据移动终端、互联网金融智库等各项业务都在积极推进之中。其他一些合作业务,如第一财经已经成为基于支付宝用户数据的股票行情系统的资讯服务商,第一财经相应的一些财富资讯管理也将登录手机淘宝。

正如马云所言,当前社会正处于从IT时代向DT(data technology)时代跨越中,建立与开发数据分享的机制、产品,飞速提升数据使用效率,才能使数据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生活,同时也才能真正使社会在数据时代全面均衡发展。上海广播电视台在集团两家上市公司(东方明珠、百事通)吸收合并之时,植入与阿里在数据服务领域内的互联网合作基因。

未来,一定程度上承担我国新媒体发展方向的阿里巴巴,进军全球化将是最重要的方向,也是阿里巴巴新消费者的开发地。当然,这个战略目标要实现,阿里巴巴同样也面临着挑战与困难。例如,要实现支付全球化体系,支付宝必须要支持多币种同时交易;要克服物流全球化的困难等等。

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云计算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目前,我国政府成为云计算最为积极的实践者之一,云计算在推动电子政务、政府公共服务,智慧化应用、传统工业、金融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催生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方面均成为关键因素。

马云的愿望是将阿里打造成一个DT时代的大数据公司。就目前阿里云的发展态势,阿里云服务涵及政府管理、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数字娱乐、医疗健康、气象等多个领域,阿里云正在构建强大的阿里云生态,涵及政务、金融、电商、手机、智能家居、汽车等几乎所有的领域,为国际化进程打开一条技术通道。

(三)移动互联持续创新与改变新媒体的发展态势

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一个移动终端市场,天猫、淘宝在每年双11这天惊人人民币数额的成交额当中,有68%来自于移动端交易。移动端是为人看好的趋势,尤其是当它将移动互联的技术用于交易。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地选择各类媒体。于是,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不得不与移动互联产生融合,形成各类所谓融合媒体,适应,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试听、阅读体验。移动互联基本特征是数字化,最大优势就是便于携带,具备交互强大、信息获取量大且快速、传播即时、更新快捷等基因。以移动广播为例,搭上移动互联网的广播,使得多向互动成为现实:受众可以在线收听,也可回放节目,并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即时参与节目。与传统广播节目相异,移动互联广播倾向于个性化、自主化的节目。

电视观众与传播机构的互动也因移动互联而更加灵活。电视用户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依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方式,与电视传播机构进行互动、相互交流。而且随着各种美图、摄像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本身的拍照、摄像功能也使得原先传统媒体的受众的身份,转变为新媒体信息的提供者(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全民参与的新媒体形式不断诞生。视频移动客户端用户接受影响因素需着重“内容体验”、增加“娱乐性”,降低“风险性”、提升“易用性”。

(四)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依然是新媒体发展的焦点,“分享经济”的媒体创意效应出现

移动无线彻底解脱人类,也成为是未来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将在移动观看中成其所示。但是从科技发展现状来看,移动互联网完全超越有线互联网,尚待时日。

不过,社会化媒体却非常迅猛地转移到无线互联网,借助移动终端的使用,使得人类对其利用率增幅远远高于桌面PC电脑。社会化媒体不仅融入主流社,而且如今可与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相匹敌,并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不断延伸出第三方应用,蝴蝶化效应地引发各类崭新社会化商业变革。

社会化媒体一方面成为人们进行有效交往的社交工具,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资本,一方面也逐步被政府、企业组织体系广泛应用,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并吸引应用开发商转移到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平台,研发各类用户所需个性化的服务,所有种种,必定将带动更多的投资汇聚社会化媒体领域,使其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

社会化媒体的商业策略与传统媒体迥异,会以:免费、搜索、移动互联、网络综艺、平台策略、认知盈余、权力终结、社交红利等方式取胜。各类“疯传”策略,蜻蜓策略(概括为Focus+GET),即Focus(专注):确定一个以人为本、具体的、可测量、能让利益相关者乐意的目标;Grab Attention(赢得关注):用一些私人的,出人意料的,发自内心的,以及形象的内容,在嘈杂的社交媒体中赢得关注;Engage(吸引参与):创造一种个人联系,通过同情心和真实性逐渐接近更深的感情层面,或者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这种参与能使受众足够地关心,从而促使他们想自己做点什么事;Take Action(采取行动):授权他人采取行动,可以将受众变成潜在顾客再变成队友。社会化媒体中的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发展出现新的趋势:一是“转化率”问题,即对于微信广告来说,极高的广告投放成本,如何转化为产品的销售额或者APP的下载量,有待考量;二是“差异化整合营销”问题,即制定符合个性的创意,精准营销,考虑用户体验、用户隐私。

而且,更多公众借助社会化媒体平台,分享自己闲置资源,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促成消费的“分享经济”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在教育、医疗、广告创意、培训、家政服务、租赁、二手交易等领域,正颠覆着人们传统消费观念,改造着传统社会各个领域,如交通出行、短租住宿、旅游等。

未来,用户自主传播的媒体创意效应将以更多的 “分享经济”形式崛起,向更多领域拓展,如餐饮外卖、家庭美食分享,一些闲置厨房资源也将被盘活;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中国发达的快递物流,也将出现人人快递物流众包模式。

用户自主传播的媒体创意效应因各类媒介技术的应用越发彰显其魅力。

动态看待新媒体发展,从媒介技术、用户需求、媒介生态与资金投入四维度宏观分析,结合传媒产业升级与转型的产业功能特性,同时关注媒体的社会整合功能(舆论引导、协调社会、娱乐大众、传承文化)。上述是未来媒体突破的靶向,这些靶心较为明显地预示全球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严三九.“2013年全球新媒体发展态势探析”[J].现代传播,2013(7).

[2] New Media Art, Participation, Social Engagement and Public Funding----Taylor & Francis.2013.3.

[3] New Media Cloud Comput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2013.2,IGI Global.

[4] 王荣.十二省市引入阿里云[N].中国证券报,2015-01-06.

[5] 佚名.阿里云将在硅谷建数据中心欲拓展海外云业务[J].互联网天地,2015 (3).

[6] Convergence of new and old media: new media representation in traditional news, Taylor & Francis,2013.2.

[7] We Can’t All Be Obama ,The Use of New Media in Modern Political Campaigns,Taylor & Francis,2013.4.

[8] 童清G.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现实议题[J].新闻记者,2012(2).

[9] (美)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0] 陈威如.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1] (美)舍基.认知盈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2] (委)莫伊塞斯・纳伊姆.权力的终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3] 徐志斌.社交红利[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14] John Allen Hendricks ,Social Media and Strategic communi -cations,Palgrave Macmillan

[15] (美)罗宾・蔡斯.共享经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16] (美)凯文・.凯利.必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17] (美)Ray Kurzwell.奇点临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第12篇

关键词:流行趋势;预测;社交媒体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72-02

时尚产业链的风格流变,是否能像天气预报一样被预测?这个问题的回答,关乎产品开发方向的精准定位,关乎产品设计对流行周期变化的快速反应,关乎品牌通过有效推广奠定流行话语权的诸多技巧塑造……对流行趋势预测、整个运作轨迹的研究在时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无疑有着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的流行元素被不断催生。一条明星或者名人的社交媒体状态就能让某个造型迅速走红,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品牌、名人、杂志、博主以及终端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互不相让,争先恐后想给何为in、何为out添上一笔个人色彩。如今的流行趋势正在产生并消亡于一个节奏极快、日益躁动的环境中,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流行趋势还存在吗?流行趋势的传播,到底是谁在影响谁?

一、传统意义的流行趋势及预测

在时尚被大众接受之前总有一小部分人已身先士卒。而所谓流行预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部分小众的活跃分子识别出来并且密切关注他们的选择。这样,流行趋势的预测者们方能更准确地预测出哪种风格更有可能接近大众,并且在多大范围内被哪些人接受。也就是说,流行的传播轨迹,是自上而下的流动方式。一种风格要成为真正的时尚必须首先被处于社会金字塔结构顶层的人们所接受然后再逐步被下面的社会阶层所接受。

法国社会学家格布瑞尔泰德提出的“滴落理论”形象地描绘道:时尚的传播像在社会水塔里,模仿的水流不断从高处降落下来,在这种逻辑下流行的传播在大众与精英之间交互往来,受到利益的驱动生产商们迅速低成本地复制模仿上层社会正在流行的风格,同时通过制定与大众消费结构相匹配的定价策略来谋取巨额利润。很快上层社会发现了这种风格的泛滥进而快速地摒弃了这种风格,开始寻找新的流行兴奋点。英国时尚历史学家James Laver给流行趋势的演变历程列了个简单的时间轴。根据莱佛定律,某种趋势风行之时是“时髦的”;在此一年之前,则被认为是“大胆的”;二十年之后,则变成“荒谬的”。而在五十年后,这种趋势可能又会悄然流行起来。多年来,莱佛定律一直自有它的道理。纵观20世纪,时尚产业得益于日益扩大的大规模服装生产,发展十分迅猛,尽管如此,流行趋势的生命周期依旧相对较长,并且是可预测的。

国内外的流行趋势研究机构有很多,以流行色研究机构为例,有国际流行色协会(INTERCOLOUR)、伦敦的英国色彩评议(BRITISHCOLOURCOUNCIL)、纽约的美国纺织品色彩协会(AMERICAN TEXTILE ASSOCIATION)等等,这些机构所做的流行预测全部建立在广泛的市场调查和对社会发展趋势全方位估测的基础上。每一个季度,时尚预测机构都会大量专题书刊,对未来各季的流行风格和面料做出预测。

纽约、伦敦、巴黎、米兰世界四大时装周是所谓主流时尚的发源地。它们对当年度时装流行趋势的预测将会给时装生产商提供重要指标。1个月的时间内要举办300余场高水平的时装会,基本上决定了当年及次年的世界服装流行趋势。设计师和各品牌将其奉为圭臬,以此来指导他们的工作。几年后根据这些预测设计出的服装才会在商店发售,与消费者见面。时尚预测行业提前对迄今为止的各种流行趋势进行评估,并将结果以出版物的形式发表,这种做法使流行风格的变迁颇为稳定,呈现出季节性规律。

二、新媒体时代流行趋势的发展变化

然而,发展到今天,这种情况似乎产生了变化。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如今的流行趋势变化莫测,不知何时兴起,又在何时消亡。

尽管一些传统的时尚预测机构仍旧按季预测,例如总部设在巴黎的Peclers,但在他看来,目前的时尚周期发生了改变,并且认为预测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服务于Coach、Kate Spade、H&M和Victoria’s Secret等众多知名时尚企业的英国时尚预测机构Worth Global Style Network(简称WGSN),2004年创立了Stylus的时尚部门,主要为企业提供创意研究和咨询服务,但并不预测流行趋势。这正是创始人Marc所坚持的:“我们不做预报,也不去预测。我们做的是给创意工作者提供灵感,帮助他们创造流行趋势;我们追踪流行趋势的演变历程,但我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预测者。”Marc认为:“从前,一群人聚在了一个房间里,他们决定了两年后将会流行哪种颜色,或者三年后会使用哪种面料,但这种情景在今天看来十分荒唐。”如今流行趋势受到了社交媒体的影响,能够在一夜之间兴起,也能以几乎同样的速度消亡。

很多人可能都没有预料到时尚产业会从传统、神圣、一年两次的时尚季中挣脱出来,并且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不断地向零售商供应产品。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同样大幅加快,时时刻刻都在催生一股股新潮的流行趋势。“社交媒体已改变了流行趋势局面,这一点毋庸置疑。”Stylus Fashion的内容总监Ruth Chapple说道:“社交媒体使某些趋势的生命得以延长。例如Valentino的铆钉系列,每个人都认为只会火上一季,但它却一直势头强劲,流行了八季之久。钉饰的流行,是靠社交媒体存活了下来,正是博主们留住了它。”另一方面,流行趋势经过数字媒体短时间内的过度曝光,其前卫性便会消失。比如Kenzo的虎头衫在一个月后就销声匿迹了。“‘流行趋势’这个词没人再能真正明白它是什么、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巴黎时尚预测机构NellyRodi总裁Pierre-Fran?sois Le Lou?ct说道。

和Marc一样,Pierre-Fran?sois宣称他的时尚预测公司并不开展预测业务,因为他认为流行趋势在社交媒体上就能轻易观察到,而且往往是昙花一现。NellyRodi在18个国家设有代表处,公司利用这个网络来追踪不同市场内正在流行的趋势,然后选择客户指定的市场,分析其中蕴含的大量流行元素,进而挖掘出能够给客户的品牌带来效益的流行趋势。那些正当季流行的产品,已经不太好卖了。最重要的是打造品牌识别――你是谁?你和你的竞争对手又有什么区别?流行趋势只是种工具,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让你的顾客确信你和你的品牌抓住了世界的变化方向。“时髦的”趋势本身是不可持续的,寿命也很短暂。相比去商店购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倾向于选择刷一下Instagram或博客。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非流行趋势。以前人们关注的是流行趋势,现在更多关注的却是生活方式。这解释了为什么一些趋势寿命较短,而其他一些则继续向前发展。这是因为有些趋势更能体现生活方式的选择和风格,而非炫耀性消费。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流行趋势分析师就好比淘金者。单一、权威的信息来源有助于预测并开启流行趋势,但如今这种单一、权威的信息来源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难以识别或已弱化缺失,再加上流行元素内容的丰富性,人们迫切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各品牌求助于趋势分析师,希望能够从过量的信息中挖掘出真正的宝藏――能给他们的品牌带来效益、拥有持久生命力、在特定市场或面向特定消费者群体时能够加以利用的流行趋势。

“为了弄清楚哪些是宏观大趋势,并辨别出微观小趋势,以便及时做出反应,各品牌和零售商只能让自己更加精于处理有关流行趋势的信息。”数据性时尚分析平台Editd的资深零售分析师Katie Smith说道。“我们的顾客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会使用趋势分析。设计师们会分析哪种颜色的零售表现最佳,或者哪种袖形表现不济,一直在打折。在采购和销售的过程中,商家在做出有关定价、购物深度、季度内的时间安排以及补货的决定时,趋势分析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WGSN的首席创意官Catriona Macnab认为这么做是为了帮助人们决定该采购些什么原料、该买些什么衣服,这需要大量信息。WGSN与NellyRodi、Stylus类似,利用世界各地的团队收集的情报,向客户提供建议,帮助客户了解特定市场正在流行或者有可能流行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