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时间:2023-05-24 14:34:55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1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规划设计

众所周知,我国的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在雨季,我国很多地区常常受到洪水的侵袭,导致国民经济受到极大损失,因此,加强洪涝防治工程的建设尤为重要。洪涝防治技术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施工技术,其工程规模比较大、各项施工技术都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洪涝防治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水利工程的建筑施工质量,加强了洪涝防治能力,全面保护人民经济不受损害。

1 工程分析

1.1 工程概况

某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洪,其中建设任务是砌筑河堤、清除河道周边的障碍、疏通河道与部分河道的裁弯取直,从而保护河道周边的农田。主河道的全长是4.7千米,不包含河道到最远处的分水岭,河首处于纳禅正对面赶岩的坡脚,而终点则在黄泥堡位置,河流从此处汇到那郎河。本次治理方案主要对河首段2400米的河道进行治理,砌筑的河岸护堤全长是4800米。该工程中河道治理起点在那禅村周边,终点在小寨直流的汇入口向下400米处,治理河段全长是2400米,砌筑的防洪护堤长为4800米。该河道经过水断面的底宽在3-5米之间,护堤的高度在1.9-2.3米之间,水深设计为1.6-2米,河道的纵深在1/1000-1/80之间,整个工程中防洪护堤使用M7.5浆砌石块作为重力挡墙。此外护堤顶宽是0.5米,迎水面的坡度系数为0.3护堤的超出高度是0.3米[1]。

1.2 河道护堤砌筑的施工方案

该工程中河道护堤砌筑了石挡墙,使用人工砌筑的方式,应用自卸汽车将块石运至施工现场,再通过人工挑到工作面,砂浆使用铁皮铺垫与人工拌合的方式,经人工转运到工作面,砂浆拌合场会随着浆砌石的工作面变动而转移。而浆砌石的护堤要把河堤高程与河道的中心线作为测量控制线,通过测量放样划线、打桩来确定墙置,再实施基础的清理,底层砂浆摊铺完成以后进行砌筑,浆砌石的工程施工程序从图一中可以看出。

图一 浆砌石的施工图

2 规划的原则

2.1 水资源利用

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要针对防洪防涝防治来考虑水资源问题,部分流量比较低的位置,相关工作人员要强化洪涝治理与水资源利用;部分流量比较大的位置,只要重视洪涝治理即可。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要把洪涝治理、水资源利用情况分开来考虑,尽可能统筹兼顾,通常要按照以下原则来设计:首先,在既有工程上合理利用资源,减小成本开支;其次,在水资源利用的同时要做好相关防护的措施,尽量实现一边利用水资源一边防治;最后,按照区域差异使用相关措施,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提高整个区域的防洪能力,降低洪涝灾害产生的影响与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2 近期和远期

一旦产生洪涝的灾害,势必会使社会经济承受巨大损失,但损失大小由洪涝灾害发生程度来决定。因此,为采取相关措施来防治洪涝灾害,工作人员要按照事情缓急情况制定远期与近期规划,同时,要参考政府财政经济的情况,进而适当的治理。

2.3 整体和局部

从过去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总结出一套治理洪涝的措施,例如:在防治洪涝灾害时,需要从整体着手,对全局进行控制,抵御两岸与上下游的洪水。必要时要做长远考虑,为保全大局,可以舍弃一些利益。而重点保护对象一般包含大面积的农田、重要城市与名胜古迹等。

2.4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措施会占用大面积土地,需要大量投资。而非工程的措施投资量不大,同时可以降低因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换句话说,非工程的措施对于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至关重要。因此,在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重视非工程的措施建设,充分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的措施,制定一个比较适用的治理措施[2]。

3 水利工程防洪防涝的规划设计

水利工程的防洪防涝规划设计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水力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设计,不仅如此,在防洪防涝规划设计时要明确治理任务、目标与防护对象,科学规划设计洪涝治理方案,制定和洪涝防治规范相符合的措施,然后划分保护区、洪泛区与蓄洪区,设计分期实施的方案,并实施综合效益的评价。

3.1 调研

相关人员要整理并归纳整个流域水文资料与自然地质的条件,准确掌握洪灾发生原因,制定洪涝防治标准和措施,并实施地质勘查与测量的工作。

3.2 制定洪涝防治标准

制定的洪涝防治标准要与现实需要相符合,然后按照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与地理条件来划分洪涝防治的保护区,同时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与洪涝发生程度,制定洪涝防治措施,并在达到国家标注规范的情况下,制定洪涝防治的标准。

3.3 构建防洪防涝的体系

由于各流域洪涝防治体系与自然条件不同,因此,要综合考虑各部门洪涝防治的需求,全方面分析洪涝防治体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而确定最优的洪涝防治方案。

3.4 环评与综合效益的评价

洪涝防治工程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降低洪灾影响度。但目前洪涝防治工程的建设还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如: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会产生移民安置与垃圾排放等问题,这就需要使用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影响。在环境评价中,要重视环境敏感的因子,尽可能减小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此外,由于年均收益反映出来的洪涝防治措施应用效果不够全面,这就需要结合历史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准确核算洪涝治理措施为人们创造的经济效益。

3.5 报告编写

洪涝防治的规划报告一般包括洪水资料的分析、流域的自然情况、水文情况与社会的经济情况,以及移民安置、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建设情况、工程投资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洪涝防治工程能够有效抵御洪水的侵袭,是水利工程抗洪的第一道防线,所以,确保洪涝防治施工的质量非常重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可以促进我国水运工作的开展。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选择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加强洪涝防治施工质量的控制,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正常的进行,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水平。

参考文献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2

关键词: 中小河流流域防洪对策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river flood alkali fusion river flood control project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the management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 basin floo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

洪碱河是豫、皖两省边境河道,北临故黄河,右侧为王引河,左临大沙河,两条主要支流洪河、碱河在萧县崔口汇流而成洪碱河。

洪河发源于安徽省砀山县中南部的杨庄,经王屯进入豫皖边界,于河南省张庄南进入安徽省萧县境内,在崔口南与碱河汇流入洪碱河。洪河全长58.83km,集水面积113.7km2。碱河源于安徽省砀山县东南部王弯,在龙集南流入河南省永城市境内,经毛桥北进入安徽省萧县境内,在萧县崔口南与洪河汇流入洪碱河。碱河全长17.26km,集水面积111.3km2。洪河、碱河汇流后称洪碱河,向东南经萧濉平原洼地于淮北市濉溪县入萧濉新河,全长19.15km,集水面积465km2。

洪碱河流域为历史上的洪泛区,在治淮初期到1980年代,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过治理,由于治理标准低,且经过几十年运行,河道淤积,排水能力低,即使遇到中小洪水,河道水位也长时间居高不下,当地内水无法及时排出,极易造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常发生集中暴雨,形成较大洪水,造成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洪碱河流域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夏热多雨,冬寒干燥,春早多风,四季分明,主要呈现大陆性气候特点。根据流域内水文、气象站点1951~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计算,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749mm,降雨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6~9月雨量占全年66.1%,其它月份只占全年33.9%。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其中年最大降雨量1136.1mm(1963年),年最小降雨量418.9mm(1966年),相差近3倍。降雨量年内、年际分布上的不均,是本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防洪工程现状

流域防洪设施有洪碱河砀山段本干及两侧堤防,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防洪工程严重老化失修,管理及其它非工程措施建设相对滞后,防洪体系不完善,河道淤积严重,堤防残缺,堤身单薄,大部分沟口未封闭,泄洪能力较低。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洪涝威胁大:建国以来,洪碱河流域遭遇的洪涝灾害较重的年份有1954年、1963年、1991年、1996年、2000年和2003年。据统计2000年6月26日,一日降雨239.4mm,三日降雨303mm,七日降雨达337.0mm,洪碱河砀山段因河床淤积严重,泄水能力差,堤身矮小单薄,以致造成多处溃堤倒灌。洪灾面积达11万亩,水毁房屋912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2003年8月5日至9月4日30日降雨466mm,到11月底,累计降雨量达1278mm,给该流域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该流域受灾面积18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5万亩,平均减收6成以上,绝收面积5万亩,其中蔬菜1万亩,花生3万亩,受灾人口9.39万人,其中成灾人口6.74万人;损坏房屋2050间,倒塌果窖851个;各类水果因灾减产1.38亿斤;造成水毁水利工程353处,其中河道堤防4处1.2km,桥涵135座,直接经济损失2.74亿元,洪碱河流域典型年灾情见表4-1:

综上可知,由于洪碱河砀山段现有防洪、除涝标准偏低,洪水经常漫滩,极易产生洪涝灾害。加上砀山县是我国主要的水果产区之一,水果面积7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7%,每逢较大的洪涝灾害,已经处于盛果期的果树被淹死,其损失远高于一般农业产区。

2、防洪、除涝能力低:现状防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除涝能力约合5年一遇的27~47%。

3、阻水桥梁路坝多:洪碱河砀山段自杨庄至砀永界共有桥梁路坝44座。其中板梁桥18座,拱桥12座,涵管、土坝14座。

4、沟口无节制,防洪体系不完善:洪碱河砀山段两岸共有30余条小沟直入洪碱河,由于沟口无节制,堤防不能封闭,汛期洪水经常倒灌,整体防洪能力降低。

5、管理及非工程措施相对滞后:由于堤线较长,范围较广,管理设施落后,未建立流域防洪指挥系统,通讯手段单一,且无专职人员管理。

三、治理措施

为贯彻“蓄泄兼筹”和“上下游统筹兼顾、团结治水”的方针,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通过对河道的疏浚和沿线配套建筑物,使其达到5年一遇排涝标准。

(一)干流疏浚,沿线配套建筑物,提高河道排涝标准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3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城市内涝;雨水系统;雨水规划;治理措施[Abstract] In our city is located in the vast majority of rivers and the sea shore, in different degree by river floods and water logging threat. The new situation facing the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enlargement of city scale, city population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facilities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our country, city flood disaster loss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ity "Shenyang Water Street" phenomenon, analysis of the main causes of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Shenyang City, on the planning method of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cit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ity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keyword]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waterlogging; city; rainwater; rainwater planning;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1年入夏以来,中国多个大城市因为暴雨出现内涝,多位专家受访时称,城市内涝不仅是大城市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到2010年间,全国351个城市中的60%在降雨量达到50厘米以上时曾发生过内涝。城市内涝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因极端天气造成城市排水不畅的现象,但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城市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影响市民出行;而且严重的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南方多省遭遇严重的暴雨侵袭。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广州市在半个月时间里,两次水漫全城;江西省新余市数个交通要道被大水淹没;湖南省奉家镇公路被冲毁;沈阳市中心城区的“积水街”现象也屡次出现……城市建设中如何提高防洪排涝的能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1沈阳市中心城区“积水街”成因分析

1.1中心城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

我国大多数城市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重地上,轻地下”,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大,沈阳中心城区原有的农田、沟渠逐渐变成了城市排水管网,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滞后,大部分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地下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历史欠账较多,存在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标准较低、排水管网布置不科学等问题。

据沈阳水务部门统计显示,沈阳市中心城区现有的5000多km排水管网,其排水系统的排涝标准偏低,达到1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5%,达到2年一遇标准的仅有8%,中心城区还有部分重现期为0.5年,有些地区还没有排水管网,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中心城区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内涝,沈阳老城区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多为1~2年一遇,即使新城区的管道也是按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较高,如德国的合流排水渠里可以开小汽车,新加坡的雨水设计重现期为5年以上,这些国家的排水系统完善,维护管理到位,“积水街”现象较少。

1.2公共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当

地下停车场因监控不严、排水不畅、未及时采取防御措施造成水淹,工地违规排放导致排水系统被破坏,这些因素都对沈阳中心城区公共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起到非常大的制约作用。长期以来,市政设施建设维护,都是由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现在提倡水务一体化,很多城市成立水务部门,但是有利于城市排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维护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1.3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城市内涝或者城市积水方面的规定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有关部门在监督建筑物地下设施规划、设计时,缺乏法律依据。

1.4城市框架拉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也急剧扩大,这不仅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中心城区容易出现强降雨,而且使地面雨水渗透力严重下降,当出现暴雨天气时,雨水大量涌到排水管道,容易造成排水管道拥堵。

1.5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不合理,雨污管道混接情况严重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为合流制和分流制2种类型。我国国家标准《城市排水规划规范》(GB50318-2000)明确规定,新建城市、扩建新区、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在有条件的城市可采用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目前,沈阳市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不尽合理,雨水、污水管道混接的现象严重。中心城区大多是老城区,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新发展区排水体制规划为分流制,但现状多为合流制,一些新建小区按城市规划在小区内建设了分流制管道,但由于公共管理建设与小区建设不同步,造成沈阳市中心城区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污水系统内合流制、分流制交替存在,排水系统混乱。城市中大多为直排式合流制,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涌,严重影响涝水排泄并污染环境。

1.6极端天气明显增多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强降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气候背景的长期变化有关,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针对全球变化启动部级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正当其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 “常态化”趋势,亟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治理和减轻“积水街”问题的主要措施

2.1编制完善沈阳市排水规划,提高中心城区排涝标准

沈阳应对特大暴雨内涝要考虑全面提高城市的排水标准,做好雨水规划,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广场、干道、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进行建设,对于老城区要通过排水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排水标准。沈阳中心城区现状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普遍偏低(基本为小于或等于1年一遇)区域,如沈河、和平、皇姑的旧城区,设计重现期提高应采用与雨污分流同步、与旧城改造同步、与内涝改造同步的“三同步”措施,逐步扩大排水管道的过水能力,从根本上治理沈阳中心城区“积水街”问题。

2.2加强中心城区排水设施管理,建立排涝应急机制

一是完善市、区两级分级管理体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管养水平。一方面加强路面的清扫工作,减少路面泥沙进入雨水管;另一方面加强管道的清淤养护力量,争取实现清淤机械化。同时加强对爱护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宣传教育,禁止市民乱丢垃圾、杂物等行为,对中心城区建筑工地加强监督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清理建筑废料杂物,消除造成“积水街”的人为因素。

二是建立雨天排涝应急机制。全市各级排水、市政部门应当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抓好积水黑点的应急排水工作;发生涝灾险情时,各部门应及时行动,排水管理部门及时清理道路排水口,检查水闸、泵站等设施的运行情况,加强疏通地下排水管道,确保排水通畅。

2.3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积水点”改造工程

一是“雨污分流”改造。雨污分流可以提高污水及合流管(渠)的过水能力,减小合流管道的雨天溢流量;提高雨水管设计标准或通过新建雨水管道,客观上增大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水接纳能力,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城市积水现象。新建、扩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新建小区、改造城区以及道路等市政公共设施,必须全部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管和污水管不得混接,并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正本清源,实现源头排水户、小区排水、市政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有效解决排水系统存在的雨污混接、错接、乱接问题。

二是“积水街”改造。2007~2011年,沈阳市对中心城区200多个较严重的积水点进行整治,从已完成的165个“积水点”改造项目来看,积水点改造对于提高局部区域的排水能力,并通过强排措施,解决局部积水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水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后应继承实施“积水街”治理工程,对重点地区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2.4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增加城市地面透水性。

城市内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生态发展。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增加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如绿化广场、公园等),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采用透水砖,以减少城市地表的径流量。还可以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通过连通河涌、建造公园等手段,扩大水面,加大渗透率,增强天然的排水功能。城市建设应积极推广渗透性新材料,以降低降雨径流,综合运用雨水调蓄与综合利用技术,适当控制城市建设改造前后径流系数的差异。

2.5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城市热岛主要是由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硬质化、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增多、城市绿地和水体的减少等因素引起,是造成城市中心城区频繁暴雨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增加中心城区绿化面积(如在中心城区建设青年公园、中山公园、万柳塘公园、怡静园、南湖公园、鲁迅公园、八一公园、南运河带状公园、北运河带状公园等),增加地表渗透能力和集水空间。同时应注意城市规划要利用城市通风,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来控制中心城区的热量排放,推行环保车辆,提倡市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排放温室气体的机动车和工具,以提高缓解热岛效应的自然能力。

2.6转变传统观念,走雨水排放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传统观念上的排水系统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为目的,认为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21世纪的排水系统的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排污减害逐步转向雨水、污水的资源化。沈阳治理“积水点”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雨水利用理念和技术,使雨水工程从传统的排放方式转向利用与排放相结合的思路上,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蓄库,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调蓄库中储存的雨水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

3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和实践总结

3.1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

3.1.1规划原则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城市安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的方案。

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要尽可能的考虑综合利用。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要区别轻、重、缓、急,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抗洪、涝能力。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节省防洪费用,提高防洪效益。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考虑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效益,美化城市。

3.1.2城市防洪规划

防洪标准:按沈阳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流域面积形状、洪涝灾害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的大小、人口的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城市防洪等级,选定防洪标准。

防洪水文分析与计算,设计洪水与设计潮位的计算。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等级、标准,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采取的对策性措施方案。

现有工程设施改造利用措施及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方案。城市进行雨水工程规划设计时除须对雨水管网进行计算,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计算雨水管网,在进行城市雨水工程规划设计中,雨水管网的计算是根据沈阳地区的暴雨强度进行计算的。还须精确计算出雨水提升泵站的流量及调洪湖的容积,使城区内既确保不发生内涝又可减少基建投资。雨水规划时根据地形地貌绘制汇水区域图,根据汇水面积及暴雨强度计算雨水量及调洪湖的容积,在城市中心区除了扩大原有公园绿地内的人工湖面积外还可以规划下沉式绿化广场、下沉式篮球场、下沉式极限运动场等,以充当调洪湖的容积。当暴雨来临时,雨水通过这些体育场所、绿化广场周边分布密集的环形沟渠缓缓流进“水池”,并存蓄其中,暴雨过后再排入浑河,所以,当雨季来临时,这些运动场地便成了雨水调蓄池。

3.2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实践经验总结

扎实推进城市综合防洪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城市发展与防洪排涝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动员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全面提高沈阳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效应对沈阳极端天气和强降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尽最大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统筹兼顾、依靠科技、依法防控五个原则,正确处理好城市防洪与流域防洪、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统一指挥与部门联动五个关系。

突出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政府主导,切实加大城市防洪资金投入。沈阳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加大了城市防洪工程、排水管网和排涝泵站建设以及排水管道清淤疏通等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第二,加快达标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沈阳正全力推进城区堤防、河道、管网、泵站等工程建设,提高了城市整体防洪能力。城市建设是以统筹市政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加强防洪设施的管理和养护,及时疏浚河道,疏通排水管网,确保通畅为指导思想进行的。第三,加强涉水管理,恢复和加大城市河湖调蓄能力。城市水系调整要符合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增加涝水调蓄空间,留足渗水地面,努力提高城市防涝能力。并认真开展洪水影响评价,消除防洪安全隐患。第四,健全防洪预案,着力提高城市防洪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排涝预案编制导则和管理办法,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组建防洪抢险队伍,配备应急抢险设备和器材,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应急处置能力。第五,狠抓基层防汛,大力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社区防汛组织建设,提高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的自保自救能力。低于地面的地下空间和公共设施,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进水受淹。城市企业根据防洪法的要求,在政府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做好本行业、本企业的防汛工作。第六,搞好预测预报,着力提高城市暴雨预警响应水平。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大力提高城市暴雨预测精度和预报准确率,延长暴雨预见期。建立和完善预警体系,及时预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提前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第七,注重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根据城市河道、湖泊和管网的防洪排涝能力,绘制和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图,以明显标识标明可能受淹的情况。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公众了解洪涝灾害风险,掌握防灾避灾知识。以适当方式开展防灾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第八,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夯实城市防洪排涝基础。

抓紧修订完善城市防洪规划,加强城市防洪规律及技术标准研究,特别是城市防洪和排涝标准一致性与协调性研究,使城市防御外洪和内涝的能力相匹配。

加强城市防洪法规体系建设,开展城市暴雨专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城市防洪排涝基础研究,提高城市防洪科技水平。

落实易积水点、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的预案,强化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等应急防范措施。加强预报,及时预警。气象部门加强预测预报力量,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向防汛指挥部门报送暴雨发生时间、地点、范围、量级和发展趋势等预测预报信息。水文等部门加强河湖水位、流量的监测预报。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渠道,及时主动向公众雨情、水情、道路积水等有关情况,指导公众做好防范工作。

4结语

在沈阳市中心,水广场很多,平日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空间。在少雨的季节,它可以储水,而在暴雨天气,水广场可瞬间变身,成为一个防止积水的“排水道”。一些体育场所,比如篮球场、极限运动场,本身就设置在凹地里,雨季来临时,便成了蓄水池。只要利用好,威胁一样变机会,这是沈阳市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诠释,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细节中,增加一些既经济可行、又方便实用的治水措施,既能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考验,又能起到长期的环保美观效用,真正做到了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节省了防洪费用,提高了防洪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1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司国良,黄翔.沿江城市内涝灾害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9,(19):39-40

[3]丁鹤.对内涝灾害的基本认识和主要对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

【作者简介】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4

关键词 防洪减灾;传统方法;高新技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与资产不断增加,即使发生同等规模的洪水,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是防洪减灾的主要目标。自从工业化以来,治河手段迅速提高,对洪水的调控能力显著增长,曾一度助长人们战胜一切洪水“人定胜天”的信心。但是当美国所兴建的水库库容相当于多年平均年迳流总量的60%的时候,水灾损失却依旧在不断增长。反思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必须努力适应自然,因为人类已经认识到,自己不能也不需要控制所有的洪水,但可以采取控制措施,也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如今这一认识又转而成为世界治水的主流派,被各国普遍接受。当然各国之间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社会状况也差异较大,在具体实施方面,又有各不相同的办法。

一 社会化防洪减灾体系之构想

1、提高工程防洪标准

(1)尽先安排经过论证的重要控制性水库建设和病险库除险加固。大中型水库对削减洪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设想,在今后50年内全国水库总库容增加到1万亿立方米,达到可调蓄50%径流总量的目标是需要的。水库除调洪外,还有发电、灌溉、供水等多种效益,在水库上投资可谓一举多得。

(2)加固加高现有堤防。我国江河堤防绝大多数是土堤,是精华地区的防洪安全屏障,是防洪的重点工程手段。

(3)蓄滞洪区的运用和管理。垒国防洪规划确定100座蓄滞洪区,颁发了蓄滞洪区管理条例。但地方从发展经济出发,并未强调对蓄滞洪区的人口和经济实施必要的控制,以致有蓄滞洪区而难以启用。蓄滞洪区削减洪峰比临时决口的功效成倍增加,损失成倍减少,甚至在发达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防洪手段,因此,必须在强化管理和研究适当的开发方式方面下功夫。由于我国的江河洪水变幅较大,因此,蓄滞洪区在防洪工程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防汛抢险实用技术现代化研究‘98洪水显示出部队在抢险中的重大作用。而对于一般汛情,地方抢险突击队的组织和培训是必要的。但是堤防战线长,现场交通、电力条件差,普遍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困难,‘98抢险主要还是应用传统技术。因此,总结传统技术,同时应用现代设备、材料、工艺加以改进和完善是捷径之一。

(5)城市防洪中的雨洪排泄和利用。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和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不透水地面使水灾损失急剧增加。为改善城市防洪排水条件并结合水资源利用,应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水灾害防御与水环境治理一起纳入城市规划与管理。将城市绿地高程降至下水道进水口以下,对于排洪和储蓄地下水有显著的效果。

2、调整社会以适应自然的减灾措施

这是针对洪水灾害社会属性的减灾对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环境建设发展与增长不能以透支生态环境为代价。加强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不单是防洪的需要,也是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改善中国大陆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东、中、西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基本保障。

(2)预留洪水的容身之地,退田还湖,湿地保护。实施的关键在于居民的妥善安置,因此必须科学地论证,细致地安排。适度退田应有标准,例如:以农田丰歉为准,近10年中有一半以上年份遭灾者还湖;以综合效益为准;以是否妨碍行洪为准;以湖泊淤积趋势为准等。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必须以全局利益为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3)加强法制建设以规范垒社会共同承担防洪义务。由于洪水灾害影响巨大,牵涉不同地区的安全和利益,有些防碍和削弱防洪运用的因素是水利建设本身所无法解决的,需要部门之间的配合,地区间的协调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因此尤其需要以法来统一协调各方权益和维护整体利益。在减灾社会化的推行中,需要依法办事。

(4)改进科学决策历史表明,治水方略的得失与资金投入和科学技术水平有关。而决策的科学化对治水成败更有广泛的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方针、政策和法规方面系统的宏观研究。事实上,作为科学决策基础的宏观方针政策研究在我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 防洪减灾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防洪工程标准还不能一时达到较高标准,因此通过非工程措施达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更属必要。随着现代通讯、计算机、风险管理等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在防洪减灾中也出现了全新的技术方法。在这一领域我国尚处于较落后的局面。因此,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可大大提高我国防洪减灾的能力和水平,投资少而效益大。

1、洪涝灾害动态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应用3 s技术对洪涝灾害发生后的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利用遥感监测淹没范围的变化过程,利用地面灾区淹没水深测量及卫星定位系统辅助遥感监测,再利用gis技术对大范围洪涝灾害实现用多媒体技术生动表现,提供洪涝灾害信息服务。

2、农业地区洪涝灾害减产幅度遥感评估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减少,我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将成为十分敏感的问题。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多层次分析,在对洪涝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的同时,判断灾后灾区粮食减产的幅度以利正确制定全国粮食供应计划。

3、洪涝灾害信息社会服务技术

洪涝灾害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用gis及多媒体技术可为社会交通、旅游、商业、企业等各部门提供通俗、生动、直观的信息服务。有关水情,灾情、预报、预警等各种信息按不同行业的需求,以不同的方式提供服务。由信息中心统一加工后,通过网络系统供用户使用。通过及时、完善的社会信息服务,有利于各部门及时采取主动减灾行动,减少社会洪涝灾害损失。

4、流域产汇流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开发

目前流域的产汇流模型种类繁多,多有其限定的适用范围,如选用不当,则造成洪水预报的重大误差。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输入流域代表单元的降雨信息,可直接预测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对有较长系列观测资料的流域,可实现较高的精度。

5、复杂河道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开发

对复杂的河道,如网状河道、多沙河流、或改修河道,用一般水文预报方法难以准确,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适应新环境较快,经3—5年试用调整即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5

[论文关键词]防汛工作 防汛为主 防治结合

冷空气弱、副热带高压偏北、赤道幅合带活跃是台风频繁登陆我国沿海的重要原因,尤其台州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台风经常袭击台州地区。台州市政府防汛指挥部门及其成员单位在船只避洪、河道疏浚、河面保洁等工程措施在防汛(包含防台和抗旱,下同)预防中严格贯彻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学中“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由于台风频繁对于东南沿海地区来说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尽管台风带来的暴雨以及洪水可能会对当地的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等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因它产生的充沛降水也增加了当地的水资源,对缓解东南地区的高温干旱,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防止洪涝、台风灾害以及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浙江省2007年颁布的《防汛防台抗旱条例》第三条首次明确了该原则。本文试图以台州市在抗击台风和洪水中的经验总结,来论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我国防汛工作的重要性。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是指各级防汛责任主体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加强对有关基础设施进行检查活动,做好全面隐患排查工作,消除事故隐患,或者把自然灾害破坏控制在能够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这项原则,明确了预防和抗击的关系,确定了抗击自然灾害与破坏的途径和方式。它要求抗击自然灾害的破坏,要以预防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害,减轻事后抗击所付出的代价。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防汛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台风、洪涝问题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

由自然活动所造成的洪涝和台风问题不象其他社会问题或法律问题一样具有较快的逆转性,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比如因去年因山洪发生的湖南平江大桥倒塌事件导致人员失踪、人员死亡、财产损失。大多数因自然灾害损害都是在人们无法察觉的情况下发生,在发生洪涝情况下,即使人类采取一切办法应对灾害活动,但由于洪涝灾害破坏范围极大,其他衍生的灾害会不断缓慢的释放出来。

(二)事后防汛费用巨大,在经济上不合算

事前防汛与事后防汛相比,不仅在费用支出上合理、合算,而且在社会效果上会起到把自然灾害降低到社会和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这如同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原理一样。以“先污染后治理”的一些发达国家为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发达国家曾经作了一个估算,如通过事后治理解决环境问题,总投资需占国民总产值的3%,若以正常国民经济增长率为5%计算的话,大部分要花到环境投资上去。在中国,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部分和自然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两项合计高达95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其实事后治理环境支出的费用比例与事后防汛费用支出比例存在同样的道理,有可能事后防汛承担的代价比事后治理环境更大,因为台风和洪涝造成的损失不仅是公众和国家的财产损失,而且很有可能涉及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费用和损失无法估价。记者对一些大桥倒塌事件的调查表明,重则人员死伤惨重,轻则给当地经济产生巨大损失,这些损害难以用金钱的计算来抚慰遇难者家属。

(三)对自然灾害损害的事后救济得不偿失

洪涝灾害产生损害的特点是损害范围广、损害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有可能产生人身生命危险,难以用金钱填补各种损失等。因此,靠事后的法律救济一方面在经济分析上对受害者不利,另一方面因生命无价,没办法用金钱赔偿给受害者。这两方面的原因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共同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对灾害造成的工程损失可以用重新设计、施工,但对死难者家属来说用再多的钱也无法使死者起死回生。

(四)台风和洪涝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对它的认识也具有科学的不确定性

以台风和洪涝为例,因自然灾害发生的不可确定性,科学家也无法准确预测出几级台风和洪涝以及造成多少程度的损害。正如科学家对气候变化认识一样,有些认为工业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会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另外一些则认为这些气体会产生“阳伞效应”,从而使全球气候变冷。实际上,无论怎么预测台风和洪涝,在台风和洪涝多发区的自然环境下,台风和洪涝的发生都会对社会和公众造成严重影响。本文认为,尽管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对于人为活动相关的措施如海塘江堤、水库、水闸、河道清障等水利工程措施和渔港、船只避风、地质灾害整治、城防工程、农业防台等工程措施,以及体制、机制、法制、预案等非工程体系建设,无论如何都会对维持现存和改进环境生态系统有益,而不能等到台风和洪涝的出现。否则,后悔也为时已晚。台州市政府防汛有关部门在事件发生前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预防手段,每年都把自然灾害产生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因此,将环境和资源法学中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台州市政府防汛实践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对过去防汛问题深刻教训的一种总结,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对防汛认识的提高所提出的要求。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台州防汛工作中的贯彻与实施

(一)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

全面规划就是要求台州市政府各级防指成员单位、基层防汛组织对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生活、经济发展与防汛工作各方面的关系作统筹考虑,进而制定防汛体系和预案,使各项事业得以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主要是指在台州工业及其发展过程中,要对工业布局的各个建设工程合理性作出专门论证,并且对老工业建设工程不合理的布局予以改变,使得工业布局不会对周围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在台风和洪涝发生时造成不良影响。

(二)增强风险意识,并以防范风险作为决策的直接依据

由于预防的本意在于防患于未然,因此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尤其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改造项目(如在河川筑坝、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上兴建等项目),更应将可能因台风、洪涝造成的长久不良环境影响放在首位考虑。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6

    梧桐河中下游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132.0万亩,其中坡岗耕地面积37.5万亩,低平原耕地面积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三个农场多年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本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 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 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 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2、治理措施

    2.1 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着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束语

    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协调,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是我国粮食战略生产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作为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粮食产区,通过防洪除涝的治理,解除洪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再配合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将使坡岗地37.5万亩耕地和低平原94.5万亩耕地成为高产稳产农田,大幅提高全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流域内的鹤北镇、宝泉岭镇、梧桐河镇和38处村屯及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流域防御其它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会显着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为当地城镇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在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利国利民,功效长远。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7

为了加强我镇今年场镇的防洪排涝工作,确保安全度汛,经研究,决定成立年镇场镇防洪排涝抢险工作领导小组,场镇防洪排涝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水管办,尹久兼任办公室主任并负责日常工作。

二、场镇防洪排涝工作任务

(一)确保标准内降雨排水设施不堵塞,做好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措施。

(二)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场镇各排水设施正常使用。

(三)加强场镇排水主干管、涵的清淤疏通工作,确保洪水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排泄出场镇。

(四)险情发生时,要按照本预案要求,及时组织抢险队伍进行抢险,努力将灾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五)每逢降雨,要及时向场镇防洪排涝工作领导小组上报雨情、讯清、灾情。

三、场镇防洪排涝工作职责

场镇防洪排涝抢险工作由镇人民政府、派出所、社区、社区、社区、社区联合组织实施。

镇场镇防洪排涝抢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统一指挥防洪排涝抢险工作。镇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由担任,负责落实抢险救灾物资,安排抢险车辆,收集信息,准确传报,组织灾后自救。

各成员具体工作职责为:

协调宣传组:负责汛前灾后宣传报道;及时收集通报灾情;宣传报道抢险救灾事迹;做好灾后传染病防治、防疫宣传工作;检查各企事业单位、学校范围内的险情危房,制定淹没区营救方案和路线;落实各单位的抢险组织、人员及物质;做好灾情调查,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严格执行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汛情灾情通报。

水情监控巡逻组:负责巡查场镇排水主干管、涵及排洪沟渠;及时准确上报险情灾情;对可能发生危害的情况进行预测预报。

治安保卫组:布置人员守护中断的道路和桥梁;打击盗窃防汛物资和破坏防汛设施的犯罪分子;配合疏散组、营救组做好各项工作,负责疏散区的治安保卫工作。

医疗防疫组:组织实施救护工作及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及时治疗伤病员,储备消毒药品和应急药物;做好灾前宣传工作和灾后传染病防治工作;对灾后饮用水进行监测;发现疫情及时上报。

抢险救灾组:负责落实好抢险人员;帮助灾区对排水主干管、涵及排洪沟渠进行加固,抢修道路,排除险情;积极防止灾情险情的扩大蔓延;及时赶赴灾区进行抗洪抢险。

资金物资保障:做好防汛物资的储备工作,检查落实防汛抢险物资;及时提供所需抢险资金、抢险物资;提供抢险车辆。

疏散组:负责组织受灾区的人员疏散工作;服从上级的命令;熟悉疏散路线和预案;协助营救组救援受灾人员、物资。

营救组:负责营救灾区受灾人口及物资;服从上级指令;协助疏散组做好全面疏散工作。

生产自救组:负责灾后生产恢复;积极进行生产自救。

四、防汛预案

坚持主要领导亲自上手,分管领导具体把关,确保任务落到实处。预案时间从5月1日起至10月31日止,要认真做好防汛物资储备、预警到户、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一旦发生汛情要立即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指挥到位。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8

关键词:防汛;防洪工程;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 A

1、 基本情况

1.1 社会自然地理状况

西平县位于驻马店市北部,全县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产业集聚区和1个国营农场,县域总面积1089.77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属于淮河流域洪汝河水系。由于上游石漫滩水库、舞钢一带为暴雨多发区,汛期洪水来势猛、下泄缓,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

1.2 主要防洪工程

主要防洪工程有河道、两大滞洪区及中小型水库,是西平县防洪的重要设施也是防汛保安全重点部位。

1.2.1 河道工程

主要防洪河道是小洪河,小洪河发源于舞钢市南部的龙头山,从吕店乡西部进入我县境内,流经13个乡镇场(办事处),我县境内河道长78公里。五沟营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1572平方公里,我县境内流域面积714平方公里 。

1.2.2 滞洪区工程

西平县境内有老王坡、杨庄两座大型滞洪区。

老王坡滞洪区控制流域面积1555平方公里,最大蓄洪量1.71亿立方米,淹没面积121平方公里,耕地约16万亩,1951年建成。涉及我们西平县五沟营、人和、宋集、环城、柏亭、农场等6个乡镇场(街道办)26行政村50多个自然村5.31万人。

杨庄滞洪区位于小洪河干流上,1998年12月竣工,该滞洪区控制流域面积1026平方公里,最大蓄洪量2.56亿立方米,淹没耕地近10万亩。滞洪区涉及西平县杨庄、吕店、芦庙、师灵4个乡镇21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5.5万人。

1.2.3水库工程

西平县西部现有中小型水库九座,库容5058.38万立方米,其中,谭山水库为中型水库,康山、任三楼、同心寨、黄湾、竹园四座水库为小Ⅰ型水库,大沟、老家沟、杨风沟三座水库为小Ⅱ型水库。

2、 防汛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西平县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始终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西平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西平县特殊性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汛期降雨强度大、范围广,容易发生洪涝灾害,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是驻马店市乃至河南省防汛重点地区。

2.1 地理气候条件特殊,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从气候上看,西平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雨年际、年内变幅很大。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881.7毫米,其中60%以上集中在汛期六、七、八三个月份,暴雨突发性大,灾害严重。从地形上看,地势西高东低,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短。西部山区又是暴雨多发区,每遇暴雨,山洪直泻而下,预见期短,周旋余地小,防洪决策和实施的难度很大,常常造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

2.2 工程体系仍不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低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河道防洪标准普遍偏低,险工隐患多,违章种植严重。全县大部分河道的防洪标准低,小洪河治理防洪标准仅10年一遇,防洪压力依然很大。二是九座中小型水库虽已除险加固,都还没有经过标准洪水考验,初期蓄水安全仍不能掉以轻心。三是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滞后。杨庄滞洪区安全建设项目于2010年启动建设,目前尚未完成。

2.3 城镇防洪排涝体系不配套,标准低

西平县的城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滞后,工程体系不完善,内涝突出。近年来城区发展迅速,但防洪、排涝设施未能同步配套建设,老排水管网、排水沟渠排涝标准低,且淤积堵塞严重,特别是城乡接合部,每遇暴雨,造成工厂、企业、居民家中严重积水。

2.4 群防薄弱,部分干部群众水患意识不强

一方面,人们的水患意识远未达到防御大洪水的要求,尤其2007年以来西平县没有出现大的洪水,部分干部群众防汛意识淡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滋长蔓延。部分行业防洪保安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劳力绝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农村抗洪抢险力量严重削弱。有些地方对群防队伍虽然登记造册,但人员不落实;有的地方虽然组织了群防队伍,但缺乏必要的抗洪抢险技术和实战经验。特别是西部山丘区山洪灾害防御仍存在薄弱环节,基层干部群众普遍缺乏防灾避灾知识,没有主动防灾、避灾的意识,灾害发生时往往束手无策,极易造成大的人员伤亡。

3、做好防汛工作的几点建议

西平县防汛工作的总目标是:确保在规定防洪标准内主要河道堤防不决口、中小型水库不垮坝、平原排水畅通、城镇安全度汛、主要交通干线正常运行、工矿企业正常生产,及时、有序、有效地应对超标准洪水,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实现全年粮食丰收,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围绕上述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3.1做好防汛工程的汛前检查工作

组织技术力量对防洪除涝工程、水文通讯设施及其它有防汛任务的工程再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认真分析研究,限期处理;对一时难以处理的险工和隐患,要明确责任,制定安全度汛措施,备足防汛料物,做到主动防范。

3.2 加强防洪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

西平县现有防洪工程基础薄弱,抗御洪涝灾害能力低,仍是防汛重点。一是要加强水库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出山、芦庙两乡镇及水库管理单位要切实做好水库的安全管理和责任制的落实工作,使每一座水库汛期都要做到有责任人,有值班人,有通讯设施,有可靠预警和转移方案,保证暴雨洪水发生时有人看守。切实加强已除险加固水库蓄水安全防范,出现险情时能及时排除,出现最不利情况时能及时通知下游群众安全转移,确保下游群众生命安全。二是要高度重视河道的防洪工作。小洪河、淤泥河、洪溪河、柳堰河、洪澍河等河道沿河各乡镇,对辖区河道排查出的险工、险闸、险段等安全隐患要进行及时处理上报,汛期要组织人员加强防守,加大巡查力度,确保河道安全度汛。三是要做好滞洪区的防汛工作。要认真做好老王坡、杨庄两大滞洪区居民灾前财产登记工作,使群众的损失能够得到及时补偿。

3.3 着力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西平县的出山镇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出山镇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防灾应急知识,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群众防灾避灾的意识和自防自救互救的能力。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防御山洪灾害预案的可操作性。要加强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完善预警系统,把责任制落实到镇、村、组、户。一旦发生山洪灾害,要全力做好群众安全转移安置工作。要加强对山洪灾害多发区防洪管理和山区城乡建设的指导,坚决防止人为诱发山洪灾害。

3.4 切实做好城镇和行业防汛工作

要把城镇防洪安全摆在防汛工作的突出位置,健全城镇洪水应急管理体系,改善城镇灾害性信息的预报、和预警工作,落实城镇防汛措施,确保汛期城镇安全。要增加投入,加快城镇防洪排水设施建设,抓紧抢修排水设施,积极疏挖排水沟河,清除阻水障碍。在城镇建设中必须留足洪水出路、避险保安通道和场所,杜绝城市建设侵占河道或者截断排水管网等现象,确保行洪通畅。要高度重视行业防汛工作,交通、通信、电力、教育、安监、国土等行业都要认真进行研究部署,制定防汛方案,落实防汛责任,加强防汛力量,切实搞好本部门、本单位的防汛工作。尤其要加强山丘区工矿企业的防汛工作,确保防汛责任、各项预防和抢险措施落到实处。

3.5 高度重视面上防汛工作

西平县洼地较多,骨干河道排涝标准不高,面上排涝工程建设落后,不少地区因涝致灾程度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秋粮的丰收增产。要组织力量对田间排涝沟渠和排涝工程进行疏浚,对排水不畅的沟河要落实责任,做到涝水能够及时排出。对存在问题的排涝涵闸和泵站要及时进行维修,保证正常运用,减少因涝致灾的程度,确保秋粮丰收。

3.6 强化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备足备好防汛物料

要高度重视防汛抢险队伍建设,要尽快组建防汛机动抢险专业队,配备抢险机具,进行专业训练和实战演练,提高实战水平和应急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抢得住。要加强群防队伍建设,做到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工程、定岗位。要备全备足防汛抢险、救护物资,并做到存放有序、调度灵活,特别要加强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物资储备。

3.7 进一步修订、完善防汛抢险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小洪河、两大滞洪区、西部中小型水库、山洪灾害防治区所涉及的乡镇要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今年的防洪抢险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要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预警标准和“防、抢、撤”的范围、地点、方式,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演练,加强对危险地区的监测,增强群众防灾和主动避灾意识。在制定防汛预案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群众的迁安救护工作和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3.8 抓好防洪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清障工作

对水库、河道行洪障碍,特别是阻水堤坝、林木和堤防违章建筑,要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责令设障者限期清除阻水障碍和违章建筑。对有障不清,甚至又设新障、影响防洪安全、造成损失的,要坚决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加强对河道非防洪工程建设的管理与指导,督促建设单位制定度汛方案,落实任务、责任到人,确保安全度汛。

总之,做好防汛工作,关键在于各项责任制的落实。要坚持和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落实好行政领导分包责任区的防汛责任、防指成员单位责任、重点防洪工程领导责任、水库及险工险闸防守责任、防汛通讯保障责任和防汛值班岗位责任等等。一定要把责任落实到单位一把手身上,一把手必须负总责。要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认真把责任担当起来,要做到各级领导每个人都有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要对本辖区的防汛工作包括抢险队伍组建、培训、料物储备、工程措施、资金投入、抢险救灾等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具体到人,务必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指挥到位。要按照全县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决不允许推诿扯皮。要树立全局意识,坚决服从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调度,无条件地执行防汛命令。各级行政首长是防汛的第一责任人,汛期一定要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对于防汛工作中临阵脱逃、工作不力、指挥不当、贻误战机、造成严重损失的责任人,要按照有关规定从严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以铁的纪律来保证防汛抗旱工作总目标的顺利实现。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9

关键词:防洪;减灾;排涝;工程技术

Abstract: The wild, caused great harm to the economic life of our country city. In city construction, coord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blem of how to gras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we should vigorously investigat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city flood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measures, and strive to reduce flood damage,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flood;disaster;flood;engineer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形势严峻

2007年7月, 山东省济南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造成25人死亡、4人失踪、170多人受伤,财产损失重大。2010年6月,安徽省会合肥陷入严重内涝,市中心多条主干道因积水过深而陷入瘫痪。2011年6月,湖北通城县城水灾,城区交通瘫痪, 6万多居民被困,死亡22人、失踪5人,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2012年7月, 北京市遭遇了61年来最雨,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多处受损,几百辆汽车损失严重,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由以上看出,洪水疯狂肆虐,给我国城市的经济和生活造成了重大危害。城市洪涝灾害形势严峻,防洪减灾建设刻不容缓!

二、导致城市洪灾严重的根源

(一)我国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是近年来水灾损失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按我国目前的规定,大城市的防洪标准应达到100年一遇,特大城市或特别重要城市应达到200~300年一遇。但长期以来,各城市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北京的城市防洪标准仅为61年一遇,一些中小城市防洪标准仅为10—20年一遇。

(二)防洪排涝投入的严重不足,是形成防洪紧张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城市防洪比较注意防外水即防洪,而比较忽视防内水,即由于城市汇流区内遭遇暴雨所产生的内涝灾害。目前我国城市的排涝标准一般不足十年一遇,因此一遇大雨,市区到处积水,交通堵塞,城市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甚至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据专家分析,北京的排水系统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苏联设计建造的。长期以来,北京居民主要依靠陈旧的排水工程来避免街道被雨水淹没。随着时展,这套设施难以负担偌大北京城的排涝任务。同样,2007年济南洪灾也是由于城市排水系统能力不足造成的。当时济南老城区还沿用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排水管线系统,排水能力严重不足。由此可说,城市急剧发展,过去的下水道难以解决如今城市的排涝问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亟待改造。

(三)城市洪涝灾害严重,还存在着诸多非工程方面的因素。一是城市现代化使其总体承灾能力降低。城市人口与资产迅速增长,新的开发区不断向低洼易涝地区及泥石流易发区域拓展。城市化建设将原有农田变为住宅区或道路,城区周围透水地面减少,不透水地面增加。河流两岸天然的、渗水性能良好的土地被不渗水的砖石、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沥青路面等各种透水性能很差的地面覆盖,使原本可以被植物吸收,被洼地存贮或直接渗入地下的雨水,被不透水地面阻隔并集聚成地面径流流入城市的下水道、排水渠,继而进入流经城市的河道,增加了河流的降雨径流量。

二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引发了洪水的泛滥。历史资料表明,近代水灾损失增长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例如滥伐森林和陡坡开荒引起流域性的水土流失,放大了洪峰流量;开矿和修路的弃土造成水库和河湖的淤积;无节制的围湖垦殖降低了洪水的调蓄能力,抬高了江河水位;围垦河滩地和在其中建厂,缩窄河道行洪断面等。

三、城市防洪减灾应采取的措施 (一)做好城市防洪减灾长远规划

防洪减灾包括防洪和减灾两方面内容。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体系,加上洪水预报、调度等手段,使洪水顺利下泄,不致泛滥成灾;减灾是指通过对洪泛区域的日常管理,加强洪泛区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一旦发生洪水泛滥也会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压缩到最低程度。

从城市防洪减灾角度来看,城市建设要解决好防洪和排涝两方面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城市要有足够的排涝能力和调蓄雨水的能力,洪水侵袭时不至造成太大损失。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一方面要搞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另一方面要重视城市建设自身的调整。也就是说要对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调蓄雨水能力、提高交通、电、水等城市生命线网络系统的防水能力、加强城市洪水预警报系统以及加强居民对洪灾的认知能力和避险能力等都要做出统筹规划,使城市在遭遇较大洪水或暴雨时不致酿成大灾。

(二)城市防洪减灾具体措施

防洪减灾可分为工程与非工程两种措施。工程措施是对自然环境的改善,非工程措施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减灾。

1、工程措施方面,一是要提高城市防洪及排涝标准。通过对防洪工程以及城市排水管道工程的改造,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和排涝输水能力。加固大江大河干堤和病险防洪工程,加高加宽改造堤防,因地制宜疏竣泄洪能力不足的河段,修建尚未设防的中小城市的自保防洪工程,实施蓄滞洪区的群众保安工程等。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10

关键词 内涝;防汛;宣传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91-02

1 城市防汛现状

即墨市南依崂山,东临黄海,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城区总面积51km2,位于中部平原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84.8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降水量的72.5%集中在6~9月份,且每年有1~2次台风登陆影响。2006年8月26日,即墨市境内遭遇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196.1mm,其中单点王村镇降雨439.5mm,其中4h降雨358mm,是全市有降水记录以来的最大4小时降雨量,给当地农业生产、交通、近海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墨水河发源于崂山北麓城阳区惜福镇三标山,流经即墨城区,穿过胶济铁路于城阳注入胶州湾,是即墨城区重要的防洪排涝工程。河道全长41.52km,流域面积317.2km2,其中即墨境内河道长21.3km,流域面积276.1km2。墨水河在即墨境内主要支流有留村河、龙泉河、土桥头河、西流峰河4条。其中龙泉河是墨水河的主要支流,长20km,流域面积56.1km2。

通过综合整治,城区墨水河干流及支流龙泉河基本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可承受的24小时降雨量在240mm左右。一旦日降水量超过240mm或出现如2006年8月26日的段历时强降雨,河道排水不畅,将会出现河水倒灌,同时上游石棚水库、团彪水库溢洪,洪水叠加,极易造成严重城市内涝。承担主要排涝任务的许多支流河道缺乏统一规划,淤积、挤占严重,河道排涝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城区排涝的“瓶颈”。

2 存在的问题

2.1排水管网排涝能力偏低

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目前,城区排水系统设防标准低,大多为3~5年,一旦降雨,雨水不能及时排出,难以为持续降雨腾空容量,直接影响地面径流通过管网向河道汇集的速度,造成内涝。

2.2河道排涝能力不足

墨水河贯穿即墨城区,主要支流有龙泉河、留村河、土桥头河、西流峰河,还有多条比较小的支流。历经多年治理,墨水河主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但许多支流河床过窄过浅,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加之人为改变或缩小泄洪通道,河道调蓄量减少,排涝能力大大降低。

2.3防洪防汛规划滞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不够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

2.4防洪意识不强

由于多年未发生较大范围的洪水和内涝,使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淡化,存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3 对策与建议

3.1坚持防治相结合

所谓“防”,就是要在文化路南关桥、德馨小学、利群商厦、小商品城附近等城区地势低洼、地下商场车库等易积水区域建设水文监测等预警设施,提高快速预警能力。建立以周边社区、村庄为单位的防汛抢险队伍,加强防汛物资及排涝设备储备,定期开展演练,确保能在险情发生第一时间开展自救,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所谓“治”,就是要治理城区雨水管网排涝标准不高的问题。城区雨水管网大多建设标准不高,且运行多年,淤积严重,排涝标准大大降低。遇强降雨,排水不跌,极易形成城市内涝。汛前要组织人员对城区内的排水管网、暗渠、雨水井、排水泵站等排水设施开展全面检查和维修,发现问题,要采取整改措施及时解决,确保正常运行。

3.2进一步推进城区河道治理

即墨市城区排涝得益于贯穿城区的天然河道墨水河。汛期,城区积水一部分直接进入墨水河,另外一大部分积水通过众多支流汇入墨水河主河道。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挤占河道,人为向河道倾倒垃圾,致使支流河道断面狭小,淤积严重,行洪能力严重不足,时常引发洪涝灾害。应立足于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加大城区河道支流治理力度,宜拓宽则拓宽,宜疏通则疏通,确保墨水河这条城区排涝 “大动脉”通畅。

3.3提高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城区总体规划应与防洪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的防洪目标,特别是旧村改造、新城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进行防洪风险评估。

3.4加大城市防洪工程的管理力度

一是按照防洪设施统一管理的思路,建立高效运作的管理体系。在稳定现有管理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层层建立管理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原则,切实划分事权,落实管理工作责任制。二是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主管部门加强督促检查,确保长效管理。三是落实维修养护经费,将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强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确保全市防洪安全。

3.5构建城市防洪工作的长效机制

城市防洪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城建、交通、公安、气象、水文等多部门联动。一是加大气象、水文、防汛预警监测系统的建设投入,提高预报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手段,增强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二是加强防汛通信系统建设,建立防洪预警信息资源集成共享机制。三是及时修订完善各级防汛预案,确保防汛指挥体系各成员单位在应急状态下能各司其职、联动抗灾.

3.6落实城市防汛工作责任制

城市防汛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要严格抓好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落实,相关部门要按照防汛责任制的要求,把任务、责任逐级分解到单位、分解到人,做到级级有压力,人人有责任,确保将城市防汛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11

地震活动趋势的多层递阶预报冯利华

由震洪相关回顾性预测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郭增建,秦保燕,吴瑾冰

北江大堤洪水风险图信息管理系统中仿真模型的开发研究仇劲卫,陆吉康,李娜

1954、1998年长江两次特大洪灾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初探曾刚,孔翔

1950年以来广西洪涝灾害及趋势预测胡小晖,延军平,欧维新

我国台湾发生7.6级地震

指数平滑法在西安地面变形预测中的应用宋彦辉,杨梅忠

滑坡加固方案优化选择的灰色系统方法张绍波

黄河下游泥沙灾害初步研究师长兴

应用测雹板评估1998年涞源县防雹效果韩根夫,刘海月

泾阳、临猗地震的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灾害学 米秋霞,段锋

1997/1998厄尔尼诺与江苏气象灾害及对农业影响的分析高苹,黄毓华,武金岗

清代综合治理黄河下游水患的系统科学思想霍有光

青岛市基础设施现状及主要自然灾害特征刘艺林

公害的演变与预防曹红英,窦贻俭

土耳其发生7.4级地震

浅析全球变暖的成因与人类健康胡夏嵩,赵法锁

生物资源在农业减灾中的开发利用前景王少南,叶志华,喻大昭

对灾害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单修正

试论地震预测预报的公关宣传策略王云基,牟雅元

抗灾减灾效益估计方法探讨鲍枫,张于心,徐意

影响上海地区热带气旋频数的预测水平评估雷小途

广义灾害、灾害链及其防治探讨文传甲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灾害防治研究董玉祥

河北省沙尘暴特征及防治对策灾害学 郭迎春,赵玉斌,阮新

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肖和平

甘肃临夏地区人工降雨气候背景分析贾效忠

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景观生态建设金卫斌,雷慰慈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地学因素与人为因素贺建林

城市生命线地震后恢复曲线与恢复过程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苏幼坡,刘瑞兴,马亚杰

高架路桥的震害、震害原因及抗震措施单修政,徐世芳

1999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孙冷

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成因及规律的探讨杜国林,韦庆海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与前瞻耿国梁,朱晓华

我国近期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状况的相关分析刘明亮,陈百明

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模式研究沈洪明,朱晓华

城市火灾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易立新

建立洪水灾情等级模型的实用方案金菊良,金保明,杨晓华,丁晶

灾害发生的自组织性质探讨朱晓华,毛建明

基于均生函数的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在江西雨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文绮新,孙国栋,张传江,刘春燕

旱涝灾害的分形研究方法李伟,黎洪德

北京城市灾害及新世纪安全战略金磊

遥感图像在江苏镇江市滑坡调查中的应用灾害学 方全兴

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时序特性分析苏幼坡,刘瑞兴

城市地质灾害及对策肖和平

洞庭湖区’99洪涝灾害后减灾战略的思考陈兵,董明辉HtTp://

簰洲湾’98决堤情况典型调查向立云,姜付仁,倪婧

环渤海地区地面沉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朱建军

陕甘宁地区大震与大旱灾害链的讨论吴瑾冰

论江西洪涝灾害黄国勒

1999年世界灾难性地震灾情成因分析张锐波,张丽萍

1949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分析姚惠明,沈国昌

《灾害学》论文及作者的统计分析田春兰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中的量化方法探讨樊运晓,罗云,陈庆寿

阪神地震与日本地震保险的发展姚运生,袁丽

我国防灾救灾物资市场建立过程中的企业行为与对策探讨谷人旭

发展中国家灾害经济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何爱平

沿海和河口城市防灾设防标准系统分析刘德辅,褚晓明,王树青

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沈业龙,黄晓岗,谢庆胜,潘丹

天津市大气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解辉

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方法在华东地区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沈小七,刘东旺

马钢公司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李毅军

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灾害及对策初探杨军,宋峰

用图像识别方法确定福建地震发生的相对概率林金瑛,张锦福

华东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定量分析陈宇卫,庆梅,李敏莉,闫素萍

浙江省梅汛期洪涝灾情分析和预测张文坚,庄锡潮,王镇铭

城市防震减灾及其对策都吉夔,李远志

山东省潍坊市冰雹灾害发生规律及防灾措施山义昌,王潇宇

浙江"99630"特大洪水中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灾害学 王春来,谢龙大

浙江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措施王洲平

浙江省农业生物灾害的现状、趋势及减灾对策蒋学辉章强华蒋学辉,章强华

城市地震时人的心理反应与应急对策刘更才

肥料配施对土壤蓄水抗旱性能的影响马成泽,杨书运,袁东海

安徽省水旱灾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纪冰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吴华章,谢庆胜,张来平,刘正芳,潘丹

破坏性地震事件前后的紧急事务处理和震后紧急救援王亚秀

内蒙古干草原火险气候区划及火管理对策研究傅泽强

一种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刘悦,黄强兵

两种主要泥石流排导槽的比较陈晓清,士革,李德基,崔鹏

防灾工程项目评估的基本问题迟克莲,于庆东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防灾减灾对策郭爱清,葛京凤

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区划与减灾商彦蕊

贵州春旱短期气候预测信号及预测模型研究灾害学 许炳南,武文辉

江西农田鼠害及其防治措施黄国勤

暴雨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分析冯强,陶诗言,王昂生,李吉顺,徐乃璋

洪灾对柳州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减灾对策甘永萍,曾令锋

电力工业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王正旭

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以重庆市为例蒋勇军,况明生,匡鸿海,高方,何凌云,曹晓林,熊奎

试析1920年湖南瘟疫杨湘容

近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成因及其防治灾害学 张晓龙,张艳芳

陕西省2000年天气气候异常变化与自然灾害杜继稳,雷向杰,杜川利,鲁渊平

试论环境安全与人类道德观的转变朱晓华,肖芹,殷红卫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12

关键词:气象灾害 灾害防御 探讨

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083-01

一、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主要影响的气象灾害

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主要影响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台风、冰雹等,在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干旱,洪涝居第二,其次是风雹。

1.干旱

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农作物和牧草体内水分亏缺,影响农作物播种和牧草返青,影响农作物和牧草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农牧业减产以及河流干涸、人畜饮水困难的一种气象灾害。我国发生的干旱特征是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

2.洪涝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其影响是综合的,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等.我国洪涝发生具有类似性、普遍性、区域性、破坏性、可防御性。

3.台风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称为台风.我国台风发生具有季节性、登陆地点不定、旋转性、损毁性、发生时伴有灾害性天气、不可抗拒性。

4.冰雹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性气象灾害,冰雹来临时常常伴有大风、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具有局地性、历时短、受地形影响显著、年际变化大、发生区域广等特征。

二、气象灾害的防御与调控

1.干旱

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防旱抗旱工作: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增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等。

2.洪涝

从整个流域上、中、下游、山区、平原、丘陵、洼地全面规划和治理,做到河库相通,塘堰相连,大、中、小水利工程结合起来,化水患为水利。

3.台风

针对台风发生季节性强、登陆区域集中的特点,可以根据台风发生的历史规律、路径特征、强度和潮汐变化等情况,对不同程度的台风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加以科学设防,从而在台风防灾抗灾中争取主动性,减少盲目性,降低灾害危害程度。

4.冰雹

根据冰雹发生的特点,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形成冰雹的自然条件,从而降低冰雹灾害。还可以根据对强对流天气的准确预报率,在冰雹发生前,通过人工消雹作业避免冰雹灾害。

参考文献

[1]孙杭生,徐芃.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

[2]杨尚英,张梅梅,杨玉玲.近10 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10,19(7)..

[3]刘玲,沙奕卓,白月明. 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区域分布与减灾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11,12(2).